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案例

2024-10-21

陋室铭教学案例(共12篇)

1.陋室铭教学案例 篇一

《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来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一、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做选择题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三、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教师抽查的方法,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遗憾。

2.陋室铭教学案例 篇二

一、找准了切入点, 设计了得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的机会。”结合本课的特点, 我选择了“联想与想像”的教学方法切入。我积极的开发本土资源, 用多媒体出示小平故居的图片, 以“你知道这是谁的屋子吗?”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 用自己家乡这样一位身居陋室而心怀天下的名人的故事而引出本篇课文的教学, 为突出本文“陋室不陋, 唯吾德馨”张本。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堂也应是呈现艺术美的地方, 因此, 我在教学时, 在教学最初创设这一情景, 用邓小平的故事导入新课, 拉近了学生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的距离。课堂教学终结时, 又让学生齐读《小平铭》结束全文, 前后呼应、拓展延伸, 收到了很好的强化效果, 让学生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内在的美。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了生成与建构, 淡化了预设与讲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 把主要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 在探讨这篇文章主旨时,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品读感悟环节, 一反过去“语文课堂上教师先预设一系列与主旨有关的问题, 再引导学生猜测, 一步步的掉入教师的‘圈套’”的固有教学模式, 大胆的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鼓励学生“探索性、创造性、批判性”的阅读也是新课标的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 课堂上,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 不是消极的接受, 而是积极的索取;不是被动的等待, 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不是机械地重复, 而是自觉地生成;不是单纯的积累, 而是积极地创造。

三、突出了个性化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一要求, 我在教学第三个环节“作客陋室, 共鸣作者”时, 我让大家品读佳句, 感受作者情怀, 许多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 已能理解刘禹锡所表达的内心世界。

四、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但在教学中我们在体现语文教学突出人文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当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 我确定语文课堂上应有基础知识的训练。《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 我着重于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因此,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五次朗读。这几次朗读都让学生完成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任务, 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也留下了遗憾。

1. 忽视了一个细节中得体的评价。

一学生对“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理解时说:“刘禹锡不和白丁交往, 表现其自命清高, 轻视普通人, 这和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相符合吧”。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见解啊?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个性阅读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但这个精彩的发言在课堂上我对此有所忽略, 没能给予积极的肯定。

2. 也有教学预计环节中的遗憾。

3.《陋室铭》教学实录 篇三

1. 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字的美感;领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和诱导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喜欢住在豪华房子里穿着华美衣服的品行恶劣的人,还是喜欢住在简陋屋子里过着清淡生活的品德高尚的人?

生: 喜欢身居陋室而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知道吗?你的选择竟然与一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看看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趣和高尚节操。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3.提问学生朗读,注意感情。

4.学生齐声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

师:你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生:陋室不陋。

师:“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生:“德馨”。

师:在文章里,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生:“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话。

师:同学们看看陋室的环境怎么样?到这里来的人多吗?

生:环境清幽;来的人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师: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生:“鸿儒”。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朋友都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

生:显现自己“德馨”。

师:和朋友在一起都做些什么呢?

生:“调素琴,阅金经”。

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生:高雅。

师:作者明明在夸赞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生: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师: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生: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师: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有远大抱负的人。

师:全文结尾照应了文中哪一句?

生:“惟吾德馨”。

师:此文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从山和水写起?

(教师借此问题讲解类比的写法)

师小结: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师: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刘禹锡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师点拨:结合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谪的背景)

师: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我们来了解一下“铭”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一生读)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小结: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及写作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增加知识储备。

师:理解课文后,让我们怀着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课文。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材料:“《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请大家看材料,思考:①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②应该怎样看待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

(学生回答)

