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2024-10-07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一

小课题研究——关于自主阅读

黄丽娟

内容提要:随着小学语文的课改,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主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关 键 词: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上,教师让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探是探本求源、探求真理;究就是研究、研讨。探究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提升探究、探讨的方法。这个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大胆探究的能力。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个体潜能,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探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探究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模式的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

三、创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 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用“稳重,听话”等作为评价好学生标准,会导致学生盲从教师,盲从权威,压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叛逆”的学生。

(三)自主探究,研读课文.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明确自主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在此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

3.集体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性的合作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道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四、自主阅读的拓展训练,积累提高

2013年10月,赤峰市松山区教育局主管教育的各级领导以及我们当铺地学区的领导远赴山东学习几位优秀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我们松山区的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其中《语文主题丛书》为我们小学的语文阅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是语文课本的拓展和延伸,每篇文章都跟随着几篇相应的文章,其中包括方法的延伸,课文的拓展等。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便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相对应的篇目,在这些篇目中,我会挑选最精彩的那一篇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积累。学习和这一单元相同的写法,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我渐渐带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地,我便把时间由学完之后布置改在了学前布置,由课堂转向了课外。通过调查我发现,以前,大部分学生晚上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现在改变了观念,开始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后,很多学生的习惯开始改变,他们晚上开始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主。然后第二天一大早来了之后还互相比着看谁读的篇目多,谁讲的故事最有趣,生动,谁感悟的故事最深刻。所以我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今后还继续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像文章的续写、改写、仿写、缩写、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交流会、读后感交流、等活动。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教材时,要求学生不要走马观花,只看故事情节,而要把自己认为好词佳句摘抄在读书记录本上,或读书卡上,这样就达到了积累好词好句的目的,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小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讨论的全面而深刻,重要的是把学生引发开去,适量为学生推荐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让学生到更多鲜活的语文材料中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进而将情感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会关注现实生活。

自主阅读使课堂变得轻松了,使语文变得简单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行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负担,真正的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读物,允许和尊重了孩子们的自己的爱好,让他们逐步掌握了读书的方法,让好的读书行为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使他们受益一生。

五、“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探究目标要明确具体。

语文阅读课教学,“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要始终在教师的心目中有所明确。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

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以上《包公审驴》的例子,就是引导学生以“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作为探究的目标。

2、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要充足。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然而,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表现得不够大气,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在生活上依赖家长,在学习上依赖老师,都已经习惯了依赖,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

实践证明:“自主探究”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使学生活跃了,主动了。敢于探究、敢于辩驳,敢于争论,敢于坦露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创意的表达,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我们教师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语文教学定会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

2.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二

一、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 就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阅读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以新颖巧妙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1. 以熟悉的生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导入学习, 可以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这样自然就可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阅读的动机。为此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进行自由谈话, 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再现文本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等来引入新课, 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2. 以动听的音乐来渲染愉悦的教学氛围。

音乐是一门诉诸于人类听觉的艺术, 与有声语言相比更加富有节奏感, 与静止文字相比更有动态感, 通过欢快的音乐可以营造出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 带给学生身心上的放松, 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通过播入与文本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而且还可以传递出文本所描绘的情感, 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情感基调。

二、巧妙设问,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与思维, 这样更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表面来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与情感, 从而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深度。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 以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

1. 探索性。

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从而让学生透过文字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教师在提问时不要只是提一些直接提取信息就可完成的问题, 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现实基础来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以问题来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 开放性。

封闭性的问题只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内, 只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抹杀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创新。而开放性问题给予了学生更宽广的空间,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 可以产生更多的见解与感受, 从而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释放潜能, 闪现更多创新的火花, 这样更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主体阅读, 引导学生充分阅读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整个阅读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主体阅读来展开, 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展开主体阅读, 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展开充分的阅读。

1.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阅读教学的灵魂就在于学生的主体阅读, 为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坚持少讲精讲的原则来为学生的主体阅读预留更多的时间。不要为了读而读, 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阅读,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 这样学生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读出文章的精髓。

2.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不是盲目的, 只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才能使阅读更有成效。为此在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 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初读来获取文章大意;通过细读, 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来细细地品味语言等。

