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2024-08-10

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共9篇)

1.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一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法警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任务和程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司法警察如何参与检察活动做好搜查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搜查的任务,制定搜查方案。为了使搜查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法警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事先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搜查依承办

案件的检察官为主,司法警察协助进行。

2、参与搜查的司法警察到达现场后,法警在检察官的指挥下,明确自己的任务,做好对搜查场地的警戒,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严格遵守搜查程序,完善搜查手续。搜查是一种严肃并带有强制性的侦查活动,因此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

1、人身搜查,是司法警察为查找(或暂时看押)犯罪的证据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可能隐藏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进行搜查、检查的侦查(或安全检查)措施。人身搜查时司法警察要提高警惕,既要防止被搜查人逃跑、自杀,又要防止其行凶报复。检查妇女的身体,应由女工作人员进行,见证人也应当为女性,其他工作人员不得在场。这样既有利于被搜查妇女的人身安全,又有利于防止被搜查人诬告陷害侦查人员。

2、住宅及室外的搜查,在进行住宅及室外搜查前法警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对被搜查人的住宅情况及周围环境进行详细了解;(2)确定参加搜查法警的人员及具体分工;(3)准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及通信工具;(4)准备防身自卫和警戒他人的警械具;(5)如带被搜查人进入搜查现场时,安排专人看管,确保侦查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3、司法警察在搜查中还应协助侦查人员做好相关的工作。如看好被扣押的物品不要丢失、转移获损坏。

三、参与搜查工作应注意的细节。一是住宅搜查选择对当事人影响较小的方式进行。尽量选择老年人、未成年人不在场时搜查,或者事先将嫌疑人家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安排到亲属住处,当地居委会等回避。如无法回避的,尽量不要当面进行搜查。二是搜查后的物品归位。搜查后应及时恢复原状,条件允许的,先对物品摆放状态进行摄像,搜查完毕后按照原样逐一放回。对易碎易损物品轻拿、轻放,如果造成损坏的,应立即给予赔偿。

2.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二

1 放松训练的优势

传统的训练模式给训练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而且在比赛中也没有获得优异的成绩, 更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差, 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比赛的发挥, 影响成绩。小到校内运动会, 大到县级、市级、省级的比赛, 甚至是国家之间的比拼;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比赛的结果关乎我们的尊严, 不可以让其他国家看不起我们。所以, 要找到训练的方法, 即是放松性的训练, 选择这种方法, 主要因为它存在着很多的优势。

1.1 节省体力, 提升速度

放松训练可以令训练者的腿部神经、肌肉以及大脑皮层放松,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放松的身心, 才会减少体力为了传入到缓解神经的数目, 减轻体力的流失, 同时令训练者的神经系统保持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 可以减少其他的无用功。避免在无用的动作和缓解紧张的状态下, 造成体力不支的现象, 体力足够了, 没有了紧张的状态, 相应的迈开步伐的时间就得以减少, 从而相同的距离, 时间减少了, 相应的速度也提升了。同时也可以增加训练者跑步时的节奏, 在训练中享受美好, 在速度中享受风的轻抚。

1.2 增大跑步的步伐

跑步最终花落谁家, 是以跑步的长度做为计算, 不单单是速度上的较量, 还有跑步时的步伐大小, 步伐的大小乘以速度是决定最终的胜利者, 在提升速度的前提下;还要增大步伐的大小, 它和腿的长度没有直接的关系[1]。在迈开腿的时候, 大小取决于腿部伸长的长度, 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状态时, 腿部的主动肌就会增大长度, 使腿部的动作充分的体现出来, 而且在腿部摆动的时候, 若大腿带着小腿一起摆动, 可以令摆动的幅度加大, 所以就会增大跑步的步伐, 从而有利于跑步加快的作用。

1.3 增加跑步的频率

频率也是影响跑步的因素, 因为频率决定于跑步速度的快慢, 直接影响着跑步的速度。当参赛者以放松的状态跑步时, 频率有着主导的作用。而影响频率的就是神经系统, 当神经系统处于放松的时候, 动作放松协调, 就不会将额外的冲动传到神经的中枢神经系统;并且不会在兴奋上产生抑制的效果, 以致于不会令正常的抑制和兴奋的过程受到严重的破坏, 进而跑步的频率增大。反之, 频率就会降低, 进而影响速度。

1.4 增强信心, 减少损伤

在训练中放松, 可以令运动员在训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让他们自身体会到一种良好的感觉, 提升他们在跑步时的注意力, 也可以让运动员在跑步时总结一些经验和技巧, 在跑步中寻找快乐。然而最重要的就是, 放松的运动中还不容易产生损伤, 一旦出现了事故, 那影响将是不容小觑的。因此, 放松式训练很重要, 是不可缺少的方式。

2 放松式训练的方法

既然放松训练的好处多多, 那么, 我们将采用这种方式, 所以它的方法很重要。对此, 要从几方面来探究放松训练的方法。

2.1 心理上的放松

心理素质往往有关键性的作用, 若训练辅导员在参赛者训练时一味让其快跑, 给他们很大的压力, 都会令运动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担。负担增大, 肌体就会产生紧张的状况, 进而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兴奋的激素, 此时运动者为了快跑, 身体中就会令部分体能去冲击产生抑制快跑的激素, 进而令运动者体能下降, 最终更会令运动员的身体出现透支的状况。因此, 心理上的放松就是让老师时刻和运动者说话,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让运动员的四肢可以充分的放松。同时老师也可以培养运动者的自身调节能力, 这样可以令运动员保持最佳的情绪, 致使运动者发挥出本身最大的潜能。

