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2024-06-26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精选9篇)

1.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篇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开拓社会视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前提准备,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习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毕业实习,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2、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了解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可对照自己,找出差距,不断改进与提高;

3、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化宣传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培养文字写作、信息处理、文案策划、栏目编排、档案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等具体工作能力;

5、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调整和充实论文写作方案,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实习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专业实习目的,本专业实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文化教育系列:参与文物普查、民俗调查、文献整理和学校中文专业教育等工作的实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以及学校中文专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法;具体实习部门为文化部门(如文物局、文化馆、出版社等)、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校;

2、新闻出版系列:参与新闻采访与编写、媒体节目策划和书报发行等工作的实习,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工作的法律法规,培养文字写作、信息处理和图文编排等能力;具体实习部门为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文化传播类单位;

3、行政管理系列:掌握党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熟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与秘书工作基本流程和实际操作,培养组织管理、行政事务处理、公关策划等能力;具体实习部门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三、时间安排:

第七学期第十七、十八周动员准备阶段,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与实习指导教师见面,组织学习实习大纲,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实习态度,落实实习任务,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正式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共计10周,分三个阶段:

(一)见习阶段,时间1周。学生按规定到实习单位报到,由实习单位落实到指导老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生熟悉和适应环境,并将到岗信息反馈回系。

(二)全面实习阶段,时间8周。学生根据实习大纲的内容,进行全面实习,并根据单位实际需要,变换工作岗位。收集毕业论文写作资料博物馆撰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三)结尾阶段,时间1周。整理实习资料,进行实习总结,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

四、实习单位

实行院系组织联系实习单位与实习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相结合,具体到人,由系学生办公室确定。

五、实习要求

1、拟定实习计划,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保证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2、切实加强组织纪律观念,严格执行学院、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3、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学习,服从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4、认真总结实习活动与收获,坚持周记制度。

5、抓紧时间收集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撰写。

六、实习检查与考核

为组织好实习,特成立系毕业实习指导小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教师和实习单位出具书面鉴定意见;学生返校后将本人实习总结及实习调查报告交给指导教师,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七、毕业论文

学生在实习结束前,必须完成8000-10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返校且作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定稿。

2.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篇二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1. 教学限制性强, 应用性不够

我国汉语言专业历史久远, 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确定了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课程系统却是在前苏联的影响下, 确立于20世纪中叶,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培育人才的方式是知识性的, 学习的仅仅是知识传播的衍生品, 却没有本质的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示才华的唯一方式便是写作, 而写作能力却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占任何优势。除了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从事的工作还有诸如:秘书、行政管理、语文教育。新闻类等。但是, 这类型的工作都有其相对应的专门学科, 这自然又削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 从提高应用性出发, 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兴趣不足

在我国古代, 教学的主要科目就是文章,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 可是现在, 我们考试不考八股文, 我们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但是在传统语文课的教学中, 学校和教师恨不得沿用古时教学方法, 在教学行动之前制订教学计划, 必须完成不能更改。在教学过程中, 每天又制定相应的教案, 致使教师们以教案为中心,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 置学生于不顾。这是一种教学和课堂的独断专权, 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而无趣的教学方式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3. 老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还有出口成章字字珠玑的文采。因为该专业特有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教师人文素质对学生对课堂情感的影响。但是, 现实却是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按部就班, 语言魅力缺失, 常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积极性不高, 思维也受到限制, 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 如果只具备文化底蕴却没有实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那么课堂就会变成一场精彩的演讲, 学生听得激情澎湃, 课后却没有收获现实的知识, 这显然也不符合当代教学的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的途径

1. 以应用性为目标, 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立足, 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用就业的观点来指导教学改革, 结合该专业的就业方向, 对学生进行培养。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要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 但是每个专业都不精, 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 鉴于这个特点, 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流。按照学生自己的就业倾向,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比如想从事新闻学的学生, 可以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加上新闻学, 学习剪辑等知识;想从事行政管理的学生则可以选学公文写作、行政管理了等课程, 这样就打破了人文设定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束缚, 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专业优势, 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

