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

2024-07-01

影视欣赏(通用8篇)

1.影视欣赏 篇一

影视欣赏有感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驯马手》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我们永远的伤痛与振奋。面对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日本人,影片中如散兵游勇般们的巴布、宝日玛、道尔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个体最伟大的勇气和力量,男人的智慧、女人的坚忍以及男人的壮烈,在他们身上一一体现。深深地向那段历史中现身了的已经无名可考的人们致敬,尤其是那些微软的个体,与政治、与组织无关,很纯粹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那些被引领的马匹,或许正如中华民族逐渐觉醒了的中华民众,满了力量。

始终无法忘记那次夜间的舞会,舞动着的人们,尽显桀骜不驯的生灵之美和对于自由平和生活的无尽向往;而电影的结尾部分,手持火炬在山口引路的宝日玛和切德,眼含热泪。黑暗中的火炬,我终于明白了寓于其中诸多含义,而勇气和方向,是今夜的主题。《天国的孩子》这部影片跟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着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它说的是在伊朗有一户穷苦人家,哥哥阿里为妹妹莎拉修补了一双跑鞋,在回家途中不慎把鞋丢失。为了不增添父母的负担和烦恼,瞒着父母的兄妹两人每天轮流换鞋穿着到学校读书。这个学区举行小学生长跑比赛,获得第三名奖赏运动鞋一双。阿里知道这一消息,好说歹说感动了学校体育教师,终于取得了参赛资格。在比赛途中,阿里为了争得第三名,左右顾盼,既要控制身后的第四名不让他超前,又要紧跟在第二名的身后,最后他还是取得了第一名。阿里知道获得冠军后,特别沮丧,泪水满眶,露出了最失望的眼神,因为他不想第一名的辉煌,只是想得到送给妹妹的一双运动鞋。

《天国的孩子》通过一双粉红色的小跑鞋,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带给观众一个心酸而揪心的故事。战火不断、多灾多难的伊朗,居然能拍出这样一部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故事片,使人看到了伊朗的另一面,看到了伊朗的希望和明天。

还有大名鼎鼎的卓别林喜剧系列电影里的精彩片段,很有喜感,但无奈时间的短暂无法完全的欣赏。从童年时踏上维多利亚舞台和英国音乐堂,直到88岁生命终结那一刻,卓别林的舞台生涯持续了75年光阴,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影视欣赏的课程中,李老师给我们欣赏了很多经典的中外影片,令我们感悟颇深,赏心悦目。影视欣赏这门课结束了,但是影视的魅力无时不在吸引着我们这些影视爱好者,无时不在你我左右。

2.影视欣赏 篇二

目前我国英语高考形式主要是笔试, 大多数英语教师忽视听说课的训练, 只是让学生听录音做听力模拟试题, 此方法简单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山区的听力教学, 听说设备不足, 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听记笔记”的传统模式进行, 听说能力培养几乎为零。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中学英语听说教学,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采用影视欣赏进行听说教学, 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听说教学策略。

二影视欣赏听说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兴趣理论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 所产生的积极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思考与探索, 并表现出持续的热情。拥有浓厚的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 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对中学生来说, 对一门课程感兴趣, 就会更加刻苦地探索研究, 集中精力去获得相关知识, 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这些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能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欣赏用于课堂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善听说教学策略。

2.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

该理论指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 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性的”。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 又有足够的量, 习得就自然产生。输入的语言必须是真实有意义, 才有真实的语境产生, 才能被学习者较好地理解。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 要重视非智力因素, 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 从而更有利于语言输入, 尤其是英语听说的输入。因此, 在选择学习方法、策略、组织教学时应多考虑“情景过滤”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在影视欣赏中轻松快乐地进行语言输入。

3.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获取信息是多方面的, 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其他器官获取的信息仅占6%。相关资料表明, 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 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 自己听到同时看到内容的50%。显然通过影视欣赏来刺激学习者, 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传统模式的课程中更大更多, 而且更有利于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景的重要性, 认为学习只有在真实的背景下, 借助社会性的作用才能积极有效建构知识, 重组原有知识结构。影视欣赏的教学策略正好符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要求。

三影视欣赏听说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明确教学目标

影视欣赏只是作为一种听说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 为英语教学服务, 切忌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英语听说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不是单纯娱乐性地观看影片。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英语水平列出不同的学习任务, 针对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反馈形式。在播放之前根据具体情况做简要说明, 补充一些语言信息和文化背景,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 影视欣赏内容的选择

选择影视内容要结合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符合学生目前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高中学生语言储存量有限, 英语水平也不高, 听说能力远远达不到英美原版影片所需求的语速, 难度超过学生目前水平, 令学生的“专心”“兴趣”成一句空话, 更别提语言的输入及学习。第二个原则是要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 能够反映友爱、正直、诚实、乐观、勇敢等积极主题的影视。

3. 注重影视欣赏的教学组织

影视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因此课堂主要活动形式应以听说为主。如:模仿人物语音语调, 议论、陈述个人观点, 利用想象力猜想剧情, 分析人物性格, 描述人物形象, 谈谈观后心得等。以班级授课、个体自主学习、双人或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形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作用。活动要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错进行, 动静结合,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听说教学目标的要求。

4. 注意教学任务的合理设置

选择了合适的影片之后, 教师应结合影片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 合理设置课前、课中、课后各项任务, 让学生通过视听说完成教学任务, 理解影片情节。作为影视听说课除了布置听说任务, 还要注重读写在课堂中的训练, 如何才能合理安排?大量研究表明:听者在具备或被提供背景知识后, 能较快地进入听力状态, 主动利用大脑已有的背景知识来解码话语, 弥补生词、难句所造成的信息差, 从而保证整体语篇理解, 所以在教学任务的布置上要注重听说, 兼顾读写并做好合理设置。

四结束语

影视欣赏是目前很受师生欢迎又能帮助中学生提高听说能力、效果突出且形式新颖的一种教学策略方法, 学生不仅能听到纯正的英语, 看到英语运用的真实情景,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听说教学策略的一个飞跃也是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希望所在, 既寓教于乐又前景远大。

