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娟《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2024-06-25

吴文娟《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精选5篇)

1.吴文娟《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但不排除过度渗透学习方法的现象,也就是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从而制约儿童的个性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运用开放式的作业设计,以使教学回归儿童的天性。

一、寻找童趣,突破作业形式局限

作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作业又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大类。作业的设计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完成要求而定,纸质作为传统的完成作业形式,多被用于课后作业中,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完成作业的方式方法亟待突破,连带的作业形式也需要冲破思维定势的局限;而课堂作业更多是以口头形式来完成的,作业形式相对变化较多,更能突破童趣。

以《生命生命》一课为例,课堂作业的布置遵循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定,在作业形式上多以口头表达为主。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通过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三种自然生命朗读文中相应的内容,从而加快作业完成时间,提高作业设计的任务导向性。在阅读后,要求学生用一句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就是分别总结三个故事的大意,运用课堂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实现读思结合,既平添了作业的童趣,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课后作业的设计,更需体现设计上的 开放性 , 引导学生 冲破“写”作业的思维局限,从形式上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比如以探讨生命意义为题,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形式自拟演讲稿,并在班级组织的专题演讲比赛中,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作业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口头的,但实际上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功都得到了锻炼。

二、体验童真,突破作业内容局限

作业设计不仅在形式上要突破桎梏,在内容上也需要冲破定势,尽量摆脱单纯的抄写、仿写、填词、造句等传统的、单一类型的任务模式束缚,转而向渗透新元素、多元化的创造型任务模式发展。

新元素的渗透,是作业设计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思想动态相适应的结果。人的思维总是受到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充满好奇心理的儿童阶段,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心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利用这一点,在作业设计中适当融入“新元素”,会大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思想桎梏。比如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关于生命意义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淡化作业内容的形而上学色彩,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探索的乐趣。

而多元化作业设计代表了当前的流行趋势。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状态往往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加之学生的先前经历和知识储备各有不同。所以,在作业设计中,多采用问题讨论的作业内容,也就是不限定答案标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在作业内容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上面的课文中,教师以小瓜苗“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为题,要求学生融入个人的理解来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小瓜苗“肃然起敬”?学生在作业内容中结合个人经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童真的一面,激发了学生塑造的个性成长。

三、放飞童心,突破完成方法局限

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维训练中使学生熟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在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较为突出。

以上面的课文为例,教师为使学生充分感悟生命的意义,可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累积等先前经历来探讨学生视角的“生命的意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法被充分激发出来。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到展现动物之间不离不弃的感人画面;有的学生则运用长在峭壁上的树木的图片、并配以把人化的描写来展现生命的顽强;还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体现了学生努力释放个性、放飞童心,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作业的思想。

2.吴文娟《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二

这是一篇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教材,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得到情感熏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呢?以下是教学这一课几点想法。

一、初始的质疑引发生命思考

老师引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蚁国英雄》这篇课文, 小小蚂蚁用它们那卑微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感人的文章《生命桥》。齐读课题。读了课题, 同学们有什么要问吗?

谁架起了这座生命桥?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生命桥是怎样一座桥?

善于读书、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是优秀的学习品质。在上课伊始,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 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二、欢乐的画面尽显生命的美好

学生通读了全文, 学习了字词后, 老师过渡:羚羊是一种可爱又温顺的野生动物, 它们平时是怎么生活呢?

伴随着一幅幅和谐的图画, 是一段轻快而又优美的钢琴独奏。

从刚才的图片中, 你看到了什么?

有的羚羊在草原上奔跑, 它们是那么充满活力;

有的羚羊在小溪边喝水, 它们是那么悠闲自在;

有的羚羊在丛林中漫步, 它们是那么无忧无虑;

……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羚羊生命是那样的美好, 可它们却要面对一场浩劫, 这样的铺垫为下文羚羊飞渡的悲壮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三、文本的研读展开生命的对话

1. 无忧无虑的羚羊是大自然的精灵, 突然有一天, 它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读第1节, 羚羊遇到了怎样的险境?

前面是万丈深渊, 后面是猎人的捕杀,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危机?

危在旦夕危机四伏十万火急进退两难生死攸关……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般人会怎样?惊慌失措心慌意乱羚羊们是怎么做的?

几分钟, 是那么短暂, 可是处在生死关头, 这几分钟对羚羊又是那么宝贵。它们在想些什么?想象一下, 准备交流。

前有悬崖, 后有追兵, 该怎么办呢?

