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2024-06-28

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共13篇)

1.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一

晋江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选观摩活动(第二阶段)

2013年11月14日,晋江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选观摩活动(第二阶段)在金井毓英中心小学举行。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学校,校园环境如此温馨,孩子们可爱帅气的校服、朝气蓬勃的笑脸是如此的迷人。

参加此次晋江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选观摩活动的老师们都是通过层层考验,才站上了这个舞台。听完老师们一堂堂精彩的课堂演绎,真是受益匪浅,我心中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我的收获更是丰盈的。各位老师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堂精彩有趣的科学课堂,唤醒了孩子们一颗颗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别具一格的有趣的科学发现。在师生密切的互动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紧跟着老师的引导在提升,爱科学、学科学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2.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二

一、知识与能力

“只有事实性资料和基于事实的理论可以在学术圈中积累, 而观念不可积累, 而更可能产生分歧。”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的报告指出:“只会定性的分析、定性的去认识事物, 还不行, 还不能达到认识的深刻化。”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让学生感受浮力:“将小船和泡沫塑料往水中压, 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书上的这段论述在本单元第5课《浮力》中出现, 有点太迟了, 浮力与沉和浮关系十分紧密, 讨论后者没法绕过“浮力”。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已可初步涉及, 在后面第5课出现有点故弄玄虚。其实在作定量研究之时只需点一下就可, 前面更早揭示, 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在第2课探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在探究过程中, 体积与重量的变化, 对于沉浮影响, 有了“浮力”这一概念, 可以更好地表达。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知识与能力的交互作用, 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 出现探究结论已知化。否则, 既浪费时间, 又影响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 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数学或试验方面的技巧, 而得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 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

二、完整与“留白”

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是求真的重要体现。在科学探究中, 对实验公平性的重视, 对数据真实性的强调, 是科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 “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对于这一问题, 老师在上一堂课上就可完成相关准备, 并只能在上一课作好相关准备, 才能看到杯子底部盐的析出。对于“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的探究, 相关实验要点, 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因为酒精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探究实验的白色颗粒是否是食盐?能溶于水吗?对此有学生认为这就是上节课溶解的食盐, 虽然在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存在异同。但也有个别学生提出会不会是其他物质, 溶解在水中?如何来判定是什么物质呢?老师可肯定他的想法, 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该如何来分析这中间的物质———适当地“留白”, 创设了一个更大的探究空间。这是比探究活动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更重要的成果。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到:科学教师是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科学对于事实的尊重, 对观察的依赖, 对结论的谨慎, 对错误的勇于修正”, 会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儿获得的, 也不是从书本上获得的, 而是自己建构的。

三、计划与机动

科学课的活动是包括了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的一系列活动。希望学生能学会观察, 善于提问, 搜集数据及控制变量等科学探究能力, 能进行有根据的解释、有效的与人交流等方面, 就只有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平时的科学学习中有意识、有计划、有侧重点地加以训练, 这些能力最终连贯地组合在一起, 使学生终生受用, 从而实现科学课的终极目标。教材的安排、科学探究的场景设计、材料准备, 一般都是有计划的,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更增强了这种可能性。如果没有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 交给他们一些科学的“过程技能”, 那么参加再多的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从中也可见计划的重要。但若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在课上, 利用大量时间, 通过探究认识稻谷与麦子, 就有点滑稽———这完全可让学生课后去完成, 且本身此事对于这些学生并不陌生。而相对而言像《科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看到了根》, 由于植物根的生长, 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直观, 因而要按计划, 有足够时间间隔, 让根发芽过程能逐步呈现出来, 从而能直观地进行探究。

反之, 像《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与《云的观测》, 需要根据真实天气情况, 机动灵活地安排学生观测———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在风中、在雨中, 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风的大小、方向的变化, 对于云的影响……这种临场感, 只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是无法全景再现的, 且探究讲究的是第一手资料。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备课不光要备学生, 还要备资源———特别是现成的不可复制的资源———省时省事省力, 且效果奇好。再如, 《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 需将真的岩石和矿物给学生看、摸, 观察岩石不同的特点, 还包括用敲击等方法。如果没有这些石头, 光用图片和幻灯片来讲, 肯定不行。所以要备好实物材料, 而若正好组织学生外出爬山, 那么许多问题就简单多了。

四、封闭与开放

科学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 往往在不经意间, 进入一个从“问题———假设———预言—验证———分析———结论”封闭式的模式中。对于教师而言, 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于学生而言, 跟着老师完成了一次探究式“旅行”。旅行往往是走马观花, 有向导 (老师) , 不用担心, 肯定能到达目的地。而这可能是过去一直以来或未来相当长时间内, 中国学生的一种典型性学习状态:只要能跟着就什么都有了, 跟紧了一切就万事大吉。而一旦失去向导, 就迈不开一步。建构对科学的理解, 建构科学的价值观, 往往不是用语言能够教得会的, 非得亲身经历才行。《科学》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在课上探究常是时节不对, 或花粉掉光了, 或花凋谢、干瘪了;种子的传播视频展示, 缺乏现场的真实感。只有让学生调动自身手、鼻, 甚至耳等感官, 在恰当的时节, 课后到大自然中去, 到这开放的空间, 感受这花的香、色的艳、蜜蜂传粉的真切, 才能体会种子传播所体现的植物的“机智”。在这充满生机的氛围里, 形成开放的思绪, 真正以探究的形, 寻得科学思想的本质。

