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

2024-10-22

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精选16篇)

1.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 篇一

观察地点:建构区

实地记录:

陈宁是一个比较好动的小男孩,思维很活跃。今天,又到进区域自由游戏的时间了。今天,陈宁正在搭建积木。别的小朋友也想和他玩,他不愿意。人家一拿积木,他马上动手打人,嘟着嘴巴,很生气的样子。

评析: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的玩具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没有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的经验。在幼儿园都是大家一起玩,当同伴提出要求一起玩的时候,他就非常不愿意。人家一碰他的玩具,他就会认为这些玩具都是我的,你不能动。结果就动手打人了,还非常的生气。

2.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 篇二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 我们需要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行为, 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而现状往往是我们不知道该观察什么, 尽心尽责去做的记录看上去却反映不了多少问题。《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第五版) 》为记录幼儿行为提供了完整的框架, 同时, 全书提供了丰富的观察与记录实例, 并列出了大量的观察要点, 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 使得观察记录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研究活动。

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三章, 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 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记录的目的、基本方法、观察时教师应持的态度、记录用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指出环境在记录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教师要如实地去观察和记录儿童, 抛掉自己的偏见以及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记录幼儿时, 不仅要恰当地运用语言, 同时也应记录幼儿的身体动作。因为幼儿是通过他们的眼神、身体动作、手势等与我们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来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至第十章可作为全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各种不同活动中的表现, 包括常规活动的表现、使用材料时的表现、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戏剧表演游戏中的表现、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表现等。此外, 还涉及如何去观察和记录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的萌发等。作者在这部分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 具体地阐述了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记录的要点, 便于幼儿园教师操作使用。

全书的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这部分涉及的观察和记录对象是婴儿、学步儿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论述了在对这两类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观察和记录3岁以下婴儿和3岁~6岁幼儿是两个不同的任务。3岁以下婴儿的活动经常是一个动作接着另一个动作, 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待每项活动, 将这些动作视为一个完整的事件, 记录时可以持续3分钟~5分钟, 而且应该包含尽量多的细节。

全书的第四部分即第十三章。在该部分, 作者主要指出了如何对一段时间内搜集的记录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解读。我们需要将所有关于具体活动领域的小型总结综合起来, 得到一个终结性总结。在这个终结性总结里, 应当包括幼儿行为的趋势、幼儿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评价幼儿成长状况、对幼儿的成长前景做出预测、 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的描述等信息, 进而加深对幼儿的认识。总之, 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材料的归纳总结和解读,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

3.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 篇三

关键词:科学区域活动;幼儿记录方式;幼儿教育

幼儿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启蒙教育性质,着重强调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通过自主接触活动范围内的人和物,直观的教育活动被有效展开,既是集体活动的延伸,也是培养幼儿探索性、创造性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对幼儿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作为指导教育规划的有效依据。由此,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记录方式的选择便显得十分关键。

一、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

科学区域活动为教师依据幼儿个体性发展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教育规划而科学设定的幼儿活动环境。这一过程有目的性的放置设施与材料,并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选择性。一方面,科学区域是按照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来划分的,活动材料的选择服务于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幼儿在无任何干涉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完全依照个人兴趣与意愿;另外,科学区域与集体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差别,一改固定模式为多样化的、合作性的多人学习过程。

二、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记录方式的探讨

首先,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记录时,要写明幼儿自主探索、创作结果及实现方式(即玩法)等方面。借助于记录,教师便能够对区域中幼儿实际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对区域设置合理性有所掌握。当幼儿对某个区域接连不断地进行参与时,则设置合理化程度高、难易适中、玩法贴合幼儿个性;当某区域几乎没有幼儿进行参与时,则表明其玩法、材料及布置形式有待于改进。例如,在进行《小问号》区域游戏记录过程中,采用简单的圆圈、线条等形式设计了为期2周的幼儿活动记录表,分别做出了区域名称、参与班级、参与幼儿名字所属框,幼儿若参加此区域游戏,便在归属班级、名字后打上对勾,以此便能够直观统计出哪个种类幼儿参与最多,哪个区域几乎没有人参与。当所设计的区域参与人数很少时,安置材料甚至游戏内容便要适当调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层次较为多样化时,要对区域材料和游戏难度适当增加,尽可能兼顾所有幼儿。

