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2024-09-19

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8篇)

1.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篇一

城市规划原理(一)知识点1、掌握: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

城市、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乡村); 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 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urban 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city

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定义: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表现特征:

特征:

1.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形态转化

2.产业结构: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提高 城市化水平往往是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城市规划;

1)必要性:城市化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演进特征。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城市问题,配置空间资源,有目的地干预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分工。

2)内核: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生态、建筑形态、支持设施、环境景观 3)实质: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安排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事项。

4)特点: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是因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所有物质要素形成的基础。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土地使用中包含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进而协调城市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雅典宪章》、背景: :

产生:1933 年,CIAM 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内容:

1)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居住问题: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

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3)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4)游憩问题:主要有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5)交通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缺陷:

形成了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控制物质空间变量,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思想是 50 年代以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方式主要是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1aning)。

当时意义:

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尤其是在 19 世纪快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发展的大中城市中,工业和居住混杂,工业污染严重,土地过度使用,设施不配套,缺乏空旷地,交通拥挤,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历史意义: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先前的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的局限,对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背景:

1977 年 12 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秘鲁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集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内容: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改变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着重指出了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思想:

1)批评《雅典宪章》的功能区,认为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2)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必须反映“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并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土地使用法规,公交优先才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

托管理。

实质: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特点:

1)提出限制城市的规模: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2)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明日的城市》、《阳光城》伏埃森(Voison)规划 规划观点: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缺少绿地,日照、通风、采光、游憩、运动的条件差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提高城市中心区的高度,向高层发展,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模式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宽道路、加强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实质:

城市集中主义 缺点: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五个层次组成,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用地分类

按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 8 大类、35中类、44 小类。BMW

USA

GR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居住用地 住区的类型与规模、类型:

1)按位置 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 城市住区 乡村住区 2)按建设条件 新建住区 城市旧住区 3)按建筑层数 低层住区(1~3)

多层住区(4~6)

中高层住区(7~9)

高层住区(10 以上)

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规模:居住区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组团

居住小区

居住区 户数(户):

300~1000

3000~5000

10000~16000 人口(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占地(公顷):

4~6

10~35

50~100

其他划分: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街坊-居住组团-住宅群-单栋住宅

没有一个城市只有一种住区类型。没有一个城市只需要一种住区类型。每个城市的住区都有自己的类型和自己的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城市住区是反映这种天然属性的基调。

邻里 单位 — 居住小区 —— 扩大小区 —— 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区的规划

邻里单位:

提出:1929 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 六个基本原则:

1)规模(size):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 2)边界(boundaries)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4)开放空间(open

space)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机构位置(institution sites)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6)当地商店(local shops)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邻里单位案例:上海曹杨新村

居住小区:

我国从 50 年代末开始使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至今仍沿用。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100-150ha)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技术思想演进脉络;

住宅的类型与户型;

类型:

按建筑层数:低层 1-3

多层 4-6

中高层 7-9

高层 10 以上 按户型组合:

A 单元式住宅: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点

式 B 低层花园式:独立式/并列式/联立式【 每种类型的住宅每户都占有一块独立的住宅基地。基地一般在 250--0 500平米之间。】

户型:

梯间式

每层联系的户数一般在 2-4 户。户数越少,更好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在多层住宅中采用较多,可作条式连接。

点式

楼梯间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中央,无直接采光。因此,点式住宅与内廊式住宅有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影响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好,每层联系的户数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独立性强。

外廊式:每层户数一般在 4 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私密性有一定影响,居室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布置。

内廊式

内廊式住宅走廊较暗,对住户私密性的影响也较大。住户的通风和采光也不良。

独立式

拥有较大的基地,住宅四周均可直接通风和采光,可布置车库。、并列式((双拼)

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并列式(双拼)。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

联立式

为一栋栋住宅相互连接建造,即城市住宅(Town House)。每宅占地规模为最小,面宽从 6.5-13.6 米不等。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特点、(课本 p505--507)

类型:1)行列式

2)周边式

3)点群式

4)混合式

5)自由式

行列

基本形式平行排列 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山墙/)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错接/等长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曲线形

折线形 优点: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易产生交通穿越/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

丰富空间的措施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

案例 源宏世纪花园

上海凉城新村

周边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优点: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密度 / 组成的院落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与防寒。

