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024-07-11

怎样理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通用9篇)

1.怎样理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篇一

怎样理解“管理就是激励”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对于一个渴望蓬勃发展的企业来说,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管理的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

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如何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从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就成为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如何去理解“管理就是激励”呢? 首先,通过激励的定义本身来看。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奉献给组织,从而确保组织达到既定的目标。激励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行为的驱动力。所有的行为都是受激励而产生。受到高度激励的人会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如果加上足够的工作能力及对工作的充分认识,就会有出色的业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如何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从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就成为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员工需要激励时通常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信号,员工的工作绩效不高,往往是因为员工没有工作的动力或者缺乏积极性导致的。员工是否需要激励,是有迹可循的。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一个企业中所谓的激励,就是企业根据职位评价和绩效考评结果,设计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和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以有效实现企业及其员工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其次,从激励的特征来看。激励有以下五点特征。

1、激励的目的是通过设计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各种外在性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及其员工个人目标。

2、激励的实现方法是奖励和惩罚并举,对员工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科学的激励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的职位评价、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绩效的评价等。因此,企业工作的全过程都要考虑到激励效果。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通畅、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沟通可以增强激励机制的运用效果和工作成本。

5、科学的激励制度具有吸引优秀人才、开发员工潜能和造就良性竞争环境等作用 企业需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在奖罚并举的情况下,激发出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使员工发挥内在潜力,为达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企业绩效。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第三,从激励的作用来看。对一个企业来说,科学的激励制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 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收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两种情况之间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结果。如果把激励制度对员工创造性、革新精神和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的影响考虑进去的话,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就更大了。

3、留住优秀人才

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均有贡献。在三方面的贡献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

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保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收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激励的作用让管理者更明白,激励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通过激励的机制来看。激励机制就是在激励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因素,由时机、频率、程度、方向等因素组成。它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对激励的效果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所以认识和了解激励的机制,对搞好激励工作是大有益处的。

1、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励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激励如同发酵剂,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时间上快慢的差异,激励时机可分为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是否规律,激励时机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激励时机既然存在多种形式,就不能机械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他,而应该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还要加以综合的运用。

2、激励频率

所谓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3、激励程度

所谓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它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超量激励和欠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比如,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来全不费功夫,丧失了发挥潜力的积极性;过分苛刻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人的摔破罐心理,挫伤下属改善工作的信心;过于吝啬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不偿失,多干不如少干;过于轻微的惩罚,可能导致人的无所谓心理,不但不改掉毛病,反而会变本加厉。

所以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激励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超出了这一限度,就无激励作用可言了,正所谓“过犹不及”。

4、激励方向

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比如对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望的员工来说,如果要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奖给他奖金和实物不如为他创造一次能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从中得到更大的鼓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的选择是以优先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所以及时发现下属的优先需要是经理人实施正确激励的关键。

总而言之,管理就是激励。在企业中,管理者运用各种方法,比如表扬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来引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

其实管理者的行为就是一个激励的过程。管理者了解了激励本身的定义,并把握住定义去管理激励自己的员工;管理者掌握了激励的特征,从特征来判定自己的管理是否能够合理地引起员工的积极性;在管理者意识到激励的作用是如此巨大时,他们更会在管理的过程中,时时激励自己的员工;最后通过激励的机制,管理者能够很好地了解到,管理本身其实就是激励,激励对于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本身,都是十分重要的。

激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管理的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

2.怎样理解中国梦 篇二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 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 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 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 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 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 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 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即中产梦)

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只有这样,才 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的好处,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关系,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由此,这个梦也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 民、激励人民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当初之所以要用“小康”这个概念来表述我们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每个老百姓都过 上更加富裕、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正是基于这个认识。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老百姓的梦是什么?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讲话中就说到这 个问题。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 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说得多么实在、具体、亲切。

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十八大报告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

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不断为人民造 福”,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要把对中国梦的追求转化为做好每一项 工作的动力,必须继续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脚踏实地,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 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人世间的一切幸 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是中 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和力量,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付出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已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我们的宏伟目标,我们要继续为之奋斗。中国梦不再是梦,而是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

中国早已告别了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早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在世界上早已有了尊严。但是,要使中国变得更加富强、更加文明,中国人更受 尊重,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两个百年的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第二个百年也已行程过半。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每一个共产党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为孩子们脚踏实地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1、在党的引领下寻求圆梦的精神动力。作为高校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这个正确的奋斗方向则必须要有引领高校学生前进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作 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则必然会引领高校学生朝着正确的奋斗方向前进。因此,高校学生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 仰,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现“中国梦”寻求精神支柱。

