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2024-09-29

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通用10篇)

1.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一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及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并会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与《IFRS第3号———企业合并》的差异为线索,从合并范围、会计处理方法、计量基础三个方面说明了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特色,同时简要分析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及影响并提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合并会计,会计处理方法

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会计准则与国际企业会计合并准则的差异

虽然我国版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但是中国的会计准则由于我们的制度,体制等原因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把我国的《企业合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合并企业会计》进行简单对照就会发现一些差别:

1.合并范围的差异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在合并范围问题上主要倾向于母公司理论。即只要是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公司都应该并入合并范围,而不管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因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够成熟、发生的企业合并有相当的比率为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以我国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纳入了企业合并准则的范围。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合并企业会计》规定合并范围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

我国企业合并准则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而《IFRS第3号———企业合并》不涉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规定“所有企业合并都应该采用购买法”。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与另外一个企业股权结合而不是买卖交易,因此参与合并的各方均按其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合并,合并后各合并主体的权益不能因企业合并而增加或减少。而购买法则被看成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将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入账时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活跃,许多功能还被政府控制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实践证明在这种环境下使用权益结合法并没有多大空间操纵合并当年的利润,也并不会使企业当年的财务状况大幅改变。第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还不成熟,现有的很大一部分不是企业之间独立完成的合并,往往产权关系复杂,不易辨认购买方,对这部分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不切实际,况且这部分合并案例多数不是合并双方出于完全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采用购买法只会削弱会计信息与现实的相关性。

3.计量属性的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

或承担的负债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即以购买方为换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工具在交易日的公允价值加上任何可直接归于企业合并的成本为合并成本。

二、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根本分歧在于我国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并用,而IFRS3仅允许使用购买法。笔者认为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在合并理论的选择上,母公司理论用于合并范围的确定,实体理论用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我国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也采用了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并用的原则。2.购买法的理论基础是公平交易,合并方得到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使用权益结合法时如果合并前公司合并资产的账面价值比公允价值低,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比公允价值高,则合并报告披露的信息可能与事实相反:低估企业净资产将导致被并企业资产流失,高估企业价值又会损害投资者权益,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削弱了相关性。但是,如果使用购买法,而公允价值并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就会产生不真实的合并会计数据,给人为调节利润留下很大的空间。则此时采用权益结合法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信息的可靠性较高,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我国保留权益结合法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3.购买法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被并方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当被并方原单独账上记录的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记录时,购买方原单独账上的资产和负债却以历史成本记录,合并后的财务报告便成为一个新旧价格混杂的产物,削弱了企业购并前后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而权益结合法保留了被并方合并前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产生新的计价基础,增强了企业购并前后信息的纵向可比性,但对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却比较困难。

2.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特点

1. 账务处理简便务实

第一, 《小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的方法规定, 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第二, 债券折价或者溢价改变了原有摊余成本计量的方法, 采用直线法;资本公积仅核算资本溢价, 也就是投资者出资额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第三, 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简化了所得税会计处理;减少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工作量;简化财务报表的列报和披露;对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统一采用未来适用法。

2. 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起了小企业账务处理的整个规范体系, 促进其完善建账建制过程, 实现企业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同时, 为小企业实施有效财产保护控制, 展开及时有效的经济分析。在推动小企业的会计水平上, 起了促进作用。《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促进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和完整, 提高了小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成效。

3. 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扶持政策

《小企业会计准则》借助减少职业判断内容, 以满足税收需求。随着会计核算与税法一致性的提高, 小企业纳税调整事项减少。近几年, 国家对于小企业给予了丰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特别是从税收、财政、立法等角度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这对小企业快速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4. 降低企业贷款风险

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 经营较为分散, 大都面临银行信贷吃紧, 融资难等问题。小企业并未实现两权分离, 应更为注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如银行、税务机关等。只有当小企业提供高质财务与会计信息, 银行决策才符合小企业利益。《小企业会计准则》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制度基础, 对降低和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有积极作用。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1. 内容框架对比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框架由正文和应用指南构成, 《企业会计准则》的主体结构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构成。通过比较,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结构基本类似, 主体部分均为准则和应用指南, 体例按章节设计, 体现了两者的有效衔接。

2. 适用范围对比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小企业界定为“不承担公众责任”的内涵,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力求与国际趋同。另外, 考虑到与现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衔接。而《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3. 会计核算对比

对比会计核算存在四方面差异:一是资产计量属性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 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据实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元化的资产计量法;二是短期投资核算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对短期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 而《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4类, 针对不同金融资产种类采用差异性核算方法;三是固定资产核算差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税法一致的原则体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 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公允价值较低者入账;四是所得税核算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应付税款法, 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三、启示

