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通用9篇)
1.浅谈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篇一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金融0902 严薇 012091594082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与国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跨国、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增加了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复杂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了解和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巧,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摩擦和冲突,对有效地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提高交际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商务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家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一、中西方礼仪差异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统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结构,表现为“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重人伦轻自然,追求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重群体而轻个体,强调人际关系、人情味,表达的是群体性、群体意识,注重人情世故,爱好面子,养成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性格。“重义轻利”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情、理、法,次序鲜明,任何事情,先看情、再讲理,法被排在最后,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
西方文化以美国文化为典型特征。美国是迁徙的多民族融合,社会结构没有如中国一样固守本土的血缘基础,依靠的是契约,形成的是契约文化。西方人的文化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推崇的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权益的实现,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构成了西方主流文化,起主导作用,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长于说理而短于谈情,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过于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形成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在中西方国家的商务交际活动中,这种文化差异,使交际中的个人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义利观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对商务交际活动中的礼仪,形成了潜在的障碍和深刻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务人员在商务交际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商务礼仪复杂繁多,包括吃、穿、行、礼仪赠品等,涉及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
1.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称作:贵、您,某某经理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2.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都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是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3.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这样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绝不会勉强客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最后,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4.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意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中西方人们在受礼时的使用的语言也各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就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及待,甚至是贪婪,举止粗野。
三、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商务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推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窦卫霖.论价值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2):90-92 [3]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4]谭小辉.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M].现代经济信息.2007 [5]雷诗梅.中西谈吐礼仪文化对比分析.[M].池州学院学报.2009
2.浅谈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篇二
1、口头语
1) 打招呼是熟人在路上相遇时的见面语, 是一种礼貌。但打招呼的方式各国不尽相同。在中国,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吃了吗?”或“你到哪里去?”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 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外国人, 常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 “没话找话”, 从而引起误会。而英美熟人或朋友之间互致问候时, 常说声:“Hello, how are you?”或谈论一下天气情况:“Lovely weather, isn’t it?”中国人见面时还喜欢问对方姓名、籍贯、年龄等, 送客出门忘不了关照对方, “请慢走。”看望病人时总爱说:“多穿衣服, 注意身体”等等, 以此表示友好和关心。而英美人通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男女老少, 地位高低, 即使是与人首次见面, 通常都直呼对方名字, 较常用的寒暄语为“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等。其较常用的祝愿对方早日康复为告辞语。如用中国常用的关照语 (如多大年龄, 婚姻状况, 挣多少钱等) 对英美人说, 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悦。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这种关心却极大地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Privacy) 。
2) 交谈是商务谈判活动的中心。在一定意义上, 商务谈判的过程即是交谈的过程。恰当、礼貌的交谈不仅能增进谈判双方之间的了解、友谊和信任, 而且还能促进谈判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在与不同国家人交谈时, 必须讲究和了解对方的交谈礼仪。
同美国人在一起时, 不要吹嘘自己的成就, 不要谈到钱, 特别是女性, 如果他们赞美你的衣服, 只说声“Thank you”就可以了。不要像与自己的中国姐妹聊天一样, 大谈特谈衣服从哪家商店买的, 花了多少钱。对于珠宝首饰也是如此, 不然会让人觉得你俗不可耐。当然也不要过分谦虚和客套, 衣服美就美, 不要说“不漂亮”, 否则会被美国人视为虚伪, 不诚实。
同英国人谈话时, 注意不要总盯着对方看。也不要夸夸其谈, 指手画脚, 因为英国人崇尚彬彬有礼, 举止得当的绅士和淑女风度, 他们感情不外露, 视上述列举的行为缺乏教养。也不要用"笑"的方式来表达歉意, 即使你觉得他们的经历很好笑, 但他们若是很严肃的话, 也许你只能通过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同情, 可千万不要有笑的表情, 不然的话他们一定会说That’s not funny, 那样他们就会觉得你在嘲笑他们。致歉是有技巧的, 如果在职场上冒犯了他人, 要及时, 诚恳的道歉并说明理由, 简单的一句“I am sorry.”是不够的, 还应解释原因, 并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3) 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之一。作为一名商务谈判人员, 正确的称呼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有助于缩小双方的距离, 亲密双方的关系, 有助于谈判。
