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10

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共9篇)

1.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三江小学:严炳安

从本世纪开始,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至今,在长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一些困惑,简述如下

1.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追求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社会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解决他们的内在矛盾,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实现其价值。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灵魂成长、提升自助能力并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基本一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此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因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并应在其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从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激烈,经济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生存压力不断攀升及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等原因,使学生心理压力大,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令人担忧。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的约占50%,心理状况良好属正常的占30%,有心理困扰的小学10-15%,比较严重心理困扰的达3-6%。部分中小学生在面临挫折时采取自杀、伤人等极端方式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些都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同时,一些心理素质不佳的“优秀学生”在重要比赛或考试中败北,而那些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却在各种大型竞赛和考试中常常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说明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愈加严峻的生存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3.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来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在学科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情感、体验等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何况,如何使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态度、提供适度的情绪体验,缺乏心理素质意识参与的教学实践,很难达成其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正是新课程实践和发展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因任何理由而削弱,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而应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等同发展。同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的特殊性,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注重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爱国有志,文武兼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学校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目标。良好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的构建成为三江师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我们提出了“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综合学习能力与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主体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品质的同步发展,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据此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队伍发展中,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教师成长的期待: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方面的和谐统一;从教师和谐生活新境界三个方面来看,教师应生活在学无止境的知性人生上,生活在不断思考的理性人生上,生活在充满激情教学的诗性人生上;从老师合作方面看,保持教师的不同风格和个性同时,实现“1+1>2”的团队合作的本质。这些目标或要求,充分体现了三江师生对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追求,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5.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突破了传统问题学生的狭隘范围。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与辅导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为此,我们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环境适应特点、考试焦虑等比较显著的心理发展需求,设置有针对性地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对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我们通过心理测查筛选、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案追踪等给与帮助,把面向全体发展与关注个别需求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关注学生是不够的。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与成长见证者,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程度。因此,我们把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中。在每年的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我们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市教科所合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更提高他们应对学生心理困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技巧,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6.预防、矫正、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得到整合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学生,针对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和人格塑造。因此,单纯的治疗模式不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但由于学习压力、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困扰明显,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必不可少,甚至需要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因此、长期坚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团队训练等模式,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心理卫生意识,提供心理困扰的求助途径指引等等,较好的预防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发展。对部分学生的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效地矫正了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情绪偏差,对严重问题学生积极建议他们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防止了心理疾病的恶化。各种教育活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把预防、矫正、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发展。

7.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核心骨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我们把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广大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构建了立体的、多学科参与的、交互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专业队伍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师资的优势,并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探讨带动实践研究,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并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多种主题班会课的探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对学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利用心理技巧促进教学发展的水平。

8.广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现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测量、团体辅导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外,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丰富德育工作的模式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体发展,培养他们合作共事、沟通交流、主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研究、调查、分析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人际交往困惑、情感迷惘与价值混乱等现象,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为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打下基础。在发展性课程中,我们通过趣味心理试验和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学科的认识,增强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发展学科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对社会实际与现实生活的体认。正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9.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学校发展目标,渗透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无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还是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把人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有效发展作为基本追求,把能动发展、自我发展、主体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最终学会做人。各年级、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计划,制定具体的、细化的班级发展目标与年级成长目标,让学生时时有目标引导,处处有细心呵护。

10.多途径、多形式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新课程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性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主题班会课教育中,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课设计,运用心理辅导原理,开展自主合作的情境德育班会课竞赛活动,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表达,提升了班会课的水平和质量。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论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课堂改革成效显著,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信任与互助,实现了学业成绩与心理品质的同步发展。11.借助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多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我调节,拓展学生视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坚持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艺术节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体育节释放学生的激情,以科技节展示学生的智慧,以读书节拓展学生的视野,以书法比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学科创新竞赛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寓教于乐,寓心理素质培养于具体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校大力构建和培养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值周班制度、学生会自主管理、学生总值日团的自我发展、社会实践的自我组织,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发展了其健康人格。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假期“四个一”工程,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访问一位社区人士、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写一篇假期见闻,从不同侧面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强其心理素质。

五、存在的困惑

如何更好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更好地结合,如何进一步提升活动课程的模式,更好的适应学生变化的需要,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其次,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农村小学专业心理教育教师较为紧张的状况下,如何进一步发展班主任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在物质条件日益发展的今天, 校园越来越美丽, 校舍越建越豪华, 教学技术越来越先进, 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 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真的感到幸福了吗?长期以来, 学校教育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 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一批批学生被这种教育压得气喘吁吁, 许多教师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感到枯燥、痛苦, 职业倦怠产生, 教育没有幸福感。家长和教师也往往过度看重学习成绩, 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和爱好不予以足够的支持, 甚至是强烈反对。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 升学、评价等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这种压力使学生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饱受教育之苦的很多学生认为, 只要能下课、放学、离开学校, 便是最幸福的。

二、对幸福教育的理解

幸福是什么?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有人认为, 幸福就是在一定条件下, 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与境遇。也有人认为, 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所谓幸福教育, 是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 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幸福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自信心和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追求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

幸福教育中的“追求”既包括人的完善和道德的追求, 也包括对智慧、知识与技能的追求。幸福教育以科学、艺术与体育等形式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引导学生改善自身, 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精神之旅。

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 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 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能力, 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 是为了让学生更幸福的活着。说到底, 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事业。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重复, 而是创造;教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幸福生活本身。因为在幸福教育中, 师生双方共同成长, 相互感应, 拥有一种共享幸福的内心体验。所有这些, 都告诉教师, 应该花心思让自己和学生都幸福, 在教育生活中体验、学习、感受, 努力做一个幸福教师, 和学生一起打造幸福课堂。

