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调整路径

2024-09-17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调整路径(通用5篇)

1.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调整路径 篇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区及对策

钟全仁韩爱平石柳宁

(河池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阻碍了就业指导的成效。要走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区,需要吸收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更新就业指导理念,加快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进程,构建全程化、立体化、深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功能,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大学就业指导误区对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速推进。在高等教育的扩张和就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尤为突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社会体制的问题,也有毕业生本人的素质、观念的问题;既有高校方面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的问题。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误区和偏差无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找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积极寻找对策,对于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改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误区

高校的就业指导在大学生的整个就业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有业难就”,两难困境困扰着许多毕业生和就业工作者。这些情况都反应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不能跟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凸显了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滞后性,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实际操作上的不灵,还有不少的误区和偏差需要纠正。

(一)简单的给某个岗位(职位)下好与坏的结论。

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相对较肤浅,他们具有从众心理,往往把好岗位定位成大家争着去的、待遇好的、地处经济发达的岗位。就业岗位没有“好”和“坏”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以岗位的好坏来引导毕业生,要帮助大学生从家庭背景、知识技能等方面了解自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潜能有多大。“我”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岗位?适合什么工作环境?哪些职位能能使我就业成功?这就是就业指导要解决的问题。

(二)过分渲染“先就业,后择业”,没有全面深入地引导。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不能否认“先就业,后择业”是就业的初级阶段的主流,也不能否认它在初级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暂时选择就业,也给他们带来烦恼。因为,就业的盲动也带来改变工作环境的冲动,一旦有机会立马跳槽转职,企业成了铁打的营盘,毕业生是流水 1的兵。“骑驴找马看”的就业行为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诚信,也影响到就业市场的秩序。在大学生职业意识渐趋成熟的今天,提倡“先就业,后择业”显现就业指导方法相对滞后,苍白无力的口号得不到毕业生的共鸣。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人事相配、智能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毕业生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三)对毕业生挥舞就业率的大棒。

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招生的时候考生选择学校的标准之一,因此各高校十分重视就业率。与毕业生谈就业率,会使之产生“为了就业率叫我们去就业”的逆反心理。就业指导老师要学会“倾听”毕业生的诉说,与之发生“共情”,沟通拉近距离,尽最大努力取得大多数毕业生的信任,指导大学生科学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四)就业指导工作着重学生择业技巧的培训,轻就业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各高校都纷纷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行就业讲座、开展就业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些指导多注重传授给学生履历制作、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笔试、面试等技术性知识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即教给学生怎样包装自己、推荐自己的技巧,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实战性,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教育和思想教育,没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标准、求职道德、成才道路选择等方面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动上的不一致,引发了就业选择的迷茫、诚信的缺失、职业道德的缺乏。不注重法律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对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知识十分欠缺,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强化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大学生有效维护自己的就业权益,使大学生及时、顺利、充分的就业。

(五)宣染毕业生过高的自我定位。

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不利于就业的顺利实现。每个毕业生都想四年的苦读在毕业时就能马上转化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将自己的择业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出现期望值和能力的矛盾,不利于就业和职业的发展。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择业意愿进行分析,有助于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现行就业政策。让毕业生意识到要从偏重追求工作的好坏、薪水的高低到讲究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与人的匹配,个人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兼修才是毕业生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六)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引导和教育。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压力、家庭、身边的同学、大学生自身心理与生理素质等,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引起一些就业心理误区,导致了他们择业行为的扭曲。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依赖化倾向、从众化倾向和情绪波动化倾向等就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求职成功率,使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高校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误区进行有效的疏导。在就业指导中,要根据大学生择业时所表现出

来的各种心理特点,开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抗挫折教育与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和心理调节的能力,帮助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让毕业生顺利就业。

(七)重视共性的就业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共性的东西,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集体指导是必要的。但是,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也是多元的,每个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择业观念、求职意向、求职技能、岗位需求等方面是有个体差异的。同时,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比较注重就业中的一些共性的东西,群体性指导比较多,缺乏个性化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与当前就业工作人员的缺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是紧密相关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大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个体目标和定位、不同的就业期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走出大学生就业指导误区的对策