1. 体现准则的协调与统一

小企业在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 遇到该准则中未做具体规定的业务, 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 这体现了两个准则的兼容性;因规模或性质变化, 或小企业上市发行证券, 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体现了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 统一会计标准的初衷。

2. 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小企业会计标准通过《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得到统一, 会计信息可比性获得提高, 使会计处理更简化且可操作性更强。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督促小企业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有助于税收征管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

3. 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业务处理上, 规范性地要求按照税法规定处理, 这将大大减少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 实现二者的协调;银行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信贷决策, 希望小企业提供融资所需的资信状况、现金流等信息, 便于银行降低评估贷款风险, 进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德荣.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J].新会计, 2010, (11) :23~26

[2]狄灵瑜.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 2011, (1) :5~7

3.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2012年正式出台,并于2013开始应用实施,该会计制度对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一些重要的框架予以了保留,实现了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和财政改革、财务管理思想齐头并进,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日渐精细、科学的管理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愈加相互交错,互有影响,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听到会计制度时的第一反应都是企业会计制度,因为和事业单位相比,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的关注度比较高,因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预算执行情况上更加完善,和企业会计制度愈加趋同。

1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关联

现代会计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社会的进步使得政府的职能在不断打破原有格局,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的核算主体,承担着维持政府职能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其会计核算制度和原则也正在和企业会计制度趋同,二者之间的差别逐渐减少。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相通之处颇多,因为它们都要有一定的会计主体,都以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会计分期为前提,二者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也大体遵循一致的原则,会计信息都要保证真实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可比性等等。虽然在会计报表中我们感觉到二者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和支出,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反映的经济核算思想是一致的。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日益深入,其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事业单位运营经费全部由国家拨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就是进行定额的收支和补助以及定向补助,如果事业单位超支,国家是不予补足的,如果出现结余,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规定留用。新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是将所有收支都纳入到预算核算体系之中的运行模式,会计核算和会计要素都向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兼顾财政预算管理的同时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由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容上高度相关,很多针对收入确认、核算方法和会计报表列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区别探析

第一,核算基础有差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大多还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财政部针对采取权责发生制基础核算的事项进行具体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运用权责发生制则是历来的原则。会计核算基础不同的话,那么会计核算中收入和支出反应的内容则大不相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核算类似于大杂烩,将其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财政部处收入和经营收入都纳入一个账户,支出则核算了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以及经营支出,企业单位收入核算要以收入确认条件为原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和所有者投入资金无关的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其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等,企业支出建立在和收入配比的原则下,是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和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配比原则要求将当期计入但是以后期间支出的成本都划入其中。

第二,会计平衡等式意义不同。事业单位会计等式区分为年度中间等式和期末等式,年度中间等式表达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期末等式可以表达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动态的,随时反应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资金状况和净资产的增值状况,事业单位很多资金依然来自于上级拨付,所以动态等式非常重要,可以随时监督和控制各项支出的耗费情况。企业会计等式与此类似,但是企业常年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会计等式表达,这是一种静态反应方式,是对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企业资产的权利归属的一种直观地反应,它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会计等式是企业进行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财务成果计算方法大相径庭。事业单位财务成果划分为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两个部分,其中事业结余核算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之间的差额,经营结余核算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之差,这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和净收入是一致的,如果有结余的话期末要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账户之中去,如果有亏损的话就不予结转。企业单位用利润来核算一段期间内的经营成果,表现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的整体结果。企业一般按照月份进行经营成果的结转,按照年度进行核算。

第四,会计报表差异明显。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涵盖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等内容。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反映了其在某个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对其经营和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是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财政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进度有深入地把握,提升其预算管理质量。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附注,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直接反应,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经济结构决策。

3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的特殊性

第一,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项目。事业单位收到的资金形成了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等,并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性的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两个会计科目,也就是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中要扣除折旧额和摊销额,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直接计入支出是不同的,这种处理方法是一种兼顾财务管理需求和预算管理需求的方法,一方面反应了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地使用发生的价值磨损,一方面坚持了事业单位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统一的管理要求,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有据可依。

第二,将基建数据并入到会计账簿之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照基建会计核算的规定和准则对基建投资进行了单独的核算和设账,并定期地将相关的会计信息到会计大账之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更加趋于完整性,使得事业单位具有更强的自我管理职能,降低自身财务风险,使得会计信息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第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突出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要求。原来事业单位实务中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的计量口径没有统一的规定,相关的资产存在着不在账面显示的情况,这导致了资产在没有相关凭据或者没有相关的二级市场的情况下,取得的资产只能按照名义价值入账,并在报表附注中对名义资产的状况进行说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对资产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使得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上述内容表达了笔者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时间较短,目前尚在适应和过渡的期间,所以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可能存在偏差,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细节上的差异,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但是笔者认为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刑名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杜蓉.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异同比较及分析[J].财会研究,2014.