2.2 技术的练习

运动员除了心理上需要好好的调节, 身体上更要注重技术的要领, 最重要的就是腿部, 其次手臂也对跑步的质量有着间接的影响。腿部的练习就要从多种方法进行练习;跑步分为多种, 快跑, 慢跑, 加速, 减速, 放松大跨步跑以及腿部的柔韧练习, 时刻练习腿部肌肉的协调性和腿部的伸长能力, 腿部和身体的协调性尤为重要[2]。然而手臂的也有一定的作用性, 当跑步时, 手臂若是一直和身体紧贴, 就会发现跑步的速度提不上来, 然而将手臂摆开, 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 身体就会借助这股力量向前推进, 使身体的体力极大的减少, 进而可以增大跑步的速度。

2.3 运动前放松法

运动员在跑步前, 自身可以通过简单的运动动作进行放松, 避免身体僵持, 同时长时间的进行呼吸, 也可以令自己放松;也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穴道进行放松[3]。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其实运动者可以通过和别人聊天来达到放松的作用, 以上的方法都可以选择, 最主要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做到全身心的放松, 是运动者的首要任务, 无论参加什么样的比赛,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 一旦心态不好, 而且又不会进行调节, 最终也会影响能力的展现, 令本身的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 影响参赛的结果。

2.4 积极的人生目标

运动者不要有悲观的人生态度, 当一个人极度的悲观, 就会影响身边的磁场, 令其他人的磁场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运动者的心情, 所以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会自信, 但不是骄傲, 自信可以令人体本身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股力量无论在职场还是娱乐, 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给自己制定积极的人生目标, 运动者的心理保持着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不但在自己赛跑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而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更加的辉煌。

3 结语

放松的跑步方式是不可缺少的, 是至关重要的, 跑步不只是靠蛮力乱跑的竞赛, 通过跑步可以提升运动者的心理素质;跑步更不是单纯比拼体力的运动, 而是考验参赛者对运动的理解;田径赛跑的真正意义需要大家深深的领会。因此, 放松训练有一定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用身心去领会, 去感悟, 才会在田径的赛场上跑的越来越快, 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冯育魁.浅谈田径教学训练中放松训练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8) :35, 37.

[2]李岩.浅谈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 2012 (Z3) :232.

3.浅谈赛前模拟训练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 模拟训练 赛前 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优秀的运动员,会在比赛前做好准备,比赛中排除各种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而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运动员面对赛前、赛中的问题,就会变得心烦意乱。对此,比赛前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心理进行模拟训练,使其提早适应比赛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有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1 模拟训练概述

1.1 模拟训练的概念界定

模拟训练(simulation training)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的过程,目的是适应各种比赛条件,保证技术战术在变化的情况中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1.2 模拟训练的种类

模拟训练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类。其中实景模拟训练也叫实战训练,它要求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模拟出比赛中的情景,以便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提前解决。而语言形象模拟训练是通过对语言的刺激,在运动员的脑海里呈现出比赛时的情景,以此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模拟训练。

2 运动员的赛前状态与分类

2.1 赛前状态界定

赛前状态是指比赛前期,运动员对内外刺激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不仅可以引起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活动变化,并且还能影响肌肉活能量转化和技术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意志行动。

2.2 赛前状态的分类

2.2.1 赛前过分激动状态

在面临举行的比赛前,运动员显现的情绪过早或过度的兴奋,情绪异常的紧张和强烈,表现出明显的顾忌、惧怕、心神不定,由于情绪不稳定,对比赛结果的胜利有很高的期望,但又缺乏信心、比较悲观,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下降,对于教练员的指导出现理解错误。这样的状态一般出现在大赛前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容易在比赛中发挥失常,从而给运动员带来不良的后果。

2.2.2 赛前淡漠状态

赛前冷漠状态是由于运动员在比赛前期出现情绪低落、心理活动比较迟缓、对比赛没有积极的态度,缺乏信心和决心,因此对比赛缺乏激情。对于这样的状态,教练员应该鼓励运动员对提高比赛意义的认识,激发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充分地相信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提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同时还应该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并保证充分的休息。

2.2.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

在比赛前,运动员高估自己和本队的实力,很有自信能够不费力赢得比赛。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对比赛对手的实力缺乏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比赛,必然会被对方的实力所压制,并出现手忙脚乱,打乱自己的进攻节奏,面对问题束手无策。

3 赛前模拟训练的训练方法

3.1 比赛对手的特点模拟训练

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对手的技术特点记录并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这样的训练方法是许多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常用的训练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队友扮演对手。这样的方法接近实战,可以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在正式比赛中,使运动员不会产生陌生感。

3.2 不同比赛起点的模拟训练

在不同的項目比赛,针对不同的比赛情况,如领先、落后和关键比分。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种情况对运动员施加压力,比如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让队员保持头脑冷静。而在关键球比分的处理上。可以让队员果断处理。领先的情况下,让队员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认真面对每一分。

3.3 抗干扰模拟训练

抗干扰训练分为气候与场地适应训练和环境适应训练。气候与场地训练主要是针对比赛的场地和比赛场地的气候,尽量使运动员在与比赛场地相似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而且还要考虑比赛的具体时间差等。另一种是环境适应训练,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运动员面观众的呼喊和激烈的情况也会分心和紧张,所以,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给运动员制造出同样的场景,有助于减少运动员在比赛时应激反应。

3.4 裁判员误判、错判的模拟训练

裁判的错判、误判是比赛场上运动员最难应付的问题之一,由于裁判员的水平不同,掌握尺度不一,会给运动员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针对此问题,在平时训练时,教练模拟比赛场景,对某一运动员偏袒,或对某一比分错判误判,使运动员在对偏袒,错判误判的情况可以坦然面对,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而忽略不可控制的或难以控制的事情。

4 赛前模拟训练注意事项

(1)在模拟对手特点的训练中,教练员一定要考虑到协助模拟的人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求扮演模拟对手的人,要扮演的真实性。(2)在平时模拟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掌握好,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难度 ,一定要让强度与难度高于实际比赛的强度与难度,这样才能让队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提早进入状态,发挥更高的水平。(3)在模拟裁判员错判误判的训练中,注意队员的情绪,在训练的过程中,刚开始接触这样的训练时,运动员多少会有一些小情绪,教练员一定要及时介入并加以开导,要让运动员尽早适应这样的训练,并对训练和比赛时发生的裁判员错判、误判可以自行调解,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解决自己所能控制的问题。

5 小结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者教练员,都极为重视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问题,而对于心理技能训练也是更为重视,那么模拟训练就成为教练员在平时训练和赛前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许多比赛都可以证明,当运动员双方实力相当或稍有距离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成为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而模拟训练就是作为教练员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斌.再谈模拟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4(4).

