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验活动总结

2024-07-24

诵读经验活动总结(精选12篇)

1.诵读经验活动总结 篇一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诗韵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经验交流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我校从2006年开始经典诵读活动的,到现在已五年。2003年,我校成为东河区五所新课改实验校之一。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新课标十分倡导古诗词的背诵和积累,当时,就有两位教师在班内开展了经典诵读,在她们的带动下,又有一批教师行动起来。但是,有的家长、老师并不理解,询问我们这样做有用吗?我们的理由并不充足。

一段时间的事实证明,率先开展诵读活动的班级,表现出来的是无论作文水品,还是朗读能力,都渐渐地走在同年级的前面。于是,我们在全校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背诵活动。不到一年,二到六年级的学生,人人都能背诵新课标推荐的古诗80首,并分年段开展了古诗背诵擂台赛,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也看到了学生巨大的潜力。让学生在少年敏感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话表达,何乐而不为?但是,诵读活动究竟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如何保证学生诵读的时间?如何进行激励评价,保持学生的诵读兴趣?一个个疑问摆在我们面前,也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大量地经典诵读相关学习与观摩,我们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并逐步展开了研究与探索。

(一)分析问题,确立原则。

仔细地分析教师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确立了五条实施原则,即:

根植于语文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以兴趣为先导,与少先队活动结合;

借鉴他人经验,创造自己特色;

营造浓厚氛围,构建诗韵校园;

家校联合,建设书香家庭。

(二)全员参与,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依据实施方案及实施原则,从学校、年级、班级、个人及家庭五个层面拓展诵读空间,整体协作,分块实施。通过五年探索,到现在终于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1、怎样诵读经典?

(1)诵经典,日积月累。首先,要求学生背会的古诗,一般来说,教师都能够背会。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每周一诗”活动,到了中高年级,甚至每周“两诗”、“三诗”。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归语文诵读之本,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配乐朗读,或男女生轮读,或师生对读、赛读,或婉转,或铿锵,我们称之为“美读吟诵”。其次,倡议学生读的经典书籍,教师要先走一步,读在学生前面,悟在学生前面,再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

(2)抄经典,边写边悟。经典教学中,我们提倡抄写,倡导学生把所学的诗或经典的语句,抄写在本上。在抄写中积累,在抄写中领悟诗词的内涵。

(3)画经典,展开想象。画经典就是学生用画面来反映古诗词表达的内容和意境。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充分发挥自由灵动地想象,用手中的画笔表现自己对古诗词的认识与理解。

(4)演经典,绘声绘色。这是经典诵读活动中最为综合化的活动,即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诗词经典的情节内容,形式有吟唱、舞蹈、情景剧表演、游戏唱喝等。

2、怎样保证诵读时间?

我们采用的是方式是:晨诵,午练,暮读。

(1)晨诵:一方面,让学生在清晨一入校,通过诵读古诗、童谣、童诗,开启一日的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领略母语的优美;另一方面,通过熟读成诵,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奠定坚实的记忆功底。

(2)午练:即我校每天下午上课前十分钟的音乐习字训练。学生在悠扬的古筝乐曲中,先做一套学校自编的“诗韵悠悠音乐习字操”,之后,气定神匀地开始练习汉字书写。所书写的内容大部分为本周课内课外诵读的内容,在书写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

(3)暮读:其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兴味盎然地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籍。我们严格控制各科教师作业量,目的就是空出时间,保证学生每日半小时阅读。通过亲子阅读,师生共读,让学生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乐事。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各班语文老师还各自开辟出读经诵典的时间,如有些班级利用放学路队从班级到校门口,边走边进行吟诵,有些班级把诵读经典结合在课间跳皮筋、击鼓传花等游戏当中。

3、怎样进行诵读评价?