2. 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要引入“去中心”的现代平等教学理念,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 反对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控制, 制定学生、教师、课本三者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这种教学计划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 根据课堂现场表现进行随时调整,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意外事件临时构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倡导“对话教学”, 所谓对话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增加老师和学生的的互动, 促进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学氛围, 也要求老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老师, 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对我国汉语言文化深厚底蕴的把握, 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对老师充满羡慕和敬意, 对中国文学充满向往和憧憬, 有了这种渴望, 学习有被动变成主动, 课堂效果自然会提高。其次,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老师, 除了具备人文素养以外还要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只有有了足够的创新性, 才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新的教育动态, 让理论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道理, 依次来满足新时代教学的新要求。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专业之一, 是各类高校中设置时间最长的一门专业, 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知识性阶段, 缺乏应用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进行教育改革, 实现应用性教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改革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 (11)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探析 篇三

【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下接35页)

(上接38页)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作者单位:陕西榆林市第八小学)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四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环节要求 篇五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内容。

一、实习

包括三部分:实习方案、实习教案和实习报告。

1、实习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实习目的,实习学校班级,实习内容,实习方法、步骤和时间分配等;字数不低于300字。

2、实习教案

应当符合教案的一般要求,内容详细,格式规范。

3、实习报告

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及署名,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时间、地点,实习方法、步骤,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字,其中“实习体会”应不少于1500字。

实习方案和实习报告用A4纸分别打印;实习教案既可打印,也可手写。此三个文本加封面装订在一起。装订顺序是:实习方案——实习报告——实习教案。封面必须为打印封面。封面文头为“X校(市级电大名称)教学实习报告”,以下包括实习者、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X年X月)等项目,具体格式由各市电大统一设计。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能脱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范围。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必须具备以下项目:题目,署名、完成时间,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此外,如有必要可加附录;篇幅较长的论文应编出目录。

⑴摘要是论文内容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首先,摘要应具有客观性。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反映,要避免主观评价,避免使用诸如“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词句;其次,摘要应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摘要应为一篇相对完整的短文,读者即便不读论文全文,也能通过摘要对论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最后,摘要应具有简洁性。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写得过长。

⑵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篇论文应有3-8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下方。

⑶正文规范的结构程序是“序论→本论→结论”。

开头一段或两段相当于序论,一般说明选题的背景、缘由、意义以及研究目的,提示主要观点等。作为序论,一般都要提出问题,也可在序论中限定研究范围、交代研究方法、解释基本概念等。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集中表述研究成果的部分,对问题的分析、对观点的证明,主要是在这一部分中进行并完成的。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本论部分写得如何。本论部分的内容量大而复杂,一般要分几个层次加以论述,形式上一般都用小标题或用中文序号“一”、“二”、“三”……标示。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是文章内容的归结,通常包含提出论证结果和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两项内容,但可有所侧重。结论中也可对研究成果的意义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扼要的说明和估测。

论文也可以只有序论和本论或只有本论和结论,而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序论或结论。这可以看作是规范结构程序“序论→本论→结论”的变体。

⑷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

⑸参考文献目录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每一条参考文献包括的项目有:著者姓名、刊物(书)的名称、卷期号数、页数、文献题目(包括书中某章的标题)、出版日期等。

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定稿统一用A4纸打印、装订,提交一式两份。经答辩合格后的论文,要装入统一印制的毕业论文档案袋中(一个学生一个档案袋),装入的材料包括:论文一稿、二稿、打印好的论文、论文指导表、论文答辩评审表、软盘等;毕业论文档案袋由市电大集中保管。档案袋及其相关表格由省电大统一印制。

除封面之外的文字字体一律用仿宋4号打印。

时间安排1、11月12日之前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下论文题目。

2、11月18日之前完成论文一稿。

3、11月23日之前完成论文二稿。

6.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篇六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占5学分。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一项科研活动,同时也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步骤。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选题脱离专业范围,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

论文的格式及装订顺序要求

(1)、封面,按封面上的要求内容填写。

(2)、第一页写论文目录。“目录”,3号字,黑体,居中。目录内容,4号字,黑体。(3)、第二张纸的第一行写“内容提要”,3号字,黑体,居中。空一行,第三行写内容提要的内容,4号字,黑体。必须一页写完,一般是300字以内。内容提要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关键词”,冒号;关键词,4号字,黑体,3----7个。

(4)、第三张纸写论文的内容,开始标注页码。第一行写标题,主标题:3号字,黑体,居中;副标题:4号字,黑体,居中;空一行,再写正文的内容。论文内容中各标题:4号字,黑体;论文正文:5号字,宋体。

(5)、论文正文后,如有尾注。在论文正文后空4行,写“注释”、冒号,4号字,黑体;另起一行写注释内容,5号字。论文的注释要注明引用材料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它参考资料也要注明资料来源。