[3]王立彦,伍莉娜.会计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四

对策建议思考

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市场经济社会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顽疾,无论对企业自身、政府还是公众个人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也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文章将通过分析探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寻求防范或解决的相关对策及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概述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经济信息,记录的是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及相关方,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及个人决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活跃,会计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上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无论在真实性、充分性还是及时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失真情况,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及危害。

(一)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而言,信用都是基石,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将会造成国家财政税收损失、政府宏观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影响国家决策机构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而在这种偏离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各部门、各企业及公众个人的行动就会有所偏差,最终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阻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失真从结果上看,它隐藏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的自动配置。会计信息失真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造困难,从而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三)损害投资者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状况,导致相关方无法获知一手资料,从而误导投资人、债权人的投资决策,不但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可能造成投资者的经济利益损失,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损害企业自身利益,阻碍企业长期发展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大受害者其实是企业自身。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会降低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了经济犯罪的漏洞,对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会给企业带来经济纠纷,也会因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而影响企业资金的筹集,最终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企业外部原因

1.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国有成分比例较大的企业存在政企分开执行力薄弱的情况。近年来,财税政策更新频繁,对于政策的理解、执行往往存在偏差;对于上市公司,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及会计制度本身还不尽完善。

2.法律环境影响

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常出现,企业可能利用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钱交易来躲避和减轻相关法律处罚;同时,由于惩罚力度不够,企业违规成本小,也不足以形成对企业管理者的威慑。会计舞弊行为本身就比较隐蔽,即使被发现,操作者也只是承担一定的经济处罚,而刑事处罚制度本身不完善且力度偏弱,也间接纵容了会计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3.外部监督的影响

主要表现是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监督不给力。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情况下,难免会造成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够,严谨性方面弱化,审计流程和取证过程简化,甚至以牺牲执业水平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严重损害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不重视审计连带责任等原因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企业内部原因

1.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由于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主体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就会编造出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粉饰业绩、夸大效益,使会计信息偏离真实情况,或期待资本市场的回报,或为自己谋取私利,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对企业造成了长期的伤害。

2.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影响

一方面,会计人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近些年,新的财税政策不断出台,会计准则不断修正,而会计人员未能对这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地掌握和了解,业务水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整理出的会计信息在准确性、有效性方面存在瑕疵,非主观性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高低不同,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在个人利益驱动下,都有编造、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

3.企业规模和内部各项管控机制的影响

对于规模大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完善、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内部核算体系严密科学,监控机制较强,个别会计信息造假能够被及时发现纠正;规模小的企业,其会计、出纳一人兼任,约束性差,制度不健全,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即使是大中型企业,有些管理层中职责划分不清,由此导致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时相互推诿,或在与审计机构协同工作时消极对接、配合不佳,最终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偏差。同时,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没有做到真正地贯彻落实,实际的使用效果不佳,或者只关注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没有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对事前控制的前瞻性及预防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降低了内控的监督力度,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出现。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及监管力度

完善会计准则、会计规章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量化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全方位、深层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化外部监管力度,一方面通过行政法律强化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对中介机构本身也应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中介机构对信息披露连带责任的重视。

(二)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

对于屡禁不止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要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除经济处罚外,还应完善刑事处罚方面的建设,加大因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相关方发生损失的追偿力度,同时,加大审计机构连带责任的处罚力度,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发挥审计机构防火墙的作用。

(三)改善公司内部治理规范

完善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和治理模式,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权限;建立健全高效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流程管控;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培训,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教育,加强相关人员法律法规宣贯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建设,结合大数据的整理加工功能,充分识别风险与机遇,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并通过信息共享及时分析、纠正偏差、调整策略,降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概率。对企业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加强保障的同时,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保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建立涵盖工商、税务、银行、质检等各部门综合评价披露的制度体系

5.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五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企业想要长期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企业来讲,则需要在保障产品质量基础上,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核算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强化企业成本核算,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价值

成本核算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发生的费用,依据一定的方式进行归类整理,并计算该时期内企业的成本支出与收益等费用。将企业的生产实际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可以为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并且还能够对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益有一个整体认识。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在成本核算中通常不够全面,有些没有对资产项目合理评估,有些则没有对特殊资产进行科学计量,这些均会影响会计成本核算质量。企业核算成本不全面,一方面会对企业的整体运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后期发展也非常不利。同时如果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没有有效实施企业人工成本核算,那么通常会将人工成本核算控制在企业产品生产人员中,在其核算过程中范围受到限制,因此无法得到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非常不利。