三、如何实施幸福教育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缺乏幸福感的状况, 我校提出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我校实施幸福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 培养学生获得与感受幸福的能力。教师树立幸福从教理念, 构建和谐教育, 实现师生共享的幸福。为学生造就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艺术的气质, 来面对走向社会后的挑战和困难。为师生有高尚的情操、艺术的修养、高雅的生活、幸福的家庭而实践幸福教育。

我校主张“为每一位教师搭设成功的平台, 为每一名学生奠定人格和学力发展的基础”。多年来, 我校始终以“一条主线, 两翼齐飞”为办学思路。“一条主线”是指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两翼齐飞”是指搞好体育和艺术的社团活动。努力探索以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带来的快乐。

利用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潜能发挥。教师们编写出《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本课程精选》12册。通过自主选课, 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下, 具有想学的良好愿望、勤学的坚韧意志、乐学的健康心态、会学的科学方法。

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幸福教育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 就没有幸福教育的真正落实。我们聚焦课堂, 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校本教育科研课题, 提出“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目标。

让强健的体魄成为幸福的根基。从选修课模块教学入手, 编写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与瑜伽八个模块教学计划, 学生自己按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选课。把“阳光体育”与群体活动相结合, 把学校每年的体育比赛活动与班级联赛相结合, 把普及与彰显特色相结合。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得与感受幸福的能力。学校每年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 先后请来天津交响乐团、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来校演出, 还组织师生观看天津儿童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的演出。学校成立了各种艺术社团, 力争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学校购买了30台钢琴, 开设了钢琴课。每年4月举办的“班班唱”比赛, 学生参与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3.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一、起步与发展

育才学校以体育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早在1986年9月,育才学校就试办体育班,1988年至1989年度先后招收小学和初中一年级体育生,并于1988年5月定名为“东山区育才体育运动实验学校”。连续多年的探索,育才学校根据体育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制定整体改革三年规划的目标:德育领先,体育突出,各育并进,愉快乐学,全面发展。坚持“以学为主、以训为辅、以学带训、以训促学、全面发展、各有侧重”的办学特色,调整体育班的课程设置,注意处理学与训关系,采取半训、半读的形式,保证体育班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同步提高。

二、调整与转型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教育招生政策的调整及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理念的提出,育才学校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特色。近年来,育才学校招生地段辖区内新住宅楼盘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新生入学的压力。学校原来每年招收体育班每班二十多人的招生模式,已不能适用于周边市民对教育的需求;学校先进的体育训练场馆设施设备,原来主要是为体育班学生体育竞技训练服务,现在已不能适应于周边市民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资源共享的渴望。因此,越秀区教育局及时调整育才学校招生模式,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不再招收体育班学生,转而招收更多的普通班学生。这使得学校要在办学特色的探索之路上寻求新的突破口。

“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以及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精神品质。育才学校坚持了20多年的体育办学特色,竞技体育、学训结合教育模式已深入人心。这种深植于学校文化的体育办学特色不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放弃,理应继续传承,不断深化。在新形势下,育才学校果断提出“以体育人,以体促全”的办学理念,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以体促质、以体辅德、以体益智、以体育美,由“竞技”体育转向“群体”体育,坚持“竞技”与“群体”并进,从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三、传承与创新

育才学校“以体育人,以体促全”的办学理念,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而提出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育才学校抓住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这一中心,把学校体育有机地融入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体育办学特色和制度管理。

1. 以体促质——开展群体体育,增强学生体质

育才学校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全体学生增强体质的体育校本课程研究。近年来学校师生共同开发出《民间体育活动》《群体体育活动》《武术自编操》等一批体育校本课程,有机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于课外活动拓展,应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

育才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涵,提高了群体体育工作的水平;也让每个学生掌握增强体格、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全面普及的前提下,育才学校坚持加强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学校建立田径、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艺术体操、健美操、棋类等校运动队,认真抓好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工作,形成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实力雄厚的体育师资队伍、行之有效的体育训练方法,培养一批批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为国家、省、市、区输送大批体育苗子,校运动队连续六年获越秀区小学生田径比赛省一级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

2. 以体辅德——以活动为载体,培养良好品德

育才学校积极探索以体育辅助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的实践。以体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即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育才学校以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训练、体育比赛、校运会等为载体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困难情景、障碍情景,要求学生不断挑战个人生理极限,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精神,积极向上、挑战自我的心态,自我约束、服从指挥的行为。把从体育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意志品质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精神上就有了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保障。同时,体育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增进学生人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安全感具有积极的影响,是学生养成社会规范行为,即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 以体益智——普及围棋运动,人人学弈增智

自2008年起,育才学校新开设少儿围棋培训活动。学校以“普及围棋知识,开发儿童智力”作为开展围棋活动的目标,时时把握“普及”这一支点,使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学弈气氛。学校各班级每周开设一节围棋兴趣课,选派围棋业余教师上课,把好普及围棋知识的第一关,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围棋这一传统运动项目的艺术魅力。

4. 以体育美——体育美育结合,感受审美情趣

体育不仅是运动和竞赛的集合,更是体现审美的有效途径。育才学校充分利用这一途径,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吸纳了广播体操、自编操、拳操、功夫扇操、匕首操、体育游戏、集体舞、放松操等,在每一环节的活动中同步编排一些或轻松舒展,或节奏明快的动作,配以或磅礴激昂,或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形体之美、韵律之美、舞蹈之美,从而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美术科举办“运动之美”摄影展,展出学生拍摄的操场上同学们的矫健身影、运动英姿,欣赏运动场上的形体之美、拼搏之美。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使体育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4.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篇四

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关蓓

武汉市育才小学是一所有近60 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精神传承,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秉承“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遵循“文化立校、教师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积极实施改革。从“十五”的“和谐教育”,到“十一五”的“个性教育”及“十二五”的“幸福教育”,都是沿着改革的主线,依靠改革培养学生,依靠改革锻造教师,依靠改革提升课堂,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努力践行幸福教育,用心构建幸福课堂,让改革的风帆在探索的航程中飘扬。