参考文献

[1]徐志英等.英语电影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3.影视欣赏与听力教学 篇三

一、将影视素材引入听力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传统的听力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是先讲解单词,然后播放听力材料,最后核对答案。有的老师还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听力学习任务,让学生做精听和泛听的训练。但由于听力材料及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较高的学习兴趣,最终收效甚微。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大量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习得者通过听和阅读输入并理解比他当前的语言能力稍微多一点的语言材料(i+1)。同时,Krashen还指出,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所输入的语言信息都应该是真实的,且应具备既有趣又相关的原则[1]。电影用真实生动的画面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立体的语言素材,并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充分调动其视觉和听觉双方面的感官获取信息,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不知不觉提高听力能力。

二、如何将影视素材引入听力教学

将影视素材引入听力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影片的插叙和欣赏,而是需要教师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合适的影视素材进行编辑、剪辑后,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其充分的为听力教学服务。因此,教师的各项前后期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听力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作些简要的介绍。

1、课时的安排与影片的选择

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英语专业的听力课程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每学期有32课时,每周2课时。为了保证教材教学任务的完成,每学期共选择4部电影,每部电影平均用4个教学周,在每周课堂上花10至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些课堂练习和活动,同时还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影片欣赏有关的课后练习。

面对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用于听力教学的影视素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可教性、可学性及可视性,所选材料应难易适中且语言信息量丰富、语音清晰、纯正。如针对大二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选择的4部影片是《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老友记》(Friends)和《木兰》(Mulan)。由于篇幅有限,现就《辣妈辣妹》(Freaky Friday)这部影片在听力课堂上的运用作些具体介绍。

2、课堂教学实践

(1)课前预习

由于听力课的课时有限,在课堂上播放完整的影片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先将影片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让学生提前将影片预看一遍,了解影片的情节内容,为学生能参与课堂上针对某些片段设计的活动作准备。此时上传的影片为中英双语字幕,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了解情节的同时,对对白语言稍加留意,记下不懂的单词和短语,以便观看后查阅学习。在学习这部影片的第一次课上,让一至两个学生用英文复述故事的情节,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课堂活动的组织

根据课时的安排,教师选择了四个不同的情节片段,并分别设计了四项不同的课堂活动。

活动一:无声观图像

教师选择几段主人公安娜和其乐队成员之间有关能否参加周五选拔赛的对话片段。先关掉声音并隐藏字幕,让学生通过看图像根据人物的表情猜测各个人物说了些什么,同时鼓励学生结合人物的口型及课前观看影片的记忆自行编写对白,然后再打开声音及英文字幕让学生互相点评与原声的差异。这种无声观图像式的活动让学生始终以一种探究的学习态度进行听力训练,同时也了汲取了大量的有关校园生活的丰富、鲜活的语言素材。

活动二:无图像听声

教师播放几段安娜与其母亲在故事不同发展阶段的对话音频,让学生通过听人物的对白及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来猜测安娜与母亲是在争吵、谈判还是取得了相互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精听对白,完成针对对白设计的填空及问答题。

活动三:角色扮演

教师先隐藏字幕播放杰克与安娜和其母亲的对话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充分调动其视听双方面的感官来理解人物的对白,接着再关掉视频,只放音频,让学生听写对白,然后让学生根据英文字幕核对并跟读模拟原声,操练几轮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此种角色扮演也可异性互换,即模仿异性角色,以增强对话的趣味性。

活动四:音乐欣赏

《辣妈辣妹》这部影片不仅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及家庭生活,语言对白诙谐幽默,影片的插曲及主题曲也充满激情和活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在最后一次课上,教师选择播放了影片中的插曲《one more time》及结尾的音乐表演《Ultimate》,让学生作歌词听写练习,并让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准备后作演唱表演。

3、课后自主学习

因课堂课时有限,每次课后,教师让学生对所学片段的台词进行反复的跟读、模仿和背诵及听写练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的工具书以学习对白中出现的单词和短语,从而扩大词汇量。通过课内外对台词的反复精听训练,学生对这部影片的语言已是非常熟悉和理解,当教师最后让学生观看只有英文字幕的电影时,他们便会很轻松的享受原汁原味的原版电影,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学生反馈

在学院召开的期中教学座谈会上,很多同学都认为这种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打破了传统听力课堂的沉闷气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影视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听力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听力及语音语调的水平,也学会了大量地道的英文,获取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四、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将影视素材融入听力教学是听力教师的一种新的尝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各种类型的英文电影,为学生筛选适合的影片。同时,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视频剪辑技术,学会运用及操作各种视频编辑及播放软件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另外,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学会利用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语言的输入、输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2]。

结语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影视素材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突破口。他们的结合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的寓教于乐,又充分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3]。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影片来精心设计符合听力教学目标的各种课堂活动,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在思想、修养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影视资源也得以体现出其为外语教学服务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1]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1982.

[2]刘兴,试谈大学英语听说课中英文电影的使用[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影视动画欣赏》 篇四

摘要:当下动画创作对于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越来越重视,形成了一股别具一格的“中国风”。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十年间美国动画的创作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变化。2008年作为中国年,美国梦工厂有重磅推出了《功夫熊猫》等四部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这些作品或者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或民间传说,或者以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者运用了大量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比如麻将,二胡,毛笔,灯笼,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等等。尽管不乏可看性,但很难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及生活理想。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电影中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并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美国电影中中国分元素的进行解读,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真正的实现强势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动画创作 跨文化传播 中国风 《功夫熊猫》 民族特色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以及民乐等民间艺术,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例如《功夫熊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中国的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动人的动画故事,使得熊猫这一形象跃然银幕,美国这一动画大国,其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还特别重视细节的刻画。动画片中的每个动画形象都非常的生动活泼,无论是它故事的取材还是角色的创造都很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心理。不仅如此,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汲取创作元素,《功夫熊猫》《花木兰》虽然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但它的创作形式和赋予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美国化的。有着浓郁的美国本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在《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处理中却体现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特点。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意境的把握和体现,即便带有某些曲解或模糊,或者仍然无法摆脱西方视角,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它其实突出了创作者尊重中国文化内涵的诚意和努力。《功夫熊猫》并不是将中国元素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将中国文化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我们可以从第一分钟就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气息,连梦工厂家喻户晓的标识都改变成中国风格,钓鱼男孩带着斗笠一副短打服饰,用草上飞的方式跃到空中。紧接着出现的中国元素有:写意风格的山水、功夫、太极、书法、针灸、穴位、鞭炮、面条、豆腐、包子和无处不在的汉字,以及丽江的小桥,黄山的云海、桂林的山峦,这些具备东方古韵的元素都呈现正在三维动画世界里,到处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将中国风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本论