其次,记录表的设计应直观、形象。一方面,要使幼儿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如,在《这些车如何启动?》区域中,为幼儿设置了电池驱动、回力汽车、手推汽车及拉绳汽车,旨在让幼儿进行启动,将感受记录下来。我们依据这一模块的特点,给出了不同启动方式汽车的粘贴画,让幼儿自主选择、粘贴并记录感受。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记录表有助于幼儿概括能力、整合能力的提高。

再次,所选的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在同一份幼儿活动记录情况表中,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幼儿活动情况都包含,这就表明幼儿能力差异十分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记录表制作时,应本着便于观看、方便比较的原则,以简明、清晰的绘制风格来完成,尽量能够对幼儿学习能力、实践结果进行充分反映。另外,完成记录表后,合理的总结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制订《谁跑得快?》记录表时,幼儿1制订的记录表线条粗糙、十分不争气,这从侧面反映了其观察能力差、缺乏耐心的缺点,教师应该给予充分指导,而幼儿2字迹工整、线条规范,说明他能够耐心、细致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对其自主学习成果进行鼓励,使其继续投入其中。

最后,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记录。幼儿完成科学区域自主活动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良好机会。然而,很多教师对此活动意义没有形成充分认识,他们为了简化记录过程、保证活动进展,便为幼儿提供记录模板让其模仿。这样一来,幼儿真实的学习成果便不能够得到体现,尤其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讲,其差异更是无从体现。如,在《我是小记者》区域中,幼儿需要对身边人进行采访,对其工作名称、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表上,有的幼儿以绘图的形式记录每个被调查者的工作信息,描绘详细、生动,有的幼儿用符号结合文字的形式来表达。

总而言之,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与培养幼儿创新性、主动性要求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十分关键,其对于记录方式的选择及记录表的制订关系到幼儿表现主观思想的完善程度。本文从科学区域活动的含义出发,主要对记录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记录方式要有利于对区域设置合理化的分析,要直观、形象,要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展开指导,并尽可能采取不同的记录形式等。

参考文献:

[1]陈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合作体验教学:浅谈游戏中材料的适时投放和合作探究[J].成功:教育,2011(20).

[2]徐慧.幼儿园教育案例研究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袁爱玲.对幼儿特征、需要、角色的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4.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篇四

观察对象:玩“娃娃家” 的五位幼儿,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观察时间:2014年12月10:50一11:20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 观察实录:

今天是尹可欣、王若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角色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 “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角色的小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角色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己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 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回顾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5.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 篇五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6.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六

区域活动前,老师在娃娃家的介绍时以小娃娃过生日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引导说:“你们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们过生日的呢?”孩子们简单的说到“蛋糕”“吃饭”,虽然不怎么会说,但他们个个都很兴奋,急得要玩游戏。我觉得这种情境提供法,能让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更融入游戏。

游戏开始了:娃娃家中有9位幼儿进入游戏,教师把娃娃家分成了3个房间,一个是厨房,一个是饭厅,一个是卧室,在厨房中提供了切切乐等玩具,在厨房的孩子一直在切着食物,之后又粘起来重切,在老师的提醒下孩子们才意识到今天要为小娃娃过生日,把水果装好盘子端到饭厅给四位坐在餐桌旁的幼儿吃,这时这四位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唱起了生日歌,吃起了餐桌上的食物,可能是有老师在观察他们,他们都很腼腆,没怎么说话,我们以娃娃家的客人的角色进入时,他们就显得亲热多了。卧室的孩子们玩的也很开心在有模有样的哄着娃娃睡觉。

7.幼儿区域观察如何记录 篇七

【关 键 词】 观察记录;幼儿评价;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所指观察记录,是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日常活动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教育评价明确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评价必须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中采用自然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不难发现,与过于强调量化的传统评价相比,更突出过程性、情景性评价。但基于笔者四年幼教实践经验及与一线教师接触发现:教师虽整日忙于写观察记录,其实质尚未有效发挥评价作用。对此,笔者产生研究观察记录的想法: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二、研究对象、方法

(一)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采取随机与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山西省太原市分别选取四所幼儿园(公、私立各两所)。各园选取观察记录文本6本(每园小、中、大各2班)共24本。教师来自主、付班教师各1人。其中,所有文本内容统一要求于2011年第一学期。管理人员选自四所园的园长、教研主任各1人。

