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优质课数学教案

2024-10-08

中班优质课数学教案(共9篇)

1.中班优质课数学教案 篇一

中班优质课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

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喜欢动物,模仿力强,对音乐节奏也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4——5岁又是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针对幼儿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我选择了中班下册主题五“奇妙动物”中的一节音乐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小老鼠风趣、诙谐的动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通过活泼欢快的AB两段乐曲,形象地表现出小老鼠跑、看、拽等各种动作,并通过模仿老鼠偷偷走、拽泡泡糖、被猫吓倒等有趣的内容,让幼儿感受活动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

2、尝试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和动作.3、知道泡泡糖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活动准备:

1、生活中了解泡泡糖有粘性的特点。

2、音乐课件、图谱。

3、老鼠头饰、老鼠洞。活动重难点:

1、重点: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地做小老鼠走、东张西望的动作表演。(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让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做小老鼠走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失去了小老鼠诙谐动物形象的特点,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重点放在能根据音乐合拍做小老鼠停下来东张西望的动作表演)

2、难点:尝试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和动作.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教师出示右手)这是什么?(泡泡糖)你们吃过泡泡糖吗?吃完的泡泡糖拿在手里有什么感觉?(粘粘的)看这是谁呀?(教师出示左手小老鼠)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讲的就是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播放音乐)

师:听完了音乐小朋友猜猜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想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那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音乐动画,教师简单讲故事)

老鼠妈妈睡着了,小老鼠偷偷跑出来玩,它怕被猫发现,跑几步就停下来左看看右看看,突然它踩到一个粘乎乎的东西,哎呀!它拽呀拽!可是越拽越长,粘到手上、头上、腿上到处都是,最后像绳子一样把自己捆了起来,喵,不好了猫来了,小老鼠吓的叽里咕噜地滚回了家。

师:听完了故事小朋友来说一说故事讲了什么?(幼儿回答)

原来小老鼠趁妈妈睡午觉偷偷出来玩,小老鼠在出来玩的时候是怎样走的呢?这次我们边听边看.(二)、出示图谱完整听音乐,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节奏,学做动作

1、随图谱完整听音乐,感知音乐节奏。

2、引导幼儿分段学做动作

师:原来小老鼠是在妈妈睡觉时偷偷出来玩的,怎样是偷偷地走?(幼儿模仿)为什么要偷偷的?(怕猫)它怕被猫发现所以呀“小老鼠东走走西看看”,谁来表演一下小老鼠?(幼儿模仿)刚刚我们表演了小老鼠的走,那看看谁来学学?(幼儿表演)

师:哦,原来小老鼠走路的步伐是这样的“小老鼠东走走西看看”(教师师范小老鼠走的节奏)小老鼠东走走西看看是向一个方向看还是向两边看?(两边看)那它是边走边看还是走几步停下来看?在说哪个字的时候停(引导幼儿按节奏做动作)在说西的时候用不用看?看了几次(两次)谁来走走看?好,我们先坐在椅子上试试!小老鼠走了几遍?我刚刚发现有的小老鼠走得太快了,这样很容易被猫发现,再来看看小老鼠是怎样走的?好,现在我们起来走走看!(老师唱旋律幼儿做动作)师:它走呀走,呀!小老鼠踩到了粘粘的东西,哎呀!是什么呀?哦,是泡泡糖,小老鼠脚踩到泡泡糖会怎样?那可怎么办?谁来学学使劲拽?(幼儿做动作)我们一起拽拽看!

师:每只小老鼠都很用力,可是这个泡泡糖太粘了,被小老鼠拽的 很长很长,到底有多长呢?小耳朵仔细听好了:拽————啪!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使劲拽(引导幼儿夸张的做拽的动作)

师:猫来了。(老师模仿赶紧跑回家)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第一遍表演(坐在小椅子上)

师:刚刚小朋友做的都很形象,在出来走的时候都知道停下来看看,拽泡泡糖的时候也很用力把泡泡糖拉的很长很长,下面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小朋友在小椅子上学学小老鼠,我要看看哪只小老鼠最机灵。

2、第二遍表演(把小椅子当洞)

师:想不想玩这个游戏?这里有好多小老鼠,赶快找一个你喜欢的带上吧!李老师来当一只大老鼠,老鼠宝贝们,我们现在一起来玩这个游戏,走的时候要注意停下来看看,别被猫发现啊!我们用小椅子来当我们的家吧!

