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精选10篇)
1.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一
脑室引流管护理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②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①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闪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为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引流瓶有无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闭。保持管道衔接处牢固。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厘米,并始终保持直立。胸壁伤口引流周围用用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务必先夹闭引流管,以防气体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有效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取半卧位,此体位有利于患者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运动,有利于痰液排出,恢复胸腔负压,是非充分扩张。
3、保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引流瓶液面要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厘米。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逆行感染。注意水柱波动(正常在4-6CM),波动过高,可能肺不张;无波动则示引流不畅或肺已复张。每30--60分钟挤压一次引流管,防止其受压、折曲、阻塞。
4、妥善固定
引流管长度约100厘米,应妥善固定于床旁。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水封瓶置于床上患者双下肢之间,防止滑脱。若引流管滑脱,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破损,应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5、观察、记录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水柱波动的范围,并准确记录。如术后每小时引流量超过200毫升,连续4小时不减或每小时超过100毫升,连续5小时不减,应及时通知医生,定时更换引流瓶,严守无菌操作规程,鼓励患者作咳嗽,深呼吸运动。引流瓶每日以无菌的生理盐水更换引流液,并做好标记,便于观察引流量。6、48~72小时后,若肺已复张,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ML,脓液少于10ML,X线胸片示肺完全复张,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7、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气胸和皮下气肿。
2.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二
1 临床资料
本组81例均经CT证实为脑室出血, 其中男38例, 女43例, 年龄14~72岁, 引流时间3~14天, 平均3~5天。
2 颅内压、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2.1 颅内压的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生命体征及有无恶心、呕吐等情况, 以及早期发现患者低颅压或高颅压的表现, 及时处理,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过快输液而引起颅高压。
2.2 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1) 妥善固定引流管控制脑脊液引流的速度。术后应记录每小时引流量, 以每小时不能超过20mL为宜, 每日不超过400mL。 (2) 对引流管的操作必须注意无菌操作, 保持头部敷料干燥、清洁, 防止引流管扭曲, 避免牵拉引起引流管脱出。如发现无脑脊液流出应考虑血凝块堵塞,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在无菌条件下冲洗, 每次不超过5mL, 仍不通时应复查头颅CT排除引流管脱出或位置不当, 必要时应重新置管, 防止梗阻性脑积水致使脑疝形成, 危及生命。 (3) 置管期间要注意观察脑积液的性状, 如发现脑积液颜色逐渐加深或突然有大量鲜血流出, 提示脑室内有新鲜出血, 应立即报告医生出理。若发现脑积液混浊呈毛玻璃状, 有絮状物伴发热, 颈项强直提示有颅内感染的可能。 (4) 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记录引流量, 对引流管的操作必须严格无菌, 应先夹闭引流管, 接头处严格消毒后更换引流袋, 接头处用无菌敷料包裹。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每日通风换气2次, 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 谢绝探视。若考虑拔管时一般闭管24小时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稳定, 无变化, 可考虑拔管。
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1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脑室出血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即应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应加强翻身, 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昏迷程度较深, 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差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应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 做好气道的湿化防止因失水而使痰液粘稠不易排出引起肺部感染。
3.2 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除休克或呕吐时禁饮食外, 一般患者术后4~6小时可适当进全流质饮食, 而昏迷患者应3日内下胃管, 下胃管当日可注入少量水及少量牛奶, 连续喂2~3天后再逐渐加其他食物, 不要一日内加太多, 一日只能加一种, 逐渐增加以免加重胃的负担, 使胃蠕动增强, 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而引起消化道出血。静脉可给抑酸药。另外要定期回抽胃液, 观察有无出血的先兆。若发现有大量咖啡色液或柏油样便时, 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应立即停止鼻饲, 报告医生。观察抽出胃液的颜色、量, 同时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
3.3 口腔的观察及护理
昏迷患者由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 应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每日2次并观察口腔内情况, 有无溃烂, 有无异味。定期测定pH值,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4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营养差, 体质消瘦, 易形成压疮, 应每隔1~2小时给患者翻身一次。床单要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物理因素刺激皮肤。我科2000年以后采用褥子套里装上糜子预防压疮效果极佳。
最后要注意肢体功能的锻炼, 防止长期卧床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使患者失去行走、生活的能力, 既要定期、定时指导患者活动, 并教会其家属如何给患者被动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另外, 要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病程, 减少家人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王忠诚.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72-874.
