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柔中行走作文

2024-09-06

在温柔中行走作文(精选6篇)

1.在温柔中行走作文 篇一

夏天,行走的温柔散文

这个夏天各种味道混杂,无法忍受的却是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香水味。很多时候我都想不通,憎恨的是那些打扮的如同妖孽般的女人还是那浓郁的让人无法呼吸的气味,木木说“你不像个女人”,我知道他真心想说的是“你不像那些女人般复杂麻烦”。我们总是懒得说清楚也懒得解释,甚至懒得生气,因为彼此太过熟悉。

刚考完毛概,回到寝室整个人像是虚脱一般,没来由的累,却不想睡觉。如果说真的有如果,人是否可以迂回的活?不再那么直白。我知道木木听到这话又会骂我脑袋进水了,然后把我的头狠狠地摁在他胸口说“我只要你的现在”。我们都是简单的孩子却在逼着自己复杂,毫无理由也无所顾忌,最终还会有一个人在身边疼惜你,放大你的悲伤,抱着你,安慰你,然后自己难过,我的木木。

写很长的文,发很多与年龄不符的感叹,透过文字似乎所有人都以为这该是一个多么伤感的女孩啊,似乎有很多故事,似乎有很多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木木从来都不会评论我的文,只会看然后死死的抱着我。我们都是简单的孩子,我们都是善良的,我们行走在世界的边缘,不着痕迹不动声色的生活,偶尔歇斯底里却不是疯狂,偶尔风轻云淡却不是平静,于是我们正常而又不正常的生活。活着,是因为有人懂有人疼,那是凿刻进生命的真实存在,不忍放弃,我的木木。

这个夏天阳光直晃晃的穿透过眼睛,触碰到了柔软的灵魂,他先是舒展然后萎靡,像阳光下的牵牛花。我们喝绿茶,康师傅的,三块钱一瓶。从小卖部冰箱里拿出一瓶立马揭开瓶盖看是否有“再来一瓶”的惊喜,然后在老板鄙视的眼光中付钱。我说过我们是简单的孩子,只是无法得到认可,我们集到的那些有“再来一瓶”字样的瓶盖已经堆了好几十个了,在一个小盒子里关着,木木说“等集到一百个我们就把它们都换了吧!”

我们的游戏这么快就要结束了吗?“一百瓶的话我全都搬回来,然后你就可以在家慢慢的揭瓶盖找惊喜而不用被小卖部老板看不起了。”我亲爱的木木说。可是那个时候夏天已经过了吧,来年的话我们关的那些瓶盖已经过了兑换期了。亲爱的木木,那我们就一直这么养着它们吧,那么多的惊喜该是怎样一种幸福?

看电影,写字,听歌,睡觉,拥抱,我们在盒子里行走,木木,我想就这么吧,有你有我,或许,还有幸福。

2.在温柔中行走作文 篇二

暑假期间, 浙江省教研室在杭州召开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疑难问题”专题研训会, 各个地区的专家和代表分别就教材处理和教学优化发表了精彩纷呈的观点, 与会教师们也纷纷通过研训博客表述了各自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疑虑, 其中,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如何有效地培养和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必须达到但又困难重重的目标确实引发了教师们深层的思索与探讨。

●两份试题

为了探寻答案, 我仔细查阅了很多的相关资料, 在看了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GCSE试题的部分例题后, 再对照浙江省两次信息技术高考的综合题, 两种同样权威的考试在命题侧重点方面的差异引起了我的注意与思考。

相同点:考核的内容均为所学软件的综合测试, 题型以填空题为主。

不同点:我们的试题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考核, 从整体上看, 它更像实际操作在纸面上的再现, 较好地规避了日常教学中光纸上谈兵而轻实际操作的应试倾向。而GCSE的试题则更侧重于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对于系统会自动给出的命令和符号只要求判断而不要求识记, 试题中含开放性题目,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 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作答。

●三个联想

面对形形色色的试卷, 再想到研训会上一线教师们提出的在实现三维目标时的困惑与担忧, 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学生们在信息素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会考由于受

