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2024-11-13

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7篇)

1.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一

《神话与历史》

《神话与历史》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本课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为下一单元——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本课的特点在于强调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宿感。【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神话传说和史实的区别。2.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贡献及尧舜禹的传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黄帝、炎帝的贡献,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教学难点】

区别史实与传说,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黄帝、炎帝的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师:在讲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图讲的是什么?

师:我们知道,在世界各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都会定期祭祀黄帝,那黄帝是距离我们现在约5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呢?他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 神话与历史。

【自主学习】1.炎黄战蚩尤时间:距今______年前概况:______和______两个部落一同由西北发展到中原,结为炎黄联盟。不久,与以______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______之野,蚩尤被擒杀,部分部落成员退回到了南方。结果:此后,中原的部落推举______为部落联盟首领。

2.黄帝的贡献传说黄帝发明了______和车,他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______发明了2养蚕缫丝。又说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发明的。相传黄帝生了25个儿子,他们不断繁衍壮大,逐渐成为后来______的主干。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_____。

3.“禅让”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______。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举舜。舜年老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把首领位置传给禹。这就是尧舜禹的“______”。

4.“禅让的实质”“禅让”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远古时代以______方式推荐首领的历史情形。

【讲授新课】

1、炎黄战蚩尤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2、黄帝——“人文初祖” 提问: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黄帝:车船、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并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过渡:相传黄帝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禅让

教师: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能力提升】试着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总结:区别: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的,也添加了神话的成分。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真实可信的。

联系: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复原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从炎黄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早期创业的历史,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禅让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传说中“天下为公”的时代,文明的曙光已从神话传说中透露出来了。

2.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二

课题: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教学重难点:体验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能给大家讲一讲图中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第一幅图 学生讲故事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分物的游戏,有兴趣吗?

二、自主探究

1、分萝卜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小兔子分萝卜,要求每只小兔子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萝卜?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哦!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

如果学生说到平均分,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种分法。

师:像这样正好分完,又分的一样多,我们的数学语言就叫做“平均分”。

2、分骨头

师:现在有15根骨头要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 生:根据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应该是每只狗分到5根骨头。师:究竟对不对呢?不用摆小棒,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分法,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组织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事“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 1 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59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也就是平均分。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

二、自主探究

1、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

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要求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用圆片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生1:我是1个1个分的,结果每堆都有4个苹果。生2:我是2个2个分的,结果也是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3: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一次分好的,每堆都有4个苹果。师:同学们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分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2、每袋装4个。

师:如果还是这12个苹果,老师要求大家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

生:每4个装一袋,我就数出4个放成一堆,再数出4个放成一堆„„这样个就分成了3堆,说明需要3个袋子。

师:说得很好,就是需要3个袋子。

3、比较。

师:说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

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都是4个苹果一份。„„

师:是啊,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尽管分的方式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练习设计:教材第61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交流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1、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小棒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以前咱们学习“分一分”都是数目比较小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尝试对较大数目进行分一分呢?你们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第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50块糖,要求平均分给4个人。

二、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 生1:可以1块1块地分。

生2:这么多,1块1块地分比较麻烦,可以2块2块地分。生3:我觉得还是5块5块地分比较好。

师:老师觉得不管怎么分,因为数目比较大,都容易出错。

2、分一分

师:看,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课件出示:空白的记录表格。

结合表格向学生介绍表格内容,或由学生看表格说出自己看懂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适当讲解。

师:我们可以把每次分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现在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用4个小圆片分别代表4个人,用50根小棒代表50块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的记录表格,重点说说从表格中看是怎么样分的。只要学生分的合理,记录正确就给予肯定。师:你觉得这样做记录怎么样? 生1:太好了,这样记录不容易出错。生2:这样做记录很清楚。

生3:这样就能很明白地看出分的过程,结果也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三、总结提升

师:借用表格记录分法,你学会了吗?做记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练习设计:教材第63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

1、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2、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小猴子带着12根香蕉请大家帮忙来了。你看!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第一幅图

师: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帮助小猴子分一分。请同学们用准备的学具小棒代替香蕉,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分一分,再把自己分的方法和结果与同桌交流一下。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除法。

师:谁想把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学生有其他的说法只要合理就可以。

师:刚才我们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来就是12÷2=6(根)

师:(对着板书,指着算式)这里的12表示要分的12根香蕉;“÷”是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要分成2份;6表示分的结果是每份有6根。读作12除以2等于6。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分法写成算式读一读,并说出除号和各数表示的意思。学生交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帮助小猴子分了香蕉,并且知道了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那我们就一起来把教材第60页和61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吧!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能把这些都写对,讲好,教师要给予表扬。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并且也会读写除法算式。你都掌握论文吗?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吧!

