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2024-10-17

解决问题参考教案(共10篇)

1.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篇一

组合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教师(出示题目):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经验。

教师:请你们读二读,圈一圈,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教师:一共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一共能组成几个两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大家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思考的时候还特别有顺序,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下面,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请你像刚才那样,认真读一读、圈一圈,并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解决排列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二)经历探索过程,找出组合数 1.理解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 5

教师:请大家读一读、圈一圈,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预设:若有的学生能够发现此题与上题的相同或不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表扬他们善于观察,并及时将问题聚焦到关键字的理解上。

监控:“其中2个”是什么意思?

“求和”是什么意思?

“得数有几种可能”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个题目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2.自主探究

教师:这个问题的得数有几种可能?先请大家猜一猜。

教师:到底得数有几种可能呢?下面就请大家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写一写,探究一下到底得数有几种可能。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3.交流方法

教师:得数有几种可能?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教师倾听学生的语言,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教师:现在,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得数有几种可能?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配合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或把学生方法直接出示在黑板上。(1)预设1(如下图):

教师:你看懂这位同学的想法了吗?

教师:这位同学写出了6个算式,却说得数有3种可能,这是怎么回事?

/ 5

学生体会“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是不变的”。(2)预设2(如下图):

教师:这位同学的想法你们读懂了吗?请大家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教师:这位同学不仅列出了算式,还写出了要去掉3个算式的理由,考虑问题真全面!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位同学用了什么方式来思考?(列表)

教师:用列表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咱们的教材也是这样呈现的,请大家看书第98页。

教师:你们能看懂吗?请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书上表格的意思。(3)预设3(如下图):

教师:这位同学用什么办法帮助思考的?他画的“√”想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 5

4.回顾与反思,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谁再来为大家说一说? 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运用课件带领学生回顾过程。5.对比、分析,初步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个问题(同时出示)。观察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7 教师:都是从5、7、9这3个数中选2个数,怎么一个能组成6个两位数,一个得数却只有3种可能呢?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配合演示。

教师:再来看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两类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学生:都可以用画一画、摆一摆、写一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借鉴例1的活动经验,通过圈一圈、说一说、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找到例2的组合数,进而体会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差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教师:你都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圆一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题。教师:要想知道“3个人每两个人握1次手,一共握几次手?”你有什么好办法?请你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教师:一共握几次手?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 5

教师: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怎样付钱”是什么意思?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请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学生独立解决,教师考察学生思考的“序’’,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我这儿有一些同学的想法,都得到了4种付钱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看来这几位同学都找到了正确的结果。(指黑板)这位同学不仅写出了4种付钱的

方法,在选用不同面值的钱的时候,还有顺序,说明他会运用前面我们学到的“有序”地思考的方法。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进一步探索简单组合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o)

(四)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谁来说一说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 5

2.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篇二

——行程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53例题5及做一做,练习九5、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经历行程问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归纳出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运用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分钟口算训练

请同学们打开计算本,准备口算练习。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准备!开始!

9×80=720

30×40=1200

50×50=2500

50×50=2500

12×20=240 60×70=4200

70×50=3500

40×90=3600 40×90=3600 500×7=3500 30×60=1800

12×60=720

90×3=270 停!时间到!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答案。请你说!全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的同学都做对了,你们真棒!请为自己画上红旗。做错的同学请订正。

2、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价格的解决问题,谁还能记得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吗?(指明学生回答)这几位同学都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解答下面的行程问题(1)看一看,寻找共同点 师:(点击大屏幕)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2道解决问题你会解答吗?请同学们把算式写在本子上。指2名学生回答(师板书算式)(点击大屏幕集体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吗?(指多名学生回答)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个小时或几分钟,都是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2、介绍路程、速度和时间以及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讲:我们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个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你能找出第一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吗?指名说,老师板书(速度,路程,时间)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多名学生说(速度×时间=路程))

3、介绍速度的复合单位

上面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按照汽车速度的形式在本子上写一写。

张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关于速度的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看书回顾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速度单位的写法都学得不错,接下来请同学把数学书翻开53页,划一划今天的笔记。师读,学生划。全班读一遍。

你能通过这个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另外的数量关系吗?指明说,教师写,学生记。

2、完成做一做 同学们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找一找下面的题中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指明回答。

3、P54页练习九第5题

你能像第一题一样,提出一个一只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问题吗? 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大家的收获这么多,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请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四、课堂作业

1、完成大课堂p24页。

2、P55练习九 9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行程问题

×

= 280(千米)

225 ×=

2250(米)

......速度

× 时间

= 路程

路程

÷ 速度

= 时间

路程

÷ 时间

3.解决问题教案 篇三

大堡子小学 张晓静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五解决问题(P67)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舍”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悟关键词。

(一)口算练习。5×9= 7×8= 45÷9= 72÷8= 34÷5= 28÷3= 52÷6= 30÷9=

(二)感悟关键词“最多”、“至少”。1.每人只能带2种零食。2.每人最多带2种零食。3.每人至少带2种零食。

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并让他们明白:只能带2种,即=2;最多带2种,即≦2;至少带2种,即≧2。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寻找信息,提出问题。

