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评价报告表(通用8篇)
1.建设项目评价报告表 篇一
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秸秆气化工程
建设项目效益评价报告
近年来,我县将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农业建设、城镇化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以生态家园为主线,富民增收为核心,奋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七工村秸秆气化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农村生态、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93.6万元,中央投资180.46万元,地方配套113.14万元(农户民工建勤、投工投劳部分)。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新建秸秆气化站1座,架设管网28400米,集中供气用户245户。
二、项目建设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运行经济效益:
1、运行成本
(1)原料费:每户日用气量5 m,全村300户,日用气量1500 m。年用气量为54万m。按每公斤干物质原料产2m3333燃气计,每年需270吨干物质原料,收购原料含水量按27%计,每年需收购370吨原料。原料收购价按200元/吨计,全年需原料费:200元/吨×370吨=7.4万元。
(2)电费:为满足300户用气需要,需1套500型气化机组,每套机组装机容量为22kw+5.5kw+3kw+0.75+0.1=31.35kw。每天运行3小时,每天用电量94.05kwh。照明用电1kwh,合计每天用电量为95.05kwh。年用电量为95.05kwh/天×365天=34693.25kwh。每1kwh电价按1元计,每年需电费为1元/kwh×34693.25kwh=34693.25元=3.47万元。
(3)人工费:气化站需2人管理运行,每人年薪1.2万元,年需人工费2.4万元。
(4)维修费:每套机组年维修费按500元计。
每年运行总成本为7.4万元+3.47万元+1.2万元+0.1万元=12.17万元。
单位燃气成本为12.17万元/54万m=0.225元/m。
2、燃气销售收入
年售气量54万m,燃气销售价格按0.40元计,年销售总收入为0.40元/m×54万m=21.6元;
3、年盈利
销售收入-年总成本=21.6万元-12.17万元=9.43万元。
(二)运行节能效益
经实验一立方米秸秆燃气相当于是0.6公斤标准煤,这样一个气化站每年可节约原煤近300吨。
(三)社会效益
一是节约了能源,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使秸秆变废为宝。二是改善了农民的人居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3333
3差别,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三是保护了环境,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的三堆问题。四是为我国能源的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
三、项目运行效益分析及评价
从实际情况来看,秸秆气化项目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目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项目的实施确实改善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户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秸秆气化工程,带动农户改造厨房对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产生可燃气体,既可解决烧水做饭等日常生活用燃料问题,农作物长期堆积腐烂造成的环境影响,显著改善农户的居住环境,同时降低了对其他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减少了秸秆焚烧,减轻了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增加农业生产能力。
二、为农民提供优质能源,减少日常开支。据计算,每公斤秸秆可产生2立方秸秆气,供气成本约为0.13元,每户农民日耗气量5-6立方,每月仅需20多元,比燃煤节约40%,比用石油液化气节约64%,真正实现了能源使用方便、卫生、环保、节能、节约开支,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促进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短期内低成本地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改善人居环境,阻断疫病
传染源,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四、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通过本次问卷调查,98%以上的农户认为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实对“三农”问题给予极大的关心,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该项目成为受益农户最多、群众得到实惠最广、最受农民欢迎的项目这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和谐的重要举措。
四、秸秆气化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资金中地方配套比例偏高,地方财政负担较重。秸秆气化项目地方配套比例达项目总投资的39%以上,为中央财政投资额的65%,在目前瓜州县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存在困难,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二)秸秆气化站项目财政补助比例偏低,项目推广受限。秸秆气化站实行集中供气,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卫生、省钱的优质新能源,为农村秸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减少了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但财政补助资金仅占总投入的61%,瓜州县大部分农村资金紧张,无法落实配套资金,项目申报受限制,从而使秸秆气化站项目不能全面推广,秸秆焚烧现象得不到根治。
(三)后期服务优惠政策不到位。秸秆气化项目的受益主体为农民,秸秆气化站的运行是非盈利的,具有公益性,但后期维护不到位,虽然服务体系已经建立,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意识不到位等因素,前期工作开展并不顺利,部分农户使用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维护。
(四)农户冬季取暖习惯影响效益的正常发挥。瓜州县冬季温度较低,具有冬季生炉取暖的习惯,且取暖期长达5月(11月—4月),正常运行时间每年近7个月,增加了运行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2.建设项目评价报告表 篇二
1 现场调查
职业病危害现场调查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机构在接受委托后, 首先要现场实地调查。现场调查的目的是掌握建设项目的真实情况, 包括建设项目的名称、来源、规模等, 熟悉项目各种原辅料及年消耗量, 初步掌握工种设置和相应人数, 实地察看各系统运行状态, 明确各种设备的功能及分布[1]。
1.1 工时调查
工时调查中采样点的设置和接触时间是直接衡量工人接触水平的必要条件。目前个体采样还没有普及, 如果工时调查不详实, 推算出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误差较大, 不能真实反映工人实际接触水平。严格地说, 工时调查要求一对一地对每一个岗位进行8 h跟踪调查, 便于了解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浓度波动, 对选定有代表性采样点和确定有代表性的采样对象十分必要[2]。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一切评价工作的基础, 然而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工程分析中, 对建设项目的了解和分析不够详细和深入, 评价人员对化工工艺和新化学物质的了解不够, 未能找出所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艺环节和接触岗位, 造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不全[3,4];在危害因素全面识别的基础上, 缺少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出现了由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多、过细等情况, 以至于识别出来后很难评价, 即使评价了也无法下结论的尴尬局面, 未能体现建设项目的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 主次不分明[5,6,7];目前的评价工作中, 仅仅是对单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而很多因素具有联合作用, 比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种化学毒物共同存在时, 即使每种有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不超过接触限值, 但是通过计算每种化学毒物所测得的浓度与其所对应的毒物容许浓度限值的比值并相加后所得的值大于1, 超过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8,9], 即缺乏对毒物联合作用的识别与评价。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人员要加强和补充工程卫生学知识, 目前评价人员大多由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组成, 所以预防医学院校应对预防专业学生增加工程卫生学课程, 补充工程卫生学等相关知识[4];在危害因素全面识别的基础上, 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环节和主要危害因素;在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 对工作岗位毒物的危害作用进行评价时, 应该从多种有害毒物作用方面综合考虑。