师: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也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师:请你借鉴《陋室铭》和《教室铭》的写法写一篇仿作,要求为自己所仿写的内容拟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仿写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押韵;主题要明确,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陋室铭教学反思 篇四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较浓,有几位学生特有“钻”劲,加之语文学习习惯已养成,因此,这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陋室铭》朗读、疏通、背诵应该不成问题;但对“陋室”“不陋”及所传达的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馨德自述,学生理解、概括仍有一定难度,可从刘禹锡遭遇及熟知的陶渊明入手分析,对比理解,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对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工整的对仗、谐和的韵律等,不易过多申发,点到即可,以免淡化课堂,亦可根据实际课堂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己探究。

二、教学内容分析[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了解“铭”的文体知识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②掌握“馨”、“鸿儒”、“案牍”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③能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并疏通其大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

在《陋室铭》的阅读理解中,通过层次结构分析、发散分析和鉴赏分析,体会文学作品鉴赏的策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作者对陋室“不陋”的描述分析,结合人物生平,使学生体验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感悟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三、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5.《陋室铭》教学反思 篇五

其次,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当中,感觉自己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太充分,使学生未能在朗读背诵中深入体会铭文的韵律和内容的把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会回归课堂,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语文的文质兼美,增强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时候,感觉有点匆忙,学生思考和咀嚼的时间较短,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最后,唯一感到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在做后面的习题时,理解比较到位,今后会继续加强考点知识的学习。

6.《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六

文/刘艳红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营造美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被白居易称作“诗豪”。猜一猜,他是谁呢?对,他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古今绝唱之作《陋室铭》,先听老师讲一讲《陋室铭》背后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在门前,一时轰动朝野。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一起去触摸刘禹锡卓尔不凡的灵魂!

解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能结合注释1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吗?对,“陋室”就是简陋的屋子。那么“铭”呢?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如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墓志铭。

2.同学们了解这位才高八斗的诗人刘禹锡吗?看一下刘禹锡的名片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请同学们补充笔记,感知,读准读畅、疏通文意

(一)读准字音和节奏: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音和不会停顿的句子。

2.听读:下面听老师范读,拿起笔给自己不会读的字标上字音,不会停顿的句子标上节奏。

3.投影:这篇文章多押韵,请同学们看看本文韵脚。

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4.学生看课件提示再读: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连读两遍。

5.无提示再读,老师把提示删除,再请同学们读一读,反复读,直到流畅为止。二读:读畅。下面我们就来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二)疏通文意:

1.翻译课文:方法:一是结合课下注释;二是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温馨提示:(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把重要注释圈画标记出来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学生自己翻译课文:把重要注释圈画标记出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3.疏通文意:好,我们一起来翻译课文,看看你的翻译跟老师一致吗?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圈画重点注释,并记下老师补充的重点知识。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有名

(注释2--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了。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神异

(注释3--形容词“神异”)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馨是古今异义词

馨(古义:能散布很远的香气,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这是文章的第一层,请做好标记。

(4)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到”;入:用为动词,“映入”)

(5)与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平民。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补充互文知识“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战士们从军多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6)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重点词: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7)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重点词: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补充知识: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译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古今异义(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

这是文章的第二层,请做好标记。

(8)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屋舍。

(补充: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杨子云:西

是文章的第二层,请做好标记。

(8)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屋舍。

(补充: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杨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9)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陋之有是倒装句,应为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学生独立翻译全文: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然后订正答案。

5.检查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考考自己:看下列词语能迅速说出词语意思吗?

鸿

素琴

案牍

6.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1)一词多义(1个

一个虚词“之”)

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也是倒装句

(2)古今异义(2个古今异义词

“馨”“形”)

惟吾德馨。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

(3)词类活用(6个词类活用:名、灵、上、入、乱、劳)

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神异”)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入:用为动词,“映入”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品析文章(读情、读境)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吧。

投影:

(一)走进“陋室”

1.走进陋室,找出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再往里走,走进陋室细看,请你想象一下,这是一间怎样的陋室?

(1)这是一间简单而朴素的陋室。连心爱的古琴都不加装饰,屋子肯定也是朴素的!

(2)这是一间高雅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生活多么高雅!

