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2024-10-16

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精选8篇)

1.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思路。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主动获取教材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这些新课改的尝试中,我得到了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如何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新课改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用不少时间进行课堂学习的准备和延伸,而现在学生一天的课程安排相当紧凑,一天九节课,另外还有晚自习,很难有空余时间搜集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几门课老师一齐上阵,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如果能高质量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新课改的目标我觉得较难实现,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并对学生如何安排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性的指导,让他们掌握更适合新课改的主动学习方式。

2、如何有更好的评价体系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想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而一些不愿意思考、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无事可做。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更为合理的过程评价体系,才能更好激发所有学生及其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热情。

3、如何更好地做到有始有终。在历史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的问题,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结果使得一些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当然,在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它的经验、误区以及困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教学经验再加上教学反思,才能一天天地在教师的岗位上成长、成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做到把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得失记录下来,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一个合格的研究型的历史教师。

邵XX

XX年12月30日

2.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二

高中课改物理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有3本书, 适用于文科学生选修, 第二个模块有两本书, 适用于技术类学生, 第三个模块有5本书, 适用于理科类的学生。

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带来那些矛盾

1、新教材降低共同必修教材的难度与高考要求未能同步跟上的矛盾。

2、选系列还是选模块之争。

现在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高考改革中出现两种模式 (模式1:必修+选修系列3:模式2:必修+选修3系列中的模块) 。这样就造成部分省学生物理知识的不全面性, 为高等学府带来招生和再次深造的困惑。 (望教育部统一各省物理高考模式, 为高等学府输送同等层次的生员。即高考试题各省自己出, 但知识点各省应该相同。)

3、增加了较多的演示、分组、探究等实验与现有实验器材不配套的矛盾。

4、增加了过去删减的内容和近代物理的内容, 提高了实验数量和难度的要求, 学生总学习量增加与周课时减少的矛盾。

二、如何正确面对高中物理课改

1、调整心态善待自己。

首先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了, 如果以消极的心态对待新课改, 一味的只是抱怨, 有抵触情绪, 就可能在课改前不适应, 甚至感到失落:而用积极的心态去看, 课改既是困难, 也是机遇。说它是困难, 因为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场重大的革命, 必然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 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 过去我们熟悉的有些用不上, 面对新的要求, 我们不适应了, 但挑战与机遇同在, 压力与动力并存, 面对课改, 大家都困难, 但都同享成功的机会。

2、坚持学习自我超越。

课改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现代化?我理解现代化就是对现实的超越, 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首先要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要不断的完善自己, 因此在课改的过程中, 我们第一是学习, 第二还是学习。用列宁的话说, 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怎样学习呢?首先要读书, 读些通俗浅显的阐述新课改理论的书籍。在工作实践中学习, 我们理解在实践中学就是在教学中“反思”, 反思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向新教育观念过渡的通道, 它是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同道互参。由于教师之间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即使是教授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我们把这种差异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同道之间的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可以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过去, 老师是知识的载体, 老师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老师, 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 课改提出“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 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 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

3、勇于实践, 提升技能。

在课改中, 我们听到学到很多新的理念, 这两年来我感觉似乎是理念大爆炸, 教学实践中只有理念不行, 还必须有体现理念的教学策略和操作实施技术。怎样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精品源自高考备战教学策略和操作技术, 就要勇于实践。实践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 会带来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 不同的学习效果。我们要勇于实践, 以形成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操作技术。

物理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提升展示自我学识、才能、风格和人格魅力的技能:提升谋划、组织、管理、指导学生学习和评价的技能: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的技能:提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提升选用教法学法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提升沟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技能。物理因我显魅力, 教学因我而精彩, 学生因我爱物理。

课改对教师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与一部分教师实际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知识素质的差距也制约着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这部分教师即使观念更新了, 但实际操作中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在部分中老年教师中, 也存在观念更新缓慢, 难以割舍积累多年的传统教学经验, 习惯于“维持型”教学:检查或听课时, 挖空心思准备一节有点创意的课, 风声过后依然走着走惯了的老路, 不能真正进入新课改的角色。

总之,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将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防止简单化, 特别是要防止对形式的片面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采用多元评价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

摘要:物理教育改革经历了几次的风风雨雨, 才走到现在。纵观课改的全部历程, 我们既看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 新方法, 新思路;也带来了新问题, 新矛盾。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化解矛盾, 开拓创新成为新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迫切要求。

3.谈高中生物新课改实施心得及启示 篇三

关键词:生物 新课改 实施

新课程改革历经几年风雨,终于从试验走向实施,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生物教师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反思的过程,为达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参与缺乏实质性评价等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的像多方面发展,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就能明显看出新课程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崭新的理念去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教材的特点

(一)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本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确定教材编排体系要重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如何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教材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本模块遗传学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四)把据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说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深。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突出问题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工作经验的不足、对教材把握的不够、教法运用的不灵活,而另一些个人觉得是由于尽管课改了,但是高考的制度还没有改,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以提高分数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标准,那何以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际素养和能力呢?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我想值得每一位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利用模型构建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真核细胞的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有丝分裂”的教学。通过校本选修课,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

(三)提高教学技能是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应该是毕生的追求与努力。无论是新课程还是就课程,教学技能都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的关键。这也是,自己在一学期教学中的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这将是自己工作的重心。希望,能尽快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

总之,每节课都要力争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备课时多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自己就可以“悠闲”起来。

4.新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四

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极速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识永远是错,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犯罪。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我的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老师真的轻松了吗?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提纲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过程、预习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二、学生们真的是“疯”了吗?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三、创新离不开双基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5.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五

【摘要】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以期对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政治课堂教学思考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新课改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本文以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