2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 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 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 并可通过检查表分析法评价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目前评价机构越来越多, 有些由于自身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 只能开展粉尘、噪声及少数化学毒物检测工作, 很多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标准检验方法的检测项目, 尤其是化学毒物, 众多评价机构都无法开展, 这就要求各评价机构加大对仪器设备、试剂的投入, 同时对自身暂时无法检测的项目可以分包的方式委托有检测能力的机构开展[10]。
2.2 职业接触限值的选择
在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 (8 h工作日)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 和最高容许浓度 (MAC) 三类。评价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时, 目前国内大部分市级 (乙级资质) 评价机构还在采用PC-STEL或MAC, 也有用最高浓度转化为PC-STEL进行劳动条件分级评价[11], 有的评价机构因为条件限制则不使用PC-TWA。而且在评价危害因素浓度时, 只对作业点进行了区域定点采样监测, 而没有开展个人采样监测, 不能准确说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个人接触水平, 工作环境卫生状况评价与工人接触状况评价是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两个方面。因此, 在现行标准体系下我们建议: (1) 工作环境卫生状况评价时, 应联合作业工人接触状况 (计算PC-TWA) 评价; (2) 个体采样进行作业工人接触状况PC-TWA评价时, 对可能存在过高浓度波动的岗位宜联合应用短时间定点采样 (PC-STEL) 进行评价, 同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应增加个体采样与定点采样的规定要求[12]。
2.3 露天、高温等作业环境检测
对于露天车间作业场所测定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采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予以评定, 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一般都显著地宽于环境质量空气标准值[13]。另外, 由于许多化工企业采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生产厂房, 容易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设备多布置在露天,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风速较大、雨雪天气时自然气候条件对露天采集尘、毒样品的影响很大, 容易造成样品浓度偏低的现象, 不能代表正常生产情况下的浓度。建议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测试点设置原则》等规范中对露天车间采样需具备的自然条件的范围进行限定, 这样评价人员根据露天作业环境检测时的自然条件就可以对露天作业环境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14]。
高温作业环境检测也存在问题, 评价高温作业的指标“WBGT指数”要求在夏季最炎热的月份测定, 很多项目在进行评价期间检测时机不能满足要求, 评价时间不在夏季最炎热的月份, 即非夏季7、8、9月, 因此没能对项目的高温作业场所进行检测, 评价时往往忽略描述为“此时高温作业监测不在夏季规定气候”, 缺失对高温场所的定量评价[15,16]。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评价报告中说明情况, 然后在夏季时对其进行补测, 将测定结果补充到评价报告中, 并且对高温作业环境进行评价。
2.4 通风系统效果检测
现在许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卫生学评价工作一般仅限于考察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能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17], 缺乏对防尘防毒通风系统本质有效性的测定和评价。通风系统是建设项目重要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虽然评价通风系统运行效果最根本的依据是现场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是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但并不意味着只要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 通风设施就是有效的。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总体相对较低, 设备管道各方面技术性能包括密封性能刚开始使用时还处于良好状态, 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即使通风设施的控制风速、风量等卫生防护性能未达到要求, 尘毒测定结果还是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设备管道的老化和技术性能下降, 物料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 防尘防毒通风系统的有效性就成为作业场所尘毒浓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了。我们建议: (1) 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规定, 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各类型排风罩必须遵循形式适宜、位置准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设计原则, 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 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卫生学要求, 对建设项目所有的局部通风系统进行评价; (2) 应尽快制定防尘防毒通风系统的技术评价规范, 如污染源各类排气罩的罩口风速及风量、输送过程如通风管道风速、末端治理设备 (如各类除尘净化设备) 与生产设备的匹配程度及作业环境采取措施前、后状况均应有一合理且统一的评价指标[18]。
2.5 职业健康监护资料
控评阶段的职业健康监护评价应以上岗前检查的评价为主, 主要目的是防止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一方面上岗前检查率低, 容易造成职业禁忌证漏检;另一方面, 仍有一部分企业选择无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项目不规范, 常有缺项, 如接触噪声劳动者上岗前检查时不做纯音听力测试, 使噪声禁忌证者在上岗前不能被发现。多数企业对检查出的阳性结果未进行复查, 这些均影响了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出具的体检报告大多只有个人报告, 缺少总结报告, 影响企业向评价单位提供体检资料及评价人员对体检资料的分析效率。因此, 继续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培训, 评价人员对职业健康监护资料严格审查[19], 要求企业提供的体检报告必须为有资质的医疗机构, 而且报告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说明职业危害因素是否对工人身体产生危害。
3 报告编制
评价报告的最后阶段是报告的编制和审核, 主要工作为分析、整理所得的资料、数据, 并对其进行评价, 得出结论, 提出对策和建议, 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对评价报告书进行评审、修改。
3.1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二是委托方提供的文字资料, 如建设项目生产工艺及设备的有关资料等;三是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资料;四是现场检测资料, 即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以及现场检测分析结果[20]。有的评价项目, 对相关的法规、标准掌握不全面, 甚至顾此失彼;有的评价项目, 在评价过程中引用法律依据不准确, 甚至错误地引用法律依据, 最常见的为引用过期或作废和与职业卫生评价无关的法规、标准;有的评价项目, 引用与卫生法规不一致的如工业生产法规标准、行业内的法规标准等。导致评价结论不完整, 不准确, 甚至出现与实际相悖的结论, 后果不言而喻。国家的法规标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修订, 建议评价单位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 完整、准确地引用卫生法规和标准, 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引用相关的非卫生专业的法规和标准, 如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生产建设、行业内的法规标准等作为卫生法规标准的补充[21]。
3.2 评价结论