(一)吸收国外就业指导的有益成果,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处于自发探索阶段,不少就业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理念的认识肤浅模糊,就业指导观念陈旧,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产生误区的重要原因,成为了制约我国就业指导发展的“瓶颈”。国外就业指导工作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多次发展演变之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形成了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模式。

我们要积极吸收西方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授之以鱼”的就业指导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就业指导理念,把追求人职匹配、人职和谐和追求人生完美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和理念。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平等、互动的模式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帮助大学生追求人生的完美和个性化的生活理念。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加快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加强就业指导的个性化。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指导队伍建设严重落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步伐,落后于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就业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各高校就业工作指导队伍一般只包括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和院系就业辅导员,有的高校也把毕业班的班主任纳入其中。由于就业专职人员严重不足,就业工作人员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和全程服务远远不够,造成了就业指导无法实施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服务,无法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就业工作专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就业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得就业指导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就业指导工作很容易走入误区。

就业指导专业化是国际指导的发展趋势,这要求就业指导手段方法、就业指导内容和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而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化尤为关键。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壮大充实就业指导队伍,建立一支职业化、专

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系统的就业指导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就业知识技巧以及系统的就业伦理规范,用教师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和实践经验去指导和服务学生。有了足够的就业指导教师资源、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还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个性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个人特点加强能力培养,针对具体学生的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需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构建全程化、立体化、深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功能,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

大学生活作为人的生涯历程中一个关键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全程化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创造性、潜能、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铺垫。构建立体化、深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促进就业”的全员化工作创新机制。把就业指导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学生管理等各环节中,在学校思想教育、教学活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中融入就业教育,发挥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就业指导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不断丰富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把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政策解释、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心理辅导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就业指导的内涵和外延。把“授人以渔”和“育人”两种功能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开展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白文龙.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 2003,(4).[2]吴红.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术学报, 2004,(10).[3]李跃军.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误区[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4]高晓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5]刘配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6] 黄少波,张智昱.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及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4(4).[7] 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版,2005,(9).[8]孙连海,赵志玲,陈立峰.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49-50.

2.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调整路径 篇二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存误区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不可以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与积极方面相比,大学生的就业观依然存在部分误区,具体如下:

(一)追求高薪资,不考虑长远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利益对大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除此之外,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薪资收入”依然是衡量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标志。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依然把薪资水平放在重要的考虑因素上。盲目追求薪资,错失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表现出的首要问题。

(二)追求稳定工作,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大学生把眼光停留在一些如“学校”、“公务员”、“科研机构”等机关事业单位上,认为这些单位“稳定”、“地位高”并且有学习、培训和提拔重用的机会。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缺乏开拓精神是大学生就业观上存在的重要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部分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工作时,主要看该工作是否满足自我物质、精神追求。很少选择社会、国家亟需人才的岗位,如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乡村支教等。这样的思维方式也造成当代大学生很难融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滋生跳槽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三)认为就业形势较好,高不成低不就

继2015年“史上更难就业季”的落幕,2016年“史上最难就业季”随之而来。对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国内人才市场来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在整体就业环境堪忧的情况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用人的选择上也比过去更加谨慎。然而,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过于自信,对就业形势又过于乐观,导致在就业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就业时,简历和面试经验都难以达到意向单位的招聘要求。此外,部分学生还抱着“好单位在后面”的心里,不愿意去应聘与预期值相差大的单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

(四)较强的从众心理,被动就业

在就业选择中缺乏主见,存在从众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就业问题中表现为缺乏主见,就业观为他人或舆论所左右,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事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1]。不对招聘单位进行具体客观的分析,不理智判断自身是否适合,亦步亦趋,跟着感觉走、跟着媒体走、跟着身边同学走是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的主要趋势。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缺乏果断的决策能力。在职业的选择上面,不依靠自身的优势,而是依靠于父母、老师等长辈的意见。也有很多同学希望依赖于家庭背景或者社会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这种失去主动性的就业方式,使大学生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

(一)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2]。虽然国家提倡“自主择业”,但是自主择业并不意味着国家政策失去调控、约束和导向功能。国家政策中的就业制度、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人事制度都会影响就业形势,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属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它由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模式所决定[3]。经济增长速度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有较大影响。有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发展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尽管会出现周期性的就业不足,但总体就业人数随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均衡度和经济待遇也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

