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2024-11-13

生态农业景观设计(精选8篇)

1.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篇一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⑤绿色景观建设;⑥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n Urban Fringe Abstract:Rurban fringe is a connecting area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which is a more extrusive contradictory district of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if we could solve the problems properly,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Firstly,the paper discusses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and then analyses landscape functions,and brings forward the content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It includes ①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incipales that aims to regional traditions protection;② seeking for optimizing patterns eusu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and rurality;③to develop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urban agriculture instead of low eficiency agriculture;④to develop local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to promote ecological rurban tourism;⑤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⑥landscape corridors and networks construction designed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trends of rurban fringe development.

Key word: rurban fringe;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中最活跃的区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特征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景观特征:其发展既受到城市中心辐射作用的影响,又受到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冲击,同时还具有自身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1]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是乡村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焦点”,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1.1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则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它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和景观组分的丰富度,决定了物种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位于北京近郊区的温泉镇百家疃村,属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典型区域,面积仅约1100hm2,据李振鹏等的乡村景观分类和制图研究结果[2],共包括裸岩景观、荒草地景观、人工林地景观、园地景观、农田景观、聚落景观、工程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等9个景观亚类,28个景观单元类型,162个大小不等的景观斑块.其景观类型的分布十分复杂 1.2 景观功能的多样化

理想的乡村景观在功能上应该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的生产功能,其次是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支持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四个层次功能[3]。过去单单强调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导致乡村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未来乡村景观的发展应当强调乡村景观功能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协调统一。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由于其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在功能上具有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既有城市景观的文化支持功能,也有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其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生态景观功能越来越重视,尤其强调其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作用。

1.3 景观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边缘效应

城市边缘区内部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比如工业景观和建筑景观系统与乡村的农田和自然景观系统之间的冲突,城乡居民之间的混居,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等。因此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农田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频繁交换的地区,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效应,是景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正如麦基对亚洲城市化现象研究的结论一样[4],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都市周边和大都市之间形成的一些特殊区域(被称为Kesakota)是当地及第三世界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该区域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频繁和高强度,农业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是介于农业人口稠密的乡村类型地区和具有城市雏形的准城市类型地区之间的一种区域类型,其形成是由原城市中心的工业再配置或分散布局以及农村地区本身的非农业产业的增长而逐步形成的。1.4 景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稳定性相对较低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较高自然属性,也具有比城市景观更高的稳定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是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变化的过渡地带,受到城市发展的强烈影响,农地被大量吞噬,建设用地急剧膨胀,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之间转化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景观的稳定性甚至比城市景观内部还要差。其发展必然导致乡村景观有序度增高,景观稳定性下降,所以必须有效处理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造之间的和谐与美[5]。

1.5 景观生态问题加剧,乡土特色风貌破坏严重

近些年,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乡村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传统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乡村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以北京远郊的城市边缘带为例,仅在西部和北部山区保存一些成片次生林,但由于郊区土地开发和交通建设的活动日益增加,使北京周边的一些乡村景观生态呈恶化之势。尤其是位于西郊的门头沟区,因长期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矿渣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西部和北部山区定位为“两个生态功能带”,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重整乡村景观布局[6-1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较大,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地区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和生态建设,各地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盲目追求欧式风格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乡土风貌极不协调,大大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功能分析及定位问题

相对于城市和乡村而言,城市边缘区乡村既拥有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低廉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具有大量的农田、果园、菜地等农业生产用地,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渗透,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融合的中间地带。它不仅是城市化的前缘带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区,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屏障[10]。作为城市发展所需物资和能源的供应地和集散地,城市边缘区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土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新鲜农副产品。此外,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污染的防止和环境的净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的重点地域,依托城市和乡村,具有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工农互补优势,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综合性的发展战略,把其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去,实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同时,应针对各个乡村景观的具体情况,确定乡村景观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其乡村景观应该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给予适当的考虑。而在旅游风景区,其主导功能为旅游观光和环境服务,生产功能则退居次位。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域相对广阔,人口密度低,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8%,且大部分为石灰岩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因而一直是北京西部的生态脆弱带。同时门头沟又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京郊山区,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定河河谷两岸的山地气候垂直带谱明显,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如百花山、灵山的植被分布从800m以下的各种灌丛到中部的桦林和山杨,直到山顶的亚高山草甸,一年四季独具风光。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和地貌格局,根据最新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方案,该区域将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中的一条西部“生态带”,其主体的功能定位就是作为京西的生态屏障。因此,无论从门头沟区本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还是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布局中的生态功能要求,科学制定北京西部景观生态建设战略迫在眉睫。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内容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部、边缘区内部、城市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使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既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当的将自然组分引入到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其具有多样性,这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方向。3.1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肖笃宁曾经对我国高强度土地利用的农村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生态建设4个原则[4],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开展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除此之外,还要重点考虑以下3个原则: 3.1.1 自然和农业景观优先原则

景观生态建设必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它是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自然界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达到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在对城市边缘区开展景观生态建设时,必须要认真研究生态建设合理性,并尽可能的结合自然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设计,设计一个适应自然的系统[13-14],同时对某些特大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首先应该评估该工程的实施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并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给予有效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从而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存。3.1.2 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建设应该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观点,特别要注意景观建设的局部控制与整体协调。在城市边缘区,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其他生态过程,很多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过程已经被盲目和过度的人类活动阻碍和隔断,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生物多样性、甚至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我国现行的行政边界多与自然生态地理单元的边界不一致,各个地方的景观生态建设仅仅考虑局部利益,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考虑,这也是导致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原因之一[9,10],而局部景观的变化影响往往会放大影响到全局的景观功能。3.1.3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建设,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独特的地方风貌首先体现在文化景观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以及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自然景观方面,这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因此,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3.2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内容

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改善受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15]。基于以上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功能的分析以及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景观生态建设:

3.2.1 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

城市边缘区建设受到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强烈影响,往往只注重现代化高楼大厦和柏油公路的建设,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和维持,导致景观空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降低了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建设应该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来推进,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灵活实施,提高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这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兼顾乡村景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四个方面。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必须从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历史因素三方面来组织乡村空间,推进城镇建设,不仅能使乡村空间各物质要素在布局上清晰合理,而且在时间上使其历史文化特征得以体现,很好的保护了地方传统和文物古迹。Forman曾经提出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与景观规划模型,该模式就是根据美国和欧洲农村的情况,融合生态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值得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2]。

