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2024-06-27

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精选8篇)

1.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篇一

和谐企业文化与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和谐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以文化的力量融合劳动关系,实现劳资双赢,是树立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新途径。因此,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会责无旁贷。

一、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工会的各项社会职能,都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以教育职能为例,无论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还是文化技术教育,本质上都是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教育职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当前,在职工中广泛倡导爱国、敬业、节约、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并把诚信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重点,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这既是对以往工会履行教育职能的直接继承,也是对新形势下对工会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再比如工会的参与职能,从过去的“三老四严”、“两参一改三结合”、职代会,到现在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集体合同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的 制度性沿革。再比如建设职能,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练兵、劳模评选等工作,也都是企业文化的题中之义。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动力促进工会重点工作,是对工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重要体现

从劳动关系演进史看,企业管理的人文化趋向,也是部分地吸收了工会价值观的结果。企业在合法赚取利润的同时,对职工的需求考虑更多、更全面、更人性化一点,目的就是提高工人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的实现程度以及合理配置程度,而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待遇,是其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不反对企业追求效益,而是要在企业价值观与工会价值观的契合点上、在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总体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等各个维度寻求平衡,这是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点,也是工会维权必须坚持的原则。尽管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推动这一建设,有助于实现工会的主张———维权。因此,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寻求职工与企业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双方的具体利益交错在企业里,其文化价值也交错在企业里,于是才有可能形成共同的信念,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企业文化。

三、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工会以文化资源为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都有可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其中,文化不仅仅具有反作用力,同时也能发挥“第一推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融合各种矛盾,包括劳资矛盾。先进的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时代价值观,也是劳资关系的平衡器,是企业发展的助跑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当前,这个推动力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实现劳资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和为贵”,既崇尚法律,也崇尚和谐文化。现实生活中,一些劳动纠纷的圆满解决,是工会干部和法律工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调和双方,最后让双方当事人都达到满意的结果。所以,工会处理劳资矛盾,既要坚持依法维权,也要用和谐文化弥合利益冲突,这也需要工会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浅议工会在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一、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工会在建设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妥善的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工会在企业中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通过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来提高全员素质,培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感情,增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信任,不断改善企业人际关系,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职工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把握好工会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切入点

一是把握好民主管理是和谐企业的基本标志,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的切入点,强化企务公开,促进职代会建设。

二是抓住企业文化这个企业灵魂,发动职工、贴近职工、凝聚职工,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三、处理好现阶段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突出问题

比如企业当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职工政治权利的落实、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渠道与方式、就业安置、职工之家建设等一些职工关心的焦点的问题进行完善解决,让职工先居安而后乐业,既给职工一个快乐的工作空间,又给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

四、把握好工会在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完善全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的颁布,给企业工会工作又带来了春天,工会要结合企业特点建设特色工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做有为工会、在职工群众中做满意工会、在企业对外窗口上做品牌工会,发挥工会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工会代表和维护好广大职工利益的同时,也要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在不断以建设和谐工会组织为契机的同时,更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企业的和谐。

企业工会要立足于办实事

首先,要转变工作作风。企业工会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然而,在有的企业里,工会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思进取,漠视职工,形式主义,4 官僚主义,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等等。这些工会领导干部必须转变作风,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工会工作才能营造出和谐企业的氛围。

其次,要常“送温暖”。要把过春节“送温暖”活动变成“常流水”。工会各级组织要了解贫困职工的家庭生活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人人参与的保障制度,为困难职工编织可靠的安全网。尤其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特困职工档案,对有重大疾病和特殊困难的职工,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要钻到“矛盾窝儿”里化解矛盾。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用工制度的市场化,使企业出现了多种矛盾。比如因劳动权益受损引发的矛盾,或因职工经济权益受损而引发的矛盾。包括以延长工作时间、降低计件工资标准掩盖职工低收入现实,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职工工资连续多年得不到提升的现象还有发生。再比如因职工民主权益受损而引发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给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和谐因素。为此,企业工会工作,必须钻到这些“矛盾窝儿”里解决矛盾,做些实事。

总之,企业工会工作要做、可做的具体事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只要是职工群众最需要的、能给职工群众排忧解困的、能让职工群众得到实惠的,去做了,做好了,才是真正实在的工作,才是最大的和谐。

