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12篇)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设计目的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设计思路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教学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2.、ppt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学生集体诵读: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
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教学反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二
宋神宗熙宁九年, 苏轼身在密州, 这一时期他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因政见不和而自求外放, 辗转各地为官。中秋之夜, 诗人客居异乡, 与胞弟苏辙分别至今, 已经整整七年未得团聚。皓月当空, 苏轼心潮起伏, 于是乘酒兴正酣,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处把酒问天, 呼应了词前小序:“欢饮达旦, 大醉。”苏轼喜欢饮酒, 于其词作中常有表现, 他曾说:“赖我胸中有佳处, 一樽时对画图开。”酒可以起到发酵作用, 让人们能借酒浇心中之块垒。此处的月不是平常之月, 而是月值中秋;人也不是常态之人, 而是醉酒之人。词人开篇就以一种特定的情境展开, 读之, 中秋月夜的浩渺之气和词人举杯问天的不凡气魄, 于字句中迎面袭来。让我们暂时忘掉自己身在何处, 像古人说的那样“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如此美景势必良辰,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此句把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今夕何夕啊, 月宫如此的美丽?有人把这首词比作词中的《天问》, 词人以“问”来描写中秋月明之景, 以“问”来抒发对当空皓月的惊艳赞美之情, 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接下来, 苏轼任由自己的思绪信马由缰:“我欲乘风归去”归往哪里去?苏轼竟然想到要羽化而登仙、乘风而奔月。苏轼做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一岁, 正因避祸而外任密州, 所以“乘风归去”苏轼是要摆脱人世的纷繁。纵观苏轼一生, 在政治的风云中, 他几乎处于颠沛流离、坎坷动荡的状态。王安石当政主持变法时, 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而锒铛入狱、命系游丝,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 后司马光上台废除王安石之法时, 苏轼又因反对尽废新政而遭到旧党的攻击被贬惠州。六十二岁时, 再被贬至儋州。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在费衮的《梁溪漫志》卷四记载了苏轼这样一件小故事:苏轼有一次问众奴婢:“说说你们看我腹中有何物?”众婢答曰:“都是文章”“都是识见”。苏轼摇摇头不以为然, 其中有一丫鬟名叫朝云的答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从此视这位朝云姑娘为红颜知己, 在其死后坟墓上的云如亭上题诗:“不合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亲。”
苏轼的人生如是, 就是因为他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的态度, 而不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旷达如苏轼, 很快就从消沉的精神状态中摆脱开来。“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他还是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来得温暖亲切。一旦躲进琼楼玉宇中, 那里虽然安宁没有纷争, 却也寒冷而凄清, 还是潇洒地“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吧。“我欲”、“又恐”、“何似”展示了词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在这样的峰回路转中, 凸显的是苏轼对生活强烈的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是有着“致君尧舜上”的人生理想的。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苏轼拼却满腹豪情一腔热血, 换来的虽然是被排斥打击, 虽然是外放冷遇, 但苏轼却能做到毫无狼狈潦倒之意, 他于人间潇洒起舞。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随着皎皎明月光的流泄, 我们眼前仿佛能看到朱阁里绮户下那无眠的人儿, 流动的美感中又烘托出寂静一片, 那轮明月偏偏要挑动灵心善感、愁情满腹的苏轼。“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孤独时依然是豪迈的;“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孤独时是优雅的;而苏轼, 在中秋月圆之时的这份孤独, 是伴随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坎坷半生的感慨的。“想闻散唤声, 虚应空中诺”是思念至极的幻听, 而此时苏轼也只能独语对月, 你有何憾事, 圆圆的要照尽人间离别吗?
