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辅导全

2024-06-16

心理咨询与辅导全(精选8篇)

1.心理咨询与辅导全 篇一

《心理咨询与辅导》复习提纲

1、学校心理辅导含义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体辅导、教育教学中心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具体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

①发展性目标: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b、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

c、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

d、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e、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f、帮助学生提高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

g、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

h、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造精神。

②防治性目标:

a、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

b、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

c、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d、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使他们获得更佳的发展。

e、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①、学习辅导、②、人格辅导、③、生活辅导、④、职业辅导。

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两条:

一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 另一条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

5、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

题准备)?从消极的一面来看 ①、升学压力、②、独生子女的教育、③、不利的家庭环境(离异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6、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

①、经验标准、②、社会规范的标准、③、临床诊断标准、④、统计学标准。

7、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①、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②、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③、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整的过程。④、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8、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

②、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③、能承受挫折。

④、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选环境。

⑤、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⑥、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⑦、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⑧、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9、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条: 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件(ⅰ、身体外形的变化;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ⅱ、体内机能的发育; ⅲ、神经系统的发育;),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10、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心理发展是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②、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③、心理发展是开放的。④、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⑤、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如何辅导,简答)①、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②、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习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

③、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④、帮助小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⑤、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

1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认知发展。

②、性意识的觉醒。③、不成熟的“成人感”。

④、学习成绩分化激烈。

⑤、同一性问题。所谓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13、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不平衡性。②、动荡性。③、自主性。④、进取性。⑤、闭锁性。

⑥、社会性。

14、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为比尔斯。专著为《一颗自我发现的心》

15、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异同或关系。①、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

德规范或法律规范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

而心理辅导则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说心理辅导解决“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

②、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境界,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达到“凡人”境界。

16、学习辅导涵义

包含两个方面: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

②、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17、学习辅导的目标: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18、学习辅导的内容(动、情、行、能)①、学习动机辅导。②、学习情绪辅导。③、学习行为辅导。④、学习能力辅导。

19、学习动机的作用:动力作用;维持作用。20、学习动机的激发。①、认知内驱力的激发。(求奇法、求新法。求趣法。)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作业批改激励法、学习内容自选法、效果自我评定法、习题自编法、小先生法、互助法。)③、附属内驱力的激发。(表扬法、奖励法。)

21、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②、要有科学的爱的表达方式。

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的激发、间接兴趣的激发。)

22、什么是学习过度焦虑?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学习过

度焦虑又叫考试焦虑,主要反应在考试怯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场上,一般有如下特点:

①、当事者在考试前夕普遍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担心考试考不好。

②、考试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手颤抖,还有的伴有尿频,腹痛,头脑一片空白。

③、当事者一般都会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

④、当事者受到考试的压力比较大(压力有来自家长处,学校老师处,学生自身。)

23、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①、认知辅导。②、松弛训练。③、自我暗示。

④、劳逸结合。

24、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①、明确学习目标。②、做到学而有序。③、提高学习效率。④、磨练学习意志。

25、制定学习计划的原则? ①、差异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

⑤、变通性原则。

26、作业规范的辅导包括哪些方面? ①、在态度上,力求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准确率高,字迹端正,书面整洁。②、方法上,要有序地进行作业。③、习惯上,要求独立完成。

27、复习辅导。①、复习须及时。②、复习须思考。③、复习须多样。

28、预习的指导。

①、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养成动手习惯,做预习笔记,将重点、难点记下。

③、预习时也要多动脑筋,找寻重点、难点的过程就是动脑筋的过程。

29、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种依靠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结构中包括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法、竞赛法、训练法(专门与结合训练)} 30、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③、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

果的意识。即认知的认知。包括三方面:

ⅰ、元认知知识; ⅱ、元认知体验; ⅲ、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的培养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ⅰ、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

ⅱ、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ⅲ、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计划。

31、人格辅导的是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技

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价格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活动。

32、人格辅导的目标:促进适应、铸造人格。

33、人格辅导的内容。①、自我意识的培养。

ⅰ、自我认识与接纳 ⅱ、自我控制。②、情绪辅导。③、人际交往辅导。④、青春期辅导。

34、自我意识

①、亦称自我、自我觉知、自我觉察,指个

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②、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ⅰ、自我认识。ⅱ、自我体验。

ⅲ、自我控制。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35、自我意识辅导的涵义:就是根据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种辅导活动。

36、自我辅导活动的宗旨(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学生有效适应环境铺垫良好的基础。

37、自我意识辅导的实例分析(会从自我认识辅导和自我控制辅导角度分析。)P109。

38、情绪辅导的内涵: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

39、情绪辅导的目标:

①、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②、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③、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绪体验;

④、帮助个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

40、人际交往辅导的内涵: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手段来指导、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人际交往活动,藉此增进学生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人际关系,推动学生价格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41、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标是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42、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

①、学生同伴的交往和沟通。

②、学生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成人的沟通与交往。

43、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辅导?

①、人际交往辅导要与学生的现行交往实践结合,辅导的成效应以学生交往实践中寻求,教师有责任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将辅导的成果迁移于日常交往实践。

②、人际交往辅导可利用有关的社会关系测量来探查学生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对具体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和处理后,教师心中有数,为辅导提供基础。③、在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组织、协调和指导者作用,与学生协商建立适当的活动规则,保证辅导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氛围、舆论氛围及秩序,以此使活动朝着健康的,有益的、有建设 方向开展。

④、人际交往辅导渗透在班主任工作、教学过程、教育过程中。

⑤、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家长的相应辅导。⑥、对少数有严重交往障碍和人际适应不良的儿童,辅导教师应予以个别辅导。

44、青春期概念

又称青少年期或“生发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体从儿童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或者说是从发身到发育成熟的成长期。年龄约是从12或13岁开始,20多岁结束。

4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①、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

②、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

③、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致,稳定性降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

④、在人际交往方面,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依赖与批评共存。

⑤、两性话题成了青春期发展的中心内容,亦使少年的意识、心境、行为染上了一层神秘、难以捉摸的色彩。

46、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 ①、心理生物性紊乱。②、情绪问题。③、性别角色混乱。④、人格冲突。⑤、人际冲突。⑥、性心理问题。

47、青春期辅导的内涵。

是指以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为特定对象、以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青春期突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辅导活动。它是一种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促进和引导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发展时期的教育活动。

48、青春期辅导的目标

①、青春期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对即将到来的身体、生理的快速增长和发育做好准备,并认识和接纳这些变化,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②、青春其他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由一系列身体、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学会相应的策略和技巧。③、青春期辅导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恰当处理两性关系,平衡度过性困惑期。

49、青春期辅导的内容。

①、认识、接纳和塑造自己的青春期形象。②、青春期辅导。③、性心理辅导。

50、青春期辅导的途径与方法。①、讲座。②、集体讨论。③、活动设计。④、个别咨询。

51、休闲的功能?

对于人的发展有多种价值。①、松驰身心。

②、满足个人需要与兴趣。③、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

④、增进个人身心发展。

52、休闲辅导的基本途径与内容有哪些? ①、校内。

ⅰ、开设休闲辅导课程。ⅱ、组织学生休闲团体。ⅲ、课余休闲活动。②、校外。

ⅰ、建立社区休闲活动中心。ⅱ、开设了家长休闲辅导讲座。ⅲ、开辟休闲活动基地。

53、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5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

①、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懂

得平凡劳动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②、帮助学生从身边职业开始,逐步深入社会。

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各种素质,发掘学生的潜能。④、帮助学生正确协调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要和自己的特点确立初步的职业意向,提高升学和就业的决策能力。

55、学校职业辅导的任务。

①、从起始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教育,并向他们讲解社会主要职业和专业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

②、收集和积累学生的个人资料,同时调查和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高一级普通学校的职业、专业的内容,招工和招生的条件,以及有关工种的劳动强度和报酬待遇。

③、对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确定就业或升学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专业,同时学校也可向用人单位和高一级学校推荐合适的人才。

56、职业辅导的内容。①、了解职业辅导。②、了解自已辅导。③、人生探索辅导。④、合理选择辅导。

57、职业辅导的原则。

①、独立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原则。③、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58、职业类型的六边型图和部分职业名称举例。P157

59、了解自己辅导。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①、了解职业能力。②、了解职业兴趣。③、了解职业个性。

60、全面了解自己的方法。①、轶事记录法。②、评定量表法。③、自传法。④、讨论法。⑤、会谈法。⑥、问卷法。

⑦、日记行事表法。⑧、测验法。61、职业的价值。①、维持生存。②、发展自己。③、贡献社会。

62、“生命彩虹图”是由职业理论研究家萨帕提出的。它用自然界的彩虹的轮廓形象地反映了人一生的角色在时间上的透视。(图P178)

63、正确认识心理辅导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 ①、关于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并服务于全体学生,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环境适应能力。②、关于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模式,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③、关于教育方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育,而每个有个性的学生组成了这个全体,心理辅导课程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差异,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发展。64、什么是心理辅导课程?

是指学校积极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学校心理辅导形式。

65、心理辅导课各程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由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决定,辅导课程必

须保证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人人平等,相互服务,自觉接纳辅导内容,促进个性发展。

②、由心理辅导课程原则决定,辅导老师通过组织的心理活动,达到老师的帮助与学生自助相结合。

③、由心理辅导课程的关系决定,实施心理辅导课程的师生双方必须遵循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是信任的前提,是辅导课程成功的保证。

④、由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决定,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来组织课程活动内容。

⑤、由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决定,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课程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合理地、自由地表达情绪,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⑥、由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决定,课程活动既要根据目标实施活动,又要以学生即心理需要、第三的心理问题,来决定辅导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⑦、由心理辅导课程对象决定,辅导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

66、心理辅导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梯状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可分为如下两个目标:

①、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

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②、预防性目标: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67、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

①、信任原则。②、接受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自主性原则。⑤、合作性原则。⑥、活动性原则。⑦、配合性原则。

68、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不:

①、角色活动。

②、表演活动。③、游戏活动。④、体育活动。

69、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形式。

①、社会活动(春游、秋游、旅游、团队活动)

②、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③、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④、社会实践(军训、学农)70、心理辅导教材的内容结构

①、一般中小学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结构的四个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②、我们觉得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就有五个基本要素: ⅰ、认知经验要素。ⅱ、意志品质要素。ⅲ、情感经验要素。ⅳ、社会经验要素。ⅴ、生活经验要素。71、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②、自述法。③、角色法。④、讨论法。⑤、情景法。⑥、综合法。

72、课堂心理辅导的概念。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73、学科渗透式的教学设计:其特点是以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达成的相关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74、课堂管理的模式

勒温提出的三种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人际关系型、自主型管理模式)、专制型(权威型、恐吓型管理模式)、放任型(放任型管理模式)的领导方式。而食谱型、训导型、行为矫治型管理模式介于民主型与专制一霎时领导方式之间。三种领导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75、有效的课堂管理。①、课堂秩序的建立。②、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

③、课堂中的奖励与惩罚(非常重要)

使用奖励要注意以下几点:

ⅰ、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

ⅱ、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

致。

ⅲ、应在课堂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ⅳ、奖励的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ⅴ、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

为辅。使用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

ⅰ、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帐”;

避免过多地涉及学生个人过去的经历。

ⅱ、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

段。

ⅲ、切忌体罚学生。ⅳ、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76、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有来自个体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

①、个体的原因。ⅰ、性格上原因。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ⅱ、生理上的原因。ⅲ、态度与动机的原因。

②、环境因素分析。ⅰ、教师的行为。

ⅱ、家庭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ⅲ、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

77、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①、教师“中止授课”的策略。

②、教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分析评估策略。

③、利用同辈集体的资源。

7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79、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①、智力标准。②、学业不良标准。

③、学习过程表现异常。80、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①、暂时性困难学生。②、能力型困难 ③、动力型困难。

④、整体型困难。

81、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重要)①、课堂行为分析。

ⅰ、对教师讲课的反应。

ⅱ、课堂作业时的反应。ⅲ、不安定的课堂表现。ⅳ、回答问题的表现。②、作业错误分析。③、能力诊断。

④、出声思维诊断。(德国心理学家顿克首创。)⑤、教育会诊。

82、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①、分层递进教学。

ⅰ、学生分层。ⅱ、目标分层。ⅲ、分层施教。

ⅳ、分层评价。

ⅴ、矫正、调节、分层提高。②、成功教学。

ⅰ、低起点。

ⅱ、小步子。ⅲ、多活动。ⅳ、快反馈。以下非常重要 83、个别辅导的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

Ⅰ、人格结构理论(全面掌握)。ⅰ、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ⅱ、自我是自已可以意识到的“我”的一部分。ⅲ、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最上层。ⅳ、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Ⅱ、潜意识理论。Ⅲ、泛性论理论。Ⅳ、梦的理论。②、行为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

Ⅱ、公式为:S-O-R(刺激-中间变量

-行为)。

Ⅲ、是一种学习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后天受环境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就是学习,病态心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也要通过学习来进行行为矫正。Ⅳ、几个重要实验;

ⅰ、儿童恐惧实验(兔子实验)。ⅱ、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老鼠操纵环境的行为是获得食物的工具,故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或叫工具性学习。斯金纳的研究所得出的规律,称为习得律。)

③、人本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Ⅱ、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将治疗权力从治疗者手中夺回,移交给当事人,同时也用“当事人”一词来代替“病人”,这是一大创举。

Ⅲ、观点:

ⅰ、心理治疗中的非指示性原理。ⅱ、辅导的基本条件—真诚、尊重与同

感(将心比心)。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ⅲ、造型倾向理论。④、认知主义理论。

Ⅰ、代表人物:阿·贝克。

Ⅱ、观点:心身疾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认知、情绪对躯体症状持久相互作用的结果。

84、本我、自我、超我如何和谐发展? 本我主要功能力求保护自己;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自我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充当本我与超我两者的协调者。如果本我或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对另一方进行统治时,人很可能就会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疾病,一旦本我失去所有控制,人就会成为精神病患者。85、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①、聆听技术。

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即辅导教师与当事者之间的心灵互动关系。Ⅰ、使用方法:

