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备考总结(共10篇)
1.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篇一
高考政治考点知识
1考点: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之所以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以工农两个阶级的联盟为我国政权的基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工农联盟代表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但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实基础,而且表明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充分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就不可能对被统治阶级实行强有力的专政;不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就难以得到保障。
2考点: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在于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
3考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考点: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的宪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突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实行依法治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5考点:了解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主要有: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6考点: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甚大和准则的。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政治自由(这一自由主要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公民应当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
1.市场调节
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有利于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2、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市场秩序
A、市场秩序、市场作用和市场规则的关系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B、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国家:
(1)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 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遵守市场规则;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市场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意义:
(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含义: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篇二
一、任务:查找问题,自我完善。
冲刺阶段的复习目标是克服盲点,破解难点,总结答题规律,将基本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为此,学生在复习中,要学会分析自我,总结自我。比如,可整理以前的作业、练习,并对其进行归类,这样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进行集中练习。另外,在课堂上要与老师的教学进程同步,排除自身困难;在课下, 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新的复习目标,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既能不断完善自己,又能减少慌乱情绪,还能在自我目标的推动下有更大动力。
二、记准:回归教材,整合提高。
高考试题的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内容,试题的切入点和视角会千变万化,但解答的要求和内容却在课本内。为此学生要学会回归教材, 对主干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要做到能有序地储藏知识和按照需要合理地抽取知识,对重点知识和突出的关键词要有意识地背诵和默写, 重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具体做法如下:
1.熟悉教材目录,明确知识范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常常以教材的目录或次目录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试题材料回答。因此,只有熟悉每一模块中的目录,才能科学提取试题信息和准确调动知识,然后生成正确答案。 如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愿意同本地区各国携手实现亚太美好梦想的理论依据。此题涉及《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国际新秩序、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知识。
2.准确区分易混易错知识。针对常考点进行易混易错知识的归类,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失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如:《政治生活》中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等易错易混点。
3.准确把握原理性知识。要全面把握原理的范围、内容、层次、方法论要求。
4.整合行为主体知识。以教材中的行为主体为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如要求回答政府去做某件事,则可能涉及《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点有:第1课,对通货膨胀和汇率的控制;第2课,稳定物价;第3课, 促进消费;第4课,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5课,促进就业的措施;第7课,促进分配公平;第8课,发挥财政的作用、税目和税率的制定;第9课,市场秩序和宏观调控;第10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整合问题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促进消费” 这一现实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合:
(1)“是什么”: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消费增长倾斜;2015年政府要积极推动引导性的消费工程,如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促进消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2)“为什么”:1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现实意义———发展多样性和个性化消费的经济意义。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信息消费、 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为不同层次居民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第三,绿色消费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3)“怎么做”:1对国家而言,第一,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就业率,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从根本上提高消费水平;第二,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物价;第三,积极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第四,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鼓励适度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第六,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第七,引导新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2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3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活用:透析热点,学以致用。