五、安静与互动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有科学知识的人, 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动手做, 从表面上来看是操作, 事实上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这种亲身经历的要求是科学课非常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怎么做;做的时候注意些什么……许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在动手之前要完成的任务, 至少能保持课堂的“安静”。但实际上, 学生往往手到, 心是否到还不知, 但口却到了———探究伴随着“发现———惊叹———互动交流”的欲望, 如滔滔江水, 真切享受着探究的快乐。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 每次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 另外两个变量要控制住。探究改变摆的重量和摆的快慢的因果关系, 摆长和摆的快慢的因果关系……学生利用他们的智慧将摆“把玩”得如痴如醉。许多老师认为如果在动手之前没弄明白, 就放手实验, 学生就会瞎做。其实, 只要是非危险性的探究, 何不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由舒展一下呢?

六、怀疑与执著

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 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科学思想包括求实、创新、怀疑、宽容等, 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 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与宽容两者不可偏废。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构成科学的思想气质。

3.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组织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课堂活动 科学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大方法能够有效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活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兴趣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中,把网络上一些生动的视频、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兴趣。例如: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一节内容时,很少有学生见过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物繁殖后代的小视频或图片播放给学生,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保证教学有效性。

二、把科学的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

很多教师可能认为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识已经培养出来了,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合游戏元素,其实不然,无论什么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情,把游戏元素与教学课堂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觉得科学学习过程是有趣的,从而更愿意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学《形状与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些泡沫和胶水,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利用这些材料最快最好地搭建出小房子,学生一边拼接,教师一边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更加浓烈。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效率。

三、开展分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但是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一味让学生独立学习,反而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又能将学生力量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例如:教学《地球的表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地球表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能说出几条,在所有学生描述完之后把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获得的知识分享出来,这一堂课教学就完成了。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最主要的是节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学习效果上。

四、分层教学,着眼于全体学生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普通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使一部分学得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而一部分学困生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学习能力较高层次的学生设置比较困难的目标,更多地让学生自学;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采取引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则重点进行引导,同时设置比较简单的目标,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五、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改进

传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都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是否让自己满意或者考试成绩进行的,这种评价形式使一部分学习刻苦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现阶段小学科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将多种评价形式融合到一起,这一形式让教师不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发现学生真正的需求及学习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成绩。例如:教学《简单电路》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学生最后有没有完成电路的连接进行评价,必定会击一部分认真学习但没有完成的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升。

4.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四

各区(市)、县教培中心、进修校: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市小学科学课堂“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有效突破其教学难点,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并为参加四川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大赛做准备,经研究,定于2013年5月29日召开“成都市小学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课堂教学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 成都市锦江区娇子小学 地址:宏顺街116号

二、会议时间:

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上午8:30——12:00

三、会议安排: 1、8:30——8:50

娇子小学科学特色校本课程——“蜀蚕吐绣”介绍

2、“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优质课。

8:55——9:3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

孙紫菱 9:45——10:25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

吴玉姝 10:25——10:50

学校校园文化参观

10:55——11:35

《谁先迎来黎明》

成都市迎宾路小学

秦勤

3、上课教师说课: 11:35——12:00

四、会议要求:

请各区县组织科学教师参会,并于5月28日中午前将各区县参会人数报至成都市教科院义教室常利梅处。

附件:娇子小学地图及驾车、乘车路线:

乘坐地铁:2号线牛王庙站宏济路出口,前行至蜀府宴语右转,第一个路口左转,即可看见学校。

图1 开车路线:从东大街方向到学校

1、沿东大街(锦东路)行至图中C处右转,沿宏济巷驶入,即有停车场,出停车场前行10米左右到达学校大门。

2、沿一环路方向行车至图中D处右转,行至C处右转,沿宏济巷驶入,即有停车场,出停车场前行10米左右到达学校大门。

目的地:

A

图2 开车路线:从九眼桥方向到学校

C

目的地:

A

1、沿宏济上路行至图中C处右转,经宏顺街,过校门到达停车场,出停车场往回走10米左右到达学校大门。

2、若沿一环路方向行车,可依据图1指示行车。

图3 乘坐公交车路线:

1、在宏顺街附近下车,步行从学校前门(图中校名处)进入。可乘坐路,182路,在宏顺街站下车。

2、在宏济新路附近下车,步行从学校后门(图中A处)进入。可乘坐152路,在宏济新路西站下车。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年5月23日

A

5.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五

小学部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在中心学校工作安排和学校校长思路的引领下,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为契机,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全面打造实效课堂为基点,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追求特色,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学生全面素质,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对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上学期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

1、教师老龄化严重,小学部24人,平均年龄46.6岁,本学期将面临5位教师退休,近3年将近一半以上的教师要退休。

2、教师病假人数多,2人一学期长假,1人三个月,1人一个月,小病假不断。代课循环不断。

3、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先强化初中,不得已消弱了小学的师资力量。

4、部分教师教学质量意识不高,工作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影响了教学质量。

5、教师教研意识不强,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出工力不及。

二、针对以上问题本期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师生思想教育,形成良好风气。

1、加强教师政治学习,提高教师思想水平。利用例会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上级部门下达的各类文件、《新课程标准》、以及教育法规、教育教学新理念等。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2、配合政务处继续狠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实施好《综合素质评价》。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以教育创新为主线,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抓好教学常规和质量管理。

