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学习

2024-09-18

新课改理念学习(共8篇)

1.新课改理念学习 篇一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2.新课改理念学习 篇二

一、潜能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及其构建

物理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如果把物理认知结构看成一个特定的系统,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一个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应具备这样的基本特征:1.信息 (知识) 储存量大;2.有序化程度高;3.开放性好。物理学业不良的潜能生, 不具备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不完整甚至是有明显缺陷的。

从这三个基本特征可以探讨物理潜能生的认知结构。从已有的信息量上看, 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可以同化新信息的适当组元, 知识量少、面窄, 不易吸收和同化新的信息, 使物理认知结构无法顺利扩充和发展。即便随同班级上课, 掌握的知识点也是零散的、孤立的, 无法依据物理知识点间的有机联系和逻辑顺序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无法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最佳着固点。这样掌握知识是死记硬背, 处理实际问题也是对公式的生搬硬套。

显而易见, 转化工作的核心就是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 使其具备基本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

首先, 辅导教师必须熟悉潜能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辅导中适当降低教学的起点和知识掌握的台阶。他们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在一般群体中相对来说, 显得知识量少, 稳定性不强或知识点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等) 模糊不清甚至误解。而新知识的获得总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 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因此要摸清其原有的认知结构, 并帮助其澄清模糊的概念, 加强其对新知识的同化能力, 降低新知识的教学起点, 努力寻求内化新知识的最佳渠道。

其次, 要经常帮助潜能生进行知识梳理, 揭示物理知识的有序性。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帮助潜能生进行知识梳理, 就是将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依据其有机联系进行串线织网, 形成一个简明易记、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各知识点将不再是孤立的内容,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问题刺激到这张网络, 便可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主线, 提高解题效率。

二、潜能生的物理学习情感及其激发

情感属非智力因素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映, 从这个方面研究物理潜能生的转化是条捷径, 是激发物理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由于情感在学生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所以古今中外有不少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对情感教育特别重视。转化物理学习潜能生更需注重情感的培养和使用。我在实际转化工作中总结两点体会:

1. 爱心教育, 以情育情。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抽取某校18个班的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 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18个月后他来校复试, 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 求知欲旺盛, 差生表现也很突出。事实上这些随即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真实的谎言”暗示了教师, 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在教师的爱护和信任下, 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一效应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对学生特别是潜能生有信心, 有期望, 并加以爱护和关心, 往往能激发他们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 促使他们积极地行动,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2. 民主教育, 提高认识, 以理育情。

在转化潜能生的工作中, 注意为潜能生提供民主、宽松学习环境, 消除他们过于敏感的自卑心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提问时要给全体同学平等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善于发现和利用潜能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遇到回答错误, 注意给予引导和客观的评价, 并多注重思维过程, 忌简单的批评指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行为上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 能使他激动, 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 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 才能转化为信念。”

3.新课改理念下的学习方式 篇三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自内心地“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实现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一般四人一个小组,定好小组长,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中同学轮流发言,与其他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提高小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互相竞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学习这个前提,遇到难题时,首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适应社会。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定理、法则的发现,例题的学习和拓展,问题中的变化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等。

四、互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1.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围绕目标互动。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或在情境中导出新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看课本,尝试练习,质疑释疑,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等环节,真正掌握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3.加强情感教育、人文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应该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课堂气氛,设计优质的教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验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利用、挖掘、补充教材,优化教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培养出更多勇于开拓创新的国际型新人才。