练习设计:教材65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运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会正确列式计算以及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最近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只要每份的数目相同,就是“平均分”。

我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可以说“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是多少”。我还会读写除法算式。

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会的知识还真不少呢!你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你有信心吗?

二、自主探究

1、看图列算式,说意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第5题。

学生看懂图意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式的意义。只要学生会答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2、看算式,编故事。

师:你们会讲故事吗?谁愿意把图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第6题。

生:机灵狗的鱼缸里有12条漂亮的小金鱼,但是机灵狗不小心把鱼缸打破了,金鱼掉在地上。淘气和笑笑跑过来,把这些小金鱼平均放在两个鱼缸里,每人高高兴兴地端着一个鱼缸走了。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讲故事或补充,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师: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有12条小金鱼,平均放在2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有多少条?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三、总结提升

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记录下来,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交流。练习设计:教材第66、67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小熊开店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玩具吧?听说小熊开了一个玩具店,我们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情境图

学生说说有什么玩具,每种玩具的价钱等。

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皮球多少元? 9+3=12(元)生2:一个布娃娃比一个皮球贵多少元? 9-3=6(元)

生3:买4个皮球多少元? 3×4=12(元)

二、自主探究 1、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小熊玩具店里都有什么,并且还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解答了出来。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呢?

生:20÷5=(),看20元里面有几个5元。师:对!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只要学生的解释合理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性鼓励。2、36元可以买几个布娃娃?

师:同学们解决了买玩具汽车的问题,并知道了用口诀计算除法又快又准确。现在老师再题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列式并用口诀计算来解决问题,好吗?听好了,“36元可以买几个布娃娃?”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师:谁想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怎样想的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列式为36÷9,想:9和几相乘等于36,四九三十六,所以36÷9=4(个)。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20÷5=?时,想几五二十;计算36÷9=?时,想几九三十六。你们发现用口诀求商有什么规律吗?

生:除以几就想几的口诀。

师:是啊!今后我们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根据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请尝试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汇报。

三、总结提升

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规律是什么?(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练习设计:教材第69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快乐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教学重难点:倍的意义;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快乐地生活着。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并分别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小动物的只数。

二、自主探究

1、体会“倍”的意义。指导学生按步骤画图:

(1)画3个小圆圈代表3只小猴子。(2)画6个小圆圈代表6只小鸭子。

(3)把小鸭子3只一组,3只一组地圈在一起,这样6只小鸭子就被分成2组,每组小鸭子的只数与小猴子一样多。

师:这个图就表示“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只数的2倍”。因为6里面有2个3,也就是说小鸭子的只数包含了2个小猴子的只数,这样的关系我们就是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只数的2倍,即6是3的2倍。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6÷3=2。

2、巩固训练

(1)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就像刚才一样,先画图表示,再列式计算解答下 10 面的问题,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最下面练习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有8只小鸡,2只小松鼠,通过画图可以明显看出8只小鸡每2个圈在一起,可以分成4组,说明8厘米有4个2,也就是8÷2=4,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

生2:我画了6个小圆圈表示小鸭,2个小圆圈表示小松鼠,然后把小鸭2只一组、2只一组地圈起来,这样小鸭就被等分成3组,也就是6里面有3个2,所以6÷2=3,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3倍。

„„

(2)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第一幅图

生1:我知道了一支笔2元,小兔就买了1支笔。生2:我知道小牛买了3支笔,用了6元钱。生3:我知道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该怎么解决?

抽生答,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并解答正确,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设计:教材第72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2、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倍”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花园里美丽的花儿开了,蜜蜂、蝴蝶都飞来了,花园了热闹起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师: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知道有4只蝴蝶,还有12只蜻蜓。生2:我知道有9只小鸟。

生3:我知道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

二、自主探究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就进行下面的环节。

师: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然后再列式解答。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汇报。

生1:我画了4个三角形表示蝴蝶的只数,有画了12个圆圈表示蜻蜓的只数,然后把蜻蜓4只一组、4只一组地圈起来,就很容易看出,12里面有3个4,所以12÷4=3.生2:我画了别的不同图形分别表示这两种小动物的只数,结果也是12÷4=3。

师:对,我们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两种量,但结果都可以看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计算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师: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多少只蜜蜂?