机器自动阅卷等条件的限制, 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形式相对固定且单一, 在考核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方面也因存在较多的实际困难而大打折扣, 加之学科地位和功利心理等因素的客观存在, 许多一线教师就会以考试过关为最终目标, 完全参照考试的形式和要求来开展日常教学, 致使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考试要求熟练操作软件, 却非常缺乏利用所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习惯性思维。

2. 数字化生活的快速普及使学生对

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基本消失, 而电脑能给人带来快乐和自由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又使得他们对学习教材的兴趣与热情在逐渐减少。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 但缺乏分析、判断和甄别信息的能力;渴望上网去接触丰富多彩的网络资讯, 却缺乏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提高自我的意识与习惯。

3.经典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和机考的形式都离不开诸如一二三四的步骤提示, 学生只需按要求逐题操作即可, 而无需对任务本身做过多的思考。为适应考试而培养起来的操作习惯, 使学生们对操作步骤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一旦离开这些详细而具体的操作要求, 会让他们感到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四种展望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关系到信息技术这门年轻的学科能否健康地、有前途地发展。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忍不住浮想联翩。

1.对于调整考试形式的畅想

机考在命题限制和公平性方面的弊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避免教师与学生过度迎合机考形式而重复低效地训练操作技能, 忽视更为重要的能力培养, 是否可以考虑采取机考和笔试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其中, 机考重在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 提前给定题库也未尝不可, 过关是目标, 这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分分必争”的低效训练。而笔试的命题范围则相对灵活, 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学科常识, 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尽量避免实际操作的简单再现。笔试重在考核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光靠机械操练和死记硬背无法应对考试。两者的有机结合也许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也更能有效地考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2. 试题应起到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毋庸质疑, 考什么内容、如何考将决定性地引导教师日常教学的思路与形式。既然一线教师们对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很多的困惑, 那么是否能够通过权威性考试中的命题给广大教师们以更多的指导和启发呢?

3. 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性的认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表面上看是“电脑高手”, 但实际上都仅仅停留在娱乐的层面, 潜意识里还远没有将信息技术当成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是否可以考虑在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和案例的选取上适当体现一些学科整合的理念?教材的权威性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领会和掌握信息技术对学习的影响, 而案例的示范性又能给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面提供蓝本和指导。人的惰性是客观存在的, 当一种有价值的意识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 适当的强制与示范是必要的。

4. 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3.在风雨中行走作文 篇三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大雨挣扎了太久终于舍得落下,炎热至此将消退不少。心脏像一台破旧不堪的电动机,启动的同时伴随着剧烈的颤抖,从头顶一直抖到脚尖。我默默的走在铺满石砖道路上,路灯安静的照下细细的雨滴,轻轻的.飘落在我的身上,仿佛不想打扰一个忧伤的路人。风伴随着细雨,思绪也慢慢的随着雨滴飘动起来。

心灵枯竭,才更需要风雨的洗礼。阳光可以照亮失落的心,同样,智慧和豁达也可以让雨滴落成诗行。

4.行走在母爱中作文 篇四

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照亮。

花红神女颊,草绿美人衫。行走在自然的怀抱中,看千山万水,潮起潮落,忽而看到一只飞鸟,在为一只小鸟打理羽毛,欣赏着这美好瞬间的同时,也想到了妈妈……

小时候,我是妈妈的珍宝,妈妈是我的依靠,总是在妈妈的怀抱中玩着,睡着,感受着故事的动人,聆听着旋律的美妙,朦胧的梦境中享受着母爱的奇妙。

一个赤日炎炎的下午,妈妈带我去玩旱冰鞋,我像一只飞鸟,快乐的玩耍着。突然被一个石块绊倒,身体弯曲着趴在了地上,手掌上摁满了沙粒。我瞬间由晴转阴,号啕大哭。妈妈的脚步刚要向前挪,又停了下来,满怀期待地注视着我,好像在说:“没事的,孩子,快起来,妈妈相信你!”我看了妈妈好一会,便扶着身边的铁杠,缓缓站起,回到了妈妈的身边。