中国观众对美国电影中“中国风”电影做出的反应,折射出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根据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在文化的生产、传播或者理解、接受过程中,参与者透过自身文化的棱镜去审视“他者文化”,并且运用自身文化所固有的方式去编码和解码,观众观看电影的过程,既是参与电影意义构建的过程,必然与观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的文化北京息息相关。

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导向,促使美国电影在主题、取材以及拍摄方法等电影生产的一系列环节发生了变化。他们宣称“永远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

另外,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其实,思维方式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整体的思维偏向,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类型。所以形成了不同风貌特征的民族文化形态。具体的差异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美国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中国人擅长“整体”和“综合”,美国人推崇“具体”和“分析”。中国人注重“统一”,美国人注重“对立”。

此外,美国电影工业更追求电影的娱乐性,总是采用直观,幽默的方式叙述故事,追求较为表面化的戏剧性效果,同时以猎奇的眼光看待异质文化,相对忽略其复杂的内涵,而中国文化承接着“文以载道”的传统,观众习惯于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审读电影,对艺术文本本能地具有意识形态的反应敏感性。国内外优秀原创的作品都是取材于原有故事或者传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通过分析作品来总结规律,触发灵感,才能更好地知道创作。《花木兰》、《功夫熊猫》都体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创作者清晰的国际化视角,《功夫熊猫》之所以洋溢着如此浓厚的“中国风”,也正是要在日益强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占据先机,赢得市场。创作者的全球化视角决定了创作者必需跨国、跨民族、选择全球都可以接受的题材。同时,主创者还将对国际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重新整合,积极吸收全球话的文化精英,献计献策。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动画创作者来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动画创作的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的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它是存在于创作者血液里面的。

美国电影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因而力求传达能被全世界都理解和接受的所谓共通人性和普世价值观,并予以肯定。然而,作为精神产品和文化载体,美国电影不免打上美国价值观的烙印,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美国,父与子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孝道,因而父子之间是一种“等级”关系。在《功夫熊猫》中,阿宝的父亲竟然是一只鸭子,这让中国观众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认为这是有辱国宝熊猫的形象。

毫无疑问,对中国形象定型化的印象和评判或多或少决定了美国电影对中国的定型化叙述。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美国电影中的“中国风”体现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定型性观念,但是美国电影在全球大众文化市场上畅销不衰,也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普适性。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但后者又是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这是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所在。如果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出去,实现强势的跨文化传播,应在电影生产的编码过程中,发掘即具有本土特色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资本”,桐乡市同时应以宽广开放的心胸包容异质文化,兼收并蓄,提升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这大概就是美国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国传统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唯一风格,民间美术也不是动画创作元素的唯一来源。它只是在某个时期代表中国时代特征的动画表现形式,当具体到某个动画制作时,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则需要结合题材而定。对于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动画创作更是如此。民族的就是传统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越容易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传统艺术行书丰富,这正是我们动画创作的源头活水,无数精华值得反思,而且作为中国人也有能力将这些文化渊源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全球化越演越烈,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艺术创作中的关键因素。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动画作品的创作也不能一味地禁锢在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中寻求创作元素,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接受国外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同样,动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每一部动画短片都是创作者个人的思想结晶。可见,不管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所创作的动画形象都带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无论是造型、语言、服饰还是它的举手投足都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民族风格其实已经在我们每个动画创作人身上都隐藏着,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风格之上的个性,个性才是一部动画片的闪亮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钢。

【参考文献】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9

2、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9

3、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影视欣赏--《后天》 篇五

[摘要] :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很多灾难片中从开始一群人到最后一男一女拯救世界的固定模式,《后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一个突破,即在这部电影中,无论科学家Jack Hall还是他儿子Sam Hall抑或是其他的角色,他们都不是英雄,他们都没有拯救世界,从头到尾他们都只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亲人,可正是这样,才让这部片子变得更加动人。

关键字:灾难片 影视艺术

正文:

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全片汇集了大量顶尖特效,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笨钟都将被冻成冰柱,场面极为壮观。当然除了铺天盖地的自然威胁之外,也将细密交织父子及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动人情感。

作为一部灾难片,影片中的特技效果令人震撼。电影中有几个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1)几股龙卷风肆意袭卷着洛杉矶城,一位大厦内的清洁工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似乎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觉有些异样,再推开一间屋子的门,却发现脚下已是深渊——原来龙卷风甚至将大厦的外层刮落!此时镜头外拉,整个洛杉矶城一片废墟,满眼荒凉。(2)影片中,最经典的画面就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转而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的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城市大半也永久埋入冰雪之中。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福斯公司也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鸟、龙卷风、天地大冲撞等灾难的视觉奇观。

在色彩和光的运用上,《后天》这部影片主要使用了蓝、白、灰黑三种色彩。而其中蓝色又按照剧情的发展分为深蓝和天蓝两种。灾难开始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大水掩没城市,此时整个地球都被笼罩在一种有些混沌的深蓝色之中,加之象征着恐怖的黑色,连人们的着装几乎一概都是深色系,银幕前光线一片昏暗。这样的色彩和光线的使用,很好地渲染了灾难的可怕,给人的震撼。而当全世界都被冰冻,我们看见了被冰雪覆盖的自由女神像,此时的纽约只有两种色彩,天蓝和雪白,光线在此时又变得光明起来。而这样的蓝与白正是地球本身应该有的色彩,这样的色彩运用清楚明了地点名了本片的主题,即唤醒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一切都做到充分渲染情绪,让人完全感受到寒冷、潮湿、温暖等等气候变化带来的感官反应。

在声音的运用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导演艾默里奇用“静”抒情。比如卫星划过时不再有“轰”的低响,而是一种极其安详的静态。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以下两个场面———纽约化作冰川之后一艘巨大的邮轮静静漂入纽约街头,以及暴风雪过后,丹尼斯-奎德和队友在半掩于雪地中的自由女神像下走过,仿佛来到了又一个时空中的人猿星球!前者的静,给人一种因为吃惊而不知所措,后面的静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后天》这部影片直观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运用电脑特技营造出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发生的“后天”,但特技之后,我们的心被深深