英美人称呼他人的一种方法是在被称呼者姓名前面加上称谓 (Title) 。英语国家里最常用的称谓词是“Mr.”“Mrs.”和“Miss.”。在这三个称谓中Mr.用于男子, 婚否不论;Mrs.用于已婚妇女, Miss用于未婚女子。所以千万不要在未婚女士姓前加Mrs., 否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悦。近年来, 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 许多已婚或未婚女子都喜欢Ms这一称谓词。另外需注意的是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 姓在后, 而我们中国人则是姓在前, 名在后。且要注意, 记不住对方的名字或叫错别人的名字都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 是商务谈判的禁忌。
此外, 与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交谈时, 切忌称呼长者前加“老”字。因为西方人最忌老 (old) , 他们认为“老”就意味着“无用”或“死亡”, 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所以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 也决不轻易谈老。这与中国不同, 在中国, 老人是家庭的中心,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在当代中国社会还提倡和坚持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权益。在这里, 年轻人敬重老年人, 称其年龄或资历深的人为“老师, 老师傅、老张”等, 称自己的上司为“老板、老总、老大”, 这些无疑是显示了说话人借“老”字来表示对被称呼人的敬意。也不要在称呼晚辈前加“小”, 如“小李”在汉文化中感到很亲切, 但在英美文化中如称“Green”为“Small Green”, 就会很不礼貌。又如“teacher”在汉文化中可做称呼语, 但在英美文化中就不能做称呼语, 因此中国学生常说的“Good morning, teacher!”则是中式英语 (Chinglish) 。
2、体态语 (body language)
体态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辅助手段, 也同语言一样, 因民族、国家的不同而存在各种差异。在人际交往中, 最常用且较为典型的体态语言为手势语和身体语言。由于历史与文化习惯的不同, 世界各国的手势差异很大, 即使是相同的手势也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1) 手势语 (sign language)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全世界都知道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比划作“V”形表示“胜利”, “V”是英语单词Victory (胜利) 的第一个字母。但是在英国用这个手势要非常小心。即使是英国首相邱吉尔用这个手势时也很谨慎。必须手掌向着听众, 手背对着自己。如果相反, 那就和美国单伸出中指一样成了一种猥亵的信号。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 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中国, “V”形手势表示数目“2”, “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国家, “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在中国, 手心朝下向人招呼是表示请人过来。在英国却表示“再见”, 其招呼人过来是手心朝上招手, 而这在中国则是用来招呼动物 (如狗、猫等) 。跷起大拇指是一种显示积极的播放信号, 表示称赞或敬畏。在英、美、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这一手势还代表要求搭车。最为熟悉的OK手势在中国表示零或者三, 是数字;在美国表示“OK”, 是赞扬和允诺的意思;而在法国一些地方, 有时可解释为零, 即“毫无价值”之意;在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是骂人的意思;在日本则表示“钱”、“货币”。还有在给人指方向时, 中国人习惯用食指指点, 在英国文化中, 它却是一种既不雅观, 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
2) 身势语。接触是一件很普遍事情。在中国, 中国人比较传统、害羞, 古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诫,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避免与异性有身体的接触, 也不会有随意亲吻异性脸颊的举动。而西方人开放, 大胆, 热情 (尤其是美国) 的性格特点毫无掩饰的表现在他们在表示友好时, 除了拥抱外还互相亲吻对方的脸颊或额头。在中国, 男性之间走路时把手臂放在彼此的肩膀上或女性彼此牵着手表示相互之间的友谊。然而如果此举发生在英美的同性之间则会被视为同性恋的象征。
今天, 在许多国家, 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 以表示自由;在美国, 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 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 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 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 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 握住对方的右手, 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 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 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在异性之间, 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 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 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 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中需要提前了解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综上所述,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一定要了解相同动作或行为的不同文化涵义, 注意自己的言行, 否则就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 作为商务公关人员有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学习掌握西方文化, 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从而提高自己从事商务、涉外活动的能力。笔者在本文中只是把最基本的语言礼仪 (包括口头语和体态语) 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切入点并对其不同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比, 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当前, 中国面临着加入WTO后的大好经济形势, 毫无疑问会给中国带来无限的商机, 而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就需要有大批既懂专业又谙知国际文化的交际人才。为此本文对中西商务礼仪中的语言礼仪 (主要是口头语和体态语) 的具体运用作了具体的对比研究, 以提高从事商务活动、涉外活动的商务公关人员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商务交往,语言礼仪
参考文献
[1]宋源, 国际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J】, 消费导刊, 2010 (1) 。
[2]王振槐, 国际商务礼仪【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万玉兰, 中英商务礼仪的比较【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7
3.浅谈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篇三
关键词:中国古典家具、礼仪文化、设计
一、家具礼仪文化概述
(一)家具礼仪的概念
礼仪可以理解为礼节和仪式的合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传统、风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准则或规范,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所谓:“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通过对古代礼仪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男女之礼”上,是指在封建社会男子地位高贵,女子地位卑下。
二是体现在“长幼之礼”上,是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关系。
三是体现在“三六九等、贵贱有分”上,是指人分尊卑贵贱、地位高低。
四是体现在“主宾之礼”上,是指人群之中主人与客人的区别,相互之间的主宾关系。
五是体现在“亲疏之礼”上,通常是指在一定血缘关系上的人群区别。而所谓的家具礼仪则是指在这种礼制秩序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家具文化。