4.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篇四

树立新理念 推进新课改

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江西省大余县教研室王万辉(341500)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我县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从九月份开始在全县五年制转六年制小学的起始年级实施了课程改革。九月开始在全县所有小学的起始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方面都应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一年多来我们在课改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 首先,要转变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改造课堂改变方式 我们提出的课改战略方针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为此,我们把课程改革分成了五大块,每一大块成立了“研究和指导小组”,选择了试点学校,即: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变革、评价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等。20重点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此,我们把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因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而教学的实施必须在课堂,要改造我们的课堂,首先应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的培养,把活的学科教成死的学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等等,这种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后,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2、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三、看到成绩感受变化 我们把2002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三月份召开动员大会后,我们下发了《大余县中小学2002年“课堂教学改革年”实施方案》,之后于6月上旬,县教委进行了专项督查。8月份,我们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通识培训”;十月,我们分片召开了“全县新课程改革研讨会”;十一月,我们举行了学科培训,举行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竞赛;进行了“送教下乡、送课上门”,进行了课改辅导报告;十二月,我们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理论考试”,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改论坛”。总之,从这一年多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感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领导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已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 县“课堂教学年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教委、中小学都能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的学习材料,并要求每位教师写好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各地、各校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许多学校都把“课堂教学改革”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南安中学、东门小学做到每周的班子会必议“课堂教学改革”,每周的教师例会必讲“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大余中学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写好一篇论文,写好一份教案,上好一节课,说好一节课,命好一份试卷。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池江初中领导对“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视,不但组织了教师认真学习,还出了课改墙报,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还深入课堂,指导教师进行教改;池江小学每周都有一节以上的课改研讨课,组织教师听课、议课、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课改与“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原吉村、新城等教委不但召开了全镇课改动员大会,还举办了课改通识培训,聘请外校课改意识较强的老师到本镇、本校作辅导报告;原新城镇教委还成立了以原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信息资料领导小组,创建了信息资料室,建立了课改信息资料中心,设有专人负责,把国家、省、市、县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料收集好,并把各实验学校好的经验、做法、意见、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向上级反馈,同时组织学校与其他实验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充分发挥中心作用,及时沟通信息;此外,各个学校的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长,对课改工作有充分的认识,把课改看成份内之事,亲自参与、亲自抓。很多校长,他们坚持每周听课,而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听,意在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课改的相关目标、任务的措施。这些校长很有紧迫感,对课改实验工作认识很到位,很有思想和观点。可以说,课改实验造就了一批专家型的校长。 2、课改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的心中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地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这三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已逐步深入教师的心中。新的教育理念使广大教师迸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很多实验教师把课改实验看成是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把课改研究看作是一种专业探讨活动,积极参加,全身心投入。他们积极参加各类课改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反思和体会文章;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主动要求上研究课。从我们督查课堂教学的情况反映,从座谈会教师的发言,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角色和行为的可喜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三个意识的形成上:(1)学生意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逐步在教师的头脑中生成。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2)课程意识。很多实验教师以教材为平台为依据,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当作“圣经”,而是注重科学、艺术、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把书本教活、学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数学,在生活中用语文、用数学,成了很多实验教师的共识。(3)开放意识。教学空间的开放,不再把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地延伸课外、校外;教学时间的开放,注重过程和生成,而不拘泥于刻板的设计和程序,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机渗透,已经成为了实验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在音乐的旋律、节奏中读课文,在美术的线条、色彩中学数学,读读画画,说说唱唱,学习热情极为高涨。总之,这轮新课改实验同样造就了一支年轻的极具潜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 通过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督查,我们发现,从总体上讲,各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一定改进,都有一定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了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主要表现在:(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常有学生互教互学的感人场面,学生提出问题更为大胆直接,师生互动积极;教师鼓励学生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大胆质疑,利用教材的开放性使学生学习延伸、拓展。一句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而且还参与课程的创生。(2)学生学习方式更为丰富,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自主、探究、合作”已逐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朗读,以读代讲,读悟结合;学生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注重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从而实现从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的转变;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帮助别人和向别人求助,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3)师生关系走向合作化、民主化。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学生起来了,教师下来了”。具体地说,也就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而教师则从讲台上走下来了,跟学生谈话腰弯下来了,“师长”的架子放下来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鼓励性的、肯定性的,协商对话性的话语。 4、大胆地进行了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要求改革原有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对考试和评价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县教委成立了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研究和指导小组,成立了七所“新课改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在学生日常评价、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出台了《大余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余县2002年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改革的实施意见》、《大余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大余县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修正)等。与此同时,在东门小学进行了“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青龙小学进行“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池江初中、吉村中学、黄龙小学实施“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研究”,在新城小学实施“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课改课题的研究。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和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县教委还先后成立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的研究的指导小组,目前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东门小学、池江小学、青龙中学、新城镇中等校试点研究。 四、反思总结有待深入 1、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县课改形势看,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小学比中学好,从整个小学看,又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已经实行课改实验的乡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较有声有色。教改的春风不但吹进了校园,而且吹进了课堂,不但刮风而且下了雨。二是在还没有实行课改的乡镇、学校,教改春风吹进了校园,但还没有吹进课堂,课堂教学方式依旧。 2、在学校领导、老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疑惑 表现在学校领导方面的:一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对课改的理念认识还不够到位,理解还不深刻,使得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改工作迟迟得不到推进;二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未能对课改的诸多环节和课堂教学改革过程进行比较系统、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使得课改计划和课题方案中的某些举措出现表面化或偏差,方案、计划形同虚设,课改工作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学校领导没有处理好自主实践和借鉴经验的关系,没有因校制宜地提出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课改举措,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表现在学校教师方面的:一是担心学生的学习两极分化,担心大班额背景下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不可能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问题;二是担心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面对新教材非常茫然,没有教参不知所措的问题;三是如何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还有模糊认识,仍然在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到位的问题;四是教学观念与具体操作出现错位,尽管观念有所转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放不开步子,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的问题;五是有的老师提出要有教学模式,想照搬照套,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六是以“学”论“教”没有真正落实,不知如何把专家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问题;七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出现表面化、形式化,浅层次的认识和外表上的“包装”的问题;八是教学条件的相对落后和教学资料的贫乏使得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教学方法非常的简单的问题;九是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滞后引发的问题,怕考不好影响质量,影响对老师的评价,影响对学校的评价;十是课改的舆论宣传不到位,缺乏社会、家长对自己课改的认识和支持,以至于把课改与质量对立起来的问题。 二00二年五月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对我们县考察后给了我们实验区充分的肯定。九月,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教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课改工作研讨会上,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大力的表扬;广西师大教科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题负责人罗星凯教授对我们县东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九月份,省教研室陈聆一行也对我们实验区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一切,使我们感到温馨,充满豪情,同时也使我们感到相当大的压力。一年多来,我们全县教育工作者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换来新课改今天这来自不易的局面。看到成绩和变化,我们更加坚定信心;找出差距和不足,我们要更加清醒和努力。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任务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5.新课改理念下说课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越来越被教育科研部门所重视,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的主要方面。说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教学的研究和反思,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迅速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本文以高中化学为例,来探讨新课改理念下的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