3.2.2 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到,乡村存在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城市对乡村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协调发展,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城市边缘区由于其与城市的特殊关系和地理位置,应该积极发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的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基地,应该推动以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和果品以及特色养殖为主的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加强与非农产业的结合,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和耕作模式,合理规划规模化的塑料大棚、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突出地方土特产品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城郊型生态农业发展。

3.2.4 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

乡村景观特有的类型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美学价值和休闲功能决定了乡村景观特有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使得乡村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开发乡村的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规划各类休闲娱乐场所,比如观光采摘果园、农家菜和周末游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从单纯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演变为城市休憩度假旅游的场所。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市场价值,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与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3.2.5 绿色景观建设

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该纳入到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的范畴内,统一考虑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绿地、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等方面。作为城市的绿色屏障,绿地、绿化隔离带和景观生态林建设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因此,必须开展一定的绿色景观建设,制定详细的景观规划,合理布局景观生态林、绿地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数量和结构,保持较高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并选取适当的植被种类,以提高绿色景观的生态防护性能[16]。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市区内绿地建设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应该对边缘区山地丘陵地带生态防护林进行建设,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市市区内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以开放空间为主体,以各种类型的绿地景观相互镶嵌而形成的大绿带景观为主,绿地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是生产性、生态性和风景化的价值功能的综合。例如,北京市绿色景观建设重点在于以郊区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景观生态整治为突破,以西部北部山区建设为主体,兼顾东部和南部平原绿地系统建设。绿色景观中的农田生态系统应实现高效和无害化,生产绿色产品,严格限制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强度。保护好郊区的水体景观,控制郊区的围湖造田,开垦河道和湿地,保护大绿带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重点保护水源区景观生态体系。通过以林地为主体的景观建设,构筑北京市郊区大绿带都市森林体系。3.2.6 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随着城市边缘区的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鉴于此,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提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局模式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该模式是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首先考虑保护或建设几个大型的景观类型单元(斑块)或基质,作为物种生存的自然栖息地、水源涵养或生产基地,并有足够的主要廊道加以连接满足生物体的空间运动;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需要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分散布局应当是其解决景观多样性保护的最优选择,并成为该区域的基础格局,其中,科学地设计城乡廊道网络对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道路交通、水系、绿化林带等多种形式。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是实现人类活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运动的关键所在。人类过渡的开发活动,导致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7,18]。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和城市发展对乡村带来的冲击,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将是21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总结认为,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应该积极推动乡村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整合发展,促进城乡景观协调发展,着眼于塑造具有地方风貌和时代特色的乡村景观,实现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以科技为依托,发展城郊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参考文献:

[1]吴良镛,刘健.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J].北京规划建设,1997 [2]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5 [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 [4]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In N.Ginsburg,B.Koppel and T.G..McGee eds,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3~26. [5]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6]朱翔.我国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 [7]王云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8]谢花林.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陈弦等.强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J].广西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OOO [1O]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性景观规划浅见[J].规划师,2O02 [1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 [12]陈佑启,郭焕成.城乡交错带:特殊的地域与功能[J].北京规划建设,1996 [13]潘百红.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规划城市[J].湖南林业科技,2001 [14]刘惠清,许嘉巍,刘风梅.景观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地理科学,1998 [15]李月辉,赵羿,关德新.辽宁省土地退化与景观生态建设[J].应用生态学报,2001 [16]程国栋,肖笃宁,王根绪.论干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地球科学进展,1999 [17]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1999 [18]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

2.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篇二

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概念来源与乡村景观, 它包括广阔的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聚居环境。国内对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关注只有最近10年的历史, 主要集中在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农业景观生态学、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和农场景观资源评价等方的深人, 从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 在较大的地理空间面的研究, 但在农业景观理论的系统化、方法的现代化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还较薄弱。本研究是在借鉴和发展区域景观设计理论和农业景观研究基础上, 拟建立区域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体系, 将农业旅游与农业产业密切结合, 以保证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从设计上体现“农耕文化”, 从而提高农场景观规划的综合效益。

二、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在外出旅游时将农业生态区园区旅当作首选。这种将农村单一的产业经营模式与旅游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旅游方式是以农业生态园区为活动场所, 集观察、考查、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形式。

(一) 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将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场旅游”起源l9世纪的欧洲的“乡村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农场旅游起源于20世纪6O年代的西班牙, 随着一座荒芜被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 并规定农庄和农村也接待游客旅游拉开了序幕。20世纪7O年代后。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农场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二) 国内的发展与探索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我国的农场旅游业发展很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 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1997年之间, 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O亿元。目前, 全国农场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 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 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系统, 以“农耕文化”, 为主线, 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使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成为农业产业的门户, 为游客提供生态、绿色的开放空房间。本文通过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农业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 如何将农业产业产品与农场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场景观。

第二, 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农耕文化”。

(四) 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或综合性公园, 它是一个多方面理论的的融合体。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是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 需要相互融合, 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和开放的景区作为建筑载体, 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的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 形成旅游体系, 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 生态农业园区必须遵从科学性, 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 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满足人们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关键点。

在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时, 应从多方面理论研究入手包括园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景观美学、景观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 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1. 项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处武汉市东西湖西北部, 北与孝感市隔沦河相望, 西于汉川市以汉北河为界, 东与东山农场接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现有规划已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需要, 因此, 有必要编制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辛安渡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辛安渡农业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土地为国家所有, 这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除此之外, 辛安渡农业园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107国道由南向北穿过场域西部, 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将由东向西穿过场域南部, 连接湖北省东西部的汉渝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场域东部。辛安渡农业园区地势平坦, 气侯适宜, 水源充足, 为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

2. 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新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科游于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企业, 是综合外向型“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始终秉承“科学创新、服务敬业、倡导绿色、促进生态”的经营理念, 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发展中中农业生产是主体, 而饮食、娱乐等等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同时成为集团的优势项目。通过分析表明集团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 前景广阔。如意园林现有的景观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 景观改造势在必行:

将单纯的观景功能转向集观赏、娱乐、互动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功能, 并加入计算机技术。

以农耕为主线, 将企业文化融入整体设计, 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观。

创造多样化的游览项目, 提供更为丰富的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

提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3. 结论

如意情生态园区所做的景观规划设计, 着眼于“农耕文化”, 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 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 但主体包括语言, 戏剧, 民歌, 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摘要: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约57.6%,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在国家产业中, 农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以农业、畜牧业及林业生产为主体的传统乡村, 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 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形成了风格各异, 格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对农业的如此重视,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肖笃.《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篇三