3.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术护理预后
自发性脑室出血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脑室出血根据出血部位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容易引起继发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形成,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脑室外引流术则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一种能积极有效缓解脑出血、脑肿瘤压迫、颅内感染等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的急救手术。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行脑室外引流术患者44例,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严密细致地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明显降低了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很好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40~49岁5例,50~59岁15例,60~69岁15例,70~79岁5例,80岁以上4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0例,均伴有侧脑室出血铸型,继发脑室出血24例,其中外囊出血12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3例,脑干出血2例;一侧全脑室出血铸型29例,双侧脑室出血10例,不全侧脑室积血5例:第三、四脑室积血12例,并梗阻性脑积水10例。神志清醒21例,浅昏迷13例.深昏迷10例。
结果
44例患者经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临床疗效:治愈16例,好转15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3例,死亡10例。死亡10例中,5例患者术前双侧瞳孔已散大,有脑疝形成,术后未能恢复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因血压偏高,波动大,控制欠佳术后引起再次出血致脑疝形成死亡:3例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护理与体会:⑴术前准备: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的患者要及时吸痰及清除呕吐物,避免窒息及误吸。同时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留置尿管,配血及皮试,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⑵术后的护理:①将患者安全护送回病房,严防在搬动过程中牵拉引流管或引流袋,避免引流管脱出。对于脑室内积血较多,可先将引流袋放置枕边,低位引流,待引流液变淡或颅内压正常后,将引流管高度固定于高出额角10~15cm处。引流袋位置不宜过低,引流过快容易造成颅内压骤降再出血的危险。给患者翻身时动作幅度不要太大,避免由于翻身导致引流管脱出。对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约束带约束,做好对引流系统的看护,防止患者躁动时将引流管拔出,如有脱出,报告医生后在无菌环境下再次置管引流。②引流管的护理:首先要做到防脱管、防堵管、防感染。每天检查引流管道系统的连接处,确保不出现松动、脱离的情况发生,保持引流管通畅,完全通畅的引流管应有随呼吸上下波动的液面,液面波动幅度10mm左右。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在无菌条件下冲洗,每次不超过5ml,仍不通时应复查头颅CT排除引流管脱出或位置不当,必要时应重新置管,防止梗阻性脑积水致使脑疝形成,危及生命。用一次性注射器时一定要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管内壁,以减少摩擦力,同时在三通的另一侧轻轻抽吸,每次3~5ml生理盐水.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50m1加2万U尿激酶稀释液冲洗,以充分溶解血凝块保持管道通畅。对置管引流患者,每天应严格记录引流出脑脊液的引流量。若发现引流量过多或过少,应仔细查找原因,判断是否存在引流过量或引流管堵塞的情况。观察引流量及速度,正常成年人脑脊液的分泌量0.3~0.5ml/分,24小时400~500ml。在颅内继发感染、出血及脑脊液吸收功能减退或循环受阻时,其脑脊液量将增加。因此,必须准确详细记录其引流量。若>20ml/小时,24小时引流量超过450ml,说明脑脊液循环受阻严重。引流的速度一般控制在4~6滴/分,以预防引流过度引起低颅压综合征,造成继发性颅内出血。同时应密切观察脑脊液颜色和性状,若出现脑脊液突然变红伴患者烦躁不安、昏迷加深及脑疝先兆。或一直通畅,突然血块阻塞或引流量增多,说明有颅内再出血出现。若出现脑脊液变混浊、呈毛玻璃状或伴有絮状物沉淀,应怀疑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再结合患者体温变化,查找原因,并留取脑脊液细菌培养。对需要注入尿激酶,注入药物后,先加闭引流管,2~4小时后及时开管,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颅内压增高危及患者生命。③拔管后护理:置管时间最长不超过1周。当病情稳定,引流量不超过50ml/日,应试夹管观察1~2天,看有无颅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无异常后即可拔管,以免因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而引起颅内感染。拔管后应注意有无脑脊液漏,局部有无炎症反应,是否再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等。若仍不能拔管,则可能为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积血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则要行永久性脑室分流术。
讨论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病情重,对于此类患者积极行脑室外引流术,既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又可迅速清除脑室内积血,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物对脑细胞造成损害,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把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仔细认真的临床观察,术后综合的分析病情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合理的贯穿到上述44例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了临床疗效,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預后。
参考文献
1李明英.83例脑室出血患者侧脑室引流术期[J].医学创新研究,2007,4(12):112-113.
2郭培静,冯超,王青霞.颅高压患者侧脑室引流术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79-2180.
