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日子散文(共11篇)
1.乡村的日子散文 篇一
我的爷爷奶奶都住在乡下,去年寒假我到他们那边过新年,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一幅浓浓相宜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悠远的山歌,深深的留在我记忆的小河里!
踏雪
我到乡下第一天住在我姑姑家,第二天一大早全家都到爷爷家去。
路上有许多雪,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路高低不平,高低地方是厚厚的雪,低处是薄薄的冰。
田野上,稻田里的稻站得笔直笔直的,油菜还是绿色的,不过它们弯着腰,像调皮的小孩嬉戏,最喜欢的算是麦田里,雪给它们盖上了一层棉被,它们好像在说:谢谢你,雪,我们很暖和。我此时突然想起一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小路旁的书被打扮的很漂亮,它们的树干上结论冰,很光滑,每一片树叶的头上都结论圆圆的晶,好像穿上一件水晶衣。
池塘里的水静得像一面镜子,河边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我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冰镇缓缓的移动。
我踏着雪,一点儿也不冷,一点儿也不累,我们边走边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烤火
乡村的冬天十分宁静,外面雪花在静静的.飘落,屋里暖意融融,姑妈在炕里生日很大一堆火,火炕是中圆的,一面靠着墙壁旁边堆着像小山一样的木柴,火苗红红的像是在跳着芭蕾舞!家人坐在一起,一边烤火,一边吃瓜子,,一边聊天,感觉真幸福!
乡下人是很会过日子的,火炕不仅用来取暖,还能用来烧水,奶奶在火炕中放一个四尺铁架子,然后把水壶放上去,这个水壶很特别,全身都是黑的,这是因为用它烧水的时间太长了烧好了的水,会发出咕咕咕的响声,好像在是为我们唱歌。你若抬头看,就会看到腊肉,炸肉皮它们的样子一点也不美,可是在城市难得享受的佳肴哟!
乡村生活如一杯淡淡的茶,仔细品,你会品出很多很多
2.在韩国的日子里(散文) 篇二
2002年3月5日,我踏上韩国的土地,去又松大学执教。从仁川国际机场乘大巴去大田的3个小时的旅途中,我深为仁川机场的现代、气派和人性化设施,以及巴士的干净整洁、乘客的安静有序、沿途绿化的美丽讲究所折服。我不禁惊叹:韩国,这个被列入“亚洲四小龙”的弹丸小国,真也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大田是一个广域市(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韩国共设立6个广域市,另外5个为仁川、釜山、光州、大邱和蔚山)。它是韩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新兴的工业科学城——市内的大德科学技术研究园(EXPO科学公园)享誉全国。大田的交通非常便利,北接首都首尔(原名汉城)及全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东邻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大邱、全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城市釜山及1998年新设立的广域市蔚山,南连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光州,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车程都在两三个小时之内,乘高速铁路到首尔只需四十五分钟。大田地处由属于会藏山脉的鸡足山、鹰峰山、高胤山和宝文山环绕的盆地(所形成的大片很适合耕种的田地,是该市得名的因由),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在我的印象中,大田的雪下得很大。记得2004年2月底的一场大雪,50年不遇。积雪深可过膝,让人领略了造物主的伟力和自然界的奇观,它完全阻断了市内的道路交通。因我所在的大学位于鸡足山山麓,老师们只好丢下被困学校露天停车场的坐驾,徒步回家,住得较远的要走上六七个小时。
大田附近的鸡龙山是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部(相当于中国大学的学院)中国语科(相当于学院下设的系)的负责人朴永钟教授很喜欢爬山。在他的带领下,我和其他几位老师曾多次爬上此山。一来欣赏景致,二来锻炼身体。爬三四个小时的山之后,到距山脚很近的温泉宾馆洗一个桑拿,确实是很惬意的事。虽说很近,但开车去鸡龙山,总还要一个多小时。相比之下,鸡足山就近多了,它就在学校的背后。只要有时间,随时可以爬。在韩国3年的时间里,我不知道和同事们一起爬了多少次鸡足山,几乎是隔三差五一次,多在下午4点半左右开始,一般爬四五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的时间。《午后的松林》一诗所写的松林,就葱葱郁郁地生长在山腰上。位于全罗北道的大屯山离大田也不远,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它是道(相当于中国的省)级风景旅游区。去韩国的第一个年头,我也多次和同事及学生们去爬此山。记得初次去爬的时候,尽管在头一天的下午,我们几位老师爬了一次,然第二天的清晨,我们又带领学生们爬上了此山。《登大屯山的方式》一诗就是对这次不平常经历的抒写。
除大田外,首尔、庆州、釜山、光州是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城市。首尔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被设成唯一的特别市,居住着韩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1000多万)。它既是有着高度现代文明的大都市,也是有着600余年历史神韵的古都,市内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如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等古代宫殿,以及钟路、忠武路等繁华的商业街和南大门、东大门商贸市场区(中国进口的不少韩国品牌的服装就来自于此)。奔流不息的汉江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城市。乘船夜游,观赏为五彩的灯盏装饰了的一座座飞虹般的大桥、船头溅起的飞花碎玉般的江水与两岸灯光闪烁的摩天大楼,仿佛置身童话世界。然而,首尔并不是韩国最古老的城市,一度是新罗首都的庆州,则有着上千年的繁荣历史。它是韩国历史文化和艺术文物最丰富之地,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文化博物馆”。古朴遒劲的鸡林古木,蕴涵深邃的東方智慧的瞻星台,令人仰望和敬畏的五陵,以7座巨大的新罗王陵和23座古墓群构成的大陵园,荡溢繁华与和谐之风的雁鸭池,流溢宗教文化氛围的佛国寺以及古香古色的庆州民俗工艺村,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去韩国的中国旅游团要到的4个地方中,就有庆州(其他三地为首尔、釜山和济州岛)。不用说,它也是除首尔之外我去得最多的城市。釜山之所以得名,乃因四周的山体凹陷酷似大锅。它的海港是抒情而迷人的。《看海》一诗的插图就是釜山港一景,成群翻飞的海鸥追逐着出港的游船嬉戏求食,别有一番生趣。光州去过两次,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去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现场观看中国队与哥斯达黎加队的比赛。沸腾的光州世界杯体育场内外几乎被红色湮没,看球赛的人们沉浸于节日般的欢乐氛围中。
