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寄拜神灵拜贴范文(精选4篇)
1.古代寄拜神灵拜贴范文 篇一
古代情景剧剧本:姜太公钓鱼
人物:纣王、忠臣、奸臣、士兵甲乙、旁白、姜太公、打柴人、文王(人物可根据情况增减)
忠臣、奸臣、士兵等人簇拥纣王上场。
纣王骄横地走出来,奸臣谄媚地跟在后面。忠臣甲急切忠诚地对纣王说:“大王,您天天沉湎酒色、听信奸臣费仲等人谗言酷刑坑害忠臣!大王,长此下去,江山不保呀!大王……”纣王听后大怒,大喊道:“费仲,交给你了,给他尝尝炮烙之刑!”
士兵押下忠臣,奸臣得意洋洋地跟着。纣王狂笑着下……
旁白:商朝末年姜子牙近80岁了,却怀才不遇,只是一个下大夫。他见纣王无道,于是离开了商朝都城,来到渭水边隐居,天天钓鱼。(同时,姜太公上场)他钓鱼与众不同,杆短线长,钩直而无饵,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道。
姜太公:“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打柴人上场)
打柴人看了看姜子牙无钩钓鱼的情形,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打柴人笑了笑,走了。(打柴人下场)
旁白: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文王姬昌那里。文王姬昌知道后,派±兵去叫他来。
(两个士兵上场)一个士兵:嘿,老头,我们文王叫你去!
太公不理睬士兵,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士兵甲对士兵乙说:“这人肯定是疯子!走,赶快回去报告文王{”(两个士兵下场)
旁白:文王姬昌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请太公。
(文王及士兵上场)
文王:先生,请问尊姓大名?
姜子牙:呵呵,终于等到您了!我叫姜尚姜子牙。
文王:久闻先生大名!先生如果能助我灭商伐纣将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姜子牙:素问文王是贤德明主。现在纣王无道昏君,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已失去民心,我愿辅佐文王您灭商伐纣,成就霸业!
文王:好!
文王、姜子牙大笑着,携手同下。(众人下)
旁白: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有关古代爱国诗句(范文模版) 篇二
1.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__古诗选自: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__古诗选自: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__古诗选自:岳飞《满江红·写怀》
4.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__古诗选自:岳飞《池州翠微亭》
5.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__古诗选自:杜甫《登楼》
6.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__古诗选自: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7.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__古诗选自: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8.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__古诗选自:子兰《秋日思旧山》
9.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__古诗选自: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
10.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__古诗选自:徐锡麟《出塞》
11.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__古诗选自: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2.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__古诗选自: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3.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__古诗选自: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4.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__古诗选自:王维《少年行四首》
15.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__古诗选自:屈大均《秣陵》
16.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__古诗选自:陈洵《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区菶吾西园话旧》
17.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__古诗选自:高适《塞下曲》
18.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__古诗选自: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9.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__古诗选自: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20.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__古诗选自: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21.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__古诗选自:戚继光《望阙台》
22.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__古诗选自:周邦彦《六丑·落花》
23.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__古诗选自: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24.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__古诗选自: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25.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__古诗选自:刘向 编《六亲五法》
26.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__古诗选自: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__古诗选自:陆游《金错刀行》
2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__古诗选自:岑参《送人赴安西》
29.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__古诗选自: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0.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__古诗选自: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1.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__古诗选自:李白《太原早秋》
32.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__古诗选自:王维《少年行四首》
33.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__古诗选自: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34.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__古诗选自:查慎行《三闾祠》
35.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__古诗选自: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6.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__古诗选自: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37.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__古诗选自:李商隐《茂陵》
38.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__古诗选自: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9.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__古诗选自: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0.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__古诗选自: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41.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__古诗选自: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42.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__古诗选自: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43.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__古诗选自: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44.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__古诗选自:林景熙《冬青花》
