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发展

2024-07-30

科技创新促发展(精选8篇)

1.科技创新促发展 篇一

围绕发展抓党建创新党建促发展

—****建设巡礼

10月18日,百年老校****举行了百年华诞庆典。回首百年风雨征程,学校虽历经坎坷,却始终秉承师范教育的传统和特色,一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在去年8月校党委组建以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得到加速发展,办学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不断扩大。现在,全校在校学生人数已有6000多人;图书资料增加到30多万册;教学仪器设备生均达3300多元;学生校外获奖120项,学校招生范围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生源质量及录取分数均列省内同类专科学校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在全省首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该校分别获得大专组和中专组团体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江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该校获得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团体总分3个第一名,学校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全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8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成为江西省师范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精彩缩影,受到省、市和省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打造学习型务实型党委班子 校党委书记在谈学校的发展时深有感触地说:“****是一所百年老校。教育是百年大计,关系子孙后代。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们必须有所新作为,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为了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高校办学方式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面对新课程改革等形式变化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张录光提出:要跳出师专看师专,跳出江西看师专,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1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作为校党委书记,***认为,学校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全面提高党委驾驭和领导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学习,不断加强党委自身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务实型领导班子。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和加强组织领导贯穿始终,着力营造民主办学的氛围,凝聚团结向上的精神;树立正气,保持廉洁勤政的形象,形成政令畅通的机制;依法治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通过学习文件、开展研讨、观看专题片、举办专题讲座、对外交流学习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和改进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在强化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学校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要求,学校修订和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了党委班子议事决策机制,全面提高了校党委班子抓大事、谋全局、促发展的能力。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迈入南昌师专的校园,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营造的浓厚政治气氛:广播中有党的声音,宣传栏有党的内容,校园内有党员服务的身影,党员活动中心在播放党建专题片。近几年来,该校在加强党建工作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市有关领导和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发展以及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此,张录光

书记谈到,校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学校职能部门及其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党务、行政等管理机构建设。在市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的关心支持下,按照高校的特点,调整、完善了学校党务、行政部门机构,依照以教学为中心,服务师生为宗旨的要求,明确了各部门职能和职数,强化了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系(部)等基层组织建设,实行管理中心下移。针对系(部)的特点和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系(部)党的组织,成立了党总支(支部)委员会。同时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原则,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强,作风正,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党内有威信,热爱党务工作的党员干部选拔到系(部)领导班子,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各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推荐选拔了校、系(中层)两级后备干部,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同时,采取公推公选的办法选拔中层干部,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为优秀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是以党建评估为契机,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原则,制定了党建工作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了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形成了有活力的创评机制。着力抓好推优建党和组织发展工作,一方面针对专科层次的实际,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伸,重心前移,加大了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力度,取得了很好成绩;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双高”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组织发

展工作,提高了教师入党的积极性,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

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人才基础薄弱,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奇缺,始终是制约学校加快发展的瓶颈。该校党委班子建立以来,一方面积极贯彻《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强化了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修订了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引进优惠办法》,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修深造提高;同时,对于优秀教师,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奖励。在全校营造了一种“事业引人、待遇留人、感情暖人”的良好氛围。

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合格师范生为目标,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坚持以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紧紧围绕育人这一重要环节,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以红色资源进校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蓬勃发展的社团活动、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打造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情绪不稳定

人员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营造生动、亲密的师生关系氛围。学校为帮助困难学生,已经构建了包括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校领导班子成员和贫困生对子、党员扶困基金在内的助学体系。

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还创办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桃李红》,组建了网上评论员队伍,采取“网上来,网上去”的方式,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如今,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点击率直线上升,使网络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成为了学生心灵的驿站和温暖的港湾,使学风校风更加清新宜人。

校党委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每学年都举行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和寝室文化节,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学生喜爱。一批批奋发有为的青年学子在校园中茁壮成长。

我们衷心祝愿这所百年老校繁花似锦,在和谐的春风吹拂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2.科技创新促发展 篇二

科研创新, 改革水稻生产技术

工作中, 朱德峰勇于创新, 先后研发了近10项水稻生产关键技术, 多项成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推技术, 为水稻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他非常关注我国稻作技术的发展, 经常分析比较国外稻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并针对我国随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提出水稻机械种植是我国稻作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他认为我国当前水稻机械化插秧和直播存在定量定位性差等技术问题, 于是他通过农艺与农机协作攻关, 开展杂交稻低播种量成毯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播种器、钵型毯状机插秧秧盘及其育秧和插秧技术等研究, 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申报多项国家专利。

凭借着在水稻机插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 朱德峰先后主持多项国际合作、国家、省部、基金项目。其中, 他主持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 受到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1GB23260004) ”、浙江科技重大专项“水稻秧苗机插技术研发应用及病虫害数字化监测研究 (2010C12026) ”等资助, 他针对我国水稻生产特点, 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方法, 创新了水稻机插新技术, 建立了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

新技术的创新之处

朱德峰介绍说, 该项目的创新内容包括:第一, 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机插新方法, 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日本发明的水稻秧苗机械种植方法主要是水稻传统毯苗机插方法和水稻钵苗摆栽方法。水稻传统毯苗机插方法利用平盘培育毯状秧苗, 机插取秧定量定位差, 伤秧伤根严重, 返青期长, 漏秧率高, 制约水稻单产提高, 还导致机插生育期延长, 影响季节安排。水稻钵苗摆栽方法虽然种植伤秧少, 返青快, 增产效果好, 但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钵苗摆栽和播种机械, 装备成本高、作业效率低及育秧难度大等问题, 我国引进后主要用于试验示范, 推广应用制约因素多, 难度大。

针对水稻毯苗机插和钵苗摆栽各自优势和存在问题, 朱德峰带领项目组发明了毯苗与钵苗相结合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 获得发明专利8件。该技术解决了上述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势, 实现水稻钵苗机插。按照水稻钵形毯状秧苗培育的要求, 研发了适于不同稻区、季节和品种类型应用的系列水稻钵形毯状育秧盘, 包括标准秧盘横向14行 (420钵/盘) 、16行 (576钵/盘) 、18行 (648钵/盘) 和20行 (720钵/盘) 机插育秧硬盘。根据北方水稻机插大棚育秧模式及大面积推广需要, 研发了水稻钵形毯状机软盘, 并产业化生产。14行、16行和18行秧盘主要用于单季杂交稻机插, 18行和20行秧盘主要用于南方稻区双季稻和单季常规稻机插。

