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精选12篇)
1.《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 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 家人屡劝不改, 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 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 通过微博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 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 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 也引发一些质疑, 经媒体报道后, 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 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 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
2. 新课标全国Ⅱ卷:谁更具风采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 笃学敏思, 矢志创新, 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 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 爱岗敬业, 练就一手绝活, 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 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 酷爱摄影, 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 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 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汉语文卷)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 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 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 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 我吃过很多食物, 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2)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3) 不得少于600字。
4. 北京卷:高考大作文 (二选一)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照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 为了正义,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 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 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 展开想象, 叙述你和他 (她) 在一起的故事, 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2)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 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 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 (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 , 可议论, 可叙述, 可抒情, 文体不限。
5. 天津卷:范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 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 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 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 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 (2) 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 文体特征鲜明; (3) 不少于800字; (4)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6. 上海卷:和谐自我
根据以下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 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 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7. 江苏卷:智慧
根据以下材料, 选取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 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8. 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 肉豆须, 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 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 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缠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 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 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 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 (1) 选准角度, 自定立意; (2) 自拟题目; (3)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4) 文体特征鲜明。
9. 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 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1) 题目自拟, 观点自定; (2) 明确文体, 不得写成诗歌; (3) 不得少于800字; (4) 不得抄袭、套作。
1 0. 福建卷: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便也成了路。
●有时, 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没有走错了路, 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 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 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标题自拟; (3)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1 1. 安徽卷:显微镜下看蝴蝶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 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 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 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 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 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 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 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 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 2. 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和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 能测阴晴雨雪, 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 可知全球天气, 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 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 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 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 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 自然似乎很“近”, 又似乎很“远”。
要求: (1)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自拟标题, 文体不限; (2)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 不少于800字; (4) 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1 3. 湖南卷:大树的旅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 枝繁叶茂, 浓荫匝地, 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 大树听了, 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 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 拒绝了;请走兽帮助, 走兽说大树没有腿, 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 它结出甜美的果实, 果实中包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 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 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 4. 湖北卷:地下的泉水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 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 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 继而汇成溪流, 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 其实, 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 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自定, 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1 5. 四川卷:老实与聪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 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与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就是实诚、忠厚, 聪明就是机智、敏锐。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 联系现实生活, 结合自己的思考, 自选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 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2)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3) 用规范汉字书写。
16.重庆卷:等待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 孩子妈妈还没到, 车上乘客开始埋怨, 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 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 所有人都沉默了。
2.《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 篇二
儿子大福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并且有自闭证。父亲在游泳馆工作,而时刻要照顾好大福,由此大福的水性也相当的好,而父亲也只能天天带着大福在游泳馆以便照顾。
影片开头并描述场景是父亲绑住大福和自己两个人的脚跳下海,并没有直接进入内容,但是在后面的描述中,我们才慢慢知道,原来父亲得了癌症而又没有再可以照顾好大福的未来生活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来结束两个人的生命。同时也是为了大福可以尽早脱离这个世界。但是由于大福非常熟水性,最终没有结束生命而回到家。从那时候开始,父亲就开始为大福找一些接收所、残疾人学校等等,几番努力之后,通过校长终于找到了接待所。但是由于大福头第一天没有父亲在身边,没有日常的照顾而变得非常暴燥,同时父亲回到家也显得缺少大福的环境而失落。然后当天晚上父亲就搬去和大福住并安抚大福的暴燥情绪。
3.《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 篇三
不光是食物存在问题,连房﹑桥都有问题。
现在有的人承包建楼房等,可他们却从中贪污了一笔钱,把建楼房这种大工程变成了豆腐渣工程,结果建筑物就跟豆腐一样,所以经常房塌人亡,桥断车毁死伤无数。还有人在路上飙车,他们不把生命看在眼里,用风一样的速度驾驶着车子,嗖的一声从人们的眼下闪过,又是砰的一声,就出车祸了,他们不仅害了自己,有时还把别人也一起拖给了死神,让他们的家属伤心难过,满脸泪水。
在这,我只想告诉大家﹕食物安全不是游戏,建筑安全不是游戏,交通安全不是游戏,生命,更安全不是游戏!!
4.《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 篇四
开学第一课开始了,一开始那美妙的歌声把我引进了歌的殿堂,让人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奥运的举重队和他们的教练一起登上了舞台,让人最惊讶的是女子65千克的金牌得主,竟然是一个手小的人,她竟然6次举重5次打破世界纪录,真是太惊人了,她绣的十字架竟被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收藏品!小班长提议让任班主任摸一下她的金牌真让人羡慕。小班长还把金牌最新佩戴在她的胸前,四川桑兰中学的20多位学生也来了,他们在地震发生中以1分32秒一个不缺的跑到了操场上,这就是潜能。最后奥运选手和桑兰中学的同学来了一场逃亡测试,结果桑兰中学以16秒32赢了奥运队。
第二节,代班主任和奥运的游泳冠军做主持,第二节请来的是社帆船金牌得主银建和他的教练,他给四川争光了,银建从小左脚就有点痛,不适合帆船运动,然后他就去扎针,她从小最怕针,但他不得不去扎,他扎的最多的一次是背上有38根针,这种对帆船的渴望和努力让她有了今天光辉的成就,最后请来了2位小朋友和帆船冠军一起挑选逃生工具,结果都选对了,太棒了。
第三节,代班主任和班长林浩请来了奥运会上的男篮健儿们,林浩班长一看就傻了眼,因为他们都长的太高了,而且小林浩只认识姚明一个人,代班主任给林浩作了一一介绍并让小林浩根跟他们交流,接着又进行了团结的测试,对方只选出2名选手而小朋友有5个,结果5个小朋友全被拉倒了,后来又请上了4个,9拉2终于顺利了,这件事说明了团结力量大。最后播放了一个洪水中团结的事件。
节目的最后又唱了几首爱护生命的歌,开学第一课就告以段落了。
5.《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篇五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
师: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四个字一句。
师: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
生:2个字一停。
师:2/2式节奏。
师: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
(拓展《桃夭》《蒹葭》)
生:叠词很多, 比如騤騤、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
(展示PPT《蒹葭》《采葛》等诗)
生:句式相同、重复。
师: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
生: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
再次聆听朗诵录音, 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
师:《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 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 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 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
生: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 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 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很好。诗人由采薇起兴, 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章的诗句: (见前“原文”第一节) 。
师: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生1: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跟猃狁打仗激烈, 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的内容, 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
生3: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板书:猃狁之故、旷日持久、思归愁苦。
师:怎么样?