师:谁愿意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说一说? 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最下面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画法,举例说明;教师巡视。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练习设计:教材第73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六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和倍的含义。

3、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乘除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会说:

我学会了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我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我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二、自主探究

师:这些知识点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呢?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想法。

生1:彩笔有12支,毛笔有4支,求彩笔的支数是毛笔的几倍,就是看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所以12÷4=3.计算的时候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算出来的。

生2:笔筒里的铅笔支数是毛笔的5倍,求笔筒里的铅笔有多少支,就是计算4的5倍是多少,要算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所以5×4=20.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生3:求这三种笔一共有多少支,就是把这三种笔的支数加起来,其实是三个数的连加计算,4+12+20=36.师:说得很有条理,而且还归纳出了某一类题目的解答思路,真棒!我们应该像这样随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断积累才能进步。

三、总结提升

师: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有提高吗? 练习设计:教材76、77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 课题:有多少张贴画 教学目标:

1、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你能背诵吗?我们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生对口令,帮学生复习2、3、4、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你们喜欢贴画吗?老师这里有很多贴画,请看。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图一。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横着看,每排都是6张贴画。师:你能看图完成这张表格吗?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交流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结果。

2、编口诀。

师:结合我们以前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你能根据上面表格的计算过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编写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背诵6的乘法口诀。

3.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三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第3课时 时间表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教学内容:教材P67~68。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认识。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板书课题:看日历)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二、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教材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2013年、2014年、2015年的2月有28天,2016年的2月有29天。……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013年、2014年、2015年的2月有28天,2016年的2月有29天。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2、进一步认识平年、闰年,学习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1)观察教材附页2,把2009~2016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将教材附页2中2009~2016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教材68页的表格中,完成后,请同桌间互相核对一下你们填写的数据。指名汇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中各年2月的天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月的天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预设

生1:2月份有29天的年份是2012年、2016年,其他年份的2月份都有28天。

生2:我知道了2012年和2016年都是闰年,其他年份都是平年。……

(2)课件出示教材68页第二个表格,指导学生涂色谈发现。师:把表格中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

生1: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生2:我发现了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

(3)组织探究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不同的原因。

师:平年的2月份有28天,闰年的2月份有29天。为什么2月份的天数这么特殊呢?

(课件演示并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实际上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以365天计算叫做平年。平年每年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也就少算了大约1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了2月份,也就出现了闰年,所以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3.介绍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1)仔细观察教材附页2中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①根据2月份的天数说出2009~2016年中哪几年是闰年。(2012年,2016年)②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得出: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③组织学生用年份除以4,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有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有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2)小结:我们把2月份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把2月份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强调: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设计意图:与传统教学的直接传授相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1.口答。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3)9月1日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4)6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2.算一算。

今年的1月,2月,3月共多少天? 3.填一填。

(1)2012年是()年,()年后,即()年又是()年。(2)今年是()年,上一个闰年是()年,下一个闰年是()年。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到了许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回去后希望同学们能向家人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

五、作业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P70。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并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计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说,用动作告诉老师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得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睡觉)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晨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

(学生做各种动作)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作普通记时法。同学们在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时,一定要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凌晨等限制词。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记时法——24时记时法。用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知道时间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观察情境图,交流所得。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情境图)说说你从这两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生1:第一幅图的1时淘气在睡觉。生2:第二幅图的1时淘气在上课。

(2)小组讨论这两个“1时”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师巡视。

(3)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虽然钟面上显示的都是1时,但表示的却不是一个时刻。第一幅图是夜晚的1时,也就是凌晨1时;第二幅图是白天的1时,也就是下午1时。2.介绍24时记时法。

提问:你知道下午1时还可以怎样表示吗?(1)学生自由交流表示方法。

(2)教师小结:一天有24时,下午1时还可以表示为13时。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提问:(1)回想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转了几圈?