[3] 周映春.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4] 杨涛.模拟训练法运用的理论探讨[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四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促使许多新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那么,短道速滑运动训练改革与创新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为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本文从踝关节结构上分析对短道速滑项目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短道速滑项目特点进行力量训练的。

关键词:短道速滑;踝关节;结构特点;力量训练

踝关节是短道速滑技术环节中对人体运动能力产生较大作用的部位,在平时的训练中,由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踝关节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训练不科学,造成了许多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直接影响了运动训练,甚至断送了运动员运动寿命。因此,在短道速滑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训练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科学指导、系统训练、循序渐进。

一、踝关节运动解剖结构特点对短道速滑项目的分析

踝关节是一个末端小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短道速滑等周期性运动项目的蹬伸阶段,踝关节起主要作用,它的强弱直接决定完成动作时支撑的稳定性,决定上位环节作用的效率,影响踝蹬伸的时间,踝关节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参与“工作”的时间。从解剖结构特点看,整个足关节的结构具有“刚”与“柔”这两个不同的力学性能,即能承受各种负荷及超负荷,也能使足关节各个关节彼此协调配合,成为灵活柔韧弯曲的装置。这个装置的关键部分是踝关节。踝关节结构是关节头为距骨滑车,关节窝是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和腓骨的外踝关节面构成,属于滑车关节,其唯一的轴是横贯距骨滑车的额状轴。距骨连同全部足骨绕此轴转动。由于踝结构的特殊性,踝的两种主要运动是背屈、肠屈。背屈肌群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环长伸肌和第三胖骨肌。这些肌肉位于横轴的前面。肠屈肌群位于横轴后面,包括小腿三头肌、踢长屈肌、拇长屈肌和胫骨后肌,这些环屈肌作用最大的是小腿三头肌。腓肠肌起于膝关节,其他肌肉都起于胫骨,在伸膝位时,该肌起端被拉长,可增大其踢屈作用。踝关节的运动除肌肉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肌键和韧带。肌键重点是跟腿,它直接与踝关节相连,止于跟骨。踝关节有六条三角韧带,这些韧带依附于踝关节上,起连接、保护和加固作用。训踝的方法和手段应以踝解剖特点作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如果各方面素质好,它可“提前”参与“工作”,从而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提高动作的速度。就短道速滑项目来说,要想完成充分蹬冰,获得最大的推动力,就需要全身协调用力,展踝蹬冰。此外,还必须使人体获得适宜的角动量,使人体保持水平速度,取得良好的比赛效果。因此,踝关节的最后蹬伸得好坏,能是否达到上述要求的关键。

二、踝关节在短道速滑运动中的作用

在推动身体向前运动的力的研究上,就下肢而言,有人测出:60%的力量是由踝关节产生的,髋关节的屈肌(使大腿前移)及伸肌(使大腿后移)产生的力量,只占全部向前推力的30%~50%。踝关节肌肉和髋关节肌肉之间在下肢运动中协调用力,在后蹬时(主要是踝关节),髋关节肌肉变得有点放松。蹬冰结束放脚时,腓肠肌,特别是跟键积累起大量的能量转化成推进身体向前运动的能量。这一过程是通过肌肉的独特收缩方式完成的.。当脚触地时,踝关节肌肉用离心收缩方式利用在滑跑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平速度,并支撑身体落地重量。离心收缩,是肌肉拉长过程中的收缩。实际上,当脚一着地,腓肠肌和跟键就立刻开始强有力地拉长。腓肠肌和跟键越强壮,进行离心收缩的能力越强,从而可以尽快阻止身体向侧运动。离心收缩力达到最大值后,肌肉开始了向心收缩(肌肉缩短),从而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肌肉从离心收缩到向心收缩的转换是非常迅速的,应采用广泛的练习手段来加强踝关节、跟键及脓肠肌的力量。为了发展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力量,就必须锁紧膝关节以保证腿部伸直。在分析整个下肢在缓冲阶段到蹬伸阶段过程中,有人认为:缓冲阶段,主要的负荷是由小腿三头肌来承担,在支撑阶段膝关节的变化量一般为4~10度,而踝关节的角度变化为34~38度,因而缓冲阶段大腿和蹬伸阶段股直肌的负荷量相应减少,而踩关节的肌肉完成的工作比膝关节的肌肉大五倍。有人在对后踩肌群的放电频率的强弱测试后发现:在蹬伸过程中,股直肌、股外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放电很强,它们分别完成爆发式的伸膝和屈足的动作,是蹬伸的主要推动力。这些都证明应大力发展踝关节的有关力量素质。踩关节是推动人体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关节,在短道速滑运动中的作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现对它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三、对短道速滑运动中踝关节力量训练的认识

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或训练不当,就不可能在专项技术中发挥出先天的潜在的优良素质。因此,先天潜在的良好素质,加上后天不断地科学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从短道速滑的滑跑生物力学方面来看,踝关节是一个末端关节。踝关节的收缩力量大小,对正确完成蹬冰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证明,在推动身体向前跑动的全部力量中,60%的力量是由踝关节产生,踝关节肌群从离心收缩到向心收缩的转换是非常迅速的。一个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完成离心一向心收缩的全过程仅需0.08秒左右。由此可见,提高以踝关节肌群为主的离心一向心收缩力量,对于增加步频,推动身体快速向前运动有极大的促讲作用。短道速滑项目中蹬冰阶段的“末节”用力即指最后蹬离冰面的踝关节用力。踝关节力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推进人体向前动力的大小。因此,可以确定踝关节力量是短道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之一,其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首先应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和研究,必须以踝关节解剖特点作依据,且必须符合现代运动技术特点,其力量训练的效果必须有效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促进、强化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确保运动员在比赛或实际的运动强度下,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一)短道速滑踝关节力量的训练

