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2024-07-31

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共6篇)

1.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

2022年,X区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达标验收为目标,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Ο工程”,构建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建好“一个中心”——综治中心,打造“大综治”工作平台。

建强区级,升级完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拓宽部门单位派驻范围,强化协调调度、督导考核,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建优镇街,统筹整合政法单位和职能部门基层资源力量,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群众诉求集中受理、分流、化解“一个窗口对外”;建实村居,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团队,健全联动化解、双向评议机制,推动区级、镇街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就地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二)织好“一张网络”——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情民意全掌握。

多网融合,开展“网格+乡村治理、城市安防、文明创建、市场监管”等领域大联动,统筹协调、一网运行,推动全区重点工作任务在网格中落地见效。规范管理,完善部门业务指导、镇街具体管理、区镇工作考评监管体制,加强网格员教育培训、绩效考核,提高网格员履职能力和工作质效。强化奖惩,探索实行社区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农村网格员专职化和薪酬增长等职业晋升机制,落实不合格网格员退出制度,推动网格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三)深化“一项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

强化源头预防,构建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立“一律两员三官五老”调解团队,健全“一平台五机制”,实现群众诉求调处“最多跑一地、最多访一次”,就地化解。强化有解思维,落实区、镇、村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研判初信初访情况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下访、包案责任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量。强化法治思维,开展积案攻坚、治重化积、重复信访专项治理行动,坚持打化结合、以打促化,有效压减进京访量。强化联动化解,加强智慧调解平台和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扩宽专职人民调解员派驻领域,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住建、物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领域成立行业调委会,就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四)完善“一个体系”——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强化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和实战应用,提升视频监控资源利用效率和研判水平。开展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建立完善扫黑除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保持对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大社会面巡防管控力度,加强重点单位安全保卫,适时启动一级巡防勤务,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强化重点群体管控,实行“一人一策”“一人一专班”建档管理,压实责任,不出现失控漏管。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强化值班备勤、应急处突和疫情防控,实现各级“两会”、冬奥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五)推进“一个工程”——基层平安创建工程,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围绕“七无”目标、“四无一有”标准,深入开展“平安社区(村)”“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平安网格”“平安信用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八小工程”村居全覆盖,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2.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 社会工作;文献计量分析法;人大复印资料;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6;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2003109

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类生存福利、维持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问题,将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放在重要位置上,可见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重要性。[1]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研究提供土壤,社会工作研究能够反映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引领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工作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成果以论文、报告、专著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从2009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简称《人大复印资料》)推出了社会工作专题期刊。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09年至2014年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总计722篇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我国社会工作研究进展的分析,其中2009年141篇,2010年125篇,2011年132篇,2012年121篇,2013年114篇,2014年89篇。

选取《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为统计源,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人大复印资料》在我国学术界是最具影响力的二次文献资料之一,被誉为“全国四大索引之一”, 兼具论文的收集和评价功能, 在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水平方面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汇集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历史成果和最新信息。因此, 《人大复印资料》对于论文及期刊的评价,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工作的重要评价尺度。[2]第二,《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追踪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前沿,综合反映现阶段社会工作学科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体现了学术界的取向,在中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领域起着标杆性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全文转载的诸多特征,对了解国内高水平的社会工作研究动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s Analysis)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文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统计结果来呈现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本文运用Excel和SPSS 软件对《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转载文章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确定的文献研究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阐释其中所包含的结论。[4]

首先,对2009—2014年收录的所有文章从论文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作者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纳汇总。

其次,根据统计需要,对初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再处理。参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杂志分类标准将论文研究领域分为25项,分别为社工实务、理论探讨、社会政策、专题聚焦、分支学科、国外社工、经验交流、社工方法、社工教育、机构建设、台港澳之窗、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工机构、社会调查、组织建设、本土社工、社工组织、特别推荐、中外比较、社工人才、社工制度、社会组织、研究评述、制度建设;将作者所在地区按省份重新归纳;将作者所在单位按所属一级单位重新归纳。

最后,对汇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考察近六年研究对象的分布排行;通过对研究领域的统计分析考察近六年研究领域的分布排行;通过对各个年份的关键词、研究领域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重点、研究领域逐年变化的情况;通过对文献作者所在地区、所在单位的统计分析来考察各个地区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以及不同单位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现状。采用频次分析技术和图表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来研究社会工作文献的外部特征,通过定性分析来阐述数据外部特征背后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以全面揭示国内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

二、统计结果

(一)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首先,将2009—2014年《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载文所有关键词进行归纳汇总;其次,采用SPSS软件频数统计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统计结果;最后,由于不同作者对相同涵义的关键词用词不相同,使得关键词分布较分散,不利于得出科学的统计结果,所以又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重新的划分归类得出新的关键词分布排行,截取排名前二十的关键词得到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 除社会工作以外,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各以62 篇、58篇、49篇分别占到总体的3.4%、3.2%、2.7%。其原因是社会工作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的中国发展社会工作,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政策,有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社会工作才能茁壮成长、稳步发展。

另外, 对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救助、本土社会工作、居家养老等对象的研究也较多,这非常有利于拓宽研究思路、丰富研究视野, 体现了社会工作研究正在向多元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工作的学科框架。

(二)研究领域分布情况

参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杂志分类标准,并结合统计的实际情况将论文研究领域分为12项,通过对研究领域的频数统计得出近六年研究领域的分布排行情况,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杂志中刊载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关于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占到总数据的972%,其中理论探讨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96篇,占总数的271%;有关社工实务的研究论文共190篇,所占百分比为263%;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居第三位,共99篇,占总数的137%;对国外社会工作相关领域的借鉴与探讨也占相当的比例,为28%。