目前, 水稻钵形毯状秧盘已经列入浙江省、黑龙江农垦等机插秧盘补贴目录。水稻钵形毯状秧盘底部由一组纵横排列的倒四棱台形钵碗组成, 有利于根系盘结。通过钵形毯状秧盘培育的整板秧苗其上层连成毯状, 下层分隔成钵形的特点, 培育的秧苗实现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优势结合, 利用普通插秧机按钵定位定量取秧, 机插取秧准确, 插苗均匀, 漏秧率降低2.1%-4.8%, 伤秧伤根降低15%左右, 机插后提高耐低温能力, 秧苗提前返青3-7天, 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比普通机插秧技术增产5%-10%。该项技术研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机插秧技术发展, 加快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

第二, 研发配套播种装备及机插秧育秧基质, 提出了“精量稀播, 早育壮苗, 适温促苗, 肥水调控”水稻机械插秧育秧培育技术。

针对目前田间育秧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等现状, 朱德峰带领课题组研制完成了播幅120cm的横向双盘电动播种机、播幅28cm纵向单盘手动播种机两种不同型号的播种机, 产品通过技术检测。实现机插秧育秧田间精量播种, 播种速度每小时可达1000盘以上, 提高播种精度及播种效率, 提高田间育秧机械化水平。

针对我国水稻机插育秧存在秧苗不壮、烂秧、病害易发等问题, 根据我国水稻机插秧苗生长的营养需求, 他们研发了适于籼稻类型的早稻、单季稻及粳稻机插育秧基质, 水稻机插育秧基质操作简便、使用方便、适应性广、省时省工、高产高效。形成了“中锦”牌水稻机插育秧基质系列产品, 实现产业化生产, 在南方稻区机插育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研究提出了“精量稀播, 早育壮苗, 适温促苗, 肥水调控”的标准化壮秧技术, 制定了钵形毯状秧苗标准化育秧技术规程, 提升了机插秧苗素质。

第三, 研究建立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栽培技术体系, 实现了机插高产高效。

该项目研究了定量定位机插方法, 根据钵形毯状秧苗的特点, 实现精量定位按钵取秧机插, 提高了机插效果, 秧苗断根率由传统毯状秧苗机插的36.6%下降到20.1%, 降低漏秧率和漂秧率, 插苗均匀, 返青快。开展品种筛选、机插密度、肥水管理、群体调控等技术研究, 集成并建立了“稀播壮秧、合理密度、精确施肥、适宜灌溉、定量控苗、病虫草综合防治”为核心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栽培技术体系。

成果丰硕, 屡创佳绩

朱德峰介绍, 从2011年开始,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已经连续三年被列为我国水稻生产主推技术, 在我国东北稻区、华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中二十多个省市区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经不同稻区、季节和品种试验比较, 增产增效显著。在黑龙江农垦作为增产增效新技术逐步代替原来子盘育秧毯苗机插技术, 技术覆盖率达85%。技术占全国水稻机插秧面积20%以上。三年时间已在黑龙江、浙江、吉林、宁夏等地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 增产稻谷143.3万吨, 累计增效38.99亿元, 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坚持创新促发展 篇三

本刊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秉礼,在与其面对面交流中,张秉礼先生道出了这些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创新发展的奥秘。

积极创新集团管理模式

记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较早成立且有影响的一家报业集团。前不久,记者在对10多家地市报报业集团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时,了解到个别集团摊子铺大后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却做大了,做强了,做出了品牌,这其中的奥秘何在?请张社长首先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创新集团管理模式的,好吗?

张秉礼: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于2003年完成了整个集团的组织架构设计。自2004年以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布局,通过政府划拨、现金收购、对外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展市场主体,在图书销售、平面媒体、数字新媒体、高端动漫、商务印刷、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中取得长足进步。目前,集团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为主业的文化传播集团格局,现拥有8报2刊1网站1出版社1书店等市场经营主体。

集团自成立之后,按决策、管理、运营三层面完善集团组织架构,真正变“报办集团”为“集团办报”。

集团决策层包括集团党委和公司董事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四大主体地位,即:领导决策主体、人事管理主体、资产管理主体、投资发展主体。集团在决策管理职能中更加强调战略规划、经营策划与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层现在是“四室三处”,即:集团办公室、新闻办公室、经营管理办公室、监察审计室、政治处、财务处、信息技术处。这7个综合管理处室成为连接决策层和运营层的枢纽。

运营层目前包括《宁波日报》在内共22个独立核算单位。独立核算单位全面实行“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基数承包,超额分成”的经济责任制。自2003年起3年为一周期,2006年已进入第二轮。落实经济责任的前提是,集团要求各独立核算单位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能承担政治导向、办报质量、队伍建设等责任。同时,赋予各单位相应的自主权,包括经营权、用人权、经费使用权、分配权。实践证明,集团所有独立核算单位没有一个亏损。2006年,集团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取得丰硕成果,经宁波市国资委审计核定的经济指标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14.08%,净资产收益率13.29%,投资回报率17.79%,实现利润9554万元,是2002年的17倍。

2006年,事业性质的宁报集团经中共宁波市委批准成立了国有全资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在资产经营管理上与宁波港口、机场完全相同,不同的是管理和考核由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文广新局和市国资委组成领导小组共同实施。考核指标包括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两部分,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同时要求集团公司重视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如今,宁报集团在层次清晰、运作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模式下稳步前进。

集团内部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

记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内部的子媒体这么多,仅报纸就有8张,如果内部的体制和机制不改革不创新,就谈不上子媒体的错位竞争和发展。据说,张社长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上任时,集团挂牌成立仅半年多时间,如今集团内部体制新、机制活,请张社长介绍一下集团在实践中是如何把握体制机制改革的?

