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共9篇)
1.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一
木头凳初级中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2015---2016学)为了更好地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负责起全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和师资培训工作,以教科研制度建设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管理、指导开展学校所承担的各级课题,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重点难点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科研工作,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化
发展的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教科研组织机构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 长: 陈民付 副组长:孙 猛
组 员:张 宝 朱小菊 宋玉超 张国锋 郑清爽
职 责:
1.制定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
2.领导小组成员必须深入校本教研第一线,主动承担校本教研任务。
3.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4.适时聘请专家指导校本教研工作。
二、课题组
1.数学组:《中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长: 孙丽敏 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2.语文组:《中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长:张春苗 成员:全体语文教师
3.英语组:《中学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长:郑清爽
成员:全体英语教师
4.文综组:《中学政史地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长:王春杰
成员:全体政史地教师
5.理综组:《中学理化生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长:李欣欣
成员:全体理化生教师
6.综合组:《中学音体美信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组长:马晓蕾
成员:全体音体美信息教师
职 责:
1.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指导各教研组、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2.收集、整理学校校本教研的各种资料,总结学校校本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3.定期完成对教研组、课题组、教师个人的评价。4.向领导小组推荐校本专家人选。
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分工细则
一、组长职责
1、全面贯彻执行研训方针、法规,领导和主持学校研训的全面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从学校实际出发,主持制订学校研训的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审定教导处具体研训计划,确保各教研组进行正常的研训工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副组长职责
1.在组长的领导下,全面主持研训工作。2.构思并制订学校研训工作计划,并指导实施。3.制订研训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4.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理论和教科研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
三、组员职责
1.积累资料,及时为教师提供研训、教学信息。2.经常深入学员,帮助他们深入学习。
3.负责对课题结题的检测、评估、鉴定工作,努力推广经验。4.积极协助组长、教务处完成各项研训工作。
2.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二
一、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项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虽然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 财政科研经费投入都有明显增加, 总量也不小, 但分配比例不均衡, 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科研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 而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科研经费相对充足。同时, 前瞻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项目又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行得到财政科技重大专项科研经费的支持;而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所占比重虽然较大, 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
(二) 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按其来源可分为稳定性科研经费和竞争支持科研经费。前者是指财政当年下拨的科研专项经费, 后者为通过社会竞争而获得的项目 (课题) 经费。随着稳定性科研经费和竞争支持科研经费占比的不断变化, 竞争性经费正逐渐成为科研单位的重要科研经费来源。为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 很多科研人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申报、争取经费上, 潜心科研的时间减少。
(三) 绩效支出比例过低
长期以来, 科研机构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科研项目经费中不得直接开支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的有关规定, 使科研人员的收入没有充分体现对其工作业绩的激励。过低的绩效支出经费使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难以充分发挥;过低的绩效工资收入无法满足编外合同制科研人员的薪酬需要, 致使科研机构人才流失严重。
二、建立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 加大公益类科研经费投入
政府科技投入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公益性和政策性, 既要“支持重点”, 又要“兼顾一般”。相对而言, 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见效快, 收益明显;而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项目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突出, 但往往投资大, 周期长, 短期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政府要把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领域转向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要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 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重, 增加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财政科技投入, 在每年科技投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 优先安排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要按照科学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 发挥公益类科研事业的优势, 根据公益类科研机构未来发展需要, 对现有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借鉴国内外财政投入支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经验, 逐步提高运行经费的保障力度, 提高运行水平。
(二) 确保科研经费的稳定增长