缺点: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 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土石方量大 / 结构与施工较为复杂 / 不利于抗震。

案例 万科四季花城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

点群

是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布置形式。

优点:利于通风和日照 / 规律性较强,生动、富于变化。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 / 寒冷地区不利于挡风。

混合混合式为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的结合。

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辅以院落周边布置或点式结合。

具有行列式、周边式与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特征。

自由

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自由式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局方式。

优缺点须结合具体空间。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对比

韵律节奏

比例尺度

色彩

绿化

道路

建筑小品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系数: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需要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的条件。

群体组合的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类型:

八大公服

按性质分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医疗卫生

教育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文化体育

行政管理及其他

按使用频率

按是否盈利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影响因素: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应 按时间距离算/按空间距离算 居住区

800-1000m 小区 400-500m

组团 150-200m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

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的 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的计算以“千人指标”为主。

对于新建居住区 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

千户指标:

即每千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对于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优点:

家庭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商业部门的商品供应主要根据 户的经济水平、生活购买力进行预测。

避免千人指标因 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原则:

1)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考虑因素 与规划结构相适应 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形成各级生活中心 相关项目可组合布置 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 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 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

常见的布局方式:

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级

宅间小路 车行道

10-14

6-9

3-5

人行

2.5 以上 红线宽度

20-30

10-14

建筑控制线之间 8-10

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叫做道路红线宽度,它由三部分组成:

1)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 2)铺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 3)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等。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自己添加)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 出口,设置 间距在 0 150 米以上,与道路 交角不小于5 75 度; 2)区内 尽端式车道长度 不超过 0 120 米,尽端设 2 12 x12 米的 回车场; 3)当 道路坡度大于 8%,应辅以 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居住区内主要 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

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居住小区内部 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内环式、外环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功能:美化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包括宅旁绿地、居住区街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类: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内容:

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3)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

控规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 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用地兼容性意义: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 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各地拟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

用地性质 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余地,要制定土地相容规划。所谓“相容”,是指某一类性质的用地内 允许建、不许建或经过某规划部门 批准后许建的建筑项目。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

(1)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 集中布置;(2)提高土地 经济效益;(3)减少环境 干扰;(4)确保 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 不被占用;(5)保持土地使用的 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 混合布置:

(6)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 不 违背 总体规划。就具体分类各地应 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 内容;

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规定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规划体系。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住宅区与社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家庭生活与住宅功能、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 4)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

5)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

7)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小游园/公园)

2)公共绿地应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 3)结合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和大树 4)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地区特色 5)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公共绿地应分级设置有恰当的 服务半径: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为 5km/h,即是 80mm/min】

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 组团绿地 其他条块绿地 最小规模(公顷)0.4 0.04 0.04(宽度≥8米)

步行时间(min)

8-15 5-8 3-4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 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宜采用 开敞式,并设置一定的居民活动场地与设施,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等; 4)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 70%; 5)组团绿地和其它块状条状绿地的设置应有不小于 3 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 建筑日照 阴影线 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面积计算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3、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

基本原则:

(1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尺度控制在边长 600 英尺(183 米)格子(2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干道宽度大约 34 英尺(10 米),标准街道宽约 24 英尺(7 米)人行道至少 4~5 英尺宽(1~2 米)

(3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4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两大组成理论为:

1)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 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1)国家康居小区的 机动车停车按 0.2--5 0.5 车位/ / 户设置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 3)停车车位数 大于 0 50 辆,应设置 2 2 个出入口。

大于 0 500 辆时,应设置 3 3--4 4 个出入口。

出入口之间的 净距大于 0 10 米。

停车库出入口应 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 0 10 米。

车辆 双向 行驶的 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 7 7 米,单向不小于 5 5 米。

停车场布局

1)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

(地面车库 / 底层架空 / 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 /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2)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 3)路边分散式停车位 4)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相关规划类型; 我国部分地区对土地开发控制的探索。

2.2014年程控交换原理复习提纲 篇二

第1章

了解各种交换方式和NGN网络的分层结构

第2章

掌握交换单元的功能及外部性能指标;

熟练掌握T、S接线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复用器、分路器的工作原理,能根据基本原理解决各种类型交换网络中的问题(回忆上课过程强调的重点内容)

