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所工作总结(精选10篇)
1.林科所工作总结 篇一
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服务”评议活动为契机,以建设、管理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两个五”、“两个六”、“三个十”工程,扎实开展迎奥运圣火、创卫生城市活动,全局上下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xx年主要工作情况
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区政府承诺为民所办城建实事项目,狠抓城乡规范管理,深入开展“三服务”评议活动,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围绕城建抓党建,“三个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街巷建设取得新进展
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我们结合建议、提案,认真组织调查,把居民群众反映强烈、急需改造的6条街巷道路列入年度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及时组织施工。投入资金142万元,完成了崇文街、逢春坊等6条街巷道路的配套改造;维修、更换各类窨井1590座,疏挖下水管道8.5万余米,解决了一批居民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
采取全面补植和集中绿化的方式,发动各社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完成植树2.8万余株。投资35万余元创建了绿化村、洪家垸、健康巷、王板桥、东苑5个绿化社区示范点,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城市管理呈现新面貌
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稳步推进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一是采取“市区联手、部门联动、城管协调、城监执法”的工作机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重点对北菱、洪家垸等xx个社区以及十号路、塔桥路至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市容环境进行了整治,拆除违章建筑1.8万余平方米。二是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出资、市场运作、专业管理、产权单位参与”的管理体制,聘请xx0名公益性岗位监管员,对6条“门前三包”路段和重点整治片区实行定人、定岗、定职、定责管理。坚持日巡、周查、月评制,较好地落实了我区“门前三包”工作。
乡镇场规划迈出新步伐
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乡镇场规划编制步伐,组织编制了岑河原种场总体规划;结合全省“百镇千村”建设,按规划和设计要求,完成了关沮乡凤凰、杨泗两个试点示范村一期近60户农房迁建,进一步推进了农村新居建设;结合城乡市容环境整治,组织开展了“xx个农村环境管理示范居民点”创建活动。同时,努力协调市、区、乡镇场关系,进一步理顺了乡镇场规划管理体制和审批程序。对乡镇场重点引资项目指派专人跟踪服务,对乡镇场居民和村民建房,做到及时受理,定时踏勘,严格审批,跟踪管理。xx年年,共核发个人住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254宗,个人住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63宗,核发乡镇场公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25宗,乡镇场公建工程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32宗,所有审批无一例投诉,“一书两证”办证率达xx0%,较好地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服务”和建议提案办理迈上新台阶
按照区政府要求,结合行业特点,认真组织,深入宣传,以查找问题为切入点,狠抓自身建设,增强“三服务”工作责任感;以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开展主题活动,增强“三服务”工作实效性。通过开展“三服务”评议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建设系统政风行风好转,机关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窗口形象进一步提升。
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建议、提案的办理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思路,改进方式,落实责任,全局上下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承办科室和承办人抓落实的办理机制。46件建议提案在区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办结,见面率、反馈率和满意率均达xx0%。
党建工作取得新成绩
为了加强系统党员的教育管理,成立了局机关党总支和市政工程维修管理处党支部,进一步创新了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法制学习内容。积极参与区综治委组织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安排专人负责答复群众提出的与城市建设管理相关的问题。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回复和解决来信来访130余人次。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坚持重大节假日组织市政设施安全检查。认真履行,坚持“一把手”抓总、分管领导抓片、具体责任人抓事的纪检监督工作机制,保证了层层落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月活动,营造“为民、务实、清廉”氛围。同时,我们还把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局党组中心组定期开展集中学习,机关党支部坚持每周四组织理论、业务学习,重点学习了、、以及省、市、区党代表大会精神等,着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加强对外宣传,一年来,共有46篇稿件被市级以上报纸采用。
我们在抓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狠抓了文明创建、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采取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措施,及时化解了因违章建筑的拆除以及城市管理方面引发的诸多矛盾,有效地维护了全系统的稳定。
2.林科所工作总结 篇二
近几年杨树种苗市场混乱, 一些经营者以假乱真, 随意取名炒作, 从中牟取暴利。为保护植树造林成果, 保护广大商家、苗圃经营者、林农和专业户的利益, 吉林省林业厅于2002年6月召开了吉林省首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 白城市林科院选育的8个杨树品种, 被确定为吉林省优良林木品种。
白城市林科院近几年主推6个杨树优良品种, 分3个系列:抗逆品种、速生品种和城乡绿化的品种。
下面介绍抗逆品种:白林二号杨、白林三号杨和白城5号杨。
1 白林二号杨
白林二号杨是吉林省白城市林科院金志明同志在1964年4月以新疆阿勒泰的欧洲黑杨为母本, 延边洲龙井镇的钻天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育种试验, 经过对其杂种后代的反复试验、观测、筛选后, 选育成功的一个杨树新品种。