虽然公益类科研机构未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其社会效益不可低估, 政府财政的稳定支持至关重要。要妥善处理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支持性经费的关系, 建立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支持性经费相协调的长效机制。要合理安排公益类基本科研业务费、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大幅增加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提高稳定性经费比例, 营造科研人员能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具体措施:一是设立公益类科研机构开展自主选题研究的专项经费, 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公益研究;二是提高人员经费和修缮购置专项经费, 以防人员经费或修缮经费不足而挤占科研专项经费;三是增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运行维护费用, 改变单纯对项目的支持, 转而更加注重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四是对一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项目, 可委托公益类科研机构立项后直接报财政审批。
(三)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为提高科技投入使用效率, 要研究并建立公益类科研机构财政科技投入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此考核公益类科研机构财政科技投入的水平,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确立和调整财政扶持强度的重要依据。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追踪问效。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研究项目不仅要检查科技资金的投向, 更要建立项目资金的反馈机制, 保证专款专用。要按照有关规定, 提高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科学制定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 合理核定科研人员在绩效支出中的比重, 如实核定科研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待遇。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 落实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 在人员经费中增设绩效支出科目和人员激励机制, 包括稿酬、奖励等, 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高质量地完成其科研任务,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社会公益类科研质量。三是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研究项目, 要实行全过程监督———从课题立项的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尤其要做好立项审查和成果验收, 这是管好公益类科研项目的关键, 要建立规范的专家评议评审体系, 确保科研项目立项审查和成果验收过程中的公正、透明、规范。
三、进一步加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目前, 公益类科研机构在经费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费预算不合理。项目负责人对预算编制往往缺乏细致的考虑, 未认真测算具体的支出要求, 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 使项目结题验收无法顺利进行。二是对项目支出绩效不够重视。科研机构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益重视不足, 未能实现项目资金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轻视对项目资金的管理。项目负责人往往认为资金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没有统筹安排项目资金, 造成项目未按项目合同书约定进行支出, 不仅加大了财务部门的负担, 也使项目验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四是项目经费支出不规范。课题经费预算控制不力, 对用课题费购置的图书、打印机、电脑、移动硬盘等设备不按规定及时入账, 存在着资产流失等隐患。
解决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如下。一要加强对课题费的基础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应定期沟通, 及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统一课题经费会计核算办法, 协同科研管理部门做好课题经费的支出审批。二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科研机构要加强财务分析, 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意识。财务人员要主动参与项目经费的管理, 关注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严格项目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 要促使科研人员自觉地参与和配合财务管理工作。四要坚持效率原则, 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具体情况, 科学地进行绩效评价。五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业务知识、政策法规、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学习, 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意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
摘要:公益类科学研究需要稳定的财政投入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 公益类科研机构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管理不健全和绩效支出比例过低等问题。建立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必须加大公益类科研经费投入, 确保科研经费的稳定增长,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并强化经费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公益类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金玲.公益类科研单位经费管理体制有待完善[J].中国财政, 2013 (08) .
[2]李秀敏.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J].中国外资, 2012 (11) .
3.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三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教科研;课程改革
步入信息社会后,是否具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能否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分别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要求。这里的“学习”并非一般概念,它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通过学习实现创造自我和未来;这里的“学习”也非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共同配合的集体行为。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职校承担着教人学习的责任与义务,其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能培养学习者的组织。当前江苏省职教界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在政府的推动下蓬勃开展,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但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努力。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学习型组织,从观念和行动上指导教师共同学习,一起开拓课改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推进课改的战略之举,值得每个教科研工作者认真思考、积极践行。