4.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篇四
1、体位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病人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儿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2、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3、妥善固定:运送病人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4、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水柱波动范围,并准确记录。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h,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5,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7、拔管指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5.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体会 篇五
韩雯
【摘要】目的:通过对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实施护理,使患者了解胸腔闭式引流的作用,方法,注意事项,观察要点,护理方法有所了解,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及紧张情绪,更好的配合医生护士,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关键词】胸腔闭式引流 护理 体会 1.定义和适用范围
外伤性或者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以及心胸术后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目的是排除胸腔内的液体、气体,恢复和保持胸膜腔负压,维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进患者肺迅速,防止感染。2.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共收治开胸患者12 例。男7例,女5例,年龄均在20岁到60岁之间,其中自发性气胸6例,外伤性血胸2例,肺癌根治术1例,食管癌1例,脓胸2例,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在72小时内拔管率达到91.7% 出现并发症为0%。3 护理措施
3-1 胸腔闭式引流的安置方法
根据体征和胸部X线检查,明确胸腔内液体和气体的部位,置管时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引流气体一般选择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中线第三肋间插管,引流气体选择在腋中线和腋后线之间的第6-8肋间。排液的引流管选用质地较硬 管径为1.5—2cm的橡胶管,不易折叠堵塞,利于通畅引流。排气的引流管选用质地较软,管径为1mm的胶管,既能达到引流的目的,又能减少局部的刺激,减少疼痛。3-2 胸腔闭式引流的装置固定
将引流管长度约100cm,它可垂直降到引流瓶,但不能垂下绕圈,防止引流液集中在环圈处,而使引流中断,并形成回流压阻碍引流。应将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引流出60cm以上,并妥善固定,用别针妥善固定在床缘上,以免意外跌倒,并询问病人便不便于病人休息,嘱咐病人不要随便改变引流瓶的位置,如搬运病人,应先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将引流瓶放在床上,以利于搬运,在松开止血钳前,先将引流瓶放到低于胸腔的位置。3-3 每日更换引流瓶
引流瓶必须每天更换,更换前必须严格检查引流瓶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 裂缝 破损,漏气,检查完毕后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打开引流瓶的包装袋,将引流瓶内倒入400ml的生理盐水,做好标记,将已准备好的引流瓶和用物到病人床旁,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更换前评估病人的引流管是否通畅 伤口敷料是否整洁,评估完毕后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更换 更换时应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拔掉旧的的引流瓶,并用安尔碘消毒引流管与引流瓶的连接处 消毒完毕后将新的引流瓶连接,保证确实连接无误,封闭良好后,开放血管钳,嘱咐病人咳嗽或深呼吸,观察是否有水柱波动,如有水柱波动,即连接完好。再将应将引流瓶固定在低于胸腔引流出口60cm以上的床缘上。
3-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伤口敷料整洁、床单位整洁、防止感染。
每日在交接班时、更换引流瓶时、定时巡房时,必须要严格观察引流管是否有受压、折曲、阻塞漏气等。观察患者的伤口敷料是否整洁,有无渗血情况及床单位是否整洁,如有不洁,应及时更换。3-5 保持正确的体位 鼓励有效咳嗽
体位最常采用的是半坐卧位,鼓励病人有效咳嗽,咳嗽有利于引流,使肺膨胀,肺膨胀有利于胸腔内的气体与液体的排出,术后第一天起可以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指导病人有效咳痰、腹式呼吸、或者给病人一个气球、让病人作吹气球练习,利于肺膨胀。3-6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一般在开胸手术后2小时内的引流量为100-200ml,24小时的引流量为500ml,引流液多呈暗红色液体,如果引流液的速度快且量大,每小时的引流液大于200ml,并是鲜红色液体,伴有血凝块 考虑胸腔内有进行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7胸腔闭式引流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处理
1)引流管阻塞:主要是由于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或未定时挤压使管腔被凝血块或脓块阻塞,可用挤捏引流管或适当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并用无菌注射器缓慢抽吸排除阻塞,如没效果,应考虑重新插管。
2)引流管脱落:若引流管从胸腔脱落,应立即捏紧伤口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若引流管从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用手捏住导管。
3-8胸腔闭式引流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
1)皮下水肿:多由于切口大于引流管的直径,引流管不通畅或滑出胸腔,患者剧烈咳嗽致胸腔腹内压急剧增高,使胸腔内空气沿引流管进入皮下,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皮下切开引流。