张秉礼: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各项综合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集团旗下的《东南商报》和印务中心,作为浙江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分别制定完善了改革方案与实施意见,现已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东南商报》主要进行采编经营两分开试点改革,主要亮点是:规范操作、引入民营资本、改革采编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通过改革,《东南商报》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特别是人事管理上实行“三挂钩一脱钩”,就是采编内设机构与行政编制脱钩,干部身份与行政职级脱钩,职工与事业身份脱钩,所有人员收入分配与岗位和业绩挂钩。这样完全打破了身份界限,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消灭了“大锅饭”现象。对比《东南商报》2003年和2007年的数据,发行量由日均12万份,增加到日均25万份;广告到款额由3800万元,增加到8200万元;年利润由400万元增加到1450万元,现已成为宁波报业市场的一支劲旅。

印务中心转企改制试点也收到预期效果。印务中心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内设机构改制为全新的“宁波报业印刷发展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建立了以岗定薪竞聘上岗制、员工试用制、每日考勤制、绩效考核制、业务部门责任考核制、经济责任赔偿制、领导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大节约了成本;二是提高了开拓市场的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三是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加强技改投入,为印刷产业增添后劲。目前,印刷公司自筹资金建设的近5万平方米新厂房已经竣工,自行投资1000万元添置了印刷设备。2007年公司总产值达到5.9亿元,利润2650万元,比改制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集团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重点建立、健全了激励、监督、决策等三方面机制。

一是激励机制。集团内现有独立核算单位实行的经济责任制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各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年薪制、管理层任免制度、风险抵押制度等。

二是监督机制。首先发挥集团党委会、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在做好管理决策的同时,党委和董事会对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监督与考核评价。其次发挥集团纪委、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督促检查集团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集团还成立了监察审计室,强化监督。最后发挥集团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监督功能,确保决策正确,维护职工利益。

三是决策机制。集团通过加强管理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工作,为科学准确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加强调查与预测性研究,拟定方案和进行可行性分析来形成决策方案。

与此同时,《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中国宁波网等新闻单位在内部机构设置、管理与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新的形势,形成灵活的运行机制。

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

记者: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转型的变革之中。我们曾经把这样—种转型和变革形容为“拐点”。很多人把“拐点”看成是中国传媒业衰退的概念,但是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事实上“拐点”只是报业发展重心的转移、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些年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有重大突破,其中互动多媒体报、电子纸报和《宁波播报》3个项目入选首批中国数字报业创新项目。请介绍一下目前集团由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基本情况。

张秉礼:集团自2005年开始,明确中国宁波网负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所有新媒体业务。中国宁波网现日访问量500万人次以上,是国内最早开设网上电视和网上广播的新闻网之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城市新闻门户网站。在探索数字报业发展道路过程中,集团以中国宁波网为主要平台,将“四报一码”作为新媒体的探索重点,相继推出了国内第一份互动多媒体报《播报》、新一代互动手机报、全国首份成规模推出全新编辑形态电子纸报《宁波播报》、大规模建设城市户外电子屏报,以及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所属平面媒体集群推出的宁报动码(二维码)。

2006年,集团着手制定《数字报业发展规划》,明确报业集团要积极适应时代和媒体发展环境的变化,抓住数字媒体时代的机遇,成功转型,保持集团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主流地位。新型报业集团要始终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以主流、新文化、和谐,适应变化的新形象,满足客户新需求,成为有竞争力的文化传播与多媒体内容产业集团。为此,集团提出了一个中心、二个基础、三个阶段、四个产品、十个计划的实施规划。

2007年,集团在全国各大报业集团中率先建设集新闻内容采编分发、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的数字技术平台。针对集团数字报业的发展需要,整合集团现有所有资源,为集团提供基于数字技术的多种媒介生产和发布、业务运营、决策管理等各方面支撑的系统平台。该技术平台适应报业新媒体发展和多元业务拓展的需要,通过该技术平台,可建立灵活的数字技术机制和畅通的数字业务流程,有利于多媒体采编业务的拓展和建立新的数字传播介质,也有利于加强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决策管理。如今,投资3000万元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

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

记者:中国报业现在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是我们报业增长的平台期、产业的调整期和发展的机遇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除了报纸,还有出版社、新华书店和网络等。请张社长介绍一下集团在抢抓机遇发展多品种文化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秉礼: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过程中,集团逐步清晰并坚定一条重要认识:在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应同时把握两大原则,在新闻宣传上,要坚定不移地用党和政府的一种声音引导社会上的多种声音,媒体上绝不容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在报业集团本身的运作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做到以上两点,报业集团就必须要积极探索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集团在抓好广告、发行、印刷等传统报业经营工作的同时,努力实现多元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拓展经营领域,做大文化产业:

⒈建设以“甬江边的城市书房”为主题的宁波书城。项目通过对滨江水岸工业遗存的保留和改造,兴建一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充满书香气氛、具有多种功能的建筑群落。项目总投资8亿元,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宁波文化大市建设重点项目,项目资金全部由宁报集团自筹,并按市场方式建造和经营。宁波书城竣工投入使用后,宁报集团以图书销售流通为主的文化产业链将得到更有效的延伸,文化产业新一轮大发展的良好机会即将来临。

⒉开发高端动漫产业。宁报集团投资组建新文三维股份公司。该公司由宁报集团控股,是以三维仿真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主要从事立体影视、三维动画、虚拟现实、仿真模拟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等的创意、设计、产品供应及工程承包。

⒊启动早期教育培训项目。宁报集团与韩国相关单位合作开发早期教育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是0岁到6岁的儿童。目前,已完成了公司注册等工作,相关教师培训、教具生产和研发正在进行中。

⒋拓展商务印刷业务。宁波报业印刷公司新厂区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该项目将于2008年初完工,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积将用来拓展商务印刷。同时,宁报集团将完成对现有印刷厂地块的腾笼换业,开辟新的产业园区。

⒌发挥好宁波音乐厅、邵洛羊艺术馆等非盈利性文化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作,推广品牌,扩大影响,体现社会效益,回报社会。

把报纸创新和品牌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来抓

记者:品牌建设是事关报纸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任何一家新闻媒体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不重点研究、规划与实施的重大课题。在全国地市报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您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不论是各级党报,还是都市生活类报纸,都必须把主题报道创新和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媒体自身价值,提高和扩大媒体影响力的战略工程来抓。”请张社长介绍一下集团在实践中是如何注重品牌建设和进行主题报道创新的?