一是学生自我的激励与评价。每月月初,学生可在“群星争辉亮校园”争星榜中,申报班级的阅读小明星,背诵大王等称号,月末举行诵读擂台赛,进行评选。

二是每学期末,各年级评选小书迷,读书小硕士、小博士; 三是我校从新课改以来一直坚持进行的每学期的朗读、写字、写作等单项能力测试与教导处到各班进行的背诵抽测、点测活动,此项活动改变一张考卷定优劣的做法,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怎样促发教师读经典?

我们认为: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而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心里,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年来,我们着力于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向教师推荐好书,分为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

2、开展每日半小时读书活动,坚持写笔记,读书心得。

3、成立教师读书沙龙,定期开展教师读书交流会。

4、开展青年教师风采大赛,考察教师经典诗文读、背情况。

5、语文教师开学初向学科分管领导上交个人本学期经典诗文背

诵目录,背熟后请分管领导检查,以提高语文老师的背诵功。

6、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交流读书、教学心得。

通过几年的教师大阅读活动,教师真正体会到: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所以目前,全校教师都能够主动阅读,与好书为伴。

三、最是书香能致远

回顾几年的经典诵读之路,我校在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首先是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平均背诵200多首古诗词,高年级孩子能够平均阅读30多部名著,阅读量的增加,极大地扩展了孩子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储备。很多学生的习作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征文活动中获奖,在报刊上发表。2010年12月,我校还成为东河区首家包头晚报小记者站。目前,已有小记者近200名。

其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的国家级“加大阅读量子课题实验”与自治区级“体验性作文实验“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教师教改课研活动的开展。

最是书香能致远,走在经典诵读的路上,我们感受着经典的博大 精深,感受着诵读的无穷乐趣。

东河区牛桥街小学

2012年10月29日

2.诵读经验活动总结 篇二

第一, 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被扼杀。由于以应试为主, 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 课后花时间记忆, 几乎成了不用思考的“木偶”,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严重的打击。

第二, 文言文素养不能很好地养成。正如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需要身经百战、一名出色的美食评论家需要遍尝美食一样, 我们希望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需要让学生多吃一吃文言文这道“菜”, 而不需要大谈特谈这道“菜”的原料来源、烧法, 等等。教师过多的分析和理论灌输, 结果只能使学生要么营养不良, 要么只会纸上谈兵。

第三, 文言文教学内容被人为地窄化了。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深远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 也不只是积累实词、虚词, 学习几个句式。它应该是语言的学习, 是文学的欣赏, 更是情感的陶冶和文化的熏陶。

基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 以诵读 (大声朗读, 读熟) 为要, 让学生积累自己的诵读经验。也就是说, 要调动学生的眼、口、耳、心等器官参与实践, 让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多诵读, 多积累诵读经验, 从而使其成为专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

让初中学生积累自己的诵读经验有利于文言文学习, 其“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激起兴趣, 拉近距离

兴趣, 是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距离, 是指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文言文与初中学生是有距离的, 现在的初中学生耳濡目染的是现代汉语。升入初中, 学习内容陡然改变, 要学习他们平时口语交际不常用的内容, 是难以适应的 (虽然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就形成了距离。因此, 拉近与古人的距离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内在需求, 我们要关心他们的需求, 这也是《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 (试用稿2010) 》 (以下简称《课标》) 的要求。《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

如何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先带领学生扫除生字词障碍, 以带读指导, 加以字词点拨, 使学生明确读法, 独立诵读课文, 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以两位教师分别教学《陋室铭》的课堂效果为例。

教师甲: (1) 介绍“铭”的文体特点; (2) 串讲课文, 请学生逐句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插入讲解重点字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3) 教师问题质疑; (4) 分析课文。

教师乙: (1) 导入; (2) 学生自主诵读 (10分钟) ; (3) 教师范读、正音, 再读; (4) 教师问题质疑, 再次诵读。

两堂课的课堂效果是这样的:前者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后者课堂气氛活跃, 差距很大 (尤其是问题质疑环节) 。下课后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 我看到教师甲的学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步履沉重地离开教室;而教师乙的学生则是满脸笑容, 甚至还在讨论这篇课文。

