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2024-10-09

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精选10篇)

1.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一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病房每日上午开窗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紫外线照射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如病人不能离床,则暂缓照射。

二、病房地板每天两拖两扫,门窗墙壁一周抹一次,(床头柜、床旁桌)每天抹布应一用一消毒,门把手一日抹两次,有污染则用消毒液抹洗。

三、病房卫生间每天清扫两次,洗手池、大小便器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洗。

四、病床单在病人离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用消毒液抹床架、床垫、床头柜等。

五、棉被、枕头定期消毒(太阳暴晒或紫外线照射)。

六、清洁卫生制度要落实,护士长定期检查考核。

七、五无:1、2、3、4、5、无痰积 无蜘蛛网

卫生间大小便器无臭味和尿垢; 室内无死角;

地面干操无积水、地面玻璃现本色。

2.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二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1.1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影响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大家在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接触新生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1.2 患儿本身

作为新生儿,各个免疫系统本身就不够完善,抵抗力低,易感染;另一方面,在新生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他们的生长发育更差,免疫力更低,更易感染;还有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皮肤屏障功能也比较差,皮肤中的含水量相对较高,所以皮肤容易被擦伤,且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在需要给新生儿做吸痰、气管插管、洗胃等一些操作时,同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功能降低,从而增加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机会;在做各种穿刺(如输液、采血等)时也可增加皮肤感染的机会。

1.3 环境因素

如病室内的一些医疗仪器及设备(如新生儿暖箱、蓝光箱、吸痰器、呼吸机、小床、包被衣物、操作台、婴儿磅秤等)被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途径之一。另外,病房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也可增加新生儿病房的院内感染。

2 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

2.1 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首先建立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探视制度、配奶室工作制度、院内感染监控制度,并对各项制度进行监测。由于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使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2.2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

在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必须在进病房工作前首先要经过消毒隔离培训和健康体检,然后在工作中再做定期的体检和考核各项制度的掌握与执行情况,如无菌操作以及正确洗手的方法等。每月进行消毒工作质量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有感染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防止感染的蔓延。严格无菌观念,进入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换鞋、洗手、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并将一切饰物取下。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感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者应暂时离开新生儿病室,待康复后再回病房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前后都要用洗手液认真洗手,并用消毒毛巾擦手,每位新生儿床旁或温箱旁均备有快速手消毒液,可方便再次进行手的消毒。为了提高洗手的质量,护士长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六步洗手法,使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熟练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步骤,并定期或不定期对洗手效果进行监测。

2.3 加强环境设备物品的管理

2.3.1 为新生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康复。病房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将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每日通风换气2次,空气消毒2次。对于恢复期的患儿每天可听轻音乐2次,这样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康复很有利。

2.3.2 新生儿病房的地面、家具、各种医疗设备(暖箱、监护仪等)各台面、门把手、水龙头、病历夹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对新生儿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如床单位的所有用物,包括衣被、枕头等,每日更换,保证一人一用消毒;新生儿奶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流程;使用中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备用,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洁消毒后更换蒸馏水,并每月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消毒效果。

2.4 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2.4.1 皮肤护理

每日认真进行沐浴,保持皮肤清洁,特别要注意观察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每次大小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涂擦护臀油等,预防红臀。注意更换体位,防止局部受压过长,造成皮肤压伤,在取下胶布时要用消毒石蜡油,防止表皮受损,对于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患儿,要每隔4 h更换氧饱和度探头部位1次,在每次测量血压后要及时取下血压袖带。

2.4.2 眼部护理

为了防止结膜炎的发生,每日沐浴后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双眼,并注意眼部的分泌物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用托百士滴眼液。

2.4.3 口腔护理

每日常规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和霉菌感染。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遵医嘱用碳酸氢钠和制霉菌素涂擦口腔,对于鹅口疮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2.4.4 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在消毒时特别要注意脐根部,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的分泌物等,如有及时做分泌物培养,及时处理。

2.4.5 喂养

原则上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抗体,若因病情需要人工喂养者,特别注意所有奶具的清洁消毒工作。

2.5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操作台、奶具、监护仪、磅秤等)、工作人员的手、空气培养等,如有不合格,分析找原因,重新消毒处理,再做监测,直到合格为止。病房工作人员每年体检1次,包括胸透、乙肝表面抗原等项目。

2.6 加强个例院内感染的隔离措施

如发生个别院内感染时,立即将患儿放置在单独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护理人员相对固定,根据不同的感染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并有明显标志。

3.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三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4.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篇四

一、病区成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小组,制定并落实病区感染管理制度,每月有工作小结(在当月26号前完成),每季度有培训记录,有参加培训者本人签名。