2、在社会实践中探寻圆梦的现实问题。

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对社 会生活的现实问题难免认识不足,容易形成“空谈误国”,会将为实现“中国梦”停留在口号上。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走入社会,根据各自的 专业实际,去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去发现现实的问题,然后去根据自己所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让“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

3、在脚踏实地的实干下实现中国之梦

3.怎样理解解放思想 篇三

答案:(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以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为主要特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由于解放思想,不迷信以前的理论,严格地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人类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成果,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好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毛泽东思想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由于敢于解放思想、打破了对城市暴动论的迷信,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按照中国国情确定自己的战略策略方针,才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传统,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大胆地破除了在社会主义问题上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观念,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从当代国际形势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才正确解决了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境界,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和“左”、右倾错误的锐利武器。

(5)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之中,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看做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这样,就把毛泽东倡导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概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怎样理解企业竞争力 篇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在说“竞争力”。概念的广泛使用,往往使其变得越来越具有包容性,涵义边界越来越模糊。现在,当人们讨论企业的“竞争力”时,几乎可以涉及同企业相关的一切方面。那么,在如此泛化和众说纷纭的竞争力讨论中,我们将如何把握竞争力的精髓呢?

如何科学地解释企业竞争力?研究企业的最古老的学科是经济学。那么,经济学是怎样研究企业和企业竞争的呢?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是演绎的,即从最基本的假定出发,以逻辑一致性为原则,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一系列结论。经济学的这一特征,使之成为社会科学中最耀眼和最具科学形式的一支,被比作“王冠上的宝石”。但是,经济学逻辑的严密性,并不总能保证其结论的公认性。甚至,经济学可能是所有学科中唯一可以让结论相反的研究成果同时获得奖励的学科。例如,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了缪尔达尔和哈耶克,而他们的观点却针锋相对。

那么,为什么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却可能会推论出完全相悖的结论呢?这是因为,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方法将客观现实抽象到极至的纯粹,就会丢失许多经验信息;而从不同的假设前提出发更会“合乎逻辑”地推出不同的结论。我们知道,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是,假定经济行为人都是“经济人”,他们的行为完全是“理性”的:即趋利避害,精于计算,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定,而不受文化、感情、习俗、道德、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假定,个人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者“收入最大化”,推论到企业,就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成为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实际上,也就是假定人和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有企业的决策原则和行为特征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而微观经济学就是运用严密的演绎逻辑方法,描述了所有个人和企业的理性行为和决策原则:例如,怎样决定价格和产量、如何进行购买、按什么原则配置资源、选择什么技术、雇用多少工人、支付多少工资,等等。当然,经济学并不否认现实中的个人以及企业之间存在差异性,而是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将这些差异性抽象化,假定所有个人及企业的性质和行为逻辑都是相同的。这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

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竞争力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最基本的含义恰恰是:各个企业是不相同的,有的企业具有竞争力,有的企业缺乏竞争力。换句话说,经典的经济学以假定“企业同质”为基本逻辑前提,而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却是要解释“企业异质”,即为什么有些企业竞争力强,有些企业竞争力弱;或者,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具有长久的竞争力,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不会有竞争力。也许有人会说,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遵循了经济学原理,即认为:凡是按照经济学原理进行决策和行动的企业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违反经济学原理的企业就不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尽管现实中确有一些企业可能因不懂得经济学,违反经济学原理,错误地决策和行动而导致失败,但这不是经济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实际上已经认定,所有的企业都是聪明的(完全懂得经济学原理),竞争是在同样聪明的企业之间展开的。所以,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竞争力的目的是要解释:“聪明的”的企业为什么会各不相同;而不是要解释为什么“聪明的”企业比“愚蠢的”(不懂得经济学原理的)企业竞争力更强。

问题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充分地“聪明”,都按经济学的原理进行决策和行动,那么,我们怎样解释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别呢?回答这一问题是对经济学的一个挑战。经济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都在为此进行极大的努力。不过,美国著名竞争力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也承认,将竞争力研究纳入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管理学比经济学开放得多,管理学不仅充分承认和特别关注企业异质性,包括“聪明”的企业和“愚蠢”的企业之间的差别,而且可以无拘束地延伸到理性之外的领域:心理、观念、文化、价值观、习俗、民族、信仰等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对企业间竞争力差异的解释,因此,竞争力的根源就被追溯到了一些难以言状的“不能交易”、“不可模仿”的因素。所谓“不能交易”、“不可模仿”,也就是买不来、学不到,只能自己长出来的独特因素。因为,只有找到这样的因素,才能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本源和持续性。于是,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所谓“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特殊条件下特殊的人脑产物——理念或者某种特殊“认知”(也有人称之为“学识”)。这样,以计量化为要义的管理学,居然走进了完全不能计量,甚至根本没有计量维度的空间。