45.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__古诗选自: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6.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__古诗选自: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47.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__古诗选自:栖蟾《送迁客》
48.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__古诗选自: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49.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__古诗选自:田锡《塞上曲》
3.古代寄拜神灵拜贴范文 篇三
1、初唐四杰
他们是王勃,杨烱,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其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风代表了与宫廷诗风不同的一般士人的诗风。其代表作有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2、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
3、山水田园诗派
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代表作韩愈的《晚春》、孟郊的《游子吟》。
8、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也指对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满。
9、元白诗派
中唐元和时期诗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与韩孟诗派是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衰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山水田园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一个诗派。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宋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谢灵运,至盛唐朝时王维、孟浩然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俗的美学特征。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还自觉地向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王维是该派艺术成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诗歌。代表作白居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鸟鸣涧》等,孟浩易的《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然和王维齐名,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等。
4、边塞诗派
10、小李杜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自从孟郊、韩愈等士生活为主。盛唐边塞诗全面成熟。该派诗人大都有边塞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以后,元和诗坛上的那种活泼与锐生活体验,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气的诗风也逐渐消失。直到杜牧、李商隐等一批青年诗人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其的崛起,才使晚唐诗风摆脱一种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机。杜牧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且杜牧身上那种贵族气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诗人及作品高适《燕歌行》、岑参质、世家遗风使他的诗充满了高朗明快的理性精神,而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5、诗史
“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代表作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总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总称“三别”。
6、大历诗风
大历时期的诗人司空曙、李端、卢纶等的创作风格,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但这时期的诗歌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规整,字句精工,大多是五言近体。
7、韩孟诗派
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心理使他的诗郁积了感情的缠绵情结。代表作李商隐的《无题诗》和杜牧的《山行》、《清明》等。
11、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由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得名。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代表作黄庭坚的《登快阁》,陈师道的《田家》等。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个
12、苏辛词派
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辛词派诗人都以浓郁有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共同促成了苏辛词派的形成,成为词史上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代表作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江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13、古文运动
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闻一多说:
“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造了什么样的诗境?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
之画,画中有诗。”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
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
图和选择色彩,并将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
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
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诗境。
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空灵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意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简答题
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一片寂静中
1、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
透视着禅趣。①极力铺陈帝京的壮丽气象,其力量和气势,远远超过了刻板工丽的宫廷文学,而在歌颂太平时所流(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露的人事沧桑的感概,又使这些铺陈富丽的诗歌微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笼着一层轻烟淡雾般的感伤情调。②使诗歌“由宫
上流。”清泉的声响与松林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在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的远大理想,抒发仰郁不平的苦闷,以及对边塞形势的密切关注和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③”四杰”虽然在艺术上没有完全摆脱初唐诗坛从齐梁陈隋沿袭下来的创作风气,但他们追求的远大人生理想以及因怀才不遇所激发的种种不平之鸣,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基本主题。④以比兴寄托融入词采华霏的齐梁体,为初唐诗歌融合建安风骨和江左问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⑤在形式格律方面,也为五言律诗和绝句的成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试简述陈子昂诗歌文学改革的主张及意义[或对唐诗发展贡献影响]? 主张:(1)坚决反对齐梁诗风,指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2)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充实的内容,具有刚健有力的风格。“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批判现实,有鲜明的政治倾向。(3)提出了对于建立新诗风的要求,这就是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意义:(1)陈子昂的这种进步主张表面上是复古,实际上是以革新为目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2)对扭转有唐一代诗风,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并对唐诗风貌的建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什么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色的胜境。
5、简述李白对古题乐府的创新及其个性特点?