苏轼的思想是兼及儒释道三家的, 正是佛家所秉承的“看破、放下”促成了苏轼性格中的旷达一面;也因为道家的“出世、养生”思想才能让苏轼在屡遭贬谪后依然活得雅致清新有声有色;所以他才能于困顿孤寂中“悟”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由“小我”而升华为整个人类的普遍情感, 由此佳句天成, 一语传万古。“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也许我们经常于一无人角落悄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但是最难得的是能够找到一味良药给自己的灵魂, 以便在这个并不够完美的人间好好地活下去。
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往今来为人们传唱不已, 本文侧重从苏轼的思想方面来分析、欣赏名篇的艺术美感。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三
大多数八年级学生对苏轼屡遣排挤,仕途坎坷,宦海飘摇的情形所知甚少,对苏家二兄弟从小一起读书长大的手足之情一概不知,因此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并准确恰当地朗读这首词并非易事。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五读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诗意导入一初读课文,原始体验一合作学习,读懂词意一快速跳读,概括画面一感情美读,再现画面一玩味赏读,串写诗歌。
第一环节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氛围中,使他们初步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美学诗歌。第二环节让学生自己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读这首词,读得不好没关系,因为朗读中缺陷暴露得越多,这节课中朗读方面的收获就将越大。这样才能体现这堂课从“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得好”的过程,实现古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理解促进朗读,以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第四环节先让学生听邓丽君演唱的《水调歌头》,然后让他们设想,如果让他们为这段音频配上合适的画面,制作四张幻灯片的话,会以什么为内容。培养学生从诗歌中筛选信息、锤炼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抒情是要有所依托的。第五环节,在学生概括出“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的几个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假想自己就是此情此景中的苏轼,不受拘束心无旁骛地美读这首词,既为背诵这首词作准备,又让学生在美读中展开想象。第六环节,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串写诗歌”,写毕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二、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山东密州,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北宋中期文坛上最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苏轼正面对这一轮多情的圆月,心潮起伏。他想起了小自己三岁,自幼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成长的弟弟苏辙。他喝了整整一夜的酒,在酩酊大醉中,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咏中秋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去感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原始体验
词又称曲子词,在古代每首词都配有相应的乐曲,是可以唱的。今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暂且先不唱这首词,我们还是先来读一读吧。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在小组中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其中一人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到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就指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混在学生中间出声朗读。
2学生齐读并请学生自己点评他们的朗读。
3教师说出自己的听后感受,必要时举一些例子和学生一同讨论哪些句子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合作学习,读懂词意
其实,要想准确把握一首词的朗读基调,首先要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词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教师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于是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刚刚在杭州任通判期满的苏轼,为了能与从小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长大一同成名的弟弟苏辙(时任职于山东济南)近一点,主动要求调往青岛附近的密州。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
而后形成较为一致的答案,大致如下:
上片:望月问天,抒发词人的身世之感和矛盾心理。
下片:写月的移动,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四)快速跳读,概括画面
刚才老师曾经提到,在古代词是可以用来唱的。2008年由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的《水调歌头》伴随着“神舟七号”飞上太空。现在我们再次来聆听这首美妙的歌曲。另外,如果今天你学了这首词,爱上了这首歌,准备去参加市里的演唱赛,要给这首歌配上四张幻灯片作为背景,你们觉得该选些什么画面呢?你们可以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这四个画面的内容吗?
教师预设: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这四个画面都可以从苏轼的角度,以苏轼为主体加以概括。
(五)感情美读,再现画面
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我们成功地概括了这四个画面。现在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些画面的内容,一边无拘无束地再读这首词。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美读这首词。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适当引导,如:整首词是“兼怀子由”的,所以语速要慢一些,感情要深沉一些,读到“何似在人间”时要读出对人间的喜爱和内心的释然。
(六)玩味赏读,串写诗歌
读得真棒!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我们大家似乎都成了九百年前月光下的苏轼,正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回到现实中来吧。还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那个将圆未圆的月亮吗?也就是在“丙辰中秋”——七年之后,苏轼被贬至更远的黄州。虽然此时子由仍不在身旁,但是就在不远处的承天寺,有一个和他一样被贬的闲人张怀民,于是他写下了另一篇与月有关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老师在理解欣赏这篇文章之后,以“心情”为话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作者“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欣然起行”。在兴奋愉悦之中,又“念”及“无与为乐者”,表现出孤寂之感。在“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之后,知道“怀民亦未寝”,这让作者心中更加高兴。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在月光下漫步,心情是多么的恬静愉悦。“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也是作者宁静美好心情的写照。然后作者轻轻地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寥寥数语意味深长: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同学们,像这样用“写”的方式,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简洁地串讲、介绍、评说、欣赏课文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串写课文”。一个人如果有了“串写”文章内容的能力,就有了高层次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串写”的方式,来欣赏这首词。如果你觉得全篇串写有一定的难度,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画面来写。
学生在课前发放的备用纸上串写,然后交流。
教师展示自己的串写。
教师小结,全班再次吟咏这首词。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把课堂上串写的内容修改后整理到自己的作文集中。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思总结 篇四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五
授课老师: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
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ĭ)
无眠(mián)
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篇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在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完成感情朗读与背诵,及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三)、知识与技能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的背诵本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3.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听曲思考,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说说这首歌描述的是那个节日中,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歌曲中你清楚了什么?
