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的界定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规律

2024-08-07

核心概念的界定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规律(精选3篇)

1.核心概念的界定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规律 篇一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

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统整

本课题的统整指的是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统筹”,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具体包括教材内容的结构调整,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

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就是把一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组成一个大整体,重新编排,层层梯进。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是指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是指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及时充实、整合、生成学习素材,使之具有互动性,将数学知识或生活情境、活动有机统整,引领孩子们与大脑中原有的“图式”联结起来,并在探索中循着自己的思维“舞步”,让情感、思维与技能同构共生。㈢着眼问题

例如在《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中,对核心概念“规范草稿”的定义是从草稿本身的属性出发设计的。规范草稿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大,书写习惯差,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规范草稿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好草稿书写格式,规范好草稿的书写内容,规范好草稿的使用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学习习惯。

㈣ 着眼指标

比如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阅读效益的指标中生发出来的。提高阅读效益

提高童话教学的阅读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童话时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演童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㈤着眼文献

比如在《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解读及培养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给予定义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它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后续探究的技术动力。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综合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等的综合;二是习得性,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质疑、实验、讨论等活动逐步形成的;三是发展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会随着学生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思维的深入逐步提高。

⑴从静态结构划分,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分为探究技能、探究思维、探究品质三个层面。

⑵从动态结构划分,我们认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立足过程包含了五种基本能力:自主提问能力、自主策划能力、自主收集信息能力、自主形成解释能力、自主创生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以“动态结构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串联了静态能力发展的各个要素。

2.核心概念的界定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规律 篇二

一、拓宽知识深度与广度, 全面理解概念与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概念与规律是基础知识, 揭示出事物的发展特点与本质, 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的主要依据。而若要全面把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则需要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清楚地了解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有关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数字表达形式与文字表达形式, 并透彻理解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 明白概念与规律的成立前提, 了解其具体的实用范畴, 并知道这些知识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而活用概念与规律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当然, 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 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实现深入理解, 而需要一个逐步递进过程, 如在高一、高二阶段, 其理解程度比较低, 而在高三复习阶段, 则需上升到更高层次, 全面理解知识。

如学习力的概念时, 学生既要理解常见的力, 譬如摩擦力、重力、电场力等, 还需要理解那些抽象性的力, 同时还需要理解力作用在物体上出现的不同结果等。可见, 在力的概念的复习学习中, 我们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高中物理中有关力的概念。同时, 通过分析各种有关力的问题, 如磁场与电场运动、力学等问题中的力, 以深刻理解各种性质的力, 更全面地理解与记忆力的概念。比如静摩擦力, 能让物体减速与加速, 可做正负功或不做功, 然而一对静摩擦力却不做功:如物体沿着斜面下滑 (斜面不动) , 常见情况是支持力不做功。然而我们不能凭此而获得结论:支持力总不做功。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对于支持力而言, 其方向垂直斜面, 若斜面是可动的, 那么支撑力可做正功或负功。再如滑动摩擦力, 可让物体减速或加速, 也能做负功或正功, 然而对于一对滑动摩擦力而言, 则总是做负功。在教学过程中, 物理教师应指导学生不断归纳与总结, 以拓宽知识深度与广度, 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或规律。

二、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深刻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有些概念或规律较为相似, 不少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各种错误。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比较分析法来学习这些知识, 学会比较其异同, 了解其联系与区别, 从而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如高中物理电学知识中, 有几组概念易于混淆。比如自由电荷与自由电子。其中, 自由电子即脱离原子核束缚的电子, 而自由电荷可能是自由电子, 还可能是正负离子。在金属导体中中, 其自由电荷属于自由电子。在盐、碱、酸的水溶液中, 其自由电荷主要为正、负离子。再如电荷与电子。其中, 电子即物质中的基本粒子, 带负电。而电荷则是对电的传统认识。古时候人们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表面上的, 于是将电称作电荷, 物体“带电”与“带了电荷”意思一样。而如今我们所说的电荷, 通常指带电的物质微粒, 比如带电的原子核、电子、质子及正负离子等。可见, 电荷的概念范围要大于电子。

