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2024-08-25

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通用8篇)

1.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篇一

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6月26日 09:

4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越来越需要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期话题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

安徽安庆市委书记 韩先聪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广大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现行各种服务组织如何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需求?对此,安庆市积极实践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且又是十分迫切的。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近几年,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安庆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社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安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进入大发展时期,表现出旺盛的活力,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共服务一体化。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全市对“三农”的公共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在服务体制上,全市积极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普遍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乡镇农技站、兽医站、农经站、农机站等部门撤并成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三农”服务的一体化新格局。在服务内容上,认真执行各项惠农政策,致力于“村村通”工程、土地整理、水利兴修和康居新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市的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大大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在服务方式上,普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财政支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办事难问题。

————中介服务多元化。近几年,安庆市服务“三农”的中介组织发展势头迅猛,目

前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400个,合作组织成员7万多人。这些中介组织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形式日趋多样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拥有会员600余人,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防范市场风险为会员提供全程化服务。去年在全国鸭蛋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协会利用信用联社贷款收储和加工鲜蛋,使广大养殖户仍然获得了高于市场均价、收入持续上升的良好效益。太湖县在46个试点村民组建立生产发展互助基金,通过财政支持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筹资225万元,覆盖2000余农户,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生产发展中的资金制约问题。

————服务组织市场化。目前,全市社会化服务正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的服务迅速向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一批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同时赢得农民的信任。特别是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联结农业和市场,一批个体营销大户通过购运销联结农村和市场,一批农民经纪人通过传、帮、带,联结农民和市场,较好地发挥了“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带动作用。

怀宁县稼仙米业集团、望江县联河米业公司、宿松县京洲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均以订单形式与广大农民签订优质农产品种植合同,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合作体系,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坐落在市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宇顺种业公司,聘请12名农业技术员开展农资、农技合作连锁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对生产发展的科技、信息、销售等服务,探索出一条既服务农民、激活农技站,又使企业得到加速发展的新路子。

安庆市将继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扶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以统筹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以深化改革为保障,加快理顺体制机制,使社会化服务跃上一个新层次。

强化公益服务建设

河南淮阳县县长 任连军

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怎么解决服务组织功能较单

一、技术手段落后、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一难题,河南淮阳县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为农业大县的淮阳,目前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生产型农业向市场型农业的转型。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顺利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之一。

近几年来,淮阳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表现为“三个强化”。

————强化公益性农业社会服务。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运用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开展日常化、多层次培训,使每位农民至少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同时,淮阳县针对部分农民想外出务工而无技术无门路的现象,强化劳务输出培训,实现了劳务输出规模扩大,劳务输出层次提升,打造了淮阳劳务品牌。目前,全县累计实现28万农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了人人有技术,户户增收入。

————强化民间合作组织建设。淮阳县因势利导,先后建立了板材、烟花爆竹、塑编、大蒜、黄花菜等专业协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全县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个,会员13200人,会员企业18家。各协会维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经营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村仓储、运输等现代物流业发展,降低了流通环节成本,并促进了农村医疗、防疫、餐饮、娱乐、信息、保险、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服务。淮阳县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将农户小规模经营同社会化大市场有机结合。在抓好现有8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宏达脱水有限公司、辉华面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新建一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目前,淮阳县农业龙头企业已经达到15家,带动农户发展相关产业16个,从业人员10多万人。

淮阳县还将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通过四个创新,建立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认识,思路创新。要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单纯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拓展,由单纯服务经济领域为主向服务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推进。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专合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信息建设为纽带的多层次服务组织格局。

二是政策引导,管理求新。加大对县、乡两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持,加强其硬件建设。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同时,完善对服务组织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的指导和管理。

三是面向市场,内容拓新。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等,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扩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从信息、种苗、科技到加工、储运、销售的“一条龙”式服务。

四是信息科技,突出服务。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山东省沾化县富国镇樊桥村的村民樊鹏(右一)正在带领樊桥村合作加工组的村民加工