熟悉CLOS网络严格无阻塞的条件

第3章

掌握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组成,模拟用户接口电路的功能;

掌握控制系统处理机的控制结构及冗余配置方式

掌握呼叫处理过程的基本特点,包括哪几个稳定状态?(看课件)

熟悉呼叫处理的三个阶段

掌握程控交换软件的组成、程序的分级

熟悉评价交换机性能的三个指标

第4章

熟悉本地网的结构及四种汇接方式

熟悉我国电话网的结构和电话网的编号计划

了解路由的含义及分类,了解各种路由的特点

第5章

掌握NO.1中线路信令、MFC信令的传送特点,(根据帧结构回忆讲过的内容)熟悉MFC信令的传送过程

掌握NO.7信令网的四级功能结构和与OSI对应的7级结构

掌握信令单元的格式,并知道各个字段的含义

熟悉差错纠正方法及应用范围

掌握信令网功能级的功能

掌握一次成功呼叫的NO.7信令信息传送过程(包括主叫先挂、被叫先挂两种情况)掌握信令网的组成部件、工作方式

掌握信令路由选择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原则

了解同抢的原因及防卫措施;

掌握国内及国际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规则

第8章

掌握电路交换的特点;

掌握分组交换两种工作方式的的特点;

掌握ATM信令单元的格式;

掌握B-ISDN协议参考模型,并熟悉各个平面的作用、各个层的主要功能。

第9章

3.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篇三

2010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如何设计?

4、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三、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1、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WebQuest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如何设计学习资源?试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

1、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2、自主学习策略有哪些?协作学习策略有哪些?

3、选择一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试用案例加以说明。

4、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时都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协作知识建构?试以一典型例子,说明应用协作知识建构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3、教学评价的取向有哪些?

4、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七、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1、绩效的含义是什么?试述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4.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篇四

第一讲 电磁兼容绪论(-)

1、电磁干扰及污染案例

2、电磁兼容

3、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史 第二讲 电磁兼容绪论

(二)一、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内容

二、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问题一

1.以亲身经历的EMI案例及其解决方法,阐述EMC的重要性。2.什么是电磁干扰与电磁骚扰?它们的区别何在?(p10)3.EMC的定义是什么(p11)?依据系统组成,电磁兼容性应该如何分类(p12)? 4.EMC学科形成的标志、起源是什么(p13 p14)? 5.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内容、特点是什么?(p17)第三讲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一)基本电磁兼容术语:一般术语、噪声与干扰术语、发射术语、电磁兼容性术语、相关术语之间的关系

电磁干扰的产生条件:电磁干扰三要素、敏感设备

常用EMC单位及换算关系:对数、增益复习;常用量的分贝表示及换算;系统功率传

输计算

第四讲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二)— 电缆功率损耗与信号源特性

— 电磁骚扰源:电磁骚扰源的分类、自然电磁骚扰源、人为电磁骚扰源 第五讲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三)— 电磁骚扰的性质

— 电磁环境:环境的电磁现象、端口的概念、环境分类与设备位置 — 电尺寸与电磁波频谱 问题二

1.功能性干扰源与非功能性干扰源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p49)。

2.什么是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p(27)?骚扰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输(传播)。3.如何利用dB表示的EMC单位,计算系统中功率的传输? 4.怎样描述电磁骚扰的性质?(p53)5.环境的电磁现象如何分类、怎样界定?(p56)6.举例说明应用辐射骚扰的极化特性解决干扰问题。第六讲电磁骚扰的耦合与传输

(一)一、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

二、传导耦合的基本原理

电路性耦合;电容性耦合;电感性耦合 第七讲电磁骚扰的耦合与传输

(二)1.电磁辐射的基本理论 2.近区场阻抗 3.辐射耦合 问题三

1,电基本阵子与磁基本阵子的概念(p79 p80)2.近区场与远区场的概念、划分准则、特征(p84)3.电流元长度和磁流元长度相同,哪一个辐射的电磁能大,比值是多少?(p82)4.近区场阻抗的概念、表达式、工程应用(p85)5.辐射耦合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详述之。(p89)6.采用解析方法、数值方法分析一个具体的电磁骚扰耦合实例。(p139)第八讲 电磁兼容性控制