(2)时针走的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3)时针走的第二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学生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师: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是一天中的后12个小时,可以接着用12时,13时,14时直到24时来表示。(课件出示教材70页的钟面展开图)师总结:我们用0时、1时、2时直到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通常叫作24时记时法。

三、探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方法

1.把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1)提问:夜里11时、下午3时用24时记时法应该如何表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师:24时记时法中的数没有重复,所以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时不要说上午、下午等限制词。

(2)提问:中午12时以前和下午1时以后转换的方法一样吗?

师总结:中午12时以前,上午几时就是24时记时法的几时;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需要加上12时才能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2.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提问:(1)24时记时法中的8:00用普通记时法怎么表示?

学生交流后得出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加上“早晨”或“上午”等限制词就可以的结论。

(2)14:00、17:30用普通记时法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12时以后的时刻要减去12时,然后在前面加上“下午”或“晚上”等限制词。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互相转化的认识。

四、探究并掌握推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出示教材70页邮筒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从取信时间的图表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生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后个别汇报)预设

生1:我先将两个时刻都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形式,然后借助钟面数出来的是4时30分。

生2:我直接用24时记时法数出来,是4时30分。

生3:我是这样想的,第二次取信时间是14时,第三次取信时间是18时30分,18时30分-14时=4时30分。

总结方法: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就可以求出经过时间。设计意图:通过钟面直观演示,使学生知道了从14时到18时30分经历了4时30分,使学生掌握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71第1题。2.完成教材P71第2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3课时 时间表

教学内容:教材P72。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3.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24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24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3)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思考和推算的过程? 预设

生1:北京启明小学第五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3:00,经过40分就到了下课时刻13:40。第五节课下课后,大课间就开始了,所以大课间开始的时刻也是13:40,经过1时,大课间结束了,此时是14:40。

大课间结束的时刻也是第六节课开始上课的时刻,即14:40,经过40分第六节课下课了,此时是15:20。

生2:新疆民族小学第五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5:00,下课时刻是15:40。第六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5:50,下课时刻是16:30。课外活动开始的时刻是16:30,结束时刻是17:3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究感知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三、巩固练习

1.制作自己周一到周五的作息时间表。

2.集体评议谁的作息时间表安排得最科学、合理。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安排,按时上学、放学,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4.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四

重庆市万州区白土初级中学 李靖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1)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与能力;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三、教学难点

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四、设计思路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 7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根据图片讨论说出竹节虫、骆驼刺、北极熊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教师注意纠正补充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

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图片。

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例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五、教学过程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种

/ 7

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影响着环境。”学生回答。

“回答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2课时。”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竹叶上的竹节虫;(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环境中的北极熊。让学生分析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并展开讨论。

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竹节虫生活在竹林里,经常受到食虫鸟类的威胁,为了生存,它的体形进化成竹枝一样,体色和竹叶颜色相似,静止在竹枝上面,逃避了众多鸟类的眼睛。这种方式叫拟态,是对天敌的一种适应。

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北极熊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北极生活,有时要下水捕捉食物,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北极熊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厚度可以达到60 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可能说出:胡蜂的警戒色、壁虎的断尾逃跑、刺猬的刺、夹竹桃的花、沙漠植物仙人掌,等等。

“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善于观察,现在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学生看配有解说的影像片段:

/ 7

影像镜头

(一)鸟类骨骼质薄,有的中空,适于空中飞翔;

影像镜头

(二)乌贼的墨囊,有利于它逃避敌害;

影像镜头

(三)猫头鹰的利爪,有利于捕猎食物。

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2.探究结果交流

让同学交流课前布置的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结果。

“首先老师要问你们,为什么我们测量时要选择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样三种环境测量空气的湿度、温度?”

学生回答:这三种环境中植物的种类、数量不一样;可以作对比。

“分析得很对,如果在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温度的结果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实物投影仪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裸地湿度最小,温度最高;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裸地湿度最小,温度最高。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四个小组测量的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小组:测量时间早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第二小组:测量时间中午,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

/ 7

低,草地次之;

第三小组:测量时间晚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温度是不是一样呢?”教师问。

“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温度最低,中午湿度最小,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木丛。”第四小组的同学说,并把测量结果的坐标曲线图呈现在投影仪上。

“回答很好,最终的测量结果与你们当初的假设一样吗?”