四、交流讨论, 构建动态课堂教学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阅读中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与感受,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交流与讨论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感受进行交流。通过广泛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来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 展现学生的个性。这样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教师的相机诱导下才能避免对文本的程序化解读, 而是能够基于学生实际学情来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成学生“读”堂与“学”堂, 才能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造就更多生成的精彩, 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堂。

3.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三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带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有效提高小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同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立足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点,然后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方法上做几点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0-02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自发性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另一方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其他学科在阅读题目大意,理解知识和中心思想方面有较大帮助。

一、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优点

1.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培养

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知道对阅读知识做文字讲解,学生也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学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甚至会失去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理解力快速成长的阶段,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理想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1]。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不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上也能完成这个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是教师将文章的意思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过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很好地针对这一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重点和内涵,在有了自发性学习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获得很好的锻炼。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很好調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要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需要在阅读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能让小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另外,语文又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需要较适合学生积极配合,以教学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能长期保持下去[2]。

好奇心是小学学生的一大特点,小学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掘小学学生身上的这一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对阅读教学内容采用设置故事悬念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知识点做出讲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讲到:“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现在,请问它们可以坐船过去吗?”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方法就显得不够好,这个问题相对局限,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也没起到设置故事悬念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更应该这样问:“现在,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请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到河对面去?”相比于前者,这是一种更发散式的提问方法,最后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的阅读与思考。

2.尽可能地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对课堂上阅读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后,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基本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3]。在课后或者业余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以及课文周边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水平。另外拓展阅读还可以从学生阅读方式出发,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阅读能力。

3.在自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锻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前预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自读时间,通过对一遍完全陌生的课文进行自读,让学生在阅读后建立起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在自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课文相关知识,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后针对课文内容,每人提出一个相关问题,以此来检验学生有没有认真对待。其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难题,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向其他人求助,或者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得以解决,总之,这对于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广实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结合小学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丰富有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A]. 杨文革,靳新爱,贾利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C]. 2017

[2]新课程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A]. 王德春,张世生,洪华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二卷)[C]. 2017

4.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四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5.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篇五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会学,教只有通过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过程最终应以学为归宿,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阅读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过深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要求学生要能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学生便能从读懂句子到读懂段意,再到理解全篇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培养。

三、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意境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在阅读中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者在阅读中创设特定的故事情景等等。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进行阅读时。他要对内容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逐渐地涌动起来。

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学习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他们的提问和思考往往会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疑是思维的开端,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根据课题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或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相和》可以抓住“和”字发问,谁与谁“和”?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了呢?二是根据重点词句质疑。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必须引导他们认真钻研重点词句,并将重点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比较。

6.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六

湖州电大2012年秋季小学教育本科晏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为什么本应该是一门最有情趣最生动的学科,却弄得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乏味?在老师的感叹和学生的呵欠中,课堂的收效之低就可想而知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是人所共识的,如此,学好语文就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的,提高课堂效率应是我们做教师的应积极探讨的。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兴趣丧失的原因,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应让语文课堂充满着吸引力,让学生来不及走神。但课堂时间毕竟很有限,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包罗万象涵盖万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学习中生活,在轻松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这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的艺术。

本课题试图在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方面做积极的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让语文的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而把语文作为自己心灵休憩的园地,在心灵的快乐旅游中得到语文最大的收益,达到高效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孔子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孔子曾对他的学生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种学习过程体现了“学、思、行”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始终应该注意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尤其是思路,并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门道”,变为自己的“本领”(能力),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这些本领去发现解决新的问题,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而实现课堂的最终高效。

2、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借鉴意义。

这是一种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分析、讨论得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教学中教师把以教材为范例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补充各自的看法,使得个别的认识向一般意义的认识升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激励、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表创见,培养创新能力。

3、当代教学论的一般原理

当代教学论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中,强调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自主探究”吸取了“问题法”、“发

现法”等优点,基本上应用科学研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它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项知识、一堂课、一段时间,而是利用课文,活化知识,举一反三,着眼长远。它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甚而要学生知其必然,从而给学生指出探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

