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是什么

2024-06-30

中国历史是什么(精选8篇)

1.中国历史是什么 篇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的决议。(1)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2)全会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4)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中国历史是什么 篇二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也有其内因与外因。内因概括起来有二: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二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要。外因的作用概括起来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是先进文化的传人。

1.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政党是阶级的政治代表,列宁说:“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近代以来,任何新生阶级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本阶级的政治代表,西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说明了这一客观规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共产党的产生,也不例外,无产阶级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中国无产阶级是随着近代中国新式企业的出现而产生的。从19 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它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壮大起来。1894 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约10 万人以上。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已增至200 万人左右。随着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工人运动也不断发展,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过渡。工人阶级的壮大,政党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内因。而先进文化的向导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2.中国革命的内在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要。我们知道,中国的民主革命,从一般意义上说,开始于中国社会性质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初。从那时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起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民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阶级局限,使这两次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更有完全意义的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也是失败。那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激化又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它将推动革命向前发展。谁有能力提出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革命纲领,谁能推动革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中国的无产阶级,其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了它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因此,它(通过其政治代表)能够提出这样的革命纲领,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向前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内因之一。我们纵观几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不难看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革命理论的向导作用。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这种革命理论的指引下,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3.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7 年十月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树立了榜样,给中国进步的思想界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就是先进文化———马列主义的向导作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沿着布尔什维克党的路子走出来的。

4.马列主义是先进文化代表。十月革命后,一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很快便接受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杰出代表就是李大钊。他在1918 年11 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以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1919 年元旦发表的(新纪元)等文章中,热情洋溢地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这是他的预言,这预言激励着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由于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的先进的文化的开始传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便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的思想解放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思潮和革命思想的社团、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新青年》杂志逐渐成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较大影响的刊物。《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文化的传播,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开始形成了一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可以说,马列主义是先进文化代表对我党的成立起到不可估量的外因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是探索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程

文化是20 世纪人类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新世纪里,文化更是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各门学科学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样作为中国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问题很关注。她除了宣传马列主义这种先进文化之外,还大力探索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说,她的历史是探索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

1.中国共产党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是惟一历经从人类文化的源起、生长、发展、壮大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她有许多优秀成果,人们把她统称为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中国共产党没有丢掉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而是把它发扬光大。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质“德”,中国共产党把她运用到干部的考核和任用标准上,并对“德”赋予新的内容。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多得举不胜举。

2.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新文化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必然产物,更是中国新文化的创造者和保卫者,也是人类新文化的创造者和保卫者。“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新文化,产生了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形成了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代表。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形形式式的反动派、复古派、殖民派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坚持和捍卫了“五四”运动的文化方向,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风气,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发展繁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怎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在思想文化领域通过“大批判”来实行“全面专政”,结果恰恰是阻碍以至破坏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经验教训。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新阶段里,中国共产党也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邓小平理论这种新的先进文化。并用邓论作为向导,抵制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捍卫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已经越过国界,带有世界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解体后,这种指导作用的榜样性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伟大代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它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文化代表,而且是人类先进伟大代表。

3.三代领导人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探索。“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生力军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列主义这种先进文化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

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经验教训,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点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了从适应以阶级斗争为纲向适应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上转变,实现了从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进入了—个崭新的境界,为促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正是探索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诞生的内因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二是中国革命的内在需要;外因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文化的传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是探索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结果。

3.历史是个什么东西 篇三

我有个学习历史的朋友,他花了很多时间研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我就对他说:“你那么用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肯定了如指掌。”他却回答道:“我倒觉得,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要想搞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先搞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我现在就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我相信,我还得再往前推,才能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爆发的。这个过程永无止境。”

这位朋友说,他不懂的东西太多,每次弄懂了一个问题,总会引出另一个问题,永无休止,我一直忘不了他的话。他后来成了一名治學严谨的历史学家。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他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学习历史的谦卑感让他保持了年轻的心态和旺盛的求知欲,尽管大家觉得他已经相当博学了。他是个终身学习的榜样——每天都学到新东西。

有人说过,一个人不懂历史,就像一片树叶不知道自己是树的一分子。这比喻又风趣又形象,对许多人都适用。我们每个人都不应放弃自我教育,是否去学校进修只是个形式问题。

我的口气听起来可能有点武断,却是我的真实想法。有人认为无知是优点,我却怎么也看不出无知有什么好。无知没有好处。每天早上一睁眼,就问自己:“我今天能学到什么以前不懂的新东西?”这种做法实在是个好的开头,它可以让你吸收更多信息,提高你自身的价值。今天,可供利用的资源这么多,何苦因知识匮乏而自我束缚呢?