地震撼到,隐隐地感觉到那个“后天”真的并不遥远。

电影《后天》结尾,山姆和其他几个幸存者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爸爸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抚慰人心灵的结尾,一个人们期待得到的结尾。因为这个光明的尾巴无非是一个象征,包括杰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们,都无非是象征。象征着人类的理智,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象征人类的短视和反省。理智让我们对灾难保持警觉,未来命悬一线,而短视使我们对灾难毫无戒备并且自食苦果。

自己的感想

在好莱坞大片里,每当地球和人类灾难临头,不管是彗星撞地球,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袭击,总会有一个凡人英雄,凭着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运气,拯救人类于生死边缘。《后天》里没有“救世主”,在巨大灾难面前,谁也不能充当英雄,但却不乏智者和勇士,杰克就是这样一个主角。还有英国科学家莱逊。他们预见到了人类即将遭遇的悲剧性结局。在灾难片里,主角常常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平时与“英雄”和“勇气”毫不沾边,比如杰克,一个古气候学家而已。而现实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谁会知道一个叫钟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

电影的主旨是提醒每个人:关心我们的未来!片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疑是一个警示——别以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它就在眼前。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可是,谁能给我们的后代以承诺,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最初总是植根于想像之中。登月飞天曾经存在于遥远的传说中,今天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当初也只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谁敢说,《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只存在于电影中?谁敢说《28天》《28周》永远不会出现?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ill be?这是《后天》海报上的一句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奥斯卡金像奖——百部获奖影片》

著者:张弘、俞伽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与电影一起私奔》

著者:王樽

6.影视欣赏 篇六

论 文

题目: 《鬼妈妈》 姓名: 王丽锋 班级: 材控 0801 学号: 200848480114 完成时间: 2010-5-31

鬼妈妈

《鬼妈妈》讲了一个比较老套的故事。一个阴魂不散的老妖怪通过缝制人形木偶来攫取人类的灵魂,并以此延续她不死的生命。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外弱内强的小女孩——卡洛琳。卡洛琳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抱怨,不可口的饭菜、冷漠的父母、装神弄鬼又话痨的小邻居,楼上住的神经质的杂技魔术师,得不到的小手套以及无所事事的无聊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抱怨的理由。她和我们许多人一样,面对不如意的生活,无力反抗却又极不甘心,无计可施之下除了抱怨,也别无它法。

有一天她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梦中她穿过家里那道神秘的小门,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有另外一位母亲会做可口的美味佳肴,而另一位父亲虽然弹钢琴时有些神经质,却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骑着螳螂为卡洛琳种下了一片神奇的花海。说它神奇是因为这些花会像动物那样讨好卡洛琳,她走过花们就闪闪发光,甚至还会挠她的痒痒。

不仅如此,当另一个父亲带着她骑着螳螂飞向空中时,她发现那些花竟然组成了一张巨大的自己的脸。在小门后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话痨的小邻居伟伯恩也变的彬彬有礼而沉默寡言,偷东西的老鼠会蹦跳着做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老太太会返老还童带着卡洛琳玩空中飞人。没错,这里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除了里面的人都长着诡异的纽扣眼之外。

但是故事到这里,有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这里都能梦想成真,你愿意永远留在这个世界里么?哇唔,当然了,为什么不呢?

老妖婆允许你走进她的世界,可决不允许你在她的世界里走来走去。为了让卡洛琳成为她的新人偶,她抓走了卡洛琳的父母并且将其囚禁于一个水晶雪球中,想救出他们就必须和老妖婆玩一个探险游戏,输了就成为人偶,赢了就能救出父母,并且释放那些所有被鬼妈妈囚禁的灵魂。当然了,虽然过程很曲折但光明的前途总会到来的。

那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为了引诱她而存在的美丽陷阱。这样的情节完全可以和现实生活相印证,如果你忽然发现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了,那么就要小心了,这百事百顺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不如意的现实和虚拟的美好,你会选择生活在哪个里面呢?

其实我们都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现实里。这就又要老生常谈了,美好的现实是需要用辛勤的双手来创造的。影片最后,卡洛琳一家人把自己的院子里都种满了花,并且邀请邻居们前来观赏。虽然这些花朵没有虚拟世界里那样充满灵性,不会讨好主人,也不会给人挠痒痒,但它们有种天然而平凡的美——真实。所以,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吧,尽管它充满了种种的不如意,但毕竟不需要被缝上纽扣眼。而且,我们还有希望。守护我们的心灵之魂,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不如意的世界,让它更加美好起来的希望。

至于本片的音乐,就我而言,我认为它已经达到了和剧情无缝融合的地步。也就是该恐怖的时候让你觉得恐怖,该紧张的时候让

你充分紧张,不过一切都结束之后,你却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毕竟什么东西太好了就显得不真实,而不真实又往往温暖。爸妈老了而我还未长大。

只是孩子终究不可避免的会长大,会看到爸妈不经意间褪去父母的外衣,变回世俗中的男男女女,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地鸡毛,甚至,连孩子也当成陌生人。于是我们只有自己去面对女巫。有些女巫直接张牙舞爪的就冲过来,有些女巫会打扮得五彩缤纷来魅惑你,也许你会直接被吓得两股站站,也许你会深陷梦境无法自拔,丢掉那个可有可无的家,但是无论如何你必须成长起来,战胜貌似强大无比的敌人,去拯救你自己,拯救他人的灵魂,甚至拯救你的父母。他们也许不会理解你,甚至反对你,而你则只有靠自己。

家是避风的港湾,归港的船不会也无需解释归港的理由。只要最后一家人能团聚,其他又算得了什么呢?

