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2024-08-07

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分析(精选4篇)

1.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篇一

2013—201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8、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9、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反映出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判断是

A.乐观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B.充满担忧,不平等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是隐患 C.充满自信,中国有能力应对任何局势

D.充满担忧,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隐患

10、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D.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1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执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2、右图是某地乡村的土地庙,其上所刻对联曰:“保此方风调雨顺,佑斯地物阜民康”。土地庙在古代称“社”,土地神又称“社神”,祭祀社神的日子称为“社日”。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土地庙

1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赵州桥

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曲辕犁的推广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器时代的到来

16、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牛,名犁,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17、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经营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他的理解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19、右图是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结合右图分析这副对联歌颂的的是 A、神农教民农耕B、王景治黄河C、李冰负责都江堰工程D、大禹治水 20、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

2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使用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2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24、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石器耕种D、铁犁牛耕

25、“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带来的影响有

①使得无数小农破产②是导致古代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

③导致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④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7、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其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8、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反映了造成我国古代农夫面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B、赋税沉重C、农业技术落后D、徭役繁重

29、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反映了

A.徭役征调频繁B.赋税沉重C.土地兼并严重D.田地荒芜

30、汉乐府 《 孔雀东南飞》 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 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 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哪种特征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3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 此写了一本书。其中,有一段引文“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王家木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包子、刘家香铺、曹婆婆肉饼、田老

六绿茶„„,店铺与住户混杂。”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北宋东京城的辉煌》B.《汴河两岸》C.《坊墙倒塌之后》D.《长安城的落日》

32、如右图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 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B.浙商和晋商C.徽商和晋商D.苏商和徽商

33、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34、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几件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处于

39、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以下错误的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40、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A.“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 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

第Ⅱ卷(情景探究题,共40分)

舞蹈纹彩陶盆定窑白瓷孩儿枕福寿双全粉彩花瓶青花瓷瓶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35、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 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36、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成分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B.②③C. ②④D.③④

37、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 明江水寒。”反映了古代商人

A.商业萧条的状况B.追逐利润往来奔波的状况 C.民间贸易繁荣的景象D.生离死别的凄惨生活

38、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的瓷器是 A.黑陶B.唐三彩C.白瓷D.青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第41题11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6分,共计40分。

请将答案填在答卷纸上指定位置)

4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 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 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画传》 材料三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四月提纲》 材料四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 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1分)“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2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3)材料三中的“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是什么性质的革命?(2分)它们各自 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1分)它和《四月提纲》的主张有什么 不同?(1分)

4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据北大西洋公约

第二条:缔约国应加强其自由制度,„„ 第五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的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材料二据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第三条:考虑到由巴黎协定的批准而在欧洲形成的局势„„该协定„„把西德拖入北大西洋集团,这 样就加深新战争的危险,并且对友好和平的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第四条: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个缔约国 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给予援助。

材料三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 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要根 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 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 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的恶化,“冷战”和它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成为国际 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家认为,在这样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 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的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 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家关系的惟一基础。

-----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材料四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五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 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惟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 有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它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以美国抗衡的其 他国家。------基辛格1993年的说话(1)材料一中“自由制度”指什么?(1分)该组织的性质是什么?(1分)假设“武装攻击”来自 何方?(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原因和影响。(2分)

(3)材料四中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发起人有哪些?(2分)奉行的政策是什么?(1分)

(4)材料四中旧的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的基本 特点是什么?(1分)新的世界格局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1分)

(5)你是否赞同材料五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1分)为什么?(1分)

4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古代中国农耕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 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 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 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 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向往和迷惑,已历经了几个世纪,相传200年前,欧洲有个地位显赫的 贵族,因酷爱中国陶瓷,不惜重金派遣专人来华订制。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他严格地按照贵族 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进行烧制。那时的航运并不发达,历经几个月的海上漂泊,专员们抵达中国,不料身上携带的制瓷图案也被海水浸湿,周围渗出一圈淡 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由于无法核实水痕是否出于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 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瓷器运回瑞典后,贵族起初很不高兴,但是,在认真拿成品跟原 稿进行核对后,他不得不震惊于中国工匠高超的技艺。——《剑桥中国史》

材料五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

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徽商网•徽商历史》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耕作方式盛行于何时?(1分)图二的耕作工具出现于何时?(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形式?(1分)这种经济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1分)出 现的原因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形式有何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制瓷业具有怎样的世界地位?(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2分)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2分)

2.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篇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运动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但历史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反复的情况,相权出现反弹发生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主要强调的是()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4.古代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D.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如图所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利斯提尼为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了陶片放逐法 ④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雅典是城邦小国 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B.雅典公民高涨的参政热情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7.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英国国王在(光荣)革命前保证“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文件”,而革命后保证“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主要表明 A.崇尚法治是英国一贯的传统