2.教师小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你读过哪些描写中秋,或者写月亮的诗词吗?
学生回忆,吟诵学过的诗词句
3.导入新课: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过一首借月抒怀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4.质疑:读词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质疑。
二、知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教师多媒体出示,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感情读,初体会。
1、师范读,学生听读感知: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主表达感悟
3、强调重点字的读法 ,字词卡片出示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 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5、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春江湖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 /是/何年。我/欲/乘风 /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品读、赏析内容。
1.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学习所得,多媒体出示以下重点词句意思:
把酒、琼楼玉宇、归去、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琦户、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
3.同桌交流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男生配乐感情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感情朗读下阙。
四、品读感悟,自主交流
1.自主感悟: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它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2.讨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是怎样的?从诗中你体会到词人有什么特点?
引导理解作者苦闷-矛盾-豁达-祝愿的思想感情变化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五、初步理解诗中想象与联想
(1)词的上下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 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体会意境。
六、积累诵读,增强底蕴。
1.背诵本首词;
2.将这首词的内容讲给自己的父母;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七
一、模式的操作步骤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为例)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根据文本内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笔者把鉴赏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并设计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步骤如下:
(一) 辅助环节
1. 课前小练, 激活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宋词及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以温故知新, 激活兴趣, 导入新课)
2. 显示学习目标。
(1) 理解“望月怀人”的含义, 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 领会词中有关名句的哲理含义。
(二) “先学”环节
1. 诵读品味,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正音、整体感知, 为下面的自学做准备)
2. 参看注释, 解析字词。 (设计意图:疏通文句, 了解大意)
3. 自学理解, 完成练习: (要求学生先自己做再四人小组交流对照, 整合出最佳答案)
思考完成:
(1)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诗人在哪里所见?有何特点?
(2) 诗人中秋望月突发奇想, 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感?
(3) 诗人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三) “后教”环节
1. 评点练习, 指导鉴赏。 (设计意图:评点学生的练习, 补充分析, 指导鉴赏方法)
2. 总结归纳, 明确要旨。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表现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四) “当堂训练”环节
1. 名句赏析: (设计意图:加深领会名句的哲理含义、渗透思想情操的教育、练笔)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 表达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无限怀念。结合现实, 讨论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2. 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放眼课外, 开阔视野, 积累名句)
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的词还有很多, 如李清照、欧阳修、晏殊都写有与此同词牌的词, 且不乏佳句, 课后请搜集出来, 加以赏析, 互相交流。
二、课堂教学实效
自尝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来, 笔者深感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善了,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践中的探索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需要教师花费的精力也更多!那么, 如何打造成功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要提高两种能力, 做好三个“优化”。
(一) 要提高两种能力
1. 提高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
面对教材, 教师首先是一个决策者, 然后才是一个执行者, 因此, 教师要提高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 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设计的练习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 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将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认为首先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以生为本”, 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要善激发, 巧点拨。在问题的切入点处适时地、巧妙地加以点拨, 激发学生的灵感, 打开他们思考的窗户, 放飞他们的思想。
(二) 做好三个“优化”
