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共8篇)
1.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 篇一
一、工程概况
浏阳市龙伏镇达峰村等三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1.1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湖南省长沙辖区浏阳市龙伏镇,涉及到该镇的达峰村、黄桥村、石江村共三个行政村。
该项目属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建设规模为487.00公顷,新增耕地0.0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0.01%。
1.2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预算总投资:1167.96万元,本项目申请长沙市财政土地整治专项资金1167.96万元。1.3项目工期
本项目规划建设工期为半年,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1.4项目目标任务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及土壤特点,采用坡改梯计算公式对土方量计算。推土机推土(40-50m)0.74万m3;田埂修筑0.06万m3;表土剥离与回填修筑0.28万m3;土地翻耕3.31 公顷。
(2)灌溉与排水工程:整修山塘6座,清淤面积22818平方米,护砌山塘343.25米,整修斗灌排渠Ⅰ6条,长3505.65m;整修斗灌排渠Ⅱ6条,长4489.68m;整修农灌排渠Ⅰ164条,长43785.52m;整修农灌排渠Ⅱ6条,长1815.83m;新修抬渠Ⅰ1条,长223.10m;新修农沟2条,长378.90m;整修原有沟Ⅰ3条,长3418.93m;整修原有沟Ⅱ3条,长1762.16m;闸242座;田间分水管108座;新修渡槽1座;泵站5座;跌水199座;管涵34座;桥涵2座。(3)田间道路工程:新修二级田间道16条,长6130.16m;整修二级田间道7条,长4158.37;新修生产路9条,长2811.44m;整修生产路4条,长2529.17m;机耕桥2座;人行桥2座。(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拟在主要田间道过田块边设臵下田坡道。为方便机械下田作业及防止压垮沟渠,设臵下田坡道。下田坡道(跨农灌排渠)40座;下田坡道(未跨沟渠)63座。
(5)其他工程:设臵一座标识牌,采用M7.5浆砌砖,贴瓷砖。标志牌费用纳入项目竣工费标识设定费中计费
二、监理工作范围
监理范围为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
三、监理工作内容 3.1 施工方面
(1)全面管理工程建设合同,就承包人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进行审查,并报项目法人批准。(2)督促项目法人按工程建设合同的规定,落实必须提供的施工条件,检查工程承包人的开工准备工作,并在检查与审查合格后签发工程开工令,批复单项工程开工报告。
(3)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措施、作业规程、工艺试验成果、临建工程设计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
(4)签发补充设计文件、技术规范等,答复工程承包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5)工程进度控制: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承包人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其实施情况。督促承包人采取确实措施,实现合同的工期目标要求。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及时向项目法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项目法人批准后,完成进度计划的调整。
(6)施工质量控制: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核实质量文件;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对重要工程部位和主要工序进行跟踪监督。以单元工程为基础,按《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的要求,对承包人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复核。(7)工程投资控制:协助项目法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投资计划;审核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和单价费用,并签发计量和支付凭证;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谈判,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工程变更,下达工程变更令。
(8)施工安全监督:检查施工安全措施、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建议;检查防洪度汛措施并提出建议;参加重大的安全事故调查。
(9)主持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工程建设各方的协调工作,编制施工协调会议纪要。(10)协助项目法人按国家规定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审查承包人编制的竣工图纸和资料。(11)信息管理:做好施工现场记录与信息反馈:按照监理合同附件的要求编制监理月、年报;按期整编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做好文、录、表、单的日常管理,并在期限届满时移交项目法人。
(12)其它相关工作
四、监理工作依据
1、本工程项目审批文件、设计文件、技术资料。
2、监理大纲、委托监理合同以及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合同文件。
3、现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
五、监理工作目标
通过本监理人对该项目的合同管理,从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方面对该项目建设进行全面控制,合理利用资金,严格控制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从而达到合同文件中所规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该工程目标系统详见表5-1。1 进度控制目标 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承包人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实施情况,用动态控制原理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原因,督促承包人采取措施,以达到:自2011年12月10日开工日起,2012年4月10 日之前完成该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2 投资控制目标(1)对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严格按施工合同价进行控制。
(2)严格按施工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对由于设计变更等原因造成的增加工程量进行控制。(3)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度,在确保施工中进度目标的前提下,使得资金使用达到最优配臵。3 质量控制目标
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将按照“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的工作原则,以设计图纸、施工合同为依据,以法律、规程、规范为准绳,以监理规划、细则为指导,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对施工过程的工序环节质量要素(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数据为基础,事实为依据,严把质量关,控制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六、监理机构 1 组织机构及框图
本监理人将成立“湖南省湘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浏阳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湖南省级)项目监理部”(以下简称监理部)。根据该工程性质和特点,监理部设总监理工程师1名,专业监理工程师5名,监理员1名。这些监理人员水平高、经验丰富,工作经历覆盖了本工程的全部专业7.1.3.7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施工总进度计划。依据监理控制性总进度计划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只有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才能作为实际执行的进度计划,并依此检查实际施工进度。7.1.3.8审核应由承包人负责提供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完成情况。7.1.3.9检查按照施工技术要求需要做的各种试验进展情况。7.1.3.10审核承包人在施工准备完成后递交的工程开工申请报告。
7.1.4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项目法人和承包人的施工准备情况满足上述开工条件后,方可签发开工令。承包人开工申请按合同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工序(单元工程)四级划分进行。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各项工程开工条件,审批开工申请。工序、单元工程、分部工程的开工,可依据监理合同和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发。7.2工程质量控制监理工作
7.2.1 在施工过程中,当承包人对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补充或变动时,将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经总监理工程师签认。作好记录。
7.2.2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将要求承包人报送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审核同意后在《施工工艺措施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7.2.3 当承包人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将要求承包人报送相应的施工工艺措施和证明材料,组织专题论证,经审定后在《施工工艺措施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
7.2.4 对承包人在施工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进行复验和确认。7.2.5 工程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检验
(1)督促承包人根据拟使用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使用报审表》连同质量证明资料报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拟使用的实物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或有关规范规定的比例采用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具体要求按《施工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监理实施细则》执行。监理人员应作好记录,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检验记录表》。