2.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篇二

一、和谐文化与家庭档案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 强调从坚持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强调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 进而形成缓解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 强调对创新精神的激活。实施和谐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建构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 迅速提升国民的文化水平, 寻求民族形象正面价值建构的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 要在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灿烂文化有机统一和充分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努力使这种灿烂文化经久不衰, 使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形成合力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组织, 它所形成的档案文化, 从家庭、宗族这一侧面反映着社会变革的过程, 是家庭成员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缩影, 也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的总和, 并通过家庭档案的形式来体现。首先, 家庭档案文化是社会历史的见证。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变革的进程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 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化及和谐社会起到很好的借鉴与促进作用。其次, 建设先进的家庭档案文化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在当今竞争社会, 家庭是人们缓解压力的宁静港湾, 建立先进的家庭档案文化, 有助于家庭成员焕发精神, 建设美好的家园。再次, 家庭档案文化所记载、反映的人与事, 贴近社会、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更富有人情味、真实感和现实感。如许许多多的家庭, 他们的父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创业, 利用家庭档案文化, 以父辈的创业历程教育、引导家庭成员, 有利于家庭成员传承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二、以和谐文化观引领家庭档案文化建设

1. 以家庭档案文化为反腐倡廉、社会稳定服务。

家庭是反腐倡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阵地, 弘扬和培育先进的家庭档案文化不仅是当前反腐倡廉一项重要的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在家庭中的延伸、拓展。就领导干部的家庭而言, 必须重视和加强领导干部家庭的先进档案文化建设。首先, 要组织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以“廉洁为本, 操守为重”家庭档案文化建设活动。其次, 建立学习型的领导干部家庭。通过学习, 克服人性中的贪欲, 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营养和人性的真、善、美, 提高识别假、恶、丑和权衡利弊得失的能力, 增强领导干部家庭成员的控制力、免疫力, 从思想上构筑起反腐倡廉的“文化屏障”。再次, 共同打造先进的家庭档案文化。一方面, 家庭成员应配合社会有关部门共同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评价体系, 为家庭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撑, 形成普遍认同褒扬廉洁、贬斥腐败的社会共识, 共同打造“见贤思廉、倡廉促廉”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各级纪律检查机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办公室、妇女联合会等部门也可配合家庭档案文化建设, 深入持久地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树立好家风, 争当贤内助”的系列活动, 以强化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2. 以家庭档案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当前, 面对农村现状, 必须充分利用家庭档案文化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 帮助农民建设家庭档案文化是值得推广的好经验。如山东省蔬菜种植能手姜跃北, 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记录家庭大棚档案, 从天气变化到土壤的酸碱度, 从选种、育苗到管理, 每个环节都记录在案, 并经常到大棚对比, 及时总结经验,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形成几十万字的家庭蔬菜种植档案, 由于其种菜出名, 方圆几十里地的农民纷纷登门取经。他利用丰富的家庭档案文化知识外出为农民作辅导报告60多场, 带徒弟200多人, 带动了许多农民致富, 受到农民兄弟的赞扬。由此可见, 利用家庭档案文化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有利于丰富发展农村文化内涵。

3. 以家庭档案文化为和谐文化建设服务。

以家庭档案事实为依据, 凭借多样化的文化宣传载体,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档案文化服务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和必须坚持的方向。文化发展的历史也证明, 只有坚持这一正确方向, 以家庭档案为原型, 所创作出的文化作品就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就能取得好的社会效益。

4. 为家庭档案文化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文化和谐与新建高校文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多样文化 文化和谐 新建高校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刘德群(1956- ),盐城师范学院审计处,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51-02

合并重组新建的高等学校,一般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学校合并重组而成。它们有同时合并重组的,有陆续合并重组的。这样其文化在认同、整合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合并重组新建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同类、同层次学校的合并重组,同类、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重组,不同类、同层次的学校合并重组,不同类、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合并重组。这在其合并重组后的文化构成上,就会出现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成分构成,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成分构成,及有同有异的文化成分构成的多样文化重组等现象。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成分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一所合并重组新建的高等学校之中,也可能其中的两个部分同时并存于同一所新建学校之中。

一、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合并重组后新建的高等学校中,其原各学校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相异的文化、有同有异的文化。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可能会同时并存于一个新建的学校之中,也可能是其中的两种存在于同一所学校之中。这就使得合并重组后新建的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显得十分复杂,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态势和差异性。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必然会在新建高等学校的各个文化层面显现出来,必然会在多样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文化的矛盾、碰撞和冲突。而这个矛盾、碰撞和冲突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经过碰撞、冲突失衡后,融合了合并前原各学校优秀文化的部分,经过整合与重建,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新建高等学校个性特点的文化理念、文化风格、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并以此支持新建高等学校的发展;另一种就是因碰撞、冲突导致原有文化的平衡被打破,而原有文化没有得到有效融合,阻碍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导致文化认同整合与共同文化意识难以有效的形成,从而阻碍和制约着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