1. 优化课前的准备策略, 找准“导”与“学”的突破口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惟有立足于课堂, 优化课前的准备策略, 找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突破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 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 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2. 优化课堂的组织管理策略, 当好“引桥”、“路标”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实质, 就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是, 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点拨和组织管理。正如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的形象比喻:课堂上学生的自学好比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老师要当引桥, 让学生尽快通过引桥上高速;老师要当路标, 让学生明确方向, 不迷路, 不走岔道。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好“学”、“教”、“练”的时间结构并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循环, 对课堂的目标任务、课堂的节奏与进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策略。
3. 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优化教学资源
课堂学习必须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让学生走出课堂, 拓展视野。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的拓展延伸。有个学生就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作就搜集了五首, 看不懂的还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只有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实践, 才能开发学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也要学会学习。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都有一个重新学习探索的过程, 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 遵循语文学习和教学的规律, 求真务实, 勇于开拓, 就能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水。
参考文献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基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洪明, 余文森.《中国教育学刊》, 2011年03期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八
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酒入愁肠而愁肠百结,沉郁激愤何能喻之于怀?再想想自己,看看冷月,自己今时今日的处境与月中的嫦娥是何其相似啊!因而,触景生情,这一问之气足可贯穿苍宇,上通九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此时虽是中秋,浩月当空,亦或有三五文朋诗友作伴,欢饮通宵,然而,表面上的欢娱又怎能抵得消心中的寂寞愁苦!故而,此时的欢乐是属于别人的,作者的心中则只有“愁苦郁闷。”作者借酒浇愁却愁思不断,故而大醉,其时,作者即便不饮也早已醉而愁乡里了。而作者大气长出的一问,由此看来不仅是问天,更可设想是问月中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诗)作者由此及彼,由己及人,在这人间已是万家团圆之时,对影自怜,形影相吊。相同的境况,相同的遭遇。想想自己七年不见面的弟弟,十年的亡妻,郁愤之气不可遏止,故而又继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而这一问较之前一问,气势上虽有不及,然而其中之心情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说是痛彻肺腑,几可喷血!“人间现在已是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了,嫦娥,你的月宫现在的情况又怎么样了?”
至此,作者多年胸中的郁闷之气得已全然发泄,但发泄了又能怎样?想起自己仕途坎坷,亲人亡散,失意怅惘之情顿生。雄胸中之气由悲愤而哀伤而失落,于是心中便萌生出超脱尘世之意“我欲乘风归去”。
然而,作者又是一个用世之人,毕竟不能全然超以象外,心中自有一种不甘之气流于笔端。但是,不甘又能怎样?想想月中的嫦娥,这千百年来不是一样的孑然而居,广寒宫的寂寞非常难耐,常年只有那一只不通人情世故的玉兔作伴,归去又能怎样?更何况“高处不胜寒!”不管是别人的排挤也好,还是耐不住月宫的冷清也好,总之,此时作者的心绪忧愤交加。由于内心的煎熬无法排解,致使作者心力憔悴,唤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欲哭无泪,而又无处乐意倾诉。至此,作者就犹如一个病人由原来的外伤进而转为内伤,情感之气韵由悲愤到哀伤到沉痛而几近癫狂了。于是作者发出了一声沉痛的幽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这还是在人间吗?简直是在炼狱之中啊!
心灵上长年的煎熬,亲人离散的悲切,仕途失意的伤痛,以及一切的一切的不幸,作者此时已是心神俱疲,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作者在似醉非醉,似梦非梦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下,开始了梦游一般的在房子的里里外外寻寻觅觅起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凭窗望月,睹物思人,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在寻无踪迹之后,不由得黯然神伤。
但是,作者从小毕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品格和修养自非常人能及,中国传统文人的“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此时充分体现出来。素有大志而又不能申的人,往往容易在失意受挫之后,走上心灵的自我解脱之路。苏轼也不能例外。“人不能改变环境,但能适应环境。”徒然神伤又有何用?心中块垒已开始冰消雪化了。“不应有恨”。词作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由个人的情怀中解脱了出来。神气也清爽了许多,心灵也空明了许多。因而,此时的作者由个人的“小我”开始蜕变了。词作之中原来的那一股悲愤、郁闷、哀伤、失意乃至十年里心神俱疲之气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兼济天下的宽博之气了。
文章开头是带怨气的一问,紧接着是痛心疾首的“何似在人间”一叹,而此时作者由于积怨一竟消,所以,“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便变得心平气和了,但还是可以看得出,这之中还是稍带有一些无奈和无助的:既然你嫦娥与“我”同病相怜,你为什么还要让月亮在别人不能团圆的时候圆呢?但是,由于作者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超然出世,使作者在自己这一问之后便番然醒悟了,心底不由一阵释然。同时,心理不觉自嘲起来:惭愧!惭愧!枉我自称豁达开朗,洒脱不羁,怎么如今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么简单的自然规律也执迷不悟了呢?
