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2024-11-15

我对南海问题的思考(共6篇)

1.我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篇一

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考论文字

南海问题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实质是南沙争端。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一般称之为“5国6方”。西沙争议仅存在于中越两国之间,由越南单方面挑起,是其蓄意将南海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纵观20世纪后半叶的南海局势,尽管南海及其周边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争议各方之间围绕岛礁主权、海域管辖权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争议,也曾发生过零星的冲突,但南海局势相对平静,南沙争端的国际影响也十分有限,表现为一般性的区域问题。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南海周边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建设,实施海洋管辖成为其巩固占领岛礁、控制争议海域、保证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有关争议问题逐步显化;加之全球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区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力度加大,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逐步加剧,南海问题进一步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马尼拉宣言》30周年,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30周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10周年。深入梳理、分析当前南海形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我国统筹内外两个大局,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南海问题,践行我国和平解决有关领土主权争端的政策主张,维护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利益。但与此同时,我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海上形势,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稳定的战略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南海方向,尽管南海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可控,但消极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增多,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一)周边国家加大南沙主权声索和管控力度

自上个世纪南沙岛礁占领格局形成以来,争议的表现形式以主张争议为主,即有关当事方通过各自发布官方声明来声索主权。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沙争端有从主张争议向管辖争议转变的趋势。有关周边国家加大了对南海的法理声索力度,通过国内立法形式提出所谓的`主权声索。例如,2月17日菲律宾国内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我国黄岩岛纳入到菲律宾所谓的领土管辖范围。20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将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我国政府对此均提出了严正抗议,并且重申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上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有关南海声索国强化对所占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管辖,增加了南海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南海有关争议问题已由单纯的外交斗争转变为政治、外交、法理、资源、军事等各领域的全方位较量,“明争”与“暗斗”相结合,斗争更加复杂,手法更加隐蔽,处理更加困难。在资源开发方面,南沙油气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南海声索国近年来加快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特别是马来西亚、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在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开发方式主要是自主开发、联合国外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其中越南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区块已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势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地区近年来呈现区域军备竞赛态势。有关南海周边国家纷纷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演习、军事管控等海上军事活动,推动军事现代化战略转型。这种区域军备竞赛态势持续发展,必将使影响南海区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未来引发南海局部地区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增加,对南海地区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区域外势力介入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战略格局的新一轮调整,亚太地区有关军事联盟强化,南海地缘政治竞争明显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出于全球和区域战略布局需要,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提升与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以所谓“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介入南海问题,不断强化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联系,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持续增强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纵观美国的战略布局,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不是短期政策作为,而是受美国亚太战略的支配。美国为防范和排挤中国渐进式地扩增地区影响力,继而谋求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一直以来都将东南亚有关南海声索国与中国视为两大对立阵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分而治之”的均势政策。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主动试水,但避免被拖下水”的策略,继台海问题之后,南海问题很有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又一个抓手。年6月举办的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前将60%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海权之争势必显化。美军加强在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的前沿军事部署,旨在提升美国在南海地区、巽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军事影响力,从而构成对以中国为首要防范目标的东亚新兴大国的战略威慑力,最终目的在于谋求美国亚太主导权的战略目标。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日本、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追随或呼应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以多种方式介入南海问题,通过与部分东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将军事力量的触角延伸至南海,不断增加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藉此作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影响力的突破口。南海地区大国利益的错综交织使得地区局势有“巴尔干化”的隐忧,其结果是,一旦南海区域有关摩擦、冲突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大国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将危及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

(三)区域内外国家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

越南、菲律宾等有关南海声索国背靠东盟,企图凭借东盟一体化“抱团”制华。其积极发展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将南海问题列入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增强区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南沙争端中的介入程度;或者利用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的机会和召开有关所谓南海问题学术会议,制造国际舆论影响,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南沙海域经济资源开发活动国际化,从而谋求增强与中国抗衡的整体力量。在区域内外势力的交织作用下,一些看似影响有限的局部事件可能将会持续发酵,从而使南海问题从区域热点迅速升温成为国际热点,引发区域内外强烈反应。