在当前评价工作中,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高毒物品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版) , 但是其分类都是定性而非定量。以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为例, 凡是涉及这二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均被评价为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 但是在很多实际生产过程中,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并非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或者其存在岗位并非主要生产岗位, 如常见的设备维修中的焊接工序、公用辅助设施中的天然气燃烧供热供气等, 如此定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实际存在状况, 同时也会引起项目建设方的不理解和异议。建议修订《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相关内容, 将职业病危害评价的量化指标纳入其中, 或制定专门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量化分类标准, 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的合理分类提供基础依据[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是通过工作场所浓度 (强度) 检测结果来体现的, 如果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应的职业卫生标准, 则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论应为合格;若检测结果有的符合、有的不符合, 则不能明确给出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的评价结论[17]。建设项目存在超标点, 但其危害程度分级不超过Ⅰ级, 且可以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时, 应认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合格, 但应对其超标点提出整改意见;如果建设项目存在超标点, 其危害分级程度为Ⅱ级或Ⅲ级时, 应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实施限期整改, 待控制效果达标后再重新评价;其危害程度达Ⅳ级时, 应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做出停产整顿的处理意见[23]。
3.3 补充建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的建议, 应在全面的工程分析、职业卫生学调查及检测的基础上提出。而有的评价报告中对补充建议只是泛泛而谈, 提不出具体的防护措施建议, 针对性差。比如某企业在生产时, 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或易挥发性物质且可能泄露或积聚的某个地方没有设置检测报警器, 我们在提出建议时直接告诉企业检测报警器的样式、型号等等, 以便于企业参照执行。
3.4 内部审核
3.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评价报告 篇三
从今年6月开始,按照国资委宣传局工作部署,中国电信在全集团范围内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实施中,中国电信各级单位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
领导推动
接到任务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尚冰和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晨霜多次强调指出,国资委选择中国电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试点单位,不仅是对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实际工作的充分信任,我们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在工作中,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现状,要以此次试点工作为契机,对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梳理,认真检查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立了由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为主、各相关部门参加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试点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试点工作。
2008年6月,集团公司又借中国电信政研工作会召开之际,召集各省公司企业文化部主任在京开会,部署了开展试点的有关工作,并对如何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集中培训。
制度保证
为保证试点工作按质、按量和按时完成,中国电信制定了企业文化评价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开展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内容、任务、进度安排、评价方式和评价人员选择等,都作了具体安排。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细化工作方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试点工作;要向被调查单位的干部员工讲明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的意义,积极争取被调查单位干部和员工的支持;要将此次工作作为本年度各相关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中。
有效分解
查阅资料。在全面掌握集团文件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评价体系内容,仔细查阅中国电信自启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相关的会议纪要、会议通知、文件、培训资料、识别系统资料及其他资料,力求内容翔实、客观,符合评价的要求。
实地调研。调研活动主要采取看办公及营业现场、听汇报、召开员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相关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并征求基层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问卷调查。根据评价体系的内容,编辑成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问卷,由各省公司企业文化部门负责,采用纸质或网络形式,下发给各级单位的员工。在问卷下发前,对被调查单位员工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在确定被调查的对象后,又向他们详细讲明如何填写问卷。在问卷填写完毕后,再逐一回收,确保问卷保持很高的回收率。
在被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参照国资委的相关工作要求,我们将被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数(被调查员工数量占中国电信员工总数的比例)确定为2%;同时,为真实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我们还将调查对象扩展到劳务工和实业公司的员工。
在调查工作中,部分省公司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适当地扩大了被调查对象的选择比例数,因此实际接收调查的员工数量占中国电信员工总数的2.5%左右。
此次问卷,共发出问卷11038份,收回问卷11006份,回收率为99.7%。
巧借东风
评价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以试点为契机,推进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了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通过试点工作,许多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作用在于要融入到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中,并通过企业和员工的具体行为去体现企业文化的理念。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许多单位进一步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去开展企业文化工作。
不断完善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许多单位通过扩大问卷发放范围或扩充问题提问范围等形式,对本单位近几年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检查,认真检查本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透过现象,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联系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以求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有新突破。
积极完善和推进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评价工作。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已开展近两年,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对象主要是省和地市公司。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我们在认真参照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并准备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广企业文化评价工作。
认真梳理
通过试点,我们认真分析了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是中国电信具有完备的企业文化理念,且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制健全,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能通过各种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渗透到广大员工中去。
二是员工对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理念认同度较高,并基本认同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精神状态健康向上。
三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较完善,并且得到较好的贯彻。
四是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选树、品牌推广、用户服务、经营绩效等方面,成绩显著,连续3届被国资委考核为A级。