白林二号杨具有以下生态特性: (1) 速生:在扶余县增盛林场沿江沙地上, 15年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每公顷蓄积达31.0 cm、16.5 m、0.6044 m3和176.0 m3, 分别为白城小黑杨的124%、110%、157%和184%。 (2) 耐干旱、瘠薄: 在扶余县增盛林场干旱瘠薄的风蚀沙地上, 16年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达17.6 cm、14.0 m和0.168 0 m3, 分别为白城小黑杨的107%、104%和121%。 (3) 耐寒:白林二号杨的当年扦插苗木可以在吉林省自然越冬。在原吉林林学院蛟河实验林场八道河海拔680 m, 极端最低气温-43.5 ℃的白浆化暗棕壤上, 12年生时没有发现干皮冻裂的植株。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也越冬情况良好。 (4) 抗病虫害:白林二号杨无论在干旱瘠薄的沙地上, 在辉南县朝阳镇—辉南镇公路行道树中, 还是在蛟河试验林场八道河的试验林中, 都没有发现烂皮病等病虫害的为害。白林二号杨适宜在吉林省以及其邻近省 (区) 的沙地、 栗钙土, 黑钙土、黑土和排水较好的暗棕壤上栽培推广。
2 白林三号杨
白林三号杨是吉林省白城市林科院金志明同志在1964年4月以长春市的小叶杨为母本, 新疆阿勒泰的欧洲黑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育种试验, 通过30年对其杂种后代的反复试验、观测、筛选后, 选育成功的一个杨树新品种。
白林三号杨具有以下生态特性。 (1) 耐旱:在白城市洮北区林场表土层只有25 cm (以下为根系难以穿越的聚钙层) 的碳酸盐栗钙土上, 5年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每公顷蓄积达7.4 cm、5.6 m和0.0173 m3和57.09 m3, 分别为白城小黑杨的125%、110%和170%和170%。 (2) 耐寒:白林三号杨在白城市年平均气温4.4℃, 1月平均气温-17.2 ℃, 极端最低气温-37.9 ℃的严寒条件下, 越冬情况良好。白林三号杨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不仅表现速生, 而且顺利越冬。 (3) 耐涝、耐盐碱:白林三号杨在镇赉县到保林场PH值8.0~8.5、全盐量0.1%~0.2%, 雨季经常内涝积水30~50d的草甸土上, 13年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每公顷蓄积达到17.9 cm、15.8 m、0.135 3 m3和54.1 m3。分别为白城小黑杨的111%、105%、128%和144%。 (4) 速生:白林三号杨在白城市林科院杨树基因库中, 18年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达到了41.0 cm、20.0 m和0.930 7 m3, 分别为白城小黑杨的120%、111%和153%。 (5) 抗病虫害:白林三号杨抗烂皮病、抗杨干象甲和白杨透翅蛾, 较抗杨叶锈病。 (6) 适应性强:综上所述白林三号杨对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的适应幅度是宽的或比较宽的, 也就是说其适应性是强的。白林三号杨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 以及其邻近地区的沙地、轻-中盐碱土、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上, 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时栽培推广。
3 白城5 号杨
白城5号杨是白城市林科院金志明同志1972年在白城市干旱、瘠薄的浅层聚钙栗钙土上营造小青×美人工林时, 不慎将其混入林中。造林后20多年中小青×美因不耐土壤干旱而被逐步淘汰, 相反早年夹杂其中的白城5号杨则在经过了一段生长停滞期后, 在23年生时便成了这种土壤条件下的优胜者。
白城5号杨具有以下生态特性: (1) 耐干旱、瘠薄:白城5号杨在白城市洮北区干旱、瘠薄的浅层 (土层厚度25 cm左右) 聚钙栗钙土上, 在3年生树高生长到2.5 m左右, 胸径生长到4.0 cm左右时, 其与北京杨、白城小黑杨等品种一样生长停滞下来。从4~8年生的5年之内其高生长仅30 cm左右, 同时在树干2.5 m左右还形成了一个侧枝密集并且微弯的区域。但是当它在10~40 cm的土层内, 以主干为轴心在水平方向辐射出由几条到十几条粗侧根和无数条支根组成的根系网;尤其是当它的几 (3~5) 条垂直根系慢慢地穿越了干硬的钙聚层, 形成一个完整的、抗旱的根系体系后, 便很快恢复了旺盛的长势。有时1年的树高生长量达70 cm左右, 胸径生长量达1.0 cm左右。23年生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达到了16.1 cm、10.3 m、0.1057 m3, 分别为白城小黑杨的139%、147%和214%。 (2) 耐寒:白城市的年平均气温4.4 ℃, 1月平均气温-17.2 ℃, 极端最低气温-37.9 ℃。白城5号杨的扦插苗木和幼树都能在白城市自然越冬。 (3) 抗病虫害:无论在白城市洮北区浅层聚钙栗钙土试验林中, 还是在通榆县四井子乡林场和扶余县三岔河林场, 都没有发生烂皮病和白杨透翅蛾等病虫害的为害。 (4) 适应性强:白城5号杨不仅在洮北区干旱瘠薄的浅层聚钙栗钙土上生长较好白城5号杨之所以对干旱、瘠薄的浅层聚钙栗钙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如上所述, 关键在于它在8年生左右, 能够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形成一个完整的、抗旱的根系体系。因此白城5号杨既是一个在这种土壤条件下生态效益最佳的杨树新品种, 同时也是一个在干旱瘠薄沙地上造林的良种。
4 结语
这3个品种是吉林省西部抗逆性强的杨树良种, 目前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巨大, 同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摘要:白城市林科院杨树研究中心40多年来, 共培育白林一号杨、白林二号杨、白林三号杨等多个优良的杨树品种。获得省、市和国家级多项奖励。白城杨、白城小黑杨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白城杨的推广于1982年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奖, 白林一号杨与白林二号杨的选育于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白城小黑杨的选育于1988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其中抗逆品种有白林二号杨、白林三号杨和白城5号杨。它们耐寒、耐旱、抗病虫害。
关键词:杨树,抗逆,优良品种
参考文献
[1]牟洪香, 侯新村.文冠果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 :703-705.
[2]刘梦云, 李宝宏, 王锐.基于RS和GIS的小型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 2007, 27 (1) :34-38.
3.林科:网络世界的电子导游 篇三
7月26日,周六,酷热,林科首个个展《LinK》在杨画廊热闹开幕。那天杨画廊的冷气已无法满足看展的观众,但即便是这样,大家依然挤在屋里,随处可见一边喝水降温,一边热切讨论的看客们。“LinK”是展览的题名,是互联网语汇当中“链接”的意思,也是林科汉语拼音的巧妙谐音。林科说:“我有一个媒体朋友,他在给我传一些数据的时候,发给我一个打包文件,文件名字就叫link,我觉得不错,这次展览就用了这个名字。‘LinK’就像事物间某种潜在的关系,很多东西确实是link的感觉。”采访时才知道,林科说的这位媒体朋友,正是我社某编辑,某编辑的感言是:“因为发音一样,我一直以为林科就叫Link。”
由于林科的作品不是剪辑出来的,他在操作时看不到自己,因此当作品成型后他是自己的第一个观众。观看作品时他需要去感知作品的内容是否有知觉,然后决定是否将这件作品留在电脑里。这次展出的9件独立影像,1件影像集合,4件图像作品,是林科从2010年至2014年以來创作并留存在电脑里的主要作品。他在创作前期通常会预设一个框架,但在具体操作时很多东西又并非完全按其预定轨迹进行,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林科的作品富于变化。
不论是《电子坟墓》还是《星际旅行》,这些作品往往从艺术家的一个念头开始,经过不同素材的选择,然后跟其他事物搭建起关系,产生一个充满数据链接的,包含多种事物联接关系的作品。这些作品并不严肃,但其中的冷巧合和无厘头,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林科能将这种看似无聊的模糊关系,认真地串联并展示出来,事情似乎变得愈发有意义了。
在林科搭建的框架或闪现的念头里,细节显得尤为重要。在排演过程中,作品细节上的一些不确定性,会产生很多误打误撞的“意外”,这些意外的细节是整个框架的补充,让作品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他对文件和窗口的拖动,虽是预先设计好的,但这些路径又无法重复,而视频文件中的音轨也可以人为控制,包括鼠标通道的关闭与否,这些都增加了作品的即兴感。