(6)、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目录另起一页,第一行写标题“参考文献目录”,3号字,黑体,居中。每篇参考文献都另起一行顶格写,参考文献书名:4号字,黑体;参考文献内容:4号字,楷体。如果是杂志,先写作者,再写文章名,杂志名,出版时间。如果是参考书,先写作者,再写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

(7)、参考文献摘录:另起一页,第一行写“参考文献摘录”,居中,黑体,3号字;空一行,顶格写参考文献篇名,四号字,黑体,另起一行,空2格,写出参考的文字,5号字,宋体。参考文献摘录是不可或缺的项目,字数必须达到论文字数的一倍,即12000字以上,与你所写论文内容相关的5篇以上参考文献。必须打印,不能复印。

(8)、论文内容和参考文献摘录都用A4纸,双面打印。

附:参考选题(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 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 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 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 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

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是”字用法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新兴词缀研究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新兴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代词的语用研究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时下新词描写 句型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 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 《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

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率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的《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 《呐喊》与《彷徨》之比较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繁星》、《春水》简论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 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 论《子夜》的人物刻划 论《子夜》的艺术结构

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 论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与京味小说 老舍《茶馆》浅析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 《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 论曹禹的悲剧艺术 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 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 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 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 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 论陈奂生

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 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 析李瑛诗作艺术

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 读舒婷的诗 冰心小诗研究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故事新编》研究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腐蚀》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胡风的诗和诗论 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瞿秋白杂文论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苏青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论徐志摩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论穆旦的诗

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论沈从文的《边城》 萧军小说研究 论田汉的戏剧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丁玲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 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 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谈《诗经》中的婚嫁诗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论《诗经》的“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

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 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 《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 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 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屈原的人格美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 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 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 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 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 李白与民歌

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杜甫绝句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 李贺诗的格调 杜牧七绝风格试议 苏、辛词风异同辨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 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 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 苏东坡诗中的四川 王维诗歌的情、景、理 论唐代的边塞诗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 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 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 《红楼梦》中的众丫鬟 《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 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茶馆》简论

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金庸小说主题论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平《抉择》的意义

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写作部分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论小说的误乐性 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7.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研究 篇七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缺陷的分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很好地开发、锻炼,其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灵感的产生仅仅是一瞬间。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还要听老师讲解,在这一过程中,灵感磨灭了。此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是讲解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这些文学常识进行记录,学生只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却没有对这些作品进行细细品读,在考试阶段,老师也是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学常识背诵下来,并没有涉及到阅读鉴赏之类的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就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对文学作品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不能良好的沟通,老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忙碌地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够在沟通中学习。

二、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

(一)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

在原有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不能接受那么多的知识,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老师与学生在课下也没有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沟通,老师下课就不会与学生沟通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记忆,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也不能畅所欲言,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倦怠,不会在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盲目地接受。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在课堂上发现,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性的发展。

(二)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该形成良性的自主探究模式,增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会将大量的文学常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在考试中也重点考查这些文学常识,这些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没有以具体的课文为依托,导致了他们在记忆这些文学常识的时候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在考试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可是考试一过,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有的学生甚至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作负担,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学常识可以不做为课堂的重点来讲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常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以课本的探究为主,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听取他人的发言后,也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将被动地传输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三、结语

8.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 篇八

关键词: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基础应用性跨专业应用性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持续艰难,地方院校纷纷升格成为综合性大学而增设许多新专业,高校对各专业的考核愈益以就业率为刚性标准,汉语言文学等传统基础性老牌专业慢慢转向被社会看轻的冷门专业。因此,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便成为地方院校新增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当务之急!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科、专业性质

(一)从学科与专业的区别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辞海》对学科的定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P2603)。对专业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1](P3036)。由此可见,划分学科与设置专业依据的原则不同。学科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处于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需接受的训练而设置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着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专业以学科为依托。

所以,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专业的目标是出人才,所以专业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水平。