可见,要透彻地解释竞争力,管理学和经济学同样面临挑战。如果经济学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竞争力就是同质企业的不同命运,管理学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竞争力的根源是某种“理念”或者特殊“认知”,那么,企业家们只能这样理解:归根结底,竞争力只能来源于“智慧”,这种智慧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得到启发,但它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定之规、没有最优境界、也没有极至目标的想象力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竞争力不仅是对经济学、管理学智慧的挑战,而且是对企业和企业家智慧的挑战:如何高人一筹,快人一步,强人一着。对此,没有终极答案,只有永远探索。

“企业或企业家成功之路”没有“科学”的答案 企业界之所以特别关注和热衷于讨论竞争力,是希望总结企业竞争的制胜之道,发现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以期将更多的企业办得更具竞争力。于是,“企业或企业家的成功之路”成为当下最时尚的话题。但这却也是一个最不容易说明白的问题。每一个企业家都希望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最具有竞争力,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那么,企业家是如何成功的?过去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将来是否还能够不断成功?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他究竟应该怎样做?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门学科能够系统完整地以科学的方式给予回答。所以,从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建立的商学院MBA教育,采用的主要是“案例法”。案例只是举例,告诉你别人是如何成功的,却并不能告诉你你如果这样做是否也同样能够成功。换句话说,即使总结出一些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案例,也不能被作为“科学”的结论,因为,科学的结论应是可重复的,而任何关于企业和企业家成功道路的经验都是不可重复的。

因此,如果企业家也算是一种“职业”的话,它就是一种最难以被“培养”的职业人。一个人如果选择这一“职业”,其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成功的道路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不承担风险,就成不了优秀的企业家。而风险本身就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所以,在这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企业家是一种失败概率非常大的“职业”,选择企业家为业就是选择可能的失败,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永远伴随着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在市场竞争之中,一些企业或企业家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些(通常是更多的)企业或企业家的失败。所以,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教育”出成功的企业家。所以,立志要做企业家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的企业和企业家成功之“路”,也没有哪门学科可以为你指出确有把握的成功之路。企业家的职业特点就是要在没有现成之“路”的条件下走向成功。换句话说,企业和企业家必须不断创新,永远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竞争力是竞争的产物 所谓企业家成功之路,就是企业家有多大的能力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具有长期良好的业绩。从个体来看,竞争力是各个企业的能力或素质,而从整体上看,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而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关系。简言之,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必须在竞争过程中形成,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所以,要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要允许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国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机会、公平竞争。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过程,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群体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日趋完善,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促销手段花样翻新。也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价格竞争只是市场竞争的初级手段,质量、服务、创新才是企业更有效的制胜之道。因此,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及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上投入更大力量。但是,在生产能力过剩,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些企业的壮大和大规模扩张,就意味着更多企业承受更大的压力,以至陷入困境:一些企业的产品成本、价格下降,增大了市场占有份额,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成本、价格相对偏高而被挤出市场;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不断扩展市场,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产品质量相对较差而难以维持市场地位;一些企业通过产品更新,更好地满足了顾客需要,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产品陈旧而失去顾客青睐;一些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开拓出新的增长空间,意味着另一些企业因技术相对落后而承受被淘汰的压力。所以,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代价、有损失、有痛苦。所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绝不是可以免费获得的结果。

面对激烈的竞争,有些企业甚至行业组织、政府部门产生了惧怕的心理,以种种动听的理由,做出种种限制竞争的行为,例如,实行各种名目的价格合谋或价格操纵,有的政府部门也直接参与或支持企业价格合谋行为,甚至运用行政手段进行价格操纵,或者直接实行某些地区或者行业保护主义的措施。这种试图通过限制竞争的方式来改善整个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处境或者缓解本地企业的困境的行为,是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限制竞争,包括进行价格合谋和价格操纵的行为,有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利”的短期效果,例如,使一些企业特别是弱势企业“摆脱困境”、“扭亏为盈”,使行业的利润增加或者本地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这充其量也只是短期财务效果,而从根本上说却是在严重地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竞争力是竞争的产物,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只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提升。这是市场经济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如果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还总是有人试图以种种理由来限制甚至破坏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竞争规则,则表明市场经济的观念还远远没有扎根。因此,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我们还必须以更大的努力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市场竞争秩序的建设,让公平竞争成为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最有效动力。

5.怎样理解从思想上入党 篇五

一、争取入党首先要明确党员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既是申请入党的条件,也是作好一名共产党员的起码要求,它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年龄和成分的要求。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是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年龄要满18周岁;二是国籍必须是中国公民,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是成分必须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2.政治思想的要求。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单个党员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是思想上政治上高度一致的政治组织。党的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它包括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以及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党的章程,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处理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党纲与党章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是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员承认党纲党章,是党在组织上一致的前提。因此,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是对申请入党的同志的最基本的要求。