(三)个人因素

国家政策、经济因素和高校教育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客观因素,从主观上来讲,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价值取向、个人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观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在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下形成的关于未来从事职业种类、发展方向灯的预想和追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价值取向则是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对于价值目标、地域行业选择、工作环境选择等不同的排序,该排序直接反映大学生的就业观。而个人能力包括英语能力、创新能力、执行力、表达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根据个人擅长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形成不同的就业选择。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学校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培训”、“团体辅导”等培训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挖掘学生性格中的优势,及时消除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点,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就业竞争中。此外,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还要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盲目追求薪资不考虑长远发展,更要结合个人爱好。

(二)培养学生就业紧迫感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或日常谈心谈话工作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尤其要意识到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让学生做到看清就业形势、摒弃就业歧视、努力创造机遇、积极就业上岗。

在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时,要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能好高骛远、依赖性强和理想化。

(三)鼓励学生勇于扎根基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的来临和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已无法容纳更多的大学生,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4]。

作为高校教师,要根据国家人才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基层,增强基层就业意识。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仅考虑到个人发展也要考虑国家需求,要勇于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此外,要客观给学生分析基层就业情况,基层虽然条件艰苦,但却是一个可实现自我才能的广阔平台,更是大学生增长阅历、提升自我的沃土。

(四)强化学生自主创业观念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创业来实现职业梦想。创业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加阅历,还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让学生踏上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5]。

在学校开展“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欲望,还能挖掘学生们的创业潜能,让学生了解创业、喜欢创业。

(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把诚信意识放在第一位,经得起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考验,让自己不仅能脚踏实地做事,更能诚实守信做人。

总结

大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避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追求高薪,追求稳定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较强的从众心理和不诚信就业等现象。作为高校教师,更要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根据原因落实相应的对策,如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有就业紧迫感、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和重视诚信等,让大学生走出就业误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妍,钟小川.高校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化.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61-63页.

[2]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07期,28-34页.

[3]郝欣丽,刘涛.论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教育教学,2014年第6期,127-128页.

[4]曾继平.关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几点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12期,108-110页.

3.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难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就业岗位较多, 但是技术含量比较低, 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中高端产业缺失, 从而难以提供成规模、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并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 迫使许多高校为了保护自身的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与此同时, 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 而变成了大众化的平民教育。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主干专业与非主干专业就业不平衡

石油石化系统近几年接收毕业生逐年减少, 系统外的地方企业来校招聘也以主干专业居多, 非主干专业需求量很少。主干专业自然状态下的就业需求好于非主干专业, 我校非主干专业毕业生数量占总数的一多半。

(二)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自近几年以来, 陆续开始有一些新专业的毕业生, 今年新增4个专业的毕业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日贸易)), 新增长线专业社会需求不旺, 新增语言类、基础学科专业以及文科专业就业相对较差。这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就业率突破的一个瓶颈。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 全员参与不够

在我校, 就业工作依然由就业处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同志负责,机关、院系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率高低没有切实感受, 自己也没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很少关心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依存关系。就业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就是我们教师生存、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我们学校教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体制上也存在着问题。如何发挥和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发挥校内潜在资源促进就业,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严峻,但我们不应过分悲观。大学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政府、高校、社会和家长也应对大学毕业生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一)政府应通过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有效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 只能依靠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 对于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明显作用。新推出的十大措施中蕴藏着巨大机遇, 比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铁道、航空类毕业生就业构成巨大优势,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对医学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我校为例, 我校党政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首先,做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和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 发挥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以及组织、协调作用, 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 , 形成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把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其次,做大就业市场开发工程。稳固、有效的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 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才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借助四方共建之契机和六十年校庆之东风, 在巩固原有石油石化就业市场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中海油就业市场, 同时不断开拓我校毕业生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就业市场, 充分发掘校友资源,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按照“分布、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人才市场的重点培育, 形成我校就业市场城市群、行业群。同时实施“请进来”战略, 做好企业来校招聘的接待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工作。