ⅰ、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ⅱ、必须让当事者坐着。两者以约900坐,有助于眼光灵活接触。

ⅲ、要用恰当的体态去聆听,目光要与当事者适当接触。

ⅳ、还要适当地提问,开放性提问或闭锁性提问。ⅴ、应用对焦技术,听一段后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问对不对。对焦技术在聆听技术中是关键的一步。Ⅱ、注意事项: ⅰ、切忌武断。ⅱ、不要急于教育。②、暗示技术。

分为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也叫正面暗示与负面暗示。

在个别辅导中使用暗示很有好处。Ⅰ、使用方法:

ⅰ、对每一个当事人都抱有充分的信心,相信他们本身具有能克服自己问题的潜能。

ⅱ、对学生辅导时坚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

ⅲ、对学习困难,有焦虑、恐惧等症状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进行自我暗示。注意事项:

ⅰ、千万不要用“不要怕”、“不要慌”之类的话。因为这是负面暗示。ⅱ、多用“我很镇静”、“我胆子挺大”等的正面暗示。③、松弛技术。Ⅰ、呼吸松弛。Ⅱ、冥想松弛。Ⅲ、肌肉松弛。

④、系统脱敏技术。

Ⅰ、创立者: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Ⅱ、是在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引起焦虑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Ⅲ、分为两步。

ⅰ、制定一张焦虑层次表。

ⅱ、先让当事者肌肉完全放松,从最低的焦虑层次进行想象。

ⅲ、此法的关键是当事从想象情景向向现实情景转移,如果能在引进恐惧的情景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就不会

再出现,辅导即告成功。

⑤、行为改变技术。

Ⅰ、一切行为均是学习得来的。

Ⅱ、行为本身无好坏之分,完全由情景的适当与否而定,行为是被环境因素所制约的。

Ⅲ、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几个具体策略。

(或要据行为改变技术设计一个行为改正方案。)ⅰ、增强(强化)包括正增强(适当地给以物质或精神奖励)与负增强(适当给以不愉快的体验,使不良行为因要躲避此不愉快的体验而减少)。

ⅱ、消退(不理会或不注意,使其在“自讨没趣”中不再出现。)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ⅲ、抑制不良行为(在可能出现不良行为时,要创造条件让当事者表现良好行为。)

ⅳ、逐步形成(明确订出行为改变的标准,有步骤地养成所期望的良好行为。)

ⅴ、隔离(以改变环境的方式使当事人改变原产生不良行为的不良环境。)ⅵ、剥夺(以称反应代价法。即在未达到某项行为标准时即剥夺某项权利。)

Ⅳ、行为改变技术的程序如下: ⅰ、确定终点行为。

ⅱ、分析起点行为。ⅲ、设计有利情景。(选择增强措施,与家长联系。)

ⅳ、选择适当策略。(增强、。逐步养成、剥夺。)ⅴ、分析效果。⑥、理情治疗技术。

Ⅰ、基于“ABC”理论。

A指存在的一件事实;

B是个人对A的看法和信念; C是指个人情绪反应。正确表示:A→B→C Ⅱ、具体操作技术:

ⅰ、说明ABC理论。ⅱ、驳斥。ⅲ、分析。

ⅳ、理性的自我认识。ⅴ、家庭作业。

86、个别辅导的原则。

Ⅰ、真诚原则。(诚则灵,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

Ⅱ、尊重原则。(尊重当事者的人格和真实问题。)

Ⅲ、理解原则。(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分担当事人的各种负荷压力。要与“同情”区分)Ⅳ、整体原则。(要用系统论观点指导辅导,注重来访者心理素质与心理问题的整体联系,个体心理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当事者的主要矛盾,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因素。)

Ⅴ、差异原则。(做辅导时,要注意当事者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Ⅵ、自律原则。(帮助当事者挖掘出自己的心理潜能,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Ⅶ、保密原则。(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辅导教师须绝对保守秘密。)87、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

Ⅰ、接纳。(无条件接纳;热忱接待;正确运用聆听技术。)Ⅱ、诊断(充分了解当事者的各种情况,必要时还要作心理测试;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要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辅导问题,相应作出处理。诊断要力求准确。)Ⅲ、干预(进入对当事者心理上的帮助过程,是纠正当事者的心理烦恼,发展健康心理的实质性阶段。)Ⅳ、随访。(当事者心理问题基本解决,个别辅导即告段落,欢迎当事者有事即来,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了解。)88、学生心理困惑的个别辅导。①、抑郁辅导

Ⅰ、诊断。

抑郁有六种表现: ⅰ、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ⅱ、对前途悲观失望; ⅲ、无助感; ⅳ、感到精神疲惫; ⅴ、自我评价下降;

ⅵ、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Ⅱ、干预。

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心理辅导。Ⅲ、案例。

②、考试焦虑辅导。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ⅰ、平时学习成绩较好者;

ⅱ、考试前均有担心考不好的意念。ⅲ、考试时有体象反应。如心悸、出汗、尿频、腹痛等。ⅳ、家长、老师、或自己对考试的期望过高,压力过大。

Ⅱ、干预。进行认知辅导、松弛训练、自我暗示。严重的可进行系统脱敏或催眠治疗。

Ⅲ、案例。

③、强迫症的辅导。Ⅰ、诊断。

有如下表现:

ⅰ、有难以摆脱的重复动作或重复意念; ⅱ、自己感到苦恼,想寻求帮助; ⅲ、有三个月以上的病史。Ⅱ、干预。措施有:

ⅰ、认知、理情辅导,改变错误的认知; ⅱ、家庭作业; ⅲ、让患者“冒险”。Ⅲ、案例。

④、社交恐怖的辅导。Ⅰ、诊断。有如下表现:

ⅰ、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下,会产生强烈的不安;

ⅱ、强烈不安常常伴有体象发作,如脸红、出汗、恶心、打嗝、颤抖,严重的还会晕倒。

ⅲ、怕看人家的眼睛,往往用眼睛的余光看人。

Ⅱ、干预。措施有: ⅰ、松弛训练。ⅱ、松弛训练。ⅲ、系统脱敏。ⅳ、行为改变技术。Ⅲ、案例。

⑤、口吃矫正。

Ⅰ、诊断。主要症状有:

ⅰ、类型:难发、连发、中阻、拖音、或综合上述两种以上情况。

ⅱ、多余动作:如拍腿、跺脚等。Ⅱ、干预。如认知辅导,松弛训练,发音法训练、催眠治疗。Ⅲ、案例。⑥、多动症的辅导。Ⅰ、诊断。主要表现:

ⅰ、注意力严重涣散;

ⅱ、过分好动,坐立不安;

ⅲ、做事丢三拉四,不能坚持到底; ⅳ、用兴奋剂利他效果好。

Ⅱ、干预。先服用咖啡或利他林或匹莫林

等兴奋剂,同时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Ⅲ、案例。

89、团体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每个人不需要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沟通。

90、团体辅导是指在团队领导的带领下,团体

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91、团体的分类。

Ⅰ、团体勒温的团体动力训练分: ⅰ、训练团体。ⅱ、个人成长团体。ⅲ、学习团体。

Ⅱ、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分

ⅰ、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的困扰,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

ⅱ、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在相同。

Ⅲ、团体辅导活动有无设计、有无目标分。ⅰ、结构性团体。ⅱ、非结构性团体。92、团体辅导的功能(或特点)。

Ⅰ、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Ⅱ、经验与感受的分享。

Ⅲ、多元的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Ⅳ、反馈的功效。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Ⅴ、现实生活的实验室。Ⅵ、经济效益。

93、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区别。

Ⅰ、个体辅导适用下列情况:

ⅰ、当事人有危机状况产生时,其状况和可能解决的方法又相当复杂。ⅱ、当事人的问题需要高度保密。ⅲ、当事人在团体中说话表现出非常害怕,参与团体活动比较困难。ⅳ、当事人与同辈的关系不良,其言行经常被团体拒绝。ⅴ、个体对自己的感受、动机和行为的觉知了解很有限或极复杂,感到无法在团体中与人分享。

Ⅱ、团体辅导适用下列情况:

ⅰ、想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ⅱ、想在同辈团体中与人交往,学习社交技巧。

ⅲ、愿意在团体中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以促进自己成长。

ⅳ、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想了解、认识他人、培养自己的合群性。ⅴ、解决学生中共同性的心理问题。柯比认为,团体辅导是一种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计划的内容以发展中的个体一生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题。

94、团体辅导的基本过程(定向、冲突、凝聚整合、成效、巩固六个阶段。)①、定向阶段。

Ⅰ、此阶段成员有如下反应:

ⅰ、焦虑担心。

ⅱ、气氛沉默。ⅲ、防卫心理。

ⅳ、依赖领导者。此阶段团体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Ⅱ、此阶段团体的任务有: ⅰ、协助成员彼此认识。ⅱ、澄清团体目标。

ⅲ、创造安全信任的气氛。ⅳ、建立团体规范。

ⅴ、让成员了解团体是大家的。②、冲突阶段。

Ⅰ、此阶段团体的特征: ⅰ、焦虑与挣扎。ⅱ、抗拒与防卫。ⅲ、冲突。ⅳ、挑战领导者。

Ⅱ、此阶段团体的任务:

ⅰ、理解、接纳成员的负面情绪。ⅱ、鼓励成员认识自己的焦虑与矛盾。ⅲ、帮助成员将防御性行为转化为建设性行为。

③、凝聚整合阶段。

Ⅰ、此阶段的团体特征:

ⅰ、信任与接纳。ⅱ、和谐的整体感。ⅲ、认同和承诺。

Ⅱ、团体在这阶段的任务是:

ⅰ、协助成员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ⅱ、鼓励成员相互关心与帮助。

④、成效阶段。

Ⅰ、此阶段的特征:

ⅰ、对团体充满信心与希望。ⅱ、深层的自我暴露。ⅲ、面质。ⅳ、认知重建。Ⅱ、此阶段的任务是:

ⅰ、以身示范和塑造行为。

ⅱ、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

建。

ⅲ、协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

⑤、巩固阶段。

Ⅰ、此阶段的特征:

ⅰ、惜别依依。

ⅱ、对外面世界的担心。ⅲ、团体有时呈现松散现象。Ⅱ、此阶段的任务:

ⅰ、处理好成员离别的情绪。

ⅱ、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ⅲ、反馈与祝福。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ⅳ、提醒保密。

ⅴ、提供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服务的信息资源。

ⅵ、评估团体效能。

95、影响团体过程的基本因素。

有三个因素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就是规范、沟通、内聚力。

①、规范。主要是指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规则等行为规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团体规范的作用: Ⅰ、维持团体的作用。Ⅱ、认知的标准化作用。Ⅲ、行为的定向作用。

②、沟通。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传递。Ⅰ、团体互动的特点:

ⅰ、沟通双方互为主体。ⅱ、沟通能调整双方的关系。ⅲ、沟通受到主观经验的制约。Ⅱ、米德尔曼提出了四种沟通模式: ⅰ、辐射型 ⅱ、圆圈型 ⅲ、热椅子型。ⅳ、自由漂浮型。

③、凝聚力。是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以及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96、领导者的角色作用。

有两在任务:一是完成团体任务与目标,称为任务领导行为。二是维持团体的人际关系和气氛,称为过程领导行为。①、任务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

Ⅰ、发动者。

Ⅱ、协调者。Ⅲ、诊断者。

②、过程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

Ⅰ、气氛缓和者。Ⅱ、调节者。

Ⅲ、鼓励者。

Ⅳ、规则执行者。

97、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

特罗斯把领导技巧分为三方面:反应技巧、交互作用技巧、行动技巧。①、反应技巧。Ⅰ、积极倾听。Ⅱ、同理心。Ⅲ、澄清。Ⅳ、提炼归纳。②、交互作用技巧。Ⅰ、支持、Ⅱ、联结。Ⅲ、执中。Ⅳ、阻止。③、行动技巧。Ⅰ、发问。Ⅱ、调节。Ⅲ、示范。Ⅳ、建议。98、团体互动技巧。

①、反馈与控制。

反馈是成员在团体中学习的重要资源,它级修正个人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并直接影响团体行为的改变。

控制是指个人的行为限制或引导其他成员的行为,而自己也为其他人的言行所影响。

是一个循环过程,是促成个体或团体行为改变的一种机制。②、暗示。

Ⅰ、暗示的特征:

ⅰ、暗示是一种能够引起受暗示者反

应的刺激。

ⅱ、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仅是提示。ⅲ、暗示不是感染、模仿,它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Ⅱ、暗示的分类。

ⅰ、直接暗示。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的接受的一种暗示。

ⅱ、间接暗示。由暗示者公私合营其他事物或行为为其中介,将某一事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物的意义间接提供受暗示者,使人接受暗示。

ⅲ、自我暗示。即运用意念自我暗示,有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自我暗示。

ⅳ、反暗示。凡外界刺激物的结果引起了相反的反应。

③、模仿。Ⅰ、分类。

ⅰ、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他人。(有先天本能的模仿与后天学得的模仿。)

ⅱ、自觉的模仿。是有意识的模仿他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

Ⅱ、有影响力的榜样有以下几个特点。

ⅰ、相似性。ⅱ、地位和声誉。ⅲ、能力水平。ⅳ、热情和教养。

④、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99、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①、设计程序。

Ⅰ、组成小组。

ⅰ决定小组成员。

ⅱ、培训组长与组员。

Ⅱ、建立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ⅰ、目标应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ⅱ、目标应明确具体。ⅲ、目标应得到学生的认同。Ⅲ、设计活动。

内容可以有系列专题型和单一专题。Ⅳ、团体辅导效能评估。100、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

①、建档的目的。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②、建档的原则。Ⅰ、客观性原则。Ⅱ、适用性原则。

③、根据辅导工作目的和实施途径、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类。

Ⅰ、A类。以发展为目标。Ⅱ、B类。以教育为目标。Ⅲ、C类。以诊治为目标。④、心理档案的内容。Ⅰ、背景资料。Ⅱ、在校表现。Ⅲ、心理素质。、测量的基本知识。

①、定义:对客观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

定。②、测量的要素。

Ⅰ、测量对象-事物的属性。Ⅱ、测量-工具某种法则。

Ⅲ、测量结果-某种数字表达形式。③、心理测验三要素。Ⅰ、行为样组。Ⅱ、标准化。Ⅲ、客观性。

ⅰ、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信程度。只有测验结果接近或等于实际真值或多次测量结果十分接近。才能认为测验结果是可靠的。