五是企业文化制度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思考与建议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提高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如果将企业文化建设单独作为一项职能来理解,就事论事、停留在表象加以评价,就不能准确分析判断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真正成效,甚至可能出现文化建设工作很好,但企业实际工作却较差的现象。因此,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不能为“文化”而“文化”,要通过“评价”看“管理”,通过“评价”提高企业文化融入实际工作的能力。具体方法就是在一些指标设置上,更多地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来考虑,尤其是要多设置能直接反映企业文化工作成效的企业经营管理类指标。
稳妥处理宏观性指标与微观性指标的关系。宏观指标是指有关企业大政方针和能反映总体态势的指标,微观指标是指有关企业具体工作的指标。如果宏观指标设置过多,则不能反映企业真实存在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都是“大而空”的问题;微观指标设置过多,则不能反映企业的全貌,而且有限的篇幅,不可能将每个微观指标都列举出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在抓住若干个能反映企业全貌的宏观性指标后,应对其中关键性的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和设定,使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应对“亚文化”有更多考虑。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主要侧重点是对集团文化建设评价,但作为特大型企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地域文化对当地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能左右某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因此,在评价体系中,能否增加一些“亚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亚文化”对员工工作习惯和行为准则影响的内容。
应更多地考虑用户的因素。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一是整合统一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使之对企业的使命、愿景、目标、任务产生群体认同;二是能感召、影响外部公众对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企业服务的认同,并由此影响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因此,企业文化仅有员工的认知、认同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得到用户的认知、认同。所以,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中,应考虑用户对某个企业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对企业形象的评价,等等,而这些因素,并不仅是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就能代表的。
4.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篇四
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川财农〔20xx〕16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川农〔20xx〕16号)和达州市财政局、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下达20xx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达市财农〔20xx〕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编制了《达州市达川区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经区政府批复后,以通知的形式下发乡(镇、街道)并正式启动实施。根据全区各乡(镇)、街道办上报的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636964.33亩,经达川区财政局与当年补贴资金测算确定我区20xx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计划补贴标准为149.15元/亩、补贴资金为95009098.58元。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资金计划及到位
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资金95009098.58元(其中:20xx年上级两批安排给我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92689000.00元,20xx年追加部分补贴纳入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303500.00元,历年结存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6598.58元。),资金按照计划时间到位,到位率100%。
2.资金使用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储存,兑付时直接拨付到达州银行并通过达州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系统支付。全区20xx年共计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30691户、兑付资金94988168.99元(含高新区18221户、7410805.24元,兑付减少4户899.38元其中2户为死亡销户、1户为失联、1户为重复申报取消),兑付率100%;因兑付标准测算四舍五入溢余资金及兑付过程中出现的死亡销户等原因结余资金20929.59元将退回粮食风险基金用于次年相同项目捆绑使用。支付依据合规合法,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二)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全区20xx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计划补贴资金95009098.58元,实际兑付补贴资金94988168.99元,应补贴资金兑付完成率99.97%。
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区农业农村、财政等相关单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项目补贴资金使用实行公示制,公示无异议后,委托达州银行通过达州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平台兑付补贴资金。资金使用封闭运行,日常监督管理规范,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无违规违纪情况发生。
(三)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落实好了稻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有关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补贴方案,及时兑付了补贴资金、确保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的合理使用。
一是保障了全区拥有承包土地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收益基本稳定、引导农户提高耕地地力、减少撂荒地。
二是增加拥有承包土地农户经济收入,平均每亩增加收入149.15元,充分调动农民耕种的积极性,更新群众思想观念,增强科技意识,逐步改变习惯掠夺性生产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1.我单位根据专项绩效评定指标对各项目量化评价,自评指标得分100分。
2.将项目支出后的实际状况与项目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按项目实际支出和项目申报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自评得分100分,所有项目均与批复下达相符。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推荐) 篇五
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计量检定、监管经费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福建省范围内贯彻执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和政策,起草有关计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统一管理全省计量工作,负责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计量制度,负责管理计量器具及量值传递和比对工作,负责规范和监督商品量和市场计量行为,负责全省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
(二)项目基本情况(包括立项申报情况、项目涉及范围、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
2015年,省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125万元。主要用于2015年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部分计量器具免费检定、计量器具监督抽查、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抽查、量值比对等。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安排经费550万元,主要用于