二、病房环境整洁无污染,空气新鲜无异味。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科收治,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三、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及职业防护。

四、治疗室、处置室、清洁整齐,治疗室每季度有空气监测,每日有紫外线消毒,强度半年监测一次。保管室清污分开,整洁,每周消毒一次,有记录备查。手及物表监测合格。监测不合格有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和追踪监测。

五、无菌物品、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过期,存放符合要求。无菌物品有指示卡、包布清洁。盛装消毒剂容器每周灭菌两次,并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六、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应初步毁型。凡用过的刀片、针头直接入利器盒内焚烧,污染品直接入医疗垃圾袋扎口运送,送焚烧炉焚烧,有清洁工与焚烧炉值班者交接签名。空针等不得重复使用。

七、不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病人被服清洁,凡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八、病床湿式清扫,一床一套、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被褥、枕芯要定期更换、清洗。床垫被污染及时进行特殊处理。地面湿式清扫,拖布分区分室使用,浸泡消毒,悬挂晾干,标记醒目。

九、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每项填写完整,如实报告院感病例。

十、建立血压计袖带、体温计、听诊器、手卫生清洁消毒制度,血压计袖带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一次,消毒后有记录备查。污染的压脉带、网袋、湿化瓶每天与供应室兑换有记录

十一、病人转科、出院、死亡后,应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有记录备查。

十二、垃圾分类处置(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开),运送垃圾必须封扎袋口,清洁工与焚烧炉值班者有交接记录,并签名。

十三、每月有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记录。

5.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五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组织管理

(一)医院除传染科隔离病房外,普通病房原则上不收治传染病患者。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门诊部。

(三)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感染科医师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须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联系专科医院医师进行相应会诊,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诊;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应立即转院治疗;未转院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四)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

二、病区环境: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二)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三)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四)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五)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

(六)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三、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二)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三)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四、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YG—021: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三)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四)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五)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六)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固定专用。

(七)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八)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洗。

(九)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十)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十一)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

(十二)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6.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六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方法与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从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以及综合护理干预的2477例患儿为实验组,对比两组资料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病房实施消毒隔离技术与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病房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新生儿科病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日常的医疗护理中存在医院感染隐患[1]。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的管理,我院对新生儿病房进行了消毒隔离,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44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82例,女1934例;年龄为3-27d,平均年龄为(12.4±7.3)d。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实施预防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前的1939例患儿为对照组,以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护理干预后的2477患儿作为实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

实验组采用病房消毒隔离与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 1.2.1严格入室人员管理

严格入室人员管理,非新生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对因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需要入室的人员应由护士长同意。病房病床应严格限制接触次数及接触人数。入室人员需更换新生儿科的专用隔离衣,换鞋,戴帽,认真清洗双手,进入NICU需要佩戴口罩。

1.2.2环境管理

新生儿科病房应每天定时通风,并对空气进行严格消毒,持续12小时。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室温为24-26℃,相对湿度为55%-65%。对地面以及物表以清水、清洁剂每天清扫两次。如果地面产生病原菌感染,应以含氯消毒液(500mg/l)拖地消毒[2]。

1.2.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

按照患儿的病情与需要将患儿分别安置在普通病室、早产儿室、光疗室以及NICU,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脓疱疮、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将患有法定传染病的患儿转入传染儿科。对发生严重感染或肝炎病毒携带的患儿,在床边进行明显标志,进行隔离。

1.2.4医疗用品及患儿用品管理

对喂奶车、治疗车、暖箱、治疗室桌面每天以含氯消毒液(500mg/l)进行擦拭消毒,对喉舌镜片、体温计、血压计袖带等医疗用品应严格定时消毒。患儿的奶嘴、奶瓶等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3],奶具用后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清洁消毒。患儿的衣物、被套、床单等应及时更换。

1.2.5减少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因此应加强整体护理,减少人员的流动,并有计划的接受实习的进修人员。

1.2.6加强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清洁,在喂奶后进行常规喂水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高热或禁食患儿应每天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两次,如果患儿出现鹅口疮应涂抹制霉菌素粉,一天2次。

1.2.7眼部护理

每天以生理盐水棉球由眼内眦向外擦洗清洁,一天1次。如果母亲有其他感染,为了预防结膜炎,应以泰利必妥眼药水滴眼,一日1-2次,注意观察眼部是否出现分泌物,以及分泌物的量与颜色。