— 分析和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的一般方法 — 电磁骚扰的抑制策略 — 空间分离 — 时间分隔

— 频率划分与管制 — 电器隔离 问题四

1.实现并行和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何分类,包含哪些内容。2.分析和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p92)3.抑制电磁骚扰的策略采用什么思维方法?(p94)4.抑制电磁骚扰的方法如何分类?具体方法包含哪些技术措施。(p95)第九讲 屏蔽理论及其应用

(一)— 电磁屏蔽的类型 — 屏蔽原理

静电屏蔽、交变电场的屏蔽 低频磁场的屏蔽 高频磁场的屏蔽 电磁屏蔽

第十讲 屏蔽理论及其应用

(二)— 屏蔽效能

— 无限长磁性材料圆柱腔的静磁屏蔽效能 — 低频磁屏蔽效能的近似计算 — 计算屏蔽效能的电路方法 问题五

— 1.何谓屏蔽?抑制何种类型的电磁骚扰。(p102)— 2.静电屏蔽、交变电场的屏蔽、低频磁场的屏蔽、高频磁场的屏蔽、电磁屏蔽的原理及其应用时的注意问题。(p102)— 3.屏蔽效果怎样定量表示?如何计算屏蔽效能。(p109)— 4.当屏蔽盒为长方形时,如何放置屏蔽盒,才能使其低频磁屏蔽效能最大?(p114)— 5.相同半径的球形屏蔽体,其高频、低频电场及磁场的屏蔽效果随频率如何变化。(p119)第十一讲屏蔽理论及其应用(三)— 屏蔽的平面波模型:导体平板的屏蔽效能、平面波模型推广到非理想屏蔽结构、屏蔽效能计算的解析方法

— 孔缝电磁泄漏:金属板缝隙的电磁泄漏、金属板空隙的电磁泄漏、截止波导管的屏蔽效能、孔阵的电磁屏蔽效能、通风窗孔的屏蔽效能 — 抑制电磁泄漏的工程措施 问题六

— 1.屏蔽体的屏蔽效能由什么损耗组成(p127)。利用屏蔽效能计算的解析方法,如何选择屏蔽体材料(p128)?

— 2.比较常见孔缝的几何形状、线度对孔缝屏蔽效能的影响,如何设计孔缝的几何形状、线度以降低电磁泄漏。(p131)— 3.举例阐述你在工程实践中抑制电磁泄漏的具体方法、效果和理论依据。(p139)第十二讲 接地技术及其应用

(一)— 接地及其分类 — 安全接地

— 导体阻抗的频率特性 — 信号接地 问题七

— 1.为什么要进行接地设计,工程实践接地如何详细分类。(p156)— 2.导体的直流电阻与交流电阻存在怎样的关系(p161),为什么电磁兼容性设计中要求元器件的引线尽可能的短(p156)。如何选择接地线(p163 p166)。

— 3.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如何进行接地设计(p164)?阐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混合接地、悬浮接地的特点和应用限制。

第十三讲 接地技术及其应用

(二)屏蔽体接地

— 地回路骚扰的形成 — 电路接地点选择

— 抑制地回路骚扰的措施 问题八

— 1.地回路骚扰的成因(p172),你遇到的地回路骚扰案例及排除方法。

— 2.抑制电磁骚扰,如何设计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为什么(p169 p171)? — 3.如何选择多级电路的接地点,使参考地电位最小(p175)。— 4.抑制地回路骚扰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p176)— 5.简述隔离变压器抑制地回路骚扰的原理,应用注意事项。(p177)— 6.阐述纵向扼流圈抑制地回路骚扰的原理,选用原则。(p178)第十四讲搭接技术及其应用

— 搭接的一般概念 — 搭接的有效性 — 搭接的实施 — 搭接的设计

— 搭接质量的测试

第十五讲滤波技术及其应用

(一)— 滤波器的类型 — 滤波器的特性 — 反射式滤波器 — 吸收式滤波器 第十六讲 滤波技术及其应用

(二)— 电源线滤波器 — 滤波器安装 问题九 — 1.EMI滤波器的特点(p199)— 2.反射式滤波器的工作原理(p201)— 3.吸收式滤波器的工作原理(p205)— 4.电源线滤波器的构成与设计(210)— 5.滤波器安装需要考虑的问题(212)第十七讲