为何有如此差异?评课时教研员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教师甲注重以应试为主的功利性教学, 而教师乙注重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兴趣。《陋室铭》全文仅仅81个字, 通过诵读, 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句式整齐, 节奏感强;同时文章一韵到底, “名”、“灵”“馨”、“青”等都压“ing”韵, 韵律优美。与其说这是一篇文言文, 不如说这是一首抒情诗、一首流行歌曲。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出来。带着这种兴趣, 学生愿意参与其中, 课堂效果大不一样。

其实,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 (试用本) 》教材编选者已充分考虑到现在初中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感。在教材文言文总量增加到40%的情况下, 选文内容注重形象思维, 贴近学生生活, 选文篇幅都不长 (尤其是六、七年级) 。同时既删减了原来一些艰涩的文言文篇目, 又对入选课文增加了注释。教材的这些特点再加上教师读法的指导, 学生与文言的距离缩小了很多。

二、滋养语感, 提升素养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 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 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这里说的“动态的语言实践”有很多方式, 但可以肯定“诵读”这种通过学生口、眼、耳、心等器官共同参与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动态语言实践。

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一书中说:“语言教学要达到创造语感的目的, 首先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言语实践的机会即:“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 主要是读。读从言, 和看、阅不一样, 必须发出声音……” (1)

初中学生通过多诵读, 一篇又一篇, 一遍又一遍, 在诵读这种动态的语言实践积累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 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于是语感有了, 语文素养也有了。古人在这方面的实践颇多, 有丰富的经验, 如“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等。

不仅古人注重这一方法, 现当代许多语文教学大师也践行这一理念, 如余映潮老师的《小石潭记》分别设计了 (1) 反复朗读 (约15分钟) ……正音再读…… (2) 课前读……朗读背诵 (约13分钟) ……精段品读、理解字词约 (10分钟) ……整体再读…… (3) 朗读课文, 再朗读……分段朗读……这样三个教学简案 (2) 。余老师通过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正音再读”, 还有“精段品读”等诵读环节的有序展开, 让学生在诵读中对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人物形象等内容进行理解、掌握。教学时, 余老师并不急功近利地传授知识, 而是注重学生诵读。在诵读积累中,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句意的能力增强, 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海之隔的台湾文言文教学。据新浪网《联合晚报》报道:“台湾从2010年9月开始中学语文文言文比率上限由原来的50%增至65%。台湾中小学的国语课本中古典文章占据百分之八十, 中学时代有必修的四书教育同时还开设有专门的诵读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初中学生进入古文语境非常容易, 文言素养也很高”。这与台湾文言文教学注重学生文言诵读经验积累不无关系。

三、理解内涵, 传承文化

《课标》规定:“课程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 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充实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品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育部于今年四月初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初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当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怎样加强文化教育?怎样让初中学生喜欢这一文化并传承下去?身为语文教师, 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手中的课本, 让初中学生对选入课本的文言文多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的体验中理解、传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 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 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 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 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3)

古人写文章讲究在遣词造句中文以载道, 这种“道”隐藏在字里行间, 不是教师简单的课文分析甚至于直白的灌输就能让涉世未深的初中学生理解, 教师需要带领他们反复诵读, 在诵读的积累中仔细体味才能理解其志, 传承其道。

如《小石潭记》一文, 怎样让初中学生从柳宗元身上看到、理解并传承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虽万受摒弃, 不更乎其内”的高尚品性?