冬枣芽茶。该县是全国有名的冬枣之乡,针对每年大量的冬枣芽被丢弃的问题,樊鹏组织村民办起了冬枣芽合作加工组,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将冬枣芽加工制成茶,产品供不应求。刘东芳 李向中摄

(中经网供稿)

让农户共享农机社会化服务

山东莱西市农机管理局局长 张维明

如何把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率,实施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莱西市农机部门创新农机服务形式,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

莱西市地处胶东半岛,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59元。随着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很多农户添置了农业机械,但忙完了自己的农活后大都闲置,而不少农户却急需农机服务。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莱西市农机部门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政策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等政策,采取优先补贴购机、免费技术培训、优先组织作业、优先技术服务等有效措施,扶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从2004年到2007年,莱西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扶持资金累计达到1200多万元。同时,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经费发展农机服务组织。

————市场引导,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了以跨区作业为品牌和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2006年全市跨区机械3056台,作业收入4098万元。

————典型示范,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树立一批农机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机经济合作组织典型,并通过典型带动整体上台阶。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73个,农机中介服务组织24个,农机户6万多个。

————规范运作,保障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规,引导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制定示范章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依法注册登记,在促进中管理,在管理中规范,推动了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创建品牌,提高服务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开展了“兴机富民"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提升了农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了创建星级农机文明销售市场(企业)活动,让农民买上了物美价廉的放心农机具。

通过多年的发展,莱西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三大成效。

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1.0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87.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77%。

提高了农机组织化程度。农机化服务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5年以来,莱西市每年组织机械跨区作业都超过了3000台,增加农民收入3500万元以上。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20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

创新服务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

河北唐山市沙流河镇党委书记 董学忠

沙流河镇以政府公共服务、村级组织服务与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村民中心”,创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生产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需要的是提高增收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需要在技术扶持、个人培训、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社会化服务。2006年初,沙流河镇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在全镇各村组建“村民中心”,并使其成为村民的学习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干部由行政管理型向为民服务型转变,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凝聚民心、促进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

“村民中心”一般由村办公场所改建。为了把“村民中心”真正办成为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性场所,沙流河镇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开展建设:

一是因村制宜,典型引路。在推广“全国文明村”沙流河村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农业科技、教育文体等10项服务制度,开展具体服务。确定基础条件较好的10个村作为试点村先行一步,按照“一个标识、一个章程、一个阵地、一套制度、一支队伍、一套服务项目、一名骨干、一套机制”的标准,设立各项服务室,分期建立邮政“三农”服务站,实现良性运转。对基础薄弱村坚持一室多用,先开展服务,后完善提高。

二是健全网络,创新机制,高效运转。沙流河镇以政府公共服务、村级组织服务与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共建合力。镇党委、镇政府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切入点,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全面协调督导“村民中心”开展服务。并对应各村服务内容,依托各职能部门在镇一级组建了10个服务指导中心,引领各项职能、政策和资金向“村民中心”

倾斜。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把村两委、民兵、妇联等组织的职能整合到“村民中心”服务内容之中。同时,在各村原有治保会、民调会等群众组织基础上,组建奶牛、林果、蔬菜、文体等农民协会,与镇服务指导中心、“村民中心”共同组织开展特色活动。

三是围绕需求,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在服务村民中做到“四个结合”:与村民需求相结合。采取广播、骨干培训、印发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村户安排各项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各村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林果生产等生产优势,确定重点服务项目,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与提高自我服务能

力相结合。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定期组织技能培训,邀请区以上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村入户,向“村民中心”服务人员传授服务技能;与现代服务手段相结合。开通了“沙流河镇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需求、劳动力转移、农资市场行情、疫病防治等实用信息。

实践证明,“村民中心”这一新型公共组织是应运而生、应势而为的,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承接点,是农村干部新的工作着力点,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结合点。不仅促进了农村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型,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