理论探讨领域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最多,是因为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学习国外的社会工作理论、借鉴国外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国外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研究者必不可少的任务。要汲取国外该学科理论与实务的精华,并挖掘本土社工理念,打好理论基础,更好地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社工实务领域的研究论文位居第二,原因有两个。首先,在中国,社会工作刚起步,研究以往的社工实务对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务经验的学科,社工实务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石,有实践才有发言权,对社工实务的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梳理,发现学者们比较关注对老年人、儿童与残疾人的研究较多,同时对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兴趣有增无减。社会工作研究的主体情况是宏观研究有余,微观领域的个案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的研究不足;中国的研究较多,国外的研究较少。

(三)不同年份研究重点分布情况

对各个年份的关键词、研究领域分别进行频数统计,得出不同年份的研究重点、研究领域的排行,选取排行前十,归纳统计结果绘成新表,具体统计数据见表3、表4。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研究的重点也与时俱进,不同年份的研究重点领域的前三名分布较稳定,均为社工实务、理论探讨、社会政策领域,但研究重点却逐年变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在近六年的研究重点中均位居前三位,可见社会福利、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研究者们需要格外关注的对象;从2010年起,社会工作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方面的研究论文日渐增多;随着社会工作者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灾难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占到2010年关键词总数的1.3%。

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理论探讨领域的研究一直都是社会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中国的社会工作刚起步,社工教育、机构建设作为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领域,研究者们对其关注度未曾下降;同时,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汲取国外成功经验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外社工、经验交流领域也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对本土社会工作的挖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2012年开始出现民族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论文。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研究重点的变化趋势,以2009—2014年各年份排名前三名的关键词为数据源,绘成折线统计图,如图1。

由图1可知,变化趋势较清晰的是关于社会福利、政府购买的研究。自2009—2013年,对社会福利的研究逐年下降,虽在2014年有小幅度的增长,但从总体看,呈下降趋势;而关于政府购买的研究在2009—2013年期间所占比例最少且态势平稳,但从2014年开始快速上升。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2009年至2014年重点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以2009—2014年各年份排名前三名的研究领域为数据源,绘成折线统计图,如图2。

图2显示,对理论探讨领域的研究所占比例在各个年份均为最高,虽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其总体呈上升趋势;社工实务领域的研究所占比例一直都处在第二名的位置,在2010年有所上升,从2012年起,持续下降;关于社会政策领域的总体研究趋势较平稳。

(四)作者所在地区分布情况

通过对文献作者所在地区的频数统计得出统计结果,选取排行前十名地区得到图3。

期刊论文的地域分布不仅反映了期刊的地域分布特征, 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科专业研究在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 反映出各地专业人才储备的状况。[5]《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收录的文献为二次文献, 其原文期刊的地域性即反映了《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收录的地域分布特点。根据统计结果可知,722篇标明期刊所在地的论文中包含了25个省市和地区,说明《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收录的期刊论文有丰富的来源,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域;从地域分布特征来看, 却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数据结果显示,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位居前三,它们具有三个共同特征。首先,这些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属于我国一线地区,拥有适合社会工作成长的土壤。其次,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学术研究基地,其研究队伍和力量远远超出其他地区。最后,北京是首都,是我国的中心城市,上海、广东处于沿海地区,毗邻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特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完善的地区,交流便利、充分,拥有前沿的社会工作发展的信息与资源,促使这些地区的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势如破竹,发展迅速,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数据结果显示, 除西藏、青海外, 中国大陆其他省份(自治区)都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专辑转载, 排名靠后的为内蒙古、新疆、贵州,这些地区对外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相应的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基地较少,其发展社会工作的土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反映了地理位置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密切联系。

(五)作者所在单位分布情况

通过对载文作者所在单位的频数统计,得出作者所在单位的排行榜,见表5。

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单位的科研水平;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的地域分布特征,分布越集中,表明学术的区域发展越不平衡。[6]

表5的统计结果显示,论文主要来源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高校,少数单位集聚了较多的作者, 突显了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在排名前20位的单位中,有12所是985、211院校,共占作者单位来源的33.7%,充分表明985、211院校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科研能力较普通高校更强。

排名前三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 共占作者单位来源的13%,显现出科研水平的集聚效应。同时,一些科研院所也是作者单位的重要来源,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占到总体的1.2%。

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单位集中在少数几个单位。这一方面,有助于集中优势力量,促进高水平的研究;另一方面,说明普通高校在社会工作领域的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社会工作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三、讨论与分析

(一)社会工作热点研究对象分析

在研究对象中,除社会工作以外,最受关注的5个研究对象是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救助及农村社会工作。

第一,众多学者热衷于社会政策的研究,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不少社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 必须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 形成公正合理的社会结构,针对居民可能具有的不同社会需要,[7]来进行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努力推进社会政策体系的建设。[8]因此,开展社会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为了社会热点,也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对社会福利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原因有二。其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其弊端也逐渐凸显,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要进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而对社会福利的研究是社会福利改革的必经之路。[9]其二,社会工作是落实社会福利政策的有效方法之一,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关系密切,要发展社会工作,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必不可少。因此,学者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到了社会福利领域。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逻辑地位的具体表现见图4。[10]

第三,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国内外以往的经验证明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大力倡导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政府的倡导使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在中央政府大力倡导建立一支专业和数量巨大的社工队伍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工作已渐渐融入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同时专业岗位的建设也在这样的融入中日渐完善。另一方面,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利他专业,是协助个体发挥潜能,并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互动的一门技术,要求社会工作者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和专业技能,只有不断努力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11]因此,学者们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热情有增无减。

第四,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实现社会救助,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工作起源于“济贫”,而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舒缓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研究热点。[12]

第五,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从事农业的人群占国家人口总数的56%,[13]“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将是长期面临的问题,农村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研究者们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度较高。

(二)微观与宏观并重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我国社会工作目前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关注具体问题和具体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这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有紧密关系。