一、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框架

凡涉及教育的所有改革都是从课堂教学这个源头出发,在“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理念引领下,学校以“和谐教育”“个性教育”为奠基,不断追求“幸福教育”的理想课堂。

(一)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价值追求

1.基于学校文化的厚重积淀。几十年来,几代育才教职员工躬耕教育实践的沃土,积淀并形成了“无私奉献、卓绝拼搏、不断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育才精神。目前,育才精神已然成为师生共同秉持的价值观,它影响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旨、思维和方式。

2.基于教师文化的现实发展。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结合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教师做有思想、有亲和力、有个性的教师,培养“勤学乐思、自律大气”的育才教师群体。

3.基于学生文化的长远考量。学生是课堂文化的建设主体,也是课堂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如何让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为终身学习和实现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基本框架

学校幸福课堂以“生本”“生动”“生态”即“三生”为主线,本着“彰显三生,为了一生”的思维而架构。具体体现为:“生本”是基础,“生动”是过程,“生态”是发展,这种思维构架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基。

“生本”,力争做到“三好”,即培养好习惯,习得好方法,激活好思维;“生动”努力践行“三真”,即和谐交流讲真诚,质疑反思求真实,举一反三获真知;“生态”全面实现“三全”,即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活动全面优化,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在幸福课堂的构建中,“生本”课堂以学定教,学会学习,减负增效,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课堂激活思维、培养学力,让学生学会探究;“生态”课堂着眼自主发展,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会创造。学校力求通过幸福课堂的构建,让师生共享美好的校园幸福时光,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二、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

幸福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幸福课堂文化的形成,是对幸福教育学校文化的有力推进。在“彰显三生,为了一生”课堂文化追求的指引下,我们力求在课堂文化的构建实施过程中将“三生”有机融合为“一生”,让学生灵动的生命在课堂上提升、完善、美化。

(一)让课堂彰显“生本”特色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独立的个性、人格,是学习创造的主体。“生本”即“以生为本”,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努力为学生发展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育才“生本”文化,即“三好”课堂文化。“三好”课堂文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最重要的资源,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无限,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整个教学都为学生服务,最终指向则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生本”文化的内涵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强调培养学生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终身受益。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小学阶段则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校重视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作业中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认真作图、用心检查的`习惯,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习惯等。当然,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培养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年段特点、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习惯培养要素,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去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强调学生习得好方法。课堂学习是学生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活动,当然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的确,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看来,指导学生习得好方法在课堂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习得好方法呢?我们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想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横向联系、纵向连结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运用,不仅受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学习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的影响。因此,在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强调激活学生好思维。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是课堂的文化内核。课堂上,我们倡导教育教学面向每一个有着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发展。我们的主张:①打破标答,倡导多角度思考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推理训练,全程经历获取新知的过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③口语陈述,议中辨伪,在表达思路和想法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④反诘追问,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教学中,我们倡导将学生答问、作业或考试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伪存真,由于学生主动参与找错、认错、辨错、改错的全过程,所以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让课堂展现“生动”过程

“生动”的过程反映了教育本质的“真”。

1.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和谐交流讲“真诚”。彼此真诚,是师生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幸福课堂的构建中,我们要求教师教学步骤的安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贴近度。在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拟定中,我们将课堂教学的“温度”作为考量要素之一,既看重“外在的温度”,即课堂的活跃度、情绪的兴奋度,也看重“内在的温度”,即知识的达成度、心灵的契合度,使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无障碍的真诚交流。

2.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质疑反思求“真实”。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我校的幸福课堂实践中,我们尽量摒弃升学与分数等功利因素的影响,切实减少师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意愿参与,让学生能真正在课堂时光中“走一遭”,使课堂常态呈现真实化。比如:在语文阅读课的改革中,我们对老师的讲、读时间均作了严格规范,并且逐步压缩减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交流、倾听,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有空间想象、动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主动反思,努力实现师与生、生与文本、生与生活的沟通和对话,让学生在参与阅读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质疑反思中做到真实。

3.让学生在课堂上反馈,举一反三获“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应该是有“变化”。这个“变化”重点应是体现在教学对象学生身上的。在我校幸福课堂的探索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堂反馈,反馈的内容包含教学的目标达成、内容熟悉度、知识点把握、态度、情感变化认可等,在真实的课堂反馈中获真知。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将原来的一堂课结束前集中反馈一次的做法分解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去,尝试实施课堂环节中的分段反馈。其次,我们将原来只重知识点、硬指标的反馈向反馈学生情感、态度、感受等软指标延伸,通过多时段、多方向的反馈,及时调整深度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获得真知。

(三)让课堂呈现“生态”发展

“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课堂的核心,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得以唤醒、生命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成长或发展;相应地,教师则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或发展中获得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育才小学的课堂追求“生态”发展,更关注的是参与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在感知、内省思考。学校努力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幸福体验场,以解放师生思想,开掘生命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创造潜能,使教育满足生命的合理需要,凸显生命成长的幸福感。我们力争让教育的过程充满灵动的智慧,并成为一个师生追求幸福的过程,促进师生现实的生长和持续性的发展。

1“。 生态”发展实现教学效率“全基准提升”。我校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强调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程度高,能力培养效果好,知识含量增幅多,三者之和达到“全基准提升”。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课堂上,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关注全体,目中有人,以学定教;同时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动态进行适当、适时、有效的调控,抓住契机,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通过适合学生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2“。 生态”发展推动教学活动“全过程优化”。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的基本活动。学校“生态”课堂的构建,倡导教师“少教”,学生“多得”,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追求教学的实效。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六个字,一是“让位”,由教师的满堂灌输让位给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二是“到位”,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领会教材文本内涵;三是“归位”,把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素质养成融入教育教学,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的优化,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实效,追求的是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展现的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

