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2024-09-21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精选8篇)

1.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一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此模式可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公式、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如轴对称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比的意义等;以及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稍复杂应用的教学,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解方程问题等。这种模式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等数学探索工具,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2.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二

一、坚持一个原则:语境原则

所谓语境原则, 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教学词汇。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是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 语境是赋予词汇生命意义的大系统、大背景, 脱离语境, 词汇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无法做出任何具体解释, 仿佛一盘散沙, 仿佛堆放在角落里的砖头瓦砾, 处于无力的“休眠”状态。因此, 词汇教学只有坚持语境原则, 让词汇在语境中焕发生命光彩, 学生才会学得扎实有效。

二、注重一个实践:有主导的主体实践

实践是完成一切计划的唯一手段。要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 除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实践外, 别无他途。我的做法是:

1. 在词语的理解上, 提倡多读、多思。

这里的多读有两种含义:一是博览, 所谓“博览群书”。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同时, 自然也丰富语感, 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这是一种“马拉松”式的长功夫、慢功夫, 但若能持之以恒, 必会获益匪浅;二是精读,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与“博览”不同, 重在深究“其义”。“其义”自然是词之“义”, “书”自然是词所依赖的语境, 可以是一句话, 可以是一段话, 也可以是整篇课文。比如有利于理解全篇内容的关键词语, 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重点词语, 一般都含义较深、较丰富或较特殊, 常常需要联系全篇来理解。 (如《落花生》中的“体面”, 《滥竽充数》中的“排场”、“装腔作势”, 《蟋蟀的住宅》中的“随遇而安”等) 通过对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课文的反复阅读, 从而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某个特定词语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并反过来服务于更高层次的阅读教学。这是一种“咀嚼”式的功夫, 是有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功夫, 果能行之, 就会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健康发育”。

一个博览, 一个精读, 博览常在课外, 精读常在课内, 课内和课外的功夫都做到了, 理解词语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当然, 多读还要多思, “学而不思则罔”, 读与思应有机地结合, 所谓“熟读精思, 循序渐进”, 所谓“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其实, 读思结合本是阅读概念本身的应有含义。

提倡多读多思, 意在强调主体的实践, 并非在词语理解的教学上无需教师的指导, 恰恰相反,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词语理解的具体方法上, 给学生以具体指导。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有:词素剖析法、比较法、直观法、联想法、删除法、替换法等。现释例如下:

(1) 词素剖析法。即对词语的关键词素加以恰当解释, 继而理解整个词语的方法。如“一丝不苟”中的“苟”, “精益求精”中的“精”和“益”, “肃穆”中的“肃”和“穆”等。

(2) 比较法。即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增加”, 其近义词有增多、增长、增添等;反义词是减少。

(3) 直观法。即通过视听等形象感受的手段 (如看图画或实物, 看影视, 听音响等) 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蜿蜒、苍苔、红润、长城、水声潺潺等词语的理解。

(4) 联想法。即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味词语含义的方法。如“悲伤”、“热乎乎”、“心惊胆寒”等词语的理解。

(5) 删除法。即将句子中的某个词去掉, 再与原句进行比较, 从而帮助理解某个词的方法。如“可是一天, 两天, 三天,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去掉句中的“好像”, 再与原句比较, 从而帮助理解“好像”一词在句中的含义。

(6) 替换法。即将句子中的某个词替换成别的词, 再与原句比较, 从而帮助理解某个词的方法。如将“当地有个养蜂的人, 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蜜蜂引路》) 中的“谈天”换成“谈话”或“聊天”。

2. 在词语的积累上, 提倡多听、多记。

多听, 指在课内课外以及日常生活中多听别人的谈话, 多听广播等, 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多记, 是指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交往中遇到精彩的用词, 连同其语境 (一般是句子) 默记于心或笔录于册。 (体现语境原则) 具体做法和要求:

(1) 每人建立词语手册。

(2) 分门别类地记录含有精彩用词的语句或语段。一般可按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论理、抒情等来分类, 其下可以再分细类, 如绘景可分晨景、晚景、雨景、雪景、四季景等;状物可分植物、动物、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等。

(3) 经常翻阅整理, 默记于心, 自觉运用。

(4) 同学间互相交流, 互相促进。

(5) 定期进行展评, 表扬或奖励做得好的同学。

3. 在词语的运用上, 提倡多说、多写。

读、思、听、记是吸收, 说、写是表达, 吸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为了使学过的词语能在表达中灵活运用, 就必须让学生多进行说写实践。通常可采用下面一些形式:

(1) 朗读, 背诵, 复述。

(2) 说一句话。

(3) 说一段话, 口头作文, 讲故事。

(4) 口语交际, 讨论, 辩论。

(5) 写一句话。

3.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三

一、架设通往和谐情境的桥梁

1.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服务员”,更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态度谦和,以情感人,以理育人,平等真挚的态度,及时得体地肯定和赞扬学生,以温和的口吻、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之时,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绝非是一两节课所能奏效的,必须依靠在长期的教学中真正转变教师的职能,真正确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去调整学习心态,去探索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搭建和谐情境的平台

1.巧设导入,铺垫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需要好的开场白,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创造最佳的时机。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歌曲、故事等方式进行,来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上《祝福》时,让同学们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①我们现在过年的习俗与小说中鲁镇迎新年的习俗有何不同?②小说的标题《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变化有何联系?③小说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共有几处,她的神态表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祥林嫂在新年之夜喜庆的爆竹祝福声中悄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她的悲惨命运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这样由老师设计问题,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本寻求答案。

2.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从基础的“知识与能力”到“过程与方法”,从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态度到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例如,上《荷塘月色》时先进行美景赏析,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景色的美,再引入对作者情感的探究,学生在文中找到了作者那“不平静”的心情变化后,自然会自己找到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3.捕捉课堂信息,创设问题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不仅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主动建构。例如,上《雷雨》时,学生关心的问题是戏剧的特点,还是人物的性格?是故事情节还是时代背景?这些老师认为重要的问题,学生也许不感兴趣,如果选择“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也许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因此了解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也了解了戏剧冲突,从而构建起了戏剧的有关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演和谐情境的场面

1.运用灵活的教学教法,使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法,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就某篇文章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演讲、朗读比赛。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所谓“扶”,指教师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去独立思考、探究。由“扶”到“放”,要做到授法鲜明,方法明确。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要通过提倡、鼓励,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乐于”提问。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鼓励质疑问难,对待学生的不同质疑,教师要进行不同的处理,特别是在解疑中,要打破了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不能摒弃的讲授

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他们的探究也不一定深刻,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会有盲点,学生对某些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采用讲授法实施教学,忠实地履行教师应有的职责。所以,老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偏差和错误,及时地予以引导启发,使其自觉自悟;或者通过讨论、交流予以纠正。

4.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四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音乐教学模式也随之受到广 大音乐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的关注。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是在音乐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较稳定的教学

活动过程的基本框架。现阶段,出现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大类近十种具体教 学模式。情感类:体验模式、陶冶模式;行为类:模仿模式、辅助模式;认知类:知道模式、发现模式、接受模式等。

体验教学模式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它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 动为主要形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活动,参与到教学之 中,主动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 音乐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里,师生地位平等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被抹杀。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活动、以何种方式参

与活动、如何有效的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组织。总言之, 课堂的驾驭者还是应该由教师担当。音乐教师如何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成功的运用这种模式驾 驭课堂呢?

一、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 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 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热爱地球妈妈》 这首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 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 水土流、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 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 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学生会全身心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呼唤学生的情感也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火车开 了》这首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火车声音、行驶状态的印象并加以 模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这首歌曲的教学活动。

二、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 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 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小学生而 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听,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声 情并茂的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 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 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 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 些学生性格内项,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 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 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 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 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

5.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五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把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明了的道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真正得到真正的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却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令人深思。

环顾周围一些老师的教学,许多人在课堂上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学生在课上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记,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动了一番脑筋,在课上运用了投影片、录音机,甚至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师生双边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但仔细观察分析,却发现这仅仅是在教师事先精心策划下“演出”精彩的“课堂剧”而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这一角色,而并未真正发挥教学“主导者”的作用;而学生在其中只是充当了“群众演员”,其主体地位并未得以突出,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宗旨。而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不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那么,师与生,教与学,究竟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否则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房子”就只能是一个式样。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内因是学生,教师只是外因,教师的教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考虑设计教学,以激发和完善学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生的内因为宗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既不是以教师为外因的被动接受,也不是以学生为内因的无端发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侧重于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作用就不重要。学生学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引导是否得当。因此,教师应该在“导”字上做文章,想办法。