同学笑了。 (作笔记)
师:继续研读4-5章 (见前“原文”第二节) 。
师:这两章写了哪些景物和事物?
生:盛开的常棣花, 将帅的战车、高大的公马。象牙装饰的弓箭、鱼皮作的箭袋。
师:诗人是怎样描写战车、战马、弓箭等军事装备的?
生:“戎车既驾”写战车已经套好马鞍, 随时可以驾驭出发。
师:怎么写战马?作者用哪些词描写马?
生:是騤騤、业业、翼翼三个词, 都描绘了马的高大、健壮、整齐。
师:“象弭鱼服”写出了战士的武器具有什么特点?
生:高级吧。先进吧。
师:是吗?再换换词。
同学说开了:精美。尊贵。锐利。
师:作者写车马武器装备是写战争写军队。诗人写出了我军怎样的特点?
生:强大、威武、神勇。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板书: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
师:诗歌中哪一个可以词概括这场战争?
同学很疑惑, 没有能够作出回答。
师:那么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些军事战备的作用和目的?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和“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师: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写了一支精备整肃之师的装备军容的, 由此, 你能想象这只军队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吗?。
生1:艰苦顽强。
生2:坚强勇敢, 不怕死。
生3:筋疲力尽, 殊死搏斗。
师:继续想象你自己就是这位身在军中的诗人, 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痛恨战争, 是战争让我们有家不能回。
生: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师:这种情感是从哪些诗句传达出来的?
生:从“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看出来的。
生:“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也明确表达了战争带来不幸的痛苦。
肯定同学结合诗句的内容来理解, 很好。
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战争的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过程中全军英勇顽强、殊死搏斗、筋疲力尽的表现?
师:诗人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是否矛盾?
(沉默)
师:让我们回忆历史上的战争。相信会对战争有新认识的。
从我们都熟悉的战争说起。生:抗日战争。
师:行, 就说八年抗战:外敌入侵, 人人上前线。冲锋陷阵, 血流成河。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这些让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生:流血牺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生:战争必定有死伤。
师:对了。陆游有诗句怎么说?顾炎武有诗句怎么说?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师:积极参战, 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每个公民应该责无旁贷。另一方面, 战争带来的灾难总是无法避免, 其残酷性是人所不愿的。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纠结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师: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战争是国家行为。本诗把这场战争称为什么, 现在知道吗?
(发现)
生:“王事”
师;什么是“王事”?
生:君王之事
生:国家之事。
师:可是,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不幸, 这就成了“家事”了, 而“家事”和“王事”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意吗?
学生表示赞同。
板书:王事家事
继续研读第6章 (见前“原文”第三节) 。
齐读。
师:借助联想和想象, 描写两幅画面。“杨柳依依”给你怎样的感受?“雨雪霏霏”给人怎样的感受?选择一幅画面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语段。
生:动笔写。
三位学生交流。
师:借助今昔景物描写重在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之情
师:以昔日的美好从反面来烘托今天的痛苦和悲哀, 这是一种手法。叫反衬表现手法。
师:“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直抒胸臆。
师:前面的四句运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借景抒情。
板书:以乐衬哀、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师:我们赏析了本章的手法, 下面进一步品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4-5章的理解, 把“伤悲”“哀”改为“愤”“恨”好不好?为什么?