3.组织纪律的要求。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是指共产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过组织生活,接受领导和监督。只有使每个党员都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才能使几千万党员形成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6800多万党员的大党,强调党员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积极为党工作,是指共产党员除了从事社会职业以外,还有义务承担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并且应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党组织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党员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并加以检查和指导。每个党员要自觉接受和坚决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决议,是党为完成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件事情,经过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党的代表会议或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全体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如果对党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但在行动上必须执行,不能采取各取所需的阳奉阴违的态度。如果每个党员可以各行其是,那么党的团结统一就会受到破坏,党就没有战斗力。所以,申请入党的同志愿意执行党的决议,才能申请加入党组织。

4.交纳党费的要求。党员交纳党费,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表现,是党员从经济上为党的活动提供必要经费的重要措施,也是检验党员是否具有组织观念的一个标志。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对交纳党费办法作了明确规定。目前,我院学生党员每月交纳党费1元;党员自愿多交不限;生活确有困难的党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党支部委员会批准,可以少交或免交党费。党员应自觉按月交纳党费。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亲自或不能按月交纳时,经党支部委员会同意,可以委托其他党员代为交纳或预交、补交,但预交、补交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在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之后,即要自觉地按期按规定交纳党费。

二、争取入党必须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入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只有在正确的入党动机支配下,才有可能推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自己逐步达到党员的标准。

入党动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纯与不纯之别。有的人入党动机与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是正确的;有的人入党动机与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是相违背的,因而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强调端正入党动机,主要是因为:

第一, 端正入党动机是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员都应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这就说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只有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才能入党。所谓先进分子,就是那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意识工人本阶级的历史使命而为之奋斗的人。列宁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 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工人阶级的政党十分注重培养教育积极分子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那些动机不纯的人是不能参加党组织的,即使参加了也要清除出去。只有这样,发展党员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党的肌体才会健康,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的伟大革命、建设实践充分

证明了什么时候重视考察、端正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党员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党组织就能保持纯洁,党的战斗就会增加;反之,党员质量下降,党的形象受到影响,党的利益受到损害,党的战斗力必然降低。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大公无私,冲锋向前,吃苦在前,入党意味着献出自己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入党动机不纯洁者难以在党内安身立足。正是因为有那些树立纯正入党动机的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夺取了政权,使我党成为一个领导全国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改革开放以来,与个人名利、地位、金钱、享乐相关的考验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一些党员干部入党时动机不纯,经不起考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忘掉自己的责任,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已严重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只有把那些入党动机正确,真正能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人吸收到党的组织来,才能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坚实基础。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其他有关文件的规定,党组织必须对要求入党同志的入党动机进行严格考察。通过必要的审查与考验,去鉴别哪些同志的入党动机是端正的,哪些同志的入党是不够端正的。这就要求每个申请入党的同志,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入党动机,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

一是经受生与死的考验,要有为理想和革命而献身的思想准备。革命战争年代,敌我真刀真枪,你死我活,共产党员随时将付出生命代价。今天的和平建设环境,没那么严峻了,但是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要求我们能够挺身而出,舍已为公,发扬自我牺牲精神。

二是经受公与私的考验,要有公而忘私,舍已为公的精神境界。当个人利益与党、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三是经受错误思潮和政治风浪的考验,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怎样对待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追求和物质利益问题,怎样看待当前社会的腐败问题,如何看待“”和邪教组织,要有坚定的信念,旗帜鲜明,坚决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不能随风摇摆。四是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要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暂时的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此外,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面对我们目前的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退缩回避,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第三,端正入党动机是产生正确入党行动的重要前提。

6.第十五讲怎样理解语句 篇六

试题精讲:

1、对课文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抱着火,烤了一阵,他(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既 写祥子当时的状态,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B、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里面当然没 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雷峰塔是镇压之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两个“仍然”显示了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无比憎恨。)

C、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反映孔乙己的性格幽默、诙谐,常常给酒店的人带来快乐。)

D、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现了“我”对亲叔叔的同情,对冷酷无情的父母的不满。)

2、对课文原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枣核》)——形象地揭示海外华人对 祖国的思念与热爱,赞颂中华民族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连说“不妥”是装腔作势,所谓“斟酌”是要以更狡猾的手段压服众人,捞个清正的美名。

C、我知道齐先生是学者,是专家,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陈毅市长》)——表现了陈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求贤若渴的博大胸怀。