4、教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促使小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去自主探究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是自主探究高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学习心理过程有“学—思—疑—问”四个必要的环节,其实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的过程中,才能既获得新知,又提高能力。同时,从自主探究所追求的目标看,它所要培养的创造力,正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只有通过教师引导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三、研究的目标

1、确立小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自主探究高效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要针对这些不同点描述自主探究高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进行实验验证。

2、构建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讨具体的教学操作技法,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规律。

3、在广泛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编制相应的操作程式及其变式,具体说明教学的逻辑步骤,各步骤完成的任务等。同时归纳各步骤的“导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理性层面的研究,探讨构建自主探究高效模式的逻辑起点,分为从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实质出发、从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出发、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等方面。

2、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主体性”为核心,因此,研究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个性鲜明、积极活跃的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对教学过程、方法等都要进行重新的审视,比如如何看待学生的差异?如何有效地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等。

3、从自主探究高效教学之于一般教学的继承和超越的角度,探讨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一般要求。讨论的要点有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教学气氛、教学手段、练习与习题、教学评价、教学成果、教学范围、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

4、采用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的方法,先集中力量拿出一些典型的课例。主要讨论该课例体现了怎样的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原则,与以往的课例比作了哪些改进。总结一些简单地、操作性比较强的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策略。

5、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自主探究高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帮助解决教学难点、提高知识传递质量、增

强课堂练习密度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应广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要将网络引入教学、引入课堂,用网络的理念更新教学理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密度和质量,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对象

良友小学四年级二班33人为主,其他班级为辅。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理想境界发展。

2、本课题研究的其它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心理测量法,教育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与思辩的方法。

运用上述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并重视资料的积累。

七、课题探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04月――2013年06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07月――2013年09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课堂实践,产生初步研究成果,形成语文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三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书面成果,课题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例说)。

3、小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案。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晏娇: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本校语文组全体教师:负责上具体的研究课、资料收集工作等。

十、研究总结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7.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七

一、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以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通过在阅读活动中的摸索和探究, 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但是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局限性, 自主探究学习也不例外。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首先, 教师要选择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朱自清的《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寻找和春有关的生活片段,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

其次, 教师要选择迁移性强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例如, 教师在讲解主题为正气歌的教学内容的时候, 可以将《苏武牧羊》《过零丁洋》《狱中题壁》和《绝笔诗》四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让学生紧抓住课文中“正气”的关键点和相同之处, 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归纳,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最后, 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自读和略读内容,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并且让学生将精读和略读很好地结合, 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以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阅读是接受信息和转换信息的思维过程, 需要学生有主动的意识和心态, 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自觉主动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 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例如, 教师可以创设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和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可以激起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 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创设看似富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究释疑。如教师在讲解《飞夺泸定桥》的时候, 可以利用学生对“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的矛盾, 让学生去深刻理解红军行军时面临的困难重重;教师可以创设讨论研究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思想争辩的交锋中, 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融洽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使教学环境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自主探究方法,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虽然学生是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 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无可取代。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才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顺利地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预习、精读和总结中学会质疑, 以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为主要的线索,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找到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所在。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讨论前独立思考, 认真阅读, 从多个角度对讨论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讨论中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 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借助丰富的资料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收集资料的全面性和翔实性, 这样在应用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资料的实用性, 选择和教学内容关联紧密, 并且易于学生理解的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资源共享, 这样可以进一步的丰富自己的素材, 增加和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 从而实现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等。

总之,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结合了小学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连连.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03 (27) .

