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2024-08-23

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精选8篇)

1.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一

市场细分(Segmentation)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客户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进行市场细分的目的是通过对客户需求差异予以分类,确定有吸引力的目标客户群体,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予以定位,从而帮助我们制定相应有效的市场战略和商业计划,为企业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如何来进行市场细分呢?选用哪些研究分析工具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我们来了解客户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并准确定位呢?归纳起来,市场细分(Segmentation)可以通过六个步骤来完成,即6S:Select(选择),Study(研究),Segmentation(细分),Set(设定),Sort(排序)和Screening(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目标市场(TargetMarketing)并最终确定市场定位(Positioning)。这完整的八步曲涵盖了从市场细分到产品定位的全过程。有一点是贯彻市场细分的始终,即一切均是基于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选择(Select)

选择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范围,即确定进入什么行业、生产什么产品、提供那种服务、服务什么客户。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范围应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产品、服务本身的特性来确定。如果已经进入了该市场,那么找出我们对这个市场已知的程度和内容。可选用的工具:公司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以往订单和项目的分析等。

研究(Study)

对已选择的市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和探寻该市场的相关信息。在这个步骤里,我们可以收集各种第三方的研究报告和内部的数据,如,行业规模、市场容量和各自的成长率、利润率、发展趋势、主要的竞争对手、价值链、销售渠道(直销、分销等)、创新的程度和对变化的接受程度、影响购买的关键因素、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满足的需求等等。并结合公司内部情况进行分析,如近几年公司的销售业绩、业务模式、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等。可选用的工具:行业调查包括等二手研究资讯、价值链分析、4C分析(Client客户,Competitor竞争对手,Context外部环境,Company公司内部状况)、市场容量预测模型等,

细分(Segmentation)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市场根据特性的需求和特征进一步进行细分。确定哪些行为、生活方式、地域特征或人口特征使得各细分市场有所区别的,从而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选用的工具:价值链分析、统计数据分析、回归分析等。

设定(Set)

设定细分市场的吸引性标准,以便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定量的评估。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市场的增值性、竞争激烈程度、市场进入门槛性等。可选用的工具:波特的五力理论,SWOT分析等。

排序(Sort)对所有的细分市场根据预先设定的吸引力标准进行打分排序。选择出若干个优先的细分市场做进一步深入调查。可选用的工具:C&E矩阵,目标市场选择矩阵,细分市场盈利分析。

筛选(Screening)进一步了解这些优先的细分市场,筛选出这些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特别那些没有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可选用的工具:客户之声,KJ分析,专家访谈,深度访谈等。

确定(TargetMarketing)根据以上的排序和进一步筛选,最终确定最具有吸引力的并与公司自身业务模式和目标最为默契的细分市场为目标细分市场。可选用的工具:C&E矩阵,漏斗。

定位(Positioning)根据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和特性,为其开发价值主张和产品的定位战略。价值主张和定位战略应该围绕产品是否能满足的客户主要需求和是否能带给客户的带来关键价值。可选用的工具:价值主张工具集等。以上的八步曲以及分析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有效的方法。从实际运用层面来讲,建议先成立项目小组,根据公司内外已有的信息和项目组成员的经验启动细分市场的工作,从第三方二手市场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开始。市场细分的研究有助于市场的分析、指导客户之声(VOC)活动的计划,利用客户之声活动中的发现继续更新、完善市场细分的分析。随着进入目标细分市场而进一步加深对市场的了解。以创新项目为例,在确定创新项目的目标细分市场前,项目组必须用各种方法从多种角度研究市场。细分市场的方法有许多,结构性的、人口统计的、采购行为的等等,都是以需求为基础。越多地使用以需求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方法,我们将越能发掘更多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从而为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服务的推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创新想法。

2.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二

1 研究背景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在2006年9月开设五年制高职财经专业,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课程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完整的体系。笔者担任本校财经系英语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课程设置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英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调;专业英语课过少等。因此, 笔者觉得有必要通过分析学生对该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 并结合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 研究该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方案。这对于今后该专业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 也将有利于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 对象是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高职财经专业2006、2007级学生。共计发放问卷262份, 回收254份, 回收率96.9%, 有效问卷246份, 有效问卷率93.9%。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座谈资料的整理和归纳, 得出以下结论:

2.1 五年制高职财经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卷结果表明, 2006级、2007级的学生对财经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分别为39.9%、45.4%, 不太满意的比率分别为34.8%和30.6%;对现行英语基础课程 (环球英语或高职英语) 、拓展课程 (公共英语PETS和大学英语) 、专业英语课程 (会计英语等) 的设置满意程度分别为26.4%、37.8%, 不太满意的比率分别为35.2%和42.7%。在座谈中, 学生普遍反映英语课程的设置不是很理想, 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课程完全达不到就业和升学所需的英语水平, 所学的财经英语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也远远不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时分配不合理, 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衔接, 整个英语教学缺乏整体性, 对英语教学缺乏兴趣。

可见, 我校五年制高职财经专业所开课程与学生需求还有较大距离, 英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基础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展开的, 开设听说读写等常规课程, 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有所脱节, 依旧沿袭公共英语追求各种英语等级测试过级率为导向, 英语教学在观念、方式和内容上较多地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 忽略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

2.2 对英语课程设置的认识和要求

(1) 对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认识

关于“基础英语学习与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关系”的问题, 8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有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 但并不能替代专业英语学习。在调查中, 学生普遍认为对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 专业英语相当重要, 因为他们将来所面临的是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特定场景中专业词汇的使用和专业事件的解决, 所以他们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学习专业英语, 以便适应日后的工作和竞争。同时, 绝大多数学生也明确表示不能取消基础英语课, 认为专业英语并不能取代基础英语。基础英语是为专业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没有牢固的英语词汇、语法、写作等基础, 根本谈不上专业英语的提高。学生还谈到如果专业英语课定位不准确, 课时数为每周2节, 只开设一两个学期, 学时少、学分低, 教学随意性强, 就会变成基础英语教学后的“虚晃一枪”, 收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因此, 在开设基础英语课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 使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互为补充, 把学生培养成精通一门专业并熟悉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这才是是财经专业院系英语课程设置所要达到的目标。

(2) 英语课程模块化设置

在问卷调查和座谈中, 学生对英语课程设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针对问题“财经英语课程模块化设置”,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基础模块 (培养语言技能) +拓展模块 (培养交际能力) +专业模块 (培养应用能力) 这一选项。在座谈中学生们谈到, 学校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 他们希望课程学习是一个高效过程, 具有实用价值, 能感觉有明显的进步和收获。模块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实用原则”, 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应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激发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对于“各模块在哪个年级最适宜开设”这个问题, 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二年级应当开设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 三年级至四年级应该增加专业英语模块。座谈中学生们谈到, 一年级的新生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建立起清晰深刻的理解, 五年级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 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一、二年级的学习重点是解决语言问题, 提高英语水平, 经过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模块和拓展模块训练以及专业知识的接触和积累, 三、四年级的重点是学习财经专业英语,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系统而全面地学习相关知识, 使他们有能力把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真正地结合起来, 达到理解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目的。

关于“通过模块化英语课程学习使自己掌握哪些能力”的问题, 学生希望通过模块化的学习, 能够有较好的日常口语能力, 过硬的英语记账能力, 阅读各种英文报表的能力, 熟悉并掌握财经英语语言知识 (如词汇、语法、句型等) 。可见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更要学习一些比较专业的财经专业英语。具体而言, 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会并掌握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 研究结论与课程设置的建议

3.1 研究结论

(1) 基础英语课开设的时间过长, 占用了过多的英语课时,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英语课程缺乏多样性, 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余地, 而单纯的必修课程也难以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因而此类课程可以控制在两学年左右, 三年级以上应为专业课腾出更多的时间。同时, 基础英语课所教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英语打好了基础。

(2) 财经专业英语课程非常缺乏, 课时总数偏低, 专业课程开课时间滞后, 影响了学生学习潜能与积极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备, 英语教学无法和学生专业相结合、为专业服务, 无法体现财经专业英语的特色。

根据学生需求分析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笔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本校财经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有利于学校更合理地设置五年制高职财经专业英语课程体系, 培养出学以致用的财经专业人才。

3.2 课程设置的建议

(1) 预先做好需求分析

做好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才能确保财经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 学校必须将需求分析贯穿到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全过程。因此, 学校今后在安排财经专业课程之前, 应该做好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学生就业需求分析、教师教学需求分析以及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分析, 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来制定教学大纲, 调整课程计划;编制和选用教材;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 学校设置的英语课程才能既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 又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要, 也就更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2) 完善模块课程设置体系

学校需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使处于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可以选择的课程, 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 可以获得更多语言应用能力。具体可以设置以下三类模块课:

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英语模块, 包括口头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英语写作等。这类模块课为必修课,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 应侧重于训练实际交际功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满足学生获取较高层次的英文信息和进行交流的较高要求, 并为以后的专业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基础英语授课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对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手段等都做出相应的调整。

培养交际能力的拓展英语模块, 包括英语报刊选读、英美文学欣赏、英美戏剧、跨文化交际、英美社会与文化、中西方礼仪与习俗等。还可以结合职场环境、岗位环境等开设课程, 为后续的专业英语做准备。这类课程可以开设选修课作为基础模块的拓展,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英语模块, 包括银行柜员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经贸英语写作、外贸英语函电、实用就业英语等。这类课程为必修课, 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及职业特色决定了专业英语的开设是教学的重点, 与教师专业素养、授课方式、课时分配、学习评价方式等密切相关。通过专业模块学习,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 拓宽了英语教学的应用范围。此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及外贸业务员考试等, 有效推进“课证融合”, 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英语”到“用英语学”的过渡, 从而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梅.学分制下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的制订与实施[J].中国外语, 2008 (5) :77-81.

[2]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3) .

[3]高丹.模块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 2001 (6) :111-113.

[4]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 (试行)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化学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基于高职药品(药学)类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药用基础化学课程优化与整合研究(课题编号Ⅻ36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3-01

随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1]。如何让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满足职业需求、甚至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和瓶颈。专业课程改革可以“校企合作”,可以“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案,甚至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然而,基础课程改革路在何方?面对专业课程改革屡试不爽的一些办法,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只能望而兴叹!确实有勇于尝试者,拿专业课程改革的种种办法来改革基础课程,结果落了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显然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基础课程改革,如果一味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改革方案对基础课程改革更行之有效呢?笔者以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为例,提出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

一、顺应职业教育特点,凸显化学课程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体现专业服务性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加强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需求。另外,由于化学本身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理论和化学技能源于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把握。

在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实践教学中,要想实现强化技能培养的目的,不仅仅要增加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更要合理安排实验项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各种改革尝试,有的院校将实验项目进行单独设课,并采用模块化形式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培养,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化学技能培训体系[2];有的院校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强化技能培养[3];有的则干脆效仿起专业课程改革方式,将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搞成基于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形式[4]。但无论是哪种改革方案,都往往流于形式上的改革,教学内容多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实验项目依然是传统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依然是亘古不变的教学内容,唯一变化的是项目的先后顺利和项目教学的方法。因此,现行的化学实验教材还没有一套编写体例非常好、药学专业服务性又非常明确的教材。所以,各大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自行编写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求的校本教材是基础化学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不错选择。

为了增加基础化学课程对于药学专业的“服务性”特色,实验项目设计时应巧妙安排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技能训练。如以常见药物的含量测定为切入点设计化学滴定分析实验项目:①HCl、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②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③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④I2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在酚与FeCl3的性质实验中,加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硫酸链霉素和盐酸四环素等药物的定性鉴别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基础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带动理论教学改革

化学实验离不开化学理论的指导,在做好化学实践技能系统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对理论教学进行配套改革。否则,理论教学将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制约因素。

传统化学课程的设置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使得化学实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践教学内容里大量充斥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感受不到任何成就与喜悦,因此,实验课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颠覆这样的传统,革新课程改革理念,让药用基础化学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排头兵,是彻底改变现有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先导,在充分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改革,使理论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知识构建平台,而实践教学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最终能很好地实现药用基础化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学的有机统一。

药用基础化学理论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大胆删减一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理论性太强但应用性不足的内容(例如物质结构等知识)来节约学时;合并相关教学内容(如各类有机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法等);增加基础化学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知识,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做到知识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基础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既要肩负起“基础性”铺垫作用,又要兼顾到专业“服务性”功能,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基础性和服务性有时会成为矛盾的双方,偏重了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太注重基础性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时而影响到服务性功能的展示;反之,太注重服务性而缺失了基础性,又往往影响到未来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如何掌握好这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度”成为基础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8): 11~15.

[2]吕红,凡靖. 改革高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9, 8(5): 93~94.

[3]曾平莉,王东. 药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10(4): 87~88.

[4]陈任宏,唐省三,崔英,叶斌.基于药品类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化学教学模块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7): 8~10.

