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语文备课

2024-11-19

一年级上语文备课(共7篇)

1.一年级上语文备课 篇一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备课教案1 课题

0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0页的例

1、例

2、例3,课堂活动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规范整洁地书写0。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跳远起点条和一把长米尺。1——5的数字卡片。

谈话导入。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他是谁?(利用投影仪出示例1,同时指导学生翻开课本第10页)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的意思。)

新授。

教学第一种含义。

揭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东东原来有几个气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生:用数字2表示。(边说边举出数字卡片2。)

师:后来,东东的气球全飞走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是根据课堂中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师:气球全飞走了,一个也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板书:0的认识。)

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教师竖起2根手指,问:这可以表示数字几?

师: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指头的个数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大家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学生充分联想,利用手里的一切东西来表示“0”。

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例2)

揭示第二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

师: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学生从前往后读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的长度,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物体的长度就越长。

(知道学生试着比较铅笔和橡皮擦的长度。)

师强调:量东西的长度时,“0”就是表示起点。

学生活动,体验起点。

师: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用长米尺示范性地量,说出大概远近,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事先在教室的前面地上贴上“0”起点纸条。)

指名学生到教室前面从老师设好的“0”起点起跳,比赛跳远。

说说怎样比才公平。(起点一样,都从0起点跳才公平。)

教学书写0。新课标第一网

观察0的写法,说说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

教师边总结边示范写“0”。

学生跟着书空。然后全班同学在书上第10页描写“0”,最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全班同学评价谁有缺点。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0——11页的第1、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说一说。师:想想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0,它表示什么意思?

数方格填空。

学生独立填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上往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交流。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5的认识之1——5各数的数、说、认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的例

1、例

2、例3,课堂活动的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数一数,说一说。

出示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认读1——5各数。

根据学生所说数字贴出卡片1——5,学生认读。

师说数,生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反馈实践。

师说数,生摆小棒。

你还能用其它方式表示吗?

感知数的顺序。

摆小圆片,边摆边数,逐步感知1——5的顺序。

整体感知。

出示点子图,打乱顺序摆在黑板上,师:大家来给他们排排队,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

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上台摆摆,并说说理由。

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开放性活动。

引导学生看书本第8页的例3。师:例3中的“2”表示什么?

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猜谜游戏。

师生互动:这个书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小组互动。

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4,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的比、画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数序的排列。

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画、数、写、圈、摆等活动让学生愉快学习,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数字卡片,小棒。

复习旧知。

复习数数。

新授。

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

引导学生伸出1个手指。

师:如果用画圈来表示1的话,要画几个圈?

教师指导学生看例4,并用投影仪出示数字1。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1,并仔细观察1的写法,看看1像什么?

生:1像小棒。

师:它在田字格里是怎样放的?

师边写边指导写法。

然后让学生书空1,再让学生在第8页“写一写”中沿虚线描1,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教写“2——5“。(方法同教写“1”。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学生独立书写。

小组中交流并评选出最好的书写参加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课堂活动。

数一数,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习惯。

集体交流反馈。

圈一圈,写一写。

教师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集体反馈。(注意圈法的多样化。)

总结

师总结: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学会了1——5各数的写法,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的正确。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的例

1、例2,课本第22页的例

3、例4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两个连续性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仪、5粒葡萄。

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有3个小朋友喜欢荡秋千,我们一起看一看。指导学生看课本第21页的例1。

新授。

减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出减法。

图中本来有3个小朋友荡秋千,后来走了一个,还有几个小朋友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三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就是原来的三个去掉一个,我们用减法算式来表示:3–1=2(板书)

师:我们来认识新的符号“-”,读作减号,整个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1=2是什么意思?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大家拿出5根小棒,然后再从5根中拿走2根,(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师:根据刚才摆、拿小棒的过程,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5–2。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算一算,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

说一说,算一算。

观察图,说说图意。

解决问题。

师:看看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师:请小朋友解答问题,想想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

比较、分析。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第2题。

说图意,列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内容: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具体直观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感受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许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个、小棒。

创设情境,理解加法含义。

指导看课本18页图,创设情境。师:图中画了什么?

理解加法含义。师:2辆车和一辆车合起来是几辆车?你怎么知道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指明: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板书:5以内的加法)

认识加号。

师:在数学上,2和1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表示。

板书:2+1=3

读作:2加1等于3。

师领读,生跟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符号,你准备怎样记住它?

合作交流,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请拿出学具圆片。先摆3个圆片,再摆2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圆片?你怎样列式?

生:3+2=5

小组合作,探讨算法的多样化。

师:3加2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

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算一算,写一写。

师:刚才大家想出那么多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田字格中的3个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指导以及观察各学生的计算能力。

集体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一图两式,体会加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对比,找出规律。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你会列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课堂活动。

说一说,填一填。

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

画一画,算一算。

教师帮助学生弄懂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集体反馈,订正。

看图填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看看一共能写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的例5,课堂活动的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使学生能熟练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来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

复习旧知。

复习写数。

新授。

创设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分一分,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

指名让分法不同的学生到投影仪前展示。

师: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有点乱,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每种分法都想出来,一个也不落下?同桌商量一下。

(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大家。

学生展示按顺序分。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边说边自己按顺序分一分。

小结。

我们通过分小棒得到了5的组成,以后凡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出更好的办法。

小组学习4、3和2的组成。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展示。

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有困难可以向同桌或老师请求帮助。)

反馈、集体评议。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先与同桌交流,再回家与父母交流。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12——13页的例

1、例

2、例3,课本第14页的课堂活动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过程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活动来感知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蜜蜂、花朵的图片,圆片,小正方形。符号卡片,小棒,三角形。

导入。

指导看情境图1。

新授。

数一数。

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比一比。

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同样多。

师:花丛中有3朵盛开的花,有3只小蜜蜂在采蜜。(教师边讲解边出示蜜蜂图和花朵图,并把它们一一对应好。)

师:蜜蜂和花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

师:蜜蜂和花一个对一个,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蜜蜂和花同样多,用算式表示是:

3=3

学生认识“=”,书空后齐读。

动手操作,理解“多“和“少”。

师:蜻蜓和蜜蜂比,谁多,谁少?大家拿出圆片和三角形分别代表蜻蜓和蜜蜂摆一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

学生反馈:蜻蜓比蜜蜂多,因为摆的时候有一只蜻蜓多出来了。

师:蜻蜓比蜜蜂多,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4》3

学生认识“》“,学生跟着老师书空,齐读。

师:蜻蜓比蜜蜂多,还可以怎么说?

