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2024-07-14

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共9篇)

1.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篇一

解决医疗问题的措施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改变“以药补医”的状况。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加大医疗乱收费的查处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收费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继续在卫生系统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六)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新型医疗保障体制。

(七)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开启社会创新之门 篇二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创新的根源来源于社会问题,当企业把社会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发展机会时,也就是在进行了创新,他在1986年将这种创新称为“社会创新”。他说,与技术创新相比,人们对社会创新的需要可能更大。在本期,我们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个社会创新的典范——残友事业。

这是一家很特殊的企业,它由三次自杀未遂的残疾人郑卫宁创办,企业的目的是解决中国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提升他们的尊严和自我价值。从1997年创立至今,残友集团依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使组织中近4,000名残疾人强势就业。残友软件公司通过了IT行业最权威的国际CMMI5级评估认证,软件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跻身全球软件界顶尖水平。员工下班后可享受到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生活服务。对失去工作能力的员工实行退养制,员工可终身领取其在公司的最高绩效工资……2013年11月,残友集团获得了英国社会企业最权威的民间联盟组织Social Enterprise UK颁发的国际社会企业大奖,这是中国社会企业迄今在国际舞台上所获得的最大认可。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郑卫宁有很多社会创新:2005年,残友成立了社会组织,负责残友8小时之外的社会服务,在照料残友衣食住行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此后,残友社工服务社成立,整体引进“16项国际社会服务质素标准”,正式形成“企业就业+社会服务”的双轮驱动管理模式。2009年,成立了郑卫宁慈善基金会,郑卫宁裸捐出他名下残友集团91%的股份及各子公司51%的股份。基金会与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治理机构。它负责所有款项运作,除了来自企业的分红,还有来自慈善资源的善款,基金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为残友也为社会上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帮助。此外,基金会启动“残疾人社會企业孵化模式”项目,将历经十年探索出的“残友模式”向全国拓展和复制。基金会向各地残友提供资金、品牌运营、双轮驱动管理模式和无障碍保障等孵化条件,依托当地的产业环境,利用当地政府民生部门的闲置资源,以商业手段,实现当地残疾人就业。(参见本期《残友模式: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从这点上说,残友不叫自己“企业”,而叫“事业”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所从事的是一项有目标、有规模、有体系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长期活动,用创始人郑卫宁的话说:“残友,它是一场革命,一场残疾人生存方式的革命。”而他对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就是愿意用最艰苦的企业创业的形式,来实现自己对人生和对社会的一种执着的、感人的理想。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就是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过上有尊严的快乐生活。面对这样一个革命者,我们不禁想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名言,让我们期盼中国出现更多的社会企业家,让我们一起开启社会创新的大门吧。

3.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篇三

申论热点:正本清源,谢师宴方能实至名归

为方便考生全面备考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特整理了最新的热点,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登上胜利的彼岸。

【背景链接】

2014年8月,随着中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各种名目的“谢师宴”“升学宴”多了起来。宴请的方式固然有“人情”因素,但在一些地方,“谢师宴”“升学宴”却变了味,甚至异化成敛财工具。在反对“四风”、厉行节约的社会背景下,各地出台针对身边群众不良现象的“禁令”引发诸多争议,如何注意方式和效果,使“禁令”更具执行力,值得思考。

【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社会风俗。老师们辛勤教导学生,学子们高考成功、升学顺利,即将迎来人生新的阶段,家长们借清茶淡饭等方式感谢老师的培养和辛劳,也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在于,近年来“谢师宴”在一些地方沾染了铜臭味,陷入了攀比风,甚至成为一些人寻租和敛财的工具。

一些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抓住感谢老师、办升学酒的机会,拉上下属、同事,以谢师之名收取红包,有些人则“顺水推舟”,在“谢师宴”的幌子下狠狠地“意思意思”一番,为将来办事情、走门路打下铺垫。也有一些教师要的不是“谢”,也不是“宴”,而是真金白银,有违师道尊严。

谢师本来重在表达心意,在仪不在宴,尚俭不尚华。然而,在不少地方,翅鲍入席,烟酒满桌,争相攀比,一些家长为了充面子而盲目举办“豪华”谢师宴,背后存在斗富摆阔的攀比心理。一些商家也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大打“高端牌”,将谢师宴的价格炒得极为离谱。在有的地方,办谢师宴风气之盛,竟然已经蔓延到了幼儿园。过度奢华的谢师宴,既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也让师生之间的情意平添了庸俗的味道。铺张浪费重,人情往来繁,更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这样的谢师宴吃在嘴里不是滋味。

[应对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真正形成刚性约束,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根本。整治党员干部宴请奢腐,严惩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借机敛财确有必要。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定出台制度,必须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定越具体,才越有针对性。还要考虑执法执纪的力量、手段、效果。除了加强宣传,还需确保公开透明、防止选择性执法,这样才能争取干部群众更多的认同,取得令行禁止的实际成效。

汕头中公教育

各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要进行思想动员,宣传教育“升学宴”之风的危害,各“升学宴”家庭要主动不摆宴,在孩子金榜题名时来个家庭内部小聚会,不给自己添麻烦,不给别人增负担。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净化社会风气,公职人员理应带头做,树立好榜样,刹住谢师宴的不良风气。

【中公微评】

4.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篇四

201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社会治理创新

【选题理由】

理由一:社会治理的创新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政策支撑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当前党和政府充分重视社会管理,并且一直在创新管理方式,从而促使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理由二:创新社会治理有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领域逐渐浮现出各种问题,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实施社会治理的创新,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其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有着一个发展过程,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最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社会治理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要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尤其注重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

【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预测考点】

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内涵可以看出,与社会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因此,对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考察,很有可能会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以文章为例,预测如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对全篇材料的理解,围绕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一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语言流畅,逻辑清楚,800-1000字。