2.企业成本会计采用的方法滞后

部分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和企业的自身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也没有深入认识到成本核算方式的应用范围。企业会计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一方面没有对企业发展的复杂性全面考虑,另一方面也没有科学调整成本费用。企业中的部分工作人员,出于个人私利在进行成本费用上会做一些调整,这些人为因素造成了企业成本核算出现了误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方向,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核算成本的指导方向出现偏差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则需要从一开始的生产加工发展到之后的销售,但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生产技术也有显著发展,从而有效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在企业总成本中制造成本有显著下降,但是成品的研发成本及销售成本是有所上升的。基于我国成本核算方式现状分析,产品制造成本是成本核算的重点,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对企业成本核算真实情况全面反映。

三、企业成本核算的改善对策

1.强化成本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为了更好的管理企业成本,应逐渐提高全体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强化员工的成本观念,逐渐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使得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从提高员工的成本专业知识考虑,对员工可以开展培训与再教育活动,并加大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应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对于日常工作中的节约成本或浪费成本的现象做到奖罚分明,让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自主管理意识,让员工积极意识到节约成本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这也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企业成本管理方式。

2.合理确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内容

(1)明确企业人工成本核算内容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必须要对人工成本核算范围有效明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人员、生产准备人员、市场调研人员等等,这些人员的费用支出也是不能忽视的。(2)正确核算无形资产成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的研发成本,涉及到产品的研究、设计、试验等费用以及一些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第二是保护成本,涉及到企业获得法律保护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交纳登记以及注册等费用。第三是效益成本,这部分是无形资产在其经济寿命周期内为它的所有者带来的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额外效益”。(3)明确环境成本的核算内容和意义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目前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比较多,由于污染环境而支出的环境损害赔偿、罚款及向国家交纳的排污费用比重较大,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社会效益。从这一方面来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强化企业环保管理力度,在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将环境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利用转向恢复成本较低的自然资源,在产品的生产方法等方面考虑到环境成本,最大化的降低企业生产中的环境成本,以此有效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逐渐走向自动化,生产经营的品种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则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实际成本核算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发生需求,因此必须要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式。

四、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想要有效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首先则需要有效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以能够有效提高惬意的经济效益。企业成本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企业则需要依照企业实际情况,明确认识到成本核算重要性,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力度,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总之,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多,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尽量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邵巍 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中国商贸,2015,(8):144-145.

[2]梁照坤.会计企业成本核算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15):120-121.

[3]孟庆仙.企业逆向物流在电商背景下的会计成本核算及控制[J].经贸实践,2015,(6):38.

6.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六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企业内部的错误与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制度。现代企业的标志之一是严密、科学和人性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本文就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加以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会计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

(一)货币资金控制

货币资金是单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涉及面广,收付频繁,携带方便,属性易变,往往是经济犯罪分了直接窃取之物,也是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猎取的对象,因此,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保证收入环节的货币资金及时足额回收,并正确地得以记录和反映;其次,所有货币资金的支出均应按照经批准的预算和用途进行,并及时正确地予以记录;同 时,序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应加以妥善保管、准确报告,确保支付但又不过量保存现金余额。

(二)实物资产控制

企业的实物资产主要是存货和固定资产,它们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存货和固定资产的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处于首要地位。

企业的存货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种类繁多、存放分散、因此加强对存货资产的控制,防止各种存货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对于加强整个实物资产的控制至关重要。

实物控制中的固定资产控制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固定资产的控制目标是使固定资产在较长的时期内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为此就必须保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保管、使用固定资产,并要求使用和保管这些资产以外的有关人员定期地根据账面记录和其他有关记录来盘查各种资产,以保证账实相符,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还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修理和保养等,通过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制度,保证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

(三)对外投资控制

投资活动是企业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将一部分资产让度给其他单位而获得另一部分资源的活动。投资活动与企业的其他业务相比具有交易数量少,每笔交易金额大,风险大等特点。由于投资活动的单位价值较大,一旦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会导致企业承担巨额的财务负担,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对外投资控制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在尽可能地防范和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谋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

(四)工程项目控制

工程项目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项目一般工期较长,投资数额大,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如不加强管理和控制,往往容易发生舞弊行为,也容易发生浪费或支出失控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工程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在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工程的各项支出,是工程项目控制的重点,同时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五)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费用的控制的核心目标是要尽可能地合理地节约开支,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制定一整套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的各项指标、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差异,严禁人为调整成本费用差异,虚构会计信息。