作者简介:

4.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论是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辅助技术,还是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对计算机都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学好计算机课程很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当今教育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才能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任重而道远。中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以能力为本,充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有更多的选择;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未知领域也不至于不知所措。那教师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能力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

一、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习贵在主动,只有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才能真正高效地把知识学到手,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手把手地教导学生,也不要把课堂任务布置的满满的,这样让学生没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让学生产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这三种最常用的办公软件的操作,教师不必讲太多,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挑选一段文章、一个表格、一份幻灯片,让学生自己研究文章、表格、幻灯片的字体、页面、段落、动作效果等是如何设置的,菜单栏中的东西学生都可以自主尝试,通过自己的研究,学生就会对大部分内容有所了解,这时候教师再简单地讲解或者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这样的方式比教师手把手地教更能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

二、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操作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才能把这门课学好并应用好。不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反而会觉得枯燥无味,不能投入到课堂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让学生自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的可行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中,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很简单,关键是熟练;中文输入法也是要在多加练习中提高打字速度;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更是要多加练习,才能熟练地新建、移动、重命名文件。

三、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墨守成规的人已经渐渐被社会淘汰,那些有新想法、敢于提出不一样的方法的人会更受社会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平时,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把创新变成一种习惯,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让学生不畏惧新鲜事物。

例如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的内容是没有边际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并进行创新,才能用不局限于以往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有可能发现教师都不能发现的新东西,学生还可能自己通过自己的研究制造一个网页,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四、以能力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

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也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已知事物上,那社会就无法进步,如果没有智能手机的发明,人们的生活不会变的这么方便,购物、浏览信息、看视频,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了,多年以前又有谁可以想到手机会对人们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如果学生提出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打击和讽刺,要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能让学生关注未知事物,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能让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5.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五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在高职生物类专业英语中的实践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较大难度,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积积性较差.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生物类专业英语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的体会.

作 者:沈丽 Shen Li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 专业英语 互动式教学

6.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六

内容摘要:我国民间融资作为农村金融抑制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性产物。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作为民间融资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合作金融及破解农村金融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基层发展实践看,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有效地改善了农户贷款难问题,实现了农村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与有效利用。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认为需从政府支持、组织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合作金融组织;诱致性制度变迁;互助会

基金支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编号:2009-20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10年基本业务费课题“贫困地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制度研究”

一、引 言

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能够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保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我积累十分有限,业务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薄弱。出于扩大再生产需求和组织可持续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或在合作组织制度框架下整合农户内部自有的闲散资金。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逐步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然而,在商业化目标的推动下,农业银行距离农村和农民越来越远;农业发展银行直接面对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严重不足;而作为真正面对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开展信贷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本身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不良贷款多、资金实力不足等,其结果是农村地区真正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十分有限,即依靠外部资金的注入成本高且难以操作(郭晓鸣, 2005)。

银监会框架下的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我国政府促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物,是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民间内生发金融创新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也是在中现有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之外产生了真正的、正式合作金融制度安排(何广文, 2007)。然而,这种织模式在运作和监管等诸多方面类似于正规的业金融机构,与基于合作社理念的合作金融组织有差距。

在农村资金需求的巨大市场的驱使下,在正金融供给不足及正式合作金融制度发育不完全情况下,农户及农村微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互助是必然的。在合作社成员自愿、政府扶持指下,我国许多地区开始进行了合作社内部资金互试点工作,有效地缓解了成员季节性的生产资金难、小规模扩大生产及灾后恢复生产等的资金求,增加了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是解决农户及村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也可为规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诸多经验。

二、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一)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组织发育的需求动因

1·现有制度框架下合作金融组织准入成本过高。银监会框架下的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过高的准入成本使得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新型合作金融组织陷入“高成本”陷阱。(1)准入门槛过高。《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有符合本规定要求的注册资本。在乡(镇)设立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在行政村设立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为实缴资本”。对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一准入门槛尚可,但是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贫困地区则显得过高,而 1

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又是这些地区最需要的,过高的门槛使得这些地区被排斥在现有制度框架之外。(2)营业场所门槛过高。“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五款规定:“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尽管对于什么样的营业场所界定模糊,但若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将会产生较大的内部组织成本,这也是和小农户资金互助理念冲突的。(3)管理人员门槛过高。“暂行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经理任职资格需经属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农村资金互助社理事长、经理应具备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学历,上岗前应通过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尽管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现实中合作社广大农民成员的文化素质远未达到这一要求。