二、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要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抓学生预习十分重要。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既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上课时能引起较大的注意,学得更有针对性、更主动积极。更主要的是,教师只要在学法上指导得当,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学习、提前思考的过程,在独立探索知识中培养了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是终生受益的。但对学生的预习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布置预习不能泛泛而谈,要给予学法的指导,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我让学生预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习时,要求他们做好预习笔记,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列出提纲,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精美的词语并能找出每一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等。这样,学生在上课学习时,因为对这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习的时候会有更浓的兴趣,对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当然,开始时也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很自觉,预习笔记与要求差距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帮助。每次上课开始,我首先利用3-5分钟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对做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不认真、甚至不做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检查预习以后,我即指定几位学生介绍自己所设计的提纲及内容,让其他同学听后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展开小组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给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实践证明,预习工作做好了,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课堂教学压力,挤出较多的时间用于课堂讨论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说得好?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四、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但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却是备课。俗话说,好的备课,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备课,既要备大纲、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吃透大纲和教材的精神,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新的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一头。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认知能力如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基础水平、思维能力又有何差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异?这一切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考虑问题才会周全,课堂教学才能避免出现差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真正发挥教学主导者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导”字上下功夫。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一定要有层次,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俗话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可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答对了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也不能随意批评斥责,应予鼓励引导。对一些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考虑问题的思路上加以诱导,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扼要的分析归纳,给出正确完整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循循善诱,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此外,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仅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诱导。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五官并用,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之,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也越来越多,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我想,这是实施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吧!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6.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六

1.我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传统课堂里有2/3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1/3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2.学生的主体性关键一点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活跃.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 3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教师能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持怎样的学生观,采取怎样的方式。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传统教育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学生观必然导致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压抑;反之,如果看不到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受教育者,高估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夸大其主体性发挥范围,忽视教师的作用,跟低估、压抑学生主体性一样有害无益。正确的学生观是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从而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又要把学生看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主体能动作用。教师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发展。放任型的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多过问,课堂上我讲我的,学生听不听无所谓。权威型教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有民主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才能,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并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量想民主型教师靠拢。

4、要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及其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教育上,虽有相对的统一要求,但个体的差异及其发展则是绝对的。过去,我们过多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少。课堂教学决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促进其更好地有选择地发展。所以要把上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

5、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与主导性.

7.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关系 篇七

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恰当开展“六个导”

1. 诱导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挖掘历史自身的魅力, 运用提纲挈领的引言、直观形象的图表、极富理性的推理、思辨性强的提问、新旧知识的亮点以及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例来设疑引思, 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 就会像着迷般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兴趣就能成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2. 指导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否具有主动性, 能否对输入信息进行有效的接收、储存、提取, 无不与学习方法有关。记忆, 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之一, 针对学生不会记、记不住, 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例如将斯巴达克起义的经过概括为“爆发、北进、南下、东进、决战”十个字就能记住了。我经过三十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总结出学习历史的十种记忆方法,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十种记忆法是: (1) 以形会意记忆法; (2) 纵向联想记忆法; (3) 横向联想记忆法; (4) 相似联想记忆法; (5) 相反联想记忆法; (6) 历史特征记忆法; (7) 歌诀谐音记忆法; (8) 区分正误记忆法; (9) 视听读写协同记忆法; (10) 朗读背诵记忆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指导学生使用以上十种记忆法中的三四种记忆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探求。

3. 引导

教师的教学贵在一个“引”字。可以根据历史的学科特性,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分析历史, 审视历史, 探究历史。当然, 教师的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的,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动起来, 课堂教学活起来的, 都可以恰当地使用。作为主导的教师, 其作用关键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引其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心理学家认为, 在满怀兴趣、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 感知会比较灵敏, 记忆也会比较牢固, 想象比较丰富。但要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感染力,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兴趣才能有持久性和方向性。

4. 疏导

学生受基础知识、思维定势、读题判断等因素影响,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维障碍。教师此时应该是问题的诊断者、思维的疏导者和心理的开导者。教师不必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而应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联系等方法, 对症结进行仔细分析, 细心点拨, 帮助学生自行解惑。

5. 辅导

新课改提出,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学生未来所需要的, 但学生的历史素质参差不齐, 不可能齐头并进。对此, 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 在小组内好、中、差学生分层次纵向合作, 结合教师的个别辅导, 把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样, 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促进后进生的进步,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6. 倡导

历史既是专业课程, 也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审视思辨习惯, 全面系统分析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客观、真实、公正的判断、评价精神,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 历史是一门知识, 也是一种文化, 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 教师要利用这一平台, 倡导历史的人文价值, 倡导正确的历史观, 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时既包括课程内容蕴涵的人文知识, 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 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特别重视的重史实、重客观、重背景、重借鉴、重扬弃、重批判的人文方法。

二、关注学生主体, 尊重、鼓励学生, 倡导自主学习

1. 尊重学生,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

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认识自己, 掌握规律, 改造世界, 实现自己, 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当教育建立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时, 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信任需要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 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成果。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 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 提高其社会化和个性化, 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爱好、特长的不同, 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 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独立的思维方式, 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 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 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教师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 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教师, 使学生的求异创新, 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2. 倡导自学, 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