2.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篇二

一、完善服务体系, 让专业技术人员专心干事

按照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精神, 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区位条件, 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布局, 撤销了原各镇设置的农技服务站, 在全县设置了8个农技服务片站。通过机构改革和调整, 基层片站成为县主管局的直接管理下属事业单位, 实现了专职服务队伍从事专职工作。改革前, 全县20%的专业技术人员用60%的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而现在的人员虽然只有原来的20%, 但他们100%的精力都用于农技推广工作, 工作时间和精力得到了保障, 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 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每人定点联系20户, 共500户农户, 示范户平均水稻产量569.8kg/亩, 较2007年全县平均产量增加26.8kg, 增长4.94%,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全县建立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核心区300亩、示范中心1000亩、示范片1万亩, 集成示范旱育秧、优化定抛、机械化插秧等轻简高产高效先进技术, 平均亩产729kg, 比郫县2001~2005年平均单产增产48%, 实现了“种三产四”工程的预期目标, 受到袁隆平院士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郫县被农业部评为成都市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改善工作条件, 让专业技术人员安心干事

现在, 基层片站工作经费高于局机关, 硬件设施不低于局机关, 人员管理等同局机关;基层人员的人头经费、运转经费、项目经费等三项经费得到全面保障。工资、奖金、福利等由县财政全额承担, 工作人员不为经费而操心, 不为工资而奔波, 专业技术人员真正能安心下来干事。片站按统一风格进行了装修, 配置了办公桌椅、电脑、电话等, 已有6个片站配置了汽车等交通工具, 全部做到“五有”: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相应的设施设备、稳定的专业队伍、专项的工作经费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初步实现了“三化”:即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2007年, 农技人员承担并顺利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三百”工程、“种三产四”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 取得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实效。

三、健全激励机制, 让专业技术人员尽心干事

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出发, 制定出台了八条激励政策, 鼓励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政策规定, 自愿或下派到基层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现有编制、身份、工资保留不变, 工作期满后回原单位;自愿或下派到基层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工资可在现有基础上向上浮动一级, 在基层服务满8年后, 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固定;自愿或下派到基层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每人每月的下乡交通、通讯费等补贴可分别高出本系统其他事业人员的20%;自愿或下派到基层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工作满3年以上, 申报中、高级职称的, 免试职称外语和计算机;本系统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竞聘上岗时, 必须具备有在基层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的给予1000元奖励, 获得硕士学位的给予4000元奖励, 获得高级职称的分别给予2000元 (副高) 和4000元 (正高) 奖励, 获得国家、省、市级的科研成果的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500元奖励。激励机制的建立, 让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优于机关, 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 干了事的人能得到实惠, 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愿到基层、想到基层的可喜局面。近两年来, 有几十人自愿申请到基层工作, 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有2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三道堰农技片站赵献成同志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标兵。

四、创新考评机制, 让专业技术人员用心干事

为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心, 我们探索建立了社会评价机制, 全面推行了社会承诺制, 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工作的好坏, 既要接受主管部门考评, 也要接受辖区镇党委、政府的考评, 同时必须定期接受服务对象的社会测评, 社会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让服务对象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 专业技术人

2008年, 乐山市把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作为稳定粮油生产新的增长

点,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和保障乐山市措施, 实行“三个结合和四个统一”,

即把创建活动与行政推动和技术落实有机结合、与重大农业项目实施有机结合、与农科教通力协作有机结合, 统一工作部署、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目前, 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小麦、油菜、洋芋、水稻、玉米“百亩攻关”点28个、面积3250亩;“千亩展示”区27个、面积3.14万亩;“万亩示范”片25个、面积28.82万亩。示范区已播水稻、玉米长势较好。

一、组织保障到位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顺利进行, 市上建立了由副市长方为加为总召集人的乐山市高产创建活动联席会议制度, 并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市政府下发了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 并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资金用于高产创建活动;市农业局出台了一套详细的考核奖励办法, 以局文件下发到了各区、县。

