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精选10篇)
1.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一
杨晓琳
我们课题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进行了研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研究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研究已经结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步骤: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以下步骤进行: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实验分工,每个成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借鉴省内外对该主题研究的成果,经验,以保障实验效果,少走弯路;主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做好研究记录,交流研究中的收获和困惑,并及时调整、借鉴、提高。进行主题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处理课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1、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们组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活环境和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们: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体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2、实践活动生活化。
“实践活动”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拉近数学与人、数学与自然的距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为载体。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迈出坚实的一步。
3、数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理念,拓宽评价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评价学习结果的状况,做到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评价了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评价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评价要生活化。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工作在全体成员的一致努力下,本期的研究已完成。在下一学期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出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2.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二
一、数学生活化的相关意义
1.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识, 在此基础上, 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 要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尤其是那种比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要将其积极引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新课改的提出, 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还曾提出要将生活化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掌握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日常教学中, 从而让数学教学摆脱那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所要求的死记硬背, 通过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相互结合,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那种相对来说比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充分应用, 从而更好地去适应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如, 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数据的波动》进行讲授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在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关于数据波动的现象, 总结其所产生的规律。数据波动表现在方方面面, 比赛中的分数波动、股票的增减值数据波动等, 这些都说明生活中处处存在和数学息息相关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社会知识的积累,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数学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课堂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所追求的主要理念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载体, 在过程中加入生活化教学, 从而根据此提出问题,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比如, 在向学生讲授《轴对称》这一课时, 进行新课导入前期,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所讲的对称性, 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将有关轴对称的课件进行展示, 好比蝴蝶飞起又落下的场景, 反复让学生观察其翅膀张合过程中的形态, 并在此过程中将新课进行导入, 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新课的学习与体会。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学生所发现的东西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来,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 是有很大益处的。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 新课标的要求下希望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积极性。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非常有利, 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还可以通过各种观察, 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比如, 在对《相似三角形》进行讲解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多媒体中不同三角形的观察, 了解到它们的相似性, 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自己心目中的三角形, 然后再和同学做的进行比较, 从而找出它们的相似性。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知识, 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学时间, 突破了时空的系列限制。
综上所述, 数学教学生活化促进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当然, 上述所讲的系列应用还不是很全面, 具体应用还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 广大学者和教育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 找出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并加以改正, 从而进一步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目标, 更好地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大旺.数学课程标准下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
[2]蒋滟君.五年制高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11) .
[3]张小玲.问渠哪得清如许——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3 (10) .
3.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生活化教学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来看,生活化教学模式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运用形象化的方式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易被小学生直接理解和接受,但数学又是生活问题的展现,因此数学生活化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具象的生活问题,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此外,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贯彻实施“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方式。
二、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生活化教学目标缺失
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来看,生活化教学目标缺失较明显,虽然许多教师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但生活化的目的并非学以致用,而是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使生活化教学的目标偏离了方向。
2.课堂数学与生活分离
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时,对其理解与使用仅停留在表面,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生活分离。一方面,部分生活化教学“重数学轻生活”,过于注重理论的记忆,甚至强调数学解题中的惟一标准答案;另一方面,部分生活化教学“重生活轻数学”,过于追求“生活化”,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忽视了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
3.课堂数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
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教材,即使引入生活化素材也过于形式化。一是生活化素材与数学概念相脱节,忽视了“数学不是生活的简单反映,而是生活的抽象与概括”;二是生活素材远离生活实际,偏离了小学生的现实背景;三是非数学元素干扰数学元素,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非数学元素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数学元素过多会导致其挤兑内在数学元素,进而使数学生活化教学失去数学知识;四是生活经验替代数学思考,当数学教师寻找的生活化数学教材不合适时,会导致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代替数学思考来解答数学问题。
4.教学手段单一封闭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利用数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进而培养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生活需要科学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概念设计成生活化元素,并运用语言、活动、游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生活情境,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单一封闭,情境创设失当,教学方法脱节,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替代了学生体验和探究的过程,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三、构建生活化数学高效课堂的改进策略
1.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观念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应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的教育观、教学观、角色观。通过生活化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等。此外,教师还应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和教研能力。教师应致力于数学回归生活,正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是同步的。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建立起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积极挖掘生活素材,突破原有教材的限制。教师需要合理整合生活化素材,对素材进行科学的筛选、加工和重组,使之与书面知识相融合,更利于学生的理解,进而打造高效课堂。生活化素材的整合需要教师在明确的目标下合理筛选生活素材,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数学化”加工,這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基础。
3.创设多层次、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建多层次、高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生活化情境必须服务于数学教学的基本价值,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此外,数学教师要综合运用教学形式,把握各种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教学形式运用的着眼点。教师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养成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数学高效课堂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昌周.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
[2]耿月龙.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追求高效化数学课堂[J].时代教育,2015(11).