1 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 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2.1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2.2 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 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3.1项目概况

3.1.1场地周边生态资源 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 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3.1.2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 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2 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 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3.2.2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 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3.3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3.3.1选取评价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3.3.2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3.3.3评价结果 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3.4设计对策

3.4.1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3.4.2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3.4.3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 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本文在收集整理场地生态资源、地理地貌、场地建设开发状况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湘江学院存在的山体破坏和雨洪处理两大生态问题,进而采用生态规划理论与技术对场地进行地形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最终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设计对策。

4.生态景观设计途径探讨论文 篇四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更加追求生态理念,突出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不良问题。

一、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阐述

本文认为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宜居生态环境。生态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桥梁。生态景观设计基于人本理念,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出景观设计“真”、“善”、“美”的视角。生态景观设计突出对于人性的尊重,设计的景观满足城市人们心理需求,让城市人们体验精神的愉悦,生态景观的设计倾注人们的情感追求、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地域特色,给人带来愉悦的空间体验和享受;生态的景观设计能够增强城市人们的城市归属感,促进人们进行户外交流,增进人们的情感,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户外交流空间;同时生态景观设计追求自然的原始状态,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引导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增强城市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追求舒适、惬意、环保、休闲、观赏、体验,实现城市人们追求自然美态,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与整理,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有城市经济因素、城市政治因素、城市的社会组织形态、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的社会治理制度、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本区域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经济区开发程度、自然环境、自然地形、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宗教信仰、城市空间效果、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整个环境状况、城市空间视觉效果、城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程度、城市空间的立体效果、城市视线走廊的开阔度与畅通度、城市空间的立体形象、城市空间意境景点、城市建筑高度、城市建筑体量、城市建筑色彩、城市中心位置繁华度、商业街的繁华度、已有城市景观、城市点线面的景观组织统一度、社会综合因素等。各个因素之间经过对比,生态景观设计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综合因素、环境状况、视觉效果,各个因素对于生态景观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三、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探索

在城市中,采用什么途径设计一处处适用、生态、富有思想内涵的美观景观呢?人类一直在景观设计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借助其他学科带来设计灵感,以寻找新方法、新途径。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状态,适当保留一定的原始植被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尽量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该对于所选择的地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观察研究,对于周围的植被已经周边的地理环境形成一定的稳定性联系,说明这些原始植被对于设计景观有一定辅助帮衬作用,那就应该在建设景观时候,将其保留下来,不但能够节省假设成本,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契合生态设计原则,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对于不适宜保留的植被尽量进行移栽。

2、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

在城市人们对于宜居环境的强烈追求下,城市人们更加追求自然景观,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在设计中,可以将森林带、风景保护地带、果园地带辟出,给游人或居民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像河流、小溪、山谷、丛林等自然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引入到城市景观中,并与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协调起来,共同构成一处美丽的景观。这样就能使城市景观看起来更自然美丽,也保护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观。

3、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宜美学要求,注重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

美,是人们在生活的自然环境或者人造环境中反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感受。生态景观设计要将自然美和人造美完美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营造样衣自然风光的园林风光,在硬质景观的周围设计富有自然美的城市配景加以调和,增加人们在工作之余缓解压力、愉悦身心、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注重动静相结合,创造景观的意趣,增加娴静的景点,激发城市人们生活情趣;巧妙运用地形,充分实施绿化,构建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画景,促进城市景点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巧妙运用景观元素,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系统

城市景观设计时,善于巧妙运用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因素等景观元素,将这些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景观呈现不同表现形态及景观效果。针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重点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物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以强化和改善美学及功能;同时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和布局,并对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置、绿地灌溉、照明、地形改造,进行生态规划和设计,重视绿化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注重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性设计等。总之,生态景观设计尊重人、引导人、关怀人,突出“人本理念”,促进了现代城市文明进程,适应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高静,赵红斌.生态的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途径[C].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王丁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3]翁许凤.基于碳汇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

5.观光农业园区生态绿化设计探索 篇五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农业产业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

关键词:观光农业 绿化 设计思路

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传统的或现代的)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开发,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或生活)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学习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及其组合,创造出可经营的、具有农业(或农村)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

建设观光农业园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观光农业园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须相融配套,观光农业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或开放的景区作为建设载体,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形成体系,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观光农业园必须遵从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关键环节。

一、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绿化设计的思路

1.科技原理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观光农业园区内的景观具有科技应用和美学、艺术的双重作用;但它们的双重作用表现是不平衡的,首要的是体现科学原理,艺术处理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在体现科技原理指导的前提下,须与艺术表达有机结合。例如,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内的智能温室在遵循科技原理的规划思路下,还可以考虑它的艺术特色,如温室的造型、色彩、质材的设计与选取。

2.功能实用与主观造景相结合

在对观光农业园区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园区内景观要素的功能实用性,其次才是它的造景功能。例如在植物栽植上,可选择一些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观赏功能的经济林果,充分体现春华秋实!的景观效果。

3.布局有序与时空变化相结合

基于旅游农业的产业本质,农业园区的景观排列和空间组合应首先讲求具有序列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光农业区内可以随着地势的高低以及地貌特征而安排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农作物,形成空间上布局优美、错落有序的景观风貌;园区从入口到园内,可以安排成熟期由早到晚的农作物,以及一些茬口的科学合理安排,形成时间上变化有序的景观特色。

4.视觉愉悦和过程参与相结合

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既要达到视觉愉悦的效果,又具有动态参与的可能性。除了考虑景观的静态效果外,还要强调它的动态景象,即机械化劳作或游人在采摘、收获果实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景观。例如一片绿油油的野菜地,令人赏心悦目,置身于中挖野菜,更是其乐无穷。

5.心灵满足与增知益智相结合

心灵满足与增知益智相结合的景观规划思路,就是游人在参与劳作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例如,在游客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叶生产、加工以及泡茶、饮茶的习俗;或者游人在珍奇瓜果园内,看到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南瓜,在视觉和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又被激发起的是那种技术培育出这样奇特景象的好奇心。

6.结构相融与人景亲和相结合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造景观构成素材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相融合,也就是结构相融的寓意。例如,在一片休闲茶园内设置一个竹子制成的凉亭,就比一个钢筋混凝土的亭子自然得多,游客置身于其中,看到这样和谐的景观,也充分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