广义的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内容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说课绝不是试讲,不能把讲给学生听的东西拿来讲给同行、专家听。说课是说教学方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如此设计的理由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说课是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解说,上课的预设,说明其中所遵循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相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相分离。

说课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说课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在准备说课过程中,将一改多年沿袭的照搬、照抄、呆板的、不切实际的作法,使教学目标的确立,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每种教法、学法的运用,乃至整个备课过程,变得更为主动和自觉。这种由过去被动的只“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素质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其次,说课是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的一条方便途径。交流教学经验自然可以有很多方式,而每个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说课和听说课所营造的这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便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况且说课的这种可操作性特点,往往可以使听者就某些具体作法,某个教学技能,某条教学理论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样,说课也就成为提高科研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第三,说课是综合考核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测评手段。它可以考察教师对教材整体掌握的水平——包括熟悉大纲和教材的程度,对新旧知识关系的理解,所选教法和学法指导的运用依据,作业练习同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等等。在操作的具体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将各项要求指标一目了然地以量化的形式表示出来,使教师考核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二、说课内容

说课,要先写出说课的讲稿,也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更理性的形式,因此,它不同于教案。说课稿的主要内容不但要写“教什么”、“怎么教”,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理论依据。说课以教学设计为基础,说课的各个环节由教学设计演变而来,而说课的关键是说明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

说课的主要内容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

(一)说教材:说“准”教材

说教材,就是阐明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本册教材或本章节中的地位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课程标准,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群,教材的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难点,编者的意图,以及本节与其它章节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地位等进行分析。分析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如说教学目标群,每一节课都要考虑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教养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通俗一点解释,教学性目标就是“上完这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目标)”,教育性目标就是“通过这节课,向学生渗透了什么(思想目标)”,发展性目标就是“假如学生把这一节课的知识忘记了,还剩下什么(能力目标)”。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介绍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含在本章节中的作用,在整个学科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内容的联系,并进行简单的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力图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识技能目标:(化学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一是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二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三是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一是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二是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三是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四是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一是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二是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四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探索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五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