2·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合作金融组织源于农村中小企业或农户总处于不利地位而在实践中的交易联合。就资金供给方的农村商业金融组织而言,农村微小企业、农户在与其进行金融商品交易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较高的交易费用,且自身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其所获利润常常低于平均利润。就资金需求方的农户及农村微小企业而言,他们在进行金融交易中往往无法提供必要的担保或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金融机构获得信用贷款,即便是可以获得贷款,农村微小企业及农户也常常需提供更多的信息、更长的审核时间,交易成本很高。而合作金融组织是社区个体之间的联合,其得以维系的关键是社员之间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以低于一般市场交易成本的代价面向合作者优先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单个农户与商业银行的交易行为的外部成本显然高于农户与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母体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我国农村出现了诸如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毫无疑问,这些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对促进合作金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极大的催生和推动作用。尽管需要制度创新,但现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仍是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母体。严格的路径依赖致使我国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可能凭空产生,必然会在现有的组织制度基础上衍生而来。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促进作用

如果在交易费用约束下诱致性制度变迁无法实现,国家的介入则可以使人们达成一致的交易费用降低,尽管资金互助组织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但诱致性制度变迁自身存在的外部性和“搭便车”以及谈判成本高、实施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总是少于制度需求,但是若无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作用,制度的供给和保障无法落实,那么资金互助组织在以后的发展和壮大中必然会有诸多的限制和不便,因此,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对于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鼓励开展资金互助。资金互助合作大的方向已经明确,如何完善农民合作金融将是下一步操作重点,目前各地已有一些这方面的实践。如已颁布的《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针对资金互助这种新的合作形式明确规定,农民从事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有关的资金互助合作可以参照条例规定,依法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无疑为农民开展资金互助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准入方式和发展依据。

三、天津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个案分析

(一)兴办资金互助会的背景

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前身是民盛肉鸡产销协会,由于协会作为社团组织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005年4月该协会变更登记,经宝坻工商分局批准成立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在宝坻区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区位优势及与大成集团天津公司合作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有成员320户,仅2008年合作社生产规模年出栏肉鸡达到600万只,每个成员户纯收入超过7万元。合作社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成员有扩大养鸡规模的意愿,但是受限于资金短缺及向商业银行贷款难等问题,产业发展陷入被动。专业合作社结合其区域内农户养鸡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针对部分养殖户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情况,在合作社的制度框架内,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在 2

天津市宝坻区农业局的支持下,于2009年上半年依托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发起成立资金互助会(目前,天津市在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的仅有两家作为试点)。该资金互助会在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吸纳入股成员50名,股金合计110万元,累计向成员借贷55人次,贷款额达到170多万元*。

该资金互助社作法是将一部分专业合作社成员把资金以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实行内部成员贷款互助,以合作金融资本缓解成员养殖资金紧张的问题,其效果不仅使更多的养殖户扩大了生产,促进了社区肉鸡养殖的发展,更是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农村金融创新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资金互助会运行机制

资金互助会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的,以合作社内部成员为主体,非合作社成员不得入股与借款;坚持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原则;坚持入股资金与自营业务结合的原则。互助会主要调解成员间的资金余缺,缓解合作社成员从事肉鸡养殖资金紧张的问题,这一运转方式采用“会员集资再服务会员”的办法,真正为合作社内部社员生产资金的需求提供了帮助。

资金互助会的组织架构由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成员大会由全体入股成员组成,经授权成员代表大会可以履行成员大会职权,其中代表由若干成员小组直接选举产生。

合作社内部社员自愿入股,成员需求资金在其股金金额内实行信用制度。超过股金借款需有合作社成员用股金担保,担保人的股金总和必须大于或等于借款金额。每户成员最高借款不超过20万元。在合作社内非入股成员借款,每项借款不超过10万元,需要用入股成员股金担保,股金数额必须大于或等于借款数额。实行自担责任、互担责任和共担责任机制。无论任何情况造成成员所借款项不能按期偿还的,合作社将用其本人的股金和收购其产品的销售资金抵还,数额不足部分由该项借款担保人的股金补齐。

资金互助会年存款利率为6%,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年贷款利率为10%,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根据肉鸡养殖周期,资金互助社规定贷款资金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到期还款,以尽可能提高贷款资金周转率。

区别于民间借贷和非法融资组织:资金互助会是经济联合体,有内部规章和明晰的运行机制来约束成员行为及防范风险,进行民主管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信用度高;入股成员不得利息,只按股获得红利或弥补亏损。

区别于银监会框架下的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会是在合作社内部发育起来的,其服务对象不仅有互助会成员,也有非互助会成员的合作社成员;没有过高的准入成本;发展初期政府对其进行财政、培训等多方面的扶持。