【参考范文】

把权利放出笼子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社会治理的改变和创新正是顺应了社会变革,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权利放出笼子——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赋予其应有的权利。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仅一字之差,却更突出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既不同于政府,又承担了以往政府承担的许多职能。李克强曾说:“强调用社会的力量办好社会的事情,是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可见,社会组织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不断进步。

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社会治理的核心目的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关乎民生、发展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它的第一个职能就是服务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要给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在特定的社会领域提供一定的服务。比如工会服务工人群体,为工人群体表达诉求;环境保护组织,为环保事业提供服务等等。因此,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为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提供不同的服务,起到协助政府提供服务的作用,真正的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发挥表达诉求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中总会遇到各种利益诉求,也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满的诉求,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处理这些利益诉求,一方面可能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可

能会出现对政府的不满意情绪,损害政府形象。在处理广大群众的诉求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通过所在的社会组织来向政府反映情况,由社会组织与政府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来维护成员权益,表达成员的诉求,这样既可以增加表达诉求的渠道,也可以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利益。

发挥有效监督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督促。在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可以监督企业是不是按照要求生产合格的产品,防止出现一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监督政府,监督官员,督促官员和政府公平地制定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5.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篇五

“三管齐下”带出一支过硬队伍

房产管理工作要求上岗人员必须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具有

一定的政策法规及专业知识。为了培养出一支过硬队伍,**市房产局“三管齐下”:一是组织编印了《房地产管理法律法规政策选编》,发给全局每一个干部职工,作为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要求大家平时自觉学习,周五集中学习,由各股室负责人轮流上课,教学相长。学完一个单元,局里要举行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上岗。二是要求各股室业务骨干在实际工作中搞好“传、帮、带”,帮助新上岗的职工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尽快进入角色,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既聘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来局内授课,又积极选送人员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今年9月份,经局党组研究决定,选送9人去省城市学院参加为期三年的脱产学习。局长阳磊满怀信心地说:“

三、五年后,我局的人员素质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办证大厅亮出优质服务新形象

前些年,上房产局办证,往往找不着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上任的“新官”阳磊烧的头把火就是狠抓机关作风整治,树立优质服务新形象。他专题召开了机关作风整治动员会,给大家在思想上敲响了警钟,成立了监察室,负责机关作风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高标准装修了作为局机关对外形象辐射窗口的办证服务大厅。在这里,设立了产权、交易、评估、测绘、租赁等10个柜台,实现了“一门式”收件,“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领证,“一条龙”服务,减少了工作的重复环节,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局内各项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工作人员职责、大厅内规章制度全部公示在墙上,局班子成员轮流值班,强化了监督管理措施,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从程序上堵住了腐败的漏洞。

“分灶吃饭”走出行业管理新路子

在**市房产局,他们谈得最多,感慨最深的是两句话:落后的管理模式是阻碍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墨守成规是使我们错失良机的腐蚀剂。面对单位人员不断增加,工资基数不断上调,收费项目不断压缩的三重压力,房产局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局班子成员经过精心酝酿,推行了“分灶吃饭”,以股室管理为主的模式。“分灶吃饭”指的是局下设机构如房地产交易中心、房地产测绘队、开发公司、经营公司、乡镇房管所、租赁管理所、白蚁防治所等6个法人单位相对独立,实行“统一管理、分户建帐、分级核算”、“定人员、定职能、定任务、定上缴局内比例”与“超收分成、短收不补、盈余留存、亏损自负”的管理办法,资金运行实行“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即局里设立收费大厅,由财务股统一收费,按单位建帐;各下设单位不另设财务,其正常支出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到财务股核报。以“股室管理为主”指的是局里对各股室实行“三定”目标管理考核,即:以岗位定人员、以职责定任务、以任务定奖罚。各股室可自己安排本单位的工作并根据需要调配使用本股室人员。这样一来,岗位与能力挂钩,收入与贡献挂钩,拉开了收入分配差距,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平均主义”局面,现在股室有指标,个人有压力,工作有动力,大家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起来,工作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市房产局在当今房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房产服务与管理模式,收到良好效果。今年1—10月份,已完成全年经济指标340余万元,成为衡阳市房产行业的佼佼者。其拆迁管理、产权产籍管理、行政执法、房改工作、白蚁防治管理获省级表彰。

“三管齐下”带出一支过硬队伍

房产管理工作要求上岗人员必须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具有一定的政策法规及专业知识。为了培养出一支过硬队伍,**市房产局“三管齐下”:一是组织编印了《房地产管理法律法规政策选编》,发给全局每一个干部职工,作为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要求大家平时自觉学习,周五集中学习,由各股室负责人轮流上课,教学相长。学完一个单元,局里要举行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上岗。二是要求各股室业务骨干在实际工作中搞好“传、帮、带”,帮助新上岗的职工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尽快进入角色,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既聘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来局内授课,又积极选送人员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今年9月份,经局党组研究决定,选送9人去省城市学院参加为期三年的脱产学习。局长阳磊满怀信心地说:“

三、五年后,我局的人员素质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办证大厅亮出优质服务新形象

6.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之比较 篇六

关键词: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化;社会感化

任何人晋升为社会人的过程都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的后天行为的规范化,指生物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文化的要求教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也可叫社会教化。”[1](P.427)这是司马云杰先生对“社会化”的界定。这里的“社会教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于本篇所讨论的列在社会教育方式之下的“社会教化”。但司马先生的这个定义揭示了社会化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过程的直接同一性。因此,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催生剂。现代人接受教育的途径通常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仅以社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狭义社会教育,不涉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作这样的界定有利于我们避开错综复杂的干扰因素,使论述更为简明,有利于使这个论题更直观明了地服务于倡导社会公德,建立和谐社会这个中心。