B.革命前后英国民主制度无实质性的变化 C.革命后国王成为可有可无的虚君

D.革命前后英王权力来源发生了重大改变

8.2016年11月9日在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击败了希拉里赢得了选举。下面关于美国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统不能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第1页,共5页 B.总统可以任免大法官,而且大法官任职终身 C.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D.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9.因为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若以调整大的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并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这意味着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的影响是

A.英国完全的改变了政治制度 C.较大改变了议会议员的组成 B.君主立宪制被彻底改变 D.工人农民得到更多席位

10.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1.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据此反映了()

A.孙中山认为反革命的专制阶级是皇帝势力 B.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主动采取了灵活措施 C.孙中山找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 D.孙中山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12.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开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主要表现在 A.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趋向民主化 B.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D.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的一员 13.1838年6月,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在给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训令中写道:“关于鸦片走私贸易,英国臣民破坏他们前去贸易国家的法律,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此进行干预。这些人(鸦片商)遭受的损失,必须由自己承担。”这反映出当时 A.英政府承认鸦片贸易的非法性 B.英女王支持立即发动战争 C.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差距不大 D.林则徐多次挫败英军进攻

14.有史学家认为:“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

A.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群众 B.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 C.发展资本主义,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

15.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A.提出了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它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D.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

第2页,共5页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百度百科

材料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体现的政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什么?(4分)说明这一政治制度是怎样在英国确立的?(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

第3页,共5页 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材料三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6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评价辛亥革命。(10分)

参考答案

第4页,共5页 1--5 ACDCA 6--10 ADDCD 11--15 DBACB 16.(1)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美国民主制度

(2)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确立: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两个法案(3)形式上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

内容上带有深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17.(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6分)

(2)焦点:政体之争(或总统制和内阁制之争)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

(3)进步性:

①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和自由;(3分)

②经济:制定颁布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局限性

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4分)

3.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篇三

5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 A.井田制最早瓦解 C.建立起郡县制度 B.管仲改革效果显现 D.率先使用铁犁牛耕

52.《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53.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节目,颇受好评。传统观念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54.据《墨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表明 A.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C.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大宗地位

B.地方权力已开始向天子集中 D.诸侯要向天子提供军赋力役

55.秦王赢政在兼并战争中,灭掉的第一个诸侯国和最后一个诸侯国分别是 A.赵国

魏国 B.楚国 燕国

C.魏国 赵国 D.韩国 齐国

5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57.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下选官的主要依据是()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58.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5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开创皇帝制度

60.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61.唐朝改革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主要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三司使

62.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府、州、县

6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汉代的内外朝制 C.明代的内阁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元代的一省制

65.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66.《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 A.“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B.“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D.“寿恰红群芳开夜宴”

67.《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中国某岛,在岛上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中国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时令节气等方面仿效日本。日本占领的是 A.黄岩岛 B.台湾岛

C.海南岛

D.崇明岛

68.爱国诗人丘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以下符合丘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

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鱼雷与舰同沉 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 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

69.“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材料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 B.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D.人人平等

70.从刘邦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的“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的转变 B.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C.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从“家天下”走向“公天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71.1912年1月1日,孙文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地方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这表明 A.“五族共和”的思想被抛弃 B.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单一民族建国思想

C.孙中山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 D.从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的确立 7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民主宪法D.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实现独立 73.“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下对这一《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布于1919年 B.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 C.受到工商界响应 D.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

74.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75.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守为攻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A.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76.下列战役属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77.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8.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两岸“三通”的实现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79.下图为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的照片。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时间长达70秒左右。“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的最重要前提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80.下列不属于新时期新型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A.村民自治 B.城市居民自治

C.职工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据材料“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反映这是一种户籍制度,不能体现私田现象增多,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等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在秦代确立的,故C项错误;“率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52.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其来源于没落的旧贵族及上升中的平民阶层,依靠他们的知识才能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可见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阶层分化而集结派生出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与西周时期依据血缘世袭的统治者阶层中“士”不同,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士形成于西周时期,且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并不能反映血缘政治的瓦解,故D项错误。5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忠君思想”与儒学有关;“孝”与宗法制相关;“耕”与农本思想相关;通过“读”获取功名与科举制相关,根据题意本题选A。54.A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地方权力开始向天子集中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B;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涉及的是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诸国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诸侯不对周王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说明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A。

55.D 56.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是对前代分封制的否定,所以A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他父亲夏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确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逐渐形成,所以B项符合设问要求;C指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这与材料无关;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所以D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57.A

【解析】据材料“孝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信息,可以判断其主要标准是品行才学,故答案为A。

5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它并没有恢复丞相的职权。故本题选D。59.B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秦,虽死犹存”强调的是秦朝创立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故B项最合乎题意。6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是指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故C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D项不符合题意。6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6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秦汉地方行政机构;C为唐代地方行政机构;D为元代地方行政机构;B为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故选B。6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帝王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故C项正确。