7.创意美与自然美和谐一致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园区内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一致。例如,在观光果园门区营造了一个状似苹果的瓜果造型大门,它设在其他公园可能是不伦不类,但放在果园门口时则与园中的自然景观非常协调一致,是一种巧妙的构思。

8.主体色彩与农林氛围一致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时,景致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色彩,因为绿色是与整个农林产业氛围最协调一致的色彩。绿色让人产生宁静、平和的情感,又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在规划中运用最多的色彩。

9.人文特征与景观形象和谐一致

人文性的景观创新特点是观光农业园区在设计中考虑的要点之一。人文特征包括古代历史的和现代的农业文化或民俗风情,它与景观形象有机结合,也是观光农业园区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主要手法

1.创造性规划手法

创造性规划手法是指景观师充分运用生态学、美学、心理学、园林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观光农业园区的物理形态、生物形态、文化形态的分布位置及比重,以及它们在时空上的不同组合,并以此为依据,考虑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表达特性及景观的表现形式,以达到最佳效果。它的最终目的是对构成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各类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使无机的、有机的、文化的各视觉事物布局合理,分布适宜,并达均衡与和谐。这种手法在规划展示现代化设施农业景观的观光生态农业园区中运用较多。

2.利用性规划手法

利用性规划手法是指利用观光农业园区域内及周围已有的自然园景,如农田、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等原有现状,在尽量不破坏原基地植被及地形的前提下,谨慎地选址和设计以免开发建设损害自然风景,在形式上表现自然。

3.乡土化规划手法

乡土化规划手法是指运用乡土植被、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以展现地方景观特色的景观要素,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通俗地说,就是要体现农业、农村、农民、农家的氛围和特点。

4.保护性规划手法

保护性规划手法是指利用原有自然景观条件,或者把自然景色借用到观光农业园区中去,保护古建筑及其他的周围环境,保持原有河流自然的岸线、自然线形以及断面和植被,防止污染的发生,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综合整治。设计采用原始材料进行自然式布局,控制人工开发。

5.模仿性规划手法

模仿性规划手法是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内景点的景观形象设计时,可参照或模仿自然界一些天然动植物的造型。例如:采用苹果造型的门区,青菜造型的雕塑,玉兰造型的园灯,昆虫造型的温室,绵羊造型的商场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景观造型,给人带来既新奇又好玩的与众不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大国,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观光农业,既符合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观光农业园区,要避免出现千篇 一律、缺乏内容特色等问题,必须要充分调查当地的情况,抓住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使观光农业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6.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篇六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体验农业生产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休闲农业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园区将建成以山林、田园、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为、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健身、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休闲农业园的目标市场:首先是朝阳区域内居民,包括朝阳市区及周边县市,目标人群350万;其次是朝阳周边的居民,包括我省的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及周边接壤省份的赤峰市、承德市及秦皇岛市等相邻区域居民,目标人群1800万人;最后是辽宁其他城市乃至东北地区及北京、天津等广大区域,目标人群第 1页 / 共 12页

极其庞大。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休闲农业园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

1、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温室及裸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

2、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瓜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再者就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

3、生态旅游、健身娱乐、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健身娱乐(滑草场/滑雪场、狩猎场、垂钓园、温泉洗浴);休闲度假(营造生态酒店,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及****集团产业链项目中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采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等)。

第 2页 / 共 12页

三、建设主要内容

该休闲农业园总体建设内容如下:

1、生态农业展示中心。该区为核心园区,占地面积为800亩,以现有温室大棚为基础,分为反季温室栽培和裸地栽培两个部分,其中包括特色品种种植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设施栽培区。通过该区的综合建设打造生态农业创新产业基地,不但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且通过无土有机生态栽培、立体栽培等模式展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成果。

2、滑草/滑雪娱乐场。该区域位于园区东南部,依托山地优势地理位臵,引进芬兰高科技降雪系统和滑雪器材,建设100米至250米的初级滑雪道1条,300米至400米的中级滑雪道2条,同时设有滑草、滑雪圈、高空热气球、射箭、新西兰悠波球、草地卡丁车等娱乐项目,供不同年龄层次的滑草滑雪爱好者选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辽西地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档次最高的滑草滑雪场,预计年可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将成为市民假日出游娱乐的又一理想场所。

3、滨水景观休闲区。该区位于整个园区西北部,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湖、垂钓园及相关附属设施,园区内生产生活所排废水通过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后既可达到对水质净化的目的,又创造良好湿地生态景观,使污水资源化的生态理念在实际建设中得到应用。在该区域内依托原有河道水源优势建设人工湖5个,湖第 3页 / 共 12页

内放养适合垂钓的鱼虾,湖内种植芦苇及其他水生植物,湖岸种植果树、高大树木,成林成片,铺设羊肠小道。即可旅游观光又可休闲垂钓,在给人们带来体验渔业活动的同时达到休闲娱乐目的。

4、有机畜禽养殖区。该区域养殖鸡、鸭、鹅、黑猪、羊及特色山鸡、野兔等温顺动物,不仅为园区内餐厅提供优质有机肉食来源,而且可以开辟动物驯化、认养、逗趣等特色项目,增加游客兴趣。

5、温泉疗养健身区。该园区经初步勘探具有可开发地热资源,该项目本着康体、保健、养生为目的,在最终论证并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开工建设。

6、辅助功能区。该区包括生态餐厅、医疗保健室、超市、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系统等相关配套设施。

以上各景区均自成体系,又能联动发展,各景区互补性强,市场操作空间大,可满足不同人群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及游乐的需求。

四、规划设计原则

(一)生态的原则

****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园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园区要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第 4页 / 共 12页

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积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观赏果木);园区要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态因子综合配臵等原理设计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园区要注重环境保护: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臵设臵、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臵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药污染、依据食物链原理配臵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污染源等。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休闲农业园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高效益原则

从效益原则出发,园区建设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三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园区的建立结合基础设施的建立,势必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势必带动生态产品的消费;生态产品的消费势必带动生态农业示范的完善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良性循环逐渐完善园区生态环境,提高休闲农业园的效率,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第 5页 / 共 12页

(三)参与性原则

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是********休闲农业园最重要的特色亮点。****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游客多层面地体验畜禽饲养、苗木种植、水果蔬菜采摘、农产品加工;动物的驯化、逗趣;野生动物的保护;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同时适当定位中小学生、青少年市场,作为科普娱乐项目开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而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本园区建设应突出的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珍贵水果、蔬菜生产、家禽、水产品的养殖);****景观(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观);人文建筑景观(个性化建筑、高水平商务区);体验主题(游客亲身体验滑草滑雪、种植、养殖、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科普教育(针对中小学生普遍对农业生产认知少的现象,作为科普教育,体验生活)等。通过突出特色,使本园区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第一的休闲农业主题园。