大学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确定具有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一定层次与规格的专业培养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不例外,既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因素,更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的地位。当然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包含了学科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语言文学类人才需求培养两个方面。只是,为学科发展培养的人才属于研究型人才,其职业要求需要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得以深化、专业化后得以实现,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社会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从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语言和文学学科在美国《韦氏词典》中被定义在自由教育的领域:“liberal arts──学院或大学里诸如语言、哲学、数学、历史、文学或纯科学等学科,意在提供最为基础的通识性知识,并发展较为全面的智能。”Liberal arts即文科,又译为自由艺术,在教育学领域用来指与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相对而言的自由教育。《韦氏词典》对职业教育的解释是:“vocational ──关注的是对一项技能或行业的选择或训练,以满足日后的职业追求。”《牛津英语辞典》也这样解释:“liberal──起初,这是对那些被认为赋予‘一个自由的人以价值的‘人文或‘科学的别具一格的描述或形容;与卑屈臣服的或机械呆板的品性相对……它特别关注较为全面的智慧的增长和提升;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技能技巧或职业培训的要求”;“vocational──归属于或关于一种职业或行业。”[2](P26)因此在传统的学科界定上,文学和语言类学科不与技能技巧、职业培训之职业或行业直接挂钩,它更强调培养学生基础的心智和全面的智能。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无疑属于自由教育的范畴,它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文学史知识、作家作品知识、语言学知识、写作学知识与理论、文学欣赏与批评知识与理论的教授,重视读写能力、作品欣赏、分析、表达能力的训练,注重在作家作品的研究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高尚情操和美好人格。这与社会职业的技能性、应用性要求显然有较大的距离,所以探讨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实为一个新生而又紧迫的问题。这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在《回归大学之道》中就提出了在文理专业中增开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课程来解决自由教育专业的应用性技能问题的办法。“在文理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两三门商科方面的课程或其他实用技能的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不仅可以保留自由教育的核心价值,而且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3](P206)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性要求

虽然无论从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与区别来论,还是从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都将以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但是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必须以学科或专业本身的特性为基础。汉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本身的社会应用性体现在哪儿呢?

汉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的主要领域是汉语言与文学,语言教学直接作用于人的阅读与表达以及对阅读与表达的研究上。表达与社会上的播音、主持、谈判、律师、教师、写作等职业相关,但相关的职业各自有其所属学科与专业的特性,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所独具,所以不能以这些相关职业的应用性来迁就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文学教学直接作用于人的阅读、欣赏与批评,与社会需求的文学写作、文学研究等职业相关,这些不是应用型的职业,培养的人才也不是应用型的人才,而属于前文已述的其研究能力的习得与巩固有待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应用性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阅读、鉴赏与批评能力的习得与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与文学这两方面的应用性,不具有强烈的职业导向性和鲜明的职业对口性,但它在各行各业又都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通用性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

在大文学观的视角下,将“文学”不局限于“纯文学”,而是拓展为“人文学”,其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对纯文学名著、纯文学名家、纯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而且注重对社会、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政治甚至科学等领域的人类文化名著的教学与研究,其对于人的思想、思维、思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熏陶、培养与锻炼对社会职业需要将具有更为深广的适用性[4]。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作品的研读。在作品中学习、领会语言的知识、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效用;在作品研读中体味人生百态、了解社会世相、见识各种人性、品味文学美学与创作技巧。研读作品属于“知”的层面,从“知”的层面抬起头来,投身到生活与社会中加以应用,才到了“用”的层面。从“知”,我们掌握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从“知”,我们经历许多丰富动荡、曲折离奇的社会、历史、人生图景,体会各种深细的人类情感,接触各种深刻的人的思想,并形成自我选择、判断、思考、表达的能力与习惯。这些能力与习惯回到自我的社会、生活、职业现实,便具体体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能力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适用于其他各行各业的基础的应用性。

endprint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是一种自主独立地科学务实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唯权势、不唯书本、不唯权威地坚持真理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各行各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务实科学地具体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继承精华摒弃糟粕;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有创新、有变革,而变则通矣,变革才能真正有发展!

所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世界许多顶尖大学为学生设计的首要培养目标。“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超过90%的大学教师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3](P68)“高等教育,无论是发生在哪个学科,都意味着个体交往能力及敏锐的批判意识(综合、分析和表达)的发展。”[2](P3)

汉语言文学专业天然的教学资源——人类文学、文化及科学名著——本就是创新变革的产物和成就。文学创作是创新的事业,文学作品是创新智慧的投射与结晶;社会、哲学、宗教、政治、艺术等领域的名著本身就是批判性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的宝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方沃土!

(二)道德推理能力

各行各业在具体职业履行中都会碰到本行业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医有医德、师有师德、律师有律师的职业道德、公务员有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商人有商人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人会碰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冲突而需要社会公德的时候。大学生在就业前就该具备这种道德的品质,进入社会具体职业中碰到具体道德问题时,即可运用大学里练就的道德推理能力成熟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而维护社会的更大公共利益!