ⅱ、效度。表示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选择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分为三类: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测验心理。

①、主测心理。对测验客观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Ⅰ、主测与被关系的心理。主测者知觉反

映被测对象时,由被测对象引起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 ⅰ、顺序位置效应。

ⅱ、晕轮效应。(遮掩性、弥散性。)ⅲ、对比效应。ⅳ、雷同效应。ⅴ、失落效应。ⅵ、类群效应。

Ⅱ、主测个体自我心理。ⅰ、心理定势。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101102ⅱ、角色心理 ⅲ、模式效应。

ⅳ、疲劳效应。

103、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了解)①、校长室。提出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心理辅导工作目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目标,对各年级辅导成员提出要求,了解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②、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组。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专职教师、心理辅导员组成,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组织培训、指导教研、个案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③、班主任。了解、提供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水平,选用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参与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即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选编教材、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⑤、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职教师。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进行心理辅导课程教学。

⑥、学生心理服务员。为心理辅导室做好服务工作、参与班级或低年级同伴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相关宣传。

⑦、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参与对学生心理辅导。

⑧、家长。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104、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的四项任务。

①、积极配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教学,在辅导课程活动中起骨干组织作用,通过他们的参与、组织来感染其他学生。②、课后能随时帮助其他同学,协助疏导心理问题或及时把同学中心理问题反映给心理教师。

③、他们是学校心理辅导活动室的服务员,使其他同学受益于学校心理辅导室。④、他们可以以自己亲身的体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去服务帮助低年级学生,达

到相互服务的目的。

10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①、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启示或顾问。②、克服和预防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向。

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冲突、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④、给学生发展和提高心理品质予以真诚的服务。

106、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

①、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参与、顾问和咨询。

②、为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保障和服务。

③、对家长给以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

107、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①、热爱当事人。②、热爱心理辅导工作。③、遵守心理辅导道德规范。Ⅰ、精深的专业知识。Ⅱ、诚实守信的作风。Ⅲ、热情友善的态度。Ⅳ、严守秘密。

Ⅴ、不谋私利。

108、学校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②、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了解、重视。③、心理辅导的方法研究和选择。④、心理辅导的反馈与矫正。⑤、心理辅导的队伍和保障。109、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和评价。①、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②、对辅导活动课程和教学方法和评价。③、对辅导课程效果的评价。

④、对辅导活动课程教师的评价。

110、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

①、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

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它不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②、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性格的特征:(按其重要性排列为)Ⅰ、平易近人。Ⅱ、没有偏见。Ⅲ、关心同学。Ⅳ、态度认真。Ⅴ、要求严格。Ⅵ、颇具耐心。Ⅶ、言行一致。Ⅷ、朴素大方。Ⅸ、开朗活泼。

Ⅹ、品德高尚。

③、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①、良好的思维品质。

Ⅰ、应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思维的独创性。

Ⅱ、应善于应对变化,具有思维的敏捷性。

Ⅲ、思路必有清晰、明确,具有思维的慎密性。

Ⅳ、应善于深入钻研问题,具有思维的深刻性。②、良好的情操品质。

Ⅰ、真诚。

Ⅱ、博大。

Ⅲ、理智。

③、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④、良好意志的品质。、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①、期望过高。②、保护过度。③、功能错位。

④、方法不当。、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

①、帮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是獐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和

途径。

③、组织指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和辅

导的方法。④、帮助家长认清—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

滨江高中周达康整理

2005.10.3 111112113

2.心理咨询与辅导全 篇二

关键词:孕妇,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孕妇在妊娠期期间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及社会角色即将转变等因素都会使其在分娩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导致孕妇焦虑、恐惧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 尤其是在初产妇中, 此类不良情绪的发生率非常高[1]。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顺利分娩, 长期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不利于优生优育工作的进展。本文将分析孕妇在妊娠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有效的心理辅导对策,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区2014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心理咨询的50例孕妇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5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 年龄20~37岁, 平均年龄 (27.79±4.51) 岁;初产妇29例, 经产妇21例。对照组中, 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 (25.56±5.53) 岁;初产妇26例, 经产妇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心理状况调查

两组孕妇均于产前2~3天经我院自拟《妊娠期心理情况调查表》对心理情况进行分析, 调查前对所有孕妇进行相关培训, 以确保调查的可行性和真实性;本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 回收率100%。

1.2.2 心理辅导

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具体方法如下。

(1) 焦虑和恐惧:多是由于孕妇在期盼新生命的同时也会因为分娩知识的缺乏, 导致其对分娩的结果、胎儿安危以及婴儿的抚养等问题过分担心, 针对此类孕妇应向其介绍分娩的机制、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告知其分娩的安全性, 增加自然分娩信心, 缓解不良情绪。

(2) 陌生和孤独: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由于孕妇对医院的环境陌生, 而且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导致其担心胎儿的安危;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 如工作、胎儿性别、意外怀孕等[2], 都会增加孕妇的陌生与孤独感, 因此在护理中要注意倾听孕妇的心理需求, 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并争取其家属的支持, 增加孕妇的安全感。

(3) 沉重和抑郁:由于孕妇对分娩中疼痛的畏惧, 会压抑其心情, 而且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越来越强, 这种不良情绪也会越来越明显;另外,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孕妇沉重和抑郁的重要因素, 在护理中要注意指导孕妇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告知其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 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问题

焦虑和恐惧、陌生和孤独、沉重和抑郁是孕妇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分别占47%、29%及14%。

2.2 分娩方式

经相应心理辅导后,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2%, 明显高于对照组 (4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孕妇在妊娠期期间的心理性症状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 一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顺利度过, 但是对于较为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理症状或心理障碍, 要引起孕妇及家属的高度重视, 避免造成围产期及产褥期病理性症状的发生[3], 增加分娩的风险, 不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

本组研究中,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焦虑和恐惧、陌生和孤独、沉重和抑郁是孕妇妊娠期期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通过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后, 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72%, 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通过针对孕妇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可以明显缓解其心理压力, 提高自然分娩率。

参考文献

[1]唐静.心理挂会因素对孕产妇及胎儿心理生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3) :183.

[2]沈闻佳, 耿文秀, 顾红亮.心理辅导对孕妇产前抑郁的干预[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403-406.

3.高校辅导员工作与高校心理辅导 篇三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与高校心理咨询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述了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况及学校心理咨询的任务。进而分析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高校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的主要区别和共同点,高校辅导员工作和高校心理咨询的关系,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辅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94—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国家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建设和谐校园也是高校自身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改革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当突出的新问题。

一、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及心理辅导的任务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愈来愈激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高。当前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

高校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德育,强调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高度文明,高度道德修养的人。也就是说,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着重于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何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同时,又由于社会变革的加速,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技术更新和转换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各种竞争当中去,这就必然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心理障碍,造成各种心理疾病,而这种状态当然会反映到学生群体上,也必然会反映到学校工作中。

学校心理辅导就其辅导的内容来说,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生修养辅导、性格修养辅导、择业辅导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心理困扰和实际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内心最直接的呼唤。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技巧,帮助学生减轻他们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习面对、分析、排除困扰的能力,使他们在困惑中学会前进,促进自我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高校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的主要区别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是高校的一支特殊的政工队伍。他们是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老师,是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调者,是高校各级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得力助手。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扮演着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做着心理辅导的工作。

而心理辅导中心是高校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设立的专门机构,是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的体现。

首先,应该说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建立在来访者主动求助的基础上,是来访者出自于内心的一种愿望,希望通过与咨询员的谈话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沟通,并不是建立在这种主动求助的基础上。辅导员和学生的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往往是辅导员,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思想问题后,觉得有必要去找学生谈谈时,采取主动的方式找学生,通过谈话,解决学生思想行为某些的实际问题。

其次,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没有利害关系。它是一种不能被利用的特殊的关系,并且咨询员和来访者除了建立这种特殊的咨、访关系外,不可能发展这之外的利害关系。另外,它与普通的人际关系相比较,更加地深入化、个别化。学校的每一位咨询员在进行咨询时所采用的方式,技巧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咨询员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处理同一问题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再者,每一位咨询员,特别是一名优秀的咨询员他所看到的问题,所解决的问题并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往往能挖掘出来访者潜意识的东西来。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在进行思想辅导时,首先,他与谈话者并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他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做工作。第二,他与谈话者有着利害关系,谈话者的平时表现,将成为日常鉴定评优,甚至毕业分配的条件。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通常不可能去挖掘更深一层次的东西。基于这几点,来访者往往不会将内心存在的问题和盘托出,他有着许多的顾虑,害怕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会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再次,心理辅导中的这种咨、访关系本身就具有一个治疗的功能。如果这种咨、访关系建立好了,来访者就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的所在,并得到逐步的化解。而辅导员在做思想辅导工作中,如果不能象咨、访关系那样,与谈话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工作则往往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甚至会走向另一种极端,那就是谈话者对辅导员产生一种害怕感甚至想回避。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心理辅导与高校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共同点

第一,辅导对象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且这些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群健康的人群。

第二,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辅导员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校园活动、氛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心理辅导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最终实现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这一途径达到帮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心理咨询员就象一面镜子,并且是一面非常客观的镜子,来访者通过这一面镜子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足、存在的问题,甚至思想深处一些潜意识的东西,重新地、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可以自己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咨询员在其中起着一种协助的作用,他们是协助学生去认识,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四、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教育如何将心理教育机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关键在辅导员,因为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应当作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即从心理健康的“辅导”、“咨询”和“治疗”三个环节来看,高校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辅导这个环节,适当地参与咨询与治疗环节。那么,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如何实现把学生教育成为健全心理机制的合格人才呢?

首先,要把政治辅导员培养成为“兼职”心理辅导员。把政治辅导员培养成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政治辅导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其效果将是最好的,因为辅导员既是严师又是知心朋友,有着其他老师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号召力。辅导员与学生应该成为相互理解、信任、体贴、帮助的兄长式的知心人。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能手。

辅导员应深入学生,贴近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活动,知晓学生的心声,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扰,不同阶段会有带普遍性的关键问题。如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考试焦虑问题、恋爱问题、毕业与择业问题等各种问题,都处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心理辅导应抓住各个时期的关键来开展工作。

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这个体制可由党委领导,由各院系党、团总支及心理教研室组成联合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做工作,就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起到最佳效果。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应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并正确处理在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各方面问题。

4.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篇四

1.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包括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A)A.积极劳动实践 2.由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B)A.挫折 B.应激

3.心理辅导中巩固与结束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巩固效果,另一项是(D)D.追踪调查。4.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从而使来访者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这是影响技术中的(A)A.解释 B.指导 C.摘要 D.自我开放

5.辅导过程中,来访者集中精力沉浸在思绪和感受之中,因而出现了沉默,这属于(D)A.自发性沉默 B.冲突性沉默 C.尴尬性沉默 D.创造性沉默 6.“尊重来访者的合理要求”属于心理评估的(A)

A.保密性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7.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属于(B)

A.学习测验 B.智力测验 C.人格测验 D.心理健康综合测验 8.人格结构理论认为,“自我”奉行的是(B)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道德原则 D.理想原则 9.下列治疗技术中不属于...认知重建法的是(C)A.三栏目技术 B.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C.放松法 D.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10.小刚学习用功时,他的妈妈就不再数落他,使他更加努力,这属于行为强化法的(B)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1.两难问题法有其适用的教育内容,其中包括(C)A.智力训练 B.学习态度 C.品德形成 D.人际交往 12.“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种不良认知是(D)A.走极端 B.绝对化 C.虚拟陈述 D.追求完美 13.研究表明,小学生道德感发展的转折期是(A)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4.就小学生自我发展而言,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上升时期是(A)A.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 B.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 C.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 D.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 15.下列不良个性卫生问题中可以用敌意矫正训练法的是(B)A.自卑 B.偏执 C.自负 D.压抑 16.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就会忘记。经过两天会忘记(D)A.1/4左右 B.1/3左右 C.1/2左右 D.2/3左右 17.中小学生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不包括...