第三,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 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 提高毕业生的主动就业能力。以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 做好各项业务办理、咨询等项工作。

最后, 做暖就业帮扶工程。我校贫困生人数在全省排在前列, 這些毕业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特困生。学校领导带头, 每人和一名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本学院特困生。招生就业处每人帮扶一名特困生。争取更多的教职工和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

(三)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打造良好氛围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该进一步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严格地说,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因为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抹杀高等教育的功绩。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积压现象只是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 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各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能夸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程度, 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通过正面宣传报道, 帮助广大大学毕业生正视社会现实, 转变就业观念,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四)家长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正确导向和帮助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 期望他们能够当上官, 谋求一官半职。这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 学生找到一个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和理想的工作。金融危机下, 每一家长都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毕业生找准定位, 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保持择业与就业心态。鼓励孩子到中小城市就业, 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 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 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五)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该从 “天之骄子” 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丢掉“精英” 意识, 放下架子, 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 , 低姿态进入社会, 先就业后择业, 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后, 再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 在大学期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业务和心理素质, 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 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耀辉.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J].中国经济周刊,2009(5)

②王磊磊,刘先树,黄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探究[J].技术与市场,2008(12)

③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4.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调整路径 篇四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5.当前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调整路径 篇五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570万,2009年突破了610万,2010年6月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供求关系的偏离值却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大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这对于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应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才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观念

(一)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标准中,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这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去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开眼界,改变观念,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实惠所迷惑。

(二)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很多同学认为择业时,一定要选择规模最大的一些公司与企业,认为它们经营失利或倒闭的可能性小。其实,在选择时应当着重去看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与综合实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客观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三)认为没有“后门”,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一些大学生受到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好的职业与部门只是吸收一些关系户,如果家里、亲戚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很难攀其高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各地均引进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与敬业精神的竞争,而不是“关系”的竞争。只要自己有才华,爱岗又敬业,理想的职业一定能很快找到。相反,那些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个好职业的人,是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四)一定要去大都市工作

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首选应该是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美如花园、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在那里才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试想,大家全选择在上海工作,而我国拥有那么多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他地方谁去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处处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每个地方均衡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择业时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涌,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考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由于自赏,过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特殊就业群体,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一些认为自己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有最理想的职业或单位找上门来,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这一中间环节,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坐以等待良好时机,这样往往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客观评价自我,顺应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积极参与选择与被选择,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障碍及其调整

(一)大学生面对就业常常会出现以下心理障碍

就业忧患和恐惧心理。就业忧患是由于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应付社会,面临选择职业,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选择过程中患得患失,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溜儿的盲从心理。有些学生择业时表现出极端化,心理受多重择业因素困扰,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冷静、自控能力、表现出心情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

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学习成绩好的对自己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所以对择业有自负、挑剔的心理;而成绩平平或差点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则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对自身条件缺乏信心,内心十分焦虑,不敢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采取被动的态度。

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存在思维定式,他们用过去职业门类的老观念,凭借已有定势思考问题,找工作也一定要专业对口,结果失去很多机会,也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求稳求全也会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果断性。

(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态调整

正视现实。就业难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敢于承认和面对现实,这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面对招聘单位,大学生既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为被一两个招聘单位拒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职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业不一定会一步到位,从小事做起也有成大事的可能,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培养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对于即将毕业或已经开始择职谋业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

培养坚强的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顽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也应该面对挫折不气馁。

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的心理调适,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弱化、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问题、从容择业、顺利就业。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

(一)升学与就业,如何选择

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继续升学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后直接选择升学相对于就业后在去升学,会容易许多。而选择就业,可以立即获得收入和工作经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在做出选择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动机问题,学习目标问题,学习兴趣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了解自身性格、兴趣、专业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优势之后,再去选择,就会比较清楚了。

(二)自主创业,是否适合对于毕业后想要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问题、场地问题、管理能力问题、经营能力问题和社会经验等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一定要理性认识自主创业。创业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是鼓动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更不是放弃专业所学去创业,而是通过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目的。走出校门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拓宽就业途径。所以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还要看时机和自身的内外部条件是否适合,再去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九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教研活动计划下一篇:入学教育之教材分析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