(1)加强教研组建设,狠抓教学计划管理,要求教研工作计划先由教研组讨论制定,经教务处论证通过后进行执行。具体操作时认真落实如下要求:①教研组长以单元和本学科知识系统为主,落实好每位教师的备课数量;②教研组要求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案完成后,教研组长要签字;每学期签字次数不能少于16次。③利用教案上完课后,在教案末尾写上自己的课后反思,以利于对教案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上好每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要求教师每一堂课精讲多练,改进教学方法,制定好学困生转化计划,每位教师承包三名以上学困生,切实作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3)认真做好辅导工作,每班晚自习要有教师辅导,高年级在晨读中注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准备地进行辅导,提高辅导效率。

(4)加大推门听课和跟踪听课制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教案及作业的检查采取常规检查与抽查相结合,检查记载要真实、客观,报告和反馈要及时。要及时组织好各教研组内的期中和期末检测,及时调控教学,从细节和过程上出质量、增效益,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教务处将着力抓好教学检测督查工作,让各科看到

成绩,增强动力,树立信心,更要抓好诊断性分析,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考评中比查为负的教师主动邀请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听课2节研讨课,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5)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写好一月一篇教学反思、课题交流论文一篇。

(6)教务处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认真开展校级和组内优质引领课。

(7)抓好对学生的测试工作,组织好4次月考和期中、期末测试,每次考试完后,每位教师要写出教学质量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8)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建立定期与家长交流制度,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在合适的时机,召开一次小型学困生家长交流会。

(9)加强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教师每学期互相听课5—10节以上。

2、抓好抽考班级工作

加强3~5年级的教学管理,3~5年级教师要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要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和大局意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将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利益得失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备课要扎实,课堂教学效率要高,课余时间利用要充分,各类学生辅导要跟得上;要增强团队意识,发扬协作精神,提高工作热情,搞好学科协调,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大幅度地提高3~5年级教师的教学成绩。充分调动并发挥每一位3~5年级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和聪明才智,以愿干、能干、敢干的魄力和实力确保新学年3~5年级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全县57名,要进入前30名,中心学校要进入第5名)。

3、加强薄弱年级督促制度,领导进行包班,及时了解上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在多功能教室上课不得少于3节。

(三)、努力探索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1、星期四下午第三节为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时根据各组计划具体进行。每周五下午专门利用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①教研活动要保时、保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②抓好集体备课工作,要抓实效,不得走过场,集体讨论教材教法、学法等,确定人员,具体实施。

③组织示范课,作到先说课,后讲课,再议课。尽量组织教师走出去听课。④抓好选题工作,50岁以下的教师要有一个小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2、持之以恒抓好学困生帮教活动

(1)对学困生要倍加关爱体贴,认真细致地分析造成学困的原因,并经常与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课堂上多给他们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平时多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树立信心,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建立学困生档案,并实行质量跟踪检测,使他们获得力所能及的发展。还要充分关注中间生的发展,力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实行分层管理。按照“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获得有差异的发展”的操作思路,实行明德项目实验分层管理,积极利用《分层测试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渐进的质量观,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继续抓好教学研究,加大教科研力度。要求各教研组确定自己的课题,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体现出课题主题,进一步认真制定并实施课题研究计划,深入教学研究,要切实有效地进行探索、实践,不要流于形式,在课题研究上要有钻研精神、探索精神,要勤于总结研究经验,认真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水平。在课题实施方面,学校领导、各年级组负责人要带头

研究,力求早出成绩,快出成绩,出显著成绩。各科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收集相关教改信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4、有意识培养名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做好业务笔记,业务学习内容包括集中学习内容、教研活动学习内容和个人自修内容。由于学校缺乏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老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特别关注,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舞台,努力为教师提供参与机会,促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平台上脱颖而出。开展教师大练兵和课堂教学能力层次认定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实效,竞赛结果将成为推荐高一级竞赛活动和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以此引导教师苦练内功,增强教育实践能力。

(四)、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积极校本课程。

1、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其竞赛能力,本学期计划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作文竞赛、数学日记竞赛、科学日记比赛等。

2、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继续开展积极校本课程活动,时间是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课,设立的项目有写字、毛笔、绘画、篮球、舞蹈、作文、阅读、数学等,每个小组都有老师进行辅导。开展校本课程目的是在歌舞、书法、绘画等方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创造成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6.小学科学活动方案经典科学活动 篇六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7.小学科学激活课堂方法探析 篇七

一、故事引导, 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探索欲望,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 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研究, 将相关学习内容以故事、谜语、童话、寓言、儿歌等形式展示出来, 必定可以给学生带来惊喜。小学生兴趣点很低,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成功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动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反馈信息, 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就要坚持下去;一旦学生出现懈怠和厌倦情绪, 教师要立刻做出教学调整, 更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状态。这样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够繁殖吗》相关内容时, 教师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听说过“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吗?这柳树条随便一插就能长成柳树, 你说神奇不神奇呢?还有更为神奇的。一棵树, 这边结的桃子、那边结的却是李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嫁接技术使用的结果。看来这没有种子也是能够进行繁殖的。大家还听说过哪些这方面的新闻呢?学生开始纷纷议论, 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有学生说:土豆是以土豆茎块进行繁殖的。也有学生说:仙人掌不仅抗干旱, 还可以利用茎叶进行繁殖。