1.2.8臀部护理 患儿排便后应及时进行臀部护理,由前向后擦拭,以免肛周的污染物对尿道口造成污染。清洗后再肛门周围涂抹植物油、更换尿布、1.2.9加强喂养管理

对鼻饲患儿应每次更换注射器,鼻饲管应隔日进行更换。人工喂养应坚持“一次一瓶一奶嘴”,并对乳器具严格消毒[4]。2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两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医院感染例数 医院感染发生率(%)实验组 2477 68 2.75% 对照组 1939 96 4.95% P <0.05 3讨论

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要工作。随着新传染病是不断增加,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控工作要求越来越高[5]。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还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实施病房消毒隔离与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均提示,对新生儿病房采取严格消毒隔离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7.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篇七

1 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监控医师、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杜绝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科室领导把预防医院感染作为科室重点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感染办公室对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使用中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空气、物体表面等),每月不定期进行考核(包括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的使用和保管、医疗废物的处置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 严格落实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2.1 认真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实施的各项技术都是由手来完成的,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手卫生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因此,科室配备非触摸式水龙头,洗手池旁粘贴六部洗手图,要求人人认真规范洗手,各种操作前后及时洗手,输液车上配备快速手消毒液;护士长和感染办人员进行抽查和监督。

2.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进行各种注射时,应严格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穿工作服,严格做到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带。

2.3 环境消毒

病房环境必须保持清洁,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以50%~60%为宜,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限制陪护人数,特别是患呼吸道感染家属禁止陪护;保持床单元整洁,每周更换1~2次,污染时随时更换,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床头桌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1~2次/天,一人一巾一更换;地面采用湿式清扫,拖把分区使用,标记明确,有污染时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空气可以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60 min。

2.4 无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记,专柜专放,在有效期内使用;无菌包打开后未使用,须重新灭菌;无菌盘铺后在4小时内使用;氧气湿化瓶、止血带、雾化器管道交供应室统一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使用前注意检查是否合格,如有过期、破损、污染、字迹模糊等禁止使用。

2.5 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监督,严格执行专人、专车、专线,密闭运送制度及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

3 实施保护性隔离

对放疗、化疗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实施保护性隔离措施,早晚使用软毛刷刷牙,饭后漱口,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以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必要时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定时进行T、P、R、BP监测及注意口腔、皮肤、肛周、上呼吸道和泌尿道等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治疗。严密观察血常规的变化,当WBC≤1.5×109/L时,给予单间隔离、住无菌床或无菌层流室;医务人员出入需要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及帽子等,有明显感染灶时及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特殊感染病原菌,如MRSA、VRA、ESBLs阳性菌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采取隔离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5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

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各种相关规章制度,护士长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保障患者安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喻镁佳,张学美,聂波,等.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调查调查研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2):125.

8.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 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易感性;预防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9.021

医院感染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费用的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均带来严重的危害[1]。医院感染的发生往往激化医患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预防医院感染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3]。笔者探讨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的易感性,预见性地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旨在为风湿免疫病房临床护理管理者制订感染管理办法提供依据,以期发挥护理的最大作用,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1 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的易感性

1.1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给医院感染入侵创造了机会 风湿免疫病是一系列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总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风湿免疫病多为终身疾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若疾病反复发作,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多合并有血液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这都给医院感染的入侵创造了机会。

1.2 各种治疗措施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①糖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风湿免疫病最基本的治疗用药,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并致其进一步低下,尤其在激素冲击治疗期。由于是短期内大剂量给药,大量激素可导致机体原有的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过性高血压、高血糖、心动过速、电解质紊乱,且极易诱发严重的感染。②生物制剂的应用:生物制剂是选择性的以参与免疫反应或炎症过程的分子,或受体为靶目标的单克隆抗体,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组产物[4]。生物制剂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不仅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还同时被试用于治疗大动脉炎、干燥综合征、多肌炎、多软骨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风湿性疾病。生物制剂原则上可能削弱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抗TNF制剂诱发感染的问题(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受到普遍关注[5]。③抗生素的使用: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和系统性的工程,控制疾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复发,延长生命,是目前倡导风湿免疫疾病的治疗原则,而预防感染是预防风湿免疫疾病复发的长期战略。抗生素为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广谱抗生素的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可杀死或抑制敏感的病原菌;但同时其又杀死或抑制正常菌群,破坏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菌群失调,易于继发真菌的二重感染,使感染更难控制[6]。反复使用抗生素可削弱机体的防御机制,增加风湿免疫疾病医院感染的入侵可能。