运动解剖学认为任何力量训练都能对关节形态结构产生影响。体育锻炼增强了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加上肌健和韧带增粗,关节面软骨增厚,加大了关节的稳定性。关节稳定性的提高加强了对关节的保护,但往往会减小关节活动幅度。短道速滑运动踝关节训练基本是杠铃负荷的采用,依照肌肉收缩的主要形式,区分为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大类。而常采用的是负重起踵、负重背屈和负重跳等。要求最好是采用直膝或者屈膝的单关节训练方法,这种训练的次数,组数要得以控制,主要是提高1M能力水平。因为这种训练手段只是加强了踝关节肌肉力量和踝关节韧带的牢固性,但也使踝的柔韧性减弱,活动幅度减小,虽有大力量,却有发不出来的感觉。

(二)短道速滑踝关节速度力量的训练

除与最大力量的决定因素具有相同的要求之外,完成动作的速度是决定快速力量大小的突出因素。此外,由于快速力量具有非常专项化的特点,所以,要特别注意完成动作时是否符合正确技术的要求。发展快速力量的途径一般是采用综合性练习,如:减负荷练习和先加后减负荷练习等,常采用负重跳、跳绳、跳台阶、跨步跳、多级跳、蛙跳和跳深等,用这些方法训练后,下肢其他大关节和大肌群力量增强效果明显,但对踝的作用相对不很明显。由于下肢大肌群力量加强了,踝关节在实际运动中反而显得力量不足,而下肢其他肌群却训练已超量了。所以最好采用直膝跳绳的方法,束缚初踝关节外其他大关节的运动,提高踩关节单关节的速度力量。

(三)短道速滑踝关节柔韧性训练

5.对法警参与执行的思考 篇五

[ 王越江 ]——(2005-3-10)/ 已阅6041次

对法警参与执行的思考

王越江

执行工作是一个长期困扰法院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理论界及司法界作了诸多思考及尝试,包括法院改革设立执行局和执行长制度,但至今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法院执行机构体制近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加大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的力度,对攻克执行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来看,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具有威慑力大、发应迅速、抗打击能力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执行法官的指挥下严肃执法。从根本上说,法警参与案件执行,还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客观需要。“法警参与执行”的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因为,它不仅确确实实促进了“执行难”的解决,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一个应如何依法治警和执行工作警务化的深层次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司法警察参与执行的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罚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有关执行机构及其职责中规定“执行公务时,应向有关人员出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并按规定着装。必要时应由司法警察参加。”可见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有其法律依据,是法律赋予司法警察的职责。法院的执行工作实践也证明了司法警察是执行工作强有力的后盾,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司法警察参与执行有利于更好地适用强制措施。执行工作固然需要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强制措施是不可缺少的。《人民警察条例》赋予了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特有的持有警具、警械和枪支的权利,对使用武器也作出相应的规定,这为司法警察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使得由司法警察执行搜查、查封和扣押被执行财产、拘留违法人员等任务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章规定,负责执行工作的主体,应是专门的执行工作机构,司法警察只是全部执行力量的一部分,执行工作“必要时应由司法警察参加。”由此,我们在理解“法警参与执行”这一概念的定义时,必须不能忽视“在专门执行机构的主持下,必要时由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参与对生效法律文书予以执行”。

二、司法警察参与执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参与”两字。在我国的法律法规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之前,司法警察在执行中的工作只能说是“参与”“参加”,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这就要求参与执行的司法警察要站好位而不能越位。有些地方法院,因为人员紧张、案件数量多等原因,出现了司法警察“独立”执行案件的问题,这是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违背的,也容易造成执行工作秩序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参与”的涵义,才有利于执行工作的开展。

(二)正确协调工作关系。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完成,目前司法实践中重大执行措施,一般都有司法警察参加。司法警察在案件执行中的从属地位容易使负责执行工作的业务庭对法警工作的忽视,认为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不过是负责执行人员在执行中,负责保证执行人身的安全,防止被执行人对执行工作的阻挠或破坏;而法警队只是参与部分执行工作,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模糊的甚至偏激的观念,对执勤中“陪同”的配角有抵触思想,对执行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认识不足,使得执行现场维持秩序工作不到位等等,致使执行工作的被动。

(三)工作责任的确定问题。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中只是“参与”的角色,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司法警察在案件执行中工作主动性不高、责任行不强,对执行工作的准备不充分,表现为对执行警务时思想麻痹,行动散漫,执行警务时随意闲聊嬉戏打闹现象等等。这是因为案件的责任完全由执行员承担,案件办理的成功与否与参与执行的司法警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虽然法律规定了执行员与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的分工,但工作责任却没有加以明确,这也导致了部分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中存在消极思想,影响了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执行工作的强制措施使用问题。由于需要司法警察参加的案件大多是敌对情绪较高或矛盾比较激烈的案件,对执行过程中,一有被执行人阻碍执行工作,法警通常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而对于拘留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手续是否完备,在什么情形下适用等问题不加以考虑,以及给被执行人加带械具等强制措施适用的随意性大,忽视了依法办案的准则和要求,违背法律规定,不仅不利于执行工作的开展,也容易激化矛盾,导致司法不公。