生:“伤悲”“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愤”“恨”有点过激, 这种感情不明显。
师:从以下选项, 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表达。 (PPT)
A、愤怒控诉统治阶级漠视百姓疾苦, 常年征战, 穷兵黩 (du) 武。
B、诉说征战之苦, 抒发思念故乡的悲苦心情。
C、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表达卫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生: (讨论后) 选B。
师:还是回到对战争的应有认识上了, 诗人因为深明战争大义, 在一个杨柳依依的时节欣然出征;但是因为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使诗人日夜思归, 最后在风雪霏霏的寒冬踏上归途, 故而心情沉痛悲伤。板书:
“杨柳依依”暗合“王事” (战争义务)
“雨雪霏霏”暗合“家事” (个体情感)
只有这样理解, 我们才明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景物描写的不同心理背景。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 薇之柔, 薇之刚, 棠棣花开, 依依杨柳, 霏霏雨雪,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之苦和思归之切。
但是, 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 战争是一面镜子, 它能够折射出民族的真实性格。我们既要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反感这一层情感, 更要体会到诗人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选择了忍受和担当的爱国情愫。
6.小学教学实录观后感(精选) 篇六
启示之一:要培植创新的土壤。因此一个教师要自觉地唤醒课程资源意识,结合教科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从小培养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一个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主宰地位真正走下来,把自己变为课堂上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开拓创新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用成人的高标准去限制、苛求,让学生敢创造、会创造。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反思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反思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一)、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
三忌脏语。
四忌咒语。
五忌浮语。
[NextPage]六忌烦语。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7.《水果大荟萃》教学反思 篇七
这节课我是由夹鼻子的游戏导入课题的,接着是有趣的水果歌切入主题,以香蕉为例,绘制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并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五个特点:中心图像,关键词,线条,颜色和图片。接下来,我在每组发一张写有“水果”的白纸,让同组的孩子们共同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都在开动着小脑筋思考,忙着动手绘图和补充,因为是第一次绘制,所以绘出来的图有点单调,我走下去巡视,与同学们讨论交流,适当点拨、指导孩子们,十分钟之后,四个小组的作品完成了,我请四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欢快猴子队的做得最棒,不但绘制的水果图漂亮,而且讲述的也很精彩,我相信再通过后面几堂课的练习,他们定能够绘制出更漂亮的图来。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我注意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说话氛围,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思考,投入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情感,为学生有话可写、乐于习作打下基础。
8.《学步》教学实录 篇八
师:进入六年级, 马上就要面临毕业, 毕业前语文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告别童年”。 (板书) 童年是每个人经历的最美好的时光, 这期间有着太多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记忆。瞧,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同学小时候学习走路的照片, 一起来看看。
师:看了这些照片, 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学习走路的情景, 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交流)
师:听得出来, 小时候我们学习走路的经历是温馨而充满乐趣的, 但也不仅仅是这些。通过今天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对学步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教学
一、导课
师:同学们, 课前预习课文了吗?说说你们都做了哪些预习工作。
生1:弄懂了词语。
师:那课文中的词语你们肯定会读了? (师出示课件, 生认读词语。)
生2:熟读了课文。
师:文章讲了什么内容?说说看。 (生叙述内容)
生3:做了相关批注。
师:不动笔不读书, 记下了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
生4:结合“我的视角”和课后题进行了思考。
师:好的读书方法贵在坚持。
二、学文
师:同学们, 我们的爸爸妈妈用照片留住了我们小时候学习走路的精彩瞬间, 而作家赵丽宏却用自己细腻的文字和情感再现了他儿子小时候学习走路时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自由读课文, 想想都有哪些生动画面。
生:儿子推开椅子走到了门口的情景。
生:儿子挣脱怀抱拼命要下地的情景。
生:儿子摇摇晃晃走自己的路的情景。
……
师:同学们, 让我们来聚焦这几幅画面, 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体会一下儿子学习走路的过程是怎样的。同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交流)
师:正如你们所说, 儿子学习走路的过程既充满惊喜, 又饱含快乐。虽然处处潜伏危险, 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那份坚持和执著, 那就让我们再次重演这些画面, 感受父亲眼中的儿子。
师:多么温馨的画面, 多么甜蜜的回忆。看到孩子摇摇晃晃地学习走路, 做父亲的心里有什么变化呢?要读懂父亲的心, 就要关注细节, 从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中, 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板书:言、行、色) 请同学们从头默读课文, 一边读, 一边画出重点句子、词语。
师:静下心来, 好好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词语, 把你对父亲内心的理解简要写在旁边。
(学生写出:惊喜、兴奋、担忧、紧张、祝福、爱……)
师:看得出来, 父亲的内心是充满着丰富情感的, 那我们今天就来读懂他的心。先来体会父亲的惊喜、兴奋。
师:你是从哪个词, 或那个细节体会到父亲的精心与兴奋的?请结合具体的一个词或标点来谈。 (生结合“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一句谈感受, 并感情朗读。)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些重点词语, 把自己也当成父亲读出了惊喜的感受。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 继续走近父亲的内心, 看看父亲在惊喜之余, 又感到了担忧和心疼, 谁来说一说? (学生结合语句畅谈感受)
(课件出示:“那次你沿着路边的一个花坛奔跑……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师: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段文字, 请读一读, 品一品, 想一想父亲的一举一动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一次摔跤就令父亲心疼不已, 而儿子学步这一过程才刚刚开始, 想到这一点, 惊喜过后, 心疼之余, 父亲又在为儿子有所期望与嘱咐。 (生结合相关文字谈自己的见解)
师:你们读懂了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他在期望什么呢?
生:面对漫漫人生路, 儿子要走好每一步。
生:儿子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勇气。
生:儿子要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地走。
师:看来, 儿子面对的这条人生之路并不是一条坦途, 会遇到困难。面对坎坷, 那如果让你作为父亲叮嘱儿子, 你会怎么去说?练习说一说。 (师指名进行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刚才我们结合语言文字, 体会了父亲的爱, 谁再来说一说父亲的爱都是什么?
