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2024-10-0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共12篇)

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一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当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要日益增强的创新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而在学生中,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学习焦虑等。所以,医“心”、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二)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心理辅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

一是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二是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辅导的班会课。针对班集体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在上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活动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二

1 关注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塑造健全的人格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探索兴趣、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策略、正常的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

1.1 挖掘教材,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对不喜爱它的人来说, 数学中的数字是枯燥的、公式是繁杂的、符号是无味的、图形是苍白的;对酷爱它的人来说, 数学像一位天使, 数字有抽象的美、符号有简练的美、公式有概括的美、图形有对称的美[1]。作为数学教师, 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用数学的美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讲解与数学有关的人物传记、故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 在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 教师可以讲它是数学上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有四百多种证明, 无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 都是非常著名的, 但是据史料记载, 勾股定理的发现在我国比其它国家要早四五百年。为此, 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就有必要设定通过学习“勾股定理”, 激起学生对古代科学家的敬仰以及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 立志继承先人的遗志, 更加发奋努力创造新的数学奇迹。

1.2 扬长避短,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 是成才的前提, 对中学生来说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 教师在上数学课中应抛弃固有的、陈旧的、易挫伤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心。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教师更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 用真挚的爱、宽容的微笑对待他们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 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2]。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用词和语调, 防止给学生贴上不良的标签。一旦学生被贴上不良的标签, 就会影响他们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加深与老师的隔阂, 从而容易加剧他们的孤独感, 挫伤他们的进取性。我在教学时遇到过这样一位女生, 她的理解能力较差, 平时不爱说话, 考试成绩平平, 但平时做作业却认真仔细, 几乎不出错。我就抓住她的这个优点, 上课时上有意表扬她, 课外有时间找她谈心。慢慢地, 她变得乐观了, 学习更加认真了, 一有问题就问我, 学习成绩也节节攀升。

1.3 师生合作讨论, 营造学生勤奋学习的好风尚

古语:尊其师, 重其道;亲其师, 信其道[2]。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 运用多种学习手段开展主动有效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 这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由于数学方法具有灵活性, 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办法加以解决, 这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可能的空间。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让学生独立地思考,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 部分学生瞧不起由于用功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 甚至对他们不屑一顾, 口中还念念有辞, “死用功, 有什么了不起” 。教师如果能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 究竟要不要下功夫, 并且用用功取得的成绩和不用功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 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通过讨论学生最后才会达到共识:勤奋应该表扬, 用功并不可耻。

1.4 加强挫折教育, 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因为某些因素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的一种焦虑、愤懑或沮丧失望的心理状态, 以致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磨练他们的毅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针对他们受挫折较多特点, 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迎战挫折, 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此“为难”他们, 目的在于提醒他们每个人都会有失败, 挑战失败才是勇者, 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

1.5 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 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 只要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 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 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内容。比如在讲2-3/5的就算时, 教师先可以举出这样一个生活实例:“爸爸给小明2元钱 (每张1元) 买练习本, 每本需付0.6元钱, 问小明买一本应怎样给营业员付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地得出:小明拿一张1元钱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出0.4元, 身边还有1.4元。教师又问:“那你为什么不把2元钱都给营业员呢?”学生说:“买一本只须0.6元, 付给营业员1元钱已足够, 如果都给营业员, 另外的1元钱营业员仍旧还要还给我的” 。教师接着出示例题2-3/5, 要求学生用刚才买练习本付钱的办法计算这道题目,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只要在2中拿出1来化成5/5, 问题迎刃而解。这样密切联系实际, 化抽象为具体, 不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而且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以前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

1.6 组织数学游戏, 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社交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的求知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在学习中产生的一种迫切要求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陈鹤琴老先生认为如果能化读书活动为游戏, 那么读书就会变得更有兴趣、更快乐、更有进步[3]。根据以上观点, 有必要对学生组织数学游戏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 以内数的组成, 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拓宽他们的视野, 引导他们的求知欲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 课外则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最好渠道。是数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课外生活, 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2.1 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数学日记, 是数学作业的一部分, 记在数学作业后面。教师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和空间, 让他们打开自己心扉, 记录课堂上感兴趣的东西、学而有疑的内容、做错的习题、自己的心里话、老师的激励等[4]。通过看数学日记, 教师可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情感倾向等。比如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可能会在日记中写:“我不喜欢数学, 同学讥笑我, 我太笨”等, 对于这种自卑的心理, 教师应给予鼓励的批阅, 设法找到根源, 给予格外的帮助和关注。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上课听不懂的问题或做错的题, 如果是典型题, 教师可在课堂上公开讲, 如是个别问题, 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原则。数学日记能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 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想, 并且能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

