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2024-10-13

《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29、数星星的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一直、傻、又、几次、果然”等关键词句,感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

2、能够流利、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次感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一直、傻、又、几次、果然”关键词句,感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

1、理解“果然”

2、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次感受张衡是个怎样的人。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大自然就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白天,它向我们展示着世间的精彩——出示五彩缤纷的美景图片。晚上,它又把世间的神秘展示在我们眼前——出示多幅灿烂星空图。

1、小朋友们,你看到了什么?——(板书星星)蓝蓝的天空,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美得像„„指生说,你说得真棒!是呀,“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真美呀,你来读一读,读得真不错!读了这个句子,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怎么样?(美——像珍珠,像碧玉盘!多——满天、无数、撒)把你感受到的再读一读吧。

2、天空中的星星这么多,你猜有多少颗?科学需要验证,不能随便说!为了证明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你打算怎么做?(看书,查电脑)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啊!但是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星空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一个孩子,因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每天晚上都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数星星(板书数),这个孩子叫——张衡(板书的孩子)。

3、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再读一遍。

二、品读全文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相机板书)小朋友们真能干,很会提问题!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试着解决这几个问题。预设:他是怎么数星星的?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

(一)他是怎么数星星的呢?

1、请同学们在课文里找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且用横线(板书)划出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用圆圈圈(板书)出张衡数星星动作的词(给时间)。指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应句子,你找到了哪些动作词?(生说).并标出小张衡数星星时的动作词(坐、靠、仰、指、数)。我们一起来吧这个句子读一读.2、孩子们,让我们也一起来数一数天上的星星吧!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一颗――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_四颗、五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出示句子:“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谁来读这句话。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让人感觉天上的星星确实太多了,很难数得清啊。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二)你觉得张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第一课时的初读感悟)

1、指生说,相机板书。(标注1、2、3„„)

2、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可是,张衡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板书:?),我们细细地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读老师的读书要求:(1)自由默读全文:用心读,不出声(2)找出张衡爱数星星、爱思考的句子,用“

”划出来。(3)课文有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张衡数星星很认真?用圆圈圈一圈。

3、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是哪个句子?其他同学仔细听,也拿笔跟着他来一起划这个句子吧。预设:

(1)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你为什么找这个句子呢?——这个句子说明了小张衡是一个——的人?同学们,星星一闪一闪地动,好不好数呢?小张衡有没有放弃?哪个词说明了他没放弃?(给时间思考、回答)你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出张衡的不放弃!读出张衡的持之以恒!(两遍)(相机板书把小问号擦掉)师过渡: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呢?

(2)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相机:这个问号读得真不错),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联系实际:爸爸妈妈平时有没有这样叫过你呀?比如:你这个小傻瓜!在爸爸妈妈眼里你真的傻吗?(不傻),那是什么呢?(是疼爱)这里除了看出奶奶的疼爱,还看出什么呢?(数不清、总做这件事)——张衡是第一次数星星吗,哪个字可以看出?又。那说明张衡他经常数星星!他总做这件事,傻得执着,傻得可爱!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奶奶的语气是笑着说的,一起来读。刚刚这个小朋友找出了这句话,说明了张衡是个——的人!(相机板书把小问号擦掉,擦问号问号时发现孩子没想到的词语要加上去。)师过渡: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呢?(3)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板书:有决心)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大家看到了没?张衡已经找到了——规律!表扬!这个结果只是一次观察出来的吗?而且是 经过思考 才得出的结论!)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呀!(结合板书,擦掉小问号。)大家把这句话再好好地读一读吧!

(4)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疑问句:不相信爷爷的话)爷爷说的话是真的(陈述句,相信爷爷说的话)。这两个句子哪个说明张衡是在思考呢?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读出疑问的语气。

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假如是你,有一篇课文没背完,你会不会一夜都睡不好呢?你会不会起来去背书呢?那这个句子说明张衡怎么样呢?——很刻苦),让我们读出刻苦的语气!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下定义:原来听到的跟现在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果然。比如:昨天妈妈说明天会下雨,今天果然下雨了!你能不能也造一个句子呢!指名答!多个答!读“北斗七星„„”说明这个知识爷爷以前跟他说过,现在通过自己的观察,证明爷爷说的话是对的!爷爷还告诉他什么知识呢?)。“孩子,你说得很„”,齐读爷爷的话,爷爷的话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指名答)从爷爷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爷爷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在天文这条道路上也许张衡得到了爷爷的很多指点!