3“。 生态”发展促进教师学生“全方位发展”。课程是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实施的载体,文化的落脚点在于课程。要构建“生态”发展的幸福教育课堂文化,必须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为阵地,编撰了《七巧板》综合学科校本教材,开发了《魅力家长进课堂》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展了“跑课制”和“走班式”教学,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育才课程文化。我们的生态课堂文化发展重在引导、促进师生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促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生态”课堂充满关爱、充满智慧、充满成长气息和生命活力,我们的师生在“生态”课堂上和谐成长,不断超越,享受幸福。

三、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前景与展望

5.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五

摘 要:文章针对中职学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生校内实习及顶岗实习教学中,应该与企业文化相对接,营造校内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企业文化 对接 实习 教学产品

中职学校以往的实习教学大多是单纯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企业文化渗透的很少,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了解甚少,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交融,因而使不少学生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相差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时,心理准备不足,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角色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一些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不断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全局意识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等等。这些说明我们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学校在实习教学方面采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的管理模式,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营造校内企业管理环境,以培养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能力。

一、实习内容项目化、产品化

校内生产性实习围绕教学产品而展开。为了能使笔者学校的学生快速地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我们的训练必须针对生产实际进行。只有了解实际生产运行模式,包括操作要求、岗位职责、安全实施等,严格参照实际生产模式组织校内模拟生产教学,使校内实训更进一步贴近生产实际,才能做到学生毕业后与工厂生产的“无缝链接”。

现在笔者学校的实习内容均按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产品,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合一。以机电专业为例,将实习内容按项目教学法分为两大模块:核心模块和专项模块。

1.核心实习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机电专业主干课程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而设置的实习内容。主要涵盖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自动检测与传感技术等。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2.专项实习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为机电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而设置的实习内容。主要涵盖机械装配工艺与技能、机床电气设备故障检测与维修、电工技术、电动机故障与维修等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化课程。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

不论是核心实习模块还是专项实习模块,都按项目教学法实施。每一个项目都以教学产品为主线,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对于项目中较复杂的典型产品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一个任务或子任务都制定详细的任务指导书,在各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将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工序,再将学生按工序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领料”“加工”“安检”“质检”“评价”等环节。实习教学产品不必与实际产品完全一致,只要使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加工制作过程、工艺、质量、精度及可靠性达到要求即可,以达到“工作过程和企业生产相衔接,模拟操作与真实场景相一致,项目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实习时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尽可能地规范实训的要求,把“文明生产”“质量第一”“工艺严谨”“动作规范”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生产现象,观察、思考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项目教学式实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了本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内涵,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融入企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管理企业化、人性化

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模拟企业环境,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严格考勤、统一着实习服装、佩戴胸卡上岗。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进行6S管理,并对学生进行6S教育,即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清洁、素养六大项目。引入3A企业的6S管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是为了和企业实现管理上的接轨,使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由于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相对接,使得笔者学校学生基本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6.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六

徐文祥

【内容提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在实践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校运行机制的高效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决策、实施、操作、发展和监控五大运行机制入手,分析其运行的基本框架,阐述其中的关系,以便在探索和实践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学校优质、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运行机制探索实践

一、现状及思考

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在:教育资源(经费)、人力资源(教师)、教育对象(生源)、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项目)、竞赛性活动的竞争和办学特色(品牌)的竞争等,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惯性强,校长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学校组织运行中的中层干部处于被动执行状态,专业组织活力缺乏,学校管理中的随意性较大,管理中还存在“就制度论制度”、“就管理论管理”、“就权力论权力”、“就参与论参与”的现象,现行管理方式及运行中诸多环节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校的现代化进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变革是寻求变化的,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是聚焦学校内部运行机制,这要求我们做到完善决策机制,重视管理创新;调整机构设置,降低管理重心;提高管理实效,前移管理阵地;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绩效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反馈激励,充分调动中层干部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有限的人、财、物等达到最佳组合,发挥出最大的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对运行机制的理解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机制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1]机制也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与组织、机构、制度运行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整体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和特点就不同。”[2]学校运行机制可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机制内涵有“制衡”的意思,二是每一种机制运行上,都有特定的组织机构参与,担当一定的责任,并需特定的制度来对组织、机构及其中的主体进行约束和规范。学校运行机制的众多因素中,都存在相对应的关键性核心因素,如“决策”与“参与”,“职责”与“协作”,“责任”与“程序”,“反馈”与“奖惩”,“防控”与“监督”等,这是对立统一、互动制衡的,它构成了学校决策、实施、操作、发展和监控五大运行机制。

三、五大运行机制的整体构成(一)决策机制:校长决策与民主参与相结合1、校长成为学校的决策中心

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是学校的灵魂。校长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领导,肩负着学校发展的现实使命和历史使命。美国教育管理学界认为,校长应承但七种角色,其中包括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对校长的领导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校长应该把改进课程、研究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应改进学校的机构设置方式,其决策应该放在掌握信息最充分的层级进行;应改正学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甚至连名师都容易犯下的错误,如活跃却低效率的课堂、假问题充斥课堂等;应唤醒校园里沉睡的数据,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生的成绩、学习状况,以促进教师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改进。现阶段,我认为校长主要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看好势”:把握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中寻找参照系,关注主流教育的走向,紧盯国内名校走向,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学校发展战略。二是“选对人”:同步进行学校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教师发展现状分析,选好学校的中层、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成效。三是“做好事”:做好每一个判断和决策,宏观上把握好学校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能让教师都能看到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个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四是“分好钱”:要很好地平衡教师的利益,树立“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理念,把成绩和利益略多的归功于教师,使教师忠诚于学校,对学校有归属感。