对合同规定的材料和工程设备,将按与承包人商定的时间和地点共同进行进检查和检验。若未按商定的时间派员到场参加检查或检验,除监理部另有指示外,承包人可自行检查或检验,并立即将检查或检验结果提交监理部。监理部应在事后确认承包人提交的检查或检验结果,若监理部对承包人自行检验的结果有疑问时可进行抽样检验。作好记录。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监理人员将拒绝签认,并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句书面通知承包人限期将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撤出现场。作好记录。
(2)对于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
① 合同规定由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交货地点和计划交货日期,均规定在专用合同条款中。
② 承包人应根据合同进度计划的安排,提交一份满足工程设备安装进度要求的交货日期计划报送监理部审批,并抄送项目法人。监理部收到上述交货日期计划后,应与项目法人共同协商确定交货日期。
③ 当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不能按期交货时,监理部应用《监理工作联系单》要求项目法人送交交货延期的说明,并及时通知承包人。
④ 项目法人要求按专用合同条款中规定的提前交货期限内交货时,承包人不应拒绝,并不得要求增加任何费用。
⑤ 承包人要求更改交货日期时,应事先报监理部批准。
(3)监理部一旦发现承包人使用的施工设备影响工程进度或质量时,应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人更换施工设备。作好记录。(4)额外检验和重新检验
① 若监理部要求承包人对某项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检查和检验在合同中未作规定,监理部可以指示承包人增加额外检捡。
② 不论何种原因,若监理部对以往的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可以指示承包人重新检验。
(5)承包人未完成监理部指示的检查和检验工作,监理部可以派自己的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或人员进行检查和检验。(6)现场材料试验
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时,将查看承包人在工地建立的试验室、配备的人员和设备。按合同规定要求承包人进行各项材料试验,并为监理部进行质量检查提供必要的试验资料和原始记录。监理部在质量检查和检验过程中若需抽样试验,所需试件应由承包人提供,监理部可以使用承包人合格的试验设备。(7)主要建筑材料的检验频次
监理部将按表7-1规定的取样规则和检验方法督促承包人抽样送检,并鉴证抽样送检过程和结果:
7.2.6监理部应定期检查承包人的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计量设备的技术情况。作好记录。7.2.7按《监理实施细则》中确定的质量控制点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建立监理质量监控体系,确定需旁站的工程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协助承包人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并在《监理日志》上作好旁站记录。(1)该项目需旁站监理的工程关键部位是: a、U型渠土方开挖及安装,涵闸和过路涵管 b、建筑物工程及砌筑砂浆拌和(2)需旁站监理的关键工序是: 其它隐蔽工程 7.2.8隐蔽工程和重要部位的质量检验
(1)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监理人员将拒绝签认,并严禁承包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经承包人的自检确认隐蔽工程和工程隐蔽部位具备覆盖条件后,要求承包人通知监理部进行检验,通知应说明检查地点、内容和检查时间,并附有承包人自检记录和必要的检查资料。监理部按照通知约定的时间派员到场进行检查,在监理人员确认质量符合施工合同《技术条款》要求时,在检查记录上签字后,承包人才能进行覆盖。
(3)监理部将在约定的时间内到场进行隐蔽工程和工程隐蔽部位的检查,不得无故缺席或拖延。
7.2.9 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督促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前提下及时报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或《工序工程质量评定表》以及验收资料进行审核,并根据平时巡视、旁站和检查情况,及时评定单元或工序工程质量等级。作好记录。(承包人的自检和监理人员的抽检必须符合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使用的质量评定表必须正确,填写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评定质量等级。)7.2.10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人进行整改并填写《监理工程师通知回复单》,并检查整改结果,签署复查意见。作好登记和记录。
7.2.11 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的规定,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分部工程验收。7.2.12当工程建设达到一定关键阶段时参加阶段验收。
2.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 篇二
一、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形势
(一)转型升级背景下要求提升稳定、持续的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加快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制度作为后台支撑体系,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非常关键。制度导致的土地配置效率低下亟待破解,转型升级背景下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同时要求土地政策应具备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土地制度来说,提升稳定、持续的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加快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是保障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的重要方式,其对新形势下保障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型、低成本、高收益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国土均衡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土地城镇化带来的城镇化结果不仅加剧了城乡利益矛盾,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土地的粗放、无序利用加剧了土地的供需矛盾,但也为节约集约用地提供巨大空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技术进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日益迫切,低效、闲置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急需通过包括土地整治在内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内涵挖潜,促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提高耕地质量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是长期发展战略。可见,土地整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保障粮食安全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的核心,最根本的措施则是保护耕地。耕地的量与质是稳定粮食安全基础、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的根本和核心,而土地整治能够缓解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生产力不断下降的现状,从而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要素利用效率。排灌设施、沟渠道路等田间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功能退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因此农业现代化对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提升国土生态安全水平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需要通过土地整治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格局,需要通过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明确不同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定位、方向和措施,也要通过管控土地整治,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切实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此外,构建国土生态文明格局要求山水林田湖统一管护,土地整治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前提下,要降低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要在沙漠化等生态破坏严重地区,实施以生态修复为主的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土地整治工作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应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等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根据实地情况实行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战略,在农业生产区域持续推进田、水、路、林、村(镇)综合整治,在城镇化建设区域积极推进“三旧”用地改造,并按照城乡统筹理念综合整体推进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整治,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五)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需要通过土地整治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生产力
土地整治活动可以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维护粮食安全。土地整治工作要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要加大废弃地等的复垦利用,提高复垦耕地质量。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土地整治,可以实现保护耕地数量不减少、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土壤改良和土壤污染防治,配套和改造现有灌排设施;通过土地整治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实施农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粮田,进一步提升耕地的产出能力;通过土地整治探索实施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不断建立和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管护措施和相关制度,提高耕地、基本农田的生产力。