(二)礼仪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
从远古人类祭祀鬼神的各类活动开始,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古代礼仪就已经基本成型,而到春秋战国以后,经孔子和儒家学派加于完善和构建,形成了一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并把它作为一種基础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内容,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成为儒家教育的重点。从而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遗产,而“《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一部儒家礼仪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两千多年,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精神”[1]。在中国古代社会,正是各种制度和规范比较落后的时代,一个法治社会还未出现的时代,“礼正是确认和维护这些等级关系的社会秩序的最有效工具”[2]。因此,礼仪文化深深渗透到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成为人们言行举止的准则。
二、中国古典家具中礼仪文化思想的体现
(一)礼仪文化思想在中国古典家具设计思想上的体现
礼仪文化思想首先影响到人的自身,然后影响到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在中国古代,古人利用礼制秩序与儒家教义来建立空间秩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中的每一个抉择。是人、社会决定了家具的形态,而又因人的意识、主观上判断影响了家具的造型。家具的造型是通过人的意识和现实中的可行性来确立的,因此,家具就有了社会性和文化性。“社会创造了家具,家具诞生于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家具都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制约与影响。家具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俗民风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家具正是在礼仪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被赋予了礼仪文化的内涵。
(二)礼仪文化在中国古典家具造型上的体现
一件家具,一个造型,它凝聚了几代人甚至成百上千代人的思想结晶,凝聚了众多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也就对中国古代家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可以从中国古代家具的造型中窥见一斑。譬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皇帝宝座,它是一个床形,(如图1所示)。试想它为什么是一个床形呢? 通过对中国家具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床诞生于席地而坐的时代,首先是作为一种坐具出现,是当时室内空间中最主要的家具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床慢慢发展成为了卧具和坐卧兼备,成为待人接客最好的家具,也成为了家具地位最高的家具。宝座是皇帝的专用座椅,它的造型就是宽大的床形。坐在这宽大的宝座上,撇开舒适性不说,它可以保持一种“正襟危坐”(如图2所示)的姿态面对各大臣子,显得格外威严崇高。这种座姿是受到礼仪文化“君臣之礼、贵贱有分、主宾之礼”的影响。
图1 皇帝宝座 图2 正襟危坐
官帽椅顾名思义是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我们知道,官帽本身就是表示官职、身份和礼仪之用。因此,像官帽的官帽椅,也就自然有着威严崇高而又彬彬有礼的座姿(如图3所示)。可见,礼仪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言行举止,而且间接的影响了家具的外观造型。
图3 官帽椅 图4 交椅 图5 架子床
(三)礼仪文化思想在中国古典家具功能上的体现
交椅因其下身椅足呈交叉状而得名(如图4所示)。由于交椅的可折叠性,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狩猎、行军作战时让为官最高者休息使用。所以久而久之,交椅就形成了权利、地位的象征。“谁坐第一把交椅”这一说法,也就是这么而来。这也正是“三六九等、贵贱有分、主宾之礼”的礼仪文化思想在中国古代家具功能上的一种体现。
架子床,顾名思义,就是有架子的床,架子有四柱、六柱或八柱加一个顶盖构成。(如图5所示)架子床四周有围栏,把睡觉空间缩小,空间有围合感和安全感,使睡眠得到充分的放松。架子床只有单面上下,上床睡觉有先后、主次、尊卑之分。“老爷睡在靠边的主位上,太太睡在里面侧次位上。包括刚才讲的形式上的尊卑,必须按照礼制执行。中国的床跟西式的床比,多了这样一层文化内容。”这种架子床是受到礼仪文化“男女之礼”的影响。
nlc202309081022
(四)礼仪文化思想在中国古典家具陈设上的体现
“群居五人,长者必异席”这是《礼记》中的一个行为准则。就是说如果有五人共处一个房间,那么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以示尊卑。有了“异席”便有了主席,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主席”这个词汇的来源,意指主要的席位。而《礼记》这句话中“席”字,指的就是席子,是出现在席地而坐时代的坐具,也是一种家具。按照中国古代所倡导的礼制秩序的社会处事准则,有了“主席”,必然会次之,再次之……的席位,因此“座次”这个概念也就油然而生,从而影响了家具的陈设,“主宾之礼”的礼仪文化思想也就从中得到了体现。
古代宫廷建筑的室内陈设在结构布局、形状体量、平面色彩等方面均符合“贵贱有等、尊卑有分、君臣之礼”的礼制秩序建立的空间秩序。譬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从整体的建筑所处理位置来看,它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线的显耀位置。这正是表现了一种“以中为尊”的观念。而太和殿里面的室内布局也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形式,这种室内布局,无疑是儒家“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思想物化,既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也是内在人生哲理的具体显现。为了在视觉感知方面强化冲击力,在整个宫殿室内环境中,统治者座位适当抬高,尺度适度放大,工艺适度细致复杂。而这种居高临下的意向,“既符合君臣之礼,符合于尊卑所处方位(北)的‘天道’而君临天下,借助陈设艺术的烘托,使高位处使用者形象具备了庄重、高贵、神圣和庞大、寓含着打动、震撼和威慑卑位(南)者知觉系统的特殊和神秘力量”。而在礼仪性厅堂的内结构布置中,屏壁、条案前的一双椅子,是主人与贵宾首席。“东为主,西为客,两旁拱卫竖直排列椅座,两椅一几,一椅一几,四、六、八座不等。两旁卑位椅子与尊位处椅子在材料、工艺、尺寸、造型乃至结构上或显或隐都存在区别。以强化尊卑的陪衬,应答尊者为序的宾主关系,人伦尊卑一目了然。”
(五)礼仪文化思想在中国古典家具装饰上的体现
家具装饰的目的在于让家具更具美观性和象征性。在礼仪文化的思想的限制和约束下,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秩序分。因此,装饰图案也有着等级之分、卑微之分。这点我们同样可以从“龙椅”与普通椅子在装饰之别中窥见一斑。前面所提到的皇帝宝座,也叫皇帝的“龙椅”,而它之所以称之为“龙椅”,是因为在装饰上运用了大量雕龙手法。椅背两侧的四根圆柱子雕有四条长龙,正面两根主柱上各盘绕一龙,形成游龙升腾之势,因此皇帝宝座也就有了龙椅之称。用龙图案做装饰的椅子虽然不只是皇帝这个宝座,但是其它用龙纹做装饰的家具龙纹图案是不一样的。古代龙也是分等级的,比如最高级的五爪金龙只能皇帝专用。在明式家具中,普通老百姓常用的纹饰有螭龙纹、如意云纹、波纹、博古纹等吉祥图案。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家具装饰图案上的禁忌、尊卑中可以看到,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对中国古代家具的装饰。
清代宫廷家具装饰趋于繁杂,木家具上雕刻装饰也大量增多,通过浮雕、透雕、圆雕等装饰形式进行家具装饰,并采用玉石、珐琅、贝壳、陶瓷等做镶嵌,出现了雕漆、填漆、描金的漆家具。但是,民间家具仍以实用经济、简洁质朴、返璞归真为主的装饰风格。因此,从经济上和精神上出发,中国古代家具在装饰上有了等级之分。
(六)礼仪文化思想在中国古典家具材料上的体现
中国古典家具有“木材构创的询丽诗篇”的美称,是因为中国古典家具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出各种美轮美奂的家具造型。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家具有高低档之分,撇开传统的造型和工艺来说,这种分类往往正是从木材的档次上来分。由于受到礼制秩序的影响,中国人对厚重、宽大、结实的家具有着特别的好感。在中国古代,有大部分中国人会觉得用了重量较重的家具,心里会觉得比较踏实。这种心理正是受到礼仪文化等级思想的影响后内心的一种自然反应,而这种反应也往往体现在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因此,密度高,分量重的硬木家具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人最受欢迎的家具。我们一般认为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木等名贵红木为制作中国古典家具的上等好材。