2、建立教师民主参与载体

随着学校各领域工作的转型,决策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理性型、由零散随机型向系统程序型、由独断随意型向参与协商型转变。我们突出了校长的决策心中,又组建校务管理委员会,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代表和学科骨干教师代表组成,意图是“整合智慧、凝聚目标、提升骨干、弥补部门缝隙、化解管理裂痕”,重点发挥其“参与咨询、骨干推进,纵向沟通、横向凝聚”之功能,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分享校长的决策权力,为校长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参加讨论、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参与学校重要文件的制定、修改;反馈、研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充分保证教职工对利益决策的“话语权”,以多元的智慧完善校长决策。

(二)实施机制:明确职能与协作共进相结合1、变革学校内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到底改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改那些影响效率(指令不畅通)、影响教师积极性以及职能重叠的环节。自主运行为特征的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特点是向下赋权,建构扁平管理模式,加大中层机构和教师专业团队的自主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为此,我们将学校中层机构调整为校务管理部、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和后勤服务部,增设年级部。校务管理部负责对外联络、校内行政协调以及教职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等。课程教学部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承担学校教学日常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承担教师培养和教育科研等。学生工作部协调各年级学生德育工作,策划全校性重大德育活动,组织学校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负责班主任的培训和考核等。后勤服务部则承担学校各项工作的后勤保障任务,强化服务功能。我们还提升年级部职能,主要职责定位为策划年级整体工作,管理年级的学生工作,关注各梯队班主任的成长状态,形成对学生阶段性成长需要的同步研究,积累学生管理的典型案例。这样,原来担负学校行政管理重任的中层职能处室,由过去的“上传下达”变为咨询、参谋、指导,由直接行政管理、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埋、过程监控,直到了组织协调、宏观调控、咨询服务和检查监督的作用。

2、形成部门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职能机构得以良性运行,学校必须为其提供两种支持:一是工具性支持,即提供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的物质上的援助、建议或知识;二是情感支持,以关心行为和同情倾听为特征,良好的同事关系及和谐的人际氛围使教师满意、更易相处、更善于合作。我校年级部工作是在学生工作部、课程教学部的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部分教学工作,除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外,重点是在学生发展研究、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策划和组织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成长系列活动上做好文章,以体现管理的针对性和直接性。学校层面,学生工作部和课程教学部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引领学生发展需求,把学生工作融化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之中。学生管理上,重点抓了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层面,由学生工作部主持,由各年级部主任参加,主要通过年级部主任来整体了解每个年级的学生状态和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第二层面,由各年级部主任主持,由同一年级的所有班主任参加,主要通过班主任来横向交流每个班级的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和每个班主任的研究状态。第三层面,由班主任主持,班级学科教师参加的活动,通过任课教师了解本班学生的状态,并在同一年级中进行横向比较,为各班学生发展活动出谋划策。

(三)操作机制:部门负责与工作程序相结合1、每一个体各自当好本领域工作的“责任人”

所谓“第一责任人”,就是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结合学校办学宗旨,自主策划和实施部门工作,加强规则和程序的设计,重视过程反馈,注重考核激励,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关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养成自主发展的意识,即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有创新性的思考,并有对工作推进有发展性思考,并对工作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主动反思,不是坐等校长的引领和指正。各部门做到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创品牌,提高管理出效益。我们课程教学部紧紧围绕“务实学”来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工作,学生工作部则紧紧抓住“端品行、健身心”这个核心理念来开展学生工作。

2、形成相关的工作程序

学校工作要紧扣教育教学中心,本着“有制度按制度、无制度按常规”的工作程序,从校长到每一个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新入校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在短期内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立足现有制度规范,突出管理流程,基本实现“凡事有规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负责、凡是有反馈、凡事有监督”,将重复性较强的各项工作流程化,明确工作要求、时间节点、责任人等,从而有效地祛除管理粗放的诟病。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质量监控五个环节,并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细化流程便于操作。班主任管理方面,为使新班主任迅速适应岗位,我们建立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程,并提供可行的操作措施以供学习,如对班主任如何做好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第一次学生干部培训、第一次与后进生面谈、第一次开家长会、第一次家访等作了详细的指导并成文,使班主任工作经验得以总结和传承,成为青年班主任工作必备和指南。

(四)发展机制:过程反馈与激励完善相结合1、完善过程反馈

力图转型的学校管理,不应满足于固定标准,更要根据学校具体阶段和领域的改革发展的需要,作出新的选择。如我们实行年级部负责制后,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并把日常管理、监控、指导的部分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年级部主任,应该说年级部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但由于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往往局限于本年级,因此会造成年级部主任的本位思想,只要管理自己的事,而全校性的工作考虑得较少。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凝聚力,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年级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完成度也纳入考核之中,倡导全局观念,既要管好年级,也要关心学校大事。同时,校长室对中层的管理通过《职能部门第每周工作纪事》来反映,课程教学部通过《教研组长每周工作纪事》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工作部《班主任每周工作纪事》和《班级日志》来掌握班级情况。

2、优化以绩效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发展机制上,我们重点做好“激励完善”,深化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用人机制改革,尝试教师任用流动制,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工作又不尽心的人员,采用轮岗或换岗,最终达到“能者上、平者移、庸者下”的责任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施教师结构工资制,注重绩效、强调贡献,以证书会考、期末联考及高考成绩为参照系,而且将考试结果与过程管理与“结果奖励、月度考核、年终综合奖”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变传统对教师工作绩效的静态结果性考评为关注教师行为的互动发展性评价,考评重点是教师的过程改进及行为进步,通过听课、评课、组织研讨、反馈交流等途径,帮助教师洞察自己的优缺点﹑规划专业成长﹑引导实务运作,以增进教育教学效能,使教师既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这对联考和会考合格率和优良率和高考升学率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教师评价多元制,在各种评比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设立学校管理奖、建言献策奖、班主任工作奖、教学成果奖、教学常规奖、科研论文奖、突出贡献奖,用于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