一、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的实践证明,新课改科学合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存在盲目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法,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很多问题无从下手,讨论结果往往漫无边际而不着主题,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也不多。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3.忽视课堂教学实效,教学形式和手段模式化。出于新课改教学的需要,许多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合理的。但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这样的结果就是,情境设置、视频音频、多媒体动画声色并茂,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这种以满足学生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重问题预设而轻知识生成,重媒体表面功能而轻媒体深层功效,教学设计空洞无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4.评价标准单一,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在当前,有些地方的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并增加了研究探讨性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过于强调了评价结果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的教育观。另外,评价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归纳起来,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透彻;二是对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缺乏清晰认识。

二、推进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对策思考

1.转变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与经济制度》第六课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存款储蓄是我国居民目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的经济现象?以及人们为什么把钱存人银行?”这旨在让学生掌握存款储蓄的特点、目的和利国利民的作用,它侧重于知识。第二目的第四个探究性学习提出“股票和债券在功能、性质、偿还方式方面有何异同?”这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综合比较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再通过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知识的全面积累,了解存款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的共性与各自的特点,深化对投资选择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为某人50万元闲置资金设计一套最中意的投资方案,将投资的知识最终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互动式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2.准确定位“教与学”,构建和谐课堂。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例如讨论某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失控、脱离主题,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重视“课内与课外”,增强教学实效。新课改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实践、观察、分析、对比、思考、联想等思维活动和操作训练,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生活与消费》主要讲述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为让学生理解市场供需对价格的影响,可以安排学生调查他们所熟悉的市、区、县的房地产市场,了解在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出台后,房价的变动和人们的需求及购买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再如,《生活与消费》第一课通过对大量的商品、价格、价值等现象的探究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商品、货币的本质的同时自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对价格现象的分析又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第三课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心理的分析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切都是从鲜活的经济现象中通过分析推断得出的,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为说教而说教,学生也非常容易接受。最后可以要求学生以“正确对待金钱”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这样的教学实践,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课堂主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增强针对性,采用实效性强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和学生特点等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运用哪些教学方式,创新哪些教学形式,从而实现传授知识、提高觉悟和全面育人的功能,避免陷入只注重好看、多样而不讲实效的误区。当前,尤其要科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转变和提高教学实效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更要明确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如此才不至于将手段变为目的。

5.注重动态过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坚持“多维度”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进行评价。学校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改变以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做法,要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高中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采取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更为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索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适当的合理的评价。

目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还将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政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浮躁现象,发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EB/OL].教基[2004]5号.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3]席中华.对政治新课改的认识[J].广东教育教研,2007,(4).

[4]史维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

[5]徐彩吸.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

[6]林月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J].现代校长.

6.高中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六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7.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七

一、教学准备策略

(一) 把握教材, 确保有效备课的可行性

握教材即是在学期初, 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 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从而确保备课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二) 尊重个性, 确保有效备课的创造性

尊重个性即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备课应该体现学科特点, 尊重教师个性。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 精选一些有趣味性的小实验, 如, 变压器, 让学生体验触电感觉, 安全又刺激。再如, 全反射教学中来个光学小魔术,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等教学内容, 突出物理学科特色, 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 教后反思, 确保有效备课的完整性

教后反思即是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3]。这样既可以积累教学经验, 避免以后的教学实践少走弯路, 又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学实施策略

(一) 学生主体, 指导预习

预习时教学的前奏, 是重要的学习环节, 教师一定要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预习并不是简一单地翻翻课本, 教师要注意在预习要求中渗透一定的预习方法。如训练学生写平抛运动学案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作业: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想一想, 怎么推导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你还能想出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吗?关于这部分的知识, 你还有什么问题?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掌握一些常规性的预习方法。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 只有持之以恒,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始阶段, 因为学生不会预习, 会有草草应付的现象。此时教师要耐心, 可以先在课内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预习, 尤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帮扶, 使其掌握预习的要领, 树立信心。

(二) 复习巩固, 个别辅导

复习巩固都要确定一个主题, 扣准一个核心, 找准一个点, 突出一个重点。有的放矢, 注重实效。组织学生弄清本课的学习重点 (即是复习的重点) ;学习的难点是什么 (在复习时能否再次攻破) ;哪些知识是主要的、常用的, 更重要的是还要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 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切忌龙头蛇尾、前紧后松或半途而废。只要从学生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有计划有条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充分以学生为复习的主体, 改革一味的题海苦战,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牵引下主动遨游在复习活动中, 去感受学习的魅力与知识的力量。

三、教学评价策略

(一) 目标达成度

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只有达到教学目的才能证实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于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目标达成度:是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是课堂教学艺术, 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 于是学生能否灵活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问题就成为了教学评价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5]。

(三) 师生的精神状态

师生的精神状态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文从师生精神状态的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价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教师是否情绪饱满、热情;学生能否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四、总结

本文结合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为改变目前物理课改中, 出现种种无效和低效课堂教学问题,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 将课堂有效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 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策略。总之, 我们要注意针对学生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要求下提高物理学科对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灿:《高中物理课改的实施》[J].教学研究, 2008, (5) :176—176.

[2]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8.高中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八

一、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而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4. 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一)组织形式

1. 小组合作研究形式: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做指导。

2. 个人独立研究形式: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3. 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形式:全班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

(二)实施阶段

1. 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最终确定研究题目。

2. 收集证据。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

3. 提炼解释。学生应该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

4. 作出评价。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5. 表达和交流。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资料。

三、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中注意,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不要设定所谓的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判断性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引导学生创新。

四、评价策略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从三个环节入手:

1.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等方式予以解决。

3.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上一篇:公司普法活动方案下一篇:新入职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