高考政治试题总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常常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力求找到高考命题的最佳切入点。如关于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热点,在了解“新常态”背景的前提下,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在应对经济新常态中怎样发挥作用。
3.说明企业应怎样适应经济新常态,谋求更好发展。
2014年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经济新常态(调结构、 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改革进行时(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金并轨促进社会公平)、“打虎拍蝇”(反腐败)、中央召开文艺座谈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保护好文化遗产、中国成功举办APEC北京会议(亚太梦、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战略、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设立、“沪港通”顺利开通、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
四、规范:科学训练,规范答题。
高考文综考试中,政治题一般放在最后,学生常出现时间掌控不好、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复习冲刺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50分钟内完成高考政治题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精选模拟题(也可用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纠正答题的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顺序、答题技巧。需要特别注意对主观题的训练,学生要养成先读题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角度,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的习惯。答题要先写个提纲,这样可避免答案重复、避免要点不够、避免不着边际。答案要点要兼顾原理+ 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增分点三个方面的统一。字迹书写要整洁,以获取阅卷老师的印象分。
五、心态:调控心态,自信应对。
高考不单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其心理上的考验,因此,冲刺阶段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尤为重要。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定位过高,就会焦躁不安;定位过低,反而失去动力。要接纳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接受它。
2.不要一味考虑某一次模拟训练得了多少分,重要的是要寻找这一次训练失分的原因,找到自我薄弱点,加以突破。
3.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成功的“推进剂”。每天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定成功”“我努力,我收获,我进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尽量想着好的方面,让思维积极起来。
4.适当的压力是好的,不要过分夸大某些不良心理的表现,认为自己有严重心理问题而产生恐慌。
3.高考政治的复习备考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考;复习备考;科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4-01
进入高三,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时间紧张,但复习内容却非常庞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有大的提高,是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会统筹安排,做到事半功倍
高三的整个复习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巩固、教法学法的设计实施、试题的精选精练,也包括时间的分配安排、心理的调整疏导。其中高三阶段时间的分配貌似不重要,却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既是保证复习效果的客观要求,也是复习工作有的放矢、步步为营的前提条件。
第一阶段: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最多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经济常识》是整个政治教学中内容最多,学生问题最多的部分,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应有所倾斜。教师在复习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管是复习企业、三大产业,还是财政、税收、银行;不管是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握这一点,就能对经济常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具体的概念、原理大有帮助。通过明确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哲学常识》的复习相对容易,内容整齐,逻辑严密,清晰明确。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哲学常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内容的逻辑体系都是由观点、原理到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 这也恰恰说明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政治常识》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国家制度这个核心展开,体系清楚,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通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政治现象,明确学生的国家观念,强化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配合进行同步的强化训练。比如每节课针对已复习的内容训练一些单选题或者材料题,要求题目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第二阶段:配合订阅的《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和相关资料 ,进行热点专题的讲解。专题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民生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整合学科内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将政治、经济、哲学学科内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科内综合;将政治、历史、地理融合在一起,实现文科大综合;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糅合在一起,精选精炼。通过综合训练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复习工作仍以回归课本为主,总结整理讲过的、做过的试题,反思错题,再做原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方法,做好答疑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掌握答题技巧,高效规范备考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整个复习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成功备考大有裨益。
关于审题:学会审题是准确做答的前提条件,造成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细、不清,不分主次。审题包括两个方面:审材料和审设问。审材料就是通过仔细阅读已给的背景材料,分析和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不管何种题型找到主体最重要,哲学常识试题重在抓住关键词句。审设问就是明确设问要求,判断命题意图,确定知识范围,这样便可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如果能做到正确审题,有了清晰的思维过程,做答便可一挥而就,顺理成章。