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1)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约15分钟) 之后, 教师范读。 (2) 学生交流翻译难点, 教师予以点拨, 再次诵读全文。 (3) 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4) 教师提问:为什么柳宗元在文章前面部分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然而文章结尾处又不厌其烦地罗列同游者, 且都是柳宗元最亲近的人,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 学生再读文章景物描写的句子, 读句子谈理解。

在诵读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章中描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等语句。这里的景物是幽寂的, 再加上作者当时身处逆境, 贬居生活, 难免内心极为孤寂悲凉, 作者似乎不能自拔, 沉浸其中, 于是乎“寂寥无人”。但学生在诵读中又发现“潭中鱼可百许头”、“倏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即使身处逆境仍不忘发现生活中的美, 不改其本性:热爱生活, 关心现实。于是作者感到“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回到现实来, 写下了同游者。这既是对朋友的尊重, 更是其“不更乎其内”的最好体现。初中学生之所以对柳宗元身上古代圣贤高尚品性的理解能够水到渠成, 与这位老师在教学前抓住几个环节的诵读是分不开的。

在此, 我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 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以下为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范仲淹少时勤学小故事一则导入)

2.结合注释讲解作者及简介岳阳楼。

3.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 读懂文句, 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 (出示“教学目的”) , 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并圈划自己的难点。

4.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正音。

5.学生听读并思考:童老师在诵读的处理上哪些地方对你有启示? (播放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诵读《岳阳楼记》的录音)

6.交流启示之后学生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自己的诵读, 展示个性。

7.落实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不串讲。

8.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伴着《赤壁怀古》的音乐, 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质疑、自行提出问题并交流。

3.教师予以问题跟进。

4.学生讨论, 交流答案。在问题的讨论中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写作特色。

5.再次诵读课文关键处, 理解文章深邃思想。

6.全文总结。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从以上教学简案看, 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逻辑推进的四个层次。

一是读准。

第一课时我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读”、“指名朗读”、“教师正音”环节, 让学生参与文本之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而且体现了《课标》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理解其基本内容”这一要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文章“读准”, 读准字音、字形等。

在字音、字形读准的基础上, 我利用“听读”、“交流”、“自我展示诵读”环节, 学生热情高涨 (尤其是学生“听读”之后的“自我展示诵读”环节) 。实际课堂中学生在这一环节由刚开始的个人展示到后来提议两人比赛再到后面的小组轮赛及男女生PK, 教室书声琅琅, 学生笑容满面。文本读准的内容则有单纯的字音、字形到节奏、轻重音、语气等多方面。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 学生慢慢发现:原来这篇看上去很长的文章, 慢慢读下来, 文字本身就有韵味, 不知不觉地在诵读中拉近了与范仲淹的距离。

二是读熟。

接下来我在“落实重点字、词、句子翻译”这一环节中尽量不死抠字句, 只求文意疏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后保留对文章的好感, 促其继续诵读文章, 将文章“读熟”, 文章只有“读熟”了才会有所获, 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课标》规定“文言诗文阅读要综合评价学生诵读……读通, 读顺文言文的能力”。) 接着我布置了“熟读课文”这一课外作业, 学生在进一步诵读的基础上慢慢理解重点字、词、句。这样既积累了字词, 又提升了学生的文言素养。

三是读思。

通过第一课时的“读准”、“读熟”, 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 于是第二课时我趁热打铁, 以音乐带领诵读, 开始“读思”阶段。诵读后, 学生就文章思路结构、写作特点等内容自由思考并提出问题, 由师生共同解决。这一过程中, 教师问题跟进, 相机引导, 师生一起理清文章思路、写作目的等。学生获得了由最初与文章有距离到对文章能进行思考、提出问题的进步。如有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 (1) 文章以记叙为主, 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 课文标题是“岳阳楼记”, 这是什么体裁? (2) 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 (3) 既然“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呢?这些有质量的问题的提出本身是不是间接说明了学生语文素养有所提高呢?