师:零食带好了,我们春游的小队伍出发吧!看!我们到哪儿了?想坐船吗?坐船之前必须解决租船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有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通过读题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板书: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然后问学生这道题中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学生解释“最多坐4人”、“至少”的意思。

师:要使租的船最少,船上得坐几个人? 生:4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和同桌说一说,有想法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教师巡视并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

生1:至少要租6条船,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的,每4人圈成一组,共圈了5组,还剩2人,也得再租1条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

生2:22÷4=5(条)……2(人)剩下2人再租1条船,共6条船。

师:虽然这两个同学用的方法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每4人租一条船……其实是求22里面有几个4,所以要用除法计算。(板书除法算式,列竖式,并让学生说说5、2各表示什么意思),刚才我们得知坐满了5条船,剩2个人还得再租1条船,所以我们可以用算式5+1=6(条)来表示。说一说“1”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租6条船的道理。

(三)验证结果,适当拓展。

师:租船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但解决的正确吗?还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谁来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法?

生: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能坐20人,第六条船上坐2人,共22人,所以解决正确。师:假如有21个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怎么坐?假如有23个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怎么坐?

22÷4=5(条)……2(人)21÷4=5(条)……1(人)23÷4=5(条)……3(人)5+1=6(条)

师:观察这些余数和最后一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余数是几,都要多租一条船。

(四)巩固练习。

张老师买了22瓶水,每箱最多装6瓶。至少要几个箱子才能把这些水装完?

小结: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不管余数是几,都要给商加1。

三、对比练习,巩固加强。

(一)张老师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并小组讨论拿10元钱买4元一个,5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小结:像这种题,不管余数是几都不能给商加1。所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经常遇到,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每辆碰碰车每小时租金6元,20元最多能玩几小时?

四、拓展升华。

给出一幅图片,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并考考自己的同伴。

五、全课总结。

4.解决问题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9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

1、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并进行运算。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教师亲切谈话:以前我们就已经学过乘法的简单计算,那现在老师就要考一考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老师给出题目,同学们来抢答好吗?马上就开始,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乘式,今天我们就要用这样的连乘知识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国庆阅兵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请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在导学案上!)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理解。三:小组讨论,展示提升

T:今天,同学们表现可真好,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是的,糖果。把这些糖果分给我们在做的同学,一人一个,你觉得够吗? S:不知道,要知道一袋有几个糖果?

T:那老师拆开其中的一包,请大家仔细看。现在知道有多少个糖果了吗? S:还不能知道? T:但可以知道什么?

S:能知道两包糖果一共有多少袋? T:要想知道两袋糖果有多少个个该怎么办?

S:把其中的一袋拆开。把你看到的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口头表述信息

3、文字呈现信息

4、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在导学案上!学生独立完成

5、汇报交流

T: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要写上答句才完整。这些糖果分给我们同学一人一个够吗?

6、变式与比较

T:如果把两包换成6包,你认为可以先算什么?

比较几种解题策略的共同点,(都是先算一包有多少个或是一共有几袋糖果)T:是的,像思考这样的问题,都是要想先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才可以顺利的解答最后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反馈测评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独立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连乘式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说一说收获和体会。

5.《解决问题》教案 篇五

景行小学 满晶晶 梁欣婷 内容和内容解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4页表内乘法二例5解决问题本课例题是运用学生在学习并掌握7、8、9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教材非常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生动的资源。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重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目标解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观察,小组中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从而选择最优算法,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因此,学生从多角度,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提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比较脆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教学中使用学具纸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可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更好地理解题意。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9x8= 6x3=

7x5=

5x8=

9x9=

8x6= 6x7=

9x3=

2x8=

7x7= 4x6= 8x7=

8x8=

4x9=

5x9= 2.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

学生可能找到如下信息:

(1)从文字信息中知道两名学生和30名学生

(2)从图片信息中了解到这辆车左右个两列,每列8个座位(3)最后一排5个座

(4)横着看每排4个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2.根据信息寻找问题:坐得下吗?(板书)

同学们的信息寻找的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体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学生在寻找问题并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难点相应分散,更有利于后面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高探究效率)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老师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租这辆车去科技馆能坐的下吗,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要想知道能不能坐下要先求什么?下面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方法一: 4x7=28(个)

28+5=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前面每排四个座位,有7排,一共就有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所以一共有33个座位。有32人,能坐下。方法二: 2x7=14(个)

2x7=14(个)

14+14+5=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有2x7=14(个)座位。右边有2x7=14个座位,在加上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33个你,能坐下。

方法三: 2x8=16(个)

2x8=16(个)

16+16+1=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2x8=16个座位,再算出右边2x8=16个座位最后在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一共有33个座位,也能坐下。方法四: 4x8=32(个)

32+1=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每排4个座位一共8排,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方法五: 8x4=32(个)

32+1=33(个)

33>32 所以能座下

我们组先算每8个座位一共4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方法六: 7x4=28(个)

28+5=33(个)33 >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行7个座位,一共四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五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设计意图: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通过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法方式,探索发现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2.小结: 同学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3、优化算法

通过刚才的谈论和分析,我们发现六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六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五、巩固与拓展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巡视,找不同解决方法进行板演。

横向观察:每行六个的有四行,每行五个的有两行。纵向观察:每列6个的有5列,最后一列有4个。方法一:6x4+5x2=34(个)方法二:6x5+4=34(个)2.教材第85页练习21第三题:

让学生收集信息后提出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5x5+2=27(盆)27<30 所以这些花够

(设计意图:通过同类型的题型的训练,认识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答,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梳理收获,反馈评价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课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问题:能坐下吗?