2)疼痛:是由于引流管与胸膜摩擦或压迫肋间神经等引起的疼痛,可适当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并做好心理护理,或遵医嘱用止痛药减轻疼痛。3)纵膈摆动:是胸腔引流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由于胸腔积液,积气引流过快,过多或剧烈咳嗽使气体过快排除胸腔所致。患者出现开放性气胸,呼吸困难,休克,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4)肺不张:主要是没有进行有效咳痰和引流不畅所致 5)胸腔内感染:没有进行无菌操作,或引流液逆流所致,3-9拔管的指征及方法 一般在开胸手术后48-72小时,24小时内引流液的少于50ml,脓液少于10cm, 无气体溢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呼吸音恢复 ,X线检查肺膨胀良好,即可拔管.方法:安排病人坐在床边缘或躺在健侧,嘱咐病人呢深吸一口气后屏气拔管,并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再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拔管后最初几小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引流管口处有无渗液、漏气、管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等。3-10健康教育
1)向病人说明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意义,鼓励病人在胸痛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治疗。
2)病人出院后要进行有效的锻炼,不能做剧烈的运动,活动后可能会出现气短,应尽早戒烟并避免刺激物的吸入。3)定期到医院复诊。3.小结: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对于开胸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实施科学的,有效的,及针对性的护理,护理过程当中能够坚持严格的无菌操作,密切的观察病人的引流的情况,实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加上病人和家属的配合,就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果,胸腔闭式引流在临床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健康教育杂志
1662-3783(2010)08-0091-01
6.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六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年龄45~
8 3岁, 平均6 7.5岁;入院时血压1 6 0~2 2 0/1 1 0~140mmHg;意识水平GCS评分:5~8分21例 (60.0%) , 9~12分14例 (40.0%) ;双侧瞳孔等大24例 (68.6%) , 不等大11例 (31.4%) 。所有病例原发部位均为基底节区, 并破入脑室, 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中线结构移位。其中侧脑室17例 (48.6%) , 侧脑室及第三脑室11例 (31.4%) , 全脑室7例 (20.0%) 。自发性脑出血分级:2级13例 (37.1%) , 3级17例 (48.6%) , 4级5例 (14.3%) 。基底节血肿量>30ml 16例 (45.7%) , <30ml 19例 (54.3%) 。1.2治疗方法基底节血肿量>30ml者行开颅血肿清除+侧脑室引流;血肿量<30ml者行脑室钻孔引流置入脑室引流管。12h后将1万单位尿激酶溶于5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由脑室引流管注入后夹闭引流管, 2h后放开, 每日2~3次, 以后根据CT复查结果和脑脊液引流情况决定尿激酶注射次数。当CT显示脑室内积血已明显减少或消失、脑室引流液澄清, 可考虑拔管, 平均2~10d。
1.3 转归
出院时功能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分级法进行分级。Ⅰ级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4例 (11.4%) , Ⅱ级 (部分恢复或可独立行走) 6例 (17.1%) , Ⅲ级 (需人扶助、扶拐行走) 10例 (28.6%) , Ⅳ级 (卧床、但意识清楚) 8例 (22.9%) , 转院或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7例 (2 0.0%) 。
1.4 并发症
肺部感染10例 (28.6%) , 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9例 (2 5.7%) , 颅内感染1例 (2.9%) 。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意识和瞳孔的观察
神志是判断病情变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G C S评分可以观察意识有无障碍和意识障碍的程度。若患者意识障碍加重, 或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 提示有继发性再出血的可能, 需CT确诊后立即行手术治疗。瞳孔的观察对判断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如术前散大的瞳孔术后缩小后又散大, 表明病情加重。
2.1.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当颅压增高时脉搏缓慢、呼吸减慢、血压高, 视病情给予脱水药以及类固醇;而脉搏快、呼吸增快、血压偏低则提示血容量不足, 颅灌注压偏低, 要适当调整输液速度。术后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键之一。维持血压在140~160/90~100mmHg, 注意不宜过度降血压, 否则会导致脑灌注不足, 引起脑组织广泛的缺血、缺氧性损伤, 不利脑功能恢复。术后体温升高在38.5℃以上时应做好物理降温, 如温水擦浴, 冰块放于大血管处等, 必要时应用退热药或冬眠药物。
2.2 脑室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2.2.1 引流管的放置
引流管开始放置可以适当低于脑室水平, 以利于血凝块排出, 以后随着引流通畅, 血凝块减少, 可逐渐抬高, 直至高出侧脑室水平10~15cm, 并固定于床头。
2.2.2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从引流管的近端向远端挤压。对躁动者可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加以适当约束, 以免牵拉引流管致脱落;对清醒者可向其解释并指导, 以取得其配合。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翻身等操作时, 动作要缓慢, 注意不要牵拉引流管;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可观察其有无自流现象及脑室外引流有无与脑搏动相一致的搏动现象。当引流不畅时, 应查明是否有低颅压、引流位置不当、引流管堵塞等情况, 并做相应处理。