8.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八

[摘 要] 自主探究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从创新教学情境开始,针对具体教情、学情展开教学优化设计,丰富课堂多元互动交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升课堂教学覆盖面,这样可以全面塑造学生语文基本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介入语文阅读教学,为语文课堂带来重要成长机遇。所谓自主探究,就是教师对教学情境、教学方式、教学训练、教学评价展开创新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自主探究与新课程精神相一致,符合学生阅读学习成长规律,教师展开实践尝试,具有较高探索价值。

一、介入自主探究意识

自主探究构建过程是一种教学改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创新。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教学情境创设提供支持,在教学不同环节全面介入自主探究意识,以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1.媒体情境启动自主探究

小学生对多媒体运用有较强敏感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介入多媒体,可以快速激活学生参与阅读学习主动性。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个性的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立体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觉,顺利启动学生阅读思维。

如教师教学《变色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变色龙的图片,让学生在繁杂的环境中寻找变色龙的身影,并引导学生说说观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说说变色龙有哪些特殊的外形特点,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变色龙图片信息,极大调动学生观察热情,通过说变色龙外形特征,感知变色龙的独特性。教师适时给出思考问题,将学生顺利引入课文自主阅读学习之中,这是典型的自主探究学法应用。

2.问题情境激活自主探究

设计问题情境也是比较常见的教法应用,教师要对文本教材展开深度解析,对学生基本学情进行调研,针对性展开阅读问题设计,用悬疑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也可以发动学生主动展开质疑释疑活动,以提升阅读学习有效性。问题引导应该是自主探究基本操作方式,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可以建立更多课堂探索触发点,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

设计思维问题是教师最常用教法,如学习《推敲》一文时,教师给出一连串问题设计: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在“推”还是“敲”用词上进行反复对比,你倾向哪一种意见呢?说说你的理由。如果要列举复述提纲,那打算如何操作?能否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呢?你在阅读中还存在哪些疑问呢?学生根据教师问题设计展开热烈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机会,这无疑是“让学”也是“引思”。

二、提升自主探究效度

合作学习是崭新教法学法应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介入自主探究之中,需要教师给出多元发动,优化合作学习形式,促使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确保自主探究的顺利贯彻执行。

1.丰富自主探究互动形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基本学法运用,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多重优化处理。小组讨论是典型合作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时,很多教师将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唯一形式,固化了合作学习操作模式。自主探究的主导方向是学思结合,只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可以借鉴。小组检查、小组对话、小组操作、小组竞赛、小组演绎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作出合理选择。

如教师在教学《嫦娥奔月》时,为提升学生主动阅读热情,教师设计一个神话故事荟萃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充分发挥想象力,讲述自己熟知的神话故事,体会故事深刻寓意。很多学生选择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大闹东海龙宫、后羿射日、牛郎织女等故事来讲述,而且在讲述结尾处都给出寓意。教师让学生拓展课文,讲述其他神话故事,成功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2.强化自主探究互动管理

在自主探究互动操作中,教师要发挥“让”“引”的作用。“让”不是推让,而是主动激发促进,利用多种互动操作方式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欲望;“引”體现的是引导、诱导,教师要发挥导学、导演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矫正阅读学习偏差,形成重要阅读内驱力。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角色,设计台词、表情、动作,进行小组排练,参与班级展示。在课堂演绎时,各个小组都有比较精彩的发挥。有小组还因地制宜制作了“武器”,舞台演绎时有台词、有动作、有表情,课堂气氛被点燃。特别是武打表演,将课堂演绎推向高潮,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效果特别突出。教师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这是典型的自主探究设计,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机会。因为准备比较充分,操作效果显著,为课堂注入新鲜动力。

三、塑造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教情、学情调查

小学阅读水平呈现个性差异,这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阅读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对阅读主动感知能力也不一样,教师在学法设计时,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优生不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也可以顺利掌握阅读学习认知,而学困生由于个性差异较为显著,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阅读学习特点展开深入分析。有些学生需要面对面引导,有些学生需要个性训练辅助,还有学生需要教师采取更为个性的教法才能顺利构建阅读学习认知,这些操作体现的正是自主探究的精髓要旨。

《埃及金字塔》学习结束时,教师让学生总结个人学习收获。学生开始准备,有重新阅读文本,也有整理学习笔记的,还有展开自发讨论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收获,这看似平常的教学设计,体现的却是自主探究教学思想,观照的是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力基础不一样,其收获自然也呈现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为学生提供难得思考机会。任务设计带有普遍性,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极大提升了训练宽度。