三、对完善“法警参与执行”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纠纷的不断增多,执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法警参与执行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法警也存在着法律知识不够丰富、人员水平层次不齐等确定,所以提高司法警察素质,规范执行参与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司法警察的素质。一方面,作为法警来说,在法院中主要属于辅助地位,但是在审判、执行、安全保卫等都离不开法警的参与,并且作为法警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需要加强对其的思想教育,树立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服从命令、服从大局的意识;还要要求法警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提高防范意识,增强保密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业务熟练是做好法警工作的基本条件,作为司法警察,既要懂“法”又要懂“警”,这样才能适应法院新形势的需要,即做到法律业务与警务技能并重。二是整合司法警察队伍,加强规范管理。目前我国基层法院警力严重不足。根据有关规定,法警人数应占法院编制的12%,而大部分基层法院的法警人员只占编制的7%左右。有些法院将法警安排在各庭、科室兼任书记员、驾驶员、打字员等,警力分散,很多不得不采取向社会招聘临时工的方法补充警力,造成了法警队伍的管理混乱和警员素质的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司法警察参与执行的效率和作用。所以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重视法警队伍的组织建设,配齐法警人员,集中管理,并根据其性质分立出来,建立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的司法警察管理体系,使法警队伍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6.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六

关键词:精神病专科医院,康复治疗训练设施建设,必要性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 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 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而作为精神病专科医院, 要做好健康服务, 就是要在为患者提供有效医疗诊治的基础上,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社会功能训练。因为目前精神病的治疗是以专业药物治疗为主, 配合施以物理康复治疗。因此, 重视康复治疗训练设施的建设是提升精神科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建设和完善康复治疗训练设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1 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

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2009年, 世界卫生组织称, 精神疾病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为7%, 已经超过心脏病和癌症, 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最大负担, 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 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已超过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 70年代的5.4‰, 上升到80年代的11.4‰。到了90年代, 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 发病率达13.47‰ (不包括神经症及一般心理障碍) , 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 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1]。另外, 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率上升更明显, 据报道, 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1%~9.1%, 2007年, 中华医学会估计, 2/3的抑郁症患者至少曾产生过一次自杀的念头, 15%~25%的抑郁症患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1年, 超过2.6亿人至少出现了轻度抑郁, 抑郁症导致的自杀等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而且也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可以靠意志力、强打精神或劝慰可以见效的, 必须是要进行正规治疗。

1.2 精神疾病的诊治引起了高度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已高达17.5%, 其中重性精神障碍发病率高达1%。[2]由此推算, 我市360万人口, 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 约有3.6万人, 而且有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精神类疾病的收治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3 精神疾病具备特殊性和复杂性

精神疾病是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特点的常见复杂性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情感障碍、焦虑症、痴呆、强迫症、孤独症、酒精、毒品或其他物质依赖、进食障碍等, 病程长且复杂, 鉴于其疾病的特殊性, 精神病院的管理多为封闭式的。在治疗过程中, 病人得到的社会信息非常少, 生活非常单调, 长期与正常人脱离, 而当病情好转需要回归社会的时候, 一方面有受歧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得了这种病, 精神病患者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记忆注意力不易集中、动作迟缓等症状, 如果社会功能障碍长期得不到完整的康复治疗, 就会使病患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表情呆滞等, 无法与正常人去竞争, 不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工作, 生活没有内容。

1.4 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社会的安定因素之一

精神疾病在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的同时, 在给家人带来痛苦的同时还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并且还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 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是影响社会社会安定的安全隐患。从近年来我院鉴定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由2002年的34例到2011年的88例, 以及2015年的120例, 且65%以上的鉴定案件为严重致伤、致死等重大刑事案件, 案源覆盖甘肃、青海、宁夏及陕西等省的实际情况来看, 表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了造成社会不安全的一大隐形杀手, 对精神疾病的防治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也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 特别是如何建立完善的康复训练活动区, 提升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有所提高

在精神卫生事业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以及各项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下, 医院年门诊接诊量和精神病患者住院人数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态, 这表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对精神疾病诊疗的需求有了明确认识, 患者对及早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突显。

1.6 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模式已日益受到重视

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使精神疾病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对精神残疾康复工作的投入也逐步增加。自1991年起,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共同制定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二五”实施方案》, 将在全国范围内, 对780多万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使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受益。康复治疗的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它既是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 也是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

2 精神疾病康复治疗的方式与作用

精神病人康复训练涵盖的主要方式为:一是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二是文娱体育活动训练, 着重于培养精神病人社会活动能力, 加强社会适应力, 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三是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 在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而这项技能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四是学习行为的训练, 训练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五是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根据不同病程及病患要求指导其参加集体进行且较易做的简单劳动作业和技能训练。

3 构建完善的精神疾病康复治疗训练设施

由于精神类药物有副作用, 会导致慢性精神病患者部分功能受损, 容易出现精神衰退、生活懒散, 且社会技能比较差等情况, 首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康复区、音疗康复区和体疗康复区基地, 集音乐训练治疗、休育训练治疗、舞蹈训练治疗、书法绘画训练治疗、手工编织训练治疗、陶艺制作训练治疗和计算机技能训练为一体。其次根据脑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的不同, 安排不同的康复训炼计划, 进行完整的康复训练治疗, 最大限度减少因精神病而导致的脑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 并防止复发。比如进行自我照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动作技巧、提高自信心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康复锻炼, 通过不同的工疗、娱疗、体疗等康复训练, 为患者提供良好有益的环境, 使病患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 能够得到规范、科学的康复训练, 以增强病患的社会适应能力, 搭建病患回归社会的渠道, 帮助病患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也减少不安定因素,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为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张维熙, 沈渔邨, 李淑然, 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J].1998, 3 (2) :69~71.

