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共10篇)
1.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一
摘要: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发挥经济的后发效应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必须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同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加强和改善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2.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二
1.1 绿色植保是现代农业安全的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对食物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是果腹的作用了, 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近期曝出的走私牛肉、毒奶粉以及食物中的各种添加剂, 这些已经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长此以往, 将影响我国人民整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推进绿色植保势在必行。另外, 绿色植保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人民要生存, 要攫取资源, 但环境也要保护, 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的基础上, 不断利用新型技术, 发展绿色资源, 推进绿色植保是我国发展的必须, 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
1.2 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绿色植保是在不损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因此, 生态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生态农业是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式, 传统农业依靠资源的掠夺进行粗放式管理, 而生态农业是一种循环利用的农业, 例如沼气的使用, 就是生态农业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 要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管理, 那么土地的使用必将成为问题, 因此, 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3 绿色植保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农业增效、农业增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以科技论胜负的时代, 因此, 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绿色植保农业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指导思想以及新技术来发展农业, 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产物, 这样的发展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也是符合我国发展轨迹的。另外, 绿色植保的实施也会增加绿色产品的产量,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2 植保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实施方式
2.1 建立准确的病虫害测报系统, 及时的汇报情况
及时准确的监测病虫害是植保技术实施的有效方式之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测系统是防治病虫害的必由之路。绿色植保要坚持预防为主, 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防止继续扩大病虫害的影响, 做到及时汇报、有效预防, 这样绿色植保才能够得以实现, 生态农业也能够完整建立。
2.2 加大绿色植保的宣传力度
关于绿色植保的宣传是生态农业建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良好的宣传, 人们就不能更好地了解绿色植保的概念, 而对于生态农业的建立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做好绿色植保生态农业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只要让人们从内心了解绿色植保生态农业的概念后, 才能够通过一些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完整建立, 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 实现现代化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完整建立。
3 绿色植保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所谓绿色植保, 就是将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绿色植保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的作用。植保工作就是人类对植物进行防疫、治病。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 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使得我们必须选用低毒高效农药, 先进的科学施肥技术, 综合的科学防治措施, 来减轻残留、减少污染, 让我们生产出的农产品真正成为绿色、无公害产品, 让人们放心。
3.1 绿色植保发展现状
目前, 植物保护学经过不断发展, 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 在农业生产中, 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发生了改观, 它们不再简单的与农业生产相对立, 不再是消灭与被消灭的关系, 也不再是消灭不了与被动忍受的关系。发展到今天, 人们已经从全新的角度即生态学的角度去认识有害生物与有益生物, 认识到它们是整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中相对的一份子。在它们的演变、进化、发育过程中, 寄生在其它生物之上, 从而建立了一种互相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3.2 推广“相生植保”理论
虽然农作物病虫草害种类多并且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 绿色食品已成为当前的主题词, 因此要求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 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做到不污染环境、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绿色。解决这个问题, 做到农作物的合理布局, 是目前要急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 推广“相生植保”理论十分有必要, “相生植保”理论是利用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 合理安排植物种植, 相互促进生长, 共享天敌,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目前已渐渐成为植保工作的主流。
4 绿色植保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4.1 普及绿色植保, 可以更新植保人员的观念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植保人员素质的高低, 从而决定整个农业生产。目前, 植保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部分植保人员对病虫草害的先期预防及后期防治缺少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 只停留在平时“有病有虫就打药, 有草就除草”的被动状态;还有部分的植保人员只存在“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思想观念。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们只有将整个植保技术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些观念, 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预防, 变传统防治为现代化防治, 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2 普及绿色植保, 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传统的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通过普及绿色植保, 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防治难题、减轻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 这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还可以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人们可以放心、安全地去食用, 健康在这方面就能得到保证。
5 结束语
绿色植保技术, 可以实现提高农业生产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控制生态环境的污染,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绿色的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加强对绿色植保的扶植力度, 让绿色植物保护技术, 发挥出真正的力量, 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人们对于食物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部分果蔬都是使用农药催熟的, 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巨大, 因此, 绿色食物的培育和保护迫在眉睫, 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 促进我国人民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大势所趋,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章将针对绿色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程度与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环保事业的发展,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业生产,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戎奎, 王建东.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1年14期.
[2]潘宜红.浅谈城市园林绿色植保[J].现代园艺, 2011年10期.
[3]曾瀚熙.蔬菜苗期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科技, 2011年04期.
[4]王瑜.果蔬病虫害防控:“十二五”末一半以上要“绿色”[J].农药市场信息, 2011年14期.