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出自蓟北门行》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如《将进酒》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似的个性特色。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从而使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
6、简述李白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在杂言体的乐府中尤为明显。
7、杜甫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杜甫给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涉及到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作品,如“三吏三别”《丽人行》《兵车行》《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将个人情感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唐代孟棨《本事诗》中第一次使用“诗史”一词来概括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特点,主要是着眼于“记事之详”这一方面。杜甫以其广阔的思想内容和实录手法,为我们提供唐代历史真实的画面,又不同于历史的实录,他以独到的笔触补充了历史的不足,自有独到的广度和深度。
8、什么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是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身后而又无法一下子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杜甫诗歌歌咏的主题是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诗人的忧愤更加广阔,因此在忧国和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因此在其诗歌立意上必然导致“沉郁”风格。其典型作品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9、韩孟诗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的路子上,韩孟诗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应有的成就。以宏大的胆气驾驭诗篇,赋予诗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现实色彩;雕镂词句,尚险求奇,营造出大量独有的险怪意象;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一代诗风,这些无不展示出韩孟诗派在中唐诗坛所具有的独特地位。
10、简述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新乐府》的得(1)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2)不少篇幅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多用口语俗语。(3)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新乐府》的失(1)为了照顾创作目的而不惜丧失艺术性,没有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协调。(2)有些诗篇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砌。(3)语言失之于直露无隐或者反复陈说,不够精炼含蓄。
11、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从文体上说,突破文体界限,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多把应用文写成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从辞采上说,注重骈散相间和声情并茂;从语言上说,务去陈言,词必己出,语言准确生动而精警独
到,韩愈还创造了许多成语,柳宗元也博采众长,熔铸成流畅的语言;从技巧上说,韩愈善用变化多端的构思和技巧。其二,善把浓郁的感情注入散文,强化散文的抒情性,增强艺术魅力和鲜明个性。
12、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重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的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4)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发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1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柳永掀开了慢词史新的一页,对慢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展了慢词。柳永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二丰富了慢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三使慢词由雅转俗。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慢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慢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14、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
苏轼提出了诗词一体词学观。首先,他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形式上有差别,但他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为了使词能在美学品位上能真正与诗并驾齐驱,还提出了诗须是“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其次,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使词成为与诗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15、黄庭坚诗歌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1)黄庭坚主张诗歌要有寄托,认同文以载道。(2)黄庭坚很重视杜诗的艺术经验,尤其是晚期杜诗的艺术境界。
(3)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即强调诗中字词的来源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袭用前人的,但表达新意思。
16、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点?
秦观与其他婉约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秦观的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男女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即借爱情描写抒发身世之感。第二,他后期的词多直接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心情,这在其他婉约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第三,艺术上,秦观的词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二是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
17、周邦彦词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1)作词精心撰构,追求艺术规范性。主要体现在章法,句式和音律方面。周词长于铺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反复。
(2)周词还善于采用辐射式的结构,常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铺叙,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
(3)自铸丽辞,但更长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不仅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如《西河·金陵怀古》。
(4)周词音律方面的特点是调美、律严、字工。长于自度曲,新创、自度曲调五十多调,皆声腔圆美,用字高雅。
18、试举例说明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有何不同。南渡前 :作品多属婉约派,表现的是儿女情长,思念家人的感情。如《减字木兰花》中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与赵明诚婚后最初的时间里,沐浴在爱河中的李清照的词作几乎是清一色的闺房昵意、伉俪相娱。南渡后 :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更加贴近现实,贴近政治。这种情绪在《乌江》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风格更偏向豪放派,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而南渡后李清照作品的另一个变化是在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以后,再加上经历了再嫁**,使得李清照对以前亲人的思念愈加深刻。于是在哀思中,她写下《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论述
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它被称为唐诗的风骨。关于这一点,陈子昂有明确的理论表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他高度评价了“汉魏风骨”,痛心于“五百年”“兴寄”“风雅” “道弊”。在这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和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划清界限。此外,他还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
诗美理想,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陈子昂的创作和理论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诗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传达出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长韵味。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写出了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一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张若虚、刘希夷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营造出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些都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准备。
3、论述李白歌行的价值?
在李白歌行作品里,抒情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表现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部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李白歌行是盛唐艺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范。
4、试论杜甫诗高度成熟的叙事技巧?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手法上的变化。盛唐诗人创造了形象玲珑的意境以抒情,杜甫却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杜诗叙事,既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境界。如《北征》中细事的描写,正是这些细小的叙事,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段,因写细节而少夸张,更具真实感。故事性被冲淡,生活色彩极大加强。如“三吏”“三别”《兵车行》。此外杜诗叙事也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记述的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5、杜甫律诗成就述论?