通过对中国古典家具设计中礼仪文化思想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礼仪文化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特定时代的产物,礼仪文化对其在设计思想、造型、功能、摆设、装饰、材料都得于体现。从而得出礼仪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结论。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研究中国古典家具,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制度的大环境中入手。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韩云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张杰.儒学与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4.浅谈涉外商务中的着装礼仪 篇四
关键字:商务礼仪、场合、男士着装、女士着装
摘要:在涉外商务中,商务礼仪起着重要的润滑和促进作用。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涉外商务活动,必须掌握涉外礼仪知识,遵循礼仪规范,注重规避不合礼仪的言行,而商务着装体现了商务人士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在涉外商务活动体现着个人形象,是涉外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国与国的交易往来日渐增多。我国在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对外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如何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除了企业和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外,商务人士个人形象和教养举止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促使对外贸易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其中,商务礼仪是一种“软实力”,可以创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合作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商务礼仪包括商务礼仪形象、接待礼仪以及宴请礼仪等,内容十分广泛。在涉外交往中给人第一印象的便是商务人士的着装,这在于着装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甚至是所在企业的现代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又是一种“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也能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生活的态度。现就商务着装礼仪进行具体阐述,帮助我们对商务礼仪形成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增加涉外礼仪知识。
在商务交往中,遇到着装的场合主要有三种。
1、公务场合,上班的时候,公共场合商务人员着装四个字:庄重保守。三类服装:第一类制服,它具有企业识别功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渗透着企业的文化理念。第二类是套装,男士首选西装套装,女士首选西装套裙,天气很热怎么办?很热的话允许有第三个选择,男士可以选长裤配长袖衬衫,女士可以穿长裙配其他服装。商务交往中最不能穿的就是时装和便装。这是不允许的。
2、社交场合。狭义的社交,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对商务人员来说社交场合,主要是以下几种场合:宴会、舞会、音乐会、聚会和拜会。舞会是商务人员上档次的社交场合。在礼仪场合,女士需要穿礼服,男士需要穿着西装。
3、休闲场合。休闲场合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此就不再详述了。由上,可以看出,西服和套裙是商务活动中男士和女士非常重要的着装。
对于男士,穿着西装怎样体现身份,从商务礼仪讲是一个高端的问题。穿西装专业的问题,从专业上讲“三个三”:即三个要点,三色原则,含义是全身的的颜色限制在三种颜色之内,三种颜色指的是三大色系;三一定律,是讲身上三个部位:鞋子、腰带和公文包。这三个地方要是一个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三大禁忌,穿西装不要出洋相,第一个禁忌是商标必须要拆掉,第二个禁忌袜子的问题,袜子色彩、质地,正式场合不穿尼龙丝袜,不穿白色的袜子,袜子的颜色要以与鞋子的颜色一致或其他深色的袜子为佳,第三个禁忌领带打法出现问题,主要是质地和颜色的要求。
穿非职业装和短袖装不打领带,穿夹克不打领带。领带的时尚打法:一是有个窝,这叫“男人的酒窝”。第二种打法打领带不用领带夹,用领带夹的一是vlp或者是穿职业装,因为在他们的领带加上有职业标识,一看就知道他是哪方神圣,男人不打领带夹,风一吹是很酷的。第三种打法是领带的长度,领带的箭头以在皮带扣的上沿为宜。
衬衫:在套装与衬衫的组合上,衬衫的下摆要放入裤子里,整装后,衬衣领和袖口均要比外衣长出1-2cm左右。净白色或白色带清爽蓝条纹的长袖衬衫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服装配件。值得注意的是:领口和袖口一沾上污渍就不应该再往身上穿,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熨得笔挺的衬衫才悦目。
皮带: 深色西装可配深色腰带,浅色西装则可深可浅的皮带都配得上。此外,皮带的颜色应与皮鞋协调。
袜子: 深色袜子可以配深色的西装,也可以配浅色的西装。浅色的袜子能配浅色西装,但不宜配深色西装。忌用白色袜子配西装。袜子长度的原则为宁长勿短。
鞋子: 黑色皮鞋是万能鞋,它能配任何一种深颜色的西装。灰色的鞋子决不宜配深色的西装,浅色的鞋也只可配浅色西装。而漆皮鞋只宜配礼服。鞋子擦得锃亮的人,会显得特别光鲜,容易给人以好感,脏兮兮的鞋子最不宜登大雅之堂。插袋巾:锦上添花的装饰品,颜色不一定要跟领带一样,只要质料够软,插在袋里服服贴贴挺自然就行了,即使一条白手帕也照样能胜任,但不能把它折得死死板板地插在袋里,否则易被人叫着“老土”。另还常用鲜花做装饰的“插袋巾”。
西装套裙,即其上身为女式西装,下身为半截式裙子.一般说,商界女士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以裙装为佳,其中套裙又是首选,甚至在一些人的脑海里,套裙与商界的职业女装直接划上了等号.穿着套裙,商界女士更显精明干练又不失幽雅温婉.时至今日,套裙在商界大为普及,并且花样翻新,渐渐有了时装化倾向.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上还是要体现典雅、端庄与稳重的.所以在面料上,讲究纯天然质地,且润滑、悬垂、不起皱、不起毛,色彩上以冷色调为主,比如藏青、炭黑、土黄、紫红等.图案则讲究朴素简洁.套裙穿法禁忌:
1、黑色皮裙不能穿 ;
2、裙子、鞋子和袜子要协调 ;
3、不要三截腿 ;
4、不能光腿 ;
5、袜子忌残破。
女士在选择衬衣时,应选择浅色衬衣。同时,脖子长的女士不适合穿V型衫。体型较胖的女性最好穿一身颜色一样的服装。
女士在装扮上,还应注意化妆、发型、指甲等细节:
化妆,可以让女性更具魅力,但不宜浓装艳抹。过度打扮会让人感到做作,过于简单会让人感到随便,总之有一个原则,每天的打扮必须要迎合你当天要会见的人,符合他们的身份和专业度,让自己不寒酸掉价。
发型和指甲: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头发也应该相应剪短一些,一般来说女性到了30—35岁这个年龄也最多把头发留到肩部。在职业女性中,选一些和你口红相配的颜色,有些人喜欢透明色指甲油,它是大众都能接受的颜色。
鞋子: 不要把旅游鞋穿进办公室。中跟或低跟皮鞋为佳。保养好鞋子,把它擦得锃亮。鞋的颜色必须和服装的颜色相配,总之有一个原则:鞋子的颜色必须深于衣服颜色,如果比服装颜色浅,那么必须和其他装饰品颜色相配。
在商务交往中,除了着装要注意外,饰物的选择、搭配与使用也是不容忽视,更能在细节处反映出个人的素养.饰物包括首饰、墨镜、手表、钢笔、打火机,皮包、围巾等等.这些饰物有实用型的,有装饰型的.实用型的,如男同志的手表、钢笔、打火机,时称男人三件宝.女同志的包、镜子等.装饰性的,如女同志的耳环、胸针等.职业女性希望表现的是她们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经验等,所以要戴首饰就必须佩戴简单的首饰,不要戴摇摆晃动的耳环或一走路就会发出声响的项链,这样对专业形象的杀伤力极大。
配饰的原则:
1、以少为佳 ;
2、同质同色 ;
3、了解习俗 ;
4、区分场合。
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许多东西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用到,有利于我们在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的时候,塑造商务人员良好的个人形象,以积极的面貌参与到全球化经济竞争中。
参考文献
5.商务文化礼仪差异学问 篇五
称谓的差异
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 or 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问候的差异
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 “您好!”。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 to meet you”。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商务会议中社交礼仪的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的时间观念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对时间是一种环形认识。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只有反思过去,才能知道现在的缺点,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做什么。而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对时间的随意性较强。这也就是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领导人更改时间表。但是,在外国人的思想中,他们要把时间算得十分精确,所以,他们会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如在美国、西欧的商务会议活动应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来安排好约会。由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例如,西方人认为时间是金钱,会谈开始就直入主题,在会谈的过程中,他们多是速战速决。而中国人在贸易往来中比较注重细水长流,通过宴请或非正式会晤等商业活动,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商务交涉礼仪的差异