课的重难点分析依据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起点能力,确定教学的难点。如《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难点是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得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关键。

(二)说教法:说“明”教法

教法即教学方法,是说本节所选择的教法、教法来源、采用理由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然后阐述哪些教法为主,哪些为次。说教法时,最好说明本课教学过程中贯彻什么教学原则,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并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想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的宗旨,正是本着这个宗旨,常见的一些教学方法有阅读法、再现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对比归纳方法、探究性学习法、学导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合作法等。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仍较多应用于课堂教学。所谓“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一边讲授 , 一边书写为特点 , 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是传统的讲课方法。

“再认识、再发现”教学方法指的是复习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一些已知化学事实、实例和问题的再认识,让学生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掌握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

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我掌握和自我完善知识的本领,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它是自学、辅导与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法 ,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说“会”学法

学法即学习方法,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说学法指导就是说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怎样学习,以至达到会学习。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着手。自主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剖析知识。协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同时学会归纳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说“清”教学意图,说“清”练习层次,说“简”板书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核心。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所谓教学过程是指教学的思路和顺序。以往的教学过程是:(1)引入课题,(2)讲授新课,(3)巩固练习,(4)小结,(5)作业。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要求整合三维目标,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侧重:过程设计、知识联系及各环节的衔接过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知识、转化能力中所遇到的障碍及所采取的相应对策。说课不是讲课,一定要有概括性、条理性、理论性。说课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反映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驾驭能力,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检验。前面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都是为教学过程做铺垫。

教学过程具体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过程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三、说课的类型

1.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位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 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无论何种性说课,但说课一定要注意简易性与操作性、理论性与科学性、交流性与示范性。

四、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概念内涵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基本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说课与上课的评价标准不同,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

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6.新课改理念学习 篇六

张 琳

为落实新课改理念,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近日校长张厅剑同志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为七年级老师上了一堂《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指导课。

在培训课上,张厅剑强调推行新课改,创自己特色,学好《问题式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他讲到实现高效课堂的唯一方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式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程序是“三环六步”:三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互助互学,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发展问题。六步:导(设置情景,问题导入)——学(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助(小组互助,师生互学)——展(展示交流,巧妙点拨)——拓(反省探究,拓展延伸)——练(达标检测,总结矫正)。

7.新课改理念学习 篇七

一努力掌握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操作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至今已经有13年的时间。然而, 应试教育仍占据着整个课堂, 原因何在?主要是没有准确掌握课堂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操作点。政治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基本操作点是:

1. 教的基本操作点

在EEPO有效教育这个系统中, 具备基础性特征的教的基本操作点是要素组合方式, 即一个把“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有机组织起来, 让这七个要素在课堂上不断转换、转化运用的教的基本操作点。这一操作点包容巨大, 变化多样, 在若干教的方式方法中起基础性作用。近三年来, 我把要素组合方式运用到政治课堂教学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要素组合方式确实为教师在课堂上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操作上的支持。政治教师掌握了这个教的基本操作点, 就能很好地从应试教育的课堂上走出来, 彻底克服“满堂灌”的现象, 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2. 学的基本操作点

EEPO有效教育中具有基本特征的学的基本操作点就是五项基础, 即约定、表达呈现、板卡使用、单元组、团队, 它在教学活动中, 最具有基础性, 也是最常用、最简捷、最有效的学法。要走出灌输式的怪圈, 前提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五项基础训练, 并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学生掌握了这个学的基本操作点, 就能很好地配合科任教师上课, 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 评课的基本操作点

评价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点是经典性评价, 它主要包括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知识性是基础, 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个性和创造性是西方教育的特长, 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特长与西方教育的特长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称之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在学习方式上, 强调互动、主动、能动, 这是称之为经典的又一个原因。经典性评价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是一种核心评价方式, 它适合任何课型和学型。

二适应形势要求, 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政治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化, 培养的人才偏重于书本知识, 实践技能差。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前提, 其转变有以下几方面:

1.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政治教师可采用表格、文字、图片等,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 结合实例, 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从亲身体验中看到身边处处与教学内容有关, 政治有广泛的用处, 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对政治课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 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 学有所获。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合作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学习, 它是将不同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的学生组合起来, 形成单元组或团队,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 听取不同的看法, 分享彼此的经验,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群体思维和智慧得到共享, 实现了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与角度独立思考、认识问题, 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多元化,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者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政治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行为不仅仅是教师观念的外化和反映, 而且是教师对新观念的理解、内化和升华的有力见证。目前, 要转变四个方面:

1. 转变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答案, 而是给学生传授一种方法或一种思维。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 不是要牵着学生走, 而是引导学生如何走, 要敢于把问题与矛盾留给学生,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由探索与创新, 把不同的看法通过归纳、总结, 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自由开放, 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解题思路不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才是创新思维。在课堂上, 政治教师不要担心放开后怕乱, 只要学生把五项基础训练到位, 运用自如, 充分让学生进行思想交锋、碰撞, 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才智, 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创造力与深潜质, 这是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像在做报告, 对学生视而不见,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拼命地讲, 一讲到底, 偶尔有提问。因为害怕学生听不懂、考不好, 所以反复地讲, 滔滔不绝。但政治课中的许多知识都是枯燥和抽象的, 不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怎能掌握呢?“教”与“学”是双边活动, 学生只有在做与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并且只有在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才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独占课堂, 应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 交出主动权, 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只宜“示之于始, 而正之于终”, 真正的角色定位是引与导, 体现主导作用。

3. 转变学生呆坐静听为学生亲临其境参与教学, 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质

人的左脑与右脑分工不同, 左脑的功能是理性与知识, 而右脑主管感性与创造。把学生在课堂上的静听变为在动静转换中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让学生动起来, 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运用小卡、中卡、大卡亲手操作, 概括知识点、运用知识点, 在操作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思维的扩张点、创造点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做中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感官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边做边想, 学生动手操作一次, 比听多次效果都好, 政治教师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 便能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4. 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上, 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 学生之间很少有合作学习的机会, 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 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 没有生机与活力。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应重视全班学生的合作, 通过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互动、团队合作探究, 让学生从个体自主学习走向合作学习, 这样往往会出奇迹。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有限, 常言道“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往往能从中受到别人的启发, 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借助单元组、团队的力量, 共同探索, 解决问题;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单元组、团队中去, 大家都承担一定的角色,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展示单元组和团队的学习成果, 组织全班学生有序地浏览, 共享合作的成果。

这种合作学习, 不仅营造了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办〔1997〕29号

8.新课改理念学习 篇八

关键词:学习兴趣;诱导探究;亲身感受;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6-0060-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30

俗话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绪言课,从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例如:高一化学绪言课上首先展示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争论的焦点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而阿佛加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举出一个例子,在数学上“2+1=3”,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油然而生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在当今社会中作用,感受身边的化学,而打破在初中学习时认为化学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的记忆这样枯燥的学科观点,让学生感受“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最后带领学生领略一些化学家的风范和化学史上的大事件,这样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从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不仅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还应该根据实际要求补充一些重要实验,例如:在讲硝酸的性质时,课本只是简单地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没有给出课堂演示实验,而这部分内容又非常重要,所以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演示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这个实验。本人利用胶头滴管很好的演示了这个实验,具体实验如下图所示。这样既可以控制了较多量的二氧化氮生成,有效的防止了二氧化氮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环节,好的课堂演示实验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课上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讲《乙酸》酸性探究时,首先通过学生讨论、评价、归纳出最佳实验方案;然后投影展示出选定的实验方案;最后根据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强调注意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推测出乙酸的性质。这样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三、打造诱导探究性问题,从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诱导探究,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注意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适时适度设置悬念,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提出疑问: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应看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回答说:“变红色。”对这一答案,我没有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组织学生做实验,结果表明: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先变红,微热后,红色消失。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获得了圆满的结果,显得非常高兴,抓住时机,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下一个问题: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先变红,后褪色?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变红的原因是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而对褪色的原因,说法不一,于是,组织学生复习: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也会出现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这样学生容易明白。再追问在稀硝酸里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些诱导探究性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兴趣也得到了升华。

四、利用课外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书本上某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学习乙烯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这样既丰富知识,拓展思路,又能使他们感受到化学的奇妙。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柏书梅等. 利用胶头滴管演示铜与硝酸的反应[J].化学教学,2010,(2):8

[2]田孝萍.浅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0,(8):32

[3]周敏.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8

上一篇: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下一篇:《风》情境教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