有一次我听几个欧洲人聊天,他们好像一致认为,美国人似乎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当然,欧洲的历史比美国悠久,两者足有千百年的差距,欧洲人的根也易于追溯,而美国人的祖先不少来自欧洲各国。不过,经他们一说,我倒真的想了想这个问题。我认识到,他们的话大致不错。前不久我去了一趟苏格兰。我母亲的祖辈是苏格兰人。我专门研究了这块土地,考察了它跟我的渊源。它甚至可以解释我为什么酷爱打高尔夫,原来,高尔夫运动就源自苏格兰。

我发现,我热衷了解苏格兰的一切。它扩展了我的商业视角,开阔了我的眼界。现在我正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建一座高尔夫球场,建成以后会很壮观。我很喜欢那里,乐于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我还意识到,我要学的还很多,为了这个,我肯定会接着投资,继续有趣的游历。

听我的话,千万不要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首先,全知全能是不可能的,其次,那其实很无聊,你,别人,都会觉得无聊。第三,你会错过很多好玩的历险。所以,记住,你要在提高自身价值的同时扩大眼界,要敢想敢做。这就是所谓的巨大成功。

唐纳德·J·川普,美国商业界咸鱼翻身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初,他负债9亿美元,面临破产。如今,他代表全美知名高价房地产品牌,在纽约拥有超过10座房地产,其身价约25亿美元。

一加一摘自《像成功者一样思考》

4.中国历史是什么 篇四

一、宋代文学

1,词(含晚唐五代词)

无名氏《忆秦娥》(箫声咽)(注:见补充)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望海潮》

王安石《桂枝香》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

秦观《踏莎行》

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见补充)、《苏幕遮》

辛弃疾《水龙吟》、《摸鱼儿》、《西江月》、《永遇乐》

姜夔《扬州慢》、《暗香》(见补充)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见补充)2,诗歌

王安石《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澄迈驿通潮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鄂州南楼书事》、《寄黄几复》 陆游

四首(见教材)3,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秋声赋》

苏轼《前赤壁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答案一: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答案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确认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有助于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高举旗帜的自觉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只有认清它们各自的独特性、独创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来理解;只有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继承性,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

由于产生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不同,这就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主题、理论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就时代条件而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主题的变化决定了它在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上必然与毛泽东思想有明显差异。就实践基础而言,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践的目的、任务已与革命时期完全不同,中国国情也已发生根本变化,这就必然使它同毛泽东思想有所区别。就理论主题和理论内容而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革命,它主要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的主要是在中国为什么要革命、革谁的命、靠谁来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是改革和建设,它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的,这些重大问题都是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

看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明显差异固然重要,但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更加重要。二者的一脉相承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渊源的共同性。它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渊源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结果,只不过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有所不同。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历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二是哲学基础的共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指导各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三是文化根基的共同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思想内涵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内容和表达风格则完全是中国式的。这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个突出优点。四是理论目的的共同性。两大理论成果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目的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目的不是一代共产党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而正是这一崇高目的,构成了贯穿于两大理论 成果之中的一条红线,决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是先驱与后继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创造了思想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基本观点,又根据新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使这棵理论大树永葆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

答案三:本土化和当代化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显著特征和一个重要的基本经验。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也就是民族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地域性;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将本土化与当代化很好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②。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以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产物。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时代理论,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③邓小平的时代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一个核心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能够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历史性飞跃下,我国的建设将是光明的,有无限希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健身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④

中国共产党若想在前两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飞跃,需要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起者、领导者、先行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的活力和保证党的领导基础不动摇。这样,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飞跃。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1]

答案一: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那么,什么是“新常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新”就是“有异于旧的”;“常态”就是经常持续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经济这辆快车已经换挡行驶,而且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

答案二:实际上,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2012年,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符合“新常态”增长率。惠誉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将避免“硬着陆”。

那么,“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一个悲观的描述?我想不是。

据统计,1950—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期间仅为4.07%。根据国际和历史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而且往往GDP增速都很难持续保持在5%以上。而我国虽然2012-2013年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但也保持了7.7%的增速。正如以上数据所提示的,“新常态”是国际惯有的经济规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一直高速增长下去,因为在增长的过程中,世情在变化,国情在变化,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做出调试和转型,更多地将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向增效提质节能环保上倾斜。

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新”特点,首先是适应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其次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速下台阶,效率要上台阶,要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最后是认清“新常态”时期的风险,调试和转变是有难度的,必须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困难,以改革的红利激发更多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 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最后,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 “根”——马克思列宁主义。二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哪些主要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实现这一结合,关键在于从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在正确理解、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成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探索和把握规律出发,把党的思想路线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要求全党“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依靠这条群众路线,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损害党的群众路线的做法,但党的群众路线总体上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启和进步相适应的,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基础之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总起来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方向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整个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实质上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1.中高速。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3.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5.历史是什么读后感 篇五