教师利用古诗名句引入植物无性繁殖问题, 并给学生讲解嫁接技术, 立刻挑起学生探索兴趣。因为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自然能够自发行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从学生回答不难看出, 学生学习思维开始启动, 学习取向开始确定, 这说明教师的引导是卓有成效的。

二、媒体介入, 渲染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涉及众多领域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 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多媒体介入科学课堂教学, 可以将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音频、图表等信息, 以声、光、电、影像形式传递给学生, 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强烈冲击, 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 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多媒体不仅具有展示和联网功能, 还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 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便利。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元展示, 为学生学习认知提供直观形象场景, 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显著的。

多媒体的确可以给教学带来重要辅助作用, 但教师在多媒体应用上要做到适度, 只有在最需要使用的时候启动, 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认识常见岩石》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岩石图片, 教师给出具体的提示, 学生很快就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能够正确给常见岩石分类。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打乱图片顺序, 让学生快速给出岩石类型判断, 学生关注力高度集中, 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岩石图片, 让学生对岩石有了更多直观认知, 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对岩石没有太多生活认知, 平时也很少接触到岩石, 教师也不可能让学生实地去观察, 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展示, 弥补了学生生活认知的不足, 为学生快速掌握常见岩石基本特征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 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 强化了学生认知记忆, 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三、实践设计, 塑造学生科学素质

小学科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 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实际, 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知。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 对待实践活动有特别参与兴趣, 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多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机会。特别要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现有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在整个操作活动中, 自然经历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 实现理论的自然内化提升。

如在学习《感觉》一文时,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人体感觉器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然后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在一分钟时间内, 调动这四种感觉器官, 将感觉到的信息汇集, 看谁感觉信息最准确最真实。学生听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四种感觉, 自然显得非常兴奋和紧张, 纷纷对身边多种信息展开感知活动。成果展示时, 有学生说:我听到外面传来鞭炮声, 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闻到同桌身上有香水味, 摸到桌子是冰冷的。

从学生参与活动所感不难看出,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积累, 自然可以获得非常准确的学习认知。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有较高契合度, 实践活动开展顺畅,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8.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八

关键词 科学课堂 应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99-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出现在小学课堂并得到普及。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于实验,通过反复观察、实验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传统的教学于段多以挂图、试验和讲解传授为主,多媒体的出现,让课堂出现了图片、声音和影像等传播于段。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的利用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段,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正如孔了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是教师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靠书本、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清晰的画面、丰富的色彩、饱含感情的声音,通过声、色、光的刺激,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彩虹的秘密》时,课前三分钟先播放一段有关彩虹的影视片段,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至课堂。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仪能够打破传统课堂上的拘谨、沉闷的气氛,而且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搭纸桥》一课,在课件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一只猴了蹦蹦跳跳地要过一条河,这条河又深又宽,水流湍急,小猴了急得抓耳挠腮却想不出办法过去。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能帮助小猴了想出办法过河吗?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要帮助小猴了过河的兴趣,纷纷用纸折成各种形状,为小猴了搭一座结实的桥。

(二)有利于发展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从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有一个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凭空想象的,多媒体可以提供语言、表象和动作,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如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时,先通过课件模拟演示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情景:展示河的上游、中游、卜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和河中大小、棱角各异的岩石;展示河的上游沟壑纵横的群山和支离破碎的绝壁;展示咆哮奔腾的江河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互相摩擦碰撞……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索:“为什么上、中、下游会旱现出不同的形态?他们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从而轻松地探究出卵石形成的秘密。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使教学活动从具体经验入于,逐渐进入抽象经验,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如《把液体倒进水里》—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密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分别展现出20毫升水和酒精在天平称上的质量的图片,让学生读出水和酒精的质量,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水和酒精混合后,所得质量是多少?”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溶解度后,会根据己有知识得出各种结论和理由,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出实验的结果和原因。这样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讲述了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三)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准确的向学生点拨和讲解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水的温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出水的温度,学生虽然亲自动于实验测量,但是学生不能够理解实验的意义,相反,教师设计了试验记录表,学生边实验边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整理、分析的功能,将输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曲线图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在加热的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趋势,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讲《动物的繁殖活动》时,让学生掌握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确实有一定难度,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走进动物的真实生活,更无法去了解整个动物世界的繁殖。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本课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在讲《声音的传播》时,让学生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由于比较抽象,学生对声波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能通过小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往往受条件的限制不是十分圆满。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水波纹和声音波纹的运动通过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复杂事物简单化,教学难点很易攻破。在讲《日食与月食》时,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或者无法实际观察,因此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向学生重复播放日食与月食现象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总结形成日食与月食现象的原因,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食与月食现象形成的原因。这样,在轻松的教学中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二、灵活应用,避免流于形式