至此,作者的心灵终于清明如水了。由于作者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悲欢离合,正如眼前的中天之月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永远也无法改变的。因而,在心中生出了悲哀无奈的同时,迅即便顿悟了。而心灵经过了一个由炼狱到地狱到人间再到天堂的全程的洗涤和锤炼,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蜕变,自我的形象也由一个“小我”完成了到“大我”升华。同时的气韵也开阔豁达了。最后,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祝天下的人们平安如意,今晚共享这美好月色的由衷的祈愿,成就了自己完美的形象。
综观全词,作者由悲愤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直干云霄的一问,到“何似在人间”这痛心疾首的一叹,紧接着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无可奈何的一问,继之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心灵解脱的一释,最后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包容天下的宏愿结句。情感峰谷相间,情节曲折多致,气韵跌宕起伏,摇曳生姿;读来着实令人移神动性,荡气回肠,自有一语结而味无穷的神韵!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篇九
实验中学陈巧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三、设计思路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牵动
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咏月也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
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对月怀人的思绪吧。
二.板书课题
1、介绍苏轼及背景
2、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3、小序的作用
三、诵读,初品其味
1、检查生字词
2、生自由朗读,要把握停顿和节奏。
3、听课文音频朗读,体会情感。
4、指名读,配乐,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5、全班齐读
四、再读,理解文意
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五、赏读,深究其蕴
(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
合作探究: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2、上阕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3、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比较,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下阕作者在月圆之夜,面对中秋圆月他又产生了怎样的思绪?他如何化解离别之愁?
(诗人与弟弟分别七年,他怀念弟弟,辗转难眠,因而对月产生怨恨,怪月偏偏在亲人离别时圆?但转念一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人生的缺憾是难免的,我又何必怨恨呢?顿时,心中变得开阔了。于是,笔锋一转,向天下所有离别的亲人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5、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小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大的胸襟。
六、品位赏析
过渡:体会作者的感情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但愿人长久》,再次领会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吧。
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2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位。)
七、拓展延伸
过渡: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取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 ”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多的诗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上月之际会想起哪些写月的诗句?
1、说写月的诗句。
2、描绘中秋圆月。
小结:同学们,就像苏轼一样,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成功。
八、板书设计 :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篇十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但是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不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中秋佳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如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辛勤耕耘的老师,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人们倾诉的对象,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咏月名作《水调歌头》。
二、学生自学课文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2、简介“词”、写作背景及南宋胡仔对这首词的评价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密州为地方官),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3、听朗读,捕捉画面。“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读课文,捕捉画面。然后将你捕捉到的画面与同学交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传说。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人、吴刚砍桂树。成语:日新月异、花好月圆、披星戴月。
5、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初步感知,理解课文。
(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①上阕----望月(写景)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三)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1、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对我们都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是“相近联想”。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3、运用:
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想象:天上的白云,我想到万马奔腾„„两军交战„„
四、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学习“我欲„„高处不胜寒”一节,思考: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4、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道出了人生哲理
(六)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五、知识迁移与运用
1、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了时空的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
2、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
3、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4、心灵之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假如今天是中秋节,大家在学校学习不能和家人团聚,请你拟一条短信,将你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教师出示手机中学生的短信作为例子)
六、小结:
从优美的诗句中,我们明白了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11.明月几时有皓空彩云间 篇十一
在南京国泰民安社区丁志凡老人家居的明净客厅,墙壁中央悬挂着陈颐鼎将军的遗像,桌面还有台湾艺术家创作的将军雕像。打开精美的月饼礼盒,老人家将月饼轻轻放在洁白的瓷盘上。一束鲜花、一碟月饼、一杯清茶置于案前,丁志凡老人恭恭敬敬地向自己的夫君——陈颐鼎将军遗像三鞠躬……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月圆之夜,老人为之举杯感慨。仔细辨析眼前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刚刚度过百岁寿宴的白发老人难掩激情,80年前中秋婚庆记忆犹新,58年恩爱情缘娓娓道来,相濡以沫伉俪生涯终身难忘。慈祥老者银丝缕缕,记载着艰难的岁月沧桑;精神矍铄热泪涌动,流露出对故人的款款深情。思念如决堤之水,铺天盖地涌上心头。此情此景,岂不令人为之动情?