我们应该看到,合并重组前各学校都是以一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存在着的,而且合并重组所建立的新的高等学校建校初期的文化中就会同时并存着具有不同文化主体形式的多样文化。而这“多样性的文化主体都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系、文化认同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这自然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样态、文化种类、文化模式。”① 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风格及个性,有自己的文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具有自身特点的同类文化意识。每个学校及其个体成员都有着自身价值意识的独特性的内在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依靠它来指导自己文化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并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合并重组后新建的高等学校中,合并前原各学校多年积淀的深层次文化意识是不可能随着合并而消失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由于合并前的不同学校文化同时并存于一个新的学校文化环境之中,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及带有不平衡性的多重文化意识的存在,使得合并前原各学校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文化间出现了冲突与融合,同时文化的同质化诉求与文化的异质化诉求也将是并存的。

由于合并前原各学校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差异,势必在文化整合中产生一定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碰撞,因而这种文化矛盾和碰撞又与文化整合相融,又同时并存于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之中。但如果通过这种冲突与碰撞不能产生新的文化意识、新的文化认同,这将使得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的边缘化更加严重,从而导致整个人才培养和学校人才资源非优化现象的出现。人们新的观念认同上的排斥和分解,从而对新建高等学校新的文化理念的产生、发展以及人们在新的文化理念上的认同而整合成新的共同文化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影响。

而且,在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认同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建高等学校中各原学校成员间关系协调和文化适应的问题。所谓文化适应,是指:“不同文化间的接触、认同、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② 我们知道,当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这个“文化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一方面失去了一些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又获得一些文化特质。在双方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生变化。”③ 而且“文化适应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一些旧的文化特质或采取一些新的文化特质,而是一个新的综合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的过程。”④ 因此,人们在新文化和原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适应、认同新文化,改变自我文化价值意识,凝聚、内化、相融、整合新的文化价值意识,使自我的文化价值意识得以升华。这种文化环境的变化相应带来人的变化,在新建高等学校中是比较突出的。因此,文化适应在新建高等学校的过程中,是每个学校及个体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要求每个成员首先必须承认、肯定和认同新文化的存在,抛弃不适应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目标的原有文化观念,从而改变自我文化价值意识,以凝聚、内化、融合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目标中,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实行整体的融合,以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二、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同一性和一致性

一般而言,高等学校的合并重组都是在同一个城市或区域,都有着共同的城市或区域文化背景。尽管我们承认,每个学校以及个体成员都有着价值意识独特性的内在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依靠它来指导自己文化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不管其文化是多么丰富多样和与众不同,但这些学校都具有相同的城市文化背景和区域文化的同一性。它们有着符合于这一区域文化的共同文化背景和相同的区域文化结构,因而他们就有了多校合并的文化整合重建的文化基础。每个学校及成员相对而言,毕竟有着共同的区域文化背景及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也使其价值思维与其他合并高等学校有着共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统一性和一致性,这是新建高等学校形成新文化的共同文化背景与基础。

由于合并重组新建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多种文化类型存在于同一所学校之中,这就使得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显现出了它的文化多样性的整合基础。我们看到,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给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多新文化构建的基础,同时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又给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和艰巨性。在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构成部分易形成新文化建设过程的一致性部分,而不同或有同有异的文化构成部分,在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和谐,这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好文化的一致与和谐的相互关系。文化复杂性、多样性的存在,促使了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和谐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两种形式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整合与融合要达到一致或和谐,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期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假如两种文化的程度以及一切的需要条件(如文化的发展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的思维模式、文化的行为规范等)偶然完全相同,那么这个过渡期也许就会很短,他们一经接触就能趋于一致;假如这种文化有同有异,那么接触后必然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才能一致与和谐;假如他们完全各异,那么要达到和谐也许需要更长时间。但不管怎样,这都不过是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变换过程。在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发展总目标的指导下,它的目的、结果和趋势总是趋向于文化和谐。这是因为,合并重组前原各学校的文化,不管其差异有多大,它们毕竟都已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文化圈范围之中,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新文化体系之中。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必然驱使其向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发展。