(一)避免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形式上能满足多媒体教学,为了显示教学于段的现代化,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硬地加入多媒体,甚至原模原样地照抄书本,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习题等投影到大屏幕上,这种形式与传统的语言加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课堂模式还是填鸭、灌输式。更像把课堂变成了现代化设备的展示场,反而忽视上课的真正目的。如《空气的保护与污染》一课中,教师仪仪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空气的保护与污染知识,应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空气的保护与污染相关图片或文字,结果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相反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甚至是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不仪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在《种了变成芽》一课中,教师收集了相关的课外资料,虽然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但是在短短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如此多的信息,使学生难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勿一味地加大多媒体教学授课信息量,把一节课变成了运用现代化教学于段进行满堂灌,从而使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二)避免重观赏效果,忽略学生感受

多媒体是一种新型教学于段,它确实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但许多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却为了追求观赏效果或显示自己的制作技术,过度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将它们统统放到所制作的课件中去,这些内容画蛇添足,不但没有起到旱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反而成了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9.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九

摘要:《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农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利用农村学校特点,深入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效课堂 学科阵地 读书活动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需要。《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我校开展的一项针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调查反映,小学生总体上科学探究素养不高。在调查的3至6年级12个班级的500名学生中,约60%的学生没有读过科普类图书,约52.6%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约56%的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解决;约58%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先思考并作出假设,然后再寻找证据,得到答案。分析科学教师的现状也不乐观,科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有一名,专职任教科学的教师有两名,其他4名教师都是语文或者数学兼职的,在日常教学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接受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机会,缺少案例开发的图书资源和教具资源,课外科学教育的实践资料更是奇缺。而农村家长也只重视孩子语文、数学的成绩,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素养培养,从而影响了农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任重道远。

为此,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实践研究,以“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研究为基点,发挥农村小学优势,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方法的讲座,辅导师生在校内外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提升科学教师素质 保证科学教学质量

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实施科学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一节中也强调: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教师将成为科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命线。农村小学专业科学教师很少,兼职教师大部分任教过原来的自然和常识课,责任心较强,但缺少科学理论系统的深入理解,在课堂中往往会体现出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科学理性思维的缺陷,直接影响科学教学的质量,甚至误人子弟,所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迫在眉睫。

张红霞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影响科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第一因素是对科学性质的理解,其次是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小学科学的内容并不深奥,涉及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部分,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和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加强学习,系统培训,真正懂得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了解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掌握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及教法。立志做一名小学科学好老师,善于发现科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总结规律,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

二、立足高效课堂 将探究活动进行到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倡导“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科学素养培养要依靠科学课堂上开展的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它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精神、方法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摆在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构建出一个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营造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科学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农村小学因师资力量的匮乏,科学教师基本上是兼职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语文、数 2 学、美术、劳动等许多学科的内容都有和科学课类似的地方,只是不同学科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开发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内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横向联合,集中一段时间共同完成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描述、制作、概括等探究活动更具新的内涵。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绝不能枯燥无味,尽量简单明了,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投入程度不断加温。

三、建立学科阵地 发挥农村小学优势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农村学校应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大科学”课堂,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建立活动基地,提供探究的平台。农村具有广阔的空间,是开展研究科学的广阔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别是有关动植物方面的教育,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为他们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例如在《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种植凤仙花》和《养蚕》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将学生身边的科学引入课堂,利用校园空地,开辟了红领巾种植园,种上了桑叶、凤仙花和各种种子,也提供了相应的各种设备、场所等条件,建立了红领巾养殖场,进行了养蚕活动,把课堂上完不成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利用了长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不断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的机会。

2、依靠家长,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孩子生活中的科学课堂,而农村家长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对家庭这一科学资源的开发更是我们农村学校不可忽视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家长的特点,将科学实践活动设制成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中去,以达到促进和发展他们探究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深化实践活动。(1)针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了和家长一起下农田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观 3 察认识各种动植物。(2)针对中年级学生,在进行观察力培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在家长的参与下,共同活动,如调查“家乡的桑叶园分布图”、“家乡的动植物”、“家乡的矿物”等活动(3)对高年级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兴趣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拟定带有一定探索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促使他们智能的发展。如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环境和我们》,对家乡的河流、垃圾处理等进行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矿山,了解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倡议农村垃圾分类改造,集中处理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发现的特殊的有价值的问题,家长无意识地不断引领使探究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推广读书工程 科学启蒙从小开始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可以是动手实验,也可以是去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实验观察是直接经验,尽量给孩子提供直接经验的机会。但一个人的知识架构,直接经验不能占最多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科普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阅读科学书籍,也是学生走近科学、爱好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学校科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阅读系统指导,在平时的科学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运用科学术语表达科学观点,对当前的科技大事和科技发展漠不关心。而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数时间都在农活务工上,没时间买课外读物,更没有意识买科普读物,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托学校优势,推广读书工程,注重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近几年,随着省书香校园活动的推进,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好学校的图书资源,指导好阅读活动是有效提升农村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利用这一阵地,我们整理出科普类图书,开设科普类阅读专栏,定期更换图书。学校每年根据“读书活动月”中定下一周为“科普活动周”。通过“读科学家故事、写科普日记、说科学发明、画科普手抄报等活动,逐步培养,巩固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故事,重温科学发展历程,科学启蒙从这里开始。

参考书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

10.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十

【摘要】 事实告诉我们,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本文在五个方面就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科功底、多媒体、模型、中小衔接