第 6页 / 共 12页

(五)文化渲染的原则

农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的进步紧密相连,园区在规划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项目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高水平利用。比如:定期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瓜果采摘节、特色文化传统节日;举办有奖摄影评选,吸引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达到推广宣传作用;举办自行车大赛,强调环保、低碳、有机生活理念,引起社会关注等。不但以此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背景文化,同时达到提升人气,提升知名度的效果。

(六)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

由于整个规划涉及项目较多,所需资金庞大,开发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融资及土地不能一次性交付使用等问题,为整个园区的早日开放及进入良性循环作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分三步进行:

一、产业布局与规划。制定园区内整体布局与规划,其中包括:

1、绿色农业生产区(包括:反季蓝莓、大樱桃、无污染瓜果、蔬菜、家禽、花卉等);

2、基础设施区(包括:酒店、餐馆、会议室、超市、滑草滑雪场等);

3、园林绿化景观区(包括:园林、草坪、植被、湖泊等);

4、趣味体验区(包括:采摘、家禽领养、农耕操作等);

5、科普教育区(包括:生态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设施展示区、农业生态链教育区等)。

二、人才与技术积累及销售网络建设。

三、企业体制第 7页 / 共 12页

完善与基地扩编。通过上述三步发展战略,分步骤兴建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模式,使****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扩大知名度,增加人气,达到全面开发的目的。

五、总体规划布局

从宏观布局上把整个园划分为五大部分,构成园区的景观主体框架。

(一)园区景观篇

1、生态农业景观(日光温室大棚、高效农业链等)

2、园林、草坪、植被景观

2、特色建筑、人文景观

4、主题型园林景观(花卉、果木)

(二)基础设施篇

1、酒店、餐厅、超市、会议室

2、滑草滑雪场、人工湖、道路、水利、绿化

3、科普展示厅、劳动体验区

4、烧烤台、亭宇、休息厅

5、家禽饲养区、渔业饲养区、加工室

6、其他基础设施

(三)绿色农业生产篇

1、大田作物、绿色蔬菜、无公害瓜果

2、畜禽饲养、初加工

第 8页 / 共 12页

3、花卉,苗木生产

4、其他

(四)科普教育篇

1、生态农业模式蓝图

2、现代设施农业框架

3、中小学生农业认知园

4、立体种养殖模型

5、沼气池、垃圾再生处理装臵

6、其他

(五)主题型景观篇

1、特色水果采摘区(樱桃、蓝莓等)

2、瓜果采摘区(西瓜、黄瓜、小番茄、草莓、特色即食蔬果等)

3、花卉博览区(牡丹、百合等)

4、其他

六、园林景观配置格局

(一)植物景观配臵原则

植物配臵上要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原则。各个时期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在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休闲农业园“可览”、“可游”、“可赏”、“可食”、“可玩”达到终年游客不断的目的。

第 9页 / 共 12页

1.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臵,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

2.从季节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季节都有几类(至少一至两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题,成为吸引人气的观赏亮点,各个时期都有瓜果可摘,让游客不但有观赏的景观,同时有“收获”的喜悦。

3.根据园林美学进行搭配:依据植物的高矮、色彩等进行配臵,同时合理配臵落叶和常绿植物,远景和近景,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给人们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

(二)建筑景观配臵原则

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休闲农业园的建筑将按经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然后按实际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园建筑布局合理、格调一致,避免重复劳动,又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建筑景观配臵原则如下:

1、建筑物的格调应与休闲农业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标准。

2、在建筑风格上形成休闲农业园自己的特色。建筑风格应定位为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可参考各类建筑风格,挖掘建筑文化,形成特色建筑,并建有传统特色的桥梁、亭宇、道路等,成为休闲农业园的一个亮点。

第 10页 / 共 12页

3、休闲农业园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要以竹,木,草等绿色材料为基础,建造体现个性化,突出休闲农业园的特色和自己的风格。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同时综合考虑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大大的节约构建成本。

七、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将配合游览区设臵,以提供方便周到的旅游服务。其建筑物必须经过详细设计,结合自然,协调景观,为旅游区增色,使之成为与整个旅游区环境相映衬的人文景观。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分为以下几类:

1、入口区。入口区分为三个,每个入口区分别兴建停车场、服务建筑、导游牌、假山水池等。

2、在适当的地方设臵指示牌、解说牌、导游图、科普技术讲解员等,引导游人游览。

3、提供各种各样的接待服务,如游客服务中心、餐馆、旅馆、小型超市等。

4、医疗保健室。为园区游客提供必要的药物及医疗服务。

5、休息亭、椅、厕所、垃圾箱等。

6、其他配套设施。

八、防灾规划

由于园区面积大,地域广,结构复杂,所以安全问题必须考第 11页 / 共 12页

虑。在各路口,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设立警示牌,同时定期排查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基础设施的建筑物上也应充分考虑防灾因素,确保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旅游园区。

九、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配套基础设施规划要围绕园区进行整体布局,通过专业人员设计规划。

(一)排灌系统和给排水规划

(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三)电力电讯规划

(四)卫生设施规划

十、产业展望

休闲农业园,是一个新型的高效益产业,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拥有取之不竭的源源收益。同时它也是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生的工程项目,所以意义极其重大。休闲农业园区从设计到实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势必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和艰辛,也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我们要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体,力求逐渐成为朝阳乃至东北地区一流的农业生态主题园区。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绿色农业品牌,为以后综合性发展打下基础。

****休闲农业园

二○一三年一月

7.生态心灵与生态设计 篇七

一、观照自然得澄明, 涵养心灵纳意象

设计师生态心灵的基础在于观照自然, 从而获得清澄、明朗的心境。设计师心灵的清澄与明朗是产生澄明与清莹的艺术设计意象的重要基础。艺术设计的意象由清澈的心泉照亮而显得完整、生动,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1]宗先生的话道出了“象”与万物的辩证关系。用澄明的生态心灵朗照设计物象是心之“见”, 可以比眼之见更深刻、更完整地感受自然的博大精深, 这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心灵基础。

在生态设计中, 设计师用澄明的心境来接纳、容纳、蕴育、创造设计的“意象”, 使心灵与设计之物相交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交融在设计“意象”的内涵与表现层面十分丰富, 很多著名设计师对生态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提炼, 产生了不同视角的生态设计“意象”。