3.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三
关键词:耒阳;现代农业科技园;环境条件;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03-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选择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集中配置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设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运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密集区域,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种植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已经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力度,并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扶助资金[2]。
1 耒阳历史人文
耒阳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省衡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全市总面积2656km2,总人口13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3万多人,辖一个正处级开发区,34个乡镇办事处。耒阳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神农创耒”的美丽传说;是世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是湖南省最大的县级能源基地,俗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等诸多美誉。早在2007年,新上任的耒阳市委书记袁延文就说过:“没有煤炭,就没有耒阳的今天;光靠煤炭,就没有耒阳的明天”。2009年3月,耒阳市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有专家称400m以上的煤矿仅仅只够挖15年,耒阳经济结构转型已迫在眉睫。
2 耒阳地理环境条件
耒阳南邻广东,是湖南省经济战略重点“五区一廊”的南大门[3],是内陆地区主动承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舂陵江四季通航,京珠高速、107国道、武广高铁贯穿全境,水陆空交通俱全,到广州、武汉、南昌、桂林等地均在五小时内可以到达,全面融入“中南五小时经济圈”。
耒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最低温5.8℃,月平均最高温30℃;日照时间1680h左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水量1337mm,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3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地理位置
耒阳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园区)地处耒阳蔡子池办事处所辖的七岭、大金、上岭和大唐等村,总体规划面积1万亩,欧阳海灌渠贯穿全境,耒水紧邻其侧;园区土地以低矮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塘水库面积500多亩,优质水稻田3000余亩,土壤类型以第四纪红壤为主,土层深厚,经过人工改良后适合各类亚热带作物生长。园区位于107国道旁,开车从园区出发到耒阳区约8min,到京珠高速12min左右,到武广高铁站20min左右,到遥田机场约30min。丰富的水资源为园区农业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基本保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休闲旅游、储藏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为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意义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是一家集科研、农技培训与推广、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新农村建设及休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业科技园,是耒阳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模式的典范,是农业科技研发的载体和孵化地,将为耒阳、衡阳乃至湖南甚至全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4.1 结合科技力量进行农业生产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同湖南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及绍兴农科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园区建设年产1000万瓶组培苗的组培大楼和50亩大棚基地,组建专家团队,专门进行科研、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农业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2 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农业生产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耒水流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使园区范围内荒山秃岭经过整理后,能成功种植各类果树和绿化苗木,实现了荒山变绿、环境变美的目标,为实现把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耒阳 “城市后花园”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4.3 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低产田改造项目,将园区低洼冷浸田改造成优质农田或扩大为水面,实现了田地的综合开发利用,解决了冷浸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4.4 紧随市场经济步伐,实现农副产品价值最大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建设大型的冷藏物流中心及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完善了农业产业链条式生产经营即: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农副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4.5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完善农村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自饮水工程,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一部分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4],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
4.6 推广农业科普知识,展示传统农耕与现代农业文化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结合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科普走廊,为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展望现代农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建设生态餐厅及商务会所,进行商务和会务等接待,垂钓、休闲娱乐等项目相继建成,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完美结合,探索出一条农业综合发展的新思路。
5 小结
耒阳蔡伦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确立了科研单位、园区专业人员、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有机结合,不仅利用产学园结合的优势合力推进企业发展,更在推进产学园结合的同时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前进的步伐[5],是耒阳由不可再生矿产经济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佳选择,是实现耒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催化剂,是高新技术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6],对推进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35(4):342-345.
[2]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38-41.
[3] 中国耒阳党政门户网站[OL].http://www.leiyang.gov.cn/main/zoujinleiyang/index.shtml.
[4] 郭春恒,刘春和,张玉东,等.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7:29-30.
[5] 高炜.推进产学园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J].奋斗,
2006,(9):48-49.
4.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四
.2007-11-26戴旭宏
四川省提出“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四川省实施四个跨越的基础性跨越,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从四川省当前的农业现状来看, 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水利化长期徘徊在40% 的水平, 远低于东部中部的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个百分点。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成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一、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 四川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力度,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 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十五”以来,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批显示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研团队正迅速成长, 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 紧紧抓住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克隆技术”“食用菌细胞融合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优良品种取得成功, 水稻, 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等近千种新品种和新型配套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 为四川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系列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四是由大专院校、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及科技专家大院、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等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机构, 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兴力量。