关于做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字是语言、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直接影响到文字表达的条理性和规范性。但仅仅停留在思考这个阶段还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动笔阐述才能真正检验思维是否缜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使用学科术语答题的规范和技巧。所以,教师要挑选难易恰当、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动笔去写,由老师纠正表述中的错误,再进行总结讲解,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倾向,也使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表述更加准确、规范、透彻、全面。完成材料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以观点原理为依据,联系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切忌将观点与材料相割裂;2.注意答题的层次性,学会分段分行,清晰明了,力求全面准确;3.书写要规范整齐,保持卷面干净美观。
4.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篇四
(高三政治备课组 甘德豪)
2017年12月21日 2017年12月15至17日,我校高三政治老师参加了由来宾市教育局牵头组织、玉林市主办的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政治试题分析暨2018年备考培训会。
一、培训概况
本次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大项:一是听取江西金太阳集团请来的高中政治教育界的泰斗——全国著名专家学者、郑州外语学校著名的的政治教师李旭老师讲学,主讲“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政治试题分析暨2018年备考建议”;二是听取来宾市来高、地高名师们的备考经验和方法。
二、培训的感受
整个培训下来,我校政治老师都感觉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1、明确到政治高考的总体意向:
2、明确到政治高考内容相对稳定:(1)内容范围不变
(2)基本题型、题量、赋分不变(3)选择题仍为单科试题(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
(4)主观题仍为学科内综合
(5)呈现方式基本稳定:选择题仍为单项选择(四选一)和两两组合式选择。主观题仍为 同一背景材料考查学科内2个模块内容,4个模块各一问,最后一
个开发性设问。
3、2017年全国Ⅲ卷政治试题带来的备考启示: “一注重”:注重基础知识、核心知识 “三突出”:
1、突出政治学科特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
2、突出政治学科能力(描述与阐释、判断与评价、分析与综合)
3、突出政治学科功能(实际运用、没有一道纯粹考查识记的)
三、我校的备考措施
借鉴专家学者们的建议,我校高三政治组共同讨论最后决定下来我们今后的备考措施:
1、一轮复习重基础,巩固基础知识,利用课代表将读、写、背诵高考重点知识落到实处,重点背诵以下高考重点内容: ◆《经济生活》(7个重点考点)
Ⅰ.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
Ⅱ.生产与消费
Ⅲ.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涉及兼并破产)
Ⅳ.效率与公平
Ⅴ.财政的作用
Ⅵ.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调结构)
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政治生活》(5个重点考点)Ⅰ.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Ⅱ.政府的职能、责任和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Ⅵ.中共的领导及政党制度(涉及人民政协的职能、主题)
Ⅴ.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文化生活》(6个重点考点)Ⅰ.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塑造功能 Ⅱ.文化的多样性 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Ⅳ.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
Ⅵ.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 《生活与哲学》(9个重点考点)Ⅰ.世界的物质性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Ⅱ.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Ⅲ.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Ⅳ.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
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及方法论 Ⅶ.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重视:辩证否定观)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方法论
Ⅸ.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
一轮复习计划在本学期期末考试前进行完毕,期间从我校的工作安排上进行阶段性周考,出题老师将精选内容进行考察,及时改试卷,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绕后帮助他们改错纠错知识点。
2、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理顺高考知识体系。(来宾四中政治2018届高三高考备考会 第页 总结)3、2018年2月至6月前,进行二轮复习,二轮复习重能力。我校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观题答题不规范,利用二轮复习巩固重点知识,规范答题模式。
4、提高学生主观题审题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如何审题,方法如下:
(1)审设问① 材料限定② 知识限定③ 角度限定④ 主体限定⑤ 内容限定
(2)审材料① 宏观:关注话题、中心立意 ② 中观:划分层次、相关知识 ③ 微观:关键词句、对应知识(3)审意图
5、练真题。练习2013年到2017年全国卷高考题。
5.2016高考政治复习备考方案 篇五
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注高考,明确高考目标及要求,从整体上系统复习高中政治所学内容,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复习模式。
二、工作重点:
1、认真研究2015年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近三年高考试卷、新课程标准,把握高考知识考查范围、高考能力要求、总结高考特点、预测高考动态。
2、做好第一轮高考复习工作,力争考点知识的详细讲解与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主干知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轮到位。挖掘考点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进行知识的延伸与迁移,关注它们与现实生活、时政热点的联系。并辅助以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力争每节课有练习,目标生的练习每两天详细批阅一次,以达到激活考点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课堂上精讲,留有时间让学生参与思考,做题训练。
3、在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关注政治学科高考应该具备的十项能力逐一对照与落实到位。
三、备考措施:
1、合理分配时间,高质量完成复习任务。我们政治备课组初步计划政治科目进行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我们计划从2015年8月开始到2016年2月底结束,任务是完成254个知识考点的详细复习。帮助学生进行各知识点的积累、整理和拓展,让学生储备知识库藏,以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随时取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能够比较系统化,从对知识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提高政治学习的能力。第二轮复习我们计划在2016年3月份开始到5月初结束。主要给学生讲重点、抓关键,突破热点,构建专题知识网络,强化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精选或组编仿真模拟试题,组织学生做套题,提高分析试题与解题能力,使学生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有一个较大提高,基本与高考要求相适应。第三轮复习我们计划在2016年5月初到时2016年6月2日结束,以学生自查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教师辅导答疑为主要授课形式,指导学生自查补缺,回归课本。同时注重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训练,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能得到有效发挥,开展应试技能、技巧指导。
2、选材恰当,以提高备考的质量。