张秉礼:新闻要出精品,栏目要做品牌,这已是集团各媒体形成的共同认识。在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媒体产品日益丰富的新形势下,平面媒体主题报道却因程式化、概念化等弊病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近年来,宁报集团各媒体在深入推进主题报道精品化战略,加强策划,求新求变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自2004年至2006年,“王延勤典型报道”、“‘3561’服务班报道”、“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报道”等一批优秀的主题报道先后获得16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集团又有“企业社会责任”、“慈溪和谐促进会”等一批重大主题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自2006年浙江省开展新闻精品品牌年活动以来,集团各媒体不断巩固和重点培养了一批精品栏目。评论一直是《宁波日报》的强势和优势,在《宁波日报》4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3件是评论作品。《宁波日报》理论版“学苑”周刊创新实践和思路,正确引导舆论,深度解读政策,受到中宣部等各级领导表扬,也深受读者喜爱。“明州论坛”专栏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精品栏目。宁报集团还重点打造了一批新的精品栏目,包括《宁波日报》的“甬城晨笔”、《宁波晚报》的“静雅调查”、《东南商报》的“小本创富”、中国宁波网的“对话”等。

集团始终坚持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着力于主题报道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入落实“三贴近”,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结合点上有效引导舆论,努力把报纸的宣传指导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正面宣传变得好读可读必读,大大提高了报纸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唱响了主旋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集团各媒体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实现主题报道创新:

一是建立起成熟的策划、组织、实施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编委会、部室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创造性,调集全报社的精兵强将投入重大报道战役,提高主题宣传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以鲜活生动的事实有效地阐释正面宣传的观点,增强了主题报道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三是在主题报道中,努力站在时代高度、大局高度来提炼主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对新闻价值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炼出富有时代意义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升主题报道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进行综合报道,扩大报道的影响力、辐射力,使主题报道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利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齐全的优势,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使受众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直接参与者”,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媒体结盟创造新价值

记者:2004年12月9日,由《宁波日报》发起的《沈阳日报》《大连日报》《厦门日报》等5家报社的社长、总编辑齐聚上海金茂大厦,发表《上海宣言》,正式宣告广告收入超亿元的中国日报五强联盟成立,由此开创了地市级党委机关报结盟合作的历史先河。2007年,《青岛日报》《珠海特区报》加入五强联盟,并将名称改为“中国东部城市党报广告联盟”。当今,结盟合作确实成为媒体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请谈一谈《宁波日报》与其他几家报社结盟合作有哪些成效及经验?

张秉礼:成立“中国·日报广告五强联盟”,主要是通过战略合作、战略运作、战略实施,打造共同的权威传媒广告品牌,更好地走向市场、占领市场。以结盟单位的共同点为基础,互相沟通,互相了解,合作共赢,到市场上去应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这五家日报的共同点就是广告经营都要超过1亿元、日发行量超过20万份的报纸。

五强联盟成立后,《宁波日报》担任首届轮值主席,推出一系列举措,突显联盟的作用。

——在信息流动快、经济规模大、城市规模最大的几个城市联合举行媒体广告推介会,展开与广告大客户和广告业界精英面对面的沟通。一年间,五强联盟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3大城市举行媒体广告4A公司推介会。

——开展“十城百企万里行”活动,开拓广告支柱产业市场。这是五强联盟成立后首次针对全国市场的一次跨区域互动,100多家大型汽车与IT企业的掌门人纷纷借助五强联盟扩大市场影响,进一步树立形象、开拓市场。

——整合渠道,资源共享。五强联合,实现广告经营资源互通,使各家共享市场资源、客户资源,并利用各处的资源协同对方的广告经营。这一方面打通了信息通道,协同了市场战术运作。

——五强联手,打造新车月度榜。针对生产商非常看好5大报社或集团旗下的近20个新闻媒体所拥有的1000多万名社会主流读者与影响辐射的近1亿人口的广大消费市场,五强联盟推出了中国“五强月度车型榜”。此举不仅影响着中国的轿车销售市场,也提升了五强联盟的影响力。

——以五强联盟为依托,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以五强联盟为载体,由5家党报的广告联盟合作关系,如今正向建设现代传媒集团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实现了在文化体制改革、新闻采编与办报改版、生产经营等方面经验共享。

五强联盟的成立,是党报品牌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打造媒体广告品牌,提高社会美誉度。它变过去的“单兵作战”为“强强联手”,打破了可能出现的商家价格壁垒,避免广告价格恶性竞争。它也是报人在中国报业广告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一种有效模式和理性选择。它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最佳的经营效益。地域较远的5家联盟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更有利于建立互惠、互利的市场协作关系。

创建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记者:从国内报业来看,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进人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这些年来在队伍建设上十分用心,无论是新闻采编,还是经营管理人员的进入都是从高素质入手,同时在内部的育人用人上也十分下功夫。据说,为了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集团最近创建了自己的新闻研究所,并制定了集团近期和远期的培育人才计划。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做法。

张秉礼:高素质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是宁报集团党委近几年来精心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这一创新的目标就是着眼于21世纪集团报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计划投入12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人才“双百”工程,依托这些高素质人才创新优势,实现集团做强做大的目标。

长期以来,培养与造就人才,存有 “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宁报集团党委着眼于人才是报业第一生产力,着眼于集团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了用三年至五年时间,完成“双百”工程,也就是在全集团范围内形成一支由100名硕士和博士组成的员工队伍,从总体上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改善结构;培养一支由100名采编经营管理骨干组成的核心员工队伍的人才工程,确保集团在新阶段实现报业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宁报集团通过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战略,已很大程度改变了人才队伍状况,集聚了一批人才,增强了集团发展动力。

为了确保“双百”工程顺利实施,宁报集团建立了一整套培养机制,坚持用制度培育高素质人才。机制的创新是确保集团不断造就高素质人才、不断出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总体来说,宁报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主要是抓好以下5个方面:

一是培养机制。首先是政治思想培训。实行每月一课制度,提高人才的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素质与政策法规水平。其次是专业培训。2005年以来,集团已分批派送88名一线采编骨干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新闻学院进修。集团党委、编委领导与经营骨干60多人参加了与浙江大学合办的“现代工商知识培训班”,还有一大批人参加国内媒体的“点对点”的培训。集团支出的培训费目前已达300多万元。再次是学历培训。集团与复旦大学合办的新闻专业硕士班,有60多人在参加学习,已有18人通过全国外语考试,25人次通过学习考试。2007年,集团与人民大学举办经营管理研究生班,有9名同志参加学习。