2.2 组织学生设计数学专题作业, 提升数学素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5]。教师可让学生设计对自己、家庭、社区有意义的专题, 在完成专题作业的过程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了有关统计知识后, 教师可确定“白色污染之一—塑料快餐盒”专题, 让学生经过统计、查资料 (资料显示:这种塑料快餐盒很难被回收利用, 如果焚烧将产生很难闻的有毒气体, 如果埋在土里十几年都不会降解, 而且会严重破坏土质…) 及计算, 看看本市使用塑料快餐盒的污染到底有多大。首先指导专题组成员收集数据, 然后进行汇总, 制成统计图表, 并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分析。最后, 学生可能就会发现快餐盒垃圾污染的严重性。于是小组内的成员号召全班同学向全市环保部门发起了呼吁:为了我们的家园, 请禁止使用塑料快餐盒。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感受了数学的实际价值,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 “请”学生自拟考试题, 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 培养他们的求实态度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 还要知道知识的来历和学习策略, 这也是元认知理论所倡导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让学生学会对认知的认识, 这就有必要在学生五彩缤纷的课外生活中给他们一点锻炼。让学生自拟考题, 对他们不仅是一种生活考验, 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多次考试的经历, 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让他们编写考题是可能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知识进行周密布局, 细致地选题, 缜密地做答案, 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可以培养了他们的求实态度, 同时, 学生也会从中体到教师的辛苦和伟大, 激励了他们热爱教师的情感。

2.4 组织数学文艺会演, 锻炼学生的独创能力

组织数学文艺会, 演出用数学知识编成的文艺节目, 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数学观, 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创能力。例如:组织相声《0和1》、《不要忘记小数点》, 话剧《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机器人》, 朗诵诗《一首难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舞蹈《找朋友》, 还有数学魔术, 数学灯谜等[6]。这种文艺会生动活泼, 很受学生喜欢, 并且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对学生思维的转变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 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创新, 学会求知, 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温晓亮.给数学赋予情感[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12) .

[2]赵晓霞.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10) .

[3]郝增.使评价活动化, 生活化, 促进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3) .

[4]段翠华.数学日记—课堂教学的反馈与延伸[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2) .

[5]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

3.如何培养弱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篇三

关键词:学校教育;心理品质;研究策略

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学生成绩优异、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的有力保证。这些生活态度并不常常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总有那么一些学习困难、交际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消极学生在班级中扮演着不太协调的角色。这些学生往往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去关注、鼓励、赞美和认可他们,使他们逐渐积极优秀起来。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他们的弱势表现以及帮扶措施。

一、平等对待弱势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弱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良好气氛,让他们热爱学习,逐渐由学困生转变为优等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之下,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很差也没关系。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也成了分数的奴隶。在学校尤其是在课堂上,他们也必成为被漠视的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厌学和不学。然而,弱势是相对的,弱势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某一方面弱势,通过帮扶可达到正常甚至可赶超优秀。但如果不及时帮助,让其自由发展可能会雪上加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视同仁。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关注每个学生渐进性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学习做人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完成与自己相匹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逐步建立自信。

二、运用赏识教育

学生建立自信,回归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的评语。语言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沃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作业与考试的评语,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及作业情况,用红笔写出几句恰如其分的大字评语,或赞扬,或鼓励,或指导。这不亚于师生之间一次交心的谈话。笔者在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珍惜老师的评语。作文发下之后,我会第一时间翻开作文本,反复研读教师写下的几个红笔大字,记在心中,反复揣摩。然后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如果是激励赞美的语言,突然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生动美好起来。

三、克服自卑心理,参与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弱势学生参与学习的合作能力,以设定的问题为切入点,协同作战,攻坚克难,让他们逐渐克服由家庭经济苦难及交往困难所带来的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没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集体活