一是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杜甫不仅以律诗写应酬等,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二是以律诗写组诗,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最为成功的是《秋兴八首》。
三是创作拗体律诗,是在平仄组合上打破固定的匀整的格式而自创音节的一种律诗。杜甫在律诗的声律方面作了创造性的探索,为表现抑郁不平的心胸,他有意突破和谐流转的平仄格律,写了十几首拗体七律。如《白帝城最高楼》
四是句法和用字的成功。如散文句法,“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自有村。”
五是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在于将律诗写得流转自如,不被格律所拘,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或艺术特色] 一是豪放。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如他入京求官时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用其与天俱来的炽热感情、强烈个性,浓烈地表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感情的表达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处处有豪放之感。
二是飘逸。“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从高耸云天的雪山中,从梦幻迷离的黄沙中,从天工之巧、山水之秀的祖国壮丽山河中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是那么飘逸自然,是那么得令读者无限神往。
三是离奇大胆的夸张。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感情的表达上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借助奇丽惊人的幻想、运用离奇大胆的夸张表达心中的激情。形象夸张的描写让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四是变化莫测的想象。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想象变幻莫测,奇之又奇,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7、简述韩愈的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理论? 一是韩愈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点。韩文的风格来自他的人格和他的文学主张,人格的浩然正气使其文章理直气壮;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使其文章情感强烈。此外,韩愈还有奇崛和文从字顺的特点。
二是韩愈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
情感。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是韩愈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 “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8、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拓展了内在世界。他将表现女性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的豪放之词,将表现爱情的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与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苏词还常浩叹“人生如梦”,理性思考人生命运,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同时又常常追求自我超脱,显出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二是拓展了外在世界。晚唐五代的文人词生活场景狭小,宋代柳永开始把词延伸到都邑市井,苏轼不仅大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轼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或以奔走流动取胜,或以清新秀美见称,或把自然山川与反思历史人生结合起来或借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来表达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壮美的自然美中融注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沉的人生感概。
三是苏轼作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序。苏轼的词像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题序与词文本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与张先相比,苏轼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有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有的与词内容上互为补充。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以确定词中所抒发的情感指向。二是大量用典。词中使用典故,既是一种代替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表达自身的壮志,使作品增强了历史感和现实感。
9、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 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 第一,“以文为诗”。苏轼早年所作的《凤翔八观》里的诗,即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诗的散文化,本非诗歌创作的正道,可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竟成为他矜才使气、翻新出奇的手段。
第二,以才学为诗。苏轼的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琴诗》,寓哲理于意象,以意象象征哲理,以理趣见胜。
第三,独擅七言,风格多样。苏轼兼备各体而以七言见长,且风格多样。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起横溢。
苏轼诗歌的主要风格有二: 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当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
10、辛弃疾对词境有那些开拓?