二是引进机制。主要是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级管理人才。近几年,集团每年都引进1名至3名博士、3名至5名硕士,改善集团干部队伍知识结构。

三是锻造机制。实施名编辑、名记者战略,把新闻报道创新,创立新闻品牌栏目与培养名编辑、名记者战略结合起来,集团8报1网的10多个品牌栏目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四是激励机制。集团不断创造条件,构建激励人才成长的环境。其基本做法是以人为本,着眼培养,全力服务,加快集团人才高地建设。2006年集团出台了业务骨干培养管理计划,规定了新闻采编业务骨干在新闻采访、考察进修、拜师学艺、撰写作品、用车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具有6个方面的良好保障条件。

五是高端协作机制。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的宁报集团新闻研究所,由复旦大学著名教授担任所长与研究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了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实施了高端协作战略。这些研究机构的首批研究成果都已陆续完成并出版,包括《深度报道探胜——党报主流媒体发展之路》《宁波城市形象竞争战略研究报告》《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世纪中国新闻精品选评》等。

创新促进了集团整体事业发展

记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报业集团发展的源泉。这些年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创新发展方面是有目共睹的,并引起了全国新闻界高端领导、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尤其在2007年有不少新闻媒体到集团来学习你们的经验和做法。请介绍一下目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整体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秉礼: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实践,宁报集团从2004年起重点把握四个工作环节:一是把住导向,当好喉舌;二是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三是面向市场,全力发展;四是以人为本,建好队伍。宁报集团有报、刊、网站、出版社、新华书店,这些都是党的舆论工具,党的笔杆子,必须与党的要求一致,起好舆论引导作用,报业集团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做强做大,必须抓经营,抓发展;报业集团的主要资源是人,所以要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要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就必须深化改革:要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需要深化新闻改革,更好地做到“三贴近”;要把集团做强做大,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要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需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这些,就是我们认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

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广告实到款收入4亿元,利润9320万元。宁波日报新闻作品第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浙江新闻奖评选中,集团共获得8个一等奖,创历史之最,在全省地市级报社中位列第一。宁波出版社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和浙江省树人出版奖特等奖。宁波日报印刷质量连续4年获评“全国精品级报纸”,理论宣传获评浙江省市级党报理论宣传优秀单位;《宁波日报》《宁波晚报》获得“浙江省AAA级广告信用单位”称号;发行中心获得“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先进集体”称号。中国宁波网获评“全国报业新媒体10强”。

4.调研带队伍创新促发展 篇四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研究今年分行机关重点调研课题问题,刚才文朝同志讲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认真领会落实。尤其是他讲今年机关各处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抓务虚,每个处室每年形成1至2篇好的理论研究报告、政策建议;二是办实事,每个处室每年做1至2件上级行认可有影响的工作。我认为他这个思路和我想到一块。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几个综合业务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在考虑今年工作如何出成绩、上水平时,我们确实有必要强调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是要一手抓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带队伍,出成果、出人才,推动学习型机关的创建;一手抓工作创新,通过创新出亮点、促发展,让分行的整体工作上水平。调查研究、分析报告等工作,说是虚的,但实际上也是实的,它是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所必需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调研成果与其他物质成果有一定区别,但理论研究对实践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是工作创新的基础。我们要正确处理调查研究工作“虚”与“实”的关系,努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来出思想,出政策,出建议,年底,分行将在机关组织开展“十大优秀调研文章”和“十大工作创新成果”的评选活动,以促进全行调研创新工作的深化提高。

5.创新促质量 改革谋发展(二 篇五

肃南县委党校

近年来,我校在县委的直接领导关怀下,在上级党校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紧紧围绕党校中心工作,在主体班次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从而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发挥了党校培训轮训干部的主渠道作用。

一、理清办学思路,合理设置教学班次

我校传统的教学班次,主要是面向党政部门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教学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这就需要有更多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有更多的“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农牧村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新农牧村的建设之中。但是,目前我县干部的情况是:少数民族干部和农牧村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政策、法规知识匮乏,可以说,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农牧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薄弱环节,也是我校今后教育培训的重点。基于此,我校及时改变办学思路,按照“培训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抓基层,宽领域,强队伍”的思路。“抓基层”,就是要加强乡镇干部,特别是农牧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并分别举办了两期乡镇干部培训班和农牧村干部培训班;“宽领域”,就是培训内容除政治理论之外,还要学习党对农牧村的政策、法规,以及畜牧、养殖、计划生育、生态保护等方面知识;“强队伍”就是既建立高素质的党校教师队伍,又要培养高素质的牧区干部队伍。我县地域广阔,横跨河西五市,与甘、青15个县区接壤,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党员干部不便集中学习,为此,我校充分发挥“流动党校”的作用,携带电教设备,深入到各乡镇、各农牧村、各林牧场、以及厂矿企业举办“送教下乡”的培训班。两年来,举办这样的培训班累计达15期,听课人数达1000多人次。为提高干部学历,我校与兰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办学,先后举办了工商管理本科班3期,毕业学员80多人,为自治县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深化改革,加强教学内部管理