(B)A.考试怯场 B.调控心理状态 C.学习方法不当 D.学习疲劳 18.人际交往的基本功能是(A)A.信息交流功能 B.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C.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D.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19.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其内心世界逐步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秘密表露出来,这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即(C)

A.社会性 B.过渡性 C.闭锁性 D.秘密性 20.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A.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B.恐惧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C.焦虑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D.强迫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21.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包括(ABCDE)

A.遗传因素 B.体质因素 C.性别因素 D.年龄因素 E.器质性因素 22.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具备和遵循的特殊道德准则有(BCE)A.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B.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C.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 D.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 E.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

23.心理测验要对测验的一系列测验指标进行检验和说明,这些指标包括(ABCD)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E.分数 24.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表现为(CDE)A.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B.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C.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D.思维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E.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强

25.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表现为(ABCD)A.自我意识增强 B.“成人感”突出 C.开始对现实形成较为稳定的态度 D.兴趣开始分化 E.理想已经稳定

全国2011年4月

1.1960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的协议,该年被定为C A.国际心理卫生年

B.国际心理年 C.国际心理健康年 D.国际健康卫生年

2.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在一定的环境与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某些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有(C)A.绝对的稳定性 B.相对的变异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相对的客观性 3.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不包括(B)A.性别因素

B.生活事件因素 C.体质因素 D.年龄因素

4.在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辅导的出发点是(A)A.个性

B.共性 C.教育性 D.主体性

5.学校心理辅导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即形成良好的(D)A.情绪稳定性 B.情绪适应性 C.交往稳定性 D.交往适应性 6.下列哪个阶段是整个心理辅导的基础?(A)A.开始阶段 B.指导与帮助阶段 C.巩固与结束阶段 D.解决问题阶段 7.下列选项中属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影响技术的是(D)A.摘要 B.情感反应 C.重复 D.解释

8.清单法属于(A)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9.通过观察一堂课内男女学生回答教师问题的次数来研究男女学生的成就动机,这种方法属于(B)A.实况详录法

B.时间取样法 C.事件取样法 D.轶事记录法

10.弗洛伊德认为,形成神经症状的根源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它们是来访者(A)

A.早年形成的症结 B.青年时期形成的症结 C.中年时期形成的症结 D.晚年形成的症结 11.心理辅导理论的“第三种势力”是(C)A.精神分析法 B.行为转变法 C.个人中心法 D.认知重建法 12.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自由地考虑可采用的方法,不做评价,该方法是(C)A.相声表演法

B.两难问题法 C.脑力激荡法 D.小组讨论法

13.张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老师用赞赏的目光冲他微笑,夸他“真好”,这 是(C)A.物质性奖励

B.活动性奖励 C.社会性奖励 D.自我奖励 14.“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这种不良认知 是(A)A.过分概括 B.追求完美 C.虚拟陈述 D.走极端 15.“自主训练法”的发现者是(D)A.斯金纳 B.艾森克 C.沃尔帕 D.舒尔兹

16.有些人就像“人来疯”的小孩子,总想博得别人的注意、赞许,喜欢自我炫耀,言语表情动作过分夸张、做作,这属于(B)A.攻击型人格障碍 B.癔症型人格障碍 C.依赖型人格障碍 D.强迫型人格障碍

17.“学习时感到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这种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是(D)A.考试怯场

B.注意力分散 C.学习方法不当 D.学习疲劳

18.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A)A.认知 B.情感 C.行为 D.意志 19.青春期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不太顺从了,有时表现得“越大越不听话”,这体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D)A.闭锁性

B.社会性 C.冲动性 D.过渡性

20.满灌法对下列神经症疗效最为显著的是(B)A.抑郁症 B.恐怖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二、多项选择题 21.十分重视个体的人格完整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并提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的著名心理学家有(BE)A.坎布斯 B.密特尔曼 C.华生 D.罗杰斯 E.马斯络 22.学校心理辅导一般采用的方法有(ABCDE)A.心理健康教育课 B.行为矫正 C.心理测量 D.会谈 E.沟通分析 23.不完全参与观察避免了被研究者的紧张和疑惑,缺点则是被观察者容易出现(BCDE)A.主观成分 B.不合作行为 C.隐瞒行为 D.掩饰行为 E.夸大行为

24.贝克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形式归纳为ABCDE)A.注意推断 B.选择性概括 C.过度引申 D.夸大或缩小 E.走极端的思维 25.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表现为(ABDE)

A.从顺从他人评价发展到有独立见解的自我评价 B.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C.自我评价以抽象性为主 D.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评价 E.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全国2011年7月、单项选择题

1.史料记载,早在我国春秋之初就对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所论述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A)A.管仲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2.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D)A.形神一体论 B.养心之道 C.健身之术 D.整体恒动论

3.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是(A)A.心理冲突 B.挫折 C.心理防御机制 D.心理应激 4.心理健康的人对自我较为满意,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是(D)A.认知能力发展正常 B.意志健康 C.人际关系和谐 D.情绪健康 5.学校心理辅导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对其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即 具有正确的(C)A.自我调控 B.自我安慰 C.自我观念 D.自我适应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学校辅导人员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的是(C)A.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 B.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 C.健全的人格 D.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7.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其作全部或部分的复述,这是(B)A.摘要

B.重复 C.询问 D.重读

8.在对一个早恋的同学做辅导时,辅导人员谈到了自己在上中学时的类似经历,这种做法 属于(C)A.影响性摘要 B.解释 C.自我开放 D.指导 9.调查方法中最亲切、最深入的方式,适合于收集与人有关的态度、意见、观点、事实等 方面资料的方法是(B)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lO.学绩测验属于(C)A.能力测验 B.人格测验 C.教育测验 D.职业测验

11.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是(C)A.威氏儿童智力量表 B.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C.比纳智力测验 D.威氏成人智力量表 12.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存在于人的行为学习中唯一的决定因素是(D)A.欲望驱力作用 B.动机作用 C.情感作用 D.强化作l3.个人中心法认为(A)A.辅导关系胜于辅导技巧 B.辅导技巧胜于辅导关系 C.二者同等重要 D.二者均不重要 14.上课时有的学生总爱做点怪异的动作以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故意对此不予理睬,其做法是(D)A.负强化 B.正强化 C.惩罚 D.冷处理 l5.初中生注意持续的时间一般保持在(B)A.20分钟左右 B.40分钟左右 C.50分钟左右 D.60分钟左右

l6.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方法是(B)A.歌诀记忆法 B.形象记忆法 C.联想记忆法 D.情感记忆法 17.小学生中座位临近、回家同路的同学开始建立起伙伴关系,这一特点表现在小学生群体形成的(B)A.独立期 B.水平分化期 C.垂直分化期 D.部分集团形成期 18.有些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这属于(B)A.癔症型人格障碍 B.攻击型人格障碍 C.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D.强迫型人格障碍 19.性冲动的辅导要点之一是(B)A.由心理医师做精神分析 B.创设两性交往的环境C.服用一定的激素药物 D.培养对异性美的欣赏能力 20.下列精神疾患中属于精神病的是(C)A.神经症 B.人格障碍 C.精神分裂症 D.精神发育迟滞

二、多项选择题。

21.就封闭型问卷来说,一般可以分为(ABCD E)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充式 E.尺度式 22.下列属于社会性奖励的是(BC)A.代币 B.微笑 C.拥抱 D.音乐 E.自由时间

23.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表现为(ABCD)

A.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B.观察缺乏精确性 C.观察缺乏顺序性 D.观察缺乏深刻性 E.观察的自觉性增强

24.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的主要表现有(ABCDE)A.开始对人的内部世界、心理品质产生兴趣 B.开始要求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 C.开始把自己当成“成年人” D.开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榜样 E.开始能自觉地评价自己 25.交往的原则包括(ABCDE)A.平等原则 B.尊重原则 C.真诚原则 D.互助互利原则 E.信用原g则

全国2009年7月。1.在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中,脑力激荡法属于(B)A.角色扮演法 B.价值观辨析法 C.行为强化法 D.榜样引导法 2.心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意识、注意等属于(A)A.心理状态 B.心理过程 C.个性心理 D.社会性 3.某些特殊人格常常成为某些神经症的发病基础。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得(D)A.强迫症 B.精神分裂症 C.躁狂抑郁症 D.癔病 4.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学生适用的心理辅导是(C)A.适应性辅导 B.教育性辅导 C.发展性辅导 D.学习性辅导 5.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A)A.成长问题 B.人生观问题 C.价值观问题 D.态度问题 6.开始阶段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中不包括...(D)A.建立辅导关系 B.掌握学生的材料 C.进行分析诊断 D.制定辅导目标 7.自我开放属于心理辅导的操作技术中的(B)A.倾听的技术 B.影响的技术 C.观察的技术 D.评估的技术 8.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奉行现实原则的是(C)A.本我 B.超我 C.自我 D.原我 9.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者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D)A.象征化 B.移置 C.投射 D.变形 10.最先提出“行为治疗”概念的是(A)A.斯金纳 B.班杜拉 C.拉斯 D.华生 11.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的心理辅导方法是(B)A.精神分析法 B.行为转变法 C.个人中心法 D.认知重建法 12.有的学生把苦闷和痛苦统统写在纸上,写完后不管是不是拿给老师看,总感到内心轻松多了。这是(B)A.自我催眠 B.合理宣泄法 C.自主训练法 D.呼吸调节法 13.对于不良个性引起的对抗行为,一般采用的调整方法中不包括(D)A.纠正不良认知 B.自尊要恰到好处 C.行为重塑 D.改变其所处环境 14.“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具有上述症状和表现的学习卫生问题被称为(C.)A.注意力分散 B.意志薄弱 C.学习疲劳 D.学习方法不当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的交往原则的是(B)A.真诚 B.亲密 C.宽容 D.互助互利

l6.有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属于(C)A.自私 B.羞怯 C.自我中心 D.退缩 17.满灌疗法可以用来治疗(A)A.恐怖症 B.抑郁症 C.多动症 D.疑病症 18.神经衰弱产生的基础是(D)A.精神刺激 B.过度疲劳C.营养不良 D.心理素质 19.可以用来改善注意力分散的方法中不包括(D)A.早睡早起B.自我减压 C.放松训练法 D.暴露法 20.个体获得社会自我,习得社会角色的最重要时期是(B)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二、多项选 21.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ABCE)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协调性 E.自制力 2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体采用的主要防御机制的是(ABCDE)A.合理化 B.升华 C.否认 D.幽默 E.投射 23.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包括(ABCDE)A.开设心理辅导课 B.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C.团体辅导 D.个别心理辅导 E.小组辅导

24.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人员要学会观察和表现的非言语行为包括(BCD E)A.重读 B.目光注视 C.面部表情 D.身体语言 E.空间距离 25.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即“机能完善”的人的特征有(ABDE)A.乐于接受一切经验 B.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C.不完全信任自己的机体感受 D.有较强的行动自由 E.有高度的创造性。

全国2010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属于(B)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强化不相容反应 2.有焦虑和恐怖倾向的来访者适合的治疗方法是(A)A.暴露法 B.代币法 C.厌恶法 D.生物反馈法 3.发展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心理学家是(C)A.艾利斯 B.贝克 C.莫兹比 D.麦肯鲍姆 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D)A.华生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斯金纳 5.“危险或可怕的事情随时发生”,这属于不良认知中的(B)A.选择性概括 B.过分担忧 C.无法控制 D.注意推断

6.辅导人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A)A.摘要 B.重复 C.解释 D.指导

7.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表现或活动的方法,属于观察法中的(A)

A.实况详录法 B.事件取样法 C.轶事记录法 D.清单法 8.学校心理辅导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是(C)

A.开设心理辅导课 B.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C.个别辅导 D.小组辅导 9.心理评估中,反映辅导员最基本的道德水准的原则是(B)

A.客观性原则 B.保密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10.心理测验的特点不包含(D)A.间接性 B.典型性 C.科学性 D.灵活性

11.在各种心理评估法中,最亲切、最能深入探讨问题的方法是(C)A.问卷法 B.测验法 C.谈话法 D.观察法 12.各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B)A.一般始于青春期 B.紊乱不定的心理特征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C.认为自己对人无任何责任 D.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

13.不适用于多动症儿童的辅导方法是(A)

A.系统脱敏法 B.精力释放法 C.自控训练法 D.行为强化法 14.治疗中学生异性交往紧张问题最经典的方法是(C)A.放松法 B.暴露法 C.系统脱敏法 D.示范法 15.人格表现出“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自以为是”等主要特点,这种人格属于(C)A.强迫性人格 B.攻击性人格 C.偏执型人格 D.癔症型人格 16.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属于梦的工作规律中的(B)

A.凝缩 B.变形 C.投射 D.移置 17.心理辅导目标的制定原则不包含(D)

A.由辅导双方共同制定目标 B.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相统一 C.辅导目标必须具体可行 D.保证辅导目标的全面性

18.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统地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属于情绪调节中的(D)

A.呼吸调节法 B.表情调节法 C.自主训练法 D.合理宣泄法 19.初中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体现了初中生(A)A.情绪体验的冲动性 B.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C.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D.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20.中学阶段的友谊特征不包含(C)A.稳定性 B.亲密性 C.排他性 D.矛盾性

二、多项选择题1.常用的角色扮演法有()

A.相声表演 B.哑剧表演 C.角色互换 D.小品表演 E.歌唱表演 22.学校心理辅导常用的倾听技术包括()

A.自我开放 B.重复 C.重读 D.情感反应 E.询问 23.一个有效的心理辅导人员应学会观察和表现的非言语行为是()A.目光注视 B.沉默 C.空间距离 D.面部表情 E.身体语言 24.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包括()

A.自我意识良好 B.道德水平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D.积极劳动实践 E.社会功能良好

25.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心理评估应该遵循的原则有()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活动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E.动态性原则 1.B 2.A 3.C 4.D 5.B 6.A 7.A 8.C 9.B 10.D 11.C 12.B 13.A 14.C 15.C 16.B 17.D 18.D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各章要点 篇五

(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的定义

1.心理,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三大部分。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和能动性。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卫生:是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意思。

3.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有两重含义:一是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和内容的一种工作,又称“心理辅导”。

二.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

2.社会功能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

第2节 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一)心理卫生思想的渊源:

1.在西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他认为,人的体液按其比例混合不当时,人就会感到痛苦,而改变已经紊乱的体液状态,使人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是维护人的健康的基本途径。

2.柏拉图认为,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决定因素,是理性、精神以及维持生命的食欲能力或“性爱”的协调一致。

3.在我国,管仲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此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养心之术。

4.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阐述也极为丰富。充分认识到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任务有所不同。并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出诗歌、音乐对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二)古代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

1.古代西方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观点:(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心理卫生中的整合作用;(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

(4)认识到正常的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意义。

2.中国古代的心理卫生思想

(1)整体恒动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2)提倡“养心之道”与“健身之术”是中国古代心理卫生思想的精髓;(3)关于情绪与疾病产生、治疗的关系的思想也极为丰富。

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现代心理卫生活动是始于本世纪的美国,是由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标志的。比尔斯还发表了《自觉之心》。

2.在中国,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36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中间由于抗日战争和十年文革,中国心理卫生运动在困难中继续发展,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通过召开学术讨论、举办培训班、编辑学术刊物等形成,推动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和发展。充分表明了中国心理卫生运动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第3节 心理卫生的意义

(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健康意义:

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的意义:心理卫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预防、诊治等方面能提供一些有效、直接的帮助。

2.心理卫生对于防治躯体疾病的意义:在改变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行为,减少应激性刺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方面,心理卫生可提供有效的帮助。二.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

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心理卫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首先,它提供了健康或健全心理素质的内涵或标准;其次,作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重要形式的学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讲座,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的心理全貌,在发展自己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1)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2)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消极、不利影响。

第2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1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健康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在这方面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2.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坚持四个原则:

(1)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2)心理健康作为人的一种状态,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是有区别;(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

(4)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必须沿着三个方向加以思考。3.健康心理的标准: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一般智商达到60以上者属于正常;(2)情绪正常、健康;(3)意志健康;

(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

(5)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2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疾病中有一定地位。

二.体质因素的影响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多见于瘦长型;躁狂抑郁症多见于肥胖症;疑病症多见于力士型及发育异常型。

三.性别与年龄因素的影响

性别因素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较为明显地表现在女性上。青春期因为性发育逐渐成熟,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在

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时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强迫症、癔症等。

四.器质性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精神障碍与感染、脑损伤、躯体疾病及某些精神活性物质有一定关系。

第3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

1.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2.亲子关系;

3.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养、教育方式;

4.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 均会影响个体,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及水平。

二.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

1.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趋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可分为趋-趋冲突、避-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中小学生面对抉择困难时,常常处于心理冲突情境,会使个体焦虑、失望,造成内心痛苦,甚至成为精神症问题的直接原因。

2.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于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3.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应对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主要有:合理化、升华、幽默、否认、压抑、倒行、曲解、固执、投身、转移、隔离、补偿等。

三.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

应激 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适度的应激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应激会影响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四.人格类型特征

一般来说,外向型人格的人虽然情绪反应较为强烈,但体验的深刻程度却不大,情绪持续的时间也不太长,恢复心理平衡较容易;内向型人格的人,情绪反应深刻而持久,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较长。

第3章 学校心理辅导

第1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类型

(学校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的内涵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肯定了心理辅导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

心理辅导是有关专业人员,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和内容的一项工作。.心理辅导是建立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

.心理辅导工作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专门工作。

.心理辅导工作是辅导人员通过言语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指导帮助的过程。二.学校心理辅导

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辅导就是学校心理辅导,教育和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学校心理辅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校心理辅导,即专指面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指学校内的心理辅导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类型和特点

学校心理辅导辅导从目标和内容上,可分为适应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适应性辅导有几个特点:

1.辅导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学生。

2.辅导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基真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

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辅导对象理性的作用。

4.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

5.辅导辅导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

发展性辅导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发展性辅导的特点为:

1.辅导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2.辅导所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3.强调发展的原则,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4.发展性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

第2节 学校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学校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上是互相衔接的;

.学校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

二.学校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二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从工作角色上看,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双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教导过程;心理辅导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辅导人员和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

.从工作方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报告、课堂讲授、个别谈话、批评表扬、提供榜样、树立典型等方法;学校心理辅导常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测量、技巧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行为矫正等方法。

三.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开辟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心理辅导工作将有效地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增强其科学性。

第3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一.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一般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目标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应是多层面的;

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学校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个基本目标可以细化为8个具体目标。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认知发展辅导;.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个性完善辅导.学习适应辅导.人际和谐辅导.职业适应辅导

8.心理障碍预防。

第4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和途径

(学校心理辅导)一.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要把学生作为辅导活动的主体。.活动性原则;

.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的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

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途径

.开设心理辅导课,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教学班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专门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等施以有目的的影响。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

.小组辅导:辅导人员所提供的帮助、指导等针对小组成员的共性问题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展开。

第5节 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专门素质要求

(学校心理辅导)一.中小学校心理对辅导人员的专门素质要求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特殊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3.特殊的智能结构:)较全面的知识素养与基本能力;)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4.健全的人格

辅导工作既需要辅导人员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兴趣等,还需要自信心及坚持性、耐心、自制力等优良个性品质。

第4章 学校心理辅导的操作过程 第1节 心理辅导的操作步骤

(学校心理辅导的操作过程)一.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

1.建立辅导关系:辅导人员与来访者必须建立起信任、真诚、接纳的辅导关系,这是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为此,要求辅导人员:

(1)初次会谈时,即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也可以用微笑或一个引导学生坐下的手势等形式开始辅导;

(2)初次会谈时,辅导人员可以就辅导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做出解释;

(3)对来访者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

(4)建立并保持积极的辅导关系,还需要辅导人员掌握一些有用的方法,如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同情和真诚。

2.掌握来访者的资料。主要是收集与来访者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3.进行分析、鉴别与诊断:

1)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与性质,决定辅导的适应性; 2)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以区别对待;

3)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一般原因分析和深层原因分析。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制定辅导目标、选择辅导方案和实施指导帮助。

1.制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目标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1)必须由辅导双方共同制定目标;(2)保证心理辅导的针对性;(3)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4)心理辅导目标必须具体、可行。

2.确定辅导方案

3.实施指导与帮助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两项任务。

1.巩固效果的具体工作包括:

(1)向来访者指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说明已基本达到既定的辅导目标;(2)辅导人员须与来访者一同就其心理问题和辅导过程作一回顾总结;

(3)指导来访者巩固已有的进步,并将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逐步稳定、内化为来访者的观念、行为方式和能力。

2.追踪调查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1)填写信息反馈表

(2)约请来访者定期前来面谈;(3)访问他人。

3.逐渐结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拉长两次会谈的时间;二是减少每次会谈的时间。第2单元 心理评估法

(学校心理辅导的评估技术)学校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心理评估法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等。一.观察法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2.常用的心理观察方法主要有:)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清单法

二.谈话法

1.谈话法是辅导员根据心理评估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方式,直接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2.谈话法的优缺点:

优点:(1)灵活性大;(2)回答率高;(3)能有效地控制调查环境;(4)有利于深入探讨问题;(5)所得资料真实;(6)可解除来访者的顾虑;(7)不受来访者的局面文字能力限制,适合于广泛的对象,包括低年龄儿童和没有文化的人;(8)是调查方法中最亲切、最深入的方式。

缺点:(1)所需的时间长,耗费个人精力多;(2)对谈话结果难以做出定量分析;(3)对谈话者的资格、态度、教学、谈话技巧要求较高;(4)易使来访者产生“警戒心理”或不愉快情绪;(5)不适用于对那些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人使用。三.问卷法

1.问卷法是通过书面的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2.问卷法的步骤:)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问卷类型。问卷一般可分为开放昔、封闭型和图画型三种。)问卷的编制: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是由题目、指导语、问题、编码、结束语、实施情况记录等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问卷的评价:对问卷的评价主要包括对问卷的评价和效度的评价。)问卷的实施与处理:主要包括评估对象的选择和问卷的收集两个方面。

3.问卷法有其优点和缺点。一.测验法

1.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或手段。是通过测量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2.心理测验的特点:)

具有间接性;)

具有典型性;)

具有系统性;)

具有科学性。

3.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为4点:)得用心理测验可以客观地收集到心理评估中所需的资料;)利用心理测验有利于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利用心理测验可以提高心理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利用心理测验可以提高心理评估的工作效率。

4.心理测验的分类:)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学绩测验。

按功能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按测验对象的数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两种形式。)按测验的材料,可分为文字式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的应用,可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5.常用心理测验的内容可以分为智能测验、人格测验、情绪测验、学习测验、行为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6.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

2)保护测验内容,防止滥用测验;

3)做一名合格的测验者,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

4)根据测验的目的与对象特点,选用适宜的心理测验; 5)应慎重地解释与使用心理测验结果。

7.心理测验即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有关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技术有:

(1)做好测验的组织与准备;

(2)建立与来访者间协调的关系;

(3)标准化实施测验;

(4)全面、科学地分析心理测验结果。

第6章 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 第1节 精神分析法

(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一.理论基础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性力为动力的。性心理的发展,依次通过五个阶段:

(1)婴幼儿期性欲,包括口腔期和肛门期;大约在1-2岁(2)儿童期性欲,包括恋母期和恋父期;年龄在3-6岁(3)潜伏期性欲,又称少年早期;年龄在6-12岁(4)青春期性欲,通过正常的性行为求得满足。

4.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

第一次修正是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第二次修正在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2.辅导目标: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3.辅导关系:强调辅导员隐藏的角色,以使来访者能将他们的情感投身到辅导员向上。

4.辅导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5.具体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其中释梦是精神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梦的工作”包括以下六种规律:

(1)象征化:

(1)象征化: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以减少或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

(2)移置: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投身于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3)凝缩: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4)投射: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或意念投射于他人,以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5)变形: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6)二次加工 三.贡献与局限

心理分析理论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辅导模式,它强调潜意识对行为的重要作用,重视婴幼儿期心身发展的意义,所创立的一些方法和技术都有积极的贡献。为其后许多新的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参考。但由于这种方法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施行,需对来访者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了它的推广;本身潜意识的作用,过分强调婴幼儿期的发展,特别是过分强调婴幼儿期的性经验,都使这一理论受到局限。

第2节 行为转变法

(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70年代以来,行为转变法开始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并超过心理分析法占据主导地位。

一.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是由华生在美国首先提出的。斯金纳是当代用学习与行为理论来解释行为异常方面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他们认为心理异常只不过是一种特殊学习的获得性行为,只有根据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才能确定此人是正常还是异常。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行为转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理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

2.辅导目标: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3.辅导关系:不重视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但认为良好的辅导关系有助于辅导计划的执行,辅导员担任主动与指导的角色。4.辅导过程:可以分为6个步骤。

5.具体方法:常用的辅导方法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法、暴露法、代币法、示范法、行为契约法、生物反馈法等。三.贡献与局限

行为转变法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把辅导重点放在外显的特殊行为上,有明确的辅导目标和结果,方法源自于实证性研究,较客观、科学;效果立竿见影;操作性强。因此深受辅导员的欢迎。但它不适用于水准较高,渴望高度成长的来访者;只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行为深层问题,使来访者成为被操纵、控制的对象;辅导员只顾及来访者的细枝末节问题,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第3节 个人中心法

(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主要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他于1951年后发表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形成了个人中心法,被视为继心理分析法、行为转变法之后的心理辅导理论的“第三种势力”。

一.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强调人体所具有的现实潜在能力;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至高无上的动机,强调辅导员和来访者的平等协调、情感沟通和心理交融的关系;强调充分调动来访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个人中心法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辅导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力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2.辅导目标:基本目标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与信任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中,来访者通史利用辅导关系进行自我探索,能以更开放、更自信与更积极的愿望进行辅导。

3.辅导关系:非常重视辅导关系,认为辅导员自身的特质(包括真诚、温暖、积极尊重、共情等)决定了辅导的关系,应使来访者能把他们在辅导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转换应用到辅导之外的人际关系上。

4.辅导过程:罗杰斯把辅导的过程分为有机联系着的12个步骤。

5.具体方法:个人中心法更多提供的是一种辅导的理论而非方法。因强调辅导态度的重要性,认为融洽的辅导关系是辅导获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提出了建立适宜的辅导气氛的三种最重要的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和移情的理解。

6.贡献与局限:个人中心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存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辅导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辅导员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个人中心法不适于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用于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并且过分忽视历史因素,不在意辅导员价值观的影响。

第4节 认知重建法

(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的出发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用理性信念对搞非理性信念的潜能。高度重视来访者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失败行为

看成是来访者不良认知的结果。

二.辅导方法

1.基本原理:认知重建法的主要着眼点是来访者的认知问题,企图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改变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

2.辅导目标: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

3.辅导关系:辅导员的中心任务是教给来访者一些自我了解与改变的方法。辅导员更多扮演的是一位教师与指导者的角色,而来访者则处于学生或学习者的地位上。

4.辅导过程:辅导的基本过程有4个阶段。

5.具体方法:运用较多的有三栏目技术、自我指导训练、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合理情绪自助量表等。

第7章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与方法 第1节 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与方法)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

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中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全面,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具体目标

包括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方面、认知方面、情绪情感方面、意志方面、个性方面、学习方面、交往方面等方面的目标。

第2节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与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1.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2.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要遵循4个方面的具体原则。3.常用角色扮演法及适用对象:

(1)相声表演

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活动内容可以是所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训练。

(2)哑剧表演

适合于中小学各年级学生,教育内容主要适用于情感教育和交往指导。

(3)角色互换

适合于中小学各年级学生 教育内容主要适用于自我意识训练、情感教育、个性塑造和交往指导。

(4)小品表演

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主要适用于自我意识、情感、个性、交往等方面训练。

二.价值观辨析法

1.价值观辨析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2.运用价值观辨析要遵循3个具体原则: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教师必须无批评地和无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

3.常用价值观辨析法及适用对象

(1)小组讨论法

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适合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的教育。

(2)两难问题法

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教育内容适用于中小学生个性塑和品德形成等。

(3)脑力激荡法

适合于各年级学生,教育内容方面多适用于学生智力训练。

三.榜样引导法

1.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2.使用榜样引导法须遵循5个具体原则 3.常用的榜样引导法及适用对象:

(1)参观、访问

适合中小学各年级。教育内容适合个性塑造、美感形成,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媒体教学

适合中小学各年级。教学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4.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

四.行为强化法

1.行为强化法是指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强化是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正强化: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负强化: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惩罚: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2.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4个具体原则 3.几种常用的强化方法及适用对象:

(1)奖励 是一种正强化。可以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运用该方法时要注意:奖励的行为应是具体的;奖励的选择遵循多次奖励仍不满足为原则;鼓励学生自我奖励。

(2)惩罚 运用惩罚时要注意: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罚其事,轻责其人;惩罚伴随说理教育,以提高惩罚效果;力戒惩罚后又立即给予奖励。

(3)强化不相容反应: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另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4.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8章 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与辅导)

一.发展性认知卫生问题

1.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2)观察缺乏精确性;

(3)观察缺乏顺序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记忆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逐渐增强;

(2)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注意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间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3)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2.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

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自觉性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增强;

(3)观察的精确性日益提高。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有意性进一步加强;

(2)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注意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2)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

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逐渐占主要地位;

(2)想象日趋现实化;

(3)创造想象日益发展。

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主导地位;

(2)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提高。

二.适应性认知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的适应性认知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分概括化;.绝对化要求;

第2节 中小学生认知卫生问题辅导

(中小学生的认知卫生与辅导)

一.发展性认知卫生问题辅导 1.记忆力训练(1)保持信心;(2)集中注意力;(3)理解后记忆;(4)探寻规律;(5)运用联想;(6)多种感官参与;(7)不断复习;(8)掌握记忆方法:第一 形象记忆法;第二 歌诀记忆法;第三 联想记忆法;第四 情