一、创设教学情境,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和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创设情境有利于有效教学也作了简单的论述。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上《光的反射》这节课时,以精美图片导入:外面阳光灿烂,谁有办法把阳光请进来,送给在座的同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用镜子把阳光射向教室内,有的说可以在阳光下放一个装有水的脸盆把阳光送给在座的同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引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提升教师的学科功底,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可靠保证。

在上《磁极的相互作用》这节课时,如果让学生观察完条形磁铁后发现相同的蓝色会互相排斥,不同的蓝色和红色会相互吸引,老师马上就说蓝色代表北极,红色代表南极。但结果在观察环形磁铁时,白色代表北极,红色代表南极,这样学生不容易一下子就没反应过来。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老师处理的方法不是很恰当。教师应该明确说明不是用颜色代表南北极,应该看上面的标记“N”和”S”。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老师按以下教学方法教力的单位“牛顿”。师:1牛顿的力有多大?

生:1牛顿的力相当于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量。

师:回答正确。1牛顿的力跟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生:1牛顿=100克 师:正确。

实际上1牛顿=100克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牛顿=100克力。100克跟100克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一位不具备足够科学素养的老师,自然很难引领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把教材吃透”是永远不过时的口头禅。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巧用多媒体,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例如老师在执教《测量水的温度》时,可以先用微课的形式,介绍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温度计的不同类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出示3杯水【1杯冷水、1杯温水、1杯热水】,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学生很快说出了测量方法并拟定了实验计划。

接着老师提问“温度不同的水,几分钟后温度会有变化吗。”以往测量时老师们会让学生自己测量3杯水的温度,但是测量的时间长短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学生很快就测完,因为没有时间的一个过渡,学生不能很好地感知2分钟之间水温的变化过程。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老师可以应用课件“一根红色的长度线”表示时间的变化,学生对于时间的变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课件中,时间变化分为四段,要求每段有一个学生进行测量和测量时间为2分钟,这样小组的4位同学就可以在8分钟时间内都进行了一次测量。因为有一个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段测量时都非常认真、专注,当要换人时,想到自己可以测量了,每个人都认真,兴奋。这一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会很有吸引力。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在上《测量水的温度》这节课时,也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使用ipad照相,实验操作结束播放照片让学生互相点评。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可以看到同伴的操作方法,通过点评掌握到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样长久的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更注重细节,实验过程会更有效。

四、利用模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和对变化世界敏感等几个方面。模型教学能使学生在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学习《轮轴》,我们可以先用竹棍带动竹筒转动,提起重物,建构“轮带动轴运动的方式”,然后比较直接提物和利用短竹棍提物,让学生感受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不省力,接着再给学生3跟长竹棍,让学生感受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形成一个“竹轮”。引导学生从事实资料的具体形象思维中,抽取出轮带动轴运动的本质,运用此教学模型学习轮轴知识,学生会理解地更透彻一些。

教师要意识到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要摒弃以往的以知识、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过程,养成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五、注意中小衔接,科学素养要逐步养成。

小学升初中是台阶式的跳跃,搞好知识衔接,将决定初中阶段科学学习的效果。有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使科学概念严谨一些,用初中的知识代替小学的知识,导致小学生对学习科学慢慢失去了兴趣。

例如有关“杠杆”的知识,小学和初中都有。由于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杠杆”的知识时,就不能用初中的知识代替小学的知识。

比如: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时,初中的描述是“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反之,使用杠杆费力。”小学的描述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反之,使用杠杆费力。”小学教师绝对不能为了概念的严谨,不顾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初中有关杠杆的知识在小学课堂上进行讲授。这就是初中科学课堂和小学科学课堂不一样的地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懂得教学要符合科学课堂的递进,知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逐步养成。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11.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十一

【案例】

1.自选一种材料袋。

①电池一节、电池盒、开关、灯座、灯泡、导线三根、小磁针;

②电池一节、电池盒、开关、灯座、灯泡、导线两根、线圈一个、小磁针;

③电池两节、电池盒、开关、灯座、灯泡、导线三根、小磁针;

师:动手做一做。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奇特的现象?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举手示意我到你们身边去。

学生动手探索,教师等待提供帮助,一段时间后。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同学们的探索很多都是失败的,观察到小磁针偏转的小组不足一半。

师:有更明显的吗?

追问,你的导线是怎样放的?有没观察到的吗?现在知道为什么没有成功了吗?

没观察到的小组,再像他们这样试一试。

再一番探索后,仍有少部分小组失败。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同学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的磁针摆动的幅度很大,有的小组却很小。偏转角度非常大的小组有哪些?偏转很小的有哪些?

同学们愤愤不平:我们用的是一节电池、他用的两节电池;我们用的是导线、他们用的是线圈……

师:猜一猜,磁针的摆幅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板书下学生的猜测:○1与电池节数有关;○2与导线有关;○3与电流有关;○4与线圈有关……

师:你们打算怎样实验?小组内三位同学讨论一下。重点说一说,什么条件保持不变,什么条件改变,如何观察和记录?