一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诊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校教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问题
(1)革新意识不强。受学科型课程体系长期笼罩的影响,习惯于传统教学,思想守旧,思维方式老化,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
(2)创造能力不够。长期关门办学造成潜意识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科研,惯于轻车熟路地调用原有的经验模型应对新的教学变革,缺乏放手创造。
(3)内驱力不足。科研体制与机制存在缺陷,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往往外力大于内力。通常受职称、奖励、评优等外在激励的刺激,而对如何真正转化为内驱力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治标未治本,体现出局部性、间歇性和不充分性。
2组织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1)缺乏群体协作。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教育历来属于个体行为。群体成员均成长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环境中,存在过度防卫和保留心理,助长了工作中的单兵作战和孤立化发展。成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与信息时代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极不协调。
(2)机制体制引领不到位。多以刚性的管理机制(如制度、规定以及监控手段等)“推”“逼”教师参与教科研,体现为外在形式要求多,内在实质修炼少。
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个体性的学习内驱张力不足或丧失,二是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不完善或缺失。导致面对课改中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新评价等多元新因素,一线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课改骨干主动或被动地承担着课程改革的工作。而彼此或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少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性和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间逻辑关系的把握,致使课程整合大而无当。由此足以看出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急迫性。
二在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操作方法和关键要素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即: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学习型组织要能不断地激励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造力。
根据对中职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诊断,笔者认为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在教科研工作中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学习型组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上要转变观念,树立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超越自我
(1)操作方法
心智模式是潜意识下的世界观,影响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应该在良好的心智模式下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四个步骤。首先是反思。不思,认知便无从谈起;反思也可能出错,如何正确判断,便是认知;认知是为了树立个人愿景以及洞悉现状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从而形成超越现状的张力。差距大,张力则大。因此。认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而超越要落实到实践上,则需要创造。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与时俱进,实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是反思的前提,观念越新,反思越深刻。要理论先行,树立终身学习观,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知识,做到大张旗鼓,上下重视,结合实际,分阶段安排,波浪起伏式地学习下去,避免“一头热”;要拓宽教师视野避免“井底之蛙”,积极开展校际交流甚至师资互换,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学习新知识,吸取好经验。
第二,自我认知,克服惰性,树立个人愿景。引导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对自身及其与外界的关系开展自我认知,明确方向。同时,要积极创设诱因,帮助树立教科研方面的个人愿景。经验告诉我们,对青年教师,激励是最好的诱因,包括名、利和竞赛;对于中老年教师,信任和尊重才是最好的诱因,包括总结经验、领导或指导项目等。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现实和个人愿景之间的差距认知越充分,越能形成实现自我超越的张力。差距大则张力大,张力大则动力大,动力大则创造性也越大。
惰性无疑是课程改革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却是挥之不去的人之本性。教师的惰性主要来自于对已经习以为常、模式化了的日常工作的满足。通常教师在经过两轮或以上教学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定型,容易变得不思改变,课程改革的热情逐步消失。教科研工作必须敏锐地洞察这一时刻,及时帮助教师去认识现实,厘清目标,牢固个人愿景。
第三,反思与探询相结合,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往往潜藏在意识之下,却影响着每个人的行动。一名教师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积极参与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原有的心智模式相抵触。由此可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个体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
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教师良好心智模式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①原有的心智模式和偏见根深蒂固:②培养目标与面对的培养对象存在距离;③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存在冲突;④个人愿景实现过程中突遭挫折。
反思与探询是调整心智模式的两项重要技能。教科研工作者同时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要准备应对教师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帮助教师放慢思考的过程,以
便能警觉到心智模式的形成过程,找到症结,从而实现反思。同时,要积极引导教师分享彼此的观点,更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假设,也要更多地理解别人的假设,从而实现探询,及时改善心智模式。
2群体上要系统思考,树立共同愿景,开展深度会谈,构建学习型组织
(1)操作方法
一个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共同愿景既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前建立,也可以在组织形成之后建立,前者更好。有了共同愿景,就可以按组合、沟通、协作、氛围四个方面递进地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是组合,也就是组织的形成方式,有三种形式:建构优先型、指导优先型、建构与指导混合型。目前最常见的是以满足行政管理需要而建立的指导优先型的行政组织,如专业部、教研室等。也有建构占主导的混合型组织,如教学团队、备课组、工作室、课改沙龙等。笔者以为,混合型是教科研工作中更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形式。有了组合后,关键是沟通,一定要使用好的沟通方式——深度会谈,好的沟通才会产生好的协作;有协作就会产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个体性的自我学习到群体性的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2)操作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整合个人愿望,形成共同愿景。愿景不是空洞的想象,不是一句口号,更不能是简单的长官意志或者高层的宣示。要引导组织里的成员主动地思考:我们聚在一起可以干些什么?例如研讨一个教学课例的开发,或某项课题的研究,或是共同编写一本教材等。使共同愿景成为一项使命,一个愿意为之努力且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