二、我国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由于我国各项法制尚不够健全,加之企业领导和经营者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不少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还十分片面,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防范意识,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纯粹。是防止和纠正错弊,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少数单位,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掩盖经营、损,任意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便为严重的是: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致使账簿混乱,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也妨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地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二)内部会计控制不够科学

一部分单位虽然己经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在设置上不够科学完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应当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值得强调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目前,在大部分企业中,重视对资产的核算而忽视对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控制,从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发生;重视对会计核算差错的查处而忽视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系统控制,不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潜在问题,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长年在低水平状态徘徊,凡此种种,都是内部会计控制设置不够科学所产生的后果。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不利,贯彻落实流于形式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两个重要因数:一是控制系统本身状态的有效性,二是控制系统的有效贯彻和执行。目前,很多单位都制定了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还十分具体、堪称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际运行时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例如: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各单位的银行印签应分别中出纳和出纳以外的会计或主管负责保管。而有的单位却将支票及所有的印签交中出纳保管、给一些不良动机者制造了“方便”,出纳私自提驭挪用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单位重要空白凭证的购买使用,但不严格按缴销制度执行,发票领出以后不及时检查登记其缴销情况,久而久之使其各个环节脱节,无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财产完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重要一种手段。

(二)突出董事会核心地位,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

董事会是代表全体股东行使所有者职能的常设机构,在企业中是作为所有者的代表而存在的。而内部控制是董事会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监控企业经营者行为而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可以看出,董事会不但在公司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多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体现为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是董事会和经理班了之间权力、责任难以分清,导致公司治理机构制衡力度降低,从而不得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者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从而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三)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应有作用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尽管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可靠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财产安全完整;其二是效益性,就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前一个层次是基础和前提,后一个层次是提高和进步。这样,预算就应运而生,成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推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二是企业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三是注重预算的执行,使其能够做到“有令必行”四是注重预算分析,加强预算结果的考核。

四、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统一会计规范的刚性约束力,导致企业只能不折不扣地按统一的要求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不容许也没有必要自行设计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这里,要使企业明确产权关系,保证产权清晰,必须建立相应的财产核算和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要保证权责分明,必须通过会计处理好经济责任受托及利益分配关系;要做到政企业分开,必须明确会计人员的单一身份,强调会计应把企业作为其服务主体;要实现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健康、灵活地运行。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目前我国会计规范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组成。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按照行业会计制度实施的。但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即建立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中心,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政府应还财权和会计制度制定权于企业,特别是在“两则”颁行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公布之后,企业完全可以依据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自行制定

内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已开始并将陆续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由于受自身固有的概括性、抽象性、可选择性等特征的制约,为了满足不同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其主要规范都带有一定的跨度,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也会引发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随意性。因此,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要保证和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企业必须在具体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从而,可在制度中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核算方法,以指导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按规范运行。

五、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很多经营管理者不了解内部会计制度的真正内涵

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轻视内部会计控制,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甚至对内部会计控制还存在着许多误解。以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或者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成本控制,安全性控制,就是对职工管、压、卡,对领导干部限制权力等。有的经营管理者认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岗位分工, 相互牵制”需要增设岗位,成本上升;有的甚至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根本就没有概念。这也是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的关键。

(二)管理的控制弱化,控制执行不得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有不少企业已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致使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目前,各种经济犯罪案件层出不穷,甚至有“雨后春笋”之势。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私自将大量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赌场豪赌,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用公款炒股,动用大量资金在资本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谋取个人私利;利用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租赁和拍卖等产权变动之机损公肥私;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和工程项目等业务中中饱私囊。分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例,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三)内部会计制度环境弱化,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部门的管理,涉及面广,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应该是科学而严密的。但许多企业是各部门控制各成一块,各管各的,互不衔接;许多小型企业,其内部牵制机制尚未建立,更别谈内部会计控制的履行;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分立或地区事业部的建立等组织机构调整,使组织机构和授权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内部会计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致使某些当事人或部门游离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措施

(一)建立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制度

在我国尽管从1985年起就已颁布和实施了《会计法》,随后又颁布了许多的相关法规制度,试图通过立法来改变企业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从 “新疆啤酒花、”“银广厦、”“中天勤、”“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等会计造假事件来看,其欺诈金额之高,会计信息虚假之严重,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COCO报告等西方国家的经验,规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将有利于对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进行彻底的根治,使虚假会计信息的作俑者承担其应有的法律责任。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要,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要确实实现从客观“要我做”到主观“我要做”转变。而要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让社会准确利用。这两点目前许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领导认识不高,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所造成的,实际上是许多领导明知故犯的结果。“对财经纪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这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和代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确,职责清楚,科学管理”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的行为、作为与企业兴衰成败息息相关。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人制定的,也是靠人去执行和完善的。人既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客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一是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要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岗位和在职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会计内控制约机制。参考文献:

[1]林德俊,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几个问题.财务与会计,2003,(3).[2]高林萍,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之友,2004,(10).[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7.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七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1. 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 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 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 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 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 低估了风险。

其次, 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 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 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 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 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 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 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可见, 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2. 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 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同时, 是否具有“控制”, 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 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 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 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 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 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 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 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 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 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 执行情况大相径庭,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 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 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 一些条款句子过长, 文字晦涩难懂, 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 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 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 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 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 当务之急, 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1. 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 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 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 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2. 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 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 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 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 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 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 真正做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 不能生搬硬套, 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 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 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 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摘要:笔者结合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质量, 分析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差距, 并提出向高质量会计准则迈进的一些建议。

8.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会计行为;优化;监督体制

一、会计行为优化的概念

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其内部动因驱动和外在环境刺激下,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利用会计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理论、方法、手段,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向使用者和委托人等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行为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即信息的生产、提供程序和方法要遵循有关国家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通常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生产、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公允的和对决策有用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对决策具有误导性、甚至恶意欺诈。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

二、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

1.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人一般不是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即使偏离或拒绝执行会计规范能使自己受益,但由此而获取的平均收益也远远小于所带来的风险成本。因此,衡量和检验会计目的的标准就是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满足程度。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由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所决定的,对“需要”的依敕程度不同,也就决定了其作用与影响会计行为的影响力大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行为是作用与影响会计行为的基本因素。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政府、投资者及债权人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人。

2.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单位负责人是决定和影响会计行为的根本因素。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设计并选择机制,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委托人设计一个游戏规则,以确定代理人的行为空间。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构成一级委托代理关系。会计人的会计行为必须满足单位负责人的游戏规则,满足单位负责人的期望效用。

3.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性因素

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仍很不完善。会计准则种类不全,到目前为止,具体会计准则只出台或修订出台了十三项;会计普通教育和后续教育尚无足够的职业道德准则内容;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存在缺陷,会计准则的选择弹性相对过大,缺乏对各种发法的选择标准。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的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

4.影响会计行为的制度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而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权力由国务院行使,不得不承认这是产权的虚位。国有产权虚伪,股东必须虚位。国家、投资者、企业法人及经营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中突。产权制度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不合理的企业会计行为。

5.会计行为内部机制结构影响企业会计行为

要使企业会计行为内部机制化,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正确的运行机制、优化的协同机制、灵活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然而,我国企业会计行为内部机制结构紊乱,主要表现为:单位内部财会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减健全;会计工作结构不合理等。

三、企业违规会计行为的动因分析

1.利益驱动是企业违规会计行为实施的内在动因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环境日益严峻,企业会计主体出于企业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需要披露对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因而在企业会计行为中做出一定的违规安排。这一方面说明企业会计主体在自身利益需求的满足程度上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会计主体控制权过大,而约束偏少,所以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从源头上去预防违规会计行为的产生,是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有效途径。

2.会计监管不力是企业违规会计行为实施的外部环境条件

企业违规会计行为之所以如此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违规行为很少被发现或揭露。会计监管不力,主要是社会审计监督不力,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新《会计法》中明确提出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这一会计监管机制是及时发现、纠正违规会计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经济转型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政府监督弱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审计由于其利益驱动、独立性不强等原因,在作为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者时,违背客观、公正原则,又形成了审计违规行为。所以,如何充分披露企业违规行为,强化会计监管,尤其是社会审计监督,是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关键问题。

3.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是企业违规会计行为实施的另一外部环境条件

9.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九

一、公司简介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外运’,)成立于11月20日,并于2月13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是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国外运集团’,)控股的H股公司。长期以来,中国外运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和专职人员,并建立了统一的财务管理ORACLE系统,在编制、执行、改进、评价的循序渐进的全面财务管理过程中,既发挥了基层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又借此对公司整体运作进行协调、控制和考核。在近半年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中看出,中国外运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都是管理会计理论中很基本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颖、深奥的学说和公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要想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关键是对它的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

二、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管理会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西方引入我国己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界中并未受到重视和系统的应用。

1.企业决策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己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如中国外运高层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可能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强调企业领导人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