纵观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它是发达国家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核心指导思想是由资本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新教伦理和个人主义构成的西方思想。由此,发达国家社会工作更多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原则的概念和理论。二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多为结构性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以一种群体性方式呈现,因此,更加需要一种政策性导向的宏观社会工作。前者致力于专业化且偏向微观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旨在谋求一种“个体性福祉”,而后者则诉诸于本土化,客观上需求一种宏观政策指向的社会工作,旨在满足基本的“群体性福利”。[14] 这也正好解释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所存在的宏观社会工作有余,微观社会工作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研究现状。

当然,这种研究现状除受到国际社会工作宏观的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微观社会工作研究不足还有其独特的原因。第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宏观的研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关注宏观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由于中国有着“家丑不外扬”的传统文化,大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有待提高,大多数的人们拒绝将个人、家庭问题暴露在社会工作者面前,使得没有足够的实务经验供研究者研究。第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还不够完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一线的实务工作者将微观的实务经验升华为研究论述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化之路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会否认社会工作走向国际性的大趋势。甚至有学者指出,国际性社会工作应该被定位为一门专业学科,可以通过国际性社会工作促进跨国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平等与正义,共同协作致力于人权与社会发展。[15]

鉴于社会工作国际化的要求,社会工作的国际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宏观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要通过国际社会工作这一平台,借鉴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在微观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成功经验,并扎根中国本土现实、总结本土经验、提炼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微观社会工作模式。另外,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中国特色并广受社会关注的“个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迫切需要这种工作模式。当然,所有的前提都是不放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当中的宏观社会工作发展势头较为良好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四、反思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和思考,发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一,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也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养老、留守儿童服务、残疾人福利、灾后救助等,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研究者密切关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这也是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标志。但是,也必须正视:载文中关于微观领域具体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在我国运用社会工作专业解决社会问题、协助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微观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被认为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工作研究者们应当更加关注该方面的研究。[16]

第二,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 对自身发展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在对载文内容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有关社会工作对自身发展研究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社会工作研究综述、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等方面的论文较少,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与专业方法,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论文居多。然而,社会工作对自身发展的研究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与指导的意义,因此,学者们也应更加关注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与研究。

第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更多还是以从西方传入的社会工作的框架和模式为前提,通过调整、改良与调适使其适应本土社会,在对本土社会工作的挖掘与创造方面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例如,社会工作教育问题: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经历了至少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教育也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培训发展到后来的“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中国希望通过引进社会工作来缓解甚至解决本国社会问题,并未仔细检视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也未深入论证社会工作与本土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契合性和排异性,忽视了本土社会工作的挖掘与创造,在短暂的时间里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大规模地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这背后也潜藏着诸如专业性不足、社会认同偏低、社会工作学生难就业等问题。可见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路径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也应关注本土社会工作,这种研究视角并不排斥专业社会工作,而是要扎根本土、汲取专业社会工作的有利元素,形成“个性化的社会工作”[15]。

第四,由于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的作用, 论文的产出有着地域上的巨大差异, 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在社会工作论文地域上极度不均衡的背后,将是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学生就业资源等各项工作发展的不均衡,对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对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政策上的指引与支持,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均衡、健康发展。[6]

[1]冯元,彭华民.治理与服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定位[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27-32.

[2]杨宜苗.国内市场营销研究进展分析——基于人大复印资料《市场营销(理论版)》(2008—2013)的数据统计[J]. 中国流通经济,2014(12):84-92.

[3]张晶,周曰卿. 《人大复印资料·体育》(1995—2001)的统计与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2(3):67-68.

[4]张永保,周学荣. 2001—2005年《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载文情报源的统计与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6(4):57-59.

[5]白崇远. 《人大复印资料》(1996—2000)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论文全文转载状况计量分析[J]. 泰安师专学报,2002(2):103-106.

[6]李勇勤,郑国华,李帅. 近10年《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载文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35-38.

[7]利爱娟. 社区服务视角下的社区居民需求层次研究——以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为例[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

[8]尚晓援. 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J]. 人民论坛,2010(5):35-37.

[9]方舒. 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 天府新论,2010(6):87-91.

[10]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

[11]徐毅.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路向探索[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11):4-8.

[12]胡绍雨. 刍议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与完善[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2):47-52.

[13]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14]利爱娟,白萧娟. 小组工作对低收入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减压功能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4):17-22.

[15]卫小将. 国际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回顾与前瞻[J]. 学术论坛,2014,12:19-25,96-101.

[16]王国渝. 玛丽·艾伦·里士曼生平著述及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6):71-75.

3.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三

实践地区:__市

实践人员:化学工程系职本1902班__

实践目的:助力脱贫攻坚,解读乡村振兴政策

考查形式:“云调研”与实地考察结合

实践主题:“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给祖国,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

实践组织者:化学工程系团总支

调查数据

(1)概况:

__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总面积7408。7平方公里,辖区内中蒙边境线长93。434公里。2019年末全市常居人口约为68000人,由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苗、壮、锡伯等13个民族组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蒙古语“__”意为“圣水”。__温泉群以其类型之广、数量之多、涌水量之大、微量元素之大丰富而举世闻名。又被称为“中国生态氧吧”。

(2)自然资源:

①生物资源:

__市有哺乳类动物就有5目12科30余种,禽类有12目19科40余种,其中金雕、黑嘴松鸡、黑鹤、丹顶鹤等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共有57科190属269种,其中食用价值高的有蕨菜、广东菜、柳蒿芽、金针菜等,药用植物有黄芪、黄芩、掌参等104种,食用菌类有猴头、紫花脸蘑、白蘑、小黄蘑等。

②矿泉资源:

__矿泉是世界最大的功能型矿泉之一。经中科院、中国地质大学联合进行的火山科考认定,__周围就有冷泉、温泉、热泉、高热泉等温度不同、功能各异的饮用和洗浴矿泉逾百眼。其中国家AAAAA景区-__温泉疗养院内,在宽70米,长500米的芳草地上就出露有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关节炎等八大系统疾病的矿泉48眼,其它矿泉集中分布在金江沟、银江沟一带。