第二,提倡深度会谈,实现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团队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不管是一个编写教材的团队或者是一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等,都要让教师在这个团队中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有说话或学习的理由,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一种创造新事物的集体欲望。或是一种和组织的其他部门建立新的联系的动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开展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
如图1,深度会谈有别于过去的讨论(既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会发生争辩,还要分出对错,得出最终的结果)。一种集体的“催眠状态”,其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深度会谈强调集体思考,强调倾听,强调集体的能力高于个人才能的总和。笔者认为在教科研工作中开展深度会谈应该采用如图2所示的形式,有好的深度会谈。才能达到学习型组织“1+1>2”的效果。
第三,着眼全局发展,开展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同样也是教科研工作中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专业改革、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等关系,使改革更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教科研工作中的系统思考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行业动态、企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方面统筹地开展系统思考,以防止学习型组织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甚至形成彼此孤立的一座座组织孤岛。造成资源的浪费。
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教师,往往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不太关心。甚至出现逆反或“挑刺”的现象。因此,教科研工作的系统思考,还承担着用另一种“大众语言”来进行诠释、引导教师站在学校大局上开展系统思考的任务,把系统思考融入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之中。共同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转变,朝目标共同迈进。在这个和谐的、不断学习的集体中让每个人都实现生命的意义。
第四,改革管理体制,拓展交流平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如精简行政管理,提倡扁平化管理(如二级管理体制及处室主管制等),做到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相同领域的共同学习。同时,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如改进办公室布局,添加交流空间,或增设一些小面积的交流室。国外还有增加走廊宽度方便学习交流的案例,也有午休时边喝咖啡边交流的形式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与使用,形成一种利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潜移默化,人脑人心。
4.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四
为了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成立乌山中心小学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一、食品安全管理总责任人:刘靖邦,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布置工作召开会议。
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责任人:谢志,负责落实学校各阶段工作,保管资料,负责记载。
三、食品采购责任人:谢志。分组轮班,详情见轮值表。保证购进新鲜、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
四、加工管理责任人:贺绍坤,保证不加工变质变味食品,加工时保证食品十成熟。
五、储藏管理责任人:贺五娭,对购进食品及时处理,不让食品在存放过程中变质变味。
5.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五
1.1 选题确定与前期研究
产品创新实验室创新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为产品创新需求, 前期需求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决定了后续研发能否顺利和成功。
1.1.1 需求产生
需求产生方式包括以下几类:第一, 自上而下的需求:通过落实来自监管要求、高管层指示、前瞻性研究、与行业先进客户、高校、外部机构等开展跨界合作创新而产生的需求。第二, 各类市场调查分析、专题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需求: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客户经营模式、运作方式、需求偏好及市场发展趋势变化, 从中发现产品创新机会, 提出创新需求。第三, 同业产品比较的横向需求:开展同业信息调查及收集, 通过体验、比较及分析同业产品的差异性、优劣势, 提出的产品需求。
1.1.2 需求筛选
需求筛选的目的是对需求进行分类, 去除表述不清晰、无效、不规范或可行性较低的产品需求, 筛选出可行性较高和具有转化价值的产品需求, 使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成功机会较大、价值较高的产品需求上。在实际的工作中, 可借助“专家内部打分”和“创新光谱”等方法对产品需求 (或创意) 进行筛选。
1.1.2. 1 专家内部打分
专家内部打分是由相关专家从客户视角、业务发展、风险收益等方面对需求进行评估, 通过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 对需求进行筛选。
1.1.2. 2 创新光谱
创新光谱是从创新性 (蓝, 依次1分、2分、4分) 、独特性 (红, 依次1分、2分、3分) 、影响力 (绿, 依次1分、2分、3分) 等3个维度对产品创意进行初步评价, 根据得分由低到高的原则, 将产品创意分为改进型、战略型、突破型。评分方法:将3个维度的评分相加得到创意光谱得分。总分1~3分属于改进型创意, 3~7分属于战略型创意, 7~10分则为突破型创意。
1.1.3 需求集成
需求集成是针对内部筛选的优秀产品需求 (或创意) , 通过归类、查分、合并等手段, 进一步丰富、提炼、完善和转换成客户简明易懂的产品概念, 为产品创新研发确定选题范围。在需求集成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和流程形成产品概念:需求识别、需求讲解、需求研讨、需求确认、产品概念提炼、产品概念遴选、产品概念形成、产品概念外部测评、产品概念完善。
1.1.4 客户需求调查
客户需求调查是在产品概念外部测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客户关于产品功能、价格、购买意愿等进行调查, 帮助实验室人员准确认知客户群体和客户内心真实需求、做出业务预测和定价政策、完善产品概念。主要步骤包括:第一, 实验室人员结合调查需求进行判断, 决定本次客户需求调查是委托专业公司还是自主开展。第二, 实验室人员确定客户需求调查研究工作方案。第三, 实验室人员按照工作方案实施客户需求调查研究, 形成研究报告。
1.1.5 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
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主要是在了解同业相同或类似产品特点和市场反映的基础上, 帮助实验室人员在产品的客户选择、功能确定、产品定价等方面提供借鉴。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确定产品竞争性评估主要内容。第二, 选定同业具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或产品。第三, 设计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工作方案。第四, 实施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第五, 拟写同业产品竞争性评估报告。