一是自我英雄形象的塑造。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事业,成为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他常说“英雄事、曹刘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英雄,抒写英雄的人格个性精神,为拯救民
族危亡而奋斗。
二是心灵世界的深广拓展,辛弃疾继承并弘扬南渡词人把情感从个人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忧患的创造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的人生苦闷。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被深度开掘出来,他还用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谴责当局的苟且偷生,痛恨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
4.古代寄拜神灵拜贴范文 篇四
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它把人们的情感或观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间结构之中;它是一门象征艺术,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观念、情感与精神。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方面,齐鲁先民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从雄伟壮丽的齐长城、齐都宫殿广厦,到多姿多彩的民居;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古桥。千百年来,齐鲁人继往开来,博采众长,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齐鲁早期的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产物之一,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出现与发展,而建筑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上古时代的人类建筑,大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巢栖”、“穴居”,中期的村落建筑和晚期的城堡建筑三个阶段。
从原始建筑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夷人的居住环境已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布局有序并出现了房屋密集的村落建筑。现今考古发现的明确属于住宅建筑的遗址,始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并公布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东夷人住宅建筑达六十九座之多。例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五座、长岛北庄遗址四十四座等,其房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属于半地穴式、平面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建筑。(1)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的住宅建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村落建筑。例如,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现存村落面积约八万平方米;潍坊姚官庄遗址,总面积达15·75万平方米;日照两城镇遗址,整个村落面积达55万平方米,比现在的两城镇还要大得多。这一时期的村落建筑,大多是一面、两面或四面都有村落相邻,很少有相距遥远、孤立的居住点。从东夷族这些村落建筑分布的广度与密度情况看,大体说来,与现代村落的居住情状颇有些类似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在齐鲁现已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房基建筑遗址达五十八座以上。这些建筑的基本特点:其一,台基式建筑开始出现。由半地穴式建筑,发展到地面起基建筑;又由地面起基建筑,发展到台基式建筑。这是夯土建筑的开端,是东夷民族在土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其二,墙基坚固。这一时期的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立柱起基的构筑方法。在墙基四周加石块、设护坡加以保护。其三,地面与墙壁多用白灰面,光滑平整、洁净美观、坚固耐久。其四,两面坡式的屋顶。由遗址柱洞的位置和土墙的遗存,考古推测,这一遗址的屋顶为中间高,两面为坡式状。总之,这类台基式建筑,“由台基、土墙、护坡、室内地基构成的地面住房,不仅比先前的地面建筑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技术上已见以后的台基式土木结构建筑的端倪,从而显示这个时期的重大进步”,“尤其是台基、护坡和室内地基均系分层筑成,土质坚硬,层次分明,说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发明了夯筑技术。”(2)夯土建筑技术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墙、宫殿等大型建筑物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说明舜之时,东夷人口增长之块,已经有了城邑。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龙山文化中晚期,东夷人已经有了城堡建筑,证明《史记》所载舜之时已有“聚”、“邑”、“都”之说不妄。