在商务会议中对方发言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英国或者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因为他们的员工和领导都是平等的地位,有什么想法与意见可以随时提出。
用餐礼仪的差别
6.商务陪同礼仪文化 篇六
1、与领导充分沟通,了解出差目的、必备物品、外出工作内容和需要接见的对象,并根据工作内容和接见对象准备相关的文件、资料和礼品,携带的证件、甚至相机等等,安排好领导的行程。
2、如果是开会,就应准备开会需要的资料,自己应先学习有关会议的内容。以便能在开会时做好会议的记录。
3、如果是走访或谈判,就应当先做好对走访或谈判对象的一些调查和了解。
4、了解本次外出活动的任务、目的及领导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便按领导意图及时提供服务,避免因不解其意而手足无措甚至帮倒忙的情况发生。
5、与所去之地的有关单位事先联系,提供前往人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民族、职务等),说明此行目的和行程计划等。
6、如果自己开车,则要提前通知司机准备好车辆,带好差旅费用、换洗衣物及常用药品等。
7、时间观念要强。随员在征求领导意见后,要与司机等随行人员约定好出发时间及行车路线;外出中的所有活动,随员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按时召集其他随行人员等候领导,不能让领导等其他人。
8、要保持通讯联系。在陪同领导外出时,一定要与领导及同行人员时刻保持联系。因为在外出活动中,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随员哪怕是短时间的单独行动也要与领导及同行人员保持联络的畅通。
9、入住宾馆后,要让同行者之间互相知晓对方所住的房间,要及时将同行者所住房号、内部电话拨法提供给领导,以便及时联络。
常见的公务接待类型有:
视访接待。是指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到本地区、本单位的视察、检查指导工作的接待。领导视访人数有多有少, 有时轻车简从, 只带一两个工作人员; 有时带队视访, 有相当的规模。视访时间有长有短, 短则一天半日, 长则十天半个月。视访任务可以是听取汇报, 检查工作, 听取意见, 了解情况, 调查研究。这类接待情况复杂, 任务重、责任大, 需要根据不同情况, 作出妥善安排。
上访接待。是指下级机关单位和有关人员到本机关部门处理公务的接待。下级及基层有关人员前来汇报工作、请示事项、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办理其他有关事宜。这类接待, 一般时间较短, 不用组织专门的接待安排。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马虎应付。否则让人感到不受重视, 受到冷遇, 同样影响机关形象。
内宾接待。是指兄弟单位客人前来参观、学习、访问的接待。这类来宾一般由领导带队, 有一定的规模, 有数天时间, 要安排座谈、参观、游览、住宿。不管规格高低、规模大小, 要周密安排, 热情接待, 否则会影响兄弟单位之间的感情。
公众接待。任何单位部门, 经常要接待一些前来办事、投诉、上访、采访的有关人员。这些来访人员属于“散兵游勇”, 人数不多, 大多是不速之客, 零碎繁琐。由于都是因工作关系而到访, 同样需要热情接待, 尽量给予帮助, 解决有关问题。
外宾接待。是指国外来宾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接待。外宾接待有些由专门部门接待, 如外事、侨务、台办等, 有些则需要有关部门承担或协助。这类接待政治性强, 体现国家的外交政策, 需要按照外事接待规定和礼仪进行。
乘车行走
7.浅谈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 篇七
1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客观存在
按照英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Burnett Tylor的观点, 所谓文化和文明指的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 “文化”是一个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抽象而又意义广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这些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构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它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和宗教信仰等都为该民族整个群体共同接受和遵循, 文化具有共享性。正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所以当人们看待外国或外民族文化现象时, 总是习惯地把自身文化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对其进行理解、评价或选择吸收, 文化差异由此产生。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 有时也是难以解释的。近年来, 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语言文化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研究人员大多认为, 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制度差异和历史积淀不同等都是形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和地球村的出现, 各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变得越来越相似, 文化差异在过去确实存在并且在短时期内也将继续存在, 但从长远看, 在世界大熔炉里所有的文化差异都会被整合和溶解并最终消失, 各民族的文化将趋同。中国人与西方人交往时越来越习惯说“Thank you.”, 与日本人进行商务谈判时, 也越来越清楚日语“暧昧语”背后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这些都似乎印证了这种观点。事实上, 这些所谓的文化趋同现象恰恰证实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它们只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以便达到顺畅沟通的努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塑造着该民族特有的态度和行为, 不会轻易改变。国际商务活动中, 各国各民族人们频繁交往, 文化差异客观存在。
2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
近年来, 世界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 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跨国合资与合作越来越普遍。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化, 为了完成某项商务活动,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汇集在一起进行交流, 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时很少产生交际上的差异, 但若以同样文化要求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 往往会出现误解和冲突。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语言行为的多样性带来沟通障碍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 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沟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没有一种使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 沟通便无从谈起。然而,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精通语言本身是不够的, 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尤为重要。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行为习惯, 若是不能弄清可能存在的差异, 在沟通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 日本商人讲求礼貌, 在商务谈判中很少采用威胁、命令和警告性言论, 而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则比较直接, 他们使用威胁和警告的频率很高, 若是双方不能彼此了解这些语言行为的差异, 则定会带来沟通上的障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 熟悉语言背后的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 就能化解矛盾, 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