走过这些城市,我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街上很安静,看不到大声说话或吵吵嚷嚷的人。餐馆、商场里也很安静,没有人高声喧哗。街边的行人很有秩序,没有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即使是等公交车的人们,也都预先排好队,车到后依次上车,不会一拥而上。当然,在禁烟的公共场合不会有人吸烟,更不会有随地吐痰和乱丢果皮纸屑的。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多是双桶或三桶的,分别标示可回收垃圾(有的细分为两类)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快餐店里,顾客用餐后的食盘则需要客人自己清理,将残留物分别倒进不同的垃圾桶之后,再把食盘放到指定的地方。大街上的汽车都各行其道,没有随意并线抢道的。韩国对酒后驾车处罚得非常严厉,情节严重的不仅要被高额罚款,还要被判坐牢。所以,城市里有一种专门替喝醉了酒的人开车回家的职业。有感于此,不能不说,韩国人的这些方面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韩国是三面环海的半岛国家。自然,去海边游玩是人们经常的事。我在韩期间曾多次去了大川附近的西海。蔚蓝色深沉开阔的海域,大面积细碎闪亮的沙滩,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格外美丽。为《走在沙滩的节奏里》一诗所插的图即为釜山港的沙滩晚景。清晨,一轮红日在海面上升起,拾海的人们早早地在海滩上寻觅了,几个卖彩贝、海螺或饮料、小吃的货摊远近不同地摆在岸边。《玩海》那首诗就抒写了我与学生们在西海沙滩上玩排球、棒球、足球或谋杀式投水游戏(偷偷地把不敢下水的学生扔下水)的情景。韩国东海的海滩多泥巴,去玩互相涂泥巴的游戏或尝试一下泥巴浴也别有情趣。与西海、东海不同,南海崖壁陡立,近海遍布大小岛屿,上船靠近岛礁,下船登上外岛等较大的岛屿,可以细读奇岩怪石的风骨个
性,也可借助岛上安装的固定望远镜看到岸上所看不到的大海的真实面目或大海对面的日本岛屿。虽然东海和南海各有特色,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西海,因为它更平易、更人性化,在很自由地拥抱海和阅读海的同时,也能让我这个异国的游子在沙滩上随意地漫步、思念和想象。
在韩国的后两年,因和韩国学者合作了较大的科研项目,我便一下子进入非常紧张繁忙的状态,去各地走一走玩一玩的时间自然就少多了。2004年10月,我有幸在朋友的安排下去了一次济州岛。行政隶属济州道的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北太平洋海上,由大小40多个岛屿组成,中部有汉拿山(海拔1950米)国立公园,素有“梦幻之岛”和“韩国的夏威夷”之美誉。济州岛的确名不虚传,由汉拿山火山口喷出的熔岩在海边凝结而成的酷似仰天长啸的龙头的礁石,西归浦港口梦幻般迷人的海底世界和令人惊叹的直直挺立于海边的独立岩,大侑狩猎场一望无际、深可没膝的茅草地及绕行其间的水泥小路,漫山遍野黄绿相间的柑橘林,生长着百余种树木和千余种盆栽的全国第一个盆栽公园,都让人感喟和沉醉。在西归浦港湾乘坐潜艇下到几十米深的海底观赏五颜六色、来回嬉戏觅食的鱼群,恍若来到海底童话世界;而独自站在狩猎场茂盛的茅草地中间,望向波翻浪涌的浅黄色山野,便顿时觉得被自然所拥抱,隐于心灵深处的生命旋律被她纤细柔美的玉手拨动了。
因我从事电影艺术研究,故对韩国相关专业的研究状况颇为关注。实事求是地说,韩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得很好。单论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学术领域,韩国就有10多个被教育部认定的重要人文社会科学学会,如韩国中文学会、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会、韩国中国文化学会等。它们都主办了为教育部认定的核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如上述学会分别主办了《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中国学论丛》),多为半年刊或季刊。这些学会在出版每期刊物之前,都要举办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准备投稿的作者大都要在研讨会上宣讲自己的文章,接受评议人的评议和其他专家学者的批评。作者汲取他人正确的意见,反复修改论文后,方可给刊物投稿。收到稿件后,期刊部还要请三位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认真审读,只要有两位提出否定意见,文章将不会被发表。为保持严肃、公正的学术品位,这些拥有国际标准刊号的学术刊物都不定价出售,只用于学会会员的阅读、图书馆的借阅、国内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赠阅以及国际相关学术机构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出版学术杂志的经费全部来自于主办研讨会的学校和韩国学术振兴财团的拨款。无疑,韩国这种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机制是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在韩国,我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会举办的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如韩国中文学会分别于2002年10月和2003年11月举办的“中国语文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学术研讨会和“韩中语文学的影响与受容”学术研讨会,中韩人文科学研究会于2002年11月举办的“韩国的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于2004年12月举办的“审视中国电影的角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并在会上宣讲了论文。后来经过投稿,我在上述刊物发表了7篇电影研究论文。
令人极为兴奋的是,我在韩国的时间刚好处于韩国电影快速走向繁荣的时期。韩国电影的较快发展肇始于1995年。到了1999年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以621万人次创下韩国电影有史以来最高票房记录并第一次超过同期进口的好莱坞大片的观影纪录后,韩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期。《共同警备区JSA》(朴赞旭,2000,583万人次)、《朋友》(郭庆泽,2001,818万人次)、《黑帮老婆》(赵振奎,2001,525万人次)、《我的野蛮女友》(郭在容,2001,488万人次)、《新罗月夜》(金尚镇,2001,442万人次)、《回家》(李贞香,2002,413万人次)、《杀人回忆》(奉俊昊,2003,530万人次)、《实尾岛》(康佑硕,2003,1105万人次)、《太极旗飘扬》(姜帝圭,2004,1200万人次)等为数不少的韩国电影创下本土票房的奇迹——超过同期引进的好莱坞影片的票房纪录。韩国每年制作的六七十部甚至更多的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占有率也多年连续达到45%以上。