师:听音乐!注意哦!妈妈没睡着不能出去玩。(引导幼儿注意前奏)

3、第三遍表演:引导幼儿夸张的表演拽的动作(钻山洞)

师:有没有被猫捉住啊?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刚刚我发现有的小老鼠拽的力气可真大啊,谁还能用更大的力气来拽泡泡糖,你觉得使劲拽泡泡糖的时候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回我们要用最大的力气把泡泡糖拽下来好吗?

这次大老鼠带你们去洞里玩吧?到洞里玩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推不能挤,做一只文明的小老鼠好吗?(再次强调前奏:音乐会告诉我们老鼠妈妈什么时候睡着了)

表演(幼儿自由创编动作)

师:有没有被抓到,来我们快出来庆祝一下吧。

师:泡泡糖除了会粘到我们的脚上、手上还会粘到哪里呢?(幼儿回答:可以黏在头上、身上、屁股上等等)我们一起粘粘看。

师:泡泡糖可以粘到这么多的地方,这次我们表演的时候就让泡泡糖粘到身体不同的地方,老师要看看谁的想法最特别,谁的动作最有趣。

5、第五遍表演(幼儿分角色表演)

师:我们又胜利了?还想玩吗?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当大老猫,喵— 你可要多抓几只老鼠啊!再请一位小朋友来当大老鼠,小老鼠们快找个山洞躲起来吧。(随音乐创编表演)

三、活动延伸:环保教育

师:你们玩的开心吗?来,坐回小椅子休息一下吧。

草地上为什么会有吃剩的泡泡糖呢?如果乱扔泡泡糖会有什么影响呢?那吃完应该扔到哪里?(幼儿回答)对了我们要把吃剩的泡泡糖用纸包裹好扔进垃圾桶里,这样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还有一点老师要提醒你们,在吃泡泡糖的时候不能将泡泡糖吞掉,那样会很危险的哦!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做?那除了吃过的泡泡糖,还有什么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好了,我们现在就到外面将影响环境的垃圾都捡到垃圾桶里去吧!(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走去。)

2.中班优质课数学教案 篇二

为了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展示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让更多的教师展现他们的教学风采, 给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 上饶市教研室决定举办全市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对于这次比赛, 学校从上至下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次比赛学校决定进行公开选拔, 我校成立了由数学骨干高级教师组成的评委组。首先我们年级先进行了一次内部选拔, 我被选出代表年级参加全校的比赛。而全校的比赛竞争更加激烈了, 学校好多教龄比我长、职称比我高的老师, 都来参加这次全校的角逐, 说实话, 当时我的心理压力还挺大的。在此我要感谢年级的邹真老师和邓玲玲老师, 她们都是我们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 在我准备期间, 给予了我无私的指导和莫大的鼓励。让我心态放松, 不畏高手。最终, 我的一堂课《勾股定理》, 征服了学校评委, 以第一名的成绩, 拿到了学校这唯一的一个名额, 参加全市的优质课比赛。