动。为了避免尴尬和节约花销,他们会故意避开这些活动,在这种情绪长期的压抑之下,他们会变得心理孤僻和不合群。同时,一些爱慕虚荣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也会瞧不起甚至孤立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这些现象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也令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有一些学生,他们与所有人的关系处理得不那么好。对言语过于敏感,对于未知结果的事情过于忧虑,很容易误解别人的意图。轻者,遇事会独自暗自神伤;重者,很容易与别人产生肢体冲突,并且这样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愿展示自己的风采,闭关自守,喜欢把自己藏在角落里,喜欢成为帮观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和同学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走出生活的误区,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可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交往困难的学生都是自卑的、不自信的。他们的交往常局限于同层次的学生,长此以往会对学习成绩及未来的发展造成很坏的影响。此时,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这些学生的交往范围,建立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生强弱联合,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多接触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多联系交往能力差的学生,让合作共赢激发弱势学生的斗志、学习兴趣和对做事百倍的信心。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设置小组共同解决的问题,更多地为弱势学生提供合作、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语言天赋和逻辑思维的机会,从而让弱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温暖的阳光挤进温暖的久违心

房,让快乐久远地驻留在脸上,让自信在无形中体现在笔直的脊梁上。

一年来,通过对弱势学生深入研究,我发现这三种弱势,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都对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破坏性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合理地采取干预措施,让这些学生走出思考问题的误区,逐渐建立自信,逐渐成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妄自菲薄的优秀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沈国方.“心理品质”之我见[J].心理科学,2003(3).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四

1.积极心理学起源。近几年来,心理学界的重大变革之一即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改变了我们看待个人心理健康的视框。除了传统心理治疗重视的忧郁、疾病、悲伤等负向消极的心理知识,人类心理其实还有许多快乐、幸福、追寻生命意义等重要课题值得挖掘探索。在此观念下,知名心理治疗学者Maslow,Rogers,Adler,Glasser等大师先后提出看重个人潜能、人能够为自己负责、为自己选择等从积极出发的心理学观点,Martin Seligman博士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2.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必要性。随着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包括校园暴力、欺凌、飚车、自伤、意外及各类物质滥用行为等,抽烟、喝酒、服用非法药物等问题层出不穷,加上近几年校园忧郁症与自杀数目不断攀升,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压力问题,使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关注。校园问题,受到课业、同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经验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我国中学生目前生活中感到困扰之事的调查中,以“学校课业”困扰者最多,占62.8%;“未来前途”困扰次之,占32.9%;“交友人际”再次之,占23.6%。求学阶段是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健康行为的信念、态度与习惯最佳的场所,上述各种压力与困扰,中学生常发生自伤、自残、失眠、忧郁、焦虑甚至想自杀等倾向或偏差行为,校园中问题层出不穷,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逐年增加,轻型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心身症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加上自杀、暴力、性问题等偏差行为与反学校文化的产生,落实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整合整体辅导、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的基本模式

以公共卫生和心理学观点的学校卫生视角出发,可以使现阶段复杂的校园问题找到预防与服务的窗口。中学生心理服务的范围相当广,包括咨询辅导、休闲娱乐、预防发展、临床处理、人际关系等,为满足中学生社会的、心理的与生理的各层面的需要,必须通过建立整合性的合作关系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由于中学生问题越来越多元,而服务也越趋专业化,学校健康服务网络也显得不连续现象,结合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休闲、心理卫生单位的服务输出,以迎合学生需求。

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整合性健康服务模式应基本涵盖如下方面:①发展性活动。学校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有些是先天性的,再加上后天因素诱发,更容易使其比一般人感受压力情境(如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变迁、与异性交往、社团活动等),如果能多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内涵,在推展心理健康卫生的活动中教导学生有可能发生问题时找到最佳解决方法,平时培养学生做到“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处于“健康、积极”的心理境界。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借助健康促进活动达到人际关系的培养与满足,有助于人际网络的健全;②预防性活动。预防性活动是指针对“可能会被诱发精神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策略”,如举办健康支持团体、成长团体、情绪支持团体等,再从团体历程中增进其健康促进观念并可更进一步的寻找个案,做更深层地协助;③治疗性活动。由专责单位评估个案,转介系统由治疗单位协助或采用“立即性处理”策略,建立“支持性”辅导单位,进入医疗照护网络,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网络的建立,使个案处于“支持性环境”中。