3.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实践中四川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创新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方式。雅安探索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数字米”生产管理新方式;资阳市探索并推行的畜牧产业发展的“六方合作加保险”运行机制;广汉专家加协会家农户得模式成都市充分运用“农户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等项目的实施,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 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雅安、双流、大邑等县建立的“聘请一个专家、建设一个大院、依托一家公司、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新模式。
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虽然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 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1.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各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科研课题申报, 成果评价机制的导向不合理等体制因素, 使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导致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一方面是四川省虽然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 但是由于实行的科研院系所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校所自主完成, 力量分散, 且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同时同类型的科研课题, 低水平的科研重复, 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 针对性不强, 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 大量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相当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 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品种少,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少等现象同时存在。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缓慢。
2.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研发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目前四川的农业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相当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使农业科研成了“吃饭”科研, 研究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另外, 由于涉农企业本身经济实力较弱还未能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 再加上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在缺乏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激励的情况下, 完全由企业来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然也不现实。而当前由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的缺失
在近几年的乡镇改革中, 大量的乡镇科技推广机构被精简, 人员流失, 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随着基层科技推广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界定和分离, 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职能转换。调查显示, 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推广人员主要偏重管理, 懂市场、有技术、会应用的一线农技推广骨干严重缺乏, 基层反映强烈;同时, 知识结构老化, 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
业知识掌握不多, 严重影响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专家大院、六方合作等新型的科技推广模式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远不能替代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体系, 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体系面临缺失。同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 经营性和公益性没有彻底分开, 各地都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推广体系的缺失, 使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顺利推广, 农畜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4.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省,近年来, 四川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 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 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 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637.3 万人, 比上年增长
9.9% ,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达40.6%;3 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达到200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重为10% , 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 有利于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 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
5.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四川农村技术推广, 经营, 生产、融资四个体系的缺失, 虽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大。但是,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还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其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功能还存在缺失, 更不要说自主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三、创新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建议
1.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主体管理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为依托,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特别是在畜种、经济类作物等技术壁垒上进行重点突破, 走农业科技集成、集约化道路。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 建立成都、南充、绵阳、达州、内江等5 个左右二级特色创新中心, 比如成都市以油菜蔬菜花卉为特色, 达州已苎麻为特色,分类指导, 重点投入, 构建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特色明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
通过农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成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与平台, 从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中心主要在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预警体系, 及配套技术、生物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全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 奠定农业技术跨越的基础。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区域中心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配套研究。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通过政策, 资金等杠杆引导这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 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 推广队伍多元化, 技术服务社会化, 推广形式多样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优化政府推广部门主导型的农业技术传导模式, 加强机制建设,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探索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的模式;农业科技企业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 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迅速, 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型传导模式;要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充分发挥其培训职能作用, 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农户”直接传导型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目标, 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 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 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要加强对各类科技经营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提高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以企业为载体, 以项目为载体,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 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推广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 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四是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 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 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