1、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了 “版块式 ”教学。根据中央提出的“一个中心、四方面”的教学格局,我校严把教学质量关,坚持“以创新促质量,以改革谋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站在学员的角度,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想学员之所想,教学员之所需,解学员之所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分析党员干部思想状况,有的放矢的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校采用“版块式”,即: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版块”,一是公共版块,包括党性教育版块、公共知识版块、执政能力版块、领导科学版块,这些版块在各种培训班的教学内容中都要设置;二是机动版块,如:项目建设版块、政策法规知识版块、农牧业知识版块、工业知识版块、旅游知识版块等实用技术的版块。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班次和学员的工作需求,合理设置版块内容,真正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2、在教学管理上严把质量关。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组织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严格把好“四关”。一是把好学习关,就是本着“先学、学深、弄懂”的原则,利用所有空闲时间组织任课教师认真收看备课辅导录像和中央党校的网上教学内容,全面掌握授课内容,虚心吸取先进的教学艺术与方法;二是把好备课关,在年初,我校就召开教学研讨会,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县情,确定了教学专题,并分解给每个任课教师,每个教师至少确定5到7个专题,要求教师及早着手,广泛搜集素材,深入展开调研,撰写出一定理论水准的讲稿。当举办培训班时,教师根据培训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专题交给培训班负责人筛选;当教学专题确定后,首先要求在教研组会议上进行讨论修改,从讲稿的内容、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教学重点、难点到教学课件的色彩搭配、画面艺术等方面都要严格审核;三是把好审批关,就是在每次上课前一个星期,任课教师的教案都要经过教研组、教导处、常务副校长三级审批,只有一致通过教案,才能在培训班上授课;四是把好评估关,就是学校精心设计教学评价表,由学员对教师的授课当堂打分,从师德师风、理论水平、教学艺术、听课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价,再由教导处疏理、汇总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作进一步的改进,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我校始终坚持以教研促教学,建立了一系列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教师深入社会、农牧村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撰写调研报告、论文,对论文发表者,根据不同级别予以一定数目的物质奖励,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评选中优先考虑。近年来,我校教师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地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受到县委主管领导的好评。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尝识了“情景式”、“悬念式”、“互动式”、“分层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方法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1、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语言描述或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有目的的创设一种课堂教学氛围,使学员能“身临其境”,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能通过学员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我去年讲“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一专题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教学法。我首先用多媒体推出本次授课的题目--《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然后我在开场白上说:“在我党历史上,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请大家说出你所知道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名字”……,我的话音刚落,课堂上气氛骤然活跃起来:“刘胡兰、方志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随着大家的发言,我从投影上投出60多位优秀党员的图片,并对他们的生平经历和英雄模范事迹作了简要介绍。在播放中,我不失时机地对党的先进性进行解读,听课后,大家地反映是,这堂课既是一堂艺术欣赏课,更是一堂思想升华的党课。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共产党员形象中,知道了什么是党员的先进性,怎样去做一名党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要视教学内容而定,视教育对象而定,不可多用,也不可滥用。

2、悬念式教学。党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往往很难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党校教师不妨巧设一些悬念,抓住听课者的心,以增强听课兴趣。我在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专题时,运用了悬念式教学法。在授课前,我先讲了一个重大事件:“近日,我海军一艘常规动力潜艇在我领海进行训练时,因机械故障失事,军委采用种种措施都未能凑效,艇上70多名官兵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不幸以身殉职。接着我讲了军人的神圣使命是保家卫国,军人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守护神,讲了以人为本等理论,然后,我让大家猜猜我今天讲的内容,从而激发了听课者的情绪和思考,引发了大家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设置悬念要紧扣教学内容:二是悬念不宜频繁、过多,否则,悬念式教学就显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

3、分层式教学。党校的教育对象,在文化程度、政治理论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参差不齐。运用分层式教学可以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学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较满意的培训效果。分层式教学指的是,根据各类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村干班上讲《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专题时,就运用了分层式教学法。我在上课前与学员交谈,从中了解了农牧民的收入情况,了解了农牧村草原生态的变化情况,了解了农牧村对禁牧、轮牧、休牧政策的反映,然后我在讲课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对疑惑的问题进行解答。考虑到村干部接受知识信息困难的情况,我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了大量图片,直观、形象的展现了过去”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草原景象,再展现当今草原退化、沙漠侵袭、森林滥伐、水源污染等图画,通过今昔对比,使村干部理解了实施”禁牧,轮牧,休牧“等一系列农牧村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了保护生态的重大意义,使他们今后真正成为贯彻党的农牧村政策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分层式教学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区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从一定的角度,如受教育的程度,思想表现,职业分工,性格特点,把被教育者分成不同层次或类别,因才施教;二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层次性,针对文化程度高,理论水平强的科级领导干部,教学内容要相对广而且深一些,理论政策要讲深、讲透,语言要严密,逻辑性要强,尽量满足学员的求知欲;对文化程度相对低,理论政策水平一般的农牧村干部,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学员学后感到耳目一新、收益匪浅。在方式方法上,尽量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在语言表述上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员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教师与学员在交流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接收,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种教学方法,既启迪了思维,调动了兴趣,也强化了记忆,学到了知识,受到学员的好评。在今年的乡镇干部培训班上,我们在下发培训通知时就要求每个学员作一个新农牧村建设的社会调查,然后在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针对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培训班上共同探讨,取得共识。从课堂反映看,教学效果极好。除上述教学方法外,”讨论式“、”探究式“、”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学方法也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在前几次的教学研讨会中都介绍了,我就不在多说了。我想,正是由于我们不断创新并采用了上述教学方法,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才使我校主体班次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总之,近年来,我校围绕党校中心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办学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按新形势、新阶段党校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县(区)党校相比,也还有许多不足,如:由于交通不便,到农牧村、农牧场、以及工矿企业调研少;对学员在实用技术和工作技能的培训上力度不大;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不够主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将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努力在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党校应有的作用。

6.以质量为保障 以创新促发展 篇六

——鱼山镇中心校成长侧记

鱼山人杰地灵,鱼山的教育已伴随着春雨,深深地植根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坐落于蒜乡腹地的鱼山镇中心校应时代之邀,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秉承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工作的不懈努力,励精图治,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始终坚持以“思想教育为本,素质教育为标”为办学宗旨,办成“全面发展,素质优先,卓有特色,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办学特色,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前,鱼山镇中心校已成为蒜乡这片沃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重环境美化,润物无声。近几年,环境育人、环境意识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学校认识到环境育人的深层渗透力,致力于校园美化、亮化。校园分层次绿化,草中有树,树中有草,花间有草,草间有花,错落有致。大幅版面的橱窗宣传栏矗立其间。校园集绿化、美化、净化为一体,创造出无限的文化艺术氛围,达到了完美的教育效果。同时学校还着重进行了环境意识的有意教育,使学生的环境意识从无意走向有意。另外,学校组织环保宣传活动、手抄报制作、环保小卫士活动均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鱼山镇各学校,一切井然有序。在镇中心校团委的组织下,在各学校教师的努力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学会了认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做人。

健全制度,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工作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而科学的管理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规程。有了规程,学校的一切工作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几年来,镇中心校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分工协作,从实际出发,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从全镇各学校长远规划出发,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前进方向。