在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存在异同的各原学校文化间的碰撞和接触,必然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需求和新的文化发展趋向。它们成为互为支持发展新文化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我们应有的文化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个理念,经过人们的努力,建立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共同评价意识感,从而推进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整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个性的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理念、文化风格和文化价值。这也许是我们能够生存的文化核心基础之所在。同时,通过显性层面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学校的教学科研带头人、管理层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学校合并后的发展状况,推动隐性层面的文化观念的变化,才能逐步形成共同文化信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三、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的趋向——文化的和谐

在合并重组新建高等学校过程中,合并前原各学校文化中优秀的或能够适应新学校文化发展需要的部分,在新建高等学校文化中被保留和续存,使得原文化成为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其新文化积淀的基础才能得以形成,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由于新建高等学校前的原各学校及学校成员的文化活动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不断契合,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原文化与新的文化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这就使得在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将自己原有文化以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的目标为标准,为改造原文化的参照系,才能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实行有效的整合,达到对原文化的创新改造和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的重建,从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在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新建高等学校中所合并而来的原各学校间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的存在,是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的必然。但这种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我们认为它的指向应该是趋向于文化的和谐。而这个文化和谐的特点,就是一个统一文化体系下的多样文化的并存与发展。这应该成为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性目标。为达到一个统一文化体系的多样文化的和谐、创新和发展,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从而使文化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得以统一,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实际上整合是双向的、互动的,是双方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过程。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整合是原学校间的协调、互融、整合,形成更具有特点和优势的新文化,从而达到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重建。他们在合并重组新建的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整合相融结果会趋于一致和谐。

新建高等学校及群体的文化整合与融入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片面的、不全面的、有选择的融入开始,经过一个文化的时间过程,达到一个全面的融入。这个过程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目标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前瞻性。所以,高等学校文化的整合与重建,应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政策的调整,措施的变更,促进和加快人们向新建高等学校应有的文化意识、文化思维、文化内容的转变。但在这个转变中应有一个核心的文化理念,并围绕这个核心文化理念开展我们的工作。当以新学校文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一个比较和谐、稳定的文化关系。而这个“共同体”的形成,将有效地凝聚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推动新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构建了各类人员的自我发展平台。人们在这个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发展,最终达到新建学校文化和谐的形成,为学校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由于新建高等学校中各学校文化信息、文化制度、物质文化等的交流,促使了文化的融合,并逐渐走向文化的趋同。

通过以上论述,使全体师生形成对新学校有意向的文化心态,对新学校所设定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以及在这些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中达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我们知道,和谐的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具有差别的个性文化之间,在新的学校文化环境中,其各类群体及个体之间保持一个文化的平衡,并在这种平衡中寻求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要有一个全新的理念为指导,要融合、消除原有的文化理念,达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新融合。随着师生员工新的文化意识逐渐发展和增强,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形成人们新的追求目标。这种目标追求的出现,将是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实现之时、发展之时,标志着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的发育与成熟。

[注释]

①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

4.大众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存 篇四

大众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存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全球一体化中文化发展趋势是最具争议性的课题,文明趋同论和文明冲突论等各种学说、观点粉墨登场.然而,从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客观环境来看,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中人类各文明间将互相包容和谐共存.

作 者:段海霞 Duan Hai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9(2)分类号:G04关键词:大众文化 多样性文化 和谐共存

5.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篇五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关注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然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隐性力量,当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能大力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对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当文化落后于生产力或是满足不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时,它会限制一个社会的长远进步。

自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德、佛教等文化形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指导方针的影响下,新兴文化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新兴文化是指凭借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持而衍生出来的,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关的文化,主要包括新媒体、影视、动漫和网络等文化。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 “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继续”。怀特的话表明:文化的发展是内在的生长过程。是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不断交替发展的过程。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之间有一条割不断的潜在纽带。传统文化是新兴文化的起点与基础。没有一种文化能凭空地产生出来,新兴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与超越。传统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起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为发展提供前提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被超越,由此而获得新的发展和延伸。传统又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能把传统文化看作是一潭死水,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看到它同时关系着民族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因此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兴文化,它们都与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密不可分。