例如, 英国建筑设计师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着眼于“生态的技术表现”, 他用实现节能、环保等的高新技术为具有高度理性与秩序美感的现代主义建筑注入了“可持续设计”的生态内涵, 在运用钢、玻璃等现代材料的建造中, 为人们带来了晶莹剔透、精致严谨、充满了现代技术美感的设计意象。他早期设计的河滨住宅场地位于茂密的树林中, 设计的住宅不仅有错落有致的布局, 而且屋顶种植绿草、精心设计花台, 这些设计手段使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汽车路线连接着住宅区, 每户人家自己的庭院连接着通往河边的步行道, 可以让住户在步行道上感受周边景观整体的生态设计意象美。他设计完成的微电子科技园、商务促进中心和远程技术中心都运用了各种生态技术, 使用便捷。科技园中的人工大棚采用了先进的导光系统、热量收集系统等技术, 在用地的开敞空间的树丛中设计有新鲜空气收集系统, 把新鲜的空气输送进大棚。商务促进中心建筑屋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辅助供应能源, 室内环境通过新鲜空气供应系统、室内空气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计算机控制的可调百叶空心墙系统, 等等, 来进行室内新鲜空气输送、温度控制。建筑大面积地由清澈轻盈的玻璃幕墙围合, 给人以浓郁的现代感。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集中体现了生态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新探索, 充满了生态设计的技术美, 而且具有便捷的使用功能, 使建筑的存在不失生态平衡。

与诺曼·福斯特不同的是, 日本建筑设计师伊东丰雄 (Toyo Ito) 探索着“生态的空间特质”, 他用流动的、开敞的有机空间为具有严格工业标准的现代主义建筑注入“自然与前卫相交融”的趣味, 在运用铝、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的建造中, 为人们带来了轻松惬意、富有活力、充满现代感性美的设计意象。他设计的银色小屋既汲取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养料, 又不同于很多现代主义建筑的一般风格, 蕴含着自然与诗意;他用菱形铁框、穿孔铝板及各种金属板等现代材料构建出轻盈、简约的小屋意象。晴天, 阳光洒在小屋上, 穿过金属孔板、透过一些半透明的材料、充满在小屋围合的空间中, 阳光、微风与小屋形成了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雨天, 雨水滴在小屋屋顶, 拍打着半开敞空间的地面, 清新的空气吹进小屋, 雨水、清风与小屋形成了一种诗意空间。居住在银色小屋里是轻松、惬意的, 因为小屋的存在更让人感到自然的存在。这种通过适度弱化建筑主体来强调自然主体的设计手法是生态设计的一种方法, 居住者通过使用建筑本身获得“自然感”是非常有特色的。同样, 在伊东丰雄设计的表参大道TOD’S商业建筑中, 建筑外立面的榉树剪影造型既是建筑的结构, 又与街道上成排的榉树互相衬托。到了夜晚, 这种如榉树造型的设计意象在灯光的作用下得以强化, 整幢建筑清澈、轻盈、诗意、美丽, 充满生态美的意象。伊东丰雄用现代设计手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古老话题, 从现代主义设计的抽象性中融入对自然生态的感觉, 创造出新颖而富有活力的设计意象, 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空间场所。这些生态设计使人与自然得以进一步轻松快乐地交流,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 生态设计基于清澄与明朗的生态心灵, 心境的明朗才会照亮完整、生动、鲜明的艺术设计“意象”, 这是设计师用“自然的、艺术般的心灵”滋养设计的灵魂。心灵中的生态之美犹如一汪清澈的泉水流淌于心扉;犹如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于心田;犹如一曲悠扬的旋律飘渺于心境。澄明的生态心灵正是孕育生态设计的源泉。

二、回归自然得质朴, 通达心灵含意蕴

澄明的生态心灵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可以达到质朴的境界。心灵的质朴与深邃, 可以为设计师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象带来质朴与深邃, 因为艺术设计之“象”由质朴的心境照亮而显得“意蕴深厚”。古往今来, 很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就心灵对万物的深邃体验作过深刻的阐述, 例如,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谈到对山水的体验: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 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 依前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2]

大师的话道出了“见山见水”过程中“入”与“出”的心路历程与辩证关系, 用心进入质朴的自然, 才能获得对自然的深度体验。用质朴的生态心灵体验万物不仅是心物“交融”, 而且是用心灵直接体验、深入体验生态的本真, 可以比单纯用脑思考更能通达宇宙的深沉意蕴, 这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心灵途径。

在生态设计中, 设计师用质朴的心境来体验与创造设计的“意蕴”, 使心灵与设计之物在“象”的意蕴中深度交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交融在设计“意蕴”的内涵与表现层面十分丰富, 很多著名设计师对生态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锤炼, 产生了不同视角的生态设计“意蕴”。

例如, 我国建筑设计师王澍关注于建筑的“生态的整体意蕴”, 他用朴素的、诗意的意匠营造为现代建筑注入“原初质朴体验”的意境, 在运用砖、瓦、混凝土等材料的建造中, 为人们带来了自然本真、宁静质朴、充满了现代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交融的设计意蕴。他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具有自然、质朴、灵动、人文的艺术韵味, 建筑色彩素雅、材料肌理朴实、空间布局灵动, 整体建筑场所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蒙蒙细雨中的象山校区建筑更具有水墨画般艺术效果, 显得空灵而质朴, 在建筑中行走好像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人们得以“游观”天空、湖水、田园与建筑相和谐的生态之美。不仅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他所设计的很多建筑往往在空灵中含有一种文化积淀的充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建筑中流露出来, 具有让人难以忘怀的厚重、朴实、变化, 还有建筑本身的亲和感, 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对话中, 建筑显得谦逊、质朴。人们在建筑环境中感受到的是自然与建筑整体的生态美, 而不单是建筑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又如, 芬兰设计师娜塔丽·拉赫登马基 (Nathalie Lahdenmaki) 擅长于将设计作品融入一种“手工制作透露出的自然意蕴”。她用手工工艺为现代产品设计注入“自然、深沉、朴素与典雅”的韵味, 在运用陶瓷、玻璃等材料的制作中, 为人们带来了简约有趣、素雅深沉、充满了细腻的感性美与材料的质朴美相交融的设计意蕴。她设计的陶制餐盘、瓷碗等用品在圆形中含有手工制作的质朴, 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工整的圆形, 而是有的接近正圆、有的接近椭圆, 就像徒手画的圆形一样。她设计的陶瓷用品造型简约, 色彩深沉、素雅, 有棕灰色、灰绿色、米灰色、米白色, 等等, 在光的照射下, 色彩有着微妙的变化, 充满生态美的意蕴。这些造型各异、色彩变化微妙的勺子、罐子、盘子、杯子、盒子等陶瓷器皿显得充满自然、质朴、活泼的韵味, 同时也显现出设计师对设计细节与高品位的追求。设计师质朴、细腻的感性传递给使用者的是浓浓的生活意趣, 这种意趣是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本真的、完整的, 设计意蕴之趣在审美中敞亮。