③冰雪资源: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__市每年10月初形成有效降雪直至次年的4月份。在长达7个月的冰雪期内,__冰清玉洁、银装素裹,而且这里雪期长、雪质好,积雪厚度平均超过350毫米,加上特殊的山形地貌,为开展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提供了资源。

④森林草原

这里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腹地,是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汇处。森林覆盖率超过64%,绿色植被率达95%。这里地处寒温带,年均气温-3。2℃,年降雨量460毫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外国游客赞誉“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闲、度假、疗养的地方。

__贮木场和__旅游景区

__在1996年以前,是资源丰富的百年老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当地逾80%的民众为林业工人及家属。一直以来,__的居民凭借大山森林的滋养繁衍生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曾是这儿的真实写照。一株株参天大树在林业工人的号子声中被伐倒,一列列满载木材的火车顺着森林铁路驶向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油锯、车辆、人声在山谷间回荡着,收入滚滚而来。然而,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采伐,__可采林木资源接近枯竭。1996年__被确立为县级市。1998年,__市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采伐量逐年减少,直至全面停伐。在全面禁伐后,__市加快林业转产转型,发展旅游业与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建设卜留克、山野菜、冷水鱼、优质小麦等优势作物基地。树不砍了,林子开始恢复,林下资源越来越丰富,木耳、蘑菇、山野菜…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深受游客的喜爱。截至目前,__境内有6。8万人口,从事旅游业的逾5。4万人。2017年,__市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59。65万人,同比增长19。8%;旅游收入45。43亿元,同比增长19。8%。

白狼林业局采伐和白狼林俗文化博物馆

1998年,__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白狼林业局每年3万多立方米采伐任务锐减到6000立方米,之后,采伐量逐年减少直至全面停伐。白狼镇因地制宜,依托__自然资源和林俗文化,开始旅游的探索与实践,将旅游与摄影、书画、餐饮、体育、商贸等多种形式相融合,着力打造以休闲、度假、养生和户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目前,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和培育,白狼镇“林俗村”旅游品牌日渐成型,同时利用林木开拓旅游产品,制作桦树皮画、树根雕等夺人眼球。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2。1万元,比过去伐木时翻了五六番。

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获评气候生态类国家气候标志。

2019年4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__市退出贫困旗县序列。

2019年5月18日,__市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7月,荣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2019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__年1月5日,入选20__年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县(区)。

三下乡总结体会

__作为我的家乡,几年来我见证了它从大面积贫困到大部分家庭走向小康生活。近几年,位于大兴安岭腹地的内蒙古__市发展生态旅游、拓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与林为伴、靠林致富的小康路。有人离开__再回来,将桦树皮变废为宝,制作成好看的树皮画,行销国内外;有人在林间养育美丽的梅花鹿,促使林业工人放下斧头搞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以下乡的方式更好的了解家乡,国家的脱贫工作发展,我深感荣幸。走进__景区的那一刻我尤为自豪,依山傍水从砍树到看树,__的发展在于对于生态的保护与尊重。

在此次下乡中我在下乡最后一天有幸与__鹿村党总支书记进行短暂的交谈,我了解到2019年,鹿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左右。2017年,贫困户分红1。6万元;2018年、2019年,每年分红4800元,分红少了,但让贫困户在鹿园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几年下来,当地的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已脱贫致富。听到这段话,从我切身实际的观察和从小在__生活的经历让我实实在在的理解的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的意义,从禁止采伐到利用周身环境进行全市的发展改革,解决了全市大多数无业居民的就业问题,缓解了许许多多家庭的生活困境。经过此次下乡活动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看不见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贫困。尽管和前些年比,国家物质基础增强了,扶贫力度加大了,但必须在贫困地区、贫困户中间厚植艰苦奋斗精神,这事关脱贫,更事关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

4.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四

2022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人才引育创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人社业务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队伍作风建设,兜牢民生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构建大就业格局

(一)完善政策体系。

实施新一轮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增强扶持就业政策精准性,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民生项目,分类施策,动态调整。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二)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全市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将区(市)和市直有关单位纳入就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建立向市委、市政府定期报告制度。探索建立”行业聚力”工作模式,发挥成员单位促进行业就业的职能优势。探索实施”品牌引领

”行动计划,支持区(市)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就业工作品牌。评选表扬一批就业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创新工作举措。

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扩围计划”“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青雁归巢计划”,提高驻青高校大学生留青率、外地高校大学生来青率和X生源大学生回青率,组织见习实习2万人以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率98%以上。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完成3.7万个以上岗位创设任务。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帮扶率100%。鼓励社会机构吸纳困难群体就业,探索建立”海利尔模式”乡村困难人员就业试点和”维普养老模式”乡村大龄人员就业试点。实施家庭服务业”领跑者”行动。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

(四)提升服务质效。

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就业服务专员和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鼓励支持社会机构依法有序开展市场化就业服务,推动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融合的全体系服务格局。综合评估各类就业服务平台绩效,建立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群体更加广泛、服务质量更加高效的全市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

(五)强化风险管理。

健全失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机制,建立区域内劳动用工余缺调剂机制,对全市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失业和劳动用工实施动态监控。完善防范和应对规模性裁员工作预案、失业人员帮扶预案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实施城镇调查失业率制度,精准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二、推进创业城市建设,放大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六)高标准打造X创业总部。

发挥创业城市建设议事协调机制和创业城市”4+1”工作运行机制作用,加强工作制度协同、政策落实协同、赛事活动协同、工作平台协同。线下打造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项目落地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上开发创业城市云平台、小程序,搭建”创业一件事”“创业一个场景”服务平台。开通创业服务热线,创建创业者联盟,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争创全国创业型示范城市。

(七)高效能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优化调整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新一轮创业培训政策,全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联合商业保险公司探索实施”创业保”项目。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扶持3000名以上大学生创业。强化对行业创业者的精准扶持力度。