D、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友邦惊诧”论》)——用一个感叹

句式,只是说明作者对学生“放下书包来请愿”的无限同情。

3、下面对有关诗(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用字简练传神;用“舞”、“驰”,化静为动,显“山”、“原”姿态,表现了一种奔放活泼的气势。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是因为这种兄弟之间的慰藉,客观上反映了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美好愿望。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重”字很生动:写花朵因饱含雨水而低垂,侧面表现春雨滋润群芳,给人以红肥绿翠、生机蓬勃的感受。

D、“僵卧孤村不自哀”中“不自哀”三字贯穿全诗,表现了诗人平淡对待世事人生的豁达心境。

4、对课文原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闰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反映了闰土的朴实、憨厚、谦虚、诚恳。)

B、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反映孔乙己不敢面对现实,死要面子。)

C、(杨白劳在门外苏醒过来,爬起)老天啊!杀人的天啊!(反映软弱的杨白劳只是消极地对地主阶级抗争,对恶势力束手无策。)

D、陈毅:再谈多久?

齐仰之:(扯下“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撕得粉碎)三天三夜!

(反映了齐仰之了解了共产党人的意图,爱国之情被激发了。)

思考题:

1、①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对第①处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

B、表明了“我”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C、表明了“我”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D、表明了“我”善良、纯真的性格特征。

2、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景色描写预示了全家希望的破灭和前景的暗淡。

B、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绘,表明天色已晚,交代回家的时间。

C、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自然景色的描绘是阴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写照。

3、对下边句子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A、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句表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照顾,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B、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写父亲想要替儿子做到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心里觉得很踏实)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朴素的话语中饱含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

7.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篇七

1反复的阅读:不断反复的阅读,既可以提升你阅读的速度,也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多看书可以增长你的见识,学到的东西会直接储存在你的大脑中,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2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增进脑力和创造力不能缺少的一环,睡眠可以让我们精神状态得到恢复,还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调整。

8.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篇八

从中年级开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还是答得不尽人意。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把每篇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全背下来,但在考试时又很少能碰上原题,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其实教给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粗略的总结了一下,小学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的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课文一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学生初读这句话,有些似懂非懂,即便心里明白,也难以表达。这时,只要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父亲用诚实,用信用失去了什么,换来了什么?一个紧扣文章中主题的句子就如此迎刃而解,化难为易了。

二、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点词。抓住了重点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重点词就理解了该句子的全部。例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父亲说过的话:“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该多么美妙!”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示:父亲这样做“美妙”吗?为什么说是“美妙”的?教学时这样直奔重点词“美妙”。不仅可以理解句子,还能加深对父亲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所有的“美妙”都是由谁赐予的?是父亲。让父亲的形象在“美妙”一词中得到升华。

如:《草虫的村落》文中的一句:“甲虫音乐家门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我就引导学生从“灵泉”、“音韵”、“只有……才”这几个关键词来理解。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生音比喻成“灵泉”、“音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的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味,从关联词“只有……才”体会到作者有着非常独特的感受。因此,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理解一个句子的“金钥匙”。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句子

中年级的课文中一些句子已经比较深奥,如果光去钻字眼很难把握句子的准确含义,即便能“挤”出来一点,也让句子的含义显得空洞而苍白。所以,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浅入深,层层剥茧。如《永生的眼睛》中还有这样一句父亲的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亡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句中所描述的,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更没有在身边见过,或许听说过一些,但也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做法。所以学生在理解这句话之前,老师可安排一个学生曾经怎样去帮助过别人的小采访。然后总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给予别人的或许是一份安慰,一份财物,一份搀扶等。但对自己的身体却是毫发未伤啊!如果要拿出你身体的一部分去挽救、延续别人的生命,你愿意吗?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荡起一层层涟漪,产生一种激烈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在这种矛盾与斗争的过程中,父亲的说法和做法就会在学生的内心得到内化。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和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和伟大。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启发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联系,将自己未知的知识和平时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新知。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有描写大榕树的一句话:“大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枝上又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面,有的又伸进泥土里。”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榕树,但是他们见过很多别的树。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这棵大榕树,就是比我们平常所见的树枝、树干多得多,树根是枝上又生根。把这些与课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就会发觉:榕树的枝干“不计其数”是因为它生了“不计其数”的根。这样,把已有的对树的印象与课文中写大榕树的句子联系起来,就想象出了大榕树的样子,读懂了句子。理解了这个句子,对理解鸟的天堂就有了更大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在四年级《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中“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多银灰色的花。”一句,只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句中的情景,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还可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的类似的镜头,脑海里马上绘制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来,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句子所示的意境中去。