近日,笔者有幸拜读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所著的《历史是什么?》。由于本人热衷历史,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颇深。因为档案学的最初起源于历史学科,笔者尝试着从“档案”角度理解此书其中的一章,从而推动对档案历史主义展开更为全面、深层次的研究,发掘当代历史档案在构建集体记忆、丰富民族精神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社会价值。

书中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章的内容——“历史、科学与道德”。众所周知,目前我们所学习的档案学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那么历史是学科还是科学呢?这是许多历史学家都在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学和档案学一样,是一门学科。首先,历史学家研究的是特殊的事件、节点,而科学家研究的是普适的一般规律;其次,历史不能用来预言未来,科学却具有一定预知未来的能力;最后,历史的阐释是主观的,科学的论述都是客观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当把历史主义的价值观念放到档案学科中来看,历史和档案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紧密相连的。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年代足够久远的档案,我们把它们称为“历史档案”;把从一整套事件中归纳出的出处与另一整套事件去作比较:当我们在阅读档案或者档案工作者在归档的时候,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尝试从本源上比较和拿捏几件人、事的相似点,这样做就促使档案学界的“来源原则”逐步成型。

6.遵义会议历史意义是什么 篇六

遵义会议是指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遵义会议的内容:

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决议》主要内容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政治局会议通过”,2 月 16 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

《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情况下,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即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

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我军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决议》指出,政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决议》指出,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决议》指出,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军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要求红军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遵义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 3 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

的人还:

1.参观遵义会议心得 3 篇

2.遵义会议的文章

3.遵义历史文化简介

4.红军长征的意义 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5.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论文

6.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7.中国历史是什么 篇七

1948年, 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 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 精度要求高, 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 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 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协助下, 开始数控机床研究, 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 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 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数控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 这一发明对于制造行业而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那么, 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时候生产的?

攻克难关研制中国的数控机床

中国要发展, 就要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

1958年, 清华大学的老师组成了攻关小组, 研制中国自己生产的数控机床。

当时在国际上, 数控机床技术也才刚刚起步, 到正式开始设计时, 他们才发现几乎找不到现成的可以学习和参考的资料。他们要研制的数控机床, 在当时更是一件现代工业高技术的结晶。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 计算机所具备的:高精度, 高速度特点就被工业界所重视, 并且很快提出了将其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设想。1952年,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数控铣床。但是历经多年的发展, 这种设备依然属于曲高和寡的高精尖。我们国家决心向着这个领域发动挑战!

研制数控机床, 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理论上, 中国一穷二白, 资料上, 只有几张仅供参考的示意图, 资金上, 经常出现短缺。一次, 一位老师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弄坏了一个电阻, 让他悔恨很久, 还写了一份检讨书。而这种电阻, 在现在到电子市场上只要几元钱就可以买一大把。当时的一些领导得知后很重视, 北京市的一位领导专门带着技术人员去国营738工厂购买最好的电子元件。周恩来总理一次参观中看到实验现场满地的电线和杂物显得杂乱无章, 马上要求技术人员:“清理干净!”并且说:“必须养成科学的工作作风!”领导人的关怀, 不是体现在口头上, 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数控机床研制成功之后, 引起了中国工业界极大的轰动, 也震惊了世界。

无法忘却的历史

1958年, 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出的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的诞生, 填补中国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

1958年秋天, 当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来到清华大学的车间参观时, 等候多时的师生们热烈的欢迎了这位异国客人:没有用鲜花, 没有用掌声, 而是聚精会神的操作着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床, 加工着什么。

不一会儿, 一块刻有“金日成万岁”五个字的钢板被递到了金日成的手里, 他立刻饶有兴致的接过来, 抚摸着, 询问着。随后, 又一块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钢板被递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金日成主席对这一先进的技术赞不绝口, 立刻题词留念。

由于数控机床主要用于高精尖精密机械的加工, 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 所以清华大学的老师们专门为这台机床编制了“写字”程序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数控技术, 这就出现了这值得纪念的一幕。

这台完成了刻字的设备就是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由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联合研制。上面的这个故事, 是这种设备第一次公开的表演。

跟如今先进的加工设备相比, 上面那一台设备显得极尽简陋:只能实现三个坐标的联动, 控制设备采用的是直线插补电子管系统, 装入控制柜后体积足足有10台电视机那么大。传动系统为最简单的步进电机伺服系统, 在现在的新型数控机床上基本上被淘汰了。但是不管怎么说, 这次研制成功, 算是完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从此, 我国的机械加工从依靠手艺向依靠技术转变。