1、电磁兼容测试系统,2、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3、微小流量标准装置,4、低频振动标准装置,5、臭氧检测仪检定装置等5项。部分计量器具免费检定安排经费270万元,用于福州市城区和马尾区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的计量器具和集贸市场衡器。计量器具监督抽查经费70万元,主要用于计量器具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定量包装生产企业商品量监督抽查经费199万元。量值比对经 费16万元,用于组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和授权机构开展量值比对。
总体目标:各项资金能100%及时到位,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器具免费检定、计量监督、量值比对能够及时有效进行,并产生相应的投入、产出、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项目的组织管理情况(包括项目执行情况、采取的纠偏相关措施、项目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对全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制度建设、内部管理、检定质量、公正性建设、信息报送等方面进行考核管理,提高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检定水平,按照年初制定的计量器具以及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抽查计划,对监督抽查任务进行分工,明确重点监督抽查产品、承检机构、抽检流程、结果报送等要求,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专项经费支出、使用的有效性。
根据《福建省省级计量监督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质监系统计量基础工作,规范省级计量监督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使用范围和补助方式、资金申报、审核和拨付情况、资金监督与检查等方面严格按照管理办法中的细化规定执行。
(二)项目财务管理状况(包括项目总投入情况和实际支出情况、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合法性、合规性等)
2015年计量检定、监管项目总投入1125万元,9月份前资金全部到位。实际支出1125万元。承担项目的计量技 2 术机构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应了收支情况,严格核算各项检验成本费用。会计基础工作较好,各项费用申报、审核、审批、划拨手续完备。
三、项目绩效分析
(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实际,组织相关人员根据我局的综合情况选用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认真进行核实和考评。
该项目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比较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财政绩效评价的核心基础和工作依据,可以把绩效概念具体化为可以计量的一系列指标,较为客观地体现了绩效评价主体对绩效的理解和追求。计量检定、监管经费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文件,按照一定的原则,体现计量检定、监管资金管理、反映计量检定、监管经费支出绩效而形成的一系列指标的集合。绩效评价小组在财政厅自评工作文件指导下,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经过多轮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2015福建省级计量检定、监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投入、过程和产出与效益),每个一级指标又分别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从不同方面来反映一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有的是具体客观指标,可以用相关的指标数据测算得出,有的是综合性主观指标,需要细化为具体内容来体现,指标体系共设置11个二 3 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下设27个三级指标,并设置了得分权重和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2015年全省财政计量检定、监管经费支出实际情况,对每一个三级指标进行自评打分,然后对各级指标得分进行加总,得到绩效评价总分。指标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下:
①“投入”主要体现时效情况、项目立项情况和资金落实情况。例如,项目实施事件与计划时间的差异情况;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绩效指标完成率、项目立项规范性;成本控制率、资金到位率、到位及时率、资金使用率等项目投入情况的指标。
②“过程”主要体现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管理三个方面。重点考核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相应的配套支撑条件、过程监管情况。如管理制度健全性、制度执行有效性、项目质量可控性;管理制度健全性、资金使用合规性、固定资产专人管理情况、固定资产利用率、项目资金安全性;会计信息规范性和完整性。
③“产出与效益”主要体现项目实施过程产出数量,考核新建完成标准装置、免费检定农贸市场电子秤和乡镇卫生院血压计等部分计量器具、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省级监督抽查、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管理;产出质量,考核开展量值比对的满意度;经济效益,考核免费检定农贸市场电子秤和乡镇卫生院血压计等部分计量器具,为企业减负金额;社会效益,考核参与计量科普活动人数;服务对象满意度,开展满意度调查。
(二)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项目绩效目标共计设置投入、产出、效益3个一级指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社会效益目标、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7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
(1)时效目标。9月前资金全部到位,资金到位及时率达100%,已经达到绩效目标。
(2)成本目标。检定、监管经费小于等于1125万元,目标值完成比例达100%,已经达到绩效目标。
(3)数量目标。已新建完成钟罩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电磁兼容测试系统已经签订设备采购合同,臭氧检测仪检定装置已完成设备招投标,低频振动标准装置设备已到位在闽侯基地安装调试过程中,微小流量标准装置还未开始设备招投标。绩效目标为5个,实际完成4个,完成率80%;省计量院共免费检定农贸市场电子秤和乡镇卫生院血压计等计量器具7.9万台/件,目标值完成比例为113%;开展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省级监督抽查全省共抽检商品81批次,抽检合格率98.8%,目标值完成比例为100%;开展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管理,抽检商品1827批次,47124件,合格率为95%,有效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且目标值完成比例为100%,绩效目标完成状况好。
(4)质量目标。组织开展量值比对,71个参比实验室, 其中64个比对数据为“满意”;7个比对数据为“不满意”,5 满意度高达90.14%,说明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了技术机构管理水平的提升。已经达到绩效目标。
(5)经济效益目标。省计量院共免费检定农贸市场电子秤和乡镇卫生院血压计等部分计量器具7.9万台/件,为企业减负金额达270万元。已经达到绩效目标。
(6)社会效益目标。开展计量宣传。印刷“5.20世界计量日”专刊2000份,开展“计量科普达人挑战赛”,参加计量科普活动注册人数10577人。普及了科学知识,宣传了计量文化,增强了公众法制观念与诚信计量意识。已经达到绩效目标。
(7)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开展计量监督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为90%,达到绩效目标。
(三)项目绩效分析
2015,我局深入贯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科学规范地使用筹措到的计量检定、监管专项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2015年我局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已核实准确的资料计算各指标的实际值和得分,并汇总得出2015福建省级计量检定、监管经费绩效评价综合得分为97分,达到优秀级水平,各级指标得分情况见绩效评价表所示。
1、投入(权重为30%,满分30分)。该一级指标项目立项情况下设置有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①时效情况(权重3%);②项目立项(权重15%);③资金落实情况(权重12%)。6 三个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主要考核项目实施事件与计划时间的差异情况;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绩效指标完成率、项目立项规范性;成本控制率、资金到位率、到位及时率、资金使用率等项目投入情况的指标。绩效测算如下:
①时效性,考察资金实际下达时间是否晚于9月份。实际考核结果9月前资金全部到位,符合要求,得3分。
②绩效目标合理性,主要考察是否与项目任务数或计划数相对应,是否与绩效目标相匹配。2015年绩效目标相对合理,得2分。
③绩效指标明确性,主要考察是否将项目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绩效指标,是否通过清晰、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该指标体系符合标准,得3分。
④绩效指标完成率,有两个指标因客观原因接近目标,严格执行标准,得4分。
⑤项目立项规范性,衡量项目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立项,所提交的文件、材料是否符合相关要求,事前是否已经过必要的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决策等。经考察,该项目立项规范,得5分。