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计划在课堂探究问题的选材上主要以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为对象,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感受高考,认识高考,模仿高考,从而探索高考,实践高考,创新高考。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计划在课堂探究问题的选材上主要以本的热点、重点材料为对象,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感悟生活、理解生活、解释生活、分析生活,让高考政治知识点与生活逐步接轨。
3、坚持每周晚自习章节测试制度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要及时进行巩固,我们本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晚自习每周一测(每周晚自习进行章节测试)、每月一考(根据情况有时是单元、有时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全部检测),并做好分析总结工作,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夯实学生基础,使备考工作真正起到实效。
4、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树立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不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抓好整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两类学生的工作:一是尖子生的成绩稳定提高工作。二是抓好临界生特别是偏科生的转化工作,力争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计划在每次晚自习测试完后,都要对成绩靠后的学生询问指导。在第二轮复习时更要对临界生的指导。
5、坚持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制度,针对教学问题群策群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法。
高二政治备课小组
6.高考政治备考:哲学常识答题技巧 篇六
1.世界是物质的,凡是题中出现思想、道德、精神、理论、真理、“三讲”、“双思”、“三观”等关键词,都符合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是运动的,凡是物质都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凡是物质的运动都有其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左右关系,都符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5.事物是发展的,凡是分析事物的前后关系,都符合发展原理,核心是量变与质变。
6.事物是矛盾的,凡是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都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上即一分为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7.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凡是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8.价值规律,凡是经济类问题都符合价值规律。
答题中常出现的失误: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У哪谌荩质胱质薰兀木砝鲜Σ换嵋蛭透阃榉值摹?/p>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拿这个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7.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篇七
各个学校对于每一年高考复习都配备一些辅助性资料, 且资料的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集合大部分的资料就会发现都是对于课本知识的复述、分析以及基本知识的初步归纳升华, 而且这一方面内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一轮复习备考最重要的还是对课本的把握。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并使用课本呢?又需要对于学生做出怎样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呢?本文浅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与同仁们商榷。
一、“通读”和“熟读”
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内容包括四本必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在复习中首先应当做到“通读”课本。四个必修模块各自有四个单元———大致什么体系;还包括九到十二课不等具体内容———大致什么知识要点难点;每一课有两个框题的课时教学———大致什么内容。在复习开始时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那就必须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本, 这一步骤主要使用目录学习法。但是“通读”仅仅是对课本了解一个大概, 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做到“熟读”。复习时间相对紧凑, 每一个模块先期复习都是自成体系, 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梳理基础知识, “熟读”完全可以做到。“熟读”是在看清知晓主干脉络的基础上, 熟悉知识的枝枝桠桠, 对整个模块形成熟悉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 “熟读”环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读目录进而读课题的方法, 以目录为纲, 再进行细节知识的补充完善, 进行体系图的填充效果比较好。当然在设计填充式体系图时, 教师要注意对重难点, 高考必考点、常考点多做设计, 来龙去脉都要体现。经过这样的两读, 学生起码对课本做到了知识上的熟悉和心理上的重视, 对于下一步的深入复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熟读”侧重于读框题、读课文, 相对而言复习量很大, 点多且细, 要沉得下心付出辛苦才会有好的收获, 所以教师还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 多做积极的心理暗示, 引导学生多做成功的心理体验, 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 我们开始的就是“打地基”的工作。高考“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课本, 离开了这个“宗”我们的复习也就失去了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精读”和“点读”
第一步对课本的使用强调概括性和基础性, 提纲挈领, 而第二步要比之更具有关键性, 能否做到第三部的升华与提炼全看这一步的落实。在梳理每一课知识后, 我们就要对应近年来的高考题目找出高考必考点、常考点和易考点 (一般以近三年为主, 适当扩展到近五年) , 之后再进行“精读”, 做到对这些考点透彻地认知和理解,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明了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精要意义。这个环节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但是大量的整理归类使学生的复习方向很明确, 使用课本“精读”时也事半功倍。例如必修四中对于“物质”概念的“精读”。明确它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哲学性概括归纳;它与具体物质形态的联系与区别;它的唯一特性、固有属性, 等等。“精读”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模块考点做好整理和标记, 以备学生展开有的放矢的“精读”。在这样的工作之后, 学生对于课本的认知又上了关键的一个层次, 应对各类型考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有了量的积累。“点读”是与“精读”相配合, 将课本中关键考点再“悟”再“读”, 分出一级、二级甚至三级考点来, 越是高考考查频繁越是级别高越需要“点读”以强化之。“点读”中所做的工作实质上已经有了归纳升华的意思, 将每一个必修模块中的要点进行“点读”的归纳, 形成若干个知识节点或者小的知识体系框架, 这些框架是有别于第一轮“通读”、“熟读”的, 更多地强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拓展, 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三、“拆读”和“联读”
一拆一合, 最后的步骤是为了适应高考试题中体现出的学科内综合, 主要还是四个模块之间有关联知识的整合提炼。首先将各个模块以知识节点的形式“拆分”。例如必修二拆分为不同主体来归纳:政府, 中国共产党, 公民, 主权国家, 等等;必修四拆分为不同理论块来归纳: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等等。拆分后精细化知识构成, 尽量完整归纳, 为下一步“联读”做好准备。“联读”已是高考备考中质的飞跃一环了, 这一步中要将四个模块整合, 针对某一主体或者行为进行学科内的综合分析和应答。例如2012年高考题目38: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可见, 学科内综合考查时, 对于知识的要求较高, 如果日常复习我们可以做到“拆读”并“联读”, 将相关的主体或行为从四个模块各个角度都可以进行分析和解答, 那么到高考应对时自然是得心应手了。最后一步的课本使用量已经变小, 但是经过了大量的训练学生还是要回归课本去整理归纳, 强化对于重点要点的全面认知。