同时,多部韩国影片在国际A级电影节上获重要奖项——《岛》(金基德,2000)获第2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醉画仙》(林权泽,2002) 获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绿洲》(李昌东,2002)获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新人表演奖(文素利),《捍卫地球!》(张俊焕,2003)获第2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撒马利亚》(金基德,2004)获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空房子》(金基德,2004,获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这种形势下,韩国的不少影片连续以10万到50万美元乃至更高的价位(或以分账发行的方式)出口美国、日本、泰国、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韩国越来越成功地举办着(截止于2004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已举办9届)、光州国际电影节(已举办5届)、富川国际幻想电影节(已举办9届)及电影“大钟奖”(已举办42届)、“青龙奖”(已举办25届)等。在这种电影繁兴的氛围下,加之电影院和DVD影院的票价不贵(一张电影票价5000韩币,相当于三四十元人民幣;DVD影院的单片价格一般也在四五千韩币之间),我有幸观看了不少优秀的原版韩国
电影。
让我非常欣慰和非常感念的是,在韩期间,有那么多的同事、朋友在生活、工作上帮助和关照我。在韩国的后两个年头,除早餐在寓所解决及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午餐一般在教职工食堂就餐外,其余的晚餐和午餐大多和同事、朋友一起在外面的餐馆进餐,多次举杯畅饮,甚至喝得酩酊大醉而归。那种其乐融融的情景至今仍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记得夏季的一天,我应约去首尔和两位韩国朋友会面。在简单的午饭后,其中一位朋友带我去见另一位朋友。时近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们三人进餐馆吃海鲜汤,喝啤酒。6点多钟也即吃晚饭时我们换了一家餐馆吃烤肉,喝烧酒(一种名为“真露”的蒸馏酒,入口微甜,后劲较大)。后来在八九点钟时我们又换到较高档的KTV酒吧唱歌、喝洋酒和炸弹酒(将啤酒和洋酒直接混合而成,有时啤酒、烧酒和洋酒三者混合成超级炸弹酒),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宾馆休息。这样换两三个地方喝不同的酒是韩国的酒文化。一般是先吃晚饭喝烧酒,再换一般的酒吧喝啤酒,然后去高档的KTV酒吧边唱歌边喝洋酒或炸弹酒(多在庆祝喜事、好朋友聚会或招待外地来的客人的时候才这样安排,不是随便都是这样的,毕竟开销比较大),不醉不归(我的一位酒量很大的韩国朋友的口头禅“喝酒不喝醉,又何必喝酒呢”可作此注脚)。赴韩期间,一晚上换三个地方吃饭喝酒的经历,我有过多次,往往大醉而归。然而,虽然喝醉,但身心是放松、愉快的。也许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也是一种忘却烦恼、宣泄情感的方式。这样之后,才能再次振奋精神,继续进行繁忙紧张的工作。
一开始吃韩餐,我不太习惯,但慢慢就品出了它的风味与特点。除了受中国菜影响的面食店和受日本菜影响的生鱼片店之外,韩国一般的传统餐厅只出售三四个主菜,但却免费赠送多种泡菜和小菜。客人落座之后,主菜未上,五六种多至八九种泡菜或小菜就已经摆上了桌子,大小碟碗,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当然也很吊人的胃口。韩餐的特点,我总结出四条:一是泡,二是烤,三是包,四是生。泡指泡菜。韩国的泡菜享誉世界,不仅种类、花样繁多,咸、淡、酸、甜等各种味道也一应俱全。烤指烤肉。韩国人最喜欢吃烤五花肉和烤猪排,但烤牛肉是最贵的(几乎相当于生鱼片的价格)。不仅猪肉、猪排和牛肉烤着吃,鸡肉及鱿鱼、鳗鱼等海鲜也烤着吃,洋葱、大蒜、青辣椒等同样可以烤来吃。包指用蔬菜叶包着肉、米饭等来吃的方法。烤的猪肉、牛肉、鸡肉、海鲜等,虽然可以直接蘸着芝麻油吃,但大多是蘸了酱后用蔬菜叶包着吃(也可配搭上少许的泡菜或小菜)。生指几乎所有的蔬菜都生吃。一是做成泡菜、凉拌小菜吃,二是洗干净了直接吃(生菜、黄瓜、大白菜、青辣椒、洋葱、胡萝卜等,都可直接生吃,或包着烤肉等生吃)。
在一起任教的几位韩国朋友经常带我到学校周边或市内更远的有特色的老字号餐馆就餐。有时为了吃一顿远近闻名的海鲜手擀面,要开上一个小时的车到附近的城市公州吃。我不会忘记大田大学背后那家出售绿色的韭菜面和风味卤肉的餐馆,不会忘记又松情报大学附近出售土豆排骨汤的餐馆和出售鱿鱼面的餐馆,不会忘记学校附近多家出售烤肉、烤排骨,或参鸡汤、海鲜汤的餐馆,也不会忘记市内较远的出售鲫鱼面和烤鲫鱼的餐馆,出售猪肉杂碎汤、鲇鱼汤、风味牛肉汤的餐馆,亦不会忘记大田火车站附近出售冷面和汤饺的餐馆以及出售炸酱面、海鲜面的中国料理店。比之于韩国的传统餐馆,生鱼片店和高档的中国饭店则较为昂贵,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吃的,大都在操办较为正式的庆祝会、好友的聚会、接风或饯行的酒会时才去吃。在朋友的安排下,我有幸多次去大田最高档的元太极中国饭店吃中和了少许韩餐特点的中国菜和去两家生意非常好的生鱼片店吃多种别有风味的生鱼片。吃什么样的菜,喝什么样的酒,在韩国似乎很有讲究。去一般的餐馆,多喝烧酒或啤酒。如去高档的生鱼片店和中国餐馆,一般喝啤酒和百岁酒(一种味道很好但价钱较贵的药酒),或者喝果酒。当然,如若进高档酒吧,那就要喝洋酒,或者洋酒和啤酒混着喝了。
在韩国,喝酒作为一种文化,不仅仅由已经工作的人们来实践,大学生(主要是男生,一些女生也喜欢喝酒,而且喝得很多,喝酒时也很有豪气)也一样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韩国是世界上人均饮酒量最多的国家就不足为奇了。韩国的大学每年都有两个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节日:学术季和文化季。它们一般都要持续两天,大都在星期四和星期五举行。在学术季时,学生们要将平时小组活动的成果进行综合汇报,如举行演讲比赛和隆重的演出等。这个时候,学校和学部的有关负责人、本专业或邀请来的外专业的老师,都要送红包给组织活动的学生们作为奖励。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部中国语科每年都在大一、大二年级(以大二年级为主)成立四五个学习实践小组,如话剧小组(话剧社)、报纸采编小组、阅读小组、唱歌小组(演唱中文歌曲)等,由专门的老师来指导,每年都要活动六七个月的时间。我曾连续两年担任话剧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演出了古装话剧《倩女幽魂》(根据程小东的同名电影改编)和现代戏《我的兄弟姐妹》(根据俞钟的同名电影改编)。在文化季时,学生们多把平时掌握的生活技能进行综合展示(如做中国菜、泡中国茶或做韩国烤肉、泡菜汤等现场出售,本专业的老师们一般都要凑一些钱去买)。其间,权力很大的校学生会也会邀请知名歌手和本校能歌善舞的学生一起在晚上举办露天歌舞演出。到了这两个节日,学生们都要停课,专心地组织汇报或演出活动。在节日结束的当晚,学生们都要安排全体师生聚会,吃烤肉、喝烧酒,互相庆祝。正式的晚饭之后,还要换到酒吧喝啤酒,之后还要去练歌房唱歌,一般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结束。大学生们都很喜欢唱歌,平时或节假日有空时(多在午饭或晚饭后)多喜欢去练歌房唱歌。又松大学每年在校庆日的晚上多会邀请全国著名流行音乐歌手在开阔的运动场上进行公开演出,作为宣传,也作为对全校师生的奖励。每逢这样的日子,本校和外校的老师、学生以及社会上的人们都会前来观赏,运动场上人山人海。邀请来的电视台会进行现场直播。从这种普泛的文化氛围里,我们似能揣摩出韩国流行音乐比较发达的原因了。