捐赠珍贵老照片 记录烽火抗战年
日前,一场热闹喜庆的祝寿晚宴给老人家增添了无比欣喜。丁志凡老人的亲朋好友敬献花篮,子女孙辈合影留念济济一堂。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亲属联谊会、南京市委统战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有关单位领导现场致辞祝贺。曾与陈颐鼎将军浴血奋战南京保卫战的易安华将军之孙易超平、倪国鼎之孙倪凯生,曹聚仁侄女曹景滇、抗战名将赵家骧将军侄子赵汧,邱行湘将军之子邱晓辉等也来参加活动。与会领导还向陈颐鼎将军夫人赠送了著名画家佳作《南山不老松》,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
鲜花簇拥献歌热舞,欢声笑语掌声雷动。在媒体记者的摄像镜头与闪光灯下,百岁老人丁志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王伟民首次捐赠了珍藏多年的两幅老照片。
这张身着少将军服、英姿飒爽的照片,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后陈颐鼎将军脱险北上所拍摄。戎马倥偬的大将风范,展现其精忠报国、作风硬朗的音容笑貌。弥足珍贵,承载记忆,为我们揭示了陈颐鼎将军的军旅传奇——
1908年诞生于灾难深重旧中国的陈颐鼎,自幼勤奋好学,励志自强。1924年江苏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法政大学。后经校长徐谦(同盟会员,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司法部长)推荐,陈颐鼎免试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深受伟人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导训诫,从此走上职业军人道路。孙中山先生兴办黄埔军校的艰辛探索,国共合作、军事与政治教育并重的办学方针,“爱国、革命、不怕牺牲、一心为公、救国救民”的黄埔精神熏陶,奠定了陈颐鼎报效国家的意志信仰。充满革命热情、血气方刚的陈颐鼎,亲历硝烟弥漫的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烈焰战火的北伐战争全过程,锤炼锻造出百折不挠的铁血铮骨。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陈颐鼎在中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首场战役中冲锋陷阵,执行“铁拳计划”立功受奖,履任七十一军八十七师副师长兼二六一旅旅长。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陈颐鼎率领八十七师二六一旅坚守中山门遗族学校、苜蓿园、白骨坟、孩子里、工兵学校等一线阵地,指挥光华门反击战。国军将士英勇顽强,拼死血战,消灭日军第九师团500多人,打响南京保卫战中最激烈、最成功的一仗。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数百人血肉捐躯,沉重挫败敌军强烈攻势,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南京失守后,日军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朝香宫鸠彦王还前往光华门跪拜,足以见此战之惨烈、对敌军之震慑。
随后,陈颐鼎将军历经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及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闽浙追击战等重大战役,出生入死战功卓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战败投降。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军中将军长的陈颐鼎,奉命于10月17日率领直属部队和国民政府驻台官员,跨越海峡进赴台湾担负日军受降接收重任。
激情满怀话当年,百岁老人丁志凡兴奋地向我们谈起:“抗战胜利收复宝岛台湾,就是陈颐鼎浴血奋战、戎马生涯中扬眉吐气,最自豪、最快乐的时刻!”
西子湖畔喜相识 虞山之麓结良缘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80年前的中秋佳节,就是陈颐鼎将军与爱妻丁志凡喜结良缘的好日子。此时,百岁老人丁志凡就从眼前这幅订婚照,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这如歌如泣的爱情故事——
1935年初秋,国民革命军在江苏的句容、溧阳地区进行了实战大演习。蒋介石现场观战指挥,演习后将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五二一团团旗欣然亲授给陈颐鼎。
部队演习结束后,陈颐鼎一行多人来到杭州休息。第一次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震撼,欣赏到西子湖畔的美丽景色。烟柳笼纱的莺啼,细雨迷蒙的楼台,浸透月光的三潭,水波潋滟的荷花,云雾缥缈的远山……谁想到,历经千年的湖光山色,《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长桥十八里相送,竟成为美女才俊邂逅的仙境萍踪?