EMC标准简介

— 1.EMC标准化组织

1.1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2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

1.3 TC77的组织结构及其主要任务

1.4 与EMC相关的其他IEC技术委员会

1.5 有关地区和国家的EMC标准化组织

1.6 中国EMC标准化组织

— 2.EMC标准

2.1 EMC标准分类

2.2 EMC标准一览表

2.3 典型EMC标准示例 问题十

— 1.什么为标准(p220)?我国制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p245)? — 2.表述IEC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的构成(p225)— 3.简述国家EMC标准编号的形式,并举例(p245)— 4.我国三军通用的军用EMC标准(p252)、美国最新军用EMC标准是什么(p251)? — 5.阐述GJB151A-97及GJB152A-97的频率范围要求?以及标准适应性的具体要求? 第十八讲 EMC测量

— 电磁骚扰测量接收机 — EMC测量设施

开阔试验场地;屏蔽室;电波暗室;横电磁波传输小室

— EMC测量设备

传感器:天线、电流探头、电压探头、功率吸收钳

线路阻抗稳定网络(人工电源网络:LISN)

耦合去耦网络(CDN)

模拟骚扰源:信号源、尖峰信号产生器、浪涌模拟器、电快速瞬变脉冲产生器、静电放电模拟器

功率放大器

功率计

大功率定向耦合器

— EMC测量方法 问题十一

1.对EUT进行EMC测量的目的是什么(p260)?

2.EUT的EMC测试通常如何分类,它们的频率范围怎样界定?(p260)3.EMC预测试与EMC标准测试有何异同(p262)?

5.产业经济学复习提纲 篇五

一、考试题型

1、不定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

3、简答题:5题,共25分。

4、论述题:2题,共30分。

二、复习内容:

第一章

一般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分工;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关系; 重点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一般问题:产业分类: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产业地位分类法;

重点问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第三章

重点问题: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具体体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和措施;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的内容;主导产业更替及其规律;我国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依据;

一般问题: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主导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第四章

一般问题:产业关联的方式;产业关联的效应;产业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分析及其假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的三个部分;投入产出表的均衡关系;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分析;基础产业在三角形投入系数表的特点; 重点问题: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及其经济意义;

第五章

重点问题: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一般问题:产业布局的基本因素;产业区位的指向性;衡量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指标;现代区位理论研究的特征;系统布局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六章

一般问题:产业组织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促进集中的因素;造成产品差别化的方法;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市场效果的衡量;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特征;马歇尔困境与有效竞争;

重点问题:SCP理论分析框架;市场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章

一般问题:产业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含义、关系;产业波动的概念;产业发展的几个均衡关系;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的含义;

重点问题:产业发展战略的途径选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八章

一般问题:产业政策的内涵;产业政策体系的构成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

6.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篇六

一、单选题

1、在西方,最早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人希腊思想家是(D)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色诺芬

2、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来源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是(B)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美国现代经济学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B)A、生产劳动者

B、社会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生产工具

4、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A)A、生产资料

B、劳动产品 C、物质生产

D、社会生产力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

D、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6、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是(C)A、价值规律 B、平均利润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7、商品最确切的定义是(B)

A、劳动产品

B、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C、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D、有用的劳动产品

8、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B)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个别劳动

D、脑力劳动

9、商品经济生产的条件是(C)

A、有社会分工就有商品经济

B、有私有制才有商品经济

C、社会分工和产品与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

D、人们有交换的欲望

10、商品的二因素是(C)

A、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B、交换价值与价值

C、使用价值与价值

D、使用价值与价格

1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的是(B)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先进生产条件的劳动时间

D、落后生产条件的劳动时间

12、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D)

A、与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程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的意思是指(C)

A、货币生来就是金银

B、金银生来就是货币

C、金银天然地最适合充当货币

D、货币天然地最适合充当金银

1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D)

A、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

B、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 与 支付手段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6、商品流通的公式是(B)

A、G-W-G

B、W-G-W

C、W-W

D、G-W-G’

17、市场经济是(D)

A、商品经济

B、产品经济

C、计划经济

D、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

18、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B)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B、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状况决定的C、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C、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决定的

1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C)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B、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政策

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D、我国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0、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的(A)