4.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自身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是市实验学校。我们数学教研组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改革。为了加大我校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学校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实验研究课题。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做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是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教育传统,改进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探索出一条数学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有机结合的道路,挖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的素材,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需要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力求做到深入挖掘学生、教师、社会多方力量的潜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益收获,缩小差异,营造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达到以下四方面的合理发展: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解决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2.培养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涣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五
毛振静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
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
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3、“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基于以上依据,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五、研究成效
经过研究,我总结了一些生活作业的设计策略。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比如我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书本练习是: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我的设计是:到超市中观察、记录商品的价钱,比一比,哪个贵,哪个便宜。拿1元钱看看能买哪些东西?又是如何付钱的。这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在低年级段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作业形式。
(1)情境式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有生活学习情境,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关心父母,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来得“润物细无声”。
(2)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教学完分与合后,我们设计了 “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玩,并且作为“过关”的基本关,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对此类游戏式作业乐此不疲,抓紧所有时间,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这种游戏在家长方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配合和收效。
(3)家长合作型作业
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让学生回家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来让学生有向父母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父母的监督作用。但这种作业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效果甚微。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又如学习了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后,设计这样的题目:我们学校用地板砖铺设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微机室地面。
(1)不浪费材料的角度来考虑(使用的地板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
(2)你认为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砖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
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4)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在学校与家之间走走看看,通过步测的方法,确定不同区间的距离,然后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绘制出学校与家之间的简易地图。又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六、实验的效果
1、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实验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6.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六
回顾一学期的科研工作,我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以课堂为主阵地,激起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现就本学期的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备课、上课:
一学期里,我们每位科研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搜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的生活常识,尽量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听课过程中每位教师更能够做到讲通,讲透,理论联系实际。
2、评价、研讨:
每周一交流,每月一研讨,都有相关的记录和过程性材料。对每一节实验课做到认真的分析,总结,找出缺点和不足,达到共同进步。
3、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两节数学研讨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起到了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引领作用。教学设计以备案。
4、以有两位教师根据自己以有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即将完成两篇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相关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5、在校长的带领下,坚持理论学习,教师们在一段的时间内养成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动笔的好习惯。经过一学期的不懈努力,教师们的数学理论水平都有所提高。
二、问题与不足:
1、虽学习,但是,我们教师的水平还是有限的,缺少相关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2、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发言不够主动,许多工作落实不是很到位。
3、对生活中的数学理解不是很透彻,缺少对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捕捉。
三、今后工作设想:
1、收集本校《小学数学生活化题集》。
2、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科研工作。
7.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一节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引入得当,就能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而《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所以在引入时创设生活情境这一手段广泛出现在数学课堂中.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引入时联系生活中的相关素材, 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实用的,就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教材.
在九年级上册《黄金分割》的教学中,课前引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我穿了一条连衣裙和一双高跟鞋,进入班级后,问学生:“老师今天这身打扮怎么样?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有些活泼的学生喊道“老师今天真好看! ”“老师像模特一样! ”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其实老师身材很一般,我的秘密武器就是高跟鞋,穿上它使我的身材达到了黄金比例! ”学生就议论了:“穿多高的鞋跟才能达到黄金比例啊? ”“怎样才算是身材的黄金比例呢? ”眼看教学主题呼之欲出, 我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教学.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 由此可见,引入时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他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时创设生活情境,第一步仍然需要透彻理解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把教学内容与“现实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发现蕴含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达到为课堂服务的效果. 可是由于有些老师对于创设生活情境的理解只限于表面,过多强调“生活味”,削弱了“数学味”,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使之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
我认为,在引入时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生活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有位老师在引入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新课开始前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的视频,然后问学生:“看过了这段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舞蹈很好看”、“聋哑人自强不息”,没有一个人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最后老师只好自己说出演员的服装头饰等都是对称的. 这个例子虽然和轴对称图形有一定的联系, 但内容过于宽泛,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数学思维的生成. 所以在引入时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 要紧扣主要教学内容,揭示问题,而不是盲目与生活联系.
2. 设置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引入时设置生活情境,主要是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所以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学生熟悉的.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讲“垂线”的概念时,会用建筑中的“铅垂线”引入. 这个生活情境本身没有问题,但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学生对铅垂线很陌生,基本没有见过, 所以这个引入就有些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我觉得不妨引导学生从我们的校园、教室中去发现垂直,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3. 生活情境不能喧宾夺主
现在多媒体技术广泛的运用在数学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眼球, 一上课就播放大量的生活图片或flash动画,把课件做得非常花哨.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耗时过长或过分强调,就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引入时的生活情境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是课堂众多因素之一. 事实上,它只是一个形式,不是数学的本质.