(六)多规合一要求土地整治支撑各类功能区土地利用差别化,提高土地保障经济发展能力
土地整治应与各类规划相协调,并落实规划提出的各类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实现土地利用差别化管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根本方式就是土地整治,对各类发展区实行差别化土地整治战略和方案是土地利用科学合理的核心。如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应把土地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对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低效用地进行综合整治和优化,加强低效用地复垦和腾退,为经济发展腾挪空间;而农业地区应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并统一集中、集约布局,并通过土地整治活动着力进行农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并增,同时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有序退出,改善村庄环境;生态地区主要是通过土地整治修复生态,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是优化各类功能区土地利用的关键,也是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土地整治工作是支撑各类不同功能区开发、保护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手段,也是“多规合一”背景下,实现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
二、广东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任务和定位
(一)土地整治规划任务研究
不同层级的土地整治规划均有土地整治方向和目标、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方案、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安排的任务。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层级较高,土地整治调控较宏观,而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是最低层级,是指导区域土地整治各项活动的详细文件,因此县级规划应明确各类整治活动的分布以及整治项目的类型、时序、规模和范围,土地整治活动需分门别类确定,对应的土地整治布局应精确、清晰,其土地整治规划有针对性和控制性。因此,根据不同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性质和要求,其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规划应成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应充分考虑省内区域差异,明确重点区域,注重土地整治差别化,以农用地整治为基础,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旱改水计划”,保障粮食安全;以建设用地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以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为途径,坚持绿色发展,加大污染土地、退化土地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加强对生态文明的提倡与呼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土地整治,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整体环境质量;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立足于田、水、路、林、村、城(镇)的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转,统筹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土地利用,明确全省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政策,科学指导不同功能区域和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
市级土地整治规划应承上启下,注重分解下达指标、衔接好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内容、确定各县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则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县域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各类土地整治活动活动和项目,包括农用地整治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旱改水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整治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安排,确定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类型结构、规模时序和布局安排等。
(二)土地整治规划定位研究
土地整治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矛盾的重要手段,其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土地整治的根本目标都是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条件。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是对省级全域范围土地整治进行指导的规划,属政策性、引导性的宏观规划,主要是为省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等提供方向和引导,是确定全省规划期间土地整治战略、分解土地整治规划任务目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的科学合理实施能够使后备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废弃土地充分复垦、污染土地合理整治等,从而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土地资源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并稳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市级规划属落实省级规划各项任务目标的中间层级,是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补充,是深化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市级土地整治活动的重要政策文件。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重点,属于具体落实性、实施性规划,是落实市级土地整治规划各项任务和目标、确定区域土地整治活动安排的实施性文件,也是深化实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补充,是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开展和项目实施的依据。
三、广东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现行土地整治规划指标体系存在规划指标单一、指标体系不完整,规划指标设置雷同,层次差异不强以及指标空间指导性不足、难以落地等问题,直接影响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一)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不同层级土地整治规划定位、目标和任务等是土地整治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之一。土地整治规划指标体系是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定量、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不同目标、任务,应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和约束条件。同时,土地整治规划指标体系因区域自然资源、基础地理和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实际等影响,不同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应有所差别,如沿海地区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应有防止土壤盐碱化等指标体现。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省级土地整治规划以预期性指标为主,主要是确定省域范围土地整治战略和土地整治任务目标,为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整治活动提供方向;市级土地整治规划指标体系比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多,包括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主要是确定不同县域的土地整治任务和目标,解决相对具体的土地整治问题;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约束性指标为主,主要是指导具体土地整治活动和行为。根据不同层级土地整治规划任务和定位,综合提出土地整治规划指标控制体系。
四、结论
本文基于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形势,根据当前不同层级的土地整治规划情况分析不同层级规划任务差异,明确其不同的规划定位。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土地整治规划任务和内容,提出省级、市级、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对不同层级土地整治规划设定不同的规划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提高规划编制科学性,加大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也为全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研究基础和重要参考。
摘要:土地整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农田、村庄、城镇等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是合理选择土地整治项目、有序安排土地整治活动的有效途径。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土地整治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区域统筹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应的重要依据。分析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合理确定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等内容,对于科学编制省级或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十三五,广东省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地方土地整治规划探索[M].地质出版社,2014.