64.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选C。6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军机处的设立。注意题目中的时间是清朝。材料信息“乾纲独揽”主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元朝开始推行行省制,排除A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排除B、C两项。故答案为D项。6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宁氏家族的地位,“宁荣二祖遗像”“贾敬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可见是宁国府的祭祀礼,A项符合题意,正确。庆元宵不用祭拜,B项排除。庆寿辰以寿星为最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67.B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对台湾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的户部掌握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排除B项;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C项;三司使出现在宋朝,排除D项。

地实施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根据所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68.C 6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错误;“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故D项错误。7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刘邦、孙中山并不是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辛亥革命时期又缺乏群众基础,而 “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也无法说明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体现出“天下为家”;材料中的“敢有帝制自有为之,天下共击之”,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出“天下为公”;而这反映出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故本题选D。71.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关键信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地方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表明孙中山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C符合题意。7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正确;A项“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1952年新中国土改的基本完成;B、D两项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选C项

7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本题用排除法较好,题中材料“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可知,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判断,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项。7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故本题选C项。【备注】无

75.D 76.A 77.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7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时间。结合图中紫荆花旗、米字旗和五星红旗可知,它们代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回归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关。故本题选B。其他说法与台湾问题有关,故不选。79.D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非两党平等谈判,故B项错误。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预不是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前提,故C项错误。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80.D 83.(1)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挠破坏;群众基础薄弱。

(3)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发展变迁。

第(1)问,依据对材料“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理解,结合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概括得出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两项制度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结合所学概括分别说明两者的意义。

第(2)问,依据材料“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的实验”包括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等。依据对材料“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的理解,联系辛亥革命相关知识,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分析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4.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报告(共) 篇四

实验中学

张俊

程小娟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试卷历史共43题,由两部分组成,选择题1—40题,材料分析41—43题。本次试卷主要考察了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1—3课主要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试题呈现融合多种史观,试卷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

二、各班成绩分析

本次月考共992人参考,历史最高分78分,156至167这十二个班历史平均分依次是58.817、59.824、59.125、56.341、55.198、53.837、51.57、52.098、49.297、59.953、59.432、54.07。平均分在55分上下,考得还是不错的。选择题得分率低于非选择题,选择题平均分在23分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题目主旨把握不清,最重要是基础知识训练欠缺。材料分析题平均分在32分左右,80%的同学能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答案,但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回答就成为短板,原因在于基础知识不夯实。

三、试卷难易度简要说明

本次试卷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分析能力的考察,难度接近高考,难度系数0.52—0.6上下。试题重难点突出,分值分布合理。选择题1—

23、材料题41—42考察宗法观念和分封制度基本常识和作用。选择题24以后、材料题43考察秦朝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影响至今。分权与集权学生通过对比史学方法就能答出核心要点。

四、考生失分原因总结

(1)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如选择题25,28, 30,33题等。在材料的解答中,由于题目的设问较多,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如材料题3题(1)问,答案不能序号化,规范化。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对材料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70%考生所存在问题。

(3)从学生的态度来看,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造成材料分析题丢分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材料分析题答案基本出自课本,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没有系统化,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缺乏时间观念,某些学生甚至犯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答题序号,答题杂糅一锅粥,整体上没有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不少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错别字出现,如郡写成群等。由此可充分说明学生学习态度不严谨、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新生刚入高一没有压力。对基础知识不下大功夫记忆,如周天子分封诸侯,学生答成权力高度集中,典型与事实不符、模棱两可。平时上课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打盹儿,课下复习不及时,造成大量知识欠缺。从试卷答题规整来看,个别有抄袭现象,不擅长思考。

五、改进措施

(1)教师要讲清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继续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掌握,注重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落实基本史实,史论,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该记的必须要记,知识要灵活掌握,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加强训练,提高能力。加强对学生审题和解题方的训练,选择题是关键,利用直接和间接法,排除法、对比法等多种方法,材料分析题要求学生答案必须做到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

(3)立足课改,转变观念。教师要提高教与学的能力,充实教师知识储备和应战能力,以提高学生高考实战能力。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分析材料,认真审题,告诉学生相应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待客观题多采用排除法、对比分析法,确定答题要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4)上过新课之后,督促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点。

(5)平时多做典型题,提高解析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加强材料题的训练,不要照搬照抄答案,先自己独立思考写出大概的思路,然后再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不足,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审题答题能力。

(6)学生要认真对待学习每个环节,尤其是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利用历史课和历史晚自习时间夯实要点,加强学生利用时间的效率,把历史课学通、学透,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便让学生在平常的考试乃至高考中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7)教师应在平时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审题答题,答题注重五化: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专业化。

2017年10月24日

下午搁笔

张俊

上一篇:同济大学医学专业介绍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