2.2.3 观察引流液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并正确记录。开始引流液颜色多为暗红色并有陈旧性血凝块, 以后逐渐变淡、变清, 一般每日引流量为150~350ml。若引流液的颜色变为深红色且引流量突然增加, 可能为脑室内再出血, 此刻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同时, 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引流液由清亮变混浊出现絮状物, 则为感染现象, 应做脑脊液培养, 并选用有效抗生素。 (下转70页) (上接67页) 2.2.4尿激酶脑室内灌注的护理如有颅内压增高现象, 应提前开放引流管。本组有5例在夹闭引流管后1~1.5h出现烦躁伴血压增高, 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 遵医嘱予以提前开放引流管后症状缓解, 血压下降。
2.2.5 拔管护理
注入尿激酶后无明显陈旧性血液流出, 脑室引流液变清亮, 可试夹管24h。如无颅内压增高等不良反应, 经复查头颅CT提示脑室内积血明显减少或消失、且无脑室扩张, 可拔管。拔管后观察敷料渗出情况, 严防脑脊液漏发生。
2.3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 肺部感染
伴有舌后坠昏迷者, 采取头偏向一侧, 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及时彻底吸痰;气管切开者, 掌握好吸痰指征, 随时吸痰, 并保持室内温湿度, 湿化呼吸道, 适当雾化吸入及气道内给药, 气管外口盖双层湿纱布, 每日空气消毒1次。患者清醒后, 鼓励其咳嗽、咯痰。所有患者均要定时翻身、叩背,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本组有10例出现肺部感染, 其中8例经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并加强呼吸道护理, 肺部感染得到控制;1例转院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3.2上消化道出血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脑神经调节紊乱及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出血。本组出现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9例, 经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预防措施如下: (1) 对昏迷者早期下胃管, 定时排空及进食, 维持胃肠功能; (2) 密切观察胃管引流情况、患者腹部及大便情况; (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4) 预防性应用保护胃肠道药物, 如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等。
2.3.3 颅内感染
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伤口敷料, 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瓶内引流液至1/2~2/3瓶时, 及时更换引流瓶, 并记录引流量;外出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 防止引流液逆流;保持病室清洁, 紫外线消毒1h/d;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留置引流管一般多不超过14d。本组有1例出现脑脊液混浊现象, 经脑脊液培养鉴定为颅内感染, 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2.3.4褥疮本组病例多为老年患者, 皮肤干燥多皱, 故皮肤清洁是每班查房及护理的重点。根据患者卧床时间的长短, 预防性地使用气垫床并认真做到“五勤”:勤翻身, 建立翻身卡, 每2h翻身1次;勤擦洗, 每日温水擦浴2次, 并保持干燥;勤按摩, 每日按摩骨突及受压部位2次;勤更换, 尿湿床单及衣服随时更换;勤整理, 保持床单整洁干净。本组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褥疮。
3 讨论
高血压脑室出血病死率高, 主要是因脑室内积血阻塞脑室系统, 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使脑室急剧持续的扩大和颅内压增高, 以及血肿刺激压迫脑室周围重要组织结构, 使之遭受破坏, 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丘脑下部及脑干, 引起高热和内分泌功能、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及时行侧脑室引流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可迅速清除脑室内积血, 既可减少血液成分及分解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 又可迅速降低颅内压, 缓解症状, 控制病情, 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7.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七
关键词 脑室出血 侧脑室引流 尿激酶 脑脊液置换
资料与方法
对象:选择2004年2月~2005年9月我院治疗的重型脑室出血43例患者,男29例,女14例;年龄32~7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治疗。入院时意识状态按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昏迷评分:GOS<8分24例、GOS 8~10分19例;双侧瞳孔扩大11例、一侧瞳孔扩大8例;脑CT平扫:双侧脑室出血13例、双侧脑室加第三脑室出血15例、全脑室系统出血8例、单侧脑室出血7例;继发脑室质出血31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其中出血量<10ml17例,10~20m126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基础上,于病后6~24小时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取卧位、备皮、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应用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必要时给予安定缓慢静推。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0~2.5cm,选择合适的钻头安装于枪式电钻后,快速穿透头皮及颅骨后拔出钻头,取带侧孔硅胶管,内置套管针,自颅骨孔刺入颅内,平行正中失状面,指向两耳道连线进针4~6cm,可见血性脑脊液流出,退出套针,外接无菌引流袋,固定引流管高于侧脑室水平10~15cm。术毕后自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万U,脑室内灌注2次/日。缓慢引流脑脊液和脑室内积血,避免颅内压下降过快,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堵塞时应立即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引流时间根据脑脊液性状及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脑CT情况而定,一般引流5~8天。手术第2天脑脊液置换每次用生理盐水等量置换30ml后地塞米松10mg鞘内注射,一般隔日1次。根据脑CT复查结果,脑室内出血消失,第3、第4脑室、侧脑室大小正常。脑室引流出澄清脑脊液,腰穿时脑脊液无色透明,闭管24~48小时后无病情变化,拔除引流管。