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建筑,为中国古代传统高台基建筑方式开了先河。历代帝王的宫殿均建造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之上,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威严,而这一传统悠久的建筑方式正源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台基建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山东寿光边线王村北发现了一座有内城、外城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左右。
八、九十年代,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重新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建筑遗址,总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最大的古城堡遗址。九十年代初,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遗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十万平方米。四周墙垣较规整,保存完好。遗存城墙平均宽度为二十米,残高近二米,墙体层层夯实。墙外有一条宽二十米,深三米的大壕沟,城墙与壕沟起到了双重保护作用。这也许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到的“小康”时代的那种“城郭沟池以固”的城堡防御建筑。(3)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统治者对建筑规模的要求愈来愈丰富,愈来愈高超。为了显示国威实力,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王都的建设,城邑数量急剧增多,都市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统治者对宫室的营建,不遗余力,竞相炫耀,争相跨比。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成为一时之风。因此各诸侯国的殿堂宫室的建筑规模也不断地升级升格,以至于出现了打破“王制”传统、“僭越”等级和超标准的建筑现象。《礼记·礼器》载:齐相管仲因“镂簋朱红,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宫室彩绘装饰超标,被视为“僭越”无礼;齐桓公的宫室用朱漆彩饰,也被视为非礼。随着周礼的日益衰微,这些无礼非礼的现象到后来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齐国的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从建筑材料、规模规格、装饰样式,到建筑技术、风格、手法以及建筑理论等方面均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齐鲁都城建筑规划理论
由齐人撰写的《考工记》,历来被视为考察西周都城制度的可靠文献。《考工记》将西周的城市规划分为:王城为第一级,即周王朝的国都;诸侯城为第二级,即诸侯封国之都;宗室、卿大夫的采邑为第三级。王城规划制度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4)宫城为全城的核心,位于王城中心贯通南北门的中轴线主干道上,门、朝寝、市,由南向北依次置于中轴线上。宗庙、社稷置于宫城前方中轴线左右两侧。这一都城的规划理论制度,几千年来在历代帝王都城建筑中,都能得以体现。例如明清北京都城的规划设计,就是这一规划制度的反映。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按照自然地形布局的都市规划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5)提出了与《考工记》相对立的王都规划理念。齐国临淄古城就是按照《管子》这一理论原则设计规划的。临淄古城靠近淄水,水源充足,既可供饮用、灌田,又可作沟防设施。这种根据自然地形实际情况规划都城的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广大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因此在两千多年来的都市建设实践中,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地采用。
(二)、齐都临淄古城建筑
山东临淄为姜齐、田齐历代国都近七百年之久。齐国强大的国力,使齐都临淄古城的发展规模赫然可观,成为东方海岱之间著名的大都会。这在《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载录。临淄古城规模之大及街市繁华之景象,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齐都临淄包括大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为15·5平方公里。(6)城墙全部为夯土筑造而成,随地形而筑。城内道路纵横,交通发达。共有十条街道,并多与城门相通。齐都故城的东西两侧城墙外,紧靠着淄水和系水,有天然河道作障护;南北两面墙外则挖有护城壕沟,可凭守卫;还有三条完整齐备的排水系统和四个设计合理的排水口,使都城周围的水系相连,四面环绕。这种按《管子》建都理论设计的既能供水、排水,又可防卫御敌的科学建筑,是同时代世界各国的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的。
齐都临淄内外有许多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为当年齐国的宫室、台榭、离宫、别墅建筑的基址。高筑台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普遍风习,也是中国历代帝都建筑的特点之一。齐国的宫室台榭古建筑,见之于《左传》、《管子》、《晏子春秋》等文献典籍载录的很多,诸如遄台、鹿台、路寝台、长庲台,等等。这些台榭建筑或供王侯登临赏玩,或用于聚财富、会欢宴,或凭借观天象、备攻守等。现在尚存的台榭建筑主要有桓公台、雪宫台、遄台、梧台等。
齐国故城考古勘探还探明了“孔子闻韶”处、稷下学宫、殉马坑、韩信岭等建筑遗址。
在先秦时代的古城建筑中,齐都临淄乃是我国东周时期保存得较好的一座大都市,其城郭、宫殿、台榭、手工作坊等建筑设施,既古老,又先进,充分展示了齐鲁建筑艺术的技巧与水平。齐都故城地下保存着丰富的遗迹、遗物,是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及汉代文化层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早在1961年国务院即公布将齐国故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齐长城建筑