电影《鬼妈妈》,又名《卡洛琳》,是一部改编自旅美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同名畅销书《卡洛琳》的布偶动画片。内容讲述一个名收卡洛琳的小女孩,随父母搬到新的城镇后,在新家的客厅里发现一个神奇的门,通过门后的通道,她到达了一个和现实生活完全一样的镜像世界(鬼魅世界),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小伙伴及邻居,但他们的眼睛都被缝上钮扣,鬼妈妈为了永久留住卡洛琳,准备给她的眼睛也缝上钮扣,卡洛琳在黑猫和小伙伴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鬼妈妈,返回现实世界。

《鬼妈妈》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电影的内容也是非常的诡异,也许是太西方元素,所以东方人理想起来有一些难度,如果

父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孩一起到电影院去观赏此片的话,父母亲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课,否则会被孩子问的哑口无言的,父母亲连动画片都看不懂的话,今后在孩子面前还不威信扫地啊。不知道看过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时有没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没有弄明白,特别是那个系在眼睛上的钮扣,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含意?还有所谓哥特式风格,还是后来上网搜索,才知道就是“鬼片”呀。也许我是多虑了,小孩子看电影也就是看个高兴、看个热闹,他们只要看到“好人战胜坏人”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会去探索银幕背后的什么“大道理”。

如果真要试着诠释影片的主旨,我觉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比较适合,所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出身时的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是通过父母的训练与外界打交道形成的人格一面,简单的说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让本我随心所欲,以至毁坏了自己。《鬼妈妈》的原著就是作者写给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书,小说中的卡洛琳的父母非常忙,没有时间陪她玩,为她作可口的饭菜,所以对现实很不满,当然就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就通过客厅里特别通道,进行了一个镜像世界,在那里她的父母对她非常的好,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当然小女孩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无止境的得到满足的,所以她必须付出可怕的代价,最终她还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状态。因为儿童的人格正在形成、建立的过程,所以和父母亲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无数次的冲突后,孩子的自我得以形成,如果试图逃离父母亲的掌控,有可以带来的后果也就是灾难性的。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该片的传统制作风格,导

演摒弃了现代电脑制作工艺,严格按传统的逐格拍摄,这种怀旧风格也许只是为了和影片故事风格相一致,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靠技术作为其买点,因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经是非常畅销的书籍。

看完电影,觉得这个片子初看之下是一个充满奇幻的影片,而它的主题是围绕着少女时期的心理与教育展开。而我却从中读出些别样味道,我看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所谓古语有云:物极必反。我小时候玩得很疯很野的时候,身边总是有大人告诫我说,乐极生悲、物极必反„„虽然当时我也许理解不了多少,但快乐的心情总是会因此受到一定的打击。为什么人不能纵情的快乐呢?生活于大千世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缺乏所谓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滋长。我觉得有些老人家的生活状态就比我们很多人乐观得多,我往往从一个迟暮的人身上看到了朝阳的色彩,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的人们却带给人颓废与沉沦的感官。我并不想抨击谁,也不想暗示什么。也许我只是也在追寻,追寻一种如夏花般绚烂,却如星空般永恒的人生。《鬼妈妈》导演亨利?塞利克根据尼尔?盖曼的同名小说改编动画新作。《鬼妈妈》描述了小女孩穿越古宅中的小门,在诱惑中战胜自己拯救父母的故事。

《鬼妈妈》是一个黑暗色调童话,风格迷离梦幻,让人忘记现实。以下简单写下个人的观后感:诱惑:绚烂与灰色:在灰暗色调的现实的老房子中,卡洛琳是一个不受关注的任性小女孩。有一天,她不小心发现了屋中一个影藏的小门,在老鼠的引领下,他钻进了那个洞口。在那个平行世界中,事事顺心,所有愿望被可以被满足,还有另一个

妈妈,她在绚丽多彩的游乐园游玩,在大剧院中看马戏团的表演,她觉得那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妙。然而,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是一天,当她闭上眼再睁开她依然睡在她现实的床上。梦幻与现实,在这一刻发生了错位。什么才更美好,是绚烂的梦,还是灰色的现实? 灵魂:纽扣与迷失:

有一天,另一个妈妈终于表露了她的目的:

原来,她是一个女巫,她喜欢收集孩子们的灵魂,通过缝上眼睛的方式。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是一天,闭上眼睛,被缝上了,再也睁不开是一辈子。卡洛琳吓坏了,她躺在床上,可醒来仍然在那个平行世界里,她到处闲逛,发现原来光鲜亮丽的世界变得比现实更加黑暗苍凉,表面的美丽终于变得揭开了面皮,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她不断的逃,终于在黑猫的帮助下,逃回了现实世界里,然而,现实里的母却被女巫带走了。战胜:爱与恐惧:

卡洛琳鼓起勇气,带好装备,和黑猫一起又一次钻进了小门,她和女巫玩起了一个游戏,用灵魂作为代价,要求换回父母和以前被女巫抓走的灵魂。她在黑暗世界里寻找,恐惧如影随心,让人屏住呼吸,不敢出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回了她的三个希望,黑暗的世界在无声的崩溃。逃回现实的小女孩,关上门,上好锁,开始藏钥匙。女巫的钢爪,穿越时空,终被小女孩的朋友砸碎,那把钥匙被扔进不见天日的深井,在这次童话世界的逆袭中,她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一切恢复了原状,小女孩有了显著的成长,家庭的关系开始变

得和睦,眼中的世界因为经历而变得不同。眼睛还在,心还在,爱还在,心底的恐惧和那扇儿时的小门却会永远停留。希望不要再有人翻过那扇小门,希望女巫不会再有机会出来,不过,人们的欲望不会消失,明天的事,又有谁会知道呢?

小女孩卡洛琳搬进新居后,破旧而又死气沉沉的环境让她感觉无聊透顶。无趣古板的父母,怪异的邻居,还有一个讨厌的小男孩和他的小黑猫,这样的生活对于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的她来说,简直要了命。

不过事情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糟,一个夜晚,她居然在家里的第13个门后面,发现一条秘密通道,喜欢刺激冒险的卡洛琳当然不会放弃一探究竟的机会,于是她顺着那条通道慢慢的爬了过去。

卡洛琳发现通道另一边是一个和现实完全相同但又不同的世界,一切现在都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复制,但是自己那些梦想却又在这里得到了实现。而最让卡洛琳高兴的是,这个世界里的妈妈对自己和善可亲、百依百顺。可是后来,她发现了这位“鬼妈妈”准备给自己换上纽扣眼睛,并把自己永远留在这个“奇妙”的世界。卡洛琳发现自己大祸临头了,她必须想办法逃出“鬼妈妈”的...(展开全部)