2.我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篇二

一.中国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

根据国家理论和安全理论,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 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然而, 当我们打开一幅世界地图, 观察世界的形势, 在世界的主要大国中, 美国东临大西洋, 西靠太平洋, 北毗弱国加拿大, 南邻小国墨西哥, 传统安全威胁小, 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了美国现阶段主要面对的压力;俄罗斯, 周边国家除了中国外, 都是小国或者弱国, 只有北约东扩的咄咄气势让其如梗在喉;英国四周濒海, 与美国结成同盟。法德位居欧洲大陆, 与美国结盟, 其主导的欧盟是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安全形势较为乐观。我们把目光移向中国, 中国的安全利益形势是如此严峻, 卷入的是非漩涡如此之多, 恐怕是其他大国不能比的。在外部, 东北面临朝鲜问题;东面是中国与日本在海洋大陆架、经济专属区、钓鱼岛的争议, 还有历史问题的纠结;东南是本属内政而美国插手而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南面是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问题争端;西面是与印度在藏南领土的分歧与历史恩怨;西北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后在中亚国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境外东突势力和泛伊斯兰组织渗透的压力。北面由于苏联的解体而稍有缓和, 中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改善了中国北面的安全形势, 但中俄良好的关系也常常传出因为军售而产生的售后服务与知识产权争议的不和谐声音。此外, 善变和敏感的俄罗斯人总害怕从中国夺取的远东滨海地区有一天会回到中国的怀抱, 中俄良好的协作关系会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内部, 台湾问题稍趋缓和, 但困难依旧;民族分裂势力活跃, 拉萨“3·14事件”, 新疆“7·5事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群体事件时有发生, 贵州瓮安事件是其代表。内部问题多数是可控问题, 而外部问题因牵涉多方的利益, 隐含大国的影子而变得错综复杂。纵观中国的周边形势, 除北部外, 在东、南、西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美国的因素。美国在中国的东边构建了由朝鲜半岛、日本、冲绳、台湾、菲律宾组成的所谓“第一岛链”围堵中国, 在第一岛链之后又是“第二岛链”———北起日本列岛, 经小笠原群岛、硫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 延至哈马黑拉马等岛群。在中国的西边, 美印加强军事合作, 强化在阿富汗和中亚其他国家的军事存在并或明或暗地支持中国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东西夹击或遏制中国战略日趋凸显。在南面的南海问题上美国实行积极介入但不陷入的战略, 英法等也掺和南海资源开采, 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一旦南海问题不能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解决, 那么中国将被限制在一个由海洋和高山隔绝的区域中, 发展和崛起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脱海入洋将成为梦想, 成为世界性大国将成“镜花水月”, 民族复兴无从谈起。再加上南海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 南海对中国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南海问题成为中国突破美国对中国三面遏制的关键。

二.南海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

在地图上有一片由中国大陆、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台湾围成U字母型的海域。这就是南中国海, 这里是多方利益攸关和博弈的区域。

(一) 南海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南海诸岛屿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汉武帝时我国先民就发现并记载了南海岛屿的情况。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南海情况的记载。宋时, 南海被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范围;元时, 郭守敬远赴南海测量;明清时各国都承认南海为中国的领土和领海。而且, 从法理上看, 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的中国无可厚非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但是, 随着1968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 (Emory) 作出的研究报告, 认为南海存在亚洲最大的油气区, 初步估计石油蕴藏量达200亿吨左右, 天然气蕴藏量约为20万亿立方米。此外, 南沙海域鱼类资源丰富, 约1000余种。南沙矿产资源的储量也相当的富有, 拥有铜、锡等重要矿产。加之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冲, 它是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重要国际通道,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此丰富的矿藏和战略要地, 惹来周边的垂涎。因此, 周边国家纷纷提出对南海的岛礁和海域的主权要求。从1970年起, 菲律宾率先侵入南沙, 并将我国4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1974年5月, 越南报纸刊登的全国地图把南沙群岛划入其领土, 并改名为“长沙群岛”。同时越南还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划入自己的版图。越南是唯一对整个我国南沙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马来西亚从1977年开始派舰船侵入南沙, 侵占了弹丸礁等岛礁, 并将27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划入其版图。文莱、印尼也分别入侵我国的传统海疆线内3万多平方公里和5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关各国也从自己角度出发断章取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自己的实际占领寻求法理支持。