一 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冲突与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道路来说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充分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又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但是传统文化并非尽善尽美,其中还蕴含着不少消极的、局限性的成分与现代化相冲突。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义化的资源来充实和拓展中国道路,在我们看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对其做出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是建立在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基点之上的。对传统价值的肯定不能走向另一种极端,即对传统采取一种不加批判地肯定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保存着大量的有助于中国现代化成功的合理内核,但它又带有地域性、时代性的印记,这些东西一旦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代。则会逐渐丧失其意义,成为过时、陈旧的东西,甚至作为消极和保守落后的力量与新经济、新政治和新文化相抵触,妨碍社会的发展.成为民族进步的沉重负担。比如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根深蒂同的血缘宗法思想、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等都与现代化相冲突.也与我们当今构建公平正义民主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对此,我们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从整体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蕴含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有脱离现实的虚幻;既有反映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思想,又有逆历史潮流的反动理念。针对传统文化的二重性,我们必须对其认真鉴别、审慎选择,“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两。”对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当肯定的东西。哪些是应当否定的东两。我们不能从主观随意性出发,而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 新兴文化与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冲突与和谐

新兴文化作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新兴文化是一种高时效性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集群性、共享性、多元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新兴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教育模式、安全、法制等方面影响重大;作为新生的文化模式,在发展中还需要在技术、制度以及法律等发面加以引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其中新兴文化发展快、高时效等特点符合新时代人类的追求目标,在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只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的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储存和传输服务、移动文化信息服务、网上文化交易、数字互动体验服务、远程数字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这充分说明了高科技创新新兴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反映,表达了培育新兴文化的初步思想。同时新兴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病,比如网络问题,运用不当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6.谈企业文化与和谐烟草的关系 篇六

构建和谐烟草,是当前烟草行业稳步发展的基础,这需要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去挖掘激励企业前进的动力。可以说,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烟草的载体,同时,构建和谐烟草又为企业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企业文化与和谐烟草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企业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隐在企业的潜意识中,企业所采取的攻略、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做事的方式和理念背后都自觉不自觉会释放出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国家局提出把“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作为烟草行业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就充分明确了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旨,《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努力做到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企业的管理基础仍然需要加强数据和规章制度等“刚性”管理措施,这就使企业文化这一“柔性”管理措施的效力很难被人们所认知,以至许多企业只习惯于以完成各项硬性指标来衡量工作的成效,从而未能调动起全体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刚代柔”的困惑点。解决这个困惑点,当然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而应该发展一种“刚柔结合”的管理风格,一般说来,硬管理措施收效快,但未必能持久,软措施见效较慢,但却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因此,要达到“刚柔结合”就必须树立从长远利益着眼的战略观点,克服“顾眼前,不顾将来”的急功 1近利心理,大胆地创造出具有烟草行业特殊个性的企业文化。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政治性、阶级性和是非性的,而企业文化是有文化性、共享性和适应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文化性和适应性较强,目的在于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理想追求、经营战略、思维方式、职业行为规范、文化氛围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员工可以共享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互为动力的关系,通过创建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得到了推动和加强。

1、把开展员工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优势来对待,就是不再把这种活动仅仅看成是文化娱乐和调节氛围的权宜之计,而是把它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之一,在内涵上使之升华,变成灌输企业价值观念、体现企业精神、宣传企业理想追求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企业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企业精神也就随之形成,并由此产生潜移默化的培育人和凝聚人的持久力量。

2、努力把企业文化建设树为凝聚员工心智的感召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过程、一种精神动力,转变员工的思想,把企业的意识性文明对象化,企业文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它能够促使企业基于文化层面上的观察、思考,人性化地为员工搭建出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 2 值的理想平台,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主体意识、远景目标、经营思想、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企业在打造品牌、树立社会形象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从而赢得员工之心,使员工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将自己的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企业,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3、大力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现代企业文化的内质和外延是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内质反映着企业的个性特色及思想,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支撑;外延反映着企业的整体素质,是以企业所打造的品牌为核心。因此,企业应站在文化的层面上认真观察、思考,在精心培育和创造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企业品牌,使企业的性质、宗旨、经营战略、服务特色和员工的精神风貌为社会所认同。

总之,企业文化表现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之中,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企业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递进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在不断创新中提升,企业文化才能更上一层楼

二、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作用的最直接对象是人,只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有前途可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凝聚员工的心智,第一要为其提供与之贡献率相适应的报酬;第二要满 3 足与其贡献率相适应的成就感;第三要为其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愉悦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企业决策层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通过不断地调整内部、协调外部的各种关系,改进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竞争奖惩机制,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有些领导者习惯于“我说你听,我布臵你照办”的居高临下式、家长式的工作方法,与员工只有在分配工作时有往来,平时则不关心、不询问。他们与员工的交往方式单