是妈妈的注视给了我勇气与信心,是妈妈无言无声的`爱让我懂得了坚强的内涵。行走在母爱中,我坚强而自信。

来到四平参加新生考试的那天,心中十分忐忑与紧张,生怕考得不好。与妈妈来到了学校,在我走进校门的过程中,总是回头张望着,感觉看到了妈妈便有信心,妈妈在身后微笑着注视着我,并伸出大拇指,作出鼓励的姿态。每每回头,我的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在喊:“加油,你一定会成功!”万水千山总是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昂首挺胸,大步迈进考场,认真作答。

是妈妈的主食给了我力量与自信,是妈妈的鼓励让我勇往直前。行走在母爱中,我更加舒心。

母爱似海,海有边际爱无际;

亲情如天,天无根源情有缘。

您的爱是一首歌,唱响了人生的旋律;您的爱是一条河,流动着万千的深情;您的爱是一束光,闪耀着岁月的光辉;您的爱是一朵花,芬芳了如梦的呓语……

5.行走在美好中作文 篇五

懂得感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当你懂得用感恩的心去回报大家的关心时,你将收获他们的微笑和开心,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当我们开心时,需要朋友分享;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朋友会给我们安慰;当我们因成绩而骄傲时,朋友会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遇到一个好朋友不容易,所以要珍惜与朋友交往的美好时光。

感恩不仅仅是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要对身边的万物怀有感恩之心,因为自然界给予了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懂得感恩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感恩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不愿意去做的人也大有人在。当父母为我们做出热乎乎的饭菜时,我们说的不是感谢,而是嫌饭菜不合胃口;当老师传授知识时,我们不是刻苦学习,而是想着怎么玩。

老师是天底下最无私的人,是她们无私地传授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老师会为你的一点点进步而感到高兴,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他们吗?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身,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这首歌,记得这首歌的美妙旋律吧。这首老歌也许不如现在的歌曲流行,但却如细雨润物般留在我的心里,因为它歌颂善美,因为它教会我懂得了感恩。

6.在温柔中行走作文 篇六

一、行走新闻实践的界定

1935年7月, 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 开始了他那著名的新闻采访实践———西北旅行采访, 期间采访的成果在《大公报》上连续刊登后, 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 这些“旅行通讯”结集出版, 成为一代新闻文体的典范, 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旅行采访也叫巡回采访, 是记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线路围绕采访主题进行的系列采访活动。与一般的现场报道或体验报道不同, 旅行采访要求记者走更多的地方, 需要经历更长的采访时间, 也需要涉及更加复杂的主题。与调查性报道相比, 旅行采访则一般不事先确定单一的报道主题, 相反只有一个大致的采访范围, 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记者较长时间的体验、观察、采访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的主题或新闻事件。

旅行采访是一种既具有开阔记者眼界、培养优秀新闻素养, 同时又能创新报道形式、活跃报道风格的新闻实践形式, 特别适合对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进行采访报道。当下新闻报道大多是目的性报道, 即有目的下乡、有目的采访、三段式报道;而旅行采访, 则是有目的下乡、无目的采访、实录性报道。[1]行走新闻实践与旅行采访是一对相近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相指称, 只是由于一方面行走新闻实践的提法相对比较科学避免了歧义, 另一方面行走新闻在当下运用较广, 因此本文采用行走新闻实践的概念。如果要对两者做一个严格的区分, 本文认为行走新闻实践包含旅行采访, 旅行采访是行走新闻实践中一种特殊的职业方式。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所谓行走新闻实践, 是指新闻实践者以社会调查的方法, 按照预先设计的大致线路, 对沿途的多个地点进行体验观察和深入访问, 做出多篇连续的具有实录性质的新闻深度报道形式。行走新闻实践具有以下四个要素:

第一, 行走体验。行走新闻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行走体验, 行走的原意是行路、走动, 这里是指亲身经历、近距离接触采访对象。早在辛亥革命之前, 黄远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四能”理念, 认为新闻记者应该能奔走, 即“交游肆应, 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 以时访接”, [2]套用当下的话语, 就是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行走新闻首推徒步或者骑自行车, 路线较长则以自驾车为宜, 反对乘坐飞机、火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进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体验是指记者赶赴采访地点, 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观察来认识事物, 获取的是第一手的、鲜活的新闻素材。好新闻不是道听途说来的, 更不是编造出来的, 一些需要深度解剖的事件, 仅通过电话采访恐怕不行, 需要跑, 需要在场, 需要掘进, 更需要体验。[3]