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通过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情境让人感受各种人生际遇,体会人物的情感、道德与理性选择过程,做出自我的分析、评判与选择。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这些情境、感受和思索便成为他们进行实际道德推理和选择的有力参照。

(三)写作与表达能力

即使是操作性最强的职业也需要进行操作流程的口头介绍与书面表达,要进行问题的阐释、说明和解决办法的表达与交流,所以说社会上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都离不开语言的口语交流与书面表达。“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广泛运用的能力,也是作为公民和一切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3](P68)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即是语言与文学,教授与培训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的写作与表达能力正是其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应用性的最强表现。

(四)交往能力

职业交往包括向内的上下级交往、同级交往,也包含向外的单位间交往、地区间交往甚至国际间的跨文化交往。这些交往可能是浅层的知会通达,但更多的是深层的谈判、交涉、协商或合作,其中所蕴含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涉及口头表达、周密思考、理性批判、文化通晓、道德判断与选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侧重的内容及其学科本性确定的培养目标,这些也恰恰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专业适用于各行各业要求的基础应用性特点。

上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之各种能力虽然适用于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只要学生真正具备了上述各项能力,进入各行各业各职位,其能力便会在实际工作中立马发挥作用,表现出强有力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这种普遍的通用的应用性,却恰恰暗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强的职业应用性,因此才产生了其职业应用性探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跨专业应用性便成为这种探索的最好方向与途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跨专业应用性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适用于社会上各行各业各职位,但是在探索其跨专业应用性时,我们还是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尺度:一是其它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亲疏远近;二是其它专业本身的职业应用性强弱。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在于语言的应用性和文学的应用性,语言的应用性见于表达与写作的能力,文学的应用性见于文学鉴赏、批评、写作的素养,思想、文化的涵养,道德、判断的修养。相较而言,文学的应用性更为基础,语言的应用性则较有职业针对性。所以在找跨专业相关性时,便可着重从语言的应用性角度着手。

比如律师需要口才、严密的逻辑思辨推理能力和司法文书写作能力,但是司法专业性太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发展律师和法学的跨专业方向,自是非明智之举,所以许多司法和律师专业便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即是从其专业本身的职业针对性强处考虑跨专业设计的。

(一)新闻出版:新闻出版侧重采访、写作、编辑和排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与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文学文化素养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交叉面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扩展采访、编辑、排版等技能性课程,其可能性与可行性都大大加强。既能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职业应用性,又能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在新闻出版专业中尽情发挥其长处与优势。

(二)秘书:秘书职业除了需要较好的文稿写作能力和上传下达等向内的口头交往能力之外,还需要诸如会务安排、时间管理、人员接待与安排等操作性强的技能。但其文稿写作和对内对外的交流、协调及对事务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的选择,更求其深厚的语言、文学的素养与思维、道德的涵养,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增加秘书专业的事务性课程,也是可行必要的跨专业设计。

(三)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时期,两者不过是从幼儿到成人的两个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已,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人其学习的内容与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大筐与小筐的关系。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教育、语文教学法方面的技能性的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跨专业应用性的最具亲缘性的考虑。与此相近的对外汉语教学,也是较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跨专业应用性的亲缘性设计。

所以说,从学科与专业的不同的设置原则、目的来看,专业设置与社会的行业、职业分工需求相适应;从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目前发展境地和趋势来看,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求职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计与发展必须考虑其职业应用性。但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批判性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是其通用于各行各业各职位的基础应用性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新闻出版专业、秘书、语文教育等专业的课程,则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跨专业应用性设计。

(本论文是常州大学2013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GJY2013037。)

注释: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2]英·大卫·帕尔斯曼著,冯青来译:《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刘汉光:《回归大文学传统 重铸中文专业学科理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9.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篇九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其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至今,很多高校该专业设置普遍,特别是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大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初等教育、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等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

专业课程主要有文学概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民间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各门课程学习合格后,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才能获得毕业证。

二、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是一种为了获取毕业资格而写的论文。它应该反映出学位申请者在某一专业中的学识水平、学术成果以及独立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

通常网路教育的学生各门课程学习合格后,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才能获得毕业证,毕业论文一般要求不能低于4000字,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清晰,表述准确,结构完整。从字数和难度上会略低于学位论文的要求,但是选择写毕业论文一般将会失去申请学位的资格。是不是写好毕业论文就很容易的呢?也不是,写好毕业论文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选题,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然后才可能写出好的毕业论文来。