从这种以社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狭义社会教育出发,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社会教育划分为社会教化和社会感化两种途径。所谓社会教化,即以压制性、填鸭式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教育方式,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说教灌输。它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对行为者产生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从而反感地被迫接受主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所谓社会感化,即以启发性、感染性、鼓励式为主要特点的社会教育方式,它主要的方式就是以情动人、情绪感染、环境熏陶。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借助情感及良好的环境和风气,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受到触动,从而深化或转化原有思想、情感的过程。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内在的控制力量,使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和内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社会感化这种教育方式会使社会成员几乎感觉不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因为他们与外界社会良好氛围将会产生共鸣,高度认同社会规范。

一、 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之比较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是社会教育形式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分裂开来,但也不可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异。然而人们往往将二者看做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没能从细微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从而忽视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因此,我们通过两者的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微妙的差异,这在此课题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教育机制。我们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教育形式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呢?比较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的差异能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的社会教育现状,引导人们用分析的方法来联系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改善工程献计献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创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

最后,由于国际形式的复杂变化,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些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社会教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因此,重新思考我国的社会教育思路和模式,探讨我国社会最佳的教育途径,提倡更具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任务,比较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这两种最基本的社会教育方式便是十分必要的了。

二、 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的比较

第一,社会教化和社会感化在教育素材的来源上存在差异。社会教化的内容主要来自上级、长辈以及权威组织的命令和教导等,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内容比较单一的社会教育形式,一般表现为千篇一律的规范文字、说教和空洞的宣传等。而社会感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外界社会现象的所见所闻与所感,它是一种潜在的情感交流,即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用听觉或视觉来领悟他人传达的情感,这个人便能体会到传达情感的人所体会过的相同的情感。”[2](P.39)因此,这种教育方式既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又可以是平行进行的,还可以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说下级、晚辈或者社会市民的精神或感情也可以感召位居他们之上的行为体,从而达到了社会教化的最初预想效果。

第二,受教育者在二者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教化是一种他控的过程,而社会感化是一种自控的过程。因此接受社会教化的行为者是在外在控制的力量下大都是勉强接受社会教育的。行为者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要使这种社会教育的内容达到其内化的东西还很困难。而接受社会感化的行为者是在内在控制的感染下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其自觉自愿的规范,行为者在这个过程中是轻松而无抵触的,他们是主动的。

第三,二者实施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行为者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反感、逆反的情绪,有的虽然是表面接受而心中却大不悦。因此会出现教育的内容越多,收到的效果越差的现象,这样社会教育便进入了一个尴尬的环节(停滞或倒退)。而社会感化是通过情感的碰撞、氛围的感染等来对行为者进行影响,它是一种爱与善的教育。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原先那种教条化的规范和说教内化成其自身的素养与人格,从而会产生其在社会中追求爱与善的行为。举个例子来说,当人们一谈到社会责任感时,就会立刻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教导。而且我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注重从小就培养人的“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但事实上,在长久和平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表现的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存在某些抵触情绪。这便是社会教化的结果。而如果运用社会感化的方式则效果就不一样了。对于这类教育内容易于采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方式,树立一些榜样,组织一些志愿者和专门机构率先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中,由点点滴滴的小事向社会发出召唤,营造一个人人愿意参加的情感氛围。例如,2004年东南亚国家遭海啸袭击后,全国很多地方自发的为灾区募捐,这一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普遍关注受灾国家和人民,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

第四,在进行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应用时的情景却存有差异。什么时候需要用到社会教化,什么时候需要用到社会感化,什么情况下需要教化多一点,什么情况下需要感化多一点,这些都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它需要遵循一个“变通”的原则。例如,对于一个群体要尽量多一些感化,如果其中有一部分被感化了,那么他们的行为在这个群体的感染力将是巨大的;对于青少年更是要多些感化,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多是逆反的,运用感化的教育手段效果更可靠更持久;对于文化层次不高的人若进行社会感化教育也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当然社会教育光靠感化教育是不行的,对特殊人、特殊事、特殊阶段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教化才行。

三、 社会教育的最佳途径

改革开放30年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正在加速进行,由此造成对社会各群体的冲击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们的道德意识也在发生著微妙的变化。一些人的道德缺陷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比如责任心的缺失,公共意识和环保观念淡薄,同情心的黯淡,不尊重他人,自私冷漠,追逐名利不择手段等等。社会公德成为一些人任意践踏的荒地,更多人对此已经麻木,只有少数人在那里呐喊呼唤。诸如此类现象给我国的社会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提高社会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祖利采尔也认为,人类全部生活的目的在于社会生活的幸福,培养道德感才能获得这种幸福。[2](P.16)因此我们应该立即启动一个社会主义道德改善工程,对我国社会现存的各种不良道德观进行矫正,对优良道德传统和近现代优良社会风气进行修缮和维护,只有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普遍提高了,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人无德则不立,然而,功利的世俗评价标准培养出的知识上的强者,却往往患有德行上的“营养不良”。例如,在高等学府门口的大街上,大学生成群结队闯红灯的现象司空见惯。据交警反映,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大学生竟远不及小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是社会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课堂上涉及不到的东西要在社会教育中有所体现。大学生不及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没有接受过学校德育教育,而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真实的“教材”。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P.515) “人们都不遵守,为什么我要遵守?”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熏染!这便是中国社会教育的软肋,因此要加强社会健康氛围的建设,弘扬社会正气。这些社会健康氛围的渲染是方方面面的,它需要一种社会感化的教育力量,需要我们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上各类群体予以“施爱”和“施善”的教育。感化教育是一种辐射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形式,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政府、媒体、教育传播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和先进个人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充满激情的社会工作队伍及志愿者大军,通过专业的、人性化的服务与感化教育来营造一个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向善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感化机制。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领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4](P.3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社会要以责任心培养责任心,以同情心培养同情心,以关爱培养关爱,以高尚的劳动热情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以规范的行为培养规范的行为。这便是社会感化中“施爱”与“施善”的教育的最具体的表现。社会需要榜样,更需要感动,一个人的感化或许算不了什么,但一群人的感化就了不起了。