⑥根据年初绩效目标,检定、监管经费应小于1125万元,实际测算结果小于1125万元,完成年初绩效目标,得2分。
⑦资金到位率。经与财政部门对账,并经过计量检定、监管资金决算报表会审,该项目到位率为100%,得3分。
⑧到位及时率。在9月份前实际落实到项目实施单位的资金与按照合同或项目进度规定应在9月份落实到项目实施单位的资金的比值为100%,大于90%,得3分。
⑨资金使用率。根据项目资金决算报表数据,当年项目资金支出数等于财政安排数,资金投入1000多万,投入率100%,支出符合规定用途,使用规范。预算资金实际支出率为100%,得4分。
综合以上,项目投入情况得29分。
2、过程(权重为30%,满分30分)。一级指标项目立项情况下设置有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①业务管理(权重9%);②财务管理(权重16%);③会计信息管理(5%)。二级指标下设多个三级指标进行考核。
绩效测算: ①业务管理
2015年我局根据《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绩效管理。业务方面,具有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且业务管理制度合法、合规、完整。项目合同书、验收报告、技术鉴定等资料齐全并及时归档,项目实施的人员条件、场地设备、信息支撑等能够及时落实到位。具有相应的项目质量要求和目标并采取了必需的控制措施和手段保证了项目可控性。该指标综合得分为9分。
②财务管理
该项目有专门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符合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机制健全,建立规范化的资金分配工作流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根据决算和资金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真实性、财务信息完整性、财务报表统计及时准确性等方面均达到相关要求,该指标综合得分为16分。
③会计信息管理
我局为落实财政计量检定、监管经费支出相关政策,从组织机构的设立、政策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资金的筹措与使用等方面着手,做好计量检定、监管经费管理各项工作。同时,为了提高计量检定、监管经费使用效率,积极组织各设区市开展项目资金绩效考评,设定绩效目标,计量检定、监管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各项项目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和评价,把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与资金分配挂钩,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断完善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制度,信息规范性和信息完整性均达到要求,该项指标得5分。
综合以上,该项目自评总得分为30分。业务管理方面,管理制度健全,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管理规定,制度执行有效,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质量要求,并采取了必需的控制措施或手段,此项得9分。财务管理方面,资金使用、拨付手续完整,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符合项目预算批复或合 9 同规定的用途,此项得16分。会计信息管理方面,会计核算规范,项目会计核算相关资料完整,此项得分5分。
(3)产出与效益(权重为40%,满分40分)。该一级指标项目立项情况下设置有5个二级指标,分别为:①产出数量(权重20%);②产出质量(权重5%);③经济效益(权重5%);④社会效益(权重5%);⑤服务对象满意度(权重5%)。该二级指标下设8个三级指标进行考核评价。
绩效测算: ①产出数量
目前钟罩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可检测高精度气体流量计,实现喷嘴的在线检测。另外几项建成后将对我省电子产品的型式评价试验、核电电站电厂等低频传感器的校准工作、大气环境监测以及生物制药医疗等行业微小流量计量,均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照既定的绩效目标,我局应完成新建完成标准装置5个,经测算,实际完成4个,目标完成比率为80%,得3分;免费检定农贸市场电子秤和乡镇卫生院血压计等部分计量器具既定目标为7万台件,实际完成7.9万台件,目标完成率达113%,得5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省级监督抽查既定目标为80批次,对水表等8种计量器具开展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共抽查全省81批次产品,监督检查合格率98.8%,进一步规范计量器具生产企业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目标完成比率为101%,得5分;重点抽查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抽检商品1827批次,47124件,合格率为95%,有效规范了定量包装商品生 10 产企业行为,目标完成率为122%,得5分。该项目总计得分为18分。
②产出质量
开展量值比对的满意度调查用来考察产出质量情况,既定目标值为90%,实际考察结果为90.14%,得5分。
③经济效益
按照年初的绩效目标,免费检定农贸市场电子秤和乡镇卫生院血压计等部分计量器具,为企业减负的金额为270万元。
测算: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免费检定计量器具7.9万台/件,合格率91.5%,累计减收为百姓及企业减负270多万元,提高百姓计量意识,使百姓利益得到保证,达到既定的目标,得5分。
④社会效益
按照年初的绩效目标,参与计量科普活动人数目标在10000人以上(包括10000人)。
测算:我省参加“计量科普达人挑战赛”注册人数10577人,通关次数8415次,参赛人数位居所有参赛省(市)第2名,获奖人数居所有参赛省(市)第1名。扩大了计量的社会影响。目标完成率达105.8%。得5分。
⑤服务对象满意度
服务对象满意度在90%,接近既定的90%的目标,得5分。
综合以上,该项目自评总得分为37分。
根据三个部分的考察结果,加总获得此次自评总成绩为97分。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项目存在的问题
1、建标招标、设备采购等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建标完成进度较慢,部分项目如微小流量标准装置还未开始设备招投标。
2、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领域计量传感、远程测试、在线测量等新方法、新技术要求更高,计量检定/校准能力与产业发展不能同步。
3、计量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计量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企业希望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加强在线计量检测、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以及多参数量的计量检测技术开发与计量检测、校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计量监管人员不落实,业务不熟,履职能力不强,监管有效性不高等问题较突出。
5、计量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亟待进一步加快,缺少科技创新、产品转化方面人才,制约了产品应用转化的速度。
(二)改进措施
1、微小流量标准装置是与台湾合作项目,目前闽台交流合作进度不太顺畅,延期至今年8月份派人赴台交流学习。另三项因为设备招投标时间较长,设备到货后还要在闽侯基地进行安装调试,需要基建配合,因基建工期拖延了,导致 12 设备安装也延期了,影响了建标。
2、建立完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量值传递体系和溯源体系,新增、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校准测量能力,完善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司法或仲裁鉴定、行政执法、公正评价相关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大力建设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以及本省重化工、海洋、有色金属、冶金、汽车产业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校准测量能力。要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和校准测量能力,积极扩展服务领域及量传溯源范围,提高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计量技术支撑体系。
3、加强非常态量、动态量、连续量及参数综合参量等相关的量值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研究。重点开展高精度衡器载荷测力系统、60MN叠加式力标准装置、GPS基线场、电网电能质量模拟器校准装置的研发。建立重力校准装置、蒸汽流量标准装置、音速喷嘴气体流量标准装置、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加强已建计量标准量值测量范围扩展、测量准确度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升等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加强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技术和在线测量等相关量值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4、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提升监管人员履职能力和监管水平。规范计量检定人员管理,严格规范人员取证考核,提高计量检定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检 13 定工作质量。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紧密结合,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重点骨干和人才培养,继续选派学科带头人出国访学,赴台湾工研院、国家计量院研修,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通过实践,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发挥省院优势,开展对地市、县计量技术机构“传帮带”活动,提升整个基层队伍整体素质。