[2]张勇,等.土地整治研究进展综述与展望[J].上海国土资源,2014(03).
[3]潘凡,等.关于土地整治规划定位的思考[J].探索研究,2015(21).
3.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篇三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新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条例,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各级政府的管辖区域内进行各种规划和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城市的建设以及旅游的开发建设时,都应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1]
1.土地整治的相关概念
我们讲的土地整治活动就是对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地性能进行改变的一种特殊的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整治活动涉及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所以土地整治活动具有长久性的特点,并且土地整治活动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对于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较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评估。[2]
在我国,实行的是土地整治优先于耕地的策略,所以我们需要在土地整治之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进行充分地评估,从而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土地整治规划需要同国家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在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内进行土地整治规划。
2.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们国家对于土地整治规划的决策有着固定的程序,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并且,我们在土地整治规划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贯彻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据此才能完成整个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以我们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时一定要注意程序性的规范,只有程序规范了才能得到相对规范的结果,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规划才能够科学合理。规范的土地整治规划决策程序要求必须有明确的决策目标、考虑周全的可行性决策以及充足的备选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决策的过程中留有余地,能够进行充分合理的决策,并且能够对决策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合理的评价。
2.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大纲的制定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大纲的制定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包括从整体到局部都要进行充分地考虑,有层次地进行;土地整治环境规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对象;土地整治环境规划还需要对规划涵盖的领域等有全面的考虑。其次,土地整治环境规划需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规划大纲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对规划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再次,需要考虑与本规划相关的规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类比,取长补短。同时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国家的政策相一致,不得同国家的政策等相抵触。最后,确定环境因素中最为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理清主次要矛盾的关系,重点关注主要影响因子,同时也不忽略次要影响因子。
2.2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需要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首先,需要根据大纲的指导确定环境发展的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以及确定合适的调查方式等收集相关的环境资料。其次,在充分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这也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中心部分,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环境的变化进行科学地预测,并且预留出补救空间等。最后,评价结论的给出。经过土地整治规划环境评价之后,如果认为可以接受,就施行这一规划,如果认为规划存在问题,就进行修改或者采取别的方案。
2.3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的总结主要依靠报告书来呈现,一份科学的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言简意赅地反应评价的全部内容。报告书的编制应该科学,需要在参考国外报告书编制模式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的现有状况以及现实的环境影响实事求是地做出。[3]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结是评价活动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对整个环境评价过程的总结,需要将优势和问题一并指出,给具体工作以实际的参考。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土地整治的类型很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包括对处女地的开发、对原有用地类型的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方面。这些类型的土地整治都涉及到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需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在维护环境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整治。
3.1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主要是通过将原来散居在山区或者其他居住情况下的农民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交通比较方便,配套设施比较健全的地方。同时可以对迁移后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和集中化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4]所以新的居住点一定要考虑周全,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点的重新利用问题在于,即不能让过渡农耕伤害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必须对其进行改造,避免土地闲置。
3.2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在土地整治的几种类型中,处女地开发是对原有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一种。在大的自然环境之下,将要开发的处女地作为整个生态的系统的一部分以及跟原有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如果对处女地的开发不当,很有可能造成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我们在很多对处女地开放的例子中看到,很多时候在对处女地进行开发之后,造成了生物物种灭绝、气候变恶劣、土地沙化以及洪涝海洋灾害等各种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对处女地进行开发时,一定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评估。
4.小结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影响持续时间长,对环境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之前,一定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充分地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将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得土地整治规划能够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的多赢局面。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手段正在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手段的不断快速发展而快速提高,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的运用,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一定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國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3]陈龙高,陈龙乾,杨小艳.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71-15373.