2.未能将管理会计的职能和工作内容独立于财务会计

在我国,长期以来企业会计工作只偏重于财务会计,精力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日常工作的简单循环上,关心的是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一般的财务会计惯例的要求,很少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高度去研究和重用管理会计一。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的负责人的观念都极其陈旧,在他们看来会计仅仅是事后算账和报账的工作,而对于管理会计则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是得到应用了。管理会计足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发展起来

3.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由于管理会计被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以及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的一些缺陷,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特别是有相当一批数量的会计从业人员根本就不了解管理会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用财务管理代替了管理会计,那么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的会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程度就更加可以预见了。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管理会计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后,最大困惑在于理论体系的匾乏,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内容上的变幻莫测,方法上的复杂多变,应用上的`艰难曲折,不利于其在实践中的推)‘一应用。有关基本理论问题如管理会计的概念、对象、假设、目标、原则等,只是零星分布在少数文献资料中,缺乏系统的有组织的协调,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到目前为i1=,有关管理会计的教材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原原本本地介绍、诊释西方管理会计,极少针对我国现阶段实际需要进行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而我国的社会发展、市场机制、科学技术、管理思想、文化观念等,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的 从总体来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无论对各学科自身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只有弊而无一利,急待解决。

三、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对策

要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一)企业重视

实际中,要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最关键的问题是企业重视,否则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发挥,企业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专门的部门并赋予独立的职能

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是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管理层和每位员工需要共同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职能和作用。其中管理会计工作就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整体经营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等职能

管理会计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关节点上,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守门员”。这种把关位置将管理会计部门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它连接管理层和其他各部门,控制信息的仁传下达,确保信息使用者了解报表的信息和目的,协助制定经营计划和政策。它的地位之所以上升,是因为它能掌握信息上至管理层下至各部门及外界的流向。

2.培养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应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特别是对现有管理会计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他们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知识,以促进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理论体系的完善

我们必须本着洋为中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认真进行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进行检验、剖析和筛选,进一步达到完善

1.管理会计协会的指导与协调

为了推动管理会计学科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也建立起独立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结构,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学者、会计实务人员担任领导,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

2.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问题的解决

为解决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学科内容交叉的问题,我们应该将成本会计分为两部分,涉及成本核算方法的,归属财务会计,涉及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这样不但解决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不可避免的内容交叉问题,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更突出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3.强调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10.企业会计准则及案例分析 篇十

课间习题及答案

1、境内上市公司执行指引的时间是2011年12月1号。(×)

2、组织构架的风险包括哪两个方面。(AB)A.治理结构的风险 B.组织机构方面的风险 C.缺乏执行力风险 D.机构形同虚设的风险

3、在董事会下面需要设立哪些专门委员会。(ABCD)A.战略委员会 B.审计委员会 C.提名委员会 D.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4、企业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后还要明确岗位设置,同时明确岗位职责。(√)

5、企业下面有子公司的要对其进行关注,特别关注海外、异地的子公司。(√)

6、发展战略涉及的风险有哪些。(ABCD)A.战略制定的风险 B.战略实施的风险 C.战略调整的风险 D.战略考核的风险

7、战略目标制定要关注的问题(AD)A.战略目标制定的方法 B.战略目标制定的风险 C.战略目标制定的时间

D.战略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8、战略实施的控制主要有(ABC)几个方面。A.计划、预算和战略管理制度 B.战略宣传 C.战略实施监控 D.战备考核

9、战略调整的调整依据是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式,不依赖于行业的技术进步。(×)

10、战略发展应当关注的人力资源风险(ABCD)。

A.人力资源引进的风险 B.人力资源约开发的风险 C.人力资源使用的风险 D.人力资源退出的风险

11、涉及到知识产权、国家秘密的员工,企业要与其签订保密协议,要求其履行员工的保密义务。(√)

12、人力资源退出包括(ABC)。A.员工的辞职

B.解除劳动合同 C.退休 D.辞退

13、兼并重组中的风险并不包括在企业文化需要关注的风险之内。(×)

14、企业特色文化内容不包括(BD)A.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B.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 C.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 D.以扩张为先导的成长路径

15、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目标就是注重经济效益与自身的发展,实现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

16、实施资源节约使用的方法有(ABCD)。A.开发可再生资源 B.加快高薪技术开发 C.转变发展方式

D.防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毁灭性开发

17、资金活动应当关注的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高度使用风险和资金管控的风险。(√)

18、对投资项目进行会计控制包括(ABCD)。A.制定会计政策 B.设置投资台账 C.保管投资资料 D.对投资进行减值测试

19、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就要统筹协调资金的需求,但是没有必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20、采购业务应当关注的风险有(ABCD)