据相关报道, 目前, 东沙群岛及其唯一的岛屿东沙岛由台湾控制;西沙群岛及其最大岛屿永兴岛由中国大陆控制;中沙群岛唯一的岛礁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由菲律宾控制;在南沙群岛189个已命名的岛礁滩沙中, 露出海面的有50个岛礁被分占, 其中越南28个、菲律宾7个、马来西亚3个、印度尼西亚2个、文莱1个、中国大陆控制8个、台湾控制1个即其中最大岛屿太平岛。这样, 南海问题特别是南沙争端目前主要涉及到六国七方。南海问题实质上是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主权归属上的争议, 其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二是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南海问题的趋势有两个:一个是日益复杂化;二是国际化, 美、印等积极介入。

(二) 、南海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南海丰富的矿产资源, 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突出的战略地位及其优越的地缘政治区位决定了南海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上, 南海问题将影响到中国的睦邻政策, 关系到中国能否取得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周边环境和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我国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东盟国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 特别是东盟国家中的六个国家与我国有海陆边界, 双方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利益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 也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 我国把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视为我国周边睦邻外交的重要战略依托地区, 但是, 南海问题的存在有可能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最大的现实障碍。

2、经济上、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交通枢纽的地位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据中国学者金庆焕先生在1989年按生油岩体积法估算, 认为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在量为707.8亿吨, 其中天然气资源量为58.2万亿立方米, 石油资源潜在量为291.9亿吨。1993年起我国己成为石油产品的进口国。研究结果表明, 到2010年, 我国至少需要进口1亿吨原油, 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将达到50%, 2020年的进口量和对外依赖程度将分别进一步增长到2.5—2.6亿吨和56—59%国内粗略估计, “南沙群岛地区每天可产石油大约在150万桶与300万桶之间, 而中国于2004年的石油消费量估计约每天570万桶”。如前文所述, 越南等国在我国南海地区每年开采的油气达5000万吨, 这相当于我国每年损失一个大庆油田。此外, 南海海域渔业资源的潜在渔获量约为246-281万吨。南海地区也是世界上海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 每年通过船只的吨位占世界船舶总吨位的1/2, 是苏伊士运河交通流量的2倍, 是巴拿马运河交通流量的3倍, 世界贸易总额的约15%是通过南海通道实现的。据统计, 每年通过南海的各类船只平均为10多万艘, 平均每天为270多艘。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的21条是必须经过南海的。随着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增。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运输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海运的方式来实现, 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必须要通过南海航线来运输, 如果因为南海争端而导致某些国家威胁或控制南海航线的正常通航的情况的出现, 那么这将不利于保障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能源运输安全, 这也将严重的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3、军事上、南海可以加大中国海域的防御纵深, 提高中国军事安全系数, 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前哨。

南海对中国的军事安全非常重要。历史上, 从1840年至1949年间, 日、英、法、俄、德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4次。除日俄因为地缘政治因素未从南海经过外, 其他国家都是从南海入侵中国。控制南海可增加国家防御纵深达500~600海里, 并取得遏控对手的有利地位。中国海军要走向深蓝, 避开强大的第一岛链, 南海是牵制较小的地区, 它就成为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唯一可行途径。

三.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建议

虽然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奉行“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 并于2002年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但是南海问题并没有得到缓和和解决。相反, 却日渐恶化, 近来, 有关国家积极购买外国先进军舰、飞机与世界大国频繁举行军事演习等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南海问题久拖不决于中国不利, 也影响到中国的大国形象与地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南海问题的解决。

(一) 合理开展地缘政治斗争。

主要是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十国虽有宪章约束, 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与我国亲疏不一, 利益矛盾时有发生。如1981年, 文莱就对马来西亚1979年确定的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提出了责问和抗议。文莱认为, 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的确定应采取“中线原则”。这个分歧到现在也没有弥合。再如, 柬埔寨与越南有历史恩怨, 柬埔寨和泰国有现实矛盾。因此, 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 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 重点争取缅、老、柬。