三、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培养策略

1.应注重探索个人优势、潜能及其发展性。

(1)培养过程应看见中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主导权。可以引导中学生去看见“个人其实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并对于个人发展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其中自主选择的意含包括不管是遵循父母甚至是不做决定,仍然都是自己的自主想法,个人并非总是被动与无助。根据叙事治疗名言——“It’s not who you are,but what hold who you are(不是你是谁,而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是谁)”,能够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与创作家,并且有责任也有权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促进学生学习生涯的自我效能。学习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估,是自我效能在学习生涯研究上的应用。在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自我能低落,裹足不前、害怕失败而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现象。当面对人生方向感到疑惑或力不从心,中学生容易认为是自己有许多问题,如能力不够、太被动、缺乏兴趣等,造成自我效能低落。然而,叙事治疗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一:人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并且人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因此,个人在打造自己的生涯内涵中,一定有许多技巧、能力、价值观、承诺和力量,可以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进,教师应协助学生练习将生命中的坏故事缩小,好故事放大,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在、外在资源及成功经验,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善用积极语言进行描述与对话。在传统心理品质培养的互动对谈中,常用语言去描述个人的人格特质或困扰,然而这对于现象的认识仅只有一半,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也是先探索个人的学习阻碍。因此,必须先将对话架构转化为积极框架,这其中包含对于积极特质的描述、对培养历程的描述、对培养目标的看法等。教师平时即可练习扩展积极情绪特质的词汇,使当事人的优势潜能可以被深化讨论,成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核心议题。

3.加强中学生的学校社会资本。学校社会资本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时,应注重强化同学之间的良善互动,培养同学之间良好关系,融合社会技巧教学于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妥适处理其人际关系,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另外,师生关系的强化也是重点,中学生正处理叛逆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冲突。在教师方面,应多提供辅导知能的学习,让教师能运用辅导技能于师生关系中,以增进师生关系良好互动。学校方面提供多元沟通管道,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供实时信息,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此,借助学校中参与活动、与教师及同学相处、扮演好学生角色等,能够得到不同的资源与支持,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不只是疾病或羸弱地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层面的完全健全状态。生理层面的不健康会出现身体疾病,而心理不健康则可能发生适应不良、出现心理疾病,因而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状态会影响健康。一个生理健康的人,其心灵往往因生理的健康而愈灵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往往因心理的健康而愈强健,人也就愈快乐幸福,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的意涵与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不只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安适状态,更是一个人为维持情绪上的平衡所表现出来的处理问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涛。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7)。

[2]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3]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五

因素研究》实验方案

前进小学 李迪迪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但现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 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去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研究。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在2001-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增长平缓,从2006年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我国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始人是孟万金教授,他于2002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于2006开始在全国开展实验性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他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但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对高中生积极品质研究的较少,而且因为国内刚刚兴起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行科学的验证。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对青少年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今天,如何有效利用各方的力量,培养高中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一生受益。

三、研究意义价值 1.选题意义

针对现今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对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退化和异化的现实,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使生命个体富有活力。创建一套全方位、开放式,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营造培养积极心理的环境,从而构建学校心理教育体系。

2.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通过构建心理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形成学校“和谐”“生态”育人环境,实现学校心理教育转型,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并梯次发展。

(2)理论价值: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的评估体系和生成机制,寻求现代网络技术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和点,进一步完善现代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四、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作为当代高中生,心理品质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体言之,要具备“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五、理论依据 1.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灵活性,我们以普通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总体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

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六、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如果学校能够以“构建学校和谐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学生和归宿点,通过创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新型高效的阳光心理活动,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能,就能使高中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的生存压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同时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提升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

我们拟创新之处有: 1.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界定

在时代的今天,学生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积极心理品质,这点非常重要,本课题采用多角度调查统计,经学生自己、老师、家长和相关成功人士等多方人士的认同,确定了学生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四心四力”。

2.新型心理课程的建设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如何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理念贯彻到课堂,让学生在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广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七、研究预期目标

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2.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3.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积极心理情绪,领略积极心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自觉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八、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技术

思路:深入调查,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借鉴其教育方法。同时,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积极心理培养的生成点和推动力。整合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学科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快乐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在课题研究中,做到宏观理念与微观操作的统一,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以“积极心理创造人生”为起点和归宿。

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等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结论。

九、实施步骤及主要活动安排 论证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系统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做准备;制定和落实层级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做准备;初步确定课题整体思路,重点做好开题论证及准备工作。

初步展开阶段

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深化部分细节论证;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精细统计并深入分析调查数据,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初步确定新型心理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基本内容。

深入攻坚阶段

完善新型心理课程系统理念并积极实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学校培训各环节中;基本确定研究环境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整套模式;资料整理归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基本成型。

结题完善阶段 最后收集整理所有反馈信息,细化研究分析,新型心理课程理论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最后定型并形成文字,整理部分教案、课件归档;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最后完成。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家长、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是在解决家长、老师在教育中面临的最困难的实际问题之一,这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当竭尽所能。我也相信在各级领导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课题组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6.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六