4.构建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支撑, 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1)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政府要调整投入结构, 建立农业科技的投入的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使公益性推广机构正常履行职能。强化检查落实, 按照相关法规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省财政应保证和不断增加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于农业科研。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 建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2)鼓励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强化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高科技企业要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开发, 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开发, 可按适当比例冲抵、减免税收;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
5.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 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对在编的农技人员进行梳理。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制度;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 空出编制招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压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政策鼓励和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研发推广队伍, 应切实解决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 保障他们的待遇。
(2)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 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 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时应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机构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传播农业技术信息。
(3)政府主导建立专项培训基金, 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戴旭宏 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5.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五
摘要: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涉及项目内部,还涉及项目外部许多因素,建设单位还需要做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编制可行的进度计划对指导建设项目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在建设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内容是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与投资控制,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键词:建设工程 进度计划 管理措施
前言:文章主要就从工程进度管理的概念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
1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概念
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是指对工程建设阶段的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项目总目标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到工程验收。2 编制进度计划的必要性。
建设项目工期长,影响因素多,施工阶段进度拖期,将影响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甚至会丧失良好的市场几会。尽管建设单位对施工承包方有合同约束,施工承包方施工进度控制的主体,建设单位还需要做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须事先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预测其对进度可能产生的影响,编制可行的进度计划,指导建设项目按计划实施。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编制进度计划与实施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施状况。做好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管理对确保施工单位履行合同、工程按期竣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管理的经济效益。进度控制的目标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对立统一的,一般说来,进度快就要增加生产成本,但工期提前也会提高成本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进度、质量与成本三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解决好三者的矛盾,既要进度快,又要成本省、质量好。影响施工阶段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涉及单位多、受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所以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对于施工阶段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有人为因素、资源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资金因素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人为因素 项目管理是通过对人、财、物的合理调度,实现对工期、质量、安全的全面控制,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影响权重最大的因素。如果项目部的配备不力,项目经理的组织能力不强,经验不足,缺少计划、控制和协调意识,预见力和敏感性差;项目部未制定有效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并未按设计规范或技术要求来严格控制施工;项目部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各行其是;项目部忽视或不善于与业
主、监理及周边地方政府及外部团体的联系、交往,难以获得外部的帮助等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质量、安全问题,从而无法在进度计划控制范围内有效的达到质检、安检的过程监督检查,都将直接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控制。一旦出现组织内部人为的影响因素,常常导致工期无法预控。
4.2 资源因素 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配置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能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人尽其用、物尽所能,也难以保证进度控制。其主要影响可归为人、财、物三方面。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或不平衡,必然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材料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如周转材料不足,使可以同时展开的工序被分段实施;当地材料资源缺乏或运输条件较差,导致主材采购供应困难;材料供应商不能如期供货或因质量等问题返工误期等,都会导致工期延误。项目资金困难,自有资金不足,也会严重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转,导致工期延误。
4.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对项目施工阶段实施进度的影响:一是施工组织准备不充分,策划不细致,出现问题缺少应对之策;二是对设计图纸不熟悉,施工中应设计协调的问题未能提前协调;低估某项关键工序的施工难度,未能详细考虑,采用恰当的施工方案;三是运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尚未成熟,贸然采用,导致失控;四是对规范、标准、工艺、方法等不熟,难以统筹全局等。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
5.1 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架构 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架构。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一流的管理目标和企业文化。建立高效团队,实施科学管理。有必要在项目开始时就选择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包括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在进度管理上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人。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进度要工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5.2 编制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总进度计划及各阶段的进度计划是进行进度控制的基础依据。总目标的实现与否,实际就是施工过程能否实现进度计划,因此进度计划必须具有可行性、适宜性,这就需要项目部根据工程规模、定额工期等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审核。编制或审核进度计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①工程计划总目标、分目标是否满足合同要求。②分项项目是否存在遗漏现象。③安排是否符合施工顺序要求。④材料、劳力、机械、配件、设备等供应计划是否满足工程阶段的需要。⑤各专业之间的协调衔接。⑥业主资金供应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项目部需要根据项目总目标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来指导项目的实施,通过进度计划分析对各个工序从时间、空间、资源、强度上进行协调和平衡,优化进度计划,进而建立目标计划。
5.3 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 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定期、经常地对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对网络计划关键线路更要严格地控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以保证总工期的实现。通过检查和分析,如果发现原有的进度计划不能适应实际情况时,就必须对原有计划进度进行调整,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来缩短工期。二是通过组织搭接作业或平行作业来缩短工期,根据工程情况,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在同一施工段进行调整。
进度计划的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与严肃的事情,因为批准的进度计划是工程实施与工程协调的依据,根据进度计划审查的权限及时间要求应及时审查批复进度计划。审查时应注意作业各工序在时间、空间上的安排是否合理,人机料资源计划、工程量施工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度计划是否可行。施工时对详细进度计划的审批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分段检查。