(二)研究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针对24本记录文本的观察时间、目的、地点、对象、过程、分析、措施、效果分析8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2. 访谈法。非结构性访谈,主要了解教师观察记录能力、管理者对观察记录的态度。

三、观察记录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观察记录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所指观察记录文本,是把所观察到的现象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的书面资料。包括:观察时间、目的、地点、对象、过程、观察分析、措施、效果分析八部分。

1. 效果分析缺乏有效性。观察记录文本最后一项效果分析有别于观察分析,观察分析是针对记录内容作出的解释以便进一步提出改进教学或提高幼儿发展能力的措施。效果分析,主要诊断措施的落实情况,即针对记录文本中幼儿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后做的后续分析。24个文本有1位教师没写效果分析,23位教师所写内容过于简单、空洞、套话。

【案例1】“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教育需不断深化,效果会更佳”、“今日略有进步,仍需继续努力”。

这样的效果分析过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意义。效果分析是针对采取教育措施后,揭示幼儿有无改进?有哪方面的变化?有无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后续教育提供改进建议。因此,教师需重新解读效果分析的实质。

2. 缺少后续观察设计。观察法强调,关注个体行为和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对现实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长期研究,把儿童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进行评估。[2]可见,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连续的过程,观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不断进行以便全面了解。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得知,“效果分析”结束后,本次观察记录也将终止,不再对幼儿行为做后续观察。

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继续深入了解不仅使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清晰地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打破教师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不同幼儿的言行,避免因缺乏后续观察而导致对幼儿观察出现断层,不全面、教育实施不到位现象。蔡昱晓在《做好观察的几点思考》里提到,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缺乏递进性。这一观点与笔者接触幼儿教师发现的问题相吻合。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后续观察设计,以提高观察的连续性。

(二)幼儿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记录解释缺乏教师间的交流。伽达默尔指出,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立存在视域的融合过程。视域融合意味着解释者与他人的视域相交融,在对话中超越自己有限的视界,而使对话双方在融合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因而,意义被拓展、丰富。[3]然而,现实中,观察记录属于个人行为,记录解释缺乏多元主体交流。

【案例2】观察过程:小朋友上课都在认真听,只见多多伸了个懒腰,发出一阵怪叫,扰乱上课秩序。下课了,小朋友告他的状,他总是一脸不在乎,“不就是推了他一下嘛,怎么了?”老师鼓励他把字写好就可以得小红花,可他却说“无所谓”。

观察分析:多多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很调皮,所以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于老师的教育常反问,摆出不服气的样子。

观察分析中,该教师给多多戴了一个“活泼好动,很调皮”的“帽子”。多多出现这一行为受多方因素影响——教学方法、活动内容的适宜性等。该教师仅从自己组织的活动分析多多的行为,做出主观、经验性的推断,尚未与其他教师交流确定该幼儿是否在其他活动也表现出类似现象,最后找出其存在的原因。

2. 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沟通。(1)观察内容来源,忽视与家长交流获取信息。

【案例3】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特别活泼,而教师反映孩子在园不爱说话、害羞等现象。

现实中教师观察内容来源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显著行为,教学方法,内容的使用效果等。家长的信息提供只是听听而已,尚未有效落实。这样导致家园双方对于孩子行为、心理的了解被局限于某一特定环境。如果把这种不一致性的信息,作为观察内容的重要来源,教师有目的地捕捉活动场景对其观察,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学策略,而且能提出家园合作的具体建议。

(2)“分析内容”缺乏家庭因素的考虑。24个文本共313篇,只有27篇涉及家庭因素,其余都是立足于教学的角度分析。

(三)幼儿园管理者对观察记录缺乏足够重视

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工作,而幼儿园管理任务就是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各种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教育好儿童、服务好家长的双重任务。[4]幼儿园管理者的观念、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向。