崔丽华

《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年级要求“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语文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下面几方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树立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心态决定成败。学习的自信源于正确的认知,敢于藐视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才能不懒惰不颓废,才能刻苦学习积极进取,敢于挑战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首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明白学生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不

过百年,应该趁着青春好韶光,刻苦读书、多学本领,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建设祖国。其次,结合具体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再塑生命》《孙权劝学》等,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通过文本的熏陶渐染,感受贝多芬、海伦•凯勒挑战命运学习,实现人生价值;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强化为学不晚意识。

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要通过方法指导,强化训练完成。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用工具书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等。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现,勇于创新。通过长期训练,养成习惯,学生学习能力得以生成。

二、热爱生命,真诚友爱诚信。

热爱生命,正确对待人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文课本编选了很多有关“生命”话题的文章。所有的生命都该受到礼遇和尊重,从虫蚁、花草,到山水自然,从自己的生命到他人的生命,都不可以轻慢践踏剥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学中,我结合美文美读,阅读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学习冰心的《谈生命》,通过朗读欣赏研读分析,对人生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深刻了,不同人不同程度的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到文学审美的乐趣,在学生感悟交谈辩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颗小树”、“生命像蜡烛”、“生命如四季”、“生命如同一首歌”、“生命如同一部戏剧”中心智的成长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在阅读指导与训练中,学生还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认识生命的意义,明白了对待生命要持乐观进取的态度。人生的道路总会有挫折,谁都会经历风雨,要让学生明白,风雨过后有彩虹,只有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才能享受风和日丽美好无比。

真诚友爱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教师不但要以身示范,还要引导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爱出者,爱返”,人情应该是温暖的,世界应该是充满爱的。课堂上学习《羚羊木雕》学生懂得了友情无价;学习《老王》明白了真诚友善同情贫弱,会让人情更温暖;课下,鼓励他们去关爱家人,帮助同学,帮助弱小。学习《信客》建立诚信意识,从测验考试,到人际交往、为人处世,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最好。

三、追求理想,积极进取。

没有理想容易失去人生方向,现在的初中生,缺少人生规划。使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也是健康心理教育的内容。结合语文教育教学及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人生目标,敢于执着追求,目的使学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有用之才。

课上,我常用典型事例讲解,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学习《邓稼先》《我的信念》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制定目标,从设定短期目标的考高中升学方向,到未来的职业打算,到更长远的为民为国效力,要求他们要做不懈的打拼。要从现在做起,刻苦勤奋学习,不懈执着追求,敢于面对艰难困苦、挫折失败,做百折不回的搏击。

课外,结合课程资源开发,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作品中,获得心智的成长;从影视、网络上学习张海迪、史铁生、洪战辉等事迹,用典范引导,从而培养积极进取的品格。

7.如何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篇七

一、积极心理品质

1. 道德基础较好。

老师批评, 同学反击, 并没有引起小张的强烈反弹, 而是感到高兴, 这说明他待人宽容, 心地本质善良。这即可成为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道德基础, 并转化为道德力量。

2. 潜在进步要求强烈。

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其动机, 便会发现, 小张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表现自己, 潜意识中希望得到外界的注意, 享受被关注的心理体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 便会有心理方面更高级的需要, 比如被关注、被尊重、被表扬、被爱、被支持等。小张便有着强烈的高级需要的心理要求, 他甚至“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以求满足高级需要的心理。小张的这些特点, 其实完全可以转化为积极进取、赢得尊重的内驱力量, 转化为积极的开拓创新的力量。

3. 智力优势明显。

小张“上课反应快”足可以印证“很聪明”的天资条件。这说明他本身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 思维洞察力、求知力、创造力较强, 这为他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很快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二、消极心理品质

1. 情商滞后。

情商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非智力因素, 有时比智商给人带来的影响更大;“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 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显然, 小张的自制力强度弱于其智力, 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是“拖拉作业”,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张亟待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 合作力欠缺。