4.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四
工
作
方
案
土地整治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提高农村土地质量和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灌溉保证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全面设计,将直接改善项目区内灌溉不力,交通不畅,土地产出低下的问题。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坚守耕地红线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特别是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基本农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保障土地整治有序、规范、有效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有利于整治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项目区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城镇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立“大破大立”的主导思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坚决打破
过去由于权属界、承包界、个人自发开垦等原因形成的地块零乱、渠系、道路弯曲,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的生产现状,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
项目区建设要因地制宜,针对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通过水利、农业等措施,对项目区田、水﹙渠、沟﹚、路、林、村等综合配套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
(三)专家领衔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资金统筹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和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项目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加强标准化优质农田建设,促进农田集中规模经营。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归并分割细碎的地块,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单产能力。
2、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小型水库、山塘、陂坝、灌排泵站等水源工程,改善农用地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构建田村路网、提高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方便农产品输送,降低农产品输送成本。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3、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对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闲置地进行整治、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结合项目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项目区内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展项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消除灾害隐患,保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步骤
1、加大宣传力度,配合国土局搞好土地整治宣传工作,为项目踏勘及规划设计夯实基础。
2、进行现场踏勘,做深、做细项目区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场踏勘需当地村组的负责人陪同,踏勘人员可现场咨询了解项目区内的水源及走向,交通设施情况及村民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下一步的规划施工图设计提供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3、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按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要求,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及《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标准》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工程布局,拟定初步布局方案。
4、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邀请当地的相关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关的具体意见,规划设计人员针对相关意见和要求结合土地整治标准,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规划成果上报省国土厅。
五、人员及时间安排
项目区建设规模较大,根据项目工作量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全程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和组织,技术负责人协调具体项目操作过程。
1、项目踏勘阶段
在项目踏勘阶段,由技术负责人牵头规划设计人员白天踏勘,晚上上图,边踏勘边上图,一是可以充分节约时间,二是对白天现场踏勘的回顾,加深印象。
2、初步拟定方案阶段
踏勘完成后,进入内业制图,拟定初步布局方案。根据踏勘上图的结果,调整和新增规划,全盘布局。
3、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根据项目初步拟定方案,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投资预算等。进行项目区内重要水工建筑物(桥、涵、闸、泵站等)单体图的设计,设计人员开始统计项目区内的工程量,编制项目区的投资预算,编写施工图设计报告,形成初步成果。
4、意见征询阶段
初步成果形成后,所有项目技术人员参与,根据初步设计成果到项目区征求当地有关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专家、及村民的意见,然后根据专家及村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5、内部审核及上报阶段
5.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 篇五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精神,结合XX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开展《XX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编制工作,为保证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制定《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XX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细化和落实《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的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县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加强部门协调,做好《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公众参与。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特别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编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规划修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与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加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空间布局研究,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协调。加强与地方协调,加强与部门协调;二是加强衔接。要做好整治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三是加强论证。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重大工程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
3、做到“三个同步”。土地整治规划文本编制与专题研究同步进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试点县整治规划编制同步部署;规划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
三、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6号,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TD/T 1024-2010);
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
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10、《陕西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相关文件汇编》(2010年);
11、《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2、《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14、XX县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15、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
四、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二)规划范围
规划编制范围为XX县行政管辖范围区内的全部土地。
五、规划编制主要任务、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主要任务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情况,认真研究成功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3、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
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4、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5、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6、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补充耕地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7、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二)工作步骤
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五个步骤:
1、准备工作(2011年××月-2011年××月)。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协调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2、专题研究(2011年××月—2011年××月)。按照《规划》编制要求,设立6个专题研究。
(1)XX县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待定)(2)XX县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目标任务研究(待定)(3)XX县土地整治战略与重大工程布局安排研究(待定)(4)XX县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使用研究(待定)
(5)XX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待定)(6)XX县土地整治实施保障与措施研究(待定)
3、编制规划成果(2011年××月-2011年××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4、协调评审论证(2011年××月—2011年××月))。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
5、规划报批(2011年××月)。规划成果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六、规划成果
(一)规划文字成果
1、规划文本。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2、规划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二)规划图件成果
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三)附件成果
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四)规划数据库 按照部数据库标准建设。
附件:
《XX县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安排
一、XX县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
客观评价《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土地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当前各地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面的探索,提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
二、XX县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目标任务研究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调查,全面评价XX省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潜力,重点分析评价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潜力,明确XX县土地整治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编制XX县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三、XX县土地整治战略与重大工程布局安排研究
深入研究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XX县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探讨土地整治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基本策略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空间分布和主要工程措施,提出重大工程实施的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
四、XX县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和增减挂钩收益使用研究 分析我县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土地权属管理问题,研究并提出解决权属管理问题的主要方法与对策;调查分析目前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收益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收益的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
五、XX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在分析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识别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生态安全情景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我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六、XX县土地整治实施保障与措施研究