4x7=28(个)

28+5=33(个)33 > 32 所以能坐下

2x7=14(个)

2x7=14(个)14+14+5=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2x8=16(个)

2x8=16(个)1 6+16+1=33(个 33 > 32 所以能坐下

4x8=32(个)32+1=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8x4=32(个)32+1=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7x4=28(个)28+5=33(个)

> 32

所以能坐下

目标检测设计:

1、一共有多少朵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

2、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和1个铅笔盒,如图:

她准备的钱够吗?

6.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篇六

分数的简单应用

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1/4。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师:“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 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 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4×2=8(人),也 就是说男生有8人。

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7.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篇七

主备人:黄菊芳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

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

一、归总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情。(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自主探究。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8.《连乘解决问题》教案 篇八

胜利友爱小学

段洪玮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综合算式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2.通过合作与交流,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路,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题策略。

二、教学过程

(一)口算

听算10题

以32×3为例学生说口算过程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跟生活相关。出示超市的图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超市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探究

展示: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 阅读读与理解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每箱12个要从图中找到)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你知道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提醒:找信息不管要从题目中读,也要从图形中找。② 分析与解答

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请独立解决问题。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学生上黑板实物展台讲解。

预设1:先求5箱有多少个,再求5箱多少元。列式为5×12=60(元)60×45=2700(元),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12×45;

预设2:先求一箱多少元,再求5箱多少元。列式为45×12=540(元)540×5=2700(元),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45×12×5; a、观察对比,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为什么这道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结果相同,都是用连乘乘法解决的。(板书)

还有都运用了相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单价×数量=总价)

b、刚才我们是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什么?和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什么?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这种方法是小学阶段我们解决应用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我把它总结成看信息,想问题。(板书:看

想)③ 回顾与反思

我们解决了问题,那么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呢?对,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现在我们从问题出发,来检验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哪个条件已知,哪个条件未知?不知道的要怎么求?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应用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我把它总结出看问题,想信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我们学习了用连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小结:看来不管是用每个保温壶的价钱×总个数,还是用每箱的价钱×总箱数,最终都是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来求的。

解决问题时,既可以从信息出发,还可以从问题入手,寻找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解决。这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2)跑道每圈长400米,小红每天跑2圈。她一个星期跑多少米?

五、堂堂清练习

课本第54页

9.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篇九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的体验,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学生,那每个学生能分到几个苹果? 有12个苹果,每个同学能分到4个,则可以分到几个学生? 由学生列式,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二、讲授新知 出示同学玩游戏的图片 1、提出问题 请学生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境,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汇报:(1)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 (2)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你能有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并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这样列式?(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就是把15平均分成了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②、 15÷3=5表示什么?(15÷3=5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③、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人?(因为最后求得是每组有几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 ④、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 ⑤、15÷5=3表示什么?(15÷5=3表示15里面有3个5。)⑥、为什么单位名称是组?(因为最后求的是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单位名称是组。) 3 通过观察、思考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里讨论讨论、汇报。 小结: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个同学在做游戏,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三、巩固练习1我们做了30个风筝,平均每人做几个?(图中画出有5个同学在做风筝) 2 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如果现在又多了6棵白菜,那又可以装几筐呢? 四、拓展练习一星难度:有30颗糖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几颗? 二星难度:补充问题并解答 有20人做游戏,分成4组,――――? 三星难度:有16人做游戏,――――,可以分成几组? 又来了8人,又可以分成几组?

10.解决问题教案 篇十

锦绣小学 尚招贤 2017年11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会从括线表 示的实际问题中收集信息,说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列出算式解决用括线表示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与同学交流思考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3、使学生能体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学习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积极心理倾向。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图中括线和问号的作用,理解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图中括线和问号的作用,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高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兔子吗?今天就让小兔子跟着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兔子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

(课件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兔子总数。“一共有多少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

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再指名说说括线和“?”表示的意思)(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2+4=6)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7只”表示什么?求什么?

“?”表示什么?(分别指名回答)

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小组讨论后再回答)(3)在本子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小结:

?在括线的下面 表示: 求的是两部分的和,即求总数。用加法计算。?在括线的上面的一侧 表示:已知总数,求其中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四、组织练习1.出示习题

(1)学生在本子上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说算式,集体订正。

(3)提问:这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5、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提问:右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6、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说说图中的条件和问题。(2)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3)汇报交流,集体订正。4.完成第4题。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我来念儿歌

上一篇:新人入职工作总结下一篇:联村联户有行动 为民富民见真情—区法院干警为民捐款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