5.4 注重技术方案 施工技术方案的正确采用是保证进度控制目标实现的又一重要手段。要使施工进度计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和先进性,首先要把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关;其次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对诸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土方开挖调配平衡,基础处理施工顺序以及土建与安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要认真细化和优化,尽量减少重复无效施工和窝工现象;第三要大力采用成熟、可行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用先进装备取代落后的装备。保证进度控制又一不可忽视的措施是施工技术方案的正确采用。6结语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编制进度计划并实施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工程项目进度除工期外,还包括工作量、资源消耗量等因素,这几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以必须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控制,才能对施工进度及项目实施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认真分析影响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各种因素,不断改进项目施工中进度控制的措施与方法,才能确保项目工期按期完成,对每一个施工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总之,施工阶段是建设工程实体的形成阶段,对其进度实施控制是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重点。为了使建设按时保质地交付使用,避免延误工期给各方带来的经济损失,施工企业加强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中督促各方严格执行,确保实际工程能够按期竣工。参考文献:
6.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六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项目建议书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为扶持对象,以贴息、补助等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为手段,坚持公开竞争择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努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地要按照当地编制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扶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优先扶持以基地建设、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 概况
1.1.2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1.1.3 经营情况 1.1.4 带动情况 1.1.5 财务状况 1.2 项目建设方案
1.2.1 项目名称及项目负责人
1、项目名称:
2、项目负责人:
1.2.2 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及期限
1、建设性质:
2、建设地点:
3、建设期限: 1.2.3 产品方案及规模 1.2.4 品种、技术、设备方案
1、产品品种
2、技术
3、主要设备名称、数量 1.2.5 土建工程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1.3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1、投资结构:
2、资金来源: 1.4 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6 综合评价
1.6.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建设条件
2、项目原材料可行性分析
3、项目可行性
4、项目运营期可行性分析 1.6.3 风险评估
1.6.4 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1.6.5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是产业政策及行业、区域发展规划的需要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2.2.2 是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2.3 是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需要 2.2.4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2.2.5 是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 建设地点选择
1、选址原则和依据
2、项目选址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本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 政策、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1、政策条件
2、项目区资源概况
3、项目技术来源
4、基础设施条件
3.2.2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 市场分析
4.1.1国内外XXX制品市场情况 4.1.2XXX国际市场分析 4.1.3国内XXX市场分析 4.1.4 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2 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4.3 市场风险分析 4.3.1 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第五章 方案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5.1.1 产品方案 5.1.2 建设规模 5.2 建设规划和布局 5.2.1 总平面布置原则 5.2.2 总体布局 5.3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5.3.1建设标准 5.3.2产品标准 5.4 技术(工艺)方案 5.4.1 技术路线及流程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5.4.2 品种及主要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5.4.3 主要技术参数 5.5 设备选型方案 5.5.1 设备选型原则 5.5.2 设备选型方案 5.6建筑方案 5.6.1 主体工程方案
5.6.2 辅助工程及其它工程方案 5.7 实施进度安排
第六章 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措施 6.1 环境影响评价 6.1.1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1.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6.1.3评价与审批 6.2 节能评价
6.2.1 项目综合能耗情况 6.2.2 能源供应保障情况 6.2.3 综合节能措施
第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7.1.1 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 7.1.2 项目运营期组织机构 7.2 劳动定员 7.3 管理措施 7.3.1 建设期管理措施 7.3.2 运营期管理措施 7.4 技术培训
7.5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5.1 劳动安全、卫生 7.5.2 消防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8.1 投资估算依据 8.2 投资估算 8.2.1 建设投资 8.2.2 流动资金 8.3 资金来源 8.3.1 中央财政资金 8.3.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8.3.3 自筹资金及来源 8.3.4 银行贷款及筹措情况 8.3.5 其他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8.4资金使用和管理 8.4.1 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8.4.2 银行贷款使用和管理 8.4.3 其它
第九章 财务评价 9.1 财务评价依据
9.2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 9.2.1营业收入 9.2.2营业税金及附加 9.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9.3.1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 9.3.2 项目总成本估算 9.3.3 经营成本估算
1、原辅材料、燃料、动力
2、工资及附加
3、修理费
4、其他费用
5、经营成本合计 9.4 财务效益分析 9.5 不确定性分析 9.5.1 盈亏平衡分析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9.5.2 敏感性分析 9.6 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社会效益分析
10.1 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0.2 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10.3 带动农户及农民增收效果分析 10.3.1 带动基地
10.3.2 带动农户、农民增收 10.3.3 带动就业分析
10.4项目对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作用 10.5 对比分析
一、附表:
附表1:可研报告编写人员基本情况表 附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2-3:科技投入明细表 附表3: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4: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 附表4-1:财政资金使用明细表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
附表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1:单位成本估算表
附表6: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附表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7-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9: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10:资产负债表
二、附图
附图1:地理位置图 附图2:总平面布置图
三、附件:
附件1:营业执照副本及税务登记证
附件2: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 附件3:土地使用证明
附件4:环保部门出具的意见或证明材料 附件5:自筹资金来源证明
7.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七
一、心理辅导要先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介于15-19岁之间, 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育。他们在进校初期就容易因学习和生活模式的巨大改变而产生适应性问题。据最新研究表明, 中职新生的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处于整个中职阶段的最高峰。所以,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 利用心理辅导帮助中职新生完成心理调试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进校伊始, 通过开办讲座、心育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 使之明确自己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环境, 并在同伴互助的氛围内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2.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排查, 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总体心理状态和常见问题, 并对个别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更为细化的测量、辅导。