(五)监控机制:制度防控与支部监督相结合1、制度防控

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主化进程在学校的反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运行有序的干部权力制约和防

控机制,以制度保障学校组织的良好运作。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把维护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实现管理者与教职工相互沟通和双向互动,使各项管理制度真正代表全体教职工的意志,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制约,靠制度监督,逐步由人治转向法治,确保制度有效运转并取信于教师。我们建立健全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原则和办事程序,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人事变动,都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拍板的不经手、经手的不拍板”,注重过程监控,强化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反馈,确保制度执行不流于形式。

2、党支部和教代会监督

学校党支部努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双评”以及干部述职、干部考评等日常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制约和监督,使党员和党内民主生活成为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渠道。教代会作为群众组织,结合教育改革的发展的热点,从构建和谐校园出发,不断规范教代会的运作程序,突出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的监督,真正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动失败,每学期学校行政领导都要接受全体教职工的考评,以改变“校长负责制”等同于“校长负责”、把“法人”等同于“个人”的做法,保障教师参与监督。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实践操作来看,我们构建的运行机制切入口小,便于控制,便于操作,便于深入。其实,学校各种机制高效运行,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发挥校长领导和模范作用,引导教师从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状态,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运作模式,构建教师利益的报偿系统,真正实现一个由凭借“校长能力与魅力”的“没有规范”到依靠“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立规范”,再到通过“学校文化与价值追求”的“超越规范”的发展过程,使学校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办学理念以制度文化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劳动逐步得到渗透、理解和认同,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启程.全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中小学校长,2004(6).[2] 王洪伟.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创办主动发展学校[J].上海教育科研 ,2005(3).[3] 余利惠.实施校本管理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4] 昌晓莉.重塑学校文化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教学与管理,2005(3).[5] 申建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4(23).[6] 陆天池 殷建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7] 徐冬青.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小学管理,2004(5).[8] 朱怡华.现代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2004(9).[9] 李学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七

目前, 我们学校下辖两个校区, 100多位教职员工人人拥有办公电脑并联网, 三处配套设施齐全的计算机教室, 两个多功能的现代阶梯教室, 设备先进、可网络直播的电视台, 每个教学班均安装多媒体设备。可以说, 学校的现代教育“硬件”确实做到了现代化。然而, 东风人更是思考着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走进现代教育技术, “为更好地教书育人”、“让每个孩子健康阳光成长”、“让教师的专业得到更好发展”。

●●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校本培训的起点

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 需要我们去熟悉它、掌握它、运用它。在东风, 每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现代化教育能力的一个指标, 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一直以来, 学校正是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列入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抓实、抓好、抓活。

1. 全员参与, 培训有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基本功, 是每个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我要学”不是“要我学”。有了这样的共同意识和目标, 所以, 不论原在东风任教的老师, 还是新调入的老师, 都把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作为一项自觉、自愿、自主的行动。中青年教师接受最前沿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级, 做到人人通过“Word2003、PPT2003、Internet”等模块测试, 这不仅仅是为了教师职称评审的需要, 更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责。新调入的教师, 学校专门组织他们集中进行多媒体制作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使他们能熟练掌握运用一种应用程序进行图文处理, 能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辅助教学, 能进行计算机的常规维护等。通过系统培训, 每位教师无论是教学常规的开展 (备课、上课、反思) , 还是教学业务的提升, 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边学边用, 培训有实效

秉着服务教学的理念, 东风教师一边潜心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一边付之于教学实践, 用教学实践来完善自己的学习结果, 并努力改进。如此循环, 不但促进了学习, 更促进了教学。如多媒体课件进课堂, 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备课, 精心制作课件, 而不是随意“拿来”, 更要求教师养成“反思课件”的意识和习惯, 即课件制作的有效性、课堂使用的有效性, 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现在, 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确立了“什么情况用课件, 什么时机用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实效性话题已经成为教师的教学探究话题。正是这种基于“实效”的认识, 东风的每位教师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必要辅助”的理念, 这就迫切需要每位教师“边学边用, 用有实效”。更可喜的是, 不少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 不断反思, 不断提高, 撰写了不少主题性学科教学论文、案例, 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

●●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发展学生的亮点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成为发展学生素养的亮点, 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东风人在孜孜以求, 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1. 立足课堂, 延伸课外

引导学生认识现代信息技术,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在课堂上学得愉快, 学有收获, 这是学校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不懈努力着的。在课堂上, 学生不仅接触、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电脑使用技术, 而且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化学习, 在同伴合作中学习, 有效地达成了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所以, 我们按照课程计划, 要求信息技术老师有效制定教学计划、有效落实教学设计、有效展开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学生个性, 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并深受每一个学生的喜爱。

结合学校开展的“东风学子成才规划”, 信息技术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电脑操作技能竞赛。经过几年实践, 已经初步形成了竞赛规程:一般是第一学期三——六年级分别举行电脑小报比赛, 第二学期分别举行电脑绘画制作比赛,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参加上一级的比赛。近三年来, 有20多人次在余姚市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奖, 其中在2007年的浙江省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 毛震同学的网页设计作品获得小学组一等奖。另有10多位同学的电脑绘画、小报等作品发表在《中小学电脑报》、《科技展望》等CN刊物上。同时,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潜能, 从2008年开始, 信息技术教研组开设了Pascal程序学习兴趣小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 编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多人次在宁波、余姚等计算机编程比赛中获奖。

2.探索评价, 促进素养

让评价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动力, 我们创造性地实施了“电脑奖”评价模式。“电脑奖”是学校对学生实施“闪亮星”过程性评价模式中“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电脑奖”是对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发展特质的学生的奖励,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因此, “电脑奖”的评比主旨就在于给每个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给予一种肯定、一种期望、一种激励与导向。通过评价, 促进更多的学生明白“学电脑”而不是“玩电脑”的道理, 学习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 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在“闪亮星”评价的其它奖项上也逐步渗透一个学生现代学习的要求、成果。如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的能力评价, 信息积累、储存对学科学习的促进等等。