四是读品。

“读思”环节之后, 我继续让学生诵读。抓住关键处, 进行“读品”, 进一步积累诵读经验。教学中我让学生紧紧抓住文中两处“异”进行读品。

抓住第一处“然则……得无异乎”进行读品, 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作者为什么将浩瀚无际、风光万千的洞庭湖胜景只用寥寥几句话就带过去了, 还说“前人之述备矣”, 把自己的文路堵死。原来作者是要为自己寻找与众不同的思路将文章进行下去。文章到底“异”在何处?促使学生诵读三、四段, 在诵读中不难发现, 文章三、四段两段除了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工整外, 并无“异”常处。

抓住第二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进行读品, 学生在探寻答案的诵读过程中明白“异”在何处:高尚的人们有不同于平常人所有的两种心态。写这两者是为了反衬文章的中心题旨, 指出仁人义士异于常人的表现就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这既是对“以己悲, 以物喜”者的劝勉, 更是抒发自己伟大抱负的前奏。紧接着, 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自然而然地镌刻于天地之间了。在这样的铺垫下, 初中学生对范仲淹那种旷世情怀的理解豁然开朗。

上述教学中我采取“读准”、“读熟”、“读思”、“读品”逐层推进的手法, 让学生诵读经验一层一层地深入、积累。虽然教学对象是有着沉重学业压力的九年级学生, 但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 他们不仅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篇课文, 积累了重点字、词、句, 更主要的是能将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深邃的、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与人生哲理的名言佳句深刻理解, 有了理解就会有传承。

对于曾经哺育出既具有丰富文化修养, 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经典文学, 如何通过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让这棵大树开出新的奇葩, 在继承中发展, 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 还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子曰:“不观于高崖, 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 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 何以知风波之急?”文言文教学不是训诂之学, 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只有多诵读, 在诵读中积累经验, 初中学生才能感悟到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涌动。即使这种积累不能短期内促成质的飞跃, 但总有一天会让学生有所感悟。有了这样的学习经验, 可能会使他们离开教师、离开校园时, 更好地继续保有那一份“文言学习能力”,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文言学习的成功呢?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 以诵读 (大声朗读, 读熟) 为要, 让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激起兴趣, 拉近距离;滋养语感, 提升素养;理解内涵, 传承文化。作者结合自己《岳阳楼记》的教学实例阐述了对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方法的探索, 即读准—读熟—读思—读品, 逐层深入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初中学生,文言文,诵读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著.《语感论》修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7.

[2]郑桂华, 王荣生, 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

[3]黄玉峰, 著.“人”是怎么不见的:杏坛真言之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0, 9.

3.合唱及诵读经验总结精选 篇三

合唱是指由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合唱效果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某个人的个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

老师在教学中提醒我要注重组织工作,需要拥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对同伴有影响力和亲和力。能保证每周至少两次的指挥时间。俗话说:付出总有回报、就算你的音乐天赋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学成,需要长期的败不骄、气不馁的学习精神。

第一,要有计划: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注意声音的统一训练并伴随气息的训练,再慢慢的给予和声听觉训练,多声部的合唱训练,音准训练和歌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让组员们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

第二,要有耐心,恒心。对自己的声音要有敏感、敏锐的听觉,发现不好的声音要立即纠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确。因为同伴的模仿力很强,如果自己的声音不正确,他们就不正确。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练习要细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自己一定要本着一颗赤诚的心坚持不懈,决不气馁。

第三,要增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只有自己的修养提高了,指挥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声部听觉才会敏锐,才能训练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队。关于这一点我经常多向老师请教,可以多听合唱方面的音乐,多看老师在指挥时的处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我在进行《祖国在我心窝里》这首歌曲的合唱训练时,首先要求自己唱准旋律和节奏以及它的强弱规律。然后要求组员们体会这首歌的情绪,在演绎的同时要表达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接着再指导他们如何应用统一的声音来达到合唱的最佳效果。

4.诵读经验活动总结 篇四

国学经典诵读2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3

在比赛中,选手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选手们的朗诵充满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神采飞扬。主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认识的平台,给了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平台,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书籍带来的乐趣。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好中选优的原则,产生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舞台上锻炼了自己,并切实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领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热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次诗歌朗诵举行得非常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掀起了诗歌朗诵的高潮,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朗诵比赛的到来。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了他们的勇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我校今后参加朗诵比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这次比赛可谓是沙场大练兵,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普通话的练习,在比赛中,老师针对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声音响亮、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作了点评,纠正了同学们发音错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还是收获颇多的,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做之前我甚至有一丝恐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比赛过程中出什么问题,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明白的多向他人请教,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肯去学,肯用心,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我会慢慢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新事物不难,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学,有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真正进步。