(八)高频次举办创业创新活动。

积极争取承办2022年”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举办”赢在中国·创在X”创业创新大赛、中日韩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联合部门打造线上”了不起的创业者”和线下”创业第一课”等品牌,选树一批”X市创业明星”“X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创业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开展创业训练、创业沙龙、投融资对接等活动。

(九)高水平建设创业孵化载体。

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提升孵化绩效。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人社服务专员制度,打造”众创、孵化、加速、园区”一体化孵化体系。建设”创业地图”,满足不同创业者、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个性化需求。

三、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织密兜牢民生底线

(十)推进社会保险全民覆盖。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个体及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开展精准参保扩面专项行动,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净增8万人以上。推进工伤保险专项扩面,深化完善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保机制,实现重点行业企业工伤保险应保尽保。

(十一)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省级统收统支制度,有序清理规范养老保险待遇项目。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平稳落实遗属待遇暂行办法、病残津贴暂行办法和灵活就业人员待遇领取办法。督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支持企业年金发展联盟开展工作,提高年金覆盖面。探索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

(十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

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探索工伤保险商业保障模式,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制度。开展工伤1至4级职工伤养结合试点,探索建立工伤职工长期医疗护理制度。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修订完善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和费用结算办法。

(十三)优化社保经办服务。

做好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做好编外人员及民办非营利学校、未启动改革的部队单位等特殊群体的分类管理。稳步做好第三代社保卡发行服务,探索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

四、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十四)健全升级人才工作体系。

建立党组定期研究人才工作、人才工作协调运行、区(市)人社局长人才工作专题述职等制度。加强和完善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配合机制。探索设立HR事务所和HR事务共享中心。建设人才引进数据库和人才存量数据库。编发《X市人才工作典型案例》。

(十五)开展招才引智创新攻坚。

引进集聚人才25万人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探索建立人才园区绩效评估机制。高质量举办”招才引智名校行”“百所高校千名博士X行”等引才活动,打造”项目+人才”活动升级版。建立与重点高校常态化联系机制,招才引智工作站总量达到20家以上。深入实施千名专家”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研发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行动。实施乡村人才返乡入乡促进行动,研究制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激励办法。

(十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发展。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市培育、领军扶持、重点引进,做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规模。实施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计划,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发展布局,积极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机构领军人才挂职培养,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跨界融合发展。出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评选一批贡献突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十七)优化人才服务供给。

制定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总结推广”一站式、市场化、无感化、定制化、国际化”服务模式。优化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平台。建立重点项目人才服务专员定期驻点服务机制,对服务内容实行清单式动态管理。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编制高层次人才服务内容、政策、流程清单。组建X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制订人才服务外包办法,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业化服务顾问团队。升级高层次人才电子服务绿卡,推行高层次人才”一号、一卡、一码”,探索市场化人才服务应用场景和人才社保服务应用”一卡通办”。丰富青年人才服务供给,建立青年人才网格化服务矩阵。

(十八)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万人。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金蓝领培训政策,推进企业职工培训与自主评价衔接。拓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加快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规范完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探索建立技能人才评价联盟,优化监督管理体系,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发挥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工作站作用,探索实施政府引导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模式。稳步实施技工教育扩容行动,技工院校落实招生计划1万人,推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快推进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做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备战及参赛工作,配合省人社厅举办

”山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

(十九)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促进政策。建设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扩容X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举办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升级X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打造青年科技人才集聚高地。创建品牌专家服务基地和特色专家服务平台。开展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推荐选拔工作,调整提高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津贴待遇。围绕建设工业互联网专家协作联盟等特色专家集聚平台,探索打造新型领域专家智库。拓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职业群体职称评审工作。加快教育、卫生等领域职称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发挥X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作用,全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20万人次。

五、深化人事管理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二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树立破”四唯”重”实绩”选才用才导向,制定事业单位人员越级晋升、缩短年限和特聘岗位实施办法,完善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评聘制度。完善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主管部门自主招聘、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招聘和高层次人才特聘等多元化多层次招聘体系,实施面向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公开遴选。落实国家事业单位职务等级晋升改革任务,稳慎实施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鼓励事业单位科研技术人员到企业、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创新事业单位人员培训机制,组织事业单位高级研修班。建立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专家休养制度。创新事业单位联系点制度,加强先进经验做法推广。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计划管理。

(二十一)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改革。

探索建立体现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制度。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推动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落实。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配套政策。落实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规范落实事业单位工资津贴补贴政策。创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电子档案信息平台。

(二十二)健全规范表彰奖惩制度。

做好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清理规范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及创建示范活动。优化人才激励褒奖制度,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推进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落实。开展事业单位人员定期奖励,研究出台规范事业单位人员及时奖励规定。优化X市表彰奖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二十三)推进人事考试创新发展。

加强考试安全保障,加大反作弊技术运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报名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强化事前告知和全程监管。规范考务电子档案建设。启动”人机对话”考试标准化考场规范制定和考点认证,出台《巡考保密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加强人才测评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多元化命题合作。

六、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十四)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深入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强化和谐企业联合激励,建立劳动关系和谐评价管理机制。规范和引导电子劳动合同发展。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推动落实工时、休息休假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推动集体协商工作开展。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和舆情监测,强化重点领域劳动关系风险防范。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监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规定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导。

(二十五)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完善”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联动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组织,拓展组建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联盟,打造”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楼宇”预防调解平台。探索建立企业内部职工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完善企业预防协商机制。开展金牌调解组织创建活动。深化”互联网+预防”“互联网+调解”“智慧仲裁”平台建设。优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机制,规范仲裁办案指导,加强裁审衔接。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质效提升行动,推广要素式办案,案件结案率达到93%、调解率达到62%。

(二十六)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修订《X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并调整权责清单。开展”根治欠薪攻坚年”专项行动,研发”根治欠薪一件事”信息系统,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落实,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力度,重拳打击欠薪行为。健全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按期结案率达到98%以上。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书面审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应急方案,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七、深化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人社工作创新突破