感记忆法。

2.注意力训练

(1)明确学习目标;(2)学会积极暗示;(3)建立学习兴趣;(4)外化心理负担;

(5)保证身体健康: 消除疲劳的方法有默语、自言自语、横卧、与别人谈天或站起来走动等。其中横卧效果最好。(6)避免单调;

(7)选择适宜的学习环境;

(8)合理运用“代替法”:代替法是指在处理重要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先用已经熟悉和做惯了方法或为消除杂念,待精神逐渐集中后,再回过头来做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9)适当运用“渐进注意法”:从5分钟入手,训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3.思维训练

(1)改变听课方式;

(2)作业中要有思考的内容;(3)要有丰富的知识;(4)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二.适应性认知卫生问题辅导.过分概括

(1)症状:认为“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辅导要点:这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每个人 其存在的价值,别人的评价也必然存在褒贬的不同,更何况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没有误会和偏见,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的非议而伤心失意。人应该关注别人的评价,但这种关注是为了从中吸取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东西,因此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对我们都是有用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考虑怎么尽力做得更好、用在积极实在的行动上。

2.追求完美

(1)症状表现: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

(2)辅导要点: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事实上没有人能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成就卓著。一个人要求事事非成功不可,一定得胜过别人,是非理性的。“有所得,必有所失”,人不可能万事顺利,失败在所难免,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全,事事比人强。

3.虚拟陈述

(1)症状表现:认为“事情应该按自己喜欢和期望的去发展,否则便是很糟糕,很可怕的。”

(2)辅导要点:客观事物的发有其规律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主观要求事物这样或那样发展,否则就闷闷不乐甚至暴跳如雷,这是不明智的。理性的做法是自觉地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当事情有可能改善时努力改善它,不能改善时则理智地去接受事实。

.过分担忧

(1)症状表现:“危险或可怕的事情随时发生。”

(2)辅导要点:人要预防“万一“,但不要把”万一“变成”一万“。它会使人变得谨小慎微、不敢作为、不思进取。理性的人总是既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又保持积极乐观的,既考虑各种不利情况,又不固步自封。

5.无法控制)症状表现:认为“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因此我无法控制这种情绪。“)辅导要点:事实上人的情绪大部分是由自己的知觉、想法和评价引起的,人应该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理智的人总是会对 情绪负责,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6.走极端)症状表现:认为“对有金鼓齐鸣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辅导要点: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对有错误的人不加分析,一味给予严厉的惩罚是缺乏理性的。人犯错误有各种在,错误有大有小,有性质的不同,犯了错误也不等于不可救药。对待同学、同志的错误,明智的想法是:“他犯了错误,我不能他,要帮助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看见错误,大可不必一心想着如何去惩治。即便是必要的处罚、制裁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帮助人、教育人的手段。理性的人际交往态度是宽容待人、以诚待人。

7.不敢面对)症状表现:认为“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辅导要点:逃避可以带来片刻的轻松,却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困扰,造成更大的人。逃避只会 人变得胆怯,而且永远得不到行动的经验和成功的机会。理性的人是现实和积极的,首先能够直接面对困难、挑战和责任。并且总是全力以赴地战胜困难、迎接挑战、承担责任。

8.过分依赖)症状表现:认为“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比自己强的人。“)辅导要点: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只强调独立而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不可取,但过于依赖别人则更不应该。太依赖别人的结果是:自己不会处理问题,不敢做决定,没有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离开别人的帮助就一筹莫展。明智之举应是争取外援但不依附外援;信赖别人但不依赖别人。

9.无法改变)症状表现:认为“一个人往往被历史所决定,因此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辅导要点:过去的经历对现在固然有影响,但并不能主宰人的未来。过去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因此,理性的人往往更注重对现实的民,他们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去改变现实,他们不抱怨过去而是着眼未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创造明天。

10.绝对化)症状表现:认为“任何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有正确、完美的答案。”

(2)辅导要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或绝对的事。企求绝对和完美是不实际、不明智的。会使人忽视甚至放弃那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丧失成功的机会。我们需要学会进行软性思考,而不仅仅使用一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硬性思考。理性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高潮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利用其中相对好的或尽可能利多弊少的,而不幻想去追求完美。

第9章 中小学生情绪卫生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的情绪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情绪卫生与辅导)

一.发展性情绪卫生问题

1.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1)情绪内容日益丰富;(2)情绪体验日益深刻;

(3)情绪日益稳定、可控性增强;

(4)高级情感逐渐发展。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2.初中生的情绪发展特点)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冲动性;)情绪活动的心境化;)情绪变化的两极性:第一,复杂和简单共存; 第二,强与弱共存;第三,波动和稳定共存;第四,微妙的隐蔽性。二.适应性情绪卫生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回忆,由于长期激烈的学习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的各种压力等,往往导致一些中小学生的情绪处于不良状态下,表现为紧张、焦虑、愤怒、抑郁、悲观等适应性情绪卫生问题。刘晓明1997年调查表明,中小学教

师认为,小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大致占10%,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学生大致也占10%。

第2节 中小学生情绪卫生问题辅导

(中小学生情绪卫生与辅导)

一.发展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

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关键在于掌握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一方面,努力培养起积极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则尽是把消极的情绪状态引导和调节到积极的方面来。

1.做情绪健康的人

情绪健康的人需具有15个共同的行为特点

2.学会自我赞美

3.自主训练法:自主训练法是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舒尔兹发现的一种方法。他的一条基本原理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自己”。这种方法的步骤大致有3步:

1)静坐在椅子上,把北部轻轻地靠在椅子背上,头摆正,稍稍前倾,两眼正视前方,两手在大腿上,两脚摆放在与肩同宽,全 落地,脚心紧紧贴住地面。

2)两眼轻轻闭合,慢慢地深呼吸三次,静下心来,扣除杂念,把注意力放在两手和两腿边缘部分,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手心。

默念:“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两手暖和起来了。”

3)逐渐将意念导向脚心,重复上述动作,脚心处也会感到暖和。等两只手,两只脚都真的产生温暖感觉后,身体就会有一种飘 感觉,此时头部也会感到很清爽。

这种方法关键要做到持之以恒,使之更加熟练。

4.合理宣泄法: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统打发出来。可以直接宣泄也可以间接宣泄。

5.呼吸调节法:通过深呼吸,使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

6.表情调节法:通过改变外部表情而相应改变内部的情绪。二.适应性情绪卫生问题辅导

1.沮丧)表现: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封闭自己,自信心下

疏于与外界沟通,孤寂、悲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辅导要点:①加强锻炼;②忙而不乱的生活锻炼固然非常重要,其实许多活动都能预防沮丧;③增进社交技能;④思想乐观;⑤突出自己的优势;⑥不背失败包袱;⑦增加愉快想象;⑧语言暗示诱导;⑨乐于助人;⑩扑进大自然。

3.消沉

(1)表现:情绪明显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心情烦躁,悲观、忧郁,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反应。

(2)辅导要点:①寻找生活的目标;②增加与外界的交往;③忘记过去的挫折;④学会看事物的积极面;⑤多增加愉快的生活经验。

4.急躁

辅导要点:(1)加强计划性;

2)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3)加强素质训练;

4)急躁时切记做到始终如一。

5.冷漠

辅导要点:(1)多交流;

(2)接触大自然;

(3)欣赏艺术;

(4)原感疗法:这是让人们接触到冷漠的点所造成的情感体验,通过或惊恐、痛苦,使压抑的情绪得到解放,从而在

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治疗的一种方法。

(5)幽隔疗法:在尽可能减少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让心理活动轻松而不约束地自由进行。隔绝与外界的一切接触,使一

个冷漠的人把压抑在内心的矛盾释放出来,并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激发交际需求,从而消除冷漠。

6.愤怒

辅导要点:(1)情境转移法

(2)理智控制法

(3)评价推迟法

(4)目标升华法

7.嫉妒

辅导要点:(1)要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要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做个聪明人;

(3)要建立起自我丰富的内涵。

8.厌倦

1)表现:对整个世界感到不满或厌烦,想自杀,什么事都不想做;不理解生活是什么,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失去自我同一感,莫名地焦虑、矛盾和情绪消沉。

2)辅导要点:①帮助其认识到厌倦是许多处在青春期的朋友们都会不同程度产生的情绪,这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②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③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寻求帮助;④培养自己辩证思维的习惯,学会在任何情境中、任何心境下努力寻找有利因素。

9.忧愁

10.抑郁

(1)表现: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

(2)辅导要点:①主动寻求他人帮助;②学会达观;③淡泊名利;④助人为乐;⑤建立心理防御机制;⑥体育疗法;⑦仪表保持整洁、增强自信心。

11.情绪不稳定

(1)表现: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大悲、急躁;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自卑、孤独、灰心;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2)辅导要点:①将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泄出去;②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绪;③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④采取自我鼓励法、语言暗示法、请人引导法、环境调节法等具体方法。

第10章 中小学生个性卫生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的个性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个性卫生与辅导)

个性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

中小学生的个性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卫生问题。一.发展性个性卫生问题(一)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逐渐增强,自觉纪律和群体意识不断发展等。1.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第一,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上升时期,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第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之间,自我意识发展呈平衡阶段,延续间无显著差异;第三,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间,自我意识戏处于第二个上升期,随着儿童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自我意识更加深刻。

(2)自我评价的发展具体表现为:A、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发展到有独立见解的自我评价,且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不断增高;B、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C、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D、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第2节 中小学生个性卫生问题辅导

(中小学生个性卫生与辅导)

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个性的标准是: . 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

. 有强烈的求知欲,虚心好学,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情趣广泛;

. 思想活跃、敏捷,勇于创新;面对困难、挫折无所畏惧,并善于战胜困难,避免挫折; . 对待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敢于面对现实,注意实际;不忧郁、悲观和自寻烦恼; . 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够把握分寸,不失理智;

. 办事果断,勇于承担责任,独立自主,稳重谨慎,不盲目冒进; . 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坚持原则;

. 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能体谅别人的感情,待人宽容豁达,不抱偏见。一.发展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

发展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环境。)正确看待自己 . 接受自己; . 以发展为动力;

. 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 . 不要自悲自怜; . 不要伤害自己。)正确看待他人

. 喜欢他人;

. 容忍他人的观点; . 重视他人;

. 不要总想支配他人; . 不要依赖他人; . 借鉴他人的看法。)正确看待环境 . 热爱生活;

. 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 体验逆境与失败; . 适应环境; . 珍惜现在。

二.适应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

(一)拖延

1.表现:拖延的个性问题有许多表现,总的来说是对事情怀有畏难情绪,消极办事,对事情总是一拖再拖,或敷衍了事,不求进取。2.辅导要点:(1)端正认识,悦纳自我;

(2)克服自卑,树立自信;(3)弃旧图新,勇于创造;(4)磨炼意志,迎难而上;(5)与人为善,满怀热情;(6)热爱学习、工作;(7)改变环境,激发好奇;(8)自我监督,及时纠正。

(二)固执

1.表现:不听劝阻,认死理,爱钻牛角尖,不承认错误,易和他人陷入激烈的争辩中,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2.严重固执的原因:)放任的家庭教育;)受父母的影响;)过去经历;)过分自卑;)对抗。

3.辅导要点:)认识固执的本质:固执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就认为自己对;另一个是怕没面子,失去自尊。)欢迎不同意见;)学会角色互换;)找自己信得过的老师、朋友,征求他们的意见

(三)对抗

1.表现:有对抗倾向的学生,往往对教师、同学、朋友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与自己作对,因此极为不满。他们轻则不听劝阻,重则报复、破坏。在家里则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方能平安无事。对抗的性格缺陷如果不及时矫正,容易发展成人格障碍。

2.对抗产生的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教师不懂得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理解他们的需要,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简单,容易使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特点,使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自己的对抗行为是一种英雄行为;)自尊心过强;)不良认知。

3.辅导要点)纠正不良认知;)自尊要恰到好处;)行为重塑。

(四)怯懦

1. 表现: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与失败。2. 辅导要点:)借助气势激励自己;)勇于行动;)敢于面对失败;)显示你的力量。)孤僻

1.表现: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2.产生的原因:)家庭环境:父母的管教非打即骂,或是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都会使子女产生恐惧心理或有严重的心理自卑;)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最亲近的人突然去世,不能及时得到舒缓或帮助,也容易形成这种心理;)身染疾病,或身有残疾,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人嘲笑、欺侮;)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因而心灰意冷,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的个性。

3.辅导要点:)主动与人交往;)深交几个朋友;)多参加活动;)主动关心别人。

(六)依赖

1.表现:依赖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长期不正常的依赖关系会使用权依赖者心理发育停滞甚至倒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承担成人角色。2.辅导要点:)寻找导致自己依赖的原因;)独立自主解决困难;)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培养自理能力。

(七)自负

1.表现:自视过高,认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当别人取得成绩时极力打击、排斥别人;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总想让别人都围着自己转。

2.产生的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生活中的一帆风顺)片面的自我认识;)自居作用即把家庭、父母的优越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3.辅导要点:)勇于承认自己自负;)挖掘自负产生的根源;)采取具体措施。

(八)自卑

1.表现: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情绪低落、忧郁,还伴有焦虑、失眠等。2.辅导要点:)必须明确意识到自己在什么地方自卑,然后找出原由;)重新认识自卑,认清自卑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卑补偿法;)升华法;)欣赏自我形象;)调整理想的自我;)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自我鼓励,自我暗示。

(九)压抑

1.表现: 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它压抑在心里。压抑具有内指性、消沉性、潜意识性。2.辅导要点:)正确看待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圣贤名人的启示;)同充满精力和生气的人在一起;)积极做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尽可能过有规律的生活。

(十)狭隘

1.表现: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失意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狭隘性格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有时发展到吝啬、自我封闭的程度。2.辅导要点:)充实知识;)主动矫枉;)待人以宽。

(十一)偏执

1.表现: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嫉妒;同时很自卑,总是过多

或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总认为他人存心不良。2.辅导要点:)认知提高法;)交友训练法;)消除不良认知;)敌意纠正训练法。