1.1.6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为了帮助实验室人员系统的分析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营销环境、实施条件、经营成本和投资基础, 预测产品销售量、市场容量, 测算产品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收益, 推进项目所需的人员、财务、时间等方面的投入和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等。
1.2 原型设计与客户体验
1.2.1 产品原型介绍
原型是指系统生命期开始阶段建立的 (可以是非信息化系统) 原始形态或可运行的最小化模型。产品原型应尽可能模拟最终产品, 模拟交互设计, 尽可能在体验上和最终产品保持一致。
1.2.2 产品原型初步需求
根据产品概念提出原型设计和展示的初步需求,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明确产品原型功能。第二, 确定原型的表现形式。
1.2.3 产品原型细化需求
根据产品原型初步需求进行需求的细化, 明确原型的基本功能和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细化原型功能模块。第二, 细化原型IT需求。第三, 细化原型开发费用明细。
1.2.4 产品原型功能分析
通过对原型功能结构分析, 确定交互事件、场景和行为组成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产品概念模型分析。第二, 构建功能结构图。第三, 交互流程分析。
1.2.5 产品原型技术实现
产品原型技术实现是指选择适合的技术实现方式, 进行原型迭代开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概要设计。第二, 设计要点说明。第三, 信息架构和原型设计。
1.2.6 产品原型展示
最后通过对原型迭代测试不断的完善原型, 形成最终原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详细设计说明。第二, 设计和逻辑说明。第三, 原型测试。第四, 设计维护 (研发跟踪和设计维护) 。
1.2.7 产品原型客户体验
原型完成后可招募目标客户进行客户体验测试, 测试产品卖点、功能可用性和接受程度及其他需要客户评判或感受的事项。
1.2.8 产品原型迭代优化
产品原型迭代优化指的是完成产品原型开发后, 通过客户测试和内部研讨, 及时收集客户对原型提出的改进意见, 并对原型不断迭代优化改进, 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决策依据。
1.3 产品设计与IT开发
1.3.1 确定项目目标
实验室人员依据前期工作成果, 提炼并明确项目目标。项目目标是由客户需求转化来的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量化要求。项目只有达到了目标要求, 才能使客户满意, 项目才算成功。在项目不同阶段逐步明确项目目标基础值、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值, 并在项目各个阶段不断追踪,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1.3.2 制定研发工作方案
实验室人员要制定研发工作方案, 阐明项目背景、目标、交付件、交付日、主要/次要指标、范围、产品描述、项目计划、项目组人员配置, 全面启动项目工作, 并就可能影响项目的关键因素与有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初步沟通和判断。
1.3.3 产品创新风险评估
实验室人员可以使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 (FMEA) 来评估项目研发面临的风险。通过对每一项风险, 从风险发生影响力、风险发生概率、发现风险可能性3个角度进行评分, 对风险重要性进行排序, 提出降低风险的针对性措施。
1.3.4 产品设计与开发
实验室人员根据前期制定的产品研发工作方案, 结合客户需求调查、同业产品竞争性分析等工作成果, 开展产品方案设计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产品总体设计、产品流程设计、产品运行设计、产品人员设计、产品技术设计及产品风险分析评估等。
1.3.5 产品立项
实验室人员在进行充分的原型设计、业务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会同相关业务牵头部门提请信息委员会立项。
1.3.6 产品原型匹配度验证
实验室人员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 可基于前期的产品原型, 审核IT阶段性研发成果, 与前期原型进行匹配度比较, 形成差异分析报告, 以此提高后续IT研发成果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
1.4 先行先试与发布推广
1.4.1 产品面市准备
在产品面市前, 需开展产品面市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制定内部沟通计划、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员工销售服务计划等。
1.4.2 先行先试
实验室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二级分支行开展新产品试点, 提出试点计划, 如:试点对象、试点目标、试点时间、试点内容、试点支持、试点风控、试点评估、试点监控、试点预算等内容。试点结束后, 参与试点的二级分支行要及时将试点情况总结反馈实验室人员。
1.4.3 发布推广
按照前期产品面市准备工作, 执行内部沟通、员工培训、产品发布、系统切换、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工作。
1.5 迭代升级
1.5.1 面市推广后的需求收集与研究
新产品全面推广上线后, 实验室人员结合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 不断进行跟踪, 开展客户走访和客户需求收集与调查, 充分了解市场和客户反响, 发现产品在功能、客户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开展同业产品优劣势比对分析、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等工作, 形成产品面市后跟踪评价报告等交付件。
1.5.2 产品原型体验与优化
实验室人员基于已面市产品的模拟体验环境, 邀请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对产品的功能、流程、用户界面、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体验, 收集客户对原型的意见和建议。实验室人员以产品面市后跟踪评价报告和原型改进建议为基础, 形成产品原型改进优化需求, 联合业务部门、IT部门、外部客户共同开展原型优化改进工作, 确保产品原型的适用性、前瞻性、可移植性。
1.5.3 产品改进设计与IT开发
实验室人员基于优化改进后的产品原型, 在进行充分的原型设计、业务设计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会同相关业务牵头部门提请信息委员会立项, 并与业务牵头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跨部门的任务型团队, 编写业务需求, 配合开展IT系统开发, 保持原型及生产系统的一致性。
1.5.4 产品迭代升级与发布推广
经迭代优化改进后的产品, 实验室人员可参与新产品的推广, 提供场地、人员, 用于新产品的展示发布、人员培训及营销支持等。
2 产品创新实验室工作方法的意义及适用范围
产品创新实验室工作方法的5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涵盖了产品创新选题确定与前期研究、原型设计与客户体验、产品设计与IT开发、先行先试与发布推广、迭代升级5个阶段的全流程工作内容, 提高了产品研发的规范性, 侧重于产品创新实际工作内容、实用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重点突出了原型设计、客户体验、迭代升级等产品创新实验特色内容, 淡化创新活动中涉及的角色职责、审议与审批等管理环节, 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性。具体适用范围如下:一是为各产品创新实验室战略性产品创新研发和日常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二是为产品创新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科研人员产品创新工作提供技术方法与工具。四是为任何参与产品创新工作的人员提供学习、借鉴, 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问题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叶金福, 李正锋.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6, (04) :624-628.
[2]万幼清, 邓明然.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4) :88-91.
[3]沈必扬, 王晓明.基于吸纳能力、技术机遇和知识溢出的企业创新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04) :126-129.