引导学生说出:蜜蜂比蜻蜓少。

师:蜜蜂3只,蜻蜓4只,蜜蜂比蜻蜓少,可以写作:

3《4

学生认识“〈“号,跟着老师书空,然后齐读。

同桌讨论:大于号,小于号有什么不同?

写一写。

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符号。

摆一摆,填一填。

师:请小朋友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5个三角形,想一想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第13页例3。)

小组交流,读一读3〈5和5〉3。

师强调: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都向着大的数。

应用拓展。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的和他同样多。

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并用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说一句话。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课堂活动。

看图填数。学生看图,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比多少,填一填。先说一说,数一数,图上画着什么,有多少?然后学生独立填一填,同桌交流。

游戏。教师先作示范,同桌之间玩游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比一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比一比及第6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以及会判断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初步比较物体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五角星、纸袋、各种文具。卡片。

复习旧知。

数数

新授。

教学高矮。

创设情境。

在黑板上方贴一个五角星,下放也贴一个五角星,师:谁愿意把黑板上的五角星摘下来?

为什么小朋友只能摘下下面那个五角星,老师能摘下上面那个?

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请两个差不多高的同学站在讲台两端,问: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小组讨论,交流比高矮的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比长短。

引导学生观察:看看你桌子上的纸袋里有什么?

交流、汇报:有两枝铅笔,两把尺子。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短些?

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小组汇报。

比大小。

出示两个球,一大一小,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大小。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比多少。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摆一摆,说一说。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时和他一样多。

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说出生活中多些、少些、同样多的例子。

课堂活动。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图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看一看,数一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数,数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人、对物的爱。

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0的数字卡片。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生相互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打开第一页,教师有感情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

数数自己有几个手指。同桌合作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情境图,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什么?

先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指定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数图中的数量。

数出数量是1的。

出示卡片1,师领读,生自己小声读一读。

数出数量是2的。

师出示卡片2,请学生读读。

依次数出其它数量的事物。(教学方法同上)

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集体反馈交流。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寻找校园里的数。

总结。

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内容:第26页例1-例6第1课时

教学目标、对6-10的感性认识。2培养良好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8的书写。

2、抽象出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0根小棒

有谁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看图:请你用有数字的话说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6、7、8、9、10

教学例2

学生对立用小棒摆6-10,(2)学生上台摆。

教学例3

问:你会用手指表示6-10吗?

涂方格表示6-10

观察方格,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感悟依次多1

读数,并用手指表示

书写

老师示范,学生书空,在书上写。

学习8的组成

每人准备8根小棒,按不同的分法分成两堆。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的组成

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摆一遍。

分小组讨论怎样记8的组成,教师归纳。

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引导学生看例4,说说图意,在根据图意把图下的填空补充完整。

2、问:这里的1、2、3、„„6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吗?

3、答:是表示小动物排第几。

4、这些第1、第2、„„第6,是表示小动物的位置与顺序的。一共有6个运动员的6才是表示数量。

5、联系实际,体会序数的含义。

六、看图填空、要求学生把6-10这几个数字填在尺子的方格里。

2、顺数一遍,倒数一遍。

板书设计

6-10的认识

678910

8的组成 课题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内容:第28-29页课堂活动1-6题第2课时

教学目标、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突出10的认识,感悟10与1-9各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确定物体位置是第几

教学准备

完成第1题

读题,明确要求,看数圈一圈。

完成第2题

出示题目,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填一填。

完成第3题

(1)读题,依次连线,这里写着数字1、2、3、4、„„1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连起来,看看你最后连成了什么图形。

四、完成第4题

(1)读题,分清左和右,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五、完成第5题

(1)读题:数一数,填一填。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六、完成第6题

观察:这幅图说了什么,有谁知道发射火箭是怎样数数的?为什么倒数?

板书设计

课题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内容:第30-31页6.7的加法算式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

对口令:如5.老师说1,学生说4.

二.新授.

1.教学例1:出示图,抽学生说图题意,问:怎样列式?板书:4+2=6说说怎样算?(1)同桌说,(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2.教学例2:(1)用小棒摆,左边4根,右边2根,可以怎样算?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4+3

3+4你怎样算?

3.教学例3:出示图,(1)说图的意思,(2)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填在书上.1+6=7

7=()+()第二种学生讨论后填,(3)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31页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有几个要求:写加法算式,得数是7.先连线,在填算式.

2.31页2题,游戏:对手指,合起来是7.

3.31页3题,引导学生看懂图的意义,先画再填.第二幅图让学生探索多种画法,从而对应多种算式.

板书设计

课题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内容:第32-33页例4、5、6和课堂活动第4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减法意义。

2、掌握看图写两个减法算式。

3、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计算方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学具盒

复习:对口令

新授:

教学例4: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且用3句话说。

还剩多少匹马?怎样列式?

板书:6-2=怎样算6-2=

让学生说方法。在看图写出另一个减法算式。

教学例5:

学生拿5个黄圆,2个红圆摆一排。

学生根据摆的圆写两个减法算式。

7-2=7-5=

问:怎样计算?