张衡为了证实爷爷说的话——非常认真地观察星星。(结合板书,擦掉小问号)

3、小结:刚刚我们是边读边想,学懂了课文,通过找句子,找词语,朗读,现在我们知道了张衡是一个——结合板书总结,看来只有细细阅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才是真正的阅读呢!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入情入景地把自己想象成小张衡、或者是爷爷、或者是奶奶把这篇课文读一遍,看谁读得最投入!自己读自己的。

4、好,课文读懂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老师来扮演奶奶,你们来扮演小张衡。(情境创设,随机指生回答:1)师生演:傻孩子,怎么又在数星星了?每天这样数不累吗?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能看得清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你真用功,奶奶为你的刻苦感到骄傲!)2)生生演:爷爷和小张衡又会说什么呢?现在谁来扮演爷爷了,谁来扮演小张衡?(自由发挥)——你真是个小张衡!你知道小张衡的心里在想什么!你读懂了小张衡!觉得我这个奶奶怎么样?我这个爷爷也扮演得不错吧?

5、小结:刚刚我们用了第二种方式来读书,那就是表演对话的方法,我们读懂了爷爷非常博学,读懂了奶奶的慈爱,也读懂了小张衡的——结合板书,同学们,我们读书就是这样的,读着读着就有自己的想法;再读着读着,我们就坚定了想法。刚开始,我们也不太确定这些词语适不适合,到后来我们边读边找句子就找到了答案。现在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张衡呢书?(结合板讲解:刻苦钻研)——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过渡:小张衡不光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呢,他还是个文学家。他把自己在天文方面的成就写成了一本书《灵宪》

6、拓展:据张衡在《灵宪》中记载:’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同学们跟老师读一读吧。你们懂吗?不懂!老师来告诉你们吧„„(逐字逐句讲解)。——几十年后,张衡终于数清了天上的星星,大概是2500颗。这和近代天文学家在同时间同一地方所观察到的星是相当接近的呢!而且这是张衡用肉眼观察得到的数据,据今天文学家统计,可见张衡的观察是比较精确的。

7、你有什么话要对小张衡说吗?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指生汇报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张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希望小朋友也像张衡一样刻苦钻研,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

四、板书设计

29、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

天文学家

刻苦钻研 „„

2.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复习近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例题6的讲解要到位,分析要清楚,既要讲明白例题,也要使学生通过这个例题知道怎样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分析问题,具体的注意事项将在例习题的意图分析中介绍。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46例6的意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2)、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四、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五、例习题的分析:

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六、随堂练习: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众数90中位数85平均数84.6

2.(1)15、15、15、众数(2).15、5.5、6、中位数

七、课后练习:

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15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1)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 万元。

(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 万元。

(3) 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答案:1.(1).2090 、500、1500

(2).3288、1500、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

3.《称赞》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2、教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比如:喜欢哪个动物就读哪个动物说的话,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在受到别人称赞后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意向不到的结果。

3、抓住课文的趣味性,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

4、注意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刺猬、小獾相互称赞带来的欢乐。

3、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明白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学习重点:能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

学习准备:刺猬、小獾头饰,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称赞

播放课文录音并配图片。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谁因受到称赞而非常快乐或因受到称赞而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品读,体会、感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出示重点语句并配有图片进行品读、体会)

(1)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

(2)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受到称赞而树立了自信)

(3)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好心情带来的奇效)

(4)略。

4、找榜样:

在这个故事中,小刺猬和小獾谁是你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即使别人存在问题较多,也能给予应有的肯定。你看,本课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那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谈一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受到称赞时的心情及受到的意外收获)

三、学一学、夸一夸。

1、我们也来向小刺猬和小獾学一学,称赞一下我们班的同学,你看看你要表扬谁,表扬他什么?(指名发言)

2、看到班里同学有进步时,我会说

3、在家里,我会这样称赞家人。

当妈妈做了我喜欢的菜时,我想说

当时,我想说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

四、课堂小结

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要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后小结:

板书设计:

(消除疲劳)刺猬---称赞----小獾(自信)