能参加全市的优质课比赛, 可以说我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赛前的想法很简单, 我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这次比赛。毕竟全市的比赛, 更加藏龙卧虎, 高手如林。赛前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我上课的内容是《菱形的判定》, 首先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中“菱形”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别方法, 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它是在学生探究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 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 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 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在整个八年级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 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探索, 严密地求证, 在探索与求证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是确立这堂课目标的依据, 我想这才是这节课的数学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 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对教法和学法进行了分析。1、教法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创造欲强, 这是探索活动中必要的心理状态。本节课之前, 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和菱形的定义、性质, 这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储备。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说理能力较差, 探究易具有盲目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形成特点, 本节课可由浅入深, 由所学旧知引到新知问题上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实践出真知, 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思维能力,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2、学法分析:在情景的引导下, 自然地过渡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让问题步步深入,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然后小结发现,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 让学生思考问题, 获取知识, 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有了理论基础, 我深知, 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 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节课学生对于菱形第一种判定方法较易理解, 而对于另两种判定方法需通过多媒体 (几何画板) 及学生合作拼图来理解。学生易误解的是把判定方法中“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这两个条件等同。所以我在课件里加入了几何画板, 让学生理解更直观。对于例题的引入, 当时正值南方雪灾, 而“绿丝带”是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中的关怀行动标志, 代表绿色情结系人间。我利用学生身边看到的“绿丝带”的问题, 巧妙地导入本节的例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整节课我是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 使学生亲身体验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和验证过程, 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 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 达到收获的目的。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与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三种判定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验、猜想、推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日后自主学习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最终我在这次全市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中, 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想这与我校周方鑫校长一贯强调的“严教勤学, 求实创新”的校训分不开。与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在上饶市二中的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我是幸运的。今后, 我要用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心血来从事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民教师。

摘要:上好优质课, 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质量很好的展现形式。本文阐述了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的反思。

3.让数学常态课走向优质 篇三

一、思维活跃就是思维深刻吗?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确实是活跃了,我们的学生确实活泼了。但是,透过这活跃、活泼的现象,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到数学课堂缺少深刻的思维呢?

我们不妨来看个教学案例。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教学,学生在掌握了几千几百几十几基本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并做了相应的读数、写数练习后,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选4张数字(4、6、0、0、7)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再读一读。”旁边配了一幅两位同学摆数活动的图,一位同学摆的四位数是4060,另一位学生摆的四位数是4600。显而易见,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每位学生对四个数的选择的空间是自由的,四个数字又可以摆放出多个不同的四位数。有一位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桌两人各有分工,一人读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摆出这个数;或者一人选4张卡片摆出一个四位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要求明确后,学生们就热热闹闹地活动开了,同桌两人你摆我说、我说你摆,课堂沸腾起来了。教师好不容易让学生停止活动,汇报交流时又是一番争先恐后。“我们摆的是7064。” “我摆了三个数。”“我们摆的是四位数。”……这时,教师有点无所适从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不得不终止这一游戏。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层次不高,因此,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多种答案。但是,仔细研究上述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学生是在同一层次的思维上进行思考的,学生的表面活跃只是浅层次的思维。因此,我想,与前面读数、写数的要求相比,对这道题的处理应该有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学生随意摆、读、写一些四位数后,应该像课本图中提示的那样,让学生取出4、6、0、0四个数字卡片,提出如“你能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吗”“怎样摆出读一个0的四位数”“怎样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四位数”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有序的思考。如果是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深刻的思维训练。所以,有效的常态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深刻。

二、算法多样就是算法最优吗?

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在一些观摩课中,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被教师看作时髦,一道本来简单的计算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复杂化了,有的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算法在课堂上展示,在小结时还常常用 “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来鼓励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是否会使常态数学课有效呢?分析下面的教学案例,我们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节数学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23-8为例)时,学生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在全班交流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算法。

生1:我是先算23-3=20,再算20-5=15,所以23-8=15。

生2:我是把8看成10,先算23-10=13,再算13+2=15,所以23-8=15。

生3:我先算13-8=5,再算10+5=15,所以23-8=15。

生4:我是一个一个减的,23-1-1-1-1-1-1-1-1=15。

生5:我是先算10-8=2,再算2+13=15,所以23-8=15。

生6:我是先算23-5=18,再算18-3=15,所以23-8=15。

……

在算法交流中,时常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整个过程花了二十几分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投入,教师也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教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然而,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是各吹各的号,各走各的道,少数学生计算速度缓慢,只知道按自己的口算方法计算,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方法。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关注了表面形式,认为此举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这样的交流只是“生代师劳”,借学生的嘴说出了教师想说的话。课堂教学中“算法多样化”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叫“好”上吗?