自学即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要构建自主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 须采用以下策略:第一是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第二是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当学生对历史观点缺乏背景知识或其认识陷入困境时, 教师就必须讲解点拨。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第三是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 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 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第四是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 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不断拓宽其思路。

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须注意如下问题:

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发展、设计问题。备课时,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识的新台阶。设计问题既要注意覆盖每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还要遵循启发性、兴趣性、接受力、循序渐进等原则。

二是注重师生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协调性, 实现教学民主化。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成为参谋者而不是独裁者, 成为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 使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 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通过阅读思考, 最后达到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标准。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结构教学, 展示教材结构, 勾勒教材线索, 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让学生掌握方法, 学会学习。

四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在历史教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教师应当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大教学观并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 即使是不切主题、奇思妙想, 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 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第二,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乐于质疑。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 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 那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通过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启发他们开动脑筋, 不迷信教材,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真正做到乐于质疑。

8.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论文 篇八

在某些学科中,学生是过程的主体,积极参与,双边互动,热闹非凡,而主导者(教师)则居中调度,言简意深,收放自如。而历史课则不同,若说主体,那么学生应该是思维的主体、能力的主体、记忆的主体,而过程则是主导的事,少讲有时是不可能的。一些人认为教师的少讲就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

主体参与并不排斥教师主导,二者是个统一体,那种认为主体参与就是什么都交给学生,学生什么都能做到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课只讲文字,没有深入;有的课老师让学生重复课文,等于把老师的“满堂灌”变为学生的“满堂灌”,使课改变味了。正如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中提到的:“问题解决式教育毫无疑问要挑战教授的霸主地位,但并不否认教授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存在价值。事实上,课堂讲授可能是一种不可代替的教学形式,有教育就有讲授。在以问题解决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课堂讲授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它的存在价值:(1)有关学生常识性了解的事实性知识的教学;(2)有难度的学术性问题的教学;(3)对部分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的补课性教学。讲授性教学作为问题解决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学生的底线水平。”历史学科由于其历史内容的不可改变性,其历史时空的确定性、立场观点的阶级性、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参与者。如历史结论,他靠的是史实,而学生在史实的拥有方面少得可怜,获得课外的东西学生更是有限,因为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很少有功夫去阅读,而教材本身又具有一定局限性,如内容的简洁性、叙述得不完整(这个问题中当然有减负的成分在内),甚至一些编排得不科学等,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时教师的补充说明、详细讲解、重新编排等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可能给人以“满堂灌”的感觉,但只要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让学生在思维、能力诸方面得到锻炼,在知识上得到实惠,让学生充当“实战”的主体,而不再是“演戏”的主体,足矣。何处需主体,何处需主导,不同内容不同课程中二者孰轻孰重以及如何提高“导”的艺术性,加强“导”的渗透性,使参与的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质量提高,都是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需要长期研究探索的。下面以我校的一些课例做一说明。

如,华师版世界历史(上)第1节课《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材上讲“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氏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那么氏族社会之前是什么组织呢?我们告诉学生是“原始人群”阶段,这样知识就完整了。讲母系氏族时告诉学生:从族内关系来说,氏族成员关系平等,集体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没有多少剩余产品,不可能出现私有和剥削,没有阶级之分。讲父系氏族社会时,我们这样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不断对外战争掠夺所得,有可能使财富日渐集聚,从而出现私有财产,到了父系氏族晚期,氏族部分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逐渐产生,这样人类就从原始平等的社会转向存在阶级差别与对立的社会。同时,我们也对“生产力”“阶级”“国家”这些名词作解释。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老师可以替学生消除,这样做是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会因此而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反而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科学体现。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教材在第16课讲了一目《政权分立》,又在17课讲了一目《北方政局》,一项内容分散两处,学起来不连贯,且难以把握政局特征,这些内容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不是不可以,但浪费时间又意义不大,还挖掘不出多少思维的因素,我们的处理办法是直接把两目内容合并,做成示意图,并告知特征,学生记忆即可。

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隋

说明:(1)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的近400年里,除西晋短期统一37年外,其余时间都处在政权分立、南北对立的复杂政局之中。

(2)政局特点总体上是南北对立,南北政局又各有不同,北方战乱不断,政权对立,经济破坏,客观上民族融合加强。南方政权是前后相继,相对稳定,人口南迁,经济发展。

这里涉及一些固有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理论知识,你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也思考不出来,所以,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并不违背新课堂的精神。告诉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多媒体的,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以“资料链接”的形式展现的。

参考文献:

赵文龙.史料的选择与使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上一篇:招商话术下一篇:关于卖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