新课改之后, 虽然高考越来越偏向于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掌握, 而一味地进行题海训练和思路拓展, 能力从何而来呢?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 素质又从何谈起?高考复习备考是一项繁重又细密的工作, 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但在重重的纷繁的准备中, 课本无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围绕课本展开的工作才是把握高考考纲的关键, “读”好课本才是我们高考制胜的“法宝”。
摘要:高考第一轮基础复习中, 主要进行课本知识梳理, 强化学生对于课本的整体认知、细节掌握, 为之后进行的能力提高做好准备。因此, 对于课本的使用引发思考, 也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从个人的得失经验出发, 浅谈不同阶段的六种“读法”, 对于必修课本的使用既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又体现能力的培养提高。重视课本的“读法”指导, 将为学生的后期复习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8.高考政治备考总结 篇八
明确时政热点,一方面对热点问题及与之相联系的材料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把握,避免陌生感。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从整体上把握热点,搞清楚各个热点间的内在关系。如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各个热点专题也都贯穿着这一主线。
有些同学经常觉得高考考查的热点与平时复习准备的大量热点之间不相符合,很多热点都没有考到,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对热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把握。其实在高考中,很多题目往往同时是几个热点的载体,如对“三农”问题的考查何尝不是体现了和谐社会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呢?
二、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如今,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夯实基础,方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再新颖的题目也就是靠基础知识来解决的。
对基础知识的链接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因为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时,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和精神。
三、提高审题答题能力。实践证明,思维能力对答题来说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学在学习时基本知识的背诵和记忆积累很丰富,却难以在面对问题时准确把握知识,在答题时或答非所问,或难以做到完整、有层次,这大多是由于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水平不高造成的。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考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笔头表达体现的,考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审题和答题能力上。因此,同学们要加强自身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题目反复训练对试题的分析、理解、构思、作答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得到发挥。◆(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中学)
9.2014年高考时事政治备考资料 篇九
一、教育公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人获得优质教育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种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因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现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渠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的教育健康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
二、城镇化
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报告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李克强表示,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三、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
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
四、生态环境
首次强调出重拳治理雾霾
报告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报告特别指出,要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lO)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分复杂且具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利害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弊端的举措,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一年多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在长期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是合理的。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减少考试科目、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思考的,也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
10.高考政治复习指导和备考策略 篇十
在第一轮复习中 ,考生应尽快熟悉考试模式、性质、形式、特点及要求 , 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作出及时的调整。
1. 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考试特点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进行近几年的综合能力测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单科试题对比 ,不难发现 ,不论试题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具体表现在:
①试题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 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 ,所强调的能力 ,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 , 综合能力考试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 一般智力 或一般能力,它测试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它又相对独立于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②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不同。无论是文理小综合或大综合测试 ,I卷均采用单项选择题 ,取消了单科考试中的不定项选择题 :Ⅱ卷取消了单科考试题型中的辨析题和论述题 ,只剩下了问答题一种形式。政治学科试题量急剧减少 ,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变小 ,且知识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均 ,但单题的分值却大大增加。试题取消了纯时政题 , 考试的侧重点逐步趋向多学科的综合。政治试题仍然以大量的热点问题为载体进行命题 ,但一些次热点问题也常见卷面。在考查能力上 ,更加凸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试题的综合上 ,无论是第 I 卷选择题还是第 Ⅱ卷问答题 ,均采用了组合式设计 , 即以 一材多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它需要考生用学科内外的知识渗透交分析 ,综合考查的力度逐渐加大 ,在评分标准上也更加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2. 立足学科基础 ,注重学科能力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有人认为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 而且每科涉及的题量小 ,考查的知识点少 ,知识的覆盖面窄 ,因而只需要抓重点、热点就行 , 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复习,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再也不重要了。