[4]Tseng M M, Jiao J.Customizability Analysis in Design for Mass Customization[J].Computer-Aided Design, 2004, (08) :745-757.
[5]杨育, 郭波, 尹胜.客户协同创新的内涵、概念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8, (05) :944-950.
[6]梁学栋, 戈鹏, 杨育.基于依赖约束的产品设计功能属性匹配选择[J].中国机械工程, 2011, (02) :227-231.
[7]宋李俊, 杨育, 杨洁.产品协同设计中的任务排序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8, (07) :798-803.
6.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六
这场名为“高质量教育服务我们想要的世界”的高规格活动是为了支持全球教育优先倡议(GEFI)而举办的。GEFI旨在加速普及基础教育,改善学习质量。14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部长,联合国领导与国际主要倡导者们在此次活动中一致认为:高质量教育、终身学习可以塑造一个公正、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米歇尔·奥巴马认为,改善女童和妇女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为此,她强调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对于帮助女童的重要性。她说:“我们需要努力奋斗,保证高质量全民教育在2015年后教科文组织重要发展议程中是一个专门的目标。”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扬·埃利亚松欢迎世界高层支持“高质量教育服务我们想要的世界”活动的政治愿望。他认为,高质量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进入就业市场,更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项基本人权,体现了性别平等、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
伊琳娜·博科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重要性:“高质量教育必须是第一位的。全球教育危机不仅危害了社会和谐,也威胁了社会稳定,是对基本人权的侵犯。”
世界各国的领袖们已经在联合国郑重宣示:为了释放教育对发展的变革力量,政府必须努力招聘、培训和帮助教师。没有好的教师,儿童将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首先要通过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来实现,目前联合国每年在这方面的资金短缺约为260亿美元。伊琳娜·博科娃说:“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保证每一个女童和男童都能去学校学习,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并为社会作贡献。”
7.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篇七
摘 要:农业科研档案是非常珍贵的农业科学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前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笔者从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特点着手,并结合作者多年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分析了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1.028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Files
WANG Chunmin, LIU Min, LI Sumin
(Tianjin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As precious resources, ag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files are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fil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t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d advanc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files.
Key words: ag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file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电子材料等的总称,是对科研活动过程中科技工作者的思路、材料、方法、数据、结论的真实记录,是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科学规律、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依据,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和信息资源[1-3]。认识当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特点和现状,深入分析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提升其科技创新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特点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是对科研工作的详细和真实记录,也是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智力资源[4]。农业科研档案的形成不同于一般文件档案,具有以下特点。
1.1 农业科研档案种类多、数据量大
农业科研档案往往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记载大量的科研数据和成果。以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为例,农作物科研档案既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也包括大豆、红豆、棉花等经济作物。同一作物的科研档案往往既包括基因定位、克隆和转基因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学科内容,也包括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技术研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应用学科内容,甚至包括种子生产、中试示范、品种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等研究内容,基本覆盖了产业链的全部关键环节。即使新品种选育单项科研档案也是包括育种计划制订、组合配制,夏季当地后代表现和选择、冬季南繁加代后代表现和选择,定型品系在不同生态区域内示范表现情况,参加国家或省级品种区域试验情况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复杂。
1.2 农业科研档案收集范围广、收集周期长、形成时间分散
项目是科研的核心,农业科研也不例外。农业科研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鉴定和登记、专利和品种权申请等往往都围绕项目进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农业科技越来越重视,一个课题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类型也往往比较丰富。既有同国内外其他科研团队联合执行的合作项目,也有本课题组独立承担的各种类型的项目,甚至一个课题组在某个时期内同时承担几个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收集的范围较广。农业科研周期一般较长,例如一个农作物新品种从组合配制到获得审定证书往往需要七到八年,甚至更长[5],时间跨度大形成时间分散,导致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周期也比较漫长,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来年甚至更长。
1.3 农业科研档案专有性、保密性和成果性强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因此其专有性和保密性较强。但由于农业科研研究周期的长期性,科研过程中和成果应用后所涉及的地域的广泛性,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可控性和保密性。例如农作物育种既要夏季在当地种植,还要海南或云南南繁加代。有些成果既要在当地应用,还要在相同生态区域内应用,有时候一个品种适宜种植区域甚至达到几百万公顷,涉及几个甚至十几个省份。再加上农业生产中繁殖后代所用材料既包括籽粒,也包括根、茎、叶、苗等多种形态,极易发生侵权行为,而且被侵权后调查取证不易,往往难以辨别,鉴定过程较为复杂,造成保护困难。而农业科研档案则因为真实详细地记录了相关科研活动,成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最直接和有力的证据[6-8]。