从经济角度看,林科的创作不需要很高的成本,他不用去跑材料,也不用去找工人,所有的素材都可以从网上找到,既省钱又省时间。这些不需要材料费的文件夹,作为一个媒介和载体,引申到现实中,与画家或行为艺术家的绘画、行为作品并无区别,他在电脑里画草图、编排、演练。从这个角度看,林科的作品很传统、很古典。
在此之前,林科作品的藏家一直是他周围的朋友,这次展览出现了一些“专业藏家”,就作品销量而言,《星际旅行》2013版已经全部卖完,《噗》也很受欢迎,照片也有两个版已售空。
4.2011教科所工作总结 篇四
教科所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科所紧紧围绕校长学期初提出的学校办学思路,科学安排,扎实工作,切实增强改革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狠抓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改革,不断强化教科研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以研促教,形成和完善有特色的教研模式。
本学期,教科所加强了对教研活动的督查,认真抓好教研活动,落实教研组长负责制,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明确职责,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教研学习,做到内容具体、发言充分、记录详实、注重实效。
1、高一高二教师上午研究教材,共同整理教案或学案,已初步完成《夏县中学教案集》的收集工作;下午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相互间经验交流和共同提高。
2、高三教师上午编写测试题,下午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是精选的历年高考试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高考适应性有很大帮助。
二、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搞好教学工作最根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本学期,教科所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促规范。
1、形成了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是“三步教学法”:第一步“出示目标,定时自学”;第二步“学生展示,教师引导”;第三步“当堂训练,巩固提升”。这个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学、思考和展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讲学结合、讲练结合、学用结合的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教科所多次组织有关领导对老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等进行检查,及时公布检查情况,奖优罚劣。
三、开设特色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弟子规》课,落实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文化素质。开设了习字课,每天有20分钟的习字时间,习字的内容是高考语文的必背篇目。习字课受到了师生欢迎,既可以为学生赢得卷面分,又可以熟记高考语文必背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宁静平淡的心志。从本学期开始,阅览室向高三学生开放,平均每周有一个小时的阅览时间。这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1、本学期,我校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素质,进行新课改的实施与创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在教师中倡导学习风气,学校给每位教师报销200元的书费,鼓励教师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倡导听课风气,要求领导和教师坚持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提高教师队伍的课堂教学水平,培
养一批高素质的课堂教学能手,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五、做好考试工作。
本学期,教科所认真组织了期中、期末考试和月考、模拟测试等考试工作,我们严格考试过程,重视考风考纪,发挥好考试功能,营造公平竞争氛围,安排好监考和评卷等工作,做好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并上报教育局。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决心狠抓薄弱学科、薄弱班级,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研教改力度,改进教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5.市农科所工作总结 篇五
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在娄底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科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研立所、人才兴所、开发强所”为工作思路,以“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科研工作,积极为三农、为地方经济、为教学服务,通过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的完成全年预定的工作任务,产学研结合工作受到省市表扬。
一、 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年重点做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两篇大文章。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开展使党员干部安于现状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封闭狭隘的观念得到改变。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学习,开展调研,查找问题,认真整改,取得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良好效果。
2、加强班子和人才建设,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我所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调整,博士生导师校长柏连阳教授兼任所长,另外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组织考察提拔任用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干部担任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大大加强了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所发展的瓶颈,今年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与重视下,引进了一个博士和两个硕士研究生,大大提高科研实力,为我所科技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常抓不懈
我所按学院要求每星期二下午组织干部职工学xxx省、市、学院相关文件,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科研及产学研结合工作有新起色
1.项目承担与申报情况:
2011年我所共承担国家、省、市科技局计划项目9个,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活性成分作用机理及其结构优化》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麻类作物植物保护岗位科学家》项目、长沙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新型有机磷农药纳米降解剂的研究与应用》、《玉竹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优质两系超级晚稻研究与开发》、《三系晚稻超级稻育种研究》、《甜油桃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陆两优267”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花皮黄心礼品西瓜的选育》与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
2011年向市科技局申报了6个项目,包括《有机磷农药纳米光催化降解剂的研究与应用》、《珍稀食用菌—杏鲍菇工厂周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超级稻育种研究与应用》、《娄底市良种油茶林种植立体结构模式的研究》、《麻类作物对矿山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
2.项目阶段进展情况:
水稻育种研究:
(1)“株两优290、株25s/lw290、c两优267、株25s/lw267”四个两系组合参加了湖南省水稻区试预试,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其中“c两优267”比对照增产5.3%,居晚稻迟熟组第二位,株25s/lw290比对照增产7.8%,居晚稻中熟组第四位,有望参加2011年省区试。
(2)三系新组合“冠a/868”、“金优52”、“和a/yl98” 参加了湖南省水稻区试预试,表现较好,其中“和a/yl98”有望参加2011年省区试。三系不育系“和a”已基本定型,计划明年进行鉴定。
(3)“陆两优267”今年在娄星区、双峰、涟源、冷江、新化五县市进行350亩示范,表现丰产性好、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明年将在全省推广。
经济作物研究:
(1)在西瓜研究方面,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加代,同时对有关材料进行了配组。应用黄小玉、小玉九号以及自已选育的礼品瓜新品种进行了立体栽培试验对比。甜瓜研究方面除了对相关材料加代,对“娄甜1号”进行了多点推广示范,在各地表现良好。
(2)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今年重点抓好了实验树油桃的培育,目前树形适宜、长势良好,为明年的试验做好了准备。
中药材研究:
(1)玉竹组培技术已获初步成功,正准备进行田间栽培试验;
(2)已开发了玉竹袋泡茶(申请号201110043316.8)、玉竹口含片(申请号201110043317.2)等2个国家发明专利产品;
(3)制订了“煲汤料(q/tabg002-2011)”和“代用茶(q/tabg003-2011)”两个产品企业标准。
(4)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进行了五加皮品种的遗传资源鉴定和攻效评价研究试验;在本校化学系进行了五加皮提取条件与技术研究。
(5)中药材年内获取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湖南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植物保护研究:
(1)柏连阳教授主持的“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活性成分作用机理及结构优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柏连阳教授主持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麻类作物植物保护岗位科学家”项目已在娄底市三元地区设立了试验田,定期进行亚麻和杂草生长情况调查。
(3)柏连阳教授主持的长沙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新型有机磷农药纳米降解剂的研究与应用”,7-9月份,在长沙进行了纳米材料配方以及光源的筛选、材料对目标害虫的室内毒力测定,正在进行纳米材料对有机磷农药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4)主持并完成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种粮大户植保新技术培训及高效低毒农药示范推广》。
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有新亮点
我所育成的 “陆两优267”,是我市第一个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湘审稻2011044)的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11年3月以入门费10万元、以后以销售每公斤种子0.4元的价格与亚华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今年在娄底市各县、市及娄星区示范推广500亩, 2011年10月12日在现场观摩会上,得到与会领导、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该组合表现出抗性好、秧龄弹性大、结实率高、粒子大、丰产性好、米质优等特性。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栽培。会上市科技局、市农开办表示积极支持该品种在娄底市及湖南省的立项推广工作。亚华种业公司湖南片大区经理张总表示亚华将在2011年在湖南大面积推广该品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四、科技服务地方经济有新突破
1、今年我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专门安排2名科技人员担任市科技特派员,到双峰和娄星区石井乡环江村专项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共计培训水稻、水果种植大户600人次,示范推广高效低毒农药4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年内我所与双峰县邓氏生态玉竹发展有限公司、冷水江市富康油茶种植开发公司等企业分别签订了科技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着力开展科技为地方经济服务。
3、协助邓氏生态玉竹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请了国家商务部中小企业资金项目(经费15.5万元)和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备选项目(经费50万元)。
五、其他工作有新进展
1、定期召开全所干部职工大会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定期召开科技人员大会,汇报科研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根据学院有关科研管理规定与办法,针对我所科研工作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细则,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年在娄底综合频道、娄底日报,学院电视台、网站、校报12次报道我所的发展动态及取得的科研成就。校园网上有2月20日《姜正国同志到农科所现场办公》、4月17日《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全力推进科技下乡工作》、6月30日《我小科技活动小分队到双峰甘棠开展科技服务活动》、9月24日《柏连阳院长深入农科所视察水稻育种科研工作》、10月16日《我校农科所举办杂交水稻新组合“陆两优267”现场观摩会》等报道;娄底日报有4月7日《市农科所和“亚华”合作开发杂交水稻新品种》、10月17日《市农科所—杂交晚稻新品种试验成功》等报道。
4、做好住房补贴、工会活动、档案管理、协调等工作。
2011年我所在党的建设、科研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学院的要求及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固定的科研基地、科研设施落后、科技人员知识老化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所将发扬长处,克服不足,以“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信心,开创农科所工作新局面。