(二) 加强自身经济建设, 扩大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首先, 从总体上看, 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 这对于解决南海问题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影响力。其次, 从局部来看, 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对东盟具有制约性的因素, 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地区性经济, 从而增加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对我国的依赖性, 进而增强我国对东盟一些国家的制约能力。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强和老、柬、缅等国的经济合作, 因为这些国家既与南海问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 经济发展水平又相当落后, 急需外国的帮助。

(三) 强化军事力量, 加强海空军建设。

目前, 我国国防战略格局已由传统的“以陆为主, 海、空辅从”调整为“海陆并举”, 海防重心也由“近岸防御”转向“近海防御、远洋存在”。因此, 我应该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从军事斗争准备来看, 由于解决南海问题必须依靠海空军力量, 所以, 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如加速航母、核潜艇和移动核武器建造, 增加抑制战争的杀手锏, 改变近海海上力量不平衡状况。同时, 要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四) 台海两岸携手合作争取南海权益和勘探开发。

共同勘探开发将密切两岸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扩大共同利益, 从而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岸联手具有现实基础:同是中国人, 台湾是主张南海权益的, 两岸具有共同的利益;国民党在台湾的当政使合作具有政治基础。

(五) 放开对民间前往南海的限制, 支持民间力量保护南沙。

由于南海自然条件、国家主权观念和国防力量的限制, 至今在处理相关的与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争议时, 国家对民间力量缺乏正确而有效的态度。一再见诸报端的我渔民被扣事件是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反应。我国应明确支持民间合理合法的经济政治斗争, 如派军舰护航我在南海的渔船, 帮助渔民在南沙建立临时或永久的居住点等, 把一些岛屿长期出租给国内民间力量或有利的国际力量进行开发, 并由国家出面予以保护;参考近期越南和美孚石油公司的合作方式, 引入有利的国际力量进行开发, 从而掌握南海问题国际化的主动权, 以中国的主动国际化遏制他国的国际化。

四.小结

3.我对初等函数教学的思考 篇三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函数的图象上直观地反映着函数的性质, 学习函数的“捷径”是熟知函数的图象.熟知函数图象包括三个方面:作图, 读图, 用图.掌握初等函数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首先是函数的定义, 之后是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函数的性质一般包括定义域, 值域, 图象特征, 单调性, 奇偶性, 周期性, 零点、最值以及值的变化特点等, 研究和记忆函数性质的时候应全面考虑.函数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是解析式) 决定着函数的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 也可以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 进而直观的发现函数的性质.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通过丰富实例, 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在实际情境中, 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如, 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 表示函数。通过具体实例,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 并能简单应用。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 (小) 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 了解奇偶性的含义。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正整数指数幂推广为有理指数幂。每一步推广都要指出它的合理性。通过具体实例, 说明有理指数幂运算法则的合理性。对无理指数幂, 要使学生理解它的存在性。在学生理解各种指数运算的基础上, 还要通过实例, 验证指数运算所要满足的运算法则。

指数函数

通过具体实例 (如, 细胞的分裂, 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 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 ,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 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 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教材是通过两个具体实例引出指数函数的一般定义的。要根据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分析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性, 直观分析指数函数的变化率。指数函数的性质大多是从直观归纳出来的。教参中给出的指数函数单调性证明, 是依据性质:当a>1且x>0时, αx>1。这个性质与是增函数是等价的, 不用微积分, 要严格证明这条性质也是十分困难的。当x为正整数时, 可用二项式定理证明 (设a=1+α, 证明 (1+α) x>1) 。