各组学生回答。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知道,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对环境都有降低温度和增大湿度的作用,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其蒸腾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和绿化大地,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准确吗,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可能会受测量的场所、气候因素、测量方法、人为因素等影响。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加以肯定、表扬。)

“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不但亲身验证了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以下列问题:

A.”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在投入巨资开发西部时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

“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学生回答。

很好,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确实能影响环境。那么,在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和还草、沙漠植树又是为什么呢?

“我国的西部现在沙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

/ 7

持水土、涵养水源。”学生回答。

对,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生物改善环境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出一些?“

学生回答(略)。

“大家谈得非常好,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六、教学反思

成功方面:通过电教手段对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认识到生物能适应环境,但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巩固了探究实验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影响环境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通过课下指导学生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坐标曲线图的画法,使学生了解掌握了一门知识。

不足方面:课下指导不足,部分学生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如何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感到困难,导致上课展示学生记录结果时出现问题。

另外,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前,教师一定把一些注意事项讲清楚,做好小组分工,培训小组长正确使用干湿计等。

七、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教学目标上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了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内省和内化的。

教师能根据生物学科新的课程体系(人与生物圈)准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注

/ 7

重了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最可贵的是,教师能根据新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5.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五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集整理的。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但哲海什雅里只收集了四百夜的故事,没有完成《一千零一夜》的用心

爱心

专心 1 编辑工作就去世了。后来,各地说书艺人不断地对故事进行增补、加工。大约到十四世纪,《一千零一夜》才最后定型。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开来。《一千零一夜》以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结构线索。其中包括众多的民间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名人轶事、诗歌、格言等。山鲁佐德姐妹给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如果不包括故事中的故事的话,根据1927年贝鲁特出版的五卷本的统计,只有134个故事。不过,这些故事篇幅都较长。作品以鲜艳的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多姿多态的风土人情等。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三)检查预习

1.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锡xī 撬qiào 魔mó 耸sǒng 桅wéi 吻wěn 撬(qiào)去 啰唆(suō)挪(nuó)弥(mí)漫 丑陋(lòu)宝藏(zàng)抡(lūn)起 作揖(yī)张牙舞爪(zhǎo)2.解词:

【照例】按照惯例。

【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也指矿产。注意藏,不读cáng。【啰唆】(言语)繁复。本文采用前一个意思。也作啰嗦。【口吻】说话时的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口气。3.词义辨析 【巨大】【庞大】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庞大”与“巨大”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规模、数量等很大。但两个词也存在细微的区别:“巨大”一般不包含评价和褒贬,而“庞大”则往往指过大或大而无当,包含了对所形容的事物的贬斥。例如本文中形容魔鬼的身躯,第一次用“巨大”,第二次用“庞大”,用心

爱心

专心 因为第二次时渔夫已经知道魔鬼要杀他,对魔鬼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

【无耻】〖卑鄙〗

无耻:不顾羞耻;不知羞耻。

“无耻”和“卑鄙”都是形容人的品行和言行的贬义词。但“无耻”侧重于人的言行的性质,而“卑鄙”则侧重于个性和手段。

(四)复述课文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的词语吗明确: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请几位同学来说说魔鬼的心理活动: 第一个世纪—— 第二个世纪—— 第三个世纪—— 整整四百年——

3.再请几位同学来说说渔夫的心理活动。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

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4.分析魔鬼的外貌描写。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出示幻灯)头像

;手像

;腿像

; 口像

;牙齿像

;鼻孔像

; 眼睛像。

探究问题:这些语句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什么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头发像

;眉毛像

;耳朵像

; 脖子像

;胳膊像

;身躯像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七)布置作业

用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外貌,并用上几种修辞方法。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分析评点人物

1.我们从魔鬼的外貌中了解到魔鬼是凶恶可怕的,结果呢?渔夫却战胜了魔鬼,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说明: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渔夫和魔鬼,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其余同学围绕下面六个主要问题分别探究渔夫和魔鬼对话中隐含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

① 魔鬼怎样评价自己? ② 魔鬼要杀渔夫的理由是什么? ③ 渔夫是如何逐步认清魔鬼的真面目的?

2.点评:“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3.概括人物: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二)讨论问题

1.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能装在瓶子里,骗魔鬼重新进了瓶子。这说明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2.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许诺吗?