制度的建立,为弘扬校风、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各学校都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了班级管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从源头上杜绝了不良行为的形成,从点滴行为上培养了可塑人才。其次各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德育教育活动,不折不扣地实施《校生守则》《校生日常行为规范》,狠抓了行为和道德的训练养成;再次,各学校还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以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为契机,密切学校和家庭联系,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重视师德建设,强化情感管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能为师”。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师德水准高,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才能在取得成绩后虚怀若谷,永不停步。为此,镇中心校采取了多种措施,要求各学校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为规范化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镇中心校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各学校利用集体办公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培训,为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镇中心校合理策划,精心安排下,各学校先后选派多名业务骨干定期参加培训,拓宽了视野,深化了教育理念。现在“创学习型学校、做学者型教师”的意识已逐渐渗透到全镇每位教师的心中。教师们坚持自主学习,坚持课后反思,并能互帮互学。如今,无论是上课、说课、评课,还是写教后反思、论文、案例,新理念均已开始指导教师的实践。近年来,我校先后有多位教师的论文获市县级奖励。

为了让教师有满意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能安心、积极地工作。首先,各学校坚持以心换心,体察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难处,时刻留意教师情绪和心事,把满足教师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另外在年终考核时,各学校校委会一班人以身作则,处事公道,总会优先考虑一些教师,积极为他们晋级上岗创造条件。最后,镇中心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各类基本功大赛、研讨活动,为教师们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成就事业、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使教师在成功中逐渐成长起来。

重视诚信教育,诚信为人,诚实做事。诚信,作为做人的立身之本,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特别是我们金乡作为闻名全国的“鸡黍之约”故事的发源地,诚信教育已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与外乡镇学校交往中,镇中心校常常感受到他们对于诚信的自我实践,在反省本镇学生管理的同时,各学校不失时机地以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事例作为推进学校诚信教育的最好教材。如镇中心小学五年级,这个班级从上学期就开展了“诚信为人,诚信做事”的教育活动,制定了班级诚信公约。这学期许多同学还写了关于诚信的小诗歌,小文章。通过这一年来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为此,我镇以这个班级为榜样,组织其他班级认真学习。目前,全镇各学校三年级、四年级也开展了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

镇中心校积极推进诚信教育,大力宣传“鸡黍之约”的故事。各学校首先要求教师给学生讲清故事的缘由,使学生深受教育。同时各学校还收集了一系列名人诚信的小故事,张贴在教室里,张贴到学校的宣传栏里,使诚信教育氛围更加深厚。其次各学校要求教师从信任学生做起。教师要求学生“言而有信”,自己要先做到“言而有信”,我们要教育学生诚信,须先以诚信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各学校重视学生的诚实行为,肯定学生说实活,赞赏实事求是,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再一,各学校重视学校自身的承诺,尽一切力量履行自己的承诺。为让社会、家庭和学生认识到尊重承诺的重要,镇中心校还要求各学校借助一系列校会,宣传学校的教育主张,让社会、家庭和学生都能了解学校将在今后举办哪些活动,对家长、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知道如何去行事,如何去做人。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几年来,各学校从实际出发,下大力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特别是“雏鹰达标”活动、主题中队会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引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开拓鱼山镇“小而不弱”的教育新局面,从而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幸福、健康、快乐的成长,给学生更多自主成才的空间,调动了广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便利。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图书室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自主探寻基地。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各学校组织全体师生投入到精品诵读活动之中,每天校园里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各学校还重视了黑板报宣传阵地,组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书写,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此外,镇中心还通过组织运动会、各种比赛,陶冶了学生情操,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体质,展示了校园文化艺术气息。目前,全镇各学校已先后组织各类活动60多次,给社会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秉承着“让教育充满思想,让生命承载希望,让校园溢满幸福”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鱼山镇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扎实推行素质教育,给每个孩子更多的鼓励,给每个孩子更多的自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产、生活中感受自信、认识自我、享受成功,从而为明天的成长铺设一条平坦的光明的大道。鱼山镇教育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先后多次获得县教育局奖励。

7.以创新促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篇七

“十一五”创新回顾

立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04—2006年, 通泽重工开发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首套Φ250mm限动芯棒连轧管生产线成套设备, 并于2006年10月在无锡西姆莱斯公司顺利投产, 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厂商对连轧管技术的长期垄断。该项目荣获2009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设创新平台

通泽重工投资1.2亿元, 建设了占地5.89 hm2、总建筑面积4.38 hm2的技术中心研发大楼及试验基地, 购置了CAD工作站及各种开发设备近300台, 配置了相应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开展了产品的优化设计、三维造型、有限元分析、动态仿真以及财务电算化, 建成了信息网络系统、液压传动实验室和电气控制实验室。

培育创新团队

通泽重工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 重在培养”的方针, 培育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人员由2006年的不足100人增至目前的216人。其中第一梯队有高级专家30人;第二梯队由51名中青年技术骨干组成;10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第三梯队正在锻炼成长, 他们将承担起企业持续发展的重任。目前, 通泽重工正在致力于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实现公司高点起步、厚积薄发的创新发展理念。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通泽重工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如一地关注研发投入, 研发经费逐年递增, 2006—2009年投入6 000余万元, 2010年投入2 500万元, 占当年销售收入的7.8%以上。

通泽重工目前研发经费来源有4种渠道, 即:按大于产品销售收入5%的比例提取科技活动经费;技术服务、成果转让收取的费用;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专项贷款。

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是实行开放式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 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期间, 通泽重工与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天津钢管集团、沈阳东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西姆莱斯公司等开展了创新合作,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制订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通泽重工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专利战略和技术秘密战略两大部分, 辅以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战略。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 一是采用专利分割战略, 突破了国外对连轧管技术的垄断;二是采用专利覆盖战略, 在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了企业的专利覆盖网。截至2010年11月, 通泽重工累计申请专利142项, 其中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就有63项。

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为提高我国无缝钢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减少高端无缝钢管进口并加大出口, 通泽重工开发研制了用于生产不锈钢无缝管的36 MN热挤压管机组生产线、生产大直径厚壁高压锅炉管及核电用管的45/25 MN冲孔-拔伸液压机组。目前, 通泽重工正在以产学研用合作方式开发研制清洁与节能型成形生产工艺装备———用于军工弹体毛坯精细生产的国产第一套12 500 kN/3 500 kN组合式高速油压机组生产线。