1.3 反复住院或住院时间长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风湿免疫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反复、难愈,导致患者反复住院或住院时间长,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王宏智等[1]研究认为,风湿性疾病的病程亦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风湿免疫病患者免疫防御功能有一定缺陷,住院期间,各种诊疗行为的增多使得患者与医院的空气、设备、用具、器械等环境因子的接触增加,又因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加之病房危重患者多,人员流动量较大,陪护和探视人员相对较多,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医院环境中,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大。由于资源限制,病房大都为多人间,这增加了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病房环境管理受到制约从而使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同时感染的发生又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二次感染的危险性。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垃圾处理不严格,均会增加风湿免疫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2 风湿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2.1 提高体质,增强抵抗力,减少医院感染机会 入院时即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指导患者改善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进食优质蛋白质,多食水果、蔬菜等;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适量运动,注意劳逸结合;协助患者增减衣被,防止受寒;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如出现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口腔溃瘍、肛周感染等迹象,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感染。

2.2 加强风湿免疫病房各类人员的管理 ①加强病房医护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做好垃圾处理;掌握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各种知识,根据药物的适应症,药敏试验等合理选用;定期召开患者教育会,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医院感染知识。②制订病房陪护与探视制度,张贴于病房,并向每一位入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 探视者接触患者前后注意洗手,有感冒或其他疾病者严禁探视。③对住院患者常规做PPD或T-Spot检查,对结核潜伏感染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做好基础疾病的治疗护理;给每位患者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与碳酸氢钠比例为2∶1)漱口,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护

理,预防真菌感染,必要时用氟康唑涂抹口腔。

2.3 规范风湿免疫病房物品的管理 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位放置,定期检查消毒和用后及时清洁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毁形无害化处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和空气净化,病房每日循环风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通风换气3次,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污物消毒处理;医疗废物正确分类处理。

2.4 注重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管理 全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培训,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防护等预防控制方法。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快速监测,及早发现可疑病例,积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减少侵袭性操作。可疑病例或已发病例最后一个执行治疗护理,控制感染传播,并根据病情及早出院。

nlc202309031248

国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72%,免疫系统疾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可达12.69%[7];徐青丽[8]

报道风湿免疫科感染发生率为2.91%。本院风湿免疫科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生素等治疗期间,通过加强人员、物品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提高患者的体质,切断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风湿免疫患者783例,医院感染发生11例,其中8例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血液、皮肤各1例,医院感染率为1.40%,较国内报道的有关风湿免疫疾病医院感染率低。

3 讨 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9]。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国外有研究表明,大约2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触到感染,其中9%的患者发生感染[10]。风湿免疫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皮肌炎等疾病,均需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及药物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医院感染一直困扰着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必须预见性地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提高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加强风湿免疫病房各类人员的管理,规范风湿免疫病房物品的管理,注重多重耐药菌的感控管理等,才能达到降低风湿免疫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

的目的。

致 谢

本文得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吴锐科主任的指导,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王宏智,周强,刘炳炜,等.风湿性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19-2720.

[2]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3]胡艳华,刘东华,鲁艳.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23-524.

[4]牛素平,黄慈波.生物制剂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

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3):51-54.

[5]顾越英,叶霜.生物制剂在风湿病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2):133-134.

[6]Aoun M,Crodaert F,Paesmans M,et al.Imipenemversus targeted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J].Int J Antimicroh Agents,1998,10(4):263-270.

[7]陈红,王永芝,袁媛,等.免疫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及控制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0):783-784.

[8]徐青丽.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084-

108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

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1.

[10]Madeo M.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solation[J].Nursing Times,2003,99(7):54-55.

收稿日期:2014-07-07;修回日期:2014-08-08

9.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九

高红缨

霍云燕

宋娟

肖灿星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北京

100192)

【摘要】为降低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合几年来ICU病房工作经验,对ICU病房医院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等干预措施,并结合本科室特点对医院感染的干预工作进行汇报和总结。【关 键 词】ICU 医院感染

干预措施

ICU是医院感染易感科室。我中心ICU收治大部分为重症复合外伤术后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本文根据近年临床工作实践,结合我中心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的一些干预措施进行探讨。1 我中心ICU医院感染高发因素

1.1 患者构成我中心ICU收治患者多为交通和意外事故造成的重度颅脑外伤术后、开胸开腹术后、脑血管意外术后、多发性骨折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术后等,90%为昏迷病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多、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少则一周,多则一两个月,患者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外伤患者病情复杂,污染严重,增加了基础护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1]。

1.2 抗菌药物应用

由于我中心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污染程度高,因此在应用抗生素方面就存在着:起点高、剂量大、用时长、盲目用药、经验用药等不合理现象。大剂量地使用激素及脱水剂,也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1.3 病房环境