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对社会道德教育进行调适,它是社会道德重塑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进入21世纪,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完善的、有效的社会教育机制的支持。胡锦涛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5]社会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一块重要的阵地。因此,我们应对以往的社会教育模式予以重新的审视和思考。为什么在有众多的规范准则、有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里,人们的整体道德修养反而不是太理想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施教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在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的关系上没有把握好,社会上缺失了“施爱”与“施善”的教育。江泽民指出,社会教育和宣传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又强调“运用日益发展的大众传媒和各种文化场所,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受教育”。[6]可见,要进行感化教育,大众媒体的引导与渲染作用不可替代,要让人们普遍地参与进去。社会精神文化氛围,尤其是高雅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现代人从来都没有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践,没有经过音乐与艺术的熏陶,也没进过图书馆、博物馆,要养成高品位的道德情操是很难想象的。另外,国家应统一管理指导社会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方向,倡导社会公德,協调社会教育的资源配制。

当然,社会教育只靠感化是不行的,还要合理适当的社会教化途径。社会道德准则、法律规范还是必须要有的。它们使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能知善恶、明是非。对于累教不改、无法感化的人来说,就必须采取教化的手段,必要时还要应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制裁。社会教化与社会感化要合理的配制,相辅相成。离开社会感化的社会教化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但是应用社会感化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要“晓之以理”。综合比较起来,我国社会教育的最佳途径应该是提倡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即进行“施爱”与“施善”的教育,多点社会感化,少点社会教化。

参考文献

[1]司马文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列夫•托尔斯泰著,张昕畅等译.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N].人民日报,2007-09-19(1).

[6]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3-07(1).

7.申论热点之“创新”篇 篇七

背景链接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2015年以来,“新一轮创业潮”成为外媒讲述中国故事时的一个热词。《华盛顿邮报》网站以《去东方吧,创业者们》为题刊文称,中国正在迅速改变,技术和创新逐渐引导中国走向新的高峰。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创业精神已在中国蓬勃兴起,这是不可逆转的进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权威论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双创”的人越多,社会就越有活力,也能带动更多就业。

——李克强

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热潮。

——李克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就是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李克强

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李克强

[新一轮创业潮行成的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1600多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毕业企业超过5.5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近5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2014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诞生科技企业1.3万余家、武汉东湖超过5000家,115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达23万亿元,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超过50万人;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创业投融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400多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

透过大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的现象,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不难看出其出现的必然原因和基础条件。

一是新技术革命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便捷工具。互联网、大数据、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社会大众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条件保障。我国信息产业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超级计算、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光通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联网企业提供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O2O等创新平台,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

三是高素质人才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智慧源泉。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断的教育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群体具备了扎实的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开放视野,可以轻松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社会大众需要什么,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意。

四是改革开放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商事改革、第三方支付、P2P金融等改革措施创造了政策支撑条件。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社会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观念,理解、认同和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意义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第二,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第三,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第四,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基本保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群众和年轻人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第五,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第六,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措施]

其一,净化创业生态。减轻负担以利轻松上阵,是增强创业创新者信心的必要之举。中央已陆续出台一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各地各部门也要尽快落实相关实施细则,严查并制止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惩治“小官大贪”、治理“苍蝇扑脸”,根除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滥权牟利的“蝇贪”之患,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其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提升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出实招推动。要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形成一套全链条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考虑在各地设立创业创新基地、创业扶持基金及创业创新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申论热点文章素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标题示例]

1.实现大众创业创新重在人才“破茧” 2.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 3.优化创业创新制度环境 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4.让“大众创业”为青年人争一个未来 [开头示例]

1.201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是应有之义。这其中,创新驱动必不可少,“创客”,也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只要给“创客”搭好舞台、留好空间,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经济社会定能迸发出勃勃生机。

2.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3.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创业创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掀起过多轮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都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可以预期,随着新一轮创业创新大潮的到来,通过深化改革将激发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

[分析示例]

1.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2.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3.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结尾示例]

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破除制约大众创新创业的各种障碍,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目标,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2.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经济作用的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其可能产生的其他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赴基层实现梦想而喝彩,为大量城市“白领”、“金领”有勇气从头创业而叫好,为已经取得成功却再起航的二次创业者而鼓掌,更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与创业创新者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

3.在这个多元化的创新时代,点燃星星之火,就要以创客为基点,社会为土壤,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创客追逐梦想、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创客们的内在能量,让创客“小圈子”影响社会发展“大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梦想转变为现实。

申论范文: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自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创业创新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鼓励创业创新已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的重要抓手,被认为是中央推进经济工作的“一招妙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被实践证明,这里不必赘言。需要指出的是,“双创”战略看似是个纯经济政策,其影响和意义却绝不止于经济领域。各地政府不应仅将其视作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工具,更要用长远的眼光,重视其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比如,鼓励创新创业将倒逼一些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这些年,少数地方将抓经济工作等同于“抓项目”,有的甚至异化为抓“招商引资”。为了找项目,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时要求干部职工全员上阵,甚至还要摊派任务指标。为了上马某个项目,有的地方不惜违反政策给优惠,违反百姓意愿搞拆迁,破坏生态环境搞征地。在这种思路引领下,经济工作的任务似乎变得十分明确,发展经济的政绩也能较快体现出来,但发展却留下大量后遗症,并且不可持续。