访谈中,教师说“我们每天除了组织教学、户外活动、孩子安全,就是备课、写教育笔记、观察记录等书面材料。每周五离园前交教研室,周一发下来继续写。根本没多余时间观察孩子,只能靠平时注意到什么,事后回忆记录下来。”[5]为进一步了解,笔者分别与园长、教研主任访谈。当问到“您认为幼儿园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他们脱口而出说是幼儿安全、教学活动、家长工作、亲子游戏等。当再次问到:“您如何看待观察记录”,他们回答“我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也让老师记录且每周都要检查”;当问到:“您是如何处理记录文本的”。有一位园长说,“我们用红笔把不妥当的地方批注出来”,其他的管理人员说:“我们收回主要是想督促老师记录一日发生的事,也没有其他后续工作,他们也挺辛苦”。

可见,管理者重视幼儿安全、教学、家长工作、亲子游戏等。面对观察记录则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足够重视,主要体现于尚未引导教师学习如何有效观察?观察的意义所在?观察的注意事项?对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组织教师研讨。所以,教师只知道记录的书面格式,具体如何操作,缺乏足够认识,致使观察记录成了固守形式的工作。

四、提高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策略

(一)充实观察记录文本

1. 写明观察内容来源。为了提高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应采用多方主体提供的信息,写明观察内容的缘由,包括:某行为采取措施后是否有改进;验证幼儿屡见发生的问题;与家长交流所得;与其他教师交流验证是否具有共性等。

2. 后继观察设计。根据效果分析确定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有则可以不进行后续设计;如果没有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以此确定后续观察的思路(为什么没有改进?是教育方法不适应还是分析有误?预设下次观察的时间、地点)

(二)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1. 客观描述记录。首先,收集观察内容(录像),请教师观察并做记录。其次,讲解自己的记录与其他老师分享。最后,讲解后,专家及其他教师分析记录内容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所观察内容并总结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

2. 对记录文本各部分,集体讨论。首先,针对记录解释,讨论各自的看法或查找资料用相关理论做出解释。其次,针对记录中幼儿出现的行为、心理活动等问题,进一步讨论,深化为教学、家园合作的启发或提出教育改进策略。

(三)创设宽松、自由交流的环境

瑞吉欧的纪录与观察、解释是交织在一起的。记录最初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但是在解释过程中关注点转到了纪录者的学习过程上,转到了在与其他人比较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观性上。这种变化被看作是一种机会,能够使每个老师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那些自身必须加强和提高的能力。当对儿童的学习纪录被教师个体了解或重新了解、创造或再创造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集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使得知识在许多人的贡献下变得更加广泛而丰富。同时,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对记录的解读权,可以打破或避免个人主义解释的危险。

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重新认识观察记录对幼儿发展、教学改进、家园合作的作用,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至关重要。

注释:

[1]柳剑.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9,9.

[2]虞永平,张惠娟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2.

[3]叶小红.从记录、对话到反思——诠释学取向的儿童观察记录[J].上海教育科研,2005,(7):52.

[4]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

[5]朱家雄,王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00-101.

8.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八

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新投放的材料,来的幼儿仅摆弄几下就不愿意再碰了,教师随时忙着准备新材料。对此,教师们显得很是无奈,有些不知所措。经常抱怨幼儿的注意转换太快,操作活动持续的时间短。“编辫子”这一案例,我们探索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案例反思

案例:在生活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立体的娃娃,娃娃有着长长的头发,是准备给孩子们练习编辩子的,可是只有在刚刚投放的时候有几个女孩子去玩过,过了几天就再也没有人去了。今天,在我的鼓励下沈芸来给娃娃编辫子了,她给娃娃编了两条辫子后准备要走,我上前看了一下她编的辫子发现长短不一样,于是我问她:“哎呀,这个娃娃的辫子不一样长,娃娃有点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呀?沈芸抿了抿小嘴,显然,她被这个问题难倒了。“是拉过的,拉了就变长了”马上有人应答。“我没有拉啊,一拉会断掉的”沈芸说。我接话道:“这样吧,明天如果有人去编辫子的话,就请你去找找这是什么原因,好吗?”第二天,沈芸和宛钱丽同开始给娃娃编辫子,她们一个编得紧,一个编得比较松,编好以后,她们发现编得松辫子就显得长,编得紧,辫子就显得短,当她们发现这个秘密之后,马上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我问:“娃娃的辫子长短老是不一样,除了这个原因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接着又有人去给娃娃编辫子,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因为娃娃的头发是用皱纸做的,所以如果编的时候把“头发”拉得重一点,辫子就会显得长,如果小心一点不用力拉“头发”,轻轻地编辫子,辫子就会显得短一点。他们在编辫子的过程中发现了皱纸是有弹性的,稍稍用力它会变长,但也不能太用力,因为皱纸也是容易断的。