教后小结: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觉还是不错,尽管很多内容没有处理好,句子的处理不到位,有很多废话,很多细节的处理出现了问题,好的课件没有应有等等。总之,问题很多很多。但是,自我感觉整节课我还是都和学生紧紧在一起,一起交流,一起探讨问题,师生融为一体,一起走进了教材。

重建:

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总的思路不变,我会在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上下功夫,多读、多体会、感悟,体会小刺猬、小獾互相称赞带来的收获,从而懂得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即使问题较多的人,我们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这样才能使人不断进步或因受到称赞而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引导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或朗读全文后,提出质疑,全面理解全文内容。

4.检阅 第二课时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复习生词,整体把握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检阅》,你们还能读准这些生词吗?来大声读读。

课件出示:检阅 商定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羡慕 盛大 隆重 观众 纠正 淹没 博莱克 俱乐部 儿童队 主席台 鸦雀无声 人山人海 情不自禁

2. 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师: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填进去,讲清楚。

课件出示:(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准备欢庆国庆节。国庆节前,在学校的(俱乐部)里(儿童队员们)商定让(博莱克)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参加检阅。节日当天,(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感悟

1.在这次盛大的检阅中,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板书:“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2.“这些小伙子”指谁?为什么说他们真棒呢?就在这些小伙子中间,曾发生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回到检阅前。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朗读,边读边思考:

师读: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

生读: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师读:但是──

生读: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师:“重要的事情”指什么事?(博莱克能否参加检阅的事。)师:为什么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非常为难。)师:一名队员是怎样说出这件事的?

生读:“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师读:俱乐部里立刻── 生读:鸦雀无声了。

师:“鸦雀无声”是怎样的?静到什么程度?让我们听听什么是“鸦雀无声”? 师:其实大家心里一点也不平静,大家在想什么?用笔画出来。(出示课件)

生读: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左右为难)难在什么地方?(大家都想在检阅中队伍整齐划一有最好的表现,但又怕伤害博莱克。)师: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做出了选择──

生读: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师:队长的主意真好,一名队员大声说──

生读: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队长的主意好在哪儿呢?(平等、尊重)

师:是呀,这才叫儿童队!这才是本着平等、友爱、团结信念的儿童队!

师:显然,大家都赞同队长的决定,你看── 师读:大家脸上── 生读:露出笑容。师读:情不自禁地── 生读:鼓起掌来。

师:难怪观众会这样称赞──指板书,生齐读:这些小伙子真棒!师:这些小伙子为什么“真棒”?(板书:真诚、善良)师:现在我们就是这些儿童队员,谁来做其中两名队员?谁来做声音洪亮的队长?(分角色朗读。)3.进入检阅。

师: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庆节终于到了!课文描述了当时盛大的场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师: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博莱克表现得怎么样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师:博莱克当时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自信、激动、感激。)

师:怎样才能读出博莱克当时的心情?

师:正如你们刚才读的那样,在儿童队员的队伍中,博莱克是那么自信、坚强!(板书:自信、坚强。)不论是他的动作,还是他的神采,都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让我们再来读读博莱克的表现,用我们的朗读为他加油!

三、总结

师:看着这样一群儿童队员,观众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师:让我们也来由衷地夸一夸他们: 生结合板书齐读:

“这个小伙子真棒!”你是那么自信、坚强!“这些小伙子真棒!”你们是那么真诚、善良!

2.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是对孩子们整齐队伍的检阅,更是对他们美好心灵的一次检阅!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特殊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师读题引导,生当堂写,并汇报。课件出示: 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请你任选一个内容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自信、坚强

5.白杨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2、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3、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二、抓过渡句引疑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6、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分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坚强)

7、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板书:

高大挺秀

8、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

9、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10、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11、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12、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行动。

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13、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14、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15、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三、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四、总结

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 篇六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录像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钱塘江大潮录像的部分内容)

2、谈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好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二、联结感悟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课文,做上记号。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适时播放课件)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⑵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⑷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感悟。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三、生成新知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通过学习,我们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录像和图片,编写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7.《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1、引导学生感知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3、通过表演,进一步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18课。

学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

师:课文中带来了两位小动物它们是谁?(小刺猬和小獾)

师:刺猬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苹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先展示小苹果,认读生字,再点开大苹果,认读生词。)

三、边读边悟,读懂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谁称赞谁?(小刺猬称赞小獾,小獾也称赞小刺猬,它们互相称赞)