由于我中心收治的病人多以交通和意外事故为主,常有大批急诊病人入住ICU进行救治,如床位不够,经常临时加床,加大了病人密度,增加了ICU污染因素,给清洁和消毒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4 抢救生命

创伤外科重症病人的特点是,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为抢救生命,医护人员常常来不及完全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也为医院感染埋下隐患。2 医院感染干预措施

2.1 建章立制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ICU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院感染上报制度等。为使医护人员严格贯彻执行院感控制制度,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护士长为领导的院感监控小组,设置了院感监测员。院感监控小组每月召开科室院感会议,总结情况、查找问题,完善院感控制措施。我院领导对医院感染高度重视,建立了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管中心、护理部为主的督导小组,院感科每天跟班检查,全面加强监管力度。制订奖惩制度,强化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2.2 加强监测和空气质量管理

院感监测员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及呼吸机管路、湿化瓶、监护仪表面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加强专题研究,科室对吸痰长管浸泡前后进行微生物学监测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制订改进措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3 加强防护隔离

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换专用鞋,戴帽子、口罩,所有工作服及专用鞋每周清洗消毒2次。特殊感染病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葡菌,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等感染患者,进行分类集中隔离管理;固定专人护理;医护人员穿专用隔离衣;病人床旁放消毒桶,病人使用的护具单独浸泡消毒;空气消毒采用通风和紫外线灯消毒,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病室内每天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及地面;病人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生活垃圾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进行特殊处理,使交叉感染的机会降到最低。

2.4 从正确洗手开始,加强细节管理

严格洗手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可降低50%感染率[2]。ICU工作人员要求做到正确洗手(即六步洗手法),进行包括保洁员在内的统一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并自觉执行;医院加大了物质投入力度,改善洗手设施,如在治疗车、换药车、卫生间、处置室、污物间及每张床旁桌上,均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安装了感应式洗手池;每个感应式洗手池上方张贴六步洗手法操作示意图。为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要求每次医生查房时,护士长、当班组长、责任护士,全部站在病床旁,手拿快速手消液,做到主任和医生检查完患者及时进行快速手消,强化和提高了大家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医护人员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为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医院购置了自动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机,使呼吸机螺纹管得到彻底的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湿化液每日更换并做好时间标识;医院全部采用管道式负压吸引装置,采用一次性密闭性吸痰器。监护室各种仪器及物表的交叉感染易感部位,均由护士每日用3%双氧水统一擦拭消毒,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机会。2.6 切实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有些创伤患者是农民工及重体力劳动者,入院时病人血迹污渍清理困难,为此科室要求,新入病人时,责任护士必须按要求做到病人三短(头发短、胡子短、指甲短)、六洁(头发、口腔、会阴、肛门、手足、床单位),无异味,并规定每周定期为病人全身擦浴;注意加强口腔护理,尤其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要求每天用口腔消毒液做口腔清洁护理3次,保持口腔清洁,降低口腔条件致病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3]。

2.7 加强医护配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通过给护士多次培训有关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知识,让护士掌握各种抗生素给药的最佳时机、各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药理知识;明确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督促医生每例感染病人做微生物检验,及时准确留取标本送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4]等症状和体征,及时提醒医生正确用药,加强医护配合,大大减少了耐药菌的产生。

2.8 加强岗位培训力度,做好相关人员管理

利用每周例会等形式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的培训,随机对医护人员进行督导考察[4];加强对新入护生,进修,试工人员及保洁人员的院感管理,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5]。设置专人对保洁员进行管理,对其普及院感知识,及培训制定保洁员操做常规,保洁员工作制度及标准,制定奖惩措施,以达到监督保洁人员工作,控制其工作不当引起的交叉感染。3小结

3.1 变被动为主动

要改变以往重制度、轻落实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范责任制,并提高包括领导和基层护士在内的全体护理人员乃至保洁人员的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变被动执行为主动遵守,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增强责任心,从正确洗手做起,养成自觉遵守的良好习惯。

3.2 共同作用

医院感染干预是一个系统性和复杂性工程。其干预过程是管理与技术、人员与药物有机结合、共同协作的过程,仅仅做好某一项干预措施是不够的,它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紧密配合,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3注重预防

防控医院感染更应在“防”字上下功夫,将医院感染防控在萌芽状态,通过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操做规程等措施,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李书章,府伟灵,黄庆.现代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66.[2] 万荣,曾韶美,郑慧瑛.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洗手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2B):401402.[3] 张凤云,梁艳芳。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274-276。

10.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篇十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上一篇:会计人员素质下一篇: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幼儿园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