生长在杭州市万寿亭街的丁志凡,是远近闻名的丁家独生美女。其父在杭州康桥开店,以卖咸鱼维持生计。丁志凡家境虽然清贫,但幼时进入天主教学堂,受益免费启蒙教育,天资聪慧知书达理。刚满19岁的如花少女,经邻居姐妹美和的热心牵线,恰巧结识了正在杭州度假的上校团长陈颐鼎。英俊的面庞,挺括的军服,禮貌的举止,深深映入眼帘。军人阅历的惊险故事,更令她仰慕不已,一见钟情。家母虽有担忧,豁达的父亲却欣然满意。
平湖秋月、孤山岳坟、曲院风荷、灵隐禅寺,留下情侣信步的足迹;相识后的鸿雁传书,寄托思念与美好憧憬。一张杭州订婚照,让明珠璀璨的西湖见证了传奇将军和大家闺秀的浪漫爱情。
岂止“忆江南,最忆是杭州”?1936年中秋之夜,常熟虞山之麓的军营,才是他们的婚庆好时光!一片月光皎洁处,阵阵丹桂飘香时。国军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第五二一团驻地,一场简朴的军营婚礼。官兵致礼,好友祝贺,一块月饼的分享,一杯桂花酒的香醇,从此揭示丁志凡跟随陈颐鼎一生的征程……
nlc202309081306
颠沛流离共患难 生死离别经沧桑
对战乱时期的动荡生活,百岁老人丁志凡记忆犹新。
新婚燕尔回乡省亲,回来连夜奔往上海吴淞口驻防部队探望丈夫。紧张忙碌、部署备战的陈颐鼎顿感意外,携带包袱的妻子心急如焚话语绵长。相聚几小时匆忙离别的小楼房,第二天就被日军炮火炸为废墟灰烬。1937年陈颐鼎投身淞沪战役,又退守南京保卫战,丁志凡随即在安徽乡村逃难;南京保卫战失败后,陈颐鼎辗转到达陕西宝鸡,于1938年2月重组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丁志凡一路追寻打听消息,终于在除夕雪夜赶到宝鸡,营房火炉前拥泪重逢。当妻子随军到达河南洛阳、郑州时,恰逢丈夫旧伤复发,进行胯骨弹片清除。眼见陈颐鼎手术病痛难忍,亲自熬药送汤喂饭,昼夜守护陪伴病床。前线军情告急,术后尚未痊愈、腿扎绷带的陈颐鼎不顾劝阻,命令部下抬着担架也要上战场。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振奋士气,杀敌复仇,令人难忘!
后来,丁志凡跟随陈颐鼎南下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多次重要战役。1940年3月,陈颐鼎担任六十七师少将师长。1945年10月陈颐鼎担任第七十军(辖第七十五师、第一○七师)中将军长,率部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一年后,丁志凡方乘船去宝岛陪伴夫君。
月有阴晴圆缺,谁能得知飘泊异乡的迷茫忧愁?面对敌寇的凶残和死亡危险,谁能体验夫妻间痛苦离别、牵挂思念,感悟其中的亲情相聚、苦辣酸甜?
夫妻相伴数十年,察言观色多体验。性情中人陈颐鼎,羁旅征途见精神:军情紧急时面容严峻,临危不惧;前线烈火中沉着指挥,果断布阵;敌军肆虐时义愤填膺,爱憎分明;官兵阵亡处悲痛欲绝,誓言复仇;前线告捷报喜形于色,犒赏三军……
国共内战爆发后的1947年2月,整编第七十师中将师长陈颐鼎从台湾调防回大陆,同年7月在山东鲁西南战场被俘。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风雨飘摇局势动荡。国民党王敬久将军多次派人规劝陈颐鼎夫人去台湾,并送来飞机票。在亲友纷离南京逃往台湾时,丁志凡毅然选择留守,她坚信夫君一定会平安归来。有父母亲的陪伴,这是极大的精神支持。近四年的望眼欲穿、焦虑等待,终于盼来丈夫的意外归来。
1951年5月,陈颐鼎结束了在解放军华北解教团的拘押,被刘伯承元帅指派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研究员、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军事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军事研究员和教员,回到了南京。妻子的衷情守候给了陈颐鼎极大的安慰。虽然有些亲人已去台湾,但在大陆他还有亲爱的妻子、慈祥的父亲,一个温馨的家,这是莫大的欣慰!