生:爱是惊喜, 爱是担忧, 爱是等待, 爱是心痛, 爱是期望, 爱是嘱咐……
师:对, 这些都是爱。我们聚焦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学步的经历读懂了爱, 而《学步》这篇文章只是在儿子十岁后, 父亲为儿子写的一本书———《舔犊情》其中的一篇, 这本书记录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看看这本书的目录, 想想父亲的爱还是什么。 (师出示《舔犊情》目录)
生:爱还是与儿子一同成长。
生:爱还是忘不了的点点回忆。
生:爱还是关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
师:诗人米尔曾经说过:“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父爱如诗, 父爱如歌, 有爱相伴, 儿子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坚定与执著。
三、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感受了作者那份浓浓的厚重的爱。其实这也不仅让我们读懂了自己的父母, 而且对“学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想想自己, 已经进入六年级, 马上就要告别童年, 开始一段新的“学步”和寻路的旅途, 给大家一两分钟的时间, 把你现在最想说的话简要地写下来。
9.《忏悔实录》读后感 篇九
涵养心性,坚定理想信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干部的描述,将“信念坚定”放在首要位置,在书中,许多干部滑向犯罪的深渊其根本都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放弃精神追求,而去追逐私利,终使自己陷于贪腐而不能自拔。因此一定要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将理想高高地举过头顶,将人民时时放在心中,并以此指引自己的人生不至走向歧途。
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时刻牢记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使命,所以必须坚持 “两个务必”,自觉抵制庸俗的生活方式,远离酒肉朋友的圈子,督促自己和家属甘于节俭淡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上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加强“慎权”意识,对手中的权力,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初、慎微、慎独”心态,坚守廉政准则,自觉接受监督,抵制社会诱惑,须知各种钱色贿赂都是“钓权”的“诱饵”,正在等你以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上钩”失身。
10.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荟萃专题 篇十
(一)读书声与强国路(12分)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来源:www.shulihua.net]
(选文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0.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
21.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22.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
(二)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12分)
也许长时间以来,你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起色。你为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似乎你已无法跨越前方的障碍,但请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胸怀大志,并且很有天赋,却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而没有一些条件来助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拼搏,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在多次的打击后,终于他们丧失了信心,意志也被磨灭,那改变命运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其实,他们应该去看看大海,看看海风刮起海浪澎湃的景象,看看被礁石击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缩的继续努力。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地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地扑向礁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心灵受到一次次打击时,他们应当如海浪一般继续去尝试,去拼搏。愈挫愈勇和锲而不舍是翻越人生的“火焰山”必不可少的精神。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你无法克服所遇的障碍,那么在人生长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图?
林肯出生卑微,一身孤苦奋斗,厄运连连,屡战屡败,但坚持不懈的他最终成就了辉煌。
林肯也曾为他所遇的困难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有好多次,都绝望至极,担心自己会不再爬起来。林肯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即便我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能成功。”
在林肯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很不服气,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而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所以,当林肯首次站在参议院的演讲台上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便羞辱他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台下的参议员立刻哄笑起来。
但林肯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他平静地对大家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出色。”
接着,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可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顿时,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的掌声。林肯并没有因为步入权力的顶峰而以新贵自居,相反,卑微的出身成了他体察民情、为民众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基石,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失败了再爬起来,重振旗鼓。古今中外,无数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自信、坚强的心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因此,要相信自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有放弃、不可能、没希望等字眼。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因为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人生的路还长,凡事需要靠自己。所以,不妨抓住梦想与理想,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总有一天你将会从小溪变成大海。
16.选文作者论述的观点是:(3分)
17.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一句能作本文理论论据的名言警语。(2分)
▲
18.文中叙述林肯先生平静地面对别人的羞辱,其作用是什么?(2分)
▲
19.体会下面这句话在选文论证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
▲
20.有人说当今部分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挫折的“蛋壳心理”。当然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请联系当前中学生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3分)
▲
(三)难得淡定(12分)
(1)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2)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3)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4)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5)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6)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7)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8.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答:
19.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答:
21.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答:
(一)【答案】
19.读书更能强国。(或: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1.举例论证
22.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读出感受,语言简洁即可。
【答案】
(二)(11分)
16.“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或“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2分)
17.示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示例:作者选用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说明人生处处有坎坷,只要你有勇气面对,再多的坎都能迈过。(2分,能联系原文揭示该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即可。)
19.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俗地阐释了“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道理。(2分,指出论证方法、答出作用各1分。)
20.示例:当前的确有一部分中学生常因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就变得固执,任性,以致轻生,说穿了就是心理比蛋壳还要脆弱。这么脆弱的承受力,我们怎么能经得住漫漫人生中的狂风暴雨。文中林肯成功的事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3分,能抓住现象,扣住选文内容谈感受即可。)
【答案】18.人生要有淡定的情怀(或做人处事,要有淡定的 情怀)19.①引出论点
②为论点作道理论据
③增添文学趣味
20.论述了淡定是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举例论证或例证法。
11.《狼》教学实录 篇十一
师:你来试试, 好吗?
(生低头不语)
师:好像有点不大愿意, 那就不勉强你了。哪位同学愿意?
师:好, 请你来。
(生读《狼》全文)
师:谢谢你, 请坐。
师: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符合我们刚才提出的两个要求吗?
生:符合。
师:应该说比较符合。有一个句子, 停顿不够明显。大家来看看, 该怎么读?是“其一犬/坐于前”, 还是?
生 (齐) :其一/犬坐/于前。
师:“其一”, 是什么意思呢?
生:“其一”就是“其中一只”, “犬”就是“像狗一样”, “坐于前”就是“坐在屠户面前”。
师:嗯, 请坐。大家很清醒地认识到, 这不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因为屠夫遇到的是两只狼。那么, 这个“犬”字是什么意思?
生 (齐) :像狗一样。
师:你们文言文虽然学得不多, 但是理解了这个“犬”字的意思, 很好。
师:接下来我还想让一位同学来读课文, 这次要求略高一点, 要读出“故事的味道”。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要注意语速的缓急。有的地方读得慢一些, 有的地方读得快一些。有同学愿意来读吗?
师:这位男生, 你愿意吗?