结 果
所有病例均侧脑室穿刺引流后行脑脊液置换术,平均引流7天,脑脊液置换5次,平均住院3~4周。近期疗效观察手术后4天复查CT显示,43例中32例脑室通畅,第3、第4脑室及中脑导水管积血消失,仅两侧侧脑室后角残留少量积血;手术后8天复查CT时另11例显示积血基本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脑室积水。在3个月时按国际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标准评分:良好20例(46.5%);中残14例(32.6%);重残4例(9.3%);死亡5例(11.6%)死亡原因:脑疝2例、消化道出血1例,颅内感染1例,术后肾功能衰竭1例。
讨 论
脑室出血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重型脑室出血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致死率、致残率较高。快速清除脑室内的积血,解除压迫、梗阻,避免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继发损伤,才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侧脑室引流术通过建立脑脊液循环旁路,引流脑室内的血性脑脊液能够有效地缓解颅内压达到治疗脑室内出血之目的。在脑室内反复使用尿激酶灌注溶解血肿块与吸附在脑室壁上的血凝块,加快脑室内血肿的清除。清除了吸附在脑室壁上的小血块,恢复了因血块吸收脑脊液障碍的蛛网膜颗粒的功能,术后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第2天配合脑脊液等量置换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入,优点如下:①避免颅内压与蛛网膜下腔压力相差悬殊而腰穿诱发脑疝的可能性。②减少了流入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③降低了蛛网膜颗粒阻塞和蛛网膜粘连致脑积水的发生率。④间接促进脑室系统积血的清除,解除了第3、第4脑室阻塞。⑤在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过程中,还能直接检验脑室系统通畅情况,为脑室引流的拔管提供可靠的依据。⑥使沉积在蛛网膜颗粒上的红细胞随脑脊液排出体外,清除了残余的红细胞,减少了因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8.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八
【关键词】 微创引流;治疗;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treat 47 patient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broken into ventricles of brain
Wangtianhua, Wendeng City Jieshi Town Hospital,Weihai,Shando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treat the cerebral hemorrhage broken into ventricles of brain. Methods 47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broken into ventricles of brain were treated by the hematoma plus lateral ventricle puncturing and draining the hematoma, and the urokinase was used after operation. Resuits The treatment of 29 cases had notable progress,8 cases had progres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7%.Conclusion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simple, practical and have satisfied effects.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尤其是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血肿或铸型者病死率、致残率更高,对于此类患者过去认为无论行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预后都较差,故不主张手术治疗。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们应用微创穿刺引流加尿激酶溶解引流的方法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确诊为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47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9-86岁,平均62.5岁。47例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22例,出血量按照多田公式计算约为4-120 ml,平均68ml;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13例,出血量约为10-50 ml,平均30 ml;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者7例,出血量约为10-20 ml;脑皮层区出血破入脑室者5例,出血量约为40-100 ml,平均80 ml。GCS评分为3-7分22例,8-10分19例,11-15分6例。意识状态: 深昏迷22例,中度昏迷19例,浅昏迷6例。双侧瞳孔散大者1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者20例。手术均在超早期或早期实施。超早期手术27例,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小于7h,早期手术20例,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小于48h。
1.2 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根据CT显示血肿位置或在CT扫描下定位,标记外侧裂和中央沟。以最大血肿层面的血肿中心为靶点,按CT实际扫描基线为依据测量血肿中心与头皮的距离并以此作为穿刺深度,避开外侧裂和功能区,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经颅骨后穿过硬脑膜,手动送入血肿中心,接引流管抽吸血肿,缓慢抽吸血肿总量的1/3-1/2,同时接5ml的注射器给予冰盐水进行反复等量冲洗至血肿吸净或冲洗液无明显陈旧血性液体为止,注意抽吸时避免负压过大引起二次出血,然后将5-10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后夹闭引流管并保留3 h后开放引流,一般尿激酶每天应用3次,根据CT监测血肿引流情况连用2-5天。出血以丘脑和脑实质为主的采用单纯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保留冲洗,出血以脑室为主的再加侧脑室穿刺引流,必要时行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进行辅助引流。根据CT复查血肿吸收情况和腰椎穿刺确认脑脊液循环通畅后拔除引流管。