万里长城是闻名中外的一项特殊的城防工程。但长城之制,并非始创于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燕、赵诸国就曾经营建过齐长城、燕长城、赵长城。其中齐长城最长、最早,它“东至海,西至济州”,全长千余里,始建于春秋时期。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军深入齐国腹地,一举灭掉了杞国。杞国位于齐都临淄东北,距齐都仅有200余里。这对齐国来说实属一个重大的威胁。公元前431年,楚军一举又灭了莒。强楚的军事锋芒就直接指向了齐、鲁国门之下。齐国为了防御楚国的进犯,确保国家的安全,从战国初期开始,把原来齐国西部早在春秋时期修筑的防御鲁国的西段长城,又由西向东,沿泰山北麓向东延伸,中间经过十余县,一直延伸到东海岸边黄海之滨。
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
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分界的齐长城,在《左传》、《管子》、《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不少载录。其工程浩大,建筑雄伟,连接海岱为一整体,横贯“三齐”之地。它西自山东平阴,东至大海,翻山越岭,绵延起伏,至今仍有多处城墙遗址可见。城墙遗存,高者达数米,墙宽不下十米,浑如巨蟒,横卧齐鲁。
齐长城建筑规划采取“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齐长城多在山岭低处,高山处借助山势不设城”,使之既能控制险要,便于防守,又能达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之目的。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主要有土夯筑和石砌两种,土石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山区多石的有利条件,开山取石。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
齐长城的建筑遗迹,今存博山区内的共有13段,即阎王鼻、千贝峪、凤凰山、点将台等。位于此地的齐长城几乎全是用自然石块砌成的,唯有凤凰山一段系土石混合结构。点将台、亮兵台等遗址,至今保存完好,长2200米,墙基宽6米,高2-4米。如今人们登临故城墙遗址的高处,当年诸侯各国,群雄割据、列强纷争的情景油然浮现眼前。这是齐鲁最浩大的地表文物,也是齐鲁土石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闪烁着齐鲁文化的光彩。
三、秦汉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
两汉四百余年间,建筑艺术极为活跃,文献典籍中有关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仅有墓室、墓阙数处,为间接之材料,如汉刻、冥器之类。秦汉建筑艺术总体风格“豪放朴拙”。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后来的“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建筑装饰题材多为飞仙神异、忠臣烈士,显得古拙而豪壮。
秦汉初建大一统帝国,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其帝王极尽豪奢,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宫殿、台榭、宫苑、陵墓等,其气派之大,非后世所能及,充分显示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帝王尊严。(8)天下达官、豪门亦竞奢逸豫,广务宅第,群起效尤,建筑艺术由此而兴盛。秦汉建筑是在西周、春秋战国已初步形成的建筑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的统一促进了北方中原与南方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礼制建筑)和陵墓建筑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格局,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转变,后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宫殿结合宫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中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一)、陵墓建筑艺术
中国几千年历史,一直盛行着“厚葬”的风习制度。历代统治者认为,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去仍然可以享受同人间一样的荣华富贵。于是陵墓建造,日益完美;仪式之饰,亦皆具备。历代帝王之陵,均属浩大工程,并把大量的人间财富也带入地下。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工程更为宏大,石阙、石兽、石人、石碑之类,并立陵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巨,难以胜计。其建筑之精美,藏宝之丰厚,不亚于地上的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帝王重厚葬,筑陵墓,贵族官僚的大墓形制也争相豪奢。其墓葬建筑规模,承秦制而又有发展;其建筑布局亦多仿照地面宫殿的建筑。随着砖石等材料应用于墓室建造,砖圹墓、石椁墓逐渐代替了木椁墓。在陵墓里常建有享堂,墓前多有双石阙、石兽、石人等。东汉时多以石为材料,出现了大量的石阙、石享堂,皆属于全部石造的地面建筑物。例如,山东长清孝堂山郭巨墓的享堂石室,是石筑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长方形,有东、西、北三面石壁,石享堂前檐由三个八角形石柱承托,十分壮观。再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及其石阙,也是保存较好的汉代陵墓建筑,其建筑工艺非常精美。