生:读得不大熟。
师:没关系啊, 你试试挑战一下?
(生读《狼》)
师:先停一下, 咱们让他读一半。读得蛮熟练的, 但是整体上读得比较急。这个男生平时是不是性格比较急?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 要注意不该急的地方不能急。余下部分谁来读?
师:请你来读。
(另一生继续)
师:请坐。他有两个地方读得特别好。一处是“屠暴起”, 他读得很快。因为屠夫不能慢吞吞地走到狼的前面, 而应该举起刀, “咔嚓”一下砍下去, 对不对?故事最后的感受部分读得也不错。
师:我们来思考一下, 这个故事在读的时候, 究竟哪些地方要读得比较快呢?你说说看。
生:第四段, “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师:如果这一小节所有内容都读得很快, 或者都读得很慢, 行不行?
生:不行。
师:对啊。情节紧张的地方要读得快些, 不紧张的地方要读得慢些。比如说, “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这一句。“转视积薪后”, 就是转过去看看, 他还不知道“积薪”后面有什么呢, 可以读慢一点。
师:还有哪些句子是情节关键的地方, 要快读?后面的那位男生来回答。
生 (低声) :我不知道。
师:他不知道, 非常诚实的孩子。请坐。
师:你知道吗?哦, 也不知道。那么, 你知道吗?
生:我觉得, 是“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一句应该读得快一点。
师:那你刚才没有读得快呀。你读快点试试看。
(生读)
师:嗯, 比刚才要急了一点。请坐。
师: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要读得紧张一点;“骨已尽矣”, 要读慢一点;“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要读快一点。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确实有点紧张的味道了。所以, 读出故事的味道来, 就是该急的时候要读得急, 该慢的时候要读得慢。力求读出一点气氛, 读出一点语气。
师:接下来,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你可以这样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个屠夫, 一天晚上, 他回家晚了……”咱们不是翻译课文, 而是纯粹地讲故事。听故事的那个人, 要负责给对方补充有遗漏的和讲得不大准确的地方。
(生开始讲故事)
师:刚才我听同学们在讲故事的时候,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讲的———“屠夫看到有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头已经钻进去了, 半个身子露在外面, 于是, 屠夫弄个刀, 把狼的屁股给剁掉了。”对不对?
(生笑)
师:这个“股”是“屁股”吗?
生:不是, 是“大腿”。
师:你怎么知道是“大腿”而不是“屁股”的?
生:有一个成语叫“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是“刺大腿”而不是“刺屁股”。请坐。这个“股”字我们现在作“屁股”讲, 古时候“股”是指“大腿”。这种用法叫什么呢?叫“古今异义”。古代咱们的老祖宗在说话的时候, 有一些词的用法跟我们不一样。有个成语叫“涕泗横流”, 这个“涕”是什么意思呢?猜猜。
生:“涕”应该是“眼泪”的意思。
师:哦, 不是“鼻涕”。它和我们现在的用法也有不同, 请坐。以后在学文言文的时候,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种现象, 要引起注意。
师:好, 刚才故事都讲完了, 我找两个同学评价一下。你刚才是听故事的还是讲故事的?
生:听故事的。
师:你的同桌讲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再找一位。
师:你刚才是听故事的还是讲故事的?
生:听故事的。
师:他讲得怎么样?
生:他有个“少时”没有讲, 其他地方都讲得挺好。
师:“少时”没有解释清楚。什么叫“少时”呀?
生:一会儿。
师:还可以说“不久”, 是吧。我刚才发现, 大家讲故事都非常投入。
师:接下来咱们要继续讲故事。这次讲故事, 要用第一人称来讲, 你可以选择这样开头:“我是一个屠夫, 有一天, 我挑着担子回家, 天色已晚, 忽然, 发现后面跟着两只狼……”也可以这么讲:“我是一只狼, 我跟我的伙伴有一天傍晚正在找吃的, 忽然看到前面有个人……”能理解我的意思吧?
生:能。
师:这次呢, 我们要让刚才听故事的人来讲这个故事, 至于他是“狼”还是“屠夫”, 由他自己选。而刚才讲故事的人呢, 就准备听故事。
(生开始讲故事)
师:讲完了吗?有没有自告奋勇想讲一讲这个故事的?
(生不举手)
师:看来你们都长大了, 不会讲故事了。来, 喊一个同学先讲。
生:我是一个屠夫, 一天夜晚, 我挑着空荡荡的担子, 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师:不能读故事, 要“讲”故事。
生:我一边哼着曲子, 一边走在路上。忽然感觉一股阴风, 回头一看, 发现两双绿莹莹的眼睛在盯着我。我心里十分紧张, 手里不知拿起了什么东西, 直接抛向了它们。一只狼接住了它, 另一只狼还是直直地冲我过来。我又拿起了一块骨头, 扔向了它, 然而那一只狼已经把那块骨头吃完了。它又奔向了我, 我还想扔一块骨头, 却发现篮子已经空荡荡的了。我没有任何办法, 只好向四处看去。突然发现旁边有一个谷堆, 很多柴草堆成了一个小山丘。我仿佛抓住了一根稻草, 急忙跑过去, 倚在上面, 把身上空荡荡的担子卸了下来, 拿起篮子中的砍刀, 向两匹饿狼挥舞着。那两匹饿狼不知是被我吓到了还是怎么样, 竟呆呆地立在了那里, 不敢向前来。这时, 另一只狼跑了, 一只狼蹲在了我的面前, 好像在睡觉一样, 闭上了眼睛, 坐了下来。见另一只狼不见了, 我便拿起砍刀, 冲着这头狼的脑袋, 一刀劈了下去。正当我想赶紧回家的时候, 一回头忽然发现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挖着坑。这时我才醒悟到, 原来这只狼是想偷袭我啊。于是, 我拿起了砍刀, 朝着它的大腿劈了下去, 另一只狼也死掉了。
师:故事基本上就这样, 对吧?请坐。有疏漏的地方吗?