所以, 生态心灵不仅在于心境的澄明, 而且贵在质朴。心境的质朴, 才会照亮完整、深邃、深沉的艺术设计“意蕴”。这是设计师用“看似远了同时也是近了的心灵之光”滋养设计的灵魂。创造艺术设计的“意蕴”是由内而外, 用质朴的心境朗照生态设计, 让她滋养生长, 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与审美的深层底蕴, 这种“意蕴”隽永而深厚、朴素而美好, 是生态设计在不同技术发展时代得以延绵的重要因素。

三、体悟自然得灵明, 点亮心灵显意趣

质朴的生态心灵在体悟自然的过程中可以达到灵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 自然的深厚底蕴与人的感悟和创造相交融产生着“意趣”。心灵的灵明, 可以为设计师在艺术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象带来灵明, 因为艺术设计之“象”由灵明的心境照亮而显得“意趣无穷”。德国诗人侯德林 (Hoerdelin) 的诗句对心灵的体验有着深刻的写照:“谁沉冥到/ 那无边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3]用灵明、智慧的生态心灵体验万物是心物在深层意趣中的“交融”, 使设计师深刻地感受自然之逸趣横生, 轻松自在地感受“天趣”, 这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心灵呼唤。

在生态设计中, 设计师用灵明的心境来体悟与创造设计的“意趣”, 使心灵与设计之物在“象”的意趣中自然轻松交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交融在设计“意趣”的内涵与表现层面上十分丰富, 很多著名艺术家与设计师对生态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酝酿, 产生了不同视角的生态设计“意趣”。

例如, 国画家齐白石用心灵朗照着“生态的意趣”, 他用醇厚、生动的艺术心灵为写照的物象注入“自然的灵魂”, 在雕花木工、金石刻印、水墨绘画的艺术表现中, 为人们带来了自然、朴实, 既充满了艺术家性灵又与自然万物交融的艺术创造意趣。他所绘画、雕刻、书写的山山水水、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是对自然的领悟, 是心灵的感化。他所创作的艺术相比较于物象是“像”, 却不是“是”, 田园间的劳作、秋日里的蔬果、山溪间的野趣、山泉中的蛙声、荷塘上的蜻蜓、高山中的雄鹰, 等等, 都流露出艺术家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与感怀。他所作的木雕作品在娴熟的雕刻技艺中展现出生动的生活场景, 人物神态、动作惟妙惟肖。他所画的虾活灵活现, 白色的宣纸上尽管不画水纹, 但水的感觉通过虾的玲珑剔透、水草的漂荡显现出来, 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意象似乎真在水中。他所画的寿桃色彩浓郁, 笔墨浓重的桃叶衬托着惹人喜爱的寿桃, 桃子的生命力在遒劲的用笔中彰显出来, 富含着生命的意趣与力量。齐白石用生命体验自然的大美, 他的艺术有的老辣拙朴, 有的逼真工细, 有的酣畅淋漓, 这些艺术的表现充满了生态美、生态意趣以及生命的内在力量。这些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趣对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审美的生态心灵与自然相交融, 在直接体验中获得审美的乐趣, 这种乐趣完整、直接、真实。艺术的意趣与生态的意趣相交融, 在艺术家、设计师用生命体验生活之美、用生命创造生活之美的过程中展现, 这样的设计与艺术是传神的。

又如, 芬兰设计师奥依瓦·托依卡 (Oiva Toikka) 注重于“自然与艺术设计生命意趣的交融”, 他用生命的酣畅之心为他所设计的玻璃鸟儿注入“典雅、纯正与生动的美丽”, 在设计制作形态各异的鸟儿的过程中, 精美的造型在炉火的淬炼中成就了冷却后的深沉与高雅, 凝聚了富含生命力的艺术灵魂, 为人们带来了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充满了活泼玲珑、生机勃勃的自然与艺术相交融的意趣。他设计的玻璃白天鹅, 主体流线型造型雪白优美, 尖尖的嘴部和尾部相呼应, 把天鹅优雅的姿态与生动的神情塑造得淋漓尽致。玻璃蓝知更鸟的蓝纯正而典雅, 水纹般的肌理装饰着饱满的造型, 如一汪清澈的溅起涟漪的湖水, 静中含动, 富有自然意趣。玻璃鸟小仓鹗憨态可掬, 拇指般的整体造型上大而圆的眼睛画龙点睛般地重点装饰着头部, 简约而富有自然之趣。托依卡设计的鸟儿不仅纯正、典雅、活灵活现, 而且又是这么安静、平和, 显得意趣无穷。托依卡为什么能创造一种“简约的”美?为什么人们在这种“简约的”美中获得如痴如醉的审美的快乐呢?因为设计师用心来体悟美, 用心来创造美, 在创造中较少用大脑在思考与判断“美”。审美是难的, 也是容易的, 关键是在揭开遮蔽, 用心点亮与发现。美是整体的、活生生的、很难用语言完整形容的。用生态心灵体悟美的完整性、鲜活性, 从而能获得较为完整的审美愉悦、创造较为完美的艺术设计。