师:有相同猜想的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完善实验方案,并记录下来。……

师:补充材料,动手实验,看看你的猜想正确吗?记录下实验现象,做好对比。

学生自己选择要补充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师: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请分析你们获得的实验数据或现象,对比你的猜想和刚才的实验,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在本节课的教学前,我进行了充分地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以及思想上的准备。然而,课上还是不像想象的那么顺畅。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扮演着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随时准备给学生提供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实验假设;进而小组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完善后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再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实验数据或现象后在老师的组织下交流分析。很多小组请求了老师的帮助,很多小组出现了一次或者多次的失败,观察到的想想也不尽相同。然而讨论环节进行的异常热烈,每个小组都有要发表的看法。

那么,探究活动真正的“神”在哪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价值追求又是什么?

一、学会科学方法——探究活动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提出科学问题;根据已知现象和现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猜想形成实验假设;进而制定和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选择材料进行试验并不断调整、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这些过程每个都不可或缺,都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只有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这些过程,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才可能应用于学习中把它变为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其应用的价值。

二、掌握科学思想——探究活动的文化价值

1、逻辑推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确立都首先要经得起逻辑推理,所以学生提出的科学猜想、假设甚至结论都必须依据逻辑推理和严密的核查证据对论点加以证明。

2、假设和猜想。科学探索(究)“比教科书中作为‘科学的方法’所介绍的教条性的步骤要灵活得多”,提出探究假设和猜想,借助材料和实验活动对其进行亲身直观的验证比只是借助数据进行推理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直觉判断力和想象力,并逐步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直觉判断和想象思维。

3、质疑和思辨。质疑与思辨所带来愉悦感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能体会到的重要情感体验,同时质疑与思辨的思想又是探究活动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它使思维不墨守成规,不受传统窠臼的羁绊;另一方面,它又监督思维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臆想或幻想。它是更高水平的科学思想统领着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形成科学精神——探究活动的精神价值

探究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更要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具体包括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的实证精神;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的理性精神;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的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以及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的批判精神。这些科学精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要依托于一定活动和经历才能逐步内化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的精神原则,所以在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科学精神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兰本达曾指出的,科学教育的最高价值,是要使儿童获得终生受用的方法、思想(精神)。同样的,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要使学生学会科学方法、掌握科学思想、形成科学精神!

12.小学科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篇十二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 但是,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的“不放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教师会因为学生年龄小, 而不放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要认识到学生主动性的价值。下面以教学《做一个生态瓶》时,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找到探究科学现象的欲望, 在授课的时候, 我组织学生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 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同时, 我还引导学生借助大可乐瓶、剪刀、水、适合在生态瓶里生活的生物等材料,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 并引导学生每天观察瓶中的现象, 做好记录。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基本的科学知识, 而且, 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终, 也为高效科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除了创设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之外, 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进而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当中, 愿意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因此, 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使学生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 进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同时, 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总之,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 对科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而,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积极参与, 为高效科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三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三、操作模式

环节一:提出问题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研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些事实的观察之后,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产生了。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猜想假设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在学生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提问后,学生就会以上一环节所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形成他们的猜想假设。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策略一: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

教师充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是指精心设计、选择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相互作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或规律。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迫切需要知道的愿望,在脑海里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者是“是不是因为这样??才会这样”的预想,形成初步的假设。那么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既要注意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出发,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那么就会形成合理假

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策略二: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活动。”学生到教室里来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及知识经验。这就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假如他们没有任何知识经验,确实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断言,你给他们讲什么他都明白不了,学什么都不会,他们就不可能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了解学生对要研究的事物的认识程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适时适度,出现问题,让学生在动脑筋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预测。如果问题太简单,就不用预测,马上揭开谜底,失去了学习价值。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预测,无凭无据乱猜乱想,也不符合搞科学探究的宗旨。例如:研究火山的成因,学生通过书刊、电视等其它渠道知道火山爆发前后的景象,对其成因一知半解,那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图片、文字及喷发物的录像,再大胆预测,就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温度、压力以及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冲出地面的原因。

策略三:从学生的“反复思考”出发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猜想的环节肤浅,有其名无其实,流于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因此,在“探究——

研讨”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分析主要事实,反复思考,进行分析、推理,做出假设。例如:研究日食的成因,对挡住太阳光的天体进行推测时,先让学生分析天体挡住太阳光的事实;①看上去与太阳差不多大;②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边开始,慢慢向东移动。根据这些现象,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学生猜想这个天体是圆球形,并认为符合这些特征的天体可能是月亮。问题出现后,学生作出的假设,所涉及的问题是学生还未知的。因此,这些假设是根据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提出各种预想,也可以是凭直觉进行预想。必要时,教师可以把预想的选择项目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择,以降低预想的难度,前面提到的研究火山成因就可以这样。对于学生的预想,教师要引导进行筛选,突出重点,加以综合,形成假设,以便确立研究方向。另外假设应具有推测性,都是对未知的某些现象、规律的猜想,还有待验证,故应抓住各种“可能??”、“也许??”的情况,以激发学生大胆探究,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结论。

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学生提出某个假设时,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确定探究方向。

环节三:动手探究

动手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必要急于在学生动手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

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只是随机的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的探究。