眼前的情况很危险, 但决不能让大家都死在这里, 我们的种族还要延续下去。

我要用自己的命来保护孩子们的生命。

……

走进文本, 走进羚羊的内心, 急它们所急, 想它们所想, 孩子们对羚羊的处境感同身受, 不自由主地就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了。

2. 此时此刻, 老羚羊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 它走到羊群前面叫了一声, 一只年轻的羚羊应声走了出来, 它们要干什么?书上是怎么写的, 读文中句子。

它们的举动是多么难能可贵, 你想用哪些词语赞美它们?

舍己救人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是呀, 让我们看一看它们在生死关头的伟大壮举。播放老羚羊和年轻羚羊配合的课件。

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这一部分。

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这是一个奇迹的?画一画

突然刚好猛地一蹬轻巧地

抓住重点词语品读, 你觉得这一对羚羊怎样?

老羚羊虽然坠下深涧, 但是它用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了通向生的桥梁, 我很敬佩它。

年轻羚羊得救了, 而老羚羊却牺牲了, 我很难过。

年轻羚羊也很了不起, 我从“应声”读出它的毫不犹豫。

开展各种形式读书, 在读中悟, 在读中被打动, 在读中受到教育, 这是新课程新理念对课堂教学要求。

四、悲壮的音乐唱响生命的赞歌

老羚羊无怨无悔地离开了, 但它血没有白流, 因为它们试跳成功, 为羚羊群带来了生的希望。

出示:试跳成功! (感叹号染红)

指名读, 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读出希望, 读出激动!

老师深情接读第3节, 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划一划, 写一写, 准备交流。

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年级同学可以适当让他们写一写读书体会, 为进入高年级作能力准备。

它们争夺的是什么?是时间, 是生命, 是种族延续。

这座桥是老羚羊用生命为代价架起来的, 桥墩是什么?托起的又是什么?

那情景是那样的神圣!神圣是什么意思?极其崇高而庄严, 文中指什么?

播放课件一对对羚羊纵身跳过, 悲壮的交响乐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这同样一跃却有着截然不同结果, 一生一死, 但这在绝壁上划出的每一道弧线就像雨后的彩虹带来生命的希望, 生命的付出正是为了生命的延续, 正是对生命的无比尊重。

此处的课件和课堂伊始羚羊无忧无虑生活的画面既前后呼应, 又对比分明, 特别是不同的音乐带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以强烈的震撼, 大家既为老羚羊的牺牲感到可惜和悲伤, 更为年轻羚羊的得救而感到欣慰和鼓舞。

五、情感的共鸣感悟生命的真谛

猎人们也被这神圣的情景所感动, 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猎枪。所有的人都为此刻的情景所震撼, 本文作者沈石溪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没想到, 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 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 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沈石溪《斑羚飞渡》

此时此刻, 你想说些什么?

老羚羊, 你实在太伟大了!

老羚羊, 你虽然牺牲了, 但你勇于献身的精神永存我们心中。

老羚羊, 你用自己的生命做桥墩, 让种族得以生存, 你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你们不想对年轻羚羊说些什么?

你们要坚强地活下去!

你们不能辜负老羚羊的希望, 要好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为它们来之不易!

年轻羚羊, 你们可以忘了所有人, 你们可以忘了所有事, 但你们不能忘记在你们的脚下充当桥墩让你们得以平安的老羚羊们。

我想对所有羚羊说, 你们都很了不起, 在生死关头, 你们沉着镇定, 舍己救人, 团结合作,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

你还想对猎人们说些什么?

羚羊是多么可爱又勇敢的动物呀, 你们不能再伤害他们啦!

野生动物消失的哪一天, 就是人类灭亡的哪一刻, 保护野生动物,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善待生命, 珍惜生命, 放下你们手中猎枪吧!

是啊, 让我们学会友善地关爱一切生灵, 友好地呵护每一个生命, 让我们用自己心灵和双手架起一座人与动物之间永恒神圣的友谊之桥吧!