当然,韩国的大学生并不只有喝酒、唱歌的事可做,他们平时学习是很用功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制定的奖惩制度也很严格。如我所在学部的老师们每堂课都要点名,不仅学期结束时要举行期末考试,学期中间还要举行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后,老师和助教一起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平时考勤、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综合起来算学生本学期的总成绩。大一和大二年级成绩好的学生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可以去中国、日本、美国留学,成绩差的便要推迟留学,如下学期的选拔考试再不过关,那他便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了。除学习较为用功外,大学生们也非常讲礼貌。不管认不认识,学生见到学校的老师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认真想来,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如你到餐馆吃饭,或是到小卖部买东西,老板娘或老板(老板大都是女的,这与韩国的女性多从事服务业有关)都会主动热情地向你问好。在你离开的时候,他们会把找零的钱恭恭敬敬地递到你的手上,同时与你热情地告别。记得初到韩国的时候,我双手提了两大捆书到办公室。由于教学办公楼坐落在半山腰,我不得不很吃力地沿着一层层的阶梯从山脚往上走。这时,一位从后面赶上来的我根本不认识的学生主动接下我右手的一捆书,快步帮我提到阶梯的最顶部放下,随后匆匆离去。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被助人为乐的美德所感动。在后来的日子里,从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琐事方面给我提供的帮助中,也深深地感到讲礼貌、助人为乐等行为并非学生们一时一地的冲动,而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2005年2月22日晚,即在我最终离开韩国的前一天晚上,多位朋友给我饯行的酒会在元太极中国饭店很隆重地举行,参加的有20余人。大家酒喝得很多,有说不完的话和敘不完的情。朋友们送给我的在韩国能够买到的最好的香奈儿男式香水,我至今还在用。那是一种纪念,看到香水,我便想起他们灿烂的笑容,并用以平复心中无限的思念。一周前的一个晚上,我教过的多位学生在他们给我操办的饯行酒会上送给我的毛衣,我至今还把它叠放在衣柜里。我想,我会永远在深冬来临的时候穿上它,让它温暖我沉在心底的温馨的记忆。
我真诚地感谢忠南大学的朴永钟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汉城女子大学的赵映显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又松大学的甘瑞瑗教授,威德大学的安熙贞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汉阳大学的李景远教授,东国大学的朴永焕教授、金良守教授和朴锡弘教授(曾任教于又松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林大根教授,湖南大学的李廷植教授和金洪仲教授,又松情报大学的具景谟教授和朴钟学教授,牧园大学的都重万教授,忠州大学的朴英绿教授,东亚大学的郭树兢教授,韩神大学的曹在松教授,清州大学的俞炳甲教授和尹顺教授,供职于出版界的郑善喜理事、郑相国理事,以及早在未赴韩国之前便已结识的韩国朋友金英镇博士、朴永焕博士。我在又松大学任教期间,他们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将如何度过3年的漫长时光。也因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在韩国的日子里充满了笑声、欢乐和酒。对此,我将永志不忘。
3.退休的日子散文 篇三
退休了,不再案牍劳形、风雨奔波;不再心负肩菏、分秒必争;不再风雨兼行,锱铢必较。悠哉游哉,一身轻松。但是那些已植根灵魂、融于血液的要素,比如信仰、理想、爱好,还有事业心等等,不会随退而休,因变而废。退休不退党,退休不褪色,退休亦不能退想。古人云:“身子坐轿发福,思想坐轿发霉。”退休时间如何过好后半生,生命的质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要什么?要健康,要快乐,要德高望重;要幸福,要修养,要老有所为,要心有所想。每当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时,常拙笔污纸,划出一章一阕;每当高兴之时,画山画心情,自我欣赏。
退休了,但不能脱离实际,要跟上发展,跟上时代,因而要坚持学习,养成习惯;且也因时间充裕,还可扩展浏览范围。读书、看报、阅刊,用电脑,上网冲浪,博览古今,遨游信息海野。能触摸时代的脉搏,了解世态万象。想保持年轻、健康、美丽,保持活力、宽厚、豁达,就要学习,从而使灵魂中那些基本要素与时俱进。
书读多了,无形中对修身养性,历世阅人,提升理性,充实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不无裨益。人言道,少年看天赋,中年看功夫,老年看修养。人的.一生需要三种装置,第一需要动力装置,修炼能力,这是年富力强,治国安邦的需要;第二需要制动装置,知足知止,这是新老交替,历史发展的需要;第三需要保养装置,致虚守静,这是健康长寿的需要。即可谓一片忠诚是快乐之源,满怀善良乃长寿之本。
4.打发日子的散文 篇四
难得休息在家,一个人的世界安静得像花开的声音.从来没有过的舒缓惬意安宁。我怀想,我静坐,我伏案,我遐思,一切都是这般的美妙。无论白天黑夜都是如此的安静。这样的日子,我内心充满了感激。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光的流逝。太安静了,想听听音乐,打开电脑,听<<飘雪>>那空灵、缥缈、安静的音乐就在这个时候浸入了我的心底。流淌在我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音符都似来自天籁,不染尘埃。神秘的空灵感让你的心沉静如水。流连不知归处。人是需要这样放松的。想想前段日子当忙完春节的一些紧张事后、忙碌与焦灼工作也占据我不少时间,工作时每天置身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哪里还有地方安置自己的心情。每天忙不完的琐碎繁杂,每一分钟都被填的满满的。一天的时间一晃就过去,来不及叹息,来不及整理心情,第二天又匆匆而来。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争朝夕。现在终于可以安静休息一天了,这淡淡如水的日子,我在爱人的怀里,静听你的呼吸,你的心跳,你的呢喃与低语。
5.逝去的日子散文 篇五
天上,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逐渐明亮。
地上,三个人,两个人,一个人,逐渐模糊。
今年冬天来的特别早,刚入冬不久,一场犹如精灵一般的大雪悄然无息地飘荡下来。
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心情。
此刻,往事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曾经,鲜活的人和事,如今,已被时间冲淡。
偶尔一回眸,窗外的雪依旧在飞舞,翠绿的雪松已裹了一件银装。
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吗?
现在,是否时间已磨灭了一切?