6.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 篇六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对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就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究,并提出若干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此保证土地高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关键词】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生态问题。这主要由于我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仍在成长阶段,较为重视增加耕地面积,优化生产条件,但忽略了生态效益的维护。另一方面,我国丘陵山区分布面积属南方最广,加上南方多雨,不但影响了其土地地质结构,一定程度下还会引发地区自然灾害。鉴于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率,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下就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内容及优化策略进行全面探究和分析,以供参考。
1.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丘陵山区因其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而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潜能。但在城市经济及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大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用地需求量,如此一来便使得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增加,严重损害了其地质结构。再加上我国丘陵山区属于分散布局,促使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灾害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继而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当前,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河坝防护等作业,会直接破坏水下生物的生存环境;第二,丘陵山区坡梯一旦发生改变,除了会影响被整改地区的地形地貌,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损害各类生物的栖息场所;第三,整合田间道各项工作时,如增加水泥路,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会造成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恶化等不良状况。鉴于此,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在实际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土地的地质情况、耕地质量等内容有效设计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同时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从而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
2.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设计现状及特点分析
土地整治涵盖的内容包括受到自然灾害破坏、未利用以及不合理利用的土地,主要目的为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也是目前提高土地产能、盘活存量土地、优化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关键方法。近年来,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及保护耕地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尚未发展成熟,导致土地整治规划设计问题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设计内容与实际情况形成偏差。综上分析,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统筹城乡土地设置的重要战略,很大一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而经调查显示,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大多设计人员主要通过自身经验与主观判断来描述整治区域,甚至未经过现场勘查及测量便确定设计内容。同时,土地利用现状图过时、土地选址不科学等现象的存在,使得设计内容缺乏合理性,故而实践度较低。
⑵设计思想与农村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第一,与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存在矛盾。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目的极为明确,通过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然而,这一设计目的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冲突。其中由于土地分布零碎分散,增加了平整土地的难度,一定程度下也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效果,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影响了土地整治效益。另一方面,土地整治规划必然会建立新型的水利设施,这与现有水利设施格局不想匹配,故而会降低整体排灌效益。
⑶整治规划项目片区较多。就目前而言,在一些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同一个项目的规划区域存在不均匀、不集中的状况,由此而增加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的阻力。例如西南地区,该地区的丘陵山地具有地貌较高、山势陡峭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农用耕地的面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耕地选址则会分散开来,不会形成连片集中。据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就项目选址未持有一致意见也是造成西南丘陵山区项目分布较多的一大因素。总的来说,项目片区增多必然会增加工作量,如项目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不仅影响了整治规划的总体效果,还会阻碍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
⑷项目规划区域地形复杂,设计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丘陵山区多位于南方地区,属多雨天气,若雨水量过多由山上往下排水,便会增加项目规划区内的水量,继而破坏内部水资源平衡。所以,在项目区内排水区很有必要,也很重要。而据调查发现,丘陵山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暴雨天气,即使设计了排水区,也会被山上排水的水势冲垮。鉴于此,在排水区实际设计中,项目管理人员及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地貌结构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多角度地优化排水区设计,进而改善上述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丘陵山区具有较多的农用耕地,但因其地质疏松、耕作层薄,可耕用的土地资源并不多,再加上地形复杂、形状不
一、坡地及梯田多等特点,较大地增加了整治难度。鉴于此,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土地平整方面的设计,尤其是梯田设计类型,如采取水平地面类型进行设计;②加强田坎、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处理,如采取降低坡度的方
[2]
[1]法进行设计,从而从整体上促进设计效果。3.优化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积极措施
⑴因地制宜,健全规划设计机制。良好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为顺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因地制宜,使项目设计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并根据实施内容强化项目区的硬件设施,比如水、路等。其次,促进设计思想与农村管理体制形成相对统一,互相作出改进,以此预防不必要的矛盾发生,更好地发挥整治效益。总之,项目相关负责人员应综合分析当下的利益格局,并在土地整治正式实施前完善土地承包的权属调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健全设计机制以及减少整治成本,从而促进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第一,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地形等因素进行设计,以此促使设计理念更具科学性,进一步确保设计方案的切实可行,从而有效预防自然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施工危险。第二,加强与当地村民的沟通交流,这便需要项目设计人员接纳他人所提出的整改意见,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同时,强化项目收尾工作,加大监护力度,以此提升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第三,优化建设资金来源。国家政府可针对当地农业特色向社会进行全面宣传,以此吸引社会企业对项目的投资。除此之外,在土地整治规划中,还需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尽最大努力去保护环境。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应做到: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遵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提高耕地质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对比多个设计方案后再确定最终方案等。从而有效整合土地资源,不断优化用地结构,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⑶优化综合整治模式。目前,在社会经济水平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推进了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同时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另外,随着农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农村生态建设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农村现在的发展现状,还需对其他农业项目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的来说,要想实现高效的整治效果,便需要加强及优化综合整治模式,全面考虑影响整治效益的各项因素,从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不断规范土地整治工作。结语
总之,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是推进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扩大土地耕用面积,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还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此,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应及时发现并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此真正提高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操作性。另外,在实施土地整治工作中,应做到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导向,以改
[4]
[3]善农村生活条件为目的,同时充分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从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奠定有力的基础。【参考文献】
7.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 篇七
大型广告牌, 宣传汉中茶文化;在城市的商场、车站、广场等行人密集处安装电子显示屏, 讲解汉中茶文化;与央视或其他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合作, 推介汉中茶文化。同时, 要将类似“茶文化节”的节庆活动一直办下去, 因为现在的节庆活动已与发展旅游密不可分, 节庆活动已成为宣传旅游、招徕游客的又一特殊平台。特别是汉中茶叶协会将汉中几大名茶整合后打出“汉中仙毫”的品牌并成功推出, 使得汉中茶业走出了盆地, 走向了全国, 也使得汉中成了众多游客关注和向往的地方。
(四) 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工作。购物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中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必须注重茶商品开发研究工作, 茶商品从狭义上说是指各种品牌的茶叶;从广义上讲是指以茶为龙头的包括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规划编制公众参与不充分。民众无法参与塌陷区规划编制的过程, 只能被动接受结果;三是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涉及的各个部门缺乏沟通, 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甚至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 制约了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不难发现,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国内已有很多对沟通式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如沟通式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农村规划中的应用, 如广东省佛山市运用沟通式规划理论编制了区域绿地专项规划等, 这些探索的成功经验都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考。
一、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内涵
沟通式规划又称为协作式规划, 形成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 起源于哈贝马斯在1980年提出的“沟通行为理论”。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
品、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个方面的旅游商品。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茶文化商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成立专门机构设计开发文化内涵、品味较高的旅游商品。如, 在茶叶包装上可以根据茶叶产地, 在盒子表面印上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及简介, 比如:勉县定军茗眉茶盒上可印武侯墓和武侯祠, 西乡午子仙毫茶盒上可介绍午子山, 南郑汉水银梭茶盒上可印南湖、红寺湖, 宁强雀舌茶盒上可介绍青木川古镇等。另外, 还应根据汉中客源市场的特殊性, 推出一些特别品牌包装盒。如, 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和“东方红宝石———朱鹮”常常引得日本和他国友人前来品味和观赏, 因此, 可以在茶盒表面增印上日文或英文, 在方便游客的同时, 更好地宣传汉中茶文化和旅游, 也为早日把汉中旅游推出国门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Forester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理论引入到规划领域, 指出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就是沟通。Albrechts和Denayer认为沟通式规划是“使城市规划师与其他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合作的一种方法”。规划应当综合地反映这些主体的利益。作为规划的方法论, 沟通式规划能够更有效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综合利益。沟通式规划的目标是关注公平和社会的权力分布。
二、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应用
(一) 规划主体。
相对于传统规划, 沟通式规划的主体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体数量多且多元化。传统的规划主体主要是规划师和政府, 规划师只受政府意愿的影响。沟通式规划则不同, 规划主体包括规划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
积蓄力量。
目前, 汉中拟建造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 休闲、旅游、娱乐、会议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汉中茶城, 以此来提升汉中城市品位。此项目的完成将会填补汉中无大型旅游购物点的空白, 从而大大提升汉中旅游品位, 促进汉中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汝百乐, 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7.