2.2 价值观差异带来沟通障碍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国际商务活动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 更有可能在跨文化沟通中制造难以调和的分歧。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有的北欧国家以及德国、瑞士、比利时等西欧发达国家极为看重是否守时, 守时与否往往是一次商务谈判成功的关键;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美国赞赏和期待守时的行为;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及一些地中海国家对是否守时态度比较缓和;而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和许多阿拉伯国家则对此持非常宽松的态度。因此, 充分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待时间的态度,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就不会动辄把守时与否和诚意或人品联系起来。
2.3 思维模式不同带来沟通障碍
人是思维的主体, 思维活动是区分人类与动物主要区别之一, 思维模式 (或思维方式) 是人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 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形成思维模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都对各民族共性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思维模式的不同对国际商务活动影响巨大, 以中美两国为例, 中国人强调整体性思维, 而美国人偏好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思想上将每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 注重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性思维则正好相反, 着眼于从部分来把握整体, 在思想上将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 注重定量分析的方法。受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 中国人思考问题习惯于从大到小, 而美国人则习惯于从小到大。诸如此类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反映到国际商务活动中, 就有可能使双方的交流产生分歧, 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2.4 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带来沟通障碍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相沿久积而自发形成的习惯行为和生活方式, 是一种没有正式的法律规定但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 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塑造着该民族人民特有的态度和行为, 这些差异会渗透并影响到国际商务活动, 为跨文化沟通带来了障碍。例如, 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不速之客”的态度是不同的: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 欧美人都十分注重在拜访前进行预约, 事先没有预约而贸然造访的不速之客, 会被视作无礼之人。而中国人在拜访他人时往往随心所欲, 很少提前预约, 对于不速之客, 主人即使手中有十分紧急的事, 也要抽出空来予以接待, 否则反而会被视为不好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洞察对方民族的风俗习惯必然会使跨文化沟通更加顺畅, 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
3 克服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策略
跨文化沟通障碍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国际商务活动顺畅开展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正确看待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采用准确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 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障碍,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3.1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既然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客观存在, 并且一个民族也无法从根本上完全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我们就要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增强对他国文化的敏感和包容, 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 我们还要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 “文化适应”通俗地讲就是要“入乡随俗”,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观察他人的行事方式并使自己的行为尽快与之协调无疑将极有力地促进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
3.2 掌握良好的语用能力
国际商务活动无疑对外语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语言流利程度和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在各种环境下准确使用外语的能力, 也就是语言学家经常讲的语用能力。我国著名语言学教授索振羽在他所编著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 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 语用能力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国际商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掌握外语语用能力, 在跨文化沟通中就能化解各种文化矛盾, 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
3.3 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
针对国际商务活动中存在的跨文化沟通障碍, 加强文化沟通与交流, 相互尊重、密切合作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矛盾无法完全避免, 但也应该看到, 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合作、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 双方人员要互相尊重对方文化, 求同存异、经常沟通与交流, 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 这样才能消除误会、避免冲突、达成谅解、建立合作原则。只有这样, 一次国际商务活动才能达到沟通的满意效果, 完成它的既定目标。
4 结语
总之,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我们必须重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深入分析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掌握良好的外语语用能力, 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促进跨文化沟通顺利进行。
摘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跨文化沟通遇到了各种障碍。本文从分析文化差异入手, 介绍了造成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各种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顺利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几项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文化差异,障碍,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大津, 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2]徐宪光.跨文化商务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刘悦.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4]罗华琴, 张灵, 张静.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21) .
[5]邵亚琦.浅谈国际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改革与开放, 2009 (5) .