3.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接受自身特质, 据此确定自己的职业锚,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前提。
二、心理辅导要贯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始终
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情绪多变、耐挫性差等特点, 导致他们在不同阶段会随着身心状态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作出差别巨大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真正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在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所以适时的心理辅导就成了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认知、控制情绪、增强耐挫性的必要手段。
(1) 使学生明确心理辅导不可或缺, 并通过心理咨询、情绪宣泄等方式舒缓情绪、排解压力。这要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补充贯穿始终。
(2) 利用心理健康讲座、知识竞赛、心理剧排演等形式使学生对于心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令他们在亲子关系、异性交往、朋辈相处、社会适应等方面学习到更多的技巧和处理问题的适当方式。助其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使其持续、有效地执行职业生涯规划计划的动力和保障。
(3) 建立心理健康社团, 利用社团的力量吸收更多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辅导助理”, 成为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沟通桥梁, 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全方位辅助。
三、心理辅导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
心理辅导经常在团体情境中, 通过开展设计好的活动预防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一般性困扰,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形式多样的心育活动能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体会情感、分享感受进而反馈纠正, 改变调适, 获得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借助部分心育活动方案, 使学生在体验中调适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 在帮助学生分析自己在追求职业理想、践行生涯规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阻力时, 可以借用心育活动“包围圈”, 设计“突出重围”活动, 具体方案如下:
突出重围
1.活动流程
(1) 教师发给每个成员一支笔和两张纸, 要求学生在其中一张纸上写上自己的职业理想。
(2) 选出一名成员把他的职业理想贴在教师手里的气球上面, 教师将气球放在活动室中间的地面上, 其他成员手拉手围成圆圈。
(3) 职业理想被贴在气球上的学生站在圆圈外。教师宣布活动开始, 站在圈外的学生想方设法冲进圈内拿到气球, 而其他成员必须竭尽全力阻止他突进圆圈内。
2.活动规则
每个学生有1分钟的时间突破重围, 成功得到了气球的学生, 可以得到奖励。一个人完成后由其他人轮流突围。
3.活动深化
游戏结束后, 学生就坐, 教师对于前面活动的内容进行解释:气球是我们职业理想的代表, 在我们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干扰, 只有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我们才有可能突破重围,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反思提升
请同学们把第二张纸分为两栏, 一栏写下自己认为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另一栏写自己思考的解决办法。如无计可施, 可以向同学、老师求助。大家群策群力, 突破重围。
“突出重围”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追求职业理想中可能会遇到的阻力和问题产生直观感受, 促使他们进行客观分析, 做好心理预案。
再如, 在帮助学生发掘自己最看重的工作价值观的时候, 可以借助心育活动, 开展“工作价值大拍卖”: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价值, 比如金钱、名声、团队荣誉等等。收集起来, 列成一张工作价值清单, 然后进行拍卖, 假设每人有1000元, 每件拍卖品底价为100元, 每次加价50元, 如拍卖价格升至1000元, 则直接成交。拍卖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拍卖过程、结果及自身感受进行讨论, 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互动反思中发掘出个人最看重的工作价值, 进而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8.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八
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
1.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美国有50个州,3045个县。人口2006年突破3亿,其中农业就业人口200万。全国国土面积937万km2,耕地面积1.87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人均占有耕地0.63hm2。美国农用地大部分位于北纬25°~49°之间的北温带和亚热带,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高、劳动生产效率最高、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2.各具特色的优势布局
经过多年的区域发展、优势布局,美国农业已形成各种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链。自19世纪开始农业商品化进程至今,全美已形成牧草乳酪带、玉米带、棉花带、烟草和综合农业带、小麦带、山区放牧带、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亚热带作物区等8个专业化农业生产带。处于每一生产带的农场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从事某种产品的某一生产环节的工作。例如美国西部经过大开发后,其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随处可见一望无垠、满山遍野的杏园、葡萄园、柠檬园、橙子园。
3.高度发达的机械作业
美国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又主要依靠机械化作业。在美国,农民就是一个机械手和卡车司机,驾驶卡车在田地巡视,操作农机在地里耕作,整地、深施肥、收获等各种农业作业项目全部实行机械化,有的项目还实行复合作业。家庭农场实行公司核算,科学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生产效率高。
4.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
美国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一是进行盐碱地治理,改善土壤物理性能,科学选择适合土壤种植的作物品种。二是发展旱作农业。三是开展保护性耕作,注重培养地力,实行免耕耕作制度,全国免耕面积占总耕作面积1/3;对农作物秸秆实行机械还田。四是实施休耕法。美国政府规定了土壤保护标准,农户的耕地经过检测后达到了规定标准,就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否则就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从政策上激励农户保护土壤。
5.政场结合的节水举措
节水技术的普遍利用是美国西部农业最重要的举措之一。美国西部是干旱地区,雨水少,这里的旱作农业十分发达。加利福尼亚州降雨多在北部,为了解决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修建848km长的引水工程,将北部的科罗拉多河水引进中部,满足中部地区农田灌溉需要。
其主要运行机制是政府投资修建主渠道,家庭农场自己投资将水引进农田,充分发挥政府和家庭农场双方的积极作用。
6.连接紧密的产业链条
美国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产业化水平很高,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一体化。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加工。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规模大,加工水平高,成为家庭农场与市场销售的中间力量。SUNKIST集团公司是一个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果品,年销售额25亿美元。该厂加工设备先进,加工能力强,流水线作业,能带动许多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有先进的运输定位系统,订货后距离在1000km范围内,24h内送到。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美国基本上不直接销售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体系强大,经过对农产品精选、加工、包装后销售,价值都提高1~10倍。
7.效率颇高的现代产业
2006年美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1%左右。虽然份额不大,但是产业效率很高。美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57.4hm2,据美国农业专家估计,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在770亿美元左右,他们的产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其中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7年美国农户的平均家庭收入为8.4万美元,连续11年超过全美平均家庭收入。同时,尽管美国农业发达,但农业人口却很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06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口仅仅20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不足0.7%。农业生产完全实现了机械化,生物工程发展迅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达90%以上。
二、发人深思的基本经验
1.结构合理、均衡发展的基础产业
美国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具有部门结构的多样性,即农业、林业和渔业都很发达;而在农业内部,种植业与畜牧业长期以来一直平衡发展。在种植业中,谷物、油料、蔬菜、水果、棉花、烟草等生产都得到重视;在畜牧业中,养牛、养羊、养猪、养禽等各业均衡发展。
2.政教企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
美国建立了由联邦农业部科研机构、赠地大学的农业科研及推广机构和私人企业科研机构等三方面组成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强调农业科学技术的公益性,比如美国在工业方面的技术研究大部分由私人企业进行,而在农业技术方面,有一半的研究工作是由政府资助的公共研究机构进行的,而另一半则由私人企业进行。联邦和州两级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只涉及公众服务部分,不做企业的事情,即不搞产品(如种子、农机、化肥、农药等)。
美国农业部系统的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按各种法令和条例拨给农业部的联邦预算,其中大部分分配给8个农业科研中心。各州试验站的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联邦拨款,农业