●●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科教学的支点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和落实, 其支点是为了促使学科教学更有效, 为学科教学质量服务, 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服务。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理念是新的, 课堂模式是新的, 学习方式是新的, 如何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走进学科教学, 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科教师全新的思考和行动。

1.在落实教学常规中把握精彩

教学常规是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教学的生命线在于落实教学常规, 而把现代技术教育有效引入课堂则能让教学更精彩。为此, 我们重点落实:

在学习中明确。各学科教学有其特殊性, 如语文教学的形象性, 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艺术教学的情境性等。在学习中明确这些学科特性, 学科教师在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生成课堂时就找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现代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巧用多媒体, 有效生成课堂”、“课件不是万能的”等一系列的反思和论文应运而生。

在活动中完善。利用教研组, 我们积极开展主体性校本教研活动, 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典型化”、“个案化”, 形成了“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执教一节满意的课、评析一堂主题课、写一则教学反思、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的活动模式。尤其是我们把活动“细节化”, 即“从一个教学片断审视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从得与失两方面进行反思, 这大大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效。

2. 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得以成长

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作用, 采用以师带徒等形式, 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并经常性做专题讲座、上示范课, 引领教研组老师专业成长;要求“创新”教师积极向“示范”教师学习、借鉴, 争上观摩课、研讨课, 不断实践、反思、创新、提升, 促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年轻教师金一颖经过几年的努力, 成为宁波市教坛新秀。任丰老师代表余姚参加了宁波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的评比, 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又作为余姚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认真做好跨校带徒工作, 促使徒弟在学科上有明显的提升。2008学年, 信息技术教研组被评为余姚市先进教研组。

同时, 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在各级学科业务评比也屡获佳绩, 30多人次荣获宁波、余姚教坛新秀和学科骨干, 60多人执教省、市教研课、公开课,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这些课都呈现了一种“大气、灵气、智慧”, 较好地践行着“学科教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育科研的拐点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上升到学校科研的层面, 才能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学校落实“科研为导向, 落实重点, 全面展开”, 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探索”更趋于“实效”。

1.落实重点——信息技术

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中, 发现问题, 共同探讨, 形成课题, 通过课题研究, 获得经验, 形成共识, 再来指导、改进教师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在近三年来, 任丰老师主持的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生评价模式的探究》获余姚市第三届名师、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项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教研课题《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获宁波市三等奖;视频案例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培训研究立项课题三等奖。《集团化办学与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合理调配实施措施》、《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区域资源平台的实践与研究》也已在余姚市立项。

信息技术组以主题化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 共同进行案例分析, 集体反思教学过程, 促使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近三年来, 信息技术组老师共有《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评价模式的探究》和《怎样才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好课》等30多篇教学论文在《中小学电教》、《教育信息化》等CN刊物发表, 有20多篇论文获案例在余姚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2. 全面展开——学校特色

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一系列的特色教育成果, 如“节能与环保”、“艺术教育”、“评价改革”, 无不展示着现代技术教育的身影。如今, 通过学校电视台、学校网站、学校专题片等形式, 正向越来越多了解和支持东风的同行展现。2010年学校递交的“节能与环保”全国基础教育课题成果正在参评国家级评选, 我们根据要求用现代技术教育从理念、方案、内容、实施、成果等方面梳理了该课题实践和研究十几年过程。

8.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八

摘要:走特色学校建设之路是农村小学在劣势中找到自己优势实现办学目标的不二选择。武南小学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校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命教育;特色项目;品牌学校

武南小学是甘肃西部的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周边农村经济条件差、信息闭塞,无论是师资水平、办学条件,还是教育环境与城市学校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农村小学如何在劣势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实现办学目标呢?我们认为走特色学校建设之路是不二的选择。我校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校的建设思路,供读者参考。

一、分析学校现状。找出学校文化沉淀中的亮点形成学校优势项目

我校位于凉州区农村乡镇的边缘,是本区学校布局调整后保留的一所完全小学,服务半径约为3千米,本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惰性思想严重、好逸恶劳、不守纪律、不懂礼貌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家长忙于养家糊口,重智育、轻德育倾向比较严重;加上文化素质较差,对子女的关爱程度不够。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因此,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我校德育现状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生命教育”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抓手,确立了“生命教育”的理念,经过探索实践上升为学校优势项目。

二、聚焦优势项目,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抓特色的共识。

在确立特色项目后,校领导亲力亲为,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凝聚力量,形成抓特色的共识。学校成立了特色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由校长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其他领导各负其责、特长老师组织实施、阶段工作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模式,为师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加强经典诵读活动,将“生命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整合。

1.提出学生晨读要求:

一条通背主线:一至三年级学生通背《三字经》,四至六年级通背《弟子规》。两个辅助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班确定必读推荐书目;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2.学校为保证经典诵读,统一规定每天7:40-8:20为早读时间,班主任进教室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指导。

3.学校领导定期进行通背考核,为背会的学生颁发证书,奖状分A、B两证。A证张贴在教室,B证张贴家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充满书香的校园中健康成长。

(三)开办大课间活动,为“生命教育”提供活动支撑。

1.编排《武南小学阳光舞步健身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锻炼,达到健康体魄、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

2.编排以《三字经》《弟子规》为内容的韵律操,融经典于运动,达到强身健体与经典诵读的双丰收。

(四)以庆“六一”为契机,每年举办一次“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晒成绩、亮底子,公开接受社会检验,促进特色项目的深入开展