合作, 是当今时代通过互相借力、互通有无、优化组合等多种方式, 求得多方共赢、提高行为效率的最佳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审视,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 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有没有合作意识即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品质是否积极。小张“上课不遵守纪律”到一定程度, 必然引起师生关注, 必然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从而影响了集体环境的和谐性。可想而知, 小张的学习成绩就不会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程度。综合分析小张案例, 我们不难发现, 总体上小张具备革新心理品质的良好的条件, 积极品质因素明显。作为班主任很显然要面对着巩固、发扬小张的积极心理品质, 驱除、转化其消极心理品质的德育任务。常识告诉我们, 培育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必须从重建心理品质结构入手, “解铃还须系铃人”, 而培育学生足够强大的自律能力, 则应该成为工作方向。“自律是所有美德的皇后, 是促成有意识练习的品质特征, 这种品质能提升其他品质。”

当然, 培育问题学生的自律必须给予适当的干预、陪伴。如果对小张不施加任何影响, 很显然, 他必将在学业上彻底失败, 而且还有可能促使他养成更多的恶习, 侵蚀他已有的美德。因为“学业失败的祸根在于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快速情绪和认知冲动。”

三、确定具体的培育策略和方法

1. 捕捉时机, 营造自我表现的情意场。

小张乐于表现, 我就利用公共场合, 让他尽情演绎, 释放心理表现压抑, 满足被关注、被尊重的需要。他爱插嘴, 我就及时鼓励他敢于表达的勇气, 不对的就巧妙点化, 给予必要的是非认知;借此不断地追问、吸引他的注意力。尤其是语文课上, 他的问题有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便抓住这个时机, 创造美好的生成, 步步追问。这样他内心的心理需要被满足, 听课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作业也不再拖拉。

2. 持续跟踪, 培育执着坚定的向心力。

班里有一位学生家庭条件较差, 需要他人一定的帮扶, 我安排小张的同桌邀请小张一道经常性地去帮助他, 我则对他们的帮扶情况持续跟踪、督查、反馈。

3. 及时纠错, 创造自我培育的禁闭室。

有一次小张在上课时偷偷地把同桌放在抽屉里的自备水瓶瓶盖拧开, 以至于同桌不小心碰倒了, 热水打湿了书本, 差点儿被烫着。我知道他的心理品质还有待提高。但是我没有大发雷霆, 因为我知道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难易度。只有提高自律的内驱力才可能更快地改善心理品质。于是, 我让他写一封信, 然后悄悄地给我。这样既给了他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也给他创造了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后来的转变已经证明了美丽的“禁闭室”的作用。

摘要:提高行为的正能量必然要从提高心理品质出发, 从根本上釜底抽薪, 去除影响行为质量的不良品质。作为班主任必然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消极心理品质, 并且采取恰当的措施给予积极的干预。

关键词:心理品质,学生,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20年大事记[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 (125) :31.

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八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学校在学生心里的发展中却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人的学龄期主要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必须承担起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人进入少年期,就开始对人生的问题发生兴趣。青少年常常如饥似渴的向书本、成人、社会各方面求教,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人生的奥妙。但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不能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效地解决好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和各种消极情绪。同时由于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导向能力,不能自觉的抵制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影响,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因而感到苦恼、彷徨甚至悲观失望。当今学生物质欲特别强,有些学生也常常因为欲望不能满足,物质条件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苦闷。所以,努力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对人生的正确态度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是班主任,更是责任重大。学生一旦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能正确的对人、对事,正确的对待自己,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从而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里偏颇的发生。

二 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而有秩序的环境

集体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而稳定的学习环境,造成一种好学上进、互助友爱、讲究文明的集体氛围。在这种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也能随时受到重视,彼此没有歧视和轻蔑。在这种集体中,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和支持,没有猜疑和敌意。任何一个人的荣誉都会给集体的全体成员带来欢乐和自豪。在这样的集体里,既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又有个人显示创造力的充分机会。这样的集体气氛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而且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自豪感。这些无疑对发展学生乐观、开朗、进取、宽容的性格大有裨益。

三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般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将其看做是集体以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时,他们就会由此获得心里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价值,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同时,他们又通过每天和老师发生的这种实际的交往关系,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友情。这种肯定的情感体验能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关心人、照顾人和同情人的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发展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相反,一个经常遭受教师冷漠厌弃的学生,则往往因此而体验到人们对它的否定和排斥,从而产生一种被遗弃感、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心理,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还会广泛扩散,致使他们感到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从而影响他们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情感,导致心理上的畸变。正如学生最初憎恨一个或几个老师,然后发展到憎恨一般老师,最后发展到憎恨一般人。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对孩子的热情和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真、善、美无动于衷的人。可见,教师与学生充满感情的交往,对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我观