A、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和个体成分

C、国有成分、集体成分、个体成分和私营成分

D、国有成分、集体成分、个体成分、私营成分和外贸成分 求

21、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A)

A、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

B、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C、实行国家经营

D、非国有化

2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国有资产占数量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2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C)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 24、中外合营经济是(D)

A、资本主义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

25、按劳分配的尺度是(C)

A、需要

B、资本 C、劳动

D、工作能力

26、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

C、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D、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27、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B)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D、发展多种分配方式

28、目前我国调节过高收入的手段主要是(B)

A、利率

B、税收

C、财政补贴

D、社会保障措施

29、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障居于(C)

A、优势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特殊地位 30、针对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B)

A、能够不断的制造出来

B、表现是相对的稀缺性

C、表现出数量上的稳定性

D、非常丰富的

31、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B)A、计划

B、市场

C、政策

D、法律

3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C)

A、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

B、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统一、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

33、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D)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四大

1、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非洲经济共同体等属于(C)A、国际经济组织

B、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C、地区经济集团化

C、部门经济共同体

34、我国的对外政策一方面是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是(B)

A、主持公道

B、维护和平

C、承担国际共产主义义务

D、与帝国主义对着干

3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B)

A、赶超发达国家的需要

B、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D、一项权宜之计

36、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必须坚持(A)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B、公有制占主体的方针

C、党的领导方针

D、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37、我国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B)

A、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B、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C、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一国两制”

38、在对外经济联系的各种形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A)A、对外贸易

B、对外技术交流

C、对外资金交流

D、承包国外工程

39、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B)A、沿海开放城市

B、经济特区

C、香港、澳门

D、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ABC)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进行强大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B、批判和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果 C、马克思多年研究的成果

D、与资产阶级主张的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E、代表了一切阶级的一般利益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CE)

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B、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内容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E、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BD)

A、能够创造经济规律

B、能够认识经济规律

C、能够改造经济规律

D、能够利用经济规律 E、能够消灭经济规律

4、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的正确表述有:

(A DE)A、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一定有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一定有价值 C、有价值的产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D、有价值的产品必然有使用价值 E、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5、价值是(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关系的反映

C、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价格的基础

E、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

6、商品的价值量(AC)

A、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B、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C、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是由于(ABC)

A、价格由价值决定

B、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C、价格受货币供应量影响

D、价格受人们其效用评价的影响 E、价格受人们购买偏好的影响

8、公有制经济包括(A BC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

D、混合经济中的集体经济成分

E、股份制经济

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体现在对经济体发展的控制力上

D、国有资产在世界总资产中占优势

E、公有资产在全国各地各种产业中都占优势

10、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E)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港、澳、台投资经济

D、外资经济

E、中外合资经济

1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AB DE)

A、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充分发达的程度

C、按劳分配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

E、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12、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有(ABCDE)

A、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B、资产收益

C、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

D、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E、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1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ABCDE)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营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社会化

14、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ABCD)

A、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B、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D、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E、加强党在经济工作中领导的客观要求

15、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E、16、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有(ABDE)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16、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ABC)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货币全球化 E、商品全球化

17、我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A CD E)

A、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坚持结盟,特别是同大国结盟

C、坚持真在的不结盟

D、反对霸权主义 E、维护世界和平

18、二战后地区经济集团化得到很快发展,主要有(ABCDE)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非洲经济共同体 E、东南亚国家联盟

19、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坚持自力更生的相互关系是(ACE)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C、发展对外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之间有一定的矛盾

E、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

20经济特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起到过窗口的作用,它是(ABCD)A、技术的窗口

B、管理的窗口

C、对外贸易的窗口

D、知识的窗口

E、对外政策的窗口

21、我国对外开放的方法是(ABCDE)

A、分步骤

B、有层次

C、由点到面

D、逐步推进

E、全面展开

三、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

2、社会生产力

3、社会生产关系

4、价值

5、纸币

6、市场经济

7、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

8、按劳分配

9、宏观调控

10、对外贸易

四、简答题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那些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3、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经济法复习提纲 篇七

名词解释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入伙退伙

公司、证券、代销、内幕交易、知情人、操纵证券市场、破产、破产原因、破产财产、破产费用、管理人、无因管理

合同、要约、承诺、无效合同、抗辩权、撤销权、提存、格式条款、定金、表见代理、商业秘密、行政垄断

消费者、产品

问答题:

1、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2、合伙企业有哪些法律特征?