生:他讲到“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里, 没有描述狼的动作。
师:狼“身已半入”怎么能有其他动作呢?想一想, 他讲“转视积薪后”的时候, 是怎么讲的?“他转过头去看”, 这狼是在他的哪个位置打洞啊?
生:后面。
师:背后是吧, 要转到柴草的另一面才能看到, 这只狼想前后夹击。这里是“转”不是“顾”, “转”是转到柴草堆的后面。其他讲得都好。
师:下面谁来以狼的口吻讲故事呢?
生:我是一只狼。最近几天, 我的运气一直不好, 和同伴在山中觅食整天没有收获。今天, 天又黑了。我心想, 再出去看看吧。我便和同伴又出去看了看。这时, 我和同伴看到前面有人影闪过。我大喜, 心想:等了这么长时间, 终于找到猎物了。那屠户似乎也很机智, 他好像发现了我们, 不停地向后面扔骨头。我想, 好, 这就当下酒菜了吧。我和同伴不停地吃着骨头, 忽然, 他不扔了。我想, 好, 看来你已经没有什么方法了。然后我和同伴商议, 我们要前后夹击他, 你去前面盯住他, 我去后面挖洞。我便绕到了他后面。这时, 我看见那个屠户, 他手里拿着斧头。“嗯, 这屠夫还挺机警的, 我要快些。”我想。于是, 我绕到他身后, 使劲挖使劲挖。冷不防, 我听到一声惨叫。然后, 我自己也突然感到后面一凉, 忽然明白了什么。这时, 大腿一痛, 我昏过去了。
师:好, 请坐。大腿一凉、一痛, 他就昏过去了。他是想转到后面打洞的那只狼。他听到了同伴的惨叫, 他还想, 我要赶紧挖, 争取把这个柴草堆打通了去攻击。这头狼, 很厉害。讲得不错。
师:如果是前面一只狼要讲这个故事, 可以讲到哪里为止呢?
生:被屠夫砍死。
师:对。也就是说, 讲到“忽然, 只见亮光一闪, 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就可以结束了。
师:好。两只狼, 从不同的角度, 都可以讲一个精彩的故事。
师:这两个男生表现得非常好。
师:现在呀, 我们还要继续来讲故事。请大家以开火车的方式从前到后轮着讲。
师:怎么讲呢?在故事的某个情节处, 请你适当添加一些内容。比如:在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的时候, 这样讲———我想:“不如把骨头扔给他们, 两只狼抢骨头吃, 我就可以脱身了。”这是站在谁的角度来讲的?
生:屠夫。
师:还可以站在狼的角度来讲。两只狼“缀行甚远”的时候, 狼心里就想:“我不能轻易地去攻击, 我得看看他有没有同伴, 路上有没有其他的帮手。等到合适的时候, 我们就扑过去。”在这个故事中, 有很多地方可以加上这样的“我想”。大家准备一下, 可以讲给别人听, 也可以讲给自己听。
师:不要选全篇, 我们只选某一个情节处。比如说, 当“缀行”的时候, 当“目似瞑”的时候, 当屠夫砍死狼的时候。
生:当我把骨头扔完时, 我想, 狼会不会吃掉我?
师:她说“在我把骨头扔完的时候, 我在想狼会不会吃掉我”, 这是可以的。但是这样想有用吗?你得想一点有用的, 想什么比较好?
生:如何逃生。
师:对, 我得怎么逃生。这就比刚才好玩了。
生:在我刚想离开这让人不幸的地方时, 我想:原来有两只狼, 那另一只去哪了?
师:这样的“想”, 让我看到了屠夫的智慧。原来有两只狼, 另一只干吗要走掉了呢?我得找一找呀, 一找就找到了。这就为“转视积薪后”这个动作找到了理由, 非常好。
生:当一只狼径直走开时, 我想, 它要去哪儿?
师:你想得很对呀。两只狼来围着我的时候, 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它到哪儿去了呢?它怎么不要吃人肉了呢?你这一想, 就留下了故事的悬念。
生:我想……
师:把话说完整一些。
生:当听到另一位同伴的惨叫时, 我想, 我得赶紧挖洞, 去报仇。
师:她是一只有情义的狼。她说, 当她听到同伴惨叫的时候, 想, 我得赶快把洞打通了, 去报仇。
生:当我面前这只狼放松警惕、掉以轻心假睡时, 我想, 不如我猛地一下, 给它来个反击, 把它杀死, 这样, 我便可以脱身。
师:好, 我不如抓住这个机会给它来个反击。请坐, 非常好。
生:那只狼好像睡着了一样, 样子很悠闲, 我急了, 连忙拿起刀, 向狼的脑袋砍去, 我害怕它没死, 又砍了一刀。
师:她心里想的是, 怕它没有死, 又补了几刀。请坐。
师:很多人选的都是屠夫, 有没有人选狼的?来, 请你。
生:我们两个看见屠夫很害怕, 屠夫向我们扔了一块骨头, 我的同伴吃不到骨头。然后, 我慢慢向屠户走去。屠户又扔了一块骨头。然后我过去, 我的同伴也过去。这时, 屠夫不再扔骨头了, 然后我们两个一块向屠夫走去。
师:怎么没有“想”呢?把“想”都忘掉了。请再加上“想”的内容。
生:屠夫很害怕, 然后投了一块骨头。我想, 这一定是屠户想脱身的一个计谋, 于是, 我又让我的同伴去追屠户。
师:好, 请坐。这个环节当中有很多可以加上“想”的呀。我心里想:你想让我们两个人抢一块骨头, 你想溜?没门。
师:大家加上去的“想”让我看到了狼的想法和屠夫的想法。那么, 咱们读到的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生:作者。
师:为什么不用狼的口吻来讲?大家刚才讲得多好玩啊。用屠夫的口吻来讲, 也很好玩啊。为什么作者要用第三方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呢?你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生:我感觉作者是想通过这件小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就是跟小故事大道理差不多。
师:哦, 由作者来讲这个故事, 就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他会发表一些评论, 是吧?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评论———“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生齐读)
师:这里对“狼”的评价有一个很重要的字, 是什么?