A.采购计划安排的风险 B.采购物资质量和价格的风险 C.采购付款的风险 D.资金管控的风险

21、为避免采购人员的舞弊,应该对采购人员定期轮岗。(√)

22、采购中要建立供应商的评估、准入制度,并将其基本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当中。(√)

23、采用(ABC)方式采购。A.招标 B.询价 C.定价 D.直接购买

24、销售业务应当关注的风险(ABC)。

A.销售不畅 B.销售收款 C.销售舞弊 D.销售价格

25、销售的控制点不包括(C)。A.加强市场调查 B.完善销售记录

C.加强坏账管理D完善客户服务

26、本指引所指的工程项目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

27、在确定中标人之前,企业可以与投票人对投标方案、价格等进行谈判。(×)

28、订阅书面合同的要求(ABCD)。A.在规定期限内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 B.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C.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

D.不得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的其他协议

29、概预算审核的重点内容有(ABCD)。A.编制依据 B.项目内容 C.工程量的计算 D.定额套用

30、工程变更中,因变更原因造成的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变动的,应提供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

31、外包的分类,一般分为重大业务外包和一般业务外包。(√)

32、承包商应具备的条件(ABCD)A.承包方是依法建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

B.承包方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 C.从业人员要有专业技术资格

D.承包方的技术经验水平要符合业务外包要求

33、外包的会计控制要注意加强核算与监督以及费用核算工作。(√)

34、研发风险控制的总体要求包括(ABCD)A.重视研发 B.制定计划 C.强化管理 D.项目转化

35、立项与研究的审批要关注(ABC)。A.企业发展的必要 B.技术的先进行 C.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D.员工的积极性

36、研究项目委托外单位承担的,应当采用招标、协议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

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

37、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成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但不用立即申请专利。(×)

38、劳动合同的特别约定包括(ABCD)。A.离职条件 B.研究成果归属 C.离职后的保密义务 D.违约责任

39、在开发过程中要分步推进,在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后才可以进行批量生产。(√)40、资产管理中主要关注的问题(ABCD)。A.重视加强各项资金的投保工作 B.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保险人 C.降低资产损失风险 D.防范资产投保舞弊

41、存货保管中要注意对存货进行定期检查,但是不用建立制度进行管理。(×)

42、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可以每年做一次也可以两年一次,最多不超过两年。(×)

43、无形资产的更新方面要注意(ABC)方面。A.注意定期评估 B.要加大投入 C.要不断创新 D.进行品牌建设

44、当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的担保政策的时候,不能提供担保,但是如果是本企业发生过担保纠纷没有妥善解决的,可以继续担保业务。(×)

45、担保合同中的内容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

46、对担保业务的日常监控包括(ABC)。A.定期检测 B.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C.保证追索权 D.实施监控

47、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所做的预算安排。(√)

48、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有(ABC)A.固定预算 B.弹性预算 C.滚动预算 D.浮动预算

49、对业务预算的控制要即使组织资金收入,严格控制资金支付,调节资金收支平衡等。(×)

50、预算考核的原则有(ABC)A.公平B.公开 C.公正 D.公示

51、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影响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

52、合同订立的基本要求包括(ABCD)。A.内容完整 B.表述严谨、准确 C.相关手续齐备 D.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53、合同订立后,合同的审核要关注(ABCD)。

A.合同主体、内容、格式是否合法 B.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经济利益 C.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 D.合同权利、义务是否明确

54、合同的盖章要经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代理人签署后,才能盖章。(√)

55、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当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56、所谓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产生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57、内部报告的使用主要是为了(ABCD)A.指导管理 B.反映情况 C.协调进度 D.考核、实现目标

58、信息系统主要是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59、系统开发验收测试的主体是(A)A.独立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 B.开发商 C.合作单位 D.合作开发商

60、系统运行维护采用的加密措施主要是为了确保信息(ABC)。A.保密性 B.准确性 C.完整性 D.合格性

61、财务合并报表主要反映企业(ABC)。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 C.现金流量 D.管理层情况

62、财务报告的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资产分布、负债水平和所有者权益结构。(√)63、内部控制的评价原则包括(ABC)A.全面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谨慎性

64、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部门包括授权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授权专门机构。(√)65、内部控制评价现场测试的方法有哪些。(ABCD)A.抽样 B.实地查验 C.调查问卷 D.个别访谈

66、内部控制的审计方式有哪些。(BC)A.内部审计 B.独立审计 C.整合审计 D.外部审计

上一篇: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300字下一篇:30岁以上女性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