对任何学生,教育者都施以要求,但这些要求都必须合理。如果要求过低,则缺乏挑战意味,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求过高,学生也会因频频失败而退却,并会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研究表明:青少年所表现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学习方面的痛苦和挫折经历的间接后果。学习上屡遭失败和由此招致的教师的谴责,家长的斥骂,同学的歧视,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沮丧失意、兴趣降低等多种消极情感。这种在学习中形成起来的消极情感还可能广泛潜移,使学生对生活的其他方面失去信息和勇气,造成多种适应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任务,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到桃子”。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不再因此而表现出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又发展了学习的自信,进而就有可能在他们的全部生活中,在与他的同伴、父母、教师以及其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取得良好的适应。

9.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篇九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地描述,才能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数学教学的形象性,不仅可使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启迪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离不开形象思维。一直以来,我总以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主要靠的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反思和练习。但通过对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实践摸索,我逐渐认识到,数学也要适当发挥创造性,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运用适当的手段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代数式”时,我采用以下方法培养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首先,我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吗?”“想。”同学们异口问声的问答。 “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个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计算公式:(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计算公式:(0.923x+y)÷2;其中x代表父亲的身高,y代表母亲的身高。” 学生们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算出来了,他们带着惊奇的表情,兴奋地互相通报着,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1米85”,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和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值的过程。”学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利用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课堂讨论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好方法,课堂讨论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通过课堂讨论可使学生获得新知,明确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教师的讲解。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在争辩中辨别是非,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0.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十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品质;广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

活性;敏捷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106―01

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些体会。

一、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泛性

所谓思维的广泛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掌握有关材料的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又是以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即考虑问题不受“定式框”的束缚,有较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广泛性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训练,达到做一题、解一类、晓一串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泛性。

例如,1.已知+=0,求a1990+a1991的值。

2.已知a2+b2-4a-2b=5,求+值。

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ca,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以上三题是灵活运用“非负数性质”的典型例子。若把上述第二和第三小题适当变形,利用非负数性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一题多变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判断命题“若m>0,则x2+x-m=0有实数根”的逆否命题的真假。

分析:可以直接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也可以借用集合关系判断,可以从逆否命题直接判断,也可以先判断原命题的真假,然后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关系使问题获解。

三、注重辩证对比教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探讨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数学中许多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内容相似或者相近,学习时往往容易将其混淆。因此,教学中必须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加以比较找出不同。

四、注重直觉思维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若能经常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则将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益发展,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所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展开联想。这样,可避免教学中“就式论式”、“就题论题”产生的弊病,促使学生发现一些别有新意、解法独特的思考途径。

五、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而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思维的速度问题,即学生迅速地解题。应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还会使解题速度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已知数列{an}满足a1=4,an=4-(n≥2),令bn=,(1)求证数列{bn}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分析:欲证{bn}为等差数列,只需证明bn+1-bn是常数,即证-是常数(n∈N+),而{an}的通项可利用(1)求出。

六、注重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思维的独立性是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遇到问题不要依赖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一定要独具匠心,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1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十一

首先,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强劲“推进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也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海伦·席勒明确提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由此可见自信对人生的重大影响。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超人胆略、“看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坚强斗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满怀豪情,都是他“自信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把地球支起来”,这些都是他们走向辉煌人生的最好注脚。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事业不成,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成功缺乏自信和勇气。鲁迅先生说得好:“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但问题首先在于你是否有自信心、有夺取胜利的勇气。一位心理学家说:“你的精力总是这些,但是你的信仰则会影响你在同样的能力下取得成功或遭到失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即同批入伍,同样的文化程度,担负着同样的工作任务,并同处一样的环境,一年半载后,为什么有的能够很快成长,入团入党、当骨干、考上军校,而有的则远远落后?我看最主要的还是信心问题、信念问题。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缺乏成功的能力,缺乏的是坚定的人生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正如有人所说:“事情很少有根本做不成的;其所以做不成,与其说由于条件不够,不如说由于决心不够。”大家熟悉的战士作家高玉宝,仅仅上了两年学,却立志要当一名作家,这在其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有人认为他异想天开,但高玉宝通过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中外闻名的作家。这正应验了爱尔兰著名作家肖伯纳的一句话:“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无数事实证明,自信是人们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每一个革命军人都应该在军营生活中不断地磨练自己,努力培养自信自强的性格,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获得进步,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勇敢地战胜。