然而, 令人扼腕的是, 在X53K1诞生之后, 中国的数控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到此为止, 出现了长达30年的停顿期。在这一年, 日本也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到今天, 中国在数控加工技术领域与世界的差距十分惊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一些关键设备, 如大型机组转子, 芯片生产线,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 军工产品生产线等都依赖于国外进口的设备。而且, 受到制裁和禁运的影响, 好多设备甚至都买不来!加工技术的落后, 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大跃进的浮躁, 三年自然灾害的彷徨, 文革的空前破坏, 改革开放初期的迷茫, 90年代的短视……一次一次的让我们远离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

每一次的落后都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去, 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鲜血和生命, 现在, 我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市场。并且让自己的命脉卡在了外国公司的手中。一个富有梦想, 富有激情的伟大国家, 其崛起的梦想却被几个大国凭借其技术代差和市场优势玩弄于股掌, 怎么能不让我们愤怒, 悲哀, 又无奈?

大国智造需要先进的加工设备

人们不会忘记, 1983年, 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委员会成功从日本东芝公司获得了价值35亿日元的四台MBP-110S九轴数控镗铣床, 并且被送到了苏联的造船厂。这是一种可以对大直径的船用螺旋桨完成精密加工的高技术设备。因此, 苏联可以加工出高质量低噪声的潜艇螺旋桨。历史上, 苏联潜艇素来以噪声大, 易被发现而著称, 而从此后, 苏联潜艇彻底脱胎换骨, 一下成了“隐身人”, 战斗力顿时得到很大提升。也让北约感到了更加巨大的军事威胁。1986年, 巴黎统筹委员会一致认定, 东芝公司违反了禁运规定向苏联出口了违禁的设备, 令东芝上上下下陷入一片混乱。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

东芝事件充分证明了现代加工技术不但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数控技术的重要意义, 正在于此。如果我们国家可以生产出性能不输于西门子或FANUC的同类设备的数控系统, 那其意义不亚于我们发射了一次神舟飞船!

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 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 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 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 采用数控系统的机床品种日益增多, 有车床、铣床、镗床、钻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和电火花加工机床等。此外还有能自动换刀、一次装卡进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

8.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篇八

★公元七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时候人家都是往前冲,只有他往后跑,他总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独生子为借口,对自己的逃兵行为进行解释。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没有什么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管仲尤其反感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他在相齐的时候,有一句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般来说,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史官给记录下来的。那会儿虽然没有录像,但是史官在朝廷上,皇上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现场记录,成为皇帝的实录。皇帝本人应该不能看这个实录的,明清的时候够专制了吧,明清的皇帝都不看实录,因为实录就是他每一句话,尤其在朝廷上跟大臣讲的每一句话,实录不能改。可李世民他就看,不但看还改,这句话说的不合适,你给我删了,你不删的话,弄死你。不过,甭管李世民即位的手段多野蛮、残酷、血腥,多么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他在这个历史上贡献很大。

★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写入奸臣传的。历史对他的评价不是很高,天下骚然,党同伐异,党争视同水火。原来朝廷的矛盾没这么厉害,现在一下子各种矛盾都给王安石激发出来,所以他的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甚至有人说北宋灭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成吉思汗是金盔金甲金盘子金碗金筷子,靠着一棵大树死的。所以蒙古人把那棵树锯下来,抛成两半挖成槽搁里面,三道金箍一围就是他的棺材。蒙古人很环保,我来自草原,死了我要做养料,不能占用耕地,不修坟。每一个元朝皇帝都这么安葬,所以元朝的皇陵在哪你根本就找不着。

★朱元璋带着他孙子——皇太孙朱允炆检阅藩王的部队,瞧你这些叔叔,兵强马壮,万一哪儿造反,让你叔叔镇压。朱允炆小伙儿当时也二十多了,有点儿想法,他就反问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谁镇压?一下把皇上问晕了,没考虑过这问题。那就靠天吃饭呗,哪能那么巧?所以老皇上一死,这个朱允炆一即位,即明惠帝,就下诏削藩。他这一下诏削藩,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夺了江山,迁都北京。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外国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时候的中国,没有国旗,也没有国歌,只有象征皇权的黄龙旗。1889年,张荫桓出使国外,请求朝廷定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国旗。1896年,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出使西欧和俄国,在欢迎会上,按照国际惯例,要演奏主、宾两国国歌,李鸿章灵光一闪,临时编出一首七绝诗,以充国歌。歌词让人很无语:“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上一篇:开张大吉祝福语下一篇:辅导机构家长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