科研经费投入为17亿美元,大部分农业科研投入来自各州、各类基金会及企业,也就是说,美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是一个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3.畅通灵敏的农业信息化发布体系
我们访问了美国加州San Bernardino County政府农业局等政府机关和有关商会、协会,重点围绕政府职能,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作用,进行了充分地探讨。美国农业官员和专家一致认为,使农产品市场系统流畅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信息,这不仅是买卖双方公平交易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农民把握市场脉搏,增加生产收入的依靠所在。从美国的经验看,为提供充分、可靠的供求信息,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目前,美国农业部和有关州设立了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负责搜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在直销、拍卖、合同、期货、集散、加工、批发等市场环节的信息,并要求所提供的市场报告具有中立性、即时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是相关信息的集中点,包括种植类型、市场需求、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等,以及科研院(所)的最新技术成果信息等都通过政府部门向农民发布,农民根据科技成果及其试验试种、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和进行病虫害防治,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咨询和指导,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
4.普及并日益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
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自己组织了农协和各种生产者协会,帮助农民销售产品和进入市场。农业合作社遍布美国各地,在美国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农业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为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事情,需要非营利性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这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前提。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有:销售和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包括销售石油产品、化肥、农药、饲料、种子、农机及其零配件),信贷服务等。考察德梅因市的一个农家之地(农业合作社CO-OP),下面有24个办事处分布在市内各地,农民只要交100美元入会费,就成为终身制会员,享受各种服务。
5.实施企业化、集约化管理与服务
目前,美国的家庭农场总数在200万个左右,平均规模在130hm2上下,平均年销售额为15万美元,占有土地的总面积约为全国农场的70%,占全国农场销售总额的60%。其中由投资人入股,按股份公司的原则来经营的农业企业,一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超级市场、公用事业机构或金融机构经营。美国的著名大公司,如“波音飞机公司”、“灰狗运输公司”等都介入农业生产经营,实行资本集约、技术集约、智能化生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6.政策支持法律保护现代农业发展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当前世界的农业强国,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各项法律既规定了农民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的行为,同时也规定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行为。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较多,主要集中在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屏蔽奉献、价格和收入支持和扩大需求的一系列政策。如休耕补贴、价格保护、作物保险等。同时,在财政上对农业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教育、科研、推广工作有足够经费运行。例如,病
虫害的防治,在美国属于政府应急处理事件,农民不负担一分钱,政府还要给予农民资金帮助,克服困难。
三、值得借鉴的重要启迪
1.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作用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而不是支配。市场的需求是农民(农场主)生产的动力和基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商会、协会等各种民间组织,也是尽可能收集包括市场在内的各方面信息,并提供给农民,为其决策服务。配合这种农业生产的需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选择他们应用研究的课题和实用技术的开发,以帮助农民促进生产,真正实现育、种、加、销一体化,使农业生产实现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实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企业和农户的所有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重视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注重市场调研,重视市场营销。要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而且要放眼国际,在国际大市场上找出路,特别是要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挥品牌效应,积极抢占国际市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使市场主体能够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地在体系和框架内运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2.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外观和内在品质)成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是单打独斗,形成不了规模和气候,更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给我们的机遇和需求。美国十分注重有机农产品生产,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都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从品种选育、生产管理、收获技术、产品加工等都有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虽然中国已开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步伐,但发展较慢。为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步伐。一要加快制定和建立符合WTO等国际规则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及安全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统一、权威、有效、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制度和渠道,增强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三要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农业产业化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四要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扶持,重视“绿色营销”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3.不断加大农业环保的力度,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美国对农业环保要求很严,如加利福尼亚州对农作物杀虫剂限制很严格,尽量减少化学药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我们应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保证食品安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探索总结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大污染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农药、兽药、鱼药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污染。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步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能源事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引导农民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发展节水、节能、节约用地的节约型农业。
4.加强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9.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作用及意义 篇九
贾丙辉 20095761 09级02班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因此,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必要性作用意义
1.土地规划利用的含义
土地规划利用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2.土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中国土地市场一直以来呈现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扭曲状态:一方面人均占有土地在世界上排在倒数,土地稀缺的程度不亚于任何国家,18亿亩的农地生命线就是明证;另一方面,对于稀缺的土地如何使用却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高价拍得的土地荒废,农民的土地难以入市,别墅、大户型住宅到处都是,土地的人为浪费极为严重。
2.1 18亿亩耕地的生命线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被认为会进一步加剧中国土地短缺的现状,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国农村人口减少了7千多万,但是农村的宅基地却从1978年的7572万亩剧增到27200万亩,而同阶段,城市人口增加了4亿多,但城市占有的面积只扩大了5000多万亩,只是村庄建设用地的四分之
一。这样算来,城镇化不但不会加剧土地的紧张,反而会节约大量的土地。[1]
2.2.政府断了一级土地市场的供应
在7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下,为了追求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不但采用了可能产生高价的土地“招拍卖”制度,而且人为控制卖地的时间,控制土地供应的规模,土地的供应并没有随着建设用地而相应增加,反而为了拍出高价而肆意调
控拍卖土地的时间,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只能囤地来和政府的“囤地”行为博弈,更加加剧了土地的短缺。[2]
2.3土地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目前土地的使用模式和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完全违背。开发商为了收益最大化,尽可能的开发别墅或者大户型的高档住宅。以别墅用地为例,2004年到2007年,别墅用地4795亩,只能解决不到3万人的居住需求,而这些土地如果用来盖高层普通建筑,按照90平米计算,则可以解决32万人的居住问题。[3]也就是说,高档别墅,大户型的住宅在土地稀缺的情况下更加加剧了土地的短缺,如果按照目前的住房结构,大户型和高档住宅用地依然占一半以上,则到2040年,则会多用2亿亩的土地,很显然,这是中国的土地供应无法满足的。