(二十七)加强人力资源国际交流合作。

实施X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计划,打造自贸区留学人员科创岛、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谷等高端留学人员平台,完善留学回国人员引进集聚体系。发挥X市境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境外商协会等机构作用,深化与澳门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关系,加大海外人才招引和交流互动。积极争办金砖国家劳工就业部长会议、”一带一路”人社国际合作研讨会,争取举办上合组织国家暨”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X专场招聘活动。围绕自贸区人才需求,依托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引进国际化产教融合型企业资源,探索推行技能人才国际化认证体系建设,打造多元化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模式,探索在技能大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走近X活动,实施”万名海归精英聚青行动”,邀请在华留学生到”两区”对接或实习。

(二十八)加快胶东经济圈人社一体化发展。

落实联盟”十四五”规划,以”项目制+清单制+责任制”方式,推进胶东五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人才服务协作、社保待遇领取资格互认、社保卡”一卡通”、人事考试等合作事项落实落地。争取国家、省支持的试点或高规格会议、论坛、合作项目等高端平台落地胶东经济圈。聚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将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打造成为区域性聚才中心、留才中心、赋能中心和合作机制完善、配置效率高效的新平台。

八、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助力改善营商环境

(二十九)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规划实施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强规划配套监测评估和重大项目管理。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责任分解和有序推进。编制实施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推进完成协同创新各项示范任务,全力做好评估验收。科学编制各类资金预算,提高资金配置和保障水平。

(三十)深入推进法治人社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和事项清单,强化”互联网+监管”平台运用。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参与规范性文件制定执行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打造人社政策法规”云课堂”在线宣讲品牌。做好政策通平台政策发布工作。扎实抓好安全稳定和信访维稳工作,加强舆情监控处置和安全应急管理。加强12333热线建设,话务接通率达到95%以上。

(三十一)促进人社要素市场化配置。

开展人社领域市场化配置理论研究、顶层设计和调研培训。实施市场配置分类改革行动,重点推出市场化程度高的新型要素融合项目。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商协会深度参与研究、提供决策建议和承接市场化配置项目的协同融合机制。完善市场化配置创新项目立项、督导、考核、推广闭环推进模式。

(三十二)推进人社工作数字化建设。

制定人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升级改造市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智慧人才”和公共就业大数据监控平台,深化政务、政企、政银协同,提升数据治理和服务能力。健全智慧社保应用平台,创建”个人e参保”新模式,打造社保乡村通服务平台。建立”X视联社保”平台,远程视频为参保单位办理补缴材料审核、参保登记等业务。创建补缴审核辅助系统。完善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继续做好大数据辅助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试点工作,建立工伤康复动态评估系统。持续优化”无感知免打扰”大数据认证体系,积极参加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大数据认证通过率达到94.8%以上。编制《社保标准化服务手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智能化,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推广”政策找人”“免申即享”。持续深化构建人社”一件事”服务模式。

(三十三)强化基金资金风险管控。

开展社保基金和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基金资金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各项业务经办风险防控规程和办法落地落实。加强基金资金风险防控行政监管制度建设。深化人社基金资金大数据监管平台建设,提升非现场监管效能。加强基金资金管理使用现场监督检查。做好企业年金合同备案后监管工作。健全市、区(市)两级社保稽查联动机制。优化完善6A资金拨付平台,推进数字人民币待遇支付试点。强化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风险防控。

(三十四)加强改革创新和调研宣传。

完善改革创新和调查研究考核推进机制,建立改革创新案例、改革创新建议、优秀调研成果专报制度。建立人社新闻发布制度,开展”人社好新闻”评选活动,组织政策宣传解读和短视频大赛,定期通报区(市)人社宣传情况。紧扣人社中心工作,加大正面宣传、主题宣传力度。继续开展政务新媒体提质增效行动,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人社系统政务新媒体。加强人力资源发展智库平台建设。

九、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十五)突出抓好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理论武装,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进”清廉人社”建设,强化监督执纪,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三十六)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培训,实施干部专项培养工程。加强系统新入职干部基层窗口实训和多岗位锻炼。加强对干部的考核、监督、管理,探索构建干部综合评价机制。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巩固事业单位改革成果。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5.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五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更是“强富美高”新XX建设深入推进之年。扎实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继续保持XX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新的一年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质量效益,更快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稳定经济增长。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做到引进优质增量和做优做强存量并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指标争先进位。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发展走势,时刻关注重点指标增长情况,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工作,以“绩效”促工改,以“工改”促增收,深挖税收潜力,堵塞税收漏洞,促进财税持续增收。二是加快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尊阳电子二期、慧昊新能源、胜达科技、采纳科技二期、大梦想城、感知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快落地、快审批、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提效益。鼓励本土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提升规模能级,夯实发展后劲。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引育梯次成长的科创企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入库无锡市雏鹰、瞪羚和准独角兽培育库企业12家以上;建设协同创新的科创载体,结合产业结构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建成XX镇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建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家、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集聚产业急需的科创人才,引进科技人才项目3个,入选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1人、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人、江阴市“暨阳英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人。四是深化国资改革。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抓手,经营做实;以整合政府资源为总揽,资产做大;以国资平台经营性业务有序推进为依托,业务做精,为各类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五是优化服务保障。坚持不懈落实好产业强市、产业强镇等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项目审批、拆迁腾地等各项工作和要素保障。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年内新增上市公司2家。深化政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密切关注困难企业运行情况,健全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逃废债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切实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环境。