二、规划落实到位为进一步把高产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市农业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对创建日程进行了细化安排。各地均按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详细规划, 选取相应作物和“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点、片, 市上派出3个工作组加强对各乡镇示范点、片面积的督促落实, 确保了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员的服务质量由服务对象说了算, 报酬奖金根据社会评价结果确定。我们根据服务工作量, 将全县分为80多个片区, 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落实到了具体的服务区域, 并在服务村社的显著位置, 实行了姓名、职称、服务电话、办公地点“四公开”。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作出“一次呼叫, 两小时到位, 免费服务, 全过程指导”的公开承诺, 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3.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篇三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气象、生物、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所以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测报,为综合减灾提供服务。应积极开展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对于重大农业灾害进行预警与评估,及时传递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及时获取有效的气象信息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4.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篇四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5.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篇五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张 韬

(指导老师:王华兰 高级农艺师)

摘要:21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将成为实现农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绵阳市作为西部的科技城,也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较好,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 现状 问题 建议

农业信息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公共服务性强的特点。需要政府支持与引导,各农业信息使用者共同参与。我市农业系统经过这几年上下的共同努力,市县两级网络硬件配备齐全,局域网、网站均已建成,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加速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实际就如何继续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点探讨。

1、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1 市局农业网络全面完成。我局于1996年开始与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收集农业信息,98年拨号上网,联通国际互联网收集信息。2000年10月建成局域网和“绵阳农业网站”。2003年我局又对原局域网进行全面改造,局域网(包括党政网)与互联网物理上完全隔离。与此同时,又对“绵阳农业网”进行了第三次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版面更清秀,栏目更多,内容更丰富,网站设有绵阳农业、农业新闻、1

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专家在线、农业工作、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劳动力转移等十大栏目。为绵阳市各级行政部门了解农业情况,农业资源,提供了方便,为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分析预测,价格行情和技术服务信息。从“绵阳农业网”开通以来,据统计,访问者迄今已达10万余人次,“绵阳农业网”建成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同时还建立了内部工作平台,市农业系统邮件服务器,基本实现了局机关与各县(市、区)农业局信息传递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与市委、市府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1.2 市局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我局对外发布信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概括为“两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两个刊物”为《农业简报》和《农业信息网刊》。《农业简报》主要面向省农业厅、市委、市府、市级有关单位和各县农业局;《农业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领导干部、农技人员。“三大网络”为局局域网,市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一是市局建立了全员信息制,局18个单位为信息站点,初步实现了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党政网农业局信息站点,是我局与市委、市府及市级机关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互联网“绵阳农业网”站点,是我市与各县(市、区)农业局、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我市农业部门宣传农业政策、传播技术、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

1.3 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县、乡、村延伸。我市在搞好市级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近两年来,我市已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我市9个县(市、区)166个乡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全部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并建立了局域网,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网全部托管在市农业局,由市农业局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全市293个乡镇,已有166个乡镇按农业部“五个一”标准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9个县(市、区)实现了与166个乡镇以及49个龙头企业、53个专业大户、14个农村

合作及中介组织、11个专业市场的联网。

1.4 农业信息队伍基本健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市9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机构。市、县农业局信息工作人员共计204人,其中市级6人,县级32人,乡级农业信息人员166人,信息工作人员都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

1.5 重点推广“一站通”,取得较好成效。我市把推广应用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上联播(简称“一站通”)作为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底开始推广应用“一站通”,我局便专门组织了“一站通”使用培训,受到用户好评。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站,展开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大力宣传“一站通”的优点,并组织上网注册会员,利用“一站通”平台查询、发布供求信息。一年多来,我市已有县(市、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镇(乡)农村信息服务站、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经营大户等145个单位或个人申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380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游仙邦田公司在网上发布出售银杏树苗后,江苏一客户就来电来函洽谈,初步达成协议,成交额100多万元,纯利润20多万元。江油西屏乡今年种植西瓜200多万斤,通过“一站通”发布信息后,仅销往成都一公司就达50万斤。“一站通”已成为互联网上人气旺盛的农产品供求大市场,在农产品产、供、销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对信息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我市部分地方对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着“上面热,下面冷”的问题。县以上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但镇乡、村、社、农户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不强,一些中小龙头企业也对信息认识不足。