明确: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已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按照以上这样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果然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这也是文化观念)安拉是唯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这样看,前三个许诺就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3.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简短些,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别再啰嗦烦人。

(三)比较探究

《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原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后来,魔鬼向安拉起誓,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生报答渔夫。安拉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里唯一的主宰。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魔鬼出来后,果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之路。这则故事以往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课文一样,删去了上述结尾。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我们阅读它将能更好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某些文化观念(包括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民众心中的地位),更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化给魔鬼赋予的内涵。这会不会影响故事的开头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呢。魔鬼主要是恶的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一面时,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如果他知道了、真实体验了这个打击和惩罚的份量之重、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魔鬼其实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当然,这一转变一般需要建立在对其“恶”的一面坚决斗争、彻底揭露的基础上,所以,《一千零一个夜》的原故事应当更符合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全面、辨证的看法。而什么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才更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四)词句品味

用心

爱心

专心 与括号内句子对比,体味加点处的表达效果或不同含义。①愣着不知如何是好。(呆呆的不知如何应付。)

②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他是魔鬼,我是个堂堂人。)

③这么小的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躯呀?(这个胆瓶,根本就容不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

④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骗鬼!(可恶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

⑤我要把你扔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已经呆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呆一辈子不可。(我要把你投到海里,你说你在海里住过一千八百年,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

明确:

①“愣着不知为何是好”比括号内句子更为紧凑,口语表达的色彩更浓,更合于故事表述的语气。“如何是好”除包含“不知为何应付”外,也还包含其他方面意义,含义更为广泛。

②“你这个魔鬼”比“你是魔鬼”显得更有力气,对魔鬼的鄙视程度也更重。③第3句中,加上了这些具体的说明、比较的语句,胆瓶体积与魔鬼身躯不成比例、悬殊巨大的反差才给人鲜明的印象,也更有力地强调了渔夫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④“下流无耻”显然比“可恶”更准确具体形象地反映了魔鬼当时的拙劣变脸,也更好表现出了渔夫对魔鬼可耻行经的极度气愤。自然用“骗鬼”比“说谎”有力得多,也更带口语色彩,更合于讲故事的口吻。

⑤“扔”比“投”更有力;“扔”感情色彩明显,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气愤,而“投”字则没有这个感觉。“呆”是停留、滞留,与正常“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魔鬼已在海底等待得太久,用“呆一辈子”显然比“住一辈子”显得更不舒服得多。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学习,懂得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一切困难。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查阅有关人类运用智慧战胜敌人的故事。

用心

爱心

6.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提高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一)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教学难点:

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媒体准备: 投影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两课时。预习要求:

(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写上评注。

(四)“阅读练习·探究”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生命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不管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一样。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开始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四年级,192

4用心

爱心

专心 1 年秋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以“秋郎”的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作杂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种。他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成为继周作人之后闲适派散文大家。

(三)检测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饽饽(bō·bo)值更(gēng)梆(bāng)子 万籁(lài)俱寂 .....嗥(háo)如诟(gòu)如詈(lì)跳踉(liáng)窗棂(líng).....鼐(nài)殚(dān)智竭力 赫(hè)然 缓颊(jiá)....膺(yīng)惩 猱(náo)升 夤(yín)夜 ... 2.词语解释。

【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凌乱不堪】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贯通】(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了解。【势必】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息,呼吸时进出的气息。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开释】释放(被拘禁的人)。

【高枕而眠】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形容麻痹大意,盲目乐观。也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装,放松警惕。也作“高枕无忧”。

【光临寒舍】谦敬之辞,用于称他人到自己家里时。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寒舍,谦辞,称自己的住所。

(四)学生交流评注,教师作出评价和示范。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所写的评价要求不能过高。)教师示范:

用心

爱心

专心(1)故事的结局是“一夜功夫”瘦猫把四只小猫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破窗入户是母爱力量的驱使,“叼离书房”同样是母爱力量的推动。母爱的天性使这只瘦猫表现出一种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2)瘦猫给“出生不久”、“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四只小猫喂奶,使作者联想到“妇人生产”,视之为“喜事临门”,顿时“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进而对这只瘦猫予以了由衷而高度的赞颂——“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赞颂中点明了题旨。作品这种由“抑”到“扬”的情感描写。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集中注意力,在3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重要词语最多。

(复述能力的培养是七年级四大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它的形成在于平常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反复实践。默读形式是完成此能力的保证。此项活动的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原文复述的能力,为了使复述变得小型多样,机动灵活,教师在教学过程可指导学生选取片段,或有重点的复述。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条理的复述。这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突出了说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消极的词汇变成自己的积极词汇。)