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探究需要时间,更需要计划。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往往一节课师生感情融洽,气氛热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此时就觉得时间不够用。这并不要紧,科学课上我们不能仅仅盯住课前预定的那几条目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探究呢?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动手之中。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及时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法及设计思路。这样,通过经历从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经过,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计划。“探究——研讨”不仅重视“操作”,更重视做之前的“思考”,这个“思考”就是详细周密的计划,有了它就可避免盲目操作,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计划应根据一定的任务及要求来制订,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用特定的计划对应特定的活动,要根据现有的器材、场地条件来设计。二是科学探究需要提供材料。提供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我们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带相应的材料。材料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应与学生的探究能力相适应,应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应该数量充足,并且尽量避免引起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再就是材料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如在五年级上册第15课《纸》教学中,就要选用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常见的纸,这些纸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差异,通过实践、讨论,研究出共性,同时也

为后续的“造纸”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作准备。如选用高锰酸钾做水的溶解实验时,鲜艳的紫红色在无色、透明的水中慢慢的扩散过程,清晰的向学生表明了——这就是溶解现象。如果用食盐来演示溶解现象,其观察效果就不理想了。三是动手探究注重过程。科学课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科学探究在寻求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优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除了书本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技能,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的知识,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如四年级下册第7课《土壤里有什么》一课,单论知识,很简单。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却需经历一系列的过程,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先谈谈你知道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预测土壤里有些什么?再让学生采集土壤,在采集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土壤里有很多物体,再回到教室里进行细致地观察,表达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土壤是含有沙与黏土、动植物及其遗体、人为垃圾的混合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预测——采集——观察——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认识到生命与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保护土壤。这比教师简单讲述、学生被动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另外,有些探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教材中呈现的还不够科学,无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自觉地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增添相关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第20课《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中,活动二以资料卡的形式解释“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大都知道地球上

任何物体在不受障碍的情况下都会往地上落。但他们对地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力却难以理解,对“竖直向下”的方向也较难直观感知,这些问题正是启发我们创新使用教材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增添以下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增添一个铁架台图,横杆上用线悬吊一块蹄形磁铁和一块铁片。

1、将铁片靠近磁铁的底部,铁片被吸住说明磁铁对铁片有吸引力。

2、将悬挂铁片的线剪断,铁片落地。学生可由磁铁吸铁片联想到有一种把铁片吸到地面上的力,就像磁铁吸铁片那样,这就是地球引力。二是增添探究物体落地方向的活动图片:在铁架台的竖杆上竖直固定一排大小相同的铁圈,一铁球从最上面的圈向下落地,没有碰到下面的圈,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竖直向下的科学现象。以上增添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环节四:合作交流(集体研讨)

交流即研讨,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当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前汇报自己的动手探究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心身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一)提供心理安全,允许学生犯错。

在交流研讨时,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安全的交流氛围,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

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当学生受到讥笑时,教师应打个岔,换个说法,不让被取笑的学生被刺痛;当学生说了离奇的想法时应使学生觉得老师理解他的想法。法国教育家海伦在报告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老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老师必须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由于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和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会出“错”。这些“错”反映的是儿童认识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有时的确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因此,提供心理安全,允许学生犯错是做好交流的前提。

(二)相信学生能说,多给交流研讨机会。

《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我们的学习内容大多是身边的自然现象和事实,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或有点滴的生活经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讲话,自我表现欲强,出现想法后就想说一说,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是否得当,时间是否给予保证,是否相信学生能说,是否给学生交流研讨的机会。

交流研讨的途径要开放:不能像过去只局限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把交流扩大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多方之间。交流研讨中,老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旁听者和参与者,老师要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同学们尽情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交流研讨要充分: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要一有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现象,马上就停止交流,甚至再不允许别

的同学发表意见。这种课看似很顺利,实际上是平淡,似记流水帐,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发,始终受老师的控制,学生的学习似乎是为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没有丝毫主体性。

尊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发现: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也不是一次实验就会成功,往往也会经过多次挫折。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重做实验,重新观察现象,千万不能有半点的强迫和牵制,更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给交流研讨的方法,提供交流研讨的手段。

图画:图画直观地再现科学事物或科学现象,使得用抽象的文字或语言无法描述的现象变得更具体、更形象,例如三年级下册专题活动2《饲养小动物》,在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会感到比较困难,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模型:模型能直观地展示探究者的设计思路和原理,使交流变得更加直观。例如三年级下册第10课《制作计时工具》一课,在学生充分探究后,在交流环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上台讲解设计的想法,并当场用自己做的计时工具与时钟比较,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自己设计的长处与短处,发现计时工具计时的规律。

图表:图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比较性,有利于探究结果的交流。如五年级下册专题研究2《调查家乡的种植业》一课,对家乡农作物的种类和用途,学生就可制作统计表来进行说明。

摹声、动作:例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的课文时,在交流时可以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动物的行走方式等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上的障碍。

只有我们允许多种交流手段的存在,教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方法。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我能“说”,我行的。也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异常的“热闹”。

环节五:拓展与延伸(巩固应用)

拓展与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是没有办法解决所能探究的问题的。《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和产生的新的疑问与新的发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外延伸的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活动,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他们回家后自找资料,因时因地取材,利用废品,人人能做,而且对这些材料倍感亲切,探究的行为也会更有动力,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延伸与拓展我们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确定一周召开一次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取长补短。

东沙河镇中心小学 2010.9.9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一上 科学

教案

(5000字] 字)荐科学

三上教案

荐中班

科学

教荐科学教案 [1000字]

[1000案

]

上一篇:三年级看图说话范文下一篇:人民医院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