9.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九

区角名:娃娃家

班级:小二班

记录教师:王xx

去娃娃家啦,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是小班孩子对家的寄托,是个温馨的被窝。站在娃娃家门外一眼望去,娃娃家很热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宝宝,并且各有分工,妈妈在厨房辛勤地做饭,为家人准备午餐。爸爸在书房工作,用电脑呢!哥哥在客厅看电视,哦!是小朋友最喜欢看的《熊大熊二》,不时还露出笑脸,今日天气有点热,顺手把空调开了;姐姐在卧室里摆放着洋娃娃呢,是在帮娃娃换衣服、梳头发吧!宝宝在干嘛呢,在睡觉.............

分析与反思

10.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篇十

观察是借助人的感觉器官及其他辅助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地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考察,以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在教育中,广义的观察不仅仅局限于根据一定目的获取相关信息,还包含对这些信息的解释,进而生成教育意义,即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最终使得教育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活动,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与深化。观察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包含着主观选择的主动的活动。观察主体所持的不同的哲学观、观察目的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的角度、内容、解释与生成的教育意义。

一、观察的目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获取有关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样等方面支离破碎的信息,而是获取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的现状及如何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等非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各个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加减乘除”关系,区域之间的拆分或组合,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关系等。根据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教师采取有效的教育应对策略,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不断丰富与深化,最终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深化。

二、观察的角度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再执着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而是将幼儿园区域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一个由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各个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内部各要素等共同组成的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彼此是互生、互利与互补的生态关系。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的角度进行观察,使得生态式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内容更丰富与深入,对信息的解释更深刻与合理,采取的应对性教育策略也更有效。

三、观察的内容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也要观察诸如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的水平如何等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称为常规性观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观察区域活动、非区域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主要包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等现状,和之前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有什么关系;区域活动之前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对幼儿的区域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区域活动中,幼儿哪些经验有待修改、完善、丰富与深化;为何时、如何开展以及开展什么样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提供了哪些信息、信号等等。这方面的观察主要是为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契机、方式与内容,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间割裂与封闭的状态打破了,走向了开放与对话,彼此成为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连续的有机体。教师主要通过这方面的观察,捕捉关于何时、如何开展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与信号,进而促进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观察的解释

观察绝非仅仅是对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生成教育意义,便于接下来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解释表现出了浓厚的开放与对话的特点,将某一方面信息放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中进行解释。例如,同样是解释某一区域活动中某一幼儿活动方面的信息时,不仅要考虑这一特定幼儿发展水平、特点等方面情况,还要考虑这一幼儿在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中的相关经验,这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等等,这样的解释也会更深刻、更合理,这样的解释生成的教育意义也更丰富、更有效。

五、观察的应对

对观察所获信息进行解释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生成教育意义,采取有效教育策略,这即是观察的应对。这是观察促进教育活动不断拓展与深化的—个重要机制与环节,也是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强调观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也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强调教师观察的重要原因。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将区域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是用一种联系的、对话的眼光看待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的应对同样也是如此,通过改善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各要素,进而改善这一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或要素。例如,在一个主题为“伞”的活动中,有一区域活动为装饰伞面,幼儿用一些现成的不同形状与颜色的彩纸装饰伞面,三名幼儿玩了一会儿后,并先后放弃了。教师认为,这些幼儿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活动缺乏足够的挑战性,并最终做出了如下一些应对性教育策略:引导这些幼儿和父母一起注意观察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伞面(区域活动和家庭的互动);或者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伞店(区域活动和社区的互动);在图书区放置一些有关伞和美丽的图片或图画书,并引导幼儿查阅(和其他区域活动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这些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装饰伞面(幼儿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针对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开展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的互动)等等。

总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应对也是立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通过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改善这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改进这一系统中的某一方面。

11.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十一

观察地点:秘密区

实地记录:走进秘密区,东东对陈可颖说:“我有个秘密,我用这个传话筒传到你们的耳朵里。一下子,可颖小朋友就两眼发亮,好奇心激发了出来。所以,在接下的环节,谁愿意经过神奇的传话筒,把秘密送到我的耳朵里?可颖小朋友进取、踊跃地举着小手,急切地要把自我的秘密用传话筒传到教师的耳朵里。你的小秘密愿意告诉自我的好朋友吗?可颖小朋友更是进取主动地和同伴说着秘密。