教学例6:

出示图,看了以后说三句话。

自由说,全班交流。

怎样写算式?学生说一种图的意思,就写一个算式

板书:4+3=7-4=7-3=

观察: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全班讨论。

小结: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两个减法算式

课堂活动

第一题:引导读题,理解有几个要求,独立完成。

看图填空,独立完成。

对口令:老师说加法算式,学生说两个减法算式。

板书设计

课题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学内容:第33-34页练习三第1-5题。第5课时

教学目标、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巩固6、7的加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0根小棒

完成第一题

读题:填数。你能又快又好的填出方格里的数吗?

交流,请一个同学说说填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填的。

小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且后面一个都比前面一个大1。

完成第二题

读题,看书划小圆。

讨论题目要求,弄清题意。

答题,交流。看看谁填的最好。

完成第三题

出示第1小题:我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号。

出示第2小题:排队游戏后完成第2小题,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小山排第几,你是怎么想的?

完成第四题

出示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

出示第(2)小题,写出6个比10小的数。

讨论:比10小的数有哪些?0、1、2、3、„„9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的。

选出6个填在方格里。

完成第四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2.一年级上语文备课 篇二

识字能够使学生掌握课文、理解文意, 如果能在学生的识字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自然生成, 那必将是学生自身习得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于在识字基础上价值观的生成, 我根据自身教学经验, 结合一年级下学期课文, 作如下探讨:

一、以关键字词引领价值观的理解

1.以已学生字和标注拼音的未识字助推价值观的生成

一年级的学生所识得的生字还较少, 要求学生通过习得的生字完整地读完一篇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这样的情况, 学生们就需要在课文中标注大量的拼音, 借助拼音, 学生能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例如《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 之前已学过的汉字有“出”“门”“个”“们”“黑”等, 课文中“采”“篮”“跑”“骏”等汉字都未学过, 更出现了很多之前并未学而需要在本篇课文中掌握的汉字, 如“蘑”“菇”“嘱”“咐”“敢”等字。除去已经学过的, 大量的未识字给该年段的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 因此需要借助大量的拼音来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一年级的课文很多是简单易理解的故事性文章, 例如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奶奶的白发》《三个小伙伴》等。这些故事都简单易懂, 因此学生能通过自读产生一定的理解, 加上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与夯实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 文中第一句“夏天真热”中“夏”“天”“真”三个学过的字, 加上拼音注音的“热”字就能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强调夏天的炎热问题。这一句话, 在本故事的价值观目标的引导上, 首先让学生体味到夏天热得难受, 再次是想让学生意识到, 在如此炎热的夏天, 蚂蚁还是能够坚持搬粮食, 不怕困难, 而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在树底下乘凉, 两者对比, 为后面冬天蚂蚁拥有粮食过冬, 蝈蝈又冷又饿作铺垫, 让学生形成先苦后甜, 用辛勤劳动换幸福生活的意识。

2.让本课生字成为价值观生成的助推器

一篇课文设计的生字必然与本文情感态度, 价值观有深层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掌握生字能够使学生在认字的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帮助学生从学“文”升华成为学“人”。

现以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为例, 分析在识字基础上价值观的生成。在本课中一类字有“粮、汗、由、冬、呼、洞、冷”, “粮”以词语“粮食”出现, “汗”以词语“满头大汗”出现, “由”以词语“自由自在”出现, “冬”以“冬天”, “呼”以“呼呼”, “洞”以“洞里”, “冷”以“又冷又饿”出现, 这些词语其实已基本体现出了本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梗概。那对于本篇课文,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紧抓“汗”所引出的“满头大汗”和“冷”引出的“又冷又饿”两个词语。

“汗”在在本文中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汗”字, 形声。从水, 干声。运用字理帮助学生记忆, 因汗为液体, 从水, 所以是三点水, 形声字, 干声, 念为“hàn”。在本文中以“满头大汗”一词出现, 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形式, 引导出学生对于蚂蚁辛勤劳动的佩服, 同时映射到自身。

师:在炎热的夏天, 太阳照得火辣辣的, 小朋友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生:吃冰淇淋、吹空调……

师:真舒服!蚂蚁在干什么呢?

生:搬粮食。

师:搬得怎么样?

生:个个满头大汗。

师: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害怕, 在这样的天气中, 小蚂蚁们辛辛苦苦搬粮食, 个个满头大汗, 可是它们有没有停下来?

生:没有。

师:满头大汗了还没有停下来, 你特别想对蚂蚁说什么呢?

生:小蚂蚁你真棒!

生:小蚂蚁你真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一步步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逐渐形成对蚂蚁的佩服意识, 从而产生学习蚂蚁精神品质的意识, 促进本课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又如生字“冷”, 形声。从仌, 冰, 令声。本义:凉。引至“又冷又饿”。

师:谁又冷又饿?

生:蝈蝈。

师:小朋友们冬天的时候穿一件衣服还饿了一天, 是什么感受?

生:饿、难受、冷……

师:那就是“又冷又饿”!这样的日子舒服吗?

师:蝈蝈们为什么会过上又冷又饿的日子呢?

生:因为他们在夏天没有辛勤劳动准备粮食。

师:要做蝈蝈吗?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通过两个汉字“汗”“冷”过渡至两个词语“满头大汗”“又冷又饿”, 体会蚂蚁夏天的辛劳和蝈蝈冬天的可怜, 再体会故事两个主人公“蚂蚁”和“蝈蝈”一个辛劳换幸福, 一个懒惰换寒冷、饥饿。在对比中就能让学生自己生成相应的价值观, 知道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深抓文章生字中的关键词, 利用生字与课文情感的紧密联系, 体味课文情感, 帮助学生自己在情感与场景的体验中升华课文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从“点”到“面”, 对课文形成感知

1.段落感知

课文组成由字到句, 再到段。通常一个段落就是围绕所要表现的点进行阐述的。教师可以在学生逐句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段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感知逐渐引导, 促进学生该价值观的生成。

例如《鲁班和橹板》一课的第三段:

“这时, 一群鸭子‘嘎嘎’叫着, ‘扑通扑通’跳下水。只见它们用脚蹼往身后拨水, 身子轻快地向前滑行。”

在学生能够流畅阅读的基础上, 通过仔细阅读, 不难发现, 这时鲁班在观察鸭子在水里前行的样子。这时可以这样对话:

师: (播放鸭子划水视频) 看到了什么?