与上述思路不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要让群众唱主角,把大众请到经济发展的中心舞台。政府不能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项目身上,必须彻底转变理念,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公共产品,更加科学地开展市场监管。本质上,这就是要求政府主动“自我革命”:只有破除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门槛,创业者才能顺利走进市场;只有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保医疗,创业者才能减少后顾之忧;只有搭建起科技、人才、融资等公共平台,创业创新的社会成本才能降低;只有科学履行市场监管、加强产权保护,创业创新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可以预见,创业创新的大潮有望倒逼政府转变经济工作思路,转变社会事务管理方式,这种作用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将有助于加快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流动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互动。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不同群体的相对固化和阶层割裂。试想,如果农村人难以找到进入城市的通道,年轻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拼爹”,拥有财富者可以一劳永逸,那长此以往,社会的公平公正就会遭到质疑,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也将降低。政府通过鼓励创业创新,正是要打破这样的固化与割裂,给一切有才能、肯拼搏、愿奋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和上升通道,给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将在全社会发挥巨大的示范引领意义和精神凝聚力量。

8.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篇八

公报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报告解读】

公报共提到11次“公平”,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中共提到2次“公平”,表明中央对社会事业公平性的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心。

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诉求之一,也是收入分配的再分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完善社会保障。

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深入分析]

维护社会公平、恪守分配正义并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是文明社会应当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当不同阶层的福利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时,应通过对话、协商来增进福利共识,并由立法机关来决定。

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担责任,既非劫富济贫式的制度安排,亦非滋生懒惰型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激励劳动、合理分享、互助共济的条件下,让低收入或困难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同时又让富人感到没有被剥夺。

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利,而是全民的福利,是共享式的制度安排。二是统一性。愈是统一的社保制度愈是能公平地惠及全民。三是可持续性。即能够持续地让人民感到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起伏波折甚至遭遇危机。在三要素中,前两个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

[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还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

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

二是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

三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加强城乡相关制度整合、衔接和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日趋紧迫,难度不断加大;

四是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五是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六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

七是管理服务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微言微语】

9.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篇九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主题

(一)给定材料

1.农业部2009年3月12日发布的信息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约有两千万农民工存在就业问题。2008年,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首次超过一万元人民币。

据悉,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明显冲击,导致返乡农民工增多,目前约有两千万农民工存在就业问题。据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去年农民工规模比上一年增加四百七十八万人,增速为百分之三点六,这一增速比上年下降了二点四个百分点。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千七百六十一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百分之八,这也是农民收入连续五年增速超过百分之六。但是,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持续拉大,并在去年首次突破一万元。

2.近年来,富而奢之风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被称为“奢侈节”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2005年首次登陆中国,3天便成交2.5亿元,2006年更是翻了一番,短短4天成交5亿元。不少外国参展商对中国富豪的惊人购买力印象深刻,纷纷慨叹:“没想到中国富豪那么慷慨。”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富豪们在公益事业方面却鲜有慷慨之举。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显示,他们所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国内富豪的捐赠仅占15%还不到。不仅如此,富人欠税、偷逃税的报道时有耳闻。

一个人怎么花钱是自己的私事,但对占有大量社会资本和资源的富豪而言,财富更多意味着社会责任更重。遗憾的是,在中国一些富人的社会意识却并未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一边是富裕后一掷千金的奢侈挥霍,一边是坐拥百亿元却逃避纳税义务。两相对比,暴露出当前一些富豪异化的财富观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当国内富豪对奢侈品趋之若鹜时,国外的不少富豪却为我们树立了财富观和社会责任的榜样。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个人生活节俭,但却立下遗嘱:将自己98%的财产全部留给以他和妻子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据报道,自1998年以来,盖茨已经捐赠或承诺捐赠的现金达256亿美元,占其所有财富的60%。

恃富而奢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当富豪们花费巨资追逐珠宝、香车时,全国尚有数千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上需要帮扶,还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因缴不起学费而难圆上学梦。这种贫富悬殊无疑是最不和谐的现象。

3.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宋福范的文章,分析了邓小平晚年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邓小平曾指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文章提出,要着眼于避免出现邓小平担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文章指出,1993年9月,邓小平与其弟邓垦的谈话,是一篇研究邓小平晚年关于中国发展思路问题的重要文献。理解和把握这篇谈话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进一步理解邓小平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指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是邓小平在深刻分析1992年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以后,对未来中国发展之路的深刻提醒,对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立新的发展思路有重要启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分配问题搞得好不好,确实是一个与发展经济问题一样关乎国家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其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能否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而且就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讲,如果搞得不好,最终会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收入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直接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强调:“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文章强调,着眼于避免出现邓小平担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必须根据中国社会已经走出温饱阶段的实际,在继续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政治和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终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但从2000年开始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这一情况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恶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其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我国基尼系数2006年已经达到0.496,这两年达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但超过0.5大概不算高估。统计显示,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所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种差距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都有明显的表现。

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中国。这种状况说明,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

按行业大类计算,2005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4.88:1。另据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2007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朝阳区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如金融业,职工年均工资213391元;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如服务业和其他行业,职工年均工资仅为20194元,工资水平最高与最低的行业之间差距为10.6倍,而2004年同期这一比例是8.4倍,行业间差距同比进一步扩大。垄断行业占有的是国家资源,享有的是国家所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他们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和特许经营所得本该通过税收上缴给国家,但由于目前的市场和分配双重机制的不健全而造成行业差距扩大。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但近些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依然很大。200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最高(上海20 667.9元)和最低(新疆8 871.3元)的省份(包括直辖市和自治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是2.33倍。同一时期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上海9 138.7元)和最低(贵州1 984.6元)的省份之间差距已扩大到4.6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11 759.5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587元)的3.28倍。从国际比较看,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水平。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高低各20%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21.5倍,而城乡居民高低各10%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达55倍。