对数及其运算

对数运算是作为指数运算的逆运算引入的, 由此可引导学生把指数运算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转化为对数运算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教材是从指数函数引入对数运算的。主要考虑是把运算与函数关系联系起来, 运算不过就是求函数值。在学习指数函数时, 还是按传统习惯先学运算, 后学函数, 当学完指数函数后, 就想用函数的观点通过求函数值, 引入对数运算。不少教师感到这种引入有些不习惯, 我们是想用函数的观点, 对这个传统内容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应用函数观点理解指数与对数运算的意识。教材处理的不太好, 望大家在教学后提出改进意见, 并能应用函数的观点, 对这一内容进行再创造。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可一次性引入, 对数运算法则可作为对数函数的性质处理。不妨作以下尝试。在指数函数y=2x中, 指数为自变量, 在实数集任意给定一个指数, 可算出唯一的幂值y (y>0) ;同样, 如果把幂作为自变量x, 对正实数集内任一个x值, 相应的指数值y也是唯一确定的, 即

这就是说, 以指数幂为自变量, 指数为因变量, 它们之间同样存在函数关系。指数y又叫做以2为底, 幂x的对数。这种函数关系, 叫做对数函数。我们常用符号“log” (logarithen的缩写) 表示对数。则上述以2为底的对数函数, 记做

一般地, 把“数y是数x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读做“y等于x以a为底的对数”。当x当作自变量, 在区间 (0, +∞) 内任取一个x值, 都唯一确定一个函数值y, 则以正实数集为定义域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引入对数和对数函数后, 接着就可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对数的运算法则等。

对数函数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 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 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 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 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幂函数

降低教学要求, 只要求了解幂函数的一般性质。记住如下一些幂函数的性质与图象:通过实例,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像, 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结束语

4.我对语文读写结合的再思考 篇四

我们先来看看众多的名人大师是怎样论述阅读与写作的。

(一) 写作离阅读有多远———看看名人大师怎样说

论1.西汉扬雄说:“能读千赋, 则善为之矣。”

论2.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论3.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 聚铜入炉, 大鞴扇之, 不销不止, 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 铜既销矣, 随模铸器, 一冶即成, 只要识模, 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也。”

论4.陆游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论5.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

论6.袁枚说:“盖破其卷, 取其神, 非囫囵用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 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 非花也。读书如吃饭, 善吃者长精神, 不善吃者, 生疾瘤。”

论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 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 省去搜集材料之苦, 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 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论8.前苏联心理学家阿·科瓦廖夫认为:作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个“双向转化”的心理过程。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学生的“头脑”转化, 这是从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作文教学要顺利地实现“双重转化”, 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都必须以阅读教学作为基础。可见, 作文教学本身也要求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同步前进。

论9.“摹写、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这似乎构成一条由易到难的读写结合‘链索’, 这条‘链索’反映了学生从单纯摹仿到逐步摆脱摹仿而进入创造的一个‘历练’的过程。” (钱梦龙语, 见《教与学———特级教师作文教学经验片断》,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 P173)

(二) 寻找达标要素———名人论读写启示录

认真咀嚼, 我们可以由名人所论读写联系运动员较快地由起点到终点, 分析其各种要素及其关系如下:

1. 目标要素:

阅读和写作是有可能连通的, 它们的距离不太近, 需“读千赋” (论1) 、要“破万卷” (论2) , 但也不太远, 只要“能读千赋, 则善为之矣” (论2) , 只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则可“如有神”。

2. 体形要素:

像起跑点上站着的人, 体形越高大, 就越容易到达目标。阅读量的大小就像我们形体的大小, 它直接影响着作文质量的高低, 成为成功达标的基础要素之一。

3. 体质要素:

身体越强壮, 越快到达目标。体质缘何而来, 由营养中来。阅读质量就像我们身体的强壮程度, 它直接决定作文质量的高低, 成为成功达标的决定要素之二, 在一定量的积累下它就会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质量缘何而来, 由“善读”中来, “善读”能“取其神, 非囫囵用糟粕也” (论6) , “善读”如“销铜”, 待到“铜既销矣”, 作文“随模铸器, 一冶即成”。 (论3)

4. 技术要素:

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明显, 没有体形和体质要素作为基础, 光进行技巧训练是不可能有多大效果的, 就像读写训练中, 没有阅读量和一定的素养, 只一味进行技巧讲解和训练, 不可能会形成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 探究目标达成的过程———看阅读吸收与体质增强的异质同构