所以, 生态心灵不仅在心灵的清澄与明朗, 不仅在“回归”质朴的境界, 更在用质朴、完满的心灵照亮艺术设计显现“意趣”, 使设计富有深层的原创性。这是设计师用“阳光般的美好心灵”滋养设计的灵魂。这种“意趣”是永恒的生命张力, 这种内含“自然神力”的境界是无法模仿的, 因为设计师是用充满爱的心灵点亮着设计物本身, 是用一曲曲的生命之歌唱出来的, 是用一滴滴的生命甘露浇灌出来的。“用心”发现平凡, “用心”见所易见, 用真诚的心灵去“呼唤”, 用生命的甘露去“浇灌”, “意趣”便可随时显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生态不等同于绿色、环保、低碳。生态心灵是澄明的心境、质朴的心境、灵明的心境。生态的心灵意境贵在澄明, 不失混沌;贵在质朴, 不失高华;贵在灵明, 不失平凡。生态心灵虽甘甜、清爽但不冷峻, 虽和煦、明朗但不灼眼, 虽玄远、广博但又让人感到亲近, 虽深邃、精微但又在平凡中可寻。这种清澄、深邃、广阔的心灵天地通连宇宙生态的深层意蕴, 暗合自然的玄妙与规律, 是生态的本真。生态心灵的明朗境界、质朴境界与灵明境界是生成生态设计的重要审美基础, 生态设计的意象、意蕴、意趣由生态心灵而显现。在天地的宽广与包容中, 设计之“象”犹如心灵之约。高超的生态设计, 能使设计“隐退”而显现自然的伟大力量;能使设计目的不追求高技术本身, 而是追求生态平衡与使用的便捷;能使设计内涵与自然生态相和谐;能使设计充满生态意象、意蕴和意趣;能使设计创造力从设计师的心田里自然流露出来……对于设计师而言, 宽广深厚的生态心灵是生态设计的基础, 生态心灵与生态设计是辩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态心灵照亮了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 林同华主编.宗白华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628.

[2][宋]普济.五灯会元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4:1135.

8.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篇八

摘要: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建筑工艺落后,能源使用粗放,造成了公民建工程的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随着我国能源储备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寻找绿色节能技术并在生态建筑中广泛应用成了建筑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本文作者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现状,对如何在生态建筑施工中使用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节能;施工

前言:随着生态建筑建筑工程的发展,社会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能源一路报警,各大高校、施工单位和社会团体对节能和绿色的施工技术的研究纷纷提上日程。绿色节能技术范围广阔,它涵盖了包括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污染处理技术和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新型科技,不仅为建筑业的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带来理论基础,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提高我国的建筑业的国际地位,转变国际形象。

一、生态建筑设计概述

1.1 生态建筑概念

广义上的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建筑设计。力图通过空间组合、节能环保技术、再生资源材料以及各种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建筑物内部系统的生态化转换,达到居住条件与资源消耗的平衡。生态建筑设计的最终归宿是居住者优先级,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节能减耗、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让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但是生态建筑设计并不是无原则的概念主义设计方式,而是讲求一定的设计原则,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技与传统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混乱的各种技术的堆砌。使用生态建筑设计,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居住环境为目的,不能以牺牲其他自然环境来提升一部分人的居住环境。

1.2 当前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規划的”提出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构的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了转型,由粗放型经济像集约型经济转变,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降低单位能耗,保护环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之一。近十年来,我国生态建筑中的绿色节能技术无论是在设计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比,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和使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生态建筑的内部空间规划有待提升、绿色节能技术的推广面积、应用比例和范围需要提高。以单位面积的采暖施工能耗为例,发达国家整平均体水平是我国的2.5-3倍,房顶热量消耗为4倍,外墙热量消耗为3.5倍左右。

我国在建的500亿平方米的商品房中,90%以上属于高能耗的施工建设模式,生态建筑设计的比例严重不足。此外,建筑设计生态化的趋势还很不明显,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不足原材料的1%。工程为了节省建筑成本,不惜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成本为代价,缩减生态技术应用比例。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此外,生态建筑施工中的染废弃物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仅时常发生扰民事件,而且在处理过程中也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毒物质,加剧了居住环境的恶化。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要点以及未来趋势

2.1、保暖防寒的生态化设计

采暖、保温是我国北方建筑中必不可少的施工内容,根据作者的研究,当前我国北方的生态建筑中,大部分使用的是集中热水采暖,还有一部分使用小区地暖。前者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盗用,而后者的使用成本较高且技术成熟度不够,一些经济基础较差的居民难以承担起使用和维修费用。对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节能采暖技术,利用循环水系统,通过套管进行管道连接进行供暖,相比集中供暖,循环水采暖技术不仅取暖效率提升了30%,而且节约了北方冬天宝贵的水资源,延长了供暖时间,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体现了生态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

2.2、屋顶节能生态化设计

屋顶是建筑物承受太阳照射的主要结构,其设计理念也是当前设计中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当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着对于房顶形状和建筑材料设计的理念性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扩大房顶面积,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这一角度进行房屋屋顶设计;另一部分专家坚持认为改变房顶结构,减小承受太阳辐射的面积,为顶层用户提供足够的保护功能。

笔者看来,为了达到节能绿色环保的目的,可以适当牺牲房顶的可利用面积,采用多种结构设计,使用绿色植物等材料为建筑物提供天然的保护,或者直接使用天然植物屋顶结构。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此外,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悬挂,比如侧壁悬挂,提高建筑物外立面的使用率。增加建筑物设计中的节能理念

2.3 建筑施工中生态化能源的使用

2.3.1 新型环保液体燃料的使用

目前生态建筑施工中使用的醇基液体燃料大多数是甲醇为主,也有加入少量的工业乙醇,混配的醇基液体燃料。由于甲醇热值较低,燃料消耗量是柴油燃料消耗的1.8倍。但由于醇基燃料燃烧完全,再配置效率高的施工设备(汽车、大型施工机械等),使其热效率提高,甲醇燃料消耗量与柴油比完全可以达到柴油的1.3倍。所以在众多的绿色燃料中,醇基燃料由于具有来源广泛、丰富、排放低、燃烧彻底清洁卫生、节能环保,深受广大建筑设计师的喜爱。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为使用。当前国家要做的就是大力降低制造成本,普及推广醇基液体燃料在生态建筑中的使用程度。

2.3.2 其他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筑建筑物环保节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设计者和施工者要更多的考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如因地制宜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水电能等可再生资源引入生态建筑主体,降低对常规能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由于可再生资源对建筑物的损坏较小,从长期来看,使用可再生资源一般可以在20年左右收回建筑设计和施工成本,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成本的统一。

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中绿色节能技术的使用受成本和技术因素影响较多,况且依照我国生态建筑物的发展现状来看,绿色环保材料本身的产量和质量也需要不断提升。本文作者结合当前生态建筑中的技术材料现状,对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建筑施工的进一步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傅筱.让技术适宜——集筑得失 [J].城市环境设计.2012(1)

[2] 万受众.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及应用 [J]. 浙江工程学院,201210(12):112 - 130.

上一篇:聚力脱贫攻坚共享美好生活的倡议书下一篇:中年级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