2.2 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和系统还不够健全。目前市县(区)农业信息网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农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但网上交易的电子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农业

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未起步。绵阳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英文版本的网站,无法与国际进行信息交流。

2.3 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延伸还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在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经济条件制约,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买不起计算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尚无法接入计算机网络,还无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农户家中,还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匮乏。市(县)农业局目前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乡(镇)由于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的变动,信息员队伍不够稳定,导致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咨询服务滞后。

3、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市农业与全国形势一样,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农业不但自身面临着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路只能是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手段,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认识,加强领导,由政府牵头,制定绵阳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农业信息收集发布标准与规范,加强对信息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2 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绵阳市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在农产品价格、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农业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数据库,逐步开发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地理信息等系统。

3.3 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两级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市、县信息网站基本建成,应充分利用网站加强我市农业的对外宣传,并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加强与本市乡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的联系,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3.4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解决好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结合“一站通”,进一步利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农经站,建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不断发展农村信息员。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员队伍,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广播、快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把信息传递到村,由村传递到农户,解决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即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6.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篇六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由服务和管理两个系统构成,是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的重要载体。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体系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摘自农业“七大体系”建

设规划

能力,在强化与创新中提升

最近,适应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部推出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系列规划,《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004-2010年)》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这份规划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系统体系为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

转变现状,积极应战,直面WTO竞争规则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近几年,农业执法服务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国家已出台了29部农业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显而易见,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这两个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轮子,已经并行运转了多年。然而,这两个目前已基本成型的轮子,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体系本身还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现象。从农业技术服务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混淆,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机制没有形成,公益性服务的职能没有落到实处。全国80左右的乡镇农业“五站”缺乏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从执法管理看,行政审批与监督处罚不分,监督处罚与检疫检验不分,削弱了执法效力;执法主体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效能不高。实践证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迫切要求,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可以说,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在WTO时代的必然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规划》正是承担了这一功能。

改善服务,创新机制,迈过“最后一道坎”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职能转变不断向前发展。改革与转变的着眼点既有“硬件”,也有“软件”,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农业部门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最为关键也最为出彩的一个环节,就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2003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15.1万个,其中县级约2.37万个,乡级约12.73万个;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机推广人员100.8万。骄人的业绩,见证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曾有过的辉煌。然而,这一体系日显疲态。由于服务网络断层、服务功能不全、服务设施落后、经费保障不力、人员素质不高、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致使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弱化、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推广功能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给体系注入新鲜血液,《规划》采用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明确农技机构职能、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必需的财政供给等多方面措施,营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打造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同时,明确提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12月13日,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国农业大学调研时强调,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的新机制,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

规划》针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突出了政府在公益性技术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全面建设高效的推广服务网络。《规划》的实施,必将再次焕发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活力。

强化管理,提高效能,全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前不久召开的农业部党组扩大会议强调,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方式,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农,强化农村社会管理。199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推进综合执法,新修订的《农业法》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66个县、127个市(地)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浙江、福建、贵州、江苏、重庆6个省、市还成立了省级综合执法机构。但是,总体上看,目前农业执法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执法体系不健全,部分地方尚未建立专职农业执法队伍;二是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三是农业执法基础设施薄弱,手段落后,经费不能全部落实。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策划建设农业综合执法基础设施、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基础设施、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基础设施三大板块,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在。加强综合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机构装备,提高农业执法效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利益,是提高执法能力,满足执法工作的目标和关键。对此,《规划》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设蓝图。通过加强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改进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管理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间接调控,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主体错位、缺位,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农。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执法服务体系的建设已非一日,但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问题呢?怎样才能更快地改变状况呢?农业部认为:根源在体制,关键在投入。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对此,《规划》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新型服务形式和管理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比如,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主张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在依法管理建设方面,制定修改相关配套规章、实施细则以及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逐步形成行政处罚综合、行政审批集中、监测检验中立的职责分明的配套约束机制。如此这般,必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7.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篇七