第二, 现场实录。现场实录首先是一种采访状态, 是一种无目的的采访。行走新闻实践要采访的主题一般是不明确的, 加上不熟悉采访对象, 最好的采访方式首先是看, 其次是听, 采访时不一定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 有时也不一定直接采访。[4]实践者沿某条线路进行社会调查, 行至某个地点时, 突然发现新闻线索或者突然有所感悟, 才开始采访。现场实录是一种采访状态, 也是一种报道形式。现场实录性报道又称纪实性报道, 是深度报道中的重要文体之一。作者必须客观地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以及相关的背景材料, 尊重被采访者的原意, 而不能进行主观地想象, 也不应加入任何感情色彩。与调查性报道相比, 实录性报道不依赖解释、分析, 而是追求场景再现, 并通过场景再现将记者和读者融入现场与同一情感之中。行走新闻的现场实录特质使其本身往往具有史料价值, 无论是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 还是宁波理工学院的《行走的新闻———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 都成为了今天的深度新闻、明天的厚重历史。

第三, 深度调查。行走新闻不是形式主义的应景之作, 也不是走马观花地采访、寥寥草草地写作, 而是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实践, 是有一定容量的深度报道。行走新闻不追求新闻的短平快, 而注重新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关联与影响, 在此基础上揭示事物的实质和意义, 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新闻实践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认知, 也就缺少对相关问题的准确判断, 也就难以写出全景式的深度报道。

第四, 连续系列报道。行走新闻实践可以采用一人多点的形式, 如范长江的西北之行;也可以采用多人多点的形式, 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09年150余名新闻专业学生围绕同一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5]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 行走新闻都不是一篇单一的或孤立的报道, 而是要么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 要么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主题的系列报道, 多篇报道连续发布, 在一定时间内形成集纳式传播的显著效果。

二、行走新闻实践在当下新闻教育中的作用

当下新闻教育面临多重困境,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校教育与行业、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专业学生不专业, 上手慢、后劲不足,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人文情怀。究其原因, 新闻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体验, 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 因此独立进行新闻采编的能力欠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在高校新闻实践教育的力度, 但是由于近几年新闻院系的大规模扩招, 使得新闻媒体的实习实践机会显得相对稀少, 而校内所谓的模拟新闻实践又显得单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行走新闻实践就成了解决当下新闻教育困境的一剂良药。

首先, 行走新闻实践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综合新闻业务能力。由于课程分隔和教学方式的限制, 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新闻专业技能往往是零散、线性的, 缺乏系统的整合和实战的检验, 因此突然进入媒体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行走新闻实践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学习时段中, 集中锻炼了学生的体验观察、调查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多方面的能力, 而且这些能力训练模式是非线性、交叉的, 更加近似于社会媒体环境中的实战。行走新闻本身是系列连续报道, 报道体裁涉及消息、通讯、深度报道、特写等多种形式, 这与在媒体实习长期进行某一类题材的同一种体裁训练相比, 更容易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 全方位的锻炼也使学生未来进入媒体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与在报社和学校从事新闻实习实践不同, 行走新闻没有指定选题、也没有亦步亦趋的指导, 学生一切必须依据自己的分析判断, 自主发现新闻、提炼主题、确定题材、选择写作风格, 这种无预设的独立采访实践锻炼价值更高。一些优秀记者就是通过行走新闻实践, 才逐步锤炼出扎实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6]

其次, 行走新闻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当下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大多数已然是“90后”, 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成果的丰硕期, 小时候没吃过苦, 家庭溺爱现象严重, 中小学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大学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心理和生理上承受能力差。[7]行走新闻实践通过较长时间的深入一线、深入社区、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 使得新闻专业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的现状, 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 这些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打下了基础。行走新闻本身时间紧、任务重、经费紧张, 这使得其过程就是一次真实的吃苦耐劳锻炼, 期间的各种未知状况无不时时考验着实践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以及各种调适能力。行走新闻实践的丰硕成果反过来也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个正向激励和良好定型。