2、学生用笔勾画出小刺猬、小獾相互称赞的句子。(老师相机用多媒体展示)

3、学生互相称赞的句子,读出称赞的语气。

4、读1~4自然段,你发现小獾的板凳做得怎样?(粗糙)

5、粗糙的板凳是什么样的?(老师引导学生用教室里的课桌椅进行比较,学习粗糙的近义词精细)

6、读小刺猬的话,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把学生的问题打在电脑上)

7、学生读2、3自然段,自己去解决问题。

8、学生读小刺猬的话,读出心中的称赞。(老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比一个好,并让学生练习说话。)

9、快乐地读课文5~10自然段,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互相读一读。

10、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相机启发学生学着相互地称赞)

11、学生齐读7自然段。

四、练习,读写结合老师多媒体展示:

我会说:闻了闻()了()

一次比一次好!一()比一()()

8.《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

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9.《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敌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时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3、通过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镇定,抓住文中的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并用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的镇定、沉着。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装着情报的、关系到一家人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利益。)

2、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我们不得不佩服伯诺德夫人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

3、然而,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成了所有人特别是伯诺德夫人一家关注的焦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7自然段,读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在这天晚上这半截蜡烛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

(晚上会用到蜡烛,蜡烛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姓名也会结束。)

4、蜡烛随时会熄灭,情报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在这关键的时刻就会想尽办法拯救这半截正在燃烧的蜡烛。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一家人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其中你最佩服谁?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

1、学生浏览。

2、交流:

⑴ 伯诺德夫人:

你最佩服她的什么?(沉着、镇定)

你从文中哪里读到的能给大家读读吗?(她看着)

读得好吗?谁再来试试?

急忙是她慌张吗?(抓紧时间)为什么不迅速吹熄蜡烛呢?轻轻地体会到什么?(临危不乱)

⑵ 杰克:

你最佩服他的哪里?(镇定、不露声色)

齐读重点句子。(在斗争的)

为什么搬木柴?被夺回后还有意义吗?为什么还去搬回?(不露声色)放到句子里再读!

的确,在蜡烛被夺回后,杰克搬回木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坐待着他在等什么呢?谁能用要是的句式说说他当时心里想的话?而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这半截燃烧着的蜡烛也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⑶ 杰奎琳:

为什么佩服她?(解除了危机)

如果危机不是她解除的,你还佩服她吗?为什么呢?佩服她什么呢?(道晚安)

她在最关键的时刻,把装着情报的蜡烛捧到了敌人面前,向敌人说晚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她的确让人佩服!

四、表演

1、这一家人凭着沉着、镇定、勇气战胜了敌人,保住了情报,让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令人佩服的人物来演一演?

2、学生准备、表演。

五、总结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镇定与勇气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作业

把这个精彩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来演一演。

【板书】

伯诺德夫人

半截蜡烛(拯救) 杰克 镇定、勇敢、机智

10.《数新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道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1、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示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乡村风光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画面内容、顺序。采用回忆名字、按顺序摆一摆的方法。

二、整体认知,感受画面。

你对这些画面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作者总的评价又是什么?

出示文中总结段:“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抓住独特、迷人的特点学习全文。

三、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品读、欣赏第一幅画面。学生自读--找出你喜欢的词句---谈感受---品读—了解写作方法。

2、用相同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鸡鸭觅食图》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给以补充。

3、其他段落采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先自主学习然后交流读书感受。板书由学生书写完成,写出他们喜欢的词语。强调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课文。

小结:听了你们的交流,我才跟深刻的感受的这些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所展示出来的乡村生活竟然这么美,美的朴素、美的感人。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读出我们的真实感受:“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设置情景、理出顺序

这六幅图都是描写农村景物或是生活场景的画面可不可以把它们的顺序改变一下呢?

学生找出文本内在的顺序。白天—傍晚—夜晚春—夏—秋植物—动物—人物

小结:写文章布局谋篇是讲究顺序的,老师希望在你们的文章中看到顺序美。

五、回归文本配乐配画朗读

先看配乐画面回忆文中优美语言,再配乐配画朗读。

六、师生共同回忆、讲述农村生活经历。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农村生活的情趣。

七、总结:

上一篇:可亲可敬的姑父小学作文下一篇:信息技术系 2012年文秘技能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