2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和问题
2.1 认识存在不足,管理力量薄弱
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和成果申报等工作,对科研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专业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档案保存无差错,检查能过关就可以,档案工作不纳入年终考核范围,因而科研人员普遍不很重视档案工作。此外,部分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为科研部门人员兼职,而且管理人员多数不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管理力量薄弱。
2.2 收集难,档案不全
客观上,多数农业科研工作者档案意识模糊或缺失,不了解归档的要求、范围和重要性,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对资料收集不重视,不能及时、有效、全面、系统地保存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在科研活动结束后,部分科研人员缺乏归档意识,一是存在认为档案材料留在自己手里用起来比较方便的思想,二是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核心内容材料和成果公开。不能做到及时归档,使一些原始调查数据、图片、声像等档案资料散落于本部门、各成员的办公室里,久而久之,遇到打扫卫生、调换办公室或搬家等无意中被当作废品丢弃,宝贵的历史资料从此流失。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3 管理手段落后,利用程度低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研档案数量也日益增多,同时光盘、U盘、硬盘等记录载体种类的日益多样性,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也越来越复杂。传统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多采用纸质管理,往往以年份和种类作为分类依据,在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和关键类别的情况下,要查询档案只能采取大范围逐一查找的方式,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更不利于档案的保护,已经难以满足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涉及面广,科技文件的形式和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导致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重视保管、轻视利用的现象,科研档案一旦归档就被放置,很少借阅,利用程度较低,影响了档案的高质量管理和开发利用[9-10]。
3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应清楚地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不光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而应该是全体科技人员的行为。单位负责人乃至各部门都要切实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健全档案管理作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的重点抓手,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是全体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档案工作没做好、等于今年什么事情都没做”的责任意识。
3.2 进一步明确科研档案的保管范围,重注平时收集整理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的保管范围应该涵盖所涉及的农业科技的活动全部[11],主要包括:(1)科研准备阶段的各级相关文件、项目申请书、项目合同书(计划任务书或立项批复)、项目预算书、项目实施方案等;(2)科研实施阶段的年度工作计划和试验设计、各种类型试验的原始数据和统计分析,项目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项目取得的论文、专著、专利证书等知识产权资料,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等;(3)科研总结、结题验收阶段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应用报告、资金决算报告、查新报告、技术鉴定报告、结题验收报告等资料;(4)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的申报申请书、奖励公告、奖励证书等资料;(5)推广应用阶段的成果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成果应用意见反馈等资料。上述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应该多在平时下工夫,每项科技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并保存至相应的分类档案盒中,以利于最后的统一归档。
3.3 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当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接受培训的人员范围也比较狭窄、培训对象较为单一,往往是本单位专职或兼职档案员一人参加,很少有全体农业科研相关人员参与档案管理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科研档案不再仅仅包括原始纸质文档,还包括一些电子数据、影像资料等,新型记录载体的出现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档案工作连续性强,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学习,探索新途径,寻找新方法,在传统档案服务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展开方便快捷管理,有计划地对原有目录数据进行整合,使电子文档管理系统更加科学化,信息资源网络系统更加安全化,实现电子数据直接查询。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光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的档案知识,熟练计算机应用。
3.4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提升硬件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包括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归档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备份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在内的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部门负责人和档案人员进行不定期学习,分析总结档案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查找原因,为下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明确思路。并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进行督导检查,注重平时档案管理工作,使各项档案工作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发生。要不断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在进行档案库房建设时,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防震、防火、防盗、防水、防霉、防虫蛀等安全因素;加快信息化建设,购置档案管理专用的扫描仪、数码相机、计算机、移动硬盘等设备,努力提高档案管理的硬件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EB/OL].[2015-11-16].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05233.
[3] 马万福.农业科技成果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张虹,姬瑞环.档案管理基础[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6] 邹华英.知识产权保护视野下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2(5):37-39.
[7] 张汛.知识产权保护视角下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301-302.
[8] 李雪梅,王博翰,杜海英,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164-165.
[9] 刘紫霞.农业科研档案的编研与利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4):261-262.
[10] 梅盈洁,邱俊,荣刘军,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2):14-17.