通常学生会回答:看到鸭子划水。

师:看看鲁班观察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

师:他连鸭子的脚在干什么、身子怎么样都看得清清楚楚。对比你和鲁班观察到的,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要仔细观察。

通过对这一段的感知,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仔细观察的意识。

2.全文感知

文, 由段到篇。不论什么文章, 所有的段落都是围绕整篇文章的中心进行阐述的, 因此, 加强段落的生成后, 就必然扩至全文价值观的生成。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 第一段需要学生生成乌鸦非常需要喝水可是遇到困难的意识。第二段是动脑筋想出办法, 用石子帮助喝水。两个段落联合起来, 形成“没水喝”到“喝着水”的结构, 从中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对话:

师:乌鸦开始?

生:没水喝。

师:怎么办?

生:用小石子丢进瓶里喝着水。

师:是谁想出的好主意?

生:乌鸦。

师:从喝不着到喝着水,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

生:善于动脑筋、很聪明。

利用段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 从而引导出学生对于本文价值观的理解与体会, 是加强课堂价值观生成的又一好方法。

三、增加有弹性的预设

课堂的教学需要预设, 脱离了预设的教学将无法拥有有序性, 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现场生成是它的本质特点。

新课标对课堂生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但是生成并不意味着摒弃预设, 摒弃了预设的课堂教学将无秩序可言, 没有准备的课堂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成。就另一个方面而言, 强调预设, 也并不是要求完全按部就班, 不给学生发挥的机会。我们强调的是有弹性的预设, 提倡一点现场的活跃, 加强一些现场的生成, 使学生在灵活机变的教学环节中, 将价值观的树立过程变为自我自觉的升华过程, 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司马光》一课, 如果有学生提出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这也未尝不可。但也得引导学生培养遇事沉着、机智应变的品质。

3.一年级上语文备课 篇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4.一年级下册语文备课 篇四

本册教材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8个单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单元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本册包括2个“识字”单元,6个“课文”单元,8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组教材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体现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21篇,内容丰富多彩。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书后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会写其中要求会写的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文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三、教学重点分析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6.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7.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分析

1.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还要给学生质

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学生与别人能大胆、自信的交流。

3.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4.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五、各单元重难点分析

单元

内容

本单元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第一单元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3.小青蛙

4.猜字谜

5.对韵歌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1.认识44个生字和8个偏旁;会写28个字和1个新笔画。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3.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

4.朗读课文。背诵《姓氏歌》。

5.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传统姓氏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喜欢之情。

6.口语交际要求能认真听故事,听明白故事内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做到声音响亮。

7.学习音序表,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8.朗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具体语境、情境,感受汉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兴趣。

难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读书和写字的习惯。

2.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初步体会到中国姓氏文化和字谜的有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单元

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

语文园地二

1.认识57个生字和6个偏旁,读准一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笔画;学习一组数量词短语。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

5.复习巩固《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

6.朗读积累古诗《春晓》。

7.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

8.展示从其他学科中学到的汉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9.和大人一起读短文《阳光》,感受阳光的价值。

重点:

1、认识生字57个,会写生字27个,学习6个新部首,并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

1.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表达中。

2.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

3.展示从其他学科中学到的汉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第三单元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语文园地三

1.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会写2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

3.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

4.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初步体会诗歌情趣,读出自己的感受。

5.懂得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

6.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7.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8.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知道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重点:

1.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会写2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

3.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难点:

1.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友情”的理解。

2.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和词语,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收获和感受,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用拼音查字法查字典。

第四单元

8.静夜思

9.夜色

10.端午粽

11.彩虹

语文园地四

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

4.朗读《静夜思》并积累背诵。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6.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7.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重点:

1.会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3.正确朗读《静夜思》、《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难点:

1.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

2.归类积累x来x去,尝试说说这样的词语。

第五单元

识字5.动物儿歌

识字6古对今

识字7.操场上

识字8.人之初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五

1.认识57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节奏诵读儿歌、对子等不同形式的韵语;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

3.继续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会读“蜻蜓展翅、和风细雨”等词语。

4.能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

5.运用音序查字法查生字,查字典有一定速度。

6.积累歇后语,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初步感受歇后语短小、通俗、形象的特点。7.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打电话和接电话,能用上礼貌用语。

8.和大人一起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巩固复习已学生字。

重点: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要求掌握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

难点:

1.能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

2.学会用音序法查生字。

第六单元

12.古诗二首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

语文园地六

1.认识本单元37个生字和1个偏旁,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生字。联系生活学习与夏天相关的词串。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带有“呢、呀、吧”的问句和感叹句。

3.能运用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方式理解“摇篮、潮湿”等词语的意思;学习“荷叶绿绿的、圆圆的。”这类句子的多样表达,并积累文中的比喻句。

4.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儿童诗的韵味;能分角色读好文中的对话;尝试依据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背诵课文。

5.通过认识食品包装识字,并乐于与同学分享。

6.朗读积累气象谚语。

7.和大人一起读《夏夜多美》,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夏夜的美好和同伴互助的温暖。

重点:

1.认识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积累文中的比喻句。

难点:

1.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

2.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

第七单元

15文具的家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18.小猴子下山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七

1.认识5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个生字。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词语的意思;运用组词的方法继续积累词语;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4.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

5.能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借助文本情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

6.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

7.学习分辨形近字;展开想象,能选择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8.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共读的乐趣。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难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意思。

2.能够读懂长课文。

第八单元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21.小壁虎借尾巴

语文园地八

1.认识37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21个生字。能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生活经验去猜字、识字;继续巩固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在生活情境中积累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验角色读好对话,学习读出祈使句的语气。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可恶、盼望、热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这类结构的短语。