(3)这是一间弥漫着书香气息的陋室。室主人手阅佛经,多有书香气息啊!

(4)这是一间安静的陋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打扰,此陋室多么安静啊!

(5)这是一间热闹的陋室。谈笑有鸿儒嘛!来陋室的人可都是大学者啊,他们的谈笑让陋室变得热闹啦!

(二)走进“室主人”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室主人的日常生活一探究竟吧。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1.写室主人品德高尚,点明主旨,统领全篇的句子:_____,______。

2.写室主人生活情趣(日常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室主人交友高雅的句子:______,______。

4.运用古代贤人类比突出室主人品德高尚的句子:______,______

5.引用孔子名言,点明主题,以反问作结的句子:______。

交流明确:

(1)写室主人品德高尚,点明主旨统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己的品德美好,可以让陋室蓬荜生辉)

(2)写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读书、弹琴,多么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3)写室主人交友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高雅之士,谈笑风生,多么快乐啊。)

(4)用贤人作类比突出室主人品德高尚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潜台词:我也是像诸葛亮、杨子云一样这样的大家啊)

(5)引用孔子名言以反问作结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这是反问句。他这样写是用反问回击权贵的压迫,表达一种绝不低头的志向。补充一下:《论语﹒子罕》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原来“何陋之有”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省略。结尾为什么引用孔子的名句呢。因为孔子是儒家主张建功立业的代表人物。刘禹锡引用孔子名句,一是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二是对自己的勉励,希望自己也可以建功立业。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有力的点明了主题,作者故意略去前半部分,以此结住全文,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又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三)主题探究

通过上面的文意解读,你能看出作者借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交流: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情趣、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原来刘禹锡借陋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用陋室来表明他的情怀,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对,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链接生活

同学们,现在流行穿越,如果刘禹锡先生穿越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那么他会在朋友圈发哪些图片,配上哪些文字?

交流:

(1)他会发山水图片,再发一个陋室图片,三张图片。配上的文字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比喻起兴,由山水仙龙入题。山水喻指陋室,仙龙喻指德馨。这种写法在古诗文中叫做“比兴”,这样写的好处是,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以后我们学《诗经》或者其他古诗词,还

08:49

者其他古诗词,还会学到这种手法。

(2)他还会发诸葛亮的草庐图,扬子云的玄亭图,在他们之上再叠加一幅自己的陋室图。配上的文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与篇首的“惟吾德馨”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他会发陋室和他自己悠然自乐的照片。配的文字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老师追问一句: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呢?

虽然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但是只要我们能守住心灵,追求自己的乐趣,刻苦学习,内心充实,就能做自己的主人。

(五)三读:读情读境

总结一下:

概括:第一层:以山水比喻起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概括:第二层:具体描述陋室不陋的原因,环境美、交往雅、生活趣,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

概括: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引古人之言,反问点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读此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指导诵读全文,1.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2.开头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美感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语气读最后两句。

拓展延伸

7.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气出来的 篇七

唐代诗人刘禹锡, 官至太子宾客, 加检校礼部尚书, 因他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 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 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 和州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 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 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辨。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 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 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 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 自是别有一番风趣, 刘禹锡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 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 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 刘禹锡连搬三次家, 住房一次比一次小, 便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了, 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并请人刻于石头上, 立在门前。人间沧桑, 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一抔, 而刘禹锡的《陋室铭》, 却是光照历史, 留传千古。

8.仿《陋室铭》赏趣 篇八

《老人铭》:年不在高,用脑则灵;资不在深,读书则明。斯是老年,唯吾独馨。书画怡且乐,花木映眼明。谈笑有知己,往来无俗丁。可以练书法,诵《诗经》。无谗言之乱耳,无虞诈之劳形。气清观宇宙,情趣在童心。心里云:何老之有!