二、突出园区改造,更大力度促进转型升级。

一是做优园区规划。

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我镇工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统筹考虑、科学制订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要求,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形象,促进镇域工业经济提档升级。二是做实腾退盘活。镇村合力攻坚,深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厂中厂”专项整治、“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为抓手,以亩产论英雄、定进退,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决淘汰产能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作坊),严厉打击和清理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通过回收、回购、置换等方式,确保年内盘活存量土地572亩,腾退低效工业用地1050亩,拆迁非工业用地140亩。三是做深运营文章。找准产业定位,依托现有企业优势抓招商,加快形成电子信息、高端金属制品、机械装备、医疗器材、新能源产业集群。严把项目入口关,致力于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好项目、大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注重工业园区长效管理,健全完善管理机构制度,促进工业园区整体环境面貌和管理水平提升。

三、突出建管并重,更新理念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

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增强空间治理能力,支撑重大区域战略实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塑造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华泓地块、华强地块和陆桥商住地块出让进度,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二是加快基础建设。有序推进中心污水厂扩建,开工建设新一轮农村污水治理、交警中队改造、红星路北段改建等项目,完成东华路污水主管网建设、人民路延伸段道路绿化、新丰街和陆西大街改造。三是突出常态长效。持续巩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提升城镇品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针对交通秩序、犬类管理以及乱张贴“小广告”等顽疾,采取定点管理与流动巡查相结合、专项整治与建章立制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定期模测相结合等有效举措,闭环整改问题。

四、突出绿色宜居,更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

一是强化能源管理。

树立“双碳”理念,以“碳达峰”目标为引领,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抓好“能耗双控”,加强“两高”项目管理,提高“绿电”规模。深入推进屋顶光伏电站建设,力争年底完成屋顶电站建设规模50MW。建立能耗指标储备库,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强化水气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监管企业回头看,深化涉VOCs排放重点监管企业整治,督促企业提升改造治污设施,确保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推进华西钢铁深度减排,督促纺织、涂装、橡胶、印刷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编制“一企一策”方案,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加强管网工程建设、支流支浜整治和断面水质达标整改,新建工业污染防治、管网铺设、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14个污染减排项目,推进30条镇村河道美丽河湖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消除劣五类水体。三是强化污防攻坚。认真对接中央、省环保督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民生导向,标本兼治、防治并举,全面开展自查自纠自改工作。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坚持“一案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治理,切实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压减环境信访数量,腾出区域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

五、突出民生福祉,更实举措增进群众获得感。

一是提升保障水平。

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工作主线,完善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全年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2500人,城保参保新增3000人,扶持自主创业300人。实施村社区卫生室改造提升,开展全镇在籍人口参保安全宝小额意外保险保障工作。二是推进民生事业。启动农村自来水户表改造、曙新村农房翻建、新陶家基和陆丰安置房建设和排水达标区建设,确保整体交付安置房271户,完成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加快推进XX实验中学新建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筹划举办各类文体活动500场次,开展20个惠民公益培训项目,新增体育设施面积1万平方米。实施5个现代“美丽农居”和13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新增水稻种植面积500亩。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发挥基层工作优势,推动网格成为感知风险、触角灵敏、行动迅速的基层实战单元;加快完善“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及信访稳定工作联动机制向基层延伸;推进法定途径分类处理,注重各责任单位法定途径清单运用,积极引导群众依法定途径反映诉求,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六、突出勤政廉政,更优作风塑造政府形象。

6.2022年社会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六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自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到2007年7月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145万元,人均支出水平92.49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7.6万元和17.5元;已有2236.2万城镇居民、1041.9万城镇家庭加入城市低保,较去年底均有所扩大。至今年6月底,按省(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188元/月,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城镇低保已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全国31个省(区、市)正式开始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截至今年7月底止,农村最低社保对象达到2311万农村贫困人口。民政事业费支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7%;保障农村低保2311.5万人、1074.6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4.7%和119.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71.4元/人、月,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28元/人、月。预计到年底前,农村低保对象将会达到3000万人左右,将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低保金发放到户的工作目标。可以说,自此,“全民低保”开始进入攻坚阶段。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备受关注,保障措施更趋完善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党和政府倍加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切入点。截至今年6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增加525万人和321万人,已有2600多万农民工参加大病医保,今年计划超过3000万人。与此同时,农民工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在部分城市中展开。最近,劳动部门已经研究制定出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其基本思路是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能够在城市间或城市与农村间转移接续,以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就业的特点,这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开始“破冰”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全国累计受益16719.84万人次。计划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将投入216.84亿元,对农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还将在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对口支援农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经过近10年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覆盖了全国近1.7亿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但包括学生儿童在内的2.4亿多城镇非从业居民缺乏医保制度安排。今年起,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在79个城市展开试点。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试点城市所有参保居民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40元。对困难群体中的未成年人,原则上再按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对困难群体中的成年居民,再按每年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全面铺开之后,我国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在制度上的城乡全覆盖。

(四)社会救助力度加大,社会救助体系愈加完善

生活救助——针对今年猪肉等副食价格的上涨,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因此降低。8月9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妥善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生活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确保城市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每人每月增加不低于15元,并要求各地补助资金要在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适当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加大分类施保力度,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等。中央财政还下拨资金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实行生活补贴。

教育救助——按照今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精神以及5月9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要求,今年下半年提高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保障水平。国家励志奖学金也由过去每生每年4000元,增加到5000元。高校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每年1500元,增加到生均每年2000元。中职国家助学金由过去每生每年1000元,增加到每生每年1500元。新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将奖励资助约51万名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是原来的10倍;新设立的高校国家助学金每年将资助约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比原来提高了17个百分点;新设立的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面达到在校生总数的90%(原5%),将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医疗救助——今年以来,城乡医疗救助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旗)总数的65%,上半年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8.3%;救助118.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5.3%。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旗)初步建立,上半年农村医疗救助支出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2%,农村民政部门医疗救助143.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1%;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35.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4.8%。

住房救助——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已正式实施。《若干意见》明确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国情,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是统筹规划,分步解决;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四是统一政策、因地制宜;五是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这是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重要的新举措,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五)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更加完善