本次活动提前计划并筹划,整合各方面的智慧,讨论并确定实施方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细节考虑全面,落实具体负责人员,使活动能有序开展,统筹规划。学生倡议与升旗仪式相融合,号召并激发了师生的活动热度,让每一个人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5.古诗诵读活动总结 篇五

“台上精彩留不住,诗文虽过涤胸怀”。我校古诗文朗诵大赛顺利落下帷幕。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同学们载歌载舞,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古诗词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可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这些祖国优秀文化精神,足以成为少年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对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6.诵读经验活动总结 篇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大纲的一大崭新亮点, 以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 以活动为形式, 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 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诗歌用“不感兴趣”来形容已经不能表达其不重视的程度。但他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较浓.为何不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转变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让其懂得感受并欣赏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思考并探讨的。

二、剖析

新学期, 新教材, 《新考纲》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出了明确又具体的要求。不禁让我跃跃一试, 想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诗会》正是我“谋划已久”的一次机会, 于是, 经过我两周的精心准备, 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以后, 我宣布:我们第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于周四正式开始, 主题为《我与诗歌有个约会》。学生哗然, 惊讶声、抱怨声、叹气声不绝于耳, 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措手不及, 周四的那节课也是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为什么学生一直抱怨语文课堂无趣, 不能展示你们多方面才能吗。而机会在自己面前是, 却又缩手缩脚?经过谈话获知:生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还是很感兴趣的, 可是, 诗歌, 实在不感兴趣。生2: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学习古诗词, 所谓“之乎者也”, 意义何在;生3:我们真的是不感兴趣啊, 学了也是白学。

看来是我的“完美”计划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得改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观念, 该怎么做呢?我陷入了沉思……

三、解决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消除他们畏难的情绪, 我推翻了之前所有的教学设计, 在我教授的另一个班级再次开展本次活动, 采用了“擂台赛”形式来开展活动, 活动方案设计如下。

1. 课前准备———“导”出能力, “动”出想法

课前, 结合这个班学生的专业———艺术, 我将班级分为“语文组”、“美术组”、“音乐组”、“题库组”、“策划组”五个活动小组, 与组员共同制定活动的详细并填写《小组活动计划表》。以“语文组”为例:选取组长一名, 组员六人, 负责收集与教材中基础的古诗词有关的常识, 以便速答阶段使用。如1.我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2.陶渊明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在我的指导下, 前三组搜集整理资料完毕后, 由题库组进行整合, 建立“诗歌知识题库”。

2. 课堂展示———“活”出精彩, 展示风采

第一轮———诗歌常识速答。这一环节采用诗歌常识抢答, 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有助于学生巩固诗歌的基本常识, 为以后诗歌赏析的部分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轮:抢答题———看图选诗。“美术组”和“语文组”合作搜集整理出精美的诗歌配图, 并要求每组用抢答的方式为大屏幕上的图片搭配古诗并阐述理由, 在活动开始前, 我对同学们接下来的回答做一定的引导, 接着由主持人请各小组合作讨论, 一分钟后选手进行抢答。

四、收获

1. 形式多样, 效果显著

下课铃声响了, 同学们还沉浸在刚刚的课堂展示环节中。有的说, 第一次上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受益匪浅;有的说这样的上课方式更容易接受, 原来诗歌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第二天的早读课上, 大家不约而同的朗诵起古典诗词, 看着他们投入的样子, 我明白他们至少不再排斥诗歌了。学生也愿意参与其中, 课堂在活动中呈现了精彩, 在灵活中闪现了思维的火花, 从而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拼搏精神, 学生们已不再惧怕诗歌学习。

2. 教师思想转变

这一个活动并不能马上改变学生学诗的态度。因此, 课后我给获得冠军的小组的奖品是两本《诗歌读本》。通过本次活动, 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课后与同学们进行了苟同交流。正如后来我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的总结:“一次课并不能改变太多, 但我真切的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能爱诗、读诗, 让诗陪伴你们一辈子。热爱诗吧, 无论什么时代, 我们都需要诗!”