2011年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研立所、开发强所、人材兴所”为工作思路,围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开展好应用型项目的研究和科技服务科技开发工作。
具体措施
2011年我所将把研究重点放在水稻育种、植物保护、新品种推广及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面向农业生产选题,结合政府规划立项,实现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起来、与市场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使科技工作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代,提升科技成果核心价值,并以此推动科技开发,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坚持以“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为中心。以项目促发展,以科研带开发、以措施强管理、以服务留人才为措施,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的落实:
1、努力建设一个科研试验基地园区和一个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
2、扩大“陆两优267”在娄底市 乃至湖南省的示范推广面积。
3、加大水稻等农作物品种(组合)加代繁育力度及水果等经济作物良种种苗的引进推广力度。
4、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与合作开发。
5、继续派驻科技特派员到乡镇,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
6、搞好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开发工作。
6.农科所2008年科研工作总结 篇六
2008年农林科技学院在学校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市场搞科研,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更新观念,适应形势,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本院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科研工作任务。现将全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为使我院科研工作能规范、有序地运行,学院修订了《农林科技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目前,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已基本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科研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二、在研项目进展顺利
2008年我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0项(不含延期),其中上年接转12项,今年新立项8项,其中,积极疏通立项渠道,在省科技厅立项3项,使我院在重点、难点科研项目上有了新的突破。各项科研项目在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都较好地完成了计划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科研成果成绩喜人 1.获奖成果
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有10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冬小麦新品种西峰27号选育”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冬小麦新品种长6878”、“西峰区菜篮子放心工程”、“优质谷子新品种晋谷35号引进示范”3项成果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粥化酶生物技术生产及其在苹果汁加工业上 的应用研究”、“陇东地区黄瓜、大葱地方品种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马铃薯新品种庆薯1号选育及丰产栽培示范”3项成果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紫花苜蓿新品种引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3项成果获甘肃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2.鉴定成果
我院今年有3项成果通过鉴定或结题。“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号选育”、“冬小麦新品种陇育216选育”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其中,“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号选育”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冬小麦新品种陇育216选育”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旱作农业区水土资源保护及永续利用机制研究”顺利通过学校科技处验收结题。
3、专著、论文
我院全体科研人员在认真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勤于笔耕,今年编辑出版专著3部(果树栽培学、化学实验指导、果树设施栽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14篇,对加快成果的应用、转化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学科建设初具规模
我所始终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学科建设方针,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经过不断整合和建设,具有传统优势的“旱地作物遗传育种学”校级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具有学术阵容强大、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阵容,研究范围涉及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等方向,新建校外科研基地3处;已建立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昆虫病理、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果树蔬菜科学、食品科学等9个实验室,有各类科研 仪器800台(件),价值215万元。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正在逐步建成。
五、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丰富多彩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我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2008年我院有1人在武汉大学参加访问学者学习;邀请河西学院农学系4名专家来我院交流;院内专家在校外开展学术报告22人(次)。我院举办外聘专家学术报告3次(李丙智2次,陈伟星1次)。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业务素质,更新了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强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六、科研队伍稳步壮大