有的老师可能片面的认为,一节好课,就必须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入时不创设生活情境,就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认为,一节课的引入形式多种多样,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任何引入方式都是可以的. 例如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本上给出了两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观察列出的方程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这两个例题比较复杂. 当时我带的班级由于生源问题,学生数学成绩普遍偏低,将近一半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也无法顺利列出方程,那么利用这两个情境引入就失去了意义. 上课时,我选用了复习引入法. 我删除这两个例题,直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先引导学生复习它们的概念,然后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比较几种方程的结构有何不同, 从而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效果较好.
8.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八
关键词:课堂研究;数学情境;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学本身的枯燥性、传统课堂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对增强学生“生活处处皆数学”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与教材知识进行灵活地融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就是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讲课,举的例子也仅限于教材,例如:相追问题,教材举两艘轮船,教师也举两艘轮船,可是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轮船,数学知识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果教师举两辆汽车或者两个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例子,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进而掌握教学知识,并且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也会灵活运用这部分内容。数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创设的情境如果不能被学生所理解,那还不如不举,直接按照教材来讲。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教材数学”与“生活数学”有效地融合,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魅力,进而爱上数学学习。
二、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课堂研究
1.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情境
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些懵懂,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的含义,很多小学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无法与实践生活联系,由此显得非常抽象,难以透析本质。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适当的生活情境,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这样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实践检验一下,1米是多少分米,100米有多远,1千米为什么等于1000米,等等,学生可以走、可以跑,一次来感受不同长度所带来的身心改变。如:正常行走10米需要花费20秒的时间,100米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1000米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呢?通过行走,学生会发现单位越大,行走的时间越长,耗费的体力也越大,从而通过实践认识到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掌握知识的方式更加深刻,也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情境创设要注意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与小学生心理特征以及教学需要相相结合,保证学生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一连串的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设定问题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到深,逐渐深入,避免学生因为问题太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师可拿去超市买东西举例:三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一人骑自行车,两人坐车,问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在解答时比较轻松。这时教师可以接着刚才的情境继续,三个人到了超市,每个人需要两瓶饮料,这时有两瓶可乐、两瓶雪碧还有两瓶冰红茶,每个人拿到的饮料会有几种情况?这个问题就比刚开始那个问题相对复杂了一点,学生可能不会像开始那样快速地解答出来,同时可能存在一部分的同学在解答过程中会出现困难,但是,在教师合理地引导下,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学习兴趣,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要求。
3.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当中,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必须保证教材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教室里具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以此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课桌、黑板、椅子以及讲台等等,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让学生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兴致高昂地回答:让小A计算黑板的面积、让同学B计算课桌的周长、让C计算椅子的周长和面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觉得例子因为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而且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教学质量。
4.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主要是课堂开始时吸引学生兴趣,或者是举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中、课后的学生练习没有必要再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其实不然,以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教师也应该重视课后学生练习的情况,不能使教学功亏一篑。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要根据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选择布置生活性比较强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回家看一下电视机一共有多少个电视台,其中“央视频道”有几个,占所有频道的百分比是多少,其中“央视一套”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或者是让学生回家找一下家里具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都有哪些,并且画出自己理想的排列顺序。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兴趣一直保持在数学学习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以学会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对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学校操场的周长,那么,应该怎么计算呢?课堂上关于圆的知识讲解有周长等于2πr,而操场又恰好是圆形的,那应该怎么计算周长呢?拿着尺子直接量,肯定是不行的。这时有学生提出,虽然周长不能量出来,但可以得出操场的宽度,以宽度和长度的中间点作为圆点,划出圆的范围,根据周长等于2πr,计算出周长,由此达到了将课堂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目的。
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教材知识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艳.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12).
[2]曹凯华.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1(35).
[3]陈丽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吉林教育,2010(14).