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 有着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 就很容易造成生产和投资的失败。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 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关键, 可以说,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发展途径:“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 整合资源, 共建平台,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朝着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的方向发展, 这需要强有力的农业信息作支撑,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精准农业和信息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农业信息化为核心, 可以推动信息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而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最终要靠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来保证。因此, 本文探讨了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公益性农业信息化, 它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政府为主要投资实体, 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 为传统农区农民提供优质、及时、无偿的农业信息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农区农业信息化的构建要以各相关农业信息机构为核心, 使它们强强联合、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等方面的优势, 打造出适合传统农区当前经济形势、突出传统农区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首先, 我们应该以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 在传统农区设立一个省级农业信息中心, 在市、县分别设立农业信息站, 然后在各县下属乡镇设立农业信息搜集点, 并在各村配有农业信息员。由各村农业信息员把各村农民的生产信息、需求信息以及农民渴望了解的其他信息, 搜集整理并传递给各乡镇农业信息搜集站。这些零散的基层农业信息依次经由各乡级、县级、市级农业信息站, 最后传递到省级农业信息中心, 经由多级的整理、分类、分析、加工, 最终变成能被各级政府机关、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广大农户直接需要的农业信息。

其次, 我们要建好、利用好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经销商, 一头连着消费者, 具有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特征。如果传统农区农业信息采集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地采集到各农产品市场的信息, 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 就能及时了解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 从而指导农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所以农业信息平台应把网络触角伸向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 把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天各种农产品的交易量和成交价格实行联网发布, 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可以简单地在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年度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这样一来, 每个农户就都能对市场上什么好销、价格多少、各种农产品的供应数量了如指掌, 从而根据自身能力, 随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和产量, 逐步实现由市场指导农民生产。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国家颁布的文件等一切媒介, 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使传统农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与国内外接轨。

2、农业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建设

首先, 在保证农业信息质量的同时, 不断充实农业资源数据库。因为拥有一个规模庞大、资源详尽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是做好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目前, 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扩展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 要大力挖掘信息资源, 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领域, 搜集各方面的信息, 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 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同时还要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类, 相应建成农业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业科技信息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等, 以提高农业信息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其次, 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包括农业宏观决策、农产品供求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等服务层次, 把农业专家的科学种养知识、一定时期内某类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和农民长期积累的种养经验编为程序输入电脑, 对畜禽、农作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用计算机筛选出最佳方案, 并指导农民应用。

3、农业信息传播系统建设

网络信息采取何种途径进村入户, 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按照信息需求量也可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组织、农业经纪人等信息需求大户;另一类是大量的普通农户。由于不同的客户群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和接收能力不同, 因此对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信息类别, 应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 具体构建方式如下。

第一,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检索方便快捷, 所以对第一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和一些有条件上网的农户, 农业信息网站将是主要的农业信息传播媒介。农业信息网站必须以庞大的数据库为依托, 而且网上发布的农业信息必须及时、准确、有效、紧密联系农民日常的农业生产销售;同时网站发布的农业信息必须详尽, 尽量涵盖有关农业的各个方面, 可将不同方面的农业信息分成不同的模块。例如可将农业信息分成农业生产信息模块、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模块、农业政策法规模块等等, 以便于人们查找信息, 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效率。

第二, 以传统媒体为媒介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媒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采集信息, 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为电话、电视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 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 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此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是针对目前互联网难以普及的现状提出来的, 它对两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均适用, 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它将是传统农区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

第三, 以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各县、乡镇的农业信息站成立专门应的咨询服务部门, 将其在本地和互联网上搜集的农业信息进行编辑、整理, 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当地的农业市场价格变化信息和农产品需求供给信息, 同时也包括一些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和优良种苗信息等等。