2.自主探究训练任务设计

自主探究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实际运用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节点,阅读训练设计操作应该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阅读训练是阅读认知巩固的基本手段,教师在阅读训练任务设计时,要全面介入自主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学思结合,在多种训练实践操作中逐渐形成阅读个性认知。阅读训练设计体现难度梯度性、内容广泛性和自由选择性,都可以让更多学生顺利介入阅读训练之中,并顺利建立阅读学习认知体系。

阅读训练任务设计要体现自主探究意识,需要教师对训练任务进行多重筛选整合。如《月光启蒙》训练任务设计:①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月色 ( )的歌谣 ( )的母亲 ( )的音韵②用上比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③缩句: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神话的世界。④你家乡有民歌童谣吗?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抄写下来。一共四个任务,只要完成三个就算达标。教师设计一组训练任务,从题目设计上看,观照了词语选择、句子运用、修辞介入、文本拓展,自主探究意识比较鲜明,给学生一定自由选择权利,也观照了不同群体学生的学力实际,同时也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热情。

自主探究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带来多重学习思维机会,促进学生阅读学习快速成长。自主探究属于全新教学理念,从不同维度展开自主探究操作,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维度。自主探究构建应用,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带来重要契机,对教师课堂教学必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9.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九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我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体现了课本的现代教育观。(4)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十

——“情趣”导航

扬阅读之帆

启学习之舟

晴隆县马场乡坪寨小学 贺

当前,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是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大,阅读时间少,不注重阅读的方式方法等。而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阅读又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然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要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 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感受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一种主动的、快乐的行为习惯。其次,学生的藏书始终有限,同学之间可以分享。俗话说:“一人快乐,两人分享,那么就有了两份快乐。”我们要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生生之间相互借阅,班与班之间相互借阅,不过借阅的同时要在《借阅记录》上签字,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学生们在生生流动、班班流动的阅读氛围中阅读成长,他们既是与书在对话又是与同龄人在对话。一本本充满智慧的书籍在同一个班,同一个级流动传阅,流动的是书籍,传阅的是情谊,交流的是心灵的共鸣。最后为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我在班上经常开展“美文诵读”、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手抄报比赛、名人名言交流、演讲比赛、评选班级读书之星、推荐好书交流会等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伙伴,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分享阅读,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感、成就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从而爱上阅读。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是激发与延续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三、营造“质疑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置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投入探索的意愿,发挥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学会大胆发问,提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案,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时小学生心中的迷雾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作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文中的狼和小羊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狼见到小羊没有马上扑过去吃了小羊,而是要多次地找碴?”这一突出的问题马上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是啊,现实中的狼是不会跟小羊说那么多“废话”的,为什么文中的狼没有马上扑过去把小羊给吃了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再一次深入课文对“三次找碴儿”进行探讨研究。所以平时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大胆质疑,不但可以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它正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个性化是阅读的显著特征,对中小学生来说,也概莫能外。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以上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我经常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启发学生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许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教学时,特别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诗中的画面,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杜甫的《绝句》,在指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诗人杜甫在写此诗时的背景和心情,又告诉学生,此诗每句就是一幅画,四句组合起来又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让学生根据诗句中的“色”、“物”,读一句,想象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就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从而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插图,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联想。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强调的重点也不同,课文强调的是整体,插图强调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图也有,可能文有图却无,也可能是文无图却有,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课文和插图进行对比,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无形中是对图和文进行了一番再创作。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对人物的感受也就更加具体形象。利用插图进行再创作,变无声语言变有声语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3、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

为刻画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在《少年闰土》第一节中,鲁迅先生虽然只用了廖廖几笔描写了闰土月下刺猹的情景,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通过想象,闰土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勤劳朴实的农村少年形象深深地印在我 们脑海里。

4、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小鸭子回家》一课,小鸭子回到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鸭妈妈会说什么,小鸭子会说什么?这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小鸭子的心情。又例如《狼和小羊》的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五、抓好学生课外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是啊,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孩子能爱上课外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农村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极少这一现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这样一来,图书角不再单调,有《心灵鸡汤》,也有《智慧背囊》;有《故事大王》,课间或午休时,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塑造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上一篇:阳光体育活动记录下一篇:家乡美丽的滨江路七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