4.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阅读能力。

5.借助连环画理解课文内容,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6.发现反犬旁、鸟字边、虫字旁所代表的含义,复习巩固形声字偏旁表意的规律。

7.结合生活情境,体会四种不同心情,并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8.朗读、背诵古诗《画鸡》。

9.和大人一起读寓言《三只白鹤》,并能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判断。

重点:

1.巩固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画规则。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难点:

1能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训练阅读能力。

2.借助连环画理解课文内容,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名,23名男生,23名女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4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对偏旁部首的认识不熟。汉语拼音巩固率一般,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但有3—4人因身体原因及习惯不良,需再加强写字习惯的督促。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本学期将再加大阅读量。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既复习了学过的字,又巩固了拼音,孩子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9.2—9.6

《我上学了》(2)《天地人》(1)《金木水火土》(2)


9.9—9.12

《口耳目》(2)《日月水火》(2)《对韵歌》(2)

中秋节9.13

9.16—9.20

《口语交际》(1)《语文园地一》(2)《快乐读书吧》(1)

《ɑ o e》(2)


9.23—9.27

《i u ü y w》(2)《b p m f》(2)《d t n l》(2)


9.29—9.30

《g k h》(2)

国庆节

10.1—10.7

10.8—10.12

《j q x》(2)《z c s》(2)《zh ch sh r》(2)


10.14—10.18

《语文园地二》(2)《ɑi ei ui》(2)

《ɑo ou iu》(2)


10.21—10.25

《ie üe er》(2)《ɑn en in un ün》(2)

《ɑng eng ing ong 》(2)


10.28—11.1

《语文园地三》(2)《秋天》(2)《小小的船》(2)


11.4—11.8

《江南》(2)《四季》(2)《口语交际》(1)《语文园地四》(2)


十一

11.11—11.15

《画》(2)《大小多少》(2)《小书包》(2)


十二

11.18—11.22

《日月明》(2)《升国旗》(2)《语文园地五》(2)


十三

11.25—11.29

《影子》(2)《比尾巴》(2)《青蛙写诗》(2)


十四

12.2—12.6

《雨点儿》(2)《口语交际》(1)《语文园地六》(2)


十五

12.9—12.13

《明天要远足》(2)《大还是小》(2)《项链》(2)


十六

12.16—12.20

《语文园地七》(2)《雪地里的小画家》(2)《乌鸦喝水》(2)


十七

12.23—12.27

《小蜗牛》(2)《口语交际》(1)《语文园地八》(2)


十八

12.30—1.3

复习

元旦1.1

十九

1.6—1.10

复习


二十

1.13—1.17

期末考试


八、集体备课安排表

课题

主备人

审核人

总审核人

第一单元

周胜莉

周颖

李君琳

第二单元

高芯伊

周颖

李君琳

第三单元

沈欣怡

周颖

李君琳

第四单元

周胜莉

周颖

李君琳

第五单元

高芯伊

周颖

李君琳

第六单元

沈欣怡

周颖

李君琳

第七单元

高芯伊

周颖

李君琳

第八单元

沈欣怡

周颖

李君琳

5.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篇五

第七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江南》。《我叫“神舟号”》

《人有两个宝》是根据我国大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一首儿歌。共六行三句话。课文中的手脑与生活紧密联系,语言朴实,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习惯。另外图文并茂,学生容易朗读。

《升国旗》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描写了小学生升国旗的庄严仪式。它告诉孩子们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升国旗时要奏国歌,我们要敬礼等知识。短短三句话,包含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江南夏天,碧绿的荷叶,美丽的荷花,采莲人采摘莲蓬和鱼戏莲叶间的动人生活情境。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展开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情、有景、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熏陶儿童美的情操。

《我叫“神舟号”》采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嫦娥姐姐与“神舟号”飞船的对话,说明这艘飞船是中国制造的,正在进行飞行试验。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并融入神话传说,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之情,让人感到中国的科技发展硕果累累,前程无限。在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激励,从而促使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

(一)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知识目标:学习本单元2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

的2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

认识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多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三、《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及教学理念。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共提出10点要求,归纳起来可分四个方面:

一是情感态度与习惯,主要是喜欢读书,爱护图书;

二是学习基本的读书技能,主要是朗读、默读;

三是应用起码的读书方法,包括借助拼音、图画读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

四是注意积累和背诵。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

6.七年级(上)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篇六

首先,本组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研活动,组内教师加强了集体备课、听课,相互交流经验得失,取长补短,使得整个年级的教学统一、有序而有效。本学期人均参与听课近10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集体备课。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完善备课这一环,使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平时加强互相听课,改进教学。通过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反馈,研究对策。

每次考试或练习过后,特别是考试后,都能作好认真的分析。既分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也分析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分析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差距,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且及时反馈给学生,对症下药,制订对策。

第三,精选练习,力求高效。

本学期,学生手头有两本练习册“伴你成长”同步练习,与课文相配套,注重课内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作为上课前后的预习和巩固用。另一本“单元测评”,主要是课外的文章,我们就把它作为单元检测和课外拓展用。在使用这些练习册时,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精选,在布置作业前,老师一定自己先做一遍,进行筛选。另外,组内教师,这个学期至少人均设计了两份练习卷,作为适当的补充。

第四,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或辅导学生参加竞赛。

本学期活动较多,不管是否是班主任方面,还是语文学科方面的活动,只要是学校有要求,本组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或班主任做好工作。本学期参与的活动有,作文竞赛、禁毒征文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三名学生获市作文竞赛奖,三名学生获县市古诗文竞赛奖。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有效作业的课题研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年级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良好,在本学期的期中县联考中,在26所学校中,本校排名较前(第4名),处于较好水平。学生的语文成绩几乎没有极端低分,语文学习的兴致比较高。

【七年级(上)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2.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工作总结