6.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迎生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确实比较大,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李迎生称,基尼系数超高后,低收入阶层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将使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不能实现公平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李迎生教授称,要做调整的话,就要考虑不能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制度上国家可用所得税、遗产税等调控高收入阶层,出台政策引导高收入阶层更多投入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阶层生活,促进低收入阶层就业、提高收入,加大公益事业发展。这样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7.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表示,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金融的独立性,这次危机本不应对中国有较大影响,但是因为我国产品市场对国外的过度依赖,房地产泡沫比较严重和收入差距过于悬殊,造成了危机影响的放大。因此,应对经济危机,一定要关注和重视这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重视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过大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9.7%,2000年发展到30.6%,2005年猛增到63.8%,2007年进一步增长到66.9%,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大国。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大,当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到国外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时,产品的出口必然萎缩,危机必然来临。根据对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的调研,出口订单减少,利润明显降低,生产越多越赔钱已经广为发生,浙江、广东一些企业关门、停产无不与此有关。

其次,是要重视房地产泡沫问题。由于房价的快速飚升,使住房价格远远脱离了广大百姓的收入水平,造成“刚性需求”者对住房购置的可望而不可及。另一方面,由于房价升值快速,住房成了最好的投资品,在海外热钱、山西煤老板和温州炒房团的推动以及开发商的炒作下,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越积越多,房价极度高企。金融危机到来后,炒家停止了购房,居民需房又买不起,于是造成2008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城市住房市场明显滑落。房地产是社会消费的龙头产品,当房地产销量迅速下滑后,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钢铁、水泥、建材和诸多家居产品等60多个产业必然市场萎缩。

第三,是要重视收入差距过于悬殊问题。我国城市人口中的20%富人拥有金融资金的66.4%,而20%的穷人仅拥有金融资产的1.3%,从消费零售额看,2007年县和县以下10亿人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仅占GDP总量11.7%,而县以上城市3亿人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占GDP总量的25.5%,按人均计算,相差10倍左右。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才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8.加拿大中国研究学会会长耿庆武在其著作《中国不平衡经济发展》出版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大陆经济分配不均问题的症结,在于区域发展程度的快慢不一。当前中国大陆人口中百分之六十七的贫富不均由地区差异造成。

在耿庆武看来,被外界视为极为严重的中国大陆人口间的贫富不均现象,应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可接受”程度。

这位经济专家进一步表示,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现今中国大陆的分配不均现象尚不足以威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存。

他认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需两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中国大陆本土的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间的经济差异问题,而应将各省区间的贫富不均、城乡差异与扶贫等问题,视为地方性问题,责成各级地方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谈及大陆富人太富的因应之道,耿庆武认为,应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个人与公司所得税征收制度,并加强优秀税务缉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据其介绍,中国大陆最富的百分之十人口的收入所得占全国比重三成多,竟高于世界首富——美国。9.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总是在提倡提高收入,但却没有重视降低支出。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的CPI中,也没有将教育和医疗等支出列入监测范围,这样,尽管CPI上升幅度不大,老百姓却因教育和医疗等支出而感到贫困。”

零点的调查是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大中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等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进行的。根据调查数据,袁岳将城乡贫困人群的现状概括为“教育费、医疗费,支出没底;缺技术、缺机会,脱贫无路”。

在调查中,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

同时,医疗费用成为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钱,而全国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可以说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10.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看着自己手中不到3000元的工资条,小王还是忍不住看了一个朋友放在桌上的工资条。这一看不打紧,差点把她自己吓了一大跳:23187元!

小王是广州一家公司的财务人员,尽管事先已对同事之间的收入差距做好了充分准备,她也早就听说公司里的业务员以及高层主管的工资会比她们这些普通职员高很多,但摆在眼前的事实还是令她震惊不已。这还只是在一个公司里的差别,如果和广州最低收入作对比,数字恐怕会更加惊人。

其实小王这样的例子,在城市里几乎俯拾皆是。北京有媒体报道说,一位刚参加税务稽查工作不久的职员,在完成对一家电力集团财务公司的稽查后着实被刺激了一把。“以前只听说电力行业收入高,但这家公司普通员工每月光个人所得税就扣3000元,对应的月收入至少有2万元,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他感慨地说。

“报纸、杂志上每天都在叫嚷着,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了。”家住番禺的陈先生说,其实相对城乡差距,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应该受到关注,“我们这些低收入群体,现在几乎都快成了城市贫民!”

他告诉记者,每月拿着不到2000元的工资,却得付出与中高收入群体同样多的城市生活成本。“租房、交通、医疗,没有一样是便宜的,如果住在农村,能省就省,可是在城里,很多东西是没办法节约的!真不敢想象,将来买房的话,日子该怎么过。”

11.在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期间,赖明常委指出,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致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赖明做大会发言时指出,现在贫富悬殊的距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12.66:1。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中西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高达10倍。

赖明常委分析了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国有垄断企业地位的增强,压缩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政府实际收入较高,企业负担重;税收逆向调节,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比重由10年前的49%增加到60%;一些宏观政策也有待调整,东西部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获得公共设施投资少。

为此,赖明常委提出,要调整初次分配,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壁垒。解决商业贿赂问题,建立可行的劳资利益谈判机制。