评析:可颖小朋友以前不喜欢与人交往,不能融入群体。显得比较孤独。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逐步地能主动表达自我的愿望和沟通,逐步地学会与同伴分享等。

12.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十二

年龄:6岁

性别:男

观察时间:20xx.5.10

观察地点:大3班活动室

观察目的

能主动与同伴一齐游戏;有良好的用餐习惯;做事情能有持久性和职责心,关心同伴等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实录

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都选择自我喜欢的地方去完了,泳杰也拿着椅子出去了,他来到了纸牌区,可是没人与他一齐玩。于是他就来了到教室里,看到方友心做在椅子上,就跑过去,在他耳旁说了什么,于是方友心就跟着泳杰去玩纸牌了。在游戏的过程中,方友心经常问泳杰怎样玩,而泳杰就很认真地告诉他,他们两一向玩到游戏的结束。

分析

从本次活动中分析,泳杰初步能邀请同伴和自我进行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互动,并且泳杰是较为主动,还能坚持到游戏的最终。

措施

1、时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

2、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景,给予表扬。

3、让孩子自我介绍与同伴游戏的经验。

效果

13.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十三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设置 材料 指导 评价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游戏活动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区域活动作为儿童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并在原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实践、主动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

1.活动区域设置要体现年龄特点和渐进性。首先,在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他们喜欢的区域,在内容安排上不超越或滞后幼儿的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弱,开辟的活动内容以模仿成人劳动为主;而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半成品材料;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则以智力、竞赛、探索活动为主。其次,考虑到幼儿发展的循序性,小班活动区设置的内容根据情况逐个开放,让幼儿逐步认识各活动区的材料并尝试不同的玩法。中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活动区就能同时全面展开。

2.活动区设置要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将主题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能使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继续进行,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同时巩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验。

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果实,布置农展会。美工区让幼儿制作些螃蟹、菊花等,以悬挂的方式布置立体空间;收集各种关于秋天美丽景色和人们活动的图片,放在语言区一起看看讲讲。丰富有趣的活动给整个主题活动增添了色彩。

3.活动区域的设置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因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域男孩喜欢,有的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区,有的则喜欢美工区,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还会不断地转移。因此,在设置区域时应考虑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二、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

一个分割合理、布局适宜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幼儿专注地进行自主性探索。对小班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具有好模仿、喜重复、情绪易感性等特点,在活动时,更多地采用平行游戏,在分割布局中,设置半开放的格局,便于结合的一些区域可互相邻近,在活动区还可铺上地毯,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式环境中进行游戏。我们为中大班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便于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自由选择、整理活动材料,使他们各方面能力都获得提高。

三、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1.材料投放要体现目的性。区域活动是教学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以本阶段主题目标为依据。

结合“热闹的元宵”主题活动,为了让幼儿感受节日气氛,了解传统節日风俗,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包装纸和制作花灯、元宵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通过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进一步落实主题活动目标。

2.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层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不同的材料。如中班投放的材料以半成品为主,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而给大班就要准备大量的废旧物品,幼儿必须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完成。二是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3.材料提供要体现多功能性。同一材料要能一物多玩,适当变换玩法,就可以玩出新的花样,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区域活动的教师指导

1.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要求我们从活动的台前隐退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充分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样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适时介入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要将外部的操作活动内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一部分,需要一个过程。当孩子在很投入、比较顺利地进行活动时,教师不要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要耐心等待,让孩子获得充分的体验。如果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存在问题,确实需要介入,这时教师才能去寻找最佳的时机进行指导。

3.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每个幼儿在能力发展速度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作为教师应理解并尊重他们,并将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最棒的。只要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不管成功与否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能力较弱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在老师和同伴的指导帮助下习得技能,让他们同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区域活动的有效评价

1.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评价氛围。评价过程作为幼儿分享成功、表现能力并且在讨论中进行升华已有经验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幼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引发幼儿展开讨论。在交流讨论的氛围中,大家不仅对自己活动的区域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了解到其他的区域内容,通过提供一些可靠的有效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14.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十四

实地记录:

冯嘉灏小朋友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子小的小男孩。今日,又到小朋友进区域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小朋友们都选择了自我喜欢的区域。只见,冯嘉灏小朋友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我就问他:“冯嘉灏:你怎样不进区域玩啊?”他看看我,摇摇头,我明白他是胆子有点小,不敢和小朋友一齐玩。于是我说:“我们一齐进区域玩,好不好?”他点点头。

评析:

15.大班区域观察记录 篇十五

游戏要求:1.游戏开始前把游戏卡插入自己想选择的游戏区.2.每个幼儿都要在自己的游戏区内,不能随便乱跑.3.游戏各个区域的幼儿能分工合作,结束后能整理好玩具

观察对象:星光大道,娃娃家

材料投放:衣服, 摇铃,门票,娃娃

16.幼儿阅读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 篇十六

【关键词】阅读 兴趣 适时 样化策略

如何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掌握阅读技能以及视觉、听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呢?

一、运用不同的阅读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一)师幼共同制定阅读规则。

进区人员的安排:区域活动时,按幼儿学号顺序,每天有8位幼儿进阅读区,保证全班幼儿一周都能进一次阅读区。其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可以随时进阅读区。

阅读之花评比栏:在阅读区能够喜欢阅读(能够认真地阅读一至两本图书)、安静阅读(阅读时能够保持安静,有问题可以轻声交谈,不能影响同伴)、分享阅读(区域活动结束之前阅读区有一个分享活动,幼儿轮流和同伴介绍自己看书的内容)的幼儿,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评比,在自己的照片上加盖“阅读之花”(也就是小红花印章),每月根据红花的多少,评比阅读之星。

(二)针对一些故事书籍,教师只讲书的开头或中间,鼓励幼儿自己去图书区找这本书看结尾。

(三)鼓励幼儿自带书籍,并向其他幼儿介绍。

(四)观看与图书相关的动画片,以引起幼儿阅读的愿望。

(五)听和图书相关的故事磁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多样化的指导

(一)适时适当的指导。

阅读区域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细心的观察幼儿阅读时的表现:行为、表情、语言等,分析幼儿的阅读状况及水平,从而判断幼儿内在的需求,适时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如果幼儿游离或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活动之外,出现影响他人阅读活动的负面行为、每天都看同一本书、频繁换书4次以上、不断向同伴询问书中内容,或主动提出需要教师帮助。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二)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平行阅读。

在幼儿区域活动的时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关注阅读区,参与阅读区。幼儿好模仿,教师如果能和幼儿一起看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同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相互交流,讨论情节,适时地追问以及回答幼儿的提问等,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图书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区域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

1.教师及时发现幼儿阅读中的困难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中班幼儿的年龄多在5岁左右,其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图文并茂的图书仍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材料,但同时在图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汉字,为此,在每次阅读区域活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的“新书推荐”,教师选择新投放的图书,简单地向阅读区的幼儿介绍。让幼儿对新投放的图书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在幼儿自主阅读时就会比较轻松,容易读懂了。

2.教师有计划地在阅读区中渗透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1)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愉快的阅读中进行的。从让幼儿知道一页一页看书→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发现页与页内容的联系→能初步地概括每页图书的大致内容。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背景、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恰当地提问等等,使幼儿逐步掌握阅读图画书的基本技能。

如:1.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让幼儿初步明确故事中的角色。提问2.为什么喜欢小花狗?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归纳出一个最主要的情节。3.小花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小兔说什么?让幼儿学会通过角色的表情、动作来想象其语言和行为,在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同时,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掌握。4.找一找哪幅图说的是山羊战胜了大灰狼?让幼儿将语言描述与画面对应起来,回忆和落实对故事主要情节的理解,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

(3)通过轮流讲述调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

教師可建议幼儿:“我们一起合作,每人讲一页,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遍”。这有助于帮助幼儿理解多幅画面,让每个幼儿说自己的理解,听别人的讲述,而且在这种将整本书讲述的合作过程中,不仅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还促进了幼儿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幼儿阅读区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幼儿的阅读伙伴,幼儿不仅爱上了阅读,阅读技能也大大地提高了。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方法等待教师们去发掘,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创新,“阅读之花”将会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 刘定娥.浅谈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

上一篇:写童年的800字议论文下一篇:校园实践活动方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