一、单调,致使员工对企业感到只是像“二月春风似剪刀”般的寒意,因而对企业感情淡漠,激发不出热情。要使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熏陶中对企业产生感情,把企业当作自己家庭的延伸,满腔热忱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要在企业制度上、文化建设上充分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的“以人为本”实质内容,以蓬勃向上的氛围来感染员工,以率先垂范的科学管理来信服员工,以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来鼓舞员工,以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来稳定员工,以公平公正的机制来激励员工,让员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吸引力,把个人需要与企业奋斗目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和构建和谐烟草的进程中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随着烟草行业形势的发展,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高、能力和作为要求高的“三高”要素迫使烟草人要清醒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只有顺应时代前进的洪流,才不至于被淘汰。烟草行业应培育、弘扬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首先,笔者倡导“员工第一”的管理理念,因为只 4 有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受到尊重和鼓舞,他们才能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为动力,全身心、主动的、积极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去。所以说,“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应正确的引导员工的思想,使之明确企业的发展思路、企业目标和企业精神,以此来理顺员工的思路,建立促人认真负责、勤奋工作的管理机制,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多角度去想办法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更多的员工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努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次,笔者认为领导班子的核心扩散力是企业的灵魂。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把握着企业发展的命脉,领导的影响力、号召力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企业文化的构筑过程离不开领导者的设计、决策、组织和员工的参与,是领导者和员工共同遵守的做人、做事准则。笔者认为应该把当前开展的“两个维护”和“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贯穿于企业文化和构建和谐烟草的进程中。

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凝聚灵魂、约束行为、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念、战略规划、企业精神和思维方式。实践中,我们运作的每一项工作流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否 5 流于形式不得要领,这其中每一个过程都要用效果来诠释。近年来,我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各项工作流程的再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三、企业文化建设应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当前构建和谐烟草必须追求既平和稳定又顺畅发展的良好卓越风气;必须追求既有笃实的物质文化,又有丰厚的精神文化;必须追求既有精当的制度文化,又有出色的行为文化;必须全力营造一种“责任、宽容、进取”的精神理念和强烈的精神氛围,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树立好、维护好烟草行业的良好形象。

一是要人性化管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是有需要的,需要产生动机,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者应在构建和谐的基础上来激励员工实现追求的目标,注重同员工的沟通与联系,努力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精神家园”。

二是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在具有竞争性环境中,员工会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就是对现代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内涵的提升。针对当前烟草行业改革与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用和谐、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其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挑战,促使南烟沿着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的新途径。

三是人际关系深度沟通,能够促进构建和谐烟草的驱动力。深度沟通,首先应在诚信层面上展开,推进无障碍沟通,在获得满意效果的基础上,将沟通的层次提升到情感界面。在企业文化的背景里,倡导具有更大穿透力和亲和力的情感沟通,经过这两个层次的铺垫,为精神层面的深度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神沟通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为依托,效果最好,层次最高,是现代企业的主流沟通理念。

四是员工参与管理。这是活跃企业员工思想和促进企业文化提升的最好舞台。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参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企业文化中主人翁精神的重要体现,员工参与管理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并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为构建和谐烟草注入活力。

在现阶段,烟草行业的个别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思想作风不实、精神状态欠佳、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少部分人自由散漫、利己主义严重。企业要发展、要和谐,迫切需要造就员工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强的集体观念,更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更快的工作效率,更踏实的工作作风,更先进的文化素养,更无私的敬业精神。

四、构建和谐烟草,必须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前提,以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突出“两个维护”,抓牢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是以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创建学习型烟草。我们企业通过讲座和专题学习,各部门组织自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理论学习培训,促进干部员工社会知识、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不断增强。二是以增强求实能力为目标,创建求实型烟草。求实的目的是促进工作的落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求实、务实上,狠抓基础规范和流程再造,全力推进和谐进程,求实务实的作风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三是以增强凝聚力为目标,创建团结型烟草。团结是一个企业凝聚的基础,为夯实这一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四是以增强干部员工活力为目标,创建创新型烟草。创新工作思路,拓展视野,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思考问题,积极研究探索自身工作的新办法、新制度、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干部员工的活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创新方法、创新思路才能不断涌现。五是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目标,创建廉洁型烟草。烟草是一个特殊行业,各部门都有大大小小的权力,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廉洁自律放在突出位臵来抓,通过进一步健全各项责任制,使廉洁成为警示,促人警醒和觉悟的不断提高。