齐读作者这句话。

3.吴文娟《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家特别重视自己的生命, 主张从纷繁的社会中脱离, 回归到原始的自然生存状态中去;儒家将生命视为自己的责任, 主张人们应该投入社会规范秩序以及道德伦理实践中去, 进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 不仅将生命教育付诸实践, 而且深入研究生命教育的理论意义。时至今日, 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系统认识。

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作出了多种解释。学者刘慧认为,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作为自己的研究视角, 站在生命的视角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并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活动。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 教育应从生命情感以及教育关怀出发去关注人, 也就是说, 教育以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 并关注人体外在的生命活动以及情感活动。

综上所述,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在生命互动中, 通过生命活动以及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就是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及生命发展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 并对他人的生命怀有珍惜以及尊重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心与关怀, 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生命教育

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语文教材更具感性, 更贴近生活, 更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应紧紧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述生命, 呼唤大家热爱生命以及敬畏生命的课文进行生命教育。面对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学科, 我们应善于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 让生命教育一直贯穿于语文教学中。

例如, 在讲解《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讨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生命内容。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有些学生感触最深的是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而有些学生感触最深的是海伦对生命的珍惜及热爱, 在任何时候, 她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 因为生病而成为一个聋盲哑人,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痛苦, 她不但没有一蹶不振, 反而凭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坚强地从黑暗与沉寂中不断走出来, 并获得常人无法拥有的殊荣。她是一位值得世人尊敬与佩服的人, 她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在本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充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类似的文章,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在阅读与思考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教育的范围非常广, 要想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生命的真谛, 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胸襟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生命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热爱, 而且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热爱。《小心落叶》是一篇描述落叶的文章,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崇敬之情。在文中, 作者以落叶为切入点, 写人生, 写生命, 他从落叶的身上感悟到了自己的无知, 并意识到自己已迷失了方向。人的生命犹如落叶, 即使默默无闻, 也可展现生命的伟大。在讲解《小心落叶》这篇课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并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将抽象的生命具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给学生直面生命以及直面人生的勇气。

3.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表达生命的体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讲解课文知识, 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增强学生思维意识以及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等,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应培养学生写读后感以及随笔的习惯。在学习陆蠡的《囚绿记》这篇课文时, 学生得出不同的感悟, 有些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绿友”, 有些则想起自己的家人, 等等。在讲解完这篇课文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并仔细阅读学生所写的文章, 从这些文章中, 教师可以间接了解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4.《“生命桥”》教学 篇四

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铺垫情感

1.师:上课之前, 先来听一个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故事。 (欣赏音乐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

2.师:为了挽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女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多么感人啊!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同样令人震撼的有关生命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却是动物本身, 故事的名字就叫“生命桥”。

(意图:音乐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呈现的感人故事和优美旋律营造了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 为学生后续学习做了情感和主题的铺垫。)

二、学习字词, 设置悬念

1.师: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的壮歌》中的第2个小故事《“生命桥”》 (齐读课题)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 这些生字你会读吗? (眼花缭乱坠入秩序井然桥墩猛蹬一下目瞪口呆)

2.师: (指名读) 读时要注意什么? (“坠”是翘舌音, “瞪”和“蹬”是后鼻音等)

3.师:见过桥墩吗?桥墩有什么作用?

4.师:“蹬”“瞪”, 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足字旁”跟什么有关?“目字旁”呢?请用一个动作告诉老师“蹬”是什么意思?

5.师:老师画一幅画, 你来猜这是什么? (板画悬崖图) “悬崖”让你想到了什么?

6.师:是啊, 多高、多陡的悬崖啊!别说跳过去, 就是看一眼也会腿脚发软的。可故事就在这儿发生了:有一天, 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 准备全部活捉。这群身处绝境的羚羊前面是悬崖绝壁、万丈深渊, 后面是狩猎追兵, 它们的命运会怎样呢?

(意图:识字教学除了辨析易错的字音、字形之外, 还通过说作用、做动作、猜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了几个和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 并利用“悬崖”一词设计了悬念十足的故事开头,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为走进文本开了一个好头。)

三、初读课文, 还原画面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故事里的画面。

2.交流:透过文字, 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3.小结:通过你们的描述, 老师的眼前呈现出了这几幅画面:羚羊分群、羚羊试跳、群羚飞渡。

(意图:边读边想象, 将语言文字还原为鲜活的画面,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小结时的寥寥数语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理清层次。)

四、潜心品读, 会文悟情

师:这些画面, 哪一幅最让你感动?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想想它为什么让你感动?

(一) 第2自然段

1.师:这就是感动你们的文字, 谁来读一读, 在这幅画面中最打动你的一幕是什么?