《散步铭》:散步活动,适于妪翁;快慢结合,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养身健形。吐胸腹浊气,纳天地精灵;一声鸡鸣日出,双足踏处草青。岸杨摆纤枝,送又迎。微风细雨惬意,大雾暴雪暂停。早踏星辰落,暮步夕阳红。俗话说:行之有恒。

《情操铭》:与人为善,不图其名;厚以待人,只求心宁。身居寒舍,道德为重。金钱何足惜,助人乐无穷;家庭知伦理,邻里似亲朋。闲来读书报,重养生。无名利之欲望,树奉献之精神。模范做榜样,英雄为明镜。众翁曰:心明如镜。

《闲乐铭》:诗词品高,展卷仰名;文章精深,荡我心灵。书卷盈室,翰墨溢馨。东风河岸绿,春草池塘青。礼教世传儒,淳风钦园丁。闲来弄弦琴,步庭径。咿呀儿歌悦耳,拳练提神健体。李白读匡庐,欧阳醉翁亭。孔子云:乐以忘忧。

《养生铭》:清晨早起,户外活动;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知足常乐,烦恼不生。副食多菜豆,肉类少而精;戒烟不贪杯,补品勿滥用。身体有不适,早查清。免不当之娱乐,弃迷信之愚弄。年老体康泰,奉献至寿终。养生铭:牢记力行。

《益寿铭》:衣不在名,得体就行;食不在贵,益身作定。斯是晚境,唯吾个性。反感豪华虚荣,最喜返璞归真。保持良好心境,延年益寿强身。可以览群书,饱世味。回红尘之喧嚣,避世俗之纷争。常言道:何虑之有!

9.《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九

学生经过一系列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四步朗读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又小又简陋,但是因为房子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短文《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出示课题。

(二)整体把握,解读探究。

1.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补充:墓志铭、座右铭。

3.读准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等)。

3.听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4.老师带读。

5.大声地朗读:齐读,男女生读。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铭”是一种用韵的文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那你知道“铭”文为什么读起来琅琅上口吗?

(明确:一是因为押韵,请用空心圈圈出韵脚字;二是因为文章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7.齐读课文。(要求将韵脚字读得清晰、响亮,把握好节奏,体会音乐美。)

4.读懂课文。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然后集体解决。

2.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读懂课文。

5.读出感情。

要想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还得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写起。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1.从故事中,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住房称为“陋室”了吗?

陋室,陋室,真的陋吗?请将文中描写陋室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

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注意要把握好“上”和“入”的重音,“有”和“无”的轻重对比。

小结: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陋室的有关情况?

2.在这位被人尊称为“诗豪”的作者心中,这样的“陋室”还“陋”吗?

作者在文中用哪句话说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明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刘禹锡的自信乐观、高雅脱俗呢?

(大声地读,自豪地读,两句语调一低一高,形成对比,强调“德馨”二字)

3.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感情,最能体现作者理想追求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又是怎样作结的?

文章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其中的“山”和“水”比喻“陋室”,“仙”和“龙”比喻“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像这种用相关的比喻来引出写作对象的手法,叫做“比兴”。

朗读指导:要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文章结尾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远大抱负,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接着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包含着“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何陋之有?”反问,读响亮,读出一种豪气。

4.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点拨: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从“铭”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文章意思,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的是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走进作者的内心,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三)课堂总结,作业提升。

1.背诵课文。

2.试着写一两个对偶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关于学习、处世、立身的)。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本课体现了人教社统编版教材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学情分析】

本文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上初中后已经学习了先秦、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等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或文言语段,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3.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由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导入本课学习

二、知人论世,把握文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善课前搜集的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和文体介绍,然后分别展示交流结果,教师明确要点。

三、依韵诵文,疏通文意

(一)找一找

学生活动:听课文的范读录音,把表示韵脚的字,在书上圈画出来。

(二)挑一挑

把构成骈句的短句挑选出来,自己出声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它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划一划

在书上用“/”,划出前面所找的四个骈句的断句,然后再读读它们。

(四)译一译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交流并尝试解决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全班交流本文的翻译,明确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四、细读文本,品味旨趣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揣摩课文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1.陋室中有什么?没有什么?