学生复述,明确:(投影或板书。复述时应找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 ——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 ——终于“按捺不住”;(憎恨)

——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过后“准备高枕而眠”,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

——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扬)

——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关键情节:“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稍予膺惩”;(同情)——为猫的离去而忏悔。

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猫的伟大母爱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于动物生命珍视。

(五)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熟读三、四、五自然段。2.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第二课时

(一)细读最后两段

1.文章后面的变化使读者触动。触动读者的是猫的母性还是“我”对此事的态度、感叹?请具体谈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在第一层面上,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

在第二层面上,“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

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的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和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以前后桌5~6人为一组,交流所写的结尾。与原文比较,说说哪一种写法更好。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对于全文来说,原文结尾其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于动物的侵害,已经成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永远无法弥补已然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的、轻松的,但是到了最后,却不幽默了,不轻松了,而是来一笔沉重的忏悔。

从文章的情绪来看,这里是一笔抒情,和前面的幽默形成一种对比。有了这一笔,文章的情绪显得更加深邃,结构显得更加丰富。对于生命的珍惜是无声的,情感的伤害是隐性的,有了错误是不可弥补的。缺乏文明修养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没有感觉的,只有高度文明、感觉十分细腻的人,对于生活真谛才有这样精致的体验。

(二)细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在接近口语的白话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示范: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1)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按:指猫被吊着),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的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划线的词语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司法意味,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一方面,通过这些词语可以显示出厨师在惩罚猫的过程中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在适用对象上,语义上出现了错位。使其用语上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以此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调侃。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两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就为了猫给人带来一点不便,号称文明人的知识分子居然容忍这样的事在眼前发生。从这一点来说,可以说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然而又不是一般的严厉的批判,而是一种快乐的批判,是在会心而笑的过程完成的批判。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对你的批判,也能让你笑着、舒舒服服地接受。这样的幽默是一种文明的熏陶。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洗炼和谐趣的表达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三)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以”猫的故事”和”我”感情变化为线索,叙述了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生命危险回来喂奶,表达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附】板书设计

猫的故事 →作者感情变化→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由憎恨到赞扬)(珍惜)

用心

爱心

7.七年级政治上册 10.1自信与人生教案 北师大版 篇七

1--2课时 主读

慈母情深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文章作家作品及文章的写作背景。2.积累词语。

3.阅读课文并做好对课文在内容、写法等方面进行批注。4.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母亲形象,体会母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母亲形象,体会母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 1.因时代的差异,现在的学生不了解当时生活的极度贫困。2.学生对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评价任务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好把握课文内容。

3.概括母亲形象及品质,理解慈母的深情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4.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的方法。

5.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母亲对自己的深情。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若在《背影》预习课上指导完了,此课前准备可略)教师指导批注阅读法:

批注: 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方法很多,同学们做到以下六种即可: 1.评人物 2.赏语言

3.发联想

4.析写法

5.质疑难 6.补内容

一.导入新课——播放阎维文演唱《母亲》mtv第一段歌词,同学们谈听后感受:

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同学们谈感受后,教师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梁晓声(1949—)原名梁绍生,哈尔滨人,祖籍山东荣成。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历任农工,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下乡时期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等,并发表大量散文、杂文、随笔及电影、电视剧剧本,至今累计1000余万字。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短篇小说《父亲》分获1984年全国中短篇小说奖。

2.写作背景:学生说出当时的背景后,教师补充:

请同学们通过以下资料及文中“饥饿对于普通人的严重威胁毕竟开始缓解”一句推测一下1963年的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国家档案解密的原始资料,《五九年至六二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 一九五九年全国十七个省级地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 522万人 一九六O年全国二十八个省级地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 1155万人 一九六一年全国各地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 1327万人,一九六二全国各地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 751万8000人 合计 3755万8000人 全国十二个县在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间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人口超过一百万人以上。

结论:1963年普通人的生活的仍极其贫困 3.识记词语

怂恿(sǒng yǒng)桀骜(jié ào)不驯 怪诞(dàn)虎视耽耽(dāndān)疥疮(jiè chuāng)绰绰(chuò chuò)咕哝(gū nong)呵(hē)斥 内疚(jiù)祈祷(qí dǎo)龟裂(jūn liè)竹篾(miè)积累成语

桀骜不驯 虎视眈眈 非同小可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4.初步谈谈文章哪里表现母“慈”——

哪里说明情“深”——

三、自主学习: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一遍,然后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慈母几件事?写出了慈母的哪些品质?(可用“文中写了慈母

件事它们是

写出了一个 的母亲”。)

2.题目是《慈母情深》,文中哪些语句、词语表现了慈母的深情?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3.找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并思考其工作环境有什么特点?