生:黠。
师:什么叫“黠”啊?
生:狡猾。
师:狡猾, 狼是很狡猾的。故事里有哪些地方让你读到了狼的狡猾呢?
生:“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师:轮番追赶, 不舍猎物逃脱。
生:“少时, 一狼径走,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师:很好, 通过打盹来迷惑敌手。
生:“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刚才大部分已经说过了, 但她又增加了一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起追, 狼多力量大。
生:“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师:这个狼可真够狡猾的, 它准备前后夹击。
生:“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师:对, 前面一只狼还要迷惑敌手, 确实很狡猾。有没有补充的?
生:“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是说“狼不敢上前去”, 是因为屠户他拿着刀, 所以狼不敢贸然行动。
师:非常好, 请坐。
师:她说“狼不敢贸然行动”, 因为它要找时机。其实能表现狼的狡猾、善于找时机的句子文中还有一处。是哪个地方?
(生沉默)
师:“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狼有一个习性, 它不会一发现敌手就轻易攻击, 它要观察许久, 再突然攻击, 所以写“缀行”也是说明它在等时机。
师:狼的确很狡猾, 但徐老师认为, 狼也真没有那么狡猾。你觉得呢?
生:老师, 我认为, 狼并不是不狡猾, 只是狼再狡猾, 也没有人狡猾。
师:再狡猾的狼, 也斗不过好猎手。你是这个意思吧?请坐。你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我们现在来分析分析看, 狼是不是真的狡猾。徐老师觉得, 如果当时那两只狼遇到屠夫, 立刻扑上去, 一前一后扑上去, 屠夫就被它们吃掉了。文中说“缀行甚远”, 好像它是为了观察等待时机。但是等到屠夫能够躲到柴草边的时候, 它就不能前后夹击了, 对不对?它就失去了夹击屠夫的机会。所以我觉得, 狼也不是真狡猾。是不是?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看出狼不是真的狡猾?
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我感觉, 它要是真狡猾的话, 它的同伴就不会被杀了, 它肯定要从那边绕过去。
师:结果它把头钻到柴草堆里, 像个鸵鸟一样, 看不见屠夫过来攻击它了,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师:对呀, 它貌似很聪明, 准备打个洞去攻击屠夫, 但是脑袋进去了, 看不清外面的形势, 就被杀掉了。你看, 大家一动脑筋, 精彩的答案就出来了。
师:还有吗?
生:老师, 我认为还有一处, 就是“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其实它们在那里看着不行动, 是因为畏惧屠夫手中的那把刀。但如果它们一起上, 屠夫最多只能干掉它们中的一只, 那最后还是狼获胜了。
师:对。一屠两狼, 势不均力不敌。如果两只狼扑上去, 即使屠夫有刀狼也能把他干掉。但是它们想要夹击屠夫, 反而让屠夫找到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是不是呀?所以, 你说狼“黠”不“黠”?
生:不黠。
师:我们用一个字来评价它, 可以是“傻”, 也可以是“愚”, 或者“蠢”。表面看起来狼是狡猾的, 其实是很愚蠢的。你看, 它们“缀行甚远”, 给屠夫以倚靠柴草堆“自卫”的机会;装睡觉, 给屠夫以突然暴起、找准机会劈死的机会;“一狼径去”, 又给屠夫“各个击破”的机会;另外一头狼在那边打洞, 头钻在里面, 又给屠夫从背后杀死的机会。所以, 当我们再来读这一段的时候, 应该怎么读呢?要带着怎样的语气读?
生:嘲笑。
师:对。那怎么来读出嘲笑的味道呢?读读看。
师:其实这里四个句子, 把升降调处理好, 讽刺的味道就出来了。怎么读升降调?你们自己考虑一下。来, 试试看。
生:“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师:对了, 那个问句啊, 调子要读上去。
师:来, 再读一遍。
生:“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师:嗯, 有点味道了。我现在想要问问同学们, 这个故事的题目叫《狼》, 作者仅仅是为了讽刺狼吗?
师:徐老师在“狼”字上加了个引号。猜猜看, 我加引号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狼”不只是动物“狼”, 也是代表当时的一些人, 就是以为自己是很聪明的, 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师:嗯, 真好。读过《聊斋志异》吗?你跟很多读过的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聊斋志异》里面写了很多鬼、妖、狐狸, 写鬼写妖就是在写人, 写狼也是在写人。所以这位同学说得很对, “狼”是指生活中那些像狼一样的恶人。这样的人很狡猾, 会伤害到我们。面对这样的人,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勇敢地面对他们。
师:要勇敢地去面对, 不要妥协。
生:还要想方设法去摆脱那些诡计多端的人。比方说卖小孩啥的, 要摆脱那些坏人的计谋。
师:他的意思是要擦亮我们的眼睛, 认清恶人的计谋, 是吧?