由上分析可知, 人的体形高大体质又好, 是跑步迅速抵达终点最理想的条件, 也就是说, 跑步要达成目标, 最初可从长身体和增营养两方面着手。由阅读到写作, 最初要从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着手。人吃食物才长身体, 吃好的食物身体才长得好长得快。阅读要有一定的量, 量少了吃不饱, 量多了也不消化, 要适当。阅读的文本需要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腐烂变质的东西可能会吃坏肚子。好东西吃进去给人体吸收则会增强体质, 优秀的文化精华内化后会增加语文素养。好东西要被消化则需要倾吐唾液、胃汁, 需要肠胃的蠕动。那么, 什么是内化文本的“唾液、胃汁”呢?是原来的情感、知识、技能的积累。什么是内化文本的“蠕动”呢?是涵咏、是思考、是体味、是讨论, 只有通过自己的涵咏、思考、体味、讨论, 文本才能被学生理解并吸收, 就像食物在唾液、胃汁中, 经过肠胃的蠕动才能转化为营养被身体吸收一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需要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 读写教学有了阅读量的积累, 也可开展写作技能训练, 读写的形式我们都较熟悉——“摹写、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论8, 论9) , 当然, 阅读量的积累和读写技能训练可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一定量的基础上的技能训练, 要比没有或较少阅读量积累的技能训练效果要好得多。

(四) 教练员的工作———看教师在读写过程中的作用

优秀的教练员会这样进行他的工作:订好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确定每次训练的内容及量次;提供合理优质的食谱;讲授动作要领;每天带领运动员进行像跑步一样的基本功训练 (有时运动员自觉的也可在教练不到场的情况下自己进行, 长期不在应该不好) ;发现运动员错误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想方设法让运动员练得愉快而有成效。优秀的教练员不会做这样的事:训练全无头绪, 想到什么就练什么;运动员喜欢练就练不喜欢练可以玩别的;运动员吃什么从不干预指导;一天到晚只讲动作要领;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只幻想一步登天, 或只脱离实际只训练高难度的动作;发现运动员错误的动作也由着他去;最愚蠢的教练莫过于让运动员呆一边想运动要领而只听不练, 甚至代运动员训练。

我们作为老师,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充当教练员的角色。我们最常见会犯哪些错误呢——教学没计划, 想到哪说哪, 重点难点不突出, 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没有提供阅读 (特别是课外阅读) 指引, 课外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漫山放羊状态, 也不管那山上有草没草;不关注学生的 (课外) 阅读状态是好是坏;讲课脱离学生实际, 高屋建瓴的多, 脚踏实地的少, 学生不知所云;一节课光讲解不实践, 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思路, 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自己讲得不亦乐乎, 让学生一旁晾着, 只锻炼自己, 不锻炼学生。

那么, 我们作为教师, 该如何教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学生是主体, 应让他们在明白动作要领后进行最充分的各种语言实践;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 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技能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学习, 找准读写结合点, 找准读写结合点后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 也才有可能实现由文本到阅读主休 (学生) 的内化再到写作的质的飞跃。

读写结合点是什么?它是一个新旧知识和技能的连接点, 是实现能力迁移的关键, 是能激发学生兴趣或引发体验的激发点, 是支撑起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杠杆。它可能是文中意犹未尽的艺术空间, 可能是精巧的结构、独特的构思, 也可能是一组形式工整、辞采优美的句子……

(五) 向目标进发———由阅读到写作

一是由阅读到阅读主体的内化时, 我们要创设情境, 连通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 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 当读者原来的知识与文章内容相趋一致时, 通过推断, 就可达到认知的同化, 让文章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读者的原有知识中, 使读者的认知结构更趋牢固;当读者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材料时, 就必须变更认知结构顺应新材料, 从而形成更高级的认知结构。相类似的说法是相同要素说 (也称共同成分说) , 它认为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 一种学习方法才能影响 (即产生迁移) 到另一种学习方法。创设情境的手段包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情感, 它可能是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引发的、也可能是一句有哲理的话引发的、也可能是一个事件引发的、也可能是一首歌引发的, 这些画、话、事、歌……, 只是一个载体, 它承载的是潜存于我们脑海深处对人生的体验和看法。