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应该有个封皮,封皮上写明论文题目、指导教师、个人信息等,一般参照既定格式模版填写即可;接着另起一页写上论文题目,题目一般居中,题目字号要大于正文字号,一般用黑体字标注并加粗;然后就该写正文了,正文一般分绪论(也就是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块儿来写;文末结尾应该有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5条。

(一)论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摘要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段简短而又连贯地阐述毕业论文中主要思想观点,并附有对这些思想观点的结论等内容的段落,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以补充文题的不足。一般要求短小、精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忠实介绍论文精华,不加评论。

论文摘要写完后,另起一行写上“关键词:”,关键词是对文章中的核心词汇短语的提炼概括,关键词一般有3-5个,最多不超过7个,中间用分号“;”分开。

(二)正文结构。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绪论。说明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解释它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中的现实性及重要意义。这一部分与本论相比,可以写的相对简明扼要。2.本论。详尽、全面、系统地阐述作者的个人研究,特别详细地阐明作者提出的新的独到见解。这是全篇论文的主体和重心所在。一般来说,可以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化整为零,分若干层次有条理地来进行论述。3.结论。要对本论部分进行综合、概括,得出基本论点,同时展望研究课题。

当然,在正常行文的时候是不必标上“绪论”、“本论“、“结论”等字样;一旦标上,就等于是画蛇添足了。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说明与本文有关的参考资料。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参考文献附于学位论文的后面,一般单独起页,独立编上序号,并在页面上方标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书,一个是报刊杂志。书的列举格式是: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杂志或报纸的格式是:作者,文章名,刊物名,出版时间第多少期。比如图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比如杂志:董健,田汉论,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四)文面格式

1.标题。标题一般居中,上下空行。2.标点符号。要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这是一个基本要求。3.版式。版式要规范,排版要齐整,比如任意自然段前空两个格;注意标题之间的层级;小标题要加粗或用稍大号字体,以使得层次更为清晰等等。4.引文。文本中引用他人著作或文章中的文句,主要有段中引文和提行引文两种格式。为了增强引文的说服力,要用注释的形式标明引文的出处。一般包括:作者或译者、书名或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社、发表和出版的时间、引文所在的页码。5.注释。正文中不便于论述或者交代的内容,可以在注释中加以交代和说明,是对正文的补充。主要有五种形式:文中注(夹注)、当页注(脚注)、章节注、文末注等。注释和引文,一般都是采取脚注的形式,写在文章的页下方,二者并没有绝对的却别。6.页码。论文一般要标上页码,位置可以是页下居中或右侧,也可以放在页眉的右侧。

(五)语言要求。学术论文的语言应该是学术化的论述性语言,一般不带有抒情性的倾向,比较严谨、准确、简练、通畅,做到准确而不走样,具体而不空泛,简练而不冗长,明白而不晦涩。要把朴实严肃的叙述和语言的扼要与清晰放在第一位,但同时又不损害其完整性和详尽。

很多学生在写作论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想写的东西很多,似乎样样可写;但又似乎样样不好写,自己煞费苦心写出来的东西,自以为写得很精彩,但提交给指导老师看后,才知距离正规本科的要求甚远。几经折腾,学生弄得疲惫不堪,心灰意冷,感到自己不是写论文的料。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注意论文选题。有的学者指出“论文题目选对了,文章就完成了一半”,所以一定要注意论文的选题。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个切合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题目,然后围绕这个题目去进一步研读原著,搜集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观点,组织篇章结构。下面着重谈谈本科论文的选题技巧(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撰写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论文选题基本原则

(一)论文选题要以专业为本。论文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察,因此选题必须切合本专业,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否则,即使论文写得再好,也只是徒劳一场。比如有的同学写的是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题目,有的写的是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题目。脱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本”选题,就失去了大方向,南辕北辙,原则上是不可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语言,二是文学。语言培养文字功底,文学培养审美素养,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通常而言,同学们选论文题目,从大的方向来看要么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的,要么是文学方面的。当然,每一个大的方面下又有若干的分支可供选择。同学们绝对不能选择教育学、哲学等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题目,这是写论文的大忌。当然,如果选择语文教育学、文学作品的哲学解读这类交叉学科来作为论文的题目,也是可以的,反倒是容易作出好文章来。总之,论文题目的选择,必须从本专业出发,也可以从相关相近专业入手,做到殊途同归,落脚点一定是汉语言文学。