你相信在你们家某个角落里有一条通往另一样世界的通道吗?可千万别爬进去。

小女孩卡洛琳搬进新居后,破旧而又死气沉沉的环境让她感觉无聊透顶。无趣古板的父母,怪异的邻居,还有一个讨厌的小男孩和他的小黑猫,这样的生活对于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的她来说,简直要了

命。

不过事情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糟,一个夜晚,她居然在家里的第13个门后面,发现一条秘密通道,喜欢刺激冒险的卡洛琳当然不会放弃一探究竟的机会,于是她顺着那条通道慢慢的爬了过去。

卡洛琳发现通道另一边是一个和现实完全相同但又不同的世界,一切现在都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复制,但是自己那些梦想却又在这里得到了实现。而最让卡洛琳高兴的是,这个世界里的妈妈对自己和善可亲、百依百顺。可是后来,她发现了这位“鬼妈妈”准备给自己换上纽扣眼睛,并把自己永远留在这个“奇妙”的世界。卡洛琳发现自己大祸临头了,她必须想办法逃出“鬼妈妈”的魔掌。

可卡洛琳是一个只有十几岁大的小女孩,正如这个年纪的其他孩子一样,卡洛琳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童趣一般的好奇心。因为种种原因,她的父母决定举家搬迁到另外一个小镇居住,搬家对于大人来说是一份相当繁琐和累人的工作,但对于小小的卡洛琳却是相当有意思的一次经历。同样的,这个全新入住的小镇对于大人来说是相当的阴郁和诡异,但这一切在卡洛琳的眼中都是那样的有趣,不论是训练了一个老鼠马戏团的老爷爷,还是整天吵架的怪异姐妹都成了她探索的对象。

7.论影视艺术之视听语言欣赏方式 篇七

在电影电视中视听语言主要指的就是为影视的叙事需要而必须的声、光、电、色、画面等元素, 在电影电视中主要集中表现为影视的画面和声音两大系统, 人们习惯上把之统称为“视听语言”。而影视艺术在“视听语言”的叙事中贯穿于其中的法则, 就是影视的语法“蒙太奇”。正如我国的导演影视理论家郑洞天所说:“导演用视听语言叙述着一个世界, 这种语言的词汇是画面和声音, 而语法, 就是蒙太奇。1”所以, 画面和声音是影视语言的两大基础特征。而观众对影视艺术进行欣赏, 如从影视视听语言的方式进入, 综合起来说, 一般我们认为在“视听语言”综合的影像中应从电影电视画面的构图、色彩、声音等角度来对影视艺术进行欣赏和整体把握。

一、构图角度的欣赏

构图即画面内容在一定画面中的结构形式, 指被纳入画面中的表现对象及各种视觉造型因素在画面空间中的颁布和配置, 它是艺术家进行画面创作和艺术传达的重要艺术手段。它包括被摄物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 以及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 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

构图作为传统空间艺术的表现手段, 有一定的法则。比如, 要使主要形象的位置安排在视觉的中心部位, 让所塑造的形象的各个构成部分得到最佳的展现;在布局上要摈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 使之干净利索、丰富饱满、紧凑完整, 富有表现力。在进行画面构图时, 要考虑到对象的多与少、大与小、近与远、重与轻, 光线的强与弱, 影调的明与暗, 景物的实与虚等等的对比均衡;要选择特定的拍摄角度, 通过诸如“近大远小”等视觉印象, 在二维平面的影视画面上创造三维的空间效果, 给人以立体感的联想。当然, 在具体创作时, 灵活运用, 也有突破常规的做法, 有时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作为欣赏者从构图的角度进行欣赏, 实质上也和创作一样, 应从以上的方式进入赏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从构图角度进行欣赏, 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关键是看各种不同元素在画面中是否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和是否产生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如影片《红高梁》, 开头的“颠轿”部分, 影片把迎亲队伍放在在一望无际、满天黄沙飞舞的十八里坡, 加上迎亲队伍人物外形的彪悍, 在蒙太奇艺术手法下组成的这一段动态画面构图的造型, 首先表示现出一种很强的动感节奏和一种很粗犷的生命力量, 构成了一种极具内在生命张力的画面结构, 在获得了很强形式感的同时, 还传达出许多有关故事内容的信息量,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故事发生的主要情节, 而且通过画面构图中的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物外形, 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再看《泰坦尼克号》最后展现船身断裂及下沉的这一段画面的动态构图, 在一种深远的幽蓝偏黑背景下, 船身开始断裂, 数以千计的人群个体在无望的极度惊惧中拼命逃生, 整段动态画面除了带来整个历史灾难重演的视觉震惊奇观外, 还带来了浓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视觉震惊的同时, 观众的内心受到更大的震动, 并与船上的人经历了一次生命无归的逃生状态。这段画面的造型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奇观的需要, 而且引起了观众对历史、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对“人类生存状态”象征的画面构图造型, 而不是简单地迎合观众满足观众对“视感”的需要;画面的惊奇视觉效果, 已经从对人的生命遭到灾难压迫的历史事件重演, 而引起观众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 从而使整段画面构图的动态过程, 具有很强生命张力和艺术冲击力。再如美国的《挪威之歌》片首有一组描绘挪威风景的镜头, 它严格按照“黄金分割”的布局拍摄, 给人以匀称完整的视觉美感。可见, 对规则的不同运用都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关键是看画面中各种元素的变化是否具有和谐有机统一的关系和整体效果。

总之, 影视艺术中的画面构图及其各元素之间互相的连接好比文学中的遣词造句。内容再真实, 如果用词不当, 句子不连续, 也会削弱其表达意义, 削弱其综合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二、色彩角度的欣赏

色彩是影视艺术画面构图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欣赏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是因为色彩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具其独特的作用。