术后注意保持血压和颅内压的稳定,防止血压过高造成再出血和过低导致脑灌流不足。所有病例均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降低基础血压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按1995年全国脑卒中患者评分标准判定,本组病例出院时显著进步29例(61.7%),进步8例(20.0%),3例无变化(7.5%),死亡7例(17.5%) ,总有效率为78.7%。7例死亡病例中,其中3例术后血压无法控制再出血而死亡,2例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缺氧和继发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形成的血肿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引起恶性颅内高压,最终形成脑疝死亡。理论上若能及时清除脑内血肿,减少或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及时复位,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重新通畅就能降低死亡率。因此尽早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恢复脑室功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2]。研究证实脑出血常在发病后 20-30 min后会自行停止,形成血肿,发病6-7h后由于血块释放出来的凝血酶引起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组织学改变,使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8-24h为脑积水进行性加重,同时因脑室内形成血肿后迅速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导致恶性颅内高压及脑疝形成[3]。因此颅内血肿清除越早由血肿引起的脑水肿、 脑缺氧、脑坏死等继发性损害越小,“半暗带”的神经功能就越能得到早期保护,使功能恢复越快[4]。目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意见,方法较多,效果不一。我们在CT定位下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尿激酶溶解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该类病人取得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78.7%。早期进行血肿引流,可以及时的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轻继发性脑水肿,从而解除对脑室的压迫,促进脑脊液循环的恢复。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可以使血块溶解更易于引流,辅以等量冰盐水冲洗一方面可以降低局部温度是局部血管收缩止血,另一方面降低粘稠度易于引流,同时等量盐水置换能够保持颅内压稳定,避免了因血肿立即清除后血肿壁塌陷所致负压引起再出血的可能性。经过以上病例观察,我们认为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容易掌握,定位准确,并发症少,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周永胜,曹浩,张业斌,等.超早期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中国基层医药,2005,1200:1528.
[3]史飞,杨志刚,樊卫忠等.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显微外科治疗.临床急诊杂志.2008,9(5):308-309.
[4]侯为民,刘文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J]. 医师进修杂志 (外科版) 2004, 27( 1): 37.
9.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九
1 临床资料
本组SAH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75岁,平均52岁,活动时发病16例,静息和睡眠中发病14例。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昏迷、精神症状、尿失禁以及脑膜刺激征、瞳孔不等大等体征,治愈46例,死亡4例。
2 中医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①以静制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②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 饮食护理
因患者需要绝对卧床,所以患者的胃肠蠕动变慢,造成患者便秘,而此类患者大便绝对不能用力,以防出现再次出血,所以嘱患者多食蜂蜜、核桃等润肠通便中药物,并帮助患者定时按摩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气海等穴位,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 心理护理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应用中医的“以情胜情”疗法,治疗患者恐惧心理,恐惧在中医发属肾所主,过度恐惧可伤肾,所以以脾之志制之,引导患者思虑问题,向好的方向引导。
2.4 病情观察
2.4.1 意识状态
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4.2 瞳孔
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4.3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药物热、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并在曲池穴处点刺出血,以降低体温。
2.4.4 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
SAH出血后1个月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1]。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4.5 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第15~16天,如果患者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5.1 呼吸道并发症
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若分泌物多,黏稠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
2.5.2 消化道并发症
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在发病后7~15d,也有发病后数小时因大量呕血而致死亡,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报告医师采取措施。
2.5.3 预防褥疮
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定时更换体位,每2h翻身1次,并给予气垫床。
3 结论