(十二)猜疑

1. 表现: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好疑神疑鬼;似乎总感到自己一定是他人注意的中心人物,相信他人总是在议论自己,别人好像在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有的部认为自己得了什么病。2. 辅导要点:

(1)向朋友求助;(2)保持头脑冷静;(3)注意调查研究;(4)及时开诚布公;(5)坚持待人以宽。

(十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1.表现:主要特点是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和诡辩,富有挑战和攻击行为。2.辅导要点:)敌意纠正训练法;)认知改造法。

(十四)癔症型人格障碍

1.表现:癔症型人格又称歇斯底里人格或戏剧型人格;他们总想博得他人的注意、赞许,喜欢自我炫耀,言语表情动作过分夸张、做作,为了引人注意,不惜损害身体和不顾个人尊严;反过来,当他们占了注意中心时,便会伤痛难过,立刻萎靡不振。2.辅导要点:)自我调整法;)暗示法;)升华法。

(十五)攻击型人格障碍

1.表现:又称爆发型人格;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2.辅导要点:)注意转移法;)补偿升华法。

第11章 中小学生学习卫生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的学习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学习卫生与辅导)

(一)发展性学习卫生问题

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学习策略,学会策略性地学习。包括获取知识的技能和调控心理状态的技能,过程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评价五大环节,相应地要求

学生掌握记忆技能、理解技能、提取和应用知识的技能;还要掌握增强自信心的技能、调节学习情绪和防止学习疲劳的技能。

(二)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 1.学习兴趣:目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的不良情绪。2.学习习惯:存在着学习负担过重、考试问题的困扰、注意力不稳定等问题。

还有如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等问题。

第2节 中小学生学习卫生问题辅导

(中小学生学习卫生与辅导)

一.发展性学习卫生问题辅导

(一)优化学习过程 1.预习)选择好预习的时间;)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2.听课:听课是学生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环节。)课前准备要充分;)要抓住听课的重点;)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要敢于主动地发言和提问;)要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要学会记课堂笔记。

3.复习: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温习、巩固、系统和延伸,它是一个系统提高的过程。

常用的复习方法有:(1)尝试回忆法;(2)要点法;(3)比较法;(4)概括法。4.作业:

做好作业的科学方法包括:)先复习后做作业;)仔细审题;)独立做题;)检验修改。

5.评价:学习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发放回来的作业和试卷、习题均是我们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的信息来源。)学会使用“错题本”)标记作业。

(二)调控心理状态 1.增强学习信心)正确看待考试成绩)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

2.调节学习情绪:自我暗示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手段。

3.预防学习疲劳)形象练习法;)精神松弛法;

4.调整应试心理:)预想考试过程;)自信训练

二.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辅导

(一)考试怯场

1.表现:临考情绪紧张、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神不定,紧锁眉头。试卷一发下来,双手颤抖,脑中一片空白,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推理。2.辅导要点:)考前做好准备,加强各科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知识学习,适应考题变化的形式;)培养自信心,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与知识;)讲究考试方法,由易到难。)适应紧张,克服情绪大起大落。)考前做些放松训练。

(二)注意力分散

1.表现:越是想学习的时候,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头脑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怪念头占据着,无法摆脱。这种情况长久出现,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2.辅导要点:)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学会自我减压;)做些放松训练;)使用适当的方法。

(三)学习疲劳

1.表现: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进度减慢甚至停滞。

2.辅导要点:)预防疲劳;)学会精神愉快地学习;)用身体的运动缓解大脑的疲劳;

(四)意志薄弱

1.表现:不能按时完成当天的任务,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或者垂头丧气、或者一蹶不振,不能刻苦努力,经常立志,经常下决心,但是遇到情绪不好时,或是遇到挫折时,戏是什么也不愿学。2.辅导要点:)制定目标和计划;)从小事做起;)坚持体育锻炼;)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松懈”、“咬咬牙,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等。

(五)马虎

. 表现:本来不该错的题却答错了,本来不该看的题目却看错了,本来龙去脉该丢题却少答了一道题,本来不该交错作业却交错了。粗心大意,马虎成了习惯。

. 辅导要点:)了解自己马虎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当做完作业或答完卷子的时候,要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当自己每犯一次马虎错误,就给自己一次惩罚,或用纸记下马虎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从不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好。

(六)学习方法不当

1.表现:有的同学很刻苦、很勤奋,但成绩却不好;读死书,背死书,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大搞题海战术,却不去分析、综合,结果身心疲劳,思维停顿。

2.辅导要点:)根据个性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思维的状态选择学习方法;)根据记忆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根据不同学科选择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目的来选择学习方法;)根据学期的阶段性来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教师的讲课特点来选择学习方法。

第12章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与辅导)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问题包括发展性交往卫生问题和适应性交往问题。一.发展性交往卫生问题

(一)小学生的交往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交往特点主要表现在从对师长的依赖向自主发展,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在小学阶段,具有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学校,儿童交往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同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对教师绝对服从;到小学三年级,学生已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学会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评判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占较大的比重。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个性、形成价值与态度的重要形式,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9-11岁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帮助是朋友的重要特征,同伴友谊呈现趋上性的特点。

(二)初中生交往的特点

中学生的交往同样表现在同伴、老师、亲子三方面。中学阶段的友谊表现出了自身的明显特点:

. 稳定性:中学阶段的友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 亲密性 . 矛盾性。

对父母,中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依恋,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交往方式;对于教师他们有了更多的要求,希望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

从对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调查中(刘晓明,1997年)可以看出,小学生在人际交

往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特别是在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上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特别是在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上的问题比较严重。

第2节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问题辅导

(中小学生交往卫生与辅导)一.发展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

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体。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情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

(一)认识交往的功能

. 信息交流功能;

.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 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 人际交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 人际交往对群体有协调能力。

(二)把握交往原则 .平等的原则 . 尊重的原则 . 真诚的原则 . 互利互助的原则 . 信用原则 . 宽容原则。

(三)学会保持友谊 . 珍视友情

. 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 . 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其中,影响人际关系的最积极个性品质内容有: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性、可信、智慧、可信赖、有思想、体贴、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幽默、自责、开朗、信任。. 改变不良的交往行为 二.适应性交往卫生问题辅导

(一)异性交往紧张

1.表现: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少男少女在生理和心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变化,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与向往;但有一些学生在和异性同学讲话时,总是感受到不好意思,心慌,有时会紧张得连话都说错。严重者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更不敢与异性交谈,即使与异性交谈,也会面红耳赤,言语不清。2.辅导要点:)端正认识。这种在同龄异性面前所表现出的羞涩和不安,是每个人在心理发展上所必经的一个阶段—性疏远期。)端正态度。要把异性间的接触看成是生活中的政党接触,是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是增进友谊和团结的需要,也是探求人生真谛、实现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讲究方式:要从心理上把异性同学当做自己的兄弟或亲人来看待。在与对方商量事情、讨论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自然亲切、诚恳大方。)自我暗示。)系统脱敏法。这是治疗异性交往紧张最经典的方法。)完成行为作业。实地适应训练,只要作业及格,就能帮助克服与异性交往时的紧张心理。

(二)师生交往困难

1.表现:不轻易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不主动接触老师,对老师的话不予理睬,产生失望心理,对抗情绪,感情淡漠。2.师生交往困难的辅导要点:(1)要真正理解信任老师(2)培养尊师的真挚感情(3)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

(三)亲子交往困难的辅导要点:

1. 了解亲子交往困难形成的原因

2. 承认代沟的存在,而不要回避,及时进行沟通

3. 意见融合

4. 在相互沟通的时候,每一方都应多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四)孤独的辅导要点:

1. 走出自我的小天地,超出封闭的世界

2. 客观地对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3. 要学会给予爱和接受爱

4. 为别人做点什么

5. 享受自然

(五)羞怯的辅导要点:

1. 了解羞怯的原因

2. 提高社交的技巧

(六)自我中心的辅导要点:

1. 了解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

2. 要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征

3. 在社会上要做个对他人负责的人

(七)自私的辅导要点:

1. 了解产生自私的原因

2. 交友法

3. 认知改良法

4. 行为疗法

(八)从众

1.表现:从众心理简单地说就是做事之前先想到别人会如何想、如何做,然后再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去做。

2.从众的辅导要点:(1)思想上做好准备(2)改变认识

(3)养成独立思考、有主见的品质(4)敢于尝试

(九)害羞

1.表现:害羞是一种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不安、面红耳赤,从而导致个体不能清楚有

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阻碍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的现象。

2.害羞的辅导要点:

(1)建立自信

(2)摆脱过分的自我关注

(3)注重培养社交能力

第13章 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

(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与辅导)

中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性卫生问题和适应性卫生问题。一. 青春期发展性心理卫生问题

(一)青春期的身体发育特点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健全和性生理发育的成熟。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1. 从认识能力的发展看,感觉的精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2. 从情感的发展看,青春期最大的变化是从儿童期依恋父母的感情转向去仿造朋友的感情,因而出现了父母与子女情感冷淡甚至子女表现脱离家庭的倾向。

3. 从社会性的发展看,青春期正是从家庭转入社会的历程。

4. 从性心理的变化看,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是以性意识的变化为代表的。

5. 对性知识的好奇。

二. 青春期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

性成熟带来的性紧张和性压力也是中学生烦躁不安情绪产生和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节 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与辅导)

一. 青春期发展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一)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性发育等几个方面。

(二)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的特点。

(三)认识青春期两性心理差异

男孩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速度上要比女孩慢。一般来说,姑娘对待小伙子对待姑娘更从容些。在交往中小伙子喜欢选择同龄姑娘,而大多数姑娘则喜欢选择比自己年长的男性。

男孩的爱好和兴趣往往是比较遥远的事物现象,而女孩从幼年起其注意中心就集中在人和日常生活上面。

男孩和女孩在对待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方面没有根本差别。二. 青春期适应性心理卫生问题辅导

(一)性冲动

表现为每当看见自己喜欢的异性时,则表现呼吸加快,心跳,并有想亲近的念头,并想象与异性相互拥抱,亲昵。

辅导要点:1. 创设两性交往的环境,进行正常交往

2. 转移注意力

3. 当一有性冲动时,可以用橡皮盘套在手腕上,使劲拉,直到疼痛为止

4. 大方的与异性交往,多看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放在首位,努力进取。

(二)同性恋

表现:同性恋有强烈的性欲或性爱感情,对异性不感兴趣。看见自己喜欢的同性,则会产生恋爱的感觉,并且出现性结合的欲望。

辅导要点:

1. 同性恋的主要问题是对异性恋爱出现了故障,进而选择同性伴侣为性兴趣的对象。

2. 辅导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处理其对异性恋爱的障碍,将性的对象转向异性,放弃对同性的恋爱倾向。

3. 培养对异性美的欣赏能力。

4. 可由心理医师做精神分析,找出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哪些因素使其心态走上异途,从而领悟到其荒谬和幼稚。

5. 采用行为治疗中的“橡皮疗效法”

6. 服用一定的激素药物,使体内性激素水平平衡。

7. 帮助其加强自我调控

8. 采用厌恶疗法:即每当看到同性健美的图像或影片时,就给予相应的恶心和呕吐刺激。

(三)遗精困惑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青少年朋友,面对第一次遗精,常感惶惑,有的认为会伤害身体,危及脑功能的健康,还有的少男以为自己得了病而暗暗着急。

(四)性焦虑

辅导要点:

1. 学点性心理和性生理知识,建立对性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

2.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健康高尚的业余生活中,降低对性特征的关注。

3. 采取松弛训练法每天进行练习,可以缓解焦虑,使内心平静,生活充满活力。

(五)手淫

手淫是最典型的青春期自慰行为。

辅导要点:1.必须端正态度,避免不必要的性刺激;

2.不要为手淫创造条件;

3.要有充实的生活;

4.静坐观音训练:睡前静坐或侧卧,默念“恬淡虚无”四字。

(六)拒绝求爱

表现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有强烈的性好奇心和接触异性的愿望,都会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和爱慕。有些同学不能理智地克制自己的感情,就会千方百计地把这种好感和爱慕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写情书求爱就是一处常见的表达方式。

对于求爱一般的做法是:

1. 装做若无其事

2. 直接谈话

3. 求助于他人

第14章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与辅导 第1节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与辅导)

一.神经症

它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它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某些身体功能的丧失,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包括焦虑症、恐怖症、癔病和神经衰弱等。

另外,注意它们相对于其他的心理障碍的一些共同之处:

1.没有脑的器质性病变,也没有足以造成脑功能障碍的身体疾病;

2.精神活动能力低下,常伴有焦虑和烦恼;

3.自知力良好,患者对自己的病态表现清楚明了,现实检查能力未受损害,能客观地反映现实;

4.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一般能参加正常的学习或工作,生活能自理;

5.有迫切的治疗愿望。

导致神经症的心理因素有:1.急性精神刺激;

2.工作、生活、学习负担过重;

3.人际关系不和;

4.暗示或自我暗示。

预防神经症的产生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对自己的期望不宜过高;

3.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4.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二.人格障碍

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

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1.一般始于青春期;

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特征);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

4.认为自己对人无任何责任;

5.总是走到哪里就把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

6.行为后果有害;

7.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预防:

1.对自己的行为首先有一个全面正确的印象;

2.不要过分地注意自己在一时的得失,过分地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眼中的印象;

3.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来培养成熟的人格。三.心身疾病

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

四.性变态

又称性欲异常,指寻求性的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异于常态。常见的性变态有同性露阴癖和窥淫癖等。五.精神病

表现是精神功能受损害程度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和偏执性精神病等。

第2节 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辅导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与辅导)

一. 神经症

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身体不适和睡眼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生活能力未受严重影响。疗法:努力寻求朋友和亲人情感的支持。

概念法: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从而战胜抑郁,重塑自我。

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效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现,难以自控。

敏法:采取逐级减轻恐怖症状的方式。先列出能引起恐惧感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

神分析法:首先探究童年创伤性事件;其次,分析出恐怖症后所隐藏的义蕴。

表现主要是在思维、情绪、意向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强迫症状。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动作几类。

顿法:用某种强力性信号禁止强迫性观念的出现。最简单的方法是对着不听使唤的大脑猛喝一声“停”。

法:让患者直接暴露在感到焦虑的现实情景中,冲击他唤起的焦虑,并以此矫正不良认知或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上 可分为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两种类型。宗 旨是放松、放松、放松。

对 抗法:利用人的意识和轻松的场面调节焦虑情绪的方法。疗 法:常用的松弛疗法是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身 健康毫无根据的先占观念,叙述身体的某部有特殊的不适感、疼痛或异常感觉;认为自身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坚信某种异物侵入身体,病人终日为之忧虑、恐惧,然而最终常是医药无效。

疗法

疗 法。

怖症

表 现为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上学校,就会使其焦虑加重,或发生饮食和睡眼障碍。多见于6-14岁的小学生,有三个发病高峰年龄,即5-7岁;11岁和14岁。:

因,努力开导。心理疗法; 敏 法。

症状;兴奋症状;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怒;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

主要是运用呼吸控制法。

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的不满意。

法 法

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这类儿童一般智力正常,但存在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易集中、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特征。)了解病因;)药物疗法;)精力释放法;)自控训练法;)行为强化法。)口吃

1.表现:是一种常见的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可在任何年龄发生。有重复性口吃、难发性口吃和中阻性口吃。2.辅导要点:)认真分析产生口吃的原因;)发音矫正法;)系统脱敏法。)遗尿症

1.表现:儿童在5岁以上还不能控制自己排尿,夜间常尿湿床单、被褥,白天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

6.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篇六

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的`衡量尺度.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是:从治疗模式转向发展模式;团体辅导成为主要辅导形式;加强了低龄预防性辅导.