五、链接选文的相关资料拓展句子含义

了解作者,了解他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背景,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讯息。例如《生命生命》一文中“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今天,我们的施慧敏老师通过链接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位饱受病魔摧残的女子,是在用自己所遭受的身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是在用手中的笔来讴歌生命的美好。只有她才能从“飞蛾绝境求生”、“瓜苗困境生长”、“静听心跳”这样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这样学生在读到一句话时,才能迅速判断使用何种方法去感悟理解。

二)指导学生“多想想为什么”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多想想为什么”就是让学生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开动脑筋,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理解句子,真正成为学习的理解能手。例如:《虎口藏室》中写道:“威廉叔叔简直惊呆了,连连摇着头,高兴地说:“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要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必须指导学生想一想:威廉叔叔为什么惊呆了?他为什么高兴得夸奖了纳塔莉,但又为什么连连摇头呢?这样思考下去,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到:威廉叔叔觉得纳塔莉小小年纪居然能够想出这么巧妙的调包计,把胶卷保存下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就让学生对纳塔莉更加佩服,并勇于学习她那种机智勇敢的品质,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基本完成了。

一、抓住关键,精心引导,力透纸背巧理解

所谓“关键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一)置换角色,对比解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与他的伯父在谈读书时,周晔将水浒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张冠李戴,鲁迅先生就说了一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一句比较委婉的批评语,言简意丰,表面在说自己的记性好,实则是鲁迅先生在批评周晔读书太马虎,但为了不伤孩子的自尊心,他故意这样说。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迂回进入,从周晔的读书态度入手。当学生找到了写周晔读书态度的句子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关键词,读懂周晔的读书态度。然后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师:假如你是鲁迅先生,听了周晔张冠李戴的讲述,你会怎么说?

生1:你怎么这样读书!一点都不认真。生2:你呀,读书太马虎了。生3:读书一定要认真、仔细,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那鲁迅先生怎么说的呢? 生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1(刚才第一个回答的学生):鲁迅先生话里的意思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只是他是很委婉地告诉周晔读书不够认真,不像我直接批评。他说的是小孩子能接受的话,不伤孩子的自尊心。生2:鲁迅先生讲话很有水平。生3:这样说很容易让孩子接受。

(二)适时补白,力透纸背

在小学语文文本中,词句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巧妙地抓住关健词句来补白,以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让学生理解鲈鱼又大又美而且来之不易,以致“我”对实践起来很难,那父亲实践起来容易吗?让学生找出句子体现父亲实践起来不容易后,进行了补白训练: ?出示句子,读句子。

?抓住关键词语“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体会。

?父亲“盯着”、“看了好一会儿”,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上思考。

通过补白训练,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父亲也经历道德实践的考验,放还是不放?最终,作为一位父亲的责任使他战胜了私欲。

这样的补白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含金量。在不经意间,通过抓住关健词句有效补白突破了难点,在文本的情感点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中描写的人物传情达意,从而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的主旨,最终实现了育人的目标。

(三)展开想象,升华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课堂上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展示出更有活力的生命。《触摸春天》中安静是一位盲童,她的世界是黑暗的。可书中却说“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这是学生无法理解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拢住─放飞”片断,然后抓住“拢住、张望、放飞”等关键词展开画面想象: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弧线呢?她仿佛张望到什么?

生:安静张望着,她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的舞姿。生:她仿佛看到了蝴蝶飞翔的快乐。生:安静张望着,这条弧线化成优美的诗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悠悠回荡。

师:这优美的诗行在安静心中、在你我心中,像一股清泉静静流淌,你觉得此时此刻她放飞的仅仅是蝴蝶吗?

生:她放飞是光明。生:她放飞是幸福和快乐。生:她放飞是希望。师:你觉得安静是个怎样的女孩?

生:安静是个善良、纯洁的女孩。生:安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女孩。生: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永不放弃的女孩。

最后老师安排一组换人称的方法升华主题,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她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作者呢?蝴蝶呢?乃至我们身边的事例等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学也推向了高潮。

二、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联系纵横推理解

任何一篇文章的内容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文中的任何一句话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文章之中。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

(一)反客为主,联系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课文一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学生初读这句话,有些似懂非懂,即便心里明白,也难以表达。这时,只要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父亲用诚实,用信用失去了什么,换来了什么?一个紧扣文章中主题的句子就如此应刃而解,化难为易了。

(二)环环相接,紧扣文章主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围绕这一主旨来写,此文中的重要句子无一不是体现了这一主旨,比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一句说的是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课文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只要学生从“中朝军民的深情厚谊”入手来理解该文中的重要句子,都能八九不离十了。

(三)情系人物,穿透品质精神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中,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老班长的品格。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三、拓展资料,追根溯源,加深感受助理解

文以载道,写文章就是在表达思想。每位作者都在通过一行行有生命的文字,尤其那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向我们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和志趣。那么,行走于文字之间,了解作者,了解他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背景,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讯息,深入探求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作者丰富深沉的情感。

(一)铺陈背景,朗读体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笑谈„碰壁‟”这个故事主要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里面那句“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一个难点。一开始,我即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角色读,当第一组学生读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评价完后请评价的同学继续读。第二次读时,那女孩子把周晔的语气读得惟妙惟肖。

师:你刚才读得真好,不过,你听懂了鲁迅先生的话了吗?