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应用中医护理的方法,才能做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0.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 篇十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 男12例, 女14例;年龄25岁~71岁, 平均54岁;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合并脑室出血 7例, 单纯蛛网膜下隙出血合并脑积水10例。病人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及肢体瘫痪或肌力下降, 昏迷最长12 d, 穿刺引流时间3 d~15 d。死亡2例, 16例恢复良好, 生活基本自理, 7例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他人帮助, 1例植物生存。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所有病人术前均有意识改变,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应用脱水剂, 降颅压、吸氧、 留置导尿。对于入院后CT发现有梗阻性脑积水的病人。做好急诊术前准备, 剃头。向病人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以及穿刺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血压持续上升或呕吐加剧, 均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给予脱水剂。脑室穿刺均在手术室进行, 一般行右侧侧脑室额角穿刺, 避免感染发生。
2.2 术后护理要点
2.2.1 重症监护
病人术后回病房后立即接通备好引流装置, 进行重症监护,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 每1 h~2 h观察并记录1次。注意保持脑室引流瓶的一定高度, 我科现在都采用一次性脑室引流装置, 把脑室外引流刻度设置为脑室水平以上15 cm~20 cm, 具体临床为双耳水平连线为脑室水平。
2.2.2 脑室引流装置的观察
脑室引流管的波动情况, 如随呼吸波动, 说明脑室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 并记录每日引流量, 如蛛网膜下隙出血未进入脑室, 那初期可能因脑室穿刺, 颜色稍微淡红透明, 后期为清凉脑脊液, 如蛛网膜下隙出血破入脑室, 则引流液为红色或者淡红色脑脊液, 后期为淡黄色脑脊液。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400 mL为宜。在引流中突然出现大量新鲜血或血性颜色逐渐加深, 提示脑室内有新鲜出血。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样或有絮状物, 提示有颅内感染, 应及时送检脑脊液标本。引流系统必须保持无菌, 接口处应该每日更换无菌辅料, 定期消毒。注意观察引流管与皮肤接触处有无脑脊液漏出, 敷料是否干净, 如果已浸湿或污染, 应及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 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性感染, 隔2 d或3 d消毒穿刺处。如果时间较长注意清洁毛发, 必要时剔除毛发。引流期间全身应用抗生素, 预防脑室系统感染。
2.2.3 对烦躁者的护理
SAH病人特别容易烦躁, 病人应常规给予镇痛、镇静治疗, 避免烦躁。引流者头部活动无法固定, 所以引流管应固定不能牢固, 否则病人烦躁坐起的时候可能会拖出引流管。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引流管不受压、扭曲成角, 以免造成脑脊液流通受阻。如外接管正常, 引流却不通畅, 可能是颅内部分阻塞或滑出脑室, 及时通知医生。
2.3 拔管指证
病情好转, 颅内压高的症状消失, 夹管72 h, 病情无变化, 复查CT后可及时拔管, 可适当缝合, 盖以无菌纱布, 按时拆线, 如闭管后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加深, 则不能拔管, 等到脑脊液引流清凉。甚至一些病人需进行V-P分流。拔管后病人注意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拔管后有脑脊液外漏及时报告医生, 应及时缝合并加压包扎。
2.4 昏迷病人的护理
①昏迷病人往往都给予气管切开, 1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肺部感染。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翻身、叩背、吸痰, 配合做好雾化吸入。以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 避免因缺氧造成颅内压增高而加重病情。更要关注病人液体出入量,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②加强营养, 给予高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病人气管切开后应尽快置入胃管, 给予鼻饲饮食, 每次150 mL~200 mL, 每日8次~12次, 尽量减少或避免因机体摄入不足所致负氮平衡, 进而损害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和体液失衡, 以免加重病情。注意多喝温开水, 利于痰液稀释及肝环境稳定。③昏迷期被动肢体运动是非常必要的, 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 避免肌肉萎缩, 更能避免下肢静脉血栓[2,3,4]。④调控血压:要控制病情发展, 必须平稳控制血压, 切勿使血压持续过高, 以致脑出血继续发展。血压应控制在稍高于正常 (150/90 mmHg左右) 。降压不宜过快, 以免引起心脑血管灌注不足而加剧脑缺氧。因此, 在使用降压药如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时, 必须使用微量泵持续灌注。
总之, SAH合并急性脑积水行脑室穿刺外引流能明确改善症状, 是病人动脉瘤栓塞和和手术治疗后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2009年美国蛛网膜下隙出血治疗指南明确推荐。同时足量的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充分引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防止出现并发症及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蛛网膜下隙出血,脑积水,脑室穿刺
参考文献
[1]张景涛, 董晓霞.蛛网膜下隙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55.
[2]于新荣.36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再出血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8B) :2098.
[3]邢丽娟.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急性期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10, 8 (1C) :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