3.语文备课组上期工作总结

4.语文中段备课组工作总结

5.语文组备课组长工作总结

6.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7.语文高考备课组工作总结

8.有关语文备课组的工作总结

7.一年级上语文备课 篇七

一年级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是以“用数学”为主,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用数学”所用的内容大多是图片, 伴以少量文字呈现, 这种纯图画式和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在上册只涉及到求总数和求部分数, 可以说是极其简单的。一个学期过半, 我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习“用数学”时, 孩子们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轻而易举地回答, 一张张小嘴都争先恐后地说着, 但是一落实到独立练习时, 一些学生竟束手无策, 作业本上错误百出, 就连平时上课表现相当出色的孩子也在这类“用数学”题目中“翻了船”, 同年组的老师批改作业时也不时地发出抱怨声。面对这种不寻常的现象,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 一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障碍呢?我索性将孩子们在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练习中的错题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试图对这些现象分别进行溯因研究, 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观点, 希望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存在障碍及原因

1. 理解障碍导致解题误导。

(1) 不懂图意——带来“理解偏差”

错例1:

学生列式:4-1=3

错例2:

学生列式:6-2+3=7

出现错例1的孩子很直观地理解左边有4只气球, 破了1只气球, 就列式为4-1=3, 无法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整体感知图画的意思。而出现错例2的学生是由于无法理解图中箭头所表示的意思, 把这幅有动态联系的图片看成了整体的一幅图。为什么学生看不懂图意, 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呢?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正是因为这些图片是静止的, 孩子们从图片中看到的往往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没有想象思维活动的过程, 从而导致错误。

(2) 情境干扰——引发“忽视问题”。

错例3:

学生列式:9-2=7

错例4:

学生列式:11-3=8 (人)

一般情况下, 教材中的“用数学”问题都会与图中所描述的情境相对应, 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养成只看情境就列式的习惯, 完全忽视了题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树上原本有3只小鸟, 又飞来了2只小鸟, 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用加法计算, “树上原本有3只小鸟, 又飞走了2只小鸟, 求还剩几只小鸟”用减法计算, 这样的问题解决多了, 所以一看到错例3中的图, 孩子们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情境图描述的是“鸟窝里一共有9只小鸟, 飞走了2只小鸟, 鸟窝里还剩几只小鸟?”出现错例4的孩子也无非是看到“下车了3人”从而想到用减法求出车上还剩的人数, 完全没有关注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 信息丰富———使之“无从下手”。

错例5:看图说一说, 再列式。 (不少学生看图后, 一脸茫然, 无从下手)

现在的“解决问题”内容更具有现实性, 更贴近孩子生活实际, 从形式方面更新颖更活泼, 但学生们也将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错例5中的这幅情景图是一年级上册第96页的“9加几”主题图, 图中的情境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同时也让一年级的学生觉得眼花缭乱, 跑步、跳远、跳绳、踢毽和分饮料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们沉浸在热闹的运动会中, 而忘记了解决问题。同时, 一年级的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薄弱, 一下子呈现这么多种内容让孩子们说一说并列式, 的确有一定困难。

2. 思维障碍导致解题受阻。

(1) 顺向思维的影响。

错例6:

学生列式:8+2=10

对于这种知道总数求部分数的列式计算题是看图列式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学生很容易出错。以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 往往顺向思维思考。在错例6中, 孩子们在求盒子里还剩几支笔时, 想到的是 () +2=10, 从而列出加法算式。就连许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列式被判错而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是错的, 更何况在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呢?

(2) 定势思维的阻碍。

错例7:

学生列式:9-6=3

从错例7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弄不清“减数”, 我估计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在学生的头脑中, 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隐蔽的, 未知的。错例7的图片中却把问题的答案直观地显示出来了, 所以学生显得迷茫。另一方面, “用数学”之前的“一图两式”让学生产生了负迁移。由于“一图两式”开放性的图片没有明确问题的指向, 列算式时可以用总数随意其中一部分数而得到另一部分数, 一幅图对应两个减法算式, 而“用数学”的图片通过“?”和“”的呈现明确了问题的指向, 需要学生看清问号的位置, 从问题出发去减部分数, 图片和算式是一一对应的。学生的思维因先入为主, 受到前面大量“一图两式”图片的影响, 很容易就把两种图片混为一谈了。

(3) 形象思维的阻挠。

错例8:

学生列式:10-3=6

一年级的孩子都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 错例8中虽然对题意的把握是正确的, 但是在写得数时学生并不是用计算的方法, 而是直观地去数左边苹果的个数, 受到图画的直观影响, 他们就不假思索地把10-3算成了6。

(4) 直觉思维的错误。

学生列式:9+5=14 (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直觉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特别是常常是以个别的字词作为猜测依据, 形成他们的判断。学生的直觉常常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但这种直觉也往往会引诱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给出错误地解答。低年级学的问题类型少, 错例9中学生看见“一共”就直觉认为把排在前、后两部分的人合起来就行了, 而忽略了说话的小朋友并没有算在其内。

3. 感知障碍导致解题出错。

错例10:

学生列式:4+7=11 (个)

学生列式:4+8+8=20 (只)

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 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 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 产生轻视心理, 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 粗心大意, 很多时候看图不仔细, 只是囫囵吞枣, 一晃而过, 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比如错例10中由于学生漏看了小猪怀中的1个球而导致错误, 错例11的学生只看到了问题的后半句话“一共有多少?”而没有完整地看清问题是求“小鸭和鱼一共有多少?”, 盲目地求出了3种动物的总和。还有时, 明明图上画了8个苹果却瞟眼看成了6个苹果, 把“9”看成“6”、想着2却写成了3, 等等诸如此类“低级错误”, 举不胜举。对此老师、家长总说他是粗心, 并一再要他在做题时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等到再次出现此类问题, 孩子就会抱怨:“这道题我会做, 就是有点马虎, 看错了题!”“不就是一点儿小马虎嘛, 下回注意就是了!”他们不以为然, 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的“低级错误”还是屡见不鲜。