3.编制土里利用规划的意义。
3.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与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规划,因此它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森林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耕地质量下降,非农业建设用地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借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土地是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过去我国土地利用无宏观长远规划,导致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管理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可见,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立彬.我国正着手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09-16.[2] <中国人民日报>2008年4月6日第七版
[3]<土地经济学>毕宝德,第六版,58页
10.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 篇十
当前,国内外恐怖势力(恐怖分子)活动频繁,破坏和袭击事件时有发生,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反恐怖防范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省市要研究制定行业和地方的反恐怖防范标准工作。杭州作为一个开放的旅游城市,同样面临遭受破坏和袭击的现实威胁,但国内缺乏针对性的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导致在反恐怖防范过程中出现对“反恐怖防范应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的问题,或者采取的措施、手段与反恐怖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杭州市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于2010年开始牵头组织16家相关单位开展反恐怖防范标准编制的工作。浙江省安全技术质量检验中心作为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也参与了本次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各方协调努力,DB3301/T65.1~24—2011《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系列地方标准于2011年7月发布,同年8月开始实施,是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该规范的编制以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浙江省、市相关行业管理规定为依据,以遵循“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为方针,并结合反恐怖防范目标的规模、性质及其遭受恐怖袭击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要素,同时考虑行业特点和杭州实际情况,重点解决了各行业、企业反恐怖防范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实际问题。
2 规范结构
标准根据反恐怖防范管理对象的不同,分为通则和23个分则。适用范围包括党政机关、旅游景区等在内的23个反恐怖防范目标的防范管理和工作。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反恐怖防范原则、反恐怖防范等级划分、反恐怖防范重要部位、常态及非常态反恐部分防范、应急预案要求和监督、检查等。
DB3301/T65.1-2011通则是整个系列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反恐怖防范目标的通用管理要求;DB3301/T65.2~24各分则是特定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特殊管理要求。通则可独立使用,分则与通则配套使用。在通则中对反恐怖防范目标的防范管理和工作提出通用要求,按照反恐怖防范的特殊性,提出了目标等级划分的原则,明确了反恐怖防范目标通用的重要部位,阐述了常态反恐怖防范中人防、技防、物防的设立要求和三个等级的非常态反恐怖防范中的具体措施。在各分则中则重点提出对反恐怖防范管理对象的具体等级划分要求以及所对应的人、技、物防的设置要求等内容。
这样的系列规范编制方式使反恐怖防范管理工作更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由通则提出的原则和基础,再通过分则予以深化和应用到防范目标中的各个环节,清晰明了地体现出反恐怖防范系统是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的。
3 创新理念
该系列地方标准作为目前国内首个针对众多反恐怖目标进行防范管理和工作的规范,综合运用人防、技防和物防手段,构建了反恐怖防范体系。在其内容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理念,而这些新的观点和理念加强了在反恐怖防范工作上的针对性,为防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为了便于日常工作思想概念的准确性理解,在该系列标准术语和定义部分定义了一批行业专用术语,而这些术语同时也体现出了编制组在反恐怖防范系统建设管理上的重要理念。
3.1 反恐怖防范系统的状态
常态反恐怖防范系统和非常态反恐怖防范系统是两种专业态势。常态反恐怖防范是指在日常性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采用一般性、常规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非常态反恐怖防范是指为在特殊时期(如重大节日、重要时段)或应对恐怖事件时采取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
这两种状态下的反恐怖防范系统应开展的工作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常态下的防范从人防、技防、物防三大方面进行规范要求,包括了人防组织、人防管理、人防配置、安保力量要求、技防组成、技防配置、技防要求、物防组成、物防配置和物防要求等;非常态反恐怖防范按照采取防范措施的不同要求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三级非常态,即在特殊时期(重大节日、重要时段等)采取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二级非常态,即在可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一级非常态,即在即将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情况下采取特殊性、针对性、加强性措施的反恐怖防范。每一等级除在常态反恐怖防范的基础上,逐层增加相应的工作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两种状态的提出解决了反恐怖防范工作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两种态势下的要求起到了有的放矢的作用,更有利于反恐怖防范工作的开展布置。
3.2 反恐怖防范系统的等级划分
该系列规范的另一重大创新在于反恐怖防范目标的防护等级划分与确定。反恐怖防范目标是指为避免恐怖袭击或伤害,综合运用技防、物防、人防措施予以防范的单位、建筑、工程或区域;反恐怖目标防护等级划分,是指按目标的规模、性质及其遭受恐怖袭击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要素进行划分,同时考虑行业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
因为各个反恐怖防范目标的规模、性质及其遭受恐怖袭击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不同,因此基于此类因素将反恐怖防范目标进行等级划分,从而在标准第一部分通则中提出了反恐怖防范目标等级划分的原则。除通则外的23个分则适用于23个不同的反恐怖防范目标,各自的等级划分都不一样,有划分为单级的,有划分为2级的,最高的划分为4级。例如系列标准中的水利工程部分,其反恐怖防范等级是以工程规模、风险人口、保护对象性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环境影响等为要素,划分为4个等级,而城市公共客运部分,则根据城市公共客运开放性、流动性的特点,以及遭受恐怖袭击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政治影响等要素,设定为单级。防范目标的等级划分与防范系统的各项配置相对应,并具体在规范的配置表格内进行了规定,较直观地体现出各等级上应设置项目和宜设置项目。通过这些简单明了的要求可以让企事业单位、反恐怖职能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清楚地了解到在常态下的反恐怖防范措施执行工作落实的情况。
4 指导意义
4.1 指导系统建设与实施
该系列标准能使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在明确反恐怖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责任部门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反恐怖防范目标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并依据等级防范要求对各区域位置上的安保力量配备以及制定相应的人防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与反恐怖部门、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的防范与应急联动,实现涉恐信息的实时报送、更新、交互和对接。
该系列标准有助于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在常态与非常态下的反恐怖防范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防范系统建设落到实处起到积极作用,明确技术防范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依照各级技术防范系统配置表对各个区域中增设技防设备,所组建的技防系统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同时明确物防的组成部分,依照物防配置表在各个区域或位置中布置防护器材与设施。
4.2 指导预案部署与演练
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可以通过标准的内容指导,建立并实施一个或多个反恐怖应急预案,用于应对可能遭受的恐怖袭击或危害的紧急情况。对反恐怖应急预案应包括的诸如目标概况、应急基本原则等内容的要求且附带的文件类别,标准里均有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对预案的修订及演练做了相应的要求。预案的部署与演练也有助于规范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安全管理行为,增强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内员工的反恐怖防范意识,推动反恐怖防范措施在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的贯彻执行。
4.3 指导系统监督与管理
该系列标准也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在日后针对反恐怖防范的技防部分项目测试依据,服务于反恐怖防范工作,更有助于反恐怖部门、行业主管(监管)职能部门在对反恐怖防范目标的反恐怖防范工作进行指导并在开展反恐怖工作的监督检查过程中推动加强监管职能,及时掌握反恐怖防范目标的组织反恐怖防范措施落实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 结束语
【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作用与意义】推荐阅读: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08-14
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07-10
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08-2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09-01
台湾的农业发展09-25
美国农业发展的现状09-21
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实施意见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