二是写作过程中, 教师要为话题到学生的思想架桥搭梯, 让学生迅速找准方向, 可采用“写作连线”的方式。分别根据社会历史研究、艺术熏陶、职业锻炼、文体攻关、科技学习等方面进行社会连线、历史连线、艺术连线、职业连线、文体连线、科技连线等, 体现语文学习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还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内容“说不尽的桥”为例, 这样精心设置写作内容:社会连线———从文德桥的倒塌到负责设计修建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行人三用两层大桥——钱塘江大桥, 并在通车后的一个月零六天自炸这历经两年千辛万苦得来的心血结晶, 茅以升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请把它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写出来。文体连线———读了“中国石拱桥”和《沙头志》里有关沙头几座大桥的介绍, 请你以“沙头的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审美连线——桥之美:用摄像机摄下或在网上下载你认为美的桥, 附上简单的前言和说明, 做成一份报纸或拼贴画。历史连线——桥梁发展史:从独木桥到立交桥, 桥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选取几座有代表性的桥说明这一点。职业连线———佛山一环于11月18日开通了, 请你作为一名记者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 并着重介绍“平胜大桥”。

5.我对新课程下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五

一、学会分析学生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中升学压力很大,在学生感觉走文化上大学无望的时候,便把目光转向了音、体、美小三门,这是一般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江苏小高考有没有通过,不得不选择音体美,真正感兴趣而报考艺术的学生很少。这些学生成绩一般属于中等偏下,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他们懒散的作风,让学生变得“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除了进行专业测试以外,还得进行其他方面的限制,让学生知道哪个行业都有十分激励的竞争,既来之则安之,此外,还得对学生严格要求。音乐专业课不能特殊化,否则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渗透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是一门高尚的艺术,能够给人愉快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的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传统的音乐教育都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音乐教育枯燥无味缺乏艺术性,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自觉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形成审美情操,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作为前线的音乐教师必须明白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成为音乐的爱好者。

三、根据学生兴趣,分层设置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就会产生极大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研究性学习不是特定的知识内容,而是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立足社会关注社会。高中生的兴趣取向是多方面的,音乐素质也有高低,在选题阶段,我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的热点设置了很多的课题,也鼓励学生设置自己的课题。例如,课题有《千手观音》创作精神、周杰伦的音乐特色,广告音乐等,这些课题很受学生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仅高一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有14个,人数达50余人。特别是选择周杰伦的音乐特色研究小组的同学达四个之多,人数约有20余人。

四、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学评价,其本质就是测量教学效果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的目标是选拔优秀学生和淘汰差生,随着江苏实施新课程教学,各个学校必须实施素质教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也应随着改变,应最大程度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热情。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音乐有足够的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自我评价得到充分肯定,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并强化这种肯定,推动学生向前发展。

构建积极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作用在于:其一,能促进学校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在高中阶段,各门科目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是其他科目不能替代的,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不存在什么副科主课之分,任何鄙视音乐教学的行为,不仅与新课程宗旨相违背,也不利于学校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二,能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评估这一调控手段,及时发现并纠正音乐教学中的缺陷,使师生的教学双方达到最优化(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三,能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良好健康发展。教学评价本身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对其人格、个性品质等产生微妙的作用。一旦学生在自我价值、能力及自信心方面获得了正面评价,学生就会受到莫大鼓舞,进而产生积极心态,反之则有可能使学生萎靡不振。

可见,建立高中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

6.新时代下南海问题的解决之道 篇六

南海, 又称南中国海,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岛屿所属权的要求来看, 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汉代时中国人就已经发现了南海并对其岛屿进行了相应的命名和开发, 到清朝时我国开始对南海及其诸岛屿行使行政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中国于1946 年从日本手中夺回了被侵占的南海诸岛屿, 并在岛上树起了主权碑[1]。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政府在南海划设了九段线, 规定九段线以内的南海水域为中国所有, 中国对该海域享有完全排他性的主权。