如何使算法富有实效性,防止算法多样化陷入形式化的误区呢?我想,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基于“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教学目标考虑,那么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对基本算法的忽略。因为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大多数学生对于不同的算法听别人说一遍就理解掌握了、能用了,但少数学生不行,他们需要适当的重复才能理解与内化。如果教师对课堂上所出现的算法都一一强化,就会导致学生不理解最需要掌握的基本算法。所以,当学生说出一些基本算法后,教师要能及时让其他学生进行适当的复述,或借助小棒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一些学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逐步掌握这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在算法优化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自主选择,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有前提的,主要是指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即使是实施小班化的班级也不能放之任之,因为惰性人人会有,当一个人没有外在规范时,一般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大班化的低年级学困生,假如没有教师的主动引导,没有适当数量的练习,他们难以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所以,算法多样不等于算法最优。

三、回归生活就是等同生活吗?

“生活数学观”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事实上,只有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有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想方设法创设生活情境。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回归生活,是否就是教学等同于日常生活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课本的主体图创设了学生秋游去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题目要求是每辆车限乘70人,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比较合适呢?

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其中方案3是: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36+34=70(人)。对此,学生出现了争议。

生1:正好70人,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不能合乘。因为学生有70人,再加上一个司机就是71人了,已经超过70人了。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70人要包括司机不就行了吗?如果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就让学生下课去问问司机不就可以了吗?可是教师仍然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下去,陷入了现在的教学只能探究不能传授的误区)

生3:可以合乘的,“限乘70人”不包括司机。

生4:不可以合乘,“限乘70人”当然包括司机,不然没人开车那怎么去啊?

生5:可以合乘。我爸爸的车规定只能乘5人,可我们每次都坐5个人,加上我爸爸就是6个人了。

生6:对。我知道,这个叫做超载!

……

这个被教师自豪地认为是一场精彩的讨论和延伸,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节数学课,还是一节生活常识课?这一教学片断,教师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争论一个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生活常识问题,使这节数学课演变成一节普通的生活常识课。这一教学片断告诉我们:数学回归生活不等同于教学就是日常生活。

如今的数学常态课为何难以走向优质?通过听课,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地做课堂作业,有的虽然布置了作业,但教师刚布置完,下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我想,一些课,特别是计算课,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模仿练习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数学常态课走向优质更无从谈起。

课堂是一个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阵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里汇聚并得以整合;课堂又是一块高地,所有课程都在课堂里提升并得以实现。常态课是最真实、最原始的教学过程,如果能让常态课走向优质,那么日积月累,教学的最大价值必然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让常态课走向优质是确保质量底线的最有效的路径。因此,上好常态课,需要教师凭良知、凭真心、凭实力,怀揣对每个学生负责的精神,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满足做教材的代言人,而要做一个教学活动的灵动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责编 杜 华)

4.优质课体育中班教案 篇四

1、通过自主探索,尝试投掷沙包的正确方法,初步学习肩上挥臂投掷动作,促进上肢肌肉的发展。

2、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勇敢战胜困难的品质。

活动重难点:重点:学习肩上挥臂投掷动作。难点:尝试将沙包投得更远、更准。

活动准备:

1沙包(手榴弹)若干,灰太狼,金太郎图片,纸球若干,布袋若干,呼啦圈十个,拱门4个、平衡木,狼堡模型(狼堡有功三层每层有直径是60cm的窗,狼堡的高度与幼儿的身高相符)

2、背景音乐、活动音乐.

(一)、开始部分:激发兴趣,做好活动准备。

1、进入场地。

师:今天我是羊村的村长,你们是羊村的小羊小勇士。小勇士们,你们好!(村长好!),大灰狼老欺负我们羊群,今天我们羊村决定去炸它们的堡垒把它赶出我们青青草原,有没有信心?(有!)出发!

2、听音乐村长带领小勇士带着武器(手榴弹)(过草地时轻轻走,过洼地是轻轻跳,过山洞时蹲着走)绕场,进入活动场地

3、做热身运动。

师:去炸灰太狼的堡垒会很辛苦,会消耗我们的体力和能量,乘没到狼堡我们一起运动运动增加我们的体力,增加我们的能量吧!(播放“我最棒”的音乐)

(二)、基本部分:通过自主探索,尝试投“手榴弹”的正确方法,初步学习肩上挥臂投掷动作。

1、炸狼堡

(1)幼儿自主尝试投手榴弹(掷沙包),探索投掷沙包的正确方法。

师:我们继续出发,嘘!狼堡到了,小勇士们安静!小勇士们拿起你们的手榴弹投向狼堡吧!