在实现了无缝钢管热轧成套装备国产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了产业化, 并率先将连轧管机组重大技术装备打入国际市场

“十一五”期间, 通泽重工为国内42家无缝钢管生产企业提供了各类无缝钢管生产装备80余套 (台) , 并向印度出口3套 (台) 连轧管机组和张力减径机组,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其中, 最具标志性的创新产品有:在我国无缝钢管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产第一条Φ250 mm MPM生产线;我国第一套出口Φ180 mm MPM机组;具有当代国际最新水平的节能型Φ114 mm新型连轧管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的Φ366 mm三辊限动连轧管生产线 (TRCM) ;填补国内空白的36 MN不锈钢管热挤压生产线;生产Φ1 500 mm大口径高压锅炉管的冲孔-拔伸液压机组成套设备;国产第一套Φ720 mm旋扩管机组、Φ70 mm穿轧复合机组;世界最大口径的Φ720 mm穿孔-均整复合机组以及世界第一台可换机架固定角度三辊轧管机等。

组建成立软件科技公司, 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与人才保障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实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企业, 通泽重工在技术中心软件开发部的基础上组建了软件科技公司。在已建成的公司局域网的基础上,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系统, 建设覆盖公司技术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管理中心的信息化体系;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管理平台, 进行创新设计系统建设;建立企业工作流程管理系统, 推进以营销、采购、财务为重点的ERP管理平台建设;建立符合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网络系统。以实现公司研发设计与产销一体化、管控衔接、三流同步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的目标。

“十二五”规划展望

展望下一个五年, 通泽重工将继续秉承创新转型发展的宗旨, 走向更加辉煌的“十二五”。

通泽重工将从保证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引进高端人才, 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通泽重工集团公司, 形成全产业链多元化集团发展模式等方面着手, 确保实现公司“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把通泽重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无缝钢管热轧 (挤压) 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 组合式高速油压机等军民结合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 特种高端无缝钢管试验生产基地。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2 000万元的基础上, 争取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成为引领山西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优秀团队。“十二五”期间, 平均每年申报专利25项, 到2015年新增专利125项, 其中发明专利50项, 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项。

8.携手共创新 就业促发展 篇八

为对接“十二五”,静安民企提供广泛就业机会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一年,为落实静安“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构建和谐城区重要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以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责任体系”这一重要内容,区人保局与区工商联等单位多次协商讨论、精心组织安排,在成功举办前七届百家民企人才招聘会的基础上,举办了此次招聘会,旨在推动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成才渠道,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在此次筹备过程中,静安民企反响热烈、行动积极,纷纷腾出老岗位、创造新岗位,为促就业、保民生勇担社会责任。仅两周时间内,全区就有100多家优秀民营企业报名参加此次招聘会,其中还包括一些在细分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另有16家民企经报名审核,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职业见习基地。这些企业中,以中介咨询型、信息科技型、金融贸易型、文化创意型、营销服务型企业为主,还有小部分生产制造型企业,而一些沪上知名餐饮企业也推出了大量的岗位,参会的116家参会民企共提供就业岗位522个,招聘人数2136人,招聘范围广、岗位多,以便各类应聘人员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除了积极推出岗位,从招聘会现场情况来看,还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把遵守劳动法等规章制度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企业招聘简章上,除了标明招聘岗位、人数、专业技能要求等,还明确地写明了具体薪金(包括加金情况)、工作地点、工作班时,以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来增强企业在人才招聘中的竞争力。

为凸显静安优势,民企招贤纳才有的放矢

静安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战略,以国际金融服务和国际商务服务为核心,以国际商业购物和时尚创意为支撑,加速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和发展能级,实现国际服务业主题高度集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繁荣繁华、功能完善的国际商务港。

综观此次参加招聘会的企业,静安“突出商业商务功能特色、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已成雏形。一些金融类民企,如上海汇银(集团)有限公司此次推出的岗位包括融资总监、金融行业研究员、大宗商品研究员、股权管理经理、项目经理、高级投资经理等,薪金均在18000元以上。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机构也设摊招贤。

全国工程中介咨询行业的领头羊——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和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招聘现场一大亮点。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招聘的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和注册造价工程师(土建或安装),年薪可达10万和15万元以上。而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由于近年来逆势而上,企业发展迅猛,去年招募了近百个新人后,今年他们更是推出了包括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招投标代理工程师、资产评估师、造价咨询助理(计量员)及行政相关岗位,共计145个岗位。

2010年静安民企借“世”发展,近40家民企参与世博建设和世博服务项目,充分展示出静安民企的生机与活力,打响了静安民企的品牌。而这些企业包括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和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在内也借机得到了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以进一步投入“世博后”发展。如世博会上提供奥地利馆食品的上海城市超市有限公司此次推出了14个岗位,需招73人;承接俄罗斯馆、世界气象馆等物业服务的中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此次招聘44人,世博信息通信馆的营运商、上海百达辉琪营销服务有限公司招聘39人;而世博工作人员餐厅唯一民企蔬菜供应商、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推出专业的农技师、质检专员等岗位。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民企人才环境更趋良性

改革开放30年来,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生活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静安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末,区内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的62.62%;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5.06%。经对《静安年鉴》所公布数据的统计,静安区2004年至2009年的六年中,80%的新增就业岗位主要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同时,民企录用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毋庸置疑,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并还将壮大。

但是,企业岗位与青年就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是阻碍企业顺利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绊脚石。静安“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就业与再就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在大量招聘人员的基础上,民营企业还承担着培养造就企业人才的职责。如沪港集团为每个员工设立成才通道,量身定制“员工专业成长目标”,提出人才梯队战略,按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两支队伍建设的规划,形成梯队建设计划。同时通过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的浸润,培养新时期的企业人才。

“在静安‘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提到要积极培育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改善民营企业的组合结构和综合素质,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提升静安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静安民营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无疑是利好消息,”面对招聘会现场的火热场面,市工商联副主席、静安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上海汇银(集团)总裁沃伟东谈到,“同时,静安民企也要为抓住这一契机,储备好人才,培养好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上一篇:让德育之花绽开在小学体育课上论文下一篇:大桥时代 舟山迎来新的历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