汉代石墓有的是以石条、石板组合而成,用石板盖顶,例如山东沂南汉墓,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府邸。这座陵墓建筑保存最好,是一座仿地上宅院式建筑的石室大墓。该墓坐北朝南,由前室、中室、后室和东边三个侧室、西边两个侧室构成的。墓室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高3·12米,全部用石材砌筑。一座地下墓室就是地上的庄园。墓门是庄园的大门,迎面左右两门并列,一进一出。进门是庭院,中间是一根八角形立柱,将天空擎起。庭院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侧室,一般做车库或仓库。
穿过庭院是中室,进入室内了。中间最大的一间是客厅,既然是客厅,画像就安排了很多生活气息浓郁的内容。诸如夸耀身份地位的歌舞娱乐、庞大的车马仪仗、高大的库房、充足的粮食、屠宰牛羊的庖厨以及具有教育意味的古圣先贤人物画像等等。
从中室客厅再往后,就是主人的寝室了,寝室左右两间,虽有间隔,但可以自由往来。安排在这里的画像除了墓室最深处的辟邪题材外,主要是有关墓主起居生活的内容。
再如山东济阳县太平镇杨栏口村西发现的东汉时期大型古墓建筑中有十一块大小不一的画像石,最大的一块足有两吨重,这些精美绝伦的画像石都是汉代常见的浅浮雕,官侯、侍女、骑士等人物栩栩如生,门楣中央的高浮雕羊头雕饰敦厚古朴,神鸟、飞龙等吉祥避邪物寓含着古老的神话传说,而独特的兽面纹的双鱼造像更是尤为罕见。规模巨大的石门、门楣等墓室石件,其中一块墓室的门楣虽然断成了两截,但拼合起来竟有3米宽,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显示了古墓主人的尊贵。综观所有画像石,技法运用熟练,造像华丽优美,细腻传神。由此可见,墓室主人的尊贵地位非同寻常。
秦汉齐鲁的陵墓建筑在西周以来的基础上,已趋于室型。通常是在陵墓前建享堂,陵侧建有寝殿。东汉时的齐鲁大墓前通常建有双阙,置石人、石兽,立墓碑、墓表,以加强陵墓建筑的纪念意义与气氛。陵墓的结构,多仿地面宫殿、宅居的建筑格局。其建造材料,多用砖、石,出现了用砖石材料搭建的穹窿顶和拱顶式的新式地下墓葬建筑。
(二)、住宅建筑艺术
汉代的宅第居室等建筑物虽无一复存,但从保存下来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冥器以及史籍中,还是能够得知其大致的形象。汉代宅第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由门、墙、庭院、厢房、寝室、四廊相配合,而组成的带庭院的平面建筑。例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画像石祠庙的建筑画面。有的以周围是低小次要的房屋,衬托庭院中央高层的主体建筑物,使整个建筑组群呈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和富有变化的轮廓。
汉代的大型宅第通常有多个院落,宅居前面有正大门,其后又有中大门等多重门。大门是宅院的门面,在建筑设计上讲究高大、坚固、美观、实用。在宅第前面还常建有左右对称的“石阙”建筑物。在一对石阙之间,留有一块空间场地,是作为通向石阙后面建筑的通道。石阙具有装饰大门和建筑物的作用,使整体建筑显得更加庄重雄伟。
汉代的宅居建筑组群的布局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方形、长方形、曲尺形、梅花形的,有“一”字形、“田”字形、“日”字形,等等。再加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工艺、手法各异,因此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例如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祠庙画面上的“日”字形宅居的建筑布局,就很有代表性。这种“日”字形宅居建筑的布局方式,类似我国北方“四合院”式宅居建筑格局。因此,“四合院”式宅居建筑最晚也应起始于汉代。
四、齐鲁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影响
齐鲁建筑艺术是齐鲁先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从齐鲁都城建筑、齐长城建筑和宅居建筑都可以看出当时城市建设规划、城防设施和宅居布局的一些基本特点。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城市防卫中心。因此,齐国都城的城防规划和建设,与齐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齐都全城是由外城与内城(宫城)两大部分构成的,是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筑格局组成的。外有高大险固城墙包围,四周有宽广的壕沟护城河护卫。城墙上有城楼、城门、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套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据考古发现,在临淄故城的外城与内城,均有手工业作坊区,包括:铜、铁冶炼作坊遗址,钱币铸造遗址以及官营和私营的各种手工业作坊等,满足和供应宫室与市民生产生活日用的必需品。
齐都城郭内市集,为官府管理的特定商业区。当时齐国的钱币铸造,仅在齐都城就有两处,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商品交易已成为当时都市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再加上齐都临淄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这些都有利于四面八方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
齐都城市建筑布局,是将宫室建筑物置于全城中轴线的显赫部位,周围筑有各种防御安全的设施。齐都故城的主要宫殿、台榭建筑又皆置于全城制高点处,既便于瞭望监视全城,具有军事实用价值,又具有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宫城既高大雄伟,又在全城中轴线的最高处,以此显示出君权至高无上的宗法等级观念。
齐鲁宅居建筑特别注重群体组合之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特别注重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之美的艺术风格追求。
【古代寄拜神灵拜贴范文】推荐阅读:
古代书信结尾模式范文08-27
古代成语礼仪小故事范文11-10
2024年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09-08
古代美学思想06-24
古代书法论文06-30
古代趣味数学07-22
诗歌古代中国07-23
古代诗人称号07-27
古代文学论文07-31
爱国古代诗歌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