今年,《社会救助法》、《慈善法》被纳入国务院、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正在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这次立法是我国最终确立社会救助制度和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标志,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家发展中更加突出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并让国民合理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取向,同时也是法制建设由过去偏重经济法制开始转向注重社会立法的一个标志,更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标志。

(六)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

根据劳动保障部发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为4655.6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达2898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全年基金征缴计划的51%。年底前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可望超过6000亿元。养老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970亿元,同比增加200亿元,增长26%。截至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1273亿元,个人账户累计结存759亿元。

今年是国务院2005年作出连续3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决定的第3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方案,抓紧落实2007年提高养老金的工作,务必在8月底前将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企业退休人员手中。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覆盖面仍然偏低

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养老保险,其享有人数只有不到2亿人,相对于2.8亿城镇从业人员及7.6亿全社会从业人员来说,其覆盖面分别只有70%和25%左右,绝大多数农村劳动者、农民工、城镇无业人员等制度边缘人群还几乎享受不到社会养老保障。城镇社会养老保障至今仍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两套制度并存,两套制度不仅在组织模式、筹资方式等方面大不相同,待遇水平差距也较大。

按照现行失业保险政策规定,农民、个体户和自我雇佣者,城镇单位雇用的非正式工、季节工等都不在参保范围之内。因此,农民工、大学生及城市非正规就业人员这三种当前的高危失业人群,大部分被排除在了失业保险之外。至2006年底,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仅占城镇就业人数的39.5%。

受制度设计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保的覆盖面仍然偏低,部分急需社会救助的人群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二)社保资金不足,支付标准偏低

由于一些制度推进仍处起步阶段,资金支持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地区更是如此。资金不足,继而产生支付标准偏低,不能解决基本问题,不能覆盖应保人群,影响社保覆盖面扩大,使社保效果大打折扣。

(三)现有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存在断层

目前,在城镇职工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间、城乡医疗保障之间、生活低保与扶贫制度之间、社会救助与鼓励就业政策之间等等,还存在诸多制度、政策不衔接的问题,需要逐步理顺。

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障碍问题。由于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国统筹,多数地区实行的是“市县级统筹+省级调剂金”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些省份规定参保农民工要在一个地方累计缴纳养老保险个人费用15年以上才能在退休后领取养老保险金。提前易地就意味着自动放弃享受该地区社会养老统筹的权利,而转入地也普遍不愿接纳流动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这种转移接续不顺畅问题的存在,导致大量农民工“退保”现象发生,损害了他们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研究拟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仍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方案中异地接续的具体操作办法尚不明朗;农民工若要回乡务农,在当前大多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接续农村养老保险将成为空谈,反而形成新的社保真空。

(四)社保资金管理问题依然严重,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我国现行社保资金管理依然是实行县乡级低统筹、管理与监督由政府或部门一手抓的体制。资金支出和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贪污、挪用的问题时有发生。社保基金运行机制尚不成熟,投资风险制约机制不完善与投资经营渠道狭窄并存,基金运行效率较低。社保资金的管理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保制度建设的一大痼疾。

三、对2008年工作重点的建议

(一)继续积极稳妥地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仍应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来扩大社保覆盖面。2008年的社保工作,应将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2008年社保扩面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应加快城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衔接;研究解决城市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及其它城市边缘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应将重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前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充分地研究和总结,理清思路,统一认识,下大决心,在更大区域范围和更多重点人群上有显著地推进。

2008年,应在进一步规范保障标准、严格核准制度、全面细致摸查情况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在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方面合理扩大覆盖人群,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二)继续加大社保的财政资金投入,合理制定支出项目,提高社保覆盖质量

2008年,应继续加大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社会救助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使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得到保障。同时,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也应保证有足够的财政配套资金支撑。对财政困难的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社保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注意支出项目的进一步合理化,提高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保的覆盖质量。例如,在失业保险支出上,应侧重增加促进就业的必要支出项目,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作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出项上,可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增加门诊医疗支出,提高其保障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尤其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项目中,可根据当地保障水平,适当增加必要的基本生活支出项。

(三)继续加强社保资金的管理和运行,降低资金管理和运行风险,提高资金投资收益

应从健全社保监管体系入手,进一步规范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应提升地方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将县市级统筹尽快向省级统筹过渡,以减少资金管理上的行政风险;对全国社保基金,应进一步健全基金托管风险评估及监督控制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基金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逐步由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向社会自治型管理体制转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选择以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为突破口,以现有国有银行覆盖全国的资金管理系统为依托,与劳动保障部门的“金保工程”信息系统相配套,实行政事分开、省级以上统筹的基金管理模式,以降低制度建设成本,扫清制度建设障碍。

应在“统账分开”、明确个人账户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个人账户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可在已实行“统账分开”的地区率先实行个人账户市场化运作试点,以提高社保资金回报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个人投资积极性。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仍应继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要继续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加强对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

(四)在社保制度设计和推进中重视制度衔接问题,将各项社保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起步、尚不成熟的阶段,尤其应重视制度的衔接问题。既要正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低起点、多层次的现实,又要审时度势,及时整合已形成的制度与政策,使其更加完整,更加有利于在不同人群间的衔接,使社会保障的实惠真正落到实处。

2008年,应重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及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与扶贫工作的衔接问题。

对农民工的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可制定全国统一政策法规,明确统筹部分随人转移的强制性;尽快建立农民工全国性资金管理系统(可与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系统合并),以保证农民工社保资金转移和支出的顺畅进行;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落实农民工的保障选择。

在城乡低保制度推进中,应注意将生活救助与已有的扶贫措施相衔接。在救助标准和扶贫标准上达成共识,据此确定农村低保救助比例和扶贫帮困对象;应将现行的扶贫措施与低保制度配套实施,注意对低保对象在就医、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或照顾,并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给予就业扶持,鼓励其通过生产劳动脱贫自救。

上一篇:冬季施工安全生产技术措施2009年10月15日下一篇:大学生网站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