作 者:章竞思 田秀菊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4)分类号:B844.2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辅导

7.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与辅导模式 篇七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部分,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既是理论认知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应该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之上, 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再发挥学生工作者在择业辅导中的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高等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焦虑、恐慌、茫然。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 存在着诸如孤独、失落、焦虑、急躁等情绪障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毕业生的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生源地的城乡差异等都会影响毕业生的情绪, 引发种种情绪障碍。数据显示, 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 这表明, 出现情绪障碍已经在毕业生中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 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自我。

由于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也会产生自卑、自负、急功近利等心理,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面对择业时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关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 很少考虑用人单位的需要,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最终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三) 自信不足, 心理素质较差。

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年龄稍小, 综合能力相对薄弱, 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抱有畏惧心理, 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有时不自觉地放弃面试机会, 或在面试时不能全面展示自我, 因而不被用人单位录用, 如此反复, 使自信心受挫。部分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无法正视失败, 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 从而选择逃避、不思进取。他们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不愿参与市场竞争, 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 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

1. 社会因素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9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 》。报告显示, 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 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73.56万的失业大学生中, 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 有5.49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 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 被称为啃老族。另外,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 不仅大学生就业难, 全社会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2. 高校因素

首先,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 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其次, 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 职业发展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 只局限在择业这一个环节, 而对择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心理健康等问题, 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 特别是如何在择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最后, 就业指导的相关人员大多还仅凭过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

3. 家庭因素

尽管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 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 多数家庭都希望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 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 家庭投入的教育资本持续增加, 如毕业时难以就业, 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必然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 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二) 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择业的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 不仅与外在客观因素有关, 更重要的是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几种主观因素有关。

1. 青年期心理特点

处在大学毕业阶段的青年多是在20—25周岁, 他们接受新事物快, 自我意识强, 多幻想, 好冲动, 知识结构还不完善, 生活体验也存在差别, 部分毕业生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同步, 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稳定, 所以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 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受到家人关照较多, 也较少经历挫折教育, 意志力相对薄弱, 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 对困难缺乏较深的体验和感觉, 因此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和阴影。

3.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 对社会了解不多, 因而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择业的过程中, 一旦个人目标受到阻碍, 不能顺利实现, 便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一) 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59万, 2009年将超过600万, 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 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 毕业生应牢固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 树立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的观念, 树立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的观念, 在就业过程中学会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 冷静地作出选择, 正确排除择业心理挫折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 打破陈旧的择业观念, 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求职过程中正视择业压力, 并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 积极行动起来, 避免心理过度焦躁不安对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 认识与悦纳职业自我, 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 因此正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择业心理的重要途径, 并可以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要引导毕业生承认不够完美的现状, 学会扬长避短, 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 力争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三) 调整就业心态, 促进人格完善。

对于求职时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没有必要过度担心, 但要学会主动调适。学生可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排解心中烦闷, 放松心情, 同时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鼓励自己, 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也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 寻求安慰与支持, 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和专家的帮助。通过对自己在择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 弥补人格缺陷, 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我, 促进自身人格更加完善。

四、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辅导模式和途径

(一) 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课。

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 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学生要实现就业, 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 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 (面试技巧和就业政策) 。因此, “职业指导课”的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 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内容, 以调整择业心态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 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 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并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开展讲座等措施, 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 以企业为依托, 以学生社团为纽带,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职业能力、敬业精神等的培养。让学生利用集中休息时间通过参与行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 深入未来从事的行业, 真切地感受社会行业的具体要求, 知道怎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教育工作者应该即时跟踪、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 加强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 并收集第一手资料, 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指标。

在具体操作中, 学校激发引导学生社团组合, 使其成为校企联合指导就业的纽带, 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建立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多渠道联系, 通过假期兼职、参加座谈会、调查研究、帮助策划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手段来增加对行业的理解, 了解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这种形式的交往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发挥学生的自觉性, 因而更有效。

(三) 以人为本, 正确指导, 加强挫折教育。

首先, 高职院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大学生因遭遇求职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 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我们给予人文关怀, 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化解心理矛盾, 顺利就业。

其次,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部分高校还勇于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 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 这些成果大都仅局限于关注毕业生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职业发展教育必须从新生入手, 进行全程化教育,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 做到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放眼未来, 并开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综合素质, 积极参加社会竞争。从而使大学生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 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 确定职业目标。

最后, 高职院校要全面有效地开展“挫折教育”。高职院校除了给予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外, 还有必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就业挫折教育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调适心理, 学会应对。二是在后期职业指导中, 增加法律法规教育, 使学生树立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心理, 以及培养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与敬仰, 引导学生以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期间, 保持良好的心态, 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促进顺利就业, 而且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 尽快成才。在现实生活中, 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择业时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 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这些心理上的矛盾、误区和障碍, 学校应多渠道开展职业辅导工作, 从而使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技能极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 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姚少怀, 梁瑞升.论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3) .

[2]郭志海, 沈巧明, 王良佐等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南.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6.

[3]李红英, 王蕴.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4]刘远武著.职业总动员——择业、求职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0.

[5]杨春.择业观教育与毕业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7) .

8.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研究 篇八

一、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功能

团体,是指两个人以上彼此之间有互动关系的组合。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就是指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或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达成学生团体的共识和目标,进而改变学生个体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一般根据团体成员的构成和辅导问题性质不同,可以将学生团体分为同质团体和异质团体。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班级、生活经历和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大相同。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主要是同质团体,而一般性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则大多是异质团体。

与个别心理辅导相比较,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1能为学生个体提供感受的分享和经验的学习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通过语言或活动的方式互相交流,彼此分享感受,互相启迪。这种来自同伴群体经验和感受的分享正是个别心理辅导所欠缺的。譬如,当学生个体遭遇家庭父母离异或争吵时,会感到恐惧、无助或失望,并且常常会以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在个别辅导中虽然经过心理老师的努力帮助,但有时仍很难消除;但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这些学生会发现与自己相同处境的人居然也不少,从而自身的孤独感会有所减轻。这种来自团体成员的类似经验感受的分享和体验,往往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它可以消除学生个体自责、自卑和退缩等不良情绪,从而取得个别心理辅导难以达到的功效。

2能为学生个体提供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反馈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反省自我和了解别人。因为每个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价值观念,对个体原来相对狭隘、封闭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维的冲击,为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另外,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也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反馈机会,通常一次反馈不一定能引起学生个体的注意和重视,但是来自多方面的相同的反馈意见却能够有效地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凡是比较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学习、生活适应、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等。单靠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形式,虽然效果较好,但经济效率很低。如果在一所有1000名学生的学校,有10%的学生要求辅导服务,让一两名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显然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如果将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则既省时间,又省人力;既能达到教育个体和集体的目的,又可以很好地缓解当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供需之间的矛盾。

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现代德育的创新呼唤德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德育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使团体心理辅导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当前学生中的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的心理或品德问题,更多表现为心理和品德的二元混合。针对这一现状,我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品德、心理和团体辅导与训练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革新,并大胆地将其引入到学校的团队活动和班级教育当中,使学校的德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达到了以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效果。

1情境活动强化法

当前城市里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针对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私、懒惰、娇气、脆弱、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情境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团体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某种活动中体验关爱、协作、自主、坚忍等行为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学生的某种品质和能力。比如为了强化学生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品质,我们设计了“黑夜寻踪”的情境活动:将活动者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人有一个数字,要求活动者在蒙住眼睛、不能用语言沟通的情况下按数字由小到大的在顺序排成一列,时间最短者为优胜组。我们还设计过“曲奇饼流水线”的情境活动,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相互信任的品质:活动者双手抱胸站在台上,想像自己是一块曲奇饼,身后是流水线,信赖地向后倒下,由台下的学生接住,轻轻摇晃并将其水平移动,犹如在母亲的怀抱直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情境活动进行团体心理的强化训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比赛或文娱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的辅导目标和心理学原理设计的、具有一定操作技术和活动规则的团体活动,它要求活动组织者具备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详细周密地设计活动,熟悉每个活动环节的操作技术,同时进行现场的技术操作和语言指导,必要时还要事先培训若干学生作为活动的示范者和辅助人员。

在采用情境活动强化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团体活动设计要有一定心理教育内涵和技术难度,每个人经过努力和协作都能做到;

(2)每个成员都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每个成员都必须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4)活动结束之后成员之间要进行交流和自我评价。

2游戏角色扮演法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经常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成人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化,而作为未成年的中小学生,由于他们没有相应的生活经历,缺乏移情能力,最终使得德育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实际的班级教育中采用游戏角色扮演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即按照生活中某一冲突事件的原型,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实际生活的游戏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轮流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去应付不同的困难和危机,体验各种角色的感受,并要求学生阐述自己采用某种应付方式的原因和依据,以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使他们学会推己及人地考虑和处理问题。

有一次在我校刚入学的新生中发生了多起失窃事件,经过年级组和心理辅导老师的研究,决定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年级会,即:将各种失窃事件改编成小品,分别选派学生去扮演,全年级学生集体观摩,共同体验和探讨各种角色在事件中的感受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最后活动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不但学生们千方百计提供破案线索,“拿”人东西者更是主动承认错误。

运用游戏角色扮演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把握一个原则:游戏情景来源于生活中的事件,参与者在扮演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真诚、投入,它不在乎扮演者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有效,而更强调扮演者能够深入体验角色所处的境况。这种方法对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团结和谐的集体风气具有特殊的效果。

3价值判断澄清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日趋多元化,青少年学生的某些品行偏差的背后,都有他们自以为合理的价值观念在支撑。要纠正这些偏差的品行,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对他们进行价值观念的判断澄清,以帮助学生辨析行为的价值,澄清思想上模糊不清或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引发学生积极的行为。这种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称为价值判断澄清法,它特别适合那些在不同条件背景下具有多元价值意义的观念和行为矫正,比如学生的异性交往、生活消费方式等问题的辅导。

以辅导学生的异性交往问题为例,运用价值判断澄清法的具体操作是:(1)界定需要价值澄清的事件或问题(如学生早恋、亲密性行为等问题);(2)采用讨论、辩论、谈话、游戏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团体对价值事件(行为)进行深入的价值辨析和判断,主要是围绕事件(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后果、利弊、体会等方面展开探讨(例如男女生交往的方式,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早恋、亲密性行为的结果、利弊等);(3)辅导老师归纳、澄清事件(行为)的符合现实社会道德(公德)要求的价值趋向(如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说明事件(行为)应承担的后果和责任(如早恋、亲密性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辅导老师要注意在价值澄清过程中,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或评价,而要诱发每个团体成员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揭示学生之间观念矛盾的焦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让每个学生在辨析中逐步领悟。这才是团体心理辅导中价值澄清的关键所在。

三、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和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界定和确立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整个辅导活动的导向,辅导过程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目标来制定的,辅导目标越符合学生的主观心理需求,目标的凝聚力就越强。辅导目标一般来源于学生日常的生活行为表现或突发性的冲突事件。因此,目标的确立首先是建立在对学生团体或冲突事件的深入了解和诊断的基础上。

首先,辅导者在设计活动方案之前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可以和学生团体共同磋商来达成目标,这样的目标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次,目标的界定和表述要注意具体明确,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内容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比如“调适不良情绪”的目标表述就比较含糊,可以具体界定为:使学生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危害;帮助学生寻找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

2辅导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技巧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辅导老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技巧来推动学生团体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特罗斯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应技巧,目的是鼓励成员开放、表达,促进他们自我探索。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初期通常需要辅导老师采用倾听、同感、澄清、提炼、归纳等技巧,促进团体成员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第二类是交互作用技巧,它能促进团体更有效、更有意义地互动,包括支持、阻止、联结等技巧。在采用价值澄清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特别需要辅导老师熟练运用这类技巧。第三类是行动技巧, 在情境活动强化法中经常需要运用示范、调节气氛、建议等技巧来促成学生积极的行动。

3团体心理辅导的后期要重视价值观念的归纳提升

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改变成员的态度和观念。每一个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都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不管是在情境活动、游戏扮演,还是在价值辨析的辅导中,每次辅导结束之前,辅导老师都要高度重视引导和协助学生去归纳提升自己的价值体验,无论学生提升的结果如何,只要每个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选择,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在发展自己的价值观。这一点对团体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要进行效能的评估和总结

对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效能进行评估和总结,可以帮助辅导老师了解学生团体成员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以使下一次的辅导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一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下一篇:差旅费报销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