7.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篇七

1 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中国最早使用因特网是从1986年开始的,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因特网发展迅猛, 使用计算机上网数及上网用户数大幅度提高, 有关权威人士预计, 到2010年, 中国网民总数将达到2.5亿, 21世纪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因特网用户最多的国家。随着因特网的发展, 网民和网站数量的迅速增加, 因特网的用途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广泛。因特网不仅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来, 而且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多地依赖因特网。随着因特网的发展, 网络文化随之也得到了兴起。

网络文化指的就是在网络主导下的精神环境和价值体系。通过网络文化透视了人们的精神层面和价值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透视折射在高校校园中, 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还对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将对校园长久以来形成的和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既带来新的机遇, 又提出新的挑战。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造就和推动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在异化着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这两个方面表现为网络文化的合理性以及隐忧。

1.1 网络文化的合理性表现

网络文化使校园的文化得以广泛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于不同地域、背景中的各种文化圈, 由于地域、交通、传媒等多方面的限制, 一般只能在其产生的环境中生长繁衍, 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地区, 也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内容、种类和形式。也就是说,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校园文化的故步自封并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 如果缺少外部动力, 校园文化的更新嬗变也必然会产生惰性。校园文化只有通过交流、吸收、融合和不断的扬弃才会更加壮大, 而这种吐故纳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网络的出现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校校园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条途径, 也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校园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现了校园网络文化共享。网络的发展, 使不同校园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变得更加深刻和猛烈, 这势必加速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 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3]。

1.2 网络文化的隐忧表现

首先, 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整合作用以及导向作用构成了威胁。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 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始利用因特网散布一些损害身心健康的不良言论和信息以及播散一些反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这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 网络加速了学生的异化。更为重要的是, 网络文化使得校园文化产生了畸形和异化, 使社会的导向产生偏差。其次, 不良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对我们弘扬优秀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障碍。

1.3 网络文化的发展可能导致校园文化的单一化

因特网给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在方便各校园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 又使弱小的校园文化处于一种被吞没和颠覆的境地。因此, 在网络时代, 发展网络文化更应该清醒地认识本校文化的优势和劣势, 利用网络的巨大作用, 使本校的文化得以传播, 强调本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2 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

2.1 网络文化传播倡导绿色

为了能够站在网络文化合理性的基础上, 排解我们所隐忧的问题, 我们引入了绿色这个词来规范我们的网络文化。绿色代表了生机、活力、健康、向上、希望与未来。在网络技术中产生的绿色软件, 就是无毒无害能够安全下载的软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提倡的绿色奥运, 内容很广泛, 主要包括物质绿色和意识绿色两大方面。物质绿色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意识绿色指其他方面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和做法。网络文化也要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上来进行规范, 物质上要搭建一个高带宽、高服务、高品质的网络平台, 从意识上要营造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氛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一方面依法加大对互联网出版活动的监管力度, 对涉及传播各类淫秽、色情内容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 直至停止其相关互联网接入服务;另一方面, 密切与公安、电信、外宣等部门合作, 建立起有效的联合工作机制, 共同防范各类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所以绿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 是自然健康的“代言人”, 绿色的网络文化是进行传播、共享、交流、融合的前提。

2.2 校园文化建设主张和谐

每个高校校园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 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学生更不是学习的机器, 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学校是培育生命个体, 培植社会栋梁的专业场所, 要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充满生命活力、自然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就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及整体的人格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 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 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的生活。这其中和谐教育是校园文化的关键。不和谐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自然、健康、积极成长的人, 而培养出的人可能会呈现情感扭曲、人格障碍等不健全的状态。

和谐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营造教育的和谐为出发点, 通过教育的和谐, 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 和谐教育必然要求教育自身的和谐, 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4]。因此, 只有让和谐的生活教育理念深入到集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中, 才能促进个体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提升自身的修养, 并相互影响, 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这就是和谐校园文化所追求的教育状态, 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快乐与幸福、成功与激情、挫折与奋进、理想与实现。