色彩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它的原始功能和基本作用是还原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 色彩的出现, 加强了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逼真性, 加强了观众对屏幕艺术世界的认同感。但色彩的作用不仅在于此, 作为一种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 它往往包含着比还原生活更为丰富的艺术内蕴, 即它在影视艺术世界中作为一种视觉元素, 还具有抒情、传神、表意、象征等作用, 运用得当可从一定程度上拓展画面的表意空间, 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影片《红高梁》对红色的大量使用, 狂舞烈红的红高梁、饱满的红轿子、红盖头, 以及影片最后“我爷爷”以酒坛轰炸日军, 映照“我爷爷”身影的殷红残阳等红色系列画面造型, 非但表现出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生命力与生命情感, 如自由、狂喜、炽热、粗犷、抗争、悲怆、凄美等等情绪情感氛围, 在视觉效果上也形成了王一川所说的“刻意追求红偏黄效果, 给人以鲜亮、热烈、火热感觉, ……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几乎空前绝后的强大的视觉盛宴”, 红色也因此成了特定环境下强劲生命力的象征。还有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虽摄制于90年代, 但为了突出那个年代与特定环境下法西斯的残酷与黑暗以及再现犹太人的苦难, 影片使用了黑白胶片, 然而, 被法西斯击毙的犹太人流出的鲜血却是“殷红”的, 那是犹太人的痛苦, 更是对法西斯控告的象征造型力量;让观众尤不能忘却的是那画面的色彩造型, 在黑压压的苦难犹太人群后面, 跟着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这画面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 这种超常的用色方式, 除了带来了视觉上的惊人外, 更为重要的是产生了对人内心深处的强烈震动, 已超出了常规上“好看”的视觉层面。小女孩是人类生命美好的象征, 但法西斯甚至都不放过像这样幼小的生灵, 红色既成了对法西斯极度残忍血泪控诉的强大造型力量, 同时又是对人类生命未来希望的象征。从以上关于色彩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 色彩的造型和使用对于影视艺术的表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2, 极易被人接受和形成富有意味的感染力, 而且, 艺术家如果能像《辛德勒名单》、《红高梁》等那样独具匠心的使用, 除了会带来形式上的独特美感外, 往往还能传达出影视艺术家用心良苦的思想内涵与对内容的深度塑造。正像法国画家马蒂斯所说的:“简单的色彩正是因为它们简单, 就能够对内在情感发生更大的力量”, 它“对感情所起的作用就会像在一面铜锣上猛烈一击那样有力。……艺术家在需要时应该有能力把它们敲响”3。这就是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作用与艺术效果, 作为欣赏者, 只有把握了对影视作品色彩角度的欣赏, 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一部影视艺术作品。

三、声音 (音响、音乐) 的角度

声音是影视艺术的另一重要语言元素。在影视艺术中, 声音这一听觉元素主要是指人声、音响和音乐三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给大家讲介绍的是画面造型中的“音响”和“音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指画面配乐和主题歌、主题曲和插曲等。而音响是指画面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 及背景环境中应有的自然声音, 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音响, 或叫自然音响、音响效果。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人的说话声和唱歌声是作为环境的构成因素而存在, 它也是音响。

声音的出现对电影是一次重大革命, 它使电影艺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因为画面对生活现象具有一种实在的纪录性, 但无声电影只有动作, 没有声音, 这就使人们在画面中获得的生活感受大打折扣。声音的出现不但可以使电影对生活的还原更真实, 而且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和艺术表现力。

在影视艺术中, 音响和音乐也是作为画面的造型元素而存在, 它的目的是为了阐释画面, 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像空间”。所以, 在影视艺术的欣赏中, 从音响、音乐的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 同样也应是从画面中从整体来上把握来进行作品的赏析。如在《英雄》中, 飞雪、如月的胡杨林之战、飞雪骑马奔驰于大漠之上以及飞雪为残剑徇情等场面, 熔入了由谭盾创作的音乐, 以其质朴、雄浑、忧怨、粗犷的乐调, 渲染出了一种比画面形象更为宽广的“视像空间”, 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情感性记忆, 引起观众的联想, 深化至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方向, 达到了一种心理空间的“视像幻觉”。而画面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种深广的程度, 在音乐的奇效下, 画面获得了更为宽广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力量;而秦军高呼“大风”、“风”的声音, 音效更是声震长空、惊天动地传达出一种势不可挡的神奇气象。我们再看残剑与无名为纪念飞雪的五色湖之战的画面:湖面平静无纹, 更是寂静得没有任何一丝声音, 只见残剑、无名踏水而去, 交战中只听到剑尖划破水面的声音, 泛起了一个正在缓慢打开的涟漪;忽然只见残剑的剑尖带起“一滴水”腾空飞去, “啪”的一声掉在了飞雪的脸上, 残剑转身飞向停放着飞雪的湖亭, 轻轻拭去掉在飞雪脸上的那滴水。整个画面空灵、优美、寂静、幽远, 以及熔铸其间不可言语的悲情即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观众。

关于画面中“声音”的造型, 已越来越成为画面形式美的重要造型力量。影视中的音乐, 在画面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为对影片整体情绪情感的表现与统一。《英雄》中那雄浑、粗犷、悲壮的音乐贯穿整个影片形成了非常好的视觉与心理效果;《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永恒》, 美丽、凄婉, 留给了观众难以忘怀的情感怀念;《红高梁》的主题曲《祭酒神》, 质朴、雄壮, 充满了人生命的野性力量, 不但营造出了很好的统一的画面情绪情感氛围, 还起到了弘扬人的生命与自由精神的主题作用。而自然音响的作用虽在于再现环境和空间的真实性, 但若运用得好, 除了能够表现真实外, 还会带来非常好的审美效果。如《泰坦尼克号》灾难过程中逼真的画面结合了极度真实的海难自然声效, 除了带来真实的再现外, 还产生了非常强烈非常震憾的视觉审美与心理效果;《英雄》中无名与残剑的五色湖之战, 张艺谋对自然声音超凡的使用, 不但给人真实的感受, 且更产生了极度优美、空灵的诗画意境。