(二)论文选题要依托知识积累。毕业论文是本科学习的科研成果,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汇总。写作必须依托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写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在某个方面积累的知识越多,写作起来就越顺利,越容易写出精美的文章,容易通过并获得好评。如果论文写作者是教师,就可以选择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题目,如教材教法、课程改革、作文教学、阅读训练等,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推动教学经验总结;如果在新闻出版或者媒体界工作,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方面的题目,因为平时训练更多的是字、词、句的修改,如何做到文从字顺,如何实现思想观点的准确表达,对现代汉语言语法、词汇方面的积累更多些;如果是文学爱好者,可以选择具体作品的分析解读、文学现象的理解认知、文学思潮的宏观把握等,当然研究对象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你熟悉的领域。不管选择哪个方面的题目,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能掌握驾控的,平时在该方面有一定积累的,否则就违背了扬长避短原则。

(三)论文选题切入要精准。本科论文选题时,题目切入点一定要小,涉及的范围不能过宽。题目范围越宽,要收集的资料越多,越难以把握,越容易失去控制,越容易流于泛泛而谈。论文题目越小,越容易把握,越能够集中收集所需资料,进行较深刻细致的论述。论文题目越小,论据越充分,体系越完整,层次越清晰,论证越严谨,就越容易写成好文章。囿于本科阶段的知识积累度及其论证把握能力,题目要力戒宽泛。这就好比是掏螃蟹,我们看到一个小的洞,稍稍一挖,肯定有螃蟹;如果是一个很大的洞口,往往没有螃蟹可挖,而陷于“空洞”。例如:“陶渊明隐士形象分析”作为本科论文来讲就是一个较好的题目,而“中国古代隐士形象分析”就本科论文来讲就不是一个好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过于宽泛,涉及内容太多太庞大,基本上做成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可以了,本科毕业生驾驭不了这么大的题目。还有同学写“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析”、“汉语言的职业前景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分析”,表面上看是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或者说密切相关,但这也是不适合的,因为这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是中文系主任、就业指导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做的事情,题目本身也很大,凭我们的知识是驾驭不了的,应该放弃这类论文选题。

(四)论文选题要结合工作实践。论文的内容应尽量贴近现实。选择网络教育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有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没工作。通过学历教育,没工作的希望找个工作,有工作的可能想找个更好的工作,或者换个更好的岗位。有工作的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契合目前从事的专业和实际工作,找准题目写一个带有分析探索性质的论文,这样论文更会有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如果没有工作,至少应该有个求职意向,根据求职意向来确定题目,这对未来工作开展是比较有利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单位需要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员工。如果你了解到你工作(或实习)单位的状况,针对其所在行业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写出深刻流畅的论文,单位领导一定会赏识你,认为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加以录用。如果你在某学校教学(或实习),能够就所在学校发展状况写出一篇中肯而有分量的文章,如“**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状况、成长障碍及其发展路径探索”,学校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关心学校成长又懂得业务而愿意提拔你或录用你。当然,的写作不可能专门为迎合找工作而写,如果能够兼顾,当然是锦上添花,如果实在不能兼顾,不能削足适履,还是应该以写好论文为主。

(五)论文选题要与时俱进。选题要具有时代气息,切合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选题时要与时俱进,写当前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不能过于陈旧。比如,“××学校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应对策略探索”作为现在的毕业选题就不适合,而“××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探索”则是一个较好的题目。

要怎样写才能写好,涉及的因素很多,科学选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古人说“兵无常势,势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上面我们所说的只是一些基本技巧(注意事项),大家不要拘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听从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属于实践性论文,较之学位论文要求相对较低些;但是,选择毕业论文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学位论文的题目,按照学位论文的要求来写,进而写出高水平的论文来。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一样,也一定是带有研究性的,拿一篇散文、诗歌、日记等来当做毕业论文,无论写得多么好,都肯定是不行的。对于毕业论文而言,主要写作类型有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几种。

(一)实践报告

按目的、功能和作用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可以是基础理论研究、现象与评价研究、发展与建设研究、教学与实践研究等。这些都是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写作的。

1.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有关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通过研究考察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如关于语言信息特性或文学审美本质的重新认识。

2.现象与评价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和解决现实语言与文学发展中的特定问题,通过理论的应用与理论的检验,对具体语言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对具体语言文学现象的新认识。如对鲁迅《孔乙己》的语言分析或文学形象分析。