[2]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
[3]史延廷.振兴茶叶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中国旅游报, 2000.2.
体、普通民众等;二是主体之间关系复杂。随着主体数量的增加, 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复杂起来, 规划方案不能只由规划师或政府定夺, 必须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三是沟通式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即规划方案的形成是一个根据现实状况, 不断商榷、权衡和调整的过程。
对于一个县级单位来讲, 采煤塌陷区沟通式规划主体主要包括: (1) 规划编制单位, 指规划师及直接参编人员; (2) 政府部门, 指国土局、水利局、交通局、建设局、农业局、财政局、环保局、林业局、矿管局等行政单位; (3) 矿山企业, 指造成土地损毁的直接责任人; (4) 利益受损者, 主要指失地农民; (5) 其他利益相关者, 如生活环境受到采矿影响的居民、矿山企业职工等。
(二) 规划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规划中, 规划师是纯粹的规划方案编制者, 以技术标准衡量规划质量的好坏, 而沟通式规划要求规划师走出“闭门造车”的樊笼, 深入人民大众, 深入社会团体。在沟通式规划中, 规划师扮演着以下几种角色: (1) 利益维护者的政治角色, 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 规划师应该贯彻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把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重点考虑; (2) 规划宣讲者和传达者的沟通角色, 因为普通民众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并不了解, 这需要规划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民众沟通, 并且要将人民的意见传递给政府; (3) 规划方案协调者的决断角色, 在规划主体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的时候, 规划师应该尽量权衡各方意见, 但更应该坚持作为专家科学和理性的意见, 并形成最终的方案。
(三) 沟通式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程序
1、规划编制准备阶段。
要对规划编制的决议、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及工作安排等进行公示, 公示的方法有多种, 如报刊、电视、网络、宣传单、召开新闻发布会等。领导小组是统一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机构, 负责规划编制的招标、资料收集、定期审核等, 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办公室。
2、草拟规划方案阶段。
规划师不仅要现场查勘, 收集资料, 还要与各部门积极沟通, 如与矿山企业沟通, 以更清楚地了解塌陷地的破坏范围和程度;与国土局沟通, 以符合当地的耕地保护政策;与交通局、水利局进行沟通, 以和区域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相衔接等。此外, 还要与塌陷区的失地农民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对塌陷区治理的一些看法, 调查他们接受耕地损失补偿的意愿, 因为农民失地补偿也是规划中资金预算的一部分。
3、规划协调论证阶段。
在初步编制完成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文本和图册之后, 以召开会议的方式, 邀请规划主体进行修改完善。也可以将文本、图册送至各局, 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对于无法参加会议的失地农民群众, 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意见, 问卷的设计应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规划的协调论证可以举办多轮, 直到得到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的规划方案为止。
4、规划的评审和审批阶段。
报送评审和审批的材料不仅要包括规划文本和图册, 还应该包括规划修改的说明及沟通过程中的意见汇总。
5、规划的实施阶段。
规划的相关主体有权了解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 若规划有了后续的变动, 仍应该通过沟通过程征询大家的意见, 并经一系列论证之后确定。
三、沟通式规划方法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的作用
1、沟通式规划在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发挥了联系各方意见, 协调各方矛盾的工具作用, 有利于规划师了解矿区人民群众对塌陷区治理的看法, 并广泛地吸收社会群体的建议, 进而编制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尽可能地避免“封闭规划”带来的不良后果。
2、对以往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研究, 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 都偏重于技术, 规划由“工具理性”所主导, 而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引入摒弃了技术因素作为评价规划好坏唯一标准的这一现状, 引导规划师对社会、人居等层面的深入思考。并且, 通过与多方的沟通, 可以让规划师拓宽思路, 充实完善规划方案。
3、沟通式规划理论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维持稳定。将沟通式规划引入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也是相辅相成的。
4、公众参与使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过程变得透明, 公众既是参与规划编制的一分子, 又扮演着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角色,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沟通式规划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塌陷区沟通式规划涉及规划师、矿山企业、政府和人民群众等若干个主体, 规划师的角色有了较大转变,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 需要加入与各主体沟通的环节。沟通式规划作为当代西方先进的规划理论之一, 在我国采煤塌陷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人民群众规划知识欠缺, 沟通困难;规划涉及主体较多, 而权衡规划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权衡规划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启宇.矿区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9.8.34.