2.师: (出示:老羚羊……坠入了山涧。) 读了这句话, 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师:对于这样的结果, 老羚羊自己知道吗?哪里看出老羚羊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刚好”) 这里的“刚好”是碰巧、巧合吗? (结合“一叫”“一应”可知这是老羚羊事先安排的结果。)

想象说话:透过这“一叫”“一应”, 你仿佛听到它们在说什么?

4.师:正是有了老羚羊的刚好出现, 才有了年轻羚羊的“猛蹬一下”, 这一猛蹬, 蹬出了什么结果? (板书:蹬、落、坠)

引读:同样的一次飞跃, 因为这一“蹬”, 酿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一蹬, 年轻羚羊下坠的身体——— (生:突然升高……) 这一蹬, 老羚羊就像一只——— (生:断翅的鸟……)

5.师: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播放老羚羊下坠的动画) 此时此刻, 你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还听到它们在说些什么?

6.师: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啊!带着自己的感受, 一起读读这段感人的文字。

(二) 第3自然段

1.师:“试跳成功!”羚羊群终于找到解救自己的办法了。于是, 山涧上空出现了群羚飞渡的壮观景象。默读第3自然段, 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

2.重点做如下引导:

(1) 师: (出示:没有拥挤……飞越。) “秩序井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书上的词语回答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羚羊群舍生忘死、从容镇定、团结一致的精神。)

(2) 师: (出示:山涧上空......生命桥。) 这是怎样的一道道弧线呢? (课件演示) 为什么说这弧线是“生命桥”?

(3) 自由交流对“生命桥”的理解。

引读课题:

这一道道弧线就是——— (生接:生命桥)

这是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 (生命桥)

这是让年轻羚羊获得新生的—— (生命桥)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圣的——— (生命桥)

3.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悲壮的场面, 一起感受这伟大而又神圣的生命桥吧! (欣赏“群羚飞渡”动画)

4.师: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啊!同学们, 捧起课本, 和着音乐, 带着自己的感受尽情朗读这段话吧! (自由读后指名读, 最后齐读)

(意图:以“情”为基调, 以“读”为线索, 以“品”为核心, 首先通过“在这些画面中, ......让你感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在组织交流时, 紧扣“刚好”“一叫”“一应”等几处情感色彩最浓的细节描写, 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描述、动画演示、感情诵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潜心品读、会文悟情, 从而实现人与物的情感共鸣。)

五、读写结合, 深化主题

1.师:面对此情此景, 原文的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没有想到, 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 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 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沈石溪《斑羚飞渡》

2.师:追赶羚羊群的猎人也被深深震憾了。 (出示:猎人们……放下了猎枪。)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猎人, 此时此刻, 你会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猎人内心的惊讶、感动、忏悔……教师简评。

(意图:让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写话, 更具现场感, 更有表达欲。学生在以“猎人”的身份进行“自我拷问”的过程中也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动物的怜爱,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六、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总结: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一只只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存, 这是一座座真正的用生命筑就的桥梁, 这是一首用生命谱写成的壮歌。

2.齐读总课题。

3.作业:课文学完了,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在原文《斑羚飞渡》中, 羚羊群不是双数, 而是单数, 随着一对对羚羊的相继跳出, 最后悬崖上只剩下一只老羚羊, 这只孤独的老羚羊会有什么举动, 它的命运又会怎样?课后请读一读原文《斑羚飞渡》, 你就会找到答案。

(意图:巧妙利用原文内容设置悬念, 激发了学生到阅读中探究结果的兴趣。)

板书:

5.真实,作文教学的生命 篇五

一、真生活, 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儿童的写作, 最早是从描摹生活开始的。比如他所看见的花, 他所看见的树, 他喜爱的玩具, 他和小伙伴玩过的游戏等等。鲁迅说, 最早的诗歌是“杭育, 杭育”, 抒写的不外乎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场景而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扩展, 所涉足的人、事的增多, 他们写作的题材、眼界也会随之变化, 不断丰富和开阔起来, 灵动而深刻起来。这是生活决定了、促进了他们写作的进步与发展。古人曾说过这样的话:“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作文这件事, 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能做成什么文字”。他们虽然古今相隔, 说法不一, 可是其中所讲的道理却是一致的。由此看来, 生活决定写作, 历来如此, 是真理。