其次, 在学习运动与力的知识时, 学生对于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认识易出现混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这两大定律是十分常用的, 是重要的解题方法。然而因这两大定律之间有着不少相似点, 因此, 不少学生在使用时会出现错误。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了解两者的不同点, 把握其本质特征。 (1) 不同的守恒条件。其中,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 其适用条件是仅受重力作用;或者仅仅是重力做功, 而其他力未做功;亦或除了重力做功之外, 虽然存在其他力做功, 但其他力做功的代数之和等于0。而在动量守恒定律中, 其适用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 (亦或系统在某方向未受外力) ;或者系统所受合外力等于0;亦或系统内力要远远大于系统所受合外力。 (2) 不同的表达式。在动量守恒定律中, 其表达式属于矢量式, 如△p1=-△p2或。同时, 对处于同直线上运动的物体系, 仅需规定正方向, 那么动量守恒定律可表示成标量式;而对未处于同条直线上运动的物体, 当正交分解之后, 所列出的两个标量式代表动量守恒。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 其表达式是标量式, 通常可表示成△Ea=-△Eb (把系统分为a与b部分来分析) 或△Ep=△Ek或Ek1+Ep1=Ek2+Ep2。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对相似概念或规律的混淆, 教师还可展示一定的习题让学生操练, 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与巩固, 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图表、表格等形式来总结归纳易混淆的知识点, 比较分析其异同点, 抓住概念或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强化记忆。

3.核心概念的界定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规律 篇三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现象

对于一个物理量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场强等都必须正确理解以下几个方面:①概念的建立有什么必要性,它是表示什么物理性质或特征的物理量?②它的定义式是怎样的?③决定这一物理量大小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条件如有计算式,计算式是什么?它与定义式有何区别和联系?④它的性质是矢量还是标量?如果是矢量它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⑤它的单位是什么,单位是怎样规定的。物理规律包括定理和定律和一些帮助记忆的定则,如左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等。它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我觉得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和规律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由兴趣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比如讲解动量时,我们可让学生思考一辆小汽车以60km/h的速度撞过来,被撞的行人却安然无恙,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因为过来的是一辆玩具小汽车。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规律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接受熏陶的过程。而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习题的筛选等方式方面,都应充分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渗透,分步到位。

比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将会对其以后运动学及动力学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真正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时学生才刚步入高中不久,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高,这就给“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学习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分阶段逐步进行。在第二章初次学习“加速度”时,只要求学生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基础上,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vt-v0)/t中各个符号的意义及a的单位、读法;对于“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解类似如下情形:火车出站时a=0.3m/s表示火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增加0.3m/s;汽车刹车时a=-2m/s表示汽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减小2m/s;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a的大小反映的是物体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然后再依据公式a=(vt-v0)/t,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弄清式中(vt-v0)和a的区别和联系,知道a的大小是由(vt-v0)和t两个因素决定的;至于a的方向,可以告诉学生等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就明白了。在第三章“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结合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F=ma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随着F的变化而变化,当F恒定时,a也是恒定的,此时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a的方向与F的方向一致,若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值;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从而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及实际中采用的正负号有了正确的认识。在第四章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通过“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知道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至此,学生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就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有了全面正确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的学习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问引思,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尤其是弄清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及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能够熟练的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另一种是数学语言,即公式。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必须在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逐字逐句解释和说明。切不可在学生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时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就保持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其中用的是“跟”字而不是“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力是生加速度的原因。对于用数学语言即公式表达的物理规律,应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如对电场中同一点而言,不能说场强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量q成反比,因为场强E由电场和电场中该点的位置决定。

五、加强应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物理概念规律来源于物理现象,反过来应用于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規律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运用,还能检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并能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应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力,我们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从动态和静态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再有何时物体可以看作质点,而什么时候不能看成质点,何时应用牛顿定律何时应用动能定理等,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上一篇:社区网格员培训计划下一篇:实习生简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