[2]阮并晶, 张绍良, 恽如伟, 马诚超.沟通式规划理论发展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J].城市规划, 2009.33.5.
[3]姜梅, 姜涛.“规划中的沟通”与“作为沟通的规划”——当代西方沟通规划理论概述[J].城市规划学刊, 2008.2.
[4]马向明, 吕晓蓓.区域绿地:从概念到实践——一次“协作式规划”的探索.城市规划, 2009.30.11.
[5]陈飞.沟通式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8.浅析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篇八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
我国在2009年10月正式实施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条例中规定: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对其管辖区域内的土地规划环境进行评估。在进行的各种规划建设以及工农畜牧业的开放,包括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建设时,其管辖区域的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1. 土地整治活动的概念
土地整治活动其实就是把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以及性能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进行改变的一种土地规划方式。由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针对性的,是因地制宜的,所以土地整治活动能够让土地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并具有长久性,然而,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活动来说,土地整治活动让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势在必行的。
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建了一个环境系统,这个新建的环境系统是不是会更好还具有不确定性,而这个环境建立起来后一旦发现效果不理想或者更加恶劣,想恢复到从前的系统是非常艰难的,这就需要在进行土地整治之前做出深入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整治方案,尽可能地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土地整治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整体规划,不能超出国家的土地规划范围。
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
我国在土地整治规划方面有一套固定的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规范。而土地整治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整个土地整治规划决策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完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这也是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的规范程序,合理有效的结果决定于合理有效的程序规范,这样程序下制定出来的土地整治措施才能够切实可行有效。土地整治决策程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全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制定备选方案以及应急方案,以应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能够给评价活动提供更合理有效的依据。
2.1 评价大纲的制定
大纲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在把握好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在制定土地整治环境规划大纲时,一定要明确规划的对象,同时还要对规划涵盖区域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此外,还要重视收集各方面相关资料,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第三,收集与本次规划相关的其他规划的资料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关联之处进行类比,取长补短。规划内容的制定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不能违背。最后,充分考虑主要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
2.2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在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合理制定完成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大纲是一个指导,评价工作中的环境发展目标确定、评价标准以及调查方式的采用等,都需要依据大纲来收集相关资料,不能脱离已经制定好的大纲内容。第二,评价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做充足,如收集整治规划区域的环境资料等工作,只有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方可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工作最核心的部分,同时需要对土地整治之后的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科学的预测,以便为土地整治活动制定备选方案和应急方案提供依据。第三,进行评价结论总结。土地整治活动要严格遵守评价的结果,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可行,则能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如果评价结果认为有问题存在,就必须要对方案进行相关的整改,甚至是放弃方案。
2.3 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坏境影响评价完毕以后,要以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报告书要全面、客观,用简练的语言将评价内容阐述清楚。报告书的格式要规范,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报告书的模式,同时报告书还要有科学依据,要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做出最真实的评价[2]。评价总结报告书的内容一定要客观,要将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阐述出来,不能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将土地整治活动的好处和问题都客观地指出来,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
3. 土地整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整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大致包括处女地的开发、土地原有作用变更、对原居民点的撤点并居以及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用地进行重新规划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基本上所有的土地整治活动都会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要整治土地,还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就需要全面地认识到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
3.1 处女地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最大影响的无疑是处女地开发。处女地是原生态的,是已经跟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稍有变动,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开发不当,就会使得该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果是毁灭性的。气候恶劣、土地沙化、物种灭亡、洪涝灾害等情况在很多处女地的不当开发案例中经常见到。如何才能够做到既要让处女地得到开发,同时还能够让要开发的处女地不会完全脱离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就需要对环境影响做出充分全面的评估,然后科学合理地进行处女地开发。
3.2 农村撤点并居土地整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村撤点并居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从前散落居住的农民或小村落集中迁移到生活比较便利的居住地,可以让农民享受更方便的交通和更健全的生活设置和社会福利。迁移后空出的土地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农村撤点并居所涉及的土地整体规划环境影响包括对新聚集居住地的建设和对旧居住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新集中点的建设以及旧点的重新利用[3]。所以,在进行新居住点的建设时一定要做出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旧居住点土地重新利用的内容是要防止过度农耕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为了避免土地闲置还要合理整治改造。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能够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其特点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这种影响对环境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科学合理,还要充分全面,给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的环境保护依据,让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让土地政治活动顺利进行,又能够让环境得到保护不被破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措施也逐渐趋于成熟,在土地整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8-21)http://www.gov.cn/zwgk/2009-08/21/content_1398541.htm.
[2] 许庆福,于学峰.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的区域土地整治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吴忠思,王锐,刘秀华,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33-136.
【土地整治规划措施研究】推荐阅读:
一级土地整治项目10-17
土地规划范文08-17
河道整治施工组织措施08-27
农村土地银行研究综述06-25
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09-18
环境卫生整治措施方案10-2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与修改09-21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