3.发展与建设研究:目的是发现与整理语言文学与文化中的规律性问题,为专业与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有参考性的策略与方法,为现实的文学、文化发展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提出具有整体性的合理化建议。如当前文学创作误区探讨或中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刍议。

4.教学与实践研究:目的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性与具体性的问题,强调语言与文学一般理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更多体现为语文教学论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如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二)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客观现象或实践行为进行实际调查研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情况和资料,然后进行理论分析并找出现象与行为的本质、动因及影响。如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落后地区低年级儿童识字教学调查报告等。

(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研究中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发展动向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作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论文。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大量收集、归纳整理,并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述以及客观评价。如新时期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中学语文教学新方法综论等。

四、选题方向、撰写提示及参考题目、参考书目 选题方向一,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这一方向主要以语文教育中重要现象和基础问题为研究对象,阐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揭示语文教育规律,通过研究语文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以指导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机制、评价原理等非常广泛的领域。

撰写提示:本专业的网络学员大多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了解语文教育一线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但相对在理论研究上常常缺少一定的基础和储备,因此建议同学们的论文写作不宜选取抽象理论的论题,而是选取实践性比较强的论题,最好和大家的工作实践有所结合,这样更容易写出好的毕业论文。

参考论文题目:

1.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2.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3.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语文学科性质新论 5.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 6.论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7.语文课程与研究性学习8.谈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9.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10.新课标与语文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高等教育出版社。2.《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高等教育出版社。3.《语文学科教育学》,铙杰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语文教育学》,庄静肃,教育科学出版社。

5.《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王家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高等到教育出版社。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区培民,浙江教育出版社。8.《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9.《语文教育:世纪之变的嬗变》,王鹏伟,教育科学出版社。10.《语文教育哲学导论》,潘庆玉,教育科学出版社。

选题方向二,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研究

这一方向是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探究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及过程的问题,比如整体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具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实践性的教学考察与评价模式改革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在教师教学实践中最关注的内容,也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学员们体会最深的内容,因此可以成为网络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选择方向。

撰写提示:现在论文信息资料的获得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教材与学术专著。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此影响,许多新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争相面世;

二、报刊杂志。目前国内有关语文教育的报刊杂志有上百种,前沿的学术信息应到报刊杂志上搜集,大型图书馆的期刊室,期刊品种齐全,应该有效地加以利用;

三、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更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网络资源快捷方便而又丰富,既有本学科专门的网站,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语文在线课堂(http://d2g.51.net)、中学语文网中网(http://www.ykyz.net/yuwwen)等;

四、周围环境。周围环境是指针对周围环境观察、调查、采访、研讨等搜集资料的活动。这种方式也是获得有价值信息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论文题目:

1.论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超越

2.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3.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4.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5.谈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6.论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7.论“教要得法”与“教无定法” 8.论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

9.学生作文中的常见语病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10.新课标下学生个性化写作研究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语文教育哲学导论》,潘庆玉,教育科学出版社。5.《课堂教学艺术》,孙菊如,北京大学出版社。6.《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高等教育出版社。7.《语文教学论》,刘朝晖,清华大学出版社。8.《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9.《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上海教育出版社。

10.《解读语文》,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福建人民出版社。

选题方向三,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

在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每一节语文课)中,执教者都要对这次活动的内容、过程、以及索要达到的目标等等进行充分地规划和设计,因此,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而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其创新性的设计与落实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样内容的一节课,不同教师的授课思路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既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色彩,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活动本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以,这种创造性的设计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具有挑战性与吸引性的地方。

撰写提示:写语文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方面的论文不能贪大求全,对问题要有真知灼见。从事教学的老师会随时对教材、教参的某一点有感悟或有不同意见,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顺利和麻烦。顺利因何出现,问题如何化解,要注意积累这些闪光点、疑难点,并围绕这些“点”进行深层思考,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整理成篇。既积累了知识,传播了经验,又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了新的境界。只有确有所感,确有所得,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作,写出好的论文。

参考论文题目:

1.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谈语文课程创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4.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与审美教育 5.谈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 6.谈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7.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设计 8.谈现代文教学的创新设计 9.谈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 10.作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及其模式设计

参考书目:

1.《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2.《说话创新与记忆创新》,王令文,中国人事出版社。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高等教育出版社。4.《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6.《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浙江教育出版社。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8.《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

上一篇:测风工作管理标准下一篇:请假手续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