第四, 以农业技术咨询办公室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政府农业信息部门应与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合作, 在乡镇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咨询办公室, 常年聘请有知识、有经验的农业专家、学者、教授, 面对面地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咨询、诊断和指导。

二、市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现阶段, 在加强政府部门信息主渠道建设的同时,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吸引社会投资, 支持非国有性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 造就一批有影响、高水平的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 使它们成为专门从事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发布传播工作的信息服务产业化经营企业。传统农区农业信息的市场化服务模式就是以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为农民提供有偿、优质农业信息的有偿信息服务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种。

1、农业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就是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为信息用户提供直接的农业信息咨询。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首先要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然后根据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的信息类型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可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分为优质种苗信息、农资供应信息、市场变化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 并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由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面对的客户是一些农业大户和涉农企业, 它们需要的农业信息往往是一些专业的、深入的市场分析预测信息以及一些专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信息。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应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 采集相应的农业信息, 并结合已有的农业信息资源, 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最终得到需要的农业信息。

2、物流公司和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合作模式

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市场对农产品物流的依赖程度较大。在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下, 各农产品供应商分别对销售商供应不同种类的农产品, 是典型的“多对多”关系。这种模式下的物流配送无论由供应商执行, 还是由销售商执行, 都是小规模的零星物流, 存在车辆迂回、往复运输的现象, 配送成本高、效率低, 配送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而且随着供应商和销售商业务量的扩大, 对物流资源的调度会越来越困难, 他们若仍采用这种分散的自营物流形式, 势必要增加费用的投入。因此, 农产品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行业分工, 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分离出来, 交给专门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完成, 使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专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的开拓。因此, 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成为农业市场未来的主导物流模式, 即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一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来完成。

具体的农业信息采集和处理模式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模式基本相同, 而在农业信息传播模式上, 可以采用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 由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采集和加工的农业信息传播出去。这种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借助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以及其庞大的信息源来充实自身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丰富了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信息采集途径, 提高了其信息服务的水平。从宏观上讲, 这种模式将对整个传统农区农业信息化的高效运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讲, 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可以共享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带来的收益, 从而达到双赢。

3、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农业信息的传播, 同时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 农业信息要传播到广大普通农户中更是难上加难。而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庞大的信息网络和强大的资金优势, 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第一, 农业信息采集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 而不是信息的采集, 并且农业信息传播并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主业, 所以专门建立庞大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在经济上并不可行, 从农业信息化全局上看也造成了重复建设。电信运营商可以和一些农业信息网站以及一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 从它们那里有偿获得自己需要的农业信息。

第二, 农业信息处理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从农业信息网站以及农业咨询服务公司获得的农业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成品”农业信息, 电信运营商只需将获得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总结, 挑选出和广大农民日常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种苗信息、化肥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价格变化信息等等, 并且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将这些信息描述出来。

第三, 农业信息传播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向手机和小灵通用户发送短信的方式向广大普通农户传播农业信息。用户可在互联网上或通过手机订制多种农业信息, 还可以发送短信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等, 同时还能够包月定制某类农业信息。由于手机和小灵通在广大普通农户中已经普及, 并且短信订制方式也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 所以这种短信订制的方式非常适合目前传统农区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向广大普通农户传播农业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摘要:推进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是制约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必须抓紧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于此, 本文从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对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Evangelos Alexopoulos, Babis Theodoulidis.The generic information business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3 (23) .

[2]Sanda Erdelez.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 the controlled research environment.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4.

[3]石元春:我国农业信息化战略[J].科技导报, 2003 (8) .

[4]杜青林:推进农业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会[J].信息化建设, 2005 (12) .