二、南海问题与国际法

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南海问题并不存在, 南海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从未对中国在南海享有的主权和海洋权益提出过任何异议。但是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 以及南海周边海洋资源探明储量惊人, 从而引发了一场海洋国土的主权纠纷。当今所谓的南海问题,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 主要是指南海诸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和以海洋划界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权益争端。以越南、菲律宾为首的部分南海周边国家非法侵占了南海众多岛礁, 从而引起了与中国在南海岛礁主权上的争夺。

利用国际法来维护中国在南海地区合法的海洋权益是首选之路, 所以中国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海洋基本法建设。纵观历史, 曾经的海洋强国都有自己的海洋基本法, 用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例如中国的近邻日本, 作为一个群岛国家, 本身被海洋所包围。但是21 世纪作为海洋的世纪, 在陆地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 日本国内加强关于海洋的立法, 建立了《海洋基本法》, 加大力度去开发海洋资源, 同时也使得日本在与中国等国家争海洋权益方面有法可依。

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于南海问题的争端, 还是应该采用和平手段解决, 贯彻和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南海问题的“主权属我、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同时也要推进海洋低敏感领域合作进程, 在相关国家间缔结海洋低敏感领域 (如海洋环保、海洋科研、海上搜救、减灾防灾等) 的合作协议, 以增进国家间的共识, 并为缔结临时安排和最终解决南海问题争议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2]。这些也符合《公约》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范的相关制度要求和原则。

三、新时代下南海问题的解决之道

现在南中国海形式错综复杂, 除了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声索国之间的海洋领土争端外, 还有诸如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不断插手南海事务。尤其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南海问题上大力鼓吹航行自由, 指责中国在南海岛礁上非法修建飞机跑道等军用设施, 阻碍了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的航行自由。但是可以看出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具有双重标准, 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强行非法占有的中国岛礁上修建飞机跑道、导弹发射架等军事设施, 美国政府视而不见, 从中我们可以对“美国版”航行自由窥探一斑。

中国要想破局南海, 一方面要加强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布局, 例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破局南海意义重大, 它可以整合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但是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注入必要的资金可以把亲、诚、惠、容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措施更有意义。同时也可以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海上合作, 以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领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等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处理这些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有争端的国家关系时, 要区别对待。对于那些与中国有友好关系的国家, 要不断加强和巩固跟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对那些对中国有疑虑或者敌意的国家, 要想方设法降低他们对于中国发展以及在南海问题上采取行为的疑虑和敌意。像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就是在向其他的国家昭示:“你可以搭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 可以给你预留座位, 但是如果你一味的反对中国, 不与中国进行合作。那么国家的发展将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这也在南海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态度, 共同推动南海成为和平繁荣之海。

南海破局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处理和解决好美国和日本等域外大国的因素, 他们不断炒作南海问题, 使之不断升温。虽然他们都十分担心中国的发展壮大, 但是美国更担心的是中国取代它世界领导者的地位, 而日本更担心的是中国取得在东亚的领导权。而且它希望借助南海问题实现国家的正常化, 重新武装自己的军队。但是美国却不希望让日本加快其重新武装的步伐, 让日本继续在自己的军事保护下获得辅助性发展, 所以说美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所以要想解决南海问题就必须努力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 努力建设好亚太自由贸易区, 借助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积极构建东亚新秩序。

结束语

为实现我国由区域性海洋大国向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成功转型, 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我国必须合理地处理和解决南海问题争议。但是现在我国的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淡薄, 所以应该加大在海洋方面的立法, 在全社会普及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 使人们真正关注和了解海洋。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正在打造一支蓝水海军, 带领中国走向蔚蓝的大洋。所以对于南海问题我们要妥善解决, 坚定而有力地维护我国在南海海域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让国人更好的知我海洋, 维我海权。

参考文献

[1]金永明.论海洋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的局限性[J].国际观察, 2013 (04) .

上一篇:管理会计计算题分析下一篇:导游词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