(三)存在的问题

对刚刚起步的天津市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而言,合作金融的发展探索还只是破了个题,调研中发现可能影响今后发展的潜在问题:

1·没有明确的身份认证。资金互助会是在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作为试点成立的,不同于银监会框架下的资金互助社,有金融许可证是法人;不同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也不同于专业协会可在民政部门注册。尽管资金互助会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身份证”,只是附属于专业合作社(实际上产权独立)。因此,业务活动、发展方向等都会受此限定。

2·组织边界和利益关系界定不清。一方面,专业合作社与资金互助会成员有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伴生格局,但资金互助会不为专业合作社所有,而为专业合作社部分成员所有;同时,资金互助会是以合作社为依托开展业务活动,借贷关系涉及到专业合作社成员。理论上,资金互助会与合作社组织边界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组织边界中的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关 3

系。但实际运行中,由于两个组织的理事长是同一个,且资金互助会与专业合作社在固定资产、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等方面高度重合,使得两个实体组织边界因产权关系纠葛而变得不清。运行结果可能是,随着互助资金组织业务范围的拓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壮大,其所依托的专业合作组织载体因并不能对资金互助会新增资产享有权益(分红只是在所有者股东间进行),而使专业合作社成员有可能对资金互助会提出利益分割要求,或者资金互助会出现经营风险,同样对专业合作社产生资产损失和其他负面影响。这有可能将会成为影响今后彼此发展的突出问题。

3·风险控制手段少,内部组织制度不完善。

作为资金互助试点,其风险控制和组织内容制度尚有不足之处。农业风险较高,养肉鸡更是如此。但目前该合作社成立的资金互助会对贷款风险的控制除了加强技术服务和担保外没有其他手段,一旦出现大规模疫病,贷款资金将面临较大风险。此外,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也不少。例如《资金互助会管理办法(试行)》的第五章第三条规定:接纳的外部无偿资助,均按接收时的现值入账,作为自有资产。这里既没有涉及外部无偿资助资金折股量化问题,更不会有作为盈余分配时考虑的依据。在财务管理制度中亦无对外部无偿资助金额的明确规定,故在处理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时比较模糊。

四、对 策

1·遵从合作制的基本规制,多模式培育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从本质看,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是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政府引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并依托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得以发育,其组建过程及运行机制大体依照合作社的基本范式,但未来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育的资金互助组织能否成长为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尚需在制度建设方面加以促进和规范。在我国合作金融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既要遵从合作制的基本规制,又要立足发展条件的差异性,从运行机制、组织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发展多种模式的合作金融组织。

2·完善外部保障机制,创建良好的制度变迁环境。一是要完善立法。目前我国合作金融组织缺乏专门的法律对其规范与保障,合作金融的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出台《合作金融法》,就合作金融组织的宗旨、性质、法律地位、产权安排、组织机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预期收益。国外合作金融在发展初期政府均给予多方面支持,降低合作组织的进入成本,改善农民的预期收益,政府对合作金融组织在税收和财政等多方面要给予支持。

3·健全组织内部制度,降低运行风险。作为合作金融的一种探索模式,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要始终坚持合作社基本原则,明确“三会”制度,规范内部制度建设,不能使会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和流于形式,导致内部监督和制衡功能的丧失,避免走合作基金会的老路。鉴于目前多数互助会的资本金主要是社员股金,没有一定的自有资金,一旦发生风险,将使入股会员受到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互助会的长远发展和示范效应,可设计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资金互助会,依托专业合作社发展互助性农业保险、创立产业发展险金等形式,多渠道分散贷款风险。

4·加大对合作理念和合作金融知识的普及。作为新生事物,我国农民互助资金组织的出现和发展目前尚属个案还不普及,加之合作基金会的前车之鉴,使得农民在加入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时尚有颇多疑虑,我国合作金融发展之路还很漫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户有开展金融合作的现实需求,不少地方也初步具备了合作金融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加大对合作社成员有关合作理念及合作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尤其重要,唯有掌握了合作金融知识,方能更好利用合作金融这一制度工具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路径·银行家, 2007(1)

2·彭克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1)4

3·夏 英·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社的理论依据与政策要点·农村经营管理, 2004(6)

4·范 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5·王 彬·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与重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6·王苇航·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 2008(8)

7·余文渊·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启示·理论探讨, 2005(5)