生1(读周晔话的女生):听懂了。师:什么意思?生1:他经常碰壁把鼻子碰扁了。生2:我感觉他是碰到困难跌倒了。师:补充相关背景

生3:“黑洞洞”指社会十分黑暗。生4:“碰壁”指鲁迅先生被反动派暗杀。

师:暗杀倒不至于,毕竟鲁迅先生是一名人,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敢轻举妄动。但当时鲁迅先生的书店被查封,他写的书被禁止出售,时刻有人监视着他的行动。可以说,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其实受迫害的不止鲁迅先生一个人,那个时期像鲁迅先生那样的进步人土都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连起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多人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二)厘清意图,深入探究

《生命 生命》一文中“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是作者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几件小事中,获得的生命启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表达了杏林子对生命意义的郑重思考和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文字究竟出自一位怎样的作者笔下,她为何在如此平凡的小事中能获得生命的启迪,进而发出生命的宣言?笔者细细思考,尝试在如下品读处链接:

在感悟“飞蛾求生”事例后,提出问题,作者为何会对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发出如此震撼和慨叹?——链接杏林子的病痛资料,感受作者从绝境中求生的飞蛾身上寻找力量,不断地鼓舞自己。

在感悟“瓜苗生长”事例后,再次追问,作者为何会对小瓜苗的生长如此震撼和慨叹?请学生结合杏林子的处境谈谈,感受她不怨天尤人,不向命运屈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阅读“静听心跳”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链接杏林子的写作成就,诠释她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启迪学生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如此的阅读感悟,不仅引导学生沉潜在作者的语言文字中,还透过文字看到了背后的那个人、那颗心。这样就真正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想要言说的意旨。

(二)链接原文,重锤敲击

作家的作品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因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篇幅的长短等原因,会不同程度地将文本进行删改。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准确、短小、精炼。但有时这恰恰是我们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语句时遇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原文当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就会浅尝辄止,难以感同身受。这时,就很有必要链接原文,引导学生进入到彼情彼景中,去理解感受,深入体会这些语句的准确内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这句话是作者肖复兴在叶老家做客,叶老和他交谈后的真切感受。为了理解这句话,我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当时他们见面时谈了些什么?

生:叶老和我探讨如何写文章。生:叶老告诉我做人的一些道理。生:叶老会给我看他的一些文章。师:链接原文语段。

生:叶老像一位邻家老爷爷一样早已在院中等候,非常亲切地与”我”交谈时,不谈写作,更没有传授文学创作的秘诀。而是询问“我”各科学习成绩、鼓励“我”多读各科书籍。

生:叶老并没有把我当孩子,而是像会见大人一样握手、问候,像老朋友!消除了我原先的紧张。生:叶老的关切、期望、教诲,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这就是“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很多语句的感悟和理解,都可以链接原文语段,许多疑问都能迎刃而解。

四、链接生活,陌熟碰撞,读出意义促理解

在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时,如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获取在头脑中积累的具体现象经验链接,及时打通陌生化与熟知世界的通道,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如《钓鱼的启示》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师:是啊,当他一次次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我们来读一读父亲的话。生:齐读。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道德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是对的,不放,就不对,但是真正让他放的时候,他却不舍得了。生:有一次,老师多给了我分数,我一看很高兴,终于比同桌高了,但是当我仔细再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有扣分。我就想若是给老师看了,我的分数就比同桌少了,可是不给老师看,就不诚实了,我很矛盾。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的话,就给老师看了。

生:我有一次,借了同学的橡皮,我看到他的橡皮很好,就自己留下了,不想还给他了。师: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尽管知道,但是看到那么漂亮的橡皮,还是不想还给同学。

生:也就是说的时候很简单,做的时候就不舍得了,就很难了。生:……

总之,理解句子深刻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反复吟诵体会,因势利导,做到心中有数,再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点拨,才能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晴日”的惊喜体验。学生在课内掌握了方法,到课外就不成问题了。

语文课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体会的过程,更是细细品读作者思想内涵的过程。通过眷注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精髓,深入理解课文的别样境界,同时也能使教师本身受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之前学生应该有哪些知识的储备