●幼儿自主探索尝试投掷手榴弹

●师生集中,共同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让手榴弹投向狼堡的?(清幼儿师范,讲解动作)

●教师小结、讲解动作要点:向后迈右脚,右手拿手榴弹,蹬腿,向前上方用力投出。

(2)、尝试投纸飞机看谁投得远,初步学习肩上挥臂投掷动作。

师: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在投掷纸飞机的时候,有的投掷的很远,有的投掷的很近,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投得远呢?(清个别幼儿师范,讲解动作)

●幼儿尝试投远,教师观察指导。

第一次尝试头:让小勇士在狼堡的围栏前投手榴弹

师:我们站在狼堡围栏前投,不然狼堡爆炸会伤到我们。

第二次让小勇士在狼堡围栏后30米投

师:狼堡要爆炸了我们退后到蓝线上,咦,狼堡每炸到,炸弹不够怎么办?(继续投弹),我们离远些爆炸就炸不到我们,距离变远了怎样才能把手榴弹投到狼堡那?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手臂用很大很大的力往狼堡处投

幼儿尝试投手榴弹

●小结:小勇士们都能让手榴弹投得很远,并且投到了狼堡前面,表扬你们!

(3)、尝试再次投手榴弹(沙包),看谁投得准。师:我们的手榴弹投到狼堡前面但狼堡没炸到,怎么办?(把手榴弹投到狼堡里面),怎样投到狼堡里面?(从狼堡的窗投进去),我们应该怎样投,手榴弹才从窗进入狼堡?羊村小勇士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儿尝试投准,教师观察指导。

●师生共同讨论: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让飞机飞过山洞的?(幼儿示范讲解动作)

●幼儿在原来的距离退后30米投

师:大灰狼发现了,我们赶紧退后别让大灰狼武器伤到我们,小勇士们,我们有没有信心把狼堡打掉?我们现在距离狼堡有点远,怎样才把手榴弹投到狼堡里面?(瞄准狼堡的窗,手臂用很大很大的力投出去)

幼儿再次投弹

师:(一声爆炸声响,狼堡倒塌)狼堡炸掉了,耶!(和小勇士们一起欢呼,庆祝胜利),灰太狼和金太郎跑了,怎么办?(追!)

教师带领孩子绕场追

2、赶跑灰太狼和金太郎

师:发现灰太狼和金太郎了,她们在那!(教师用手指向灰太狼和金太郎)我们赶紧把它们赶跑,没武器怎么办,(用身上挂的沙包打它们)。我们打到灰太狼和金太郎后要快速跑回来,不然会被灰太狼的武器伤到,小勇士们,敢不敢向前去大灰太狼?(敢!)

教师带领幼儿跳过呼啦圈(洼地),走过平衡木(独木桥),爬过拱门(山洞),拿起身上的沙包,瞄准目标,把沙包投向灰太狼和金太郎,然后赶紧跑回起点再继续,知道大炮灰太狼和金太郎。

师:(随着一声“我会回来的!”)灰太狼,红太狼郎打跑了!

小结:狼堡炸毁了,灰太狼也大炮了,耶!(和小勇士们一起欢呼,庆祝胜利!)

三、结束部分:做放松运动,放松身心。

在欢呼中播放听音乐《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做放松运动,重点进行上肢放松。

5.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 篇五

1.初步了解仓前的鱼米文化,激发幼儿织渔网的兴趣。

2.尝试利用本土材料麻绳大胆的编织渔网。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编织活动的乐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编织疏密、大小不同的渔网。

教会幼儿编织、打结的方法。

活动准备:

实物渔网一张;麻绳若干;事先画好的各种水里动植物图片;回形针一包;各种捕鱼撒网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捕鱼撒网的PPT图片)小朋友,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是用什么来捕鱼的?你知道渔网有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2.师小结:我们仓前是个鱼米之乡,以前住在运河边的人就是靠捕鱼来生活的。捕鱼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渔网,今天呀,我们就要一起来织渔网。