每个人望着这雪景,都是不可思议的感叹,而我早已欲哭无泪。
我心里很空,像一个孩子丢失了心爱的玩具。
梦想的开始,结束的旅程,我们总是一如既往的被命运捉弄。
回忆再美,终究只是曾经,留不住的是青春,挥之不去的是记忆。
6.逝去的日子散文 篇六
面容清晰,内心不改,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相伴走过。两年的时光为我们这条路刻下清晰的印记。哭过,笑过,当时光将一切都幻化为泡影,蓦然回首,那些逝去的日子如此甜蜜,如此值得我们珍藏。
遇见
开始的开始,我选择孙燕姿的《遇见》: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我相信缘分,相信我们10班每个人相遇是一种缘分。陌生的脸庞,作为文科生茫然的心态,这是我们第一次踏进10班这个集体时真实的写照。应该记得,应该记得当你走进10班时的感受,和第一个同桌聊自己从哪个班过来,聊自己的对于学问的看法,聊新班级里有几个帅哥或是美女;也或者会说站在讲台上给我们开第一个班会的班主任头有点光;也或者会说文科班就是文科班,男女比例会失调到1:4;更或者会傻傻地把这个新班级与老班级对比得出一些好或坏的结论,然后一脸疑惑,问自己在这个班级会处在什么位置。应该记得,应该记得当班主任宣布搬到新宿舍时你火奔到新宿舍占领一个上好床位时的高兴样子与大口大口地喘气;应该记得第一个在新宿舍夜晚在没有风扇情况下冒着大汗挂蚊帐的情形;应该记得,第一个在新宿舍夜晚因天气太热或是蚊子哄鸣再加上坏境变换以及第一晚同学间沉默而引起的失眠;应该记得,在分科后第二天早上去餐厅吃饭时因少了原来的死党而现在新死党还没出现时孤零零走在校园小路上的你;应该记得,分科后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解文科学习方法时你在下面偷偷立下壮志时的严肃神态;更应该记得突然间摆脱了该死的理化生时的轻松心情。应该记得,应该记得班委会第一次选举时你为那些勇敢者而鼓掌时后悔自己没能站在讲台上参加选举时的情形;应该记得新班级后面曾有一个人上课特别喜欢回答问题自己对他的或骂活赞;应该记得第一节体育课上有一个穿绿衫的男孩板着脸与体育委员争执的情形;应该记得······
开始的开始,是一种传说,我们一同为了达到心中的花开魔幻地相约来到这个有点像童话的世界,为后来的日子储存点点滴滴的回忆。
开始的开始,身边每一个人都是陌生的,是一种缘分拉近了地域平面。那个夏季,有点像小说的开头,童话的起首式。
7.植树的日子散文 篇七
正逢植树的日子,全县都在红红火火地进行植树活动。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也积极地参与到了这股洪流之中。
按照统一部署,我们单位被分到了县城长洼坪上的山梁上。说起长洼坪,早有耳闻,那是城关村乡民的先祖墓地,可以说满山皆是,各个旮旯里都有。即便对于胆壮的人来说,那也是很惶恐的地方。虽不是禁地,却也是十分神秘的。以忌讳而言,一般是不轻易涉足的。因此想,这样的风俗,且愈演愈烈,甚至有攀比之风盛行,虽然作为炎黄子孙有祭祖之传统美德,却白白占用了好多好多的良田,岂不可惜!甚至是痛惜!倘若行文明社会的葬俗,虽与传统相冲击,却可平增良田万顷,岂不更好。而自从曾有一次平坟运动之后,再也没有类似行动,虽明令禁止,但屡禁不止。是悲呼?是哀呼?然而,这里恰恰是植树之所。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对于鬼魂一说,当然不信,也就无所谓畏惧。早晨醒来,在洗漱完毕之后,穿着迷彩服,提着圆铁锹就来到了长洼坪脚下。由于外勤新闻工作的忙碌,单位仅有我和常永星老师两个人来到了这里。我们沿着土径向目的地盘绕过去。
一路行走在数百米的蜿蜒山道上,看到处处是坟墓,甚是令人心悸。那墓间的杏树,虽近阑珊之势,却也引人争望。尤其是墓边的垂柳,老态龙钟,枝叶茂盛,谁会想到那是当年的孝棍插在坟头,经数十年风雨而长成的呢?是孝行感天动地?还是柳树易长易成呢?谁能分辨个明白?而其侧畔,正有不少人在田垄间谋求耕种。或整田,或施肥,或铺薄塑沫,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可谓正是春归的写照。也只有这时,让人感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一排排的数百亩杨树间,或被风吹起而乱舞的,正是人们上坟时遗留下的冥币,总是有钟令人伤感的气氛。但最令人痛惜的是,这里曾有鹿厂、养猪厂等等,均已倒闭,留下了一片残存的砖石瓦砾在记忆,留下了一片萋萋丛草在记忆。曾经的荣光,曾经的喧闹,皆已成了死一样的寂静与寂寞,成了长吁短叹且经久不衰的惋息之声!
我们终于来到了植树之所。这里同样是一方坟茔,其间已用旋耕机旋了耕土。我们就在旋了的耕土里挖树坑。据说,按政策所定,已把这里的耕地收购。每亩出资五百元,持续五年,且所栽松柏将归耕田者所有。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乎?按当前市场计,一亩地所种作物,尽管有国家补贴,却仍是利薄。有时,甚至赔本。所以,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不踊跃。相比之下,这是上帝的赐福。况且,对于民俗而言,皆想在祖坟侧植起一片松柏,不仅伤财,却往往成活甚少。由国家出资而又苍松翠柏,这样的条件,是打着灯笼也很难寻找的。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族以及妻子家族的祖坟,不知栽了多少棵树苗,总是成活寥寥,不无感慨,此乃幸事,快哉,快哉。但遇见的牧民却甚是忧虑,倘若栽满了树苗,那到哪里去放牧呢?真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下午,山岗上的风很大,吹的让人心烦意乱。尤其东秦正逢多日感冒。但我俩仍然坚持劳动到离时。
翌日,除我和常老师外,欣喜的是加了企武和李敏。尤其是李敏,带来了活力。有丽人的地方,总是充满了欢乐。而这天,正是春雨刚下过的.时候,只是踩着泥土,不免沾光。天也未晴。休息时,我边喝着携来的茶水,边向四周观看。这正是第一天所未曾注意到的。但见县城笼罩在云雾之中。说是阴霾,一点也不为过。重叠的山峦也笼罩在仙气中。一个山涧里,隐着一个村庄。侧耳聆听,不知何处,传来燕喃、鹊鸣、雀噪,甚是分辨清晰。而其它的莺声,只在深处,却不知何鸟。偶而,一只长羽从高空中翩翩飞过,似落群的孤雁,却不哀啼。忽然,一股风吹来,除吹乱了丝发外,吹的满地萋丛摇动,不禁想起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诗句。我便低头嗅去,野草的芬芳正是春天的气息,沁入肺腑,充满了生机和无限的诱惑,此时比起城市的喧嚣,或许正是分外清香。仔细寻找,那黄蜂那彩蝶,竟然一个也不见。倒是偶而见到几只蚂蚁在奔忙。但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乱石丛中的一堆堆坟墓。有问,那四根柱子是干什么用的?答曰,按照乡俗那是象征着见方的四合院;那后土碑呢?答曰,那是象征着先祖的灵位。等等。还有就是山谷涧中的杨树,竞相争露丘头,绿意浓浓,轻轻摇动,好不诱人向往。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让烦琐的尘间得以安宁,让生活的奔忙得以清闲,岂不悦乎?
我独自走在野草丛中。尽管萋草还未茂绿,或有些绿意,但我想从中认识每一个品种,然而甚是无奈。也许,是我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太短之故吧。我还算是幸运的。从小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企武,挖树坑时却经不起劳累,直喊腰疼,以至于下山时,都慢慢腾腾,把原先约定好的嗜酒之事也抛之脑后。不禁使人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诗句。也不禁想到,农耕的锻炼,是人生中应该不可或缺的。倘若让城市的孩子们都经受过农耕的锻炼,当然我更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锻炼,那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生厌了吧。
8.花开的日子的散文 篇八
每一朵花开都是自己最美的日子。
小时候,满树梨花盛开的时节,无暇欣赏,只随意抓起一朵嗅一下花香,就跑开了,急盼结果的日子,天天坐在树下看着白花,希望满树的白花能结出一树的梨。
梨花又开了,那年的`梨花分外美丽,雪白的,碎碎的,小小的,一朵一朵挨挤在一起,那种淡雅和精致让人心生爱怜,不忍打扰。满目欣喜中,隐隐约约,我看见了你,我迟疑着,小心探寻着你,靠近你的无暇,嗅着你淡雅的清香,沉醉在你满目的柔情里……和着细雨,你的微笑温暖着我的心海,让一朵朵花绽放成了一片片洁白,我第一次害怕梨花会飘落,我害怕我一转身你会离我而去……
一阵春风吹过,片片花瓣如雨落下,记忆里的微笑就这样被淹没了,熟悉的身影也若隐若现随风离去,花还是谢了!