五、反思

第一, 转变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不能光靠说教, 应通过多种方式、多钟渠道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如:继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班级诗歌朗诵比赛、写诗比赛、搜集用诗歌作为歌词的歌曲、找出切合诗歌意境的图画等相关比赛, 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诗歌无处不在。无论什么时代, 我们都需要诗。

第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为语文服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主张的最好的体现, 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备课量大, 因此要想使其课程常态化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兴趣在此, 我们教师不妨这样多尝试将“动”的模式转移到阅读篇目教学中,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学中动, 或许可以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大纲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对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两个环节的创新, 借由诗歌常识速答、看图选诗、听歌选诗、配乐诗朗诵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7.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七

学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学校重在展示学生阅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并鼓励学生家长为孩子订阅报刊、购买图书,建立小书柜。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天定时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通过评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养成每天坚持诵读的好习惯。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开展的校本课程外,坚持“每天一诗”,坚持每天的课前十分钟,各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前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

三、评奖情况

一等奖:魏子凡

二等奖:魏雨欣

三等奖:苗恬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

(3)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8.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经典文化诵读,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而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并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品位、办学效果。2013年起,我们肥乡三中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大力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中,成效明显,为文化立校、特色育人注入新的活力。

一、学校领导重视,传承经典经文化立校。

诵读经典是一种科学、经济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中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倡导和推动。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2010年,建校伊始我校就开展了经典诵读、并以经典诵读带动和谐校园建设这一文化立校的重大构想,并召集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调研和商讨。会后,决定有步骤、分阶段开展这一活动,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再逐步推广到全校八、九年级。其次,学校领导为我们实施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我校广播室是开展以诵读为校本特色课程的主阵地,每周一下午班会课为经典诵读活动的专属时间。

再次,校级领导率先垂范,自主学习中华经典著作,并能借助教研会、教职工大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感受与大家分享,这无形中就给广大教职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经典的典型和传承文化的楷模。

二、师生同堂竞技,同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外在文明与内在文化底蕴的综合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晴雨表”。先进的校园文化包括具有本校特色的外在环境,还包括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共同的价值取向等。

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我校设置各类文化墙达三处,并在教学楼张贴由各班自行设计体现各班风貌的文化宣传标语,让设施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得学生一进校门便有一种徜徉于古朴厚重之中的感觉。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学生练就了感受、品味传统文化的独特内心。

其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校领导以各种形式调动、激励文化教育传播者——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当好校园文化的主角。教师也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为自己加压”,激发自己学习经典、传承文明的民族责任感。语文教师纷纷读起了《论语》、《诗经》,品起了《道德经》、《三字经》。各年级组因此迸发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自主学习经典,努力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把自己的学习乐趣、学习方法、学习精髓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整个学校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浓厚的学术氛围。

再次,校方组织师生在学习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各备课组老师群策群力,组织学生开展了经典名篇的背默、古诗词朗诵、书法、经典名篇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真是新人涌现、佳作连篇。实践证明,开展活动以来,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之后,学生之间相处比过去文明多了,少了些市侩与浮躁,多了份书香氤氲。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引领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以人品养学品,以学品养人品。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文化素养、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为学生“知礼仪、识交往、明孝悌、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大力推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倡导践行“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修身观,师生共同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观,更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奉为圭镍。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学生谈吐儒雅,文明守纪,勤奋自强,乐于助人蔚然成风。拾金不昧,扶贫济弱,尊敬师长成为了校园的常态。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教育的内涵和活动面,培养了学生健康而坚定的心理品格。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和谐教育。