二、欣赏图片

1.引导观看各种渔网的图片。

2.启发幼儿本土材料麻绳编织各种疏密、大小不同的渔网。

三、学习织渔网的方法。

(出示实物渔网),快来看看,老师这里有一张网,是怎么织出来的?请一名小朋友上来一起和老师合作织渔网。先把麻绳的一端用手拿住,任意将每根麻绳两两打结,距离大小差不多。等第一层全部打完后,接下来的每一层要交叉两两打结,一直打完。最后打开就是渔网的形状了。

四、幼儿制作

鼓励幼儿利用麻绳两两合作进行编织活动,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五、欣赏评价

将作品布置在特色区墙面上,将事先画好的各种水里的动植物用回形针张贴在渔网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活动反思:

6.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六

1、了解条形统计糖果的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

2、感受“六一”节收到糖果和自己制作糖果的喜悦心情。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盒子内装三种形状的糖果14块(分别是4;4;6)2、白纸、糖果师傅统计表、橡皮泥、记号笔(之前用箩筐按组分别装好)3、教师操作材料:大型糖果统计表、大型错误糖果师傅统计表、糖果师傅图表4、音乐:“六一”的歌曲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过几天就是六月一日,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对了,六一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你想得到什么礼物?

二、糖果统计

(一)、自己尝试记录师:今天糖果厂的师傅们为了庆祝小朋友的六一节,给我们送了很多糖果(出示糖果)。盒里有三种不同的糖果放在一起,乱糟糟的,请小朋友把糖果按不同种类分一分、数一数,把每一种糖果的数量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在白纸上。

(教师找出不同方法的幼儿来介绍自己的想法)师:你这样记录是代表什么意思?哪种糖果最多?

师:小朋友的记录都很棒,可是好多小朋友的记录我们都看不懂。老师有一种记录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看的懂,我们来看一看。

(二)、学习、了解条形记录的方法师:(出示统计表)在这张表格上你看到了什么?(标记和数字)这标记就是我们要统计的糖果。数字就是表示糖果有多少。

(出示分好的糖果)教师用笔记录两种糖果的数量,重点交代画法。第三种糖果请个别幼儿来记录。

师:现在我们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哪种糖果最多啊?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直接从直条的长短比出哪种糖果多,哪种糖果少,或者一样多。真方便!

(三)、幼儿尝试操作条形记录表师:庆祝“六一”节,糖果厂的另外四位师傅也来送糖果啦。他们分别是:圆脸师傅、方脸师傅、三角脸师傅、心形脸师傅。他们都说自己的送给小朋友的糖果最多。到底谁送的最多?请我们小朋友用刚才学到的记录方法试一试、画一画。

(幼儿看图目测记录)

(四)教师出示有点错误的统计表,请幼儿一起检查,一起纠正。得出哪位师傅送的糖果最多。对照正确,一起检查幼儿的统计表。

三、游戏:

我为“六一”做糖果师:为了庆祝我们的“六一”节,我们自己也来做喜欢的糖果吧。先想好你要做什么形状。音乐一响我们就开始做。音乐停止的时候,马上把多余的橡皮泥放回到箩筐里。再数一数有多少糖果。

师:老师在每一组都准备了一张统计表,你们看一看,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看过的有什么不一样?(没有标记)小朋友选择跟你做的糖果颜色一样的蜡笔来做标记。并且用记号笔把你的糖果数量统计下来。

(幼儿操作)(统计好后,幼儿相互检查评比小组冠军)

四、结束活动

7.中班优质课数学教案 篇七

追求之一:学习目标要确定、达成

优质的常态课学习目标必然是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因而,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其在课堂上的达成,应成为优质常态课的首要追求。