二、解决方法与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逐步消除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障碍, 增强其有效性呢?通过实践, 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三“变”五“训”这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 开展三“变”, 感悟数量关系。

(1) 变“静”为“动”, 帮助理解图意。对于一些难理解其意的情境图和对图意理解容易产生歧义的情境图, 教师可以通过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

比如上述错例1, 教师可以先呈现5个气球, 然后爆炸破了1个, 让学生结合这一过程编出数学问题并列式。

再如类似错例2这样的的图片, 在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有许多, 学习第75页“加减混合”时, 教师就应主动地将情境图进行处理, 采取动态演示, 将图片的意思分层呈现, 先呈现4只天鹅, 然后飞来3只天鹅, 再停几秒后又飞走2只天鹅。动态演示后, 让学生编题并列式。接着定格静态的情境图, 让学生说一说红色箭头表示的含义, 从中明白箭头表示左右两幅图之间有着动态的演变过程, 并再次描述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化静为动的演绎, 为理解有困惑的学生扫清了障碍, 使他们能准确、整体地感知图意。当练习中再安排错例2这种练习时, 就可以直接呈现静态的情境图, 放手让学生在头脑中“放动画”, 发挥想象来说说事情的发展过程, 相信有了前面例题学习的经验, 此处的练习应当是水到渠成。

(2) 变“看”为“说”, 强化结构意识。“数量关系”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我们要把以往老教材中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的渗透。数量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加、减、乘、除”, 而加、减则是其中的基本元素。在解决问题的启蒙阶段, 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看图列式, 师问一句生答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层面上, 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着用三句话的模式来完整地描述一个情境或一幅图。如在上述错例1中应训练学生说:原本有6只气球, 后来破了2只, 还剩4只气球。在说中, 学生逐步感悟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当学生比较熟练地看图独立说三句陈述句后, 再引导学生将第三句改成问句, 即成了一步应用问题, 渐渐有意识地过渡到:看着一幅图学生能用“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可以求什么?”这一模式来描述。这种把“图”转化为“文”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信息”与“问题”的这种关联有一个整体感知, 初步感悟简单的看图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同时为进入到后面半图半文、或直接用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3) 变“景”为“符”, 建立数学模型。教材在“6、7的加减法”基础上集中安排了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内容, 本课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对于理解图意、强化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可在第一个教学班教学时, 我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情境的创设并没有激起学生有效地观察思考, 反而为看图收集和分析信息花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于是, 再次教学时, 我大胆地调整了教学思路, 避开许多使学生分心的情境信息, 变情境图为符号图, 将本课中的知识点和难点直接集中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片段如下:

师: (板书:○○○○●●) 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圆形?

生1:左边有4个圆形, 右边有2个圆形。

师: (在圆形图的下方画上“”)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它的名字叫——大括号!猜猜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大括号很像“合并”的手势, 我想它可能是把左右两边的圆形合起来。

众生 (纷纷) :对!同意, 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一猜就准!的确, 这个大括号就表示把左右两边的圆形合并起来 (边说边演示两手合并的动作) , 谁再来说说这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手势做出来吗?

生3:它叫大括号, 表示把左边和右边的圆形合并起来 (边说边做手势)

师:认识了“大括号”这个新朋友,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请看! (板书:在大括号的下面打上“?”) 认识它吗?

生 (异口同声) :问号!

师:对!它表示提出的问题。现在, 这个“?”在大括号的下面, 你知道它提出的是个什么问题吗?

生4:它是问我们一共有几个圆形?

生5:这个问号是问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

师:说得真好!大家刚才提出的“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就可以用大括号下面的这个小“?”来表示!那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谁能把这幅图完整地说一说? (手指模型1)

生6:左边有4个圆形, 右边有2个圆形, 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

师:说得相当完整!那求“左右两边一共有几个圆形?”该怎样列式?

接下来, 学生顺利地列出了加法算式。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能把这些圆形想象成你认识的事物或动物, 给大家说一说有关加法的故事吗?一提到编故事, 许多学生更来劲了,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左边有4个苹果, 右边有2个苹果, 一共有几个苹果?有的说:左边有4位小朋友, 右边有2位小朋友, 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提出数学问题, 无形中过渡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将模型1中左边的4个圆形作隐形处理, 用一张白纸蒙住, 打上“?”, 变为模型2, 并提问:大括号下面的6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问号在哪里?表示求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发现了它和模型1的区别, 完整地说出了模型2的图意。在列式求左边有几个圆形时, 仍有学生列出4+2=6, 我及时告诉用加法列式的学生, 我们通常在解决问题时将求出的数写在等号的后面。孩子们马上纠正过来, 用6-2=4。继而再把模型2演变成模型3, 在学生说清图意后并列式解答后, 让学生进行对比, 同样是圆形图, 为什么图1用加法计算, 而图2、图3用减法计算?重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图意:图1的问号在大括号下面, 求总数用加法;图2、图3的大括号下面已经写了总数, 问号写在上面, 求部分数用减法。接着我示范了用模型2、模型3编述数学故事, 再让学生模仿套用故事的思路, 最后过渡到自己能根据实际情况说说简单的数学问题。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 我再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情境图说图意并列式, 学生们很快围绕着刚才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来看图列式, 很少偏离教学主题, 像上述错例6这样的练习错误率有了明显降低, 绝大多数学生能借用大括号与问号初步感知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落实五“训”, 发展数学思维。

(1) 审题训练, 夯实基础。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对于哪些信息有用, 哪些没有, 自己也不会筛选;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题目。我想, 只要孩子们读懂了题目, 大部分解决问题都不在话下;可要怎样才能使孩子们读懂题呢?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键, 我向学生提出了“三读”题目的要求!