生:我认为应该像屠夫一样勇敢, 不要只想着逃避。
12.《朱镕基讲话实录》读后感 篇十二
终于将《朱镕基讲话实录》读完了。好似跑了一场长跑,费了诸多时间和精力,但如同锻炼身体一般,自我在思想、认同上有了新的体悟,这是令人欣慰的。
一直以来,就有一睹《朱镕基讲话实录》真容的念想。一则从内心深处钦佩朱镕基总理,怀有崇高的敬意;二则也想通过阅读高层领导的讲话,增强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延伸思维,提升大局观。
但因诸多原因,始终没有完完整整的通读,只是零星的在新华书店读过几页。
今日,终于如愿。
厚厚的四卷,收录了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舒心及题词影印件30件。编辑说明介绍到,“朱镕基同志逐篇审定了编入本书的全部文稿”。这让人看到了一位文章大家的风采,是对个人的负责,不允许有丝毫失误;让人看到了严谨,这是对读者的负责。文章者,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为文的审慎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读完四卷讲话实录,朱镕基总理形象历历在目。他的疾言,他的厉色,他的忧愁,他的学识,他的一如既往的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的情怀和风采,令人敬仰,受益颇多。
人生转瞬即逝。司马迁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历史历来就有留名的习惯,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游侠怨女。这些名,其实都是一个人生前为人的综合表现。就如孔融让梨一般,他是具有尊老爱幼良好道德的人;就如“鄂王坟上草萋萋”一般,他是精忠报国的。如何做人,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朱镕基在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建系60周年撰写的贺文中谈到,“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为人不好,为学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学为人,首先是当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还谈及到,“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出高徒;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
好一个为人要正。发人深省。
一个正字,点明了为人、做人的要害。正,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做有违道德的事;正,就是要有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不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正,就是要待人诚恳,不耍手段,不搞阴谋诡计;正,就是要廉洁自律,洁身自爱,“正己然后正人”。
再联系当下,正人君子是越来越少。许多人以小聪明出彩,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激昂把刀插在朋友两肋,一幢接一幢的贪污腐败,一乱一正,更彰显出了为人要正的精要。
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朱镕基谈到,“我在位一天,就要对党、对人民负责一天,个人得失我毫不计较”,“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这是多么的高风亮节,是多么的家国情怀。
掩上书卷,他为国有企业改制忧愁,担心,发出了“国有小型企业改革不是一卖就灵,一股就灵”的呼声和警告;在粮食丰收后,他说“粮食并不是多得不得了,粮食问题并没有过关。我们有12亿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粮食需求还要增加,现在还不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因为他心中时刻装着全国人民吃饱饭的事;“有许多事情荒谬得不得了,令人发指,看了以后血压都会升高”,因为他把人民看的很重。这种为民的情怀,让人肃然。
朱镕基是清华电机系毕业的,他虽不是经济学专业,但懂经济。因而才有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勇挑重担实现了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他在任上海市长的时候提出“质量是上海的生命”,从中可见他对质量的重视,这一点在当前更为需要;他谈及“很多企业参与炒股票、炒房地产,钱用的不是地方”,是多么有预见性和现实性。
从这些只字片言中我们看到的是朱镕基总理的责任,担当,其背后既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民族的负责。
现在有许多人是得过且过,对自己的事十二倍的用心,对单位的事、国家的事充耳不闻,没有责任,没有担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每每想起这些,令人心寒。
做人,干事,必须要有责任和担当。否则,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组织。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许多时候会为文章而发愁。读讲话实录,感觉有了新的理解。
朱镕基无论做什么讲话,都会大量使用例子来说明,而没有干巴巴的论述;许多讲话都十分精练,简洁,俗语讲得就是“一口咬在瘦肉上”,直击要害。反观近些年来的文风,洋洋洒洒几万字,前面讲了两三页全是官话、套话,且不论听的人吃力与否,讲的人费了诸多精力是一定的。
朱镕基在《信息要真实、及时、准确》一文中讲到,“如果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的话,我们作决策就可能出现失误”。他痛恨“个别的地区、个别的部门、个别的人,报喜不报忧,说假话,假造统计数字”。当下许多工作干得少,写的多,工作全在夸夸其谈上,糊弄上级、糊弄领导,也是在糊弄个人。
文字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决不能夸大其词,写没有根据的事,说没有依据的话。
话一定要实用,管用。
文章灵魂需要词章来表达。讲话实录,点点滴滴都能看出朱镕基总理的博学和功力。
他在《祝贺陈岱孙先生九五华诞》中写到:“欣逢先生九五大寿,本已定于明日登门拜谒,敬贺寿辰,适因公须即日离京,未克践约,怅何如之”。又写到:“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敬仰„„唯愿先生健康长寿,松柏常青,学生有幸,幸何如之”。
真是辞短意丰,情真意切。令人想起李斯《谏逐客书》开篇之句:窃以为过矣。
这种用词,断句,堪称大师。
【《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推荐阅读:
语文的课件教学实录09-19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录09-29
《往事依依》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08-18
小学语文秋天到了高效课堂实录10-07
狼教学实录06-28
习作教学实录07-09
教学实录文本09-17
泉水教学实录10-16
珍珠鸟教学实录07-09
《燕子专列》教学实录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