建设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们依据“农科所科研工作五年规划”及“农业科学研究所学术梯队建设计划”,努力提高科研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引进高学历人员和资源整合,科研队伍稳步壮大。目前共有科研人员45人,其中教授3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5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农艺师6人,讲师13人,助理研究员1人,农艺师2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32人,其中硕士生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333人才工程”1人,省“555人才工程”3人。初步形成了高、中、初比例较为协调的科研队伍。
七、校地(企)合作成效显著
根据庆阳市科技局及陇东学院科技处“科技特派员”工作安排与部署,我院今年有9名科技特派员在庆阳市的有关公司、乡(镇)、村组,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推广与合作,工作得到了省、市和学校有关部门的极大肯定,孟建军副教授被庆阳市人民政府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
1、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效益显著
一年来,在被服务的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共推广农作物栽培和施肥新技术3项,推广面积0.73万亩,使农户增加收入20.3万元,农作物新品种1个,使农户增加收入3.4万元。推广牧草品种7个,1万亩。蔬菜栽培新技术8个,面积0.3万亩,收获无公害优质蔬菜0.52万吨,新增产值131.2万元。指导新建蔬菜大棚108座,指导蔬菜大棚栽培812座,324亩。推广苹果园管理新技术,指导苹果园生产0.818万亩,桃园、油桃园50亩,枣园40亩,核桃、樱桃、杏园21亩。
2、农民技术培训绩效良好
进行科技培训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一年来,科技特派员很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先后在我市西峰、宁县、合水、环县、正宁、华池等县(区)举行培训31期(场次)、6110多人次,发放科技培训资料1000多份。李志军副院长带领科技特派员在西峰董志镇进行的科技支农宣传培训活动被庆阳电视台跟踪宣传报道。
3、新品种选引弥补了当地栽培品种不足
品种更新换代,能显著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力,科技特派员一年来共引进牧草新品种8种20多个品种、果树新品种92个、甜瓜新品种1个、西瓜新品种1个,有力的弥补了当地栽培品种不足的局面。
八、研究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今年我院的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科技宣传与交流等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科研基础条件差、技术手段落后、经费少、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经济观念跟不上等,严重制约了我院的进一步发展。
1、项目经费不足,科研缺少年轻有影响的技术带头人。农业科研项目田间工作量大,经费开支面广,项目经费不足问题极为突出,加之现有科研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缺少年轻有影响的技术带头人,致使科研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建议学院下年在经费和科研力量方面能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适时走出去,到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交流学习,促进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引进年轻有影响的技术带头人,保证农业科研特色的加强。
2、学院科研基地急待建设。原校内科研基地、水泥晒场等在学院基建中已毁,种子晾晒、风干、考种、存放无场地,新的科研用地无围墙,试验田管理难度大,使农业科研受到极大限制。望学院加快科研基地的建设步伐。
3.科研管理机构急待健全。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应用型科研机构,有60年的历史积淀,科研项目相对多且涉及范围广,但其管理没有专设的科级机构及相应人员,靠学院办公室兼管严重限制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学校在学院办公室增设专职业务管理干事。
7.林科所工作总结 篇七
四川甘孜州畜科所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经济合作, 拟定了一批切合我州实际、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畜牧业研究项目。目前, 与川农大合作在乾宁开展的《披碱草、鸭茅种质资源圃与育种研究》项目, 完成了12个牧草品种第一阶段的试验研究工作;与省草科院合作在乾宁种畜场开展的《牧草新品种选育展示研究》项目, 完成了6个品种的选育研究工作;与省草原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国家现代牧草产业技术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 完成了甘孜州18个县的气象数据资料采集、录入与资料编写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再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州畜科所的技术优势, 完成华康进出口公司《康定县前溪乡赶羊村特色畜禽养殖圈舍规划》、《康定麦崩乡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
同时, 按照“校州合作”要求, 与四川农业大学达成科技合作协议, 组织骨干队伍拟定了《藏猪选育及规模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示范》、《九龙牦牛选育及高档肉牛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高寒牧区优良牧草驯化选育及集成技术示范》、《包虫病畜间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等10个初步合作项目。
另外, 在甘孜州政策规定的范围内, 进一步加强“绿色康巴”协会与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在CI山水和FFI (野生动物保护国际) 的支持下, 州畜科所组织技术骨干13人历时两年半编撰的《青藏高原东南缘草地植物识别手册》项目--《有毒有害植物》藏汉双语版已定稿;完成了2006年启动实施的HPI“甘孜州牲畜发展项目”第一轮250户的礼品传递工作。[摘自:四川畜牧食品信息网
8.美国林科3号野参寻求种植户 篇八
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林科3号野参,是经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壤限制,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特点。美国林科3号野参栽培场地不限,我国各个地区城市、农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室内外栽培,一般露天田地、山岗、庭院均可作为美国林科3号野参种植场地。在栽培期间可与农作物、花卉或果树套种,室外种植美国林科3号野参的适合气温为3℃-40℃之间,生长周期90天,下种后每100平方米可产美国林科3号野参干品6-8公斤。
■ 效益分析:
种植户投资100平方米,按最低产量产成品6公斤干品计算,我单位回收价3600元/公斤×6公斤=21600元,90天后除去人工工资、肥料、农药等种植费用,获纯利18000元左右,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院为完成出口创汇任务,特面向全国开展联合种植,并免费提供种源及生产技术。产品我单位上门收购,每公斤3600元(干品),对大面积种植户我单位可派技术专家免费上门建立药材基地。敬请短信索取《联合种植指南》及《产品回收合同》,(13811122135注明;姓名、地址、邮编)。发展一家,成功一家,诚信无欺。欢迎实地考察、参观、学习。