8·张立中,王 鹏·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世界农业, 2006(6)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2009-02-23 作者:农业部经管司专业合作处 访问次数:813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办、局),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农村市场主体,对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并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市场主体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提高农户市场谈判地位的有效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围绕农业产业链贯通金融支农链条,进一步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银监会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广泛欢迎,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育水平不高,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注册资本金较少,可抵(质)押财产不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农业部门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

二、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

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2009年上半年,要与当地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一道,对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要以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等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指导辖内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以及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适当提高相应的信用资质评级档次。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规范开展信用评定工作,稳步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 5

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和诚信氛围,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千家万户,成员从事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彼此情况相对熟悉的优势,探索实施信贷管理批量化操作的有效形式,促进农户贷款管理模式实现从“零售型”向“批发型”转变。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品优势,全面把握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布、发展水平以及其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细分,提高支持发展的精细化水平。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采取向合作社成员及与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扎实的产业基础;对于发展层次较高、经营效益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予以重点支持,积极满足必要的资金需求,做到扶持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个特色产业,搞活一地农村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群众。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对合作社成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提供信贷优惠和服务便利。将农户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领域,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需求。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贷款拖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按照商业原则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并根据需要适当追加贷款投入,帮助其恢复生产发展。

四、创新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的金融产品

在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信息披露到位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需求。鼓励以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信用贷款发放。鼓励进一步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农用生产设备、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品种。鼓励发展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品种,做到一次申请,统一授信,周转使用。鼓励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网络优势,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和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理财业务等。要加强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继续推广银(社)团贷款以及业务代理,发挥金融合力支持作用。

五、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方式

对规模较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提供代理或流动上门服务。加快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鼓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就近设置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稳步推广贷记卡业务,探索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提高服务便利度。特别要围绕提高审贷效率和解决担保难题,创新服务方式。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强、贷款需求急的特点,适当前移贷前调查环节,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贷效率,动态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提出的贷款申请,要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贷款受理、调查和审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贷款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其生产经营规模、成员户数以及整体偿债能力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独立法人名义申请贷款的,可由其成员提供联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个人申请贷款的,可采取合作社内封闭联保或由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方式。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 6

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社服务,在授信方式、支持额度、服务价格、办理时限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六、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

优先选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并纳入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范围内统一推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按有关规定履行市场准入审批手续,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接受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依法合规审慎开展经营活动,真正办成社员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最大利益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按商业原则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共同持股基金或持股会等形式,集合和保护成员投资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东(社员)权利。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借以发展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延伸产业链条,借助担保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关农村市场主体作用,扩大成员融资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七、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金融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支持重点,规范业务操作规程。要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全程跟踪与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良信用记录惩戒机制,对于未按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恶意违约不履行还款责任的,要予以曝光,停止一定期限的授信,降低信用等级,取消信贷优惠;对于挪用贷款、弄虚作假取得贷款的,立即取消授信,采取限期收回其他资产保全等措施,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缓释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监事及成员个人以个人财产,对专业合作社或成员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贷款抵(质)押财产办理保险,保险期限不得短于贷款期限,投保金额不得低于贷款本金和利息之和,且保险单上应注明贷款人为第一受益人,在贷款期限内借款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停保、退保。

八、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激励

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建立必要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业务协作,共同组织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章程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成员账户,实行财务公开,推动民主管理;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库,密切加强与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创造基础条件;要发挥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主动配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工作,为其授信和用信当好参谋,协助做好贷前调查、贷款发放和回收工作;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成效明显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政策,引导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和金融服务的持续改善。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后续评估,密切跟踪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展,切实加强政策指导,支持推广有益经验,持续放大创新成效,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水平。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请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林、农牧)厅(委、办、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市(师)、县(团)农村经营管 7

理部门。

从生产关系看,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农民新型生产关系组织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讲,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任何其他银行(商业银行)所替代不了的。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民信用组织化,也就是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从市场交易关系看,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架起小农户与大银行的信用桥梁,也就是说大银行在农村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合作金融基础上的,才能降低面对千家万户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当前政策考虑是支持大型银行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将资金批发给农村资金互助社,由其面向成员零售服务,也就是必须建立国家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财政金融融资制度,这一点还有待继续推进。

农村资金互助社还需建立村村联合体系,实现横向合作纵向联合发展,才能成长起来。这方面也需从立法与政策两方面推动。

农村资金互助社还必须与经济合作结合起来。货币是商品的交换媒介,有商品交换的地方,在农村社区一般均需要发展互助资金组织,这是很多人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的呢。