[6]王国平.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J].学术论坛, 2007 (1) .
8.浅谈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篇八
[关键词] 文化商务礼仪差异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下商务礼仪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际障碍,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更加有效的交际。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为此,下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 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人生的道义往往与“忘我”相联系。汉语中有“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 等字句,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评定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构建社会价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有个性,应该弘扬个性,但个人永远不能置于国家、集体之上。
这种非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主张个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权。
下面我们以中美文化中对年龄看法的不同对中西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以说明。
美国文化重视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是可能和希望的象征。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汉语的称呼中,对待年长者常加称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先生”,“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如“刘老”、“张老”等。而在西方,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即使涉及有关内容,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代替old man,用elderly,advanced in age代替old。
另外,西方人过分推崇自己,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而使人际关系非常冷漠。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中西方人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见面后寒暄,询问别人的年龄、籍贯、职业、收人、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西方,这些都属于隐私,询问这些问题均被视为有失礼貌的。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用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时间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道家思想中,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道”的展开过程中,先是逝,是远,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之中。阴阳五行说认为,阴和阳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导致了昼明夜暗交互轮回,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周而复始,以及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的气运变化。这些以阴阳交替盛衰为根源的循环过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时间结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缺”感。
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各种文化里的人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说,在美国商人的眼中,时间永远是金钱。“开门见山吧”,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时就能得到口头的承诺。“我们是不是说定了?”会谈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线形时间观念只是注重现在、计划未来,所以为争取时间应该及早地进入正题。
而中国人经商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进展缓慢。中国商人不喜欢美国人急于求成的态度。以生意为中心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中国人则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
三、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中国菜肴强调“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为第一要求,致使营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饮食科学性的最大弱点。西方人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等的要求。他们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味道。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得也较为简单,享受在饮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所以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着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 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反过来,西方人仅把饮食补充能量的一种手段,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
在中国,保持低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而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虽然这在中国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 在英语环境里, 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 等敬谦语。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面对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时,中国人常会说出一连串的“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等自谦语。这往往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夸赞人家的人总是希望对方对他的赞扬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别人的赞扬,是非常不谦虚的。
中国人见面时总喜欢问一声“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这在国内人听了非常亲切,可要是放到欧美国家说,他们听了就会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欢别人过问和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你问他去哪儿,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打听他个人私事;你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共进午(晚)餐。在西方国家譬如英国,人们见面时总习惯于问一声“今天天气怎么样?”。
五、非语言习惯
中西文化差异也大量存在于非语言习惯之中。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通常,非语言习惯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
现代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耸肩,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姿势。他们在耸肩时,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我们在表述上述意思时只是摇头或摆手。
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经意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3]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
[5]金正坤: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女士商务文化礼仪 篇九
职业女性的办公化妆应表现秀丽、典雅、干练、稳重的办公室形象。这是因为办公化妆受到办公室环境的制约,它必须给人有责任和知性的感觉.