其次,乐观是军人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研究表明,乐观的生活态度将会使人过得更愉快、更健康,而且在事业上更为成功。相反,悲观则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孤独。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人即使受到沉重打击,也能笑对生活,勇敢地生活下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有的人一遇挫折和困难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陷人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自暴自弃。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个才华出众而又对生活极其乐观的人。39岁那年,一场疾病几乎毁了他的事业,但他并没有因为疾病造成的双腿瘫痪自卑沉沦,而是以乐观笑对人生,以残疾之身重返政坛,1932年在总统竞选中获胜,并连任四届,成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和美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我国著名的军工专家吴运锋等人,都是在遭受意外伤残后仍然能够笑看人生,乐观向上,为着自己的事业,为着心中的梦想而矢志不渝,谱写了蔚为壮观的人生篇章,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只有对人生持积极态度又敢于同世俗挑战的人,勇于压倒一切困难的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才能永远在生活中抱乐观态度。如果你乐观,每天都有令你开心的事;如果你悲观,每天都有使你烦躁、苦闷、伤心、失意的事发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一同在黄昏的路上散步。悲观主义者触景生情地说:太阳正在坠落。乐观主义者则说:群星正在升起。看来,同样一件事,心态不同,情感不一,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对生活满怀信心和希望的人,就能把自己完美地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就能适应多种环境并获得成功。我们每一个革命军人就是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锻炼成这样的人。

1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篇十二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 引导他们的行为, 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而品德又是人个性的核心部分, 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特别是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变化的关键时期, 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的可塑性都很大。所以, 学校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还要在德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做好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侧重于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情感心理、青春发育期心理的正确引导。每个班级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他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各有差异, 这就决定了他们个性心理的差异与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同。作为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不但要掌握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更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品质、爱好和能力等, 然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 采用得当、适度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努力使他们变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能力出众、意志坚强、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中学生。笔者曾经的学生中有名女学生, 学习刻苦踏实, 劳动积极肯干, 但行为孤僻、说话带刺, 与同学格格不入, 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 如不穿校服、迟到、乱扔垃圾等, 且屡教不改。我很耐心地教育她, 有时也忍不住在同学们面前批评她。有一次, 她以别人的口气给我写了一封匿名信, 其中的一句话震撼了我的心:“一个人受学生歧视, 被老师瞧不起, 家长又不关心, 活着真没意思。”没有想到我的批评让她产生了这么重的思想负担, 于是我马上找她谈心, 表明我和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 告诉她由于她常犯错误, 不及时改正, 批评她的, 目的只是想让她进步, 没有别的意思, 当时她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又通过几次谈心教育, 加上我和同学们对她的悄然关怀, 她的性格也逐渐改变了, 学习上进步很快, 还担任了小组长, 带领大家打扫卫生很积极, 有心事也愿意与同学、老师交谈, 性格越来越开朗, 还被同学们推举加入了团组织。这样的结果使我倍感欣慰。

二、加强教育, 促进发展

在各项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承受挫折心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加强教育、培养与引导。另外,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急剧变化、心理矛盾增多的成长阶段, 在身心发展方面, 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一般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 教师要积极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我带过的一名男同学, 自幼性格倔强, 爱认死理, 经常为小事和同学打架, 学习不专心, 爱和老师顶嘴。针对他的性格特点, 我采用了以下方式:与同学打了架, 我找他谈话, 说明刚强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但倔强、固执、不讲理, 不但不是优点, 甚至是愚执。我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 并向被打的同学道了歉。有次, 他母亲告诉说, 他在家里的表现也不好。于是我请他自己谈在家的表现与不足, 帮他想办法, 指明改正方法。然后又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 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其自身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处事方法与大人不同, 父母不能用大人处事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应积极主动和他交流, 耐心细致指出他的不足, 帮助他纠正不足, 而不能一味地指责数落孩子。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 这个学生在性格、能力和品质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转化和发展。父母觉得孩子变得懂事多了, 同学们也感受到了他的许多可爱之处。毕业几年了, 他总给我写来充满关爱之意的信, 信中那叮嘱的细心, 常让我感动得落泪。这个倔强浮躁的孩子, 个性心理品质已经呈良性转变, 已经会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对待和温暖别人了, 多么可贵。

三、关爱学生, 积极鼓励

关爱学生, 热爱教育工作, 是做好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的基础。只要教师倾注以爱心, 辅之以耐心、细心, 多鼓励学生, 使他们有勇气、有信心, 就会使学生不怕挫折, 勇于克服困难, 快乐自强, 阳光向上。

上一篇:作风建设实施意见下一篇:教师节活动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