要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尤其缩减是占财政的30%以上“三公”支出。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赖明常委认为,还应推进社会三次分配,积极发展100多万家慈善机构的发展。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稳定转移,加快宏观产业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12.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林德山说:“公平正义是一个客观的社会问题,国外一些执政党也会从社会政策上、公众利益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方面没有什么政治禁忌。”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分析家们把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视为“矛盾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呈现多发多样状况,如果调处不好,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国外执政党里很重要的就是社会民主党,它是西方政治派别里代表广大民众的一个主要政治力量。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执政的西欧社民党在逆境中加大反思力度,总结成败经验教训,兴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

在基本价值体系方面,西欧社民党革新传统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在分配方面过分强调追求“结果平等”已经过时,“新公正观”应首先强调“过程的平等”和“起步条件的平等”。

林德山说,执政党立足于各自的社会现实作出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制度安排,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共产党不会照搬照抄西欧社民党的做法和措施。

他说,中国共产党是要研究借鉴西欧社民党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整个制度价值趋向和政策安排,这里既有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有许多相似性。

林德山说,中共关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世界经验,近些年,中共每年都要与包括国外共产党、西方国家政党、发展中国家民族民主主义政党在内的众多执政党保持频繁接触,以丰富自己的执政思想和解决公共利益的经验。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今年早些时候执笔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指出,包括“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在内的“机会不公平”,是造成贫富差距过大这个“结果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指出,受教育机会、健康机会、迁徙机会、进入市场机会等等机会不公平,主要是社会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以及一些腐败现象造成的。

13.谈到收入,许多人讳莫如深,特别是深处垄断行业。

记者颇费周章找到小云,她在某直辖市一家国有有线网络公司任部门经理,这家企业经营着整个城市的有线电视业务。她透露,目前自己的年薪在10万元左右。所在公司基础员工的年薪约为5万多元。

唐先生在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工作14年,是一名中层干部。他不愿意说具体的年薪,只是承认在10万元以上。而电力公司的其他补贴似乎更有吸引力。比如说,公司不分房,但是有房补,这些年累积的房补已超过40万元。

垄断行业高收入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虽然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大部分产业和市场领域要对私有企业开放,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与此同时,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这样明显的事实面前,把我国收入差别的严重扩大归因于市场化改革,显然是做错了诊断。至于不是把缩小收入差别的文章做在铲除腐败、消除垄断上,而是做在限制合法收入上;不是把矛头对准贪官污吏、“红顶商人”等腐败分子,而是对准企业家、经理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则完全是开错了药方。

14.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国外已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国内也有不少研究。其实税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初次分配中难免出现的社会矛盾。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缩小居民差距能够起到显著成效。加拿大1974年纳税人的税前基尼系数为0.38,税后基尼系数降低为0.34;到1993年,纳税人的税前基尼系数为0.37,税后基尼系数降为0.33;英国家庭原始收入基尼系数为0.53,税后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

当前,政府“二次分配”作用的弱化,主要体现在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机制不健全;“偷、漏、逃、抗税”严重,对非法收入处罚乏力;在税收收入连年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估计,2004年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4500亿元,税收流失率在1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更为严重的是,由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本来的作用是要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在公平方面的不足,但在我国却在一定程度存在着“逆向调节”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少数高收入者缴纳税收应占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如美国1991年10%的最高收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税比重在80%以上。但在我国,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收难以有效征收到位,而个人所得税起点偏低使得大多数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最后导致一个现象就是,按照国际惯例不该交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成为了交税主力,而本该成为交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

针对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适时开征遗产税:

遗产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补充,征收起点较高,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者,是抑制“富人”代际转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减小社会成员间贫富差距,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此税。目前,我国初步具备了开征遗产税的一些有利条件。我国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对个人死后的财产继承,给出过相应的法律规定;经过二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豪;我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资产评估人员,积累了一定的财产评估经验。尽管如此,许多人认为现在开征收遗产税没有意义,因为中国的富豪还很年轻,将征收不到多少税金。然而,从政策学角度出发,一个政策出台的最好时机通常是对当时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不带来明显冲击的时候。现在出台遗产税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所以它反而是一个较好的出台机会。(二)申论要求

一、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总字数1000—1200字。

(三)参考答案与思路点拨

一、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参考范文一(1054字)

保障社会公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都有明显的表现。基尼系数从2000年开始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的实现,缩小收入差距刻不容缓。

思路点拨:

本文开头采用转折递进的写作策略,先肯定成绩,再点明问题的表现——收入差距问题严重,指出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

收入差距过大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是相背离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发展的成果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收入差距问题如果搞得不好,最终会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收入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直接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后劲乏力,而且因为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阶层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复杂的,腐败现象和垄断行业的大量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税收调节的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

思路点拨:

本段承接上文,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影响内需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然后简要分析了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为下文提出对策提出“标的”,使对策的针对性更强。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首先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把蛋糕做大,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宏观保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许多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才能解决。

其次,要调整初次分配格局,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壁垒,打破垄断行业的地位,严厉打击腐败和商业贿赂行为,在初次分配上合理合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

再次,要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尤其缩减“三公”支出。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征遗产税,以此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最后,积极发展慈善机构。在很多国家,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慈善公益事业也较为发达,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许多富人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穷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学者称为第三次分配。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思路点拨:

本文对策部分采用的是总分形式,第一条比较宏观,从发展经济、提升收入水平上提出对策,作为总体上原则上的对策思路。其余三条对策分别从三次分配调节上入手,与上文分析的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相联系,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同时强化了政府在收入分配调节上的责任。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完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一定能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公正和谐的程度也一定会加强。

思路点拨:

文章结尾展望未来,将观点升华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收尾干净利索,功成圆满。

整体点评:

文章立意从“调整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入手。开篇概括存在问题,用数字警示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解决的紧迫性,分析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了解决收入差距的必要性,然后简要分析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使得文章主体部分呼之欲出,有的放矢。对策部分以材料13作为基础进行归纳分类,对策层次安排合理,符合逻辑,最后升华主题,简单明了。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衔接自然,语言规范流畅,符合语体要求,是一篇较好的申论文章。参考范文二(1078字)