3 绿色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3.1 以和谐营建绿色

倡导绿色网络文化, 我们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下,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通过充分发挥院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 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 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上鉴别良莠, 增强大学生趋利避害的自觉性,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校园要通过有效途径使学生自觉到学校的网站上去浏览文章、参与交流、展开辩论, 进而提高整体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 中青网开办了“民族魂”、“血铸中华”等爱国教育专题栏目, 大量采用图片、影片剪辑、革命歌曲、动画、游戏等形式, 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风貌, 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几年来网站访问量达到了2.6亿人次, 在青少年中进一步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学校的网络上也可以加上一些“红色元素”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2 以绿色促进和谐

目前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校园论坛, 但不是每所学校都具有完善的、系统的学术思想网站。校园学术思想网站传播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性, 要集思想性、教育性、可读性和多样性于一体, 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在网上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活动, 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

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自觉抵御网络中颓废的审美观[5]。比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政治、时事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求学、就业等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 在网上开辟专家讨论、师生交流、名人讲座等园地, 还可以链接一些优秀的网站, 如中国教育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高校心理在线、中华英才网等, 让更多的优秀网络媒体进入校内网, 形成更完善、更系统、更和谐的主体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阵营, 将绿色的网络文化传播到底。

3.3 以绿色和谐的网络文化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培育高校网络文化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发展的主流。我们看到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它们正在逐渐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教育内涵的同时, 还被赋予了绿色与和谐的含义。因此, 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 构建网上精品库, 通过网络进行名著点阅、名片点映、名曲点播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结构, 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手段。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 只有抓住校园网络文化这个重要载体, 高校才能够真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新的和谐因素, 才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新的途径和领域, 高校才能够真正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1) 高校应该牢牢把握住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占领网络服务校园文化的阵地, 着眼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的体系建设。

(2) 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意识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吸收网络文化精髓,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让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求大同存小异, 在冲突与整合中共同发展。

(3) 借助高校网络文化这个重要载体, 发挥其思想阵地的作用, 卓有成效地推进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并推进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改学, 张炳林.信息时代教育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76~78.

[2]王安平.甘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对策[J].兰州学刊, 2008, 6:203~204.

[3]任莲香.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4]任莲香, 袁音, 钟全宏.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J].兰州学刊, 2008, 6:205~206.

8.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 篇八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和谐校园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Harmonious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HENG Hong-ling

(Tianji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Management, Tianjin 300191)

【Abstract】S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progra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is significant in cultivating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fter expatiating on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role of 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onstructing sports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orts culture, Harmonious Campus

体育文化一词,也译为“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吸取了体育文化积极有效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的文化现象。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1〕。大学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软环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郾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同时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群体所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不应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总结,而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1?郾2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分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体育观念、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体育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章制度等,而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则多表现在校园内的体育雕塑、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审美情操为目标,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学校文化现象。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2?郾1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健康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使学生懂得营养保健知识、运动竞赛规则,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潜在课堂即第二课堂的体育教育功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开展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还可以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总之,以校园体育文化为核心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活动等,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2?郾2愉悦身心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含义可概括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4〕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担负着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都有休闲和娱乐的需求。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强身健体,保持乐观向上情绪,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且还能通过活动的氛围达到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尤其是对于80、90后的大学生们来说,挫折和失望的经历很少,而体育竞赛过程中的征服感和挫败感对他们会大有裨益。总之,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2?郾3传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姿多彩,为师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场所,能促使各校以及各国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大学生一批批走向社会,他们将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一并带入社会,传播于社会,并影响周围的人们,从而有利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4 构建和谐校园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6〕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3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措施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3?郾1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对人具有可塑性,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全面实施高校校园内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可采用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要倡导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在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要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更新体育观念,使师生具有“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倡导“自我健康投资”, 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组织与管理,组织不同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的作用。总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结合学校教育的目的,加强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使学生崇尚体育的价值取向向更高层次发展。

3?郾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的精神文化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作保证,而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3?郾3丰富体育文化形式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也是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7〕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的功效,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应仅仅拘泥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郾4完善校园体育文化设施

校园内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品质,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阵地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3?郾5提升传统体育项目的水平

各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传统项目,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潮流。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项目,对本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8〕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亿群.构建和谐社会与现代大学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15-117.

〔2〕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25(1) :443-445.

〔3〕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1):71-72.

〔4〕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86-87.

〔5〕刘志敏.浅谈体育文化的内容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5):39-40.

〔6〕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9):1260-1261.

〔7〕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胡铂,肖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深层分析〔J〕.文教资料,2006(9):29-30.

上一篇:少儿美术知识总结下一篇:冠名商权益