以台州初级中学的冯济红老师的《图说遂昌》一课为例,该课之所以得到专家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冯老师结合课标“阅读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设计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会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能在地图上辨别两地的方位,识别相关的图例;能从地图中获取、分析和处理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使教学有了方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那么,冯老师又是如何达成以上学习目标的呢?首先,该课从让学生谈“自己从台州来遂昌之前会搜集哪几种地图”的话题入手,通过展示《浙江省政区图》《浙江省交通图》及《遂昌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让学生思考“地图对我们的出行能提供的帮助”,师生互动确定遂昌的地理位置,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和线路,计算图上两地的实际距离以及找出沿途所经过站点等,引导学生得出遂昌“山地丘陵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分析山地丘陵面积广大带来的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优势。其次,冯老师出示了《遂昌县旅游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向教师推荐几个值得旅游的景点。最后,通过介绍《遂昌城区变迁图》《遂昌县城区人口变化图》和《遂昌县2001~2006年经济情况简表》,引导学生获取遂昌“城区面积扩大,城市沿溪而建”“城区人口逐渐增加,且呈加快增长趋势,遂昌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这三张图表所反映的信息与城区面积扩大之间的联系,学习如何读柱状图和表格。一系列教学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达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这节成功的参评课告诉我们,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应依据课标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学习目标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冯老师就是将“阅读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一课标的内容目标分解为“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学会根据比例尺大小判定图幅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学会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三个具体操作目标,才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教材内容目标确定以后,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习目标的实施。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学习目标要求必然超过一般学生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又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追求之二:教学形式要活动、开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活动中介形成的。因此,在常态课中创设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环境,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从而增加自主学习的效度和深度。

在此次评比活动中,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张建刚老师的《东西南北大中华》一课称得上课堂教学活动的典范。在这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南北方采风活动”,在师生交流得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及南北方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组设计展厅,并汇报合作设计的成果。第一小组,采风内容地点在哈尔滨和海南,拍摄作品是“千里冰封”和“阳光明媚的椰子林”,采风心得是“南北气候差异大,自然景观差异也十分大,北方还处在千里冰封中,南方早已春风拂面了”。第二小组,采风地点在大兴安岭和海南,自然景观拍摄的是“林海雪原”和“海南椰林”,采风心得是“南北地区气候差异显著,气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景观拍摄的是“黄土窑洞”和“傣家竹楼”,采风心得是“各地的降水量大小影响着建筑风格”。第三小组,采风地点在北京、杭州,采风作品是“旱地与小麦”“水田与水稻”,采风心得是“这些农作物能体现南北降水量的不同”。第四小组,采风地点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拍摄作品是“千里麦浪”和“万里谷仓”,采风心得是“由于降水量的影响,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显著。二是“东西部比对活动”,在分清东西部分别由哪些省区构成的基础上,全体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代表东部与西部,分别就人口、经济状况、人才状况、矿产等资源分布、年降水量状况、牧业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激烈的辩争。最后由教师播放了一段焦点访谈的视频——“携手共进,共谋区域合作”,讲解东西互补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此突破。

张老师的课启示我们,一是活动应注重形式,更应注重内容。张老师在两个活动中采用的“展览设计”与“对话”的活动形式较有新意,而其活动的内容更是本课的核心,由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活动应注重学生的“身动”,更应注重学生的“心动”。课堂活动有三个层次:身体活动、思维活动、情感宣泄。身体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最低层次,是外在的动;思维活动和情感宣泄才是课堂活动的高级层次,是内在的动。为了学生在活动中“心动”,我们应在以下四个“关注”上下功夫,即“关注师生互动、关注情感体验、关注成果分享与关注能力提升”。三是活动应注重“面”上控制,更应注重“点”上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目的清楚、组织有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追求之三:素材选用要优教、促学

历史与社会新课堂的开放性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教学素材的选取、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它们都既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为使效益最大化,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应着重考虑“优教”“促学”两个方面。“优教”是指教学素材的内容和形式应有利于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素材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