2.文章题目为“陋室”,为什么文中不写陋室如何陋,而是极力表现陋室“不陋”呢?

3.纵观全文,陋室的“陋”体现在物质的简单素朴,“不陋”体现在“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学习本课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五、设置作业

1.用硬笔或毛笔抄写《陋室铭》

2.阅读《子刘子自传》,再结合《陋室铭》一文,给刘禹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六、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不陋

清雅之境没有平民百姓

文雅之人没有世俗乐曲

高雅之事没有官府公文

惟吾德馨

《陋室铭》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编排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学法指导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教学设想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并力求当堂成诵。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正确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计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的诗句导入,吸引学生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曾一度遭受被贬官的命运,但他却能够坦然面对,并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面对着令许多文人墨客都感伤的秋,依然能乐观地写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千古名句。那么,这位诗人到底是谁呢?

(二)学生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三)解释题目“铭”的含义

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谈起,解释什么是“铭”?

(四)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韵味。

2.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五)读“铭”

1.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原文,学生自由朗读。

2.去掉节奏,指生读。

3.去掉标点,指生读。

4.按照古人的方式竖版文字,从右往左,学生齐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六)译“铭”

结合书下注释译此文,将不理解的内容标注下来。

1.出示重点字词,指生译。

2.指生通篇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七)品“铭”

1.“斯是陋室”和“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找主旨句)

2.“德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3.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出示背景资料)

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问题按序抛出,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八)撰“铭”

请你模仿文中的句式,为自己撰写一句座右铭,鼓励一下自己。

(九)齐背《陋室铭》

(十)教师寄语:心清气自华,德厚品自高。

(十一)布置作业:

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

板书设计:

德馨

陋-----------------------不陋

景、人、事、心境

教学反思: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过去文言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翻译,继而繁琐分析,使文言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以及相关材料自引疏通课文的文意,并尝试解决文章整体大意。为此,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10.《陋室铭》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读课文,品析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重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导入

二、课堂探究(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出你的风采)

(一)自主学习:

(方法: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对自己感到困难或疑惑的题,在序号上做标记)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题答题技巧三步:解释句子意思;写出手法修辞及其作用;表明作者情感。)答:“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两字概括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两字统领全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因此是文中的主旨句。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答: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意在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与抱负。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

第一,以“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陋室不陋” 第二,与文章开头呼应,是点睛之笔。

第三,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5、读过本文后,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这种精神。

(提示:态度题首先表明支持,反对或者中立,接着联系自身实际和生活进行论述支持自己的观点。开放型题目)

不求闻达、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我支持这种生活态度,从自身出发提高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抵制奢靡生活的诱惑

(二)合作学习

(方法:组长组织研讨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

(三)展示评点

(方法:对有共对有共性的核心问题展示讲解。)

三、课堂检测

1、用文中原句填空

 写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写作者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

2、思考

11.《陋室铭》注释辨疑 篇十一

该版本对“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这样注释的:

这是简陋的房子,因为我(住房的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斯,这。唯,因为。吾,我,这里指住房的人自己。馨,香气散布得远。

面对注释,我心存疑虑。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并没有“唯”作“因为”之义项,却都有“只”的义项。而“馨”字,注释为“香气散布得远”,的确很对。可是,它在句中的意思让笔者感到疑惑。按原文的注释去逆推,“馨”的主语应为“陋室”。如果这样,那么原文理应说成“唯吾德而馨”,其意才会更加符合注释之意,而按原文去理解,“馨”的主语应为“德”,所以“馨”字应注释为“香气散布得远,这里指品德高尚”。

查阅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中《陋室铭》一文的注释,其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现抄录如下: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这里是“只”的意思。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12.《陋室铭》 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理解与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疏通文言语句。2.抓住文脉,理解文章主旨。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教学难点 :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我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作者: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总结:

上一篇:运维项目验收通过标准下一篇:石庙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