6.渔业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篇六
为提高海域使用金专项使用绩效,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2017年渔业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一、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专项项目基本情况。补助设施渔业及渔业技术推广项目,推广渔业技术,组织水产品样品抽检,维护全市渔业安全信息系统,提高渔船安全管理能力,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渔船安全救助能力;强化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推进海洋生态治理,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
(二)主要成效。完成渔业专项资金550万元投入,有效促进我市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渔船安全救助能力,保障受灾渔民群众恢复生产。通过帮扶贫困山区,实现精准扶贫。引导企业发展工厂化循环水、标准化池塘改养殖。强化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推进海洋生态治理。通过项目资金引导,促进我市渔业经济发展。
1、项目组织管理。根据我市渔业经济发展需要和渔业专项绩效工作目标,我局出台了2017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对重点支持方向、以及申报要求、申报程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由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组织相关企业、单位申报。项目申报单位要根据申报指 南,如实填写单位和项目信息并报送相关书面材料。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共同进行审查后,正式行文报送我局并抄送市财政局。以泉财指标〔2017〕550号、泉财指标〔2017〕1171号分二批下达市级渔业专项资金550万元,分类补助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行业业务管理、其他农业支出、农业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等项目。
2、项目资金完成情况。2017年共下达市级渔业专项资金550万元,资金都已到位。我局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能做到专款专用,不存在改变补助资金使用范围,拖欠、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
3、绩效完成情况
(1)下达设施渔业及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补助资金170万元;病虫害防治2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40万元,统计监测与信息服务10万元,农业行业业务管理95万元,农业保护修复与利用70万元,其它农业支出34万元等项目。
(2)推广渔业技术35项,受益渔民2000人。(3)补助灾害救助资金91万元,帮助100户渔民灾后恢复生产。
(4)组织水产品样品抽检500批次。
(5)帮扶贫困点及挂钩点5个,定向扶贫群众10人。(6)补助渔业安全通信台站12个,维护全市渔业安全 信息系统,提高渔船安全管理能力。
(7)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渔船安全救助能力;保障受灾渔民群众恢复生产;帮扶贫困山区,促进共同富裕;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100%;病虫害防治率98%。
(8)鼓励发展工厂化循环水、标准化池塘改养殖,减少氨、氮排海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渔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县(市、区)项目资金拨付手续过于繁琐,导致经费不能按期下达到项目单位,影响部分项目实施进度。
2、申报项目较多,专项资金规模有限,资金分散后,对渔业产业投资所起的支持力度偏小。
三、相关意见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项目管理。要按规程操作、考核和验收,建立资金使用跟踪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7.建设项目评价报告表 篇七
一、研究起于问题——现象透视
传统上我们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解比较狭隘, 仅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掌握。但是, 新课程提出了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说明学业成就的范围大大扩展, 纸笔测试显得单一而不全面, 难于对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有学科进行全面评价。
我们进行过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调查问卷、座谈, 发现在一些学校、教师身上存在如下两大误区:
1.认识误区:把考试、评价的目光更多地集中于一次集中监控的最终分数, 认为过程性评价可有可无。
2.行为误区:部分学校、教师过分看中期末测试分数, 由于压力较大, 造成考试过程中有一些违规行为出现;我们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曾经以大学区为单位尝试期中阶段过程性监测与评价, 但是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应付的行为。
另外, 结合全国很多地方学校的考试与评价工作现状, 我认为:多年来, 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的重心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忽视了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功能,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表现为:评价的内容更多的是关注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 更多的是以分数来评价,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心状况和个性特征。
二、改革基于思想——基本理念
(一) 值得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开始在教育领域运用“档案袋评价”, 收集和记录学生、教师、同伴作出评价的相关材料, 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二) 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支撑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先后出台了一些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的相关文件。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的目的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提出,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三) 确定研究问题
评价是导向, 是指挥棒。当今, 亟待建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机制, 形成基于课标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持久的动力。这就是我们的研究问题:“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
(四) 确定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
(五) 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学业:
指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测验和评价衡量出来的学生个体所取得的学习结果。其内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更为广泛, 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 也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态度价值观”上。
2. 评价:
以往被界定为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如今赋予了新的内涵:评价不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 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参与者, 应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中, 运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 还应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3.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
根据上述概念边界的确定, 我将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看作一个有目的地收集关于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所知和能做的证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关键:
第一, 学生应当到哪里?即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是什么?
第二, 学生在哪里?即学生相对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处的位置, 或者说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过程中的状态。
第三, 学生当前的状态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之间有多大差距?