4.有人读了本文,甚是感动,于是为本文插图一张。请你仔细观察插图,看与课文有没有出入,请指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合作学习:

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组织者、记录员、发言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即时点拨: 1.文中写了慈母几件事?写出了慈母的哪些品质?

(可用“文中写了慈母 两 件事它们是母亲让我买并帮我讨回小人书,母亲为我凑钱买《青年近卫军》,写出了一个平凡、勤劳、慈祥、善良、刚强、有尊严、有见识,真心疼爱孩子的母亲”)

2.题目是《慈母情深》,文中哪些语句、词语表现了慈母的情深?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举例:A、母亲要小人书时的“静坐示威”“代我”、“推”、“坐”、“搂”、“数数”“拉”、“昂然”、“扯近”等。B、工作环境恶劣、艰苦——

C、掏衣兜、女人衬托、“高兴他爱看书”、塞在我手心里 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示例:掏与塞,掏(塞)的是钱,是母亲的汗水,是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是对孩子读书的支持,是慈母的一颗心„„

D、五个“女人们母亲们”、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 及多次出现“第 5 一次”或“从来没有”。(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

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特殊意味。“第一次”或“从来没有”总的都给人印象深刻、印象不可磨灭的意味。(1)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喜悦。——印象深刻

(2)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第一,印象深刻(不可磨灭)。第二,此事重要,意义特殊。

(3)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第一,印象深刻(不可磨灭)。第二,在那拮据的年代,此事非同小可。

(4)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第一,印象不可磨灭。第二,既新奇又内疚、自责。

(5)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是那么的瘦小„„——第一,印象深刻(不可磨灭)。第二,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牺牲和奉献的歌颂。

(6)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第一,印象深刻(不可磨灭)。第二,人生经历,非同寻常。第三,对以前的不懂事感到深刻的内疚。(7)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第一,印象深刻(不可磨灭)。第二,非同一般,值得纪念。E.其他略

3.找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并思考其工作环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句子略。环境:破旧不堪、低矮、潮湿、阴暗、酷热、毡絮满天飞、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工作条件极端恶劣、劳动场景高度紧张,说明母亲挣钱十分不易。在这种情况下给钱买书,更表现母亲对子女爱的无条件的。

4.有人读了本文,甚是感动,于是为本文插图一张。请你仔细观察插图,看与课文有没有出入,请指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衣着:应背心应该有补丁看不出酷热、阴暗、潮湿、低矮等没戴口罩灯泡不是每人一盏空气透明度太好……2012/10/24滕东中学语文教研组顾栋25 小组研讨:

1.葛里高利为什么叫来一辆小汽车,并把我和母亲一直送到家门口?

明确:为这位富有尊严的母亲所感动;被这无所畏惧维护孩子利益的母爱所感动。2.第二个故事里连续出现的几处动人的情节转折和升华? 明确:1.向妈妈要到了钱

2.没有用这钱买书,而是给妈妈买了水果罐头 3.妈妈又给了钱买书

五、探究学习:

1.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明确: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她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何能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2.我们应当从内容、写法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第一问:我们要理解母亲、感激母亲、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等。第二问:要想让人物更生动形象、深刻感人,使人物品质更突出要用 ——典型事例

——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用外貌、7 动作描写出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用动作、细节描写出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用动作描写出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用语言描写衬托出有见识的母亲。——环境描写

——铺垫(文章开头对极其贫困生活的描写)——衬托(“旁边的一个女人”)

六、目标检测:

读了此文,你一定有无数的话要对母亲说,拿出笔来,运用本文所学各种描写、典型事例等,写下你的感受,你的幸福——《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

七、反馈评价:

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并评价。

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母亲》mtv的歌声中、在今后漫长的生活中细细品味母亲的深情吧。教师播放第二段歌词: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作业设计:

请放学回家后将你写的《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读给妈妈听。

上一篇:综合体调研下一篇:依法治校学校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