3、合伙企业利润分配责任分担规则

4、合伙企业退伙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

5、公司的组织机构

6、公司的哪些事项是需要2/3以上表决权股东通过的?

7、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则?

8、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规则?

9、债券和股票有哪些区别?

10、哪些情况构成证券的公开发行?

11、一个有效的合同包括哪些要件?

12、缔约过失责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3、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包括哪些?

14、简述代位权行使的过程

15、请简述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注册的程序

16、哪些图形或文字不能作为商标使用

17、《专利法》规定的不能授予专利权的情况有哪些?

18、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19、消费者的权利有哪些?

20、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

8.经济政治与社会复习提纲 篇八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第二,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不是看它的作用大小,而是看它消耗了多少人类劳动。

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消耗的劳动越少,其价值越小。

3、货币:货币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般等价物。或者说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也就是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任何商品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它的价值多少。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或者桥梁、中介的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6、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生产者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7、常见的消费方式:主要有钱货两清的消费和信贷消费。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心理。收入是首要因素。

9、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

10、正确的消费观是:(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结构合理,协调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课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企业:企业是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向社会提供商品的经济组织。

2、设立企业的条件: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能够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经营成果承担责任;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要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相关的登记审批手续。

3、企业的类型

企业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1)根据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企业可以分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按组织形式划分,我国企业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并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有合法的企业名称;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个人独资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在小型加工、零售商业、服务业等领域较为活跃。

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经济组织。我国合伙组织形式仅限于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一般无法人资格,不缴纳所得税。其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其他合伙人仅出资并共负盈亏,也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

公司制企业是依法设立、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占据着支配地位,大中型企业通常采用这种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第一,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二,创新技术,推动企业集约型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第三,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第四,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五,适度扩张,追求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

一是充分实现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发挥分工和协作的效益; 二是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和联合,扩大产出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实力。

5、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第一,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人具有财和物不具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第三,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6、劳动力资源现状:总体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二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

7、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质量的优劣。

8、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努力方向 第一,确立职业理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第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第五,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

第三课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2、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3、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其他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活动所得的收入。(3)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指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5、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坚持效率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结合起来,就要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多劳动、多积累。

(2)坚持公平原则。就是要防止分配不公,避免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3)我国处理效率和公平的现行政策:要保证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收入分配公平还表现在注重再分配过程中的公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4)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5、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6、税收的意义: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7、税收的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8、税收的种类:税收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征收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和营业税,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9、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征收的一项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0、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按应纳税项目的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11、纳税人的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增强纳税人意识,抵制违反税法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不断增强。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违反税法的现象,如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

12、纳税人意识的培养

(1)积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不仅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且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表现。

(2)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同时,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13、个人理财方式: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储蓄。

(1)储蓄的含义:储蓄是指将货币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当存款到期或储户随时提取时,由金融机构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活动。

(2)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3)储蓄的种类:存款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种。(4)储蓄的特点:储蓄具有存款自由、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等特点。储蓄目前是我国家庭主要的投资方式。

14、证券的种类: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债券。(1)债券

债券的特点: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工具,通常有利率固定、风险较小的特点。债券的种类: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债券的收益和风险:三种债券中,国债风险最小,收益低;企业债券风险最大,收益高。(2)股票

股票的含义: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收入的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二是通过买卖股票带来的差价收益。

股票的特点:股票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股票风险也较大。

(3)债券和基金的投资: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也可以通过购买证券和投资基金来进行。

15、商业保险的含义: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工具。

16、商业保险的种类:商业保险分为两大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财产保险以物质财富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为投保对象。人身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第四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的含义:全民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就是大家都有,不能由哪个个人所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

一是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二是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由国家代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又叫全民所有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形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4、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国有经济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和财政收入。

5、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一是个体经济;二是私营经济;三是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以及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非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是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生产或经营服务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是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大陆建立的独资或合作合资企业。

6、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活跃市场、增加税收、方便人民生活的生力军。

7、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9、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而以私有制为主体,那我们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我们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经济,而不是私有制经济。

10、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原因

第一,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第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12、计划经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

13、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14、市场机制的内容: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引导着千千万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调节者人、财、物的合理流动与有效使用。