9.教科所2012年工作要点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全局,突出均衡、高效、和谐的主题,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巩固研究成果,培育典型经验。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区”,向科研要质量,按照“一二三四”的基本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和深化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先导作用,再创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1、明确一个宗旨:即科研品牌服务宗旨,努力打造 “一校一品”校本科研 品牌,凸显学校特色,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2、坚持两个立足点:立足课堂,立足师生及学校发展。立足课堂即为研究始于课堂,从课堂教学中发掘教育科研素材,为高效课堂服务。立足师生、学校发展即为研究在于探索、归纳教育教学规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着眼学生自主发展,提炼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3、开拓三条渠道:理论拉动、管理推动、典型带动。
理论拉动。区教科所和学校教科室都要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主动占领教育教学理论的制高点,用先进理论指导教学与科研,让科研引领教学。当前,主要是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并善于把理论学习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管理推动。教科所要加大教育科研管理的力度,健全、完善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制度。要指导学校、学科建立起制度制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规范教育科研行为,提倡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典型带动。要注意总结、发现教育科研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并及时加以培植、推广。充分发挥名师、名校的作用,并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促使名师、名校成长,促进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品质提升。
4、落实四项措施,实现教科研工作新突破。
措施之一,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各地校要按照有关要求设置教科室,并配有教科室主任(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必须设置并配备)。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教育科研人员目标责任制,促进教科研人员专业发展。确定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对象,制定全区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方案,发掘各种培训资源,开拓各种培训渠道,扩大培训的面、提升培训的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
措施之二,优化科研工作方式,突出科研工作重点。要以研究高效课堂、研究学生为重点,通过案例剖析、经验引领等方式,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省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教育科研新秀以及教(科)研员在高效课堂研究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要重视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研究和扶持,促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建立科研活动审批制度和科研活动反馈制度,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措施之三,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和指导,发挥课题引领作用。要加强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使课题研究真正贴近教学、服务基层,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转化率。要加强对重点课题的培植、指导、宣传、推广,力争有一批拳头课题在省内外产生影响。
措施之四,完善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建立教育科研信息库。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经验的积累,是教育科研成果物化的工具,教科所及各校教科室要把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纳入一项重要的工作日程。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育科研信息库。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增强自身队伍素质,提升科研指导能力。坚持科研的服务功能,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提高科研骨干的研究能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指导课题实施,采用讲座式、问诊式、咨询式、专题式等多种方式为实验老师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使广大教师成为行动者、研究者,在研究中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育人质量,在课题实施中生成智慧、促进专业成长。组织学校教科室主任常规培训、专题研讨,提高教科室主任科研理论水平及教育科研能力。完善和创新教科室主任评价制度,制定《东宝区学校教科室主任评价细则》,对其平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开展最佳教科室主任和“十佳”教科室主任评选活动,努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2、强化课题过程管理,提高教育科研质量。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凡2006年以来区级以上(含区级)课题必须在区教科所备案建档。加强课题中期管理,强化课题研究的流程管理,定期开展课题中期检查及课题研究视导并及时通报。认真做好省、市、区规划课题的申报及立项评审,开展课题中期检查,加强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档案管理。重点开展中央教科所“十一五” 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 的研究,力争全面开题,早出成果。按期做好结题工作,确保结题质量。努力实现“区级课题抓普及、市级课题出成果、省规划课题创特色、重点课题树品牌” 的目标要求。争取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突破、在实践和推广方面取得较大效益。2010年全区在市级以上科研部门立项课题至少10个,结题至少3个。
3、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与“高效课堂”活动有效结合。对于“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来说,小课题研究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没有大课题,但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但应该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研、教研、教改、培训“多元一体”的校本科研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实践探索与决策咨询的作用。