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经典诵读克服了传统阅读的价值功利化,内容狭窄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远离学科考试内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为语文教改提供启示,具有借鉴价值。在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经典古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了学生的的古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初步培养了学生积累古文、欣赏古文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习惯,体味了古文的韵律美和涵蕴美,进而积淀了他们的文化功底。也让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探索了一条古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即,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经典古文能力。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谐是国学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展经典诵读,引领文化传承,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诵读经典,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达到一种“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在借助经典诵读活动来促进和谐教育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在班级内部、校园里面和谐相处、积极上进,培养他们“童蒙养正、涵养大气”的意识,还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将和谐带入家庭、走向社会,更多地实践一种无情境、无功利的和谐教育,并为这些学生将来能成为和谐社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打好最坚实的基础。

当然,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引领文化传承,促进和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先后获得:2013年“邯郸市经典诵读读书节一等奖”,2014年“邯郸市联通杯品经典诗文、诵善美邯郸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2015年邯郸市“我爱读国学”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我们肥乡三中始终坚持文化立校、特色育人的办学特色,坚持以经典启发学生的心智、以文化促进校园的和谐,努力把三中建设成为一所学习经典著作、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和谐教育的特色学校。

肥乡县第三中学

9.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xx公司扎实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为开发儿童各种潜能,传承中华文脉,陶冶高雅情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员工阅读经典,增强文化底蕴,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智慧的启迪,提升人文素养,特制定员工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二、工作目标

以“我的中国梦——童心向党〃经典诵读”为主题,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诵读经典文化氛围,以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少年遨游书海,增强文化底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活动意义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利用儿童这一段黄金时

期,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员工,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四、活动口号:

让经典诗文伴我快乐成长。

五、活动内容与具体安排: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员工诵经热情。社区定于8月26日举办经典诵读竞赛。以现行古诗文诵读教材或自选的经典诗文为内容的诵读比赛,确定比赛内容、比赛形式,认真排练,力争出精品,展现经典诵读活动的成效。通过活动,培养员工诵诗古诗的兴趣。

10.诵读活动总结 篇十

“传颂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20xx年5月15日下午,我班举行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本学期开学初,我班把古诗文背诵活动纳入学班工作计划,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诵读,我们倡导“诵读经典,感悟成长”的理念,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从而营造了“经典润心灵,书香溢班园”的良好诵读氛围。本次活动在各班主任的精心准备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的开展,如清风涤荡班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一学期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班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很欣慰!本次活动,仅仅是一次尝试,一次良好的开端。我们将以此次比赛活动为契机,将“读经典,学做人”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班园,我们深深地相信,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会提高很快。

1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十一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2013年新学期伊始我校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学年来,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

三、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我校以班为单位组织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学校评出优秀班级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12.诵读活动总结 篇十二

1、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通过自创小诗;以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以及个人小诗集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的特点,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4、学科教学中结合或渗透古诗文学习实践的研究。语文教学中可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拓展学习。

5、对学生对古诗文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6、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学生课余互相对背。

7、班级的黑板上方都留有空白用于开辟“诗文壁”,由班长抄写、或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古诗文、绘画好的同学配上书画(如中秋之周背写中秋、抒月的诗文等),作为必背篇目,教师在课

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使学生不但准确的掌握本首诗的背诵,而且领略了其中的韵味。

8、加强课堂教学。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教学,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认真渗透“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习惯、重迁移”的教学思想,创设具体的情境,借助各种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并能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古诗文的教学实现创新、高效。

9、自由组合进行古诗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组成古诗文研究小组。同学们广泛地猎取资料,去藏书室搜集,有针对性地到网上浏览。自主研究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古诗文学习内容丰厚了。

10、注重活动渗透。

综合实践——在假期,完成“寻找你最喜爱的诗人”设计成假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趣闻、成材故事或悲凉人生。进行“我最喜爱的一位诗人”、“我最喜爱的一首古诗”等的讨论活动,并指导学生写出对诗人精神境界的认识和鉴赏评价,从而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写经典、悟经典、演经典等活动和比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

上一篇:医院演讲比赛致辞下一篇:物业公司岗位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