9.那些朴素的日子散文 篇九
这样的生活或许有人乐在其中,但是我却厌烦至极,但又像是陷入欲望的沼泽中无法脱身。今日闲来无事想写一篇小说,执笔间已经忘记了当初下笔如有神的感觉x脑海之中只剩下一片苍茫忙的空白,那些当初创造出来活灵活现的人物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我,恍惚间,我听到了一阵叹息,似乎是一个还没走远的女孩所发出。
霎时间,忽然想念起中小学那个时代,那个时候没有属于自己的手机,电脑一个星期也只能玩一两个小时。周末剩下的时间里除了一部分是用来写作业,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躺在床上看书,看完一本又一本,一天的时间在翻动书页的指尖上悄悄溜过。当然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发呆,看着雪白的天花板发呆,看着窗外澄澈的天空发呆,或者只是看着作业发呆……脑海里面常常浮现出各种奇思妙想,回过神来已经是仿佛经历完某个平行时空中的一生……
虽然很怀念,但毕竟时光已经不可能倒回回去那些时刻,能做到的便只有想办法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境况了。
尝试着让自己离那群沉迷游戏的舍友远一点,离那些让人离着迷的电子产品远一些,留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找个时间在和煦的午后阳光里倾听风儿拂过万物的声音,找个时间放下手中的手机去欣赏眼前五彩缤纷的多彩世界,再找个时间抛下所有一切,只顾静静看书和发呆。
虽然现代人实在难以离开这些电子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是也不意味着离开了就会怎样。
我很喜欢木子的《从前慢》这首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仿佛涤去了心底里烦躁的喧嚣,一起回到少年无忧的岁月。
10.有关雪花的日子散文 篇十
山城在雪花的亲吻下渐渐地苏醒了,一扫往日灰头土脸般的邋遢形象,精心地梳洗一番,着一身银装素裹挺立于山前,除却了岁月沉淀的风尘,一切清新如初。
“妈妈,快看,下雪了,下雪了!”一位穿得圆鼓鼓的小女孩蹦跳着欢呼起来。
身边一袭黑风衣的女子脸上也露着欣喜,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小女孩乳白色的针织帽,“丫丫,喜欢雪吗?”
“嗯,我很喜欢,很喜欢,我们课本上有小朋友堆雪人的故事,妈妈,我也要堆雪人。”
“好好好,等你下午放学回来了,地上的雪就有那么厚一层了,到时候爸爸妈妈陪你堆雪人,好不?”,黑衣女子眼里都含满了笑,一边走一边用手给女儿比划着怎么堆雪人……
这让我也想起了跟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的童年趣事,记得那会儿的冬天经常下雪,而且每次都会连着下好几天,地上的积雪会有一尺多厚。每当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这帮毛头小子就会分成几个派系,开始铺天盖地式的打雪仗。如果不小心就会让雪球“飞”入衣领,那个冰凉劲是如今孩子们喜爱的冰激凌所无法比拟的,一阵冰冷像过电似的从脖子传到脊背,再从脊背钻入心里,会一连打好几个冷颤方可罢休。
放学回家一定是不进家门的,而是与约好的几个“死党”一人一把铁锨,专心致志地在院子里开始我们的“艺术创作”,期间免不了发生意见不合的情形,处理的方法也只有一个——推倒重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几次后,肥胖的雪人才会站立起来,翘着它那红辣椒的鼻子,睁着那双黑煤球的眼睛,当然,还有那张红纸片的嘴巴,期待着大人们的赞扬……
雪花在风中尽情地飞舞着,继续着它们的旅程,在每一个角落,城市里,山村里。
“哎,今年这个冬天太干燥,这雪也下得太晚了……”,街边早起卖菜的老农对旁边卖水果的摊友絮叨着。
“谁说不是呢,昨天儿子咳嗽得厉害,我带着去医院想给住院治疗,结果病房都住满了,过道里都住的病人,没办法只能开了几天吊针。”
“也不知道是咋了,现在的疾病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这气候太反常,哎……”,老农皱着眉头说道,抬头看了几眼愈来愈大的雪花,深吸了一口气,“地里都干得不行了,今年的麦子苗不好,到现在连地皮都没盖住,这场雪要是能多下一两天就好了,麦子也就有救了……”
是啊,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自古庄稼人就依靠着庄稼过活,虽然现在的日子是比之前好多了,但是庄稼在农人们的心里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老农,他们将一生都献给了土地,庄稼就像是他们的孩子一样,无法割舍。
记得小时候,每逢冬天下雪后,无论多么天寒地冻,大人们都会将落在院子里的雪全部扫拢起来,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地将运到麦地里。然后,再将积攒一年的土肥一车一车拉到麦地,并用铁锨抛撒平整,给麦子铺盖一床温暖的被子,让它们安逸地过冬,攒好力气来年春天茁壮成长,一鼓作气赢得一个丰收年。
一般经过这样悉心呵护的麦子,都可以经受得住春旱的考验,就算真的遭遇春夏连旱这般严酷的磨炼,也一定不会颗粒无收,收回一家人一年的口粮还是没有多大的问题……
雪越下越大,雪粒也相互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变成硕大而美丽的雪花了,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鹅毛大雪”了吧。
街道两边光秃秃的银杏树杈上、深绿的冬青叶上、几朵还没有凋残的月季花瓣上等等,到处都落满了洁白的雪花。行人的头发上、衣领和肩膀上,也都落了厚厚一层,俨然成为一个个可爱的圣诞老人。
“亲爱的,你说雪花像不像一个个美丽的精灵呀?!”,一位身着白色长款羽绒服的姑娘问紧紧搀扶她的一个帅小伙子。
“宝贝说像就像”,小伙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深情地注视了一眼双颊飞红的爱人,又接着说:“如果雪花是精灵,那么宝贝就是天使,我的天使!”