新中国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让陈颐鼎夫妇真正感受到社会环境、工作待遇的变化,面临人生新的开端。由于生活安定,没有战乱时期的惊恐动荡,丁志凡多年来习惯性流产、没有子嗣的难题也自然化解。患难夫妻恩爱情,相敬如宾入佳境。1953年后相继生育三女一男,爱心倾注健康成长每一天,带来了家庭幸福生活的希望……
抗战名将陈颐鼎的军旅生涯,与夫人丁志凡相濡以沫的爱情传奇,如诗似画令人陶醉,如酒芬芳沁人心田。十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竞相采访报道,还制作播出了《台湾光复》等专题纪录片。当台湾资深媒体人、著名导演陈君天(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黄埔》《国殇: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总导演),获悉将军夫人健在且思维清晰、耳聪目明的现况,非常高兴。年过七旬的台湾导演陈君天2016年4月特地飞来南京,带领摄制组精心准备,开始认真拍摄。具备丰富拍摄经验的陈君天,熟悉抗战年代各大战役、战区分布及英烈战绩,深知当年陈颐鼎将军收复台湾事迹。他诚恳敬业,倾情投入,驾轻就熟。与老人细致交流、侃侃而谈,记忆的闸门随之打开,记者也有幸在现场倾听了一个完整版的爱情故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海峡两岸盼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时节吟诵千古佳句,望月怀远寄托思念情怀。
在这间客厅,面对悬挂着的陈颐鼎遗像镜框,如今老有所依、幸福安康的百岁寿星丁志凡激动不已。此时花好月圆,今天也是他们结婚80周年的日子。皎洁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逝夫君;一块月饼一杯清茶,足已表达真挚深情……
陈颐鼎生于忧患、长于战乱,少怀建国立业壮志,老期振兴中华之心。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足迹走遍全国,親眼见经济建设发展繁荣,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他敬佩毛泽东、周恩来雄才伟略、领袖风范,拥护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陈颐鼎先后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顾问,南京航空联谊会顾问等职务。在历年的孙中山诞辰及逝世纪念日、辛亥革命纪念重大活动中,年届高龄的陈颐鼎先生始终出席,信步登上中山陵高处,远眺郁郁葱葱的战场新貌。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全城响彻警报声时,陈颐鼎偕夫人丁志凡总要去长江边追忆浩瀚往事,洒泪缅怀英烈……
虽已耄耋之年,陈颐鼎仍满腔热情地联络、接洽海内外黄埔同仁,携手团结两岸同胞,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鞠躬尽瘁、竭诚奉献。陈颐鼎曾赋诗一首:“也曾抗战领雄师,育将参政未足奇。快意平生唯一事,台湾宝岛受降时。”1945年领军收复宝岛台湾,洗却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中遭受的奇耻大辱,是他一生的辉煌荣耀;可惜,这位魂牵梦萦期待台湾回归、鹤龄高寿的将军却于1994年抱憾西去。时刻思念国家统一,成为老人家的临终遗愿……
明月几时有?皓空彩云间。
如今可以告慰将军在天英灵的是,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中国梦,凝聚着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每一位参与者、创造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进改革开放新航程,展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灿烂新天地!
(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编辑记者,高级美术师) (责任编辑 刘顺发)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学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学情分析:
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语言难度不大,教学时不必在字词释义上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学习积累,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感知能力较弱。所以要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使常规的古诗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背诵本词,读出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优美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理出欣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重点、难点:
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情景创设法、诵读品味法、设疑导思法、提问点拨法。学生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知觉器官,听说读写结合,通过诵读品味、讨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推荐网址:http:///sicijianshang/songdai/sushishici/苏轼诗词鉴赏
人间词话 国学网
中华诗词网 唱诗词、品诗韵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水调 歌 头 明.月 几 时 说 有 课
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07-1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10-17
初中作文《明月几时有》06-25
明月中学校风07-02
明月诗歌09-13
观看明月小学作文07-01
秦时明月的名句09-05
一轮明月高中作文10-01
明月作文600字10-05
秦时明月经典语录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