4、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关注师生和谐发展。根据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凸现教科研机构的“参谋”作用,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重点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使调查研究结果成为行政决策、行动实施的依据,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开展以“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创新生活” 为主题的“三生” 教育研究,通过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提高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对学校德育的观念更新搭建一座新的思考平台,努力建构生命、生活、生态教育合而为一的德育理念,为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5、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发挥优秀课题引领作用。开展“十一五”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会暨“十一五” 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发挥优秀科研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总结全区“十一五” 科研工作的成绩与经验,表彰一批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及先进工作者。通过各种活动,多形式、多途径,将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学校开展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交流、学习,通过报告会、成果展示会、观摩课、研讨会等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使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融为一体,形成合力。
10.教科所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篇十
一、围绕“内涵提升年”活动开展系列工作
1、加强“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与工作
4月份,对我市12处特色学校试点学校及部分非试点学校进行了调研、指导。围绕“理论指导、理念提升、成果提炼”等开展工作,通过研讨、交流和实地调查,在帮助学校“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提升层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12处试点学校,基本确立了创建主题,明确了工作思路,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建设。对于研究内容相同和相近的课题,组成课题“研究群落”,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研讨、沙龙、论坛的方式,进行研讨和交流,举办专题研讨2次,提高了研究实效。
3、组名师、骨干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活动。对于部分名师和骨干教师承担的课题,重点管理,加强成果的提炼。现有130份成果参评参加山东省xxxx年中小学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由30余个课题完成预期研究任务申请结题。
4、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通过章丘教育信息网发布,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信息服务。
5、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制定了章丘市教师读书活动方案,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部分学校开展读书活动。
6、针对形势发展和教育工作的现状,把宣传现代教育思想,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教科研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针对教师举办专题讲座15场,对于更新教师思想观念,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7、针对高三学生,开设了“考场上的较量——心态第一”专题讲座,为我市高三学生举办专题讲座5场,对余名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考试技巧及考前心理辅导,效果显著。
二、做好“十一五”课题研究的管理与结题工作
1、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对各级“十一五”课题加强指导,严格管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特别注重过程管理与效果管理,具体指导课题济南市级以上课题13个,章丘市级40余个,提高了研究实效。
2、帮助广大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教学就是研究”的意识,特别是要立足实际,把研究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把课题将课题研究贯穿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学生教育等)中,教师通过学习、积累、研究、反思、总结,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杂乱的东西规律化、经验的东西理性化,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系统,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方法策略与风格特色。
三、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农村学校教科研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从城区到农村学校的延伸,深入10余处农村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通过农村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市的.教育均衡发展。
下一步工作思路:
1、加强“内涵提升年”建设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关于《开展内涵提升年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对承担的工作加大落实力度,重落实、重过程、重结果。
2、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指导各个学校构建具可操作性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体系。在“做”上谋思路,在落实上做文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3、强化制度、队伍、基地建设。一是制定完善我市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制定《章丘市教科研管理规范》,从组织制度建设、课题管理与研究、教科研活动、教科研成果诸方面制定相关的规定,为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个单位也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教科研工作落实到位。
4、加强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科研骨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对于一些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素质好,水平高,有教科研意识的人,重点加强培养。多给他们学习参观的机会,对他们的研究课题重点指导,帮助他们早出成果,快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