再次, 行走新闻实践便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新闻伦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当下各种新闻乱象的呈现固然原因复杂, 但是新闻实践者普遍缺乏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新闻伦理仍为重要原因。尊重事实、尊重实践是最基本的新闻伦理之一, 只要存在新闻传播, 就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实践。[8]行走新闻来自于实践者的体验观察、社会调查, 来自于实践者对原生态社会生活的独立思考。另一方面, 大多数行走新闻以实录的形式呈现, 如“x月x日七点钟, 记者在巡回采访途经某厂时, 看到x名职工正在哄抢集体财产 (把哄抢的场景写下) ……对此, 记者采访了参与哄抢的职工。一职工是怎么说的, 另一职工又是怎么说的……随后, 记者找到这个厂的厂长 (描写厂长的神情) 。厂长说……”, [9]写作这样的新闻, 主要表现实践者的所见所闻, 这其实体现了纪录的手法和客观的原则, 是尊重事实、尊重实践的具体体现。

最后, 行走新闻实践能够全方位锤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 功夫在诗外。对报道新闻而言, 则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记者善于与人交朋友, 只有当获得了信任与友谊, 才能获得全面、真实、独特的新闻素材;二是指记者要善于分析和思考, 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及时获取新闻线索, 迅速摸清事物真相, 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新闻。行走新闻实践没有事先确定的采访对象, 没有接待单位, 衣食住行以及采访工作的开展全部依赖实践者自己, 在此过程中实践者的各项社会活动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为以后采访驾轻就熟奠定了基础。

三、行走新闻实践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走新闻实践是一种全方位的记者素养锻炼模式, 是培养优秀记者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很多学校正是看到了行走新闻实践的扎实效益, 纷纷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 组织学生仿效范长江早期的旅游新闻实践。但是, 真正要使行走新闻实践教育落到实处, 出好成果, 锻炼优秀队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行走新闻是新闻实践的重武器, 挑选参与者要有较高的标准。行走新闻实践是在某种意义上是旅行采访, 而新闻教育实践往往是成建制的, 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实践方式往往时间长、任务重、强度大、成本高, 因此需要选择一些有基础、有能力、有理想、有意愿、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参加。

第二, 行走新闻实践虽类似于旅行采访, 但在旅行与采访之间不能本末倒置。行走路线的选择主要看是否有调查采访的价值, 而不是看沿途的风光是否绚丽独特。为防止行走新闻实践沦为旅游观光, 新闻实践应该与服务性学习结合起来, 新闻采访致力于报道当地状况, 改善当地民生, 实践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 要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更要对被采访的对象负责。

第三, 行走新闻实践要有周密的策划, 作品整体上要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虽然没有明确的采访对象, 也没有预先确定的采访主题, 但是在实践启动之前, 指导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前期的调查和周密的策划, 否则仓促上阵, 难免沦为“行新闻采访实践之名, 成旅游观光之实”。行走新闻实践需要整体策划, 考察对象和写作主题要紧扣时代脉搏,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采访日程要充实、细致, 并逐一落实。

四、结语

当下新闻处在一个融合媒介的时代,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缺乏名记者的尴尬处境。名记者不可能在象牙塔里培养, 也不可能仅仅进行多次重复实践、简单积累而成, 而是需要一种关涉知识、能力、意识和责任的全方位锻炼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行走新闻实践就是这样一种锻炼模式, 是培养优秀记者最为有效的方式。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2-3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之后, 通过行走新闻实践可以有效地整合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从而为今后真正进入社会媒体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4][9]范军, 张国轩.巡回采访实录: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形式[J].新疆新闻界, 1989 (3) :17.

[2]张洁.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J].新闻大学, 2006 (3) :32.

[3]刘成友.记者是行者:“跑两会”与“走基层”[N].人民日报, 2011-03-09 (04) .

[5]严红枫.让学生“动”起来[N].光明日报, 2010-06-18 (02) .

[6]张风.巡回采访[J].新闻大学, 1982 (3) :31.

[7]赵忠诚.高校校园安全危机成因分析[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09 (4) :43.

上一篇:施工现场人员职务下一篇: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