三、方法成于行动——操作实践
(一)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
坚持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二)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
学习质量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 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体育健康、审美表现、个性发展。
根据上述内容的指标框架, 结合我区质量提升工作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科特点, 将监测与评价内容确定为以下三个部分:
1. 以知识+能力为主体的学科测试, 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
2. 以能力+操作为主体的学科考核, 包括科学、思品、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四个学科;
3. 以知识+素质为主体的学科考察, 包括体育、音乐、美术三个学科。
(三)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采取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观察记录评价、情景测验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和个性特长展示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要注重一些诊断性的、描述性的评价, 同时可以采用“二次评价”与“延迟判断”的方法, 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
(四)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
1. 申报确定试点学校
我们区按照学校自愿申报、教研室审核的原则确定了14所学业评价试点学校、学区。
2.深入一线大胆实践
各个学科教研员深入到自己的试点学校, 开始了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具体研究工作。身为小学教研室主任的我, 带领全体教研员一起开展工作。我们先后召开试点学校任务分解会, 明确工作任务与职责;各个学科教研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到对口试点学校参与、指导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进行了一次全区集中寻访工作, 包括听课、查阅过程性档案、参与技能考核等。我们组织试点学校负责人走进其他学校, 互相了解, 互相借鉴, 不断完善此项工作。
3.实践带给我们的收获与思考
(1) 单项抽测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的形式, 用于检测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形成的情况。它反映这样的评价理念:不仅将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检测目标, 更要注重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2) 分项测试的形式, 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 缓解一次性全面考试所带来的压力, 形成“人人有优势项目”的局面, 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 促进其追求全面发展。
(3) 我们在非工具学科的测试上做了一些尝试, 是想体现面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理念, 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情况。
(4) 评价的形式追求多元, 分数与等级等评价相结合,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测试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
4.科学制定评价标准
各个学科教研员都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制定了本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例如:
(五)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胆实践, 我们区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工作上有了可喜的变化。
1. 评价内容由分项走向了综合
学业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学习质量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 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所以, 我们的评价内容做到了考试与考查相结合, 包括: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操作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文化测试与特长发展相结合。
2. 评价形式由重结果走向了重全程
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突出评价的发展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即通过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关注和引导, 通过有目的的评价来改进教与学, 不断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们把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评价主体由单边走向了多元
教育是服务。围绕教育服务, 我们可以找到评价的5个关键维度:
家长——教育服务的购买者 (家长满意) ;
学生——教育服务的享受者 (学生喜欢) ;
领导——教育服务的管理者 (领导称心) ;
同行——教育服务的协作者 (同行佩服) ;
自身——教育服务的实践者 (自我认同) 。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 更多的是由教师这个单一主体来评价, 主观性较强。如今我们探索转换主体、多边互动的评价方法,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与互动性,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加到评价中, 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4.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多样走向了全面
评价结果体现多样化的标准评价。在遵循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同时, 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使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多样走向全面。
比如:除了纸笔测验以外, 还有等级评价、评语评价、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 注重一些诊断性的、描述性的评价。
总之,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 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的能力。
8.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评价” 篇八
可在具体实践中,许多报告书仅仅“止于评价”的现象却格外明——
要么止于“褒奖的评价语言”,反复强调要顾及评价对象的接受情绪,多正面评说,多鼓励评论,不可雷同,不可抄袭,于是满眼都是溢美之词,也难怪许多家长顿生疑心:孩子真的有老师说得那么好吗?
要么止于“诚实的评价内容”,家长强烈呼吁、学校严格要求教师诚实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可许多学校的素质报告书内容涉及太繁、太细,加之许多学校班额过大,让许多教师难以全面接触到具体学生,难以全程获取具体资讯,让有的评价只好出自模糊的印象,或者超出学生实际表现。
要么止于“特别的评价焦点”,学校希望看到校园特色素质的培养效果,家长希望看到孩子闪光的成长足迹,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会让学生其他方面素质难以得到充分的“报告”……
如此备受局限的报告书完全弱化成“素质评价书”、“家校评价书”、“学期评价书”,不仅背离了其存在的初衷,也让其自身应有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评价”。
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反馈校园施教过程,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到位评价”。素质报告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严格依据不同标准诚实地评价学生,既有勉励、肯定、赞扬的内容,更应有不足、差距、鞭策的表述,既要排除与学校教育活动无法对接的评价内容,更须杜绝评价时的不负责任的随意和主观定势;更应体现在如实记录学生一学期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种种表现,全程反馈其参与校园施教活动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及其家长不仅可以清晰地回顾其一学期的综合表现,而且可以对照报告书上的实际表现自主审视师生的不同评价。学生可以主动进行自我调整,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家长能够全面掌握孩子一学期的具体发展轨迹,可以及时改进、有效优化自己的家教活动,准确地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而只局限于一味的评价当然无法让素质报告书具备如此魅力。
交流学生动态表现,优化双向沟通效果,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定期评价”。素质报告书的价值在于及时呈现学生的动态表现,便于帮助家校优化双向沟通效果,而这需要其具备合适的传递频率和鲜活的沟通内容。当素质报告书在家校之间流动频率不断提高,不再拘束于“因时而报”,而是活跃于“因事报告”、“因谏而告”、“因变而报”;报告内容在保持“评价色彩”的基础上,不断新添家校彼此提醒的“页面”,不断新加家长因事因人提出意见、建议的“页码”,不断加大因事探讨、因变质疑、因评而辩的“比重”,不断降低沟通信息量的“顺差或逆差”,报告书的“自身素质”自然会得到“高评价”。而当素质报告书仅仅局限于每学期一次慢节奏的“定期评价”,学期中学生各种表现,无论可以预料还是意想不到,无论是格外精彩还是特别拙劣,更或是恼人的恶作剧,即使被“评价”得再精确、再精彩,也都会失去最佳的改进和优化时机,原本可以奏效的各种行动自然也只会成为化身成为加深遗憾的种种因素。
拓展自主管理平台,丰富有效激励模式,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单向评价”。素质报告书也应是不可忽略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舞台,在形成报告的过程中不回避、不绕开每一名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尝试记录、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表现,让他们学习给老师和家长提建议,让他们参与给同学出点子……这样的“报告”才会拉近学生和老师、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才会清楚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优劣所在、问题所在,才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渠道。而局限于老师和家长“单方向评价”的报告即使再温情脉脉,也难以改变学生对其“敬而远之”、“避犹不及”的现实状况。
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评价”。学校和教师只有及时走出素质报告书的“评价误区”,时刻谨记其自身的“教育身份”,努力实践其自身的“规范职能”,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纽带形象”,才会不断收获到沟通的“高素质”、成长的“高素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建设项目评价报告表】推荐阅读: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11-18
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06-2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委托书09-05
项目自我总结评价报告06-30
春季绿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07-03
项目建设考察报告07-02
建设项目交工验收报告08-25
公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10-06
建设项目自查整改报告10-26
建设工程项目总结报告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