兼顾效率和公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对于收入差距的问题,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的指出,这个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巨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收入差距的鸿沟在扩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低收入阶层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将使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不能实现公平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缩小收入之间的差距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思路点拨:

“引”,即引用文章材料。本段主要是说明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历史背景、现象、危害,进而引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然破题。

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所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在内的“机会不公平”,是造成贫富差距过大这个“结果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受教育机会、健康机会、迁徙机会、进入市场机会等等机会不公平,主要是社会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存在缺陷以及一些腐败现象造成的。

思路点拨:

“申”,即申而论之。此段是“承题”。在谈了收入差距的现象后,进而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选取材料中的某一部分,是机会不公平导致的。自然就引出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由此可见,必须兼顾发展的效率和公平,才能够逐步的缩小收入差距。

思路点拨:

本小段是“起讲”。开始讲解决差距的方法:兼顾效率和公平。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评价社会经济制度优劣的两大基本尺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进行了认真探索,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意公平。”并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时提出:“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要准确把握十七大这一重要精神,全面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思路点拨:

本段是“入手”,即文章的突破口。本文就是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入手,引用十七大报告中的经典论断,作为文章的“文眼”,既大气又有时代气息。

要调整初次分配,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壁垒。解决商业贿赂问题,建立可行的劳资利益谈判机制。

思路点拨:

“起股”,即方法一。结合材料,初次分配是解决分配中公平问题的首要环节。

要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尤其缩减是占财政的30%以上“三公”支出。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应推进社会三次分配,积极发展100多万家慈善机构的发展。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稳定转移,加快宏观产业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思路点拨:

“中股”,即方法二。结合材料,再次分配和多次分配都是解决分配公平的第二步骤。

健全税收征收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个人与公司所得税征收制度,并加强优秀税务缉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加快对遗产税征收的论证,适时征收遗产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思路点拨:

“后股”,即更多的方法。结合材料,税收是解决分配公平的良方。

由此可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兼顾效率和公平,是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本着为人民的利益考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收入的鸿沟就一定能够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思路点拨:

“束股”,即文章的结束。本文采取的是首尾呼应、展望未来,深化论点的总结方法。

整体点评:

本题选择从效率与公平角度来论证怎么化解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立意比较新颖,角度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采用“新八股文”样式,做了一番演绎。考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文无定法,考试时也可以不按照上述写法,适当调节。

关于公平和效率问题,是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随着发展的深化,国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但总体来看,是走向更加理性的。怎样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发展,就要讲效率,效率就是一切;同时,发展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发展过程中的分配问题,发展下去会是个大问题(邓小平语)。当前解决公平问题,主要的方法是在初次、二次、多次分配中进行调节。同时,提出了“抑高、扩中、提低、保温”的分配格局模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参考范文三(1202字)

调节收入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邓小平曾指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能否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思路点拨:

申论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问题的总体认识,可以是全文观点的概括,全篇精华的浓缩,也可以是问题的概述和简要分析。这一段的作用是提纲挈领,为全文订立基调,从总体上说明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认识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或思路对策。随后与下一段的具体分析衔接,自然地引出下文。

本文采用的是“转折递进”模式,先交代问题的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肯定主流;随即话锋一转,指出总体上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说明这一问题的危害,解决的必要性、紧迫性。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升至0.496,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基尼系数过高,会使低收入阶层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不能实现公平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造成多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需要消费、想消费但无能力消费,这也是国内市场消费比例甚低,内需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思路点拨:

申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篇文章的过渡部分,基本内容是深入分析问题,对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解决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进一步阐释首段表述的文章的主要观点,通过铺垫,引出对策。

本文采用的是分析问题的危害,剖析成因的方法。首先列出贫富分化的危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内需难以启动”,并详细剖析原因,可以为下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思路做铺垫。

中央政府应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具体任务,要通过深化改革,通过国家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地区发展政策,公共服务政策等的完善和配套实施,在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保证社会公平。

国家要调整初次分配政策,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解决商业贿赂问题,建立可行的劳资利益谈判机制。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税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初次分配中难免出现的社会矛盾。应该适时开征遗产税,因其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者,是抑制“富人”代际转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减小社会成员间贫富差距。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三次分配,积极推进我国慈善机构的发展。

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城市农民工的稳定转移,加快宏观产业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扩大中收入者比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为广大人民创造财富、增加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要将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增加农民收入。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努力为多数人提供获得较高收入的均等机会。努力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公平的去参与经济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思路点拨:

按照“申论立足点是解决问题,对策为申论文章主题”的规律,以较多的篇幅来具体阐释如何解决问题。

本文是以总——分模式进行对策阐释的,即首先提出总体上的原则性、方向性对策,往往是一种大战略、大思路、大布局,本文以“缩小收入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任务”这一大方向来论述,依据这一总的原则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总体层次的对策,随后要进行具体对策的分述“国家要进行三次分配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两方面的对策属并列关系。

调节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是关乎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对收入差距过大给予警惕,坚定落实中央政府相关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予以协调配合,必定能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思路点拨:

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申论文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与否,体现在文章的收笔处,无论采取正文中阐述的对策是否能解决问题,收笔处都要归结到问题的解决,要以斩钉截铁的肯定语气,说明问题一定能都圆满解决,并可对问题解决的趋势、前景做出预测、展望,分析有问题解决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深远意义。

本文的结尾采取的是首尾呼应,严密扣题的方法,再次强调缩小收入差距的意义,国家应采取的措施,最终落脚到“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这一论点上,进行收笔。

整体点评:

上一篇:厨房设备工程合同一下一篇:2023年二建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