基于上述认识, 来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 确实存在着忽视儿童生活, 窄化儿童生活的严重不足。一提到作文教学, 一提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经典的语言就是“多读多写”, 为什么没有老师再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去登山, 去踢球, 去做自己喜爱的游戏呢? (恐怕在成人骨子深处, 这根本不是学习, 是游玩, 是浪费光阴。) 家长呢, 也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 从书店里买来一大堆写作入门、优秀作文、获奖作文之类的书籍, 让孩子啃, 让孩子细细的咀嚼。甚至连星期天, 节假日也不放过, 把孩子送进名师家门, 讨学写作门径。用心良苦, 可谓至极。然而效果如何, 实在叫人怀疑。因为从书本走向书本, 从一个书斋走向另一个书斋, 你说能学到些什么呢?除了一大堆空洞的概念、抽象的写作技法之外, 还有什么新的东西吗?如此培养孩子, 无异于教人游泳, 而不让人下水实践是一回事。

“多读多写”, 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固然无可厚非, 但除了历练文字教材之外, 还得加强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 潜心阅读生活这本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鲜活灵动, 更加奇妙深奥的大书。因为写作要求学生内容具体, 表达真情实感, “内容”哪儿来, “真情”哪儿来?从生活中来,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臆溢于海”;写作还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感受”哪儿来, “创意”哪儿来?答案仍旧蕴藏在生活之中, 需要学生深入生活, 悉心寻找。可见, 涵咏生活, 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任。

二、真情, 写作的生命

真情是相对于虚情假意而言的, 它来自于人的内心、灵府和骨髓深处, 是合符人性的, 包含着生命的全部信息。

通常来说, 真情是不带有多少功利目的的, 一旦注入了功利性的东西, 情感就变味了, 人格开始扭曲, 良知开始落泪。在写作中, 早就听说过这样的例子:有学生为了获得作文高分, 竟然编出父母双亡, 自己如何经受磨难, 战胜脆弱的“感人”事迹。为了那可怜的高分, 甘愿让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笔下成为冤魂孤鬼。这是何等叫人痛心疾首啊!如此“真情”, 还有用吗?如此高分, 还有多大的价值呢?

作文教学, 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 触摸自己最真实的心灵, 触摸心灵中干净的部分, 让自己的真心、真爱、真感受都能那么真诚而自然的在文字中流淌, 纯净而不受污染, 光润而感人至深。就像“性灵说”所主张的那样, 抒写人的性情和臆趣, “喜怒哀乐, 亦人生之一境界”。鼓励学生遵从自己心灵的呼唤, 以我笔写我心。

情感是不能强加的, 只能涵养和丰富,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应该特别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允许学生以各自的喜好, 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不人为构设情感标准。对于儿童而言, 只要健康就行。写作的自由一定能带给儿童抒情的广阔时空, 多姿多彩的情感流露, 才是真实性的最好诠释。情到真时, 写作便会自然充满人性的光辉, 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三、真言, 写作的品格

“言为心声”, 语言是内心真实的表达。真言, 即要求在写作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有话必说, 无话不说, 说须心口如一, 不能说谎。这是写作的起码品格, 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但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还存在着言不由衷, 唱高调, 说空话、假话、套话的严重现象, 诸如一涉及写好人好事, 总要在结尾点上一句:“谢谢你, 你真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啊!”要不就是:“小朋友,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少先队员”之类的所谓点睛之笔。现实生活的情况, 真是这样吗?其中虚假的成份有可能还偏重一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社会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 当然也有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因素。但不管什么原因, 教学中, 都必须予以郑重打假, 予以彻底否定, 高扬“真言”旗帜, 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 作文中必须废弃假话连篇的作风, 杜绝作文是一套, 内心却是另一套的人格扭曲。

“真言”的另一层含义, 是准确、真切、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果说前者重在强调语言的人文性功能, 那后者则侧重于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要准确、贴切地再现生活, 要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 就需要打磨、锤炼。途径之一, 是广泛地, 以一种古典的情怀读书。“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到书海中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漫游, 悉心涵养, 切己体察, 感悟语言的精妙, 形成良好的语感。“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气一畅, 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就顺应而出了。

途径之二, 是在写作实践中, 自觉锤炼语言, 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志气和锐气。其实,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语言与思维、思想同行, 是凝固的思想形态。所以海德格尔说:“所有的思都是诗”, 也有人作过这样诗意的表达:“文字就是生命的酒”。锤炼语言的同时, 也在滋润思想和灵魂, 荡涤心智和情感, 它不只是语言的片面深刻, 更是心性和人格的全面丰收。

上一篇:靖安县有关文化资料下一篇:创设激情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