7.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七

虽然在当代战争的威胁已不是那么的严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仍然是复杂多变的。领海、领土争端的持续升温,台独、藏独、疆独势力的不断叫嚣,是军队,尤其是武警部队面临的任务和压力更加严峻。军校是国家和军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平台,军校学员更应该居安思危,苦练军事本领,担当起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历史重任。

一、军校军事训练的现状

随着如今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长时间存在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中,大多数学员都已经变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无法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身位军人将来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而对于这些,多数院校和学员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不能够有的放矢的组织军事训练,致使目前学员所训内容空大,不能贴近实战。此外强化军事训练也是年轻学员适应部队,锻炼军人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员钢铁纪律和军人意识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军校学员的军事训练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现如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因此国家安全形式的新变化对军队历史使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前提下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这时候对军队指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军事素质和军事能力。

军校学员是军队指挥官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提高学员们的军事素质,着力加强对军校学员的军事训练。同时从思想上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军事训练,从而能够为以后的任职打下坚实基础。

三、如何加强学员们的军事训练

目前军校学员可分为由地方高考入校的青年学员和由部队考学入校的士兵学员,身体素质和军事能力参差不齐。其中青年学员占绝大数,体能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在进行军事训练时必须考虑到学员们实际情况,分层训练,以老带新,循序渐进。

由于军校学员的特殊性,因此在针对学员进行训练的时候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不断创新训练方法。同时在对学员们进行训练的时候应该按照“先普训、再提高、后细训”的思路进行。在第一个阶段先让大家了解到训练的内容方式,是大家对自己需进行的训练项目有一个大体了解。第二个阶段对大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提高大家的训练意识与军事素质。第三个阶段对大家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减小对测试合格者的训练,针对不合格者进行加强训练,从而实现整体的提高。同时在训练的时候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修改训练计划,施训者应主动关心学员,让学员们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主动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强军校学员的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教育,加快军事人才培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必然措施。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够增强学员们的军人意识、培养良好的军事作风,早日成为部队的栋梁之才。

8.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八

1.元认知概念的界定

1979年,美国社会认知发展心理学创始人Flavell第一次提出了“元认知”概念,将“元认知”定义为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能力与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它既是认知的对象又是认知过程本身。Flavell认为,只要涉及人类认知行为,或有认知参与的思维活动,必定有元认知的介入,元认知在其中起着基础性的计划、监督与调节作用,其本质是人对自身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

2.元认知训练的内涵与外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西方迅速发展,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被元认知语言学家Rubin延伸入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中,围绕词汇、听力、阅读等语言技能,提出了元认知训练教学模式,该训练的主要内容及其训练程序为:计划学习任务——挑选学习策略——监控策略使用——评价策略效果。首先学习者应针对语言学习,做出长期与近期的计划安排,在此基础上挑选学习策略,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的语言任务之上,并进一步使用监控策略,有意识地调整与控制思维认知过程,及时纠正不符合计划要求的行为偏差,最后再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自发的评价,稳定学习信念,更新学习任务。

二、元认知训练与高中英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1.元认知训练有利于培养英语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

元认知训练与高中英语教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情感与态度、学习兴趣与学习意志等要素,它们虽然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无直接关系,但却影响着学生观察与记忆词汇、思考与想象语义、领悟与创新应用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元认知训练正是从自我意识的监控角度,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统一,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触及学生的心智品性,推动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发调控学习情绪,发挥积极的主观体验,形成持续的自我指导力,转化外界需求为内在学习动机。

2.元认知训练能够提升英语认知的反思意识

元认知训练与高中英语教学结合,旨在提升学生英语认知过程的反思意识。元认知训练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监控与调节系统,学生从监控与调节中所获得的修正方案,来自于元认知体验提供的反思机制。在元认知训练中,认知策略的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目标,观察策略的实施进展效果,英语学习策略的优与劣得以全面反映,学生通过反思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决定迁移或放弃使用某种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行为,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促使元认知体验的补充与完善,提升灵活应用各种英语学习策略的能力。

3.元认知训练有利于创设英语教学的软环境

元认知训练与高中英语教学结合,是创设英语教学软环境的需要。元认知训练的训练主体是学生,训练的对象也是学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中心位置,元认知训练进入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使英语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即学生真正作为英语学习的协调者、设计者、决策者,体现个体参与的敏锐性与创造力,教师在其中扮演顾问、向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公正的态度,足够的支持,与学生形成平等、互动的合作型教学关系,这种和谐的“软环境”是保持学生良好的元认知状态的根本前提。

三、元认知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元认知训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元认知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处理生词的能力,对于词汇量偏低的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元认知训练主要表现为一种认知策略训练,比如针对英语词汇记忆的重复策略、编码策略等。编码策略要求学生运用构词法,记录派生词与复合词,编排单词关系网络,重视词缀对词汇量补充的重要作用,而重复策略则有助于学生控制词汇记忆的时间间隔,例如将词汇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重复间隔为:3天重复一次——7天重复一次——15天重复一次——月度重复一次——季度重复一次。

2.元认知训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也可以借助元认知训练,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英语阅读学习体现为预测、组织、吸收外界信息的内隐思维过程,大脑的内隐思维活动难以被察觉,元认知训练可以通过建立学习者的思维途径将其外显出来,使其被感知。比如,元认知训练惯用语言与结构注释来形成信息线索,语言与结构注释一方面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标识语篇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短语等语言信息,帮助大脑潜意识的加工与整合语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融入语篇中的语境氛围,判断语篇的中心思想、时空顺序、观点评价、语气心绪等非语言因素,在话语层面上进一步扩充阅读所得,形成对语篇的整体把握。

3.元认知训练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9.浅谈法警训练的必要性 篇九

篮球比赛是再攻与守高度对抗与快速转化的状态中进行的。作为一个运动员, 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这些情况往往具有很强的突然性。因此, 运动员自身就必须在具备精湛而全面的技术基础上, 根据场上出现的情况全面进行观察, 并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及时采取相应地、恰如其分的应对措施, 即有效地运用身体、技术和战术配合的应对能力。这种应对能力就是所谓的篮球“意识”, 它也被认为是篮球运动员的“精髓”。

随着当代篮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 如今的篮球比赛不仅仅是比体力、比技术、比意志, 而更多的是比智慧。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表现为运动员娴熟的运用技战术, 而运动员每完成一个技战术动作, 都是因为他具备了良好的篮球“意识”。所以说一个篮球运动员的良好“意识”是发挥运动员各种能力, 并以取得良好效果为前提, 也是体现一个篮球运动员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