一“读”, 搞清楚是什么事。一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 有识字上的障碍, 也有理解上的困难。这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音。起初学生读不通, 教师领着读, 以后慢慢地放手, 要求学生仿照老师领读时那样独立地读题。

二“读”, 在读懂基础上圈关键词。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 维持注意的时间短、范围窄、感知比较粗略, 图中的信息、问题、情节不能自始自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所以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 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将关键词圈一圈。如错例11在读题时, 就可以训练学生把问题“小鸭和小鱼一共有多少只?”中的“小鸭”和“小鱼”圈起来, 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选用哪几条信息, 数据是多少, 不能因为一时粗心大意而前功尽弃。

三“读”, 分类筛选图中的数学信息。

一年级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 眼花缭乱的图片常常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而导致无从下手。比如教学错例5这样的主题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活动分成分饮料、跳远、跑步、踢毽、跳绳五大类信息, 帮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类信息上, 进行分类整理:跳绳的有3人;跑步的有6人;跳远的有7人;踢毽的有9人;分饮料的有8人;箱子里有9盒饮料, 箱子外有4箱饮料。教师可以先示范提出一个问题, 比如“踢毽和跳绳的一共多少人?指引学生从问题出发,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与问题有关联的数据信息来解答,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充分用好教材上的主题图, 以主题图为载体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收集能力、处理能力, 同时提高对数学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能力, 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对比训练, 打破定势。分析对比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正确性。针对上述错例7, 可分两个层次展开练习。第一层次:出示同一情境的2幅企鹅图 (如下图) , 帮助学生弄清“减数”。先让学生理解题意, 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对比分析:两幅企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所列的算式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同样用减法但由于问号的位置不同, 列式也不同。图1是求左边有几只企鹅, 要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3只, 而图2是求右边有几只企鹅, 应该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6只。通过观察、比较, 使学生理解两幅图的不同含义, 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层次:沟通“一图两式”与“用数学”之间的联系。练习时可先出示前面学过的“一图两式”的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之后教师再加上大括号和问号,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减法算式, 并说说为什么只能选这一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另一道减法算式对应的图应是怎样的, 请学生上来移动问号的位置。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 学生就会明白没有问题指向的减法问题, 我们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可一旦出现了问号, 就应看清问号的位置, 明确问题要求什么, 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 避免“一图两式”带来的负迁移。

(3) 策略训练, 丰富方法。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策略解决问题, 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 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单纯从抽象的文字中来理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 显然很困难。怎么办?可以训练学生用“画一画“的办法。如当发生上述错例9时, 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这个问题像这样解决到底对吗?这样吧, 我推荐给大家一个办法, 用你喜欢的符号把这题的意思表示出来,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师: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 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先画了一个大圆圈代表说话的那位小朋友, 然后在她的前面画了9个小圆圈, 在她的后面画了5个小圆圈, 然后我数了一下, 一共是15个圆圈, 这题应该一共有15人, 14人这个答案是错的。

师:这个同学是用圆圈来表示的, 你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生2:你们看, 我用三角形表示说话的那位小朋友, 然后用正方形表示她前面和后面的人, 我也发现合起来是15人, 不是14人!

师:同学们,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白他们画的意思了, 尽管他们用的图形不一样, 但每个图形到代表一个人。那仔细看看图, 14人这个答案错在哪儿?要想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到底该怎样列式?

生2 (迫不及待地) :说话的那位小朋友算掉了!所以应该是9+5+1=15 (人)

师:真善于观察, 一共的人不仅包括排在这位小朋友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 还包括这位小朋友自己! (将学生图中的大圆圈和三角形用彩色粉笔描红) 看来, “画图”能清楚地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出来, 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这道题目的意思。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画图”是理清题意的一种好办法, 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 这种策略把问题的信息以直观的图来显示, 使隐蔽信息明朗化, 容易理清数量关系, 进而分析出解题方法。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提供学生一些“拐杖”, 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反思训练, 积累经验。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 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会列算式, 却说不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至于自觉地检查、调整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更差。

当解答完题目后, 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收集了哪些信息, 有无漏掉?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来检验自己的答题是否正确或合理, 在说的过程中反思和交流, 从而发现错误并加以矫正, 比如错例10, 可让学生结合图看看数球时有没有容易漏数的球, 同位互相指一指, 共同再数一数, 从而发现错误。再比如错例8, 让学生在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时自主发现, 10-3明明等于7, 为什么图的左边数出来的是6个苹果呢?经过反思, 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问号遮挡住了左边的一部分苹果, 此处用直观数的方法不准确, 应该采用计算的方法。像这样, 通过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同时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

(5) 变换训练, 提高技能。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解决问题, 为以后学习复杂问题打好基础, 就要让学生加强练习。练习时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做与例题类似的问题, 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变换练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1) 训练找信息与找问题。

提供情境图, 训练学生看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如:图书角的连环画, 借走了3本, 还剩7本, _____?图书角有10本连环画, 借走了3本, _____?图书角有10本连环画, 借走后还剩7本, _____?根据已有的两条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适当作对比, 感受其信息与问题的相关性, 初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再如看问题找信息:错例4就可以先出示问题“原来车上一共有多少人?”再出示图:要求这个问题你要知道什么?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数出车上还剩的8人和下车的3人, 再把两者合并起来;错例11也可以先出示问题再出示图, 这样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就会自然选出和小鸭、小鱼有关的信息。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意会到各数量间无形的关联, 体会到通常有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一个问题, 反之求问题时, 就应该去找相关的两条信息, 使看图的目的性增强。为学生有序而高效地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做准备和铺垫。

(2) 训练变问题叙述方式。

针对有些学生往往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 不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现象, 如学生根据问题中出现的“一共”两字, 就选择加法, 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共”去掉:老师第一次用去5支粉笔, 第二次又用去了4支粉笔, 两次用去了多少支粉笔?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共”来选择算法。

(3) 训练自主编题。

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后, 可启发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自主编一编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如:在收受废旧电池活动中, 我收集了8节废电池, 表妹收集了6节废电池, 我们两人一共收集了多少节废电池?妈妈买回10根香蕉, 我吃了1根, 还剩几根香蕉?通过自主编题, 不仅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下一篇:能打胜仗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