15、市场经济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不同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计划是对市场失灵的校正和补充。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两种市场经济,一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实行强有力调控的市场经济。

20、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21、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舆论手段。其中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政府经常使用的经济手段。

22、市场规则: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市场秩序依靠规则来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3、市场规则:市场经济的规则主要包括:自愿交易,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小康的含义: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宽 裕;

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坚持物质文明,也要关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第三,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第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系到我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6、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内容。

7、新型工业化的含义: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8、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由原来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10、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两方面内容。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资源节约型社会,包括生产上的“集约”和消费上的“节省”两个方面的含义。

1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形态,其内涵是 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3、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中要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第六课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对外开放的主要作用

第一,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国际贸易大国的转变。第二,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第四,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五,对外开放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使我国经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

3、“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是我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两大支柱。

4、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6、为什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一国策已经被写进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长期坚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对外开放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其次,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外开放。第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7、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中,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又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金与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 同时,也使本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他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9、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一是要正确面对全球化。二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三是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第七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国家性质(国体)决定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反过来说,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必然反映或体现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它必然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7、常务委员会享有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8、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的职权: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任免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各级人大代表都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都是五年。

9、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0、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有利于人民牢牢掌握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1、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之间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第二,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第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14、人民政协的含义: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和参政议政职能。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两党制或多党制,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党制,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但我国的政党制度,既截然不同于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6、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7、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我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我国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我国有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都是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0、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设三级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2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2、自治权的内容:自治权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2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第一,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2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以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

25、我国基层群众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26、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作用:基层群众自治主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7、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8、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1)增强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意识。(2)必须了解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内容。(3)必须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第八课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我国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权力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

2、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1)任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要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 满生机、永葆活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又是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依法治国,才能把党的主张与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9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2、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主要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机关代表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第二,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第三,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权利。

3、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1)民主选举。是指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法定形式,选定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民主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

4、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第一,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第二,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行使监督权。第三,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村务公开栏、民主日(或公开日)、监督箱等新形式、新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5、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着以下四项主要职能。(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3)文化职能。(4)公共服务职能。

6、监督政府权力行使的原因:人民在授予政府权力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证政府的各项工作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7、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批评、建议、举报、信访、行政复议、申诉、行政诉讼、民主评议、民主测评。

8、政府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意义

第一、对政府进行制约和监督,就是为了促使政府机关及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不滥用行政权力;

第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第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十课 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政治性义务的含义:指的是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2、公民政治性义务的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性义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第二、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广泛充分地实现。

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第三、有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四、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5、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含义: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范围内,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表达政治愿望和要求,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6、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必要性: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边防的巩固。

8、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9、公民应如何维护与增进民族团结:作为公民,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增进民族团结。

10、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11、公民应如何对待宗教信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是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大家一律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团结、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有损公民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活动。

12、中职生应树立科学世界观,弘扬科学精神

中职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 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第十一课 关注国际社会 维护国家利益

1、为什么说中国是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历来注重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定亲疏。

(2)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依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作出判断,根据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来决定自己的立场,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势力。

(3)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分歧。

(4)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中国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5)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遵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履行签署的国际条约和义务、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妥善处理突发重大事件,为推动和平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和地区冲突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6)中国关注、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3、国家利益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国家安全。

4、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和平问题,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7、外交政策的含义: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也是实现对外职能的手段。

8、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9、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态度和对策。

1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4、和平发展的含义:和平发展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联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

15、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第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三,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第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第五,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第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第三,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含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保障全民健康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4、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现全民医保,体现医疗公平,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6、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的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1)社会保险的含义: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社会福利的含义: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3)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种措施。

(4)社会优抚的含义: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7、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1、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文化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还有腐朽发反动、低俗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愚昧、低俗的文化则会麻醉人的正常思维,侵蚀人的文明道德观和健康思想;麻醉人的意志,把人引上歧途,使人做出有悖于常态、害人害己的事,最终走上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甚至是违法犯罪的道路。

2、我国新时期和谐文化的含义:我国新时期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1)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2)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3)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4、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 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科学严谨、完整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鼓舞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和谐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立足本职岗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它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0、怎样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

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

上一篇:总结:学校迎检工作总结下一篇:八下语文导学导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