总之, “声音”在心理作用下具有“视像性”, 它在画面的需要下, 渲染情绪表现情感, 可以起到阐释画面、加深画面含义的作用, 以至引起观众的联想超出画面构图造型的表现, 而向纵深处的审美感受方向发展, 这是影视“声音”的主要作用和审美效果。但是, 影视的声画组合, 在一定的艺术手法下, 所形成的画面形式美还会具有深刻传达内容的审美造型作用, 如最有艺术魅力的声画组合的艺术手法, 是“声画对位”, 即“导演与作曲者有意使画面与音乐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对立, 使音乐具有寓意性, 从而深化了影片主题。”4如谢晋导演的影片《天云山传奇》, 在表现宋微与吴遥婚礼的那段声画组合关系中, 婚礼本来应该热烈幸福的场景画面, 导演却在喜悦、满堂笑声的碰杯场面中使用了非常哀伤的音乐, 使电影的画面形式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意味, 突出地表现和刻画了宋微在强忍“做秀”的表情下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 预示了婚姻的悲剧性。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中对声音造型的使用, 正如弗拉哈迪所说的那样:“声音本身即是画面, 你可以使用它们而毋需可见形象的支持”, 5也就是说, 声音的使用是一种不可见的“有形力量”, 它在配合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时, 可以大大拓展画面造型的“视觉形象”或者说“心理视像”空间。正是因为在影视艺术欣赏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艺术元素在画面中的共同作用和有机统一, 才能使得观众能沉浸其中, 所以, 对影视艺术的欣赏, 理解声音元素也已成为作品赏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影视艺术作品视听效果的魅力。

综上,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 除了从上述探讨的角度外, 它更应是一种对声、光、电、色、画面等多种元素综合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在这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与表达下, 去感受和领悟影视作品的意义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郑洞天:《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 第64页。转引自:李俊《影视文学论纲》,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5版, 第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马克思, 第145页。转引自《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1989年, 第9期, 第61页.

[3].《西洋名画家绘画技法》, 第76页。转引自《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一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版, 第286页.

[4].《电影艺术词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 第499页.

8.高职院校《影视欣赏》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影视鉴赏 问题 原因 方法

影视欣赏早已经进大学的课堂,并且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欣赏课程学习,对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通过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理解的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影视欣赏课的学习,提高自己对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以及影视评论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笔者经过多年的影视欣赏授课经验,认为影视欣赏课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空间还是相当的广阔的。影视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学科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的转变,努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从心智情感上和品格上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启迪,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笔者就本院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情况,在这几年对我校600人进行问卷调查:2009年(200名),2010年(200名),2015年(200名)。根据笔者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汇总,呈现出下面的几大问题:

一、在校高职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需要提高。

1.在校生学业负担较重,看电视和去专业影院的时间很少。对电影的了解途径无非是网络、光碟、杂志。问卷中17、“你最经常观看电影的方式是什么”。 回答“网络”的占85%,回答“光碟”的占5%,回答“专业影院”的占10%。从这道题的调查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影视鉴赏能力要很好的将此项媒介得以很好的利用。

2.高职学生影视审美倾向娱乐化。

调查题目21、“你在一年观看影片的数量?类型?”结果显示,数量上,同学一年观看影片的数量都大于15部,32.5%的同学一年观看的电影达35--45部。内容上,高职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的、情绪化、青春偶像搞笑节目。对于爱情片、恐怖片也有青睐,从调查结果来看,唯独对艺术篇,无人问津,反应出严重的现象是,在调查题目23、对贾樟柯电影的了解中,35.49%的同学贾樟柯此人不了解,更多的同学是对题目报有娱乐和休闲的态度来欣赏的,这有些令人遗憾!毕竟影视创作和创新都是通过艺术片来体现的。还有就是大量的信息元素凝聚在记录片中,使观众眼界开阔,通过影片的欣赏学到很多我们不所不知的知识。调查题目24、“电影的哪个方面最吸引你?”81.05%的学生的回答是某某明星,某某大导演。17.19%的学生回答的是影片的场面很大气,可见,高职的学生比较注重外在形式和情绪化的内容,而对于影视作品的深层内容全无关注。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具有猎奇性、明星化。忽略对影视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对影视的本质的探究,不能从艺术性、创新性、思想性、表现力去欣赏影视审美本质。

二、针对《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的教法探讨:

1.看片积极,听课消极

笔者的学生对影视观摩课非常感兴趣,对影视理论、影评讲解和课堂讨论感觉乏味。笔者针对此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的选择的影视案例和影评点解不贴近大学生生活,理论讲授与影片观摩联系不密切,带不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经典的影片包括奥斯卡获奖影片,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大量的中外影视新作问世,学生却通过网络早对最新出品的电影一睹为快,更加剧对经典名著的排斥。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收集经典而又引起学生情趣的影片,以此为契机进行与影视理论相结合。如通过《海上钢琴师》里男主角1900(人名)为什么至死不愿意走下船,引申出对人性和成长生活环境的思考;通过《阿甘正传》中,为什么天资聪颖的珍妮自甘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而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的阿甘却是事业频获成功?从而启发学生引伸出:不同的父母,不同的童年经历,遭受批评虐待的不同,享受爱和鼓励的不同,往往会导致成年后事业乃至命运的巨大差异;借助《战舰波将金号》里的奥德萨阶梯这一部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蒙太奇手法,并且很深入的分析了每个镜头所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对这部默片以及它的导演谢尔盖·爱僧斯坦产生了敬畏之情。

2.在影片的选择上,从趣味上拉近学生的距离。

通常,老师和学生由于所处的年代和教学中处的地位的不同就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影片的喜欢偏好的差异。一是经典的教化片,一是新潮娱乐片。笔者以存在的差异为突破口,选择具有高度人文性和艺术性同时又符合学生审美趣味的影片,选择学生喜欢的消遣性、娱乐性的影视剧,在欣赏的同时将其与知识相结合,冲击学生的灵魂,引起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3.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据报道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由中文系和非专业的教师构成。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对影视知识一定量的积蕴,对影片观摩没有一定的厚度和广度,对影片没有敏锐的观察洞悉解析力,尽管任课教师很努力,那么在教学中不可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在今天信息量极大充斥的网络时代,学生对电影的观摩了解超前于教师,对影视欣赏课的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除了任课教师加强自己的实际水平之外,同时校方对影视欣赏师资力量培养和加强应该是必要而迫切的。

4.授课手段需要紧随时代化和多样化

由于《影视欣赏》课程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之大,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对这个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灵活度,尤其在授课的多样性方面是探讨多种授课手法,比如是否采取慕课形式等,网络已经充斥我们的生活,充分灵活运用好网络手段来教授《影视欣赏》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继存.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1-5。

[2]段兆兵.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3,26-30。

[3]陈爱苾.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舒其惠,钟友循. 影视学教程[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吴长福,男,(1978--- ),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园林

上一篇:入党考试必背下一篇:爱国演讲的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