7.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七

高职院校在围绕内涵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总目标, 大力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社会培养大批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但各地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专业课程相比, 步伐缓慢, 有待加强。其实, 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同样重要, 而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 因为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既要服务于专业学科的个性化要求, 又要与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相匹配, 融为一体。

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遵循的原则, 以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为依据, 要联系本校人才培养的实际, 本着“积极稳妥、注重实效、鼓励创新”的原则进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 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建立起与本校专业学科教育学分制相适应的、使学校教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的公共基础课程新体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为己任, 根据职业教育的方针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现实状况、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综合分析、准确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据不同基础课程的要求, 建议确定教师的教法、提出学生的学法, 在体现思想性、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 重点突出“降低起点, 重构基础, 反映前沿, 交叉综合”的原则。

第一, 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程教改拟划分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块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提供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选择。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实行启发式, 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 实行分类、分级教学,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掌握基础, 适度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实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学习时间, 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 以提高素质为核心, 加强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一是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思路、原理和难点等内容;二是系统设计和选用自主学习内容和资料, 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构建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 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四个“突破”。一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高职、改进教法、提高学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加强基础、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力求使基础类课程与自然科学、专业学科、职业技术融合起来, 倡导一体化素质型教育。

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评价原则

一个好的教改项目的实施, 其结果是否要符合原先设定的方案要求, 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和管理, 要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 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全过程, 这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 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 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 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课程评价还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 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 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课程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有多种, 但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 要将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 一般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 (理论与实践) 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 一般采取平时占60%、期终占40% (含面试、实验等) 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 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写作、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 坚持“强化应用”的命题原则, 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将社会考核要求和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

五以“应用文写作”课为例

在江苏, 全省的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 就以该课程在食品专业的课改为例, 简述公共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匹配性。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面向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 使学生在了解、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之上, 培养、训练学生对常用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技能。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在承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作用以外, 还承担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肩负着双重重任。从目前的各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 “应用文写作”只是一门通识课, 在各专业普遍地使用同一种教材, 所授知识雷同化, 但同一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同内容, 在不同的专业来上, 势必出现一副药治万病的现象。相应地, 上“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就是医生治病, 应该积极适应专业的发展, 为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教师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开发出与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应用文写作”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教授不同的内容。要求所授知识要适合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 要服务于、服从于专业课程的发展要求, 为学生服务, 为专业方向服务。即“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要与专业的特点、专业的发展相匹配,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服务。

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 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 主要是食品企业技术人员和与食品相关的管理岗位, 针对学生就业后所能用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 主要是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广告、产品说明书、科技论文、商务函件、启事、声明、会议程序、会议报告、开幕词、闭幕词、欢迎词、欢送词、感谢信、慰问信、请柬、聘书、经济合同、公告、通告、通知、函、会议纪要、起诉书、答辩书等常用的事务类、商务类、科技类、传播类、礼仪类、公文类文书。教师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对专业课程群的知识要求, 将“应用文写作”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要求,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准则, 以专业就业趋势为方向, 本着用什么讲什么的教学原则, 调整授课计划, 选择授课内容, 要具有针对性, 讲深、讲透, 为专业所用, 为学生所用。

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将从现有的教学内容入手, 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知识群对“应用文写作”这门基础课的要求, 确定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岗位群对知识的需要, 缺少什么、补什么, 需要什么、教什么, 需要多少、教多少, 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的介绍, 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大纲总要求的范围内, 采用逐步调整的方式, 应用渐进式对现有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不求一步到位, 但求步步有成效, 用1~2年的时间来逐步完善。逐步实现《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里, 实现一个专业一个计划, 一个专业一个教学侧重点, 各相邻专业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学目标。最终通过就业适应性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改革, 无论怎么改, 改到什么程度, 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 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群、与专业发展相匹配,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服务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 都必须围绕服务就业这个目标展开。公共基础课程在理论上要适度化, 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精选适合的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改革, 可以通过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 具体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确定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先由产业界、行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 再聘请相关行业 (企业) 、用人单位、教育与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 按照人才规格要求, 进行能力结构分析, 设计出适应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满足人才市场对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振康.公文写作与处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教高[2009]3号) .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教高〔2008〕15号) .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苏教高〔2008〕16号) .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8.探析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论文 篇八

摘 要 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讨论了统计学基础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作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例,研究了高职院校中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应用实施建议。

关键词 统计学基础 高职院校 案例教学法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4]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

[5]贺胜军.高职院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上一篇:企业文化策划及实施方案下一篇:长城高中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