这次比赛中,温州九中方海东老师的《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一课有效地选取并运用了相关素材,使得常态课进入优质境界。该课教学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思路展开。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出示了四张图片——菊米、南尖岩、文化名人汤显祖、竹炭,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遂昌经济”这一问题,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结论。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我国在区域发展中解决我国东西部、南北方之间的差异,让学生畅谈西气东输对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有何意义,引出“优势互补”的概念。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首先引用《“遂昌县‘十一五’规划”研究》中的有关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后找出遂昌要再发展需要解决的“资金不足、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然后教师展示了《温州、遂昌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比较表》,引导学生在思考“温州和遂昌如何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后,通过讨论提出“遂昌利用温州的资金,可以让温州人在遂昌开厂,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建立温州和遂昌的旅游文化圈……”等建议。在拓展延伸阶段,教师展示《浙江省及部分大市GDP增长情况》以及在丽水举行的浙江省第二届“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的相关素材,向学生提问:“有人认为,杭州、宁波、温州等市企业和丽水合作,会削弱它们的自身竞争力,所以很吃亏。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只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的结论。

上述教学实例告诉我们,高效地运用教学素材,是使课堂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教学素材的“优教”“促学”上下功夫。首先,选取的素材要有科学性,具备分析和探讨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正确性。其次,选取的素材应具有针对性,适用于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教学内容的配合自然、贴切,能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而非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再次,教学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水平,因人选材、因地选材、因时选材,为学生“量身定制”,以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教学素材中获取体验和知识。最后,选取的素材应具典型性,能引导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形成“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等能力。

追求之四:学习指导要得体、贴切

新课堂强调教师应成为课堂的有效管理者,表明教师在学习指导上的得体与贴切,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课堂教学出现“课题由学生揭示、新知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内容让学生概括、教学让学生评判、主题让学生升华”的理想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怎样的学习指导算是得体适切呢?我们可以从岱山实验学校陈艳老师的《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课中得到很多启发。陈老师的学习指导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对“春之号角——踏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师生互动,简单地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对“春满大地——遍开改革开放成果之花”的内容,先展示“深圳、浦东”两幅图片,引出学生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和“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图表,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其次,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民生活、科教文化、统一大业、外交事业等方面发出的变化,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有明确的总体要求:实例的范围要广,从身边谈起,今昔对比要明显,最好有最新的信息。在每一组发言后,请其他组学生做补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畅想家乡美好的明天。

8.中班优质课数学教案 篇八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9.幼儿园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 篇九

1、通过“图形分家”的操作活动,继续让幼儿学习按图形片的颜色或形状或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

2、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积极思维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用语言进行多维的命名。

三、活动准备:教师:大转盘一个,图形操作材料一套。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操作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初次尝试游戏“图形宝宝分家”

1、观察分类材料:看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有许多图形宝宝)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来玩一个“分家家”的游戏。

2、交代游戏名称与规则:师:图形的家在哪里?(处示盘子)分成几家?(两家)师:分的时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宝宝放一家,等一会儿把老师给你的图形宝宝分完,分好了取个名字记在心里,待会儿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给图形宝宝分家”。

4、讨论:你们是怎么分的?(请几位幼儿走上来,师帮其操作结果贴出来)和他一样的有没有?小结:分家家,可以根据图形的颜色来分成两家,可以根据形状分成两家,还可以根据大小分成两家。你们还想再试一次吗?

(二)、再次尝试:

1、要求:等一会儿分家家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了,再取两个好听的名字,要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

2、幼儿操作提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样。

3、讨论:第一次怎么分的,第二次怎么分的?(请1-2名幼儿)请幼儿和旁边的幼儿相互讲讲自己分的结果。

(三)、提高尝试:游戏“大转盘”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形。(师分盘子)请你们用小眼睛看,谁的小眼睛亮?看看这些图形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状、颜色、大小)

1、师:老师要和你们玩大转盘的游戏,我们要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看标记拿奖品,转盘上的针指向哪个图形,就请你拿一个和它一样的。我们先来试试:“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看看,请你拿什么样的图形呀?(幼儿集体进行3-4次)

2、进行比赛: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3、增加难度:看看这个转盘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哪些大,哪些小?拿好了举在手里

4、比赛:四个人一个队,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个队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对,老师送你一朵小红花。(还要帮队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一下,有没有拿错的)反复尝试4-5遍。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和大转盘的游戏,你们还想玩吗?(告诉幼儿以后再玩)。

上一篇:父爱的励志格言下一篇:特蕾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