“小样,你就知道哄我开心,天使有翅膀,我怎么没有呀?”姑娘撅起嘴故意刁难小伙子。
“谁说没有啊,我就是宝贝的翅膀,一辈子的翅膀!”,小伙子一脸认真地说道,好像生怕她不相信似的。
姑娘望了一眼眉毛上都落满雪花的小伙子,不由地搂紧了他的腰身……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我想,徐志摩先生《雪花的快乐》里所描写的雪花一定是自由而浪漫的,理所当然是美丽的,它们是圣洁的爱的化身,这也或许是为什么很多女孩都喜欢白色婚纱的缘故。
11.流水的日子散文 篇十一
“爹,我去上班了,你晌午别忘了把水缸接满。”
儿媳妇在院里吆喝一声,推上自行车出去了,院门“嘭”地一响,似乎连新鲜空气都隔绝了,小小的院落,陷入一片沉寂。
“知道了!”老杨头闷声闷气地在屋子里答应着,声音从门缝里挤出来,连儿媳妇的背影都追不上。
“都日上三竿了,还赖在炕上,这把老骨头,咋就成废品了呢!”老杨头在心里骂着自己,把烟屁股狠狠又吸两口,掐灭在烟灰缸里,不断地咳嗽着,飘飘缈缈的烟雾打着旋,慢慢散了,屋子里浑浊的空气,依然刺鼻,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其实,他天还没亮就醒了,年纪大了,老迷糊,又睡不踏实,一晚上翻来覆去的,这把老骨头睡在铺得绵软的土炕上,也硌得生疼。睡不着,就容易乱想,杂七杂八的,也理不清个头绪,想多了,脑仁子都疼。老伴儿在的时候,听到他咳嗽,总抱怨,让他把烟戒了,他汕笑着答应,依然我行我素,当着老伴儿的面,尽量少抽几根,烦耳朵上长茧子。现在老伴长睡不醒,去躲清闲了,撇下他一个人,还得熬这寡淡的日子,没人在耳边唠叨,这烟瘾也越来越大了。
老扬头慢吞吞地开始穿衣服,若在前些年,这个时候,他都上地干活回来了。七八亩地的庄稼,天天有干不完的活,家里还养着牛、羊,都是他喂着,夏天得空就背着大草筐出去,湖坡上长满肥嫩的青草,一会就割一大筐,一个夏天过去,两头大黄牛吃得肚滾蹄圆,产下的小牛犊三个月就能卖两三千,贴补着供两个孙子念书,也宽裕不少。冬天农闲了,杀一头肥猪,一家人能吃几个月,过年还杀只羊,天天早上喝鲜美的羊肉汤,那日子,在村里虽算不上富裕,也过得美滋滋的。
可这才几年功夫,咋就都变样了?让他这个种了一辈子庄稼,土里刨食的老农民,越来越不明白啥叫生活了。
起床下地,上一趟茅厕,回来胡乱洗把脸,到厨房里看看,儿媳妇做的鸡蛋糊糊已经冷透了,便放到炉子上再热热,泡两片馍,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吃。
儿媳妇还是不错的,过门二十多年了,安分守己的,也吃苦耐劳,家里家外的活都不在话下。老伴在时,偶尔婆媳也有拌嘴磕碰的时候,俩人都直脾气,争完了说开了,也不赌气使性子,依然和和睦睦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孩子老人的,也多亏贤慧的儿媳妇照应着。如今老伴不在了,儿媳妇三顿饭都按时给他做着,菜也炖得软烂,尽量做的合他口味,按说,老杨头这日子,也算过得滋润,可这两年,他的精神头明显颓废了,老苦着一张脸,郁郁寡欢的,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总说越活越没劲了。
吃完饭,老杨头把锅碗刷了,搅半盆鸡食,到后院喂鸡去。刚推开后院门,十几只鸡就一起围上来,伸着脖子抢食吃,绊得他挪不动步子。他拎一个木棍扒拉着鸡,把鸡食倒进食槽里,它们马上围成一团,你争我抢地啄食吃。
老杨头没有马上离开,走过去坐到了牛槽上,看鸡们吃食。这鸡吃食有啥好看的,可这空荡荡的后院里,除了鸡,还有啥活物呢。几年前,这可是他家的风水宝地,牛圈、羊圈、猪圈,哪个圈里不是热热闹闹,牛哞羊咩猪哼哼,他除了干庄稼地里的活,其他时间都用来伺候这些牲畜,它们带给他家的经济收入,年年也很可观,至少供孩子们上学不紧张了。
可如今,牛槽前空了,羊栏里空了,猪圈空了,农家院里没有了牲畜,连一点活气都没有了。唯一还能出个声的,也就这十几只鸡了。
老杨头起身,把墙上挂着的一根黑黝黝的牛缰绳抓到手里,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眼前,似乎还晃动着大黄牛的影子。若不是土地集体流转,没有草料来喂牲口,他哪里会舍得把牛羊卖了,那可是他养了二十多年的不说话的亲人啊!从一头农业社分来的小牛犊,两只母羊,一年一年地精心照管,牛羊不断地繁衍,后院里满满当当,不但犁地耕田方便,给他们家里也换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庄稼人种庄稼,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谁知道,一个土地流转的政策,就让他们成了种不成庄稼的闲人。现在的村子里,再也看不到曾和农民们相依为伴的家畜了,整个村子都显得沉沉,如同昏昏欲睡的老人。年轻人对土地没多少感情,乐意不种地每年发点补偿款,索性带着老婆孩子出外打工,多花点钱,让孩子也去城里的学校念书,苦点累点不怕,孩子学习好了,将来考大学找工作都轻松。可他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突然闲下来,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没了相依为命的土地,就跟丢了魂一样,一时半会还真适应不了这枯燥乏味的日子。
“唉!老喽,活一天算一天吧!”
老杨头重重地叹口气,出了后院,进屋看看表,都快十点了,索性把厨房里的水龙头和院子里的都拧开,拿个小板凳坐门前,等着水来。
按说,家里有水龙头,那用的肯定是自来水了。装自来水,原本就是图用水方便,可他们村里这自来水,不是直接从上面的大型自来水管道连接装的,是村民们集资修建的一个大水塔,用来解决本村人饮水问题的。
饮水问题?从几何时,这农村里,连吃水都成了问题呢?老杨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几十年过去,村里前前后后发生的好多变化,让他思前想后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还记得他是光腚小孩子的时候,村边就是一大片自然湖泊,他们的村子也以湖命名,叫湖沿村。那片湖宽窄不一,水少的时候,是一条窄窄的小溪,清凌凌地像一根玉带,环绕着村子静静地流。村里几百亩地,有湖水灌溉着,庄稼长得也喜人,年年丰收,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他们村里的人靠湖水滋养着,多种点土豆白菜萝卜,也能勉强填饱肚子。
雨季来的时候,湖水暴涨,淹没了低处的湖滩,白茫茫一片,汹涌的湖水中携裹着上游冲下来的树枝柴草。怕湖水被堵淹了湖边的庄稼,村里专门轮流派壮劳力去疏通水道。男人们拿着长把的钉耙、铁衩,把水里的木棍柴草捞到湖岸边,连续几天,湖坡上就堆满了黑压压的柴草堆。
湖水退去,湖岸边的柴草也晒干了,不上地的老人孩子拉着车子背着筐,到湖边把柴草一趟趟运回来,便是上好的燃料。那些年代,不但吃粮紧张,燃料也紧张,做饭灶膛里烧的都是麦草,捡回去的树枝棍棒,还舍不得烧,码到墙根里,专门烧大灶蒸馍馍。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这清凌凌的湖泊,给村里人的生活都带来很多方便。