然而, 对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并没有真正引起一些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特别在二、三线队伍的日常训练中, 重身体、轻意识培养的倾向依然普遍存在, 从而造成比赛与训练之间脱节。且不知, 篮球“意识”的形成有它一定的规律, 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科学和系统的训练, 并在无数次激烈的比赛中, 不断地积累才能逐步形成的。而且还是运动员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在实践中合理运用的决定因素。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和训练初期的青少年运动员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身高处于劣势的运动队如上海女篮, 从青少年开始就注重篮球意识的培养, 不仅是围绕快出人才、早出人才所遵循的规律, 而且对今后能继承和发扬女篮原有的快速灵巧的优良传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国家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 就高度重视意识的培养, 一些青少年篮球训练营和优秀的大学篮球队在每次训练前, 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讲解与分析有关录像及前一堂训练课的教学比赛录像, 以此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篮球意识, 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为此, 我在近阶段狠抓身体和基本技术的同时, 注意对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训练中将技术、战术意识有机地结合、相互渗透。在已结束的全国中学生比赛中较明显地看出了训练效果。现就我近几年在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在抓技术训练中渗透, 培养正确的篮球意识

比赛中单凭熟练的技术动作是无法应付篮球场上复杂多变的情况, 一个优秀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篮球意识, 他在场上的技战术动作才能做到简单和实用, 完全不需要运用一些过于复杂的动作。运动员所运用的动作越简练、快速, 其实用价值才会越大, 而像那些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动作只会导致运动员体力的大量消耗和延误战机, 甚至出现不必要的伤害。所以在技战术训练中, 必须要求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简练、合理, 让他们真正理解一个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是关系到是否能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的关键。

篮球场上的变化是无穷的, 运动员每个技术动作的组合与运用也是无穷的。这种不断变化的技术动作的组合正是在良好的篮球意识的支配下而产生的。有时会错误地判断场上所出现的技术失误, 总认为这是由于运动员技战术不到位、动作不够熟练所造成。当然, 这里确实有技术动作熟练与否的因素, 但如果仅从技术动作上寻找原因, 就会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意识”。许多失误往往并不是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不好, 而是由于思维反应的错误或犹豫造成的, 是意识不强造成的。一个篮球运动员如想很好的与同伴配合默契, 并达到行动统一, 必须具有良好的篮球意识, 否则就无法事先判断同伴的意图和行动, 也就不可能出现精妙的配合, 反而会出现技战术上的失误。

现代篮球高速发展, 对篮球运动员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篮球意识在实际比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比赛中, 传接球是最基本的技术动作, 也是进行战术配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代篮球比赛中的传接球是在非常巧妙、隐蔽与默契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训练中, 除了反复精练各种传球动作外, 还要求每个队员在运用传球时要有明确的意识指导。良好、果断而准确地掌握传球时机和在选择传球对象上恰到好处的传球意识, 才能使传球自然体现它的隐蔽性和巧妙性。因此, 训练中, 我们往往将整体化为局部, 对需要的技术精讲多练, 并不时假设场上情况的变化, 一旦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并讲出理由。只有这样, 才能在技术训练中体现出意识的主导和培养。

在训练和比赛中, 将如何表现出这意识的反映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敏锐快速的观察能力和清醒的头脑

一个不观察临场情况, 头脑不冷静的运动员, 他在球场上往往表现为:消极被动、犹豫不决和盲目乱跑, 致使本人和整体的技战术水平正常发挥受到一定限制。这常常是青少年运动员最容易出现的通病。众所周知, 一个有效的整体配合必须由场上每个运动员个体意识的组合。然而在比赛中, 经常会出现由于个别运动员的意识不强而造成被动挨打和全队失利的现象, 所以要想全队技术在比赛中能正常发挥, 就必须要求每个在场上的队员具备冷静、清醒的头脑和快速的观察能力。如一个篮球运动员要想使自己的活动能与整体配合合理的溶合在一起, 首先要对整体配合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并配之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 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对抗中, 使自己的活动符合整体配合的要求。

2.具备精确的判断能力

(1) 具备精确的判断

判断包含有二个方面:一是判断同伴队员的行动意图;二是应对赛场上复杂的变化。比赛中球场上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要求每个队员的每个行为都要符合整体进攻和防守的需要, 要对万变的情况变化有一个精确判断。要做到个人活动能与整体配合相协调, 首先就要加强个人的技术水平, 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局部配合, 局部配合和个人技术有效接合, 须取决于个人技术合理的运用和对同伴队员行为和意图的精确判断。持球时, 要迅速判断出运用什么技术动作和判断同伴采取什么行动迎合自身进行配合, 用什么方式接应你?无球时, 同样也要快速地判断同伴的意图, 并做出相应地反应, 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配合。因此, 一个篮球运动员意识的好与坏, 主要体现在他精确判断能力的强与弱, 只有具备了强又准的判断力才能产生出强有效的应变力。

(2) 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把握时机既存在于进攻中, 也存在于防守时。进攻把握时机分二种情况:一种是有球;另一种是无球。以传接球为例, 正确把握传球的时机是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传球动作所掌握的时机都包须具备良好的意识。什么时候传?怎么传才能及时、准确?这种时机的把握不仅是发挥整体配合的关键, 也是使整体能达到战术配合目的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无球时机的把握, 是跑动时机的把握。据统计一场比赛, 场上队员持球时间平均为4分钟, 也就是说, 除4分钟之外的剩余的时间均是在无球的状态下。这就决定了无球移动时机技术的重要意义。表现为有目的, 有针对进行积极地跑动而不是没有目的乱跑。而是按照整体战术配合的需要, 主动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路线, 正确跑动时机和及时的移位, 将直接影响到全队进攻和防守所达到的效果, 它是整体配合顺利运转的关键, 也是意识渗透在移动技术中的表现。