三、整合学校资源,将特色项目创新成突出亮点,发展成学校特色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死气沉沉的校园充满了歌声笑语,教育效果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有了继续发展的底气。我们认为,只有把特色项目与学校教育进行整合,才能发挥特色育人的作用。因此经过求教专家、论证、反复修改,构建了以理念—课程—课题一整体的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一)确立办学理念,制作学校简介,设计学校校徽,并創作校歌,进行学校品牌宣传。

(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夯实“生命教育”基础。

以学校特色“生命教育”为轴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感恩教育五个系列的实践活动,并根据各学段学生实际精心编制校本教材。

教材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边实践边完善,现已编制完成了各学段的教材,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三)创办校报《童心桥》。为学生“热爱生命、张扬生命个性”提供展示平台。

为了推进师生对特色学校的认识,尽快融入学校”生命教育”的活动中,在学校辅导中高年级组领会“生命教育”推进计划的基础上出版《童心桥》校报,每月两期。各班确定《童心桥》内容,师生共同搜集材料,班主任负责编辑出版《童心桥》。通过不断地完善,《童心桥》已成为师生喜爱的校级刊物。

(四)创办音、体、美、幼社团。

我校依托师资优势,创办了“雏鹰”美术社团、“小百灵”艺术社团、“精灵兔”体育健身社团等,“苗苗”艺术团。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建立特色学校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整体推进学校教育工作。

四、“生命教育”的初步成效和对学校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特色活动的开展,打破师生个体生命封闭、僵化、固执的状态,激活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巨大能量,使之获得一种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

(二)师生、生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思想融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师生同生共长的和谐氛围悄然形成。

9.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篇九

上虞市职业中专张永江

摘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然而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实习岗位的变动性、所实习的对象复杂性,等等,从而导致在实习管理上带来困境。积极寻找和探索有效的顶岗实学习生管理方法和措施,是当前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校外实习生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建筑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按照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有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积极实施“2+1”(即通过学生在校2年的学习和在企业1年的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实用性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在企业1年的专业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然而由于专业的特点,目前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是建筑企业管理不到位:不少建筑单位只看重实习生工作情况,很少过问他们的工余生活情况,给少数顶岗实习生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留下隐患。

二是建筑行业地域分布广,实习岗位流动性大,对校外实习生的跟踪管理带来难度。

三是学生实习就业意识淡薄:中职学生实习时年龄偏小,思想不够成熟,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准确,导致部分实习生岗位工作不认真,思想浮躁情绪不稳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等等。

针对上述建筑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作为建筑专业实习班的班主任,应积极寻找和探索有效的建筑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方法,保证学生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向企业职工的顺利转变,切实提高实习生的管理效果。

一、以收集实习信息为前提,保证校外实习生管理的规范性

1.收集实习企业单位信息。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通过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途径进行的。初步落实确认后班主任要及时登记,登记的信息要全面完整。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变动,班主任要及时更新登记。对登记的实习单位要分类汇总,如实习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内顶岗实习生的人数等,以便更好的安排后续实习生管理工作,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

2.收集学生个人信息。由在校生转变为校外实习生,学生个人信息会有所变动和增加,如学生个人的联系方式等,班主任要及时更新,以便后续的联系和规范管理。

二、以加强学生教育为主体,保证校外实习生管理的有效性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结合现代企业对技能岗位职工的要求,围绕学校以“尊重公德、诚实守信、爱业尽责、相互合作、开拓进取”为核心从学生在校的二年级开始,充分利用班级政教课时间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踏看,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使每位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就树立关爱企业集体,尊重师傅领导,服从工作安排,注重安全生产,提高职业技能的优良职业素养。

2.做好就业指导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为目的,强化学生劳动意识,积极开展“争做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为主题的实习始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企业老总、人事部门负责人、学校优秀毕业生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报告会、职教

之星事迹报告会、就业形势和职业安全报告会等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习岗位,同时鼓励学生到中小企业发展成才,到企业争做一名优秀企业员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努力争做企业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人员。

3.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成才先成人,育人德为先”,一位优秀的技能人才首先是一名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但鉴于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下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大的实际情况,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等法制安全教育,通过下发法制教育读本、邀请法律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和举办现场庭审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三、以加强动态管理为过程,保证校外实习生管理的安全性

根据建筑专业实习岗位流动性大的特点,加强了对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随时了解实习生所在企业单位变动情况,及时掌握顶岗实习学生的变动情况。同时对由于建筑企业生产原因而引起的实习生中断顶岗实习的现象,及时上报给学校实习就业指导中心,以便进行二次推荐安排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具体动态管理的联系方式有:

1.做好与学生联系工作。学校通过实习生月报制度,教师下企业巡查制度,学生返校教育等制度,加强学校与实习学生的日常联系。同时各位班主任还通过建立班级QQ群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将学校的有关通知及时告知各位实习生。在各企业中都建立学校实习学生小组,由组长负责向学校报告本小组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偶发事件,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各地实习学生的状况,加强教育管理。

2.做好与家长联系工作。根据学校成立的顶岗实习生家长学校管理制度,组织召开家长会,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学生实习的相关情况以及有关节假日家长管理重点内容,便于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实习生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校外学生实习的安全。

3.做好与企业联系工作。借学校实习就业处组织实习班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机会,充分了解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情况以及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对存在的问题共同配合解决,确保学生顶岗实

习的安全。

四、以建立考核制度为手段,保证校外实习生管理的针对性

为进一步规范校外顶岗实习生的管理,掌握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管理,我设计了实习生日常量化管理评定表,要求每月上交一份。根据每月上交的量化评定表进行汇总,计算出每位学生的具体分值,做好量化考核汇总表。每月通过班级QQ群及时公布汇总表。有了这个汇总表格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让学生随时了解各自的评定分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近期的表现,找出与优秀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分析自身原因并完善自己,最终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培养实习生自我的管理能力。

上一篇:陕西省2018继续教育《加强法制建设》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南京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