8.如何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篇八

【关键词】 农机推广 体系建设 现状 问题 建议

自2006年以来,吉林省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与发展需要相比,仍显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队伍不稳、作用不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省农机化推广工作发展。

1.吉林省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情况

1.1各级农机推广体系机构及队伍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省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共设立农机技术推广机构635个,编制人数 5617人,实有人员6021人,超编7.2%。其中,省级推广机构1个,编制18人,实有18人;地区级推广机构9个,编制135人,实有131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50个,编制1010人,实有1063人,超编5.2%;乡级推广机构575个,编制4454人,实有4809人,超编7.9%。大专以上学历2094人,占实有人员的34.8%;高中及中专学历3708人,占实有人员的61.6%;高中以下学历219人,占3.6%。专业技术人员3974人,占实有人员的66%。其中,研究员职称11人,占实有人员的0.18%;高级职称426人,占7.1%;中级职称1448 人,占24%;初级以下职称 2100 人,占34.9%。

1.2各级农机推广体系经费保障情况 全省635个农机推广机构中,有597个单位属于财政全额拨款,33个单位属于差额拨款,5个单位属于自收自支。财政投入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有133个单位,财政仅投入人员经费的机构数有502个。全省农机推广工作专项经费仅省级年均有10万元,地区级年均2万元,县、乡两级基本没有。

1.3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情况 全省575个乡镇农机推广站中,44个综合站办公条件相对好一些,其余的531个乡镇级农机推广机构中,自有办公室或与县农机局共享的有177个单位,由乡镇政府安排的有283个单位,独立出资租用办公室的有71个。同时,办公条件有限,设施简陋,拥有电话136部,电视9台,计算机97台,打印机42台,传真机28台,能上互联网的17个,交通工具(摩托车或汽车)45台,拥有相机16台,投影仪1台,DVD14台,但这些最基本的工作设施也不是站站都有。

1.4推广新技术情况 几年来,全省农机推广系统围绕重点做好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技术、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机械收获技术等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召开现场会1180场,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02万份,刻制光盘10.4万张,举办各类培训班1300多期,培训人员20万人,累计技术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为农业节本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2.吉林省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总体上看,全省大多数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力量落后,不具备基本的办公条件,无法开展试验示范,服务功能不全,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同时,个别地方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基层专业技术人民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农机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1队伍建设十分薄弱 基层站所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不少基层站所面临青黄不接。即使有空编,但由于受各方面约束,也很难召进专业技术人员。

2.2基础条件和手段落后 不少站所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甚至有些站所连办公场所都没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信息交流、宣传示范、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工作的开展。

2.3工作经费仍显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状况欠佳,79%的县(市)级农机推广站财政拨款只能保证人员经费,个别县(市)甚至不能足额发放工资,分档案工资和实际发放工资,工作经费基本没有。因缺少经费,引进样机、试验示范、编印资料、技术培训,现场演示和巡回指导等一些必不可少的工作很难开展。据调查,公主岭市2010年是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获得专项资金100万元,但与科技推广实际需要相比,工作经费仍显不足。其他县(市)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2.4缺少试验示范基地 农机推广机构因没有示范基地,必须与农户合作才能完成试验工作。而农户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都转嫁给农机推广部门,农机推广部门没有更多的资金承担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验示范工作。据调查,全省仅有27个有条件的农机推广机构租用试验示范基地636亩。

3. 吉林省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否稳固,直接决定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决定农机化工作发展水平。根据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和农机化工作要求,全省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具体建议如下:

3.1加强行政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加大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优先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

3.2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推广服务组织 乡镇农机站承担着乡镇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工作烦杂、任务重。应建立财政、信贷、金融支持保障制度,帮助其完善服务手段,为推广机械提供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新农机具及必备的设备,保证试示范所需的经费,保障农机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3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农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应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并用的运行机制,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以岗定位,竞争上岗,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人人工作有目标,个个肩上有压力,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3.4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机制和方式 切实强化农机推广部门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在项目建设和实施上,优先向农机推广部门倾斜,使其不断引进、试验和推广使用先进的农机具、新技术,做好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扩大推广成效。

3.5扶持建立各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制定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发展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设备或资金支持,解决大型农业机械一家一户用得上、买不起的问题。鼓励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成立农机服务队,以服务促培训、促推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上一篇:优秀村主任自查报告下一篇:农信卡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