1、发型发式“女人看头”
时尚得体,美观大方、符合身份。发卡式样庄重大方,以少为宜,避免出现远看像圣诞树,近看像杂货铺的场面。
2、面部修饰
女士化妆是自尊自爱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企业管理完善的一个标志。要求化淡妆,保持清新自然,化妆注意事项:化妆要自然,力求妆成有却无;化妆要美化,不能化另类妆;化妆应避人。
1、女士着装要求:
着职业套装(裙装)、不穿黑色皮裙
不穿无领、无袖、领口较低或太紧身的衣服
正式高级场合不光腿、穿贴近肉色的袜子、不穿黑色或镂花的丝袜
袜子不可以有破损,应带备用袜子、袜子长度,避免出现三节腿
鞋子要求:不穿过高、过细的鞋跟;不穿前不露脚趾后露脚跟的凉鞋,穿正装凉鞋
佩戴饰品
原则符合身份,以少为宜;不戴展示财力的珠宝首饰;不戴展示性别魅力的饰品;同质同色;戒指的戴法;数量不超过两件男人看表,女人看包。包是女性行为的符号。
商务仪态礼仪
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的姿势和风度,姿势是指身体所呈现的样子,风度是属于内在气质的外化。
一个人的一举一动、站立的姿势、走路的步态、说话的声音、对人的态度、面部表情等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仪态美不美。而这种美又恰恰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知识能力、修养等方面的真实外露。对于仪态行为的礼仪,要求做到:自然、文明、稳重、美观、大方、优雅、敬人的原则。
站姿
身体端正、挺胸收腹、眼睛平视、嘴微闭、面带微笑。双臂在体前交叉,右手放于左手上,保持随时可以提供服务的姿势。站立时留意周围,注意招呼客户及同事间的合作;男性站立时,双脚叉开,与肩同宽,上身保持挺直,女性站立时,双脚呈“V”字形,脚尖分开为50度左右,膝与脚后跟均要靠紧。
蹲姿
下蹲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双腿合力支撑身躯,避免滑倒或摔倒。左右手各放于膝盖附近,挺直上身,抬头,目视前方。下蹲时的高度以双目保持与客户双目等高为佳。女士着裙装时,下蹲前须整理裙摆。
坐姿
入座时,一般从椅子左侧入座,入座要轻而缓;坐下时,一般只占座位的三分之二,如坐在深而软的沙发上,则坐在前端。坐下后,上身挺直,身体自然放松,目光平视前方或交谈对象,面带微笑。男性两腿自然分开,两膝平行,间距以一掌为宜,小腿基本与地面垂直;女性双腿并拢或交叉,双手交叉放于两腿上,着裙装入座时应整理裙摆后再坐下。
眼神礼仪
与客户交谈时,双眼视线落在对方鼻间,标准注视时间是交谈时间的30%~60%;恳请对方时,可以注视对方双眼,适时移动视线。
微笑礼仪
与客户交流时,保持自然微笑,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微笑应亲切真诚、自然适度,让客户真正体会到你的诚意与友善;适时微笑配合得体手势,显得更加自然大方。
手势礼仪
在向客户作介绍、与客户谈话、为客户引路、指示方向时运用手势,要求正规、得体、适度,手掌向上;注意手势的大小幅度,手势应在胸前或右方进行;多用柔和曲线手势
商务礼仪形象
外套:
商务场合建议着裙装或者裤套装,这样更有职业气息,彰显庄重严谨。选择裤装或裙装时以黑色、藏青色为首选,其次也可以选择白色等浅色系,注意上衣和裤子的颜色和面料一定要相同。
衬衫、吊带衫:
商务场合女士衬衫可以是纯色的也可以有简单花纹修饰,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要注意不能过于暴露或者款式夸张。吊带衫必须搭配套装穿着,色彩以黑、白、蓝等纯色为宜。
丝袜:
商务场合丝袜只能是黑色或者肉色两种,不能着彩色丝袜,且丝袜不能有任何图案如网格或者花纹。商务场合切忌光腿。
鞋子:
商务场合鞋子的颜色以黑色为最佳,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中性色比如灰色、米色、咖啡色,但是鞋子的颜色一定要和裤子颜色相配,不能过于鲜艳。着裙装时穿3-5cm跟高的包鞋为最佳,平底鞋只能搭配裤子穿。鞋子要经常打理不可有尘土。
妆容、发型与配饰:
【浅谈国际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推荐阅读:
国际商务书信礼仪09-03
国际商务礼仪双语09-23
商务礼仪中的名片礼仪10-22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的先合同义务论文11-03
商务交往中的餐桌礼仪09-12
商务洽谈文化礼仪07-22
第二届商务礼仪文化节策划书10-25
国际商务信函范例07-15
国际商务英语报告08-03
国际商务谈判活动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