春夏时节,女人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湖边。乘吃完饭休息的间隙,提上柳筐赶紧跑到湖坡上,在茂密的草丛里挖野菜,一会就挖满满一筐,做饭的时候开水烫一烫,撒点盐淋几滴醋,便是美味的下饭菜。湖边长得最多的,是一种大叶的辣辣菜,长尺把长,夏天铲回来,烫烫做成浆水菜,特爽口。
天气晴好农活少的时候,大姑娘小媳妇抱着大盆的衣服,到湖边去洗,洗完了晾在岸边的红柳上,花花绿绿的,像一面面彩色的旗帜,村里的男人们远远看着,也忍不住扬起嘴角。湖里更是孩子们的水上乐园,烈日炎炎的夏日,大人们中午都热得不敢出门,一群群半大小子结伴冲到湖里,扑腾扑腾地练狗刨。湖里的水不深,但足够生在北方农村的旱鸭子们过瘾了。到了冬天,这片美丽的湖泊成了天然的溜冰场,是孩子们溜冰玩耍的好去处。
一年一年,他们长大,成家,养儿育女,和祖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在这片土地上,一辈子的光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细细想想,每一个年龄段经历过的那些事,都还历历在目。可有些变化,却让他们感到惋惜而又无可奈何,就像那湖泊的消失。
大概在二十多年前,湖里的水开始一年年减少,慢慢的,就瘦成了一根细线,断断续续流着,再也不能浇灌村里的庄稼。庄稼人不懂科学道理,据有文化的乡政府的`人说,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上游的泉眼堵死,没有了自然水源,湖泊自然干涸了。
没过多长时间,湖水彻底干了,只留下一大片荒地,长满了野草。没有湖水,庄稼还得种,于是村子里连续打了好几眼深井,抽水泵日夜不停地轰鸣着,村里的庄稼一样长得蓬蓬勃勃,年年都是大丰收。庄稼人心眼实在,没那么多盼头,能风调雨顺踏踏实实过日子,一家人和和美美,也知足了。
八十年代末,村里开始有人家打小压井,长长的压杆上下不停地压,清凌凌的井水流出来,甜滋滋的,做饭都香。一家开头,家家仿效,没过多久,村里每家每户都打了压井,再也不用去很远的井上去挑水了。多少辈子压在农村人肩膀上的挑水担子,也彻底撂下了。
日子过得飞快,儿女们长大,嫁的嫁,娶的娶,如今孙子们都上大学了,按说,他也该安安稳稳地度过这残年了,可有些事,该经历的还得经历,虽然每一次都迷迷糊糊,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早在前几年,村子里用来浇庄稼的水井,出水量就慢慢减少,普通的水泵不管用了,再也抽不出水来,只能换更高级的潜水泵,。村民们按人口摊份子出钱,买几台泵倒也不成问题,民以食为天,庄稼人,种地吃饭才是大事。
过了一阵,新的麻烦又来了。村里人家的小压井,渐渐地都压不出水了,个人家里吃水,又面临大难题。好不容易不用肩膀挑水过活了,这下,用村民们的话说,又回到了解放前。于是,家家户户又开始买废油桶,清洗干净,做成水桶天天到井上的水池里拉水,遇上雨雪天,也很不方便。老杨头有一次大雪地里去拉水,摔了一跤,跌伤了胯骨,足足在炕上躺了几个月,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发怵。
后来村里召开了村民会议,研究解决吃水的问题,大家一致同意在村里修建一个水塔,安装上自来水管道,咱庄稼人也像城里人那样,扭开水龙头就有水吃,多方便。那时很多村子也都修了水塔铺上了自来水管道,所以村民们也没意见,虽然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短短一个多月,自来水就拉到了各家各户,也真像大家希望的那样,水龙头一扭,水就接满了缸,花钱买方便,也是道理。
自来水用了两年,各种矛盾也是层出不穷。农家院里,家家都喜欢种菜,有了自来水,浇菜更方便,每家都把水管子直接接到水龙头上,只要水塔里上水,菜地里就一直湿漉漉的,倒是苦了村长,一天往塔里上两次水都不够用。而且,抽水也得掏电费水费,一个季度下来算账,也是个惊人的数字。村长黑了包公脸,勒令村民们把院子里的蔬菜都铲了,女人们自然不愿意,死乞白咧地不答应,还跳着脚骂:“咱农民过日子,就靠种庄稼种菜,不让种菜吃啥?”村长是个倔脾气,说人人都不自觉,白花花的水就那样天天渗进地里浪费了,过两年,大水井也干了,别说吃水了,喝尿都没有,忘了咱村里的那么大一片湖,不也没了。
老杨头记得,老伴那年还精神着呢,院子里的菜蔬,可是她的命根子。老伴儿一向喜欢花花草草,院里除了种上各种蔬菜,还种上石竹花,小雏菊,东墙上搭起牵牛花花架,开满了粉嘟嘟的小喇叭,又好看又能遮阴凉。西边的院墙上,爬满了南瓜藤,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南瓜吊在架上,看着也满心欢喜。可村长下了死命令,谁家的院里都不让种菜,舍不得也没办法,得铲啊。村长也说了,种菜也不一定非得在院里,房前屋后的果园里种,轮到浇水的时候渠里的水浇,不一样吃菜。再说了,前些年没拉自来水,家家院里都不种菜,也没听谁家吃不上菜的。
村长的话都在理,农民们虽然对节约用水的道理不太明白,对他们那片消失了的湖泊也还念念不忘。这些年村里的水井也是越打越深,出的水却越来越少,原来一年种两茬的庄稼,后来只让种一茬了,秋庄稼一律不让种,浇地也限时限量,按时间收费,那钱也格外咬手。庄稼人终于明白,维系着他们生活的,不是别的,是这宝贵的水源。对没有河流,也没有了天然湖泊的他们这样的村子,那看不见地下水,也弥足珍贵。
不管老伴多么心疼,院里的蔬菜还是都铲了。村长有村长的办法,水塔停了几天不上水,村里人家水缸见底,饭也没法做了,只能妥协。村长挨家挨户检查过,院里都光秃秃的了,才去上水,而且隔两天才上一次,村民们便在塔里有水的时候把水缸接满,时间长了,也养成了等水的习惯。
其实,真正让老杨头闹心的还不是那消失的湖泊,卖掉的牛羊,他最在意的,是被流转征用了的土地。也还是因为缺水,种庄稼没有了效益,好多村里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对种地也没了兴趣。乡政府出台新政策,号召村民们种大棚蔬菜,先是一些有人手的人家零零星星地建,这几年形成了规模。镇上选中他们村子为重点,把村里的地集体流转,全部建成了大型的日光温棚,承包出去,村民们每年按地发给补偿款,而他们,也成了没地种的农民。
村里只要还能干动活的爷们,都出门打工了,女人们闲不住,便也到高温棚里去干活,一天多少挣几十块钱,也能贴补家用。只剩下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天天靠着墙根,晒着太阳,数着指头过日子,每每想起那绿油油的庄稼地,心里总不是滋味,眼里也忍不住落下几滴泪来。
【乡村的日子散文】推荐阅读:
端午的日子抒情散文08-21
风花雪月的日子里散文06-30
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日子散文08-09
有风的日子,昵语如画散文09-15
心情散文《日子很难,我很好》10-31
圣洁的乡村散文诗11-04
乡村夏夜之美散文10-26
动手的日子美文10-30
没有父亲的日子作文09-15
那段烦心的日子征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