8.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和原则 篇八
教育科研是指用某一教育理论指导研究教育现象, 探索教育规律, 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过程。在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研究, 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自主、和谐和健康地发展, 促进学校科学地做出决策,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品味, 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并能为教师教学论文的写作提供不竭的源泉。
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课题中应遵循或使用的程序、手段、技术、途径及操作规则。方法决定成败,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是决定课题研究的水平和档次高低的关键。研究的时间、被试、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式不同, 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研究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 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 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 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较高, 在教育科研中使用较为普遍。如, 为了了解某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连续听他的课, 查看他的教案等。在使用观察研究法时, 观察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只观察它的某些部分。如, 观察一些问题可能要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才能够完成, 而观察另一些问题则可能用几分钟就能够完成。
观察研究法不仅仅限于用眼观察、耳听手记, 还可以利用各种视听工具辅助观察。如, 运用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等作为辅助手段, 可以极大地提高观察研究的效果。
2.经验提炼法
研究者可以将教育教学中取得实际成效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上升到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 进行加工、提炼, 从而形成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的物化成果。
3.调查研究法
所谓调查研究法, 即通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和数据, 借以弄清某些教育现象, 发现存在的问题, 探索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核心是对某个教育现状或问题进行调查, 在获取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炼出新的科学观点或看法, 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新理论。
在使用调查研究法之前, 一定要制定好《调查提纲》。提纲内容包括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在调查中, 主要采取访谈、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调查完了要进行分析和论证, 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供课题研究时参考使用。
4.实验研究法
所谓实验研究法, 就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 人为地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 从而验证假设、探讨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开展校本研究, 立足实验, 是今后实施新课改、开展教育科研的趋势。
为了检验某种教育理论或假设是否正确可行, 以及某种教育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是否适宜, 可在一定的区域或范围内采用实验研究法。如, 对某个教育理论的验证、对某套新教材的使用效果的检验和对某种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普适性的验证等, 都可以使用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 (1) 实验准备阶段; (2) 实验实施阶段; (3) 实验总结阶段。
5.资料分析法
通过对占有或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和教育改革的前沿出发, 从这些资料中归纳、概括、分析和提炼出新的教育理论或新的教育方法的一种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分析法研究课题, 一是要认真搜集并分类整理资料;二是要分析这些资料。
6.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学习研究古今中外有关的教育论著, 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的文件精神和教育改革的相关材料, 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专著, 以及国内外相关的资料, 了解当代教育教学的特点, 为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 进行有效研究的一种方法。
7.对比研究法
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师或学生的个体差异或不同学校、年级和班级的特点, 以及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主张, 便可以从中寻找出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因。
三、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复杂劳动。所以, 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思想性原则
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选题要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选题要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科学性原则
选题必须具备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必须具有科学价值, 要突出教育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要能够填补某一空白;要能够突出对前说的补充。
4.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 一是要看所选的课题有无研究可能性, 以及研究课题中所占有的资料、研究经费、实验器材和设备等条件是否具备。二是看课题研究出的成果有无普遍推广、运用的价值。如果所选的课题既无研究条件, 又无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就应该放弃。
5.创新性原则
9.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初探 篇九
转变观念, 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 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 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 带头进行教育科研, 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 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 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 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 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四个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 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 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 如, 《教科室工作职责》《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 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 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 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结合实际, 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 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 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 确定了“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 并积极争取上级 (教研室) 的指导, 从选题、申报立项、制定方案开始就步入发展的正轨。
加强学习, 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 因此, 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 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 如, 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 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 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 为科研保驾护航。
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
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 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 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 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 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1. 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 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 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 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 学校教科室指导课题组每学年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 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 建立研究个案 (个别教师、班级、学生) , 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 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课题组再写出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开展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 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周一签字上课外, 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体现, 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 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 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
3. 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 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 (1) 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 回校交流传达 (一是上示范课, 二是汇报心得体会) 。 (2) 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 由教导处牵头, 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 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 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 并找出特点, 找到差距, 落实改进措施。
4. 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 赋予它新的活力, 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 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5. 引入激励机制, 开展课题研究赛课活动。我校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 近年, 我们将赛课同课题研究相结合, 在赛课的同时举办“科研周”活动, 听课后教师们结合课题和自身实际认真研讨, 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可以说教育科研的氛围是越来越浓。通过赛课, 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探索热情, 一些青年教师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 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周期。
6. 举办课题研究实验班。为搞好“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确定中心校三年级为实验班级, 抽调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 还专门为该年级定做了新型的课桌凳, 每桌可坐3~6人, 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关研究人员要及时做好实验的记录, 进行分析、比较, 总结经验和教训。实验班的举办将有力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7. 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 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 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 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 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 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 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 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 大胆探索, 及时提炼总结, 每期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 并且进行论文评选, 将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
强化成果意识, 注意课题资料的搜集、管理与应用
在课题确立以后, 搜集资料就成为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研的实施过程就是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消化的过程。搜集资料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及时、有用。研究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原始资料涉及研究的方方面面, 应该确定专人保管, 必须按时间顺序分类登记造册管理。这些资料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 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 要长期妥善地保管, 使之在交流、检查、评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河小学教科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推荐阅读:
神奇的地下长河作文09-01
小学教科研机构10-25
唐元小学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10-18
教科研小学工作计划07-21
镇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07-15
大沙总场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07-06
2017年榴园镇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07-26
小学年度科研工作计划11-04
小学音乐教研科研工作计划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