9.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九
中期论证报告
卢龙县蛤泊镇中坨小学 武晓光
由卢龙县蛤泊镇中坨小学组织申报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被确立为秦皇岛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校域性课题,课题编号为:qhd125kt2014178。
根据《卢龙县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期论证活动》的要求,现就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 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高效课堂:指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教学策略:本课题是指从评价策略、导学案、课堂模式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有效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四、研究内容
1、评价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智慧学习”成长评价、“智慧学生”成长评价、小组评价
2、高效课堂模式:自学、展示、反馈。
3、导学案编写。
五、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
(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六、研究过程及阶段成果
(一)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2014年4月申报批准为秦皇岛市市级“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从批准之日起启动研究,2009年11月通过钟祥市教研室中期评估,并被推荐为钟祥市市级立项课题,2010年1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组织准备阶段。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本校 “课堂教学”的摸底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5年8月):行动研究阶段。
(二)研究的措施(1)推进备课改革
首先,我们作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导处每周统一安排分组听课,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改进研讨课
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3)提倡互动评课
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三)解决问题的目标和策略
我校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和要求进行实施:
第一步:以教材研读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研读单元教材和每篇文章和章节内容,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知识纵向线索和横向结构、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细致作出对教材处理的构想,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为有效备课打牢基础。
主要措施: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和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要通过专家讲座、干部辅导、骨干示范、同事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采取培养典型、过程考核、教材教法考试等措施,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第二步:以教学设计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了解环境、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思路(即:要以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要以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线索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活动训练为线索来设计教学),高质量落实我县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做到规范备课。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结构分明、内容精当、富有内涵,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建立集体备课机制(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课后反思),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开展备课案例评析研究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第三步: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充分研究学生,要清楚学生“现有发展区”,找准“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使教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要树立三维目标整合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适切的课程目标,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三是创新教与学方式,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五是坚持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形成自觉审视、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不断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寻找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主要措施:在巩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示范课,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青年教师创优课、骨干教师献艺课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训活动和微型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第四步:以优化作业设计为主。
基本要求:本阶段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明确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
主要措施: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七、存在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学法指导不够具体。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高效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些学生还不太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3、评价不够到位。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还没有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八、下一阶段的任务:
1、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编制以及课堂模式研究。
2、建立校、班评价机制,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 篇十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在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分阶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搜集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诊断等。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0年,我申报的县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一)深入调查,细致研究,揭示矛盾现状。
首先,我通过本校8名教师的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教师教学时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 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显示,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偏多,很多是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的现象,而提问的有效性偏低,仅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而且提问欠考虑,随机提问、临时提问很多,优质、高效提问很少。提问时机把握不太好,提问切入点把握不准等状况。在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我撰写了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二)查阅资料,读书学习,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课题研究的前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阅读情况写在博客上。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
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均反映在读书笔记中,同时认真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料,为撰写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我借助网络资源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学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现代教学论基础》等十几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让我茅塞顿开,开阔了眼界;走近名师,精湛的教育艺术让我为之折服,探名师成长之路,让我的许多困惑烟消云散。
(三)理论指导,实践革新,丰富认识。
在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坚持网络阅读、自主阅读,坚持写好博客文章,引发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并及时取其精华。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总结论文和读书笔记,如《让艺术性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等。
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还坚持观摩华应龙、黄晓华、张建新等教育专家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向名师请教我的困惑与课题中的问题,倾听专家们的指导,特别是张兴朝校长对我的课题研究提出的改进意见,让我少走了弯路,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在工作之中,我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四)归纳整理,总结成果,深化认识。
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检验,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吸取更多的理论精华,坚持撰写博客文章和读书笔记,并及时根据相关理论修改丰富课题研究成果。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显示:
1、关于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如果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共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常规管理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能够顺畅进行下去。第二类是记忆复述性问题,它主要是勾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复述整理的作用。第三类是判断说理性问题,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它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第四类是引导探究性问题,这几乎是每节课提问的主体,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思
考,不能引导学生探索,那么它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五种问题是自问自答式问题。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这五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要恰当。注重判断说理性问题和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具有思考空间和价值“块状”问题。将其余三类问题有效压缩,从而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2、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课堂提问要高质量。○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易、过难、无意义重复和表述含糊。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一些铺垫型、思考型或提醒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核反应堆,它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仔细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2课堂提问要适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所谓的“适时”。是指提问要讲究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3、课堂提问要有层次。○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一个个问题像上台阶一样,一个高似一个地拾级而上。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获取新知。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提问的“坡度”和提问的“难度”。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启发下才能进行探索,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明了,层次分明,这才是我们呼唤的课堂提问。
3、严格规范教师的提问行为。
1把握“问度”,精问。○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定范围,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提问的艺术,并不是多问,而是要讲究善问、巧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找准“问点”, 巧问。○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之间的本质联系,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解决了问题。所以课堂提问“问点”要精,结构要简单合理,才能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更好地回答问题。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多变的,只有适时而问,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A在学生兴趣点设问。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B在思维阻滞点设问。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自然成为教师的问点。此时设计问题,此时设计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要交给学生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C在课堂高潮点设问。每节课都有高潮,在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上设问,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思维的高潮点融为一体。
3改变“问式”,趣问。○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的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解决了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十多部教育教学书籍。
2、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走访、听课、观摩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撰写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及引问策略》的调查报告。
4、深入课堂实践,观看名师展示课录像,并在此基础撰写了《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论文。
5、课题组教师在我的带动下,主动调整、规范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的研究也带动了许多教师和我一起实验、研究,他们也从研究中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都在积极准备参加下一轮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本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每日读书,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注重结合实际工作反思、感悟,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问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们的教学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而长足发展。
附:教学案例: 《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期报告】推荐阅读:
《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调查报告08-15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08-1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07-3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的研究08-09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09-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