然而 , 恰恰相反 , 题目学科要求的模糊性就是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学科准确性。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 ,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 ,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教育部文件也早就明确指出:综合能力测试 , 决不应打乱目前的教学安排而新搞一套 ,新设一门综合学科飞综合能力考试所测试的 ,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是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飞综合测试主要号号查学生 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 , 以及运用学科知识 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 , 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 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 , 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 , 人为地断章取义 , 分割支解 ,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 ,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没有知识 , 绝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更何况综合测试部分只占到整个试卷分值的 20%, 单科知识仍占考试的 80% 。而且随着单题分值的大幅度增加 , 使学生每错一题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高考政治复习指导与备考策略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
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 , 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 ,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 , 即教材艾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 , 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 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 ,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 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另外 ,在第一轮复习中 , 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 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 ,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 , 从 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 加强知识整合 , 构建知识网络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 , 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 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 , 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 , 所强调的能力 , 主要是学习能力 , 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 ,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 ,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例如 , 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 , 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另外 , 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 , 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 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 还要挖掘它们 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 , 对于每个知识内容 , 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 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 ,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 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章节界限 ,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 , 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 , 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 以不变 应万变的能力。
高考物理第一轮备考策略
克制基础知识薄弱对策
对于基础薄弱,在低年级时物理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困难是跟不上班级正常的复习进度,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课上课下都很吃力,没有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效率低,学习热情不高。大多物理生在面对上述状况时,往往是消极防御,而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出击。
第一,预习和完成作业的关系。这里说的预习是指在新一章复习之前,把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看书或笔记,最大限度地回忆起来,好处在于通过预习可以跟上正常的复习进度。这里的作业是指老师第二天要讲的习题,如果确保完成作业,第二天听课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收获。如果时间确实来不及,可以有选择地放弃一部分作业,但预习无论如何不能少。
第二,当前知识和以前知识的关系。课上学当前的、课下补以前的,这样做往往效果不明显。这时一定要稳定心态,集中优势兵力打包围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基础差的学生起点较低,因此上升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制订合理的短期目标,不贪多、不求全,在不知不觉中物理成绩就会向上走。
克服成绩下滑对策
对于如何克服物理成绩下滑,具体的困难是无法接受成绩不断下滑的事实,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动摇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我认为应首先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分析出现成绩下滑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果是个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导致成绩下滑,应多在主观上强调集中精力多下工夫;如果是学习方法没有调整到高三复习课的方法上来,而仍然停留在新课学习的方法上,应尝试调整学习方法。
【高考政治备考总结】推荐阅读:
2009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经验总结09-07
浅析高考政治学科备考策略09-16
(备考2014)2014年高考政治 7月时事评论精粹 如何看待“昆山惨剧”问题素材09-15
高考政治审题解题总结-政治试题08-24
高考政治学科总结07-20
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10-01
高考政治两会07-15
高考政治记忆技巧08-19
高考政治复习框架10-10
试卷2000年高考政治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