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要学生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标出自然段序号,以及简单的类型,比如让孩子知道这是写景的,写事的,还是写人的。小学阶段,写事的文比较多。让孩子从小掌握文章的题材内容分类,我觉得是有好处的。通晓全篇后,应该让学生根据课后的生字情况,画出文中的生词,这些生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也有文中你认为很重要的词以及你很喜欢的词。可以把它们摘出来,写一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的意思。格外加深一下印象。在此基础上,在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时由字到词再到句,只有把字词理解透了才能进一步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

9.怎样理解与应用时新素材 篇九

[时新素材一]不拿英雄名声卖钱

“随便松点口、做点广告,起码也有几百万元了。但我们不会拿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名头卖钱!”近日,一位记者在四川采访林浩一家时,林浩的父亲吐露了心声。

“5-12”地震发生后,映秀小学学生林浩营救多名同学的事迹在全国传为佳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小林浩与姚明牵手进场。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一下子成了名人。一家巧克力厂托人找林浩的父亲洽谈,愿意给50万元代言费,请林浩做广告。由于缺少技能,林家的生活很困难,但全家人反复合计后,决定不拿抗震救灾英雄的名气卖钱。

在林浩的父亲看来,金钱固然重要,却不能拿孩子的名声和影响力进行置换。在地震来临的危急时刻,小林浩临危不惧,勇敢地向小伙伴们伸出援手。这种英雄行为是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坚守。唯其自然、本色、朴实,才成为浮华世界的一抹亮色、滚滚红尘中的高尚榜样。[素材解读]

这是个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好素材,我们作文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运用。

一是要守住人的美好秉性。我们都知道拿名气做广告,钱来得很容易,现实中的很多人都这样做。可是林浩的父亲却认为,做了毫不相干的广告,虽然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却让孩子的行为染上了商业和功利的色彩。所以,他们宁守贫寒,不慕虚华,在宁静中享受纯净坦然的幸福,享受精神的高贵。这种精神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他们不为物欲所动,抵挡金钱诱惑,守住本性的淳朴,,林浩父亲的做法可以说给很多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是应该珍视比金钱更宝贵的品质。林浩父亲的做法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不是所有东西都能以金钱交换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美好和纯粹的事物值得我们珍惜、珍藏。在生活的路途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很多取舍,需要作出各种抉择。不管如何,我们心里应该清楚,有些东西是易碎品,一旦打破,很难复原。比如操守、美德、人格、信用……打碎后即使经过精心缝合,总会留下难看的疤痕。名利场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人格考验,虽然无声,无人监考,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在人格的试卷上得到高分。林浩父亲那朴素的话语,无悔的.行动,令人感动,让人深思。

三是我们要关爱英雄。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无限感慨,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社会需要英雄!英雄需要社会的关爱。大英雄创大事,小英雄也可创奇迹,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林浩是千千万万英雄中的一个,他的高尚品德是社会的财富,是大众的楷模。他无私的奉献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应有的回报,得到社会的关爱!从社会对英雄的关爱中彰显社会的文明和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林浩”。[适用文题]

人的本性最宝贵的如何对待英雄

[时新素材二]万名学生放弃高考的背后……

重庆市招办人员透露,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来说,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其中多是农村考生。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也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

一般情况下,农村孩子只有通过“十年寒窗苦”,通过无数次考试,进入高校的门槛,才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曾经有无数的农村孩子为此苦苦奋斗。而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的孩子放弃了这种奋斗。

任何一种思想行为的产生都有它的土壤与环境。“读书无用论”思想之所以在农村蔓延,与时下农村的经济状况和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分不开。“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一些农村家长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当代“读书无用”的内涵,其中隐含着多少辛酸和无奈。[素材解读]

这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素材,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运用。

一是我们呼唤教育公平。现在我国的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高考,有“城市分数线”,本城市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往往低很多,这是在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在这个环节上存在的不公平因素,让农村的许多孩子“念也考不上”。在就业上,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微妙的差别。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有着先天的“城市身份”优势,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时还有“户口论”,更不排除城市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子女就业的影响。农村大学牛就业上的劣势、弱势是不争的现实。只有保证教育的公平,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才的培养。

二是不能让“读书无用论”毒瘤危害青少年。现在,“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学生及家长中很流行,它是文明社会的毒瘤,危害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肌体,蚕食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坚决根治这个顽症,要进一步完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教兴国战略。有人才则国家兴,无人才则国家亡。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放在第一位,把对人才的重视落到实处。

三是要切实改革大学教育。(范文网 )“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存在问题。我国现在的技能培训教育大大滞后于高校的发展。所以必须停止无科学规划的扩招,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技术教育层次上去。提高各种大中专院校技能培训的实力,这样从大中专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适用文题]

上一篇:信用联社扶贫帮困工作汇报下一篇: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办公室的三大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