把握防守时机又是怎样呢?防守队员对防守时机的把握主要表现为:个人防守攻击时机和抢断出击时机, 抢断出击时机把握不好, 不仅影响整体防守效果, 而且会使防守处于被动或者导致全队防守上的漏洞百出。防守时机涉及选位、堵截、突击、回防、换防、补防等各式防守变化, 然这些变化的运用是在良好防守意识的前提才能达到的。比如, 防守者在回防时对防守时机的把握, 既是整体配合防守布局, 避免防守出现漏洞, 争取防守主动的重要环节, 又是体现防守技术上渗透意识培养的重要方面。我们在训练中, 将回防的时机 (意识) 与前场的换位、补防等技术有机地结合, 对提高整体防守能力产生了较明显的效果。

二、在基础技战术训练中强化篮球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是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核心。对于集体项目篮球来说, 技术是制胜基础, 战术是手段, 意识是核心, 体能是保障, 整体产生力量, 唯有整体合力, 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然而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即正确应用各项基本技术的意识、战术配合意识、参加整体篮球运动的思想意识, 整体意识必将成为篮球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篮球与其它项目相比, 要求更多地体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配合和共同的智慧, 而场上5名队员相互配合, 协同作战的核心和纽带就是每位运动员对整体的意识理解。因此, 抓住整体意识对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整体意识不光体现在技术动作或局部的攻守配合中, 也不仅仅是全队攻防形式的运用, 而主指在千变万化的防守和进攻的过程中, 运动员以球为中心,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同伴在整体攻守中的相互关联、职责分工、地位作用、策略方法等能动的应变能力。这种意识是运动员在长期训练实践与比赛中形成的思维, 是比赛中指导自己实施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它不是空洞抽象的, 而是存在于技战术与配合之中, 存在于观察、分析、判断、预见和反应之中, 通过技术、体能、意志和顽强拼搏诸多要素表现出它的存在和自身价值。

就说防守, 在比赛中, 场上五名队员各行其事, 各自为阵的“散沙式”的防守, 将会给比赛带来很被动的局面。因此我认为, 场上的队员应掌握正确的防守姿势, 合理地选择位置, 做到人球兼顾, 主动观察进攻队员的动向和意图, 及时合理地运用有效的脚步动作和手部动作, 在防住自己对手的基础上, 关注同伴, 相互协防部位, 不断交替连贯, 将个人的防守技术与智慧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防线, 这样的防守才可能形成积极有效的全队防守。要做到这点, 同样需要每个运动员都具有良好的整体防守意识。

当然, 整体意识不自然形成的, 必须由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严格要求, 需要运动员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攻防技术、局部配合和篮球理论知识。在此条件下, 不失时机地加强对运动员整体意识的培养, 使他们对整体意识有新的认识, 把整体意识作为培养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红线”, 始终贯穿在训练工作中。

今年, 我们有机会与美国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篮球队进行了二场交流比赛。比赛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虽然美国中学生年龄不大, 又是临时从几所学校集中起来的, 基本技术也并非十分熟练、扎实, 但在比赛中, 体现出强烈的整体攻防意识, 加之积极地拼抢和奔跑, 使在技术上较之更熟练的我们, 打起来也并非轻松。据了解, 她们在不同的夏令营和中学训练中, 边练各种攻守基本技术的同时, 始终强调攻守的整体协同配合训练, 使他们从小就知道如何在攻守中运用个人的攻防技术。相比之下, 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中, 攻防的系统训练和整体意识的培养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基础没有打好, 进入成年之后, 再培养整体攻防意识, 必然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实践也证明, 在后阶段的训练中, 我们注意了整体意识的培养, 在以后的比赛中反映出全队的篮球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控制比赛节奏是体现篮球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篮球比赛中, 节奏的变化与控制直接反映一支球队的意识素养、篮球比赛的节奏具体表现为整体技战术和攻守转换的节奏, 也有个人跑动和个人技术动作的节奏。节奏不仅能控制控制本队的技战术的发挥, 也能控制对方的技战术的发挥, 它是反映运动员个人技术动作的时间变化动作快慢得处理技巧, 是篮球意识的一个重要反映。篮球比赛实践证明, 节奏控制在比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赛瞬息万变没有固定模式, 要想使进攻和防守达到预期的效果, 节奏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一个球队要想使自己的整体行动符合场上多变的情况, 就要不断地调整全队的攻防节奏。

篮球比赛中的僵持局面是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求全队在进攻和防守中保持良好的节奏变化。目的是待机采取行动, 控制对方或者打出高潮。在进行反击时, 要求在攻速中完成战术行动, 每个队员都必须有这种节奏感, 否则将失去反击机会。反之, 机会不成熟时, 又必须放慢节奏, 不然将出现失误。一个好的球队其节奏上的变化就是依靠这种整体意识来实现的。要想使进攻和防守取得成效, 就必须把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不断加以改变和调整。世界上的一些强队, 就是把各种高速的传球、切入、策应和缓慢的传球、接应、运球等技战术极好地协调起来, 以保证其攻防节奏的变化无常。我们认为, 节奏的变化是整体篮球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虽说它的内含比较复杂, 学习和掌握也比较困难, 但也不能因此放弃或忽视。相反, 这种“基本功”也是从青少年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和培养, 让他们从小就掌握节奏的运用。

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问题是篮球训练工作中的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内容, 通过看、学、评、讲、练等手段, 使青少年反复认识和掌握这一篮球规律, 从意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出发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篮球意识的培养工作, 把意识培养视为关键环节贯穿在技术、战术的训练中去, 开动脑筋, 设置一些场上可能出现的情况, 让队员自己动脑筋去解决,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具体的指导, 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 才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 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

培养和训练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从小抓起,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篮球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戎金文.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意识的培养.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9) .

[2]孙云.在技术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篮球意识”.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试探篮球技、战术训练中如何培养篮球意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2 (3) .

上一篇:餐厅空调开启规定下一篇:澄城县党建工作亮点纷呈民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